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本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7:18

艺术本科论文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包括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等设计专业综合素质的体现。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是本科教育阶段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步骤。科学、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1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准确而恰当的毕业设计选题,可以明确设计方向,检验专业水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制定好毕业选题是毕业设计指导体系的重要环节。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联系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课题价值,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方向。①项目应用型:主要是指专业实践项目,具备实战性、规范性、约束性、市场性等特点。项目应用性选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训练目标,注重强化设计应用能力,认知行业设计流程,熟悉行业设计规范。②概念实验型:主要是指具有探索性、抽象性、概念性、前沿性的设计选题。概念性项目往往对某种理念或思想进行提炼、概括、表达。概念项目的设计训练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先进技术成果,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意义。③专题研究型:主要针对专业发展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性、拓展性、研究性的设计实训。应对专业细分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强化对设计专业某一领域的设计应用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个好的选题需要大量地阅读、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思考选择中确定设计选题方向,为后续毕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体系

毕业设计指导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活动中,用时最长,教学模式最为灵活的教学阶段,也是对于本科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学科特质和设计流程,以毕业设计指导实践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为依据,分为开题、设计、结题三阶段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1)开题阶段:针对学生在设计初期就选题及前期调研进行指导。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成果内容、发展动态、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向等内容进行指导,明确课题研究的框架性认识。2)设计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就毕业设计选题制定清晰的设计目标、明确的设计内容和可行的设计计划。确定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技术资料,注重设计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学生设计时,应注重辅导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注重对设计项目的分析,启发独立思考以及设计技术层面的强化。针对不同设计选题内容,注重初稿问题的沟通,二稿的调整,三稿的完善。不少于三个环节的指导是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保证,也是更好地对设计质量和速度进行把控的措施。3)结题阶段:主要针对毕业设计方案的完善、展示、阐述等内容进行指导。着重强调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展示性。毕业设计阶段性指导体系有利于分解设计任务,控制设计效果,引导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弥补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侧重对于设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的详细介绍,讲解设计选题的重点、难点,扩展知识结构,深化设计能力。

3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评审体系

毕业设计的评审体系是毕业设计科学规范化评审标准。毕业设计的评审直接关系到对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能力水平客观准确的认定。毕业设计评审体系着重审核毕业设计完整性、规范性、知识性、展示性的完成情况。评审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①优秀:按时优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熟练应用,具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②良好:按时良好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准确应用,具有良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一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③及格:按时全面地完成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应用,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完整。④不及格:未能按时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欠佳,不具备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方案不完整。

4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方法和措施,是对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检查的重要标准,是科学授予学士学位的依据。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教学评审体系能有效地考察本科专业设计应用知识,能良好地反映本科专业设计专业认知,能客观地体现本科专业设计创造能力,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研究、巩固、扩大、加深、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毕业设计指导各环节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是提高和控制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方法,对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磊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蒋秀玲,庄严.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开题阶段的提升方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4):89-91.

[2]李红梅,卢苇,陈旭东,等.毕业实习与设计过程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管理,2012(6).

[3]张灵,禹奇才,张俊平.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4]周宁,王晓宇,赵会军,等.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5]郑鸿英.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黄楚鹏.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7]李金玲.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8]孙磊.视知觉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篇2

1.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是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目标的确立对于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和组织构建具有决定作用,是评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2]。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现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教育从研究型办学定位逐渐向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变,然而我国当前的许多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却没有跟上这一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革新的转变趋势,他们仍然使用传统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研究型、精英型、知识型艺术人才宗旨,没有考虑到人才多样化的培养需求,忽视了学校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研究型、知识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占据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市场。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转型驱使下,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求高素质、高技能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尤其需要艺术类多样化人才。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许多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始终沿用“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培养模式,艺术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重理论轻实践。比如动漫设计专业的课程中,课程内容主要以美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巧、美术绘画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为主,而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2.艺术类人才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民营本科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艺术类课程内容所体现的创新力度有限,绝大部分知识和案例停留在以往的基础上,旧的教学案例不能紧跟瞬息万变的时代变化。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教学思想僵化、循规蹈矩,在人才培养行为上亦步亦趋、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没有完全认清当前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和竞争压力,对待一些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敢尝试,总是畏首畏尾,导致艺术类人才培养仍然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严重不协调。虽然当前艺术类院校教材吸收了前人优秀的文化研究成果,但是缺乏对前人人文社科成果的深度挖掘,没有将精神文化成果中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求是的精神反映出来。此外在教学手段上,沿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将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滞后单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与一般公立高等院校相比,它的办学工作和内部管理完全是按照民营机制运行的,民营院校与一般市场企业一样实行独立法人、独立场地、独立教学、独立财务、自主招生,民营院校的办学经费一般从学生的学费中获得,而公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有学生的学费,还有来自国家的财政教育支出。因此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办学经费上呈现短缺问题,从而导致艺术类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此外艺术类专业由于专业性质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耗材严重,多实行小班化教学,与文理科学生相比,教育经费往往要高出一倍。加之随着学生扩招后,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变得越来越捉襟见肘,教育资源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学生数量。

4.艺术类人才培养空间受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现阶段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教学空间上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比如动漫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动画设计在当前艺术专业中是新兴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培养学生二维、三维绘画技术的操纵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外,计算机绘图操作技术也是一项重点培养项目。教师仅仅把教学地点设置在室内教学,极少开展户外写生、校外进企实习等活动,导致动画设计专业人才没有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对于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动画设计动态无法准确定位和把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也是阻碍艺术类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关键。

二、加强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艺术课程建设。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重点在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而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经之路。首先,重新整合和规划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除了培养学生的思政道德水平、社交技能、思辨能力之外,还要讲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将技能培养目标细分到各个课程当中,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动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在于人物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两个方面,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还要具备计算机绘图操作技术。其次,完善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以某民营本科院校的动画设计专业课程设计为了,它采用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有思政与美术教育基础知识课程、动画设计专业技能教育平台、动画设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构成,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改革了以往的动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落后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着重强调了知识的创新性和应用性,

2.革新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观念革新是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思想上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那么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就会按部就班地一一实现。针对民营本科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问题,民营本科院校要成功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打破“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艺术类课程内容创新力度。因此学校要改变以往畏首畏尾的发展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针对教学手段单一问题,艺术类学校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多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建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的课堂情境和学习氛围,尤其是对于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绘画技能和对人物场景的把控能力要求学生拥有熟练的绘画技巧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课外阅读和名家作品欣赏非常重要。同时教师要适当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布置设计任务和团队调研作业,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成绩评估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合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在课堂上多展示一些与动漫设计相关的新型案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加大艺术类教学经费投入,构建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拓宽办学经费的筹集来源,比如加强与政府教育部门的联动合作,争取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教育财政补贴。又比如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输送艺术专业人才,而企业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做出相应的投资,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艺术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根本。针对当前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首先,构建开放多元化的人才引进体系。在招聘艺术类教师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还要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等,重在引进“双师型”教育人才。二是构建完善的教学考核机制。教师的薪资奖励、职称评定等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业绩、科研成果、指导学生获奖等挂钩。

4.构建校外实践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艺术类学生除了课堂时间外,还拥有充足的课余时间,而充分利用这部分时间创建校外实践学习课堂,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学校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动合作,为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平台,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其次,学校可以举办一系列的科研训练、作品展览、创业实践等,比如动漫作品展、美术交流会、户外写生、校外采风等活动。

三、结束语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篇3

1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类型解析

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当中的融入,成为近些年逐渐兴起的新课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有主有次。因为课程思政内容极其广泛,当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融入时,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作为各个专业通用的思政教学形式,同时,还要做到融入红色经典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等文化类型。首先,以中国文化传统文化融入教学,需要把握教学内容育人的过程管理。如绘画专业书法和中国画都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其应用在室内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专业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学习和创作符合传统文化内涵的美术和设计类作品,重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以这种审美内涵去引领学生的创作实践,让学生无论在绘画,还是在设计相关领域,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深度和艺术高度,让学生们感受传统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我们还要努力让学生融入学校文化,吸收优秀文化,在融入学校文化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动,在感动中净化心灵;在学校文化中感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提升自我,丰富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1]其次,将中国红色经典文化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引入教学,成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红色经典文化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着中国人民进行可歌可泣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历史课程当中已经较为全面的了解,那么把它引入到绘画与设计类专业课程时,因学生实际的专业能力,不能让学生表现大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抽离出红色经典当中非常有意义有精神指向,并对于今天有诸多追思和回忆性质的经典片段,或者是生活记忆。红色经典文化不仅仅是以人物画进行体现,也可以运用山水画和静物画,甚至将具有代表性图像通过艺术设计概括性符号形式去体现当代设计意识。所以说,红色经典文化对大学生来讲,是必须要深刻领悟和能够进行创作应用的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第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还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学生就读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学生出生的城市,都会以地域文化在学生的成长阶段打下深刻烙印。如从学生记事起,他出生的这个城市所具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属性就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给予深刻的影响,到了就读高校以后,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高校教育理念也会将该地域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形成了地域文化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的思政信息。例如,学生所处的高校在黑龙江省,那么龙江地域文化,其中包括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等。以这样不同的精神内涵对学生实施影响,能够在教学当中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四年不断学习,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的总结当中去,对于其艺术认知和社会认知,以致对历史的认知,都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2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毕业论文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课程思政在美术与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融入,也要考虑到整体的教学思路,避免工作当中形成无序,没有主次的凌乱局面。针对其教学路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师教学思想要统一,引导教学要形成合力,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及时进行沟通,要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引导。同时,论文指导老师也要如实掌握所辅导学生的素质能力,要对他们学习能力、文字表述能力、专业创作能力以及个人思想觉悟等方面都要进行逐一分析。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也是对学生深入了解的过程,要做到一人一议、一人一案,不能全盘推进,要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所以,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当中,其备课其实就是在备学生,虽然辅导的学生不多,但面对的却是艺术创作的个体,尤其要集中体现创作或设计成果的前提下,这方面更不能忽视。第二,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明晰,不能将平时学习与毕业设计分列开来,也就是说一定要重视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让课程思政在专业核心课程当中就要进行深度的教学研究,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设计打基础,从而对平时作业与毕业创作形成一体化教学的因果关系,这样便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也便于毕业设计和论文出成果。第三,教师经过教学的前期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创作成为学生毕业前夕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其作为自己学业总结性的工作来对待。所以,美术与设计类学生本科专业学习要重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创作成果展示,要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不但教学管理者要重视,指导教师要重视,也要让学生也就是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直接创作者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样才能达成共识,有的放矢,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这项工作。当然,从管理层和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给予积极关注,并不仅是口头上的提示,而要对相关的文字表述、思路梳理、自我评价、创作过程等方面进行指导,便于学生对毕业设计文稿要求有认真的了解,保证能够及时完成相关的任务。

3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毕业论文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篇4

目前,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水平普遍较差,“自己的开头+偷来的主干+过渡语句+自编的结尾=毕业论文”成为大多毕业生信奉的论文创作模式。这种情况已形成恶性循环,几乎影响到每届毕业生,成为中文专业教师教学工作中尤为头痛的事情。

梳理中国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选题随意性较大。毕业论文写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选题,选题有没有价值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很多毕业生并未经过认真思考和严谨论证就随便确定了论文题目。有些选题毫无新意,如“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有些选题过大,如“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唐宋诗审美趣味辨析”等,这些随意性的选题本身价值就很小,为之后的写作设置了障碍,直接影响到论文写作的质量。

(二)论证缺乏逻辑性。学术研究要有理性思辨和逻辑推理。由于绝大多数毕业生在这方面能力的缺失,完成的毕业论文难免出现段落层次间前后难于衔接甚至重复和矛盾、颠三倒四、缺少自然的过渡而有明显割裂感等现象。如《论宋词的风格》一文认为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等为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豪放派,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为格律派。这种分法就出现了逻辑问题,因为,婉约和豪放是从风格上分类,而格律却是从语言音律上着眼,二者并非同一逻辑。

(三)参考文献欠丰富。论文写作过程中,大多毕业生只会就事论事,不会使用关联性材料,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只有两三个参考文献,有的仅标某本教材,有的仅列《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以《李白山水诗研究》为例,除搜集前人关于李白山水诗研究的论著材料、有关李白的生平概况、李白诗歌创作概况、李白山水诗的数量、写作的时间和缘由等材料之外,唐代山水诗的总体发展状况和唐代的文化氛围也当列入资料搜集范围。只有这样,研究才可能深入,论文写作才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遗憾的是,学生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四)语言表述失当。相当多的毕业生论文暴露出语言表述方面的缺陷。论文中错别字多、词不达意、搭配不当、语法有病、语句不畅等低级错误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学生没有养成严肃的学术习惯,往往在中性的毕业论文中使用了许多具有渲染色彩的词汇和夸张的用语,论文表达口语化、行文风格散文化的倾向比较严重,这不符合论文的学术要求。除上述问题外,中国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中还普遍存在着论文格式不规范、标题书写不醒目、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数字序号混用、摘要写作不精炼、关键词标引不恰当等问题。毕业生的论文质量着实堪忧,毕业论文写作能力亟待提高。

二、高校中文专业教学的误区

(一)基础课教学缺少学术含量。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直接依据课本讲解作品,学生习惯于倾听记忆,课堂教学丝毫没有创意,这不利于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论文写作自然无新意。重要的是,文学教学是“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学术性’是根本,‘艺术性’是服务于‘学术性’的,没有‘学术性’,也就谈不上‘艺术性’。”[1]然而,在基础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向学生介绍某个古代文学问题研究的前沿性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仅仅停留于作品欣赏,未能上升到理性研究的层次,这造成学生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滞后,而这恰恰是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的前提。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美术学;毕业设计阶段;课题

美术学毕业创作需要呈现美术学专业特色,并区别于纯绘画艺术和应用类设计学。美术学所学课程一般涵盖中小学美术课程涉及的各种绘画类、设计类、雕塑媒材类、史论研究类等课程。毕业设计环节包含作品创作和毕业论文,作品部分公开展出。在毕业创作作品部分,学生通常会在平面视觉类中进行选择,大部分在绘画类中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进行作品创作,少数学生会选择材料与工艺表现类。为凸显专业特色,避免与其他专业重复,院系指导重点建议放在传统美术绘画类。美术学毕业设计环节是学生本科四年能力水平呈现的阶段,是个人学习成效与艺术修养的综合展示。毕业设计阶段从下达任务到选题、开题再到最后的公开展览过程将持续一个学期,学生通过对这一阶段的合理规划、利用,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收获,在高质量完成毕业创作的同时,向各层次专家、学弟学妹和社会展现自己的专业风采,收获更多资源信息,为后续的工作、学习打开新天地。为此,合理选题、科学规划乃至落实呈现整个过程都非常重要。

一、绘画类毕业设计课题分析

美术学绘画类毕业设计选择方向有西画类、中国画类、版画类、装饰绘画类,还有插画、绘本等。西画类因使用工具不同包括油画、水粉画、水彩画、色粉画和丙烯画等;进一步细化,油画有人物、风景、静物、主题画、抽象画等,同样的油画材料因画法、题材的区别,难易度、耗时度差别较大。中国画类包含工笔画、写意画和兼工带写以及书法等。中国画类题材内容广泛,有人物、花鸟、山水和陈设等,由于作品尺幅或组成形式的不同,其难易度差异较大。版画类有木板、石板、铜板、丝网、纸板等,使用材料、选择题材与尺幅的不同也会对作品的难易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绘画类课题的选择中,具体类别、兴趣偏好和个人能力是选题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对难易度的选择则需要根据自身专业能力和效率最大化的时间安排确定。难易度涉及创作题材、作品尺幅、绘制方法以及与作品相关的论文撰写等方面。一般来说,无论是油画、中国画还是版画、装饰画、绘本插图,绘画人物的难度系数相比于风景、花鸟、静物而言更高;其中,画面人物的多少、所涉场景的大小和作品尺幅、描绘方式在绘制难度与工作量耗时方面有较大影响。如:以学生运动会为创作题材,可以是一张整开的工笔国画,包含约20名人物,呈现多种项目的课外运动;也可以是分成八张八开的组画,每一张上画3至4名人物,每张表现一种运动项目。八张八开合起来同样是一整开的工作量,但二者难度系数差别较大。一个整开的画面难度比八张八开的画面至少增加一倍,因为所有的人物在同一场景中出现,人物之间的互动、交错、叠压、穿插关系比八开画面要更为复杂,对整张画面整体构图、色彩和表现力方面的把控难度也较八张八开画面更大。因此,在确定创作题材之后,学生需要根据毕业设计阶段个人的能力、时间状况,确定画面尺幅。绘画类不同画种之间基本没有难易高下之分,无论是油画、中国画还是版画、装饰画、插图绘本,其类型本身都是不同形式平面绘画艺术的个体呈现。相对而言,尺幅较小的类型如插画、绘本或书法等灵活度较高,比较适合毕业设计阶段时间较为分散的状况;选择整幅大尺寸画面做毕业创作,则需要长时间连贯进行。

二、工艺与材料制作类毕业课题分析

由于美术学专业就业方向面向中小学美术教育,其中有许多课程涉及工艺与材料制作方面。因此,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会选择与美术绘画有一定关联并侧重工艺材料制作的类型,如陶瓷版画、磨漆画、纤维艺术、纸艺、黏土画、原创插画形象的艺术延展等作为毕业创作。这类包含工艺特色的作品由于和材料工艺结合,不仅是画面创作,而且需要与工作坊、实验室或相关工厂取得联系,以实现一体化进程。工艺性较强的作品创作,前期需要对工艺制作过程和特性进行实践,确定生产制作的可行性以及所需要的工艺流程、具体时间。工艺类型的创作与绘画类最大的不同是其中存在一部分局限性、被动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工艺材料、加工技术带来的限制,这种限制往往体现出这种工艺的独特之处;被动性在于有些工艺需要借助厂家或师傅的技术,这意味着毕业创作环节中的有些部分不能完全按照学生的自主意愿进行,需要留出一定的机动或备用时间。工艺材料制作类创作难度一方面来自制作工艺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在于将技术结合工艺特色、将创作作品的艺术个性结合工艺加工方式,以获取最佳效果。选择时,学生除了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熟悉工艺流程和材料性能外,还需要详细规划创作进程中的时间安排,并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在工艺类创作中,瓷板画、磨漆画需要集中整段时间完成,纤维艺术、纸雕艺术、黏土画可以利用分散时间制作。材料工艺类创作各有特色,相互间不存在难度差异。工艺因受加工流程影响,作品完成需要的时间差异较大。如:在漆画制作方面,传统的漆画工艺较为复杂,天然大漆的自然风干受温度、湿度的影响,而现代漆画运用新材料工艺减少了许多不可控因素,缩短了创作完成时间;陶瓷画受窑温、窑变等因素影响;纤维编织受材料、制作工艺手法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都需要学生在设计与创作实践时进行精准化评估,以确保作品制作顺利完成。

三、毕业设计阶段时间分配对选题的影响

美术学学生在第八学期不再进行群体同步的学习方式,在毕业设计阶段也不能集中在教室上课。这个时段,学生往往有了不同的计划,学校也会按照学生的课题选择方向,安排其进入与创作专业方向一致的导师工作室完成毕业创作任务。这一时期,学生往往开始落实毕业后的规划:有进一步读研深造的;有出国留学的;有考编制和试用期实习的;等等。在不同情况下,学生对于时间的利用程度差距较大。毕业创作在呈现学生本人专业能力的同时,是其人生中又一个关键节点。这个节点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总结汇报,也是人生新阶段的起点。因此,合理甄选课题难度显得尤为重要。拥有整段时间的学生可以选择尺幅较大的作品,高质量完成大型作品能最大限度地展现个人能力。大幅作品在视觉感受上往往拥有更大的冲击力和气度,需要学生有相应的表现能力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毕业设计阶段时间分配比较分散的学生适合选择系列化小型作品,以套系形式呈现某一主题画面。这样选择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碎片化时间,以最大化效用完成毕业创作。如果实际情况鉴于上述两者之间,则可以选择一、二幅较大作品协同若干幅小作品的形式。这样,学生既可以在较大幅作品中表现个人能力,又可以利用小幅作品细化主题,在确保毕业创作质量的同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作品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及时调整。甚至在后期时间不够的情况下,省略某些小幅作品也不会对整体质量造成太大的影响。这种大小作品组合的主题创作不受内容题材、工具材料和难易度影响,灵活性强、机动性高,任何绘画类毕业创作都可选择。在毕业创作中,除了作品尺幅和时间规划外,难易度还体现在表现力与艺术性方面。表现力和艺术性与个人的感受、领悟、体会有关,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能力、日常积累和兴趣点选择毕业创作选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内容、题材对创作难度和作品完成质量存在较大影响,如写意人物、书法中的大篆、大尺幅古典风格的西画等。对于这类题材,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支撑,在必须集体亮相展呈大众的毕业设计环节,以想挑战新高度、学习新难点的心态进行创作,还是必须三思的。工艺类创作难易度在于对工艺特性的掌握和工艺性能的发挥,娴熟的工艺制作能力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品质。选择时,学生应客观评价自身和协助的工作方师傅。工艺材料类作品的工作量多少与作品数量可能并不一致,与绘画相比,工艺类中的陶瓷烧制一张或几张瓷板画,其烧制时间没有太多变化,但需要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时间规划方面设想到各种可能性。在选择工艺类作为毕业创作时,学生在前期构思成稿阶段就需要与工艺师沟通,明确制作过程中的可行性、难度状况和成品率,统筹考虑创作稿与成品效果。选择工艺类创作需要整段的时间,无论工艺制作难度如何,都必须保证创作阶段时间的自主、可控,过于碎片化的时间难以完成工艺材料制作作品。美术学毕业创作除作品之外,还需要完成相关论文的撰写。一般而言,在确保作品成稿过程中,学生从积累创作素材到构思再到作品整体完成的过程能够为后期论文的撰写提供实践依据。论文以真实的实践依据为论证依据,文章源自创作感悟,具有原创性,真实、可靠。论文撰写可以随着创作进程逐渐完成,也可以在创作结束后一气呵成。逐渐完成的论文有利于合理利用间隙时间;一气呵成的论文则需要在后期留出相应的时间确保论文成稿。论文需要的时间与学生个人的文字能力和对文章的要求有关,计划论文结合作品在刊物发表往往需要充足的时间。一般美术学本科对论文并不要求公开发表,撰写保持真实、原创、有理有据、论证合理即符合毕业要求,一般性论文的撰写在作品装裱时间段内即可完成,这样时间上会较为自由。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篇6

在搞好本科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博士生、博士后及硕士生的培养。清华要求本科生与硕博生的比例是1比1。清华美院美术学原二级学科2003年建立博士点,在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当代艺术研究及公共艺术研究等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以张仃、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包林、陈辉、刘临等教授为导师,在全国率先招收绘画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博士生,培养了绘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高级人才。2000年,清华首先由张仃、吴冠中、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等教授开始招收“绘画博士”时,当时曾引起非议和讨论,并受到有关兄弟院校的反对,现经过十多年的博士生招生培养,已毕业约50名绘画博士研究生,他们分别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工作,在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清华建立起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复合型博士生培养的教学机制,而原反对清华招收绘画博士生的单位也开始招收绘画博士生。现有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均在绘画博士招生与培养方面积累了经验,适应了社会文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对高层次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人才的需求。清华近年又以李象群教授和许正龙教授为首,开始招收与培养雕塑艺术创作与雕塑理论相结合的博士生的新的尝试。与此同时,清华美院自2003年建立美术学博士点后,在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博士生。2004年国家批准清华设计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已招收和培养了近五十名艺术学博士后人员,开展艺术学相关课题的科研工作,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

2011年,经国家批准,艺术学由原来文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上升为和文学门类并列的艺术学门类,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艺术学门类下属美术学、设计学、音乐舞蹈学、影视戏剧学及艺术学理论五个一级学科。这次学科升级和调整,为艺术学各部门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艺术学各部门及艺术学理论如何发展,取得新的创造性成果,也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这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出现,对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各个层面,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与科研及学科建设方面还有诸多工作要做。我国在民国时期兴办艺术学院,以美术和音乐为主,主要培养美术与音乐创作人才及师范教育人才,如上海美专、北京艺专、国立杭州艺专,都主要培养国画、西洋画、雕塑等创作人才及美术师范教育人才,均没有设理论专业。但为各专业开设有中国美术史(或中国绘画史)、西洋美术史(或西洋绘画史)、及艺术概论、美学等主要艺术史论方面的理论基础课。有的综合大学哲学系偶尔也开设艺术理论或称艺术学课程,如南京的中央大学宗白华先生在哲学系开设过艺术学的基本原理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在民国时期艺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艺术学院,仍以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创作与表演为主要教学任务,直到1957年,中央美院才成立第一个美术史系,开始招收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1983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艺术史论系,开始招收工艺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中央音乐学院开始招收音乐学方面的本科生。“”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时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创作与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均同时进行,而在艺术博士生招生和博士点审批方面,主要是理论方向,如美术史论、音乐学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硕士、博士生,现已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文化教育部门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以上的学科发展基础,这使我们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良好的学科根基。无论是美术史论、音乐史论本科生招生培养,还是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生培养工作,都为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文学学科和哲学学科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民国时期的综合大学都设有文学系和哲学系。新中国的综合大学,文学和哲学都是人文社科的主要系科。我国古代的诗论、文论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且诗、书、画常常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所以诗文理论和书画理论呈现出互补互证的状况,如南朝齐梁时期有钟嵘的《诗品》,谢赫的《画品》、庾肩吾的《书品》,诗书画三品同时出现,相映生辉,这说明我国古代的书画理论和文学理论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文学理论常常用“文艺理论”加以代替。在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中,现在所设的二级学科“文艺学”,在1950年代至80年代,我们都称为“文艺理论”,即使现在的“文艺学”,也没有称“文学学”或“文学理论”,而是将“艺”包括进来,称为“文艺学”,这个名称说明,无论是“文艺理论”还是“文艺学”,在研究文学理论时,都是注重对艺术理论的关照。反过来,我们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也要关注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我国文艺理论或文艺学研究已有很好的基础和丰硕的成果,常常在文学艺术思潮与理论的研究中,文学理论处于前卫状态,他们在观念、思想、方法上常走在前面,值得艺术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加以借鉴。所以艺术学学科虽然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但不要绝对分开,借鉴文学理论的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学学科建设是大有益处的。况且诸如戏剧戏曲理论、电影电视艺术理论,都是文学学科和艺术学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所以在中国文学理论和艺术学理论的联系,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我们要续接历史而不是割断历史。

艺术学和哲学美学的关系亦很密切。西方的美学学科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仍从属于哲学。后来德国美学家马克斯•德索想将艺术学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立艺术学,但艺术学和美学哲学仍割不断。黑格尔曾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哲学要研究人的思维和意识精神活动,主要有三大块,一是认识论;二是宗教论;三是艺术论。艺术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往往大哲学家也是艺术学家。而美学更要研究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和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艺术是人类和自然审美关系及人的审美理想的最高表现,美学如果不研究艺术,其领地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朱光潜先生要求不通一艺莫谈美。北大几位美学大家对艺术都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的思想。宗白华、邓以蛰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空间意境和审美形式有精辟见解,朱光潜认为其代表作不是《文艺心理学》和《西方美学史》,而是《诗论》,宗白华、邓以蛰的学生刘纲纪结合中国书画来研究中国美学史,著有《谢赫六法论》、《书法美学简化》、《书法美》、《文征明》、《黄慎》、《龚贤》等书画研究专著。他们能从哲学与美学的高度来审视艺术学问题,提高艺术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在我国,艺术学学科和美学学科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在美学研究中也离不开对艺术问题的研究。我国综合大学哲学系及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所,或文学系中,往往都设有美学教研室或美学研究室,从事美学研究有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中外美学史及艺术理论的研究均有可观的成果。因此,我们从事艺术学理论的同仁应加强同哲学美学学科的联系,以期在哲学美学思维方法、思想观念上,借鉴其研究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学科。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艺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和西方航海扩展相伴,西方的一些科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社会学家与艺术学家,对一些新发现岛屿上的土著民以及南太平洋、非洲的原住民进行科学考察与人类学调查的同时,对这些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也进行了考察,他们运用了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考察了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取得一些艺术学研究成果,诸如德国学者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法国学者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等,艺术学在十九世纪后期的发展,正是靠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和艺术人类学来推动的。所以今天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考虑交叉学科对本学科发展的作用,注重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来进行艺术学的研究,开拓艺术学的研究新领域。我国当代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就十分重视将民间艺术研究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取得突出成果。他的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在民间艺术学研究和民间美术收集整理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出版了《民艺学论纲》等多部专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还建立了民间美术博物馆,这都为艺术学理论研究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在我国,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虽只有二年,艺术学(理论)作为原艺术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也只有十多年,但艺术学理论在我国现在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和艺术各部门艺术理论,和文艺学、哲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同时和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也紧密相连,艺术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艺术学理论提供了借鉴,所以艺术学理论生长的生态环境是良好的,且有我国古代诗论、乐论、书论、画论、曲论之丰厚的学术传统,只要我们肯下功夫,潜心研究,艺术学理论新成果是指日可待的,学科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前景是光明的。在艺术学理论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要进一步探索。首先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原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没有下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所以无法招收本科生。现艺术学理论升为一级学科后,仍未设本科专业,因此在本科培养方面,艺术学理论还是一个空白。

现其他部门艺术学科大部分都设有理论本科专业,如美术学(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学(设计史论)、音乐学(音乐史论)等,相对来说,这些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及教学体系较为完整。近年有关艺术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又自主新开设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如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均招收艺术管理或文化管理本科生,还有的学校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前者还开设艺术编辑学专业,这些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处于探索阶段,取得初步经验,培养的本科生适应了社会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需要。中央美院开办美术史本科专业已有五十多年历史,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开办工艺美术史论专业自1983年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原工艺美术史论后根据学科调整为设计艺术学,2004年,又新增美术学(美术史论)本科专业,清华美院在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两个专业招收理论本科生。现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在学科方面主要承担艺术学理论,学院计划明年直接以艺术史论为专业名称招收本科生。现艺术史论系老师十四名,从事设计艺术史论和美术史论的教师各一半,有八位教授八位博导。根据老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我们给史论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外美术史、中外设计艺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原理、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与思潮、审美文化、中国书画艺术、艺术传播学、艺术批评、宗教艺术、民间艺术、艺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还可在绘画、雕塑、陶艺、设计各系选修艺术实践类课程。即使明年将本科专业从设计艺术学、美术学改为“艺术史论”,那么我们开设的基本上还是这些课程,当然我们在艺术史学理论、批评理论方面还可加强,增加新课。

目前,艺术学理论本科教学,一方面可增设艺术历史与理论、艺术批评与管理二个本科专业,前者以中外艺术史、艺术考古鉴定、中外艺术理论等为主课,兼及艺术批评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后者主要开设中外现当代艺术史、艺术思潮、艺术批评史、艺术与文化管理、艺术市场等主课,同时兼及中外艺术史与理论课程。将艺术学理论的本科专业逐步办起来,逐步建立起本科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如果国家没有批准增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或者已经批准增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办好现存的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本科理论专业,因为这些专业都依托在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亦还要担任美术、音乐、设计创作实践学生的理论课程,理论和创作实践可以互动,理论系的学生亦可有机会多看美术创作、艺术设计展览和音乐表演,这正是中国式艺术类理论学生的优生环境。在西方,艺术史系大都独立设在综合大学,没有艺术实践教学和创作表演的氛围,他们和历史、文学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人文社科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艺术史系一般只有5-6位教师,7-8位算较多了,而10位教师则是大系了。我国的各艺术部门的美术史论,音乐史论、设计艺术史论、戏曲艺术史论专业,已经建立起本科教学体系,可以进一步向前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可为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硕博生招生提供生源,也可为艺术学理论的硕博生培养准备人才。即使招收艺术历史与理论(简称艺术史论)、艺术批评与管理(简称艺术批评)本科生,也要依托相应的部门艺术史论,如音乐学院招收艺术史论或艺术批评本科生,恐怕还是要主要讲音乐艺术史及音乐批评理论,而美术学院招收艺术史论与艺术批评本科生,也主要还是要讲美术史与设计史、美术批评与设计批评。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艺术史必须要依托部门艺术史才能讲授,西方人讲艺术史,主要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史,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博生教学,任何人都无法讲授“空洞”艺术史,讲授既不是美术史,也不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的艺术史,另一方面,也没有任何“完人”能讲授包括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设计艺术、音乐、舞蹈、电影、戏剧都涉及的艺术通史,所以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必须依托一、二个艺术部门来组织教学。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明年招收艺术史论本科生,也只能以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史论为主组织教学,只有在教师可能情况下,可以考察兼顾其他艺术部门的史论教学。

艺术学理论及前此的艺术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我国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主要艺术院校及部分综合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设有艺术学二级学科硕博点,2011年调整学科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后,不少有美术学、设计艺术学、音乐学、影视戏剧学博士点的学校,又纷纷新增艺术学理论博士点,我们现招收的艺术学理论方面的博士生数量,在世界上可能排在前列了。另有部分学校,虽然没有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点,但设有原艺术学二级学科(理论),现为艺术学理论的硕士点,我国艺术理论的硕博生培养,跨越式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艺术学硕博士招生,在1980年代和文学、美学相比,是落在后面很远的,目前招生数可能已大大超过了文学、美学的招生数量。短期类学科消长所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当然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引起的变化和要求产生的。在艺术学理论硕士生教学方面,我仍然主张要依托部门艺术史论来组织教学,一方面可以开设艺术原理、艺术美学、艺术史学等宏观理论方面的课程,增加学生对艺术宏观方面的把握及普通艺术学或一般艺术学方面的知识修养,另一方面在知识点及做论文时应选择美术、音乐等具体的课题来从事研究,否则,学生无法驾驭大而空的艺术学宏观理论,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艺术理论中的具体某一个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涉及“史”的时候,必须和部门艺术史结合。清华美院在2012年前是以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两个学科招收理论硕士生,2012年开始以艺术学理论招收硕士生,但入校考试科目仍以美术史论和设计史论两个方向组织考试。在教学方面,5年前和设计、绘画、雕塑硕士生一样,专业课均由导师负责,现改为专业基础课,由美院老师各自列出,然后由硕士生自由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五人即可开课,同时,艺术史论系,又开设艺术史论包括美术史论和设计史论必选课,这样使学生既能必修艺术史论必备的课程知识,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本系和其他系的理论课与创作实践课,加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能了解导师以外其他教授的学术特长。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好,避免了以往导师一人包揽所有专业课的狭窄状态。在实践类的学生中,还出现过导师一学期只和学生见两次面,最后课程考试照样打分的不负责情况,现在此种情况不存在了。在新的教学体制下,导师所开的选修课程,所带的学生可选也可不选。学生自由度增加,而导师不必另外给所带学生开课,主要责任是指导学生的硕士论文。艺术学博士生培养,是在硕士知识点及硕士论文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创新性、尖端课题做深入研究,期望取得创造性成果,完成博士论文,成为某一专题和领域的研究专家。

清华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4获得首批工艺美术史论博士点,开始培养工艺美术史论方面的博士生,后改为设计艺术学,扩展到工业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玻璃艺术设计、纤维艺术设计、金属工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信息艺术设计等均开始招收博士生,2003年,获得美术学博士点,在绘画系、雕塑系开始招收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雕塑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艺术史论系招收设计艺术史论、美术史论两个大方向的理论博士生。根据清华规定,只在一级学科门下招收博士生,所以在2011年以前,艺术学为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为二级学科时,我们统一在艺术学名下招生,每个导师只标注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2011年学科升级后,清华美院除原有的设计艺术学、美术学二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升为一级学科后,又以艺术史论系教授为主体力量,申报了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现用三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清华美院设计艺术学博士生培养,大多数导师都是结合自己的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指导博士生进行艺术设计和研究工作,博士生既有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同时也从事设计理论、设计思潮、设计教育、设计方法的研究,拟定博士论文。清华美院设计学科的博士生在高校和设计研究院所都很受欢迎。美术学一级学科中,主要培养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博士生,导师都是著名画家,如张仃、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等,博士生大都围绕中外现当代美术思潮、创作风格、绘画艺术语言与形式方面进行选题和研究,导师一方面指导博士生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指导他们的论文写作,所以美术学博士生的任务相当重,他们的博士论文理论结合创作实际,作品分析及形式把握更准确,论文质量也较高,不少博士论文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公共出版。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毕业论文;毕业专场;改革实践

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能力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把专业理论用熟练的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于2008年和2012年成功遴选为校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音乐与舞蹈学再次成为校重点建设学科。从课程设置、毕业论文、毕业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学公开课、专业技能比赛、实习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其中毕业论文环节以论文写作与答辩,拓展为论文写作和毕业专场音乐会并存的模式,以其为改革重点。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与改革目的

(一)现状。1.论文规范与要求:目前一般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要求基本相同,各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过程管理和质量的把控均有一套完备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2.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薄弱与选题的局限性:音乐与舞蹈学各专业特点是技能实践多于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技能多于理论,舞台演出是考核学生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现象。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一个“坎儿”。关于演唱、演奏、舞蹈动作分析等技术理论的研究基本是重复论述,选择针对某些作品的分析或处理则是老声新弹,对实际的专业指导意义薄弱,与专业实践脱节。指导教师根据学校毕业论文规范的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创作,对老师是一种煎熬。学生为完成毕业论文,则带着两个键(ctrl+c和ctrl+v)就来写论文了。复制粘贴、东拼西凑,屡屡出现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双轨制”。(二)改革目的。目前,在全国师范类高校中,音乐学与舞蹈学专业,大多还是以毕业论文形式为主,学生将技能表演的感受化作文字来陈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但体现不出艺术表现水准,忽略了专业实践能力的考量。音乐与舞蹈学学科有其专业的特殊性,本学科在强调对艺术本体进行较高层次的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开拓性思维和创新理念。“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表演”等是培养具有较深的专业艺术理论和表演技能专业人才,舞台实践是必备的实践形式。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音乐系在经过前期听取相关专家建议、充分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从2015年12月开始实施以毕业设计(专场)代替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改革。即毕业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开题阶段,可在毕业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和毕业设计(专场)两种形式中选择其一。1.毕业设计(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毕业专场设计、实施和完成过程中,围绕专业特点,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音乐与舞蹈学学科的基本要求,所选择的形式与作品体现出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2.结合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近年生源的实际情况(文化分与专业分3:7比例录取),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薄弱,对舞台展示缺乏信心和表演欲望,存在怯场心理和懒惰情绪,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加强指导和鼓励,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自信心,并通过毕业专场的展示进行检验。3.通过毕业设计(专场)的实施,能有效地推进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发展,切实培养出学生“学中演、演中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水平、实践能力、节目编创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改革达到的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达到的目标。强调对艺术本体进行较高层次的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开拓性思维和创新理念。舞台实践是必备的实践形式。毕业专场既源于此又区别传统的毕业论文答辩,在选材、编创、演(唱)奏、设计的过程中将理论贯穿于实践,将二者有机结合构建一种区别于传统、带有学科特色具有创新性的模式,展示出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准备初始,即将技术水平、驾驭作品能力、音乐会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等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将音乐理论学习和艺术修养以舞台实践形式进行展示。毕业专场的形式既带有学科特色又符合现阶段重视实践的要求。根据高校培养模式的要求,每学期都会有专业期末考核,相比毕业论文答辩,毕业专场这种形式和每学期的期末考核联系更为紧密,从中可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毕业生举办替代毕业论文的毕业专场,不仅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回顾、总结和检验,也是对低年级学生的一种激励和促进,指导教师及时检查筹备毕业专场的实施情况,督导专场总结的撰写等环节,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检验。

三改革实施内容与成效

(一)资格审定。以教研室为单位,第六学期末组织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人员进行动员与调研,根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申报情况,对拟开毕业专场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各学期技能考试成绩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确定专场人员。第七学期进行曲目的选定与审查(与教育实习同步进行),学期末进行专场音乐会的开题答辩程序,答辩通过即开始筹备毕业音乐会。(二)改革的主要内容。音乐学声乐器乐方向:专场可单人、二人或三人形式;单人须至少演奏(唱)5首不同风格作品(或时间不少于40分钟);如果重奏(唱)形式,重奏(唱)组成员每个单人演奏(唱)至少4首作品,重奏(唱)作品至少参与2首。音乐学理论作曲方向:至少有三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原创作品,进行展示。舞蹈学和舞蹈表演专业:专场为不超过8人一场,每人至少完成3个作品(至少有一个作品为独立编创)的表演。其中至少一个独舞,其余2个可以在双、三、群舞中任选,不能重复。表演的作品须为完整剧目,独立编创的作品每个不少于5分钟。第八学期1-3周,教研室负责对毕业设计(专场)音乐会进行初审督导,11--13周举办毕业设计(专场)音乐会,并进行现场答辩。最后录制成光盘配以相应文字说明(不少于1500—2000字)上交。(三)实践检验。毕业设计(专场)为校内首创,在音乐与舞蹈学的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通过2016届、2017届、2018届三届毕业生的实施,得到师生的肯定。现以毕业设计(专场)形式申请学位的学生逐年递增,比例逐年加大。2016届毕业生总数241人(专场音乐会10人),占4.1%;2017届毕业生总数255人(专场音乐会18人),占7.1%;2018届毕业生总数230人(专场音乐会35人),占15.2%。

四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考核高等学校教学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根据学科特点,将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更好地体现在毕业论文(设计)之中,使学生在毕业之际将四年的学习成效进行总结、展示,既能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手段,又可以使得学生在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具有策划与组织音乐活动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翔.音乐表演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方式探究[J].戏剧之家,2016(03)上.

[2]殷琪,梁毅.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方案改革的探索[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94-196

.[3]蒋明明.高职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方案探索[J].时代教育,2011,(05).

[4]丁岩.新形势下高校合唱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5):46-47.

[5]管志婷.项目教学法对《机械制图与电气识图含AutoCAD模块》的改革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8):84-85.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就业力;艺术设计;毕业设计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但部分学生在就业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设计院所将人才招聘门槛提高到硕士研究生档次,导致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待业的尴尬状况。调查研究发现,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就业力不足。因此,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从追求学生的就业率转变为重视学生就业力的提升。就业力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1909年提出的[1]。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把就业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国际劳工组织在此基础上将就业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3]。大学毕业生就业力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这三个方面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联系的,共同支撑学生顺利就业。本科院校应全面加强对学生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力的构成要素和现状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力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三个方面。笔者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研究学生就业力具体的构成要素和发展现状,探究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基础专业知识、综合人文知识、跨专业复合型知识。首先,我国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着相对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从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到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囊括了专业涉及的各个知识点。但部分院校师资力量有限,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固有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以致部分学生难以完全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更谈不上与实践相结合。其次,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于强调专业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在设计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指导下开展专业设计。因此,学生需要重视对设计哲学、人文美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只有掌握了设计方法论,学生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然而,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未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综合人文素质有待提高[4]。最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较全面的跨专业知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如,设计单位在招聘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时,往往希望应聘者在将来的项目设计中对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但部分本科院校对跨专业复合型知识的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表现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通用能力。首先,实践能力不仅包含学生对相关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实体模型制作能力,而且包含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各实践环节的掌握能力,如项目标书制作、项目市场调研、工程概预算、施工图纸绘制等。目前,本科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偏重于专业软件的应用技巧,关于设计过程其他环节的实践教学较少,以致部分毕业生的一线生产流程意识不强,难以顺利地从“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其次,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过程中重要的生产力,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虽然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部分院校师资力量有限,导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一些学生缺乏创新意识,难以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通用能力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本科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多依托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由于本科院校往往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时间较短,部分学生在实习时往往“走马观花”,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消极对待实习。这导致部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难以得到较好的锻炼,影响了就业前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还应具备相应的心理品质,即成熟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个人品质。设计行业人员需要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向单位技术领导、客户传达,这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此外,用人单位还看重学生的个人品质,如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这些品质也是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提升学生就业力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策略

上述研究发现,部分本科院校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等方面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如何在短期内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力,是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大力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实践,通过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对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本科院校就需要全面地研究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笔者从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教师及学校三个方面入手,以学生为中心,探究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推动教、学、管理各环节紧密衔接,以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力。1.学生学习方面。作为毕业设计最重要的参与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转换角色,变被动为主动,开展主动探索型的毕业设计。在毕业实习期间,学生要通过岗位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敏锐地发现专业兴趣点,进而梳理形成毕业设计题目。在设计前期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扎实推进市场调查研究。学生之间可以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小组,相互学习,共同分析、讨论课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今后设计工作可能涉及的跨专业知识,成为复合型设计人才。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要建立起工程思维。以往的大学课程训练多以设计的艺术性、新颖性为评价标准,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工程思维。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形成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向教师及行业导师请教,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2.教师指导方面。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结构链的完整性[5]。毕业设计指导团队要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借鉴设计院所的专业配置,构建包含3至5位不同专业指导教师的项目小组,共同指导不同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这种指导形式以类似设计事务所的工作方法,完成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笔者在此以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为例进行探讨。一个拥有一定体量的城市设计项目需要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三方面人员共同参与完成设计。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城市规划专业人员设计整体建筑、绿地、交通布局,需要建筑学专业人员设计单体建筑,需要环境设计专业人员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各专业应彼此紧密联系。因此,毕业设计可以某一个实际项目为依托,由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设计三个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组成一个跨专业团队,共同指导不同方向的多名本科毕业生。教师团队应对指导的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帮助学生提升设计质量[6]。这种指导教师跨专业组建团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够弥补部分院校没有设置一个将各专业课程串联应用的主导课程的缺陷,激励学生在平时对不同专业方向乃至跨专业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提供保障。对于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将此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让学生把在项目中发现的问题凝结成毕业设计课题。这样既能让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尽快寻找到毕业设计题目,与今后的学习、工作顺利衔接,又能很好地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使研究具有连贯性。对于在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加强与实习单位行业导师的联系,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一方面,指导教师要与行业导师根据企业需求共同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说明选题的意义、目的、主要内容[7],报学校审批。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需要协助行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技术难点、设计优化等工作。这样,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可保证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3.学校管理方面。本科院校应加快毕业设计教学相关制度改革,使毕业设计教学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当前,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多开设在第八学期,而企业招聘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因此,毕业设计环节相对于学生就业进程而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为4至6周,一些企业害怕干扰生产秩序,不愿意安排给学生具体的实习任务,以致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本科院校应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将两者开设时间提前到学生大三暑期,延续到整个大四学年,不做具体的时间界定。这样可从时间上保证学生能够认真、充实地完成毕业实习,寻找毕业设计选题,还能加深学生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帮助优秀毕业生被实习单位留用,实现“预就业”。本科院校除了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毕业实习平台,还可以大力建设产学研平台,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以教师工作室为教学小组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工作。通过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院校能够根据企业的要求建设与调整教师工作室,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院校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佳的问题。针对部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院校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加强业务能力,为今后创建工作室打下基础。在毕业论文考核形式上,本科院校应结合市场需求,一改以往说明书式的毕业论文,采取设计文案形式。这样可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向真正市场化设计汇报文本靠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可激励学生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人文素养。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本科院校应大力改进相关模式。部分院校的毕业设计评价主体为本校教师,对于学生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缺乏足够的观照[8]。本科院校应聘请企业设计师参与答辩,严格把好答辩关。本科院校应把毕业设计答辩塑造成艺术设计专业年度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让低年级的学生观摩毕业答辩,营造学术氛围。在具体方案评价环节,本科院校可以借鉴市场招标环节,按照相关评分体系进行打分。最后,本科院校应将毕业设计展与企业招聘会衔接,将毕业设计展与学生就业挂钩。

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本科院校只要紧密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本着创新、务实的精神,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改进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积极探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者一体化发展模式,就能有效地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力。当然,提升毕业生就业力,也不仅仅是通过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就能完全实现的。笔者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专业教师参与讨论,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架上做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娜.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9(35):142-143.

[2]雷培梁,连莲.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经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9,7(6):72-75.

[3]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73-75.

[4]姚莹,于艳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力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7):99-100.

[5]赵白云.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突破——以毕业设计为案例[J].才智,2019(24):19.

[6]孟俊苗,刘永健,汪海年,等.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及“3对N”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20(2):11-13,26.

[7]黄克亚.校企合作助推工科院校毕业设计创新改革[J].电子世界,2020(3):5-6.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新国标;实践型毕业论文;导师制

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日语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相较之前的指导要求,新国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做了明确规范,凸显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向。贯彻执行新国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必直接影响所有的教学环节。

一、构建教师指导体系

毕业论文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践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照新国标中有关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要求,发现本研究者所在学校日语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缺少来自实习、实践经历的课题,形式较为单一,多为传统学术型论文,职业适应性欠缺。只有部分毕业生有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的意愿和明确的考研目标,就业、创业意识强的学生不在少数。毕业论文联系学业和就业的桥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未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落实新国标的要求,本研究者所在日语系成立了课题组,在借鉴其他高校实践经验基础上,坚持顺应个性化教育的时代要求,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进行改革。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课题组选择在春季学期开始了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过研究,构建了低年级兴趣小组导师制和高年级学术社团导师制组成的教师指导体系,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确定组别。兴趣小组导师负责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学术社团导师负责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兴趣小组导师为学生开展早期科研和专业实践搭建平台,学术社团导师负责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写作。

二、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原则

(一)突出学生中心。美国哲学家和交往理论科学家冯•格拉塞斯菲尔德在《激进建构主义》一书中强调,教师是学生建构的帮助者,在帮助的过程中,不是向学生指出建构知识的正确途径,而是提出建议,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被忽视或被误导的行动因素。有鉴于此,在各个兴趣小组和学术社团中,导师采用问题解决教学理念,向学生提出具有吸引力的、能够引发他们关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产生自己着手解决问题的欲求,并且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考方式对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师与学生保持一定频度的接触,每月与被指导学生面谈交流最少1次,督促、检查学生完成相关图书阅读或完成作业的情况。有的导师同时指导低年级兴趣小组和高年级学术社团,可让两种组别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和互动。导师在交流中营造一种协商的气氛,既鼓励学生之间对话,又鼓励师生之间对话。对学生的错误不是立即指正,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同时,导师允许学生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表达不同的观点。通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撰写传统学术型论文的学生学会了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分析、归纳和评论文献,完成了对相关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综合整理,为下一步的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某种延伸的契机;撰写实践型论文的学生在坚持专业性和创新性要求的基础上,兼顾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在实践中探究个性化问题的水平,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二)突出产出导向。新国标中规定,毕业论文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论文形式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主动对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结果满意度的迫切性。中原工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实践育人的指导方针,抢抓各种校内外育人资源,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提供支撑。近年来,随着日语系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扩充了国内及日本的实习基地。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在常年和出版社保持翻译出版合作关系的导师全程指导下,运用理论专业知识翻译作品,受到导师的专业指导。学生通过翻译实践报告,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翻译过程,加深了对翻译理论和术语、文化背景等专业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实践能力。学生可选择对个人翻译实践全过程进行陈述的翻译综合报告,可选择对个人翻译过程中所遇问题进行专门分析探讨的翻译专题报告,可选择总结经验、以评促学的翻译自评报告,可选择针对同一翻译项目的其他学生的翻译文本的翻译互评报告,可选择对翻译项目成员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描述的翻译合做报告,等等。有志于从事日语教育培训工作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微格教室,依照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进行模拟日语教学训练,并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另外,随着赴日实习项目的开展,能够进入日本优秀企业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并肩工作的学生也逐年增多。经过对参加过该项目学生的访谈了解到,赴日实习相对于其他实习方式更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人文性和国际化的特点。导师鼓励和支持学生选择与实习经历相关的选题,并根据学生实习、实践的实际情况,帮助和指导学生选取适合的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翻译的技能和水平。学校从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产学合作的高度,探索促进日语专业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增加日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设计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形式,而且对于推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加强专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既有助于克服学校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掌握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又有助于建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的对接。(三)持续改进。在实践型毕业论文的课程设计和指导过程中,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如何使模式具有可操作性、持续性,还要经过不断探索、完善评价机制。课题组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方面探索评价机制,以持续改进实践型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首先,在对学生进步的观察和评价方面,遵循开放的理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格拉塞斯菲尔德强调,学生进步的传统评价的缺点在于假定这种进步是能力的直线式上升。实践表明,无论是在兴趣小组还是科研社团的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几乎不可能发觉变化的又稍显漫长的时期。按照格拉塞斯菲尔德的观点,教的艺术很少同传播知识有关,其根本目的必须在于培养学习的艺术。导师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同学生一起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牢牢保持目前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其次,在对导师的工作评价时,评价内容涵盖导师工作量、指导态度、指导频次、学生成果、学生满意度等,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导师自评、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对成果、频次等量的评价,又根据导师的实际付出进行质的评价。再次,建立监督机制。设置意见反馈邮箱,方便学生及时将导师不认真履行职责情况,或是对导师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建议进行反馈。日语系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不定期检查导师履行职责情况,通过与导师、学生谈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之策。

三、结语

截至目前,实践型论文的完成情况和预期基本一致,师生之间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与日语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吻合。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对实践型毕业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改革是否有效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定期评价。建立和完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在实践型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将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和社会评价结果及时应用于专业的持续完善中。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激进建构主义[M].李其龙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高璇.本科生导师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6):4.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篇10

在业务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认真做到教学八认真,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深入研究教法,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近几年来,一直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循环教学。从踏上工作岗位起,历届学生的成绩都一直名列全校前列。

在认真教学的同时,我能认真钻研新教材、新教法,充分发扬团结、民主、合作的道德风尚,认真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与其它老师齐心协力,共同拼搏,使全年级语文成绩进步明显,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认真教学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业务水平,先后参加了“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本科学习”等,并取得了本科学历。教学之余,认真探索、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撰写论文,积极参加教学竞赛。论文《在问题和探索中前行》获江阴市三等奖。论文《像贝多芬一样来段“休止”----浅谈语文教学的布白艺术》获江阴市一等奖。论文《我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获镇级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曾多次获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并在江阴市首届中学教师下水作文竞赛中获江阴市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