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4 17:06:07

循证医学研究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篇1

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是一种旨在优化诊疗效果、提升诊疗服务水平的医学研究方法[1]。与病理学、解剖学等基础学科相较,目前循证医学尚未被纳入医学本科生培养的常规教学[2]。虽然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院校将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合并设为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循证医学部分的教学仍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的层次,缺乏广度和深度。在此背景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继续医学教育中补充循证医学相关内容极为重要。住院医师是主治医师之下的初级职称,主要负责完成各项基本医疗工作[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人才从理论迈向临床的必经之路。对于全科医师而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般包括理论培训、临床技能培训以及基层医疗卫生实践[4]。近年来,全科医师教育的试点工作稳健实施,在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临床与科研偏重失衡、全科与专科界限不明[5]等一系列问题。现结合全科医学发展背景及全科医师自身特性,对住院医师循证医学教育的价值和目标进行综述。

1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比较

从教学方式看,传统医学一般采用“经验医学教学模式”[6],在诊疗思维和操作方面,学员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主要依托年长医师的带教以及对国内外指南文件的解读,因而其之后的诊疗思维和操作会表现出相对鲜明且固化的“师承”特点。传统“填鸭式”医学教育过分强调带教教师的权威性,学员自身的存在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则具备一定的兼容性,可联合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7]、督导式教学模式[8]、以案例为基础(CBL)的教学模式[9]等其他先进教学范式进行实践,在书本理论知识讲解、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医学人文熏陶等方面展现出较好的协同效果。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突出了学员的自主性,鼓励其在有效检索文献资料及研究实证的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自发研学[10]。通过分析比较不同诊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学员可进行由浅入深的独立思考,进而优化调整诊疗策略。从教学思路看,传统医学以疾病为中心,教学时通常按不同的器官、系统及疾病类别划分课时;循证医学则以患者为中心,在关注患者安全与疗效的基础上通过证据评价建立逻辑范式[11]。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了传统医学模式[12],医患关系中患者的尊严及地位受到关注。以患者为中心,即充分进行医患沟通,合理考虑患者需求,在医患双方协作努力下制订更具个性化的医疗方案。无论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命质量还是协调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循证医学相比传统医学都展示出明显的优势。

2全科住院医师循证医学培训价值

2.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循证医学研究项目的开展往往以文献法为主[13],文献资料不仅包括研究者自身单位可查询的数据,也涵盖其他研究者公开发表的实证[14]。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代,语言不通造成的阅读障碍使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信息传递仍然存在滞后性,大部分科研人员了解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进展仍以被动接收信息为主。进行循证医学教育,推动荟萃分析研究,可从侧面促进医师以主动的思想态度获取信息,实现现有研究资料的最大化利用。此外,循证医学研究本身即是将一次文献转化为三次文献的过程,推广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可减少其他研究者的重复劳动和阅读压力,方便其直截了当地获取整合后的信息。考虑到目前医际关系往往局限在院所之内,不同医院间的信息交流较为有限,开展以循证医学为主题的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可为住院医师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在个体层面推动科研课题的开展运作,在集体层面促进院所信息的联动互通。二级、三级医院的医师可自上而下地调动一级医院工作者的积极性,为医疗系统注入新活力。一方面,基层全科医师可以从大型医院在职医师处了解医疗动态,学习未掌握的治疗手段,提升个人诊疗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全科医师主要服务于社区,受众相对固定,三级医院的医师亦能委托其搜集样本资料或招募试验志愿者,降低了以队列研究为代表的科研项目的实施难度。

2.2提升诊疗服务水平

对住院医师进行循证医学教育,重点在于整合思想的点拨,即“授之以渔”。在过度专科化的医学背景下,目前的诊疗服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5],各个科室的医师往往专精某一器官或系统的诊断或治疗,可能忽视其他系统乃至全身性的症状和疾病。相较于高年资医师,住院医师尚未被经验主义桎梏,此时佐以循证医学培训,加强整合思想教育,或可有效树立全局意识、整体意识,降低其未来工作中误诊漏诊的几率。循证医学以现有的研究实证为支撑,强调将决策最佳化。敦促住院医师用循证医学的思维看待日常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其故步自封的思想惰性,方便其在假设和检验中提升专业水平,进而优化诊疗效果。此外,随着人文关怀在医事活动中不断得到重视,就诊服务的评价指标不再局限于实际的治疗效果,也逐渐涵盖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友善度、理解度、支持度等多维度[16]。住院医师在检验新疗法过程中与患者友好互动,可有效改善患者体验,提高患者对检查手段及治疗措施的依从性,形成“来院患者就诊服务优化—住院医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互利共赢与正向激励机制。

2.3推动全科医学建设

继续医学教育是全科医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是全科医学教育的重点环节。所谓规范化培训,即为树立规矩、明确规范,引导新一代医疗人才走向正确的职业道路。传统概念上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注重医疗工作的参与和临床技能的培训,随着“科研与临床并重”理念被各院校弘扬,近年来,科研能力训练在全科医学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得到关注[17]。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循证医学的价值日益凸显,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补充循证医学相关内容,不仅是促进住院医师能力成长的个体需求,更是推动全科医学建设的宏观策略。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全科医学起步较晚、尚未成熟,但在政策支持的友好环境及社会需求的内在推动下,当前国内的全科医学教育正往系统化、网络化方向迅猛发展[18]。循证医学既是思维理念,又是技术方法;既是医学学科,又是教学模式。将循证医学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推动全科医学建设的必然之举。以循证医学为切入口补全全科医学教育环节,可以为规范化培训的形式、内容、方法打开新思路。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叙事医学、精准医学、“双心”医学等概念被提出和实践,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循证医学教育范式得到妥善建立,其他教学内容可以此为参考引入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实现全科医师的全面发展。

3循证医学培训导向

3.1创新与批判意识

鉴于部分住院医师刚刚结束实习阶段,可能尚未完全适应从学生参与者到实际责任人的身份转变,循证医学培训可作为从灌输式教学到自发式研讨的过渡手段。开展继续教育,鼓励住院医师用循证医学的思维看待医疗工作,有利于其树立职业自信,觉醒批判意识[19],从日常医疗工作中总结出过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突破。受传统思维的误导,部分医师在自主探索科研道路的初级阶段或陷入对“创新”含义的认知误区,即全盘否定过往总结的经验技术,过度怀疑权威专家的指导意见,试图另辟蹊径建立全新的诊疗手段,往往浪费大量时间精力而未能获得有效成果。实际上,循证医学的决策最佳化理念是基于现有的实证对不同方案的诊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进而优化诊疗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综合化照顾的典型特征相一致[20]。因此,在进行循证医学教育时引导住院医师形成辩证的意识,对提升其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均大有裨益。

3.2检索与整合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科研信息的检索依托知网、万方、Pubmed等公开数据库,而信息的处理则借助Revman、SPSS等软件或程序。运用循证医学手段进行荟萃分析对科研人员的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21]。基于此,对住院医师开展循证医学教育,除思想观念的指引外,也应提供技术层面的指导和帮助,提升其数据处理能力。传统意义上的检索即指输入主题、关键词、摘要等检索条件从数据库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及材料,是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必要前提。通过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前期锻炼,住院医师基本都能通过构建检索式完成更为精准的文献检索。然而,和一般研究相比,循证医学研究需要纳入更多高质量的文献,项目开展者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进行文献筛选。在此背景下,将以Python为典型的编程语言纳入科研辅助工具得到提倡[22]。不管是在数秒时间内对公开数据库的文章进行批量定位下载及引证关系的追溯,抑或是通过开源的函数功能协同SPSS等系统进行数据分析,都可大大缩短数据筛选和统计处理的时间。

3.3组织与协作精神

与主治医师相比,住院医师工作经验相对较少,人脉资源亦相对薄弱,难以作为核心骨干组建一支大型团队进行复杂课题的现场研究。而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诊疗方法,循证医学以文献法即文献回顾为主要研究手段,对课题组成员“求质不求量”,更注重小型团队内部的有效合作。对住院医师进行循证医学教育,鼓励其开展循证项目研究,可培养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从课题拟定、文献筛选、质量评价、数据录入、统计分析到最终的论文成稿与项目结题,各个环节的完成与衔接既需要团队成员默契配合、高效工作,更要依托团队队长的协调。当存在调配不合理、任务不明确、要求不详细等漏洞时,可能出现纳入的文献重复、缺失、同质性差等问题,进而拖延整体完成进度,甚至加剧团队内部矛盾。对住院医师进行循证医学教育时,可适当训练其协调能力,同时以教学案例为模型让住院医师了解组织循证医学研究应经历的步骤、注意的细节,从而引导其规避未来科研活动中的相关问题。

4目前存在的问题

4.1师资力量薄弱

全科住院医师规培中循证医学教学对授课人的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要求其既具备全科医学的知识背景,又掌握循证医学的统计方法。鉴于国内接受过完整全科医学和循证医学教育的带教师资较为紧缺[23],在合适的情况下,可招募高年资全科医师和有科研经验的公共卫生领域专家组建联合教学团队,前者负责整合医学思想论的点拨,后者负责循证医学方法论的指导,双方将全科医学的研究热点与循证医学的常用方法结合以完善相关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目前国内尚无全科医学循证教育的系统著作,针对全科住院医师的循证医学教育主要依托以循证医学为单一主题的医学教材或网络课程开展,如刘续宝主编的《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为贴合全科思想、确保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可向在培的住院医师发放自编讲义,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此外,各个教研单位亦可在全科医学平台上进行资料共享,通过参考其他团队的教学案例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思路。

4.2学员水平参差不齐

同一院所或地区的全科住院医师往往来自不同背景的本科院校,在进行规范化培训前对循证医学的已有认知和掌握程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统一授课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在正式开展循证医学培训前,带教团队可通过测验或问卷调查等形式预先了解相关情况以调整教学安排。当学员间掌握水平梯度较大时,可以实施小班教学、分层教学,有利于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对于已经掌握循证医学的全科住院医师,可鼓励其参与帮扶计划,作为助教向进度落后的学员传授学习经验,实现共同进步。对于不同教学进度的在培学员,应明确其阶段目标和终末目标,通过考核检查其掌握水平和进步程度。有别于以生理学为典型的基础学科通常按照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经典题型组织命题,循证医学培训的考核形式更加多样化,学员的情况、在解决案例中的参与情况等均可作为评价指标。考核的实际意义是让在培学员认识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促使其牢固掌握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而不拘泥于纸质考试形式或推行唯分数论,影响学员的学习热情。

4.3理论与实践割裂

作为一门思想内涵与研究方法并重的学科,循证医学本身即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但受教学课时或教学方案的限制,国内部分单位在对全科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时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割裂。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是课程结束后全科医生仍未完成理论和操作的双向转化,难以熟练地将循证医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常规诊疗及科研课题中。为从根源上解决理论与实践割裂的问题,应合理安排教学课时,适当调整知行占比,给在培学员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提高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在培训总时长的相对比重,有助于其认识和反思循证思想在全科医学中的运作路径,将循证医学融入自身的诊疗习惯和科研思维[24],形成个性化的循证医学应用模式,从而体现出规范化培训的价值。

5展望

全科医学的迅猛发展对全科医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补充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项目和内容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循证医学既是思维理念又是技术方法,开展全科医师循证医学培训符合提升个人能力与完善学科建设的双重需求,应以创新与批判意识、检索与整合能力、组织与协作精神为目标实施教学工作。虽然目前循证医学教育仍需解决一系列问题,但在CBL等其他先进教学模式的协同配合下,循证医学教育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必将展示出更好的效果。此外,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建立循证医学的教育范式,亦有助于为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概念的引入提供参考,实现全科医师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刘佳,赵兰,等.教师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价值与挑战[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6):1-7.

[2]张凤,武志远,何电,等.循证医学课程基础和临床联合教学模式建设[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6):455-457.

[3]沈晖,唐慧,耿庆山.国内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比较及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7):863-868.

[4]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补充修订建议(针对2019年修订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1,19(2):99-101.

[5]姜礼红,孟佳,王秋军,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带教模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9):88-91.

[6]袁敬,朱唯玮,李芋亭,等.加强教学基地医院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3):74-77.

[7]刘婵,许琰,罗荧荃,等.巴林特小组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58-3862.

[8]田颖,张之尧,陈文明.督导式门诊教学在全科医师血液科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9):2380-2383.

[9]王良君.SeminarCBL+PBL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学概论社区见习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92-94.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篇2

循证医学教育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是对传统医学教育的补充与发展,也是促进传统医学自身进步的一种推动力。在传统医学传承经典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循证医学教育倡导独立、严谨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医学生在面对临床问题时如何获取资料、科学评价资料以及综合分析资料,以获取有价值的结论应用于临床。

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教育重要的一环就是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临床研究生在经过本科阶段对医学基础课程及口腔医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后,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接受专科培养与训练,以达到合格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要求,这也是医学本科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一环。继续医学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循证医学本身就是对继续医学教育甚至终身医学教育的一种实践。随着网络资源的发展,获取全世界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已越来越容易,而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找我们所需要的最可靠的证据是所有医学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临床研究生阶段,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循证医学的重要性,掌握实践循证医学的技能,必然能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也能具有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系统的能力,进而提高医疗实践效率,这也是实现医学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尝试。

2实施方法

2.1对象以已经完成本科阶段临床医学教育及实践课程,在本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实习的临床研究生为主,也含一些低年资住院医师以及进修医师。

2.2准备学生需在研究生基础课程中学习“医学文献检索”、“统计学”以及“循证医学”等相关课程,要求掌握国内外医学科学文献的检索与评价,掌握常用的统计学方法以及应用情景,掌握循证医学概念、特征以及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随机对照试验的应用方法以及对其结论的评估方法。由口腔颌面外科教研室所有教师集体讨论,确定临床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整理成册。

2.3实施方法带教教师将在讲授、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过程中遇到的具体病例,结合之前总结出来的临床问题,向临床研究生提出相应的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循证医学研究。通过文献检索系统搜集相关的临床研究证据,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实用性进行评价,筛选出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循证医学标准对研究资料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并总结得出确切结论,以指导临床问题的解决。

2.4效果评价通过对临床问题解决的效果评价,总结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将结论整理成论文,最终达到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以及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3重要意义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我国的现代口腔颌面外科具有大而全的特点,包含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长期以来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教育模式是知识经验型教育,临床研究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型学习者,带教教师只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并根据自身经验补充部分最新进展的内容。在医学科学发展迅猛的今天,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这种“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显露其弊端:教学内容相对于学科发展前沿显得滞后,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培养临床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过分偏重手术技巧的学习,而未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难以将最新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实践性科学,与其他基础医学不同,临床研究生面对的是在社会层次、疾病阶段、身心情况均不同的个体患者,如果仅仅从课本或者临床教师的经验上传承学习,势必造成学科发展的停滞,最终影响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循证医学教育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和思路,是众多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循证医学教育是新兴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教育模式,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循证医学即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加拿大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方案,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循证医学教育恰好能弥补口腔颌面外科传统临床医学的缺陷,它可以激发临床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研究和学习,使临床研究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知道从何处入手,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自我完善与提高;另一方面,也激励临床带教教师不要总是依靠过去积累的经验,而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临床问题。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循证医学知识管理知识整合

1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临床医疗决策模式,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领域关注的新热点。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必须基于现有的最佳证据,结合医生个人的经验和来自患者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并尊重患者的选择和意愿,从而保证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在循证医学的模式里,每一项临床决定都应该基于现有最佳的研究证据之上,证据就是知识,知识管理是循证决策系统的基础。要想顺利地推进循证医学实践,必须注重知识管理能力的开发。

2循证医学实践中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组织提高创造力的手段和过程,是对知识资源进行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在知识管理研究中,根据知识外程度的不同,将知识分为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存放在各种文件、报告、文章、手册、专利、罔形、图像、录音、录像、软件等文献中,能够用语言、义字、科学公式、公理、图像、计箅机程序等清楚地表达来,如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科研结果、门诊病历、药品说明等都属于显性知识。性知识易于编码、存储、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是指蕴藏在人的大脑中,未经系统化和正式化的知识,难以编码、表达和共享,属于主观个人化的知识,如医护人员与病人的交流能力、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体会等。

2.1显性知识管理

临床医生在每天的日常医疗工作中,会产生有关疾病预防、病阗、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信息需求,实施循证医学实践的第一步是将这些信息需求转化为医生要提的临床问题。其中提临床问题的依据包括:病史、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结果以及医生的临床医学知识等。医生只有对这些性知识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找准临床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寻找最佳证据。

循证医学实践中强调医疗决策要基于当前可得到的最佳证据.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研究都可以被视为循证医学的证据。应用于循证医学实践的证据必须符合真实性、重要性、实州性的特征。正规的统编教材及专业学术期刊是循证医学实践中比较可靠的证据来源。但是,面对浩如炯海的证据资源,寻找并判断…最佳证据,需要临床医生有较高的检索、评价和利文献的能力。他们必须做到制定合理的检索策略,熟悉数据库的结构特点,了解网络资源的分布,根据循证医学对证据的要求,在检索的文献中判断最佳证据。循证医学实践的对象是个体的患者,所以将证据应用于患者时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患者的病情、年龄、经济条件等。

2.2隐性知识管理

循证医学实践要求将个人经验与所获得的最佳证据与病人的意愿整合在一起,做…决策。这就需要临床医生有较好的交流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能够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耐心交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患者对治疗的顾虑及意见,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所处的社会状态,同时也让患者了解治疗方案中的循证医学证据。正确的医疗决策离不开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自实践经验的隐性知识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做正确的医疗决策十分重要。这些知识在书本中难以得到,不易表达和被模仿,包括临床思路、手术中的手法技巧、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医疗失误中学到的知识等。

2.3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融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循证医学实践需要临床医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拟采用的诊治方案中权衡利弊,将现有的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整合起来,做最适合患者的医疗决策。

3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的措施

3.1加强循证医学教育

为了更好地推进循证医学实践,医院应该为医生提供系统循证医学教育的机会,培养医生存循证医学实践时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和严格评价的能力。医生应该树立主动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对于医疗行业现的新成果、新技术能主动去了解和掌握。

3.2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

对于医院来讲,隐性知识是医院知识的主体,是保证医院工作质量的关键。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医院应根据隐性知识的特点,采取措施,提高隐性知识的利州水平。医院应为员T提供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制度,鼓励医生进行知识交流与创新,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而医生应该注重知识获取和积累,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总结、提升为理性认识,将性知识片断整理、归纳,存知识共享、知识交流和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循证医学实践能力。

3-3创造知识管理的环境

对于要引入循证医学实践的医院来讲,应该有完善的网络环境、良好的数据库资源以及大量的针对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日常例会、疑难病会诊、学术研讨会、家讲座等形式,为临床医生的知识交流创造机会。构建学术梯队,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与年轻医生之问实现知识转移。同时,计算机网络为知识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医院可以通过构建知识地冈、知识仓库来进行知识管理。利州BBS或Blog建立医院内部学术交流的空间,为临床医生总结经验和分享知识提供平台,临床医生可以交流工作中;到的问题;同时,他们也可以使用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来管理自己的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3.4构建学习型医院文化

要提高知识管理能力必须形成学习知识、分享知识的医院文化。知识共享有利于整个学习型组织的共同进步。医疗队中成员的互相信任、团结合作是进行知识共享的基础。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不仅不会使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减少,反面可以使知识内容增值。在良好医院的文化氛围中,培养临床医生分享知识的价值取向;知识和信息在交流和分享过程中,使医疗队的知识得到融合和升华。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篇4

古代医师的中医临床实践,主要构建在辨证论治、整体观等经典哲学思维之中;其疗效评价主要围绕个体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测评,从而为医师的后续诊疗决策提供依据,这是中医辨证论治核心理念之一。针对个体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采取两种优化策略:其一,患者对用药后自身的感受及体验进行报告;其二,医者对患者“神”的状态及各种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并对疾患病机转归进行推断。基于此,中医历代医案、医话等典籍文献,对不少疾患的疗效评价均有相应记载[1-3]。然而,先前中医临床实践评价,多数侧重于个体患者诊疗的传统临床研究,这过程尚未从群体层次对相关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临床疗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导向,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前提。近十年随着临床流行病方法学的广泛推广,中医临床实践从群体层次进行相关探索,陆续开展了不少临床试验研究。从设计方法层面,强调病证结合,不乏系列研究报道[4-5];从评价指标层面,对现代医学公认标准进行辨证吸纳,兼合患者报告结局(PRO)、生活质量(QoL)等多参数分析[6-7],并辅以临床研究涉及的过程管理、质量控制、数据统计与监管等专业技术人员[8-9]。这过程进一步促进了中药新药研发和新型诊疗技术的探索,特别针对慢性重大疾患诊疗采用中医介入的诊治调理,及在SARS等传染病防治的积极效果[10-11],均为社会大众所推崇。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近些年临床研究实践为传统中医药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其从经验医学进一步导向循证医学的转化发展。临床流行病学,作为现代临床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学之一,其多从群体层面、采用量化科学方法对临床疾患进行系统探索研究,有助于临床相应研究成果的提炼优化。20世纪90年代初,临床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我国中医学与西医学所同步引进。1983年,原华西医科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广州中医学院)建立了3个部级的临床研究设计、测量与评价(Design,MeasurementandEvaluationinClinicalResearch,DME)培训中心,并在1984年4月于原华西医科大学召开第一届部级DME学术研讨会,为我国DME工作的开展揭开崭新的一幕。于此,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为我国中医系统临床流行病学最早构建的平台之一;以赖世隆教授、梁伟雄教授等为代表的方法学团队,首倡在中医药领域开展临床疗效评价研究[12-13],并著书《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学》等教材,成为当时国内相关人才培养、学术推广及科研咨询服务的培训中心。随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陆续成立了中医临床评价、循证医学等相关专业委员会,通过系列学术推广交流,人才传承培养,进一步在发展中促进优化。基于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推广,我国中医药领域陆续围绕各学科重点病种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促使传统经验医学提升至循证医学研究,有效的综合推广当前的临床研究成果,促进了中医临床实践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近年的普遍共识认为,中医临床实践或绝大多数卫生保健行为,均应基于当前最优证据(循证)而使决策科学化[14-15]。然而,这准则通常受累于卫生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及差异性,因后者涉及到临床医师对证据的解读及证据如何为诊疗决策提供依据等。基于此,把循证医学方法应用于卫生保健决策,这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忽略或淡化了中医临床实践证据与医学伦理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在中医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决策的盲目或偏倚;然而,鉴于中医临床实践本身内在的、既存的不确定性,在证据量化分析环节有必要对其伦理合理性进行充分评估,从证据、伦理、社会效应等多层维进行整合优化,统筹兼顾,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医临床医学循证及其证据解读

中医临床行为实践,从理想情况下均应基于证据而力趋决策科学化;否则,这过程将会沦为决策层面的任意、臆想或权威武断等。然而,循证医学最初仅在20世纪后期才作为临床研究方法引进应用于临床医学,并在随后迅速占据中医临床各专科领域,被不少研究者视为当前临床医学与实践标准化最伟大的革命之一。当前冠以“循证”标识的文献报道几乎无处不在,尽管他们声称采用了循证方法进行研究,然而其结果提示存有相当大的潜在异质性。循证医学实践一般可简化为以下5个步骤,见图1,其核心内涵在于:临床实践过程的医疗决策,必须最大化的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16-18];而中医临床诊治决策过程,应充分考虑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具体的医疗环境和患者的价值偏好取向,见图2。在中医临床实践层面,上述循证思维模式特别侧重于当前最佳证据、临床专业知识与经验、患者需求这三者之间的平衡。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化的过程,亟需中医临床医师从多层维对疾患进行有针对性的把控,兼统筹协调当前的医患关系;旨在致力于构建临床医师和患者之间和谐的联盟诊治关系,尽可能的让患者获取最优化的生命质量及诊疗结局。图1循证医学实践五步骤分析1.提出拟弄清楚的临床问题2.全面检索证据相关的医学文献3.对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严格评价4.把最佳成果应用于临床决策5.对决策效应及评价能力进行总结•关键词•期刊检索系统•电子检索•手工检索•其他补充来源•肯定最佳证据:个体化的临床应用•无效或有害:停止/废弃•不确定的证据:提供进一步研究计划•疑难•重要ⅤⅣⅢⅡⅠ•有效性•适用性•重要性•临床正/负效果•提高临床水平•继续教育前后比较、评价自身的临床能力和水平图2临床实践与医学循证决策模式ABCDD具体的医疗环境最佳证据循证医疗决策患者价值取向假想上述这过程依次对证据层次进行分级,且与中医临床实践证据推荐强度相衔接,那么,此类治疗决策优化多数偏向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及随机对照(RCT)试验。可什么是中医实践医学循证所涉及的“证据”?对此类证据的确切定义,当前却很少有研究者提及。加拿大McMaster大学临床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教授R.BrianHaynes早前曾较详细地阐述循证医学证据结构“5S模型”[19],其中,涉及对“某些研究类型的系统观察”的概述,即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全面检索搜集相关文献(一次研究证据),并从中筛选出与纳排标准相匹配的合格文献,借助统计学原理及方法,对此类纳入文献作进一步综合研究而产生的新文献(二次研究证据)。然而,此类证据怎么对诊疗决策提供依据,这流程仍有待理清。当前多数中医临床研究倾向于对研究效应值进行估算,并把此类估算值相关的“不确定性”范围以统计术语(如置信区间等)表示。此类中医临床实践声称结果“真实”,然而不一定是确切的“事实”,也无法适用推广至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彼时的证据表明推论,或许随后便被新发现的证据推翻,替换或取代。上述这些效应量以概率的形式出现,并未能转化或确保在任何特定情况下均恒定的效应值。从本质而言,上述的中医临床实践涉及的“证据”通常为狭义的定义,对某一特定中医药干预行为是否可应用于某临床语境下等问题进行临时阶段性的判断。然而,这过程仍存有其他证据成分需要纳入作全面综合评估。对当前系列证据的获取,并不意味着其适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涉及的所有专业人员的临床实践。从伦理合理性层面分析,某些证据类型并不具备科学适用性,如某些研究者提出构想:针对抽烟给人体带来危害进行RCT试验以作后效评价,可此类研究被禁止开展,因不符合相关伦理学原则。为此,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仍存有亟需进一步探讨的不确定性或研究层面的“灰色区域”。

中医临床循证研究与医学伦理合理性分析

循证医学方法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从某种程度而言,其本身蕴含着一个道德层面的考虑,即推广或废止其应用的伦理合理性。当前既存的观点多数想当然的认为,应该大力推进中医临床实践循证研究的进程,因医学循证其证据最优化的基本价值理论是正确的。然而,中医临床医学循证化的过程,在当前陆续出现了不少的质疑;倘若中医临床实践涉及的决策证据其本身既存着固有的问题,是否会在伦理层面对循证决策科学化造成影响?中医临床循证研究的过程存有质疑,多数在于其理论片面的认为,中医临床实践只有通过医学证据循证化的过程,才能让结论趋向“事实”的潜在可能最大化。然而,在循证医学证据校正与偏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证据循证化过程并非必然导向医疗结局科学决策本身(如有利/不利结局等),见图3;而此类不确定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对既往医疗决策最优化的理念带来系列争议。鉴于中医临床循证化过程其初衷在于追求决策科学化,保障患者接受当前最佳治疗及健康获益;可上述此类治疗效能(不)确定性的存在,让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决策过程是否与相关伦理原则相符备受质疑。在对医学研究相关证据进行提炼合成过程中,存有不少潜在影响的偏倚因素,通常包括实施测量等技术层面的偏倚、文献发表偏倚、经费资助来源等所致偏倚,特别涉及开发性试验、商业利润导向为主的治疗研究。如,针对轻中度抑郁病研究评价,对接受抗抑郁方药提取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干预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其一,从技术偏倚层面分析,这过程更偏向于药物干预,因试验药品本身容易模拟操作、更易接受双盲等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而心理治疗等相对复杂的过程,则几乎无法符合双盲等研究条件。其二,从发表偏倚层面分析,这在两种干预方法研究中均有存在,可其效应更偏向于药物治疗。因药物的介入与心理干预法相比较,前者治疗疗程相对较短;而较短的治疗疗程可让患者更容易的完成这一项研究,从而增加试验的统计效能。其三,从经费资助来源所致偏倚层面分析,与心理疗法相比,将有更多的试验研究偏向于新药的研发;特别涉及到商业利润获取、专利权保护等,这将进一步促进着新药试验的开展;而对从事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者,并未有此类效益导向的心理与激励机制。在此背景下,药物研究进度继续扩大,而心理治疗法研究的进度则相对偏缓。随着时间推进,很可能产生更多的药物治疗相关的研究文献,且此类研究数据多存有显性的统计意义;而心理治疗法相关的文献则越趋偏少。上述两类证据量化的综合推断,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即与抗抑郁方药提取物治疗相比,心理干预法相对无效或效果不显著。其次,即使对心理治疗法的效应量偏低,可通过证据解读(如当前既存证据不足或其他因素影响)使之合理化。然而,基于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科学决策,药物治疗则更偏好地被研究人员推荐应用于各种临床语境下,因为这抉择过程更贴近趋向于当前最好的证据(即循证决策)。可药物治疗“真实”作用,或许并未如循证推导出的这般显性有效,而心理疗法干预则可能比当前已获取的证据效能更优。基于此,上述这类推荐建议或许是患者接受治疗的最佳选项,也可能并未能改善患者疾患症状、或对患者幸福安康产生获益效应。因此,循证医学决策所依据的证据推荐,在临床实践过程亟需作进一步严格的权衡评价。上述语境下的伦理分析,仅从个体层面阐述中医循证医学实践对患者医疗行为产生的潜在效应。然而,在社会层面,循证医学同样对中医临床实践不乏影响。如,当前为众多临床研究者所关注的是中医药系统卫生决策者或政策制定者,参照或冠以所谓的最佳循证证据推荐建议,间接的剥夺社会公众某些基本健康保健服务。此外,其他社会效应还包括:中医实践循证研究可能会导致某些临床医师出于巩固或维护权威而牺牲特定组群的健康利益;或循证化过程加剧着经费资助所致的偏倚、及其对中医医学研究证据的影响等;上述问题尚有待进行广泛的社会探讨。

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与医学伦理的整合思维

笔者认为,循证医学方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对当前中医临床实践及证据不确定性进行优化。此类不确定性存在不同的维度,如源自于医学临床数据本身的问题,在知识随处可见之处,却缺乏知识的普及;而循证医学则致力于推崇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等策略来减少此类的不足与匮乏。基于此,不确定性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知识层面的不完整;而相关研究旨在填补或减少此类不完善之处。然而,这是一个值得终身投入、止于至善的事业。当中医临床实践亟需为诊疗抉择提供参考时,或许当前相关证据尚未充分成熟,或对既存证据的解读尚未能达成一致;此类情况下则有待对循证医学方法与医学伦理合理性之间,进行整合评估以作进一步决策。在中医循证临床实践中,常存在某些结局指标其测量阴性或难以作出判断,此类本存在的证据其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或淡化。基于此,相关结局测量评价从某种程度而言并不涵括其完整的、真实的依据。其次,在中医临床实践涉及证据产生及传播过程中通常会遇到某些价值或利益冲突,而循证医学针对此情况多数并不能进行有效的解释或协调。基于循证医学伦理层面的考虑,遵循文中阐述的循证研究五步法可作优化处理,最大化的确保为某一中医临床诊疗行为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撑。当然,这一过程主要设想构建在理想的、合乎伦理学的道德高度层面而展开;然而,此类伦理层面的解读,在当前尚需作进一步细化。循证医学在其本身价值“中性”层面,往往给人一种错觉的感性认识,即通过循证研究系列步骤的严格评价,中医临床实践证据数据量化的解读似乎得到了强化;然而,这过程并未充分考虑到多重因素效应,如所提出的中医临床问题价值本身及此类价值可能影响证据解读的方式等。反之,在循证医学价值“中性”理念中,那些纳入作中医循证研究的文献,通常被视为“事实”累积的一组数据集合。然而,这是非常理想的、概念化的构想;特别当前对发表文献,存有相当大的干扰影响因素(如中介论文等),可以很轻易地避开严谨的文献评价工具等关键技术把控。此外,在循证医学的讨论中,相关的价值理念通常仅存在于患者层面(如患者价值取向等),并试图结合于一个基于证据、可看似与价值无关的临床抉择依据。然而,事实本身包含着主观臆测(如此类中医临床诊疗决策是否充分顾及患者当前的最佳舒适与幸福受益);特别置身于纷繁的外界事务,大多数公众对这过程并未引起足够的注意。相对而言,这过程与“价值”之间的甄别,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往往被研究者所边缘化。因此,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与医学伦理之间的关系,绝不单纯的直接了当或不存疑惑。对于那些从事中医药循证医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却很少谈及伦理效应的师资研究人员来说,亟需引起高度重视。笔者认为,这在当前有必要、且有义务采取确切的措施,对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与伦理合理性之间进行优化整合,双管齐下,统筹评估。这过程需要对中医临床实践的不确定性效应作进一步阐述;同时也需要时间、资源、政策等多方位整合,以对那些从事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师其价值理念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深化,规范中医药循证研究及科学决策的实践行为。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篇5

关键词:医学期刊;编辑;循证医学;临床研究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1]。所提到的客观研究结果一般是临床研究,而医学期刊作为临床研究发表的载体,具有重要作用,最佳的证据来源是医学期刊。在循证医学背景中如何发挥医学期刊编辑的作用是我们要关注的新问题。提升了医学期刊编辑的EBM能力也促进医学期刊中临床研究质量的提升,而临床研究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提供更佳的证据,推进医学的进步[2-3]。所以循证医学和医学期刊相辅相成。

1医学期刊编辑的循证医学能力要求

首先,医学期刊编辑应该了解循证医学的基本特征,明确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本。而证据来源于医学期刊,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医学期刊和循证医学的关系。医学期刊应该尽量发表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使临床医生在进行医疗决策时能获取更多高质量的证据,这是循证医学对医学期刊编辑的要求[4-5]。发表存在学术质量问题的临床研究不仅不能为循证医学提供高质量的证据,还会错误引导其他临床医生的医疗决策。因此医学期刊编辑要把好临床研究的质量关,促进循证医学的发展。对于医学期刊编辑来说,应该掌握循证医学的证据分级,这是循证医学的基础,也是编辑评价临床研究整体质量的一个标准。作为临床研究论文也就是证据的编辑者,要了解临床医生所提供证据的分级,才能从整体上评价文章的价值和科学性。所以掌握循证医学的证据分级应该是医学期刊编辑的一个基本能力。循证医学中的证据依据按质量及可靠程度可分为五级(可靠性依次降低)[6]。Ⅰ级证据:所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Ⅱ级证据:样本量足够的单个RCT的结果。Ⅲ级证据: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Ⅳ级证据:无对照的病例观察。Ⅴ级证据:病例报告及专家意见。这五级证据中,前三级中由于设置了对照组,所以证据质量较高。本文对0年《口腔医学》发表的12期杂志中临床研究质量进行了归纳总结(表1)。研究结果显示0年共发表临床研究类文章6篇,证据分级Ⅰ~Ⅲ级证据共18篇(26%),期刊发表以Ⅳ证据为主,共36篇(%),此类文章仅有病例组,未设置对照组,证据质量一般。目前医学期刊缺少高质量证据的发表,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医学期刊应该尽量刊登高质量的证据,医学期刊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可以根据证据分级,筛选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文章。

2临床研究中常见的循证医学问题

医学期刊编辑具备一定循证医学能力后,在工作中就要有意识地发现临床研究论文中的循证医学问题。目前医学期刊中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存在不少循证医学问题。早期,毛宗福[7]曾指出在国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的诊断性研究论文约有%存在方法学上的问题。而且王家良[8]也报道过,目前国内临床研究关于治疗性文章中约7.3%以上存在方法学上的缺陷。任何研究,无论多么具有创新性,如果研究方法存在错误,所得的研究结果一定是不可靠的,会严重影响论文的质量。所以这就需要医学期刊编辑的把关。虽然现在临床研究的质量相比以前有一定提升,但目前发表的临床研究还存在一些循证医学问题,影响临床研究的质量。总体来说,发表的中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较少,发表的临床研究很少有满足随机、对照和盲法三个基本原则。已发表的文章中常见的问题有:①不设置相应的对照组或者设置的对照组不合适。如果没有合理的对照,那么研究的结论也不可靠。②没有进行盲法,研究结果会存在一定偏倚。③没有进行随机化或者随机化的方法不对,导致样本没有代表性,存在样本偏倚,影响研究结果。上述这些问题也存在于《口腔医学》中临床研究类文章。再者,由于临床研究论文中会涉及很多统计问题,所以不少文章中存在统计学方面的问题。本文根据《口腔医学》收稿的临床研究类文章,总结了常见问题如下:①未进行样本量估计。未进行样本量估计就无法判断样本量是否满足研究需求。如果存在样本量过少的问题,则得出的研究结果可靠性也存疑。②仅列出P值,未列出具体的统计学方法和统计量,也未注明如何进行比较。这也不符合循证医学要求,无法判断统计学方法是否误用,而影响研究结果。③统计学方法误用。比如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方差分析;在方差分析之后误用t检验代替两两比较;配对t检验的误用;用卡方检验代替精确概率法,未考虑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要求。④对统计学结果的错误解释。比如作者会列出统计学结果无法得出的结论。最后,医学临床研究中还存在一个常见问题就是缺少伦理审查报告和知情同意书。由于临床研究多数均涉及人体,所以需要取得伦理审查报告和知情同意书,这也是完整临床研究的一部分。

3医学期刊编辑提升临床研究质量的相应改进措施

目前医学期刊的临床研究论文存在不少循证医学相关问题,从医学期刊编辑的角度,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升临床研究质量。

3.1提升医学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质量的评价能力

一方面,医学期刊编辑可以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分级来评价临床研究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医学期刊编辑可以借助相关的循证医学知识来对临床研究的各个要素来进行分析,从而评价此研究的质量。针对常见的循证医学问题,循证医学专家在其著作[-11]中提出了诊断性试验、病因学、治疗及预后研究论文的评价标准。医学期刊编辑应该了解和运用这些评价标准,以此来辅助编辑评价临床研究的质量。在评价临床研究之前,医学期刊编辑首先判断此临床研究属于何种研究[12]。临床研究中尤其口腔医学方面的有不少研究是病因学研究。对于病因学的临床研究,就要参考病因学研究的评价标准,包括:①研究的因果关系结果是否源于人体实验;②是否选择了高质量证据的设计方案;③是否符合伦理学要求;④研究中的病因学联系的强度如何,是否运用正确统计学方法,并合理地计算了相对危险度或危险度比值比及5%可信区间等。医学研究中包括口腔医学研究中也常常见到对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研究,临床研究中会有很多干预性措施。对于干预性研究的质量评价重点应该放在可靠性、实用性及真实性等方面。此类研究设置随机对照,尤其是采用了盲法的随机对照研究的可靠性高。各类的临床研究都有具体的评价标准,需要医学期刊编辑主动去学习相关著作,并且在工作及学习中不断更新知识库,这也是循证医学对医学期刊编辑的要求。

3.2加强临床研究文章的统计学审稿流程

由于,目前临床研究论文存在不少统计学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加强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掌握基本统计学概念,避免上述的统计学问题;另一方面,建议在审稿过程中增加统计学老师的审稿流程。虽然医学期刊编辑应该具有一些统计学素养,但是在医学期刊编辑对文章统计学方法没有把握时或者有些临床研究用的统计学方法比较复杂时,增加统计学审稿流程,可以更专业、更快速地找出文章的统计学问题,提升文章的统计学质量,进而提升临床研究的整体质量。有些临床研究,比如口腔医学方面的有限元分析及深度学习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建模,用到多元回归模型,甚至结合大数据,运用了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复杂的方法,此时医学期刊编辑可以考虑增加临床研究的统计学审稿,以保证文章的质量和可靠性。

3.3医学期刊编辑注重审核临床研究的规范性及伦理要求

由于循证医学及伦理的要求,建议临床试验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ClinicalTrialRegister,ChiCTR)进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ICTRP)一级注册机构之一和中国国家临床试验中心,其旨在提高我国临床试验设计和实施的质量,并管理我国临床试验信息。所以在进行临床试验注册时,一方面可以通过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把关临床试验的质量,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可以审核并指导临床研究的设计;另一方面医学期刊作为临床试验的出口,通过监督临床试验注册情况,评估临床研究质量。近几年,随着循证医学发展和伦理的要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在此平台上进行了预注册。本文统计了5—0年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进行注册项目(见图1)。统计结果显示,每年的临床试验注册项目数都在快速增长,而这些临床试验的结果最终会转化为,这将有助于提升临床研究文章的质量。虽然已经有部分临床试验进行了注册,但就目前医学期刊编辑工作经验来看,并不是所有作者都了解这个平台及要求,而我们作为医学期刊编辑应该加强这方面意识。如果投稿的临床研究标注了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进行注册,说明此研究至少通过了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的审核。不少外文的临床研究文章发表要求作者提供临床试验注册号,所以医学期刊编辑也应提高对中文临床研究文章的要求,鼓励作者完成临床试验注册。这样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医学期刊,互相促进,共同促进临床研究质量的提升。

4结束语

在循证医学背景下,对医学期刊编辑的要求更高。一方面要求医学期刊编辑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特征,将循证医学意识贯穿到审稿中,另一方面要求医学期刊编辑运用循证医学来加强对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并进一步指导作者改进临床研究,提升临床研究的质量。而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发表,会促进循证医学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SACKEETDL,RONENBERGWMC,GRAYJA,etal.Evidence-basedmedicine:whatitisandwhatitisn’t[J].BMJ,16,(3):.

[2]董秀玥.医学期刊质量和编辑水平的提高与循证医学的关系[J].编辑学报,4,16(4):2-257.

[3]常志卫.循证医学与医学期刊的学术质量[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5(1):7-.

[4]彭羽.循证医学在医学期刊编辑中的应用[J].泸州医学院学报,20,33(1):-.

[5]程翠,王静,胡世莲.试论大数据环境下的医学期刊与循证医学[J].出版广角,():4-.

[6]杨扬,沈志超.循证医学和医学论文中统计学问题编辑鉴审的必要性[J].编辑学报,1,(2):-.

[7]毛宗福.临床诊断试验中的缺陷实例分析[J].湖南医学,18,(5):.

[8]王家良.重视科研设计,提高临床科研质量[J].中华医学杂志,1,2:85-86.

[]王家良,刘鸣.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史宗道.循证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

[11]李幼平.循证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篇6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篇7

[关键词]转化医学;药理学;教学改革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兴起的一种崭新的医学研究模式,其核心包括2个方面:(1)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迅速、有效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2)根据临床医学的实际问题与要求提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思路与方向,从而在实验室与病房之间架起快速沟通桥梁,呈现“BtoB”的双通路效应[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作用原理及其规律的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具备转化医学的特征,其研究目标与转化医学研究的目标基本一致。有学者直接提出了“转化药理学”概念[2]。由于转化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转化医学理念的提出为药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必须融入转化医学思维与理念,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学人才。

1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开展药理学教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以基础与临床密切沟通为核心的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到来,使得医药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转化医学是一种循环式科学体系,其核心理念是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彼此间的紧密联合。但由于转化医学理念提出时间较短,没有形成完整的转化医学教学思维,尚未将转化医学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日常教学中。目前在药理学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忽视与临床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没有启发、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学生难以体会学习药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及乐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与后续的临床课程学习相脱节。药理学是桥梁学科,密切联系多个学科,承载着研发新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促进医药及生命科学发展的学科任务,其研究目标与转化医学研究内涵基本一致。因此,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药理学教学,将临床知识融入药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密切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转化医学理念为基础的药理学教学改革,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基础与临床、科研与应用”双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同时为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实践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3]。

2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药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2.1提高教师素养,形成以转化医学为指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学媒介和学生三大要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教师的素养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根本条件,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药理学学科一直处在医学发展前沿,这要求药理学教师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学习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等现代医学发展新模式,学习、理解转化医学的理念,积极思考转化医学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在备课时将转化医学的思维和实践有机融合到药理学知识点,促进日常教学工作改革。作为医学基础课程,药理学课程教师的专业背景较为多样。药学专业背景的教师缺乏临床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的大量储备;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由于长期脱离临床,也存在着对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知识更新不及时的情况。而且药理学教材内容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转化医学强调的是基础与临床诊疗紧密联系,这要求药理学教师要不断汲取临床医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应邀请转化医学方面专家,开展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加强教师以转化医学为指导的教学理念;鼓励药理学教师积极参加临床实践,扩充临床知识,培养临床思维;积极构建药理学教师与临床药师、临床医师的沟通渠道,搭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学术沙龙、会议讨论、多学科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围绕药理学教学大纲,各学科教师根据自身专业优势,针对药理学某些章节或某一疾病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将疾病分析透彻,系统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药物治疗及作用原理,使多学科在交叉知识点上正确融合。多学科集体互动强化了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加强了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4]。

2.2以转化医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丰富教学方法,扩充教学资源

基于课堂的学习(LBL)教学法在传播知识时,具有集中、高效、时短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目前仍然是药理学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分析各章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LBL教学法为基础,结合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L)教学法和循证药学(EBP)教学法等,不拘泥一法,灵活应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药理学教学效果。如以LBL法讲解药动学-药物排泄的影响因素时,结合PBL法提出“苯巴比妥中毒时如何加快药物排泄?”的临床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药物跨膜转运的理论知识,分析得出“通过碱化尿液,改变尿液pH值加速苯巴比妥排泄”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中感受知识转化的魅力。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及心血管系统药理的学习过程中,CBL教学法呈现出一定的优势。在抗慢性心功能不全(CHF)药物章节学习中,以临床实际病例导入,从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入手,引导分析出CHF的发病机制,让学生将生理学、病理学等相关知识系统回顾融合,进而从基础研究转化到CHF的临床治疗,使学生全程带着思考学习,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意识。EBP教学法是系统检索、严格评价各类药学研究结果,以获得详细、明确的最佳药学证据,并将这些最佳证据适宜地应用于临床药学服务,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EBP法更有利于学生临床循证思维模式的建立[5]。在抗高血压药的学习中,抗高血压药种类繁多,而且高血压患者又有多种并发症,如何选择最佳药物?这需要教师以EBP的思维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查阅最新的药学研究资料,综合整理、分析信息,得出最佳结论。通过EBP教学法不仅使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更牢固,而且加强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化医学强调基础与临床的紧密联系,而药理学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收载药物为经典药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内容,适当补充临床常用新药,避免与临床和日常生活脱节。对开展的教学案例,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严格选择、建立教学案例库,将学生准确无误地带入临床特定情境,精心设计案例问题,使案例新颖、典型、客观生动[6]。

2.3优化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药理学实验不仅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体现转化医学教学理念的手段。目前,药理学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较多,学生的学习状态较被动,缺乏主动的思考。而转化医学强调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决定基础研究与实验,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应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考察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实验结果的未知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建立批判性思维;通过实验内容与生理、病理、临床等学科问题的充分综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科研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7]。

2.4以科研为驱动,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培养学生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更能准确把握药理学教学的关键知识点,并及时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改善课本与最新医学研究动态之间的“脱节”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科研的动力储备,教师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必须储备大量多学科知识,这样有利于促进科研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而且与学生的交流、思想碰撞中更容易产生科研的灵感与思路[8]。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转化医学为核心,教师可将科研有机地融合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与学生共同分享基础研究、基础理论转化成临床应用的真实科研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以严谨的科研思路讲授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可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具备主观能动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的科学素养[9]。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和科技赛事,以科研驱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研究转化成临床应用的能力。在药理学教学中坚持以科研为驱动,将教学重心从培养学生的即时兴趣转移为长期学习目标[10]。

3小结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儿科学;临床教学;教学模式

1儿科学特点及其教学现状分析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又有明显的特殊性,即:儿科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儿童,年龄分布跨度大,从出生到14岁,期间经历身体及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情况复杂、病情多样,上至中枢神经系统,下至泌尿生殖系统,各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均是儿科学所要顾及的范围。儿科教学模式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主流的教学模式仍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则以被动记忆及知识灌输为主,知识理解程度有限,学习记忆过程枯燥,缺乏乐趣。此外,儿科教学又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困难和障碍,儿科患者多为年龄较小的人群,语言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疾病所造成的不适以及对医生问诊的内容常常表达不到位或不能完全理解,因此,临床见习和/或实习阶段、不同疾病的临床实践环节,医学生很难准确的就课本所描述的理论知识在患儿身上实践验证,理论知识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实践印证而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更不能游刃有余地使用知识。此外,近年来,日趋严峻的国内医疗环境,致使易患矛盾时有发生,作为以小儿为服务对象的儿科更是易患矛盾的重灾区。所以,如何行之有效的提高儿科的教学治质量,培养诊断水平高的儿科医生,是每当前个儿科教学工作着值得着力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及已有的教学改革相关模式,探讨其在儿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以期探究适用于儿科学教学的临床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儿科教学质量及医学生儿科学理论及实践的水平。

2现行医学教学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2.1循证医学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指以科学实验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根据的医学,他是通过高质量的医学研究得到科学的结论,再将该结论应用于同类疾病患者,进而实现诊治科学规范,患者最大获益的医学治疗模式,同时,再对新的治疗结果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综合评估,反馈性修正已有的研究结论,最终为医学科学研究及临床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①通过在教学中引进循证的思维,积极引导医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检索、查询循证医学研究相关结果,同时,结合日常实习所见和总结,深刻理解儿科疾病的每个知识点,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进而充分理解疾病的病理病因及治疗的原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自我化”转变进程,在参与他人疾病研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疾病的认识。②

2.2LBL、CBL、PBL及TBL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讲者,学生为听众的讲座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其优点是易于开展,省时省力,一个讲者,一堂课可满足十几仍乃至上百仍的教学任务,并且,这种对知识的传授较为系统,可就单个知识点或疾病较系统的给学生予以灌输,但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记忆效率差,学生理解及掌握情况除和自身理解能力有关外,还和讲师的水平有很大关系,而讲师的水平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③鉴于此,在以LBL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诞生了CBL(CasebasedLearning),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尝试,具体操作上,是以某个特定的典型病例为线索、以数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LBL的讲座形式为基础,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就某个疾病展开讨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能激发学生课堂积极参与的热情,但仍是以教师为主导,思维方式及步骤均过于标准和一致,学习及思维的节奏也均由教师完全把握,缺乏因材施教的合理性,但其本质仍是教师课本知识的灌输过程。④随后,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种称之为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提出并实践。PBL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以自助探究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寻,而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仅仅起辅导的作用,遇到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出场予以帮助。他的特点是注重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对过程的一致性无统一要求。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对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教师教学负担加重,精力需求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过于零散,虽能较好地解决问题,但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却过于匮乏,知识全面掌握的程度较差,知识传递能力不足。⑤为了克服PBL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有学者提出TBL(TeamBasedLearning,TBL)教学模式,即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他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TaskBasedLearning)。TBL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课前自学、课内考核、组内讨论、教师精讲、组内作业、组内互评”。⑥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PBL教学模式上改革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强调了课前及课内的自助学习及组内学习讨论,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也发挥了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弥补了PBL教学模式及LBL教学模式的不足。

2.3标准化病人及仿真模型模拟教学模式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是指通过特定培训后能够表达某些疾病患者的症状乃至体征的正常人。又称为模拟病人,通过培训,使其能够准确表现出疾病的临床实际问题,以便于医学生临床实践的开展。⑧SP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特定疾病的情境,标准真实地模拟出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其不但能提供更多的机会供学生实践操作,而且避免了因临床教学可能引发的一些医疗纠纷,对提高教学有很大帮助。仿真模型是指用特定的材料制作的人体模型模具,可供医学生在上面进行临床相关操作的模拟演练。通过在模型上反复练习,一方面体会实际操作的过程,另一方面对疑难问题及时反馈,从而强化临床操作的实践技能。在当前患者对教学操作配合度差的情况下,是增强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式。

3儿科教学模式的分析及选择

前面我们将当下主要的几种教学模式一一进行了分析,其中“循证医学”模式是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诊疗依据的搜集手段。标准化病人及仿真模型的应用也只是医学教学过程中的组成环节,上述模式单独使用均不能有效完成和提高教学质量。而标准化病人模式,在儿科学教学及实践中的使用受限较成人科室明显。不同于成人科室的标准化病人,其言语症状均可由成人在特定培训下完成,儿童表达的特殊性,使得儿科标准病人的培训和现场模拟均很难和现实接近。从LBL教学模式到TBL教学模式的变迁,是不同教学模式的变迁与更迭,更是教学模式改进的体现。TBL教学模式的出现,基本涵盖了LBL教学模式知识系统性的特点,又有CBL及PBL教学模式的引导性和医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性学习特点。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仍不能缺乏“循证医学”的模式,而在临床实践中,除在少数可实习患儿身上实践操作外,其余大多数的临床实践操作均需仿真模型的帮助,这也是当前医疗环境复杂、医患关系敏感时期巩固和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目前,在儿科教学中以“TBL”教学模式为主导,“循证医学”模式为思维方式,以仿真模型模拟教学为实践途径,三种有效结合,是新形势下提高儿科教学效果、提高医学生理论及实践水平的有效也是最为可行的方式。

作者:龚伟 何家璇 吴宣林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注释:

①王艳,王欢,赵新利.循证医学教学探析[J].科技视界,2013.36:171.

②肖群文,贺湘英,熊晶晶,等.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儿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卫生软科学,2014.11:717-719.

③王桂芝,刘红,王莹,等.我国PBL和LBL教学模式的外科教学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1:1313-1317.

④毛海青,张意志.LBL结合CBL教学模式在骨外科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61-63.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循证护理;手术室护理;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近期接收妇产科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均分为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70岁,平均年龄为(36±19.63)岁;这些患者中包括产科手术25例、妇科手术15例、小儿外科手术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68岁,平均年龄为(35±19.03)岁;这些患者中包括产科手术30例,妇科手术10例、小儿外科手术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进行比较。1.2方法。1.2.1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也就是术前常规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应急处理措施。1.2.2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主要包括:①手术室护理小组的组建。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接受循证护理培训,即相关注意事项和措施等[1-2]。有效的结合患者的基本需求和护理措施,并通过查阅临床相关问题,保证为患者制定的护理方案更加有效;②让患者在术前服用地西泮(5mg),以稳定患者的情绪。叮嘱患者在术前4h禁水,术前6h禁食;③术后使用温盐水擦拭干净患者皮肤上的血渍,再使用消毒液对其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为患者穿好衣物或者盖好被单后把其送回病房[3],根据患者的手术部位对其卧床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调整,并把手术的成功性告知意识清醒的患者,让你放心;④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等对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宣教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内容执行。1.3判断指标。对两种患者的心理状况、护理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进行观察。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保证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是在其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各量表分为0~100分,50分为临界值,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得分呈正比例关系。向出院的患者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其护理满意度,100分满分,护理满意度和得分呈正比例关系。1.4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用P<0.05表示。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护理满意度。由表1可知,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且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2.2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感染,5例出血、1例切口裂开,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只有2例患者切口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较低,两组对比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

3讨论

循证护理措施主要是解决临床实践问题,通过对查找资料、文献等方法的有效运用寻找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并有效结合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和技能,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出个性化的护方案[4]。通过对患者心理状况的了解,帮助患者分析心理压力的原因,并通过合理指导使其这种压力减轻,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也会因此而提升。护理人员还可对患者采取预防发生各种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实现进一步提升其满意度的目的[5]。本文研究证实,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后,其SAS评分为(29.76±5.01)分,SDS评分为(27.02±3.86)分,比对照组的(34.68±6.72)分、(36.02±6.48)分明显较低,而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2.26±4.02)比对照组的(80.53±5.06)明显较高,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44%)也比对照组(20.00%)的显著较低,组间对比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可较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不良情绪,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也会有所提升,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锦平.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0):3800-3801.

[2]巫秀群.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对并发症及负性心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140-141.

[3]黄陵川.黄洁清.循证护理和整体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0):168-169.

[4]安朗.探究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7):163-164.

循证医学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最佳证据;儿科住院医师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目前公认的最权威的临床思维理念,是最佳研究证据、医生技能和病人意愿的科学整合[1]。这是一种新的临床实践模式。临床决策来自最新循证证据,把最佳证据转化为临床实践技能。医务人员对其的掌握还是相对有限的。对刚进入临床的儿科住院医师而言,掌握EBM方法,在临床工作中认真贯彻临床循证实践,对其行医生涯具有极好的指导作用。在肺炎治疗过程中,曾报道有效的多种药物或治疗方法仍然值得商榷。这说明循证医学实践没有被医务人员广泛认识,且循证临床决策还是比较欠缺。肺炎康复者血浆疗法已经由国家卫健委正式推荐应用,且写入《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及《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临床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3]。然而,该研究仅为武汉10例重症病人的观察研究,没有空白对照,没有明确的纳排标准,也没有可信、客观的终点指标,其循证医学证据级别是非常低的。这种疗法需要进行严格设计并实施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只有有了明显的临床获益且不良反应小,才能成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用于临床实践。但是,肺炎传播迅速,病人病情较重,抗疫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来实施随机对照研究。为了让治疗方案更加严谨、科学,医学实践应插上科学的翅膀,循证医学应伴随医学始终。循证医学就是摈弃经验医学时代强调依据单纯的临床经验和病理生理学知识做出临床决策的做法,强调临床证据的检索及利用,用最佳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因此,对刚进入临床的儿科医生来说,学习和掌握循证医学理念,缩短临床证据到临床实践的时间和距离,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尤为重要。

一、为什么住院医师需要学习运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师真正进入临床实践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将书本知识转为临床工作的起始,因此,更需要规范、循证、严谨的培养和思维养成,以为今后长期的临床工作及循证临床实践打下基础。在临床轮转过程中,住院医师对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持续了解最新的医学信息来维持其临床能力。在每天的常规临床工作中,他们会遇到大量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疾病、临床表现、治疗、诊断及预后等方面。传统的医学知识在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显得滞后。教科书相对比较过时,没有把最新、最佳的证据转为临床实践,更新太慢。专家或上级医师的经验也不一定可靠。他们可能会由于知识结构更新等问题,提出错误的意见。成体系的继续教育效果欠佳。医学类期刊、论文及书籍数量太多,内容良莠不齐,信息泛滥。循证医学对临床规培医生来说,意味着一种新的临床实践模式。在循证实践中,他们能根据临床问题快速、有效地进行文献检索,通过评价、分析获取解决临床问题的证据等级;用目前最新、最佳的临床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在最终临床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最新循证证据,而不是专家或同行的经验或教科书的建议。

二、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意义

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传统医学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及主治医师查房的经验总结,不去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以经验来指导临床,对循证指南知之甚少。这种现象在许多教学医院还是普遍存在的。与此同时,教师忙于临床工作,忽略了自身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国外研究证实:现有的医学治疗方法中,仅4%基于强有力证据;45%基于弱证据和强临床共识;51%既无证据,也无共识[4]。比如,毛细支气管炎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疾病。许多关于药物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研究发现,这些干预措施均未显示出疗效[5-6]。因此,美国儿科学会指南以及UpToDate仅推荐支持疗法,包括用于低氧血症的氧疗、呼吸支持等[7]。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抗生素、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及高渗盐水雾化等各种无效的干预措施层出不穷。教学医院的住院医师还可能将这些错误的治疗措施带到基层医院。过度的治疗并无临床获益,反而存在潜在的治疗风险。因此,让刚入临床的儿科住院医师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的最佳证据,对病人的医疗做出决策,甄别和去除错误的临床决策,尤为重要。循证医学的理念倡导儿科住院医师不仅要注重丰富自身的临床知识,让知识结构更扎实,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而且要关注最新的医学研究、循证指南,在以往经验与最新研究证据的基础上,探索最佳的临床决策,促使诊疗的过程更加科学、严谨。同时,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还能帮助学生及带教老师端正学习态度,基于问题进行终身的、自我指导的主动学习。

三、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循证实践

儿科学是一门病情复杂多变的学科,且儿科病人年龄小,更需要医师考虑相关治疗的临床获益及风险成本问题。家长对医疗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逐渐提高,更迫切地需要医生的诊疗活动更加科学、规范和合理,规避不必要的治疗风险。因此,根据循证医学理念,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做循证临床实践,对新一代儿科医师的培养尤为重要。儿科住院医师培养中的循证临床实践的具体步骤如下。(一)评估病人,提出临床问题。在诊疗活动中,住院医师会遇到关于疾病的各种问题。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查阅指南、专家共识或教科书明确回答的,也就是有全球公认的证据。比如,川崎病的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IVIG)、阿司匹林的抗炎抗凝治疗,其临床获益远大于弊端,且从成本效益来评估也是合理的,因此,已转化为目前指导临床的最佳证据,可以直接获取并应用于临床。然而,还有很多治疗策略作用尚不明确,但在临床工作中可能会被采用,如激素、双嘧达莫或免疫抑制剂在川崎病治疗中的意义,就需要住院医师针对临床问题,进一步检索最佳证据。(二)检索最佳证据来回答临床问题。住院医师应通过构建合理的检索策略来查阅、获取文献,并通过认识证据的类型和证据的级别来筛选高质量的文献。住院医师要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相应的PICO临床问题(P代表病人或疾病,I代表干预,C代表空白对比,O代表结局指标),通过关键词进一步检索文献证据,以解决临床问题——证据主要来源于医学期刊的研究结果,特别是随机对照试验(RCT)等设计合理、方法严谨的临床研究结果;同时,检索最新的循证二次数据库,保证自己对最新科技文献的了解,包括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s,SR)、Meta分析(Meta-Analyses,MA)和UpToDate等的研究结果。在找到解决临床问题的相关文献后,住院医师要严格评价其证据的有效性、影响(效果大小、作用是否明确)和适用性(是否适合我们的儿科病人)。(三)依据目前检索的最新循证证据,结合病人的病情和医院的具体条件提出应用于临床的新决策。住院医师在检索了解决病人临床问题的最佳证据后,还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新决策是否适用,有多大的临床获益,能否满足病人的意愿,是否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还有没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并与上级医师一起决定是否要改变原有的临床决策。接下来,住院医师还要评价新决策临床实践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验证其对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看是否需要依据新证据改变原有的诊疗习惯,进一步思考下次是否能做得更好。循证医学就是把阅读文献和评价文献转换为利用文献,及时更新临床专业知识,使病人受益。

四、儿科医生进行循证实践的问题和思考

儿科的疾病复杂多变,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较多。而国内外高质量的研究证据相对较少,循证指南及临床研究资源匮乏,治疗更新比较慢,严重影响了儿科循证医学的发展。在儿科领域开展临床研究相对比较困难,干扰、混杂因素相对较多。且儿童处于成长过程中,依从性比较差,伦理要求比较高。因此,即使是随机对照试验,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现有的证据等级和治疗策略相对欠佳,且医师对循证医学认识不足,循证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然而,问题与机会总是相伴而生的。通过循证临床实践,医师不仅可以查证—用证,还可以无证—创证。在检索证据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医师如果发现临床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可以和主治医师一起探讨,结合临床实践和经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改变甚至创造新的证据。如果已经有了一些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原始研究,医师就可以探讨是否可以形成新的、更高质量的二次研究,如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等,从而提高证据的等级。如果缺乏或缺少原始研究,医师也可以探讨是否可以结合医院及病人的情况,设计和实施一些随机对照研究或回顾性的临床研究,以作为新的原始研究。这样做既可以解决临床问题,又可以帮助更多研究者探索并创造证据。

五、结论

新形势下,传统的权威和医生经验、技能可能受到质疑。循证医学将改变传统的医疗行为。儿科住院医师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临床问题,且问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需要不断查阅文献、更新治疗策略,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获取新的知识。因此,他们需要学习正确的检索技巧,快速、有效地查阅高质量的文献,坚持循证实践,以便做出更好的临床决策。这将让儿科住院医师受用终身。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教学发展的创新模式,也是医学教学必然的发展模式。因此,儿科临床教学更应该走在学术和医疗科学的前沿,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循证临床实践,培养更优秀的儿科医生。

参考文献:

[1]SACKETTDL,STRAUSSSE,RICHARDSONWS,etal.Evidence-basedmedicine:howtopracticeandteachEBM[M].2ndEd.London:Churchill-Livingstone,2000.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Z].2020.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临床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Z].2020.

[4]FIELDMJ,LOHRKN.Guidelinesforclinicalpractice[M].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92:34-39.

[5]FERNANDESRM,HARTLINGL.Glucocorticoidsforacuteviralbronchiolitisininfantsandyoungchildren[J].JAMA,2014(311):87-88.

[6]ZORCJJ,HALLCB.Bronchiolitis:recentevidenceondiagnosisandmanagement[J].Pediatrics,2010(125):34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