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23 01:45:50

校企合作教育

校企合作教育篇1

1.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的现状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不断攀升的毕业生数量,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用人单位表示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而另一方则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培养的学生大多比较重视对教育理论的培养,但实践能力强,技术型人才却并不是很多。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着眼前的实物,空有理论但是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去操作。目前社会正急需要大批能够将科技理论成果转化为物质产品和实现生产,服务型的技术型人才。

2.解决方法

以上看似两个矛盾,但如果高校能够按照企业所需的人才进行人才的培养,即校企合作办学,这样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教学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Cooperative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影响,职业教育需要行业的参与和配合,这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所探索的一条办学之路,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三、校企合作的施行

实施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要来设计获奖的要求,吸引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目的地干预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过程,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逐渐向人才市场的需求靠拢,向企业的需要靠拢。为企业培养适合企业的毕业生,目前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大学内短期设置相关专业及相关课程,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订单式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同于以往的学校根据自己本学校的情况单独的制定教育计划,而是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制定,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院在三年制的教学计划设置中,除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以外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特定的实践技能培训,使人才培养更具有岗位针对性,等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这样的高职院校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业学院文凭低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适合的技能人员难,学校就业率低,家长担心子女找不到工作的难题,实现了学生,用人单位,学校,家长的“四赢”。

(二)工学交替培养

“工学交替培养”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学校会把每学年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工作学期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半年后再回到学校上课,让学生较好地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实习期间,依靠自己实习劳动所得,解决学习期间的部分学杂费、生活费及其他支出,企业同时可以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建档跟踪管理考察,等学生毕业后,学生和企业双方双向选择就业。(三)产教结合培养

“产教结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或专业部(系)组织的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和科研协作等。即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产业和教育紧密结合,教育以产业为导向,产业以教育为依托。具体的培养模式有投资合作式,引企入校式,产学研结合式,企业简单技术劳动补充与实习相结合式等。

四、校企合作中的教师及学生

(一)教师角色技能的转变

校企合作中的教师角色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层面的传道授业解惑,除此之外还要了解企业知识文化,多接触企业,能够胜任某一行业的工作岗位的教师,即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另外,教师在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以外,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及早懂得职业教育的重要,及早选择未来的专业。向学生传授企业的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校中就接触到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熏陶,除了培养学生在某一行业具备一定能力,适应企业某项工作以外,还要具备高素质,爱岗敬业。

(二)学生心态的转变

很多学生家长认为读了大学工作就是要坐办公室,做“白领”一族。正是这种心态束缚着毕业生的就业,只有社会有需要,就有就业之地,工作是不分贵贱的。对于毕业生,最重要的是一个心态的转变,在工作中的指标是“能不能胜任”,而不是文凭,要珍惜工作的机会,学习巩固技术,积累工作经验和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工作环境和高收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有技能上的优势,就应该从自己专业入手,抓住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打好专业基础,真正成为一个不怕吃苦、迎难而上,技术过硬的工作者。五、有关校企合作的问题与思考

虽然校企合作中有许多好处,但我国的校企合作历史不长,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方面

目前在农村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高职院校打着“订单式培养,入学等于就业”的旗号,只求数量不重质量,学生就业后,才发现用人单位存在工作环境差、工资发放不及时等问题,给学校及学生带来很恶劣的影响。

在针对企业实行“因企施教”方面,虽然学校针对企业实行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但是这也意味着学生过早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一旦就业形势走向与预期不同,毕业生就变得很被动。

(二)企业方面

校企合作处于自由化状态,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习生的安全问题,越是实习生出问题的机率越大,但是对于相关的责任认定问题,使企业对校企合作望而却步。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认清高,知识、技能水平的职业道德都不满足企业要求,眼高手低,对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实习生不打招呼就离职,甚至结伙离职,给企业带来的很大的压力。

(三)解决方法

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教育。院校应当在送学生实习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介绍企业文化、规章、如何在企业做人、做事等,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将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和鉴定纳入学生监督、评估内容管理范围。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满意率。另外,在合作对象方面学校应慎重选择。开展校企合作必须以人为本,切实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并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估,确认其办学资质。此外还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为明确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部门职责,预防学生在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事故,保护企业商业秘密,进一步开展校企联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六、结束语

当前,国家给职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实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院校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职业学校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的获取市场信息,主动与企业联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实施产教结合,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校企双方互帮互助,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校企合作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炳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实现校企合作新突破[J].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许春树,侯洁,走工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4]曾金传,郭秀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要素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5]冯建华,坚持校企合作方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黄尧,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校企合作教育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分析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及社会服务等提供必要的支撑[1]。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合作共赢,因此高职学校在开展高职教育时必须强化校企合作,有效加快职业特色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相关问题,旨在为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依据。

1.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企业配合。企业配合是一种常见的合作模式,在此类合作模式中高职学校占主导地位,负责根据社会的需要及国家政策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因此人才培养任务主要由学校完成,企业则是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实践教学基地等必要的条件,在职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辅助作用。(2)校企实体。校企实体指的是企业全方位积极参与高职教育,并同时将股份注入到高职院校中,包括资金、师资、技术、场地及设备等。(3)校企联合。校企联合模式指的是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计划、内容及方式等的制定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处于平等合作的地位。以上三种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均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具体情况优化选择合作模式。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优化对策分析

2.1优化高职院校办学方针

高职院校是实施高职教育的主要机构,所以在优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时应从高职院校方面入手,保证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1)高职院校应明确校企合作对于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与企业共同建设相对完善的调研基地、考察基地及实训基地等,深入企业跟踪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高职院校应主动探索优化校企合作的方法,从而将校企合作推向更高的层次。(2)准确定位自身的服务功能,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便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从而获得合作企业的支持、信赖。此外,要注意重点做好管理改进、技术创新及科研创新方面的工作,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发挥服务职能,运用多种措施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从而让企业可以从校企合作当中真正受益[2]。(3)高职院校应注重不断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并积极创新实训课程设置、实训绩效考评及学制安排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企业实训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有利条件。

2.2优化企业参与过程

企业的积极参与是保证校企合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基本条件,要优化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模式,就应不断改进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过程。(1)企业要树立强化校企合作的观念,并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不但是国家、社会赋予的使命,同时也是自身应当尽到的责任与履行的义务,只有使自身深入到校企合作中,并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更多的专业人才、先进技术,才能为竞争实力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因此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企业并不是无偿付出,而是一种有效投资[3]。(2)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在校实习生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及时纠正在校实习生等同于廉价劳力的错误观念;在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践时应积极创造环境与氛围调动学生的激情、兴趣,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工作,并通过实习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3)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例如,可以安排部分管理人员进入高职院校中为学生讲课或参与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以便形成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制度[4]。企业还应为学生提供顺利完成实习的条件及保障,如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对实习生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工作中的细节问题等。此外,企业还应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及提高经营水平等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并积极通过校企合作赢得社会声誉,从而使自身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应重视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从而使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够在高职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郭德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机制[J].职教通讯,2013(28):53-55.

[2]吴建成,王媛媛.校企合作在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中受制的原因分析与出路探寻[J].镇江高专学报,2011,24(1):42-45.

校企合作教育篇3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吉林长春130052)

摘要:本文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综合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认为只有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学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一起努力,形成一股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才能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校企合作;素质提升;职业教育;联合办学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32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75—0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谭俊英(1976—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学校设置的教学内容不甚科学,与社会实际脱节;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全世界采取的一个共同办法就是校企合作。

所谓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合作共赢的模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最为成功的典范当属德国。德国制造之所以被世人青睐,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质量过硬。而这一切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支持,离不开职业教育对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制造环节的核心仍然是人——高素质的职业工人。可以说,正是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就了德国制造,成就了享誉世界的伟大公司和著名品牌。考察过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人都会发现两个70%:只有30%的人进入大学学习,而70%的学生直接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所占用的时间是学业学习时间的30%,而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占学业学习时间的70%。结合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只有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学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形成一股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才能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的核心就是校企合作。

一、学校层面

(一)专业和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设置哪些专业,安排哪些课程,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紧跟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定要把企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作为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依据。因此,

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调研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不仅要着眼于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看到我国的产业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企业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只有牢牢把握企业当下和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还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因此,职业学校培养人才要拓宽视野,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二)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因此,职业学校要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不断地从高等院校引进人才,而且要聘请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特聘教师,两者的比例最好能达到1∶1。

(三)教学方式创新要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整个教学安排上(一般3~4年)让学生用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另一半的时间在企业实地学习,而且要在每个学期内穿插进行,真正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校应和企业加强联系,在就业信息收集、就业指导、学生推荐等方面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服务,而不是推出去了事。要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求,加快构建以就业服务为主体,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综合性职业指导体系。切实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组织的指导责任,让学生毕业后有一个发挥自身优势和才干的平台。同时,最好能建设一个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在学生已经进入相关企业工作后仍然能持续跟踪,得到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以便学校在后续的人才培养方面能够持续改进。

二、企业层面

(一)用人观念的创新

中国许多企业尤其是产品附加价值比较低的加工制造类企业,把企业的职工当作成本而不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因此,对待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时,在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培养方面都是能省则省,企业的职工长期处于低薪状态,员工的积极性很难真正被调动起来。随着国家保护劳动者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劳动者的收入逐步得到提升,许多企业也在转变用人观念,把职工当作企业的人力资源,加大了在企业职工培训上的投入。

(二)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

很多企业认为接纳学生到工厂实习需要提供场地以及各种机械设备等,存在一定的损坏风险,而且学生的技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现实需求。其实这种观念是短视的,仔细审视后就会发现,对于渴求人才的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主要表现在: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企业接受顶岗实习的学生,使其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企业也可以将员工培训委托给学校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而且实现了无缝对接,学生上岗即能顶岗。

(三)企业培训制度的建立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对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大,一方面需要在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人才需要在企业内部培养。培训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质量、培养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建立起企业自身的人才培训制度极为重要。可以这样说,做得好的企业大多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比较先进的企业培训制度。我国企业想要取得长足进步,就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培养制度。但企业的资源有限,与职业院校、相关的高校建立起联合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培训,企业可以优中选优,择优录用,还可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做到企业人才的“私人订制”,从而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政府层面

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上主要在宏观层面发挥作用,具体表现为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以及对办学资金的投入。政府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框架,为职业教育规范发展指明方向;同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以及引导社会资源一起办学,形成多元化办学、百舸争流的局面。

由此可见,学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一起努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道路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只要我们能在相关方面认真做好工作,再加上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我国职业教育的春天必将很快到来。

参考文献]

[1]李学雷.寻求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世界教育信息,2012(8).

[2]李云中.试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校企合作[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3).

[3]刘艳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8).

校企合作教育篇4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和会计教育以自身建设和发展为目标进行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多角度、多层次探索,使得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态势,同时,在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资金、政策支持不足,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落后,企业参与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的热情不高等实际问题。新时期,要从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入手,总结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具体现象和缺陷展开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再认知和在思考,从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三个环节的协调角度出发,真正建立起易于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开展和顺利进行的新模式,做到对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学生发展、企业成长、政府建设等相关环节共赢的有效保障。

2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对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支持不足

当前虽然中央有快速、高效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大政方针,但是存在地方政府对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支持不足的之际问题,特别是在微观政策和具体实施中,没有对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实际推进,也没有对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正常倾斜,导致宏观的政策难于落实,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设质量和进程长期处于低水平和徘徊状态。

2.2对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投入不足

很多区域因企业规模、产业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原因,没有做到对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资金保障,难于产生对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规模化、稳定化、长期化的支撑,使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设受到影响,办学模式出现同质化和重复的显现,影响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也影响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功能与价值发挥。

2.3会计教育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落后

会计教育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决定着会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当前很多会计教育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人才观念落后,专业教学低质化,科研能力不足等实际问题,这使得会计教育职业院校不能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不能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肯定,难以为企业具体的会计工作、学生学习和员工培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不能为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专业性、基础性的保障。

2.4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热情低

当前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对会计工作的错误理解,没有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才的长远计划,既不能对员工会计技能提出准确而全面地要求,也不能为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些企业往往对建设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采取消极的态度,造成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难于得到充分、全面、深度地锻炼和成长,造成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效率、质量问题。

3新时期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设建议

3.1加大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

政府是职业教育的主办者,也是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设的推动者,新时期,应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为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设提供基础和平台。同时,政府要发挥支撑作用,建立对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保证体系,解除企业和职业院校对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和创新的顾虑和压力,做到对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设的有效保障。

3.2加强会计教育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

在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活动开展过程中职业院校要结合会计教育专业展开相应的专业建设,通过调整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前提下,真正为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打下人才和专业基础。会计教育职业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将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技能培养引进入教学课堂。

3.3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的热情

企业是会计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设的重要基础,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热情是办学模式创新的基本前提。新时期,会计教育专业应该主动与企业取得联系,在全面沟通的前提下,使企业对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和长处有充分、具体地了解,使其保持对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4结语

校企合作教育篇5

1.办学模式的种类

第一种类型是多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包含了多个学历层次的人群,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本科班、专科班的成人教育,或者工程硕士班。在对成人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丰富其理论知识,同时也要丰富其实践能力。成人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二种类型是专题型。在培养这部分人才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目前的自身需求,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委托学校该领域的专家来企业开展专题讲座,丰富职工们的技能。第三种类型是培训型。结合本企业的目前生产需求,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分类别的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第四种类型是研修型。即企业结合自身的需求,分析某一个具体的案例,采用实战演练的方式,对某一问题进行实践探究,展开研讨。

2.办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对象的整体性。接受继续教育的对象很多都是来自同一个企业,具有整体性;第二,学习的目标一致性。对于该企业人员的培养,需要结合企业目前的自身需求,以及员工岗位的要求,因此目标基本一直;第三,内容的针对性。对于员工培训内容的制定,需要同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满足企业的需求;第四,时间的可选择性。学校培训时间的制定,可以和企业协商,共同达成;第五,管理较为严格。对于员工的管理,需要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以及奖惩措施;第六,共赢性。企业的员工通过培训,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而高校采用批量式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校带来更多收益。

3.现实意义--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第一,有利于国家建设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同企业相互合作化的办学方式,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可以为企业输入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如唐山电气公司和职校。开设了诸如“三友班”、“启奥班”等联合培养的班级,为合作企业每年输出大量专业人才,促进了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学校经济的发展。第二,企业与高职院校能够达到共赢。校企合作能使得职校的实践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满足企业的需求,也可促进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提高学生实践水平。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员工能够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迅速运用到实践当中。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一体,同时也提高了该学校科研成果的数量。

二、继续教育概述

继续教育针对的是社会成员,尤其是已经工作的成年人,鼓励其终身学习的优秀品质。继续教育已经和正规的教育相脱离,其强调的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企业推动商科类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责任

1.为地方的优势产业提供服务

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一起研究制定本地的人才联合培养方案,结合方案开展自己的招生计划,和课程安排。学校课程内容的制定,要能够使学生的技能有针对性的提高,符合地方优势产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企业应当开放自己的工作车间,为学生提供实习的环境。

2.与国企相互合作

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地寻求同国企之间的合作,使得自己培养的人才能够为地方的支柱性产业服务。同时,国企也应当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定期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接受学校老师到自己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同时,国企应当为学校毕业生预留一定数量的岗位,使得校企能够达到共赢。

3.实战训练

企业为自己的员工接受继续教育提供资金的支持,为其购置必要的设备,创造一个实训的环境。同时,也需要派遣企业中有资历的骨干,来对初学者进行辅导,使员工能够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技能。

四、提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水平的方法

1.政府的参与

国家可运用行政手段,为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进行政策方面的扶持,鼓励和促进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比如政府可以为企业和学校牵线,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本行业的信息,同时也向学校公布某些企业具体的人才需求,使校企双方能够知道各自的需求。同时,可以运用行政力量,规定企业每年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来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培养,满足员工继续学习的需求。

2.专业的调整

学校在为继续教育的人员制定课程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该员工所在企业的实际需求,可以邀请该企业的专家成立专门的课题小组,来制定具体的课程内容,根据每个岗位的需求,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员工的实践和理论知识。

3.实训的加强

企业需要为接受继续教育的员工设立专门的实训基地,为员工的实践活动提供场所,满足员工实践的需求。同时,企业也需要引进一些专门的设备仪器,方便员工的课后实习工作。

4.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

在英国,政府企业和一些职业教育学校相互配合,共同创办了城市技术学院,而该城市技术学院是一种职业学校,其由企业和国家共同提供资金的职称,隶属于国家的教育部,其主要培养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为不同年龄、岗位不同的学生定向培养,仅今年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英国的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我国借鉴。企业既可以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教师,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教育篇6

技校教育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这一要求,技校必须深入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和方式,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技校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才。学习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技校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技校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经验

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l.坚持立法保障,以法律保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顺利完成。美国1962年就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法国1984年颁布《高教指导法案》、德国先后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所有这些法律措施,都从根本上保证了各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2.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并引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许多国家政府积极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造条件,促进合作教育顺利进行。一是制定专门的法规,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二是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三是政府主导创立协调员制。

3.发达国家企业特别重视与学校的合作。一是企业界向学校提供资助。二是企业重视与技校人员上的双向交流。三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中,并为学生提供现场实习、实践机会。四是企业派职工到学校去进修,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五是企业与学校签订供需契约,保障学校毕业生就业。

4.发达国家为技校教育的发展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方都有约束力。如国家推行职业资格制度、严格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等。

二、我国技校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技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技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点,从政府到技校已达成共识。然而技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基本上处于中浅层次阶段,与深层次的合作阶段相距甚远。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认识与实践,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的短期行为,学校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校企合作机制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中。

2.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和风险性。如何避免市场经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技校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3.“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是技校教育办学的方针。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4.技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技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

5.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需的资金保障。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这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我国技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对国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经验的介绍和对我国技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分析,使我们找到了我国技校教育与国外技校教育的差异所在。国外的经验虽好,但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以此推动我国技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要牢固树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技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观念。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技校教育发展获得成功的经验表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能使技校教育解决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技校教育本身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有生命力,关键还在于技校教育本身能否办出特色,学校能否找到和企业紧密结合的路子。

2.国家要制定配套的法规体系保障技校教育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完备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是发达国家技校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前提。在这个问题上,一要形成完备的技校教育法规体系;二要修订相关法律;三要制定专门的校企合作法规,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一定要通过法规的不断完善确保有法可依。

3.政府要出台鼓励措施,吸引企业参与技校教育事业。当前许多学校己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学校对合作兴趣较浓。而企业则不尽然,因此往往难以合拍。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当然在于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吸引企业的注意力。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制定并实施鼓励企业参与技校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的作用不可低估。

4.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必须全面落实,否则不仅校企合作可能变成一句空话,而且技校教育本身亦难逃厄运。作为技校教育护身符的职业资格制度重在执行,必要时要强制执行。

校企合作教育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德育教育;有效措施

一、概述

(一)德育教育含义

“德”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及个人品质。而“育”作动词,指的是培育和教育。现代化社会中,德育囊括了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心理五个方面。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我们可将“德育”简单解释为道德教育;而从它所包含的内容上理解,可以详细阐述为对一个人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心理上的教育。德育教育最初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提出的一个要求。教育局下发的文件中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为指导[1],将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文化兼备的新时代人才。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应当坚持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三者结合。

(二)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

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的文件要求。从时代特点来看,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需求的不再是传统的纯文化、纯技术的单方面人才,而是集合了道德、文化、科技于一体的全能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学校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从学生个人发展上来看,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观看待世界,更有利于学生从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脱颖而出。因此,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既是顺应时展的需求,更是为了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为社会提供新时代下的全能型人才[2]。

二、校企合作下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育

(一)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原则

1.上述提到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心理五个方面,再如,职业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应当明确德育教育的范围,坚持全面性原则。德育内容的五大方面都构成了人的基本需求,也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的重要需求。

2.德育应当是传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同时要符合时代特点。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在继承道德的精华时,也不要忘了继续发扬和创新。创新的程度不是无标准地向前飞跃,而是定位于当今时代,结合时代特点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因此,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中要坚持继承与发展,体现时代感。

3.坚持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因而在德育开展过程中,应当坚持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从道德的特点来看,它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层面,且时时刻刻围绕在人们身边,生活化是道德的一个特点,因而职业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也应当坚持贴近生活实际原则。

4.坚持知行统一原则。道德虽然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层面,但德育的目的是在生活中运用。因而职业学校在开展德育过程中不应当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应当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知与行相结合。

(二)校企合作下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措施

学校与企业合作是现当代职业学校的特点,也是职业学校为了谋求发展和推进教育选择的合作模式。而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和专业层面。这两个层面主要体现在因果关系上,即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而学校为企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但正因为校企合作只体现在技术和专业这两个层面,使得德育教育往往被忽视。以下简要阐述校企合作下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完善合作机制

机制即机构和制度的统称。机构的建立主要依靠国家,而制度的建立取决于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程度。现阶段国家虽然为学校和企业合作提供了某些优惠政策,但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机构,即专门管理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机构。没有专业的机构进行管理,企业和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往往得不到规范化管理。如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得不到基本保障,出现意外,企业和学校的责任难以判决。因为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导致校企合作也不全面。上面已提到校企合作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和专业上,而学校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这使得学生也不能受到完善的教育,德育教育更得不到落实,国家建立专门管理校企合作的机构现阶段难以实现。这里主要探讨从校企合作的制度上开展德育教育。

校企在合作之前应当明确合作的内容,对每一项合作内容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校企合作内容包括技术、专业、实习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校企之间针对合作的内容,可以制定有关德育的制度,如技术素养、职业素养、实习准则以及日常管理制度等。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要代替学校尽到以上职责,即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职业素养等,对实习的学生制定实习准则、日常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除此之外,企业要将学生在实习阶段的具体情况反馈给学校。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学校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采取相应的德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管理。

2.建立德育评价制度

德育考核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评定的有效方法。为了评价的公平公正,德育评价制度应当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学校评价,二是企业评价,三是学生自评。学校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道德思想进行评定;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企业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和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学生自评是实习结束之后,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在整个评价制度中,有两点必须重点提出。首先,评价制度包括的范围不单是学生的学习和技能层面,也不应只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纪律,而是应当囊括学习、技能、实习、生活、纪律、德育等六个层面,详细如表1。其次,学校、企业、学生评价三个阶段应当是递进式的,且每个阶段应当是上个阶段的继承。具体而言,即学校根据学生的几个层面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企业;企业根据学校的反馈结果,对学生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学生实习结束,企业进行评价,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学校再次结合反馈结果,制定改进措施,期末让学生自评。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校结合两次反馈结果对学生制定相应的德育措施,且不断地改进深化,最终也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表1职业学校评价制度表

学习 专业学习能力、成绩

技能 专业技能熟练程度、专业技能实践程度

实习 实习表现、实习能力

生活 在校生活情况、实习生活情况

纪律 课堂纪律、实习纪律

德育 职业素养、思想政治、法律认知度、心理水平

3.实例引进德育教学

上述已提及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原则之一是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知和行相统一。因此,职业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中,应当将实例引进教学。

引进的例子可以是正面教材,也可以是反面教材。从正面教材来讲,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下可以将企业文化引进来,通过在校园中开展企业招聘会、优秀企业家讲座、优秀校友演讲等活动,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企业文化,同时优秀企业家讲座和优秀校友演讲可以鼓励学生学习他人长处,在良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从而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除了开展活动,职业学校也可以在校内设置校友名人榜,将毕业于本校且在社会中发展很好的校友进行宣传公布,作为学生学习榜样。

从反面教材来讲,企业在职业学校进行演讲过程中,可以添加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反面例子,向学生讲述反面例子的实习情况及个人行为。学生在听讲之后会以此为戒,警示自己绝不要走反面案例的老路,从而提升个人道德素养。每年毕业季,职业学校均要引进优秀企业进校开展演讲活动。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能拉近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距离,更能为学生提供就业前的再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3]。

三、结语

德育教育是持续性与长久性的教育活动。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学生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德育教育措施。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不应当生搬硬套他人模式,而应因地制宜制定教育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顺利且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除了因地制宜地制定措施,职业学校也应当明白德育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优势。但现阶段让政府立即建立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还难以实现。因此,职业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中心,应当尽量发挥自身优势,调节好企业、学校、家庭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合作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莉.中职院校校企联合k学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新教师教学,2016(09):122-123.

校企合作教育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的定义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一种教育类型。它同时满足着受教育者和经济社会两者的发展需求。

(二)校企合作的概念

广义上,校企合作指的是教育行业与产业的相关部门合办的一种教育模式。狭义的则是指企业单位与职业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若是从大的方向来说,职业教育合作指的是国家层面的校企合作,其次是与区域或是省级的校企合作,再来便是单与学校层面的合作。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问题与分析

如今,政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力政策,在如此有利的环境下,我们必将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如今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迅速发展的脚步主要呈以下趋势:

1.从功能定位上来讲,以前单向的企业用人正在向整体需求过渡;

2.从程度上来讲,曾经分散型的合作正转向密集型的合作方式;

3.从合作的形式规模上来说,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向以群体为主的合作模式转变;

4.对于职业教育院校校企合作的内容而言,渐渐由课堂的需求转向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教育校企合作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在管理模式、法规章程以及合作方式上的改变与创新。但尽管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势态良好,步伐稳定,但从整体上分析,我们却依然未找到可持续性的合作体制机制,同时也依然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难以持续稳定的发展前行。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这主要表现为:

一来是还未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内部要求;二来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的宏观管理体制;三来是由于还未建立具有统治地位的合作机制体系;四是有待完善的残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制;五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行业组织。

由上可见,我们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依然不够完善,不论是外部的管理体制还是内部的合作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都还有加强修复的必要,还有使其更加进步优化的空间。

三、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措施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不变的旋律。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合作校企的法规制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正在不断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努力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体制与机制的模式。在整个进程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当前大多存在着学校热烈而企业漠然的现象。很多职业院校伤透脑筋却找不到能够与企业合作的路径。与此同时也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适应企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深入的探讨,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职业院校应当主动且频繁的与企业单位沟通交流,全方位合作

职业院校应当转变观念,建立正确的教学观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前提;与企业进行主动沟通、积极交流、深入合作,树立为服务企业的意识;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企业需求,与其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次合作;共建管理制度,共设组织机构,构建与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使学校文化与企业精神相互融合。

(二)职业院校开设企业及市场有需求的相关专业

职业院校开设专业要符合企业人力需求;职业教育学院应当积极邀请企业专家探讨专业设置的开办,适时调整需及时;专业的设置应融入院校的教学特点并融入企业文化。其次职业教育学院还需依靠企业充分有效的培养与聘任院校老师,要求教师进入到企业中实践,到第一线进行技能培训、体验及锻炼,努力建立并扩大“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通过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以适应企业的适时需求及变化

院校应注重学生实践性的培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同企业进行深入沟通,有效整合资源,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及时引入新技术、新知识到课程中。职业院校应当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学习的品质,职业院校内部则应计划并开办实践、实训课程,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创立培训机构。

(四)职业院校需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勇于突破传统的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是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校企合作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立体式合作教育模式以及学工交替等模式。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各个职业院校又总结出许多其他模式。大多数人认为,校企合作应采取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有利于双方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它能起到在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中的协调作用。学校能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来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实现更多毕业生的就业愿望。

总结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想要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互惠互利的合作目的,关键在于职业院校要明晰自己在企业中所充当的角色与地位。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要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能被企业所接受,被社会所接受,就要让学生投入到实践。一是要紧密专业知识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二是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三是要开展形式各异的企业文化展示与交流。我们相信,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的努力下,势必会找出一条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光明道路。伟大的发过作家司汤达曾经说过“伟大的热情能够战胜一切”。只要我们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宋振兴.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探索[J].学园,2013(17)

[2]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3(6)

校企合作教育篇9

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由于起步晚,教育资源不充足,为了探寻发展之路,高职教育将校企合作作为主要目标,并通过实践去完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然而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校企合作根基不深、企业与学校间职责不明确等,都严重阻碍着高职教育校企业合作的良好发展。因此,必须对校企合作加以重视,并提出优化合作的措施,实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赢。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所谓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我国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校和企业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通过对师资的培养,让教师探究教学活动,然后通过企业为学生提供岗位去实现。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的目标,学生通过定岗实习可以掌握丰富的技能。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更早的了解社会,并对工作岗位有更深刻的认知,学校和企业将资源予以整合后可以实现双向教学,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企合作不重视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业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对合作不重视的情况,造成校企合作效果不佳。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足以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开展校企合作将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在改善教学模式和与企业合作上,于是导致对校企合作不重视[1]。此外,很多企业不愿意将成本用于校企合作上,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是一种投资,但取得的利益并不是十分丰厚,而且很多企业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认知不够,并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岗位,进而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进程。

(二)校企业合作不到位

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力求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但目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并不具备完善的校企合作体制,导致校企合作不到位,人才培养速度缓慢。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正在完善中,学校与企业合作时并不能明确各自的职责,而且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模式具有局限性,为此,校企合作的统筹规划有待健全。此外,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未能接触到核心内容,并且实习时间较短,造成校企合作效果不佳[2]。

(三)校企合作管理存在问题

高职教育为了实现教育改革,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做好教育服务与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尽管学校与企业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校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情况管理力度不足,未能对学生情况全面掌握,最终导致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存在很多问题。

三、深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措施

(一)壮大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独特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为了深化校企业合作,必须壮大教师队伍,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情况,壮大教师队伍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高职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聘请具有丰富校企合作教学经验的教师,增强高职院校实训课程教学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高职院校还要花高薪聘请国内外企业知名的专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技术培训,这样做的原因是,可以提高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3]。第三,高职院校要与合作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大合作力度,让企业的行业精英前来学校进行培训,行业精英向高职学生传授车间的技能,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增强教师的灵活性和实践性,从而壮大教师队伍。

(二)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可以完善高职教育,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教育部门要给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大力支持,帮助高职院校制定健全的教育方案,将社会上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反馈给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学理念,协助院校设置课程,从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次,政府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鼓励机制。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合作中来,政府一定要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对于积极主动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政府可以对其给予技术和资金上的扶持[4]。同时给予企业精神奖励,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通过这种方式让企业愿意与高职建立合作关系;最后,丰富办学活动。高职院校要与合作企业多沟通,共同参与到活动的筹划中来,高职院校要将教育内容与实践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技能活动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学习生产技能。同时,校企合作要多举办技能比赛,从而让学生在竞争中互相学习,此外,企业通过丰富活动内容,进而挑选出具有良好技能和道德的学生,然后让他们成为企业的员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从而完善企业人才培养结构。

(三)完善教学模式

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一定要完善教学模式,将学校与企业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将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中。首先,教师要合理设计课程,以科学的方法安排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并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力求精讲精练,为学生提供更多去企业实习的机会;其次,要将高职院校的教学与企业生产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到实用的技能知识,同时将企业车间作为校外教学基地,实习双重教学,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校企合作教育篇10

一、激发校企合作的有效动力机制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包括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两个部分。

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基础。职业教育作为公共产品,要求政府、学校、企业等参与主体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合力,以推动其发展。目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外部动力机制已初步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作为政府推动的行动,有政府和职业院校的建章立法作为后盾。但企业本质上属于市场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产权关系清晰,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如何配置教育资源,主要基于市场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单向的政府和职业院校作为外在力量,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仅有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的外在推动,不能真正激发起广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只有激发企业内在原动力,促进企业自主地参与职业教育,才能保证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参与的持续性。因此,动力机制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需要。

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我国已公布多部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企业职工培训规定》等,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但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指出企业应承担职业教育的具体责任和义务,特别是经费承担责任方面不够明确。同时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义务主要还局限于职业培训方面,法律法规并未规定企业对于职业学校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未规定企业必须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以及教育活动等。显然,企业不具有与职业院校共同培养人才、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定责任。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只有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如果企业的参与行为没有实现其预期的价值,就会降低其参与意愿,最终使企业停止这种参与或者消极对待。企业各自的需要不同,不同的企业在职业教育活动选择以及参与态度上也很不同。企业都要求根据人才的潜质与能力进行个性化培养,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而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于企业需要缺乏研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把企业参与简单地看做是解决学校实习条件、专业教师不足、办学经费短缺的办法,单方面要求企业为学校服务。另一方面,目前不少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不完备,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改革导向不力,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这些也直接导致企业不愿参与职业教育。

4.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措施。要使企业持续参与职业教育并稳步高质地开展下去,关键是激发企业自身的职业教育需求和主体意识。具体而言,科学的利益激励机制,对于内在动力意义重大。而约束,实质上是一种反向的激励,通过外在监督和压力,使企业形成很强的自我约束,从而在满足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服务职业教育。这其中,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应切实了解企业的具体需要,研究并解决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在互利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是科学分析企业的发展战略及职业教育需求,寻求企业的利益切入点。二是积极开发合作项目,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管理技能等更多的支持。三是全面加强学校自身建设,完善与企业相联系的途径。同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一种双向选择。职业院校在选择企业时要注重企业的经历、文化氛围,把实力雄厚、有保障的大中型企业,以及活跃的、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列入备选名单,寻找适合学生发展、有助于学校整体教育质量提高的合作伙伴。另外,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需要以协议作为保障,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对企业进行约束,保证双方如约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保障企业的利益。

5.促进行业在发展职教中发挥作用。行业应开展行业特有及其相关专业教育标准的规范工作,开发与职业岗位规范相适应的专业教学大纲、教材,确定行业职业教育教师“双师”素质评定标准,从而整体保障行业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根据企业对职业人才层次需求的变化,组织力量联合研究并实施行业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式,融通中高职学校办学,打破行业内工人和干部界限,激发职业校学生技能升级和企业在职职工岗位晋级的学习积极性,为有效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奠定基础。建立行业自律性质的学校办学和专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行业骨干专业课程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开展师资培训,并开展教师相关专业知识能力的资格考试与认证工作。设立“行业教学成果奖”和“行业职业教育课题研究奖”,提高广大教师投身教学、开展教育研究的积极性。通过组织校长之间的高层次交流、探讨和互动学习,促进企事业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联合开展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培训体系的开发和实施中。

二、探求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途径

合作和竞争是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学校和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战略联盟”越来越成为双方共同的理性选择。一方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产学研合作是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需要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引进与转化,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作已逐渐成为企业战略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学、研)结合的道路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是学校的发展战略。

1.职教集团既是校企合作的新路径,又是新亮点、新趋势。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开辟一种由重点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参与,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桥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低投入、高产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采取校校联合、校企合作,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形式,把学校与企业、市场与社会等有关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优化和功能整合,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共进的新机制。从打造“航空母舰”,到组建“联合舰队”,这是职业教育增长方式的一个根本性转变。

2.在规模上有扩大,在广度上有拓展,在深度上有延伸,在力度上有增强。多样化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属性,校企合作模式和类型的多样化,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特征。一是按职教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与“做”的关系,工学交替、工学并行、分阶段完成学业、半工半读、顶岗实习;二是按招生和就业的两个环节,“订单式”培养、定向招生就业、企业冠名班,零学费就学、预就业;三是按教育教学或服务任务:项目合作及联合开发教学项目、学校承接科技开发与技术项目、合作开展竞赛;四是按企业和学校的资源流动关系,企业投资办学、企业捐赠资金、设备和场地共享、互为对方提供培训;五是按合作的范围半径,一校一企、一校多企、一企多校、多校多企,一个专业一个企业;六是按管理组织,董事会、行业企业专家顾问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实习指导委员会;七是按合作程度,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模式、校企实体合作、校企一体化;八是按不同科类专业,工科类校企合作,文科类工学结合;九是借鉴国外模式进行本土化探索,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模式、“三明治”教育模式、新洛桑工学结合模式等。此外,还有校企集团化合作模式,与海外、国外企业合作模式,股份制校企合作模式等。在内容上,从单因素合作转为多方面合作,从单项推动走向综合改革。校企合作内容丰富,从硬件到软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办学到教学,层次不断递进。

在效能上,双方受益,多方满意,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取得“多嬴”效果和多方认可。对企业,获得人力资源储备,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获得低成本的外加工产品,获得学校的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和文化资源。对学校,建设供需对接的专业,推动课程改革,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创新师资培训模式,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完善实践教学的条件,拓展教育和培训服务领域,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双证书”制度,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对学生,学习有了目标,学费有了资助,毕业有业可就,就业能够对口,企业感知克服可自卑心理,企业实践增强职业技能,企业文化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对社会,解决了上学和就业两大难题,为家庭特别是弱势群体分忧解困,促进社会稳定。对政府,校企合作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

3.深化改革,着眼于未来,促进校企合作更好更快地发展。政府要统筹,统筹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协调全局和局部利益、协调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规划合作方向、搭建合作平台、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适当政策倾斜,如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学生带薪实习、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创建良好的环境;引导合理利用市场手段,提高校企合作效率。机制要配套,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管理要跟进,加强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科研要伴随,加强对校企合作问题的多角度研究,梳理历史、分析现实、预测未来,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三、制订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规约

认真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障碍,促使企业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障碍的解析。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从理论上讲,发展职业教育是企业教育的内在需求,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而我国的企业目前为何产生不了这种动力呢?一是政府的设计模式使企业难以意识到其真正的利益所在,企业没有独立的资源基础,不是具有独立利益的主体。二是一般的动员、号召和原则性的要求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社会利益机制不健全,使企业失去办学的热情。

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在理论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符合企业利益的,然而,在现实中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缺乏内在动力,致使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尚未真正建立。二是我国的企业结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独立承担员工培训的成本高,在财力和人力上难以承受。三是职工流动频繁,岗位忠诚度不高,导致企业为员工提供终身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四是企业没有真正从依靠简单重复和廉价劳动力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缺乏参与职教的内驱力。四是企业参与教育缺乏约束力。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应有的规约。企业是现代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其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制约和影响活动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规约作用。促进校企合作,必须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首先,细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其次,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问责制度,把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纳入企业领导考核内容,对拒不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企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三,规定企业办学的基本条件。

4.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无不以企业需要为中心,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因此,必须根据“谁投入(参与)、谁受益”的原则,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让企业自主选择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完善社会利益机制。对企业办学以扶持,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不仅为本企业服务,也为社会培养人才,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健全社会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有效保障措施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大特征是其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可以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是否能真正承担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使命。

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企业可以在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上全方位、多层面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一般而言,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的参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参与投入,参与招生、科研,提供就业岗位。

2.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措施。通过完善法律政策和建立相应的机制,从制度层面上保障企业对教育履行社会责任,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在国家层面上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推进策略。完善现有法律,保障企业参与职教责任的落实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热情,完善组织架构;发挥行业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能。

3.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区域政策取向。在办学格局上,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在管理体制上,要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因此,鉴于企业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扩大职教投入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市(地)统筹的管理体制,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整体偏弱的现状,创设促进企业有效参与职业教育的区域政策环境非常重要。调控区域职教系统中企业参与行为的实施,调控目标及有效措施。

五、掌握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策略实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切实用足、用活、用好政策,让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要掌握政策实施的策略。

1.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政策的实施策略。一是推进“三区联动”建设策略。“三区联动”就是将职业教育园区、科技园区或经济园区捆绑在一起,充分用活用好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带动区域内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并形成具有产学研特点的园区化发展态势。二是创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策略。三是兴办校办企业策略,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四是依托行业优势策略,把经济优势转化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又把学校的办学优势转化成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优势,从而形成与经济互动的局面,达到与行业企业共赢的目的。五是校企项目式合作策略。六是校企股份合作策略。七是争取捐赠项目策略。

2、依托企业技术优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企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因为:(1)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新技术推广的阵地,是技术改造的前沿。(2)职业院校所涉及的专业技能训练,要求设备价值高、质量高、投入大、占地面积大、训练要求严,需要较大的工业公用平台,企业具备这样的条件。(3)可以形成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沟通,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培训沟通,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科研设计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一般由组织系统、实施系统、信息系统、控制系统、评价系统五部分组成。实习实训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技能素质最重要的环节。

3、依托企业资源优势,提升职业教育水平。职业院校应利用企业行业的技术优势和企业所处区位优势,形成院校独特的资源优势,采取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训练基地、共建培养计划、共建专业课程、共建学习课程、共建技能鉴定六项措施,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4、针对企业人才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探索与企业全面融合、订单加合作融合、订单融合、合作办学融合等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实现工学结合。学校利用企业的生产技术、技术专家、实训条件和就业市场,企业利用学院办学资源,校企双方共为办学主体,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