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监护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2:48:58

循证监护

循证监护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09年5月期间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实习的60名护理实习生,其中本科生8名,大专生52名,年龄19-24岁。将实习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两组护理实习生在入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设备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教学,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教学。

1.2.2教学准备:首先向实习生介绍循证医学的概念、方法,理解和掌握循证护理应用的五个步骤: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循证应用、循证评价。再根据实纲,结合实习生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实习时间、实习目的和对循证知识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实习计划和讲课内容。

1.2.3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病历,按照循证护理程序进行实践:①问题的提出:针对实纲的要求,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情急、变化快、护理难度大的疾病提出循证问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估,准确地掌握患者现有的或潜在的不健康信息,再确定护理问题。②证据的检索:确定问题后,如何寻找证据是向学生传达的主要信息和方法。临床带教老师应教指导实习生详细查阅国内外医学文献报道、PubMed、CNKI知识网络服务台数据库,并将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带教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水平提供给实习生相应的证据,让实习生寻找最佳证据,严格筛选,确定结论,以获得循证支持。③循证观察。带教老师应始终围绕循证问题和实习生一起分析、评价收集到的每一项证据,并因人而异地分类和探讨,以获得最佳的、可信的、实用的、真正可以服务于患者的证据。④循证应用。指导实习生根据个体差异和患者需求将最好最新的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动态监测效果。在循证问题得到结果后,带教老师可通过讲座、论文等形式向护理人员讲授和传播。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实习生的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度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观察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查阅文献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数据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循证护理有利于提高理实习生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度

临床实习是实习生向合格护士努力、从课堂走向临床实践的关键。长期以来护理临床带教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尽管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创新能力不足,实习生即使在学校接受了循证护理知识教育,但面对临床病情的复杂多变,贯彻执行也会阻力很大[3]。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取以实证为基础的循证护理教学方法,可以使实习生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评判性思维对现存的实践模式寻求实证。在这个过程中,要广泛查阅各种护理资料,使基础知识得到不断地巩固,从而提高了实习生考核成绩。表1即表明观察组考核成绩优秀的人数和比率均提高,有显著差异(P<0.05)。带教老师和实习生一起选择病例,分析、评价收集到的每一项证据,并因人而异地分类和探讨,有针对性地及时给与指导和帮助,不断提高实习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满意度。表2即表明观察组教学满意的人和比率均提高,有显著差异(P<0.05)。

3.2循证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实习生综合实践能力

循证监护范文篇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我院ICU接受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46例,其中男3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8.3±8.5)岁。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

1.2分组

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予以常规护理治疗;研究组23例,运用循证护理治疗。

1.3医院感染分析

分析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种类以及各自的例数,计算发病率,并进行比较分析。

1.4循证护理措施

1.4.1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1.4.1.1循证证据长期平卧位是致肺部感染独立的相关因素;年龄>60岁、机械通气>4d、频繁雾化吸入和吸痰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且肺部感染的危险性随吸痰次数的增加而增加[3]。

1.4.1.2护理措施(1)保持患者侧卧位或侧俯卧位,定时进行基础护理。(2)病房应保持通风,每日应定时进行有效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3)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4)切勿频繁吸痰,吸痰过程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吸痰管应保证一次性使用。(5)雾化吸入操作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运动。(6)使用盐水棉签进行鼻腔护理1~2次/d,口腔护理2~3次/d。

1.4.2胃肠道感染的预防

1.4.2.1循证证据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破坏了肠道菌群间的动态平衡,是导致胃肠道感染的主要因素;同时鼻饲液制备过程不清洁、营养成分配制不合理等也可引起患者慢性腹泻,使胃肠道感染程度加重[4]。

1.4.2.2护理措施(1)对患者家属进行饮食指导。(2)营养液配制要合理,成分均衡且新鲜,鼻饲时要严格无菌操作。(3)患者喂食时应采取半卧位。

1.4.3泌尿系感染的预防

1.4.3.1循证证据频繁更换导尿管会增加尿道感染的可能性,应减少导尿管的更换次数,避免尿路感染;同时膀胱冲洗和更换集尿袋均能导致尿路感染,长期导尿更换频率为每周1次[5]。

1.4.3.2护理措施(1)计算患者液体出入量,保证充足尿液生成,以达到尿道冲洗的作用,减少细菌附着。(2)予以间歇排尿法减少尿路感染,促进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3)每周更换1次集尿袋,每3周更换1次导尿管,如有尿液混浊,则应冲洗膀胱。(4)留置导尿过程予以会阴护理2~3次/d。

1.4.4压疮的预防

1.4.4.1循证证据压疮发生的常见因素有:机体局部组织持续遭受压力,受压处皮下脂肪减少,缺乏组织缓冲,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蛋白质合成减少,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使皮肤的角质层保护能力下降;颅脑外伤患者由于保护性反射消失,运动及感觉功能丧失,局部组织神经性萎缩[6]。

1.4.4.2护理措施(1)加强对患者家属预防压疮措施的宣传教育工作,注重对皮肤的观察以及护理皮肤的方法,建立压疮重在预防的观念。(2)记录翻身卡,做到勤擦洗、勤翻身,保证2h翻身1次,有条件使用气垫床。(3)通过胃肠外和鼻饲增加营养供给,保证蛋白质合成。(4)禁止按摩受压处,对于血供不好组织要避免继续受压。(5)床单或衣服要勤换,以减少尿液对皮肤的刺激。1.5统计分析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压疮的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循证监护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9月本院的16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患者,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护理方法组)80例和观察组(循证护理法组)80例。对照组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12~72岁,平均(52.4±8.1)岁;手术种类:骨科手术22例,普外科手术20例,妇产科手术18例,胸外科手术8例,泌尿外科手术6例,其他手术6例;麻醉方式:复合麻醉42例,全麻29例,局麻9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7例,高中19例,中专21例,初中及以下23例。观察组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3~71岁,平均(51.9±8.4)岁;手术种类:骨科手术21例,普外科手术20例,妇产科手术19例,胸外科手术8例,泌尿外科手术7例,其他手术5例;麻醉方式:复合麻醉41例,全麻30例,局麻9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6例,高中18例,中专22例,初中及以下24例。两组患者的个人基本资料数据及临床手术种类、麻醉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程序进行各个手术的护理,针对每例手术的种类及疾病情况进行相应的手术准备及护理协作等,并注重对患者的细节护理及应急处理护理能力。观察组则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每例手术的护理,术前即对患者的手术预定程序及细节和患者的基本情况分别进行评估,然后将两方面的评估结果进行融合进行护理问题的提出,而对于提出的护理问题并非采用传统的护理程序进行解决处理,而是通过查阅资料找到最佳护理方法的模式进行处理,而对于已经制订好的解决方案的实施方法也采用此种模式和方法进行处理,同时对每例患者的手术室的综合衔接也进行循证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力求以最佳的护理细节和衔接处理方式进行护理,每例患者的所有护理细节均进行个性化的制定,另外注意对患者的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及疏导,以使患者能够较好地配合治疗及减小不良情绪对机体多项指标的影响。将所有患者术前1d及术后1d的SCL-90量表评分及护理质量、工作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进行分析比较。

1.3评价标准

①SCL-90量表是评估患者存在的多种不良情绪状态的严重程度的有效量表,包括9个项目,本研究中仅对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抑郁、焦虑、恐怖、敌对及人际关系、偏执进行分析,每个项目均单独评估,但均以2分为是否存在此项不良情绪的分解分值。低于2分说明患者无此不良情绪,高于此分值则说明存在此不良情绪,并且严重程度与分值呈正比[3]。②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的评估主要由所有参与手术的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其中护理质量的评估不仅包括手术的顺利性、配合度、患者的术中护理效果,还包括术前及术后访视患者的护理效果等,工作效率的评估则涉及整个手术过程中的衔接方面,总用时及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方面的预防等方面,两者的评估结果均分为优秀、一般及较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

1d及术后1d的SCL-90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d的SCL-90量表中的多个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1d观察组的SCL-90量表中的抑郁、焦虑、恐怖、敌对及人际关系、偏执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的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满意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优势,其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循证监护范文篇4

【关键词】药学干预;依达拉奉;药物性肝损伤;监护路径

依达拉奉作为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改善神经损伤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是目前临床研究证实唯一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因其作用机制不是通过纤溶作用,故可用于治疗具有出血倾向的脑栓塞和脑血栓[1]。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2]。本文通过1例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依达拉奉适应状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关联性给予评价,探索循证建立标准化药学监护路径及方案,充分发挥临床药师指导合理用药的作用。

1临床资料

病历简介:患者女性,67岁,因外伤致头痛、头晕23h于2018年11月3日入院。CT提示颅内挫伤出血,予以止血、营养神经输液治疗,患者头痛无好转,复查头颅CT示“挫伤伴血肿较前变化不大”,提示病情无进展变化。查体:BP:137/75mmHg;GCS:14分,辅助检查:头颅CT:双侧额叶脑挫伤伴血肿形成,周围水肿,右额颞部少许硬膜下血肿,右顶少许硬膜下血肿,左颞部少许硬膜下血肿,少许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顶骨骨折,枕骨骨折。患者主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肝肾病史。11月3日,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45.71mg/L↑,D-二聚体3.048mg/L↑,嗜酸性粒细胞0.01↓,总胆红素(TBiL)9.75μmol/L。入院为了减轻脑水肿,予以依达拉奉及预防消化道出血药奥美拉唑。11月8日,患者GCS14分,生命体征正常,诉头痛;复查头颅CT示额叶挫伤血肿较前无增加,水肿加重。11月12日,患者意识障碍同前,瞳孔光反应正常,额叶挫伤、血肿。双侧额叶血肿较前吸收,周围水肿较前片稍明显。右颞顶部少量硬膜下血肿较前片已吸收,蛛网膜下腔少许较前明显吸收。ALT304IU/L↑,AST150IU/L↑,TBiL21.57μmol/L。予以停用可疑药物、保肝药物应用。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肿胀及上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11月17日,患者意识清楚、回答切题,近两日输液门冬氨酸鸟氨酸时患者恶心呕吐、心慌,不能排除药物不良反应引起,予以停用后患者症状消失。TBiL7.13μmol/L。11月20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复查生化转氨酶较前改善。11月23日,患者颅内血肿、水肿减轻,硬膜下积液增多,脱水药物减量。11月29日,药物减量,TBiL5.97μmol/L。12月4日,复查头颅CT示:双侧额叶脑挫伤伴血肿形成,双侧额叶血肿较前明显吸收好转。左侧额部及大脑镰旁少量硬膜下积液,较前变化不大。好转出院。入院诊断:双侧额叶脑挫伤,右额颞、右顶、左颞部急性硬膜下血肿,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顶骨、枕骨骨折,枕顶部头皮挫伤。出院诊断:双侧额叶脑挫伤,右额颞、右顶、左颞部急性硬膜下血肿,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顶骨、枕骨骨折,枕顶部头皮挫伤。

2分析与干预

2.1药物性肝损伤的判定及评估。患者双侧额叶脑挫伤,主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肝肾史。入院前肝功能示正常范围。血清ALT、ALP、GCT和TBiL改变是判断肝功能损伤的主要实验室指标。DILI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差异较大,可表现为肝脏生化指标升高但无明显症状,或伴随过敏现象,如发热、皮疹症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临床表现及分型DILI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其中急性DILI是最常见的发病形式,占90%以上,多发生在用药后5~90d[3]。根据受损的靶细胞,将急性DILI分为3型:①肝细胞损伤型:临床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ALT>2倍正常上限或R≥5,R=ALT/ALP;②胆汁淤积型:主要表现为黄疸和瘙痒,ALP>2倍正常上限或R≥2;③混合型:临床和病理兼有肝细胞损伤和淤胆的表现,ALT和ALP均>2倍正常上限,且R介于2~5之间[4]。国际上专家推荐用因果关系评估来诊断DILI,临床上进行DILI诊断时首选RUCAM评分表。国际上通用的诺氏不良反应评估法,因DILI自身特点及特殊性不再适用[5]。此模式也解决了临床评估不能明确量化的问题。RUCAM对3种DILI模式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这3种DILI模式的区分临床上通常根据血清ALT、ALP和R值进行断。计算R值所需的ALT和ALP以初诊时的测定值为准;若已采用糖皮质激素、熊去氧胆酸及其他降酶保肝药物治疗,则R值的计算和意义不再准确。本例患者评估前未使用上面药物。RUCAM量表根据评分结果将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相关性分为5级。极可能>8分;很可能6~8分;可能3~5分,不太可能:l~2分;可排除≤O分[6]。对该病例进行量化评估,根据其7条评判参数逐一打分[2],该病例从初次服用可疑药物至出现肝功能异常,时间为10d(得2分);停药后10d内AKP下降≥50%ULN(得2分);年龄≥55岁(得1分);有合并用药且时间具有提示性(扣1分);完全排除各类肝炎、胆道梗阻、新近发生过低血压以及排除巨细胞等病毒感染(得2分);肝损伤反应已在产品介绍中标明(得2分);再用药反应(0分)。总分为8分。最后诊断结果为:药物性肝损伤,肝细胞损伤型,急性,RUCAM8分(很可能),严重程度2级;临床药师判断很可能为依达拉奉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药师循证查找文献: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以肝细胞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最多见,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少见。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相比,肝细胞型的RUCAM评分为“极可能”和“很可能”两个级别的诊断例数较多[7]。2.2药学监护。2.2.1依达拉奉的药学干预。药源性因素:临床药师药学查房时,患者否认既往病史和用药史,也否认自发病来在入院前曾服用药物,另外肝功能指标异常发生在入院第10天,初入院时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因此主要考虑院内治疗药物对肝功能造成的影响。循证文献报道及说明书,有超过1100种药物可能引起DILI。如心血管用药,钙离子拮抗剂、蛇毒抗栓酶、依达拉奉等[8-10]。临床药师循证并提醒医生关注依达拉奉潜在的肝损伤,并明确告知依达拉奉适应证仅适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使用。本例用药为超说明书用药,应充分评估有效性与风险性的利害后使用。医师采纳临床药师的意见停用该药。临床药师经过参与该病例的诊治,提示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状况,关注特殊患者的肝功能,尤其对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避免再次使用同类药物而导致药物性肝损。2.2.2药物肝损伤的治疗。DILI的基本治疗原则是:①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一生化家族的药物;②应充分权衡停药引起原发病进展和继续用药导致肝损伤加重的风险;③根据DILI的临床类型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2]。患者出现肝损伤后,确认为依达拉奉引起,根据《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立即停用该药物。应用具有补充肝内SH基团,有利于药物的生物转化还原性谷胱甘肽,促进药物的代谢和肝功能的恢复[11-12],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降低血氨,减轻脑水肿及恢复肝功能治疗。处理措施合理,患者肝功能好转,TBiL指标由高时的21.57μmol/L降为正常值的5.97μmol/L,病情稳定。

3小结

循证监护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其具体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与排除标准。1.2.1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塞的相关诊断标准[5];②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2.2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患者;②心脏、肝、肾等器官严重功能性不全者。1.3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指导和日常生活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循证护理方法包括确立循证依据和循证依据实施两个阶段,其中确立阶段包括查阅资料,了解脑梗塞的相关医学知识,发现并总结脑梗塞患者常规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习并掌握脑梗塞常见抢救护理措施,结合医院医疗条件、患者实际情况及护理人员自身经验等,为患者确立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实施阶段步骤如下:①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若有特殊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②密切观察并发症情况,如出现并发症则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减轻患者痛苦;③观察患者的发病时期,对初期、中期、晚期患者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④关注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注意良肢位的摆放,对于病情稳定者鼓励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⑤注意患者的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推荐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如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多喝水等;⑥在康复训练方面,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在日常训练中随时进行更改和调整,保证患者良好的舒适度和满意度;⑦注重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专业的沟通,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让患者表达和释放负面情绪;⑧重视早期中医护理,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中药熏蒸、穴位贴敷、耳穴贴压、推拿理疗等传统中医特色护理方法。1.4观察指标。1.4.1护理效果。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1.4.2恢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选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评估量表(CNS量表)[6],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7],抑郁评分采用中文版HAMD-17量表[8],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9]。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抑郁评分分值与恢复程度成反比,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分值与恢复程度成正比。1.4.3护理满意度。在“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需求下,护理满意度的评估有利于体现整体护理质量。本研究以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总分100分,85~100分为满意,60~84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将满意、一般纳入护理满意度的计算。1.5统计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x±)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采用χ2检验。两样本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由DPS.7.05进行数据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护理效果。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2恢复程度。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3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见表4。

3讨论

循证监护范文篇6

〔关键词〕循证药学;药物治疗;湿疹湿疹

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湿疹所带来的局部瘙痒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通过循证药学对湿疹患者进行治疗,因此本院开展临床治疗试验,笔者探究循证药学基础上不同药物治疗湿疹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湿疹的患者106例,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6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3人。对照组患者在循证药学的基础上通过复方酮康唑软膏进行治疗。对照组中有男性37例,女性16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34.58±2.44)岁。观察组患者则在循证药学的基础上使用硝酸咪康唑软膏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有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34.36±2.72)岁。患者的性别以及平均年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试验开展前,湿疹患者需根据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提前1周左右停药,禁止使用临床治疗试验制定外的其他治疗湿疹的药物,以确保复方酮康唑软膏和硝酸咪康唑软膏的疗效准确性以及可比性。在进行两种药物治疗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具有针对性以及科学性的药物治疗方案[2]。主要是对复方酮康唑软膏以及硝酸咪康唑软膏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研究,评估药物治疗风险,避免治疗过程中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对照组患者使用复方酮康唑软膏进行治疗,即每日早、中、晚各1次将药膏涂抹于患处;观察组则使用硝酸咪康唑软膏进行治疗,即每日早、晚将药膏涂抹于患处。两组湿疹患者的药物治疗周期均持续1周,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1.3评价指标

湿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标准主要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3类。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且患处无瘙痒;有效:治疗后,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且患处仅伴有轻微瘙痒;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变,且患处伴有严重瘙痒[3]。对循证药学基础上两组不同药物治疗湿疹患者的疗效显效、有效例数进行统计,并计算出两者的疗效总有效率。疗效总有效率越高,可确定药物治疗效果越显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23%(5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25%(42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讨论湿疹的发病原因具有多样性,可能是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的皮肤炎症反应。湿疹在临床上可以分为慢性、亚急性以及急性3期,慢性期的湿疹具有肥厚以及浸润的特点,发展为急性期则会表现出渗出的特点[4]。另外,临床表现为慢性湿疹的患者,其皮肤损坏具有对称性以及多形性,并且有易反复发作以及瘙痒的特征。在进行循证药学时,临床药师需具备一定的临床用药经验,并需主动查阅文献,对治疗药物治疗的合理性进行求证,做到用药安全、科学以及有效。另外,循证药学在临床上需要药师与医生配合完成,根据现有的临床治疗依据,为不同程度湿疹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复方酮康唑软膏作为一种皮肤科的非处方治疗药物,其中含有抗真菌药酮康唑以及糖皮质激素丙酸氯倍他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患者的湿疹症状进行缓解。但其药性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患者用药后会出现瘙痒、烧灼感以及针刺感的不良反应。另外,复方酮康唑软膏长期使用还有导致患者毛细血管的扩张、继发感染、色素沉着以及皮肤萎缩的可能性[5]。硝酸咪康唑软膏与复方酮康唑软膏相同,属于治疗皮肤病的非处方药物。硝酸咪康唑软膏广泛运用于患者手足癣以及体股藓治疗,还对患者皮肤瘙痒、荨麻疹以及湿疹等症状具有不错的疗效。现阶段硝酸咪康唑软膏作为一种抗生素药物正在湿疹患者中被广泛使用。硝酸咪康唑软膏的主要成分有冰片、合成樟脑、麝香草酚、薄荷脑、丙酸倍氯米松以及水杨酸甲脂。硝酸咪康唑软膏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对患者体内真菌细胞膜的合成进行抑制,在对其代谢过程进行影响,对附着于患者皮肤上的真菌进行有效的杀灭[6]。另外,硝酸咪康唑软膏与复方酮康唑软膏相比,药效较为安全以及稳定,较少引发患者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在循证药学基础上通过硝酸咪康唑软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对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缓解,且用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以及科学性。

作者:卢华新 单位:博罗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德梅.循证药学基础上的不同治疗药物在湿疹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21(22):128-129

〔2〕黄天国,梁秀群,唐云峡.循证药学在恙虫病治疗药学监护中的应用〔J〕.中国药师,2011,14(8):1190-1192

〔3〕杨绪.循证药学临床实践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7):4220

〔4〕李彪.肛门湿疹药物注射治疗50例的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5):265-266

循证监护范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药学服务;生态圈;合理用药

临床药学工作在我国开展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具有专业药学知识体系的临床药师队伍初具规模,如何让临床药师更好地融入到治疗团队发挥专业优势,为广大的医护人员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传统的药学服务模式零散、滞后、低效,存在着难以收到反馈及规范化整理、用药经验无法保存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限制了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推进“互联网+药学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互联网+”手段,可以把零散的药学信息归集起来形成一个知识库,为临床提供系统完善的药学服务,而临床的信息反馈可以让知识库的信息更有针对性地添加和更新。“互联网+药学服务”拉近了药师与医护人员的距离,为药师融入治疗团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本研究以2010-2019年大连市儿童医院临床药学室提供的药学服务记录为基础分类整合药学咨询问题,挖掘临床高频问题。通过药师搜集证据、进行循证评价、整理问题解决方案等,进一步建立药学服务信息库,并在互联网上,供用户实时查询,同时药师可进行实时在线维护,增加了信息更新的频率,以期提升儿科合理用药水平。

1数据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选取2010-2019年由大连市儿童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记录,共选取了为我院医护人员解答药学问题的4591条记录。

1.2方法

通过对4591条记录的分析和整理,将问题进行分类,计算出各类药学问题所占比例,挖掘我院临床用药的高频问题。针对高频问题采用多种方法归纳整理形成药学专业知识数据库。针对药品儿科用法用量的问题,药师参考药品说明书汇总了药品的常用推荐用量及特殊病种的用药方案,并对药物应用的监护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完善和总结。针对目前说明书中推荐用量缺失的年龄段,特别是新生儿用药、低龄组用药进行了数据搜集[1-2],并且结合Micromedex超说明书用药证据等级划分标准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将证据划分为3个等级[3-5]。CategoryA:(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药须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处方集儿童卷》等国内权威著作中提供的用法。(2)基于在研究方向和结果评价等级方面具有同质性的多个随机对照试验而建立的Meta分析。(3)多个高质量、大样本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CategoryB:(1)英国国家儿童处方集(BNFC)、UpToDate循证指南中推荐的用法。(2)基于在研究方向和结果评价等级方面具有冲突的多个随机对照试验而建立的Meta分析。(3)小样本量的RCT,或在方法学上有显著瑕疵的RCT(如存在偏倚、退出率较高、分析有瑕疵等)。(4)非随机性研究(队列研究、案例-对照研究、观察性研究)。CategoryC:(1)专科工具书或教材中推荐用法。(2)专家观点或共识。(3)系列病例报告或病例报告。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议已划分等级的循证证据并结合我院的实际用药情况,根据我院的推荐等级划分标准,给出相应的推荐等级。推荐等级划分标准为Ⅰ级(推荐):指定的测试或治疗已经被证明有效,应予以实施。Ⅱa级(大多数病历推荐):指定的测试或治疗被视为有效,适用于大多数病例。Ⅱb级(在部分病历中推荐):指定的测试或治疗可能是有效的,适用于某些病例中。Ⅲ级(不推荐):指定的测试或治疗是无效的,应予以停止。最终整理了我院153种药物的超说明书用药的推荐用法及推荐级别。针对药物配伍禁忌以及相容性的问题,我院临床药师通过查询Micromedex数据库,将现有循证依据的静脉药物配伍禁忌进行了汇总分类,提供相容、不相容、Y型管给药相容、Y型管给药不相容、配伍易变化需注意等不同等级的配伍禁忌的推荐。针对药物相互作用,药师参考药品说明书、美国医景医药搜索引擎(Medscape)、“DrugInteractionFacts”等著作并结合药理学及药物化学基础,汇总了我院目前在用药物相互作用数据累积5470条,并对相互作用进行了分级处理,分为禁用、慎用、需给予关注和作用微弱4个等级。将整理的药学专业知识汇总成数据库,以微信小程序的形式到互联网上供院内注册用户查询使用。

2结果

2.1近十年来我院药学服务的整理统计情况

本次共筛选了4591条药学服务问题,通过分析和筛查,将常见咨询问题分为用法用量、规格及价格、超说明书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药物配伍禁忌、药物警戒信息、特殊药物管理等12类,各类问题占比0.26%~33.37%,问题分类及举例见表1。

2.2针对我院临床高频问题,构建相关药学知识数据库

通过整理我院的药学服务记录,发现我院的临床热点问题主要有药的儿童用法用量(33.37%)、药物配伍禁忌(19.54%)、药物相互作用(15.20%)、超说明书用药(12.70%)、静脉输液冲管(9.17%)等问题。药物警戒信息类问题,虽占比较少,但影响巨大,药师通过讨论后认为该类问题与国家药物管理动态息息相关,需实时更新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最终将药物警戒信息模块纳入APP中,发现警戒信息变化后,第一时间向用户推送全文信息,提醒医护人员注意。基于以上高频问题,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药学知识数据库。

2.3利用“互联网+”创新思维,开创我院药学服务新模式

在参考其他医院药学服务模式[6-7]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基于JavaScript语言开发了微信小程序“药觅索”。目前微信在我院医护人员的覆盖率可达100%,以微信小程序的形式,用户不需额外安装APP,有微信就可以直接使用。我院药学服务模式见图2

2.4药学服务系统(药觅索)应用与反馈举例

药师通过查询药学相关资料,经过分析归纳整理,形成药学专业数据。经过循证评价和三级审核,数据最终上传至“药觅索”。药学服务系“药觅索”已经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9SR0326454),上线6个月已经累计解决药学问题14983例次。医师、护师、药师发现药学问题时,可以在“药觅索”中查找,如果无法查找到满意的答案,可以直接将未解决的药学问题通过“药觅索”反馈给药师。例1:医师通过“药觅索”反馈头孢曲松和含钙溶液配伍易产生沉淀,复合辅酶的辅料中又含有葡萄糖酸钙,那么两药是否可以配伍呢?查询发现并不是含有钙离子就一定不能和头孢曲松配伍。根据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的复合辅酶辅料说明文件,发现复合辅酶中葡萄糖酸钙作为掩色剂,按照正常的使用方法,其中钙离子浓度极低,不影响配伍。例2:护师通过“药觅索”反馈头孢吡肟和甲硝唑连续静脉输液时,换药时是否需要冲洗输液器?查询发现对于这方面国内外没有相关的循证依据,研究资料很少。但是在我们的查询中,发现Y型管下两种药物是否可以配伍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那么通过药学思维合理大胆假设推论,Y型管下可以配伍的药物在静脉输液连续静脉滴注时不用冲管。经过药师不断地接收反馈意见和更新数据库,我院的药学服务系统变得越来越完善,同时也解决了传统药学服务零散化的问题,使已解决的药学问题记录在“药觅索”,便于其他医护人员查找。

3讨论

循证监护范文篇8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替格瑞洛;药物基因组学

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ngstroke,PIS)是指脑梗死引发的轻微神经功能损伤,并在2~3d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阶梯式或渐进式加重[1]。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率为9.8%~37%,且具有较高致残性和致死率[2]。目前临床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缺乏特效手段,虽然抗血小板药物是临床治疗脑梗死及预防其进展或复发的基石,但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无法完全覆盖血栓形成的全部环节,特别是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者而言,合理选取抗血小板药物对预防脑梗死进展及复发非常关键。本研究对1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提供参考。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5岁,因“言语含糊、右侧肢体力弱11h余”于2021年3月9日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72次·min-1,呼吸20次·min-1,血压171/86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较差、言语含糊,右侧肢体肌力4级,闭目难立征阳性,右侧指鼻试验睁眼可疑阳性,走一字步不稳,饮水试验阴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分。辅助检查:急诊头颅CT未异常,右肺中叶纤维灶。头颅磁共振检查示:左侧基底节区急性期脑梗死,轻微脑白质变性;右侧上颌窦黏膜下囊肿;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无异常;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左侧优势型椎动脉。入院诊断:①急性脑梗死;②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

2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结合患者病情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poqd联合氯吡格雷片75mgpoqd抗血小板聚集,同时予以降脂、改善微循环及脑功能代谢等常规治疗。入院第2日16:25患者诉出现胸闷、气促,言语含糊症状较前加重,考虑卒中进展,暂停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改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入,并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相关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入院第10日,基因检测结果回报:阿司匹林GP1BA、PTGS1、LTC4S检测结果提示抵抗风险低;氯吡格雷CYP2C19检测结果提示中间代谢,血小板抑制作用降低,残余血小板聚集率较高,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较高。临床药师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建议药物改为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poqd联合替格瑞洛90mgpobid。经过14d治疗,患者言语含糊显著改善、未有明显左侧肢体活动障碍,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poqd联合替格瑞洛片90mgpoqd治疗,共用21d(加上住院用药时间),随后改为阿司匹林100mgpoqd长期抗血小板。

3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分析及药学监护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急性脑梗死诊断明确,患者既往未有风湿性心脏病史、心房纤颤等心源性疾病,且根据TOAST分型,需考虑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国内外指南[3-4]推荐,对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尽早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有表1中适应证的可予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临床药师认为患者为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2分,且未接受溶栓治疗,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合理。同时临床药师为患者制订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护计划:患者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具有诱发应激性溃疡的应激源,同时有抗血小板治疗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药师告知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益处和风险,并密切监测患者是否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和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患者入院第2日下午,出现胸闷、气促,言语含糊症状较前加重,考虑为进展性脑梗死。虽然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的基本策略,然而有部分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仍可见病情进展或复发。上述现象需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现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及噻吩吡啶类(氯吡格雷)未完全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所有信号通路[5];另一方面,患者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存在药物抵抗。而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最终通路,其通过占据受体位点,使之不能与黏附蛋白结合,从而特异且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中替罗非班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6]。《替罗非班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中临床应用专家共识》[5]建议,对于动脉闭塞型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状态。该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仍发生进展性卒中,考虑可能存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故临床药师建议暂停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入,并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学检测,临床医师采纳。入院9d以来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得到改善,疾病未再进展。入院第10日,药物基因组学检测结果回报:阿司匹林GP1BA、PTGS1、LTC4S检测结果提示抵抗风险低;氯吡格雷CYP2C19检测结果提示中间代谢,血小板抑制作用降低,残余血小板聚集率较高,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较高。研究报道提示,替格瑞洛自身具有活性,无需经肝脏代谢即可直接发挥疗效,同时该药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较小,其代谢产物活性与替格瑞洛相近,使其临床疗效进一步增强[7]。周丽娟等[8]研究发现,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而言,替格瑞洛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Wang等[9]研究发现,予氯吡格雷75mg·d-1(负荷剂量300mg)联合阿司匹林100mg·d-1(负荷剂量100~300mg)治疗21d后改为氯吡格雷75mg·d-1(60d)相比,替格瑞洛90mgbid(负荷剂量180mg)联合阿司匹林100mg·d-1(负荷剂量100~300mg)21d后改为替格瑞洛90mgbid(60d),可显著降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的血小板高反应性(RR0.4,95%CI0.28~0.56,P<0.001)。多项高质量临床研究均证实,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能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d内卒中再发及死亡风险[10-14]。《2021AHA/ASA指南: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4]推荐,24h内发生小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合并同侧颅内大动脉有>30%的狭窄的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30d可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临床药师根据患者药物基因组学检测结果及相关循证学依据,并鉴于双抗30d会增加患者出血风险,建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改为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poqd联合替格瑞洛90mgpobid,继续服用10d后改为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poqd长期二级预防治疗,临床医师采纳。后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未发现有脑梗死复发及出血事件。

4小结

循证监护范文篇9

1.1儿科护理的建设与发展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2009年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医疗下乡帮扶、护理技术会诊,每年定期开展全省小儿急危重症护理进展学习班、儿童PICC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班等,充分满足基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基层儿科护士对儿童救治知识、儿童保健和急救知识的掌握,为培养基层儿科优秀护理人才,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1.4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近年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医学救援的重要,而医院是医学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护理人员占医疗队伍近一半比例,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儿童手足口病暴发、甲型H1N1流感暴发,儿童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我省儿科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战斗在一线,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医疗团队,合理安排抢救护理程序,做好预防处置工作。同时接受省卫生厅派遣任务,积极抽调儿科护理人员远赴安徽抚阳参加救援,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2儿科护理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

1.2.1儿科护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省从事儿科护理队伍人数达3034人,特别近几年,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由单一的中专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及本科学历526人,占儿科护理队伍的16%,大专学历占4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人员799人,占26%。

1.2.2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梯队建设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上世纪50、60年代,医院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以合格的临床儿科护士为目标,80、90年代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目标;随着护理各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对先进的专业人才趋之若鹜,90年代中后期,儿科护理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医院及省市护理学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地区、走出国门进行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的学习、专科进修和专项培训等,特别近年对建立以专科、专项培训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更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点,让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计有数十名儿科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她们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1.2.3儿科护理临床教师队伍的壮大

注重对临床教学人才培养,全省23所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与省市专科院校协作,40多名临床专业人才走上讲台,其中教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大中专院校儿科专业授课任务,使得院校学生能更好地将儿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儿科护理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临床儿科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

1.3开展儿科优质护理

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将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级医院儿科试点病房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共赢协作模式。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明确儿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儿童护理范畴应由医院延伸至社会家庭,涵盖0~18岁年龄阶段健康与非健康所有人群的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士在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实施到位。如:加强住院期间对家长照护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儿科护士工作的一个新内容,通过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深入住院患儿家庭中,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通过宣教、儿科入院指导、制作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合作性照护项目,并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感受,及时进行评价和再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护士各自的能力与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1.4循证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推广儿科循证护理,伴随着儿童急重症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急重症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将新的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儿治疗与护理结局。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胃黏膜疾病、儿童疼痛与镇静、儿童营养摄取,儿童皮肤护理、非计划性拔管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儿童监护室中关健性的医护实践质量指标,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儿科护士们探索执行以循证为依据的集束护理干预,如定时的儿童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气道护理无菌操作的规范等,特别强调定时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性因素。

1.5儿科护理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儿科护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种护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级医院儿科使用移动护理查房系统、采用电子条码扫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对手术或医疗处置的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在执行处置前的再确认、患儿用药、跌倒的预防等,通过信息化数据管理,保障患儿安全、实现临床护理管理科学化、工作流程人性化,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

1.6儿科护理临床研究与适宜技术临床应用的拓展

我省儿科护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较快发展,在新生儿护理、儿童急重症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保健护理领域逐渐形成儿科特色护理研究领域。近5年共承担部级课题1项、省级及地市级课题9项,科研获奖3项、获得专利3项、小发明小创造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部级刊物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三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组织拍摄的儿科护理操作视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辅助教材,并作为儿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教学的培训教材之一。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从最初一次性密闭静脉输液技术代替开放式静脉输液;从钢针静脉穿刺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新生儿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蓝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简易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PICC穿刺及维护;新生儿院前转运;高频机械通气技术;外周动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1.7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

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多场部级的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提高班,各地报名参加人员近1000人。结合“世界儿童日”和“六一”儿童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护理部组织开展深入社区及慈善机构的“世界儿童日”护理义诊与献爱心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都会组织一场医院内护理义诊活动,传授儿童家庭护理知识及儿童家庭护理急救技术等,深受家长的好评;每年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者联谊活动,有力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者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2福建省儿科护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国内先进省市儿科护理发展相比,虽然我省儿科护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与差距。为深入了解我省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向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护理部发放问卷,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问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级以上医院占34%(其中三甲医院占18%,三乙医院占12%,专科医院占4%),二级医院占62%(二甲医院占43%,二乙医院占19%);儿科床位设置:30家三级医院拥有儿科床位共2237张,占全省儿科总床位的50%,67家二级及以下医院拥有儿科床位总数占总床位的50%,说明二级以下基层医院儿科建设还未完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梯队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儿科护士3056人,编外护士1856人,占儿科护士总数的60.7%。编外护士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流失率高,增加医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护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规划,造成护理人才的断层。职称聘任方面,全省儿科护理高级职称111人,占护士比例3%,护理高级人才比例小,主任护师占0.5%,副主任护师占2.2%,主管护师占15.8%,护师占27.2%,护士占54.3%,与医疗人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配比少,造成护理职业生涯的瓶颈及护理研究人才短缺、护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时也影响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单一繁重的护理工作量让新护士甚至不愿意到儿科病房工作,给儿科护理工作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2儿科护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应用不平衡

相对三级医院,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开展较全面,而对于二级以下医院,由于医院本身规模限制及对儿科投入不足,且儿科产生经济效益少,基本只作为医院的二级分科。专科的不细化造成专科护理的很多新技术不开展或应用少,达不到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能力要求。从社会到家庭,普遍认为护理就是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是保姆式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2.3家庭社会需求与儿科护理存在差距

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发育还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缩影,受疾病影响,小儿对家长、家庭依赖及心理影响更大,而家庭也因儿童住院这负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响,家长感到压力与负担。据相关机构调查及文献报道,住院家长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疾病担忧、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影响及家庭护理照顾能力的不足等。目前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护士常无暇兼顾家长及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变化,忽略了家长的参与,造成家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

2.4循证护理在儿科应用还不完善

儿科护理人员队伍年轻化,临床经验不足,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提供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护理实践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识。

3今后五年工作规划

3.1儿科护理队伍建设方面

(1)保障编外护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实施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护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力配比病房床护比达1:0.6。

(3)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发展专科护士、培养护理骨干人才梯队。2015年完成儿科专科护士人才库建设,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贮备护理人才。

(4)开展护理帮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组织儿科护理管理专家和专科护士下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及接收基层医院进修等方式促进基层儿科护理队伍人才培养。

3.2专科建设方面

3.2.1建立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015年完成申请并组织建立新生儿专科护士、儿童急救专科护士、儿童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儿科护理质量评价的敏感性指标。

2015年前完成“护理敏感性指标”,如跌倒率、静脉外渗率、压疮发生率、给药正确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护士离职率、护士工作满意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把关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及管理评价目标,从而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3.2.3建立省级儿科护理网络信息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共享儿科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及疑难护理病例探讨。2014年~2015年开展分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和儿科岗位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扩大与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及思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及专科护理水平。

3.3护理服务方面

重视家长、家庭对患儿疾病康复的影响,满足家长护理需求。以“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2014年~2015年在三级医院试点推广;2015年~2016年在二级医院推广;至2017年全面推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让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关系。通过加强儿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改善,促进家庭维护儿童健康的积极作用,达到全面、全程、连续、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目标,让患儿及家庭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3.4社会责任方面

积极拓展护理延伸服务,加强社会责任承担,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借助媒体,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与社区、学校配合,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心理康复等服务;关注儿童保健服务及慢性病管理。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4政策支持与建议

首先,重视对儿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满足儿科发展需求,减少儿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儿科护理队伍。

第二,加快城镇儿童医保及新农合保险覆盖,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让基层儿科护理得到发展。

循证监护范文篇10

1.1台湾地区医疗机构构成

台湾地区医疗机构主要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市场比例约为3∶7。公立医院按隶属关系主要分为5类:市政府直管的市立医院;教育部直管的院校附属医院,如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台大医院);卫生署直管的署立医院;军队医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直管的荣民医院,如台北荣民总医院。私立医院按产权属性不同分为3类:类似于基金会运作模式的财团法人医院,如林口长庚纪念医院、教会医院等;类似于股东会运作模式的社团法人医院,如光田综合医院;完全由个人出资筹建的私人诊所。医院按规模和服务能力分为医学中心、区域中心和地区医院,分别相当于大陆地区的三级、二级和基层医院。医院整体向大型集团化转型,院内建筑较为高档,人性化的管理服务理念贯穿于每一个角落。

1.2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及总额支付制度

台湾地区执行全民健康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健保”)。健保工作由“中央健康保险局”(简称“健保局”)统一管理。凡具有台湾地区户籍的,或领有台湾地区居留证且在台湾地区居留满4个月的居民,都应依法参加健保。健保费由被保险人、投保单位及政府共同承担。按经济能力的不同,被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费比例从0~100%不等,但所有人均享受一样的健保医疗待遇。民众参加健保后,就医时仅须负担挂号费以及自付项目费用即可。而医疗机构则是以量计酬,根据病患病历、就诊记录向健保局请领医疗给付。同时,健保局还引入总额支付制度,即健保局不再全额给付医疗机构的医疗支出费用,而是在事前划定支出费用总额,若医疗机构申请给付总额低于原定总额则全额给付,若申请总额高于原定总额,则按比例打折给付。此举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大幅增长,缓解了健保系统的财政赤字。

1.3医院评鉴制度

台湾地区医疗机构执行评鉴制度[1]。评鉴工作由财团法人医院评鉴暨医疗品质策进会(以下简称“医策会”)主管。按评鉴侧重点的不同,分为医院评鉴(每3年1次)和教学医院评鉴(每2年1次)。对医院的评鉴分别从财务、顾客、流通和成长4个维度开展,其核心是医院经营效益和患者满意度。评鉴一般以突击、匿名检查的方式开展,评鉴标准不断更新,评鉴结果会及时公示。医院被分为“特优”“优等”“合格”3个等级,教学医院则被分为“优等”“合格”“非教学医院”3个等级。评鉴结果不仅是医院质量的综合体现,还与“健保”支付幅度密切相关,因此各医疗机构对评鉴工作都十分重视。笔者参访的3家医院均为“特优”级医学中心和教学医院。

1.4药害救济制度

目前仅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执行药害救济制度。台湾卫生署委托财团法人药害救济基金会主管救济金征收、给付、制度宣传、申请审议等工作。凡因正当合理使用合法药物引起的死亡、障碍和严重疾病者,均可向基金会进行申请。2011年,该基金会共审议药害申请251件,形成决议210件,同意给付122件(给付率为58.1%),给付金额约2766万新台币(约合580万元人民币)[2]。因为有药害救济制度,台湾地区医师填报药品不良反应的主动性较高;而大陆地区由于来自社会、企业、医疗机构等多方面的阻碍,导致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比例相对较低[3]。

2台湾地区医院药学现状及分析

2.1药品管理

2.1.1药品调剂。台湾地区医院门诊和住院药品调剂均采取拆零调配模式,发给患者的药品直接为裸片,因此各医院的药袋都设计得十分详细,每个药袋仅包装1种药品。门诊药房的药袋除打印常规的名称、规格、适应证、用法用量、副作用等信息外,有些还同时附上外观描述、用药教育等内容。住院药房的药袋更为详细,有些甚至还同时显示患者的年龄、体质量、体表面积、诊断、肝肾功能等重要指标的检查结果,以方便药师审核或计算剂量。此外,台湾地区医院住院部还采取单人调配模式,各病区的取药车均被分为若干抽屉,每个抽屉摆放1例患者的药品。在林口长庚纪念医院,药品调配流程设计得极为合理且高效:医师开具处方/医嘱→信息传至药房,药袋、底方自动打印→调剂药师按药袋调配药品,审方药师对底方进行审核(同时进行)→药品和审核无误的底方在核对药师处汇总,经核对无误后交至窗口→发药药师呼叫患者,核对发药。整个取药过程中至少有4位药师参与核对,但整个过程一般不超过15分钟。

2.1.2医院制剂配制。台湾地区医院药房一般均提供全静脉营养剂配制服务,营养方面的临床药师还同时承担营养风险人群的能量需求评估、营养制剂合理性应用评价等工作。台湾地区“健保”报销的中草药均为瓶装粉末,饮片需自费,用量很少。粉末在药房内完成混匀,并分装成剂量均匀的小包装,以方便患者携带和服用。对于儿童用药品,药房也提供粉碎和分装服务。对于频繁使用且剂量较恒定的品种,医院也会委托企业批量生产。

2.1.3化疗药品管理。台湾地区医院十分重视化疗药品的安全管理,一般单设化疗药房(临床试验用的化疗新药,也一般放在化疗药房)。化疗药品的摆放药柜、标签、药袋与药品审核、调配、发放流程均区别于普通药品。医院还十分重视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化疗药品的调配人员和运输人员均穿戴严实。在林口长庚纪念医院,药房及每辆运输车都配有急救箱,里面附有详细的化疗药物意外渗漏或喷洒的处置预案。

2.2临床用药管理

2.2.1临床药学。台湾地区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内容与大陆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药物咨询、全方位的患者用药教育[4]、住院患者访视(查房)、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不良反应监测、药物应用评价、教学与科研等[5]。与大陆地区医院不同的是,台湾地区医院临床药学工作模式更为成熟:台湾地区医院要求重症监护室必须配备临床药师。在台湾地区,药师在临床查房过程中介入到治疗方案的调整活动被称作药事服务[6]。药事服务在院内网络上进行记录,包括是否属于药物治疗问题(适应证、用法用量、给药间隔、疗程以及不良反应等)、药师具体介入的活动(所提的建议为哪种类别、参考文献)、医师是否接受建议、患者后续转归情况以及对本次服务所花费的时间等总体评价。这些记录既有利于体现和强化药师的服务价值,又便于开展临床药师的绩效考评。

2.2.2用药疏失管理。用药疏失(Medicationerror,ME)也叫用药差错,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疗专业人员、患者或消费者不适当地使用药物或因而造成患者损伤的可预防事件。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Health-systemPharmacists,ASHP)将常见的用药疏失分为12种[7],分别是处方开具错误、遗漏给药、给药时间点错误、未授权给药、剂量不当、剂型错误、调配错误、给药错误、药物变质、监测不当或错误、依从性不佳和其他错误。用药疏失通过有效的管理是可以避免的。用药疏失不一定会对患者造成伤害,但会损害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心、增加医疗成本,因此用药疏失管理是临床用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地区医院药师(包括临床药师和药房药师)可随时将各类用药疏失填报至院内网络,填报者能获得院方奖励。医院药学部门负责定期汇总、分析、通报各种错误的发生情况,并探索建立避免错误再次发生的改进措施。如,限制高危药品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在电子处方系统、药柜、药品上显示警示标识或标签;将看似、听似等易混药品分开摆放;使用条形码扫描核对技术;改善输液装置;开具某些高危药品时自动开具相应解毒剂等。大陆地区医疗机构也执行差错登记制度,但由于缺乏激励,或为了回避处罚,医务人员缺乏填报的主动性,在定期汇总、原因分析和改善措施方面整体流于形式化[4]。

2.2.3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指医务人员依据最佳文献证据制订出最佳临床决策[8],体现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目前,台湾地区医策会已将医院循证工作开展情况视为质量控制的一项指标纳入医院的评鉴系统,并通过每年组织召开全境范围内的循证医学竞赛,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循证技能。台湾地区医院药师提供的循证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新药评价和药物治疗决策支持。一般分为5个步骤:第一步是形成一个可回答的药物治疗问题,提炼关键词;第二步是从庞大的数据库中去搜寻文献,通过流行病学及统计学的方法遴选出值得信赖的文献;第三步是严格的文献评读(证据的可信度、重要性及治疗效果)和综合分析;第四步是结合临床经验和患者期待,作出最佳的临床决策;最后一步是对执行的成效与质量进行评价,探索持续的改进措施。相比之下,大陆地区医院药师在文献证据的检索、整理、汇总方面均有待提高。

3对大陆地区医院临床药学的启示

3.1推动药学服务的信息化

台湾地区的药学服务已经高度信息化。一般由药学部门负责建立和维护详细的药品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可供医务人员查阅、处方/医嘱审核、药袋打印(患者用药指导)等。信息系统自动对药物配伍、联用、用法用量、特殊人群等内容进行审核,不合理的处方/医嘱将被标识,药师将重点对标识内容进行沟通和确认,大大降低了审核药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此外,药学部门可随时对处方审核数据库进行修改,以提高系统审核的准确性和质量。药师可方便地获得患者既往与目前的治疗详细资料,以开展治疗评价和药学监护。若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其治疗记录中可加入过敏警示信息,在后续治疗中系统会自动提出警示。用于检索药学信息的数据库也十分齐全,如Medline、PubMed、Micromedix等,且更新及时,这些均显著提高了药学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大陆地区医院的信息系统与软件配备普遍严重不足,限制了药学服务的发展。

3.2注重临床药学人员的培养与考核

台湾地区医院无主任药师或副主任药师的学术职称,药学部门主任或副主任只是管理职位。医院的临床药学组由临床药师、助理临床药师和咨询药师3个层次的人员组成。临床药师分布于各临床科室,成为专职的临床药师,从事所在病房的临床药学工作,绩效系数相当于组长级别。台湾地区医院对临床药师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培训模式。调剂药师先经过1~2年的工作实践,通过考试成为一般药师。一般药师工作1~2年通过考试成为审核药师,审核药师同时可成为咨询药师。审核药师或咨询药师可通过考试上升为助理临床药师。助理临床药师开始学习掌握临床药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申报、用药教育、药物咨询、用药调查、分析统计工作等;进入临床后由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带教,在临床各科轮转2年,之后通过考试成为临床药师[8]。而大陆地区医院一般由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经过药房各部门的轮转,熟悉基本操作后,担任临床药师。由于药房工作与临床药师工作差异比较大,并缺乏系统规范的培训过程,新的临床药师要经过较长的适应期才能克服心理障碍,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大陆地区可借鉴台湾地区这种循序渐进的培训模式。

3.3加强人性化的服务

在台湾地区医院,可以时刻感受到医院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医院内环境温馨而雅致,各项标志与指示都非常醒目;就诊、检验、取药等过程中,大屏幕仅显示患者的编号,而不是患者的姓名;门诊药房一般均设置半封闭的药物咨询室;对于需长期取药的慢性病患者,医师会开具“连续处方”,一个疗程的药品服用结束后,患者凭连续处方可直接到药房取药,而不用到诊室重新开具处方。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