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5:35

校企合作总结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篇1

构建面临的问题近年来,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相关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评价和考核,值得关注。常见的问题有:

第一,教师进入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无论是平时与企业的洽谈还是下企业实习,教师都表现得不够主动。

第二,对下企业实习教师没有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

第三,教师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时没有明确的分工,主要工作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教师身上。

第四,没有形成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缺乏相关政策保障,导致教师在投身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构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师责任机制的举措

(一)建立校企合作教师管理责任制度

从学校层面或院系层面和酒店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组长可以由学校或院系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秘书由校企合作专职人员和教研室主任担任。成员由专业教师、酒店主要部门负责人担任。小组的职责有:

1、协调学校和酒店企业的合作关系;

2、负责重大校企合作项目的运作及管理,如对市场进行分析,对专业进行规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总结工作、宣传工作等;

4、负责对校企工作的考核、评价,检查实施情况等,如校企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互派师资、合作开发教材等具体事宜;

5、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经费的管理;

6、制定校企合作中教师、学生、企业校内兼职教师、校外指导师傅等有关人员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7、合理设置校企合作工作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保障校企合作工作有序化、科学化。

(二)推进校企合作评价与考核制度

第一,建立教研室层面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工作指标及等级标准、校企合作项目评估办法等校企共同参与的综合考核体系,将校企合作纳入教研室年度考核中。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研室全体老师的积极性。教研室校企合作工作的主要考核细则包括与酒店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酒店企业参与专业及课程建设、与酒店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师资互派等内容。重点观测教研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融合度。每年考核一次。教研室可以根据指标和考核要求整理原始材料,自评打分完成并完成总结汇报,由考评组听取教研室汇报,查阅原始资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研室得分。如果高质量完成各项指标,可以对教研室颁发奖状,奖励校企合作经费,作为教研室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二,建立教师个人层面的评价考核制度。比如加强对下企业实习教师的过程监控和考核验收,根据每个教师的实践部门、实践时间、实践方式,制定明确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考核指标和考核细则,由教研室和院系对实习教师进行严格、客观、公正、全面考核。教师经过企业实践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拥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更新专业教学方法,将在酒店企业所学用于教学过程中。

(三)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激励制度

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该得到学校、院系、教研室等各方面的关注。通过建立各种制度激励和保障制度,创造各种机会,提供经费支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学校可以给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教师一定的工作量奖励;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用于交通、通讯、招待、下企业实习等事宜;在教师职称晋升、职务晋级、出国研修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在各类考核方面对校企合作有突出成绩的教师优先给予评优评先的机会。

三、结束语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篇2

一、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

通过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调研,了解企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访谈,总结出酒店企业需要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外语流利,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人才。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应培养有管理能力、懂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酒店行业职业经理人。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体现“应用”二字?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需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

二、“校企合作”的重点

总结西南石油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多年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梳理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剖析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制度根源。西南石油大学酒店管理本科“校企合作”的重点如下:1.明确酒店人才需求。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酒店对学生的职业忠诚度、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比较关注。酒店设计了系统的培训项目来培养实习生的专业技能,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意留在酒店行业发展。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还需校企双方共同努力。2.加强专业生产实习管理工作。专业生产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实习生的管理是“校企合作”的重点。如何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在实习中遭受挫折时,学校和酒店方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职业自信?学生生产实习成绩是否需要酒店方参与评定?在实中表习现优异的学生,酒店方如何提供职业成长平台?围绕这些关键问题,学校和酒店方在这些年的合作中不断探索解决方案。3.“校企合作”应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办出特色的重要因素。可邀请职业经理人到学校兼职教学工作,让学生了解前沿的行业案例。学校专任教师实践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建议企业提供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的平台。通过举办中餐宴会设计大赛、酒店产品设计等比赛,邀请酒店专业人士担任评委,增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应在在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合作。

三、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校企合作”拟定人才培养方案。酒店管理专业结合学校定位,以校企双赢的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明确教学目标、共同开发课程、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全方位合作,以实现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校企合作”融入整个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新生入学时,邀请企业高管为家长介绍专业发展前景;通过认识实习课程,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根据企业岗位实际,共同开发实习、实训课程[1];定期邀请企业高管,为同学们主讲行业相关讲座;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酒店管理专业特点,是应用性强,需要校企共育,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以酒店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为例,该课程主要内容是介绍酒店管理专业,开课对象是大一新生。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和专业前景,让学生能够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专业学习,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争取合作企业的支持,邀请万豪酒店集团、凯宾斯基酒店管理集团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同学们做讲座,激发同学们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比较好。3.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素质也是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环节[2]。现有专业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建议校企合作酒店提供老师挂职机会,让她们到酒店了解行业动态,学习管理技能,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需要“双师型”人才,离开酒店行业的支持,难以培养这样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和酒店通力合作,从政策层面解决这些问题。4.实验条件建设。加大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满足实践教学环境的需要。与一批在酒店行业有知名度的酒店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满足毕业实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臧良运,李直蓉,邹瑜,徐彬超.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08):9-12.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篇3

关于校企合作,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其中,王章豹的观点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校企合作的基本含义。他认为,广义的校企合作就是高等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方面达成互惠互利、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根据王章豹总结的观点,笔者认为,校企合作主要涉及两个参与者,即高校与企业,这两大参与者在人才培养方面是互补的关系,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而企业具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他们在人才培养与生产经营方面是能够产生乘法效应的。通过这种合作,学校达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而企业与学校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这样学校与企业达到了双赢的状态。

2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

2.1目标原则

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的专业型人才。目前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本的教学上,理论学习是必要的,掌握好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是只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学生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校企合作就是建立这样的一个平台,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增强他们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针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工作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学校应该把教学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的目标,最终转化成每个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就能够增加校企合作的目标性,也使教师更具有使命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促进校企合作的成功。

2.2协作原则

传统的高校教育人才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教育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协作,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这个时展的需求,在相互协作中,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专业实用型的人才。

2.3重点原则

在实行校企合作的模式时,要制定激励与约束的教学管理模式,要考察哪些因素是重点因素,是问题的主要矛盾,或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定要抓住事物的重点,搞清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在制定激励与约束的管理模式的时候,抓住主要因素。这样才能促进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也能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2.4公平原则

在学校教学管理模式运行的时候,要保证运行时的公平性,学校制定的相关规定对于全体教师一视同仁,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奖惩,让每个教师感受到学校管理机制的公平性,否则,就会打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

2.5持续改进的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政策的变化、环境的改变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机制。因此,教学管理机制要随时进行更新,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国家的政策、教育发展规划等进行不断的改革完善,这样才能不断改进管理机制中的不足,推进人才的培养计划,更好地服务社会。

3我国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3.1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如科技成果的转让,高校通过技术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让给企业,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品化、企业化;创建大学科技园,它主要是将高水平的科技研究面向企业,成为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还有科技攻关项目,这是企业和高校共同承担的国家的科技攻关项目,实现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还有一种模式是由企业出资,高校出人力与部分设备,共同构成一个科研机构。以上这些模式都是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研项目的开发,而没有直接涉及人才的定向培养。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模式,目前也有学校委托企业或者培训机构对其学校的人才进行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模式最早在技术先进的国家比较常见,如德国、印度等。这样的合作模式对培训机构的要求就比较高,需要他们具备完整的培训大纲和体系以及比较高的信誉,这样学校才放心将自己的学生交给他们。近几年,我国也出现了很多的类似这样的培训机构,高校也与这些机构进行了合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

3.2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随着社会对于高校教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中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也越来越完善,随着教学体制的深入改革,高校对于管理岗位以及管理人员的设置也日趋完善。很多高校为了凸显学校的特色,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引进了校企合作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确定了这种培养模式的目标。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对于这种新型的模式,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准则和规范,导致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杂乱无章,过分的强调要达成的目标,但是却忽略了实现目标的过程行为。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为高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长此以往,对企业和高校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阻碍校企合作的进行。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集中统一,也有利于管理的进行。比如说,在高校中,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实施统一的教学计划,安排相同的课程,使用相同的教材,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简单,而且易操作,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改变,现在的社会更加需要创新型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很多高校引进了校企合作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让企业的先进技术走入校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在高校中,对教师采取的都是按照工作量进行考核的模式,即教师在每个学期内要求达到一定的工作量,才能给予标准的报酬,而工作量的确定是由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的反应进行都方面统筹的,教师本身无法决定。对于教师来说,大多数希望安排的课程多一些,这样才能拿到相应的报酬。但是校企合作的推进,使得企业中的一些技术型人才走入高校进行授课,这样对于高校中的教师的授课量就受到了限制,从而产生了矛盾。如何更好地协调这些矛盾,也是高效管理人员应该考虑的。

4推进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

4.1重视校企合作中的教学管理

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于新引进的校企合作的模式,更是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才能促进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要对新的教学模式充分重视,针对新模式引发的新问题、新对象、新环节都要做好充分的了解,然后进行沟通协调的工作,在实际的探索中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比如说对于新的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安排、课程设置、授课地点以及考查方法的确定,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都要做好良好的沟通和合理的安排,要对每一个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负责。

4.2建立科学高效的合作体系

在高校中,一般采取的都是“学分制”的管理,学生想要获得某一学位,必须达到学分的最低限度。这种管理模式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下进行衡量。这样对于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创新型的人才都具有促进作用。将这种“学分制”的管理与校企合作模式相结合,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能使这种合作方式更加合理化与规范化。

4.3专职教师参与实训指导

只有管理好师资队伍,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针对校企合作模式导致的教师工作量下降从而影响薪酬的问题,高校应该对原有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原有的考核方法已经不适应多专业、多模式的院校,还可能降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该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指导,对于教师在企业中的培训课,也要计入最后的工资中。这样可以解决校企合作模式带来的矛盾,从而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进行。

5总结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智慧文旅;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国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14年在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随后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不断推进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已成为近年来国家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

1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1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旅游人才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复合型人才需求形势下,旅游专业的高等教育也应顺应国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方针,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基础工作中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还需要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势必要求高校充分重视并有效利用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加强高质量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环境,制定符合时展的实践教学任务和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1.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有力保障

“双创型”人才即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据行业的需求,通过分析在智慧文旅时展背景下,学生面向的工作岗位所必需具备的新能力,并将其项目化与任务化,形成动态的能力点和能力模块,体现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正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有力保障。通过校企合作,还可在实践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1.3建设校企合作教育基地是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是当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高校可安排、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行社、星级酒店等企业挂职、轮岗交流,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而使教师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得以更新和实践能力获得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可积极引进或聘请旅游行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聘请行业专家在校内开公开课和讲座,以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实践工作经验的不足。

2传统旅游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存在的问题

2.1传统实践基地教学目标与智慧旅游人才的核心素养匹配度有待提高

实践基地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主要依据。当前高校中的旅游专业在实践教学目标的设立上,与近年来智慧文旅时代对旅游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笔者通过个案资料收集,对17所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院系所设置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将实践教学目标中的关键词进行单独编码和词频统计。通过输出由培养目标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形成的词云图(见图1)可知,调查高校的旅游专业在实践教育目标上均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出发,重点强调基本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其中“实践”“技能”“管理”“经营”“运营”等表述出现频率较高。然而,在智慧文旅时代,旅游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跨学科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表述出现频率较低。对近阶段广泛需求的能够运用数字化技术、媒体、互联网传播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素养则鲜有涉及。可以看到当前高校在旅游人才实践教学目标的培养上依然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而对于创新意识、团队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新媒体及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数字化运营的能力培养方面基本缺失。

2.2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对智慧文旅人才培养的支撑度有待丰富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中旅游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旅游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特点,分别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自由编码,形成多个子节点。根据国标要求将编码的子节点归纳总结到相应的父节点下,形成实践教学目标构成及培养方向的树状分布表(见表1)。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多所旅游院系都设置了实践教学体系,但是目前的实践形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技能型工作上,对于利用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获取及应用、旅游企业信息化处理、新媒体运营、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2.3传统实践教学基地的校企合作深度有限,整体规划安排亟待优化

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和实战环节,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实际操作和运营管理的能力。但当前传统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深度十分有限,多是以高校为旅游企业提供短期实习生的方式,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内容大多为基层技能型的实操。对于实践内容,校内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的相关高校部门同旅游企业间缺少沟通,实践教学管理和规划安排缺乏顶层设计,因此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3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目标

随着智慧文旅时代的到来,旅游产业对智慧化科技以及多媒体运营的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具体来说,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目标可细分为以下三方面:

3.1培养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应用型人才

根据《国标》要求,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的特征。因此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适当设置一定的技能型工作岗位,帮助学生了解旅游企业接待活动的基本运行和实际操作,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性经营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并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3.2培养能够利用智慧数字技术推动文旅产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智慧文旅时代,旅游人才应当能够深刻理解智慧文旅产业管理的内涵,把握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因此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应当重点培养能够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旅游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的人才。

3.3培养能够借助新媒体平台来促进旅游产业传播的创新型人才

智慧文旅时代,新媒体为旅游产业的品牌推广与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学生需要熟悉新媒体的不同特点、受众、运营方式及发展趋势,并开展一系列的模拟或实训联系。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安排一定的新产品策划及媒体运营工作,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提升其新媒体的运营能力。

4产教融合型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内容

4.1构建智慧型实践教学模块

随着本科教育质量的逐年提升,以及智慧型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对于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及新媒体资源来实现企业管理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传统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学生到旅游的基层岗位实习是主要活动形式,很多学生多是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而对于企业智慧型发展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因此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将主要针对数字化技术以及新媒体运营两个方面的能力,以智慧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智慧型实践教学模块。

4.2校企合作深度融入旅游人才的培养过程

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多为“学生走出去”,即学校派遣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相关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而“专家请进来”,即邀请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进入课堂为学生讲授相关实务及管理知识、学生与企业家的对话讲座、校企合作竞赛等活动鲜有安排。学校和企业依然是分隔开的两个部分,旅游企业仅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实习,参与“协同育人”的程度较低,未能深度融入人才的培养过程。针对以上问题,应升级校企创新合作模式,从单纯走出去实习到请进来指导,从基地被动接受实习生到举办相关专题、讲座、校企联合竞赛等,进一步挖掘实践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更好的诠释协同创新的理念,从而为教学实践活动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加强高校对校企合作创新性的认识,完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的安排。

4.3融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教学研实践共享平台的共享

在实践教育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和旅游企业的市场资源,高校充分借助旅游企业的市场资源,结合在教研和科研中的思考,向旅游企业寻求帮助,如市场调查、用户分析、对比测验、高层访谈等,而旅游企业也可将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难题求助于高校师资,以获得智力支持。与此同时,教学研共享平台还可以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数字公益服务,为开展学科竞赛提供帮助,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5产教融合型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建设路径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需要从学生发展、专业发展和企业发展三方面入手,最终形成可持续的三方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教育基地模式可由三部分组成,具体框架见图2。

5.1实现“学生走出去”

为了共同促进基地建设的改革,一方面,可以开展基础操作的实践技能培养。由旅游企业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观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意向。另一方面,还可针对新媒体、智慧化管理及运营能力进行专业性培养。在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通过任务型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问卷设计、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智慧化手段来完成旅游企业内一定的管理工作,通过一定的营销方案设计、新媒体使用、平台共建、合作推广等方式,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来提升。

5.2实现“专家请进来”

为更好地实现校企互动,使得高校的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优势,将校外的专家请到学校中来。首先,可以邀请高管进校授课拓展学生视野。在专业课程的授课期间,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安排旅游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或高管进校开展课程专题讲座和讨论,将最新的案例和企业实时的变化带进校园,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其次,可以开设校企合作赛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校方与企业方可结合当前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和媒体资源,积极合作开展举办多种赛事,引导学生参加比赛,并由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参赛作品的指导和评比,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

5.3实现“产学研”校企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

基于智慧文旅的产业发展要求,可以通过创建“产学研”校企资源共享平台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教师教研、科研等多方面的需求。第一,教师陪同学生到旅游企业同步挂职。在实践基地的建设期间委派教师在假期期间赴企业挂职,在学生实习期,进入企业同步陪同并指导实践工作,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学生”———“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其可以尽快地融入工作,完成实习目标。第二,深度优化“双创教育”。进行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可由校内外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类竞赛。校企合作共建旅游服务智库,拓展共享平台的服务功能。高校利用旅游企业资源获取市场数据信息,旅游企业利用高校资源获取人才市场信息,无论是数据还是结果均可在平台内实现共享。

6结论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篇5

关于项目管理的内涵,学术界和实务界的表述有所差别,但当前针对项目管理内涵最为权威的表述当属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界定,该协会在颁布的2000版《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中规定:“项目管理就是将理论知识、管理技能、管理工具以及管理技巧应用到项目活动的过程,以满足项目涉及人员对于项目的各种需求。”与此同时,《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中还规定,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等环节,通过对这四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以创造出令利益关系中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具体来看,项目管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项目管理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性,即必须是项目或被当作项目处理的活动;二是项目管理依赖的是系统理论,这也就意味着在项目管理的所有环节,都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三是项目管理采用基于团队管理的项目经理个人负责制的组织形式,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是项目管理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项目管理的方式有所不同。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利用各自的优势,双方就人才培养展开合作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顺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不断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在我国传统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中,高校往往在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由于我国高校针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我国校企合作项目最终所取得的成果十分有限,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并没有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我国校企合作二元主体的存在,导致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各自对于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职责并不明确,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方法来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个项目进行管理。基于此,只有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和方法来加强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才能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进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应用存在的困境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都在积极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以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校企合作在我国并非新鲜事物。但将项目管理理论引入校企合作的高校,目前却较为少见。由于项目管理对于学校、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在传统管理模式之下,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困境,正确认识这些困境,是实现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看,当前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应用存在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校企合作项目管理组织形式老化,不适应项目管理对于组织形式的要求。从前面项目管理的内涵可知,项目管理对于组织的依赖性强,必须由专门团队、专门的经理人负责项目管理,才能实现项目管理的目标。但从当前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组织来看,基本处于无组织的状态,只是由学校上级安排给下级,下级再安排给具体人员执行。虽然校企合作过程中有很多个项目,但针对每个项目而言,当前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小组,只是由二级学院的教师或辅导员负责校企合作的相关,在组织管理上较为混乱。对于校企合作项目管理的老师而言,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只是他们的兼职工作,其本职工作仍然是教学或学生工作,这导致校企合作项目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就校企合作而言,当前高校的组织形式还不适应项目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详细的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制度规范,不利于项目管理流程的优化与标准化。制度规范是保障项目管理各个环节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但从当前校企合作的实际状况来看,很少有学校专门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每一个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管理,只是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之时,对于校企合作有大致的计划,而对于具体的校企合作项目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合作协议中都没有进行明确的说明。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的校企合作过程中,还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制度规范,这也直接阻碍了项目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进程。

三、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应用的策略

与企业的项目管理相比,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将有所不同,其受到了高校人力、财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的应用,应从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实际状况出发,以克服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应用存在的困境为立足点,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项目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制度体系。一是组建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管理团队是对校企合作实施项目管理的组织支撑,只有建立了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才有利于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管理中的应用。基于此,建议开展校企合作的高校建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建议高校针对校企合作成立专门的项目办公室,在项目办公室下面,分别设立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组织岗、学生管理岗、实习就业岗,并配备专职的教师负责具体的校企合作项目各项执行工作。除此之外,高校教研室、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就业部门分别对上述三个岗位的教师提供工作上的配合与支持。二是制定详细的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流程。可以将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结束四个阶段。

(1)项目启动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信息的搜集,目标企业确定,合作可行性分析。通过和企业多次联系,促成校企谈判,最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2)项目计划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对校企合作要完成的工作进行全局安排,要做财务核算、资源准备、列出工作总表、确定工作进度,最终产生校企合作计划书。

(3)项目执行阶段:这一阶段要对建立项目团队,进行工作分工、对执行过程实施监控,并做出风险预测和应急措施,要产生项目进度报告。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国际视野;校企合作;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1国际国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概述

1.1国外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参照国外职业教育校企结合的相关内容,基本上可以总结成几个较为经典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有德国职业教育采用的“双元制”模式、美国职业教育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所采用的“工读交替”的合作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现今通行的“TAFE”校企合作模式和日本现在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合作”模式。分析以上所列举的国外所采用的这几种校企合作的集中模式所具有的相同点,可以列举为以下几点:首先是不管是哪个国家所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都需要通过确立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来对职业教育接下来的开展进行保驾护航,使职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再者是校企合作的另一个重点是企业的力量,国外相关校企合作的项目大多是企业需要全方位的参与其中的,在学校关于学生的培养方面、学校关于学生的管理方面,以及合作院校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与教授的知识内容是否符合企业所要求的内容、以及企业要对相应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合适合理的教学计划,改善学校教学条件等;更有官方的支持,不管是来自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以及资金的投入都是更好的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支持;最后则是在政策资金的保障之后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人事保障机制,这就要求官方制定统一的职业资格审查标准制度,架构更为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1.2国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我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体现在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我国职业院校想要更好地谋求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要采取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模式,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专业型人才。比较普遍的是以下几种合作模式:学校企业化模式,该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企业生产引入职业院校,学校作为生产企业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工学交替模式,这种模式是最为常见的模式,主要内容是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校园学习之后就会被分配到相应的企业去实习培训,如此循环交替从而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订单”式模式,此类模式也可以成为企业委托职业院校培养一定规模、专业的学生,订单培养模式是将招生与招工、教学与生产进行了统一使得实习与就业成为一体。

2国外校企合作的经验及我国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

2.1国外校企合作的经验。根据上文分析国外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多种多样,总结其中成功的要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2.1.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要保障职业院校与企业的顺利合作,德国先后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美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法国颁布了《高教指导法案》,把高等教育更广泛地向企业开放视为一条重要原则。2.1.2政府政策机构的支持把控。为了使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很多国家努力为本国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通过制定有的政策、建立专门主管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政府机构等来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保教护航。2.1.3企业的重视。校企合作是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之间通力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对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很大,会有很多企业向职业院校提供设备和资金的支持。企业很重视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交流,会更加积极的帮助职业院校进行学校的管理工作,与学校研讨合作专业的定位标准、专业课程安排以及如何让培养学生等问题。与此同时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企业实习培训的途径,为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保障。2.2我国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其根本目的是将职业教育更加的面向市场,所以说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想通过与职业院校之间的深入合作来进一步提高本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但在很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并没有特别的强烈,求其根本是大多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其在科研能力与技术水平层面上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以此导致校企合作之间企业的积极性较差。故而就要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要找到吸引企业的优势,企业也应大力扶持合作院校进行建设,从而形成一个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3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多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3.1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我国校企合作制度发展至今,合作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但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就说明在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上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完备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建设,要求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问题上,各个部门的责任与义务,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顺利进行。3.2充分结合社会组织力量。以汽车行业为例,汽车行业协会作为中介方参与到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机制的建立,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汽车行业协会可以有效地行使其对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监管权利,也能更好的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参考国外相关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成立行业协会与职业院校以及企业等多方参与的综合管理机构,已达到更加有效地对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合理的监督、考核和指导。3.3充分提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是需要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通力协作、互相帮助,职业院校要参与到合作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攻关难题,更好的帮助企业发展、解决企业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企业也应协助合作职业院校进行相应的教学管理,帮助学校定位所需要教授的相关专业,拿汽车专业来举例相关汽车领域的企业可以帮助学校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为学校安排相应的汽车技术专家来学校担任技术指导老师,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的岗前、转岗和进修等相关培训任务,以此来达到节省企业员工培训的高质量完成。政府应制定并实施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来提供企业的积极性。

4国际视野下校企合作人才如何培养

4.1课程引进。在现有的汽车专业中,引入国外先进的相关课程,按照先进标准、先进模式,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的汽车专业性人才。学生毕业可在国内高端汽车行业机构工作,优秀毕业生可赴国外工作。4.2合作开办中外汽车相关专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办中外汽车专业,按照国外先进标准、先进模式,学生可先在国内学习,通过语言考试后,可赴国外学习。目的是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的汽车专业人才。4.3赴德留学预科班。面向在校汽车专业学生、在职毕业生、其他社会青年及有意赴国外学习工作的学生,在学校开展赴国外预科学习,达到合作方要求的语言水平后,安排赴合作国相关院校学习,学习期间学费全免、生活费补贴,经过学习,取得该国相关证书后,安排在该国工作。4.4中外校企合作汽车专业人员学习培训交流。积极推进中外校企合作汽车专业人员学习培训交流,并规定凡符合条件进入该项目的学生均可享受学费减免、生活补贴、推荐就业等优惠待遇。学校将本着先易后难、分布实施、成熟一项开展一项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外汽车专业项目的进程,借力国际化途径,以高起点培养出优秀的专业化汽车行业人才,为满足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国际化汽车专业人才。

5结束语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较为客观的综述性评价,然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命题假设。以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基础,通过比较国外发达国家与我国在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差异来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不同品牌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实践、反思等了解国际视野下汽车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开展作用与价值。探索对在国际视野下汽车类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的经验与方法,为今后汽车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模式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杜雪.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J].内燃机与配件,2018(24):260-261.

[2]黄永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教育管理,2013(07).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篇7

今天,省教育厅和省中小企业局在这里举行推动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这是我省中小企业工作系统和教育系统积极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目的是通过开展校企战略合作,推动产学结合,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实现教育发展和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互动双赢,共同推动教育领域和中小企业领域的创业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前段时间,我们双方就推动校企战略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广泛共识。下面我代表**省中小企业局讲三点意见。

一、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落实“两创”总战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保持市场繁荣、增加财政收入、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省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220多万家中小企业,占了全省企业总数的99.8%,创造了全省60%的财政收入,提供了70%的外贸出口,贡献了80%工业增加值,提供了90%的就业岗位。

近年来,我省为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组织创业辅导活动,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基地,开展创业人才培养,构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初步形成了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支撑体系,着力推动我省中小企业走“新型创业”之路。各地也逐步形成了合力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抓大扶小、两头并举”的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梯队结构初步形成。**年以来,我省平均每年新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5000多家,四年新增2万多家规模企业。一大批新创办的微小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甚至跳跃式发展,成为产值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创业新星,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创业创新示范效应。

目前我省中小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处在创业创新的新起点上。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小企业在创业中推进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创业,实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的强弱、胜负关键取决于技术和人才。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更需要技术和人才作保障。目前,我省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人才瓶颈,但同时又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题。我省50%以上的中小企业没有新技术、新产品,近80%的中小企业没有研发机构,但同时又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在高校产生后没有得到有效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结合,把学校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把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为广大中小企业搭建一个技术和人才交流平台,既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中小企业破解发展中遇到的技术和人才难题,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人才瓶颈问题,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二、创新机制和载体,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我省中小企业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强,产业设施条件好,产业聚集度高,特别是遍布全省各地的块状经济在全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是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结合条件最为成熟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全省各级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和很多中小企业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实践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全省各级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分别和**大学等高校联手,举办了中小企业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培训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确认了102家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省级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工种的专业培训,已培训各类学员数十万人次。建立了连接20多所高校与中小企业对接的大学生就业招聘网上平台,网上推荐毕业生1万多人,并在全省中小企业中开辟105个大学生实习基地。温州市去年启动了“校企和谐发展论坛”,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开展“千名学生进百家企业”暑期活动。宁海模具小企业创业基地与**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联手,建立模具产学研基地,把生产车间搬进学校,教师学生都参与实践,使学生一入学就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各级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广大中小企业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结合的重要性,并作为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但是,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我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还存在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待加强”上:一是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有待加强;二是高校的科研模式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有待加强;三是高校的技术转化模式适应中小企业的市场运作有待加强。据杭州余杭区2006年对50多家新创办的小企业调查,60%以上的企业认为即使有较多的资金,也无法找到好的产品进行投资,缺少正常的新技术、新产品引进渠道,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这一调查结果也反映了我省许多地区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

因此,要在深入分析我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结合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基础上,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共同推动我省校企战略合作、产学结合,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是要发挥两个行政系统的力量和资源,推动校企进行战略性合作。我们在框架协议中明确提出了推动校企战略合作的工作领导机制、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支撑机制、创业教育的实施推进机制、创业创新的师资培养机制、校企之间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机制、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的合作扶持机制、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校企联动机制等七项机制。省教育厅和我们中小企业局负责牵头,做校企战略合作的推动者;大专院校和广大中小企业是实施校企战略合作的主体力量,是我们两个部门实施合作的落脚点;各地教育部门和各地中小企业工作部门是我们两家实施合作的基本力量,是推动校企战略合作的支撑点;推动校企战略合作的根本目的是贯彻落实“两创”总战略,推动大专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中小企业更好地创业创新。我们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设计具体的工作制度,建立七项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二是要创新载体,探索校企战略合作的实现途径。我们已经明确了战略合作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研究,逐条逐项落实协议中提出的合作项目和内容,关键是要寻找和建立校企战略合作的具体有效的载体和途径。要着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进行创新,把框架协议中提出的七项机制落到实处。三是要创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新形式。鼓励大专院校和广大中小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特别要及时总结在合作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典型,加以推广。

三、加强协调、合力共推,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为我省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一件大事。各地中小企业(经贸)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和领导,大力协同,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保障校企战略合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一是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要把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作为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加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重要内容,作为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希望各地中小企业(经贸)部门把这项工程的实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协调各方、切实推进。

二是联合推动,加强协作。各地中小企业(经贸)部门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合,加强与教育部门、各类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要充分发挥各中小企业行业协会、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并结合实际制定“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案。我局将与省教育厅进一步深化细化合作细节,做好协调服务,整合资源,创造条件,使校企战略合作真正成为一项广大中小企业得实惠的工作。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模式;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高素质的研究生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迫切需要的群体。创新能力是当前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学校在教育教学中需要落实的培养目标以及任务。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中,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坚持探索有效的协同培养模式和方法,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让研究生可以尽快满足企业要求。

一、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问题

当前,高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一些不足,如对理论课程的划分很细等。这样会使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较窄,相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缺乏交叉学科知识的储备,实践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并未设置实践课程。这导致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并且不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二)师资情况

教师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会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存在研究生导师不足的情况。一些导师虽然学术地位较高,但是在教学和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部分导师兼任行政职务,很少有时间指导研究生。这样就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近些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而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这就导致部分高校将讲师加入到导师队伍中。这部分导师缺乏足够的经验,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经费,无法给研究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会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1]。

(三)研究生素质

近些年来,高校在不断地扩招。这就使得本科生的素质水平无法得到保障。很多高校还有宽出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整体能力不足,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研究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并未在研究课题前查阅资料和提出问题,对于导师提出的问题,也不知道要怎么办;对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无法进行科学的处理及分析,很难自己归纳和提出新的看法。

(四)科研项目较少,经费短缺

如果导师缺乏科研课题,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存在很大的难度。导师团队的科研项目可以给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实验材料需要的经费也可以有保障。然而,当前很多导师都没有这样的条件。

二、校企合作协同模式对研究生培养的优势

首先,高校联系企业共同构建实习实践基地,能够依据本科生实践基地,在企业中选拔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实现“双导师”共同培养,构建长期合作机制。这样,企业具备的科研项目以及经验,能够给研究生提供实践和研究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其次,研究生在高校学习中只能学习理论知识。校内的教师通常缺乏较强的企业实践经验,让研究生到企业实践,可以更好地学习先进的实验方法,学会操作先进的仪器,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研究生在实践中能够从不同层面应用理论知识以及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高校还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课,让学生了解企业先进的科研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和指导。这样,学生就会知道在实验室中要做什么,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再次,对于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教师也要到企业中检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这对导师来说也是学习的好机会,有利于双师型导师的培养。导师参与到实践中,可以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提升他们自己的实践技能以及教学能力,更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提升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结合企业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研究,为其科研提供思路和方向,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2]。最后,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对研究生就业具有积极影响。研究生通过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在新产品研发中也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作用。这样,企业就会了解他们的能力和表现,为招聘人才提供依据,科学合理地选拔和运用人才,促进自身的发展。部分企业会用研究生进行顶岗实习。这对企业而言具有积极影响。

三、校企合作协同模式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对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但是当前在落实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健全的实践创新保障机制,导致实际落实的效率受到了影响;校企双方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缺乏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以及创新性还需要提升。为了更好地发挥协同培养的作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一)校企要健全培养机制,规范合作结构模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模式的作用,学校就需要健全培养机制,规范合作结构模式。第一,双方要加强对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要单独设置合作管理机构,对双方合作中的相关事务进行管理。比如,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要求等,学校要对双方的衔接工作进行处理,对合作中产生的问题和不足,要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解决,为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就企业而言,其在发展中的创新能力不足,在已有的人才队伍中缺乏最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第二,对高校而言,学生创新能力普遍较弱。这是由于相关的实践活动较少,教师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因为缺乏实践,无法灵活地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校企合作就要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健全的合作机制。企业需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实践岗位,学校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二者在合作中要清楚自己的任务以及职责,坚持对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进行拓展,进而提升合作的效率和效果[3]。

(二)优化实践创新的课程设置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校企合作协同模式下,这就需要做出改变,学校要在教材的设置以及课时安排上进行调整和优化。近些年来,企业已经认识到总结交流以及研讨会的意义,于是开展了一些年度总结交流会或是研讨会。然而,就总体上来说,大多数企业的侧重点还是在业务发展方面。员工很少有精力和时间用来探索和总结。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双方合作,让企业作为主导、教师作为主笔,综合分析以及总结企业发展模式和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提升内容的新颖性,丰富教材内容。比如,岗位技能、企业文化、发展、员工工作经验等,用这些来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4]。除此之外,在教材研发以及编撰时,企业要让骨干员工也加入其中,让他们到学校兼职或接受再教育。这不仅对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有积极影响,还能提升教材编制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注意把握好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即要让理论知识不能太多或难度太大,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又要在实践课题的设置上结合企业需要,具备思考和启发的价值,让研究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现阶段,创新创业成为时展的主题。人才的竞争主要是在创新能力方面的竞争。因此,企业和高校都要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第一,高校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组织教师的学习及培训工作,对教师队伍进行人才补充。这主要还是以校内教师为主,企业骨干专家为辅。校企双方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有效实现共享资源。第二,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到企业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周末或假期到企业一线岗位中实习,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校企合作中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勇于创新。为了调动他们的创新热情,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激励政策,还可以在学生教学评价中加入实践创新能力,改变以往的评价模式和标准,对评价标准进行补充。比如,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岗位表现、团队协作情况等,都可以纳入考核中。这样可以提升考核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调动学生在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高[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机制,对于企业和高校而言都具有积极影响。在协同培养研究生时,校企双方应注重对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意识到实践创新的重要作用,鼓励研究生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探索。对此,校企双方就要健全培养机制、规范合作结构,还要对实践创新课程进行设置和优化。另外,高校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与企业骨干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让教师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红春,龙治坚.校企合作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4):242-244.

[2]李爱民.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7):179-181.

[3]吴炜.基于校企合作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分析[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2):132.

[4]刘丽.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8(26):244.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四方三层;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培养

一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的核心要素,当下有很多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多数院校、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依然“不来电”。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因源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规范体制,创新机制,也行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有效探索并运行了“四方三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培养的四方合作模式,形成由校企合作理事会、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三层”执行机构,分别承担“规划、组织、执行”三层职能[2][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学院“四方三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对接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建立专业建设合作委员议事制度和工作机制,围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厂中校”和“校中厂”建设、教学实习管理、实训中心建设、订单培养,基地建设等,制定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最终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二学院背景下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特色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开设于2004年,从最初的学科式人才培养,到如今的项目式人才培养,不断与时俱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校企合作方面也不断挖掘社会及内部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学院“四方三层”背景下,专业主动出击,探索校企合作深度,逐渐形成“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培养”校企合作模式,并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一)政府搭台

无论是国家、省还是常州市的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各种政策,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到《常州市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工业设计为突破口,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明确把工业设计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工业设计的高度重视。在常州市经信委的推动下2011年成立了武进工业设计园工业设计创新与孵化基地,以工业设计为主导,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推动力。政府为创意与制造业搭建了“戏台”,提供了智力保障与企业需要信息,工业设计作为设计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立足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础,以常州重点优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为重点,促进常州经济社会发展。

(二)行业指导

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常州市工业设计协会”,搭建政行校企合作平台。协会涵盖了常州市各大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设计师、教育家等服务于工业设计一线的社会人才。在协会的组织机构下,大到以工业设计促产业设计的活动,细到通过协会理论,帮助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质量等方面的指导。

(三)企业参与

在政府构建的武进工业设计园的平台下,行业的牵线搭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主动出击,与集聚工业设计力量的园区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与园区内11家公司共同签订“工业设计园区订单班”,可解决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利率及就业问题;与园区内公司共建“兼职教师库”、“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双师培养基地、人才互聘”等各项合作,有效保障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

(四)学院培养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依托常州市政府设立的武进工业设计园,由学院出资成立常州卓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入驻园区,教师成立工作室来实施教学。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采用“工作室+项目”的教学模式,学生从第二学期进入设计工作室,通过第一至第三学期的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再到第四、五学期进入真题真做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提升项目技能,完成由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实现“零对接”。

三“对接产业、依托园区”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

围绕学院的“四方三层”以及专业依托武进工业设计园区集聚企业,对接常州装备制造产业,专业通过不断努力,在“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下深入于人才培养各个方面,并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提高是专业竞争力及综合办学水平。

(一)地方政府建园区,专业团队办公室,工作室里育人才

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形式,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政府搭建的工业设计“孵化器”武进工业设计园的平台上,专业主动适应常州及周边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意设计产业发展需求顺应政府提出“以工业设计为突破口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思路,发挥专业优势,由专业创办“常州卓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进驻园区,共同参与园区建设,主动引领常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公司对接学生顶岗实习,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并将真实项目引入校内工作室,师生在工作室里企业项目设计流程,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设计项目。通过“地方政府建园区,专业团队办公室,工作室里育人才”机制,专业教师和学生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外观专利20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设计竞赛16项大奖,并连续在2013、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工业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中获得金奖。通过该模式,专业稳定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素质教学队伍,形成了深入内涵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项目引领,极大提升了师生用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与行业领军企业共育特色人才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与行业领导者和最具影响力教育企业“水晶石”共育特色人才,共建“产品虚拟现实特色班”学生通过对“水晶石”最新国际、国内级项目案例的实时学习,在踏入社会前便能接受真实企业项目的强化训练,提升自己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产品虚拟现实特色班”以实训、实战、实用为教学理念,根据行业发展动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课程体系,利用学院先进设备和“水晶石”技术,在校内工作室营造“水晶石”企业文化,严格遵守企业作息时间,上下课指纹打卡,让学生提前感受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实现“作业”到“作品”升华。专业借助“水晶石”强调品牌优势,促使教学与市场紧密接轨,真正践行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提升社会美誉和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总结

校企合作总结范文篇10

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突出问题。

1.1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对实践教学探究不够,专业技能培养不到位。工商管理类专业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主干课往往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但目前专业主干课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受诸多因素(例如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影响,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1.2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实习效果。某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根据对大多数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指导教师的调研和交流发现,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明显瓶颈。

1.3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经过长期规范发展,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质量无法控制,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解决思路。

2.1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在整个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应该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开始,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根据教学实践,每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60%~70%较为合理。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特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使之有机地统一于教学的实践中。

2.2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践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践模式,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产学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通过产学合作,既可以实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优化,又可以增强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

3.构建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效果意义重大。可以借鉴ISO质量管理原则与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即通过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完善质量管理文件、加强监督检查与考核、规范实践教学运行、搭建实践教学网上管理平台等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二、基于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1.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的含义、应用范围和工作程序。管理咨询(ManagementConsulting)是由咨询专家根据客户的需求,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找出客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指导方案的实施,以提高客户绩效的智力服务过程。从以上定义可知,管理咨询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有效性、独立性、合作性、长期性等特点。

从理论上讲,管理咨询能够进入所有组织和全部管理领域,因此从发展的观点看,管理咨询的业务范围既不断趋向扩大和复杂,又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受到限制而有所侧重。

管理咨询的工作程序表现为一个完整的管理咨询活动包括四个阶段,即业务洽谈阶段、诊断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和实施指导与项目总结阶段。

通常管理咨询业务是由管理咨询公司或咨询专家成立项目组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运作。

2.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主要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探索出各种方式,主要模式比较如下:

2.1引企入校(系)模式。引企人校(系)模式就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式。它能较好地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融“教、学、做”为一体,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校中厂、厂中校,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产学结合的水平,实现校企优势资源的共享和合作。该模式按投资主体的不同分为两种:

1.校办产业模式。

2.引入企业模式。

2.2向企业投资模式。即将校企合作推向社会,引向企业。这种合作模式,一是可以加快校企合作的速度,提高合作效率,弥补学校自身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困难;二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有保证;三是能实现学校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避免校内实训基地的纯消耗带来的教育成本的增加,能有效降低办学成本;四是有利于校企双方的全方位合作,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双赢。

2.3校企共建实体模式。企业和学校分别投入资金、技术和场地等生产要素,另行注册组建新的企业,双方共同建设生产型、研发型、服务型等经济实体,双方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合作起点高,设备和技术先进,一般应与地方产业贴近,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4项目合作模式。学校借助其人才优势,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围绕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领域,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项目分解成具体工作任务,再将工作任务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展以项目为导向,构建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实施校企合作。

2.5工学交替模式。所谓工学交替,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两种形式或两个阶段,并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交替的方式不同,该模式可分为工作前期模式、工作中期实习模式、工作后期模式、混合模式、半工半读模式和顶岗实习模式等多种形式。

2.6订单式合作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数量进行培养。该模式由于具体操作方式的不同,有多种具体的形式。

3.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本文基于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是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结合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实际,通过引入企业化运行机制,运用企业管理咨询方法,在咨询项目运作的真实环境下,突出和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应用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和解决思路,构建校企合作具体应用模式如下:

3.1指导思想。校、企双方根据各自的需求、特点,寻找切入点,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方案措施,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要有助于校企双方的发展和利益,要适合学校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要求,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有利于积累专业教师职业经验和水平。

3.2组织架构。成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专业(职业)指导委员会和工作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处理校企合作各项事宜。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变化的情况,强化专业设置的行业定位和产业背景,按照“培养目标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以行业定位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能力模块为核心,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主线,质量评定以职业规范为标准”的指导原则,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决策咨询,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

3.3管理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实行专业课程教学企业化运作和项目化管理,按照统筹规划、分工负责、协调发展、保证质量的原则,在专业(职业)指导委员会和工作机构的指导下,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成立项目组,由校企双方协商指定专人担任组长,共同参与项目小组,实施项目管理。

4.运行方式。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采用企业管理咨询方法最直接有效的校企合作对象是管理咨询公司。在学校院系与管理咨询机构确认合作协议后,校企双方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践负责。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和互相兼职,如学校聘请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承担一定教学任务,学校教师也可去企业挂职接受实践训练。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与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项目对接,通过安排学生参与项目组的咨询项目,在真实市场环境中,开展理论和技能训练,通过市场化运作和项目化管理,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这种运行模式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促进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直接交融,实训基地与职业岗位双向对应,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和教学针对性强,专业符合市场要求,实践环境和技术含量高,强化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力,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资金短缺、资源不足、教学的针对性差、实践环境缺乏等突出瓶颈。

5.反馈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校企合作质量评估体系,并按照评估体系的要求,校企双方综合运用督导评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对校企合作各方面进行共同考核,并及时沟通、反馈和修正,互补互促,互利互惠,引导和规范双方的合作行为,保证校企合作良性运行。

三、基于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应用

市场营销专业是商学院(管理学院)普遍设置的传统专业,也是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特色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系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熟悉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营销方案策划、营销管理决策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够熟练运用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方法,面向各类工商企业、社会组织等第一线从事营销策划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市场营销》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市场营销战略以及营销组合策略,明确市场营销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该技能不仅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供相应的知识与能力支撑,同时这门课程也是执业证书课程。鉴于以上要求,我院可采用两种实现方式实现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其一通过与校外相关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协议合作;其二也可通过自办管理咨询公司与教学单位展开合作。由于这两种方式在校企合作的本质上没有差别,故可以视为一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统一定义为企业方。具体应用的阶段和内容如下:

1.准备阶段在进行正式合作前,先派相关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参与咨询项目,掌握市场营销咨询的整个流程及实施步骤和方法。

2.模拟演练阶段经过企业锻炼和培训合格的教师,组织市场营销专业班级学生进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时,在校内利用已参与的市场营销咨询项目先进行模拟项目演练。这一过程主要分四个阶段实施:(1)《市场营销》课程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提炼;(2)教师按咨询项目的步骤和内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观摩;(3)教师讲解,学生对咨询项目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提问;(4)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整个项目。模拟演练阶段既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操练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和发现新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在进行市场营销咨询项目模拟演练过程中,由本课程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进行转变,并培养团队协作等相应的职业素养。(如直接聘请咨询公司的咨询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上两阶段可以省略)

3.正式项目跟进阶段经过以上阶段的准备和演练,学校在与企业方确认可以正式切入实际项目后,组建项目组,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参与不同的市场营销咨询项目,在企业方咨询专家和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实施项目,按照问题诊断———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实行项目管理在全真企业环境下参与咨询项目。在实际项目阶段我院学生在咨询专家和相关老师的主要需完成各阶段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初步方案设计,并协助方案实施。本阶段实际测试学生的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营销方案策划等主要技能。

4.项目收尾与学生成绩评定阶段在企业方确认咨询项目收尾阶段后,相关老师需根据项目组、咨询专家的意见,结合学生各项书面资料,对各组学生的参与项目情况和执行项目效果进行成绩判定,划分成绩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