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十篇

时间:2023-03-15 16:03:40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篇1

【关键词】 合作学院式订单班 实训校区 双导师制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服务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总结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也是目前改革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等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契合点。

一、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是利益的主体。学校可以利用企业先进、完善的设施和生产环境,培养出等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可以借助学校学生自愿的优势,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中一方面获得报酬,另一方面参与到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张平(2010)等将校企合作模式类型分为以下几类:模块型委托培养模式;校企互动模式;顶岗实习模式;订单式合作模式;教学见实模式等。邓志新(2012)把校企合作类型分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等。无论如何划分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普遍存在学校的积极性高,但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的原因:一是学校谈到校企合作时,总是希望企业给予经费或者设备上的无偿支持,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不愿意做短期没有收益的事情;二是企业缺乏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热情,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供求也发生变化,过去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的吸引力逐步下降。传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校企合作方式,而且会因为人事的变动造成“只谈恋爱不结婚”的局面。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缺乏有效衔接的桥梁。

分析企业合作的热情不足的原因在于,企业的投入成本大,但是收入少。要解决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必须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这就要求我们在校企合作中,解决企业参与教学、教学内容更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兼职教师聘任和学生就业等问题,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减少企业的成本。

二、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

本文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金融专业为例,探讨校企合作模式,对现代金融业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讨。该院的金融专业为了适应企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主要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目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金融类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的现状是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军人类人才的需求,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强化校企合作的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需要切合区域经济特点,明确专业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来自本地区,毕业后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金融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区域经济特点,而且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要借助于金融的区域化运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我们选择长江证券有限公司、宏穗投资有限公司等作为合作对象,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充分的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产学研的合作,我们采用2.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前面两年半的时间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课及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第六个学期学生开始进行毕业顶岗实习。金融专业在实践中摸索发展,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理论教学体系、时间教学体系及素质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吴耀伟(2010)认为,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从学校层面上看,主要有:对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认识不足;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包括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开发满足不了职业岗位需求、双师素质教师不足、实训条件和场地不足等);传统的教学管理不能适应需要等;从企业层面上看,主要有: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企业合作动力和能力不足等;从政府层面上看,主要有:缺乏法律支持;缺少宏观调控等。高职教学人才培养主要是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以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为手段,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高职教学的本质。当前高职院校的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满足行业的需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正尝试建设具有专业特色和区域经济特色的校企合作道路。

1、校企共建“合作学院”式“订单班”

校企合作还可以共建“合作学院”式“订单班”,使学校企业两者融为一体。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金融专业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与广州宏穗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组成订单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订单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松散的管理,而是在2012年开始对订单班学生进行独立组班,企业派遣专业老师,针对企业的独特需求,进行授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参考企业专家的意见,企业参与到制定一些教学的管理制度,共同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环节,共同实施顶岗实习,共同开发教材等,合作院校式订单班成为校企合作的稳固平台。在这个合作平台上,学院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到学院做兼职教师,使师资队伍的实力增强,同时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金融专业以技术交流为辐射点,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合作院校式的订单班的建立确保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企业可以培养自己所需的技能人才,把合作的院校当做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发展,可以客服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现状。

2、校企共建“实训校区”

学校引企业进校共建实习工厂、实习基地等。企业负责设备投资、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和技术指导。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安排他们在课余、课内等阶段性进行实训。依据协议,学院向企业提供学生和开展员工培训。通过共建“实训校区”,学院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中,让企业感受到高职学生在企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目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营销专业就建立了“实训校区”,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金融专业建立了“金融服务中心”,现阶段“金融服务中心”只是本专业的老师在操作,下一步将要与企业共同建设,将“金融服务中心”的业务范围扩大化,更加正式化,让老师、学生和企业的人员共同参与进去,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3、校企共建“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指的是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配备两个导师,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过程中,两个导师各司其职: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校外导师侧重培养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能力素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的训练。这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学资源和环境,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促使“双导师制”的顺利进行,学院构建了“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方的责任、义务权利相对明确的机制。

一是互惠互利激励。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作为长期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开展工学交替、产学研究。二是学生跟踪管理。构建学院、老师、企业的三方管理机制。校内导师需要不定期到企业走访学生、探访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校外导师经常联系,了解学生在实习中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经常和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组织纪律、行为表现、关心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安全问题、生活和健康状况。三是顶岗实习效果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以项目成果为依据,突出社会价值。主要由实习单位对学生完成业务的质量、带来的经济效益等作为评价指标。

“双导师制”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导师的选取。校内导师一般从专任教师中选拔,要求导师有良好的师德和责任心,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有较强的专业学习指导能力。校外导师的职责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一般由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业中业务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业务骨干担任。学校与校外导师签订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使得“双导师制”顺利进行。“双导师制”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构建了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学生的平台,建立学生实习、就业的长效机制,达到素质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但是在探索中,我们也发现校企合作还存在相当的问题。第一,政府角色的缺位。校企合作的保障与运行机制不健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时间长短和合作的深度取决于校企之间的情感,因此合作的稳定性较差,常造成“只谈恋爱不结婚”的局面。政府虽然表示对校企合作的重视,但是并没有实质性地推动参与协调校企合作,政府在立法、财政等方面也未能给予支持和引导。第二,合作机制不规范。由于政府没有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校企合作缺乏监督与约束。学校与企业基于双方的利益进行合作,但是由于利益的去向和短期行为,使得校企合作难以建设长期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机制。第三,教学机制不完善。学校和企业确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院对教学机会的限定和企业培训的灵活性两者有时难以协调,因此会采取一些变通方式,但是结果不甚理想。因此,我们希望地方政府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给予直接引导,甚至是参与到校企合作中,确立专门的法规保护鼓励校企合作的开展,而学院也将继续完善教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喜梅: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抚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2] 邓志新:高职校企合作研究[J].职教通讯,2012(2).

[3] 郭福春: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育,2011(5).

[4] 吴耀伟:高职教育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0(11).

校企合作模式篇2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相同的属性。承担着培养人的一般任务。通过对被教育者实 施充分、公平的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

2.职业教育又有着与其他类型教育不同的特殊属性。承担着直接为经济服务的责任。在 我国,职业教育为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 移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与市场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

3.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北美的“CBE”模式,还是德国的 “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 国民教育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1.“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由用人单位确定人才标准,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 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 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会议参与学校的培养方 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传达给学生。

2.“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 。学校得到了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得到了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未来 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3.“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 成 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 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就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 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

4.“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 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学校,企业怎么进入学校,企业进 入学校后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 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和师傅的指导,学到了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 技能。对于专业技术优秀的学生企业可以出一部分费用,资助其继续深造。从而最大限度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校企互动式”培养模式。是企业主动为学校培训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参与企业的 项目实际。这种形式解决了“学院派”教学的局限性,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教师通过企业 培训,了解了市场前沿技术,再回到学校教学显得得心应手。

三、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手段

1.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第一,深刻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职业学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在培养 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 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 少的要素之一,要把企业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 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第二,大力拓展校企合作的工作思路。校企合作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职业学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 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 层次,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

第三,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合作功能。职业学校要放下架子,努力寻找合作伙伴。要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在 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 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2.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配套

第一,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顾问,共同商议专业设置,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 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一些有条件、有特色的专业可以 和行业企业共建,企业从学生一进校就全程介入教学过程。

第二,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和决策。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 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 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

校企合作模式篇3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aching reforms, which is believed as an effective solving method to some existent problems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our actual experien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ive effective model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uch as internship etc.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s a result, a way to further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enterprise has been developed.

关键词: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合作模式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practice of replacement jobs;the model of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235-02

0 引言

“就业形式严峻”是目前的一个网络热词,也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现实情况。迫于这一现状,一些学生复习考研以进一步深造,一些学生参加各种考试以获得实际工作需要的资格证,一些学生成天跑招聘会以增加就业机会,还有一些学生提前进单位实习以熟悉工作岗位等等。这使得高等院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一现象表面上是由严峻的就业压力造成的,而实际上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所造成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在校期间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操作为辅。这样当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时就需要适当的岗前培训,以加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工作技能。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愿再对新进员工投入大量的时间、财力及物力去培养,而是希望新进员工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并带来经济效益。这就为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显然,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这一前提下,许多高等院校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其中校企合作是许多高校都在采取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尽管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的举措,然而校企合作的模式却大大影响着它的效果,本文结合我校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模式:

1 校企合作的模式

1.1 顶岗实习 根据企业的工作需要,学校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让部分学生进企业连续数个月带薪实训简称为顶岗实习。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顶岗实习可以从大学三年级暑假就开始安排,对于实训的学生学校在此期间安排少量或者不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投人到实训中。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在我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实行了几届,分别和本地的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合作。从合作的效果看,顶岗实习的确锻炼了学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但是仍存在一些缺点:学生在企业所做的实践工作主要是按照企业的用工需求来安排的,部分岗位工作单一,技术含量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为了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校企双方需要在一起严格商讨学生实习的内容和达到的程度,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监督予以实现。

1.2 技术进校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些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和应用性,且内容更新较快,高等院校可以按照工程应用的思想,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这就是企业技术进校。这种校企合作方式一般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①参与授课。一些专业课程可采用企业技术人员主讲高校教师辅助教学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性。②短期培训。针对某些行业技术的发展需要,由企业为学生制定短期的技术培训。例如就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而言,大多数企业需要嵌入式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就完全可以请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在学校内部对学生进行培训。根据我校的实践经验,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要求教师全程参与,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协助企业技术人员搞好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1.3 共建实训基地 近年来高校已认识到建立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显然,实训基地在发展建设中应与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相同的设备与真实的环境。另一方面,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企业可以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进一步推进教学生产一体化。这样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服务于学校,用于学生的专业实习培训、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研发实验等,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为企业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1.4 共建师资队伍 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教师既要有能教善教的本领,又要有工程师能工善工的能力。鉴于此,可以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方式。一方面,学校可以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攻关,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当前企业的需求情况,学校可以聘请企业或研究所中实践性知识丰富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做作为兼职教师,辅助指导学生的课程实验,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5 共建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除了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给学生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讲述生产一线最实用的技术外,还要重视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度。尤其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校应该认真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不断溶入职业元素,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新要求,适时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结构。同时学校还应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教材审阅以确保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

2 结论

要使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计划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应该不断凭借自身的实力、优势使企业受益,在合作过程中不仅为企业提供高级专门人才,还能够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与依靠力量,这样才能调动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当然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实践锻炼条件和技术培训,使得高校也愿意与企业合作。只有高校和企业认识到这两点,校企合作才能顺利展开,并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芮秀文.“校企合作”下的“就业机制”的构成及完善[J].江苏高教,2012(5):110-111.

[2]郑进,康薇.“育人为本、校企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1):101-103.

[3]张鹏,穆仁龙,黄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398-400.

校企合作模式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34-02

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中发挥重要且独特的作用,就必须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符合的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提高毕业生质量,那么校企合作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对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与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单位、监理单位等用人单位进行不同程度的互相接触,不同的专业与不同岗位的实践尽可能地进行无缝对接实习实训,一方面能让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得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一方面又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型方面的培养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培养质量,满足了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发展,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均已找到和建立了符合本国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与行业企业有紧密联系。我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我国的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也一直在以不同的模式进行中。

一、校企合作的程度划分

1.浅层次的合作。高职院校按照不同的专业设置方向,同用人单位联系确定,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实训指导委员会,聘请建筑工程类用人单位的专家、专业岗位上的技术能手、高级工程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比如,建立由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有关领导、专家和高级工程师组成的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委员会,共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的内容及开设学期和学时安排;在企业或者施工单位的项目施工现场挂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迅速有效安全地进行实习实训,提高W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这些都属于基础、常见的浅层合作层面。

2.中等程度的合作。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专业和教学优势,为用人单位提供工程咨询、专业培训等业务,服务行业专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扩大经济服务的辐射能力。同时可以根据用人单位不同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快速精确地为用人单位培养急需人才。另一方面,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公立与民办结合等办学形式和机制开展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定向和委托培养、培训,并到本行业企业对口实习、顶岗实习,为用人单位择优选拔优秀学生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这些都处于中等程度的合作层面,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发展。

3.更深层次的合作。《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从由教学培训为主向教学培训与应用研发并重转变”。因此,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以后的深度合作、相互渗透,应不仅仅局限于业务培训和选拔用人,还会以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方面的研究方向,加大科研研发力度,通过和高职院校的科研相结合,最终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并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企业向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和新型化发展。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实习实训室,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合作关系。目前,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科研方面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入。

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1.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中,专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还很缺乏,仅在《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部分条文中有一些指导性的规定,真正实施时产生的差异性和随意性,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产生很多纷争,却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解决。同时由于政府在校企合作上的法律地位规定不明确,没有规定政府需要履行的法律责任和承担的法律义务,使得政府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调控作用难以正常发挥,出现矛盾时纠纷难以解决的尴尬问题依然存在。

2.现行教育管理体制规定的不明确。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些教育管理部门同建筑行业、用人单位联系不多,对校企合作以及职业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自愿自发的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对双方的责任义务的不明确,缺乏契约精神,引发很多纠纷。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赢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企校联合办学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3.高职院校自身实力的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同本科类院校相比,科研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均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有的高职院校过多注重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没有更多地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去考虑校企合作互赢的问题,用人单位无法顺畅地获得预期的效益,因此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受到阻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长久开展。

4.市场未发挥真正的引导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各区域、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间很不相同,就业市场还不规范,许多用人单位对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存在学历和能力偏见,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时没有本科生受欢迎,同时也造成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关注更多的是政府在主导,介入和投身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还没有成为各行业用人单位自身的迫切愿望。

三、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择

1.举办专业冠名班。冠名班是指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的岗位标准和能力要求,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通过一定的选拔程序,选拔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并挂牌成立。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考核评价方式以及上课的学期和学时安排,充分利用双方的硬件和软件优势,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针对性强,学习兴趣高,学生既能在校期间对将来所就业的用人单位提前有所了解,又能提前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过程,毕业前即具备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岗位要求的状态,充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开办校属企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职业院校,根据有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创办开设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属企业,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企合作。职业院校自办企业的优点是能完全按要求配合教学的需要,极大地便利W校实习实训需要,且校属企业税后利润归学校所有,增加了学校长远发展的经济储备,对提升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等都大有裨益。

3.开展合作办学。有时职业院校单独办企业会有一定的困难,职业院校可以凭借场地、教育培训的优势寻找相关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办学,共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用人单位工作现场的环境开展实践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兼职指导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企业及时向校方提供用工信息,优先接收合作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工作现场的实习实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招聘时首先考虑该合作院校的毕业生,优先安排学生就业,使校企达到双赢的结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推进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会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根据《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有262家企业面向社会首次《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近两成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二级学院或教学与实训机构,发挥办学主体作用,超过85%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专业课程与培训课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确保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模式篇5

一、校企合作模式

1.嵌入式教学培养模式

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在教学过程中企业会将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以A校连锁经营管理班为例,企业经常开设餐饮管理、礼仪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授课过程中企业往往还会提供专业教师,通常由该公司主管人员或优秀员工担任,在进行教学时会向学生介绍该企业在管理、经营、文化方面的特色。校企合作班的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根据企业的需要而设定,开设该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课程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1)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学习,一部分去企业实习或接受企业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2)边工作、边学习制――学生在企业顶班工作,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习。通过上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工作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将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际工作又反过来促使其自身技能得到快速提升。以B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生在校期间每年都会被外派到不同的酒店实习几个月,然后再回到学校上课,属于一种边实习边上学的教学模式。

3.“2+1”订单培养模式

不同学校、不同企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2+1”培养模式是指入学前两年在学校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由企业安排到本企业或是推荐到其他企业带薪实习或定岗实习,实习期满经考核合格者可直接入职。一般第一年的基础课程由学校授课,第二年的专业课由企业资深讲师或主管人员进行授课,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采用比较广泛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班的费用情况

1.校企合作班与普通班费用构成

校企合作班费用一般来说相对较高,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学费。如A校中所有校企合作班学费均为5000元。另外一部分是企业服务费。如A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企业服务费为6000元,B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企业服务费为3000元。也有的学校不会注明收取企业服务费,如B校中半数以上专业均没有注明企业服务费,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实际入学后不被收取该项费用。

普通班费用只包含学费一项,不用额外交企业服务费。当然无论是校企合作班还是普通班,住宿费和书本费都是必须交的,通常住宿费相同,只是不同专业的书本费略有不同。

2.什么是企业服务费

企业服务费是由学校与企业根据校企合作模式专业发展情况、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合作企业提供资源情况以及招生情况等诸多因素综合评估而定的,该项费用是交付给合作企业的。校企合作其实就是资源合作,企业和学校都提供自己的资源共同做好招生、教学、就业、跟踪服务等工作。如在教学过程中,企业提供各项资源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前感受企业化管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适应企业。企业会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单位,甚至会推荐就业,这也是校企合作班吸引众多家长与考生报考的亮点。

3.企业服务费的标准

(1)同学校同专业不同班企业服务费可能不同。A校高铁乘务班和连锁经营管理高级经理班同属市场营销专业,但企业服务费分别为5500元与3500元,这是因为不同企业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资源情况不同,自然会导致企业服务费用相差很大。而且基于公众对两个专业在就业方面的认知不同,更多考生会倾向于高铁乘务,所以高铁乘务班收费稍高。

(2)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企业服务费一般不同。不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专业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不同,这就导致不同学校、不同校企合作专业企业服务费相差很大,如表1中A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企业服务费高达9800元,而B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企业服务费为3000元。但这并不意味着校企合作班就是为了谋利而开设的。其实,学校、企业在制定企业服务费收取标准时,需要通过政府部门批准的,各省都有收费标准。如山东省最新出台的文件明确表示企业服务费为8000元左右,且波动范围不能超过30%。

三、如何选择校企合作专业

1.深入了解校企合作专业

社会判断专业的优劣一般是以该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市场需求作为衡量指标。我们了解一个学校和专业的途径很多,在选择校企合作专业时,需要慎重考虑,不能仅仅通过校方的宣传资料就草率填报。学生和家长除了应仔细阅读招生简章和该专业的具体介绍外,还应通过网上查找、咨询等途径了解相关信息,有条件的可以去实地学校考察。

2.慎重选择未标明收费标准的合作班

通过对比A校与B校发现,A校的招生信息中对收费标准相对透明,而B校大部分专业收费不明确。一般直接公开收费标准的校企合作班更值得信赖,可以优先考虑。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招生简章上未注明是校企合作专业,但考生入学报到时却被告之其所报专业为校企合作专业,且要加收企业服务费的,这种行为属欺诈行为,家长和考生可向有关部门举报。

3.费用越高是否专业越好

不少家长和考生对校企合作专业存在误解,认为费用越高专业越好,而实际上决定收费标准的因素很多,不能以收费高低作为标准来判定专业的好坏。无论选择哪种专业,都应综合考虑自身兴趣、该专业发展前景以及就业情况。

4.校企合作班能否包就业

校企合作模式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选择

综观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凡赢得社会肯定和信任的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而高职教育是否能办出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由于各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校企双方合作的主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所以各学校选择校企合作的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实践表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关键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在订单培养、企业冠名、企业引入、职教集团、股份制实训基地等合作模式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由于各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校企双方合作的主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每所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也各不一样。笔者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进行分析和梳理,根据校企双方参与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将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归纳、概括如下。

(一)见习式培养模式

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是根据实习协议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让学生在生产和服务的现场接受熏陶和磨炼,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生产规律、工艺、设备和技术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讲课,编写教材,借用企业工作场地现场理论教学,实行实务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合。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这与我国职业人才培养以学校本位为主的现状直接相关。其特点如下。

1.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制定并执行。

2.企业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

3.前期课堂教学和后期企业实际操作培训(实训)相结合。

4.在合作中,主动权在企业一方,企业能否支持、支持的力度如何主要取决定企业。

(二)订单式培养

即学校依照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在与用人单位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结合用人单位确定的人才规格与标准,与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即“人才培养与用人协议”,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教学培养方案与计划对学生进行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商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采用“量身定做,订单培养”这一模式时,往往冠以合作企业的名称,诸如“海尔班”、“海信班”、“富士康班”、“三星班”等。其特点如下。

1.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双方共同建立工作小组。

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和顶岗实习计划。

3.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岗位明确,要求清楚。

4.经考核合格后毕业生通常由委培单位安排就业。

(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学校与企业签订开发新专业(新职业)的合作办学协议,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生产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其特点如下。

1.企业为学校提供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2.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讨论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共同参与制定教学计划。

3.在校内为学生提供了—个固定可靠的实习培训场所,同时可以培养出更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人员。

4.企业参与学校部分管理工作。

(四)校企合一

就是校企双方全方位融合,即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师资培养等各个方面,企业都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其中,人才培养成为企业份内之事。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研究方向,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校企合一是企业与学校全方位的整体融合、深层融合,在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其特点如下。

1.校企双方理念上、文化上相互渗透,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整体参与。

2.将企业生产过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

3.学校和企业实行一体化管理。

4.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五)职教集团

就是由若干所学校和相关企业联合组成产教联合体。就是由过去单个学校对单个企业,转变为学校群对企业群,以“教育群”服务“产业群”。其基本特征如下。

1.职教集团不同于企业集团,它是以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的联合体,不以盈利为目的。

2.各成员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3.各成员单位在集团章程(契约)约束下,进行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及相关服务活动。

4.职教集团本身一般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

随着生源的持续减少,我国高职院校将面临新一轮洗牌,一些办学没有特色、地域优势不明显的高职院校将面临发展困境。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客观性、重要性,在客观、仔细、认真地分析自身优势、特点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优校企合作模式,以提高校企合作的绩效和学校的竞争力。

(一)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学校与企业“互利双赢”

对学校而言,其价值在于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以及解决实习场地、实习设备不足、学生就业问题。对企业而言,其价值在于可以随时招募到高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可以借助学校的信息、师资与技术支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扩大企业宣传,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等。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否建立合作机制,取决于双方利益共同点的寻找与把握,取决于合作能否给双方带来良好的效益。因此,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事,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和支持,而是放大、倍增、传递双方的共同利益。

(二)在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时,应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兼顾企业和学校的利益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行为发生的主体,双方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学生,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学生能力来彰显其办学质量、特色,企业则通过获得高素质劳动者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持续发展。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选择时,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是双方的共同目标和出发点。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应循序渐进

校企合作模式根据校企双方参与的程度不同,分浅层次合作、中层次合作、深层次合作三种形式。见习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都属于较浅层次的合作,也是校企开展深层次合作的必经环节,没有这些合作做铺垫,深层次合作也无从谈起。在一般性合作和深入沟通的基础上优选合作主体,这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前提。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不可急于求成,更应当遵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改变企业“只用人才而不培养人才”的习惯,促使它们参与校企合作,必然需要一个过程。从国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看,“校企合一”模式应该是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四)从学校专业或专业群层面选择合作方式与合作对象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制定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准入标准,选择与学校专业相关的一些声誉好、规模大、管理正规并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这些企业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掌握采用行业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与技术,国际化程度高;二在行业中影响较大,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三有技术需求且重视技术人才;四企业文化氛围好,注重员工培训;五热心支持学校工学结合,企业具有较强的合作意愿。依托行业与专业领域创建特色专业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的源泉。

(五)选择合适的合作内容,找准切入点

校企合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的,比如提供工作岗位的合作、提供见习机会的合作,向教师提供岗位的合作、投入时间的参与方式的合作、以捐资捐款的方式参与的合作等等。但校企合作应有共同的基点,这个基点应该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双方应以此为切入点,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难题。选择适合且需要的内容进行合作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础。有实力的学校要发挥优势,寻找和企业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创新的、个性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并占领市场,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工艺、产品的零部件等进行有效改进,取信于企业。不同的高职院校、不同的企业应结合自身需求实际,选择合适的项目合作,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合作内容。

(六)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时,并不是单一的,可能是多种模式的综合

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往往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多个不同专业、多种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企业也与多家学校建立多种层次、不同需求的合作关系,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家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而是根据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的多方需求和各自优势特点进行的更大更广泛的合作。由于校企合作深度是多层面的,广度是多方位的,因此,在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时,并不是单一的,而应是两种或多种模式的组合应用。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校企合作模式,最终都必须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总之,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在众多校企合作模式中,选择最适合自身特点的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参考文献:

1.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职教论坛,2010(16).

2.阚廼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择和实践要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

3.王振洪.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平台[N].中国教育报,2011(11).

4.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校企合作模式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054―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到2005年末在学人数已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当我们没有异议地接收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样一个事实时,更多要考虑的是与高等教育这一时代相匹配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它将带来的是高等教育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式上的革命性变革,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从培养英才转向为行业培养具有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而采用校企合作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有效途径。本文仅对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

1.解读知识经济时代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的内涵

校企合作并非是一个新的课题,关于校企合作过去谈得最多、针对性最强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某些特定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为合作伙伴,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签订人才委托培养合同.学校依据合同所规定的人才规格在规定时间内实施定向培养,届时向企事业单位提供合格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校企合作,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的角色则应该远远超越“订单式”人才培养对具体企业和岗位的局限,演变为对人才在某一领域或行业的工作能力的培养。我们这里所谈的校企合作中的“企”不是局限于某一单独的企业,而是某一领域或行业企业的集合,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定制式”人才培养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区别,“定制式”与“订单式”相比,前者培养的人才与具体岗位的对应性比后者更宽,是面对一个岗位群。“定制式”人才培养更侧重于为一个领域或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某一领域或行业的多个企业的相关业务人员以兼职教师的形式加入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及实践教学中,学校与多个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实习实践与就业基地关系,实习基地可能又是就业基地,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和实习实践教育场所,行业业务人员参与指导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通过学校与行业“双渠道”进行。

2.“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在这样一个知识和能力成为人们谋事立身的依据的社会中,具备不断的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是对于全体社会成员而言的。当知识分子被始终置身于一个因已有的知识很快老化过时而需要不断学习的环境之中时,对于在任何一个行业工作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来说,问题也同样的尖锐。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不再如工业时代那么固定,随时会出现职业岗位的不断重组与派生现象,产业的纵向延伸与横向交叉渗透要求任何一个领域的人才既要有在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又要有对该岗位或领域“随时出现的未知工作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一种“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使学生成为一个领域或行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定制式”人才培养的根本是要实现“能力本位”的终身教育的目标。

3.“四个结合”是实施“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在具体实施“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处理好四个结合,即:通才教育与专才培养相结合;职业素质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知识型人才培养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相结合;操作技术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处理好这四个结合也就基本处理好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二、课程体系重构与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型是校企合作的核心

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教学占的比重较大,应用能力培养的空间相对不足。而构建校企合作定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应该在对职业领域、岗位要求、国家(技术)标准、群体心智的分析与研究基础上来设计,并体现出以下特点:

1.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

定制培养的目标明确后,其课程体系应在培养对象的就业取向、知识、能力、技能的明确要求下实现整体优化,使岗位或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中明显而突出地表现出来,其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所从事专业的能力为主线,不追求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宗旨下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重构。

2.课程体系表现为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集群式模块

从定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过程来看,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一是知识平台模块,也可称为通识模块。这一模块是集历史、地理、哲学、艺术、文学、社会学、方法论等于一体的综合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认知、理解、学习的能力。二是职业素质模块,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潜力、岗位要求、操作技能、技术规范等,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对“尚未出现而将来可能出现的工作的适应力”。两大模式的课程体系构成了培养对象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这两大模块又由各自不同的若干模块组成。集群式模块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宽基础、活模块”。“宽基础”不仅集合了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人文科学知识,而且涵盖职业群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活模块”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工种或岗位呈动态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这些模块构成集群式能力模块体系,因此,从整体性看是一个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就模块本身看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课程体系既可以用来培养在校学生,又可以选择其中若干模块,完成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及继续教育的任务。

3.以岗位群能力培养为主线

“定制式”人才培养中的集群式模块的课程体系是在职业分析与岗位研究基础上构建的。这种集群式模块课程与岗位群能力相对应。岗位群能力是指学生对一职业相关岗位所具有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技能模块课程为切入点,其教育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转变,过去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式的“三中心”。定制培养是运用集群式模块课程与岗位群相衔

接,在传统的“三中心”基础上,突出新的“三中心”,即“以学生素质为中心,以企业需要为中心,以技能模块为中心”。

4.“产、学、研”相结合是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以上谈到的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的集群式课程结构体系所对应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型,教育教学方法转型是实现“定制式”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是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教育模式。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最关键的是使产、学、研三者的关系由相互独立而成为有机的结合,相互促进。“产”是“学”的对象,又是“学”的目的,“研”是“产”的动力,又是“学”的源泉。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学习,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毕业后又直接从事生产,缩短了由学生到员工的过程;科学研究不是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而是以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创新产品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进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也保持“学”的内容具有适应性、科学性及先进性。

三、校企合作的方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校企合作的方式可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种。

1.紧密型的合作方式

紧密型的合作方式主要是以产权为纽带,使学校与企业成为一体,具体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校办企业

有实力的学校可以直接投资,利用我国现有的优惠政策,自办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经营与管理,了解整个行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可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2)行业(企业)办学

行业(企业)办学在我国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从现在企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类办学形式仍具有生存的根基和发展的土壤。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效益滑坡,企业办学已经走入了低谷,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3)校企股份合作式

依照合同法校企可以合作设立股份制企业,成为培养人才的实训基地。其途径可以改造原有的企业,也可重新设立企业。学校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参股,如资金、场地、设备、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等。

紧密型的合作方式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是产、学、研相结合办学的有效途径。

2.松散型的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模式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企业需求 创新模式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特点

高职校企合作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指利用高职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通过采用优势互补,将高职院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人才的专长和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结合,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局面。

(一)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优点

校企合作创新有利于学校和企业相互融合、资源共享。当今世界全球性的技术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兼职教师在实习期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企业储备了大量人才,实现企业的弹性经营和虚拟扩张。

校企合作创新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降低创新成本。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到了企业要花大量时间去培训,效果不理想,也会浪费大量的培训成本。此外,校企合作创新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创新所带来的谈判及组织管理的复杂性。校企合作创新涉及多个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创新主体,要就创新的目标及项目达成一致,需要经过充分的信息收集谈判与契约达成过程。在达成合作协议后,还要具体组织创新项目的实施。这些都可能给创新的组织管理带来困难。

校企合作创新所得到的成果属于多个不同组织和创新主体所有,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新的成本。校企合作创新是在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面临着技术转让方面的问题。企业要对合作对象的技术转让行为进行限制,使其转让不危及自身利益,或者采取一些补偿措施将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据为己有,而这可能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

二、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应把握的要点

(一)把握内涵,找准对接点

“校企合作”就是职业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调整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改变育人者与用人者之间的脱钩状况,通过对接,构建由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零距离上岗能力,使学生在求学阶段完成学业,掌握技能,成功就业。

1.“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一是它丰富了“工学结合”这种新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涵,把学生融入企业,可以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效果;二是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突出了高职院校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市场规则办学;三是实现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观,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将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

2.“校企合作”是学校育人的一种模式。“校企合作”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将学校理论学习、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践相互融通,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

3.“校企合作”是学校职业教育工作的一种探索。“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为学生找到了实习与就业的切入点,也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人才培养之路。

(二)提高认识,打造协同合作平台

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逐步成为校企双方的自觉要求。要做好与校企对接,必须建立完善的机制,真正实现模式化、制度化。

1.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经在我国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高效培养技能人才的模式,高职院校要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的方针,坚持校企合作、与行业对接的办学目标,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使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才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培养出适用的人才,真正达到“招得进、留得住、送得出、在岗率高”的办学效果,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目标。

2.创新机制,拓展合作空间。“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不拘形式、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为企业、行业服务的途径,主动与行业企业协作,形成校企合作制度不断巩固完善的长效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

三、校企合作多元办学的意义

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方德英等.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校企合作模式篇9

0引言

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者之间的紧密合作,有助于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提供重要的教学场地以及教学资源,它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得以改革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探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这种方式,也是不断促进学生们德才增长,有效缩短他们职业岗位的适应期以及不断增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需要。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思政课的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们也都普遍地存在重专业而轻文化的思想观念。再加上思政课程本身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所以也就使得那些自我意识以及职业体验的欲望比较强烈的学生们更加地开始疏远思政课教学中过于空洞化的说教形式。所以,我们要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当中做到真正地去关怀学生,为学生们服务,同时还必须要关注学生们的所学专业,特别是学生们未来职业岗位当中所需要的一些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在他们的现实需求以及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使其教学能够与企业进行接轨,从而使得学生们可以在企业的实训实习当中进行自我体悟以及相互启发。这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们胜任其工作的信心,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们日后能够快速且顺利地度过他们的职业生涯初期当中对于岗位的适应期,为他们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措施及方式(以护校为例)

1.1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应该走进医院

为了能够让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的贴近于专业化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必须要采取个人或者是团队的方式去走进医院,从而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当中的职业导向性提供储备。首先,教师们要进行医院的访问,这一方面是为了访问领导层,从中了解医院的动态、经营的理念以及医院的文化,另一方面还要访问医院的基层员工,从中去了解具体的岗位所需要掌握的一系技术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的要求,从而不断积累行业以及医院当中的现实案例与素材。其次,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还要参加医院的组织培训,明确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还有其对余人才素质方面的需求。最后,思政课教师们还要亲临企业的一线,去观摩那些技术难度或者熟练度比较高的手术工作岗位的操作过程,在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指导之下进行一些简易且初级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情景现场的体验,从中感受诸如挂号处以及药房等这些重复且单一化的操作,通过这些实践考察的举措,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能够从企业当中获取到大量丰富且生动详实的思政课教学素材,可以在思政课堂的教学当中适时地将这些素材和思政的理论与教育进行融会贯通,这有利于大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增添思政课程教学的感染力以及实效性。

1.2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应该带领学生们走进医院

我们要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当中一些特定的和专业相关联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的教师们带领学生们去医院当中获取知识,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升华他们的职业情感。比如,思政教师们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们参观医院的一些器材室、检查室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以及爱岗敬业的品质、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另外,思政教师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们制定问卷调查,让他们以小组作为单位来对医院的医务人员们展开不同主题的鲜明访谈以及调查,同时指导学生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对问卷调查展开小组的合作与分析,再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得出结论,最后还要将所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的交流与研讨。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增长医学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能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以及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与水平,从而大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以及团结合作的意识。

校企合作模式篇10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特征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形式,是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校企合作”也是学校在技术开发、技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服务的平台。

它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传统办学模式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一)构成主体的多样性

校企合作是多主体的结合,即政府 - 行业 - 学校- 企业多方的、有机的结合。政府是调控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操作主体。应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操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运行环境,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最佳效果。

(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与普通职业院校相比,实施校企一体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更加强调适应市场需要,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历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是,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便于迅速转轨,一旦发现此专业人才已经供过于求,学校就会及时调整教育专业的设置。而且其开办社会急需的专业速度也比较快,更容易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三)管理过程的开放性

实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各方面的监督,会接纳到社会各方面的多种意见。参与企业涵盖了众多领域的不同人士,因此,其在决策上更有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成员的意见,整合出更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建议。

二、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高职校企合作由于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合作模式大多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导,以情感联络为主要手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自己的生产效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例如,企业在接纳职业院校实习期间发生的物耗能耗问题、企业商业秘密、核心技术问题、实习学生生产培训费用问题、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费用问题等,这些校企合作期间发生的实际问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不会提升。

(二)合作组织机构建设滞后

在中国,管教育与管行业企业的机构是各自独立的,不能为高职院校和企业间提供信息沟通、项目合作的管理载体。在少数地区,部分学校和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创建了相关制度,基本形成了良性运作的工作机制;但在大部分地区,多数学校和多数企业,校企合作仍表现为一种独立自主、形式多样、浅表松散型的状态,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院校内部系统支撑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由原来中专职高转型而来,尽管近年来大量引进具有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师一职,但在人员结构方面,还是有两种极端,教学能力强、理论基础深厚的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工程经验丰富又不具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双师队伍不够健全;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因校企合作学生有大量的企业实习时间,制度上也没有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等等。

而对这些现象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①是机制体制的完善问题,高职教育中实施校企合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不同产业的需求,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运行机制,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关系,建立灵活的结合机制。②是组织绩效问题,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既然是利益共同体,那么就应当是利益组织,就应当考虑是何种组织,如何实现管理绩效的问题,而这一方面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③校企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协调、监督、评价和服务,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还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作用。

三、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及成因,黑龙江职业学院积极探索“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措施如下。

(一)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

学院建立理事会,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坚持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立会原则,制定理事会章程,搭建理事会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职责与运行办法,加强理事会组织机构的能力建设。

为实现与企业深度融合,学院依托哈南产教园,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围绕重点专业,完成9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依靠龙头骨干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

(二)以制度为支撑,形成校企合作机制

学院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支持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利用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等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分别承担了省职教集团化办学项目、职业教育进园区项目、中高职贯通试点工作等项目。学院出台了《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将校企合作纳入到年度考核体系中。各专业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开展订单教育,合作企业有权选择毕业生。

同时,学院完善了专业建设系列制度,修订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制定了《专业发展规划》,确立了行业企业调研制度,及时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技术发展动态。

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实施过程评价机制,以《校企合作项目运行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校企合作项目建设情况考核与评价指标》为标准,对校企合作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与评价。

(三)推进校企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1.“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主体、多元合作”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学院成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会)、企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社会团体等。职教集团以集团章程为总的指导原则,各成员遵循“共建公用、共有共享、共生共荣”的原则,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订单教育、举行职业技能鉴定、行业培训等。

2.形成了“政府牵头、校企联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区域合作委员会模式。积极开展区域委员会建设工作,区域委员会以政府牵头,区域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汇集区域内资源,共同实施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战略,共同参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

3.形成了“融入园区、共享资源、双元育人、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进园区模式。学院启动并实施了“职业教育进园区”项目,通过“办学进园区、专业进企业、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岗位”的途径,实现了“招工与招生、员工与学生、课题与岗位、学习与实践”的双元一体,形成了政府统筹、学院和园区主导、企业承接的办学机制,破解了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难题。

4.形成了“股份制管理、公司化运营、强师育人服务三位一体”的董事会模式。学院成立了哈尔滨强牧动物疾病防治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省龙职宠物服务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均为股份制公司、是实体性企业,实行董事会管理模式。公司员工主体是学院骨干教师和专业能手。公司在保证社会服务质量的同时,接纳学生轮岗实习和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实现了师资培养、学生实习、社会服务三功能一体化。

5.形成了“企业成基地、经理为教师、员工是学生、工作即学习”的教学工厂模式。以学院的培训中心为基地建成“教学工厂”,组织酒店专业学生进入“教学工厂”工作学习。专业学生通过考核成为中心工作人员。中心管理人员为二级学院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规定培养内容。

6.形成了“店面营销、店后生产、在店顶岗、在厂培养”的前店后厂模式。学院创办了龙飞焊接设备技术服务中心、“啡尝不可”饮品店、中铁快运代办处等多个“前店后厂”模式的实训基地。基地兼具生产和实训两大功能,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规范管理和员工努力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7.形成了“校企共建、产学同步、教学做合一”的校中厂模式。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哈南工业新城管委会、学院、企业等共建“哈南工业新城现代制造技术产教园”。在产教园内校企共建“校中厂”和企业专家工作站,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支撑有力的合作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