艺术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2:30

艺术教学论文

艺术教学论文范文篇1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作品的成形和心理经验的整合已经不分彼此。这里不妨将此观点引申到美术课堂教学的范围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经验,即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紧密联系,不能脱节。要做到让学生在所学书本知识与个人生活经历之间建立一种认知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接近学生的经验,越是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现代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帮助、引导学生很好地把个人直接的生活经验与间接的美术教材知识融合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讲,融入艺术治疗的美术教育就发挥了极大优势。具体举例来说,当学生绘制作品的时候,其艺术表现形式就不再是一个定式,既可以画得具象也可以画得抽象,可以画得很丰富,也可以画得很简单。总之,艺术创作重在内心的表现、感情的抒发和精神的独立。

2.尝试以积极取向为切入点,规避其病理性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目前国内针对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一种病理性治疗模式的倾向。近10年来,国内已有的艺术治疗项目多应用于特殊教育、校园心理辅导、灾后心理干预、精神病人辅助治疗、成瘾者的辅助治疗等领域。在笔者看来,当艺术治疗被应用在普通美术教育中,教师工作的重点就不能完全放在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学生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上,而应该以积极的心理学视角为切入点,将艺术治疗与学校美术教学相交融,这是更为可取的方式。举例来说,在教师运用绘画投射分析技术时,把绝大部分画作中的积极元素用对应的积极概念加以解释,将相对消极、负面的元素及对应的消极解释也罗列出来,并将其解释转化得相对积极或中性一些。在积极心理学产生以后,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艺术治疗还是一个全新的应用、实践和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通过校外资源深化课程影响

艺术教学论文范文篇2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九、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十、言之有辅,生动形象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艺术教学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应用策略、优化

综观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在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背景下,国内各省、市、地区已全面展开了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计划,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已经平稳度过了初级阶段,如何合理、有效的促进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规范、高效使用成为当前面对的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组织、加强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的后续投入,保证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平稳发展,避免这一功能强大、耗资巨大的工程走弯路或是停滞不前。

一、全面、规范的开展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

首先,应使各级、各部门、各校领导进一步加深认识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信息化社会的强大促进作用。就作者调查的各省、市、地区而言,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使用者对该项工程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该项工程的超实用性和巨大作用。其次,及时听取一线教师、一线管理人员的反馈信息。作为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一线使用者和管理者,他们对于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和管理拥有第一发言权。庞大的系统中必然存在一定问题、弊端、瑕疵,只有充分的尊重他们的反馈意见,才能更好的推动教学资源库的良性发展,发挥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强大功能,才能够更好的调动使用者的积极性和管理者的管理热情。再次,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形成规模化、链条化的资源库模式。资源库的建设模式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分解,同样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整合,在不断的循环改善中发展进步,最终形成规模巨大的国家资源中心。

二、着力开展江苏省高职高专学校整合,争取政府政策性扶持

1、着力开展江苏省高职高专学校整合

就高职高专学校发展方向而言,江苏省高职高专学校有规划合并迫在眉睫。星散的校园分布必将导致政策贯彻的冗余和滞后。因此,江苏省应充分考虑成立职教园区,合理规划合并高职高专学校,规范整合校本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内资源。以期达到创办规模化高职高专学校,形成规模化教学信息资源库的目的。

2、大力争取政府政策性扶持

江苏省政府出台了扶持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政策性措施,并设立了相关项目基金。但是各校在建设资源库过程中仅是依靠政策安排部署,并未主动计划申请,或是申请过程中,准备不充分、计划不周详。介于此,各校完全可以指派相关部门或是雇请专业人员整理资源库建设计划,争取政府项目基金,进而扩大校本资源库规模,进一步提高校本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实用性。

三、深入开展各项相关培训

1、领导培训

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良性发展,政策性措施取决于领导的决断。因此,江苏省市有必要针对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对市局和各校领导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建设和管理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重视程度,从而更方便、有效地贯彻国家政策方针。

2、专业管理人员培训

在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日常管理和更新中,专业管理人员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江苏省各高职高专学校基本采用信息中心进行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管理建制,虽然相较非计算机专业人员而言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各校信息中心管理部门时间、经历、专业程度不同,直接造成了各校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的合理性、素材资源的规范性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建立专门部门、专人转项负责制,并开展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日常维护、更新、管理等相关培训。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使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合理更新和高效运转。

3、一线教师培训

江苏省各校教师虽然初步掌握杀毒软件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网络下载资源等基础信息化手段,但对于操作系统安装、影、视、音频编辑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摄像设备等稍高难度的应用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化时代,这些软硬件设施的使用对象并不是仅仅针对专业人员,因此,对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也亟待开展。唯有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功能,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

1、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为确保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及其素材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必须对资源库建设、管理和更新及其内素材资源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对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有效规范和评价反馈,有助于开发者明确开发目的,实现资源库实用功能;有助于管理人员规范日常维护工作,合理更新资源库内容,避免为达到政策性要求而进行随意扩充与任意更改;有助于使用者高效搜索素材资源,有效使用数据资源,有效上传素材资源,维持资源库的健康发展,保证其良好的适用性。

2、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在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用与日常管理中,需要充分的调动管理者的管理热情和使用者的使用积极性。因此,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对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优秀管理人员、优秀素材的提供部门、单位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是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合理更新、高效运转和充分适用。同时,定期开展教师的信息化设计竞赛,不仅能够促使教师主动探索、共享、使用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内的素材,也为省级、部级的相关比赛选拔了优秀参赛者。

作者:张静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志,多媒体技术在现在教学中正确开展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5(16)

艺术教学论文范文篇4

摘要:文章针对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程的实践进行解决问题的尝试及探讨。主要针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几大问题展开课程的探索及实践。试图通过微课编排及微课平台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及方便师生课上、课下交流、探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微课;微信公众号;树状知识体系

一、引言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走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不在单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查阅文献,书店浏览或购买书籍。网络时代给我们的艺术师生带来新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和媒介。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和创作素材,为艺术设计教学与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几年来,无线通讯技术发展迅速,手机移动设备功能越来越强大,通过随身的移动设备就可以上网,并在有WiFi的环境下可以任意享受网络冲浪,不仅方便了生活和娱乐,同时也给我们课上使用网络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而,伴随着学生学习条件的转变和时代的需求,出现了适合网络学习及课上辅助教学,课下辅导自学的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与课程类型。传统讲台单一授课的方式,特别是单一的语言表达或者讲义播放,使学生处于知识接收的被动地位,项目任务虽然让他们体验了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内容,但是在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上无法得到锻炼,特别是一刀切的项目任务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将微课与现行课程进行融合、与在线课程相整合、与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进行结合,可以帮助教师规划班级的整体教学,个性化设置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通过结合网络平台的各种方式,对微课进行学习,从而课上、课下巩固环艺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和便于资料的查询和浏览。

二、微课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比较分析

所谓“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曾对教学活动产生过积极的进步性作用,且至今价值犹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学习理论的问题越发明显起来,越来越不适合当前高科技迅速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本课题针对微课平台对艺术设计环艺课程中需要拓展的动态知识及实践演示等难点,通过结合微课平台来解决并完成,并通过课题的调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专业课堂教学中学习者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利用好的教学方法作用于学习者个体内因素来实现的,只研究教学方法或者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所以,需要对参与其中的所有内容同时进行互动研究,从而为整个教学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为专业课程教学程提供一个理性、完整和同步进行的教学系统。深入研究微课理论,发掘其与影响设计理论及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专业课程教学构建一个以微课为基础的学习者自身因素同步参与的理论框架,为进一步深化环境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持。

三、课程中微课制作遇到的问题

在微课教学平台的构建和细化中,遇到很多理论和技术的问题。在环艺课程的微课制作中笔者遇到诸多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症结。诸如艺术设计的理论体系、微课内容的针对性选择、艺术理论知识点的贯通和链接及知识点对应的案例选择,都给微课制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微课短小精悍,要在短时间内有力的说明一个问题,微课教学是知识点的凝练和知识体系的升华。这就对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和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学习学习兴趣及易于知识消化理解的新型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整体构建及微课的辅助教学、课程立体化、层次化、丰满化。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兴趣。1.笔者通过自己的十年高校教学经验及课堂上遇到的症结,进行分析和总结。试图通过课程改革中的微课教学,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目的。本人认为,在课程微课平台的创建中,寻求各个知识点中的难点和容易试图歧义的点,寻找问题,问过问题编排和问题合理解答,制作出相关问题求解式的微课。在微课制作课程中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在每届学生课程的学习过程和作业情况中找到该课程的各章节的容易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问题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编制出微课中针对教学的问题求解式的微课程。其过程分为以下几步:①课堂反馈,结合调查问卷。在教学过程中,口头及通过制作调查问卷征集学生对课程教材章节目的疑难困惑点,并归纳总结出问题的类型,并针对各种问题,设定适合学生接受吸收的微课制作的手法及微课情景;②结合教材及作业情况制作微课,在微课程制作之前,反复研究教材的各章节知识点,推敲知识点间的关系和联系,提出大层面及细节问题,并设定微课的制作途径和手法。同时在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中,进行组对,便于同类型易混淆问题的提出和解答。③针对不同学生基础,进行问题的编排和解答。艺术生文化课悬殊很大,所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调整微课的形式及内容量。问题由简极深,深入浅出,便于各个层次学生消化理解和学习复习。2.在以往艺术设计教学中,光靠大纲和制作PPT课件,已经不能再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的增强,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胃口”。采用灵活多变、知识含量大、信息更新快的微课教学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微课的制作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及现场制作视频展示,更加直观的演示环艺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和不易表达的知识点,既直观有清晰的展示图样和实际操作过程。并可以在微课制作的时候,教师提前根据知识点设定好场景,更好的便于学生课上、课下学习吸收。3.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逻辑性不够清晰。课上讲解时,知识点联系不紧密,知识点链接的也不够紧凑。会造成不断重复或缺乏系统分析。通过微课的制作,可以设定知识体系的树状管理。通过把课程按照知识点块状分解,并在大块知识点下分枝,以大化小,以点逐面。把课程的整个体系逐步细化。逐一细化分解,既能做到知识点间的关联管理,也使得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更好的养成逻辑思维的能力。对知识点细化的树状管理见图1。

四、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微课体系构建的方法

在环艺设计专业课程《家具设计》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微课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通过以下方法,制作微课,辅助正常的艺术设计教学。1.调查问卷法,针对环艺课程微课建设的若干环节进行问卷调查。如学生对微课的认知程度、对每次课上微课时间长短的要求、对微课视频、图片、语音讲解、动画示范等环节的实际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学生对微课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微课的环节及内容,更好的服务于课堂及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质”与“量”。并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依据教学大纲和归纳总结好的微课知识点进行语言导入录制、知识重点、难点讲解录制;并准备在课上应用的相关环节;课下通过微信交流群,进行课程辅导及作业辅导阶段,对所学知识在授课结束后进行课下辅导及知识延伸讲解。通过课程作业微信交流平台进行作业辅导讲解。对微课教学理论进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借助辩证思维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通过系统整理,找到环艺设计作品诞生和更新的方法和规律,并作出有针对性的研究总结,为微课在环境艺术教学创新形式的发展提供参考例证。通过课题教学总结,影像记录、收集资料、统计学处理等,获得第一手材料,结合图纸进行归纳分析。最终以微课的视频形式进行编辑制作。并通过以往课上教学的难点、重点分析及课题辅导教学的分析。统计出,课上容易出现问题的症结,并试图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详细阐述及分解难点。2.总结归纳法并通过对前人对微课的探讨及研究成果,针对环艺课程进行总结归纳,把有利于环艺课程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扩展知识范围、拓宽思维领域的优秀方法进行继承学习,并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问题及症结进行逐一的攻破及解决。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与对知识的吸收、理解率。达到课题的预期目的。建设名为“课程乐园”家具设计的课程订阅号。通过微信订阅号,把课程分为六大章节,分别发到公众号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及课下复习。每期公众号都以课题组组长的一段引言开始,如第一期为家具设计的概述、第二期为漫谈现代家具、第三期为家具设计风格及赏析、第四期为家具设计的创意思维、第五期为家具制作的工艺流程、第六期为家具设施的材料。以轻松、自由、前卫的形式把课程概述及引入章节和重点章节介绍给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知识点链接及动图展示、视频讲解等手法,分别对每栏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突出新颖、易懂、设计走向前卫等特点。例如课题组制作的图2-5。3.创建微信交流组,解决课下师生沟通及作业点评。通过微信交流群的建立,可以很便捷的联系到任课教师,对课上不清楚及课下需要扩展的知识进行延续讲解。并能够在课下及时的进行作业布置及辅导。方便学生在有创作灵感时,更好的和任课老师沟通想法及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创建微信交流组,解决课下师生沟通及作业点评。通过微信交流群的建立,可以很便捷的联系到任课教师,对课上不清楚及课下需要扩展的知识进行延续讲解。并能够在课下及时的进行作业布置及辅导。方便学生在有创作灵感时,更好的和任课老师沟通想法及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家具设计》课程微课平台的建立,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同时也为学生课下学习、课后作业辅导提供很好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作业质量。在课程进行中,融入了微课教学,使得学生的上课率也有所提高,微信平台的建立也方便了学生课下和老师交流作业进行情况和便于学生间的交流。通过网络使得教育学变得紧密而又轻松便捷。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HE3066)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微课动态教学在环境艺术课程中创新应用方式的研究》天津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GL16-031)《“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配套公共设施标准研究》。

作者:谭巍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第二篇:提高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的探讨

一、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艺术设计行业和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但认真研究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状况不难发现,在繁华的表象下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专业报考人数的激增和就业难的矛盾在逐年加剧,艺术设计专业甚至在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被列入上海市预警专业。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笔者分析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再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发现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教育产出过于饱和,而是由于教育输出的人才质量和专业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样的产出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值得人们认真思考: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衔接?笔者从阐述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出发,探讨这一问题的答案。

二、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

1.从专业性质上看艺术设计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学科。在该学科学习中,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充分接触市场、了解市场,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境界。2.从培养目标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它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注重实用性和技能性的培养。同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保持自我学习和创新进步的原动力。3.从培养方案看以培养艺术设计应用能力为主线,学生在毕业后应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设计应用能力,还应具备设计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4.从教学模式看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根据设计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教学内容应紧贴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商业设计模式和设计流程的基本内容。

三、有效提高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1.教育应当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首先,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市场调研环节。一份良好的市场调研,有助于明确设计目标、准确定位消费群、提高设计活动效果。市场调研报告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传统的文字报告,也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图形和图表配合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概括出市场和消费群体的需求,从而有助于明确之后的设计活动方向,避免无的放矢。市场调研也是学生进入设计公司后首先需要适应的一项工作内容。其次,艺术设计教学应当适度增加设计材料、工艺和技术方面的内容。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创意与表现手法固然重要,但是作为载体的材料、技术、工艺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更迭,给设计创意带来了全新的展示空间和可能。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除了要设置传统设计技法表现课程外,还应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课程内容,建立和完善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包装的结构、材料、印刷、机械、自动化等相关知识,这有利于包装设计课程的建设和研究的系统性发展,增强学生在把握技术与工艺、设计理念与形式的衔接方面的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设计创造的潜能。再次,艺术设计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设计交流和沟通能力。在企业的设计工作流程中,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几乎贯穿了设计的始末,所以设计者要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等。而在目前的艺术设计课堂教育中往往缺少这个环节,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为主,遏制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学生拥有较高的设计创意表现能力,设计作品也表现得很优秀,但是进入设计说明环节,部分学生会对自己的作品丧失基本的描述和表达能力,使设计作品陷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境地。所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教师都应给学生创造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不仅是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更在激发设计创新能力、增强个人自信心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实践工作中可以发现,任何设计工作都需要一个团队完成,团队合作非常重要。所以,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模拟项目实践中,可以适当加入分组作业的设置,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锻炼学生在团队中工作的能力。教师在了解每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需要的前提下,应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布置符合学生专业要求和实际能力的课题,并进行适当的专业引导,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2.实践应始终贯穿课程教学内容艺术设计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艺术基础知识、敏锐的社会市场触角、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成熟自信的心态,而这些都和实践工作分不开。实践的形式可以多样化、灵活化,实践的内容要循序渐进,使学生尽早逐步地了解社会的商业需求,掌握设计行业的运行模式,以成熟设计师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要求自己,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明确未来自身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快速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在课程设置方面,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模块比重较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增加实践教学模块的比重,有效实施实践教学,从大一的专业认知实习到大二的专业课程实践,从大三的专业综合实践到大四的专业顶岗实习,形成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实践体系。其次,减少总课时数和理论学时,删减边缘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分与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实践课程。最后,提倡采用“3+1”的教学模式,将所有理论课都安排在前六个学期,强化对学生的课外要求,包括课外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3.学生到企业中去,企业到学校中来笔者对传统社会实践的理解是学生到企业中去,让学生在校期间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到社会企业中开展实践工作,直接面对社会企业生产前沿,第一时间接触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学习到新的知识,使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的。学生进企业实践固然是最直接有效的,但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学生进入企业的实践环节的机会不够,这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请企业到学校中来。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事务所或研发中心(机构)入驻校园,使教学课程结合企业产品开发项目,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学生可直接接受企业派出人员和教师的具体指导,实践条件以学校工作室为主。学校与行业、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可联合进行课程和实践教材的开发,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形成科学的分配和管理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知名企业、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师和设计主管等来校以兼职任教、举办讲座等形式,将企业实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强化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操作性。通过建设一系列专业配套校内外专业实践基地,既能保证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需要,又巩固了校企合作关系,促进了产学结合,对全面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促进就业起到重要作用。4.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教师要避免纸上谈兵,就需要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先进理念、技术要求、设备性能、用工需求等,将这些内容及时更新并融入课堂教学,使之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为成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双师”素质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与社会的经济、技术、信息,社会文化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紧密结合,才能在社会构造中起到重要作用。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今市场对设计师的基本衡量标准和行业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加强培养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目标。学校作为市场输送人才的“孵化间”,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者:何丽萍 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中扬,刘桦政.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上).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第三篇:专业照明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探讨

摘要:文章从中国照明设计行业发展现状、社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差距入手,分析现今高校中照明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照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照明设计;课程教育;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城市照明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2013年10年间,我国仅在城市道路照明方面,路灯数量由1053.13万盏增加到2199.55万盏,年均增长率达8.53%。城市夜景照明也发展迅速,由政府投资的城市景观照明项目约24000项,总投资达102.23亿元。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照明产品生产、使用、出口国家,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为照明应用领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据近期全国工业普查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照明电器企业数为8792个,在专业照明工程公司、照明设计公司、设计院和照明企业等从事各类照明设计的人员达数万人。而国内目前能开展照明设计教育的高校极少,缺乏照明设计人才的专业培养机构,照明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社会对照明设计人才的需求,吸引了大量人员涌入照明设计行业。而在从业人员中,只有少数接受过专业教育,其余是通过短期培训及转行以后从事照明设计的。由于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良莠不齐,导致我国照明设计行业虽然拥有较大的产值规模,但存在着行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等级低和人员素质低的现实问题,成为照明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1当前我国照明设计教育的现状

照明设计作为一个专业在国外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在我国则是近些年的事情。目前为止,仅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设有环境光学方向照明设计的硕士、博士培养点,2013年四川美院开设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照明设计本科专业。近年来,照明设计课程才陆续在其他数十所高校开设。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从以下两个渠道为照明领域培养专业人才。一是大学中的设计类学院。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建筑学院或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二是大学中的电气工程学院。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与城市照明领域关系最紧密的是设在理工类院校的“光源与照明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培养侧重点不同,导致一部分学生设计思维的孤立与片面。在我国,照明设计师现阶段基本可以分为三类。艺术型的设计师,以灯光的美学创意为主,熟悉灯光的表现技术,大多从艺术、建筑、环境设计专业转做照明设计;技术型的设计师,也就是常说的“照明工程师”,以应用技术为主,大多从光源、电器、电力等专业转型而来;一般从业人员,就是效果图绘图员。这类所谓的“设计师”基本只会胡乱画出一张效果图,然后凭借一点点常识和经验堆砌一大堆常用的灯具到建筑上和空间环境中,往往就是把建筑和环境变得“花花绿绿”,缺乏专业的思考和整体规划,导致最后很难实现舒适的光环境氛围。而这一部分设计师在国内照明设计师群体中又占了很大的比重。由此而看,我国优秀的照明设计人员还十分匮乏,其数量与工作质量难以满足我国照明行业的发展需要,要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照明设计师,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照明设计课程教学对扩展学生设计思维、丰富就业方向等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照明教育是相当必要的。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数十所院校的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开展照明设计课程教学。但整体教学水平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让中国照明设计行业稳健发展,需要各方面人士共同探讨、共商对策,以照明教育为起点,使照明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2照明设计的学科特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

从学科特点来看,照明设计教育本身具有艺术与科学的双重属性,兼具文科和理科教育的特点。由于本身跨学科的边缘性,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全面性有较高的要求,不仅涉及光学、视觉与视觉环境、照明技术、电气、环境科学、行为科学、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设计美学、材料学等,还包括历史、文化、宗教、政治、民族、风俗、地域等知识。由于多学科的特点,单一的设计思维模式已不能满足复杂的功能与审美需求,需要建立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思维能力。照明设计也已经脱离了纯粹谈技术或艺术的层面,上升到设计理念的层次。特别是近年来,光环境、光艺术、光生态、光文化等概念在国内越来越引起行业的重视,也对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照明设计课程教学情况来看,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照明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中,主要采用计算、实验、基础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大量关于物理定律和技术标准的讲解,繁琐枯燥的计算公式,往往让理工科学生都感到头痛。对于艺术背景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学生面对艺术背后的技术问题易产生畏难心理。如何采用一种更为直观,以视觉体验为主、创意启发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是设计类专业开展照明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其次,光线与照明在设计教学中容易被空间、形态等传统教学模式淹没,因为光线在图纸上是没有办法准确表达的,光线的光照图式与人们的常规想象大不相同,凭空绘出的夜景效果图往往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光在空间中的分布也不可能照图施工,安装好的灯具如果没有后期设计师的现场调试,很难呈现出设计效果。没有设计光、控制光、变换光的动手体验,很难建立照明设计的把控能力。第三,阶段式的授课方式,忽略设计过程的训练,与其他专业课联系不紧密,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剥离,缺乏工程技术及沟通能力培养等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照明设计专业的实践技能特点,决定了设计人员的水平并不能以简单的理论水平来衡量。以当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设计意识与生活脱轨,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真正进入设计行业还得3至5年的时间。

3照明设计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我国照明设计专业人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具有较高的艺术、美学修养,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中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如此大的建设工程量却没有与之相对等的合格照明设计人员,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一支爱岗敬业、受过正规教育、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队伍。而通过设计教育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才是照明行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下面就笔者在照明设计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改革构想,与大家进行探讨。

3.1引导学生对照明设计进行正确认识

当前国内在社会文化层面对照明设计的一般认识为:照明是照亮空间的行业,是灯光装饰行业。“亮化”“装饰”在中国已成为照明设计的代名词,这反映了社会层面普遍存在的设计观念缺失问题,导致了“亮化=设计”“设计=装饰”的错误照明设计观。因此,我国的照明设计形态,基本上也就体现了对“追求亮度”“追求色彩”的热衷,产生过分追求色彩刺激,过分追求离奇效果,过分追求空间明亮等情况,这些错误的照明设计观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念,是导致设计思维片面性的主要原因。光作为一种语言,用来表达,用来交流,甚至可以给人带来安慰、和平。光是虚的,但同时它又具有很大的力量。如何利用光让生活更美好,让人更舒适才是国际照明趋势。设计人员需要具有时空的理念,用四维空间的概念进行设计。以空间理念完成的设计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理性的、概念的、综合的,而基于简单亮化、装饰理念的设计表现则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于二维或三维的空间界面,它所传递的是一种附着于实体空间上的艺术审美理念,在时间上表现为线性单向。所体现的视觉表现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空间规划的氛围体现为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满足以人为本的照明(HumanCentricLighting)需求才是设计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视和引导,避免学生孤立地去接触少数几门学科而导致设计思维的片面性,达到学会设计、驾驭设计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

3.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光

“师法自然”是照明设计的最高境界。师法自然在这里指的不仅仅是师法自然界中美丽的光照场景、动人的材质变化,还要师法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光。因为人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一直伴随着日月的运行,形成了相应的生命节律。自然中光的运行和变化时刻控制着我们的生理状态、心理感受。学习照明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走到自然中去仔细地观察光。深入感受各种各样的光,再把这些光的表情忠实地记录下来。视觉不是简单对光的视看,而是将视网膜的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内进行感知,并对其加以评价判断,再记忆下来的过程。就算是同样的光照场景,也会因为人的个体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评价。许多学生会通过网络去找寻美丽的光影,但这也不全是学习光的方法,网络上的光不是全部真实的。站在现场通过视觉等去观察光是非常必要的。光的设计不仅需要想象力,锻炼观察力和光的感知力也非常必要。照明大师面出薰在日本武藏野大学组织的照明侦探团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去现场实际感受光。团员们聚集在现场对不同的光进行观察,对照明场景进行调研,在其中会发现让人深深感动的光,也会发现让人非常愤慨的光。通过这种类似游戏的活动,如同听了许多好音乐而使音乐的鉴赏能力变强,品尝许多美味的料理可以锻炼味觉一样,能提升对光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观察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类型的光,通过比较、思考予以评价,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差异,并去寻找这些光各自的价值。建立对光的感受,再将感受用于设计。

3.3引导学生与光接触

学习光的设计,第一,必须在自然和生活中观察我们曾经先入为主的光,仔细地进行分析,并将这些变为有用的数据;第二,与光进行接触,接近光的本质。很多时候,光不会因为我们的想法而改变,通过接触不同形式的光与光建立真正的关系,这样才可能产生对光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例如,可以使用滤镜(filter)和透镜(len)进行各种直射日光的加工实验,了解自然光的特性。通过对低压钠灯、水银灯、金卤灯、氙灯等高压气体放电灯,荧光灯、冷阴极管、卤素灯等传统光源,以及现代LED的近距离观察,了解这些人工光源的特性,更好地在照明设计中使用这些光源。了解各种光学照明设备的特性是照明学习最基础的作业,通过对光的控制才能知道照明灯具就是将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反射器这样的光学构件,运用遮光罩和遮光板等遮光技术,按照设计意图投射在物体之上的设备。不同种类的光源,使用的电力和光照效果不同,此外,色温、显色性、灯具投射出的配光形状也是不一样的。在现场实际对照明灯具进行控制才能知道这些,才能更好理解光的设计。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现场演示和介绍,学生才能直观了解和掌握各种光源与灯具特性。有了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才能融入课程学习,且增强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于“显色性”概念的讲解,不同显色指数的光源照射在学生的外衣和他们带来的物品上,学生便能立刻观察到显色性的差异。结合照度计,学生便能建立客观照度值与主观视觉感受的对应关系,使数字变得不再乏味。

3.4引导学生动手实现照明设计

这个课题是离开课堂,到校园与街道上进行照明操作实验。使用各种光源和照明灯具,以创造出能实现的城市景观为目的,通过与各种光的直接接触和操作,学习光的性质。首先对校园或城市进行夜间调查,找出被黑暗覆盖的有特点的环境,有必要进行照明改造的地方,环境光太过明亮、被光破坏的地方,稍许添加照明设计就能改变其价值的地方等,这些场所都是实验的绝佳场地。其次,针对现场环境进行光的设计,讨论照明手法,制作成实验计划书。第三,使用必要的实验工具,根据实验计划书进行现场操作,并记录各种数据。最后,制作成照明设计报告书,将成果在研讨会上汇报。在现场进行实验的时间很短,要提前对责任进行分配。此外,实验前后现场变化的比较资料非常重要,需要认真规划实验的顺序和细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加具体、细微的问题,实验的同时也能检验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设计有趣的实验项目,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快理解光的设计和运用光控的技术。

4结论

教育改革应针对市场的改变而与时俱进,甚至能预见市场的发展趋势。照明设计教育应根据学科特点、市场需求、培养目标等合理设置课程和制定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设计人才。照明设计的教学内容应突破传统教学中有关物理定律的描述和现有技术标准的讲解,将这门唯一产生视觉效果的课程通过生动的灯光操作来进行学习,将光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光与照明对建筑空间形态的艺术塑造,照明技术的实现方法,视觉功效和光环境的心理等方面的设计理念综合灌输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索光与照明艺术形式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对艺术背后的技术问题不再望而生畏,学生在设计方法上也受益匪浅。

作者:李锐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第四篇:“特朗普现象”对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启示

【摘要】“特朗普现象”是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活动中产生的一个词汇,本不被美国主流媒体和上层社会所看好的候选人特朗普,竟然最终赢得总统大选,令世人大跌眼镜。“特朗普现象”实质反映出美国社会阶层间的割裂。笔者所从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本与时事和政治热点无交集,然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所折射出的深层次现象,却对笔者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特朗普;现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启示

“特朗普现象”是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个词汇。一位没有任何从政经验和公共服务资历的地产富商、媒体从业人特朗普,因在参与总统竞选活动中多次公开发表挑战美国现行政策的激进言论,并屡屡引爆舆论热点,自然不被美国主流媒体和上层社会所看好。但这位70岁的老人却能一路过关斩将,将一个个党内候选人远远甩在身后,并最终赢得美国总统大选,成为此次总统选举中的最大一匹“黑马”,令世人大跌眼镜。事实上,这个以“世界警察”自居的当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优越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而自身社会结构已悄然发生变化,中产阶层萎缩、财富增长日益流向掌握资本的大企业家阶层,大批对经济和现实有所不满的底层民众(以白人为主体)就以选票的形式,将呼吁限制移民、保护本土企业、削减不恰当福利的候选人特朗普推上了前台。“特朗普现象”实质反映出美国社会阶层间的割裂,凸显了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迷失,大批普通民众用选票表达出的问题是,美国究竟该做好自身事情还是对外传播价值观?究竟该先让本国底层民众改善生活还是做世界的灯塔、挂起美国梦的高尚旗帜?特朗普总统和他所领导的国家,以及其他政治热点,与笔者的教学工作似乎无交集,但“特朗普现象”带给世界的回响尚未平息。笔者认为,“特朗普现象”实质所反映出的美国社会阶层间的割裂状况,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实训当紧密联系现实、紧扣大众生活需要

特朗普之所以胜选,是因为他的言论反映出了底层民众,尤其是美国主体民族(白人)的心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训也应当以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设计和审美的需求为准绳,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紧密联系实际似乎老生常谈,但不同院校和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却有所偏差。何谓实际?有人以紧随潮流和前卫为实际;有人则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为基础。在教学、实训中,不少院校和教师偏好于指导学生追寻潮流和前卫。笔者曾参观过很多设计院校的毕业作品展,但见服装设计多奇装异服、产品设计造型奇葩、平面设计崇尚复古和抽象,等等。总体感觉有想法有创意,却离常人生活较远。艺术设计大赛也是如此,新、奇的设计总容易胜出,但日常生活中很难寻觅出同种类型的量产实物。诚然,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设计工作者具有引导和提升公众审美水平的责任,但公众审美水平的整体提升,却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实训,固然需要在各种展会、赛事上展示优秀成果,但更需要满足普通大众衣食住行的中低层次需要,这两者都是实际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后者还占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学和实训中紧扣大众生活需要,艺术设计专业才可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笔者认为,这是“特朗普现象”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启示之一。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当惠及大多数学生

特朗普在竞选中容易获得底层白人民众的支持,还在于美国政府之前的福利政策过于倾向少数民族、移民,过于扶持大资本家,对大众民生少有改善,社会阶层间的割裂状况日益明显。受此启发,笔者总结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群体,也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割裂”状态。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学文化课成绩不佳的学生多会被引导学习美术以增加高考竞争力,很多学生学习本专业并非出于兴趣和热爱,仅仅是高考形势下的无奈选择而已。他们普遍缺乏耐心细致的求学态度,学习比较被动。当然,也有少数学生是从小热爱美术、有志于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群体“割裂”状况的存在,势必要求艺术设计院校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层次、教师的实训指导水平要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教学及其成果当能惠及大多数普通的学生。教学实训中要保持适当的强度、广度和深度,能保证大多数学生在校内学习本专业一技之长,能从事设计实践,从事中低层次的设计工作。同时,也要选拔少数能在各种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加以重点培养。

三、结语

特朗普的胜选,与笔者的教学工作本风马牛不相及,但“特朗普现象”的存在,却实实在在地给很多人上了一课。笔者关注“特朗普现象”的成因,更想从中获得启示,以改进自身的教学工作。

作者:王可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可.浅析新媒体互动功能对视觉传播设计的影响与启示[J].湖南包装,2016(4).

[2]王可.浅议新媒体背景下的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内涵建设[J].青年时代,2016(7中).

第五篇:工作室制度在实践育人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使本科艺术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却一直沿袭着传统大学本科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坚持狠抓教育质量的同时,应长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工作室制度在实践育人中的应用,力求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相关艺术设计企业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同时增强高校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最终实现创收双赢,即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探索出一条实践育人的新途径。

关键词:实践育人; 工作室制度; 创收双赢

一、实践育人与工作室教育制度的现状

工作室教育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很多工艺美术专家都曾在著名画家、雕塑家的个人工作室学习,从而近距离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艺术大师的熏陶。德国国立包豪斯学院由学校设立工作室并进行指导,其有别于传统的师徒制,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创业。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在该意见中明确了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敏锐地提出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特质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以创新为根本,积极组织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在实践中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技术能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发展,培养贴近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双高人才。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通过学习外国先进教学经验纷纷开设了教师工作室,但在实地调研和访谈后发现,大多院校的工作室功能单一,教育质量低,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主要起到凸显和推广教师本身业务素质的作用,而在实践育人方面明显不足,对学院长期发展和学生毕业就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笔者认为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应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情况下,通过校企联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业务技能,将工作室制度与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巧妙结合,力求走出一条全新的实践育人途径。

二、工作室教育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创新进取。工作室教育制度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尊重艺术设计的特殊规律性和快速革新性,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不再拘泥于教室内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老旧模式,采取工作室乃至企业工作现场老师指导、学生动手的新方法。节省了学校教学资源,在实践中育人、在实践中创新,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创造力,技术能力更强,更符合现代企业对高知人才的需求。2.创收双赢。工作室由社会企业提供商业化项目,贴近社会需求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在校就能方便快捷地体验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生产的要求,达到快速成长、创新实践的目的。而企业则利用学校的资源,扩大在业内的影响力,从而拓展项目来源,聘请教师和学生真实参与艺术设计项目,降低运营成本,企业在学生毕业前就可接触到优秀学生,吸引优质人才。从而通过工作室制度达到了学校、企业双赢的目的。3.精细化工作。在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培养上,工作室制度有绝对性优势。首先,工作室往往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进行交流,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当学生思想不太稳定,情绪波动较大时,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解决生活困难,调适心理状态。其次,工作室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架起了桥梁,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学生进而对老师更加信服,敞开心扉与老师分享思想上的成长,学习上的成绩,生活上的感受,信任二字会为学生一切成就的取得奠定基础。

三、工作室教育在实践育人中的应用

工作室教育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发展成熟是必然的。首先,艺术设计类专业与传统理工科、文科专业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和快速革新性。教学方法不能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应紧跟社会的实时需求,走在艺术创新的前沿。其次,艺术设计类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学校若只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将如空中楼阁一般脱离实际,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期间加强技能授课,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教学,引领学生,这就催生出一种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教育制度。工作室教育制度的核心在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培训。一方面,要根据地区、行业、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校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业务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到企业进行实习,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让学生可以直接面对、参加实际生产过程,接触社会高端艺术设计师,在走出校门前就与社会接轨,实现校园—社会的无缝交接。笔者由此总结归纳了一系列工作室教育制度的方法:1.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研究课题和指导,同时工作室的每一名成员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计划。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化发展,参加各类设计比赛,提升专业技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在艺术设计上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2.工作室要与校外诸多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实时了解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除旧革新走在时代前沿。3.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成为学生实践的引导者、鼓励者,推行课题式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根据社会、企业要求进行自主创新,提供给学生校外实习单位的实习机会,参评学年奖学金给予加分,表现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给知名企业就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作者:朱晓昕 刘晓阳 关通 董娇媚 王磊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丹丹.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的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吴利锋.基于工作室平台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制度建设[J].设计,2013(2).

[3]吴永江,张一琳.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创新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

[4]王临坤.中国目前大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5).

第六篇:新媒体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研究

摘要:以传统视觉艺术设计为基础,实现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对网页的整体艺术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网页浏览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文章以视觉艺术设计及其内容进为基础,总结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原则为主体鲜明原则、统一原则、整体原则,并且从版面、文字、色彩3方面提出设计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优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网页视觉艺术;艺术设计

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在传统视觉艺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的新媒体视觉艺术形式,也是网页设计工作者需要尊重和注意的内容。网页作为网络信息的载体,其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不同的美感和视觉冲击效果给予网页浏览者直接反馈,进而实现网页浏览量的增加,起到更好的宣传和引导效果。因此,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进行研究具有优化我国网页设计的作用,也是促进我国网页发展的关键内容。

1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及其内容

1.1网页视觉艺术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网页艺术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网页视觉艺术设计[1]。其主要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以网页为设计空间或平面,在艺术设计的基础上对网页构成的元素实施视觉设计,以达到美观和功能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方式[2]。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构建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衍生成果,也是我国社会美学和网络美学发展的关键。

1.2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内容

(1)元素内容。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内容包含文本、表格、图像、音乐、背景、动态影像等,其所设计的内容较为繁多,且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协调性不足[3]。网页视觉艺术设计中元素内容是构成网页的基本要素,也是网页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就目前我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元素内容上来看,其主要是以文本、背景、图像和动态影像4种为主要元素[4]。其中音乐、导航、按钮等属于功能视觉艺术设计元素内容[5]。以市场发展需求为根本,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入手,组成网页的每一个元素均可以将其称之为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元素内容范畴中。(2)版面内容。版面内容主要是以元素内容为根本的网页主体结构划分形式,其版面内容中包含广告版、宣传版、中心内容版、延伸版等。版面内容是维持网页整体结构合理性的主要内容[6]。以传统报纸为例,其中包含广告信息版面、新闻信息版面、招聘版面、房地产版面等,还包括头版头条、末版等内容。网页作为新媒体下互联网中报纸,其在版面内容上的合理设计是保障网页效果和浏览数量的关键[7]。因此,网页版面的设计也是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2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原则

2.1主体鲜明原则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必须始终坚持主体鲜明原则。网页作为互联网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必须具备主体鲜明的特点。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视觉艺术设计效果的角度出发,设计鲜明主体的网页效果。网页设计作为艺术设计范畴中的一部分,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艺术设计原则,以突出的视觉感官刺激观看者的感官,从心理、生理、逻辑等角度完成网页元素的运用,凸显鲜明的色彩标准,实现网页的诉求效果,向观看者不断传达各种需求功能。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心理诉求和企业心理诉求的逐渐增加,网页视觉艺术必须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原则,以网页主体鲜明的视觉艺术设计为根本,实现网页的美学和功能学结合。

2.2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上完成设计的视觉性统一,这样才能够是网页内的设计要素以稳定的形式存在设计的主体内容中。统一性原则的建立是在艺术设计协调性的基础上,拓展其协调内容为网页内容和网页形式,继而形成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内容和形式协调统一的原则。网页作为网络内容表达的基本,其在形式需求的表达上应该具备“特立独行”性,在其内容上需要具备“个性化”,“独”与“个”的差异性使得一部分网页设计者在网页设计的过程中从产生过分侧重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最终使得整个网页的视觉艺术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在实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在其“独”和“个”的基础上完后内容和形式的整体容易,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既满足内容需求,又满足宣传需求和表达需求的网页。因此,以统一原则为根本是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所坚持的主要原则之一。

2.3整体原则

网页是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的载体,其是继报纸、电视之后的另一个大型的信息宣传和承载体。因此,在其网页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障其内容、主体、意识的整体性,进而满足企业需求和消费者需求,实现需求的多向性满足。因此,整体原则的创建时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关键点,也是其设计过程中需要从组织、结构、元素等方面注意的一点。网页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种其不仅具备艺术设计的美感需求,还必须具备网页的功能需求,因此未来达到二者之间的统一发展,就要求网页视觉艺术设计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实现网页内部信息和外部主题的一致性,进而从版面划分、色彩搭配、风格形成、信息主次等角度实现精确的组织结构定位,完成网页整体性划分。因此,可以说整体原则是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保障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合理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3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应用优化

3.1版面优化

为进一步优化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应用,从其版面上对其进行视觉艺术设计优化。网页版面的分配需要从空间和内容主次上达到一致性和错落性。这要求设计者在实施版面视觉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从浏览者的直观视觉图案上入手,还需要从网页自身角度入手对其进行版面的设计和优化。首先,从版面点线划分的结构入手,以不同情感层次的划分,实现规律、不规律性的版面分散,在以分散点为基础,实现视觉的整体效果融合,形成版面划分衔接一体化的网页视觉效果。其次,在网页版面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版块与版块之间的衔接一般是以线条的形式,因此在线条衔接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版块线条衔接的完整性和流畅性,降低衔接违和感,这样才能够满足浏览者的视觉效果,实现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版面设计的优化,使得网页版面设计更加人性化。

3.2文字优化

文字是网页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也是最多的一部分,在实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文字优化需要从文字的内容、文字的侧重点、文字的情感等角度出发,从而实现文字与版面、色彩的融合。首先,在网页视觉艺术文字设计优化的过程中就文字的编排主次对其进行划分,从而实现功能的自动排版和功能的顺序规划。例如,以招聘页面为例,其在文字的视觉效果设计方面需要从浏览者的需求角度出发,根据文字的主次结构实施整体布局,既不显得文字突兀,又能够实现招聘单位的宣传效果。其次,在网页视觉艺术文字设计优化的过程中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网页的形象,文字也是网页与浏览者交流的载体。因此,在文字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侧重文字的情感划分和心感沟通为基础,以引发浏览者的情感共鸣为视觉艺术设计的侧重点,实现网站文字的情感性宣传和处理,优化我国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水平。

3.3色彩优化

色彩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第一接触体,也是直接影响视觉冲击的因素。因此,在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进行优化处理,进而实现色彩共鸣的效果。首先,在网页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视觉艺术设计者必须根据网页可能出现的浏览者进行情感预测和心理划分,是以大气的色彩,还是以活泼的色彩为基调实现整个网页色彩视觉的设计。例如,相亲网页需要以浪漫色彩为主情调,法律网页需要以庄重为主色彩,幽默笑话网页需要以幽默色彩为主色彩。以不同色彩主体的判定,协调色彩与浏览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达到网页视觉色彩艺术设计优化。其次,在网页色彩视觉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利用色彩的生命力吸引浏览者的实现。例如,对于重点信息或版块可以采用突出色彩,如红色、黑色、黄色等鲜明的色彩突出原则,实现整个网页色彩视觉效果意识,在融合色彩的同时避免色彩矛盾,完成色彩协调构建。

4结语

通过本文中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研究得出当前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必须遵循主体色彩鲜明原则、统一原则和整体原则,进而从版面、文字、色彩3方面内容上对网页实施视觉艺术设计优化,使网页具有整体性、艺术性,充分发挥网页在互联网中的作用。

作者:吴军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伟.新媒体艺术时代下“别开生面”的视觉传达设计[J].艺术品鉴,2016(1):140-142.

[2]杨哲.数字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平面视觉形象设计研究[J].设计,2016(1):137-139.

[3]明媚.数字媒体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的运用——评《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6(3):91-99.

[4]周薇,朱宁.新媒体与艺术设计的创新之路——评《新媒体艺术设计——数字•视觉•互联》[J].传媒,2016(5):95-96.

[5]文智.论新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5(1):93-94.

[6]郭伟胜.传承是根基,超越获生机对西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之思考[J].西北美术,2002(8):21-23.

[7]李芙蓉.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中的美学研究[J].艺术科技,2014(1):150-151.

第七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社会实践的研究

摘要:笔者从大学生创新创业中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社会实践实效性关系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期实现提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激发学生创业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艺术设计;社会实践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深入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出发,追求社会价值体现,高职院校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入手,将教学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以此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性、能动性和自主性。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中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是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设想,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成为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重要创业能力培养的方式之一。随着经济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实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较典型的就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教学师资力量弱化,使学生对行业内部的信息更新掌握不及时,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院校对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不完整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不完善都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与社会实践脱节,实际能力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市场的需求。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社会实践实效性关系的研究

1.创业园的创新构建能起到双促进的效果。根据国家提出的“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创业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理念,对于创业园的建设,则成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主要方向之一。它能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性构建一个积极的发展平台。创业园的创新构建能对高职院校本身的创新创业计划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传统的创业教育中,往往采用的是开设讲座等方式,过于单一和枯燥,限制了创新的思维发展,但创业园的建立,使高职院校对创业教学的创新进行了拓展,从实践操作中丰富了教学方式,提升了高职院校本身创业教育的创新性和社会实践性。创业园的创新构建还能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自身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良好的平台沟通,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认识路径,丰富自身的学生与社会实践能力,开拓思维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2.多元教学实践能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多元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是“双导师”形式和“工作室教学”两种。“双导师”是基于学生培养的目标决定的,给予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实践指导老师和专业理论指导老师的“双导师制”。教师通过各自司职的专业能力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兼顾社会实践的学习。“工作室教学”其实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组建工作室式的团队学习方式,通过将趣味相投的学生进行组合形成,“工作室教学”的模式接近于社会实践,通过项目组的成立,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开始到最后独立完成项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而实际上,工作室的组建是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都偏低的一种基础的社会实践,能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起点。3.实训化考核能激发实效性并赋予创新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和实施,必然会引发考核制度的改革,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根据其实践课程安排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实训化考核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考核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和效果,以及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就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可以通过艺术设计作品的展示开发式的进行评分,由学校、系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形成阶梯式的打分,从而综合得出学生的总分,并以此来判断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技能掌握程度。使考核更加具有客观性。对于团队项目组式的考核则应该根据学生在团队中的位置、职位、做出的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完成对社会实践的完整认识,从项目的接洽,到项目的设计方案制定,再到设计制作,最后到设计制作完成后的流通等方面,以此实现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专业艺术设计能力和素养。

三、结语

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为例,该系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实践育人模式改革。几年来,他们组建了几只社会实践服务小分队,在蠡县、易县、定兴、涞水等地农村,结合村情特点、村容村貌规划设计绘制群众喜闻乐见的墙体宣传画,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也有效推进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作者:张瑞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专.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艺术科技,2014(2).

[2]陈金球.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5(17).

第八篇: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适合自身创业的发展,更应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大力发挥校园文化宣传教育功能;引领学生创业的舆论导向;以活动创新带动学生思维创新。

关键词:艺术设计;大学生;创业教育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的行业性不强,从业比较广泛,更适合自身创业的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的下,多项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的艺术设计类的院校,目前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现行教育仍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学生们更多接触的是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然而,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于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创业思想与创业观念经不起现实与市场的考验。

一、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1.思想活跃。艺术设计类的大学生富有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思想敏锐、活跃具有创新性,同时创造力也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他们热烈奔放,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真、善、美有着强烈的追求,能快速、积极地吸收社会进步的成果。2.实践能力强。艺术设计类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意识、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更丰富的社会经验。3.创新意识强。艺术设计类的大学生由于从小就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和培养。对他们而言,有个性的作品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有创新意识才能使专业有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1.师资力量不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普遍较晚,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是困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实践体系,多为“纸上谈兵”。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中的基础,教师业务素质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2.创业教育体系不完整。多数创业教育都没有制定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生在教育过程对创业中无法感同身受,最终导致无法形成积极的创业意向。3.校园创新型元素缺失。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以泛娱乐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这也导致大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元素,阻碍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1.构建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第一,艺术设计类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定具体的创业教育课程,将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训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大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二,高校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现场模拟会,形成足够权威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创业做好理论指导。2.以能力创新带动思维创新。高校应该整合校内资源形成合力,注重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塑造功能。以赛代练,以赛促练,围绕创业教育精心设计并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业类实训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文化节等。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实践型专业,在创业教育中尤其以实践实训教学为推广的重中之重。3.搭建以创业型社团和专业工作室为主的创业实践平台。第一,在创业教育中,推进“专业社团+创业实体”的实践模式。根据创业型社团的特点,增强社团内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提升社团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创业导师给予社团专业性的指导,鼓励学生承接校外企业和机构的艺术设计业务,开发属于自己的创意产品,最终形成以社团为主体的自主运营和自负盈亏的创业实体。第二,在艺术设计类创业教育中,积极推进“专业团队+创业实体”“设计工作室+创意产品研发”这两种创业实践模式。设计工作室全面实施有丰富创业情境的教育教学模式,搭建团队协作的氛围,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设计任务或者自主研发创意产品,最后进行市场销售。4.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加强创业典型的宣传和经验推广,就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精心制作和设计宣传的内容,将形式多样化,将宣传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去,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充分利用校内宣传媒体,如校园网、校报、学报、广播站、校内宣传橱窗以及电子显示屏等软硬件设施,全方面、多维度的宣传创业和创业事迹,发挥校园文化陶冶塑造功能,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产生。

作者:谭林 王子轩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左殿升,李兆智,刘泽东.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文摘,2010(3).

[2]唐汝山,张静,刘英.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艺术教学论文范文篇5

当代艺术院校的学生从入学的那一刻开始,升学压力如影随形;大学毕业后,就业与生活的压力会时刻绷紧他们的神经。在这样的期望与压力交织下,学生渴望成功,但又畏惧困难。虽然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对如何实现目标感到茫然。所以,很多学生将希望寄托在虚拟世界,因为在那里所有东西似乎都是他们可以“控制”的。对此,艺术院校的课程教学任务必须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让学生能体会到对学习的控制,以此帮助他们体验成功的滋味。对于课堂教学,学生需要的是获得满足感,而不再是掌握知识点。当课堂中不能实现这一满足感时便会出现走神发呆、聊天、看电影、打游戏,甚至睡觉等,当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最终学生将对学习丧失兴趣,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课堂当中的教学回馈至关重要,只有将教学目标变成回馈,一点一滴地让他们体会到,给他们一个迈向成功的阶梯,学生才愿意学习,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提高当代艺术院校的教学质量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上同一门课的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原因何在?不是教学内容的多少差别,也不是教学手段的不同。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素质和常规的教学方法都具备,讲清一个知识点是每个教师都能办到的,而大家使用的教学设备也相差无几。所以,决定教学质量的不是教学内容本身,而是对教学的理解和控制能力。因此,要想提升教学质量,不是一味地认真拟定教学大纲、制定授课计划表、详细准备教案和课件,而需要从当代学生的特点入手,真正理解他们对课程的需求,将教学目标从以往强调的知识点掌握逐渐转变到让学生控制学习过程,体验成功。要想达成这些,及时有效的教学回馈是唯一的路径。所谓教学回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学生在练习当中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细致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不断改进,并最终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学回馈是一个动态演绎的教学方法,并且是因人而异的。重点在于不断地鼓励学生看到自己一丝一毫的进步,并给学生一个可操作的步骤,让他们能对学习有所控制,并最终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1.课前调查学生的现状,了解每个学生对课程的期待

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根据学生和课程情况设计一个调查表,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本课程的原因、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对学习的态度等。数据反馈之后,还需要安排每个学生单独谈话以了解信息的真实性。就算问卷时选填的信息不准确,在谈话中也可以进一步知晓他们的想法。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问卷中每一个项目是如何设置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从而更愿意和老师交流。

2.找出学生现在面临的问题,并制定出课程目标

在课程一开始,就应该安排一个基础性练习考查学生现有的专业水平,通过练习的结果让学生发现自己面临的问题并做好记录,这时教师就需要和学生交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制定出课程目标。随之而来的,课程评价也不能再是全班统一标准的考试,因为考试只能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压力,所有的标准在他们看来都是强加的。对学生成绩的判定标准应改为他们是否实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无论目标的高低,实现了就是高分,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看到被肯定、被认可的希望,才不会出现优生永远高分、差生永远在及格边缘徘徊的情况。所以,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要鼓励学生,认可他们的努力,引导他们将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的步骤或阶段性的小目标,一步一步攻克,让他们能慢慢看到自己的成长。

3.监督过程,不断回馈

学习目标明确了,学生在每天的课程中完成的情况如何,老师一定要跟进,及时指出问题,并给出明确、可执行的修改意见,这才是教师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也是体现出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在每个阶段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再次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完成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下一阶段该如何完成等。让学生随时能感受到自己对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是能够控制的。刚开始时他们会感觉是老师在帮助他们控制,随着这样的回馈不断循环之后,学生会慢慢体会到自己对学习的控制。当他们自己能够控制学习的时候,成功的滋味也就渐渐“烹调”出来了。

三、结语

艺术教学论文范文篇6

一、语言亲切,富有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当然,表扬、激励、鼓舞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老师到厌恶数学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语言精练,提高效率

所谓语言精炼,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客。

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讲课语言繁琐罗嗦,面面俱到,其实这种做法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须知,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如在讲解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教师只需讲清扇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扇形都对应着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心,顶角是扇形的圆心角,底边是扇形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两腰是扇形的半径,至于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自己去导出。

语言精练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三、语言生动,确保通俗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于“开放期”,他们纯真、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追求语言的生动、通俗,但不要出现粗俚的语言,而应该是文明、规范、高雅,蕴含着丰富知识乳汁的语言。

四、语言幽默,增加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讲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幽默他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正’,还是姓‘负’?”

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利用流畅幽默而风趣的语言答疑,总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好得多吧!

艺术教学论文范文篇7

“语文教学艺术”的界定。长期来人们对教学艺术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励乐学说。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活动说。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师——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教育研究》1981.3)

3、审美说。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浅析教育过程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和各项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通过学习理论,把握《大纲》精神,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情感性、创造性。

为了在教学中便于操作,很好地实施语文教学艺术化的构想,我们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语文教学艺术具体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的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如何学,要“既进得去,更能出得来”。

1、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认识发展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S==AT==R。其中,S是具有一定刺激的信息、知识,A为个体接受的刺激;T为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R为个体所作出的反应。这个公式的含义是:一定的刺激(S),只有当一部分(A)同化于个体认知结构(T)中时,个体才对刺激作出反应(R)。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同化新知识,迅速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学作品时,指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构建以文学发展史为纲,融文体、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等为一体的知识网络,使新旧知识很好地衔接了起来。丰富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始繁者终必简,始晦者终必明,始乱者终必整,始艰者终必流丽明快”(袁宏道语)。心理学研究指出,唯有结构才具有最强的迁移性,学生在知识网络中学习课文,思维宽阔,不仅利于“接纳”新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转化能力。

2、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

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

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已风·亡民》)

③她重行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来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叶圣陶《夜》)

例①,通过结构分析,明确“追亡”和“逐北”同义并列,只要把握了“追亡”或“逐北”的意思就可以了。进一步分析“追亡”,动宾关系,根据语境,应解释为“追逐逃走的败兵”。例②,通过分析,“夙兴夜寐”是反义并列短语,已知“寐”是“睡觉”之意,那么“兴”应当是“起床了”。同样,根据“夜”就可以推知“夙”是“晨”义。例③,“经验”一般用作名词,意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例句中“经验”已作动词用,构词方式为并列,联系宾语“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词义可推断为“经历、体验”。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学生就能使所学的知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充实。

二、思维的快乐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趣味。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指出:“我注意到中国学生morerespectforauthority(驯服权威),美国学生则easiertochallenge(喜欢挑战权威),中国学生需要askthequestion:Isitabsolutelyright?(凡事怀疑)。因为书本所讲未必对。”(《应多怀疑敢于挑战权威》,香港《文汇报》1999年12月9日)高中学生已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已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的提示(因为太详细了)放在后面作参读材料,抛却以往的根据课文提示中的“结论”去“图解”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试验本),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了“训练重点”,我们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2、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3、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

学生分析自己语文水平不高时,常常归因于语言积累。以为肚里的“优美词句”太少。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却发现,对高中学生来说,制约语文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经常表现为不科学的思维方式。钱学森曾指出:“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处于青年时期的高中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力求用理论分析概括事实的思维特点。因此,我们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思想武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作辩证分析。联系语文学科特点,我们尤其重视以下的思维方法:排除经验干扰、避免复制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牢固树立语境观念,由整体看局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角度思考;由表入里作原因分析;纵向横向的联系比较。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武器,其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现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我们采用的教学手法一般为传统的“涵咏法”和后起的比较法。

1、涵咏法。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例如,朗读《荷塘月色》,要求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社会背景、写景状物的要求等等),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争取获得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文学作品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寓形象、意境于模糊集合中。模糊观念带有意义的不确性和意义的空白,比明晰的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它的表现力体现在不同的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对作品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情节的推进,意义的展开都不断地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理解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行为,包含着创造的因素。”(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26页)“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朱自清《我与文学及其他》)

可是传统的“涵咏法”只尊重维护作者的权威,讲究寻求作者本意,“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忽视了作品本身意义的开放性、未定性以及读者理解的主观性、创造性,极易造成思维的偏隘、单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去参悟,在尊重作品的同时,争取有独到的发现。

2、比较法。传统的“涵咏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东方色彩,它强调心领神会和得意忘言。而后起的“比较法”则侧重理性的评价,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更多的作品之间识其同,辨其异,并由同中之异着眼,作出自己的鉴别判断。例如,朱自清先生、俞平伯先生1923年8月同舟泛游秦淮河,上岸后相约写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选材、组材、语言表达方面的比较鉴赏,深入理解作品,较好地把握了作者夜游秦淮时思想感情的异同。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通过深究“异同”的原因,学生对所读作品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更高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吸收。所以,在鉴赏中我们强调涵咏感悟,并不排斥理性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理性分析应该建立在单篇涵咏感悟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才会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爱因斯坦语)当学生通过涵咏、比较,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四、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1、重视“神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借鉴文章思路和表现手法,而要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对文章内容和形式作辩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写作训练中力求“神似”。如《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典范的写景状物散文,学生通过“披文入情”,体验作者赋予生命的小屋,及小屋周围的每一个景物所给予人的不同感受,体会小屋主人的全部襟怀,他的内在素质、气度、情趣和风格。通过把写景状物的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体验联系起来的分析,就领悟到了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这样从本文借鉴的写景状物的手法,才会真正的“生根”,学生在实践中就能灵活运用。

2、感受生活。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所以,阅读教学后提供的材料或习作参考题,除了能很好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外,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引导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学生在用心感受生活中,思想会变敏锐,情感会更丰富。九九级⑸班的邵国同学在小作文中这样写道:“从习作角度审视课文,学习目标明确。观察与思考太重要了,平时熟视无睹的事物,现在居然有了全新的体会。”

3、鼓励创新。写作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努力写出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有新鲜感受、独到见解的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要求学生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对学生习作中的个人感触、偏激想法,作辩证分析,肯定其闪光点;对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做法,要充分鼓励。这样,学生就敢于冲开固有思路的框架,敢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独树一帜的好文章。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就会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

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心商MQ——学生最新成功法宝》王极盛著,工商出版社,1997年

艺术教学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评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但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他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他,超越他,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现在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过去,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假如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他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

艺术教学论文范文篇9

一、现状与问题

在淮海工学院,素描、色彩课程是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四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达160学时,占据很大的课时比重,目前共有6位教师对该课程进行专职或兼职授课。此前,期末成绩评定的基本程序是:学生课堂内进行实践训练,课程结束上交作业,任课教师根据作业质量给出成绩。这种模式虽然能有效维持稳定的教学与考试秩序,但明显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所学内容和艺术设计的关系并不密切;二是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三是成绩评定方式不科学,如,分数受教师个人因素影响,同一课程不同班级学生的分数悬殊;成绩评定结果滞后,不能及时刺激学生;等等。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一些综合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仍采用这种成绩评判方式。

二、探索目标

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造型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潜能,以考促学,这是笔者所在学院素描、色彩课程考试改革的主要目的。对教学内容以及考试方式的系列调整,使素描、色彩课程考试更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考试改革创新模式探索

1.教学内容调整

在新模式探索中,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将素描、色彩课程教学分为(一)和(二)两个部分,通过造型基础语言研究和造型语言拓展与创意思维训练两个阶段共17个模块展开教学。在造型基础语言研究阶段,调整后的素描(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是:透视与构图语言研究、形态语言研究、明暗语言研究、线语言研究、材质语言研究5个模块;调整后的色彩(一)课程具体教学内容是:色彩原理研究、色彩的传统技法研究、色彩的材质语言表达研究、色调与情绪传达研究4个模块。在造型语言拓展与创意思维训练阶段,调整后的素描(二)课程教学内容为有机造物研究、局部描绘研究、解构与重构研究、形象联想与创意表达研究4个模块;调整后的色彩(二)课程教学内容为色彩材料语言与空间表达研究、色彩材料语言与视觉(静态、动态)表达研究、色彩的感觉(错觉、幻觉)研究、平面色彩的立体转换综合表达研究4个模块。这两个阶段的素描、色彩课程均重视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鼓励学生认识和采用新工具、新材料,侧重于主观感受与个性挖掘,尽可能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创造潜力,让学生学会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捕捉和培养现代设计意识。

2.考试内容调整

教学内容的调整完成后,考试形式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素描、色彩课程的考试改革内容体现出分类考核、模块考核和过程考核的特点。分类考核体现为改传统的专业整体考核为专业类别的考核方式,在考核内容及侧重点上根据专业特点区别对待。模块考核是指将该课程的考试分为造型基础语言和造型创意思维拓展两个阶段的各个专题模块分别进行评定。过程考核则是指整个考核是一个分段进行的“过程式”考核,即每个模块专题由任课教师根据模块专题的不同内容而评出成绩。如何划分阶段、采用何种考核方式以及何种考评依据形成不同的模块成绩,则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这种分类考核、模块考核、阶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既可以体现各专业方向的特色,又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完成技能与能力考核,分散了后期考试压力。评价结果反馈及时,师生互动交流多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考试改革实施步骤

第一步,考察调研。在此阶段开展文献查阅、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对国内外同类院校素描、色彩课程考试模式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当前发展形势和本校实际,提出课程考试改革初步讨论提纲。第二步,制定新教学大纲。通过对素描、色彩艺术设计基础课改革发展方向的调研与资料查阅,由艺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组织相关任课教师进行多次座谈讨论,制订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与专业特色的新大纲方案。第三步,制订具体实施草案。通过调研、文献资料查阅与讨论,完成对素描、色彩课程教学体系的修改、定制,通过教研活动、座谈会与问卷调查,形成初步实施草案。第四步,对草案进行试点实践并进行全面论证。根据素描、色彩课程考试改革初步实施草案,选出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践,并对该班级进行全面因素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论证。第五步,确定正式方案并全面优化推广。

4.具体操作办法

笔者所在院校素描、色彩考试改革项目的具体操作办法可以简要概括为区别对待、既看过程也看结果与教学、展览、评价三位一体化。“区别对待”体现在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确定不同的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如,工业设计专业主要倾向于对工业产品及其构件的塑造能力与产品造型创意表达能力的考核;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倾向于对环境空间理解能力、空间塑造能力与空间造型及环境装饰方面创意能力的考核;视觉传达专业主要倾向于对图像造型、图形表达、夸张变形技巧等方面的考核;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则主要倾向于对图形象征意义、变换组织方法、空间创意能力等方面的考核。“看过程”体现在模块阶段测评考核中,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对造型基础语言研究和造型语言拓展与创意思维训练两个阶段17个模块教学的平时表现的评价。法国艺术教育家日耳曼•罗斯曾提出:艺术教育不止是一个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分享和寻找自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运用启发式教学,尽量多和学生一起讨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看结果”指的是看期末课程作业的综合表现以及课程汇报展览中每个学生的最终作业质量。“看过程”和“看结果”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实验目标。“教学、展览、评价三位一体化”是本项目的特点之一。在教学模块中体现过程评价,在展览和教师集体评阅中体现成果综合评价。教师集体评阅一般在课程结束的汇报展中进行,根据学生提交的各个模块训练作业,由课程专家小组对这些综合作业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考试方式可以较客观、公正、整体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综合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跨班级整体地把握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整体效果,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整优化。在成绩的构成比例上按照以下方式操作。首先,小模块训练考核分别由学生提交模块训练平时作业,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按照课程阶段考核的目标要求,为每位学生评定出模块训练基础成绩,各个模块成绩的平均值乘以60%记入学期总成绩。另外40%的期末成绩来自教师集体评分和课程教学作业汇报展览。由部门相关领导、课程群负责人、专业任课教师组成评分学术小组,将同一专业方向的学生作品陈列对比,根据学生作业综合效果对每位学生进行整体评分。课程专家小组每位成员的单项成绩汇总,求平均值作为综合模块成绩,再将综合模块成绩乘以40%记入学期总成绩。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学生出勤情况应在小蓝本中详细记载;二是每一模块的平时成绩考核也应有详尽的记载和依据,包括构成模块平时成绩的课题讨论、互评情况等都要有相应的评分依据及详细的成绩记录;三是要严格做好课程补考工作。课程补考一般应安排在课程结束后下一学期开学进行,采取“专业分类”与“成果综合评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安排不同的补考内容,教师要综合考虑阶段培养目标和训练内容,让学生完成并提交二至三张能全面反映该阶段整体模块训练内容的综合性作业作为补考成绩的评定依据。上述操作办法丰富了课程考核的形式与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是教学作业综合汇报展,既可以整体刺激学生努力学习,又可以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也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教研,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适。

四、新问题与改进措施

新的考试改革举措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善。如,新教学大纲执行不力;教学方法的系统性不够;一些教师教学过程随意性太大,没有严格按照教学进程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动力仍然没有完全得到激发;教学效果的监督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监督,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意见反馈与交流,统一制订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及时针对各种问题召开教研工作会等;另一方面,除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造成足够的学习动力以外,教师也应该结合科研课题、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以及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开展教学,以赛助学。同时,教师应尽力为学生争取各种展览、比赛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学生参与手绘墙、壁画、装饰画制作等社会实践。通过这些实践项目,以考促学,以赛助学,以学促能,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结语课程考试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深层次地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考核内容、培养目标与考核方式、人才质量标准与考核标准的关系,才能确保课程考试改革取得实效。

本文作者:冯大康龙向真工作单位: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

第二篇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形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统筹安排的封闭课堂式教学,转换为以教授导师工作室为教学单位的开放式教学。每个工作室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学生在专业基础教育完成之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自由选择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直至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一般由1名导师负全责,由多名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学生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生产设计课题的方式完成相应专业设计知识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工作室具有设计公司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能力综合训练。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它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整合的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在参加承接和完成实际设计项目过程中接受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工作室制的教学是灵活、开放的,在工作室内,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导师是一个项目的具体负责人,领导着一个团队进行项目设计,学生是教师的员工,在具体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导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和建议或学习问题,可以向导师主动提出,导师予以针对性的指导。

二、目前国内高校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积累设计经验方面有着班级制课堂式教学不具有的优势。但由于国内各个高校管理方式、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多有不同,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1.由于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较大,师生比不合理,学生多、专业老师少。更主要的是,在导师资源上存在着严重不足,高素质和有丰富教学与设计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老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还有一些是从美术师资队伍中转过来的,在这样背景下建立起的工作室教学框架很难保证教学质量。2.由于工作室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开放,与其他专业冲突明显,增加了高校教学管理上的难度,对非传统类艺术设计院校来说推行起来比较困难。3.实际设计项目不足,项目课程流于形式,工作室常面临无真实项目可做的困境。4.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被一定程度压缩,专业知识学习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学校实施统一管理的问题,严格意义上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一般综合性的工科院校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2010年以来,我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课外“工作室”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一)工作室组织形式

按照现有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组建了产品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景观与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一名设计理论知识、科研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为负责人,其余导师由2-3名具有研究生学历且设计实践经验相对较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共同组成工作室导师团队。每个工作室都有1-2个具体的设计研究方向,例如,产品设计工作室设置有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方向、家用电器设计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工作室设置有服装造型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服装材料与结构工艺研究方向等。工作室主要面向3、4年级同学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工作室学习,学生进入哪个工作室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工作室人数一般控制在10-15人。

(二)工作室教学活动内容

我们所设置的工作室并非是打乱班级制课堂教学式的严格意义上的工作室,而是作为第二课堂存在的旨在强化设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特长”而设置的课外工作室,学生在工作室内的学习主要为课余时间,是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进行的有益补充。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导师的纵向科研课题研究、横向生产项目设计,以及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参加国际、国内专业设计比赛等。通过这些内容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强化了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培养和提高了综合性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累实际设计经验,而且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做到了“学有专攻”,培养了“专业特长”,为将来毕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在工作室内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导师将给出成绩评定,记录在学校规定的课外8学分中进行成绩管理。工作室导师除进行专业设计实践指导外,还兼有其他指导任务。如指导学生制订每学期的个人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引导学生规划将来职业生涯,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选课,教导专业学习方法,引荐专业阅读书目,甚至指导学生考研学习等。

通过近几年课外“工作室”教学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弥补了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有效地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了设计创新能力,积累了设计经验。近几年,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设计竞赛屡屡获奖,累计获奖人次达50多人次,其中不乏一些设计大奖,参赛获奖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课外“工作室”式的学习与设计实践活动也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本文作者:端文新工作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第三篇

1.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艺术设计”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尚且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递的层面,只是注重艺术技巧的讲解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比如,在技术设计课程设置方面,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联系,相对零散,学生的专业整体性思维和逻辑能力得不到培养;脱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虽然实践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但对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灵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多缺乏实践教学或者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缺少“创新”、“以人为本”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赶不上时代的潮流,师生互动性差,对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感悟能力等得不到培养,最终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1.2“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较差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观念中“高学历”的影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错误的理解。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在职业院校就读。因此,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受到了影响,在办学上投资不够,无法聚拢优秀的专业人才,所以,生源的质量就大大下降,并且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多学生流向普通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生源就更是一个问题。有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准确,片面回避高职定位,而是向普通高等艺术学校的专业靠拢,无形之中就丢失了自己的特色。高职院校面向全国招生,但由于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入校学生的各项能力不同,所以这又造成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层次不齐。

1.3“艺术设计”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市场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或称高技能型人才,但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追求专业的全面化,不考虑自己的培养能力,多开设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这从根本上就造成缺乏人才培养的基础;有的高职院校,模仿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课程,保留有精英教育的惯性,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的“压缩饼干”;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实践课程或体系,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导致高职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困难。

1.4“艺术设计”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对于普通高校和艺术类院校,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老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对老师设置的门槛比较低,导致一些老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低;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校方为节省开支,提供的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也较少;目前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增大,质量较低,学校难以有精力改革教学模式;由于艺术类的学生个性比较明显,艺术设计专业的年轻老师,很难在教学中吸引学生,导致教学成果较差。

2.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建议

2.1“艺术设计”教学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是方向,指引着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实际运用“创新”、“以人为本”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跟上时展的潮流。在教学改革的理念上,“艺术设计”改革的目标应着重把握四个方向:第一,培养学生的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第二,开发想象能力,特别是能动性地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的能力。第三,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对事物的把握能力。第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对技能的掌握应特别注重符合时展的、动态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改革只有把握了这四点,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艺术型人才。

2.2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素质

首先,解决人们的观念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成绩较差学生的选择之地。我国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颁布了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法规和补助条例。这说明,为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国家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其次,加大宣传。高职教育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自己学校、专业的良好形象,以就业率来说服家长和学生(从目前高校就业率来看,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率很高)。虽然一时难以改变生源素质较差这一现象,但高职院校可以对在校生多方面开展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比如,开展本校艺术学生与高等院校或艺术院校学生的交流活动;高级艺术家的专题讲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原创作品中的任何闪光点,并积极进行引导和启发,增强学生的信心等。

2.3确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从这一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市场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或是高技能型人才;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专门化的美术技术工作者及相关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可以借鉴普通高校或艺术院校的成功案例,但是要及时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一定要突出自己的实践性和技能性;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熟悉设计行业的相关规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2.4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力量

老师是教育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着重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招聘教师时,要提高门槛,严把入门关;在教育经费的允许下,为老师多提供外出交流(讲座、艺术展览等)、进修的机会;通过薪酬设计,增加薪酬的激励性,促使专业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通过外聘老师,充实专业课程教师的力量等。

3.结论

艺术教学论文范文篇10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广泛推广和改进,艺术体操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一部分。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体操课,艺术体操是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体育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作为一门比较受欢迎的项目,其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艺术体操的传播和推广。在艺术体操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音乐的运用,从而使艺术体操的教学更上一层楼。对于艺术体操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体操动作与音乐节奏的深度融合。艺术体操是伴随着音乐的产生而逐渐兴起的,音乐和艺术体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位舞者的艺术体操动作做得再完美,如果无法与音乐的节奏相匹配,就称不上一段完美的艺术体操。人们通过一些必要的心理活动产生对于音乐的记忆,并且将其谙熟于心,这是一种心理过程的表述。当人们听到一段乐器演奏的时候,演奏的旋律会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可能过几天之后,那段旋律依旧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当人们再次回想起这段旋律的时候,能够产生一定的联想,让这段旋律与其他节奏相似的旋律进行融合,成为一段崭新的旋律。这就是人脑对于具体的音乐形象的记忆、提取、加工以及再度输出的心理过程。所以在学习艺术体操的过程中,前提就是练习者能够听得懂音乐,能够从音乐的节奏中感悟出音乐的魅力,之后才能尽情起舞。只有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才能将艺术体操发挥得淋漓尽致。

2.音乐与艺术体操教学

艺术体操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涉及到体操、舞蹈和音乐的深度融合,其中也不乏一些高难度动作的呈现,用来表现表演者的音乐修养和艺术表演张力。只有张弛有度、与音乐深度融合的艺术体操才真正能称作是一门艺术。在艺术体操的教学中,音乐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也蕴含着许多的价值。可以说,艺术体操的教学是在音乐的引导下进行的。

2.1音乐与艺术体操

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二者相互通融。音乐是用乐器作为媒介来表达一种演奏者的情感,而艺术体操则借助人体的肢体动作和肢体语言作为媒介,不仅会展现表演者的形体美,也会展现这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所以,这二者实际上是一种相互通融的关系,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二者的美丽要进行相互的结合和映衬,才能达到最高的水准。音乐就像是艺术体操的魂灵一般地存在着,只有配上合适的音乐,才能展现艺术体操的艺术美,如果没有这个灵魂的帮助,艺术体操就会失去应有的魅力。而借助艺术体操的形体表现力,又能够将音乐的张力得以升华,是一种具体化和形象化的表现。可以说,在艺术体操的创作过程中完全不能离开音乐的帮助的,所以在艺术体操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的价值就可想而知。作为灵魂,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2.2艺术体操教学中音乐运用的程序

对于艺术体操教学来说,在音乐的引导下实施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如下:首先,教师应当播放一段课上要用到的音乐,完完整整的让学生听一遍。之后老师要对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进行一定的讲解,比如音乐伴奏的重音和轻音都落在哪个音节上,还有配合这段音乐所学的艺术体操是什么种类,有什么特征。其次,在学生对于伴奏音乐获得一定的感知程度之后,要让学生感受一下艺术体操的特点。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演示体操动作,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边展示一边辅以讲解的过程。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始用手打拍子,为的是让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有更深的体会,节奏感对于艺术体操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最后,要组织学生开始学习这节课所学艺术体操的基本步伐和动作,在配上音乐之前,要反复的练习基本步伐,训练学生对于艺术体操动作所应有的感知活动。最终的环节就是伴随着音乐开始起舞,当然,要鼓励学生竖起耳朵,仔细聆听音乐节奏中的高低缓急,并将自己的体操动作与这些富有节奏的旋律互相融合。这个环节可以进行分组练习,让大家相互借鉴,相互讲解,相互提高。这些舞蹈动作结束之后才能真正开始艺术体操的教学,毕竟这是一种融合了体操和艺术体操的艺术表演形式。而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会起到灵魂的作用,这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加以把握。

3.艺术体操教学中音乐运用的方法

3.1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知能力

在进行艺术体操教学课程之前,可以先走进多媒体教室,为学生们播放一些艺术体操的视频。为的是让学生们结合音乐和舞者对艺术体操动作来进行一定的感知训练。对于艺术体操来说,音乐节奏就像是一种引导,是舞者表现自身情感、自身张力的一种借鉴和载体。这二者永远是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们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就需要艺术体操教师进行不懈的努力。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艺术体操教师的讲解也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们学会对于基本音乐节奏的认知,学会用手打拍子。在练习打拍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取比较简单的音乐,不要选择太过于复杂的音乐。

3.2培养学生与音乐的深度融合

在开始播放音乐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结合音乐节奏开始艺术体操与音乐的深度融合,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够与音乐节拍相匹配,那么艺术体操动作再精准都是毫无意义的。要让学生们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仔细体会伴奏音乐的韵律与节奏,并结合相应的动作开始跳舞。为了更好地、更生动地使学生的艺术体操动作与音乐相融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刻的感悟和体会。音乐是一个很好的抒发情感和表达自己的途径。而且,对于伴奏音乐的熟悉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基本动作的印象。要让学生对于音乐和艺术体操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伴随着艺术体操的情感,方能跳出更加优美的动作。在这一环节中,要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学生必须将艺术体操动作谙熟于心,之后,结合优美的旋律,去体会,去抒发,去表达自己。

3.3培养学生对艺术体操的情感

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在动作中加入自己的感悟,但是要注意连贯性和流利性。只有倾注了舞者的真情实感,艺术体操才算是有了真正的意义,有了真正的活力,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在这样的艺术体操之中,舞者才能够更深层次的表达自己,才能够将艺术体操的美发挥极致。只有倾注了舞者感情的艺术体操,才能称得上是完美的艺术体操。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