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0:47:07

医疗建筑设计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理念;医疗建筑;绿色生态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建设更加健全,为人民的人身安全奠定了基础。在医疗建筑设计的应用探索中,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进去,可以极大地满足现代医疗建筑高效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医疗建筑的潜在价值。通过绿色建筑理念在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应用,可以降低可用能源的消耗,进而推动我国的医疗建设。因此,应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需求,并在绿色建筑理念的基础下,将现代医疗建筑在满足合理规范情况下进行设计,进一步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基于此,为了保证医疗建筑的节能效果,应在医疗建筑设计中运用绿色建筑理念[1-4]。

1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1.1现代医疗模式

我国现代医疗建筑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分别是高层和裙房结合的建筑形式。医院在出现就诊人员数量过于冷清时,会出现工作运营和维护成本浪费的现象;在出现就诊人员数量爆满时,由于医院资源有限,将会耽误病患的治疗时间,甚至危害病患的生命安全。近几年,我国所有大型建筑医院都采用网上预约挂号和医疗一卡通的医疗模式,病患本人或者家属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挂号预约,医院可以通过一卡通直接接收到病患的个人信息和病例等情况,让病患直接进行化验、取药等一系列诊疗过程,可以为病患减少大量的诊疗时间。现代的医疗模式,可以为病患减少不必要的时间,也可以减少医院的候诊人数和减轻医院超负荷运行的负担。

1.2人文关怀理念

在现代医疗建筑使用空间的设计中,因为医院经常发生人员聚集的情况,所以需要主要考虑医院的候诊区域。候诊区域的设计中,应该考虑不同科室的诊疗需求,对其进行合理的容量设计,像外科、儿科和妇产科等需要家属陪护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增加空间容量的设计。在对医院的交通流线设计时,需要结合医疗模式,且多数医院采用厅廊结合的设计方式,第一次在厅式候诊,第二次在廊式候诊,这种交通流线的设计有利于人员快速的疏散,避免发生拥堵的现象。

1.3外界气候条件

医疗建筑的立面设计应满足室内空间采光的设计原则,并且需要考虑节约能源的因素,采取对墙体和窗户的面积比进行限定,提高窗户的热性能,进而减小窗户的传热系数。建筑设计中窗户的设计通常采用单框双层玻璃、单框三层玻璃和中空玻璃的形式,在窗户内部设置遮阳系统装置,可以达到夏季减少太阳直射和冬季增加太阳照射的目的。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在医疗建筑设计中,首先,需要减少夏季太阳的照射,可以有效减少空调能源的消耗;其次,应该在低层医疗建筑周围进行乔木和灌木的种植,达到遮阳目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建筑周围环境;最后,建筑外表面的浅色设计,可以将短波辐射直接进行反射,非常有助于室内热环境的改变,进而减少空调的使用。建筑物形状会直接影响建筑物周边的通风环境,从绿色节能的设计观点来看,冬季可以降低风速进而减少能源损失,夏季可以为室内提供适宜的局部气候环境。总的来说,可以根据医疗建筑的现场实际情况,对建筑物的长宽高进行调整,避免建筑背风面形成静风区;同时,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为了达到建筑物的夏季房间可以减少阳光直射和冬季增加房间太阳照射的目的,需要提前对建筑物的朝向进行设计。

1.4使用者的心理因素

在医疗建筑设计中考虑绿色建筑理念,是我国人文关怀建设道路的一项重要内容。医疗建筑的设计也同时考虑到了在使用之后的反馈情况,这将对后续医疗建筑设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医院的设计需要满足病患心理和身体的需求,进而为病患提供优质的康复环境和安全的医疗设备,将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绿色医疗建筑设计理念还需考虑到消防安全通道和智能化设备,可以为医院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减轻工作负担,降低工作的紧张程度。

2绿色医疗建筑理念的应用

在某城市三级乙等医院门诊楼的建筑设计中,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进去,进一步突显出医疗建筑的绿色环保性能和医院的设计效果。基于此,主要有以下几点应用。

2.1合理高效化的应用

在此医院的门诊楼设计中,为了满足医疗建筑的合理高效化,将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理念的应用,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2.1.1医院的交通总图通过绿色建筑理念在进行医疗建筑设计时,可以增加医疗建筑交通总图的工作效率。首先,在设计中主要考虑道路优化理念,东侧道路为进入医院的主要通道,交通流量大,对道路进行扩宽处理,提高车辆通行效率,保证医疗建筑的交通组织效果;其次,应对车库出入口进行优化设计,将东侧车库口调整为东侧道路中间,由单入口改为双道入车口,西侧车库调整为门诊楼南侧,并将单出口改为双出口,保证车辆通行状况良好;最后,在设计中应对出入口进行有效管理,分别设置应急出入口和普通出入口,方便对出入口进行有效管理。基于此,对医院的出入口的优化设计,可以避免医院内部发生交叉感染的情况,进而保证医疗建筑交通总图更加具有高效性。2.1.2高效的功能分区布局在对医疗建筑进行平面布局设计时,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采用品字形的布局方式,左侧为门诊室,右侧为检验区,下侧为病房区,并通过南北走廊相互联系,布局简洁清晰,提高诊疗效率,进而保证绿色建筑理念在医疗建筑设计中高效的功能分布布局。2.1.3安全高效的交通设计在绿色建筑理念的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水平交通组织利用南北贯通的手段,将整个医院串联起来;垂直交通组织在医疗区旁边设立电梯等便民措施,保证了建筑的交通性能;在物流组织过程中,分别对供应入口和污物入口进行有效布置,保证以合理的设计理念使医疗建筑应用的物流组织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此外,通过安装轨道车装置,增加物流组织的技术含量,提高医疗建筑的物流效率。

2.2舒适人性化的应用

在此医院的门诊楼设计中,通过对绿色建筑理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对医疗建筑进行舒适人性化的设计,进而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a.建筑设计人员通过对放射科等科室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设置专用更衣间,进而满足更衣需求,并合理布置体液取样设置,满足检验科的环境清洁性。b.建筑设计人员应在医疗区设置室外庭院和候诊区域等空间,实现绿色候诊理念。同时,合理设计房间的采光通风效果,以满足医疗建筑的舒适度。c.绿色医疗建筑设计人员也需要考虑智能化理念设计的应用,高科技智能化服务系统,为医院系统的运行提供便捷,保持了院内舒适程度,并在无障碍淋浴间等因素下,增加了住院部等空间的舒适程度,实现了医疗建筑的人性化设计。

2.3绿色生态化的应用

在此医院的门诊楼设计中,为了满足医疗建筑的绿色生态化,将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理念的应用,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a.为了体现出医院内部空间的通风效果和采光效果,在医疗建筑设计中应非常重视室外庭院设计,以增强室内通风和采光的效果。b.为了降低医疗中能源的损耗,可以在医疗和候诊区采取直接通风采光的形式;同时,在设计中应考虑屋顶花园的设计措施,进而减少医疗建筑的能量浪费,增加建筑应用的绿化效果,为病患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c.在医疗建筑的绿色生态化设计中,通过利用雨水有组织回收、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废水有组织排放等先进技术,并且在新型建筑材料和幕墙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满足医疗绿色建筑的设计,突显医疗建筑应用过程中的绿色生态化效果。

2.4造型绿色化的应用

在此医院的门诊楼设计中,为了满足医疗建筑的造型绿色化,保证其设计的科学性,将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理念的应用,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a.在对医疗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者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并在医疗建筑造型上体现出来,使其具有当地独特风格,并且丰富医疗建筑在造型上的实践经验。b.在医疗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中,也需要设计者独特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等特性,并且对医疗建筑的造型设计加以控制,做好细节处理措施,进而加强医疗建筑的造型设计效果,提高建筑的设计质量。这样可以为绿色医疗建筑注入新鲜的活力,从而满足绿色医疗建筑的设计要求。

3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设计理念在医疗建筑设计中十分重要。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城市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建筑的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并根据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建筑设计,为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潇.绿色建筑理念在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1(02):63-64.

[2]吴金锋.绿色建筑理念在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9(36):102.

[3]孟浩.简述绿色建筑理念在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06):98-99.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老龄化;健康中国;医养结合;建筑设计

一、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数的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占总人口数的12.6%。由中国发展基金会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指出,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到2050年我国将有近5亿老年人。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8亿,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的比例高达75%。全国老龄办预测,我国有超过4200万失能老人和超过2900万80岁以上老人,合计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0%。因此,这个庞大的群体不仅须要解决生活照料即“养”的问题,对医疗也有巨大的需求[1]。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要“发展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将医疗资源引入养老机构”。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机构是指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机构,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健康教育、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心理精神支持等服务[3]。其建筑设计以及相关环境的营造已经成为建筑设计行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养结合机构作为实施健康老龄化的重要载体,须满足老年人身心老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其建筑设计要求不断提高,这给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医养结合机构建筑设计理念

就建筑设计而言,医养结合机构应遵循医疗建筑设计原则和养老建筑设计原则相结合的理念。建筑设计要积极适应人口老龄化需求,遵循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新型医养结合原则。老年人不同的健康状态会产生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民政部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根据综合日常生活活动、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社会参与等指标,将老年人划分为能力完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四个能力等级。医养结合机构的建筑设计须科学、合理,精准聚焦老年人健康需求,兼顾基础医疗服务与长期养护服务。

(一)便捷性原则

对于入住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人,满足其医疗需求是保障老年人健康生活的前提。对于养老机构中内设的医疗机构,《关于印发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其科室设置、人员配备、设施设备配备、药品配备、信息化建设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类型,相应地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版)》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要求。入住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医疗服务需求,医养结合强调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因此,医疗服务的便捷性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对危急重症老年人,一般医养结合机构会将患者转诊到高级别医疗机构,因此,医养结合机构选址应尽可能邻近医疗机构。同样,房间、电梯、出入口等应便于老年人的转运。基于医疗服务便捷性原则,在贵州省习水县某医养结合机构项目(图1)中,各功能分区围绕疗愈景观庭院布置,分为医疗区、养护区、高端养护区三大模块,沿入口广场展开布局(图2)。养老区的全失能养护区及半失能养护区邻近门诊医技楼布置,便于危急重症老年人转移。同时设置连廊联系不同的医疗区域,为老年人提供舒适便捷的就诊环境。医养结合机构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或其他认知病症的老年人活动的区域要便于进行运动治疗、作业疗法、心理治疗等医疗康复护理。有研究提出医养结合机构可区分出长期照护功能空间、日间照料功能空间以及医疗功能空间并进行相应的设置[4]。

(二)安全性原则

建筑环境及消防设施配置要严格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肌肉强度下降、步态不稳、下肢不协调、平衡功能与认知功能下降,这些均导致了老年人有较高的跌倒风险。跌倒不仅是造成伤害和长期发病的主要原因,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而言,跌倒还会构成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5]。建筑设计时要充分消除环境危险因素。随着老年人心理机能的逐渐弱化,其对环境的不安全因素非常敏感,因此在医养结合机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养”的功能,全程重视安全性设计。例如,卫生间属于安全问题高发区。卫生间出入口要采用零高度差,尽量使用推拉门、折叠门,浴室要尽量使用防滑材料,科学设置安全扶手,并设置轮椅回旋空间。电气设备操作简便易学,保障老年人使用安全。对于一些基础设施要特别重视细节,既便于老年人正确使用,又要保证老年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6]。老年人的身体反应性及行动能力有所下降,无障碍理念在适老化设计中尤为重要(图3)。如在建筑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台阶数量、降低台阶坡度,无法避免的障碍物要摆放明显的警示标志,入口空间和室内扶手符合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机构整体规划时,绿植的高度和密度要符合老年人日常活动的要求,不遮挡老年人的视线,不影响其安全、行走。

(三)舒适性原则

鉴于老年人日益衰退的视觉敏感度,建筑立面采用鲜艳明快的色彩有利于视觉辨识。因老年人长时间在室内生活,室内应保持定期良好通风、充足的自然光照,以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绿化环境是医养结合机构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科学设置绿化,可增加自然气氛,愉悦使用者和观赏者的心情,美化环境,提升养老环境品质,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可在餐厅、活动区等场所设计共享空间,采用透明玻璃幕墙与百叶幕帘,加强区域的开放共融,在视觉上增强交流互动,满足老年人社交需求。在走廊等公共交通空间安装座椅、护栏、防滑地砖等,拓展老人沟通交流的区域。提高文化氛围和家居感、加强人文关怀、改善老人健康状态、增强其对晚年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带来的健康问题,提高健康水平,降低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节约稀缺的医疗资源。基于舒适性原则,贵州省习水县某医养结合机构项目在医技上部设置上人屋面,辅以屋顶绿化,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活动花园(图4)。项目近景远景相结合,营造“步移景异,一步一景”的疗愈体验(图5)。除了考虑舒适性,有研究者提出注重室内空间体验感、保证工作人员的舒适性也同样重要[7]。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承担着较大的工作量,工作环境的舒适体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四)个性化原则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基于地域文化、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生活行为模式、医养照护的需求等差异,老年人对其居住的空间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医养结合机构的建筑设计既要考虑老年人的整体需求,又要尽量适应不同老年人的个体需求,提供差异性设计[8]。在明确老年人需求的前提下,建筑空间设计要营造家的归属感,满足老人日常行为习惯,提升居家的亲切感和舒适性,减少设施化的氛围。注重“怀旧”设计,让老人处在熟悉的环境中回忆美好时光。可将一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怀旧物品(例如老式的火车)(图6)和公园座椅等摆放在公共区域中。室内设计既要营造一定的交往空间,也要重视私密性,力求激发老年人生活积极性(图7)。室内设计可以运用现代装饰材料,营造个性化的氛围。充分运用色彩唤起情感的共鸣,利用有岁月质感的事物满足老年人强烈的念旧情怀,充分利用材料肌理,丰富空间的视觉效果,同时把光影元素引入养老空间中,不仅可以丰富空间的艺术性,也让养老空间更加现代、时尚。通过提高养老空间的舒适性、视觉美观性、趣味性等多种方式,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9]。

(五)前瞻性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成为发展的新方向。如日本已经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了由智慧监测体系(包括健康监测系统、行为监测系统及情绪监测系统)、智慧管理体系(智能设备终端与网络云平台)及智慧决策体系(智能家居系统、智能环境系统、智能安防系统及智能照护系统)组成的智慧医养服务体系(图8)。使智慧建筑不断朝系统集成化、综合管理化以及高智能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使得服务更科学,并降低人工照护的成本,提高医养结合服务的效率[10]。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医养照护技术和理念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建筑设计在满足适应性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前瞻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均衡考虑当下局势与未来发展,统筹空间与资源分配,为医养功能配比的转换更新预留余地。

三、结束语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现代医院建筑;方案设计;问题;对策

1引言

我国新时代的基础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在此背景下,国内医院建筑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各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均推进改建工作或者新建附院医院。医院建筑设计与其他公共建筑不同,医院内部结构复杂且对内容和空间秩序有极高的要求,在此前提下进行设计,必须考量诸多方面,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2医院建筑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

2.1对关键环节把控不足

对医院建筑的设计必须考虑医院自身具备的特殊性,应该考虑物资繁杂、人员流量大、水平和垂直交通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需要理清各功能分区间的关系,在资源共享、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对建筑进行方案设计,使医疗流程可以在优化过的建筑结构下顺利开展。医院应该在前期建设的过程中召开会议,成立建筑专业委员会,由医院的领导担任其中的重要职位,而委员可以由医院各业务科室的主任担任,对建筑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对设计内容进行论证,根据医院自身的需求提供具有可行性的项目建议书、任务需求报告。院长需要提高对医院建筑设计的关注度,同时从学科建设、功能定位等多个层面进行考量,务必保证建筑设计方案内容具备较高的可实施性,根据设计图纸及设计要求,对工程预算进行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但是,当下发现医院没能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在医院建筑设计中,主要负责人没有履行职责、完成任务,对设计关键环节的把控不到位,使设计方案的内容无法满足医院发展战略需求。不仅如此,在建筑方案设计中还有很多内容存在不确定性,这样会使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误差,难以精准地把控工程预算值,在此种情况下采用相应方案施工,可能会因为方案内容不科学而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增加工程项目的成本。

2.2设计人员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对医院进行建筑设计,负责设计的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综合医院相关的建设标准与设计规范要求进行相关工作。首先,尽管目前很多设计单位已经意识到现代医院建设与以往不同,便设立了专门的医院设计部门,希望可以通过专案设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满足现代医院建筑设计需求,但是大部分设计人员因为工作背景的限制,对医院工作情况掌握不足,只是按照过往设计经验考量现代医院建筑设计的方式,难以保证医院建筑设计达到现代化建设标准。其次,设计人员对医院看病医疗流程的不熟悉,使新材料、新技术无法得到良好的配合与应用。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建筑,医院建筑有其特殊性,其布局会对病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挂号区域面积与位置设计不科学会导致挂号效率变慢等情况,诸如此类的因素还有很多。因此,现代医院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病人心理康复及生理康复方面对建筑设计提出的要求,应该对病房医技、门诊等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完成功能定位。但是,由于相关工作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所以设计人员提供的建筑设计不能满足医院医疗工作的需求。最后,由于很多参与医院建筑设计的人员自身能力不足,对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掌握不足,没有办法提供满足医院发展需求的建筑设计方案。因此,当下应该着手推进设计人员综合能力培养的工作,提高医院建筑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可以研读与医院相关的标准规范,并调研、考察医院病房、医技门诊等活动区域之间的关系。

2.3没有围绕医院需求进行设计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期间,各领域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医院为了扩大自身规模,更好地为民众服务,对自身建筑进行改造。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医院建筑设计仍是照搬国外的设计方案,所以医院主体诉求难以得到满足。虽然国外有些建筑设计领先我国,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国外的建筑设计与我国对建筑的需求存在定位差异,若照搬对方的建筑设计,将难以满足医院战略发展的需要。在此情况下,设计人员必须针对不同医院的不同使用要求进行精准化设计。目前,医疗技术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而建筑师与国外建筑企业也有着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我国医院建筑设计人员接触对方设计方案与理念,认为对方的设计方案十分成熟,就直接套用在我国医院上。因为设计方案没有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设计进行去粗取精,而是照搬全抄,在此种情况下出现了设计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比如,上海某公立医院在医院新建方案中,将门诊室设计为没有窗户的房间,此设计是希望给予患者更多窗户,此种方案为设计人员直接照搬国外设计方案的结果。我国公立医院医生接触病人的数量极为庞大,以上海该医院的医生为例,平均一名医生每天会诊的病人超过35名,从此可以看出,我国医院与国外医院的病人数量、医疗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此种情况下,如果照搬对方的设计方案,明显无法满足该医院医生的工作需要。除此之外,医生在会诊中也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以舒缓紧张的工作情绪,但是我国大部分设计人员在医院建筑方案设计中仅从病人的角度考量,没有对我国医院的运营模式及就医方式进行调查,因此设计方案并不具备合理性,采用此种方案打造的医疗建筑,会影响医院就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3现代医院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策略

3.1在建筑设计中贯彻人性化理念

现代医院在建筑设计期间应围绕人性化理念进行设计,人性化设计便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对建筑进行的设计,在此过程中,服务主体为人,包括病人和医务人员。设计需要从人的心理与生理两方面进行考量,还应该保证建筑设计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及物质需要,人的感受需要及情感均是医院建筑设计需要考量的要素,应该正确地区分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空间、医务人员与患者的需求,为其构建安逸宁静且富有人情味的空间,满足医务人员、病人不同的需要。建筑还应该体现医院的主体思想。在建筑设计期间,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量,在满足医务人员、患者对空间及其他方面需求的同时,使医院的思想及文化可以通过建筑体现出来,通过建筑传递医院的文化,并让医院文化可以持续地传承下去。

3.2构建合理的内外交通组织

医院建筑设计需要考虑交通组织流向,此项工作在之前一直被忽视,医院建筑设计需要将医疗组织模式与交通组织相互关联。研究显示,医院管理、医院、医疗组织与交通组织息息相关,为了提高医院建筑的智能化程度,交通组织设计需要在传统物流、内部人员及附近车辆等基础上,解决医院物流外部人员与车辆的问题。调查医院的病人接待量,对医院附近的车辆进行调查,根据所处位置确定水平交通的情况,使水平交通与垂直交通均可以得到合理的设置,保证医院的有限空间得到合理的应用。另外,医院应该提供洁净物的供应通道、污物的运送通道,此类专用通道应该包含垂直方向。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人流量庞大,如果出现交通交叉的情况,会进一步恶化交通环境,使物流、车流、人流无法得到有效的组织,使交通流线复杂化发展,难以在外界指挥下快速梳理交通线,抵达目的地。本文对各医院的交通流向进行调查,发现交通流向复杂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对物流、车流、人流进行合理的辨析。针对此种情况,医院必须要求设计人员围绕医院所处的位置给出交通总平面设计方案,要求方案设计时考虑到急诊与门诊地区的人口分设要求,还应该预留绿色通道,使医护人员可以单独出入医院,实现医患分流。设计人员需要多方参考成功的建筑,分析医院出入口设计形式,图1为某医院的入口。污物流与洁物流也必须分开设置,这是设计工作必须关注的内容,设计人员需要按照医院给出的设计要求,在考虑物流、车流、人流的基础上,综合其他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的设计。

3.3在绿色理念下进行建筑设计

医院在建筑设计中应该确定设计的规范与标准,还需要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完成设计方案内容,对医院总体布局与建筑设计进行充分的考量,依据城市卫生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设计,评估市场需求、地方人口、医疗资源水平,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统计,给出建筑项目可行性方案,通过可行性与必要性的论证,确定建筑投资规模。对医院建设的用地进行分析评估,确定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考量医院的功能需要与指导条例,从多个层面进行考量并给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医院建设需要完成规划用地的分析与评估工作,确定医院的功能分区情况,按照综合医院建设规范与标准,以及“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方针进行建筑设计。设计需要考虑医院的地理位置,尽可能合理地使医院拥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多增加内部区域的采光面积,提高内部空间的采光。医院中病人居多,病人自身便携带病毒或细菌,提高建筑内部通风能力,可以防止因人流涌动而出现的二次感染情况。而且增加内部采光面积可以改善患者的心情,提高患者康复的速度。合理的医院内部环境设计,有利于医务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是现代医疗发展的要素。医院内部应该增设供气、供水、供电的设施,需要合理设计能源中心的建设位置,以最短的输送距离完成能源输送工作,提高医院有限空间的使用效率,使各部门在此前提下高速运行工作,在控制运营成本的同时,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这对医院健康长久地发展意义重大。

3.4总平面设计

医疗区设计需要确定各单体的位置,进行总平面设计。必须保证各功能分区合理,在相关部门的设计标准中,结合要求与医院自身建筑面积等限制条件,提高布局的紧凑性,保证洁污线路清晰;医技区、医疗区必须安排在环境安静、卫生条件好、交通便利的核心位置,急诊部与门诊部设置在主要交通干道处;应该对不同部门的交通线路进行合理的安排,防止出现交通线路交叉混杂的情况。科学地组织暖电设备供应线路,在线路设计时,从绿色施工的理念出发,尽可能缩短线路长度,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良好的通风、充足的采光和日照是医院内部应该具备的条件。医院在进行总平面布置工作时,必须关注相关内容,为内部拥有良好的卫生与环境条件提供坚实的保障。

3.5为将来发展预留空间

医院建筑设计需要关注当下、展望未来,围绕医院自身发展目标对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因为医院建筑内部功能分区众多,工程非常复杂,因此医院的建设周期一般较长,而当下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医疗技术相关的设备也快速地更新换代。在此种情况下,管理者对体制把控不足或是其他原因,使新建成的医院在不久后出现无法满足应用需求的状况,需要再次进行建筑改造。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医院必须在建筑前期设计阶段考虑此方面问题,需要为将来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目前,随着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朝着智能方向推进。在此背景下,医院应该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还应该在建筑方案设计期间,为将来自身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留出足够空间。医院需要确定每天就诊患者的人数,对不同阶段就诊人数趋势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留出足够的空间,由此满足未来患者对病房的需求。设计人员应该关注医技等医疗用房的使用需要,随着医院智能化的发展,对污水处理、锅炉处理水等方面的构建,均需要考虑扩容需求,在单体设计中对变化较多的部门从结构、基础、层高、荷载等方面进行考量,预留改建的空间。医院改建牵扯到很多内容,设计人员必须关注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严格按照规划内容进行设计。此外,考虑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期间便需要考虑医院未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对各类系统建设的需要,预留足够的空间,为医院更好地发展创造条件。

4结语

医院内部结构复杂,作为特殊服务性机构,其承担着治病救人、解除患者病痛的重要使命。为实现医疗服务功能需要,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令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同时还应该根据服务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在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医院应该根据发展需要构建现代化建筑,在全新发展阶段从智能化、人性化、绿色节能等方面进行设计,考虑医院内部设计是否合理,关注交通组织,对各类要素进行统筹把控,及时发现工作存在的问题。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围绕医院建筑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的方式获取设计需要的信息,围绕医院建设规范与标准确定医院建筑的设计要求,根据医院内部各区域的使用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参考国外医院建筑设计的突出优势,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在此前提下设计出符合现代医院发展的建筑,为患者更好地就医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程磊,王嘉.浅谈现代医院建筑设计中自然和文化的表达[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0,21(05):50-51.

[2]陈日振.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08):128-129.

[3]郑仲旭.现代医院规划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探究[J].建筑设计管理,2020,37(09):90-93.

[4]文静.简析智能建筑设计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发展,2020,4(03):69-70.

[5]牟惟勇.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变革初探[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9,20(01):62-64.

[6]方志成.现代医院建筑的结构设计[J].陶瓷,2020(11):105-106.

[7]陈文东,申沁竹,陈卓宇,等.“两观三性”指导下现代医院建筑创作的理念与实践[J].建筑与文化,2020(11):134-135.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医院建筑;总体规划;单体设计

当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深深影响着医院建筑的设计,现代医院建筑要适应各种制约因素的变化,从而满足社会需求。本文将以西安141医院建设项目为例,探析现代综合医院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些理念。

1医院建筑的设计原则

1.1以人为本

从建筑布局、环境设施到诊治服务的全过程均要以方便患者为核心,给人以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同时将长期在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1.2科学合理

根据医院的特性,建筑设计需考虑医患分流和洁污分流。从总体到单体,贯彻控制交叉感染的核心原则,建筑之间设置合理的景观防护绿地,强调自然通风和采光,详细分析人流物流,从整体到局部都应明确洁污分区与分流。

1.3绿色生态

医院属于高能耗行业,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要尽量营造绿色生态的景观环境,其次,采用高效的能源利用设施,结合可再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并节约能源。

1.4可持续发展

现代医疗技术和设施发展得越来越快,新技术和新设施应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医疗模式的发展,医院建筑的设计也要适应医疗模式的发展,预留灵活改造的空间。

2建筑的总体规划与单体布局

医院是一种功能复杂的公共建筑,医院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统筹全局,从城市、院区和建筑各个层面上进行把握,严格遵循洁污分区分流的原则,将传染区与非传染区相互隔离,防止院内的交叉感染发生。就一般的综合医院而言,主要是由医疗(含门急诊、医技、住院),医疗后勤、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四部分组成。对于有教学和科研功能的综合医院,其功能组成中还应包括教学设施用房以及科研用房。各功能部分之间各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规划设计时需根据场地周边的地形、道路和建筑现状,综合处理好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位置。在西安141医院规划设计时,我们综合考虑了以下方面:对医院所在环境的场所确认:完善医院的发展系统和空间秩序感;形成门急诊、医技、住院、体检中心等各部门的便捷联系与合理构架;病人、访客以及工作人员的交通组织与停车规划;医院的建筑总体、日照朝向、绿化景观与城市的整体组合。

2.1功能分区

本方案采用集中式布局,根据医疗功能特点以及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将院区分为医疗综合区、后勤辅助区及预留发展区。门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通过医疗街有机组成了医院的医疗综合区,并通过连廊与体检中心及行政办公楼紧密联系。在保证医疗功能组织合理的基础上,满足了预留发展用地的需求,同时确保了住院楼远离噪声并拥有良好的景观朝向。

2.2流线组织

总体规划需考虑以合理有效的交通流线组织和功能配置实现医院的高效有序运转。保证交通流线便捷、提高诊疗效率的空间布局是医院建筑设计的重点。西安141医院院区设置两个出入口与周边城市道路相接,根据“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的原则,对门诊、急诊、医技、住院、体检、办公等功能单元的出入口均进行了较好的组织,并通过院区内环道加以联系。在门诊部、急诊部与住院部附近设地下车库出入口,设置地面临时停车位,方便就近停车,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保证了院区内良好的人车秩序。

2.3景观绿化

现代医院,除了需要现代化医疗技术和医疗模式,良好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医院应强调天然、无害的绿色医疗环境。本方案中合理的总体布局形成了绿地景观、入口广场景观、医疗街景观中庭、景观院落、屋顶花园等多层次的绿化景观系统。

3建筑单体功能组合与平面布局

医院建筑单体设计中,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是重点所在。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医院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解决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的问题,更要体现高效便捷和以人为本的时代需求。在西安141医院建筑设计中,建筑单体平面布局充分体现以“病人为本”的现代化综合医院设计理念,并严格遵循“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的设计原则。医疗综合楼通过以医疗街为核心的水平交通和以自动扶梯、电梯为核心的竖向交通形成了高效有序的立体交通网络,将各个医疗功能单元合理的组织在一起。医疗综合楼地下一层层高4.5m,布置了地下停车场、设备用房、洗衣房以及直线加速器与核医学等医技用房,并设置了污物集中通道。一层设门诊大厅、急诊部、住院部大厅、中心供应室和影像科等诊疗用房,独立设置儿科和发热、肠道门诊入口,为方便患者和医护人员就餐,住院部一层设置营养厨房。二层为诊科单元,包括电生理科、内窥镜、检验科、血液透析中心和儿科护理等单元,设置特诊科和职业病防治诊室,并为其设置专用入口通道。各诊科单元采用医患分区分流的流线布局,保证了良好的就医秩序。三层设有中医理疗科、制剂科、病案室和信息中心、产科分娩部和产科病房。四层为门急诊部屋顶花园,以及联系紧密的洁净手术部、病理科及ICU与外科病房。洁净手术部严格区分无菌、洁净、污染等区域,防治手术污染及院内感染发生,手术部换床处、住院部及急诊部均能取得快捷的联系。医生通过病理科入口处的卫生通道到手术部内,一层中心供应的无菌品库与洁净器械库通过无菌梯垂直相连,保证了物品运输高效性。污物走道端部设置污物电梯,直接连通一层中心供应室,方便器械及时消毒。洁净手术部顶层设置净化设备用房,提供手术部的净化空调。5~11层为住院部标准层,每层包括两个护理单元,按照医患分区的原则分别设置医护区、治疗区、病房区及活动区。病房区基本布置在南向,保证了良好的日照采光和景观朝向。医护人员通过医务梯可以直接经医护通道到达医护区。餐梯与一层营养厨房联系紧密,便于食品配送。12层为VIP病房层,包括普通单间、带有客厅的豪华病房以及康复训练室。屋顶设置直升机停机坪,为现代化高效的医护救援提供了保障设施。体检中心及行政办公楼的1~3层为体检中心,四层至五层为行政办公区,并设有报告厅和图书馆。二层设有休息早餐厅,为体检人员提供舒适轻松的体检环境和人性化的服务,五层设有退台屋顶花园,为办公人员提供良好的景观和交流场所。

4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外在形式和内在功能是相互依存的建筑基本要素,医院的建筑形象必然要充分体现其功能特征。由于医院建筑功能要求复杂、严格,创作自由度偏低,因此形象设计宜平和自然,忌浮华张扬,既要充分反应医疗建筑的个性,也要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特征使建筑整体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觉。西安141医院的建筑造型设计结合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建筑的空间轮廓和城市形象,形成统一有序、层次丰富的空间界面,体现医院建筑的独特性和标识性。

5结束语

较其他公共建筑而言,医院建筑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医院建筑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复杂的医疗功能要求,体现人文关怀,还要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关注节能降耗,实现建筑设计的灵活适应性,满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作者:龙雄军 李麟凯 单位:中航长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医院建筑;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理念;布局

医院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建筑,其主要致力于为广大病患提供医疗康复环境。所以,医院建筑设计与布局过程中应当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理念,在医院外部环境、整体结构、及各功能模块设计过程中,均应更具包容性,同时满足医疗服务与人文关怀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核心理念。结合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更应结合新技术,注重建筑智能化设计,便于医患间建立高效直接的交流,促进彼此沟通,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人性化、便捷性与高效性的共同目标。

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概述

医院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就在于以人为本,只有始终将这一理念作为首要原则,才能保障建筑物的舒适性,实现人与建筑的良性交流与合作,更好的表现出人文主义关怀。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在医院建筑实际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为病患营造出舒适优良的医疗环境,也可以帮助医护工作者与病患间建立信任、有效的配合,同时也为医务人员创造更为高效的工作场所,医院管理者的工作也会更加高效便捷。所以医院建筑设计与布局过程中,无论在外部环境还是各功能模块设计时,都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作为设计的首要原则。

2以人为本的医院建筑设计要求

2.1就医流程的要求。医院可以提前预约,医生可以按照预约的人数安排患者就医时间,这样既节省自己的时间又节省患者的时间。它还降低了医疗保健的经济成本,医院可以合理地转移患者。综合医疗服务要求医院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并且有合理的医疗程序。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优质流程服务。医院应建立便捷的支付方式,减少登记支付的次数,缩短患者就医的时间,使患者对医院的支付方式更加灵活多元。2.2急救绿色通道的要求。规划与设计第一位,需要医院主要部门的合作与配合。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连续渠道,提高救援成功率。2.3供水、供电、供气的要求。供水,供电和供气是医院运营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医院应确保供水,供电和供气的稳定性,减少故障的发生。医院应建立系统的物资供应体系和综合体系,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转。2.4医院标识系统的要求。医院指导标志主要是指在医院主要诊所和病房设置指导和预警功能的标志。医院的指导标志根据其功能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迅速的找到自己的就医门诊。医院指导标志中使用了两种类型的文本:简体中文和英文。此外,少数民族地区还应根据当地习俗设置相应的标志。医院等使用的图形和文字符号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3以人为本的医院建筑设计与布局

3.1以人为本的医院建筑的整体设计与布局。整体结构布局与设计是医院建筑设计首要环节,其合理性与优质性将会对医院医疗环境整体造成非常直接的影响。医院结构整体布局与设计时,首先需要对医院各功能布置的优化配置及合理整合进行考虑,并在此融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除此之外,设计过程中还需优化基础设施配置,与医院周边环境进行合理结合,对医院建筑空间的组布局合进行有效整合。医院建筑设计与布局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医院的人流量与交通压力很大,可以从建筑设计的整体入手,有效布置医院停车场或在医院周围增加步行绿化广场。这不仅可以实现合理的交通转移,还可以为患病的患者创造更自然的环境,它可以减轻心脏的张力,同时,也有利于引导人的流动。除此之外,建筑设计与布局中,还需结合当下具体的医疗工作流程,对医院各结构模块及部门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与设计整合。通过为医务人员与患者间创建更好的沟通环境,来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在设计时,还应注意不同患者之间的转移,避免患者与访客之间不同疾病的交叉感染。整体设计与布局时,还应树立全局观念,将医院作为一个高效、有机的整体,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合理布局,并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人力,物力,设备等资源,防止资源浪费。医院建筑设计与布局过程中还应结合当地气候与环境特征,选择最为恰当的通风与照明方式。除此之外,还需做好医院建筑外部环境设计与建筑,使医院内外部都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3.2以人为本医院建筑整体功能块的设计与布局。3.2.1病房设计。病房设计与布局过程中,应将保障个人区域作为首要设计要素,保持他人隐私偏好。例如将窗帘与同一病房的窗帘扇分开,或单独设置病房。同时,有必要在患者之间建立公共交流区,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沟通环境,通过友好的沟通和沟通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配合治疗。此外,还可以尝试设计病房而不必依赖固有的建筑设计。例如,桌子的形式、庭院病房设计为患者创造温暖的、家庭式的体验。医院的室内设计必须以患者为导向并能得到患者家属的信赖,这就不光要求对病房的面积设计,还要对物品的摆设,灯光的色彩,病房的颜色上进行设计,医院室内的设计应满足各类患者的需要(特别是对于残疾人患者,要考虑到他们使用的便捷)。3.2.2医院公共场所设计。在进行医院公共场所设计时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各个细节上。例如,在设计医院大厅时,可根据人员交通的大小,访问路线等将大厅划分为各种功能区域,例如:病人休息区,医务人员服务区等也应配备便利的超市,银行服务窗口,邮政服务窗口,书店,咖啡厅等休闲设施。可以通过盆栽、绘画、工艺品等软装饰品,弱化医院庄重肃穆的氛围,营造更加舒适愉悦的治疗环境。3.2.3护理区域设计。注重提供高效,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在医务人员工作区的位置设置中,应注意尽量减少护理人员到每个病房的距离,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照顾不同的病人。同时,应建立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方便舒适的沟通环境。此外,应设置相应的护士休息室,更衣室等,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3.2.4产科设计。首先,在选址时,应将产科与其他科室分开,以避免病毒的传播,减轻孕妇的心理压力。选择建筑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孕妇和新生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病房的设计中,我们应尽可能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母亲和孩子,夫妻共同生活在一个房间里。病房里的设施应该以保护儿童的原则为基础,如图1所示。3.2.5外科设计时。手术室作为治疗的关键设备,对工作环境要求很高。因此,手术房间的设计应尽可能接近无菌,以减少创伤性感染的机会,并鼓励医务人员保持其最佳状态;加强外科病房,放射科,病理室,ICU病房和实验室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医务人员的管理和使用;在走廊设计方面,应当选择适当的高度、宽度。装饰以及色彩,以减轻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前的紧张心理。3.2.6安全防范和绿色设计。医院建筑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的特点。项目投入使用后,将有大量人员和流量进出医院。有必要从拟议场地的周围环境条件和医院的整体规划设计入手。避免交叉,使流线清洁和分离;同时,考虑周边公交车站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等因素,综合考核,合理布局医院的交通,人流,物流出入口;如果您考虑在医院的主要入口和出口设计入口广场,它将促进人员和车辆的转移,并使建筑物的视野宽阔,这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医疗设备与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升级,人性化、高效性、以及高质量成为当前国内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大背景下,医院建筑设计也不再只是满足医疗服务的基本需求,而是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于各功能模块与整体结构设计与布局中,同时满足病患人文关怀与医疗服务需求,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在治愈患者病痛的同时也能抚慰患者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唐晓华.基于节能理念的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研究[J].科学之友,2017(22):155-156.

[2]黄鹤.医院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优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8:9-11.

[3]龙灏,李况毅.基于循证设计理论的住院病房设计新趋势———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医疗中心为例[J].城市建筑,2014(22):28-31.

[4]鹿巍,裴智超,柯尊友.某医疗建筑中功能性区域空调系统设计探索与实践[J].暖通空调,2018,4802:52-55.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车分流医患分流

1.导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设施包括医院建筑的设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建筑的设计也随着要求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理念与手法,适应建设化医院的需求。本文试图通过几个医院建筑设计中的的探讨,更新传统医院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观念,防止设计中走弯路,利于医院建筑的实施和使用。

2.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

医院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明确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指导建筑设计,著名建筑师章斌欢女士曾说道:新世纪的建筑,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单体建筑的外部设计或内部功能,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已是无可争论的。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设计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以这样一个理念,建筑师为医院设计,正确划分被服务者(患者),服务者(医务人员)的空间,创建幽雅,宁静,富有人情味的医疗环境,这是病人的需要,也是建筑师的职责。

近年来,我国医院建设有了空前的,新建与改扩建任务不断增多。但许多新建医院满足于一般的功能关系,只注重建筑设计的堂皇与华丽,而忽视了对病人的心理与生理特殊性的考虑。

2.1病房个人领域空间的限定

患者因病入院,希望能远离外界干扰,按自己的意愿支配环境,维护个体的私密性。如果在多床间病房的设计中,变化平常布局形式为病人提供明确的个人领域空间,就能更好地满足病人对私密性的要求。

2.2公共交流空间的创造

病人是社会的人,需要与他人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沟通。人在患病的情况下,更需要与他人交流,这样,可以减轻痛苦的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对康复极为有利。

2.3舒适宜人的声、光、色环境

为住院病人创造安静的康复环境,除合理进行医院的总体布局外,还需在病房内有效的运用建筑材料与构造手段,防止噪音的干扰。

有些住院病房楼追求立面效果,外墙多开满玻璃窗,过强的光线对卧床病人会产生不良,因此在争取良好日照的同时,应防止室内炫光。

病人都是来自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只有多色彩的病房环境才能使病人消除对单一的“白色‘病房所产生的陌生,紧张等不良心理。

2.4便捷的就医,流线

病人和家属心理负担严重,很容易产生焦躁和不安的情绪。复杂的交通路线,迷宫般的医疗建筑为病人和家属带来极大的不便,影响病人的康复。清晰明了的就诊路线,也消除了医疗人员不必要的来回奔波。

3.建设智能化医院建筑

建筑智能化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建筑智能化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逐步改变着医院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医疗习惯,也影响了医院建筑功能布局和设计要求。

3.1由于综合布线和电脑技术的,一些综合性医院改变了传统的集中挂号,收费方式,采用分散挂号,收费方式,简化就诊手续,减少了病人往返路程,使门诊,挂号大厅的布置方式随之改变。另外,处方电脑化的实行,缩短了病人取药的时间,对中西药房侯药空间设计也产生了影响。

3.2的一切运行和原理都离不开机,因此,信息中心真正成了医院的心脏。它的位置选择,建筑布局,电源保障以及多层次的保护,成为建筑设计必须重视的。

4.尝试新的医院格局

一般的医院由三部分组成,门诊、住院部、医技。门诊出于功能的要求,应靠近城市中心,方便,利于病患就近,从速地看病。住院部为住院病人服务,该类病人一般在医院住一段时间,要求环境优美,病人心情舒畅,最好远离城市噪声和废气污染。

所以,可以尝试一种新的医院格局,当医院达到一定规模时,可以将门诊和住院部分开布置,门诊还是布置在城市中心人口密集的地方,而住院部则可建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地价便宜的郊区,从而利于医院病人的康复,避免城市中心区地价昂贵,用地局促,无法形成优美的医疗环境的问题。

但门诊与住院分离后,将会产生新的矛盾,如医技设施的重复增加,交通联系不便,急诊手术和会诊的困难。所以门诊和住院分离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雄厚的基础等前提条件来支持。但作为一种新格局的尝试未尝不可。

5.构筑通畅的交通流线

医院的交通流线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医疗行为和就医流线的便捷和效率。医院的交通组织,除应符合一般的交通组织原理外,还应符合医院的医疗流程,并充分考虑到医院组织模式的可变性,为医疗流程的变化留有余地。

5.1组织便捷的建筑外部交通

建筑外部动态交通从主要形式分,可分为车流和人流两种。细分可将车流分为急救车流、门诊车流、出租车流和服务车流。人流可分为医护、门诊、急救和探视。

在一般的医院中,车流与人流重复交叉,不作分流处理,往往人车混杂,交通环境恶化。并且车流与车流之间、人流与人流之间也难以有效组织,造成人流流线复杂,不能迅速抵达目的地。

静态交通主要是机动车停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两种。

外部交通的彻底解决需要做大量的和尝试,我们可以从几个考虑:

5.1.1总平面布置中可考虑急诊与门诊入口分设,单独留出急诊“绿色通道”

5.1.2利用建筑设计中主入口往往设在2层的做法,考虑人车分流,人与车流分别利用不同高差的道路,形成立体交叉,立体分流。

5.1.3留出医护人员单独出入口,突现医患分流。

5.1.4充分考虑机动车拥有量的大量增加,结合人车分流,将停车场库放入地下。

5.2设计流畅的建筑内部交通

在医院建筑的功能组织中,内部人流交通组织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牵扯到

医院的医疗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及智能化管理的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交通组织中,也要动态得考虑医院的变化,为新的运行机制留有余地。

创造出良好的建筑就医环境为病人服务。在设计中,应明确医护人员完整独立的工作区域,符合专业学科细分,边缘学科渗透,功能区域可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终达到如下目标:目标明确、流线清晰、联系迅速、医患分流、各自领域不被穿越,建立一个以病人为中心,医护人员方便使用的医院诊疗环境。

6.结语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篇7

我国医院建筑室内设计在整体上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原因之一就是在国外医院建筑室内设计中有必备的医疗工艺设计环节,而在国内医院室内与景观设计中却很少见。不仅如此,很多国内医院建筑室内设计公司对医疗工艺设计了解不深,致使对医疗建筑的工艺流程设计不精。所谓“医疗工艺设计”,即对医院内部全部医疗系统活动过程及程序的策划。医疗工艺流程是医疗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要素,只有对医疗系统功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够设计出让使用者满意的、有特色的医疗建筑。医院建筑室内设计,不是单靠室内设计专业能够解决的问题,最优化的方式应该是医疗工艺、建筑、室内、景观、机电、结构各专业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而所有的这些专业,都应该以医疗工艺设计为基础。近日,《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139-2014,于2015年8月1日起实施,里面特别增设了“医疗工艺设计”一章,这对医院建筑室内设计有促进作用。

二、关键点:“人”与“环境”

作为医院建筑和人关联最密切的专业——医院建筑室内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医务人员和就医人员的环境问题,应以“提升医务人员的幸福感和消除就医人员的恐惧感”为目标,以医疗建筑的功能性为基础,从“人”——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环境设计。

1功能性是基础

医院建筑室内设计首先应该对原建筑设计的医疗结构、功能和规模,以及相关医疗流程、医疗设备、技术条件和参数,进行核对和审查。尽管建筑设计阶段已经完成了医疗工艺设计的前期设计和条件设计,但由于医院设计本身特有的复杂性和实施过程中的变化性,室内设计阶段还必须再对医院内各医疗功能单元之间的流程和各医疗功能单元内部的流程进行全面的核对和审查。核对和审查的目的是最终使医疗功能单元设置合理。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就是和医院各科室进行交流,确定相关数据。其中有些数据是不可或缺如:门诊诊室间数、急救抢救床数、各个护理单元设置的病床数、手术室间数、重症监护病房(ICU)床数、心血管造影机台数、X线拍片机台数、胃肠透视机台数、胸部透视机台数、腹部B超机台数、心血管彩超机台数、十二指肠纤维内窥镜台数。此外,各科室的门诊量,各科住院床位数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室内设计工作就是把这些单元在现有的建筑空间中科学布局,优化既有的建筑设计,使室内空间更好地满足医护人员、就医人员的使用要求。只有在合理解决医疗工艺的前提下,才能够开展室内空间的设计工作。这方面,我们中国中元室内设计团队已经积累了成熟的经验,空间形态、色彩、陈设各方面,都有一套科学的设计方针,尤其是造形设计、色彩设计、声学设计、照明设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另一方面,医院的景观设计应和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相和谐,医院的景观设计不同于普通的景观设计,有其特殊性。医院是集治疗、探望、科研、生活等诸多功能的组合建筑,所以在医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景观功能的划分。比如对应门诊楼的室外空间,应该是集散型空间,因为门诊窗口会积聚大量患者及家属,通过明确的交通流线及大面积的休息空间来引导使用者到户外等候,从而减低室内人流拥挤的问题。再比如儿科门诊,虽同属集散型,但出于对患者群体特殊性考虑,通过营造简单的娱乐空间和丰富的色彩环境使儿童情绪得以放松、舒缓,是儿科诊疗空间景观设计的职责所在。而住院区面对的是长期住院的患者,相对应的空间应该是医疗型的景观,通过园艺疗法等方式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来帮助患者安抚情绪,从心理层次上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而医院的其他空间,比如科研办公楼,对应的空间应该是观赏型的景观,在紧张繁忙的工作环境之余,以视觉为主导观赏型景观会使工作人员身心舒展,达到减轻压力的作用。

2人性化是真正的内涵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医院建设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

一、医院建设项目的特点

(一)建筑功能要求高。不同医疗科室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不尽相同,而且相对于其他公共建筑,医疗建筑的功能要求更高、更复杂。如放射科需要辐射防护设施;洁净手术部和重症监护室(ICU)需要特殊的洁净空间;血液科需要更加洁净的层流病房;呼吸科需要特殊的隔离病房;消毒供应中心需要洁污分流的建筑布局;检验科需要较高标准的医疗设备安装条件等。(二)医疗流线复杂。医院流线众多,给建筑设计者带来巨大挑战。建筑设计者要考虑医患分离、人物分流、洁污分流,垂直运输与水平运输相协调等设计理念。(三)医疗设备安装条件要求高。不同医疗科室所用医疗设备不尽相同,且各医疗设备对建筑的空间大小、承重条件、电气系统、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等设备安装场地条件都有相关的要求,有些设备对安装条件的要求相对苛刻,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者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医疗设备的安装条件。(四)医疗信息系统复杂。完善的医疗信息系统是大型综合性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大型综合性医院通常具有以下信息系统:挂号系统、叫号系统、医护对讲系统、探视系统、安防报警系统、手术示教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重症监护信息系统、视频转播系统、检验系统、医学影像系统、远程医疗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消防广播系统、门禁系统、办公管理系统等。(五)专项工程多。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建设项目中涉及众多专项工程,如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净化工程,消毒供应中心,检验科、病理科设备流水线,冷库,物流运输系统(气动物流、轨道物流等),医疗信息化系统,标识系统,医用气体系统,污水处理站等。(六)施工难度大。医院建设项目可分为改建、扩建、新建。改扩建项目通常是边施工边运行,既要保证按时保质完工,又要避免对医疗工作造成干扰。新建项目的工期通常比较紧张,而且涉及专业多,很多工程交叉进行,施工组织难度较大。

二、BIM技术的特点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其具有可视化、可模拟、可协调等特点。可视化:BIM具有三维可视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均有重要意义。在设计阶段,可利用BIM检查机电管线碰撞;在施工阶段,有助于各参建单位实时了解项目情况;在运营阶段,有助于业主快速了解建筑信息,并及时进行运行维护。可模拟:在设计阶段,可利用BIM技术对采光、疏散等场景进行模拟,有助于设计工作者优化设计;在施工阶段,可对施工现场进行模拟,以优化施工方案和组织措施,提高施工效率。可协调:BIM技术可改善各专业不协调的现象。

三、BIM技术在医院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应用价值

(一)模拟流线。在初步设计阶段,设计人员会根据医院的建设需求进行方案设计。但是,设计人员根据上述需求设计出的方案往往经过多次修改才能满足医院及医疗科室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医疗工作者缺乏建筑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设计人员的方案,很难提出比较全面的医疗需求。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可通过BIM技术将设计方案展现给医疗工作者,例如通过漫游的方式将流线设计介绍给医疗工作者,让双方更加有效地沟通,不仅可以减少设计方案的修改次数,还能优化设计方案。(二)展示各医疗单元场地条件。在初步设计阶段,每个医疗单元的场地需求均不同,如设备、操作台、诊疗桌、诊疗床的摆放位置及方向。根据BIM三维模型的展现,医疗工作人员可提出更加优化的方案,为将来的医疗工作带来便利。如手术室中麻醉塔、外科塔、无影灯、手术床、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带、医疗车、药品柜、麻醉柜、器械柜、观片灯、多功能控制面板等设备设施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和高度及与其它设备设施位置及高度的相关性,这些都与手术室医生、麻醉科医生、手术室护士等医护人员的操作习惯有关,如果没有三维模型作为各方沟通的平台,众多医疗工作者很难提出详细可行的需求。消毒供应中心、病理科、检验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亦是如此。因此,设计人员以BIM三维模型作为沟通平台向医疗工作者咨询需求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工作方法。(三)展示各医疗单元装修效果。在初步设计阶段,不同医疗单元所需的装修效果亦不同。为了向院方更加直观地展示建筑装修效果,目前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多是提供局部装修效果图和装修材料色卡供院方选择。当院方要求展示整个区域的装修效果时,上述方案将很难实现。如手术室的装修可分为手术间、洁净品库、洁净走廊、污物走廊等,其装修材料的颜色及功能(如耐擦洗、抗菌、防霉、抗碘伏、防静电等)都需要特殊设计;消化科诊疗区域分为无痛内镜室、普通内镜室、公共区域,可通过不同的装修效果进行划分;产科和儿科的装修效果更偏向于温馨,其装修方案要更加人性化。综上所述,医疗单元需要以不同的装修效果来划分区域和满足医疗科室的使用习惯,而通过BIM技术可快速整合各科室的使用习惯及使用需求,便于院方决策,从而加快项目进度。

四、结束语

BIM技术在医院建设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设计人员优化设计,还有助于医院在直观的模型中提出更加合理的功能需求。通过这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将建筑设计专业知识和医护专业需求相结合,医院建筑的功能布局、装修效果、医疗流线设计会更加人性化,从而提高医院建设的品质,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参考文献

[1]郭光远,孙建成,吴永庆.BIM技术在大型医院建设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标准化,2017(4):106-107.

[2]李俊.BIM技术在医院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价值和风险分析[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9,20(11):91-93.

[3]王楠,刘丛红.BIM技术解读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建筑师,2019(5):110-116.

[4]时盛荣.BIM技术辅助医院建筑设计管理[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9,20(10):38-40.

[5]蒋建民.BIM技术推动医院项目建设精细化管理⸺协同、降本、增效、提质、节能[J].财经界(学术版),2019(17):57-59.

[6]田亚鹏,康晓辉,邱宵慧.BIM技术在医院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9,20(7):75-76.

[7]姚碧文,魏国,邵明亮,等.BIM技术在智慧医院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J].智能建筑,2019(5):51-56.

[8]顾向东,吴锦华,赵文凯,等.BIM技术在医院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8,39(1):49-52.

[9]刘昭.BIM在医院工程的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17.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综合医院;节能设计

1具体实例分析

本人有幸在2012年开始接触一个乡镇综合卫生院建筑的设计项目,主体医疗楼为5层建筑,包括门诊、急诊、牙科、检验、手术、病房及办公等;公共卫生楼为4层建筑,包括儿保接种、体检、公共卫生办、妇保、妇产科及多功能厅等;后勤及辅助楼为3层建筑,包括X光机房、药库、食堂及职工休息室等。康复楼为3层建筑,包括康复病房和康复大厅等。各个功能楼有单独出入口,且在各个出入口处均设置宽1.5米、坡度为1/12的无障碍坡道,电梯采用无障碍电梯,卫生间设置无障碍专用洁具,电梯间、卫生间等设置国际通用无障碍标识等,以充分体现现代医疗建筑现代化、标准化、人性化的主导思想。同时,应最大限度考虑节能措施,并在使用过程中着重于内部用能的使用和管理,使其能耗得到合理利用且不浪费。使其既满足使用要求,又能得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2节能技术措施

在设计工程中,要做到上述这些,针对医院建筑的特点,在节能技术措施方面做以下几点考虑:

2.1保温和隔热

控制综合医院的保温隔热性能、热惰性指标,采用气密性和保温性好的外门窗等。本工程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外墙粉刷采用无机轻集料保温砂浆,砖采用烧结页岩多孔砖,外门窗采用(6L0W-E+12A+6)中空低辐射玻璃钢塑复合节能门窗,并设置内遮阳系统,地面和屋面做泡沫玻璃保温隔热层等措施,且应做好外保温工程的密封与防水构造设计,确保水不会渗入保温层和基层。水平或倾斜的出挑部分以及延伸至地面以下的部位应做防水层,在外墙外保温系统上安装的设备或管道应固定于基层上,并应做密封盒防水设计。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屋顶女儿墙内侧、阳台、雨篷、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室外机搁板、附壁柱、凸窗的非透明构件、装饰线和靠外墙阳台分户隔墙等)采取隔断热桥措施等以符合节能建筑的设计要求;

2.2主体建筑布置方向

在设计过程中,应地制宜,主体建筑采用南北向布置,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朝向,减少东西向开窗面积(增加阳台等遮阳措施),使其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等得到有利的控制,设置遮阳措施,避免大面积玻璃幕墙的使用(如采用双层玻璃幕墙,夹层内应设置空调循环装置)。

2.3建筑总平面布局

总平面布局合理简洁,建筑形体较规整,立面设计力求简约大气并具有时代特征。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人、物分流,交通顺畅,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主要控制以下几点:(1)在节能范围内,可以增加窗户的开启面积,通过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来改善内部的环境。尽量减少内区,降低内部照明和通风空调设备的能耗;(2)散发大量余热的设备(如中心供应、厨房、洗衣房、大型医疗设备等)靠外墙布置,以便利用自然通风快速消除余热,减少机械通风量。且厨房、洗衣房等布置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从而改善院区内部环境;(3)各类机房尽量靠近负荷中心布置,以减少输送的能耗。设计中,将用电配备布置在后勤及辅助楼地下一层;电梯布置在医疗楼的门厅部位;每层采用小型中央空调,每层在合理的位置布置空调机房;医用气体(供养)布置在主体建筑的靠外墙一侧;医院手术室设计洁净空调系统;牙科用水采用直接饮用水标准;院区内另设一单独的附房(包括设备房及污洗间,地下设污水处理池)等等,以满足医院日常正常的高能源消耗。

2.4医院绿化

医院院区的绿地面积应确有保证,符合地区相关标准。设计中采用多样化的手法及材料,出入口处为医院前区广场及对外停车场地,选用适宜的树种点缀院区,停车位采用植草砖铺装,并在出入口机动车车位处设置中心绿地,以利改善环境,创造亲切自然的氛围。又增加了局部屋顶花园,利用植物的错落配置为医疗人员和就医人员带来了更多的绿色视野,营造了舒适宜人的优雅环境。在内部环境设计上,院内部停车场地采用植草砖铺装,并设置了树阵,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和平静。

2.5其它

(1)选用节能电机产品,配套的国内装备及公用设施,全部采用新型或改型节能型产品,以降低能耗。

(2)在变电站配置功率因素补偿器,采用低压侧电容集中补偿方式,提高功率因素,降低无功损耗。

(3)照明采用节能混光灯以节约用电。

(4)节水:①选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及配水件。公共卫生间采用感应式水嘴和感应式小便冲洗阀;②建筑物给水进户管设水表计量,以节约用水,对水资源尽量循环使用,尽量少排放;③水池和水箱溢流水位均设报警装置,防止进水阀门故障时,水池和水箱长时间溢流排水;④给水泵、消防泵、喷淋泵均采用先进节能设备,耗电量比一般产品相对节能;⑤绿化、道路清洗及其他冲洗用水均采用二级处理后的污水,以节约用水。

(5)智能化系统:综合楼病房、康复楼病房及卫生间采用自能化呼救系统。

3结束语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基层卫生机构,而节能技术是当今能源资源耗损巨大的背景下非常需要的,因此,对乡镇卫生院建筑进行研究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某乡镇综合卫生院建筑的设计项目的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具体节能措施,希望能为乡镇综合卫生院建筑节能设计做出一些贡献。

作者:顾小平 单位:浙江天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GB50016-2006.

[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S].JGJ49-88.

[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S].GB50333-20028.

[4]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S].JGJ40-87.

医疗建筑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智能建筑医院建设应用

引言

医疗改革必然加剧医疗市场的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从“以病人为中心”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再到如今的“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转变。医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都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道理。因此,医疗建筑就更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SD)和人性化。

1.门急诊楼的特点和任务

医院门急诊楼是医院的窗口和门面,是患者最先接触医院的地方。门诊人流复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易形成健康人与患者混杂的局面,造成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交叉感染[1]。因此、合理的空间布局,现代化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S)、快捷的通讯网络、智能化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人性化的候诊大厅,必将成为医院门急诊楼建筑智能化的全新理念。

2.门急诊楼智能化设计原则和目标

2.1设计原则每个时代的建筑无不打上时展的烙印。在智能化门急诊楼的设计上,将技术先进、符合主流标准、满足实用要求和便于系统维护作为出发点[2]。由于智能化建筑有很好的投资汇报率,经济效益显著,给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提供了良机,综观国内外医院建筑设计主流思想和设计理论,突破了以功能为主的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成为医院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因此,在进行医院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时,既要做到功能的叠加,又要防止设备的堆积[3]。避免以“A”的多少来评价智能建筑水平的高低。将建筑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施工与管理作为门急诊楼的设计原则。防止“病态建筑[4](sickbuilding)”或“室内空气质量(1ndoorAirQuality,IAQ)恶劣”的建筑出现。以结构化布线为基础,架构智能化门急诊楼的信息高速公路,给就诊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集人性化、信息化、专科化和商业化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化门急诊楼。

2.2设计目标广大患者渴望有一个温馨、舒适、方便、和谐的就医环境,渴望医院提供高水平、快捷周到的医疗服务。而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患者的要求[5],是建设智能化、现代化门急诊楼的宗旨和努力方向。门急诊楼在软环境的设计上除应具备完善的数据、语音、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综合服务功能外;在硬环境上也应将门诊医生诊室设计成“一医一患一室一床”,以便保护就诊患者的私密。

3.门急诊楼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内容

3.1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作为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神经中枢——结构化布线系统(StructuredCablingSystem,SCS)是智能化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6]。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必须充分重视SCS。从技术的角度讲,应根据SCS技术的发展适度超前,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光纤到桌面(FiberToTheDesk,FTTD)的布线方案,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等的投入运行,以及电子商务(EC)、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在医院的应用等都离不开SCS。而且随着医院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发展,在未来的5-10年内,门诊医生工作站必将全面投入使用,更是离不开SCS的支持。

3.2BAS的设计广义的BAS不但包括建筑物楼宇设备的监控,还包括安全保卫系统

(如电视监控、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等)、管理服务系统(如各类报表编制、计量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此外,用于消防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FA)也属于该范畴,因其要求更高,国内近年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设计和施工。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BAS,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空调系统对空气流通有特殊要求的医院门急诊楼建筑,应以提高空气质量、降低噪音和节约能源为目的,同时综合考虑中央空调的类型、辅助设备、末端设备,气流、风量等因素。以外,在医疗建筑中将医疗环境检测系统纳入空调系统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在建筑的不同区域和空调系统的排风口等处安装相关传感器(如二氧化碳传感器等),进行必要的环境检测,同时在空调系统的设计上参考防治“非典”的空调设计要求。

3.2.2停车场管理系统随着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加快,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就诊患者车辆的停放及管理将成为门急诊楼建设又一重要课题。采用先进的停车场管理系统既能对车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2.3建筑医疗设备的设计和传统的楼宇建筑设备如电力监控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相比,建筑医疗设备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与建筑环境结合紧密,如集中供氧、负压吸引、压缩空气以及笑气供应和回收等子系统都必须结合医疗环境需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第二,各子系统前没有国家规范,医院在进行三气系统的设计时,必须结合医院需求,量身定做。同时在管理上,应将三气系统纳入BAS系统进行统一监控,实现普通楼宇设备与建筑医疗设备的统一管理。

3.2.4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往往与BAS分开考虑,但是,在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子系统与BAS分开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模式,是与今天的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不利于BAS的系统集成(systemintegrated,SI),不能达到节约人员,节省维护费,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设目的。在施工期间,强调隐蔽工程的施工和验收,杜绝消防隐患,同时在建筑设备的选择上,严把质量关,因为建筑产品有使用后不可逆的特性,即建筑安装完毕后,很难通过“修改”的方式弥补缺陷、完善其功能。智能化建筑尤其如此[7]。

3.3门急诊背景环境调节系统的设计用于对门诊大厅、候诊厅等公共场所的软环境进行调节。从就诊患者的心态来讲,都想尽快就医,离开医院。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

候诊是必然的。在候诊期间,患者及陪护者如何度过这段时间,是医院在建设门急诊楼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背景环境设计是门急诊楼家庭化设计的体现,优美的轻音乐,舒缓的旋律萦绕在门急诊楼内外,使患者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背景灯光通过计算机来调节照度、色度,如在夏季以冷色调为主,冬季以暖色调为主,系统对改善门急诊楼的就医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行了论述,虽然文献报道了许多有关智能建筑的最新技术,但对于医疗建筑智能化方面的报道较少,作者就医疗建筑智能化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和归纳,期望为国内医院门急诊楼智能化建设与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建筑医院建设应用

引言

医疗改革必然加剧医疗市场的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从“以病人为中心”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再到如今的“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转变。医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都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道理。因此,医疗建筑就更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SD)和人性化。

1.门急诊楼的特点和任务

医院门急诊楼是医院的窗口和门面,是患者最先接触医院的地方。门诊人流复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易形成健康人与患者混杂的局面,造成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交叉感染[1]。因此、合理的空间布局,现代化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S)、快捷的通讯网络、智能化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人性化的候诊大厅,必将成为医院门急诊楼建筑智能化的全新理念。

2.门急诊楼智能化设计原则和目标

2.1设计原则每个时代的建筑无不打上时展的烙印。在智能化门急诊楼的设计上,将技术先进、符合主流标准、满足实用要求和便于系统维护作为出发点[2]。由于智能化建筑有很好的投资汇报率,经济效益显著,给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提供了良机,综观国内外医院建筑设计主流思想和设计理论,突破了以功能为主的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成为医院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因此,在进行医院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时,既要做到功能的叠加,又要防止设备的堆积[3]。避免以“A”的多少来评价智能建筑水平的高低。将建筑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施工与管理作为门急诊楼的设计原则。防止“病态建筑[4](sickbuilding)”或“室内空气质量(1ndoorAirQuality,IAQ)恶劣”的建筑出现。以结构化布线为基础,架构智能化门急诊楼的信息高速公路,给就诊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集人性化、信息化、专科化和商业化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化门急诊楼。

2.2设计目标广大患者渴望有一个温馨、舒适、方便、和谐的就医环境,渴望医院提供高水平、快捷周到的医疗服务。而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患者的要求[5],是建设智能化、现代化门急诊楼的宗旨和努力方向。门急诊楼在软环境的设计上除应具备完善的数据、语音、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综合服务功能外;在硬环境上也应将门诊医生诊室设计成“一医一患一室一床”,以便保护就诊患者的私密。

3.门急诊楼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内容

3.1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作为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神经中枢——结构化布线系统(StructuredCablingSystem,SCS)是智能化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6]。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必须充分重视SCS。从技术的角度讲,应根据SCS技术的发展适度超前,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光纤到桌面(FiberToTheDesk,FTTD)的布线方案,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等的投入运行,以及电子商务(EC)、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在医院的应用等都离不开SCS。而且随着医院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发展,在未来的5-10年内,门诊医生工作站必将全面投入使用,更是离不开SCS的支持。

3.2BAS的设计广义的BAS不但包括建筑物楼宇设备的监控,还包括安全保卫系统

(如电视监控、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等)、管理服务系统(如各类报表编制、计量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此外,用于消防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FA)也属于该范畴,因其要求更高,国内近年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设计和施工。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BAS,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空调系统对空气流通有特殊要求的医院门急诊楼建筑,应以提高空气质量、降低噪音和节约能源为目的,同时综合考虑中央空调的类型、辅助设备、末端设备,气流、风量等因素。以外,在医疗建筑中将医疗环境检测系统纳入空调系统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在建筑的不同区域和空调系统的排风口等处安装相关传感器(如二氧化碳传感器等),进行必要的环境检测,同时在空调系统的设计上参考防治“非典”的空调设计要求。

3.2.2停车场管理系统随着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加快,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就诊患者车辆的停放及管理将成为门急诊楼建设又一重要课题。采用先进的停车场管理系统既能对车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2.3建筑医疗设备的设计和传统的楼宇建筑设备如电力监控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相比,建筑医疗设备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与建筑环境结合紧密,如集中供氧、负压吸引、压缩空气以及笑气供应和回收等子系统都必须结合医疗环境需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第二,各子系统前没有国家规范,医院在进行三气系统的设计时,必须结合医院需求,量身定做。同时在管理上,应将三气系统纳入BAS系统进行统一监控,实现普通楼宇设备与建筑医疗设备的统一管理。

3.2.4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往往与BAS分开考虑,但是,在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子系统与BAS分开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模式,是与今天的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不利于BAS的系统集成(systemintegrated,SI),不能达到节约人员,节省维护费,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设目的。在施工期间,强调隐蔽工程的施工和验收,杜绝消防隐患,同时在建筑设备的选择上,严把质量关,因为建筑产品有使用后不可逆的特性,即建筑安装完毕后,很难通过“修改”的方式弥补缺陷、完善其功能。智能化建筑尤其如此[7]。

3.3门急诊背景环境调节系统的设计用于对门诊大厅、候诊厅等公共场所的软环境进行调节。从就诊患者的心态来讲,都想尽快就医,离开医院。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

候诊是必然的。在候诊期间,患者及陪护者如何度过这段时间,是医院在建设门急诊楼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背景环境设计是门急诊楼家庭化设计的体现,优美的轻音乐,舒缓的旋律萦绕在门急诊楼内外,使患者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背景灯光通过计算机来调节照度、色度,如在夏季以冷色调为主,冬季以暖色调为主,系统对改善门急诊楼的就医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4.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系统以患者信息为依托,通信网络为基础,智能化导医为核心,计算机为工具,从而完成门诊各项服务性任务。该系统借助系统集成技术,将硬件(含系统软件、工具软件等)、网络、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组合成为有效实用的,具有良好交互界面的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查询系统,消除长期困扰医院门急诊楼“三长一短”现象。

4.1门急诊大屏显示系统采用大屏显示系统,可对医院概况、科室设置、出诊专家、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等及时提供给患者,方便患者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从而实现诊间医令、划价、取药等快捷准确的计算机管理。

4.2智能化导医系统为避免患者就诊时的顺序混乱和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在门诊管理系统的挂号预约子系统基础上,增设患者就诊科室的相关信息,设计安装小型电子屏幕,导向标志,指示患者就诊去向。导医系统的智能化设计应充分展现计算机技术,发光二极管(LED)、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电视(PNP)等显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优势,并结合医院HIS系统,将门急诊叫号和导医系统进行柔性设计。患者挂号后即生成患者就医的相关信息,提示就诊科室的去向,门诊管理系统将挂号患者的信息传递给门诊智能化导医系统。该系统完全以患者就医为中心,以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为目的,以提高医院门急诊楼的使用效率为目标,来提高门急诊楼的整体功能。克服目前医院门诊患者就医由专人负责维持秩序和增设导医人员的诸多不利因素。

4.3增设计算机查询系统系统采用条码识别技术或密码确认技术,在门急诊楼的不同功能区域配置计算机触摸屏,方便患者查询在医院内的所有消费及患者所需要的各类医学信息资料,加强医院宣传力度,提高对患者的吸引力。

4.4构建全信息化门诊专用视频会诊系统根据科技的发展和21世纪就医模式的需要,智能化门急诊楼建设应设有电话预约挂号、医疗咨询、远程门诊视频会诊系统等,从而实施交互式多媒体有偿服务,解答患者常识性的医疗问题,指导就医,方便那些只需询问相关症状即可解决病痛的患者[8]。也为被距离和时间分割开的医、患之间建立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在智能化门急诊楼的建设中,构建一个集多媒体教学、远程门诊视频会诊系统于一体的全信息化门诊医师平台,通过门诊专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远程专家门诊。系统联结成功后,异地协作医院只需将患者安排在有门诊视频会诊系统的门诊办公室或其他适合的场所,患者与远端的医学专家即可进行异地门诊。该系统将充分利用我国宝贵的医疗资源,同时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开支。这种异地门诊的就医方式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很快得以推广。

6门急诊楼智能化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6.1注意协调各工种的关系在建筑上,各工种工程师所面对和处理的对象不同,智能建筑工程师由于掌握着最新知识,对技术的追求可能走在其他建筑工种的前面,而其他工种的工程师由于对“智能建筑”认识的偏差,于是便有了“智能建筑”无非是“一套综合布线,少些墙,多些孔”而已的观点。其实在国内有关“智能建筑”的文献中,“智能建筑≠建筑十智能”几乎是一致的说法(张瑞武,1996;李博贤,1997;林贤光,1997)。当然智能建筑技术的合理性不等于建筑的最终成功。各工种要相互合作、理解和沟通,才能完善“智能化建筑”。

6.2强调建筑施工与楼宇物业管理同步设计传统建筑物物业管理的内容较为单纯,智能建筑具有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因此管理和维护相对复杂。建筑智能化系统所使用的设备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对操作和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高。同时智能建筑建成后,其维护和保养将成为正常运行的关键。基于以上因素,门诊楼的建筑智能化设计应包含物业管理的内容。

6.3注重工程与科研的关系信息社会的特点是知识、技术更新快,医疗建筑有公共建筑的特点,即为共性:但更多地是其他建筑所不具备的个性。比如门急诊大屏显示系统、智能化导医系统、建筑医疗设备系统、全信息化的门急诊视频会诊系统、门急诊患者输液管理系统等都是其特有的。有些系统是成熟的,也有些系统是不成熟的或没有的,医院必须结合具体的工程设计要求进行前期的论证、规划和开发,从而使工程和科研紧密结合,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医疗建筑。

7.结论

21世纪医院门急诊的就医环境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医院门急诊楼的建筑品位。让患者是“上帝”这一理念在医院得以充分体现,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使患者感受人生价值的升华[9]。同时,将门诊楼建设成为具有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标志性建筑,为医院实现医疗建筑跨越式发展铺平道路,也为今后实现医院数字化管理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新明.[C].2000上海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2000:193—194

[2]刘国林.建筑物自动化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33-434

[3]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编.智能建筑技术与应用[MI.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92—195

[4]李先庭.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与发展.暖通空调[J],2000,30(3):36-40

[5]郭锡斌,张岚,张群,病人为中心,建设温馨家庭式服务窗口[J]医院管理杂志,2003,7:35-37

[6]吴达金编著.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和施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4.6-10

[7]金磊.建筑科学与文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