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6:49:25

校企范文篇1

关键词:中职汽修校企合作策略分析

1引言

中职学校一直采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做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学生可以学习较高的职业技能、完善实训基地,便利的实习等福利。在企业中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基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锻炼实习。使用校企合作的手段,学生的进步效果显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很大的益处,对口培训的模式下,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找到努力的方向,提高就业率;对于企业来讲,在中职的学生对于企业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间接的宣传了企业,提高知名度,对于企业的招聘提供了方便,更有利于找到专业人士。

2准确定位,选择证书明确汽修专业的学习目标

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应该以现代汽修行业的实际标准为主来培养学生,指导理论知识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总体水平。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课程之前,要向学生展示职业的前景,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加强学生对于汽修的重视。端正态度,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完成学业,满足企业的需求,在未来的生活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教育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满足社会对于汽修人才的需求。在中职院校中,汽修专业应该把“以德树人”的理念贯彻到底,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根据汽修行业的要求,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校企合作可以融合企业和学校的优点,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首先,企业在学校可以寻找符合要求的技能人才,与此同时,拓展了员工的培训内容。其次,学校也能够减少支出,利用企业的实训设备培养学生,不再只注重理论知识。但对于汽修行业来讲,所需设备很多,经费需求大,设备升级很快。最后,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很好的结合理论和实际,在实际的操作技能时,升华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企业实习时,学生提早学习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素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较早的为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纪律。

3统一企业和中职院校的资格证书

校企联合建立一个符合中职和企业的资格制度,学生可以通过资格证书来证明自己的技能,企业能够通过证书便捷的找到所需的人才。在建设校企互聘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中首先解决好师资问题,要提高师资待遇,挽留好的教师,然后提高学生整体质量,保证教师上课心情,从学校进入社会,首先要从思想改变,在学校可能只用处理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简单纯粹,不管怎样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在社会就不一样了,社会上的人鱼龙混杂,老师需具有针对性的教导。教师工作过程中与学员密切合作,相互辅佐,互为照应,工作时与同事之间互相沟通、补充,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业务能力,为工作兢兢业业。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力来优化教育学员的方案。师资的缺乏,让很多校企很难按照原计划发展。无论什么方向什么科目,实践科目或者专业知识讲述起来很困难,很多科目具有其科目特殊性,实践科目在实施过程中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项目之间具有层次,囊括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校企师资资格证的获取难度,所以师资力量缺乏,如今想要组建校企师资队伍,要聘用足够的校企互聘师资来组建一个队伍。中职的学习时间一般为3年,学校培养学生的空间范围是校内、校外。其中,学校的学习时间是2.5年,教师讲授基础课程,企业技师、专业教师讲专业课程。毕业证领取的前提是:学生达到规定的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项,选取要考的等级证书。且学生在企业学习半年,为生产性实习,是由专职班主任、企业人员共同指导、管理学生实习,补全在学校学习的缺失。学生的实践场地、师资是学校提供,设备由企业购买,满足学生考核和培训的需求。学校可以让需要考取证书的学生有场地训练,企业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考核,选取汽修专业人才,创造效益,稳定校企合作制度。

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的资格证书体系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培养专业技能,拓展课外知识,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汽修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很多时候其实是在企业中提升的,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管理学生的生活。教师自身对于汽修专业的掌握,对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自己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对于汽修专业的学习的好坏,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能否学好汽,客观原因在学生自己身上。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都是在对应的企业地点完成,学生通过实习期之后,可能就在实习企业工作。校企互聘教师负责教授学员专业知识还要负责保证学员实践能力的合格,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很高,很多校企师资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能力。很多所谓的校企互聘师资只具备一些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本身并没有接受足够的实践能力,没有进过企业。很多校企师资在工作过程中制定的制度没有科学性,合理性,出现新问题也没有及时改正,不会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与完善。工作时没有工作计划要提前规划,计划好需要的时间,投入的物力精力,工作所需专业性,综合素质要审核明确,保证工作的质量。众所周知,人员、机构就是服务市场的报障,所以,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是对人力的管理,其中人力包括组织机构的人员,这也是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业的需要。企业对于人力资源没有重视,也没有对人力资源有正确的定位,很多企业缺乏人力资源的战略意识。人力资源没有根据职员的诉求作出相应改变,没有引导职员看清自己在企业中所占的位置,对职员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让他们看清自己的发展路线。企业人力资源缺乏规划,也没有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最重要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更加注重的是办事,没有注重人员的分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要更加重视,职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技能,发现社会的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企业管理者要“以人为本”对于职员的个性化要尊重理解,对于人力的发展给与足够的重视,通过调整管理模式、制度创新,让人力的管理根据有时效性,科学性,针对性,提高职员的能力。企业如果想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就要真正站在职员的角度看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企业在进行人员分配时,就要注重观察不同中职学生优势,合理分配,把人力资源用到最大化。

5校企合作制定课证融通的汽修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制定课证融通的汽修人才培养方案的好处在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够满足学校的对学生要求,也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校企两方一起研究证书标准,把企业一线要求职业要求和教学要求进行有机融合,升级课程设置,改革模块化教学,教师和企业不能只在乎学生整体的发展,对于一个个独立的学生个体,教师和企业要挖掘学生的潜力、特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思维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现场进行勘察并做好记录,对部分需要经验的实践要进行收集与整理,有时候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因现场制约有新要求,学员没办法继续进行实践研究。学生年龄具有约束性,学生有着其年龄不能做的体力工作,其心理也没有久经社会的社会人心里强大,没办法承受过大落差,但对于迟早要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这一步是无法避免的,学生要慢慢学会适应社会,这需要学校的计划、实施,学生更好进入社会,适应社会。企互聘共用师资人员是要承担学院教授知识和社会工作实践的责任。校企互聘师资是要在教授学员书面知识的同时提高学员实践能力,两者不是简单相加,需要相互协助,互为进步。

6结语

“1+X”课证融通背景下中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道阻且长,任重道远,我们仍需努力,在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已经不能只满足于专业知识的层面,还要有实践能力,而很多职业教育应聘时对学历的要求更高一点,没有那么重视实践能力,有时教师本身也没有什么企业实践经历,没有教育学员实践的能力,不利于学员教育,在应聘教师时不能只看中学历,也要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宇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的类型、标准及评价[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9,34(4):51-54.

[2]龚添妙,杨虹.1+X证书制度实施的意义与现实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27):13-18.

[3]谢海燕.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本科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以南京审计大学学院国贸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116—119.

校企范文篇2

1.“2+1”模式

即在校学习两年,企业实习一年,最后返校毕业论文答辩、毕业典礼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酒店管理专业普通班的教学环节。目前,“2+1”模式在前两年的在校学习阶段,教学环节和时间的安排上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在实习的最后一年,教学计划中安排为期半年的岗位实习和半年的毕业实习。同时为了适应酒店经营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参加不定期岗位实习5次,每次6-8小时,灵活地实施“2+1模式”。

2.“1.5+0.5+0.5+0.5”模式

此工学交替安排为在校学习三个学期,专业实习一个学期(6个月),回校学习一个学期,毕业实习(4个月),最后返校毕业论文答辩、毕业典礼。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和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其具体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在实践中,工学结合通常被简化为“两段式”,即“前期的单一学习”+“毕业单一实习”的形式。这就导致工学相脱节,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背离了工学结合的初衷。采用“1.5+0.5+0.5+0.5”模式即可解决上述问题。尤其是学生通过前半年的实习,了解了酒店的正常运作方式,清楚酒店需要哪些人才,更明白自己日后将要努力的方向,以及需要再储备的知识,为再次的实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同时学生也将有两次选择酒店的机会,可更多地了解不同的酒店,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1+0.5+1+0.5”模式

我院08级试点班(单招班)工学结合模式为“1+0.5+1+0.5”,即在校学习一年,专业实习一个学期(6个月),回校学习一年,毕业实习(4个月),返校毕业论文答辩、毕业典礼。08级试点班(单招班)这一班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均来自中职学校,他们都已经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该班级学生已呈现出适应能力强、心理素质好、抗压能力强等特点。经过专业实习6个月后,学生纷纷表示返校后要好好学习理论知识,例如外语、人际沟通等课程。这种模式的实践,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对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4.订单式人才培养

此种教学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挑选班级成员、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参与校企活动、校企共同评价人才等。“订单培养”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形式,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发挥企业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自2006级学生开始,目前已经组建香格里拉班和华芳金陵班,该班的教学计划由双方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共同开发,教学在学院和企业两地交替进行,双方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就业。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作用分析

1.“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

工学结合要求学生以准职业人身份参与生产或管理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有比较好的实践能力,作为专业教师更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教学能力。酒店专业教师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自觉利用业余时间,以寒暑假短期一两个月、长期半年、或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提升,学期中间短期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获取行业最新资讯,开拓专业视野,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专业教师。这种形式不但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而且能够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应用酒店一线案例,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内容,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2.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最理想的状态是企业、学院、学生找到共同利益点,达到三赢。这就要求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适应企业一线技术及管理岗位需要。因此,系部设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积极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调整。同时,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岗位需求方面做了广泛的调查,及时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收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范围,明确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便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工作水平,为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3.课程改革

根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积极调整教学计划。如在《专业认识周》课程教学中,教师亲自带学生到酒店去参观,增强学生对酒店的感性认识;邀请已经在酒店实习的学生座谈,回答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交流实习的心得,为学生未来的实习做好铺垫;同时,邀请行业的专家为学生做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坚定学生从事酒店业的信心。《客房实训周》有两周的课时,已经在做的探索是一周课时把学生安排在各大酒店的客房部,一周课时安排在校内。这种工学交替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于客房的感性认知,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在《礼仪实训周》课程教学中,每天安排学生早晨和中午站门厅、同时用礼貌用语问候,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这种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深化校企合作

我系已与金陵酒店集团、香格里拉酒店集团、苏州金鸡湖酒店集团、洲际酒店集团、万豪酒店集团等多家国内外的酒店管理集团建立联系,形成辐射长三角的实训和就业基地。实习期间,专业教师平均每两月探访学生和走访实习单位一次,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并收集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及对本专业的教学建议。这些建议为我系提供了宝贵的市场就业导向。彰显了高职的办学特色。

5.教学改革

为切实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活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通过团队合作、社会调查、综合汇报、专题研讨、技能竞赛、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亲身体验等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开展“金牌服务明星进课堂”、“行业企业专家进教室”、“实践教学进店堂”等专题教学活动,以此拓展专业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开展专业知识竞赛、行业技能比赛、教学研讨、专题论坛、校企联谊等活动,将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共赢。

6.人才培养质量

依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安排,实施多形式的“工学交替”,让学生在学校、企业、行业不同的环境氛围中实现螺旋式提升,也同样使学校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专业水平等方面得到调整和提高。

校企范文篇3

一、多元化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探究

1.校企合作机制。成熟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是实现多元化农业技术的前提,也是促进校企合作整体效率的重要保障。通过多年的探索,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也逐渐形成了“联合培育、双向选择、双向考核”的校企合作培育机制,其内部的原理就是根据当前我国的社会就业形势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基本需求作为切入点来培养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而言,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往往缺乏主张,对未来的就业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往往不足,导致在学校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想当然”的情况,教师经常忽视教学的实践性,会影响学生对其职业特点的判断,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也无法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无法适应就业环境,从而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校企合作制度的方式,不但可以实现双方共同的学生培养目的,而且能够凸显出不同的侧重点。2.基地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中的一员,与其他的高职院校专业类似,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必须以体现技能为核心、以知识框架为支持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够通过将多个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教学项目来逐个实现。尽管设施农业技术的教学课程内容较多,难度也不尽相同,但是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逐渐开始发展基地培养的新模式,与多个不同特点的企业形成校企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补充甚至解决。在实际校企合作环节中,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特点,我校找到了相应的企业,按照校企合作的基本流程实现了学生的双向选择以及资源共享,并逐步建立起多个中大型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不但实现了产、学、研的综合发展,而且实现了技术先进的教学实训效果以及多样性的系统结合,为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提升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与保障。除此之外,基地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这与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不谋而合,在当地多个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农业基础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实现当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3.工学结合模式。工学结合的主体是学生,而高职院校教学的导向是市场与企业需求,所以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教学培训环节中,高职院校必须实现以工学结合为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管理体系。由于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及设备管理经验,内部还有大量熟悉操作以及行业的市场发展形势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实现与企业的良好对接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还可以帮助企业增强科研力量以及人才储备,从而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工学结合的良好合作模式。4.校企共融模式。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对农业技术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框架把握得比较清晰,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原理的教授,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为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去企业内部进行顶岗进修的方式了解当前企业的技术发展特点与现状,促进自身教学综合水平的提升。同时,作为技术类专业,农业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是学生适应工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规划的核心,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的除了重视学生的职业教学,还要突出培养学生农业技术理论知识水平的特点。企业中具有一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他们不但理论知识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校通过聘请这部分专家来学校现身说法,进行一线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择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就业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未来进行精准职业规划,实现人生价值。除此之外,企业由于具有较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技术水平以及专业素质,为学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双向选择,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5.校政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就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来看,一般都是由学校牵头,由学校进行支持并鼓励,形成专业与企业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在提升就业针对性以及实训针对性的前提下还逐渐开发了课程培训、实训基地培训、顶岗实习培训以及师资力量培训等多个环节,为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奠定了理论前提与资金上的保障。

二、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合作范围应当扩大。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在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建设上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由于缺乏机制的建设,对校企合作模式不熟悉,出现了许多障碍。为了突破这部分障碍,学校还应该加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以及校校合作等模式上的开拓,同时也要拓展合作企业的种类与覆盖面,不再局限于本地的企业实训,而是逐渐提升合作的层次,实现校企合办工厂、综合农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从而扩大合作的范围。2.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缺乏合作经验,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管理的问题,不但降低了合作的效率与标准,而且出现了工作重复、职责不明确的问题,甚至一些校企合作还会由于校企经济效益分配不均匀而出现纠纷,不利于实现长期有效的校企双赢。3.合作奖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校企合作的经济效益分配以及奖励机制的建设现状来看,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然没有实现充分调动教师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目的,依然需要继续完善机制的建设,在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实现教职工自身的价值,为其职业的规划以及经济利益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完善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策略

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促进校企合作效果、促进校企共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需要企业与高职院校做好良好的沟通,以国家相关职业资格的技术标准为基础来进行通力合作,实现促进教改、确定合作模式、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的社会办学力量的合作体系。其实现的过程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模式来进行:其一,建立对于企业员工的知识能力的要求,实现动态调研与分析。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实践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数据的整理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以企业化制度要求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作为企业自身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和员工专业技术水平的调查分析和整理,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克服和解决,对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具有一定的帮助[2]。其二,建立考核的标准化、操作技能的实训化。高职院校的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以及较为完整的职业规划,同时还要为社会输送大量综合素质较强的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考核的标准化以及实训化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而且能够通过标准化考核来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良好认知。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经常去田间地头进行设备的维修、调研工作,对于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要求较高。而一些学生由于在学校期间对职业了解不透彻、规划不清晰,出现就业后反差较大、无法适应工作甚至躲避就业的现象,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许多困扰,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其三,突出实际操作的重点、难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校企合作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而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进行合作时,过分注重实践的形式化,忽略了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从而造成了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没有与理论知识形成良好对接,只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脱离了理论知识体系框架,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以及提升工作的主动性,逐渐被实践的传统环节束缚,对我国农业设备的技术开发、研制以及推广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现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还应该由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之间的联系,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让学生真正了解其所学内容的精髓,为后期创新性的工作提供基本条件[3]。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共同培养机制。校企合作的人才共同培养机制的建立需要双方良好沟通与协作才能够逐步实现,其具体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企业的正常工作流程来实现共同制订培训班的管理办法,包括制订具体的项目质量管理手册以及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企业员工培训手册等。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学校的要求以及企业的基本需求设定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办班办学的整体实效性,确保培训的质量[4]。其二,制订相对完善的顶岗实习生的学习、实习管理办法,这方面的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设定。比如,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学生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企业的相关管理规定,从基本的穿着、行为举止甚至到技术规范性都要按照企业的基本流程,同时也要建立一套针对学生的绩效管理制度,从而在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其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掌握水平,从而实现良好的实习效果。其三,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对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的方案,无论是顶岗实习还是企业员工教学等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以学校为主导,参考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以及具体要求来进行设定。设定的内容也要全面覆盖学生的考核学习成绩的方式方法、管理学生实训教学内容以及共同评价的教学质量体系,等等,在进行人才培训制度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突出企业的制度性以及规范性,这也是未来学生进入社会后必须遵守的制度与规范。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学生迅速融入企业,与企业员工打成一片,尽快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实现良好就业的目标。3.提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运行工作效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运行效率的提升是保障校企合作效果、实现双方共赢的重要保障。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大多数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沟通与了解,特别是学校在与企业进行联合人才培训的项目开设上,往往缺乏理论指导,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化的管理体系,从而降低了校企合作体制的运行效率,不利于实现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为了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其一,实现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校企合作项目奖励办法。从本质上来看,企业发展的目标主体是经济效益,而学校发展的目标主体是综合办学能力以及影响力,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建立必须具有一定的联系性才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就目前来看,校企合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技术的开发、研制以及人才的定向输送。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以及人才储备,同时还能够实现一定的培训机会,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而学校则是通过企业来帮助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扩大院校的影响力,同时还能够通过企业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与动态,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实践性效果。其二,建立双师制度,建立成果共享制度。成果共享是校企合作的前提,也是优化学校教学资源、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途径。通过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双师制度,企业帮助高校建立信息基础平台,由双方共享基础平台的建设成果,共同制订和修改人才培养的方案。同时,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再教育机会,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培训的场所与机会,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作为当前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重要发展途径与方向,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就业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而对于企业和高职院校而言,由于校企合作在机制上逐渐成熟,不但实现了学生的双向选择,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人才招聘效率,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还为高职院校教师熟悉实训实践环境、了解企业发展状态、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提供了机会。综合我国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建设现状来看,其运行机制也应该通过以学院董事会的相关决议为标准,实现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的规程、制度,提升校企双向管理的效果与水平,同时还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订相应的年度工作计划,做到奖惩兼顾,从而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实现良好的约束与激励条件,促进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艳玲.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探究[J].农技服务,2015(6):214-215.

[2]刘勇,王敏军.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研究——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4):27-31,106.

[3]徐艳玲,祁连弟,袁晓霞,等.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初探[J].现代农业,2016(1):112.

校企范文篇4

1专业设置与定位

《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提出四大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一线两厢战略,都为我们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良好的产业背景,为培养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石家庄市为例,大型平面设计公司1000多家、包装设计与制作500多家、人居装饰以及景观园林公司近千家,上述公司在运作上,都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协作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较大进步,随着石家庄以及河北省的大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长,对于上述行业中的职业人才要求日趋扩大。这些情况表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已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人才需求量正在增加,人才素质要求和职业规范更加严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充分适应市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目前,石家庄市的平面设计和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等公司每年吸纳专业人才更在2-3千人上,我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是90%以上。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景观设计所、景观工程施工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中小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工作,服务一线需要的景观设计、景观制图、景观施工与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景观设计人才。

2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设计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整体结构水平,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2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2.2.1“专业平台+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平台+就业方向”指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专业及未来就业岗位要求。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上学习就业知识。学生从专业基础平台到就业方向经过三个相关阶段的进阶,将逐步达到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要求。为了使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良好对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了企业相关岗位分类、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细化就业方向,使专业方向与岗位对接,进一步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创造条件。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面就有: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景观设计方向、植物景观设计方向、计算机设计表现方向、室内设计方向等。环境艺术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工作全程涵盖艺术创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工作岗位设置多样,因而采用大基础(专业基础)逐步过渡到小方向(就业方向)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逐步调整和发展,提高学习兴趣。

2.2.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岗位①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担任设计师或助理设计师。②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设计绘图,施工员等工作。③专门从事电脑效果图或手绘效果图的设计绘图工作。④风景区规划设计。⑤自主创业,独资或合资创办设计实体,成为环境艺术的自由设计师。⑥与本专业或艺术设计相关的其他工作。

2.3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由景观设计方向,因此,课程体系涉及以下四大类课程,它们是:设计基础类课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公共课。在课程体系的实践、整合、发展中,我们积极吸取其他高校课程改革的经验,结合我系六年的教学实践,不断适应市场,坚持保证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持续开设,理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特别是在近三年的改革中,大胆试点前沿课程。目前,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合理。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分类具体如下:①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类课程:《书法》、《三大构成》、《景观工程制图》、《观赏树木》、《美术基础》、《花卉学》、《植物生长环境》、《photosho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普通测量》。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现代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及景观工程预算》、《景观工程施工》、《景观三维效果图制作》、《植物景观设计》《风景区规划》、《室内设计》。③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建筑基础》、《景观设计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史》。④公共课:《法律基础》、《英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体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全校公共课程。

3校企合作下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

3.1教学内容改革

3.1.1探索“专业教学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根据设计师岗位能力的要求,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调整。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设计公司的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运作。选择企业的实际项目为核心内容。根据难易程度选择工程项目;根据工程项目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工作流程安排课程次序;根据设计方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内容适用,次序合理,循序渐进,目标明确。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结构是以项目设计贯穿所有课程。从第1学期开始,到第5学期,整个专业教学随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4个项目模块逐层展开。顶岗实习随课程和项目的展开随时进行。第6学期毕业设计。

3.1.2构建“专业与基础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改变“基础先行”的旧思维,模糊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打破了传统的以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将传统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核心内容分别纳入到项目系列课程中。如将素描、色彩、线描融入到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中,将“三大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融入到项目方案策划课程的界面处理和模型制作环节中。形成基础与专业并行的“专业基础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实践“专业———基础———专业”的新思维,使整个基序号12345技术研发项目名称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新校区500亩绿地景观规划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西院沿院墙景观改造香河郊野公园3800亩的旅游规划衡水"在水一方"高档生活区的景观规划柏乡汉牡丹城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年限2005年-2009年2009年2010年-至今2011年6月-至今2010年1月-至今来源学院学院公司公司公司参与的年级2005级、2006级2007级学生2007级、2008级学生2008级、2009级学生2008级、2009级学生2009级、2010级学生所起作用及效果2007年新校区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已完工进行中进行中进行中近几年工作室对外承接的项目职业教育础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3.1.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形式。以现场教学、示范教学、案例教学、实物教学、教学互动、任务驱动、分组研讨等多样方式进行教学。

3.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模式。现行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课、院开公共课、毕业设计等五大部分。专业必修课15门,专业选修课12门,专业技能训练课10门。这是打破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个性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注重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发展状况如下:一是追求务实,实际操作性强。二是市场上对这个行业流程以及质量要求都非常高。三是该行业是新兴行业,与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商业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管理政策不断出台,行业规范正在形成中。为了适应这一实际现状,艺术设计课程采取多种形式。①在专业授课上具体有:专业理论多媒体授课、专业作品实践课、专业市场调查课、专业实习课、专业工地实践课、专业作品以及讲评课。②课程考试方面具体有:专业综合考查课、专业理论考试课、专业绘图考试课、公共必考课、实践综合分析课多种形式。③在实践方面:具体有集中实训课、课程中的草图实践课、专业后期作品合成课、假期实践课。以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要达到1:1。④课程形式构想:打破专业授课时间限制,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一切为了市场需要,可以采取晚上、假日授课,逐步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教专业课,以适应市场和职业化教育的需要。

4实践教学

为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教学过程中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建立具有企业运行模式又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积极探索将实际项目引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直接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投标、设计实践和工程实践,从而达到学习中有工作内容,工作中包含专业学习,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通过实际项目设计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使他们从毕业到就业真正达到零距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工学结合”等现念,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制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4.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标准开发为切入点,大力推进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课程重组,实行校内模拟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科学的、职业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①在实践课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15门专业必修课程均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还在二到五学期开设专业阶段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进行专业技能阶段式专题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②每学期集中实训都要依据各专业的实训大纲,实训前有安排,中间有检查与指导,完成后学生要上交实训鉴定和实训报告,规定的假期实习同样安计划执行,完成上述文本的上交,由专业带队老师批改,写出班级实训总结。③本专业还在每年暑假安排暑期社会实训,学生带着课题、带着问题,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寻找答案。④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或到企业兼职,培养“双师”素质。这样,教师就能及时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素材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各种鲜活实用的环艺类实际技能技巧。

校企范文篇5

一、区域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一,订单模式。该模式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学校根据企业各项项目工作所提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进行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订单模式当中,又有“长期订单”子模式、“中短期订单”子模式和“近期订单”子模式。其二,定向培养模式。该模式是长期订单模式的一种,该模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由企业出资资助某固定学生完成学业,该学生毕业后到资助单位进行定向就业。该模式有“定向招生”子模式和“定向分配”子模式。其三,“实训基地培训”模式。该模式是指大专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建设学校的实训基地,在实训过程中感受真实的企业生产与工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技能和专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大专院校的实训工作实力,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意识及职业素养意识,为学生的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四,“校企互助培训”模式。该模式是指根据相关企业的用工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制出教学、培训方面的要求,并且共同编制与企业工作实际相关的授课培训教材,为企业现有员工开展各种相关技能等级提升的培训工作。培训时由相关企业提供教学以及实训的地点和设备,由大专院校派出专业教师及企业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该项培训教学工作。

二、区域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

其一,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相关专业的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职务技术资格证书的考核工作,考取各类专业职务资格证书;

(2)选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参加校企合作单位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种培训交流与学术交流工作,使大专院校的教师能够了解掌握最新的行业企业发展趋势;

(3)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本专业的进修,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知识水平;

(4)组织本校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技能教学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相关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使大专院校教师从单纯地传播知识,转变为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人才开发、职业训练。

其二,抽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挂职锻炼。

大专院校要坚持每年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工作一线顶岗工作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此外,安排其他教师在自己的课余时间,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挂职,参与企业的各项实践项目工作,并且鼓励教师将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课题带回到教学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

其三,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工作室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鼓励大专院校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设立专门的企业项目工作室。在该工作室中,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师与企业相关专家可以合作申请各类科研课题,合作进行项目的前期调研、研究开发工作,共同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此外,还应当鼓励大专院校教师参与到学院投资的各种实验实训设施的建设当中来。其中,负责各类实验实训室项目建设的专业教师,必须与合作企业共同深入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并论证;共同起草实验实训室的招投标文件,共同签订合同;校企双方共同主持项目的建设、设备的安装调试与验收工作。其四,促使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参与各类教学质量工程。为尽快培养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使新进校的青年教师适应各类岗位工作,迅速成长为专业教学骨干,学院应当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各专业的教学工作质量。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同行与专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评价;老教师研究制定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并悉心指导;学院教学督导组跟踪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录像;优秀的青年教师开展示范公开课;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到企业进行挂职实习,等等。

三、区域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中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参与办学的机制分析

其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建立校企互惠双赢、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市场为向导、树立起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意识,提高技术攻关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做到能够为员工进行培训、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及能够为企业量身打造专门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各种资讯信息与技术服务,合作进行企业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设备与技术的改造工作。此外,高职院校必须同步制定一系列的奖惩制度,鼓励教师以各种项目形式来开展校企合作。

2.建立和完善校企长期合作、良性互动的内部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有利于企业与学院之间就合作的各个项目来订立章程、明确相互间的职责以及相互协商和监督;二是制定校企合作项目制度,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对项目立项的扶持、安排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推进、项目结束进行绩效评估、并奖励项目成果等;三是制定并严格实施“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同时要求学院教师要严格遵循校企合作挂职锻炼各项管理规定、校企合作开发各类实验实训教材管理规定。

其二,校企合作共同拓展办学之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校企合作共同拟定双方的发展规划。需要成立由校企双方负责人、主要技术骨干组成的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共同研究校企合作相关专业在课程、师资、教材方面的建设、所涉及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双方共赢发展等重大问题。

2.校企合作共同进行相关课程、专业的建设工作。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相关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任职要求,同时参照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好相应的教材,使得产学研紧密结合,突出学生的能力锻炼。

校企范文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到来,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企业的竞争,是技术和知识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需要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把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因此,企业和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都迫切要求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高校与企业合作有利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对适应生产、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对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渴望更是十分迫切。美国曾做过一个统计,20世纪50年代,研究开发人才、一线技术工程人员、熟练工人的比例为2∶2∶6,至90年代比例变为2∶6∶2,这一统计数据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创造了重要的条件。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工程教育应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要求对工程教育的内容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重视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强调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比例,突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众多工科院校与工程技术类院系的共识。

1.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高校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利的。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形成一支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辅的新型师资队伍。学校可以聘请到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讲授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使学生能够了解来自生产一线的最新信息,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同时,学校也可委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在一些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锻炼、参与实践,以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更好地满足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可在企业建设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能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有效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难的问题。

2.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地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进入角色。原因在于大学的现行课程设置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培养,导致了大学生缺乏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由于企业的参与,能准确界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使高校的课程设置、内容与教学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借助于企业大量的技术革新、技术研发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讲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讨式、实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三,以企业的现实技术问题为题目开展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与高校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企业竞争的根本在于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是企业的需要。高校与企业积极主动地相互交流、沟通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1.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职业培训的效果

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40%的比例。中国正在逐渐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潜力巨大,技能人才匮乏的呼声不绝于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制造企业与国际竞争的一大“内伤”与障碍。

职业培训是企业提高员工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职业培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借助于高校规范的办学方式、系统的理论学习、优良的理论师资,再加上企业确定的教学内容、丰富的实践师资、真实的实训场所,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场所,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

2.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接受一次教育就可以享用终生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一个人只有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多次接受教育,经常“充电”,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发展。对企业在职的专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正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把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发达国家的跨国大公司无不建立有强大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继续教育体系。我国多数企业当前不具备开展继续教育的能力和资源,而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设施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新知识传授、专家讲座、专题研讨、问题剖析、案例教学、现场培训等,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提升企业的科技实力。

总之,校企合作应建立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高校与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合作,共同发展,使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校企范文篇7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在组织、作用、功能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教学和科研职责,负责培养和输送人才,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培养,借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力量来培养和获取人才能够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增加企业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企业中人才类型也变得愈发多样化,充实到企业的各个岗位之中,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经过一系列的交流和协商以后,了解到企业的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规定日期内将人才输送到企业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要签署订单合同,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并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予以参与和支持,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旅游企业也获得了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2.分工合作模式。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其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没有的场地和资源,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可以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起到互补的作用,即在校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实践、实习由旅游企业提供,让学生能够到旅游企业中进行充分的实习实训,获取最新的行业资讯信息,了解自己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实际差距,这将会让学生在日后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3.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体的合作模式。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资金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大,在校内建设有实训基地,那么其在校企合作中往往会占据主导地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会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培训工作,促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还会让学生分批到旅游企业进行实习,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备受青睐,缩短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时间,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常见问题

尽管校企合作的优势众多,能够给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都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好处,经常会出现校企合作的形式化现象,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归结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没有给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资金支持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没有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院校没有建立完备的实习实训的场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迟迟得不到锻炼,这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学生的成才之路也遭遇了更多的波折。2.我国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致使校企合作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面临的风险较高,不确定性很大,面临违约和预期风险,院校和企业出于自身考虑不愿意进行深度长期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亟待解决。3.旅游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了解企业当前运用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难应用于企业岗位工作中,大大削弱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4.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不强,无法给学生的实习实训传授有效的经验,作出科学的指导,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才培养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

校企范文篇8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需要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因此,旅游行业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为更好促进该行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许多院校都增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着为该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任。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到现在,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校乃至学生的关注。校企合作是一种可以使学校、学生乃至企业三方获利的新兴教学模式,下面本文将会重点探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与提高校企合作的途径问题。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

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的促进中职学校对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病的改革。我们知道,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的培养方案更加有针对性,可以使学校逐渐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毕业时,就可以直接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大大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缓冲阶段。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多个方面的互惠。第一,从学生方面来看,可以缓解学生的求学与就业压力,使更多的学生提高对此专业的关注度,这样反过来就可以促进更多人才的培养。第二,从学校方面来看,不仅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而且还使得自身有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极大的降低了成本的投入,可以使学校有更多的资金来改善学校的硬件及软件教学环境,从而培养更多的全方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第三,从企业方面来看,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保证合适及稳定的人才输入,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学校资源来进行相关的人员培训,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合作企业参差不齐,部分学校为了获得所谓的好处费,在选择合作企业上,不是以学生的利益为考虑点,而是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结果导致很多信誉不好的企业成了学校的合作伙伴,极大的损害了学生对于校企合作的信心,很多学生实习回来之后,都会抱怨学校安排不合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第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不是很感冒。很多企业在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时,只提供一些顶岗实习的岗位,学生在这些岗位不仅学不到很专业的技能,而且还会产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厌恶情绪。此外,很多的旅游景点,甚至认为学生过来实习会影响其正常营业,因此一般只会在旅游淡季接收很少的学生来此实习。如此一来,校企合作效果很是不尽人意。第三,学生家长反对情绪。在大部分学生家长看来,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实习,如果长时间出去实习,学生就会收不住心,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学业的荒废;再者,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到酒店或者旅游景点实习,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因此极力阻止学生外出实习。此外,在他们看来,学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到酒店或者旅游景点这种复杂的社交场所去实习,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家长对学生影响是很大的,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会特别抵触外出实习,认为去实习就是卖苦力、端盘子,没有什么技巧,导致学校的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校企范文篇9

1.1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造成校企合作不稳定、不深入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健全或者滞后。目前,政府协调对校企合作的作用缺位,校企合作等相关政策法规没有出台,使得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未能真正建立起来。在制定区域人才发展规划时,各级政府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不能及时本区域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与本区域市场结合,针对性不强,使得企业找不到急需的人才,而毕业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场面。

1.2校企合作以形式为主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忽略了关键的如何操作或实施协议的具体条款,忽略实现合作的既定目标等实质内容。相反,关注的是合作协议的签订,挂校企合作的铜牌,以及领导间的互谈的场景等,而且合作协议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可实施的条款,可操作性不强。校企合作的形式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付上级的检查。有的职业院校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花了很大力气,与很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协议书。不少企业老板碍于同事,同学或亲戚朋友的面子,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但此校企合作协议书是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很难保证合作效果,甚至可以说是一张废纸。二是为了取得顶岗实习成绩。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要进行过程性考核,由于过程管理不到位,学生为了获得良好的顶岗实习成绩,返校前几天时间就把所有过程性考核的表格填好,利用亲戚、朋友关系盖上企业单位的印章,上交到学校,顶岗实习预期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1.3高职院校不能适应行业需求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高职院校本身技术服务能力、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与企业合作难度较大。有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依旧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相差很大,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研发、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1.4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够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盈利的经营目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利益没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得到体现。有的企业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人员,工作的质量可能会受影响,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有的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要安排学生吃住,需要费用,甚至无法解决吃住问题。学生生产效率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废品,增加原材料费用等。还有的企业把实习生当廉价劳动力,简单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引发了一些矛盾。

2校企合作的意义

2.1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对企业的人员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教育,提高员工专业素质。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获得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使自身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利用高校人力和物力,开发新的先进产品。另外,企业通过高校的信息技术,及时了解高校在一些应用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帮助企业获取商业机遇。2.2提升高校的办学能力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产业界的资助,解决高校办学资金困难的一个途径。校企合作,不仅能够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问题,还能解决速度问题,是高职院校走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捷径。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校内实训条件。因此可以先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完成实训任务后,再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使用这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效果更为明显,更能保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零距离结合,也是教育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切实体现。另外,校企合作使学校的科研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产品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生产管理,提高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优化校企合作

3.1建立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因此,利益体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也是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桥梁。在校企合作系统中,企业、学校两大主体之间构成的资源供求链,其实质上也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需要高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学校需要企业的支持来发展教育。两者在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为另一主体提供相关服务,虽然相互之间的利益不同,却可以互补互助。因此成功进行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在充分尊重这两者间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3.2专业设置要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能服务企业和社会,能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型人才,促进学生良性就业的有效途径就是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高职院校应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建立对劳动力市场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邀请行业和企业人员参与,以及合理开发和确定新专业设置,真正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缓解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经常通过市场调研企业、了解企业,由专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组成专业设置团队,对学校老专业的更新、新专业设置提供建议,使专业设置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符合企业发展。

3.3适应岗位变化,动态开发课程

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对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结构有着直接影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差异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应加强专业课程整合。任何一个高职院校很难开发一套通用课程模式,也不能盲目地照抄别的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形创建课程模式。应该先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把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与学生的认识、实践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反映企业生产方式、相关技术及管理模式等。另外,因为企业的工作经常会有新的变化和要求,因此,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也总是在动态变化,专业课程内容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师根据企业实际自编项目化教材,这样就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3.4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学生实训

合格的高职生要求具备较强的运用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企业的实践平台才能实现。这就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课程,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使得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实训实习设备和基地是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学生的实训时间和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严重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校应该充分挖掘本地的企业资源并和其达成协议,成为实训基地,直接以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学生几乎相当于生产线上的工人。这样一来,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第一线。

3.5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要求不仅要求理解理论知识,而且有较高的技能,并且能掌握本专业的先进的技术。高职院校应拓宽思维,通过多种方式来丰富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校外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引进一批战斗在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并让他们指导学院的青年教师,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技能水平,他们也充实了学院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轮训制度,让教师分批地到企业进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

4结语

校企范文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中职学校

中职教育本身就是为了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向学生传授一些目标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让学生能在学业结束后更好的进入到企业工作,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所以说中职教育应该是一种为了就业而出现的教育。但是,在现在的中职学校中,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比如双师型教师的数量非常少,对于学校的建设以及学生的上课质量都有影响;相关教师的素质没有达到要求以及缺乏相应行业的实践经验,对各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等,因此,实行校企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接下来就探究如何才能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方式来培养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定义

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便是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包括了作为教师所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师德,同时也要具备现代企业要求的职业道德,毕竟是作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就业教育,这点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教师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有一个前进的标杆。其次教师除了能教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一些实践经验或一些企业实践的精力,这样才能在教授课程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的实训。另外教师在教授课程之余,应该不断参与企业的一些实训或者实践锻炼,只有亲自参与到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了解相关行业的各方面信息,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实践进行更加专业的教学。

二、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现状

(一)专兼结合模式。在中职学校中对于教师的专业要求是很高的,因此会从企业中聘请一些人才来学校担任教师,这部分教师拥有着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企业的一些运作也比其他老师更加了解,同时由于是从企业中直接聘请的,也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在教授部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以外,还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中。(二)双向兼职模式。这种模式和第一种模式相比,区别在于双向兼职模式指的是进行更深层次的校企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企业中的一部分专业人才到中职学校中进行任职,壮大中职的师资队伍,同时也会选取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教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兼职,提供先进的理念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由此来促进双师型教师的转化。(三)实践培养模式。该模式是借助校企合作这个平台所展开的,从学校内部挑选一部分优秀的教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让教师自身的履历更加优秀,也在企业内部对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优化,以满足中职专业教育的要求,解决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完成双师型教师的转化。(四)研发服务模式。重点是中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有中职教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技术的发展研究,以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和开发新产品为导向进行研究,同时兼顾学校发展的研究,以此来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

三、校企合作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意义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来说,校企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中职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专业能力的人才为主的,为了学生以后的就业进行教育的,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校企合作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场所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利用两者的教育资源让教师提升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从而了解相关行业的一些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信息。通过校企合作来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培养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来说是主要途径。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策略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注意的东西很多,比如在构建校企互助的平台时,首选的应该是在行业内发展较为靠前,地位较高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可供教师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可以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提升,另外由于现在中职的专业老师相对比较稀缺,许多老师都身兼数职,在平时提升自己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各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校的老师进入企业进行深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站在企业的角度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只有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才能取得共赢的局面。在教师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政策应该向这方面有所倾斜,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评定以及管理制度不断地加以改善,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任教师的转化,让更多的教师倾向于把自身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双师型教师在新时代有着新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其根本性质也就是教师要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同时拥有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的两种能力不断提高,所以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从企业中找到更多优秀的教师,以此来促进校企双向兼职的落实,让企业获取具有先进理念的优秀教师来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也让学校获得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实现共赢。另外中职院校可以筛选一些优秀的教师进行培训,考虑到各个教师发展的不同需要,改变自己的理念,树立起一种为企业服务共同发展的思想,和多家企业进行合作,以此来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在这样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高效的校本培训模式,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

五、结束语

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面临着许多挑战,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而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实践经验更加丰富的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学校向企业输送具有先进理念的教师,从而促进双向发展,因此利用校企合作这一平台让专职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化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参考文献:

[1]刘学柱.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9,3(0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