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9:11:23

校企文化论文

校企文化论文篇1

①某些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职业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未能体现其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特点,同时又有独自的特色,它需要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部分职业院校一味地复制和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从职业、企业工作环境的角度出发,使得学生在毕业进入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加重了企业的二次培训负担。

②某些职业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抓硬件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之中,仅仅在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管理部门下功夫,却将专业教师和专业建设抛去不谈。这体现了职业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目标、意义等认识不够深刻,建设校园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不够深入。

2校企文化对接的方式方法

2.1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同时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二要像企业技术人员那样,有较深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把学生培养为企业所用的实践型人正是职业院校的方向。职业院校在教学中要注重与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重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实用性。而双师型教师正能够满足职业院校的要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首先要走出去,积极地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一线锻炼或顶岗实习,增加专业老师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请进来,即从企业招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充实到专业教师的队伍中来。学校自己的教师可以通过挂职锻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院校毕业的,对校园文化有着较深的理解,又由于有了企业工作经验,在再次进入校园后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后,会无形中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态度带入到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来,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原有的院校办学思想、管理体系等,这种思想还会持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业方向等。

2.2将企业引入到校园

职业院校学生的最关键的竞争力主要在实践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必须引企入校。一要加强学校实训设备建设。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职业环境;或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促进校企物质文化的融合。二是参照企业需求建设实践课程。各专业在课程实践课程建设中要广泛采纳行业专业和企业专业的建议,课程的编制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教学中要采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法等。要以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实时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到课程中来,让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与企业社会零距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深度融合。引企入校,更要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和课堂,校企联合办学。定期邀请企业高级管理层或者技术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技术以及规章制度教育,甚至可以外聘一部分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学生在校园的课堂中就可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也可以尽早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紧密结合,营造了全新的校园育人环境,促进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交融和对接。

2.3工学交替加强企业文化认识

近些年来职业院校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工学交替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的企业实践中去感悟企业文化。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带着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对知识的疑惑去企业,企业给了学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真实的职业环境,缔造了一个完整的职场氛围。学生通过在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锻炼,吸收了企业文化,进一步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消化。职业院校应用工学交替模式,让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培养和熏陶学生,为企业培养直接所用的高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中,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在具体实践中,接受了企业一线人员的的教育和指导,学生通过企业的管理,无形的企业文化渗透,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自身的团队意识。在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每名员工都有自己的分工,从接受任务,到生产过程,到完成任务,所分担的部分都应当保质保量完成。能够保证总目标的顺利完成,是因为从事这项总任务的人都要具有团队意识。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中可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品质,从而更好地向职业人过渡。

3校企文化对接的意义

3.1校企文化对接为校企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所以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实施校企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推行校企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校企合作必然要经过校企文化对接这个过程,没有经过校企文化对接的过程和环节,急功近利而简单搭建的校企合作,没有牢实的根基,只有将校企合作上升到与校企文化对接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3.2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当中激烈的竞争,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到专业技能在企业的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能完全从传统教育方法中获得,但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汇融化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因此,让学生在真正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发展,使学生自身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

校企文化论文篇2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分析

(一)校园文化涵义

校园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文明的建设而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校园建设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的成果,是一种校园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力的加大,高职教育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是摆着我们目前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市场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涵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通过发展形成的一种企业管理的理念,是一种在发展中的出来的结论,成果,得到了企业员工的贯彻于执行。是一种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共同目标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大,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达到高效能的企业生产,效率工作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可以实现员工对于企业的责任心。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三)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比较

1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着很多不同的内容,分属于不同领域,有着很多不同点

校园文化是针对校园而设定,校园和外面的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以给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培养出符合于市场需要人才的为目标,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赋予。企业文化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制定的,是一种经验文化,企业追求的是一种利益,是一种如果使利润最大化。高职院校是教授技术,是传授学生知识,是培养学生。而企业这是发展人才,为个人提供发展平台,使个人发展成一个对于企业有用的人,能带来利润的让你。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融合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为了学生以后更好的就业,要就业也就是要培养出适合于企业的学生,所以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很多关联和共同点,两者可以融合一般可以实现适合于企业需要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学生们由中学校园进入大学校园,由于中学校园与大学校园存在着许多不同。从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突入其他的变化适应不足,从而使他们容易出现迷茫,学生目标的不明确,在人生上容易发生曲折,导致学习动力的缺乏。我们可以通过实践。通过和企业的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增强自身的价值观,增强人生的目标性以及学习的动力性。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大量需要符合于市场经济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旅游企业需要,管理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当初校园教育培养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校园文化应该和企业文化联系起来,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形成优秀的,符合市场需要的有特色的优秀高职学院文化。而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学校和企业的交流来完成。通过交流,把握市场动态,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探索

(一)建立与企业相融合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适合于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的有力保证。高校要树立适合于企业需求,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应树立一种融合优秀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坚持以技术教育为主导的办学思想,必须始终把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

1.完善教学元素。在教学中我应该依据社会经济需求的需要,把相应行业的文化融合教学中,多依据实力,给学生们以指导。

2.建设专业文化。各个专业的企业有不同,我们应该吸取各个行业的企业文化做到教学创新,改革。贯彻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责任心,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学生们的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建立价值标准。高职院校要对照企业工作需要,确立企业化的价值标准,首先要把为企业服务看成是高职院校的最大价值取向。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是否适用?企业是否欢迎?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

(二)吸纳企业文化的理念

校园文化的发展应该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形成独特的校企文化。做为才人的培养,市场发展的需要,让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亲身感受到企业文化,企业的需要,从而是培养适合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关键。学校应该和企业建立关联,共同建立技能模拟平台,以便让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到办公环境,更加真实的模拟训练,从而有助于学生在社会的立足,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校企文化”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学生们适合社会经济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有着关键的帮助。全方位的融合”校企文化”,对学生们体验到企业的真实,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从而有了自己学习目标,有了自己的学习动力。从而在以后走向社会,可以满足于企业的要求。

(三)建设高职院校实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实习环境,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多体验,多实践,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人。由于实训文化贴近职业社会文化,能够为社会职业培训、岗位技能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新的载体和活动基地。高职院校的实训要求,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仿照企业或公司的生产车间设置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能部门,聘任专业教师及学生担任各部门主管、副主管,明确职责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训基地负责人担任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如在旅游的实训基地,由实训基地的负责教师担任总经理,学生担任副总经理,实训指导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学生担任副主管。可以模拟一套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多体验,而从总结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道理。

2.制定规章制度。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制定模拟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了解知名企业,做到与企业接轨,与企业融合。

3.按照落实生产经营和实训教学两项目标,实行模拟公司的目标责任管理。学校的实训基地做为一个工作模拟环境,应该仿照企业工作管理,模拟一些企业标准,企业任务做为学生的实习任务,同时还应该要请一些有经验的,高水平的行业从事者带带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该总结一些经验,发扬自身的优点,同时也要改善自己的不足。做为高职院校我们要以学生实习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工作能力。

4.以各种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校园和企业的交流,多请优秀的企业,成功人士到来校园和师生们交流,传授经验,举办座谈会,报告等等,是学校师生和优秀企业建立一个合理的交流平台,是学生们可以更好认识企业,认识当今社会的发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校和企业在不断接触中日渐完善合作关系的过程。增强学生的企业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意识。

5.将企业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学生以后能更好立足于社会。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有接触到最真实的企业环境才能提高自己,一般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我们要以”校企文化”为重点,吸取两方面的长处和优势,总结经验,总出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便学校可以更好的发展,更好是学生可以融入到社会。

6.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来说,培养是学生使自己的使命,如何使学校增强社会竞争力,那么就要建设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的校园文化。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特色,如果没有相应的特色校园文化作支撑,这种文化就会落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文化,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的、百花齐放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贴合实际的“校企文化”才能满足于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要。

校企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作者简介]杨金栓(1967- ),女,河南长葛人,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部门主任,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45-03

职业院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决定其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结合之路。因此,研究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和互融问题,进而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透析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进行的职业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学校传统等因素,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一般应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从校企深度融合的视野看,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存在偏颇。不少职业院校领导认为,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市场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由于目标、价值取向不同,导致文化的建设理念、形式等均应不同。引进企业文化只能导致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在校园的泛滥,对于培养人才则弊大于利。即使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受招生过多、设备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其目光也往往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上,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用于建筑、设备购置、校园环境的美化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校企文化融合等问题也就束之高阁。

2.建设主体缺失。美国学者博耶指出,学校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必须有共同的愿景,能够彼此交流。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由师生共同承担。校园文化既包含着教师文化又包含着学生文化,教风是教师文化的内核,学风则是学生文化的核心,教风和学风的有机统一构成校风。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他们的文化水平、职业道德、行为取向等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校园生活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环境和条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但在实践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多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事实上是学生管理部门和少部分特长生在唱“独角戏”。

3.内容缺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放在学校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实施,并且应当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但是,不少院校的校园文化缺乏长久的传承和积淀,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从生源特点上看,其管理方式更多地采取普通高中的管理模式;从培养目标上看,其教学内容安排和管理方法又借鉴了普通高校的手段;与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相比,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缺乏“职业”特色。

4.目标导向不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渐展开实践。但现实是,不少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校园文化的泛化现象,为“文化”而文化,把礼仪、修身等基本道德观念作为唯一重要的内容,从而忽视了当前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崭新的时代要求,未能及时树立“以就业为导向、德育为先”的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目标导向。

5.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融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校园文化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这种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其人才培养必须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而校企文化的互动、互融、互惠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因此,校园文化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企业特点具有先天的相关性。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过多地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校企文化深度融合仍未能引起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课程文化、管理制度、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

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应然分析

1.职业院校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是职业院校完成育人使命的需要。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的是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将是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文化内涵深厚的创业群体。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行“校企融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学校更好地为市场服务,实现其培养目标。国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重视校企文化的融合。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即学校和企业为办学主体,共同负责实施职业教育,把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美国的社区学院“普及开放”教学模式、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五年一贯制”教学模式都是如此。大量事实证明,校企文化融合是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经渠道。

2.职业院校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当前,职业院校推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场所,由课堂扩大到企业的车间、实训基地等。可以说学生有相当一段时间将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实训基地实践操作,这必然要求学校要主动面向企业,服务企业,融入企业,要求学生要了解企业,适应企业,热爱企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相贯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应当借鉴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和制度;同时职业校园文化又可通过毕业生为介质,对企业文化起到辐射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3.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是职业院校拓宽文化建设视野的需要。企业文化的历史经验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将提供有益借鉴。多年来,不少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各自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建设正在从表层向深层、由自发向自觉、从局部向系统发生新的变化。一是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正在出现一种深度融合。把刚性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管理结合起来,是“人企合一”的境界。二是企业文化建设更加突出了对人的培育和塑造。更加突出对企业员工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建设,关心关注员工,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达到培养人、教育人和提升人的境界。三是企业文化更加注重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正在成为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动力源泉。四是企业文化更加注重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正在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背后,是企业与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企业文化建设方向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路径。

4.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是职业院校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需要。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素质和文化的竞争。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各类人才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速度加快,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市场瞬息万变,企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职业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最终还是来源于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需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又必将通过创新型技能人才的输送满足企业的发展,丰富企业的文化。

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路径

职业院校应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企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本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校园生活中锻炼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移植企业精神,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式和心理特征,其核心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是校风。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内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综合。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核心的表现。职业院校必须以校企精神文化融合为突破口,按照鲜明的办学理念,通过移植企业精神,培育校园精神文化。一要积极吸纳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和企业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企业核心价值观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后首要面临的问题,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二要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成功案例,设计学生社团活动。活动要围绕学生诚信教育、纪律养成教育、吃苦耐劳的体验教育展开。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

2.引企入校,打造校园物质文化。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必须引企入校,按照企业的要求搞好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搞好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主要包括学校的标识、教学生活设施、建筑与布局、雕塑、校园美化和周边环境等,应当在建设和设计上,积极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二是加强实验实训设备建设。职业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突出职校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技能教室”,营造出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或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促进校企物质文化的融合。三是按照企业需求建设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职业教育的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及课程活动观。在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上,要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并有效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体系和企业精神等。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教学中要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在此过程中,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

3.嫁接企业制度,促进校企制度文化的融合。学校制度文化,即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渗透在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也是在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的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在企业基层从事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从事的是团队性工作,这些工作要求有非常严格的纪律,非常规范的操作和管理,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和高效率的劳动。因此,在制度建设上,职业院校必须多方面引进企业制度,促进校企制度文化的融合。一是参照企业机构,构建教学系部。在开展“订单教育”的学校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气息。二是按照企业要求,建立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要求进行现场管理;在实习中采用企业管理模式,使学生熟悉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流程,让学生形成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在学习及生活纪律方面,更应强调过程的严格管理。三是引进企业制度,促进校企融合。职业院校教学活动中的实习、实训活动,为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提供了极好的机遇。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熟悉企业规章制度,让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员,真切、客观地去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四是选聘优秀企业家做学生校外兼职辅导员。不少企业都是职业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从校外实训基地中选聘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做学生校外兼职辅导员,让企业家为学生诠释企业文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人才需求,更好地融入企业的工作中,让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校企双方都应该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丰富彼此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从而使学校能够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好的技能型人才,也使得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能够得到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美)E.L.博耶.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M].王晓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林崇德,俞国良.论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1).

[3]雷久相.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1).

[4]顾建德,喻志杰.关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4).

[5]耿晓东,王庆报,吴晓飞,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J].现代企业教育,2010(6).

校企文化论文篇4

由于高校后勤实体是一种新型的产物,因而对于其企业文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每一种说法都有其自身合理之处,也有相对偏颇之处。通过对于高校后勤实体的全面分析和看待,笔者认为,可以将“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理解为高校后勤实体以“三服务(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三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宗旨,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于高校后勤的行为方式、价值追求等多种元素集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是高校后勤多种精神文化产物的一种融合。在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始终占据着先导的地位和作用。在高校的后勤实体发展中,其企业文化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也是不容忽略的,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对于高校后勤的企业化转型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后勤实体的企业文化同其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是难以分割的,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校的后勤实体文化的走向和发展。

二、构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后勤实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为企业的文化来说,同我国时代精神的大环境是难以分割的,艰苦朴素,创新求实等时代精神都或多或少的对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产生着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实现企业员工个人价值同企业整体价值的高度契合,从而使得整个企业形成向心力,获得无尽的发展动力。

(二)有利于高校后勤实体企业经营服务理念的凝练

企业的经营服务理念是服务型企业文化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之一,其既是对于服务型企业发展的一种勾画,也是对于服务型企业具体经营方式的一种谋断,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补充和修正,从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最优选择。高校后勤实体脱胎于高校,其发展的环境和经营的对象都是高校,因而在其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对于其所生存的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更好地适应该高校后勤实体的生存环境,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有利于高校后勤实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今,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也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高校后勤实体不再会有过去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竞争下的优胜劣汰。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下,高校后勤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丰富自身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企业形象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四)有利于高校后勤实体的规范管理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员工个体进行适当和必要的关怀和呵护,从而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利益诉求、文化氛围、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主动的接纳和吸收,进而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越来越规范,内部环境越来越和谐。

(五)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后勤员工队伍

企业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情怀还体现在“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力抓好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才能激发起创造活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企业文化的内涵中,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对每个员工要尽可能的赋予其充分的发挥空间,使其可以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引导员工自觉转变工作的理念,从被动的接受工作,到主动的索取工作,从而使得员工更好的融入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念,提高企业整体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六)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实体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校园中的师生,因而其运营的过程中,也体现着一定的育人意义和价值。高校后勤实体通过其企业文化内在价值体现,对于整个校园群体进行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于校园整体文化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构建自身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前提

在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具体发展中,我们要把握住如下的几个问题:

1.后勤高层领导的引领作用

“企业领导的表率作用,对于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首先,后勤高层领导要在一定的高度上对高校后勤实体文化重视,具体表现为从领导层抓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不仅可以使高校后勤实体的相关发展战略得到最为有效的落实,而不至于遇到重重阻碍和困扰。其次,后勤高层领导重视,可以使高校后勤文化发展所需的资源获得有力的支持,使高校有限的物质资源得到最为优化的配置。最后,后勤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也能为后勤实体员工起到以身作则、模范作用的意义。

2.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企业精神的体现,而企业精神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则需要一定的载体予以实现,进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有形的影响和作用。这个转化过程中,后勤企业要通过种种手段和方式如网络、纸媒等媒介对自身企业文化展开推动,这都离不开资金和物质的支持。

3.要注意融合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以及校园文化

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离不开校园文化乃至于地方文化的温床。高校后勤实体文化,对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及校园文化的体现和反映是惊人的,这不仅体现在其经营理念的勾画中,还体现在其具体经营行为的方方面面。可以说,高校后勤实体文化脱胎于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及校园文化,并且保持着高度的共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后勤实体文化就等同于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或是校园文化,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升华,从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化形式。

4.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和累积性

高校后勤实体文化的产生和确立是一个对于多种元素集大成者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长久的,并不能在短期内予以速成。“高校后勤只有在管理与服务的不断实践中,逐步凝练和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服务理念、后勤精神和管理原则。”

(二)构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主要措施

1.以本校文化为核心,培育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高校后勤实体文化的发展方向要求高校后勤实体的所有工作人员,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要恪守高校后勤实体的相关基本守则和价值追求,按照规定和准则谋求发展,这也是后勤企业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以内师大赛罕后勤为例,赛罕后勤集团秉承“三服务、三育人”的工作宗旨,提出了“三心工程”(即职工顺心、服务用心、师生舒心),稳步提高“三个质量”(即管理质量、服务质量、投资质量),努力创建“三个后勤”(即节约后勤、和谐后勤、高效后勤)的师大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引导,加强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采取培训、讲座等不同的方式,力争提升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整体素质,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进行形式多样的评比、竞赛活动,从多角度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进而实现后勤实体的“三服务(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三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

2.在学校制度文化框架下,完善后勤企业制度体系

在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会分为三个方面:人员、制度和文化。对人的管理,是管理模式中最为底层和初级的一种管理方式,其依据的是传统的经验。而对制度的管理,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提升后的一种管理方式,相对更为规范化。而对文化的管理,是管理模式的最高级的体现,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不断的获得进步和提升,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从人员管理到文化管理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必经之路。高校后勤实体文化制度指的是高校后勤实体在运营和服务的过程中所应当坚守的标准和规定,良好而完善的制度体系有助于高校后勤实体的健康发展。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后勤集团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公司法》等多部法律进行了借鉴和参照,同时吸取了国内外同行业中的先进经验,通过引进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建立了一套较为先进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后勤集团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创新后勤实体行为文化

后勤实体行为文化指的是后勤实体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其对于企业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整体后勤实体的发展和进步。后勤实体的社会化改革离不开对于校园文化的把握和发展。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赛罕后勤集团的发展过程中,紧紧依托于本校校园文化,借助内师大教育平台,对后勤的员工进行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职工队伍中的学历、受教育程度及知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素质和水平,同时丰富了企业员工队伍中的知识技能层面,使得后勤员工队伍成为包含着多种技能人才的高水平队伍,增强了企业的大局观和发展潜力。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后勤集团始终坚守以内师大校园文化为依托的文化理念,结合学校“盛乐大讲堂”、“团学讲坛”、“学术讲堂”、“理论讲坛”等校园讲坛品牌及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等,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学生公寓的“宿舍净化、美化、文化月”活动、餐饮中心的“优质服务月”活动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地丰富了内师大赛罕后勤的企业文化,提高了校园师生对于赛罕后勤集团的认知和了解。

4.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提升高校后勤实体的企业形象

高校后勤实体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师生员工创造和维护一个良好、优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并充分发挥环境陶冶人的作用。后勤实体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人文、建筑环境和企业形象标识等方面。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修养、情操和品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是一种改造人的精神、性格、气质和习惯的强大教育力量。从课间休息、室外阅读,到聚会交往、散步休息等,大部分生活都与户外的环境空间息息相关。后勤实体通过一些物质载体,清晰地进行了视觉表达,塑造了良好的后勤企业形象。以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后勤集团为例,赛罕后勤形成了统一的后勤标牌和员工服饰等;对各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等场所布置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创办了《校园生活导报》、赛罕后勤服务集团网页等媒体,宣传和营销后勤企业文化等。置身于内师大校园文化背景下的后勤实体企业文化,必然受其影响而带有内师大校园文化特色的深刻烙印。内师大后勤企业“三三工程”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内师大校训“献身、求实、团结、奋进”内涵在后勤企业的延伸与发展。

四、结语

校企文化论文篇5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百兴集团合作开办5个“百兴班”的过程是由浅层次的“订单培养”向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一体化”深层合作的过程。“百兴班”是依托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组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培养面向江苏省制造业,从事工业自动生产线、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及其作业单元的的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护维修、营销策划、技术改造等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常州和苏南地区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中国百兴集团选择和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正是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间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支撑,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开办“百兴班”也提高了中国百兴集团直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中国百兴集团从人才、技术、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全面支持学院,促进了学院整体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组建“百兴班”的实践探索

“百兴班”主要是根据中国百兴集团的岗位需求而进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主要由中国百兴集团提出意见: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为主,加入材料加工、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课程。学校主要承担理论基础教育任务,为学生离校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奠定理论基础。企业主要承担实际岗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具体操作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08级和10级百兴班采用这种运行模式,学生主要来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校企双方经缜密协商,就省特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基础上,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并突出个性化要求。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突出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强化企业文化熏陶和强调实践环节等特定内容。按照车间储备管理人才、车间质量管理人员、车间设备维修人员、车间先进设备操作人员的培养标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技能要求,都有明晰的课题进行考核。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图:第二种模式,09级、11级和12级百兴班采用这种运行模式,学生来自于机电一体化技术、高分子材料、市场营销等专业。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根据百兴集团提出的具体岗位要求,在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轻工工程系、经管系等学生中广泛宣传。在企业和学校的双管齐下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知识技能结构的学生,为企业培养既可以面向车间,又可以面向产品销售等其他岗位的优秀人才。

(二)校企合作育人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百兴班”是学院与中国百兴集团合作育人的一项有益尝试,培养模式是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工学交替为手段,融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为一体,旨在加强学生服务岗位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校企共同塑造优良班集体。企业配备专门人员,直接参与班级管理。学院在管理中按照“百兴文化”的要求,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并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在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时候,学校安排班主任经常到企业走访,并了解学生的表现,及时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共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将百兴集团“纳百川之势,兴恒久伟业”的理念融入平时的教学之中,这些举措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2.校企合作练就学生过硬本领。根据合作要求,特别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环节,明确阶段性实习课题目标、课时分配等,学院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质量考核。需在百兴集团岗位上才能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由百兴集团派出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与学院教师共同配合完成。3.引入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异常激烈,每个员工都必须具备竞争意识。为了让百兴班学生有竞争压力,百兴集团明确规定,对勤奋好学、积极向上、考核优秀的学生,实行“百兴”奖学金制度,并由公司人力资源总经理周加清亲自颁发,以资鼓励。对学习不认真,实习不努力,表现较差的学生一经发现即采取一对一督促,帮助其进步。经过四年来的实践,“百兴班”学生的竞争意识、知识水平、操作技能、人格修养和团队精神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普通班级。

(三)校企合作就业

校企合作订单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也可以促进学生和企业的交流,增进感情,有助于企业下一步的招聘工作。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生活,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企业,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总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和高职院校合作一起培养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去挖掘人才、发现人才、吸引人才,为他们今后选拔、招聘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百兴班”是中国百兴集团订单培养的产物,每一届“百兴班”学生的培养都是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进行的。比如,11级“百兴班”全部培养的是产品销售方面的人才。这个班在组建的时候就考虑到企业的需求,在电子电气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经管系市场营销专业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宣讲,有针对性地成立了就业岗位为产品销售的班级。对没有营销专业知识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专门加了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类课程模块,对有市场营销知识的管理系同学则开设了材料加工基础课程模块。正在企业顶岗实习的12级“百兴班”则主要面向生产车间的运行和管理进行人才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要求以能力本位替代知识本位,以经验学习替代书本学习,以操作型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替论知识与思维型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生一旦进入实习期,直接到中国百兴集团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签订协议者就业月薪达到3000元以上,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四)校企合作发展

随着五届“百兴班”的举办,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国百兴集团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的合作领域逐步拓宽,从合作办学、员工培训、师资互聘、设立企业基金、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课题申报到专利开发等,校企合作正一步步向纵深推进。“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多赢”,“百兴班”的发展满足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需求,也符合政府大力倡导的“学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的政策。同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上,因为有企业相关的人才、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专业建设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通过下企业,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真正实现了多赢。

二、成效与反响

(一)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高职院校事业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高职院校完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置。校企双方商讨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的成效在于学生在高职院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企业所需技术人员的知识接轨,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所需员工的专业技能接轨,学生所形成的专业素养和企业对员工的素养要求接轨。由此才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和市场接轨,实现充分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并进一步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其中,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教师与百兴合作开发的“轻工自动机电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课程13年获部级精品资源课程立项。

(二)校企合作办学,促进企业进一步壮大

校企合作有助于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高职院校科学研究氛围相对浓厚,人力资源较丰富,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让高职院校师生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和技术创新,有助于校企共同研究科学项目、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有助于企业提高科研水平,提升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百兴集团完成员工培训上百人次,同时协助企业完成省级工程中心的检查验收,并为企业申报专利提供帮助,这些合作促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壮大。

(三)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大学生接受多种优秀文化熏陶。通过合作平台,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学校文化与中国百兴集团“诚信、责任、求精、创新”的企业文化相互交融,对于学生而言,既感受了校园文化的熏陶,又接受了企业文化的培育,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百兴”班的同学而言,校企合作使他们提早接触到企业、生产,提高了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08“百兴班”的卞奇同学,进入中国百兴集团实习和就业期间,因为表现突出,已担任公司薄膜事业部车间主任助理、生产班长,深受公司领导赏识;09“百兴班”的刘亚军同学,在公司从事EVA材料的销售,短短两年内,即成长为企业的销售新星,拥有固定客户多人,业绩骄人;10“百兴班”的高士强同学,岗位是车间维修电工,负责电器设备的正常维护和排故,被安排到新车间,能力有大幅度提升。

三、政策建议

校企文化论文篇6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是美国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寻找经济增长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反思自己管理弊病的过程中提炼出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从属于组织管理文化的概念,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即观念(具体凝结为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感情共流和命运共担。

(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概念于1986年正式提出。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了讨论,主要有“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文化氛围说”“学校准文化说”“校园精神说”和“规范说”,还有的将校园文化分为“硬文化”(校纪、校誉、校貌)和“软文化”(目标、信念、人心)等等。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内在凝聚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是高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三)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就企业文化的本质来看,它宏观上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使企业得以存在与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激发师生员工为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全体师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校整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围绕“管理”与“氛围”,从而形成奋斗、爱岗敬业、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点,就是他们的主体都是生活的人而不是机器,这就要求在二者的建设中要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大学程度专业知识,同时兼具高级技艺,善于将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或者说,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目前,在社会上形象地称这类人才为“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因为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目标,面向就业市场,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有的放矢,培养专业对口人才。

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生的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如何让这些“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毕业后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地融入现代化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倡导者和建设者,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变的平稳、快速,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学生素质教育中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

三、优秀的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

(一)团结

一个成功的企业就是一个团结合作,默契配合的集体,这个企业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凝聚人气,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例如TCL集团的八字企业精神中,“协作能力”对融入企业的重要性。学校要多给学生一些内容新、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质量高的活动,可以展开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各种知识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注意各种学生团体的协作,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二)吃苦耐劳

企业的员工往往为了一个产品的研制而要长期加班进行公关,废寝忘食,这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荣传统,是备受世人推崇的优秀品质,也是应该弘扬的优秀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也应该继承这样的美德。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实干精神,吃苦耐劳,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解决。而在现实的学校里,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吃过苦,也没有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将家中养成的习惯带到了学校,有事就去找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解决,觉得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绝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阻碍了其办事能力的培养,将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退化”。要力争多给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不断的交流中,这些成功的企业文化对建立校园文化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些成功的企业人艰苦创业史也将深深地教育着学生。通过这些,学校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实际生产,看到严峻的实际问题,使其认识到坚忍不拔的品质的重要,理解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

(三)纪律

校企文化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石油企业文化,大庆精神,石油企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立足石油企业院校特点,不断吸纳以大庆精神为内核的优秀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石油企业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当前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部《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1]中第七项专门论述“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主张“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辨析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的概念有很多种,有广义的理解,有狭义的理解,这里我们把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2]按照这个概念,我们也可把校园文化理解为学校文化。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也有很多种,像校园文化的概念一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我们倾向于把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为“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3]。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因此两种文化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1.相同点:一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以人为着眼点,都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二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大致相同的结构.都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站,学校精神和企业精神分别是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核心。三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学校和企业内部分别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都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集作用等。

2.不同点:一是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学校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学校追求的最大目标是社会效益。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在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二是校园文化包含着既有明显差异又有机统一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教风是教师文化的内核,学风则是学生文化的核心,教风和学风的有机统一构成校风。企业文化则没有这样明显的区分。三是校园文化对社会有很强的辐射作用,但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要弱得多。

二、以大庆精神为内核的石油企业文化之把握

我国石油企业文化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根脉。这个文化根脉,既包含它所体现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固有和传承下来的、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又包含它所体现的近现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波澜壮阔实践中所缔造、所形成、所发展了的优秀革命传统文化根脉。“大庆精神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具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和爱国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而上述这两个“包含”,也可叫两个文化根脉,又是不可分割地紧密地融为一体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正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所产生、所发展起来的。这同中国人民世代传承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一脉相传的。

企业文化的灵魂就是企业精神,它成功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追求、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和企业的文化。大庆精神代表了中国石油工业的优良传统作风,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她是石油的,又是民族的。2008年,李长春同志指出,“铁人精神”充分体现了创业、创新、爱国、奉献的崇高精神,是大庆石油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大力弘扬“铁人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4]“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是其精神内核,“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作风的是其内涵实质。

三、以大庆精神为内核的石油企业院校校园文化之实践

(一)川庆公司培训中心(学校)的定位及奋斗历程

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川庆公司培训中心 (学校)正是这样一所直接服务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站,隶属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的石油企业培训及石油企业院校。学校占地193亩,建筑面积52720平方米,建有设施现代、环境优越、同期能容纳400名学员吃、住、教的职工培训区和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同期能容纳2000名在校学生的学历教育区。

近年来,中心(学校)重点抓了下列几项工作:

一是准确定位,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确定了“两足鼎立,有所侧重;依托石油,服务川渝”的工作思路。二是紧贴企业,大力发展培训事业。大力树立培训品牌,积极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三是保证质量,平稳发展职业教育。按照“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要求,狠抓学生职业技能的增强,平稳推进招生和就业推荐工作。三是落实责任,全力保证安全环保。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环保基础年”活动。

五是固本强基,持续强化基础管理。深入推进“五型”班组创建活动。六是提升实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基础建设走在了集团公司教培基地的前列。七是以人为本,发展成果惠及员工。深入推进师生关爱工程,环境更加和谐。

当前,中心(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若想贴近企业发展,乘势而为,就必须对公司发展战略深刻解读。制定出学校紧贴公司战略的学校发展之策。

(二)川庆公司及公司“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

川庆公司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于2008年2月25日由原四川石油管理局与长庆石油勘探局的钻探及相关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整合组建而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地质研究、地震勘探、钻井工程、井下作业、测井射孔、录井、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土建工程、油气田开发等,具有油气工程技术服务完整的业务链,可为国内外油气田提供一体化工程技术服务。在国内主要服务于西南油气田、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施工队伍分布于川、渝、陕、甘、宁、蒙、新等7个省市区。国际市场集中在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和厄瓜多尔。

川庆公司“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保障油气为使命,以提升竞争力为根本,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站,大力实施持续、安全、国际化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治文化优势,不断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一流的综合性油气工程公司。

(三)中心(学校)因应而生的“十二五”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川庆公司发展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紧贴企业发展需要,打造教育培训品牌,大力实施“3521”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教育培训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教育培训实效,着力推进管理创新,质量提升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治文化优势,不断增强培训中心 石油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行业一流的教培基地,实现川庆公司”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四)中心(学校)以大庆精神为内核的“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文化为精神之物,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需要积累,需要积淀。文化的发展有继承、有创新,构建石油企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必须继承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展现校园文化底蕴。

1.旗帜鲜明地树立石油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石油企业精神已经成为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心(学校)按照《川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及时制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2.将人才培养目标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石油精神蕴含端正的人生态度,在思想上拼搏进取,在生活上艰苦奋斗,不贪图享乐,在心理态度上永远保持乐观。奉献的工作态度、高尚的道德追求、高洁的人生操守、高雅的生活情趣,这些恰恰都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必选项。

3.建立有利于石油企业文化特色的学校管理领导体制。规划、指导全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站,由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精神文明办公室统一实施创建工作,协调各部门,力争做到齐抓共管。

4.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凸显石油行业标识。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载体,我们将“传承石油文化,发扬大庆精神、培养当代铁人”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树立“三老四严”等企业文化宣贯内容展示牌。在学历教学区建设石油企业文化长廊,通过图片,数字以及讲解员培训上岗解说,物质上支撑精神文明的推进。

5.有效利用多种载体,组织好石油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创建活动。利用四川石油学校网站,持续有效地宣传石油企业文化。

6.积极主动融入石油企业文化生活中。2007年组织师生积极参与西南油气田的川西片区“青春川油、激情川油”歌咏比赛,荣获团体一等奖。举办“气田之花飘油香”大型文艺晚会。

7.积极进行石油HSE管理体系宣贯。将中国石油安全文化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

坚持校园文化的石油特色,弘扬和传承大庆精神,是石油企业院校校园文化恪守不渝的光荣传统。石油企业院校校贴近现实,贴近生产一线,数十年如一日地唱响大庆精神和石油工业优良传统的主旋律,通过对石油人才的培养,通过对科学技术难题的攻关,不断为中国石油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 law.51labour.com/lawshow-92616.html.

[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魏杰.企业与文化塑造[M].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4]李长春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EB/OL]. 新华网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7/24/content_8765160.htm.

校企文化论文篇8

班级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具有优秀的班级文化,那么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创造文明向上的班级风气,建设和谐校园。高职院校的校企共建是企业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利用双向选择,联合合作院校,为企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当前,大量的高职院校都创办了校企合作模式,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校企共建提倡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其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人们的大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企共建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

(1)班级命名与企业名称相融合

当前,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很多班级都以企业命名,逐步淘汰了传统意义上的序号班级命名制度,依据不同专业与合作企业的要求,根据企业生产特点为班级命名,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奇瑞数控班,2008级鑫龙电气班,2009级芜湖港口集装箱班等,各个班级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企业的名称为自己命名,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对口的企业,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2)培育特定的班级精神文化

为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当前很多校企合作企业出版了企业文化教材,将企业文化课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教师,以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为主要讲解内容,如奇瑞合作班设置了《素质训练》和《奇瑞文化》,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班设置了《企业概况及文化理念》课。任课教师在涉及"企业文化"时重点阐述企业的优秀文化,安排学生对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后撰写考察报告。将企业文化渗入到班级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文化,掌握企业发展理念,促进了合作班级精神文化的发展。

(3)重构合作班班级制度文化

一在班级的宿舍管理中引入企业文化内容,当前,大量高职院校合作班在宿舍管理中应用6S管理,也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项内容。合作班实行6S管理,使宿舍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好转,而且加深了学生的生活体会,提前接触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二在实训管理当中引入企业文化。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合作班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企业文化,依据企业实习管理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

(4)企业文化进课堂

在合作班当中增设企业文化课,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教师,以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为主要讲解内容,如奇瑞合作班设置了《素质训练》和《奇瑞文化》,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班设置了《企业概况及文化理念》课。任课教师在涉及"企业文化"时重点阐述企业的优秀文化,安排学生在考察企业文化后撰写考察报告,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内容。

(5)企业文化进教室

在教室设计中融入企业文化,学校定期举办教室设计比赛,合作班的教室设计要与企业文化相一致,以突出合作办学与企业文化为主要特点。如6S的管理口号、企业的价值观、发展历程和管理规章等,都可以出现在班级教室当中。再有,合作班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企业文化,使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

(6)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校企文化论文篇9

【关键词】共生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对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25-02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是深入践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鲠手段和关建环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而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纳人共生理论的视野下,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与范式。

一、共生内涵的解析

在国内,共生是现代生物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共同关心的问题,只是各个领域的视角和借用的理论基础不同而已。生物学家洪黎民认为,广义的共生认为自然界就是一个共生体,其中的动物、植物与人类之间中需要相互和谐,才能共生共荣。而狭义的共生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生物之间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依存与相互作用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哲学家李思强认为共生是指事物之间或单元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命运关系,同时他借鉴《易经》中的“太极图”构建出独具民族特色的“泰慧图”,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共生构建说”的哲学理论。社会学家胡守钧认为社会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互补性和利益冲突,而人的个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又必须与他人合作,这导致了共生的可能,并最终提出了“社会共生论”。教育学家张诗亚以自然与人文独特视角提出共生教育理念,同时指出“共生教育”需解决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人类自身的生长同它外部世界的良性发展形成一个共生互补的系统,另一个问题是在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相处以及对待自己的文化和现代化发展这些问题中形成的文化“共生”。一个是人与自然“共生”,一个是文化上的“共生”,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才有可能解决我们的教育问题。以上学者关注的是不同领域下共生概念的解析。

在国外,研究共生(symbiosis)这一范畴出现在生物学、哲学、工业生态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德国植物病理学家德贝里(Debary,1831-1888)认为“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live together)”;日本哲学家尾关周二在《共生的理想》一书中认为共生是以异质性为前提,当事者在价值、规范、目标等方面的差异才建立起的“相互生存”关系;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公司出版的《工业共生》一书中认为工业共生是以共生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以上学者关注的是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综观国内外学者关于共生理论的剖析可知,大家对共生概念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他们有以下共同点:首先,共生是现实社会的诉求。竞争只是一种生存状态,不是社会化的最终目的,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共生。其次,共生存在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具有本体论的内涵。再次,共生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共生方法。基于此,我们可以对共生的内涵予以概括。所谓的共生是指在允许异质化基础上的相互适应,共同生存与发展,不同主体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发挥不同作用,从而实现总体上和谐。共生的基础是个性、差异,而共生的实质是求同、协调。共生具备三个特征:一是交互性。共生涉及两种或多种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依赖,共同存在与发展。二是互惠性。互惠性是共生最显著的特点,它是指相互作用的主体双方能从共生关系中实现利益共享,使双方得以发展。三是开放性。共生各方是不确定的,它是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共生双方的有效整合。

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异同性剖析

(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分析

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师生,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主体是企业员工,因此两者在价值观与建设目标要求上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在价值观方面,学生主要偏向于个人价值取向,创新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相对缺乏,在人际关系方面,注重与同龄人交往,而企业人则更加注重与企业相同的价值观,他们的成本意识、质量意识、交货期意识与安全意识非常强烈,注重产品的质量,时刻关注成本,按期、按要求交货,经常与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打交道。

在建设目标要求上,企业主要强调责任感,注重结果,倡导激烈竞争与企业认同感,注重业绩与优质的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和效益最大化。学校则是强调使命感,重过程,倡导宽松、民主、和谐与浓郁的学术氛围与精神文化,从而培养高素质与高责任感的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校园文化建设目标重点是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建设,它以和谐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浓郁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为目标,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办学实力、文明魅力相辅相成,促进学校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地发展。

(二)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同性分析

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虽然有诸多不同之处,但它们都是一种组织文化与管理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属于亚文化范畴。它们以人为中心与着力点,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其在社会中核心竞争力,促进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都具有导向、规范、协调、激励和凝聚作用,同时两者都包含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生产需求与企业文化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在注重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吸收企业文化的要素,以此共同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校企文化对接相关理念与共生理论的耦合之处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相关理念与共生理论的耦合,表现在两者对人才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意味着学校学生毕业后将到企业就业。但如前所述,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最终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或被企业淘汰。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发挥与挖掘学校的特色文化,同时还要将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管理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等有价值的元素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逐渐缩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距,使学生能一定程度上了解、认识、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进而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与发展,培养未来社会事业的接班人与合格的国家公民。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理念与共生理论存在着诸多的耦合,虽然出发点不同,但目标都是一致的。即以育人为本,深入挖掘学校与企业共同点与不同点,使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四、共生理论视阈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策略

基于共生理论视阈下探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关键在于确定和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以学校为主体,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出发点与落脚点是职业学校。因此,校企文化对接必须以学校为主体,在充分挖掘学校自身文化特色基础上,还要吸纳优秀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目标,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在学校中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共存。

第二,以文化互渗为途径,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渗,是两者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结果。在建设校园文化时,我们可以将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引入校园,从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同时通过毕业生到企业就业,进而实现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强烈的辐射与促进作用,最终产生积极的影响。

校企文化论文篇10

企业文化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对日本经济崛起的探讨,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是一种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产物,又称为公司文化、管理文化和组织文化等。企业文化现在引起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也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有人这样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大多数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经营作风、企业精神、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包括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它是企业众多文化中的主导文化,是企业进行文化管理的结果。

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它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余世维博士认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基本价值观,是一种企业内部共同遵守的原则、共有的认识,是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作为一个企业员工,都必须在价值观念、经营作风、精神追求、形象展示、道德和行为上都植入该企业的共同的元素,形成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优势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使该企业的文化既内化为精神又展现为形象。具体来说,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也可以体现在四个层面上,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

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1.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就是对接企业,培养造就未来的企业合格员工,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平衡不乐观,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职学生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培养时间较短、培养规格较低、社会认知度不够高等客观问题,努力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在多年一线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严峻,企业普遍反映应届毕业生的技术水平低、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综合职业素质低。

而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也普遍反映刚进入企业时感到环境十分陌生。这种陌生感不仅是因为对岗位技能的不熟悉或缺乏工作经验,更主要是因为无法适应企业文化,即工作环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此外,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对于招聘的应届毕业生通常要进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职业培训,其主要内容是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并进行有关职业素质的学习和拓展训练。企业不但要使新进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工艺环境和规章,还要对学生重塑企业精神和文化,学生进入企业有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和进入企业的心理准备不够,突然严格要求的上岗使学生感觉突兀。在当代青年学生追求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心理与企业文化对接不好发生错位。笔者认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应该是高职教育的本职工作,这种由企业、或是社会培训机构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及企业文化的“回炉”是一种时空的浪费,可以说是高职教育职能的缺失。我们认为高职毕业生对于工作岗位、企业文化的不适应主要是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工作,并没有真正与相关的企业文化接轨,应当让学生尽早、尽快适应相关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进校园,使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之中。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亟待加强

笔者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岗位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训练。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由于办学时间短、历史积淀少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原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本科院校相比,显得较为滞后,校园文化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认为,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缺乏深入的认识,对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目标、规划,专门机构、专门经费及专人进行研究与建设。

2)特色不够鲜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间短,既缺乏理论指导,又缺乏实践经验,而且校园环境还缺乏职业氛围,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与企业实际严重脱钩。高职教育没有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办学缺乏特色。

3)没能认真研究并引进相关职业的企业文化。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中请进企业专家兼职授课,学生走进企业实习实训等过程中,关注学生技能形成较多,关注学生形成企业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形成相关行业企业的文化特色不够。日常的培养教育更显远离相关企业,着有传统高校象牙塔生存的痕迹。

4)形式化、表面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管理者认真规划、部署,全体师生积极参、落实,不仅要有丰富多样的形式,更要有深厚内涵的系统工程。它并非是形式上贴几条标语,表面上搞几次文体活动。5)未能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不仅是学生,更应是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移默化和育人功能,而并非只是团委或学生社团的事。

企业文化进校园的理论基础

1.理论基础

校企联合,企业文化进校园的理论基础,从研究资料来看,目前主要有以下理论:一是威斯康星思想。它强调大学要为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要走出象牙塔。二是建构主义理论。其重要理念是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个人对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必然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知识本身的传授。三是实用主义教育论。这种理论把教育或者知识看成一种达到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工具。认为教育不仅应与社会生产相结合,还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应该注重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受教育者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该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四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我党教育方针的重要组织部分。五是终身教育思想。它提出打破学习与工作的时间界限。学习成了每个人终身连续的事情,教育正逐渐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到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根据每个人的生涯发展,设计与之相适应的适合社会需求的终身持续合作系统,成为了社会的新需求。六是效能原理。它是指现代科学管理要最大限度地放大管理系统的功能,科学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小投入,低成本,大价值,高效益,为社会多做贡献,而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运用,正是该理论的体现。七是系统原理。校企联合办学,把校企业资源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这样产生的功能大大超过单一校园环境和单一企业环境的功能。校企合作突破传统的单一校园环境办学模式,与企业联合,使学校与企业实行有序的对接与文流,达到互动互惠双赢的目的等等,这些内容是系统原理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体现。此外,不少学者还提出了教育价值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人本理论等等,这些都是可能作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有共性的理论基础。

2.政策法规

企业文化进校园的理论基础是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有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作为研究的政策法规依据的。

3.校企文化在很多方面的相同相似点也是企业文化进校园的重要理论依据

校企文化虽然有着不同的内容、特点、形式、作用、领域、群体,但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看,都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二者都是群体文化,它对本区域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在教学、管理、科研、学习等各种活动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财富、文化活动氛围以及它们承载的形式和物质形态,它是学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外现,是一个学校历史积淀和底蕴,是一个学校的象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它是企业为达到经营成功,并在经营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反映企业意志的价值理念。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灵魂、文化氛围和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的高层次上,校企文化都代表着它们自己最具特色和最核心的东西。其次,校企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为促进自身发展都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它形式的社会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是通过信息传递,吸收和整合政治、科技、经济、民俗、娱乐和企业等各种文化,使其成为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时代精神为核心、以科技文化为特色、以政治和伦理文化为保证的统一的文化系统。因为企业与大学建立了长期的紧密联系,所以企业文化,尤其是一些高科技新型企业文化的形成深受大学文化的熏陶,呈现出大学文化的独特性格;这些宽厚博大的文化底蕴,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校企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基本形态,其中精神文化是各自文化的核心内容;校企文化均以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这种终极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为校企文化的互融互动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

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机制

依据上述理论,校企双方要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1.构建“三方联动”运行机制

“三方联动”运行机制就是密切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一是政府要从高职教育为全民族培养高水平职业人才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企业合作,制定相关政策大力鼓励和推进校企合作,参与评价宣传优秀的企业文化,宣传弘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促进职业院校中企业文化进校园。二是建立在政府推进下的校企共赢机制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以人才需求专业对口为切入点,企业要承担高职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社会义务,与若干高职院校深度合作为企业运行的要件。高职院校树立全力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办学方针,所有高职专业都要有与若干相关企业深度合作为办学依托。三是企业以设备、产品、资金等方式入股共建集“经营、教学、培训、研发”于一体的生产性校内外实训基地,打造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

2.构建校企业合作的评价机制

一是要制定科学、有效、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条例、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及实施细则等,明确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具体要求,引导其自觉履行;二是建立校园文化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将其量化,通过自我、企业、学生等不同权重打分,实行自评、互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分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最后给予综合评价,使校园文化建设与部门工作、与教职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校企文化对接的目标。

3.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机制

一是,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如为企业培养特殊命名的班,用企业文化的特殊要求进行全面培养;二是,实行弹性学制,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比如,在五一、十一、春节长假期间是商品销售旺季,企业迫切需要增加销售及与之相关的人员,此时组织营销专业的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三是,给予合作企业最先选择、录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力,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四是,教学资源要与企业共享,为企业员工提升学历和职称服务,为企业员工在岗、转岗培训服务,有效解决兼职教师“聘请难”的问题。

4.构建校企深层次合作的激励机制

一是,校企双方相互兼职。行业专家可兼任学院的客座教授或专业建设指导专家,以发放聘书的方式明确行业专家在校的身份并享受相应待遇;专业教师可在企业的相关部门兼任职务,接受企业管理,享受企业同岗位人员的同等待遇;二是,校企共建研发团队。将校方的智力资源与企业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确保企业可持性发展;三是,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出人力资源进行共同管理,按投资入股的比例合理分配经营成果,确保双方既得利益;四是,在校方、企业、员工三方同意的情况下,将优秀员工调入学院从事高职教育事业,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

5.构建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

一要建立并签订校企互动的制度和协议,规定校企双方的责、权、利,比如,制定校企双方相互监督制度、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等;二是要明确校企互动的目的,即以市场为主体,就业为导向,双元为基础,服务为宗旨,实现专业岗位与市场对接,人文素质与企业融合,共建和谐职教,共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是把握校企互动的内容,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基地的建设、课程建设、队伍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企业员工的培训等方面,形成文化生活互动、企业人员互动、资源技术互动、利益情感互动,最终达到互利双赢的目标。

6.构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宣传机制

一是要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制度,把校园文化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院校各项工作中;二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如校园文化建设论坛、演讲、征文和专家讲座等活动,以及职业技能比赛、班级文化、体育科技文化、节庆文化、宿舍文化等活动,使教职工在各种活动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三要利用校报、广播、展板、网络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中生动、鲜活、可信、可学的典型事件、案例,加强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7.构建校企合作的情感机制

在校企合作中要重视双方的情感需求。一是,构建校企信息的交流平台,随时校方动态、关注企业的需求;二是,通过走访、慰问、联欢的方式让企业员工感受到校方的温暖;三是,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应用头脑风暴法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尊重合作企业的实践教学成果,可申报教学成果奖,实践教学效果好的方式方法可在校方大力推广;五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要特别表彰行业专家、企业实践指导教师,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一员。

8.高职院校主动做好与相关优秀企业文化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