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36

校企文化论文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企业文化。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中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但当前,相当大比例的中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适应岗位,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苦恼与困惑;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也认为应届毕业生难以很快融入企业,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中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陌生与不认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长大的中职学生,对于企业文化产生陌生感也就成为了一种客观现象。因此,对于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如何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据调查,中职在校生普遍认为,他们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是书刊、网络和打工等。这说明当前的教学工作并没有为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学校有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等各种教育环节,但是若离开企业生产实际来讲企业文化,未免会显得空洞。而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

其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过去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在强调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时,却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是相连的,一方面的变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生很难理解各工序之间有效配合与衔接,以及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而若在教学中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

再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还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机。

二、在中职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中职教育办学特色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应用性,二是开放性。这两个特性都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职办学的应用性强调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实训环节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模拟工作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实训设施建设则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中职的专业教学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其中的渗透。

开放性是中职办学的另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学、产、研”结合,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实际上,企业的雕塑、标语、光荣榜都是企业文化的缩影。企业员工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也是爱岗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企业兼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则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切的体验。这样的实训环节,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三、企业文化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几个重要方面。

由于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及专业特色不尽相同,中职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根据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的普遍性差异,中等职业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1、重构教学人际关系,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公务员之家

但对于学校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成为一种个体行为,而忽视了沟通与协作。一个在课堂中从不发言、从不与同学交流的学生,不一定考不出好的成绩,但我们却无法想像他将来会成为一名好的员工。由于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上,因此,重新构建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有不少鼓励员工提出大胆创意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金点子”活动等。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同样需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如采用小组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研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研讨,课堂的人际关系得以重构,学生的表现欲望获得满足,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学生养成“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惟实”的良好学风,而这种风气也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推崇的。在学生实训的组织中,也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协作的机会,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工作小组,数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小组之间开展竞赛,鼓励他们密切配合,力争取得最好成绩。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同学关系暂时转变为同事关系,有助于其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2、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目前,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下,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与学校这种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通常只会给员工一个岗位,并提出工作的目标要求,至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则不会作具体的安排。这也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之一。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中职的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情况,在学生初步掌握实训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只提出工作目标以及安全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交给学生自行安排,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消除依赖性。一些专业课程的作业也应尽可能设计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调研、情报检索、调查分析等多种方法,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3、消除“60分万岁”思想,培养“零缺陷”意识。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篇2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企业在经济转型的发展过程中要增强长期发展后劲,需要实现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当前,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要占据人才竞争的主动,有效的途径是将人才引进的关口前移,即企业主动参与,共同培养高校人才。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以资金援助、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方式,实现人才定制培养,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联系,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做好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前期储备。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文化,加强在文化方面的合作和建设,校企双方通过文化共建,将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引入高职校园,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的发展模式,对企业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零距离”融合。企业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共建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持,另一方面得到了宣传,提高了企业声誉和品牌。长期来看,企业职工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校园文化共建的形式下得到提高,尤其是员工与学生的技能培训和学术探讨过程中,员工在企业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有进一步的提升。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和管理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在企业中获得长期发展。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按照“校企合作”的线路进行。结合校企合作的方针,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结合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似之处,两者的对接与融合使得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建设意义。一方面企业文化能正确引导学生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等关系,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提供平台为企业文化作扩散和宣传,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

二、校企合作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实问题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中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鲜明的校园文化使得学生能提早感受企业文化乃至整个行业文化的氛围。然而在实际建设中一些理解上的误区和合作过程上的形式化,导致近年来出现了校企合作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性”不足,过分注重形式,研究气氛缺失,缺乏大学氛围,学校的文化建设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其过程仅仅停留在校园文化的宣传与说教;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职业性”不突出,未能完全展现高职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缺乏实践氛围,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传递的载体,应该着重体现企业的色彩。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性”不够,拘泥于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法,与中、小学和其它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没有什么两样,无法满足不断的发展的社会需求和人才素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完整性”不足,校企双方的合作未能全面覆盖人才培养整个过程,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和企业合作人员虽然对校企合作的认知方面呈现出较高的水平,但在具体实践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上反映较弱。这些问题的出现,也造成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瓶颈,文化建设成果不突出,企业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未起到应有的作用,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如何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问题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缺乏一定的认识和理念,因此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不伦不类;2.职院校建校时间短,软硬件等条件不足,学院缺少合作企业的固定资金注入,发展校园文化缺少物质条件;3.长期以来,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导致企业和高职院校领导缺乏一定的耐性,无法长期的坚持;

三、校企合作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效途径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校企合作的模式的走红,不仅体现在本科或者重点高校上,更是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因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要求相当的高,而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特色便是对某一专业或者行业进行主攻,因此,采用校企合作这样的方式对于校方和企业方而言,其益处显而易见。与此同时,也不可忽视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这对学生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如今喜爱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学生们,学校正好可以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向他们传播校园文化,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成立初衷便是以培养社会专业性技术人才为首要目标,其特色为高度的专业应用性、职业取向性以及技术实用性。也就是这样的特色和目标,导致不少高职校园一味的追寻高技术人才输出和技能掌握性,轻视了对学生人格、道德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以至于学生的思想内涵普遍偏低,人格以及道德的部分缺失或者不完善。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学生的内在特性的建设,而学院最好的建设途径便是对自身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反反复复的熏陶中,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道德的形成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促进学生的自我思想人格成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塑造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也就一目了然了[1]。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盲区”

各大高职院校在管理校区时明白了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同小可的存在,然而,真正意义上符合国家旨意的“校园文化”的恐是寥寥无几。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或多或少的盲区或者误区:一是将校园文化与校区环境划上等号;二是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的关系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1]。三是以为校园文化仅仅是体育娱乐活动等。而实际上,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情况下,校园文化建设最难的屏障是“大学感不足,与普通初高中院校文化无差别”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使得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背道而去,双方无法跟上彼此的节奏,以至于产生学生到企业中时,与企业文化相脱节,缺乏实践气氛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成立的时间不长,院校资金匮乏,无法对建设校园文化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2];再者高职院校的领导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随口说说理念就不了了之,无所作为。

三、计算机网络背景下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文化信息的传播。校园文化传播在崭露头角之时,若要开展活动,那么必须要有相关的组织小组或者小团队。但如何吸引学生加入该团体就需要在期初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校园文化的宣传其目的万变不离其宗均是传播校园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但校园文化信息传播是否到位就尤为重要了。传统的横幅、演讲类的传播方式的校园文化传播效果不佳,而利用计算机网络能够有效的做到宣传效果,透过网络向学生进行传播,反倒更令其接受[4]。比如利用网络平台,开通相关的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号等成立校园官方平台,在平台上推送与校园文化相关的短文或者有趣的视频,从而起到文化的建设效果。(二)网络平台的管理。计算机网络传播文化,行之有效。但这就意味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的管理,如学院官方微博、微信、贴吧公众号的管理,因此,寻找一些对计算机网络比较了解且明白如何进行管理和监控的学生。对的校园文化视频、图文进行相关的筛选和,对来自学生的建议进行记录,从而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完善。(三)实现校企文化的结合。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能够收集到大量的企业信息,如企业的创新理念、服务意识、以及文化理念,还有就是企业的规模以及发展前景。通过储存大量的信息,来选取与自身校园文化能够相结合的且能够给学生提供有能力培养他们的企业,然后根据企业的相关文化,巧妙的将其融进校园文化中,实现校企文化相结合,学生吸收校园文化的时候又对企业文化了然于中,这为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学习企业文化节约了大量时间,还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四)实行“低成本化”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由于修建的时间不久,导致资金不足而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导致真正实行文化建设的时候,无从下手,还浪费人力。但利用计算机网络,创立一个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这些并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只要会互联网网络操作,以及相关文章的编写和懂得如何运营就可以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不必再死守传统的宣传模式,如拉横幅、宣讲大会等这样的活动,既浪费时间还没有什么效果,而用计算机网络的形式传播轻松方便,又最能被学生接受,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3]。(五)开设“校、企、学生”三方交流渠道。打破传统的沟通模式,不必为找企业管理者、校园管理者、某一学生而各处奔波,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回应的现象。设立“校、企、学生”的三方交流渠道,大家可以在其谈论自己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意见或者对现有校园文化所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网络的方式还可以进行面对面视频沟通,以及传送一些自己觉得对校园文化有代表性的剪辑小视频等,这样使得三方都能够及时的看到同学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看法,从而改进完善建设和增强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管理。

四、结束语

在这个多媒体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极为发达的时代,高职校企合作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传播的高速度传播、惊人的储存容量等特点传播校园文化的同时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40-42.

[2]刘允华,齐彩虹,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青年时代,2017(4).

[3]林丰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下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10).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篇4

一、需求导向与校企协同的内涵

(一)需求导向。我国人才培养形成了一系列导向理论,如学业导向、能力导向、就业导向、供给导向、实践导向,等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需求导向理论由国外学者率先提出,并逐步引入我国,逐渐在国内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能力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3]。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谓需求导向,就是高校结合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并创造条件使研究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培养,调整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外在需求,创造更大效益。因此,需求导向综合了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就业导向等理论,非常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二)校企协同。校企协同在国外称之为“合作教育”,由美国学者赫尔曼•施奈德于1906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首先提出,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校企协同的内涵不断扩大[4]。清华大学于1995年在国内首先成立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同样离不开校企协同,即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高校与企业资源及其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利用各自的目标和优势,校企双方结合人才培养、企业需求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施同步培养,以实现人才培养效果的最优化,克服了高校在培养专业型人才方面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二、“双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分别介绍基于需求导向和基于校企协同(简称“双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一)基于需求导向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基于企业、行业的现实需求,为此,不仅需要研究生在高校环境里通过理论学习、学术交流获得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在企业里由企业导师全过程指导参与实践项目,并通过实践考核获取学分,实现高校、企业的双重培养贯穿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基于需求导向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需求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框图如图1所示。(二)基于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培养,通过校企协同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职业胜任力,图2为基于校企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框架,主要包括校企共同参与的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内外导师共同开展研究生培养、校企共建实践创新基地、校企共建科研平台、校企共同开展纵横向课题合作等等,在此基础上,高校、企业还可以围绕研究生培养开展其他工作,如,校企联合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校企专家互访与交流,等。

三、土木工程“双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前面构造了“双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现在以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主要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创新基地、师资队伍、学位论文等方面,构建并阐述“双基”研究生的培养模式[5]。(一)培养目标。任何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就是制定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双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在获取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企业实践经验的积累,掌握解决实际土木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研究生在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后,运用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工程技术及解决方案。(二)课程体系。“双基”培养模式的土木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不仅应与当前土建行业的发展及人才需求相适应,也应与所在高校的现有师资、课程、实验室等资源相匹配,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在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既要体现研究生课程的学科前沿性,也要体现专业学位的工程实践性[6],具体课程体系如图3,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根据工程实践需要,本专业开设了专业特色课程(如,工程结构防腐与耐久性、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利用,软土地基处理,等)和地域特色课程(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与管理、沿海工程环境影响效应、盐渍土处理与利用,沿海文化与海盐文化,等)。(三)实践创新基地。根据土木工程学科特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基地可以为设计、施工、检测等单位,开展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将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落到实处。依托设计单位,研究生可以参与拟定设计方案,熟悉工程结构分析软件的应用,熟悉设计规范,开展工程结构计算与分析;依托施工企业,可以参与项目施工的生产、管理等工作,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工程问题;依托检测单位,可以参与拟定检测方案,评估检测结果,处理工程病害等,最终实现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这些基本上都是这些单位的日常业务工作,对于研究生就业来说刚好也达到了校企协同培养下的企业需求导向的要求,这也是专的最大区别。(四)师资队伍。研究生培养以导师负责制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其中,校内导师根据学校的导师遴选和考核评价制定选聘,要求导师具有一定的科研项目、经费等可支撑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并实施导师退出机制,确保校内导师的质量;企业导师主要来自实践创新基地企业,均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以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并把企业的需求直接与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校内校外导师共同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五)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更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当注重研究生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7]。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实践,来源于工程,如设计方案的优化、施工技术的更新等,才能体现学位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与企业需求的关联性;学位论文选题由高校导师、企业导师共同负责,以确保学位论文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并严格执行学位论文在开题、中期考核、评审和答辩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在成果考核方面学位论文必须具有创新性。

四、土木工程“双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证评价

近年来,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围绕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特别是与地方高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相匹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安徽理工大学、江苏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培养研究生,确立了土木工程“双基”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盐城二建集团、盐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创新基地,并与盐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并与企业共建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企业需求修订培养方案、更新课程体系,形成了企业全面参与、校企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紧密围绕绿色环保理念,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工程学科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积极开展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新材料的结构构件、新型结构体系研究工作;岩土工程学科以盐城沿海建设为契机,在环境岩土工程方面开展沿海新沉积滩涂软土的生态加固及环境修复等方面研究,重点开展沿海滩涂软土工程特性及快速排水与生态固化等,建有盐城市沿海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校级岩土工程研究所。近五年,研究生导师共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近20项江苏省科技厅、住建部等科技项目,高校导师和研究生积极深入企业,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0余万元,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经费保障、基础保障,全方位提升了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已联合培养研究生100余名,并与加拿大蒙克顿大学工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生培养开创了一条联合培养研究生之路,为2018年盐城工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研究生培养的示范引领下,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土木工程专业先后两次通过土木工程评估(认证),并先后获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江苏省土木类重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等,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材也获评江苏省重点教材。

五、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土建行业的持续发展,工程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校必须明晰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导向,联合设计、施工、检测等各类工程单位,不断优化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实践创新基地、师资队伍、学位论文等,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企业需求和校企协同的深度融合,不断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立章,杨旭东,宋招权.需求导向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6,1:1-4.

[2]刘克非,肖宏彬,易锦,等.校企合作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评估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3):25-30.

[3]李植斌,田红彦.基于需求导向的管理类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9:145-147.

[4]田国旺.基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9.

[5]余修武,蒋复量,郑平卫,等.工程类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探析[J].高教学刊,2017,19:3-5.

[6]王功勋,祝明桥,曾超峰,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0-81.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篇5

(一)学生方面

1.选题上存在较大问题。首先,选题范围偏大或偏小。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比如在探讨“我国公共治理机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分析”,“我国”这个范围太过庞大。另一种就是选题范围过小,比如关于“长沙市芙蓉区的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研究”这个范围又过于狭窄,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难以展开深入的调查,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就没有必要了。其次,选题重复。目前大部分高校毕业论文的选题大都是导师给一些选题范围,然后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来进行研究,由于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够透彻以及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论文写作这个概念,往往不知从哪入手,有些同学仅仅只为完成任务,能够顺利地毕业就行,他们一般都选择较为简单或者时下讨论较多的话题来进行研究难免出现论,文选题重复。2.对专业课知识掌握不够透彻,抄袭现象较为明显。管理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们必须做到论文的写作主题鲜明、条理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要善于将所掌握的管理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呈现出一篇集聚知识性、专业性、理论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高质量管理学论文。大多高校的管理类学生很少做到课前去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在上课时能够做到认真听讲的比例不多,课后去图书馆深入学习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更是寥寥无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走了过场,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缺少理论支撑,学校、老师又催得紧,这就致使一些同学利用网络大量的复制拼凑别人的文章,没有注入一点自己的观点看法,论文研究缺乏现实意义。3.缺乏论文写作经验和技巧。很多管理类学生在写论文时匆匆忙忙,并没有仔细阅读管理专业撰写论文的相关要求,致使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较多;还有很多同学不能从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资源利用率低,对所要阐明的观点表达不清楚,过于口语化,文章缺乏管理类专业术语,重点不突出,文章说服力欠佳。4.写作时间与考研就业相冲突。由于现在本科论文的撰写大都在大四下学期开始,而这时也正是学生们找工作以及考研的关键时期,学生们分配在毕业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不足,必然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同时由于现在高校的论文通过率不断提高,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顺利拿到毕业证,致使学生们没从根本上把毕业论文写作重视起来。

(二)学校方面

1.相关规章制度严重缺乏。学校虽然也教导学生严禁抄袭,要独立完成本科论文的写作,但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教学管理制度中,鉴于是本校的学生,不想给学生在之后的就业上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论文写作质量这方面把关不严。一般高校基本都规定论文的重复率必须在以30%下专门针对论文内容质量管,却没有理方面的相关规定,尤其是管理类的专业知识涉及领域较广,有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公共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也较繁杂,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太透彻,再加上还要实现重复率必须达标这一目标,导致学生无法静心去钻研论文内容。2.缺少对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的设立。管理类专业论文写作有其专业特色和撰写要求,文字描述居多,要求论文写作过程中逻辑思路必须清晰,语言的表达必须符合管理类的专业描述,但是在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往往更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由于学校在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创新能力培养上没有注入太多的关注,导致即使有些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较好,但由于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技能以及思维创新能力,最终呈现出来的论文平淡如水。

(三)教师方面

1.指导教师的数量供不应求。目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出现了老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象,以至于一个老师分配了多名学生,老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况且他们有自己的许多事情要做,大量的教案、课题要去整理研究闲暇时,没有太多间去认真修改每位学生的论文,部分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流于形式,修改意见是否落到实处并未被关注。2.2020指导过程较松散。受年疫情的影响,论文答辩普遍采取网上进行,老师基本上也都是通过网络来和学生进行交流指导,机械式的网络指导必然没有当面交流来得更贴切、好理解,致使老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哪方面欠缺,哪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缺少了解,知道些论文写作的具体流程就行,遇到问题不做太多的纠正,提交的论文质量肯定也就平平无奇。学生有时也可能没有理解指导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些论文写作方向甚至脱离主题。受一系列外界因素的影响,再加上老师也认为当下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找工作、考研才是学生们当前要专注的事情,对学生论文也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多方因素共同决定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不高。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构建

校企合作主要是指高校与有关企业达成协议,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教学、实习设备,学校则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单位的实战经验,培养出更多企业单位以及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在企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管理类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流程,为之后的就业制定明确的规划,同时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课程学习中可以着重抓住教学的重点,更深程度地掌握经济管理类知识,确保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为社会输送一批管理型专业人才。

(一)加强选题环节上的指导教育

首先校方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应共同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在确认选题时,题目大小、难易程度应与本科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匹配,尽量体现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特色,尽量将学生所掌握知识与企业现实需求相结合。其次可以让学生在参考老师所给定的选题范围内加以衡量,避免重复选题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真正想探讨的问题通过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而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进一步凝练升华学生们对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积累,并且更好的运用到之后的工作中,为社会提供一批管理型专业人才。

(二)保障论文指导老师的数量和待遇

首先针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校企合作主要由企业所分配的指导教师和校内专家教授来负责学生论文的指导,学校还可以从外校聘请一些学术方面较强以及对论文指导有实战经验的教授等来为学生进行论文撰写的指导工作。其次学校可以给指导出高质量水平的论文的指导老师物质上的一些奖励或者授予优秀教师称号调动老师们教学指导的热,以此来情,使他们能够耐心的为学生辅导,指出其论文存在的缺陷、论据论点是否得当等,同时专门为指导老师召开一个培训会,使他们意识到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发挥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的所学无条件的传授给学生,培养真正能给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

(三)提早开设毕业论文写作相关课程

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倡导企业与高校联合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参与教学培养的积极性,使得校企合作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可以在大二上专业课的同时给学生分配好论文指导教师,并要求老师平时多和学生互动,为学生灌输论文写作的必要性,不定时的给学生提供一些管理类专业相关的优秀论文来赏析,激发学生们撰写论文的热情。教师在平常的课程教学中善于将课程专业教学与企业目标需求结合起来,把学生置于企业文化理念中,提高学生对企业运营理念和管理制度的了解,更好地发挥管理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为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指明方向。同时,可以聘请企业的资深专家到校进行教学,开展实践教学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其次在大三下学期可以专门开设一门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程,要求老师为学生们讲述管理类专业论文写作格式的要求、相关文献的查阅方法及其引用、写作的技巧以及必须掌握的写作技能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为之后呈现高质量的论文写作做好扎实的基础。

(四)重新审视论文写作规范的规章制度,严格论文答辩过程管理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答辩组成员由校内高职称教师和企业专业的管理学者、资深专家等构成,这样既可以弥补校内教师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同时与企业资深专家进行专业上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所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与改进,并了解社会未来发展趋势,提高论文质量,为之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指导教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充分沟通,共同对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并加强对论文监督小组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定期整理汇报学生们材料上交以及论文完成的进展情况,严格按照论文写作进度安排,对材料审核不通过以及论文进展较慢的同学给予督促,使其能按时完成论文的写作。学校必须严格论文答辩过程的管理工作,制定规范的成绩考评标准,采取企业和学校双重考核方式,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与企业现实规划、切实需求相匹配,答辩的最终成绩由指导老师、答辩评审成员根据学生论文写作格式的规范程度、答辩过程中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企业设计项目的融合度做出最后的评定,并且针对学生答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专业的指导,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核心设计的能力。

三、结语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篇6

1汽车快修工作室的实践特点

1.1实战教学“真车辆”。我校的汽车快修工作室运用实车开展教学,将规范操作视频、实车模拟与实战教学相结合,将真实的汽车搬进课堂,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相互协助的方式,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企业所需的实用性人才。1.2晨会开展“真情境”。通过学生主持的每日校企对接式晨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为学生展示自我才华提供了平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1.3角色扮演“真客户”。学生在快修工作室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设立接待、操作、协助、复查、技术总监审核等岗位,形成一个完整的汽车维修流程。整个维修过程全部由学生担任,面对的是真实的客户,最后由教师扮演的技术总监对车辆的维修结果再次审核并签字。1.4学生展示“真任务”。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但由于性格内向和上台机会少等原因导致很多学生不敢上台展示学习成果,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综合素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上台展示演讲,多方位地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优点、挖掘学生潜力。1.5论文撰写“真案例”。在日常的汽车故障排除过程中,指导教师让学生尝试记录汽车维修故障排除的具体过程,帮学生列好专业技术论文撰写框架,分故障现象、故障诊断、故障排除、故障总结等4个步骤,记录自己在车辆维修和检测过程中的步骤,指导教师再对论文进行指导、修改。通过撰写专业技术论文,使学生在学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排故思维,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2快修工作室的实践过程

企业适应能力影响学生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学生实现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关键能力。可以利用快修工作室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职前素养,研究在课程设置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职前素养提升的影响。2.1技能培养体系的构成。充分利用汽车快修工作室平台,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形成任务页→视频拍摄→生成二维码→教材编写→扫二维码自主学习的中职汽修学生技能培养体系(图1)。2.2以学习任务为中心组织技能基础课程内容。以汽车定期维护课程内容组织为例(表1),组织技能基础课程的内容,要以学习任务为纽带,根据每个工作任务的教学目标、技术要求,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中的实践知识点都要具体到各个操作步骤;通过实践→理论→拓展的顺序使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突破每一个技术难点。2.3以排故思维为中心组织技能提升课程内容。在汽车故障诊断的课程中,传统的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故障排除方法,而忽略了排故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汽修故障诊断的实践知识后,鼓励学生尝试撰写汽车故障诊断步骤(图2),理顺排故思维,要求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汽车技术在飞速发展,学生只有不断钻研,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2.4汽车快修工作室的考核评价体系。汽车快修工作室的考核评价体系由学生自主评价、教师评价组成,另外还增加了企业晨会评价表,借鉴企业晨会制度,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建立了由学生自主主持的校企对接式晨会制度。通过企业晨会制度的引入和实施,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企业所需的关键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职前素养,使学生尽早感受企业文化氛围。

3汽车快修工作室的实践总结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篇7

一、大理大学毕业设计工作现状

大理大学作为云南省属应用型综合性高校,对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尤为重视。学校以专业为单位组织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在每年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中,采用“学院自查”与“学校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校大检查。以《毕业设计手册》记录阶段性工作形式进行过程管理、以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低于20%的合格线严抓论文质量。同时,针对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采取分流管理,并于次年1月份和5月份组织两次毕业答辩。以电子信息专业为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

1.师生指导关系确立电子信息专业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初(大理大学实行三学期制,九月为第一学期、十月至寒假前为第二学期、第二年的上半年为第三学期)启动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启动时,由专业负责人面向大学四年级学生召开指导教师研究方向宣讲会,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沟通后,确定师生指导关系。同时,要求每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最多不超过6人。2.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确定师生指导关系确立后,由指导教师拟定题目(立题),学生选择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在选定题目后,进行开题前的准备工作。3.开题学生选题后,经过近两个月的准备期,在学期末进行开题。开题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二)中期

1.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阶段学校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要求指导教师每个月至少对学生进行指导一次,同时加强对学生工作进度、出勤等的考核。学生在每次指导结束后,填写《毕业设计手册》。2.实习期间的管理电子信息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级寒假及第三学期前半段要进行毕业实习阶段的学习环节。在实习期间,要求指导教师以微信、QQ等在线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指导毕业设计。

(三)后期

1.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研究之后,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学校制定了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和模板,对毕业论文的格式进行了规范。2.毕业答辩学生在参加答辩前要通过指导教师、论文评阅人两轮的资格审查,还要通过学术不端检测,方可参加答辩。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内容,尽管学校、学院以及专业都加大了管理力度,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毕业设计选题陈旧,题材的选择偏向于理论层面[1-2]。此类作品的设计不能反映高等教育的教育政策。目前,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对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有着严格的控制,开设的选题范围有限。一般来说,教师提供许多主题,学生选择并完成。因此,题目内容主要是老师带过学生的毕业题目,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题目,没有创新,这多少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面对这些老生常谈的题目,学生的创作欲望无法增强,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这使得学生很难按照旧的规律进行创新,选题太窄,考察不了学生的能力,要是选题太宽泛,学生听不懂,毕业设计的任务就落空了。此外,还有学生所选题目的内容与学生的研究不相容,完全否定学生三年的学习成果。2.毕业设计中的内容往往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对完成理论的重要性[3-4]。而且学校对培训不重视,这对于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来说成为了阻碍。如今大多数大学教育政策都侧重于测试学生实际学到的东西,而忽略真正创新的力量,这妨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且,部分毕业设计内容空泛,使得学生难以完成或造成工作量不足。有的毕业设计内容过于陈旧,多年不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数毕业设计内容不结合实际,假题假做。3.师资力量问题。目前,大学生毕业计划的授课老师大部分还需要日常的教学、科研活动,而且毕业计划的时间比较集中,所以老师们很难保证集中注意力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这种情况最终会降低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目前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师每年均需指导6名学生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也就是有人数上限。即便如此,每年的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仍要有其他专业的教师挂名指导,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师实际指导学生人数超过6名,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势必受到影响。(2)指导教师质量欠佳。主要大多数教师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没有交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没有科研项目,导致指导教师提供的毕业设计内容无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局限性非常大。

三、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模式

借助企业的前沿技术优势以及研发生产实际的经营需求,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以前沿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毕业设计内容与过程技术指导,使学生在本科生毕业设计阶段加强对生产实际、前沿信息技术的学习、规范化的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本科毕业设计优化措施

1.严把“三选”,夯实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基础“三个选择”是公司、题目和学生的选择。“三选一”环节是校企合作毕业计划的出发点,是校企合作毕业计划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环节。选择公司时,一定要选择校外产学研中心、实习生产中心、毕业生就业单位等,重点看合作公司能否提供要求的毕业选题,或者说题目,必须由公司培训师根据实际生产制作,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实用性、内容和创新性。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合作管理毕业计划的质量、工作量、难度和进度。学生的选择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学习自主性强、对公司有兴趣并愿意参与的学生[5]。2.加强双学制管理,确保毕业规划工作持续、规范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采用“双师”制。在学校,学生管理主要由学校内的教师负责。在校外,由本人从事业务老师为主要负责人,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公司的管理规定。学校要走在毕业规划、期中复习、论文写作、答辩等阶段的前列,企业要走在研究生规划实施的前列。学校教师注重毕业设计标准化管理,通过课题启动、期中审查、论文撰写等方式监控毕业计划进度,确保毕业计划质量和进度[6]。

(二)具体环节安排

按照大理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现行的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环节,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的设计,如下:1.前期(1)立题。由企业按照“立足专业”“加强实践”“难度适宜”“鼓励创新”“联合培养”的原则设计一批毕业设计题目。这些毕业设计的内容要与企业的研发生产实际、前沿信息技术密切相关,要题有所做、做有所用,充分体现“真刀真枪”的目标。同时,要进行校企联合审查,确保从企业来的毕业设计百分百满足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目标。初期阶段,可小范围试行,待校企双方磨合顺畅,再大范围实施[7]。(2)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选配。立题结束后,需确定校企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需对毕业设计内容的研究流程、研究方法、关键技术、预期成果等内容了然于心,确保学生的研究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学校指导教师要了解企业提供的毕业设计内容,同时,配合企业指导教师做好过程管理,并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相关过程记录的审查[8]。(3)选题。由学院组织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讲解,并选拔一批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4)开题。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的理解程度,决定着毕业设计开题的好坏,更决定着毕业设计完成的效果。严抓毕业设计开题质量,开题准备不充足完成不好的,要坚决延期开题或组织二次开题。2.中期(1)建立并制定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的联合指导模式及制度,规范指导工作。校内导师可以实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企业导师可在线指导学生。(2)在线技术培训。结合企业研发生产实际,针对必要的技术或软件,可由企业开展集中在线培训(或到校培训),学院将组织参与项目的学生参加。(3)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在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可以警示、纠正进度落后、研究偏位以及质量较差的学生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尽快归位。这一环节,要严肃认真,保证毕业设计良好进度和完成质量。3.后期(1)毕业论文撰写。撰写毕业论文,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研究结论的一次综合性总结。更是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最全面的一次文字训练,为学生进入工作阶段或者是研究生培养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一环节,要注意,毕业论文要尽可能学术范,不要写成设计说明书[9]。(2)毕业答辩。对于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学生,学院要单独设立答辩组,答辩组成员由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和相关专家组成,对项目组学生逐一进行毕业答辩过程考核。(3)仪式感。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环节要由学院统一组织,并张榜公示,吸引低年级学生旁听观摩,营造庄重的仪式感。比如,现场要挂《×××专业答辩会》横幅、礼仪(衣着整洁、仪表端正、学生行礼等)、学生陈述及介绍毕业设计内容、评委提问学生答辩、学生致礼后离场、秘书整理统计成绩和存档材料。同时,要严格把握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学生在毕业答辩过程中需使用PPT进行陈述答辩,陈述一般在15分钟左右。

四、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模式的优点

教育部每年开展两批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申报,学院应当以此为抓手,提高申报数量,以量变增项目,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共同开展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改革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弥补短板,提高毕业设计质量[10]。1.引入企业力量,丰富毕业设计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2.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组织毕业设计,使学生提前深入社会,了解行业特点、现状和发展前景,清楚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定位。3.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人才进校讲学机制,提升师资力量,丰富学生、教师视野。4.推进教师与企业对接,促进企业研发、生产、技术服务以项目形式进校,与学校联合开展研究,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水平。5.以改革毕业设计组织模式为突破口,夯实校企合作基础。在后续的工作中逐步向专业课、实验、实习等其他教学环节拓展,将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实验教学的最新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共同改进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1]。

五、结束语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当前,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的趋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高等教育阶段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地方高校如何转型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问题,正是我们需要面对和研究的。在此,笔者从如何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服务的角度,结合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旅游管理系近些年的教学及科研实践,对以服务地方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作一些探讨。

1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与地方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业无论是市场还是技术都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与地方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1]杭州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理念是立足杭州,服务浙江,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杭州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发达,旅游业是杭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杭州市政府在《杭州市旅游休闲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杭州打造成“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重点建设“三大示范”,即全域旅游示范城市、旅游国际化示范城市、会奖旅游示范城市。新的目标需要人才的支撑,杭州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承担着为杭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构建以服务杭州地方旅游业发展为导向、与杭州旅游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在厘清地方旅游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我们以服务地方为导向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控制、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目的是打造一个与杭州地方旅游业发展紧密衔接、互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2.1明确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修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的具体体现,是实施教学管理、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钱江学院旅游管理系通过对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大量走访调研,邀请地方旅游行业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参与教学管理,共同商讨专业发展的方向。我们确立了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杭州地方旅游业人才需求来设置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采取2+1+1的学制,前二学年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第三学年分方向选修模块课程,第四学年是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其中模块课程的设置根据地方旅游行业的发展特点灵活调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落实过程中,我们专门提出了具有本土情怀、熟悉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愿意为地方旅游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把校企合作为重要的办学手段。2012年钱江学院与浙江中青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创建中青旅英才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由公司委派资深专家担任授课老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进入浙江中青旅直接接受现场培训,除此以外双方在学生各类实习实践、青年教师培训挂职、企业员工进修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2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旅游管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杭州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重点打造了三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模块作为大三学年的专业选修课程。(1)文旅融合模块:杭州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文旅融合、以文促旅成为杭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为此,我们开设了“浙江地方文化”“文化旅游研究专题”等课程,对浙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对杭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培养学生实践、研究的能力,更强化学生学以致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2)会奖旅游模块:杭州发展会奖旅游优势明显,2016年杭州成功举办G20峰会,2022年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后峰会、前亚运”时期,会奖旅游正成为杭州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助推器。为此,我们开设了会奖旅游模块课程,开设会展设计、策划、项目管理等课程,并且与杭州会展协会以及西博文化、鑫桥会展等杭州知名会展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课堂教学和见习实训等教学工作,锻炼学生从事会奖旅游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杭州会奖业的了解和从业愿望。(3)数字旅游模块:杭州作为国内数字经济领先的城市,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口号,数字旅游正当其时。随着杭州旅游大数据平台与城市大脑全面对接,升级后的城市大脑文旅系统,可以给每一个旅游者精准“画像”,根据他们的归属地信息、旅游预订偏好、行为轨迹、逗留时间、餐饮习惯等数据,向游客提供精准的旅游服务,优化游客体验,数字经济让杭州旅游焕发新的活力。为此,我们开设数字旅游模块课程,设立旅游大数据分析、网络营销、新媒体运营、跨境电商等新课程,培养能熟练运用旅游企业数字经营管理的方法、手段和技能,能从事数字旅游相应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从业能力,有效服务地方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钱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行“理论+实务”的双轨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从业地方、为地方服务的能力。目前我们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三部分:(1)专业实训类: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专业实训环节主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结合课程理论精心设计实训项目,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和项目,直面旅游行业中实际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专业实训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专项实训安排在大三上、下学期,分别设立专门的实践周,设置专项实训项目,专项实训项目利用校内或校外实训场地,教学采用真实的工作项目,教学过程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式的学习,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和实践经验。综合实训安排在大四阶段,在所有理论课程结束以后根据专业特点安排综合性的实训项目,时间跨度在8-12周左右,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实训导师的指导下,理论结合实践,开展培训和实践教学。(2)专业实习类: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习环节更强调对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的培养,采用分阶段推进的形式。大一和大二阶段开展认知实习环节,通过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事业单位参观,邀请毕业学长、业界精英进校宣讲,分享从业经历、介绍行业特点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大二和大三阶段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去见习,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任务。最后是大四的毕业实习,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自己工作岗位任务,锻炼自己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3)学生科研类: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提倡真题真做,开展应用性研究,选题与地方旅游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相结合,发现和解决旅游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选题与实践、实习经历结合,根据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所做、所见、所思选择自己研究的方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真题真做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使得学生更关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他们在平时的实践和实习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发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搜集素材,为论文创作做准备,实习为创作论文提供了素材,论文创作促进了实习质量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3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

许多高校虽然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服务地方导向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面临许多难题,比如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合作意愿和动力的缺乏、教育理念的差异、利益诉求的不同等。企业方面不愿意花更多精力真正参与到校内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只重视用人而不重视育人,不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和培养,也不愿意把实习生放到重要工作岗位上锻炼;学校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很好体现企业的需求和意图,实践教学常常形式大于内容,许多合作项目流于形式,往往签订了合作协议却没有实质的内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够。[2]学校教师背负教学科研的繁重任务,指导实践教学往往需要付出比一般课堂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又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措施,教师往往不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在实践教学当中。校企双方的师资也不能真正实现共享,对双师双能型师资也缺乏科学完善的资格认证和培训体系,许多双师型师资培养流于形式,有的成为教师曲线评职称的手段。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教师编制紧张、教学压力大,教师很难有时间精力前往企业挂职实践。偏低的工资待遇又不足以招纳企业的优秀人才成为专职或兼职教师等等。遇到的问题很多,需要各方努力才能获得改善。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以下几点是可行的应对策略。(1)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同合作机制,实现多元主体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树立并强化为地方服务的办学理念,旅游管理专业要为地方行业、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创新服务,培养地方旅游业发展急需的应用性人才,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也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实践、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3]当地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应该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持续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意愿和深度。比如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大学生企业实训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政府的指导下,遴选优质企业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鼓励企业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对企业的实践指导活动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给予交通费、生活费等方面的适当补贴,调动了学校、企业、学生投入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打造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学校要把关企业层次、筛选合格企业,应尽可能地选择信誉良好的优质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要加强对实践基地的维护,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良好互动。比如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与浙江中青旅等国内百强旅行社、西湖国宾馆等五星级饭店、西博文化等知名会展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建设了十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等工作,学生通过实践锻炼了专业能力,了解和熟悉了地方旅游产业环境和企业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流程,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就业于这些企业,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这些知名旅游企业的业务中坚骨干。根据我们的经验,品牌企业更重视对实习生的培训和培养,把实习生培养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手段,学校也应该更主动积极地与企业交往,满足企业方合作交流的需求。(3)构建独立开放、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该改变过去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整合资源,梳理层次,构建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考虑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还要考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结构差异,更要考虑当地旅游行业发展的特点和独特资源,建立从低到高、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激发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伍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基于地方服务型教育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4-98.

[2]杨坤.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8(12):16-20.

[3]邱云志,郑元同,马力强.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土化合作应用转型建设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12):116-123.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进路径;应用型本科学校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多省份相继了促进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内许多高校也陆续提出了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方针,在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偏重实践性。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该专业侧重培养学生商务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与经济、管理、法律相交叉[1]。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将原先的“毕业论文(设计)”改为“毕业设计(论文)”,突出了以“设计为主、论文为辅”的应用型培养方案。该方案沿着“学术论文”———“实践报告、学术论文并重”———“以实践报告为主、学术论文为辅”的思路进行变革。该环节最相关的课程是《学术论文写作》,其它课程如《商务英语单证》、《国际贸易实务》等也均为课堂选题来源。《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应在常规教学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提前确定选题方向,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建设下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

就全国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正面临着重要改革。尤为显著的是,许多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正逐渐转向毕业设计,但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教材。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商务实践、思辨与创新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应用复合型英语人才[2]。单纯的毕业论文形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不符。当然,仍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毕业论文,但其论文必须与商务方向相关,如商务翻译、商务语言学、商务文化交际等。作为最直接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也应立足于商务英语专业特色,以应用实践为导向,努力达到以下三点课堂教改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坚持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价值取向,争取与本土商务活动相结合,提高应用价值,使之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其次,引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解决方案具有实践价值,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再次,引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具备实践性、创造性、综合性等特点。实践性是指自主设计、调研、撰写。综合性是指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如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学等。创造性是指方案、方法、内容、结论创新等。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改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应该以坚持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目标。就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设计)来看,该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两方面的关键问题:(一)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区别。1.毕业设计主要包括调研报告、实践报告[3]。调研报告包括行业调研报告、市场调研报告。实践报告包括商业企划书、营销创意方案、商业案例等。毕业论文是指学术性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支撑。2.毕业设计一般包括前言、市场和行业分析、主体内容、结语、附录。每种类型的毕业设计体例允许有细微差别。例如,商业计划书可具体包括企划案重点摘要、产品服务描述、营销运营计划、管理计划、财务信息等。毕业论文包括前言、文献综述、主体内容、结语、附录。文献综述一般旨在对前人研究的优缺点进行客观述评,从而引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意义。3.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更多样化。首先,可源于学校的专业课程,例如《国际物流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其次,可源于社会团体实践,如假期企业实践、校企联合实践、志愿活动等。当然,其也可源于指导教师启发,就社会热点现象与问题进行选题。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源于文献阅读。(二)毕业设计具有哪些独特优势?1.毕业设计更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专业性、跨学科性。它的优势则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毕业设计旨在检查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4]。一方面,希望学生对大商务领域某一专门课题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另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实践应用能力、问题处理能力。2.毕业设计对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学术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本科生可结合本专业教学实际开展相关选题,或结合本土志愿者活动开展选题,或就本土外贸公司的商业营销方案进行设计。因此,毕业设计的可操作性更强,学生们的设计架构与写作过程也相对更顺利。

三、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对国内某些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商务英语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建议以《学术论文写作》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主线,其它课程为辅线。同时,拟鼓励一部分学生先进行试点改革。(一)以《学术论文写作》课堂教学改革为主线。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以《学术论文写作》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主线,其它课程为辅线,从授课内容、教学进度、课程考核形式、教学目标、教学材料等进行改革。辅线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毕业设计灵感[5]。某些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已将《学术论文写作》改为《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的课程教改工作包括:1.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问题,需要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1)原先的《学术论文写作》聚焦于“毕业论文”选题技巧、外文理论阅读、文献综述撰写要求、外文翻译技巧、开题报告撰写技巧、论文正文撰写要求、参考文献引用、论文格式规范等。(2)改革后的《学术论文写作》需将原先有关“毕业论文”的教学内容浓缩至半个学期。后半学期重点讲解“毕业设计”的优势与要求、选题来源和技巧、毕业设计分类、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内容框架设定、参考文献引用、格式规范等。2.对课堂教学进度的改革。对于课堂教学进度的改革,具体为:(1)原先的《学术论文写作》可在16个教学周内对毕业论文操作流程进行顺序性详解。(2)改革后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需要调整教学进度:前半学期侧重对“毕业论文”写作技巧的讲解,后半学期侧重对“毕业设计”写作技巧的讲解。3.对课程考核形式的改革。在课程考核形式的改革层面,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1)原先的课程考核形式为“开卷式的课程论文写作”。(2)改革后的课程考核形式为“开卷式的课程论文写作/课程设计”。4.对教学目标的改革。针对教学目标的改革,应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改革,不能偏离教育培养目标,具体为:(1)原先的“毕业论文”侧重学生基于理论基础的对专业知识进行归纳分析的能力。(2)改革后新增的“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的一种总结性实践教学。学生可应用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5.对教学材料(教材)的改革。教学材料(教材)的改革层面,需要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设计,其基本要求是:(1)原先的“毕业论文”采用《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任课老师辅以自编的教学材料。(2)改革后仍保留该教材,同时,任课教师会花更多时间编写毕业设计相关教学材料。目前,国内已出版其它如建筑装饰、电气自动化、文秘等专业的毕业设计教程,但还未有商务英语专业的相关教材。(二)先鼓励一部分学生进行试点改革。1.拟鼓励一部分学生先选择“毕业设计”。对于这部分学生,任课老师、指导老师需给予更多指导,使之在商务理论指导下做“大商务”领域里的具体项目。题目不宜太大,提倡从个案研究做起。建议学生先做“商务报告”。从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外语系20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情况来看,选题灵活性很强,所涉范围广,以营销方案居多。营销方案如:六神在南非的营销方案、诸暨茶叶面向俄罗斯市场的营销方案。调研报告如:时尚快销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调研报告———以GAP为例[6]。商业案例如:沃尔玛跨国经营管理启示———以中国市场为例。创业计划书如:欧洲地区创业企划书———港式甜品欧美。2.就指导教师来说,优先指派具有商务英语教学经验或校企合作实践的教师先担任,从选题、框架、实施过程、实证调研等方面把关指导。随着后期毕业设计人数增加,鼓励更多老师开展毕业设计指导。目前,国内仍较缺乏具有商务背景专业知识以及校企合作实践经历的教师[7]。学校应对其余教师进行相关指导培训,就毕业设计选题、类型、体例、格式要求等方面进行交流。3.通过对学生的多样访谈以及指导教师的反馈意见,合理制定毕业设计的具体写作要求。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代表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择倾向,听取他们对《学术论文写作》的授课建议。通过对指导老师进行抽样访谈,了解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反馈意见。不断总结试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积极推进《学术论文写作》的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毕业设计应紧紧围绕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变革毕业设计形式,使毕业设计更加符合专业特点。二是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毕业设计更具应用性和实践性。毕业设计需要有稳定的实习基地,需要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三是加大指导教师的团队建设,提升导师的专业指导能力,甚至可邀请企业人员共同参与指导毕业设计[8]。鉴于此,对于任课教师(尤其是《学术论文写作》)来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1)一方面,传授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在选题方面提高应用性,让学生与所学专业相结合。(2)另一方面,传授毕业设计写作内容,围绕选题论证、框架拟定、研究方法、调研过程等开展教学。对于指导老师来说,不仅要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考察,更要对学生的各种实践及处理问题等能力进行考核。对于选择毕业设计的学生来说,需要对商务领域某一课题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学生不能囿于坐在教室查找资料,而是要深入商务领域实践去收集数据。实践报告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主动开展调查、独立撰写方案。

四、结语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理论价值体现在:可丰富有关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中的理论问题。实践价值体现在:提升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提高写作质量,实现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与价值等。该改革工作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选题、过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选题的可行性不够强、与企业生产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能力有待提高等。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肯定会遇到困难。任课教师、指导教师都需在试点改革过程中不断总结其问题,及时改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鲍文.国际商务英语学科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9.

〔2〕刘法公.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核心任务的实现[J].中国外语,2015,(01):19-25.

〔3〕鲍文.商务英语教育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19.

〔4〕纪多多.商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31.

〔5〕石佶.常州大学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05):17-19.

〔6〕陈杰,周红志.双创”背景下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19,(04):40-42.

〔7〕鲍文.商务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79.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专业实践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是培养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创造转化能力的人才[1-3]。他们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参与相关科研,面向社会生产第一线,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的合格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中打破学术型或研究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上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地位;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化相结合的方法尽量提高教学效率;在培养途径上强调与企业紧密联系,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4-6]。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

一、海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海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科学修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正确的海洋观,系统学习海洋科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海洋科学和遥感与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在海洋、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地质、环境等相关领域从事遥感与信息的数据处理、系统开发集成和海洋高新技术研究的能力,能在海洋和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国家机关,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及数据处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海洋技术专业按照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海洋技术专业毕业学分要求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二、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四层次、八模块”的实践课程体系[7-8],海洋技术专业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适度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课学时,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教学计划,构建“四层次”(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八模块”(素质拓展、基础技能、专业实验教学、专业综合能力、工程训练、综合实习、科研训练、创新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基本素质层次:主要通过教学实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对实际社会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第二层次是基础技能层次:通过课程实验和实习、社会服务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第三层次是专业技能层次:通过课程训练、面向企业进行假期实践、参与科研课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层次是综合训练层次:通过科研训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如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挑战杯、科技竞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和提供学生创造性、探索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八模块”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是素质拓展模块:包括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及野外训练、文化艺术创造、安全防护能力训练等,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及基本生活能力。第二是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外语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训练、计算机基础训练、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学科基础课实验等环节,目的是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的应用技能,提高基础课程的实践能力及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第三是专业实验教学相关模块,包括与专业课程的各类验证性、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课程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第四是综合能力模块,包括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设计能力训练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和学术训练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第五是工程训练模块,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等环节,目的是为学生构建面向生产和应用的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六是综合实习模块,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强化对专业综合知识的认识理解,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第七是科研能力培训模块,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科学研究训练。第八是科技创新训练模块,包括学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如学生申报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等),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开展的有以下几个途径。1.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学校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9-11],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已分别在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学校在教学设施、实验设备、职工培训等方面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企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实习岗位,并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校企资源合力,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学生参加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时间为1个月;第二学年在学校进行基础的“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实习”,时间为1个月;第三学年在学校和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实习”,时间约为2个月;第四学年在学校和企业进行“专业方向的实习和毕业实习”,参加毕业教育,时间约为3个月。从而实现实践教学四年不间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建立校内实验室共享与开放机制,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和共享,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主进行实验研究,开展创新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校企联合,引进企业环境,缩短学校和社会间的差距,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室建设。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自2006年以来,已经开展了10届,每年海洋学院均有6-8项项目得到资助,分别为部级、省市级和校级项目。通过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该项培养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和改进实验方案,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等。该计划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产生了良好效果。4.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文化创新通过第二课堂学分的设立,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科技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能力。第一,学校完善了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建立了开展创新竞赛的活动机制。第二,建立本科生导师制[12-15],在海洋技术专业中,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班导师。针对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导师指导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尽快转换并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考风;向学生介绍学校学分制教学体制,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等,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针对二年级学生,本科生导师帮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帮学生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各课程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个性发展辅导学生选课,制订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针对三年级学生,导师针对学习突出和有专长的学生,提出个性化培养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设计,向学院提出推荐免试研究生人选,并结合导师从事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针对四年级学生,导师应配合毕业设计导师工作,对学生就业提供帮扶。第三,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科能力竞赛等,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第四,推进立足解决实践应用问题的科技创新训练,注重科技创新训练的应用性。如组织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等各类科技竞赛,以开放实验室为基地,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设计,学校安排教师负责指导,组织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从而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5.强化毕业论文管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能力,学校成立了校级、院系级等不同的督导机构,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论文初稿、到最后定稿,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等各个环节都加强了监控,进行了全过程管理,及时处理问题和纠正错误,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为了增强毕业论文的实用性,学校和企业联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双导师”指导,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选题和设计,更侧重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侧重于增强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学术性。

四、结束语

鉴于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为了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本文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重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间断”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实践教学的改进。一是推动校企合作,即产学合作,实施的途径一般是产学结合、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采用产学研用结合的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资源,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升级。三是采用科教结合的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高校及研究所夏令营等,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将本科课程内容应用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学以致用,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因此科学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提高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创新性应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小慎 李秀梅 李家星 李伟 李昭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9.

[2]李雨辰.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3]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4]李伟,钟昆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7-159.

[5]仝自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借鉴[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8):269-271.

[6]罗维平,刘素一,王东.自动化专业教育创新工程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S1):80-83.

[7]季桂起,李永平.德州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2-25.

[8]陈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实践教学的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110-111.

[9]刘尧猛,丁忠林,畅卫功.面向市场的新型网络人才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9):124-127.

[10]安玉雁.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运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47-51.

[11]梁萍,程伟.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217-218.

[12]万丽丽.对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6(3):49-50.

[13]罗汀.试论建立中医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J].西北医学教育,2006(3):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