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9:46:17

小切口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硬核白内障患者100例。将其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8~88岁、平均(73.4±3.5)岁,疾病分级:Ⅳ级42例、Ⅴ级8例;参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57~89岁、平均(73.2±3.4)岁,疾病分级:Ⅳ级44例、Ⅴ级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常规麻醉、消毒铺巾,于11点位置作透明角膜切口,侧切口做好后,向前房注入粘弹剂,环形撕囊处理;待水分层、水分离后,将晶状体核采用超声乳化技术吸出,彻底清除残余皮质,抛光处理晶状体后囊膜,在囊袋、前房中注入粘弹剂,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切口无需缝合。试验组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常规铺巾消毒处理,麻醉药物为0.4%奥布卡因;结膜瓣以穹隆为基底,之后钝性分离至后方,采用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头在角膜缘后1mm处以一字型切口切开巩膜板层,利用三角刀向角膜方向将巩膜瓣潜行分离,形成隧道切口,并在角膜内利用三角刀在前房做一切口,对于无眼底红光反射,晶状体核较大硬度者,可采用吲哚青绿稀释液对晶状体前囊膜染色;将粘弹剂注入前房,撕囊时呈环形,待水分层、水分离后,将晶状体钩住,并旋转、轻挑晶状体,将晶体核从囊袋中娩出;适当扩大巩膜隧道切口,采用晶体颞对隧道下唇轻轻按压,从前房将晶状体核钩住后脱出,彻底清除残余皮质,并在囊袋、前房中注入粘弹剂;将人工晶状体植入,清除多余粘弹剂,检查切口闭合情况。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1d、1周、3个月的散光度、视力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散光度比较试验组术后1d、1周、3个月的散光度分别为(0.8±0.1)、(1.8±0.5)、(1.5±0.5),参照组分别为(0.9±0.2)、(1.8±0.7)、(1.5±0.4)。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2两组术后视力水平比较试验组术后1d、1周、3个月的视力分别为(0.5±0.1)、(0.7±0.2)、(0.9±0.2),参照组分别为(0.4±0.3)、(0.8±0.2)、(0.9±0.3)。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纤维素样渗出1例、后囊膜浑浊2例、角膜水肿2例、色素沉着晶体表面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参照组:虹膜粘连2例、纤维素样渗出3例、后囊膜浑浊4例、黄斑囊样水肿4例、角膜水肿3例、色素沉着晶体表面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超声乳化术是治疗白内障的常用术式,其通过超声将晶状体粉碎并吸出,临床治疗效果好,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快,术源性散光小;但乳化时间相对较长,且能量较高,所以极易对角膜组织造成损伤,从而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手术费用较高,使用设备昂贵,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度较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在白内障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手术切口长度约4mm,可利用巩膜自身张力,不易漏出房水,自闭性较好,无需缝合切口,且散光度小,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好,同时不会损伤角膜,所以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更高[1],利于基层医院推广。本文采用的两种术式均可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角膜散光度和视力水平。但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来看,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更具优势。综上所述,应用超声乳化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相当,但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的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小切口范文篇2

【摘要】目的比较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经验及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采用改良小切口对15例15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osty,THA),男10例,女5例;年龄65~75岁,平均72岁,体重指数20.5~26.5kg/m2,平均23.5kg/m2。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骨关节炎2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5分。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THA15例15髋,男11例,女4例;年龄66~78岁,平均73岁,体重指数20.8~25.8kg/m2,平均23.8kg/m2。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8分。两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均衡(P>0.05),疾病谱相似。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的功能锻炼情况及影像学评价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8.2个月。改良小切口THA组切口长度平均9.5cm,较常规THA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318±223.1)mL,引流量(252±169.1)mL,均较常规THA组少(P<0.05);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并无统计学意义。小切口THA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THA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小切口THA组除有2例患者术中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无并发症,常规THA组有1例患者术后脱位。结论改良小切口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及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开展。【关键词】关节成形术;置换;髋;外科手术;小切口;随访研究RetrospectiveComparisonofTotalHipArthroplastyThroughaModifiedMiniincisionVersusStandardPosterolateralApproachYEXiaoyu,LAIXianliang,SHENXinsheng,etal(DepartmentofOrthopaedics,WenzhouHospitalofChineseTraditionalCombinedWesternMedicine,Wenzhou325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andreportthesurgicalexperienceandclinicaloutcomeofTHAthroughamodifiedminiincisionposterolateralsurgicalapproach.MethodsFifteencasesofTHAwereperformedthroughamodifiedminiincisionposterolateralsurgicalapproach(MISgroup).Amongthem,therewere10malesand5femalesthemeanagewas72yearsrangingfrom65to75years.Theaveragebodymassindex(BMI)was23.5kg/m2rangingfrom20.5to26.5kg/m2.AndthemeanHarrisscorewas33.5.Forcomparison,another15casesofTHAwereperformedthroughastandardposterolateralatthesameperiod(standardgroup).Themeanage,BMIandHarrisscoreweresimilartotheMISgroup.Operationtime,bloodloss,incisionlength,functionalrecovery,andprostheticpositionwereanalysedandcomparedbetweentheabovetwogroups.ResultsThese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average8.2months.Theaverageincisionlengthwas9.5cminMISgroup,whichisshorterthanstandardgroup.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statistically(P<0.05);andamountofbleedingwas(318±223.1)mL,Thepostoperativedrainagewas(252±169.1)mL,P<0.05intwogroups.Theoperationtimewassimilarintwogroups.FunctionalrecoveryofMISgroupwasrapidthanstandardgroupattheearlystage,butthefunctionsofjointweresimilarinbothgroupssixmonthsafteroperation.Followupperiodafteroperation,theprosthesispositionwasgoodbothinMISandstandardgroup.TherewasnocomplicationinMISgroup,buttwoskinabrasioninMISgroup.Onedislocationappearedinstandardgroupafteroperation.ConclusionTheMISTHAcanbeindicatedinselectedpatientswithhipdisorders.TheadvantagesofMISTHAarelesstrumatic,lessbloodloss,goodcosmeticincisionandrapidrecoveryoffunction.TheMISTHAcanonlybeusedbysurgeonsrichinexperienceinTHAandinhospitalsprovidedwithnecessaryinstruments.Keywords:arthroplasty;replacement;hip;surgicalprocedures;miniincision;followupstudies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手术技术,它是在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的基础上通过对手术入路、操作技术和手术工具进行改进,在相对较短的切口(<10cm)和较小的软组织损伤范围内完成人工关节假体的置换。文献报道,小切口THA和传统的THA相比,具有损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1,2]。2007年5至10月我科对15例15髋关节病变患者行改良小切口THA,并与同期采用常规切口完成的15例15髋进行比较,以探讨两种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功能康复及影像学评价等方面的差异。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采用改良小切口THA患者15例15髋,男10例,女5例;年龄65~75岁,平均72岁,体重指数20.5~26.5kg/m2,平均23.5kg/m2。疾病分类: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骨关节炎2例。术前Harris评分10~45分,平均33.5分。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15髋,男11例,女4例;年龄66~78岁,平均73岁,体重指数20.8~25.8kg/m2,平均23.8kg/m2。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术前Harris评分25~42分,平均33.8分(见表1)。表1改良小切口THA组与常规THA组的一般资料(±s,n=15)分组例数(髋)年龄(岁)男:女体重指数(kg/m2)术前Harris评分(分)改良小切口THA15(15)53.2±15.510∶523.4±3.332.9±3.56常规THA15(15)54.8±10.811∶426.1±5.133.2±3.83P值P>0.05P>0.05P>0.05两组病例均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入组特征:a)体形偏瘦,体重指数低于28kg/m2;b)初次置换手术,髋关节解剖无明显异常。排除标准:a)肌肉发达或过肥胖,体重指数高于30kg/m2;b)既往有髋关节手术史,髋关节严重创伤或髋关节解剖有明显异常的患者;c)有传统THA禁忌证的患者。2治疗方法2.1改良小切口组的手术方法2.1.1术前准备a)术前骨牵引:术前进行有效骨牵引,尤其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晚期病例或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尽可能达到正常长度。b)髋关节正位X线测量颈干角,选取颈干角较小的患者。c)充分了解解剖参数,选择假体类型以获得最佳匹配和颈长的假体。d)特殊器械:椎板拉钩3个,股骨撬1个。2.1.2手术方法本组病例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选用非骨水泥假体。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后取半仰卧位,患侧垫高60°。手术切口(见图1)自髂前上棘到大粗隆前缘画直线,在此线上作一略呈弧形切口长约10cm,使切口40%位于大粗隆上缘远端,60%位于其近端。手术步骤:a)关节囊的暴露:沿切口方向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确定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的间隙。沿此间隙切开深部筋膜,远近端分别超出皮肤切口长度1cm左右,在大粗隆尖端前缘、骨膜下剥离臀中肌止点的前1/3。将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分别向前后方牵开显露髋关节囊。b)股骨颈截骨:切开关节囊并向下分离显露小转子,根据术前测量和计划于小转子上方约1.0cm处用摆锯将股骨颈切断,随后用取头器或将股骨头碎成几块后取出;股骨颈骨折根据具体情况,用摆锯切断股骨颈或直接将头取出,并将股骨颈断端修整至合适长度。c)髋臼的准备:将股骨近段充分向前下牵引,椎板拉钩配合髋臼拉钩暴露髋臼,沿髋臼周边暴露其骨性边缘。切除股骨头圆韧带并刮除枕区残留软组织,从最小号髋臼锉开始磨削髋臼壁至有新鲜出血的软骨下骨床,刮除臼底残留的软组织并切除悬于髋臼周缘的软组织。d)髋臼假体的植入:用不同[1][2]型号假臼试模判断假体植入理想之后的匹配及骨性覆盖程度。合适后,置入真髋臼杯,呈外展45°,前倾20°左右,必要时加用螺钉1~2枚固定,装入试模内衬。e)股骨假体的植入:保持患肢极度内收位,用股骨撬将股骨近端翘起并保护好切口近端皮肤。开槽扩髓,至合适大小,将股骨试模打入股骨髓腔,选择颈长合适的假体,装上股骨头,复位髋关节。检查下肢长度,臀中肌张力,髋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满意后再更换上真的髋臼内衬和股骨假体,复位髋关节(见图2)。f)切口关闭:用直径2.0mm克氏针在大粗隆前方原先剥离处钻3~4个孔,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被剥离的臀中肌部分止点。置负压引流管一根,逐层缝合切口。2.2术后处理改良小切口THA手术的术后处理与常规THA手术相似。由于软组织创伤小,故改良小切口THA术后3d即可抬高患肢,术后1周可用双拐或步行器辅助行走,患肢负重约为体重的50%,术后3~8周再逐步弃拐行走。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及切口长度进行t检验,P值确定为0.05。4结果4.1手术切口、出血量及假体位置改良小切口THA组15髋,切口长度平均9.5cm(8.0~10.0cm)(见图3),术中出血量平均350mL(250~850mL),引流量平均252mL(100~450mL),输血量85mL(0~400mL),手术时间平均100min(90~120min)。术后X线片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4.4°(40°~46°),前倾角为18°~23°,平均19.8°,假体位置良好。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88~94.5分,平均91.5分。常规THA15髋,切口长度平均为16.8cm(14~20cm),术中出血量平均523mL(300~850mL),引流量平均507mL(320~980mL),输血量平均355mL(0~800mL),手术时间平均107min(95~125min)。术后X线片上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4.8°(42°~47°),前倾角18°~23°,平均20.2°。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88.5~94.3分,平均91.3分。改良小切口组与常规THA临床治疗结果资料见表2。结果显示,小切口组与常规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输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切口组均优于常规组;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价、髋臼角测量及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小切口THA组的大多数患者术后第3天即可直腿抬高患肢,术后1周可在床边扶拐或步行表2改良小切口THA组与常规THA组的临床治疗指标器辅助行走,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88~94.5分,平均91.5分。常规THA组患者在术后1周左右才能直腿抬高患肢,术后10d左右可扶拐在床边下地活动,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常规THA组中1例术后屈髋俯卧活动时出现后脱位,经切开复位并牵引2周开始功能锻炼,恢复良好。术后2~3个月两组患者均可弃拐行走,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88.5~94.3分,平均91.3分。小切口THA组和常规THA组各15例15髋,各随访6~10个月,平均8.2个月,小切口THA组和常规THA组术前Harris评分分别为33.5分及33.85分,术后6个月分别提高为95分及93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4,P>0.05)5讨论THA能有效解除患髋疼痛,恢复关节功能。40多年来,假体设计和人工髋关节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其中小切口技术的应用代表了手术技术和器械的最大改进。自Berger等于2001年在芝加哥采用小切口技术完成第1例全髋置换术起,国内已有部分医院采用小切口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但切口大小报道不一,位置也不尽相同[3~7],我们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应用改良小切口,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15例15髋,手术顺利,效果满意。5.1改良小切口外侧入路THA的优点5.1.1切口的设计利于手术操作髋臼的开口存在一个前倾角,髋臼准备和假体的植入要求保持这一前倾角。因此,切口近端向前倾斜有利于髋臼锉的放置和假体的植入。患肢在内收时由于健侧肢体的存在,势必出现轻度的屈曲,而切口下端向后的弧度和向后的倾斜确保髓腔准备及股骨假体植入的顺利进行。5.1.2手术切口小,出血少,外形美观本组全髋切口长度8~10cm,平均9.5cm,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围手术期出血少,软组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且切口外形美观。通过对比了9cm与16cm切口THA两组的临床资料,前组出血量平均为350mL,后组出血量平均507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3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有效的牵引、解剖参数的精确测量、假体的准确选取、解剖入路的熟练掌握及特殊器械的应用,可使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中无需过多牵引周围软组织。本组患者手术均在术前设计的切口下顺利进行。无一例发生全身或局部并发症,术后1周即可扶拐部分负重行走,4~6周可正常行走,说明改良小切口THA是安全可行的。手术野的有效缩小、组织剥离损伤的有效减少,是减少出血、减轻术后疼痛和术后关节恢复迅速的主要原因。而常规THA组术后体位变动时出现1例髋关节脱位,经切开复位并牵引2周后才开始功能锻炼,影响早期功能恢复。5.1.4对外展和内外旋肌张力的影响常规THA组为增加术中显露以便操作,常选择性地切断部分髋周肌,致术后外展及内外旋肌肌力下降,影响术后功能。小切口THA组于臀中肌附着点处切断部分前部肌纤维,术后予以缝合,对术后肌力无影响。本组结果显示,改良小切口THA术后股四头肌肌力、下地行走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均优于常规THA组。5.2注意事项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作髋关节置换,对技术要求较高。小切口与生俱来的手术野小的限制,要求手术者有良好的技术和合适的器械,不能执意应用小切口而牺牲或忽视治疗效果。由于改良小切口技术和暴露范围小,并不适合有髋关节畸形、僵硬、旋转明显受限或过度肥胖的患者(体重指数低于22为首选),若一味追求小切口,只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创伤和失血量。因此要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总之,在术前准备充分,解剖入路熟悉的前提下,采用改良小切口进行THA确实可行,且具有创伤小、愈合快及瘢痕小外形美观等优点,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手术方法。【参考文献】[1]BergerRA,JacobsJJ,MeneghiniRM,etal.Rapidrehabilitationandrecoverywithminimallyinvasivetotalhiparthroplasty[J].ClinOrthopRelatRes,2004,(429):239247.[2]BerryDJ,BergerRA,CallaghanJJ,etal.Minimallyinvasivetotalhiparthroplasty:development,earlyresults,andacriticalanalysis[J].JBoneJointSurg(Am),2003,85(11):22352246.[3]张先龙,何耀华,王琦,等.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初步报告[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3,24(2):118124.[4]陈文浩,王君鳌,葛洪庆,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小切口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1):12931294.[5]李子荣,史振才,郭万首,等.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5):263267.[6]赵风朝,马超,熊传芝,等.外侧微创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J].实用骨科杂志,2006,12(5):399401.[7]沈彬,裴福兴,杨静,等.微创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0):726730.[1][2]

小切口范文篇3

【关键词】传统胆囊切除术(O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

Clinicalanalysison100casesofminilaparotomycholecystectomy(MC)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advantagesofMC.Methods100caseswhichreceivedtheoperationofMCwereanalyzedclinically,theoperativemethodsofMCwasintroduced,andtheconcisecomparisonbetweenMCandOC,LCwasmaderespectively.ResultsTheincisionwereaveragely4~6cminlength,andmeanoperationtimewas40min.Patientswhoreceivedtheoperationwerecapalboleofprimaryexerciseswithoutbedthefirstdayandoralintakecanbeexpectedthenextday.Themeanpostoperativehospitalizedtimewasfivedays.Nobileductinjury、postoperativehaemorrhage、bileleakageandincisioninfectionoccurred.ConclusionToskillfullyoperatetheconventionalchotecystectomyinbasiscouldbesafelyperformedwithMC,Owingtotheadvantagesofmoredirectexposureofoperationfieldandeasyperformingskills,MCwasofgreatuseinpractice.

【Keywords】traditionalcholecystectomy;laprosopiccholecystectomy;minilaparotomycholecystectomy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患者要求的提高,胆囊切除术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单纯性的胆囊切除的术式主要有传统胆囊切除术(O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

目前,在LC迅速开展的启发下,MC[1]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现就我院已施术100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结合文献及本院病例报告,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3年1月~2006年6月我院共施行MC100例,男39例,女61例,其中胆囊结石79例,胆囊息肉21例。术前患者不置留胃管,均放置小引流管引流(24~48h拔除),无1例发现胆漏、腹腔出血、感染、胆道损伤等,术后不使用止痛药,绝大多数患者当日可自行下床活动,次日进流质。

1.2手术方法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即可,切口选择右肋缘下1cm,做平行于肋弓的斜切口,切口以第9肋下缘与腹直肌外缘相交为中心,长约4~6cm,切开腹直肌前鞘,切开长度略长于皮肤,电刀切断或钝性分开腹直肌,其他肌层电刀切断。进腹腔后一般先结扎胆囊动脉和胆囊管,胆囊管暂不切断,必要时胆囊减压,然后用电刀或剪刀自胆囊底部分离胆囊至胆囊管,切断胆囊管去胆囊,将胆囊管残端双重结扎,胆囊床无明显渗血或胆汁漏出者可不缝合,术毕可不置引流,逐层闭腹,皮肤可用皮内缝合。

1.3临床效果本组MC病例中,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天,90%病例当日可下床活动,80%病例术后次日进食流质。无术中胆道损伤、术后腹腔出血、漏胆、切口感染发生,床旁B超观察无腹腔积液,平均手术时间40min,切口缝合3~4针,或采用的微鞘线皮内缝合。

2讨论

2.1小切口的定义与优点所谓小切口系于右肋缘下做斜行切口,本组采用斜形,长度4~6cm,近来又有人将其缩小为2~3cm,称为1英寸切口胆囊切除术[2]。为了使切口接近胆囊部位,文献上[3,4]多数作者推荐术前B超检查定位,尤其是提倡B超定出胆囊底部与胆囊颈部连续位置,同时还强调B超定位出肝下缘以斟酌小切口位置,以便术前较好地估计胆囊位置。本组切口位置宜定在右肋缘下靠正中线或以胆囊三角体表投影处选择斜切口,故本文称经肋缘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其优点可概括:(1)手术创伤小,腹壁肌层时仅横断少部分肌肉,甚至不断肌肉,故术后切口疼痛轻,可早期起床活动,镇痛剂使用少;(2)对腹内脏器的暴露机会少,刺激少,内环境干扰小,故术后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3)Calot三角显露更直观,有助于手术操作;(4)费用低,不需特制微创器械;(5)适应证范围仍较宽,尤其是急诊亦可选择;(6)手术操作在直视下进行,可避免误伤肝外胆管;(7)切口愈合后仅留下细小的疤痕。

2.2小切口的比较与争议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B超的广泛应用,胆囊疾病的检出率有增长趋势。其主要治疗方式是胆囊切除术,OC迄今仍是一种标准的术式。但这种手术切口长、组织损伤大,术后疼痛剧烈,恢复慢;与MC或LC损伤小,恢复快相比,OC有被取代趋势。而MC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术后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使用镇静剂少的优点,并达到与OC、LC同样安全的效果,故有资料表明:MC是完全可行的手术。永川宅和对其拟手术的患者调查,结果首选MC者占80%[5]。但需指出:OC、LC和MC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例如:[6,7]LC虽然创伤轻、切口小、痛苦少、恢复快等迅速风靡世界,但也存在设备昂贵、手术费用高、需专门培训、有一定比例中转开腹手术率(2%~5%)和并发症,尤其是肝外胆管损伤等,恶性程度较OC、MC为重。OC虽创伤重、并发症多等,但其术野显露较好,手术操作是直视下进行,目前仍公认OC是开展MC和LC的基础和后盾。

依胆囊手术切口而言,MC和OC及LC相比,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切口的长度和部位,LC最短,MC次之,OC最长。其临床效果也有差异。但迄今为止,确定大切口OC好还是小切口MC好,进而论哪种手术方法最好,并会取而代之尚为时过早。笔者认为3种手术不是互相对立、抵制的,不能单纯强调或追求某一术式。实践中应结合病情和设备条件选用。不少作者认为,在无LC设备的单位,在OC的同时,或可创造条件开展MC;在不具备MC条件者,尤其在基层仍以选用OC为宜。这些看法虽不是恒定原则,但在选用术式时有一定参考意义。

2.3术前术中要点(1)术前除常规检查外,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性胆道造影、ERCP或胃肠造影、B超、CT等。由于切口限制,术中不能广泛探查;(2)术中有较好的实施OC的技能和可能发生问题处理的能力;(3)术中要有理想的麻醉和特殊的照明特殊深部拉钩,较长的器械,如长直角钳、长剪刀及持针器等;(4)首先解剖Calot三角,分离胆囊动脉及胆囊管;(5)明确三管关系后再摘除胆囊[8];(6)检查术野干净,用干纱布检查胆囊床有无胆漏,若无,不用引流[9]或放一小细管引流(术后几乎无疤痕),闭腹。

2.4病例的选择如何选择合适者行MC,在诸多胆囊切除的手术方法中,这些问题仍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10]。一方面MC的适应证范围较宽,需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例,包括急性胆囊炎(结石性)者可考虑选用,甚至有人认为LC中转手术亦可行MC。另一方面又认为即使在条件较好,已开展MC的单位,亦并不能将其应用于所有的病例。对粘连较严重、体形肥胖、高位胆囊、Mirizzi综合征、胆囊癌变患者,以及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者和伴有严重胆道疾病和重症胰腺炎者不适宜。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MC丰富了胆囊切除的手术方式,同时对外科医师的责任心和手术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KopelmanD.Technicalaspectsofminicholecystectomy.JamCollSurg,1994,178(3):625.

2DwyerPJ,MurphyJJ,HigginsNJ.Cholecystectomythougha5cmsubcostaiincision.BrJSurg,2002,77(10):1189.

3张永奎.小切口体表操作施行胆囊切除术30例报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3,13(10):596.

4方可,唐朝瑞.胆囊切除术的技术改进.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3,13(11):694.

5永川宅和.胆囊摘出术.日本临床,2000,51(7):136.

6McMahonAJ.Laparoscopicversusminilaparotomy.CholecystectomyLancet,2003,343:135.

7RecldickE,OlsenD.Laparoscopiclasercholeystectomy.SurgEndosc,2002,3:131.

8冉瑞图,黄志强.胆道手术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94.

小切口范文篇4

【摘要】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创伤较小的手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患者容易接受。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适合于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因此,做好小切口胆囊切除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尤为重要。要加强术前护理,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能适应手术。术后护理要加强观察,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要注意对并发症的护理,对老年患者尤其如此。对于患者还要做好出院前的健康指导工作。

【关键词】小切口胆囊切除护理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创伤较小的手术,切口长度通常为4~6cm,其优越性在于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手术费用低、切口瘢痕细小美观,患者容易接受。我院近10年开展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手术已达3000余例,效果令人满意,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适合于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因此,做好小切口胆囊切除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尤为重要。

1术前护理

(1)按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2)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易消化的饮食。(3)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术前不留置胃管、尿管。(4)术前晚及术晨给予开塞露各20ml。(5)术前给予安定及镇静药口服。(6)做好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本病的知识和规律,保持愉快的心情,配合医生治疗。

2术后护理

(1)按外科一般术后护理常规。(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3)术后平卧6h后取半卧位,并鼓励患者多翻身,促进肠蠕动的恢复,术后第一天即可鼓励患者早下床,有利于机体的恢复。(4)术后24h先进少量温开水,若无不适,即可进清淡流质,恢复胃肠道功能后宜进清淡半流质。(5)严密观察切口敷料,保持其干燥。如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伴胆总管切开取石,要保持腹腔负压引流管及T管的通畅,并注意观察其颜色、性质和量,做好24h计量和记录。(6)对呕吐患者的护理要点:将患者的头侧向一边,以防吸人呕吐物。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护口腔清洁。改变患者的姿势以增进舒适感。(7)心理护理:注意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调整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促进疾病的痊愈。

3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1腹部体征的观察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后一旦发生胆漏,会出现腹痛、腹胀、腹肌紧张局部压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所以术后要严密观察。

3.2生命体征的观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特别是血压和脉搏的变化,患者面部颜色的变化,对于及时发现和早期处理腹腔出血具有重要价值。

3.3腹腔引流管的护理胆道手术尤其行胆管探查的患者,术后往往要放置“T”型管和腹腔引流管。因此,对这类患者要做好床边交谈,及时接通引流管,注意不要压、扭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严密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数量的变化,做好记录。如腹腔引流管引出胆汁则提示有胆漏,引流管放置时间要延长,并给予持续低负压吸引。如“T”型管引流出血性液体则提示胆道内出血。所以,胆道手术后的引流管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现象,才能确保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和顺利恢复。

3.4心理护理对于出现了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由于患者意识清楚,又缺乏有关的知识,容易丧失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使他们错误认为过不了这一关。因而丧失信心,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因此,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首先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语言温和,有针对性地解释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机制、治疗原则和治疗效果,若需要再次手术,要耐心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注意在解释上说法要一致,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强其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使其早日治愈出院。

4老年患者护理

4.1老年患者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重要生命器官发生生理退行性变化,无论应激性、代偿、修复、愈合、消化吸收等能力都较差,特别是在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器质性疾病时,术后会有潜在的危险,术后选择适当的卧位。

4.2要密切观察病情由于老年人各脏器的储备功能减低,反应迟钝,慢性疾病多,稍有疏忽,便可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术后我们除按时测量生命体征外,还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和肌力恢复情况,并经常询问病情。要鼓励老年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协助排气。术后第二天肛门排气后可进流食,由于老年人胃肠功能恢复较慢,术后2周内严禁高脂饮食。

4.3要加强心理护理老年人对手术的耐受力较差,再加上术后切口疼痛或其它不适,往往思想负担较重,我们要尽力协助患者生活所需,开导和安慰患者,使他们顺利渡过术后恢复期。

5健康指导

小切口范文篇5

【关键词】附件良性囊肿;小切口手术;腹腔镜手术;传统开腹手术

附件良性囊肿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过去均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近年来微创手术日渐成熟,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我院于2005年12月开始采用小切口术式治疗附件良性囊肿,取得较好的结果。现将临床治疗附件良性囊肿115例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附件良性囊肿手术共计115例,其中32例行输液针管小切口手术(小切口组),36例行腹腔镜下囊肿切除手术(腹腔镜组),47例行传统开腹手术(传统组)。患者年龄18~52岁,平均32岁。术前经妇科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妇科肿瘤五项测定考虑为附件良性囊肿。手术选择剥出或切除囊肿,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附件良性囊肿。3组囊肿直径大小,小切口组为6~14cm,腹腔镜组为4~13cm,传统组为5~18cm。

1.2手术方法小切口组在耻骨联合上方下腹正中做小纵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将腹直肌从正中向两侧稍分离,切开腹膜进腹腔。将切口向腹部上下方拉开,暴露囊肿部分组织,纱布垫排垫囊肿周围组织。用输血器针管连接腹腔吸引管,在给负压的情况下穿刺囊肿抽吸内容物,待囊肿张力减小,用组织钳钳夹囊壁组织以牵引囊肿,囊肿缩小后,血管钳钳夹穿刺处以保证囊肿内容物不溢,牵出切口外行剥出或切除囊肿的手术。用4-0可吸收肠线行皮内埋藏缝合皮肤。腹腔镜组:应用日本生产OLYMPUS腹腔镜系统器械,按照腹腔镜手术常规操作,并仔细检查、剖视标本,送病理检查。传统组:按传统开腹手术,将囊肿完全娩出于切口外后行剥出或切除囊肿的手术。用4-0可吸收肠线行皮内埋藏缝合皮肤。

1.3统计学方法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分析和两样本均数比较SNK-q检验。检验水准α=0.05和0.01。

2结果

三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见表1。小切口组手术时间较腹腔镜组与传统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较腹腔镜组与传统组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小切口组术后自如活动时间与腹腔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比传统组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小切口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传统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小切口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切口均I期愈合。

表1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略)

表2A、B、C三组患者情况比较(略)

3讨论

附件良性囊肿手术前排除恶性肿瘤是非常重要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卵巢肿物性质的早期诊断率大为提高[1]。本文115例通过医师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全面仔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妇科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癌抗原125(CAl25)、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和β-HCG、铁蛋白(Fer)的测定,认真分析讨论,正确判断囊肿的性质,术后病理检查也均为良性。特别是小切口手术具有切口小、手术视野小的特点,对于附件恶性肿瘤及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等比较复杂的手术不适和,临床诊断为卵巢良性囊肿者,可采用此手术方式。

小切口组手术操作的关键在于①在负压抽吸下,快速穿刺囊肿,这样既可辨别囊肿性质又可避免穿刺时囊肿内容物的溢出。②囊肿缩小后,血管钳钳夹穿刺孔以保证囊肿内容物不溢出,再牵出切口外,不需做传统的荷包缝合。③如果囊肿与周围组织粘连,抽吸囊肿体积缩小,张力减小后,辨清各组织间的层次及界限,顺着已分开的间隙轻轻分离囊肿粘连组织,然后牵出切口外,使病变组织不易剥破,也不会伤及邻近器官。本研究中小切口组32例采用该方法,尤其卵巢巧克力囊肿及畸胎瘤,手术中无囊肿破裂污染视野及周围腹腔组织,手术野清晰。

近年来减少手术创伤、术后疼痛以及术后美观日益受到重视,腹腔镜手术具有上述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其需要高科技的设备,同时对医务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手术医师必须具有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能及丰富的开腹手术经验,而且对于较大的附件良性囊肿在腹腔镜下手术较困难[2]。对于部分基层医院医疗设备和技术条件难以达到,费用相对高。小切口组手术设备简单,所需的装置为输血器的带针头进液针管一段及术中常用的腹腔吸引管,与腹腔镜手术相比较,手术时间短(P<0.05)、出血少(P<0.01),手术过程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各大小医院均可应用此项技术,尤其不具备腹腔镜设备的基层医院。本组115例附件良性囊肿小切口组、腹腔镜组与传统组相比,术中出血少(P<0.01),手术时间短(P<0.05),手术切口短、对组织损伤少,创伤小,对胃肠功能干扰少,术后排气早(P<0.05),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P<0.05)。总之,临床工作中对于附件良性囊肿的手术治疗,结合医院医疗条件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小切口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治疗附件良性囊肿较传统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对组织损伤少、恢复快等优势,是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小切口范文篇6

1心血管手术的标准(常规)

切口以胸部正中、胸部后外侧或腹部联合切口是常规标准切口。优点:视野宽广,操作方便,可以处理任何复杂心血管病手术(包括术中发现的意外畸形的处理)、手术安全系数高。缺点:切口大,创伤大,渗血多。(1)小儿胸部正中切口破坏了胸廓的稳固性,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胸廓变形(医源性鸡胸、漏斗胸),部分病人胸骨切面的骨蜡不断向外排出,致皮肤切口经久不愈,愈合的皮肤高高隆起并且痛痒,患者为了掩饰胸部正中切口瘢痕,在炎热的夏季穿高领衣服,苦不堪言。(2)胸部后外侧切口长,对病人的创伤也大,肋间神经被切断,神经支配区麻木,刺痛在所难免,尽管矫正了心血管病,同时又给病人造成了新的痛苦-由此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创小切口。

2微创胸部小切口

心血管手术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心血管外科领域有人在临床上探索性地设计并率先在临床上用微创胸部小切口完成心内直视手术以来,在我国各医院如雨后春笋纷纷采用了各种小切口入径。但是,微创的标准至今未有明确的界定。近几年来,采用这种切口也遇到了麻烦,有沉痛的教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是目前胸部常采用的小切口。(1)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手术。(2)胸骨下部小切口-可完成大部分心内直视手术(胸骨角以下切口或在此平面)斜向右侧横段部分胸骨。(3)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经右心可直视的心内手术。(4)右胸骨旁小切口-经右心可直视的心内手术。(5)左胸第二肋间小切口-PDA结扎术。(6)右腋下横/纵小切口-可完成右心直视手术。

3微创胸部小切口要求

3.1胸骨上段小切口仅适用小儿主动脉瓣、肺动脉瓣手术,保持了胸廓的部分稳定性,在显露心脏时、悬吊心包很关键。虽然此种切口较小,但不隐蔽。

3.2胸骨下部小切口(1)切口小,长度仅为常规切口的1/2~2/3,美观;(2)仅劈开胸骨体,创面小,渗血少,避免了胸骨上窝出血、止血困难和术后感染。(3)可以较好地显露升主动脉、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房。(4)遇到意外情况随时可扩大切口。(5)胸廓的稳固性未被完全破坏,减少了术后胸廓变形的可能,亦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恢复。操作要点:切口上端在胸骨角之下,插主动脉管时稍显不便利,所以,心包要向下牵拉悬吊,结扎心耳牵向下方,钳夹主动脉外膜下拉,可以较好地显露升主动脉,为了心内直视手术便利,上下腔静脉以直角插管为宜。

3.3右胸前外侧弧形切口(1)不切断肋骨和胸骨,保持了完整的胸廓。(2)出血少,不输异体血,恢复快。(3)切口在女性比较隐蔽,皮切口略显长。(4)适当悬吊心包,可以比较好地显露右心。(5)适用于ASD、VSD、MVR、AVSD等。(6)以下情况慎用此切口:合并PDA或其他畸形,心脏畸形诊断未完全明确;心胸比值>0.6;年龄>40岁,胸膜粘连重的,右前胸壁有病变者。技术要点:通过X线胸片定切口及进胸肋间(3~4肋间),心包悬吊和助手配合是关键。

3.4右胸骨旁小切口显露情况与右胸前外侧弧形切口相同,但是需切断1~2根肋骨,术后呼吸时伤口较痛,影响呼吸,所以现采用此切口比较少。

3.5左胸第二肋间小切口与左腋下小切口胸膜外结扎PDA,对术者的技术要求高。

3.6右腋下横/纵小切口在腋下背阔肌与胸大肌之间切口,长约6cm,仅切断肋间肌,一般经3~4肋间入胸,切口隐蔽最佳的一种,是目前ASD、VSD、MVR常用的一种切口。慎用与右胸前外侧弧形切口近似,如巨大心脏,大胸廓,胸膜广泛紧密粘连等。技术要点:要双开胸器。

小切口范文篇7

关键词:小切口;肺叶切除;技巧

中图分类号:R6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7-062-0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单满足于治病的疗效,同时对美容也有所追求,故微创手术逐渐成为外科手术发展的主要方向。1999年6月~2006年12月我科采用腋下小切口进行肺叶切除共8例,临床及美容效果均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为51.3岁;肺癌5例,瘤体约为2.5~6.0cm,结核球2例,支气管扩张症1例。

1.2手术方式

其中右上肺切除1例,右下肺切除4例,左上肺切除1例,左下肺切除1例。

1.3切口长度及开关胸时间

腋下小切口组8例,与同期进行的后外侧切口组23例比较:腋下小切口组的皮肤切口长度平均为11.5cm,而常规组平均为33.5cm;腋下小切口组开胸时间平均为10min,关胸平均用时为15min左右;而常规组开胸时间为20min以上,关胸时间平均为30min以上。

1.4手术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50~100mL,术后切口疼痛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无手术死亡,无术后切口感染,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外形美观,当上肢自然下垂时,前后胸部均看不到手术痕迹。8例患者均顺利出院。

2手术方法

患者全麻插管后,取侧卧位,患侧向上,作腋下弧形小切口,前端起自3~4肋的腋前线,后端止于7~10肋腋后线,长约10~13cm,并且根据病灶的位置选择相对应的肋间隙为切口,通常为5~6肋,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肌层,于切口中段切开一小口达壁层胸膜使肺塌陷,向前后小心切开肋间肌,用合适的张胸器放于切口中,小心撑开,注意不要撑开过猛,以免造成肋骨骨折及血管破裂,如感到切口过紧,则可以适当切开前后肌肉。若为年轻患者,因其肋骨弹性好,大多不需要剪断肋骨,可获得较满意的手术视野,若为高龄患者则可根据需要,主动剪断前口下缘的肋骨,断端需牙整,并用骨腊妥善止血,术毕移开胸撑并仔细检查,确定切口无出血后,跨切口上下缘用粗线(双7号线或10号丝线)缝合3~4针,用合拢器合拢后打结,然后逐层缝合肌肉及皮下组织、皮肤。

3讨论

3.1腋下小切口的适应症

理论上腋下小切口可用于各种肺疾患的肺叶切除术,但术前估计术中不致于遇到很大困难者更合适选用,也可用于肺大泡、自发性气胸、血气胸,也有报道用于体外循环心瓣膜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及美容效果,比传统手术切口更易为患者接受。现在也有很多大医院用腋下小切口辅助电视胸腔镜进行肺部疾病的手术,虽然切口可以更加

缩短,但费用昂贵,一般患者难以接受,同时合并有胸膜粘连者为禁忌症。

我们采用此切口进行多种肺部疾病的肺叶切除8例,取得满意的效果。曾有报道胸腔严重粘连者,需进行气管隆突切除成形术的也能在此切口下顺利完成。

腋下切口的优缺点:与传统的后外侧切口相比较,腋下小切口除具备传统切口的优点外,还有如下优越性:①切口小,切断呼吸肌少,术中出血量少、损伤小,本组切口长约10~13cm,与传统的后外侧切口平均短20cm以上;②术后疼痛轻,病人易主动咳痰,有利于肺的复张,减少了感染的机会;③开关胸快,由于切口小,开胸平均为10min,关胸只需绕肋缝合数针粗线即可;④切口隐于腋下不易显露,具有美观作用。

注意事项:

(1)在确定切口位置时,应以病灶所在位置来定位,即取病灶于体表,正对的肋间为切口,可活得满意的术野显露;

(2)用胸部撑开器撑开切口时要缓慢、轻柔,切忌粗暴、贪快,以免肋骨断裂造成不整齐骨端刺破肺叶,增加出血。因老年人肋骨脆性大,建议主动剪断切口下缘肋骨后端,再撑开张胸器,但关胸时要将断端缝合固定,可防止术后骨端摩擦疼痛及断端出血;

(3)腋下小切口可用于大部分的肺切除术,但不能完全取代后外侧切口,对于体质差、胸膜完全闭锁粘连、肿瘤累及胸壁者仍主张选择后外侧切口;

小切口范文篇8

【关键词】阑尾炎;微创技术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1926-02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A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阑尾炎腹腔镜手术切除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和接受。但是一部分阑尾炎患者利用小切口(约1~2cm)切除阑尾,不但可使穿刺孔减少,同时也减少了因腹腔镜穿刺以及气腹引起的并发症与意外情况,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212例,女176例,年龄3~86岁,平均35岁。其中坏疽性阑尾炎24例,合并穿孔12例,化脓性阑尾炎243例,浅表性炎症18例。

1.2手术方法:选择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小儿选择基础麻醉+适当应用肌松药。选择麦氏切口236例,3例纵切口(手术讨论阑尾位置偏高以便延长切口可能),其余均为横行切口,尤其压痛最明显处偏内者,皮肤切口1~2cm,而腹外斜肌腱膜切口应长约4cm,切口达腹膜外时充分钝性分离使腹膜向切口膨出[1],以得于显露。护皮以蚊式钳夹腹膜与护皮垫,使腹膜完全覆盖切口,术前B超示有积液者应用吸引器避免腹腔渗液或脓液污染切口。阑尾寻找时应注意:由于切口小,应注意不可将肠管提出切口处过多,否则会因切口小而致卡压。顺行或逆行切除阑尾。有脓液时,不冲洗腹腔,充分吸引,甲硝唑纱布蘸拭,尤其是直肠陷窝,必要时放置引流管。

2结果

1例73岁,女性患者因术中考虑为肿瘤而延长切口,快速病理检查为炎症,术后石蜡组织病理证实为阑尾类癌(术前为夜间急诊而未做B超),另1例为腹膜后位,寻找困难而延长切口,2例因麻醉不顺利而延长切口,3例因粘连、水肿严重而延长切口,除腹膜后位出现切口感染外,余均无切口感染发生,该组中有48例切口保护良好无明显污染者,切口予以生物胶粘合,其中有2例形成皮下积液(分析原因可能因皮下组织较薄,未予缝合所致),余46例愈合良好且瘢痕形成不明显,且免除了拆除缝线及缝线压痕所致的瘢痕形成。小切口者住院2~7天,平均4天。经1.5年随访均无肠粘连,无残株炎症、无肠间及盆腔肿胀,粪瘘发生。

3讨论

3.1合理选择患者:发病时间短,一般少于48h,在此时即便有粘连及大网膜覆盖,其炎症反应也相对较轻,易于术中操作,粘连易于分离(可以手指钝性分离)。患者应中等肥胖以下,腹壁厚度较薄,利于手术中小切口暴露。术前仔细查体及详细询问病史,若为慢性且本次发病>72h,腹膜炎症状明显,不宜采用,此类患者粘连广泛且坚固,组织质脆水肿明显,术中操作困难。故临床观察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中等肥胖的患者尤为适用。

3.2B超在诊断治疗中必不可少[2]:若患者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B超提示回盲部淋巴结肿大及肠间积液(往往考虑早期阑尾炎症的渗出),此时手术小切口的成功率极高(炎症反应轻,污染轻,粘连轻,术后恢复快);若B超提示右下腹管状低回声,而不是伴有粗大光点回声的液性暗区,表示阑尾炎症明显而未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这时手术小切口的成功率也很高;若B超提示回盲部淋巴结肿大及肠间或直肠陷窝积液,这样往往提示阑尾位于盲肠后位(结肠气体组织干扰不易发现阑尾),手术时轻柔操作,沿结肠带寻找也不困难的;若B超提示回盲部低位回声团块或提示阑尾周围脓肿,此时回盲部往往炎性反应显著,组织水肿较脆,易出血,手术相对损伤大,应充分显露手术视野,选用小切口是极为不妥的。

3.3良好的麻醉效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肌松效果满意,切口伸缩性大,且腹膜切口往往比皮肤切口大许多,易于暴露,麻醉建议选用T11~12间隙[3],临床观察此段麻醉牵拉反应极轻,很少引起呃逆,这样术中腹压减轻,易于操作。

3.4手术操作要点:(1)皮肤切口尽可能小;(2)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口要大于皮肤切口,约4cm;(3)钝性分离的肌层组织范围要大;(4)达腹膜外时充分游离使腹膜膨出,这样腹膜切口后宽大且阑尾易于提出切口外;(5)护皮应将腹膜提出至腹壁以上,以蚊式钳夹腹膜与护皮垫,避免切口污染;(6)寻找阑尾方法[4]:①切口切开后如见回肠袢充填切口内将其向下内方推开,或提起一段回肠袢沿回肠系膜向右下方寻找,回盲部阑尾多位于其下外方;②如切口内所见升结肠,找出3条结肠带在盲肠末端汇合处,即为阑尾根部;③以术者食指沿右骶髂关节外动脉搏动,在该动脉搏动上行至骶关节前方手指受阻不能上行,是为小肠系膜根在后腹壁上的附着点终端,常可触及基底部;④若上述方法寻找阑尾困难,则沿盲肠及升结肠外侧切开腹膜,将升结肠及盲肠内翻,于盲肠后位及腹膜后位找到阑尾[5]。

3.5决不盲目追求小切口:阑尾切除应以安全第一,副损伤控制在最小程度以下。手术者本身的手术习惯及经验也至关重要。

3.6优点:阑尾经过小切口手术切除使患者的住院平均日缩短基本同腹腔镜手术,且加快床位周转率,相应提高每日床位收入,同时由于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临床观察该方法不失为灵活可行,创伤小、经济、并发症少,且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的微创术式。尤其横切口沿皮纹方向,瘢痕形成不明显,不影响美观。本科自开展该术式以来已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M.L.格利埃德曼.外科手术技巧图谱[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308.

[2]周永吕,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040.

[3]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91.

小切口范文篇9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30例。GardenⅢ型17例,Ⅳ型13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70~82岁,平均75.3岁。结果手术切口长6~10cm,平均8cm,手术时间为56~80min,平均为68min,术中出血量为200~500ml,平均380ml。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一年Harris评分平均为95.1分,无切口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出血少,瘢痕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特点。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ectwithlateralmini-incisionTHRfortreatmentthefemoralneckfracturesinsenilepatients.MethodsThirtysenilefemoralneckfracturescaseswerecollected,whichisincludingGardenⅢ17andGardenⅣ13.Therewere18malesand12females,andtheaverageagewas75.3year.Allpatientsweretreatedwithlateralmini-incisionTHR.ResulteIncisionis6~10cm,average8cm,operationtime56~80min,average68minute,theaverageintraoperationbloodlosswas380ml(rangefrom200~500ml),Allpatientswerefollowedupfrom12~24months(average16months)..TheclinicaleffectwasevaluatedaccordingtoHarrisscoresystemafterayear,averageis95.1,Allpatientshavenocomplicationsincludingincisioninfection,bonefracture,injuryofbloodvesselandnerve,deepvenousthrombosis,dislocationofhipjointprosthesisetc.ConclusionLateralmini-incisionTHRfortreatmentofthefemoralneckfracturesinsenilepatientsisaidealmethod,whichhasadvantagesofrecoveryandfewcomplicationsbecauseoffewscar,littletraumaandbloodloss.

【KeyWords】Femoralneckfractures;Lateralmini-incision;THR;Senile

老年股骨颈骨折卧床时间长,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较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可以早期活动,早期负重行走,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其要求也在不断增加。除对提高植入物的使用寿命外,还要求减少手术的创伤性,缩短康复时间。本文报告了采用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置换术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70~82岁,平均75.3岁。所有患者均为股骨颈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4d,平均8d。骨折类型:头下型13例,头颈型8例,经颈型9例。骨折移位GardenⅢ型17例,Ⅳ型13例。骨折合并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24例,占80%,其中高血压11例,冠心病8例,脑血管后遗症2例,糖尿病9例,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7例,其他慢性病3例,并存2种及以上内科疾病者8例。

1.2术前准备:患肢常规作皮牵引,术前心、肺、肝、肾功能测定,对全身情况和各器官功能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术前使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尿糖一个+以下,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基本正常的范围,血压控制于140mmHg~160mmHg/90mmHg~100mmHg之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则先改善心肺功能,有肺部感染者先控制肺部感染,营养较差者先进行支持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调整全身状况满意后手术。

1.3手术方法:(1)麻醉和体位:一般情况下都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在麻醉师的协助下尽量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00/70mmHg左右[1],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半仰卧位,患侧垫高60度。(2)手术切口,自髂前上棘到大转子前缘画直线,在此线上中外1/3作一弧形切口,全长6~10cm,切口2/3位于大转子上缘近端。(3)手术步骤:①关节囊的显露。沿切口方向切开皮肤皮下及阔筋膜张肌。在大粗隆上缘处切断部分臀中肌前部肌纤维(注意事项:为便于术中显露并避免股骨扩髓时器械对臀中肌的挤压挫伤,应常规部分切断大转子前方的臀中肌腱性止点,术毕应用丝线坚强缝合,以确保外展肌功能的恢复)。将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分别向前后方牵开显露髋关节囊,“十”字型切开关节囊。②股骨颈截骨。打开关节囊并向下分离显露小转子,根据术前测量和计划于小转子上方约1.5cm处用摆锯将股骨颈切断,随后用取头器或将股骨头取出。③假体的植入:向前向远侧牵引股骨近段,将两把椎板拉钩的尖端分别插入髋臼后外及前内缘,牵开并保护外侧的臀中肌内侧的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直肌,将一把Cobra拉钩插入髋臼的下缘,牵开内下方软组织并阻挡股骨近端,显露磨锉髋臼,髋臼假体置入按常规术式。极度内收外旋患肢,充分显露股骨颈截骨端,用股骨撬插入大转子下方翘起股骨近段,使扩髓器通过近侧顶端向后的切口顺利进入髓腔,安放股骨头假体。⑥假体复位。复位髋关节,检查下肢长度、活动度、稳定性后确切缝合臀中肌前部的腱性止点,留置负压引流管,关闭切口。

1.4术后处理: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常规应用制酸剂2d,抗生素7~10d,低分子肝素预防静脉血栓7~10天,术后髋关节置于外展中立位。鼓励患者练习踝关节主动屈伸,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生物型假体术后满3周部分负重下地行走,骨水泥假体术后一周~二周部分负重下地行走,平均13d扶拐下床炼习行走。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评价。

2结果:

30例患者手术切口长6~10cm,平均8cm,手术时间为40~60min,平均为48min,出血量为200~500ml,平均380ml。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一年Harris评分平均为95.1分,无切口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HHS平均78分(61~86分);术后6个月HHS平均86.8分(76~93分);术后12个月HHS平均95.1分(83~100分);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

外展及内外旋肌力测定:根据肌力百分计量表分别对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肌力测量,3个月后17个患者在60﹪~70﹪(肌肉活动有完全的弧度并能对抗小压力维持在该位置),13个患者80﹪~90﹪(对抗中等压力);6个月后25个患者80﹪~90﹪(对抗中等压力),5个患者达到100﹪(对抗最大压力);12个月后全部达到100%。一年后外展及内外旋肌肌力测定显示,髋关节外展及内外旋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异常。

3讨论:

3.1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并非所有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均可采用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选择合适的患者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Bostrom等[2]认为合适的患者应该是体型偏瘦,体重指数低于28kg/m2的患者,而肌肉太强壮、解剖明显异常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或者是全髋关节翻修的不建议做此手术。Duwelius等[3]认为合适的患者应该是不肥胖,有要求快速出院动机,没有大的解剖学异常,无严重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及明显变形的关节炎,无严重的免疫缺陷,无既往髋关节手术史和术前感染灶的患者。我们认为下述患者适用于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⑴髋部皮下脂肪相对较薄者。⑵股骨颈骨折合并化脓性髋关节炎,需原有化脓性髋关节炎已治愈,无关节强直或僵硬者。⑶非肿瘤、结核等原因导致的股骨颈骨折或近端破坏。⑷无严重的髋关节发育不良⑸无较重的肌肉挛缩。⑹不合并明显变形的关节炎。⑺初次接受THA,无髋外侧入路手术史,臀中肌无明显瘢痕挛缩者。此外,手术成功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患者,其中医生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也非常重要。小切口手术是基于对髋关节置换手术熟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临床经验不足,狭小的视野和不熟练的操作,都将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加重创伤,最终会违背手术的初衷而陷于失败的境地,甚至产生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3.2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注意点:我们所说的小切口是一个小于10cm甚至更短的切口,对患者的创伤小,减少手术对病人生理功能的干扰,缩短康复时间[4]。采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技术要求较高。小切口导致手术视野小,对手术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必须有良好的髋关节置换经验和手术操作技术。术中手术视野小,止血困难,可以通过控制性降低血压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尽量彻底止血[5]。在术中采用髋臼拉钩配合椎板拉钩或单独应用椎板拉钩,不仅能够达到术野的充分显露,也不影响术者的操作。外侧小切口近端向前轻度的倾斜,使髋臼的显露、准确及髋臼假体的植入相对容易。而股骨髓腔的准备及假体的植入存在一定难度,术中需注意:(1)确定健肢呈伸直位,保证患肢充分内收外旋,使股骨近端暴露与切口,从而减少对切口近侧皮缘的摩擦。(2)采用特殊器械-股骨撬放入股骨近端下方抬起股骨,不仅可保护切口近侧缘皮肤,还利于扩髓和股骨假体的植入。开始行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在髋关节置换手术熟练的基础上可逐步减小手术切口,最好从髋部皮下脂肪较薄者或肌肉不发达的患者开始,一般而言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为适合。术中需注意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暴露范围小,对髋关节畸形、僵硬、旋转受限严重的患者需慎重使用。

3.3传统髋关节置换切口的弊端:传统髋关节置换术不论前外侧或后外侧切口,切口通常都比较大。这些切口优点在于:手术视野宽阔、便于操作。但是可造成诸多的负面效应:如术中剥离大面积肌肉组织,会引起肌肉组织大量损伤出血,从而加重创伤,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大大提高关节置换手术的风险性。较大的切口会破坏组织周围小血管,引起组织肿胀,导致血液回流障碍,出现下肢肿胀、深静脉栓塞等症状。常规前外侧和后外侧入路,创面较大,暴露广,使股神经、坐骨神经在术中容易受到牵拉,甚至遭到钳夹,导致医源性损伤。另一方面,对于置换后的人工关节稳定性也存在一定风险性,往往是人工关节不稳的因素之一。原因主要是由于后外侧入路对后侧关节囊破坏较多,以及术中臀大肌被过分剥离,使关节后部原先坚固的防后脱位机制遭到破坏,导致关节脱位的风险大大增加。

3.4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传统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它具有以下优点:①手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快:外侧入路小切口解剖层次简单,术中对肌肉等组织的剥离少,血管的破坏小,出血量低。完整的肌肉组织还形成加压垫,减少死腔的形成,有利于止血,使得患者在术中术后遭受血循环方面的手术创伤打击相对减少,较好地保证了重要器官的血供,有利于术后整体功能恢复。另一方面外侧入路小切口技术可以保留外旋肌群、后方关节囊、大转子、臀肌等重要组织结构,有利于早期恢复和功能锻炼。术中虽对臀中肌有部分损伤,但术后一年对外展及内外旋肌肌力测定显示术后髋关节外展及内外旋正常,对关节功能恢复没有明显的影响。②切口小、出血少、瘢痕小、创伤小。外侧入路小切口术中对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剥离和破坏非常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手术中及手术后的痛苦。一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切口长达12~14cm,而小切口约6~8cm,前者出血较多,往往在600ml以上,大多数需要输血[6],后者平均出血低于400ml,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输血,因此一方面避免了输血自身带来的感染及一些输血反应问题,另一方面切口小、瘢痕形成少、外观美观,患者容易接受。③术后并发症少:老年患者自身器官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和退化,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硬化等因素,对我们术中减少出血和创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年人进行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少,大大降低手术风险,特别是一些危及生命的较危险的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肺梗死等,有利于老年人术后的恢复。另外小切口所暴露的组织少,对皮下组织伤害小,手术切口感染的机会相应降低。④可以提供一个稳定和不痛的关节: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相比,单极人工股骨头难以完全适应髋臼的形态和大小[7],易发生髋臼磨损、术后疼痛、使用寿命短的缺点。双极股骨头假体的设计和聚乙烯帽吸收震动效果优于单极假体,但双极股骨头假体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外杯,股骨头假体由于难以与骨性髋臼匹配,容易引起骨性髋臼的继发性磨损,从而引起髋部及大腿痛,以至股骨头向髋臼内凸出[8]。而全髋关节置换术解决了髋臼的问题,比单纯股骨头置换更能完全有效地缓解病人的疼痛,从而提供一个更为稳定和不痛的关节[9]。采用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劲有很多优点,是值得推广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由于切口小,暴露不是很充分,有时会增加手术时间。同时,操作空间有限,偶有取出股骨头比较困难。

总之,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骨颈骨折方面确实可行有效的,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不可执意行小切口而忽视或牺牲治疗效果。只有合适的患者和医师熟练的技术相结合,才能使小切口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获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9

[2]Bostrom,MathiasP,Demetrakopoulos,etal.Minimallyinvasiveposteriorapproachtototalhipreplacement.CurrOpinOrthop,2005,16(1):2

[3]Duwelius,PaulJ,Berger,etal.Minimallyinvasivetotalhiparthroplasty:thetwo-incisionapproach.CurrOpinOrthop,2005,16(1):5

[4]王黎明,桂鉴超,张昊伟等.微创双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3):161

[5]SculwTP,JordanLC,WalterWL.Minimallyinvasivetotalhiparthroplasty:thehospitalforspeeialsurgeryexperience.OrthopClinNorthAm,2004,35:1372142.

[6]Berger,R.Grandroundspresentation.UniversityofPittsburgh,Pittsburgh,December,2001.

[7]XuX,LiuY,LiuJ,etal.Prostheticreplacementintreatmentofsubcapitalfemoralneckfracturesintheelderly.ChinJTraumatol,2002,5(1):28.

小切口范文篇10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小切口;临床特点

甲状腺结节是外科常见多发疾病,甲状腺手术方式较多。各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现将本院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采用颈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甲状腺结节患者46例,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27~73岁,平均46.5岁。病史3个月~28年,平均69个月。彩超或CT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直径1.0~5.6cm,平均4.7cm。病理诊断甲状腺囊肿12例,甲状腺腺瘤11例,亚急性甲状腺炎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4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6例,甲状腺癌1例。

1.2方法本组全身麻醉,均采用小切口,不横断颈前肌肉,自峡部起向两侧游离切除腺体手术方法。手术取沿皮纹切口,长度宜小,不超过患侧的胸锁乳突肌中线,自颈白线分离肌肉至腺体,不横断颈前肌群,向两侧牵开肌肉,充分显露腺体,游离切断、结扎病变腺叶上、下极动静脉,将腺体的椎状叶自甲状软骨上游离下,分离腺体峡部与气管的粘连,将峡部钳夹切断,向两侧牵开,显露气管,分离腺体与气管的粘连,自气管前分别向两侧钳夹腺体切除腺叶组织,保留腺体背面适当薄层的腺体组织[1]。切除时应注意,在分离腺体与气管的粘连时不能超过两侧气管、食管沟,切口缝合使用单纯皮下缝合或皮内缝合。术后定期随访。

2结果

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40~100min,平均60min。术中出血25~140ml,平均50m1。其中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17例,一侧腺叶、峡部、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8例,一侧腺叶、峡部切除术6例,一侧腺叶切除术19例,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5例,术后1例出现饮水呛咳,1例出现抽搐,在14d内恢复。随访2~33个月,未见复发。

3讨论

甲状腺结节是外科常见疾病,其手术方式较多。各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常规手术及小切口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但易在颈部留下瘢痕;腔镜手术后颈部没有瘢痕,美容效果最佳,但手术适应证相对较窄,操作难度大,所需设备价格昂贵。本组采用的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可行,损伤小,有一定美容效果,但在开展甲状腺手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喉返神经的走行多位于两侧的气管、食管沟内,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创口内血液的污染及肿大、变形腺体的挤压、推移,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经常不易被分辨。在采用传统术式切除腺叶组织时,因为需要较大范围的腺体游离,结果颈部皮肤切口要大,颈前肌群被横断后易造成颈前皮肤与肌肉的粘连,造成术后吞咽时颈部切口瘢痕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影响术后的美观[2]。由于腺体被大部分游离,腺体背面及气管、食管沟常常被显露,切除腺叶时不利于旁腺与喉返神经的保护,容易伤及喉返神经或将旁腺一并切除,造成术后出现声音嘶哑、手足抽搐等并发症。很多外科医师为避免喉返神经的损伤,在术中要常规行喉返神经显露,但仍然无法避免其损伤。而甲状腺手术中是否应常规探查喉返神经,这种探查是否能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率或对神经功能的保护更为有害,尚无定论。而采用自峡部起由内向外切除腺叶的方法,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问题[3]。本组通过对46例手术的实际观察,发现该术式有以下优点:第一,先行自峡部起向两侧切除腺体,切除时由于保留了腺叶背面的腺体组织,就可以避免将隐藏在腺体背面的甲状旁腺切除。而且由于气管食管沟未被显露,喉返神经被掩盖在腺体组织以下,亦不可能造成神经的损伤。第二,先行自峡部游离切除腺体时,患者的气管首先被充分显露,所以在切除过大腺叶时就可避免因为腺体过大压迫气管造成术中呼吸困难,或因为过分刺激气管造成患者喉痉挛。而且,因为气管已被显露,即使患者术中出现了喉痉挛也无任何风险。第三,先自峡部开始由内向外游离切除腺体,腺体组织逐渐被切开并拉向内侧,因此,游离腺体时仅游离阻断腺体上、下极血运即可,无需做过大范围的游离,也就不需要切除颈前肌群,术中创伤相对较小,皮肤切口亦相应缩小,使手术切口愈合好,减少手术的创伤,并保证手术后不出现声音嘶哑和手足抽搐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不需要特殊器械,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建军,陈泽忠,刘亚松,等.小切口直接入路甲状腺切除术.医师进修杂志,2005,28(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