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念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8:29:07

体育理念论文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篇1

1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

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的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地构成有机的整体。各层次的教材内容缺乏传递性和发展性,致使体育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处于陈旧和滞后状态,缺乏时代性和超前性,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的实际需要不相一致。21世纪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时代,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应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提高理论水平。第三,教材应多样化,除了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四,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加体育史、教学和训练范例、评价标准和方法。为此,笔者认为,不同类别的学校应从本专业出发,设置和安排教材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如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教材中增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对某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力学分析,了解和掌握科学训练手段;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可增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战地救护等内容,了解做某一项目技术动作时哪些肌肉参与作功,如何训练其功能及健康方面的指导;对海洋、航海专业可增加水上项目、海上自救、生存能力锻炼及专业技能项目等内容。这样,学生既学习了体育知识,又巩固了本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使教材在今后的实践中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

总之,教材的制定应考虑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趣味化,教材内容应含有诸多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和方法层次。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目前在田径教学中,铅球的重量为男子小学3公斤,中学4~5公斤,中专、大学6~7.26公斤;女子3~4公斤,因为铅球标准重量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确实太重了,在技术教学中无法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仍然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侧向滑步投掷。其结果,必然造成铅球运动水平和成绩普遍较低,并且容易使学生对铅球项目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自觉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适当降低重量的器械,加强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如铅球的背向滑步或旋转式投掷技术,并在考核中增加技评考核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增强对铅球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在动作质量上下功夫,以掌握技术动作为本,使动作质量更高,姿态更美,技术更先进,为今后有机会从事专项训练和比赛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任务是:(1)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体育知识;(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3)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4)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自觉锻炼的态度。并且,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分析错误动作,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6小结

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应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大、中专学校的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为主导。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是影响当前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未来体育教育改革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篇2

1柔性理念的内涵和外延

柔性理念是在研究人心理和行为规律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的自觉行为。柔性理念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不是太看重教师的权力因素,强化非权力因素,感召力,使学生的主体得以充分发挥,通过柔性理念的教学,使得教与学形成一种主动、自觉的意识,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

2柔性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充分发现学生优点

柔性理念强调肯定重于否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关键看老师有没有用心去发现,同时经常去肯定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消除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消极心理,只为过关被动学习,转变学生观念,鼓励学生积极上进,增强体育课程学习的努力程度。

2.2注重因材施教

柔性理念强调个体差异,既要照顾群体的普遍,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这就要求不搞一刀切、大锅饭、齐步走教学模式,要肯定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如果能够这样坚持,肯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充分肯定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立教,以身示教,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把教师对学生的那份浓厚的爱,充分展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业务能力,而且有赖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准确的师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更引起他们的赞赏和模仿,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时刻以自己的良好的人格品质,如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的自律精神,乐观向上的情绪,平易近人的作风等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还将超越课堂的时空,影响他们的一生。

3柔性理念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中的“柔性”和“刚性”是两个极端,为了更好认识柔性和刚性的理念在体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本院的6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6个班级分为2组,两组都分别以传统的刚性理念、柔性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一年的实践结束之后,比较2组实践的效果,柔性教学理念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明显高于刚性教学理念的班级,刚性教学理念中,教育者的意志与被教育者的执行是同步,因为面对教师的要求,学生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表面上学生效果是非常好的,因为学生不折不扣的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执行了,其实这种效果,对学生本身来说,是短暂的,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而柔性理念中,教师意志的执行,短时间可能劳而无功,看不到效果,甚至多次反复之后才能看到微小的效果,但是柔性理念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是骨子里面的,是深远的。以柔性教育为主,刚性管理为辅,即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之下,至柔至刚都不好,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效果最佳,柔性理念是科学教育新兴的重要领域,尽管在若干年的体育教学的摸索中,有些好的方法也许也用到过,但是作为一个系统正面认识,毕竟还是一种尝试,这是一个重要有意义的事情。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张学良;体育理念;体育实践;东北大学

自1896年第一届近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以来,世界各国-不论其政治立场如何-都先后加入,中国亦于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首次派运动员参赛。此次参赛的唯一运动员便是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学生刘长春,刘长春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能取得如此殊荣,固然是其努力奋斗的结果,但其成就毫无疑问与东北大学特别是东北大学时任校长张学良的精心培养与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值第二奥运会即将于北京举办之际,缅怀中国近代体育史特别是奥运史的大力推动者张学良将军,探析其体育理念、厘清其体育实践,对于进一步发扬光大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张学良的“体育救国”理念的形成

自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经历代统治者推广以来,整个中国社会都秉承了“崇文抑武”的价值观念,其典型就是宋、明两个文弱王朝。后人总结明朝灭亡教训时甚至提出“士人亡国说”,认为正是过分“重文轻武”导致明王朝军事实力薄弱从而不能抵御清军的攻击。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在鸦片大肆泛滥、忽略体育教育、社会经济生活落后等诸多原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人体质日渐虚弱,被外国人诬为“东亚病夫”。在国势衰微、强敌入侵的大背景下,中国先进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们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引进西学,近代体育也随着“西学东渐”的过程传入中国。

由于发轫于国势凋零的历史条件,故中国近代体育起初并没有浓厚的竞技色彩,而是带有强烈的“强兵强国”的政治色彩。洋务运动家首先将西洋体操引入军队,并任用洋教习带队练习,其目的正如张之洞所说:“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1],从而达到“制夷”的目的。维新思想家梁启超从政治高度出发,盛赞西方注重体育教育,“锻炼强民之体魄”,主张中国借鉴西方之长,以体育配合智育,培养出具有“民德、民智、民力”的合格公民,将体育视为个人全面发展与国家兴旺的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将体育提升到挽救国家危亡的高度:“今以提倡体魄之修养,此与强种保国有莫大关系。”[2]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革命派于1905年在绍兴创办了体育单科学校[CD2]大通师范学堂。清政府亦于1906年通令全国各省于省城师范学堂附设体育专修科,“以养成小学体育教习”。

由上看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已逐渐将体育当做救国的重要途径加以提倡,并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了初步实践。进入20世纪后,中国状况不但没有改观,其情势反而愈加急迫。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廷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由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沙俄(及其后的苏俄、苏联)与日本在东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东北人民饱受凌辱,东北面临瓜剖豆分之势。

生于1901年的张学良在成长过程中亲身体会了被压迫者的切肤之痛。在与进步人士特别是与孙中山的交往中,张学良吸收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精华。“皇姑屯”事件后,他子承父业,作为东北的实际统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亡国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学良形成了他“体育救国”的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五育并重”、注重体育。由于地处一隅,加上清政府实行边禁政策,因此东北地区文化发展滞后,教育尤为如此,张学良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在梁启超“三育并重”的基础上,张学良提出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将教育看做救亡的起点与立足点:“诸生务须认明今日教育为救国方法之出发点,今日学生,为将来国家之主人翁,……必须养成完美人格,求得真实学问,方不负养士初衷,才可负救国重任”[3]672。针对中国当时整个社会忽略体育的现状,张学良感到百倍惋惜:“我们中国教育界,大半不肯注重体育,所以各处学生,多半体质柔弱,把他们的学业,间接耽误了”,“健全的精神,藏在健全的身体里面”,“如果没有好体育,就是有好学问,也恐无用了”。有鉴于此,张学良要求学生“个个特别注意体育,然后用健全的身体,研究精妙的学问,造成有用之才,方不负国家设学的本旨”[4]。在此,张学良纠正了历史上的理念偏差,明确指出: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健全的身体是智育的物质载体,更是“养成完美人格”、改变国人“东亚病夫”形象的重要途径。

其次,“抵御外辱、复兴民族”。作为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推崇体育,不仅仅把体育看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将体育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联系起来。“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为此,张学良主张在学校推行严格的军训制度,“夙日锻炼学生之体魄,灌输军事之知识,养成不屈不挠大无畏精神,为国家捍卫藩篱之干城”[5]。他要求青年学生不但在校期间重视体育训练,而且步入社会以后,也“必须长此保持这种生龙活虎的精神,造成铁骨铜筋的体魄,要作复兴民族最前线的有力斗士”[3]826。“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更使张学良“痛恨无已”,亟思救亡之策,最终答案仍归结于体育。“国家盛衰,不仅恃土地宏大,物产丰饶,并恃人民之强体魄真精神。健全之精神,恒寓于健全之身体,故体育运动,实不可忽视”[6]313,“倡导体育的最大目的是在造成复兴民族的生力”[3]825,张学良寄希望于通过体育锻炼人民的体魄,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铸成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

第三,体育走进社会。“过去的运动,多是学生参加”,只是“学生的功课,学生的作业”[3]879。但救国不能仅仅依靠为数甚少的大学生,还依赖于整个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故体育必须普及到民众,“凡是不违背业余运动规则的人都来加入”,“应确认国民体育必谋绝对普遍的发展,……那才能造成一个健康而有生气的民族”[3]825。秉着普及体育的理念,张学良于1930年11月国民党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注重体育以健全国民体格发扬民族精神》议案,列出了八条建议:①强化小学体育教育;②造就体育师资;③提倡平民体育;④奖励各项体育运动;⑤各地政府应尽力赞助体育事业……;⑥注重工商各界及公务机关工作人员于业务之外要有相当时间从事体育运动;⑦宣传体育之重要性,改正人民对于身体美的观念;⑧严禁早婚[7]214。这八条建议,既提倡先天优生优育又提倡后天培养,既注重宣传又注重务实,既要求人民主动参与又要求政府给予外在奖励,既注重学校体育又注重社会体育,阐明了中国体育发展的路径,集大成地体现了张学良的“普及体育”理念。

二、张学良的“体育救国”理念的实践

尽管近现代史上许多知识分子、思想家力图将体育付诸实践,但由于条件所限,并未取得可观的成就。而张学良作为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和东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拥有各种必需的政治、财力、人力资源,加之他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更使他的“体育救国”理念有了实践的场所。张学良的体育实践正是围绕东北大学体育发展而展开,本文也以东北大学体育发展为中心考察张学良的体育实践。

东北大学1923年创立之初,不具备完善的体育设施,也未格外注重体育事业的发展。“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被公推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东北大学校长。从此,在他的体育理念指导下,东北大学的体育事业发生了质和量的飞跃。

首先,东北大学制定了完备的体育发展规划。①重视学生体格。东北大学不但招生时规定新生要经过严格的医生体检,每学期学生入学后还必须进行体格检查,以“测知学生之身心发育上有无缺点,及姿势运动上有无须矫正之处,以便实施一种相当体育课程”,即根据学生具体身体状况,为其量体裁衣地安排体育项目。②学校将体育列为学校必修课,“一年级学生,每周授课二小时,二年级学生每周一小时”[8],并将体育成绩计入学分,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之一。③明确规定学校每学期必须举办各种规格的运动比赛,包括院际比赛、系际比赛、级际比赛和公开比赛等。

其次,完善体育设施。1929年,张学良出资修建了中国北部地区最大的体育场-汉卿体育场(通称罗马式马蹄铁型体育场)。该体育场可容万余人,除有标准足球场外,还有运动员预备室、沐浴室、休息室等,在“中国北部为一最大运动场”[9]。九一八事变之前,诸多赛事都在该体育场举行,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特别是东北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南迁北平(今北京市),并设西安分校。学校在经济状况极度恶化的情况下,仍斥资修建各种体育场所,购置各种体育设施,并保障体育经费的充足。

第三,引进体育人才,组建各种运动队。张学良提出,东北大学在招生时必须注意招收体育较好的学生和运动员,破格录取刘长春就是典型一例。为了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在张学良的主持下,东北大学于1929年1月,在体育部和体育运动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体育专修科并招收了51名新生。同时,学校还聘请著名教授郝更生为体育专修科主任,吴蕴瑞、宋君复、申国权等为教授。在这些师生的人力资源基础上,东北大学成立了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田径等队,形成了一支系统的体育队伍。为了提高东大体育的整体技术水平,缩小与体育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张学良又高薪聘请德国田径队长、五千米世界纪录保持者步起(Bocher)担任东北大学田径队的指导老师。

在具备了物质条件、人力资源的条件下,以东大为龙头,组织参与了许多体育活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28年10月,张学良与冯庸共同主办了中法田径赛友谊联欢运动会。11月,东北大学篮球队出征旅顺、大连,战胜日本工业大学和日本青年篮球队。1929年1月,足、篮球队远征日本,在与日本高校对垒中,九胜二负一平,令人扬眉吐气。10月,张学良主办中、日、德田径对抗赛,日德选手均系出席世界运动会的国家队选手,东北大学以一校之才与之对抗,仅负于德国队而战胜日本队。此外,东北大学还代表东北四省先后参加第十四届至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并在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上取得田径赛第一名;参加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获第六届全能冠军。为了“专一于东北的体育事业”,远东运动会后,张学良又创设了东北四省体育联合会,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东北运动会。

三、张学良的“体育救国”理念的成就

张学良“体育救国”理念的最大亮点就是培养出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深明大义、慷慨解囊资助刘长春参加奥运会是张学良体育业绩的最佳呈现面。

刘长春,大连人,因家境贫寒念完中学一年级后即辍学进入玻璃厂当学徒工。在其念小学时就显示出短跑方面的潜力。1928年1月,东北大学足、篮球队到大连参加比赛期间,发现了刘长春的体育成绩。经张学良同意,刘长春被“破格”录取,编入东北大学文预科第一班。1929年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成立后,又以“特事特办”的方法将其由文预科转入体育专修科,进行精心培养。

当时体育专修科的内堂课程有体育原理、体育史、各种运动规则、生理学、卫生学等近30门,外堂课程有球术、田径赛等。为了运动员技术的提高和积累实战经验,张学良聘请步起为田径队指导教师,并经常带队参与各种比赛。刘长春后来回忆说:“在东大期间,曾随东大田径队利用假期赴哈尔滨市训练与比赛。每星期六与俄侨对抗。归沈途中,又与长春市南满株式会社所属日侨进行比赛,一场场比赛激发了无限的民族感,求胜心极强。”[10]186

东北大学的精心培养,使刘长春在技术上突飞猛进,登上了远东短跑王的宝座。在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首次代表东北大学参赛,百米、二百米、四百米三项成绩均获第一,且创下了全国新纪录[11]。张学良得知刘长春的成绩与年龄后,勉励他说:“不仅要与国人抗衡,还要敢和外国人争雄”。刘长春在中日德三国田径对抗赛上又取得百米、二百米两个第二,仅败于德国选手,取得了当时远东地区的最好成绩。张学良又鼓励其要“更上一层楼,为中华民族争光”。1930年4月,刘长春代表辽宁队参加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再次取得了百米、二百米、四百米三个第一,并获得男子个人总分第一,四百米成绩创全国运动会新纪录[12]。张学良为了表彰刘长春的成绩,不但让他照常享受体育专修科的公费待遇,还每月给他特别津贴30元现大洋。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扶持清废帝溥仪上台,成立了伪满洲国,为了提高伪满洲国的知名度,达到分化中国的目的,对刘长春威逼利诱,并在其控制的报纸上宣称刘长春将代表“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此时,身处国破家亡、深受张学良和东北大学熏陶的刘长春,毅然发表声明:“我是中华民族黄帝子孙,我是中国人,绝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10]188,并与张学良取得联系,要求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张学良毅然决定出资8000银元资助刘长春赴美参加比赛,并于1932年7月1日在东北大学第四届毕业典礼暨体育专修科第一届毕业生典礼会上公开宣布:“……为粉碎日伪阴谋,扬我民族精神,本司令决定捐赠八千银元特派应届毕业生刘长春和于希渭为运动员,……代表中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刘长春同学此次参加世界运动会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意义无穷。愿君(刘长春)用其奋斗精神,扬我民族正气”[13],并把刘长春请到官邸,嘱咐他说:“今天我们的家乡被日寇占领,国难当头,更需要有你这样的有志青年,到奥运会去为国争光”,“听说你这次出国遇到了很多困难,不要灰心,我支持你”[14]。在张学良及各界的支持下,刘长春终于赴洛杉矶参加了第十届奥运会,粉碎了日伪的阴谋。

张学良及东北大学培养出刘长春,使其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将中国的体育事业首次与世界最高级赛事相联结,不但极大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刘长春代表中国而不是违反国际法的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有力地宣称东北是中国的一部分,粉碎了日伪瓜分中国的阴谋,是体育战线上对敌斗争的胜利,也是张学良“体育救国”理念的完美体现,为中国体育事业揭开了新篇章。

四、结语

张学良的体育理念根植于近现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是体育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环。其理念与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特别是东北体育、东北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使“东三省的体育,乃从阴郁的境域转向勃兴”[10]182,并开创了中国参与奥运会的先河。张学良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盛赞为伟大的爱国者、“千古功臣”,他的“体育救国”理念与实践是其爱国主义思想与爱国行动在体育层面的具体表现。

同志说:“爱国是东北大学的传统”,这一光荣传统正来源于老校长张学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迁往北平(今北京)、河南开封、陕西西安、四川三台等地,前后流亡长达15年之久。但东北大学不但弦诵不辍,反而在张学良的爱国思想引领下成为一所“抗日的大学”、“爱国的大学”。东北大学师生不但自觉地走在了“一二•九”运动的最前列,而且其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活动更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的导火索。不仅如此,东北大学师生还在国家危亡之际前赴后继、投笔从戎,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国驻印远征军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先后涌现出50余位英烈、12位共和国将军。

在和平建设新时期,东北大学继承了老校长张学良的爱国精神和“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以及老学长刘长春勇于拼搏的奥运精神,并用新的形式将其发扬光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北大学践行“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努力创新,不但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教授,还重视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形成、人文艺术美学修养的提高,以此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东北大学还秉承学校重视体育的历史特色,极力发展体育事业,其体育师资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60余人,并培育出了国际级、部级裁判员。体育部不仅创建了辽宁省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还独树一帜地于1986年在体育教学中试行双语教学,创建并形成了“以滑冰课为特色,轮滑课为基础,双语教学为先导,其他项目为支撑”的体育教育新格局。东北大学还是教育部批准的“试办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之一,学校组建了篮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五支代表队,在全国及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得佳绩。2002年田径代表队在辽宁省第六届田径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在全国高校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男子篮球队先后六次获得辽宁高校比赛冠军、首届中国大学生超级联赛常规赛北区冠军,并于2006年4月获第二届联通新势力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总冠军,使东大体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张学良老校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是东北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东北大学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80年来,东北大学在老校长爱国精神与拼搏精神的激励下,以国家兴旺为己任,将学校发展同国家长远规划相结合,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先后成为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并正朝着“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大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王树楠.张文襄公全集:第106卷[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13.

[2]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第八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7.

[3]毕万闻.张学良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4]张汉卿校长训话词[J].东北大学周刊,1928(53):59.

[5]畏.我武维扬[J].东北大学周刊,1929(85):39.

[6]张友坤,钱进.张学良年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7]王永祥,王爱光.东北大学体育八十年[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8]东北大学一览编辑委员会.东北大学一览(1936)[G].北平:东北大学出版社,1936:4-6.

[9]东北大学理工学院.东北大学理工学院概览(1930)[G].沈阳:新华印书局,1930:39.

[10]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70辑[G].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第十四届华北联合运动大会高级部男子田径赛运动结果[J].东北大学周刊,1929(77):41.

[12]樊广武.六年来之东大体育[J].东北大学六周年纪念增刊,1929(1):97-98.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人文关怀

教育的人文价值,就是把培养或完善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发展,是否具备独立人格,它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它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还是一个有明确生活目标和高尚审美情趣,既懂得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融入人文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越来越重视对于人的现代化的积极作用,突出人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的根本,学校体育必将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为此,我们在学校体育课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注入人文关怀、加强人文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对群众和社会有责任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一、对人文关怀的理解

关于“人文”的概念,东西方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有人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西方的“人文”、“人性”、“人道”都是近义词,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它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等。“人文关怀”一词是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而也称作人本主义。其主要内容是:肯定和注重人与人性,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里把人与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独裁方式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等。人文主义的含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可见,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是浸透了人的意志、情感、潜意识中的对他人的爱与关怀,不应有任何的强制与虚假,也拒绝任何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

二、课程呼唤人文关怀

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指出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学校教育作为促进和完善人的重要手段,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学校课程必将融入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转型,原有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人才的知识素质、文化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改革的潮流已经不可竭止地冲击着学校课程的发展。学校课程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掌握熟练的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学校课程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教育。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2000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基于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积极倡导课程理念的转变,从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培养和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价值尺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并将人文关怀渗透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中,可见在课程中体现人文关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人文关怀的融入也必将为学校课程的改革注入生机。

三、体育课程理念的人文关怀

(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进人了新的阶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第一”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赋予学校体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了对学生情感与终生的关怀

兴趣是激发、保持学生体育行为的初始动机和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了对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关怀

传统教学中最大的弊端往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下转第54页)(上接第79页)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标志。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体现了对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关怀

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不足,关怀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强烈的情感体验,体会到生存的意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自主和谐的发展。要唤起学生对自然与生命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友谊的珍重,对同学的宽容以及重视同学间合作的重要性。

四、结语

新课标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必须从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课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使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以情感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需要人文关怀,人不能只关心自然、只关心社会,而忽略了关心人自己。忽略对人的关心,忽略对人类的关怀,必然使有关体育和教育的研究在学术界长期滞留于浅薄的层面,也使体育和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每况愈下。跨世纪的学校课程呼唤人文关怀,要求人类必须学会关心人,以人为本,实施关怀。

参考文献

[1]高唤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尹华丁,周应德.社区体育与人文关怀[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篇5

自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经历代统治者推广以来,整个中国社会都秉承了“崇文抑武”的价值观念,其典型就是宋、明两个文弱王朝。后人总结明朝灭亡教训时甚至提出“士人亡国说”,认为正是过分“重文轻武”导致明王朝军事实力薄弱从而不能抵御清军的攻击。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在鸦片大肆泛滥、忽略体育教育、社会经济生活落后等诸多原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人体质日渐虚弱,被外国人诬为“东亚病夫”。在国势衰微、强敌入侵的大背景下,中国先进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们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引进西学,近代体育也随着“西学东渐”的过程传入中国。

由于发轫于国势凋零的历史条件,故中国近代体育起初并没有浓厚的竞技色彩,而是带有强烈的“强兵强国”的政治色彩。洋务运动家首先将西洋体操引入军队,并任用洋教习带队练习,其目的正如张之洞所说:“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1],从而达到“制夷”的目的。维新思想家梁启超从政治高度出发,盛赞西方注重体育教育,“锻炼强民之体魄”,主张中国借鉴西方之长,以体育配合智育,培养出具有“民德、民智、民力”的合格公民,将体育视为个人全面发展与国家兴旺的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将体育提升到挽救国家危亡的高度:“今以提倡体魄之修养,此与强种保国有莫大关系。”[2]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革命派于1905年在绍兴创办了体育单科学校[CD2]大通师范学堂。清政府亦于1906年通令全国各省于省城师范学堂附设体育专修科,“以养成小学体育教习”。

由上看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已逐渐将体育当做救国的重要途径加以提倡,并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了初步实践。进入20世纪后,中国状况不但没有改观,其情势反而愈加急迫。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廷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由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沙俄(及其后的苏俄、苏联)与日本在东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东北人民饱受凌辱,东北面临瓜剖豆分之势。

生于1901年的张学良在成长过程中亲身体会了被压迫者的切肤之痛。在与进步人士特别是与孙中山的交往中,张学良吸收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精华。“皇姑屯”事件后,他子承父业,作为东北的实际统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亡国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学良形成了他“体育救国”的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五育并重”、注重体育。由于地处一隅,加上清政府实行边禁政策,因此东北地区文化发展滞后,教育尤为如此,张学良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在梁启超“三育并重”的基础上,张学良提出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将教育看做救亡的起点与立足点:“诸生务须认明今日教育为救国方法之出发点,今日学生,为将来国家之主人翁,……必须养成完美人格,求得真实学问,方不负养士初衷,才可负救国重任”[3]672。针对中国当时整个社会忽略体育的现状,张学良感到百倍惋惜:“我们中国教育界,大半不肯注重体育,所以各处学生,多半体质柔弱,把他们的学业,间接耽误了”,“健全的精神,藏在健全的身体里面”,“如果没有好体育,就是有好学问,也恐无用了”。有鉴于此,张学良要求学生“个个特别注意体育,然后用健全的身体,研究精妙的学问,造成有用之才,方不负国家设学的本旨”[4]。在此,张学良纠正了历史上的理念偏差,明确指出: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健全的身体是智育的物质载体,更是“养成完美人格”、改变国人“东亚病夫”形象的重要途径。

其次,“抵御外辱、复兴民族”。作为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推崇体育,不仅仅把体育看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将体育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联系起来。“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为此,张学良主张在学校推行严格的军训制度,“夙日锻炼学生之体魄,灌输军事之知识,养成不屈不挠大无畏精神,为国家捍卫藩篱之干城”[5]。他要求青年学生不但在校期间重视体育训练,而且步入社会以后,也“必须长此保持这种生龙活虎的精神,造成铁骨铜筋的体魄,要作复兴民族最前线的有力斗士”[3]826。“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更使张学良“痛恨无已”,亟思救亡之策,最终答案仍归结于体育。“国家盛衰,不仅恃土地宏大,物产丰饶,并恃人民之强体魄真精神。健全之精神,恒寓于健全之身体,故体育运动,实不可忽视”[6]313,“倡导体育的最大目的是在造成复兴民族的生力”[3]825,张学良寄希望于通过体育锻炼人民的体魄,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铸成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

第三,体育走进社会。“过去的运动,多是学生参加”,只是“学生的功课,学生的作业”[3]879。但救国不能仅仅依靠为数甚少的大学生,还依赖于整个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故体育必须普及到民众,“凡是不违背业余运动规则的人都来加入”,“应确认国民体育必谋绝对普遍的发展,……那才能造成一个健康而有生气的民族”[3]825。秉着普及体育的理念,张学良于1930年11月国民党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注重体育以健全国民体格发扬民族精神》议案,列出了八条建议:①强化小学体育教育;②造就体育师资;③提倡平民体育;④奖励各项体育运动;⑤各地政府应尽力赞助体育事业……;⑥注重工商各界及公务机关工作人员于业务之外要有相当时间从事体育运动;⑦宣传体育之重要性,改正人民对于身体美的观念;⑧严禁早婚[7]214。这八条建议,既提倡先天优生优育又提倡后天培养,既注重宣传又注重务实,既要求人民主动参与又要求政府给予外在奖励,既注重学校体育又注重社会体育,阐明了中国体育发展的路径,集大成地体现了张学良的“普及体育”理念。

二、张学良的“体育救国”理念的实践

尽管近现代史上许多知识分子、思想家力图将体育付诸实践,但由于条件所限,并未取得可观的成就。而张学良作为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和东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拥有各种必需的政治、财力、人力资源,加之他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更使他的“体育救国”理念有了实践的场所。张学良的体育实践正是围绕东北大学体育发展而展开,本文也以东北大学体育发展为中心考察张学良的体育实践。

东北大学1923年创立之初,不具备完善的体育设施,也未格外注重体育事业的发展。“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被公推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东北大学校长。从此,在他的体育理念指导下,东北大学的体育事业发生了质和量的飞跃。

首先,东北大学制定了完备的体育发展规划。①重视学生体格。东北大学不但招生时规定新生要经过严格的医生体检,每学期学生入学后还必须进行体格检查,以“测知学生之身心发育上有无缺点,及姿势运动上有无须矫正之处,以便实施一种相当体育课程”,即根据学生具体身体状况,为其量体裁衣地安排体育项目。②学校将体育列为学校必修课,“一年级学生,每周授课二小时,二年级学生每周一小时”[8],并将体育成绩计入学分,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之一。③明确规定学校每学期必须举办各种规格的运动比赛,包括院际比赛、系际比赛、级际比赛和公开比赛等。

其次,完善体育设施。1929年,张学良出资修建了中国北部地区最大的体育场-汉卿体育场(通称罗马式马蹄铁型体育场)。该体育场可容万余人,除有标准足球场外,还有运动员预备室、沐浴室、休息室等,在“中国北部为一最大运动场”[9]。九一八事变之前,诸多赛事都在该体育场举行,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特别是东北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南迁北平(今北京市),并设西安分校。学校在经济状况极度恶化的情况下,仍斥资修建各种体育场所,购置各种体育设施,并保障体育经费的充足。

第三,引进体育人才,组建各种运动队。张学良提出,东北大学在招生时必须注意招收体育较好的学生和运动员,破格录取刘长春就是典型一例。为了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在张学良的主持下,东北大学于1929年1月,在体育部和体育运动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体育专修科并招收了51名新生。同时,学校还聘请著名教授郝更生为体育专修科主任,吴蕴瑞、宋君复、申国权等为教授。在这些师生的人力资源基础上,东北大学成立了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田径等队,形成了一支系统的体育队伍。为了提高东大体育的整体技术水平,缩小与体育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张学良又高薪聘请德国田径队长、五千米世界纪录保持者步起(Bocher)担任东北大学田径队的指导老师。

在具备了物质条件、人力资源的条件下,以东大为龙头,组织参与了许多体育活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28年10月,张学良与冯庸共同主办了中法田径赛友谊联欢运动会。11月,东北大学篮球队出征旅顺、大连,战胜日本工业大学和日本青年篮球队。1929年1月,足、篮球队远征日本,在与日本高校对垒中,九胜二负一平,令人扬眉吐气。10月,张学良主办中、日、德田径对抗赛,日德选手均系出席世界运动会的国家队选手,东北大学以一校之才与之对抗,仅负于德国队而战胜日本队。此外,东北大学还代表东北四省先后参加第十四届至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并在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上取得田径赛第一名;参加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获第六届全能冠军。为了“专一于东北的体育事业”,远东运动会后,张学良又创设了东北四省体育联合会,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东北运动会。

三、张学良的“体育救国”理念的成就

张学良“体育救国”理念的最大亮点就是培养出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深明大义、慷慨解囊资助刘长春参加奥运会是张学良体育业绩的最佳呈现面。

刘长春,大连人,因家境贫寒念完中学一年级后即辍学进入玻璃厂当学徒工。在其念小学时就显示出短跑方面的潜力。1928年1月,东北大学足、篮球队到大连参加比赛期间,发现了刘长春的体育成绩。经张学良同意,刘长春被“破格”录取,编入东北大学文预科第一班。1929年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成立后,又以“特事特办”的方法将其由文预科转入体育专修科,进行精心培养。

当时体育专修科的内堂课程有体育原理、体育史、各种运动规则、生理学、卫生学等近30门,外堂课程有球术、田径赛等。为了运动员技术的提高和积累实战经验,张学良聘请步起为田径队指导教师,并经常带队参与各种比赛。刘长春后来回忆说:“在东大期间,曾随东大田径队利用假期赴哈尔滨市训练与比赛。每星期六与俄侨对抗。归沈途中,又与长春市南满株式会社所属日侨进行比赛,一场场比赛激发了无限的民族感,求胜心极强。”[10]186

东北大学的精心培养,使刘长春在技术上突飞猛进,登上了远东短跑王的宝座。在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首次代表东北大学参赛,百米、二百米、四百米三项成绩均获第一,且创下了全国新纪录[11]。张学良得知刘长春的成绩与年龄后,勉励他说:“不仅要与国人抗衡,还要敢和外国人争雄”。刘长春在中日德三国田径对抗赛上又取得百米、二百米两个第二,仅败于德国选手,取得了当时远东地区的最好成绩。张学良又鼓励其要“更上一层楼,为中华民族争光”。1930年4月,刘长春代表辽宁队参加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再次取得了百米、二百米、四百米三个第一,并获得男子个人总分第一,四百米成绩创全国运动会新纪录[12]。张学良为了表彰刘长春的成绩,不但让他照常享受体育专修科的公费待遇,还每月给他特别津贴30元现大洋。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扶持清废帝溥仪上台,成立了伪满洲国,为了提高伪满洲国的知名度,达到分化中国的目的,对刘长春威逼利诱,并在其控制的报纸上宣称刘长春将代表“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此时,身处国破家亡、深受张学良和东北大学熏陶的刘长春,毅然发表声明:“我是中华民族黄帝子孙,我是中国人,绝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10]188,并与张学良取得联系,要求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张学良毅然决定出资8000银元资助刘长春赴美参加比赛,并于1932年7月1日在东北大学第四届毕业典礼暨体育专修科第一届毕业生典礼会上公开宣布:“……为粉碎日伪阴谋,扬我民族精神,本司令决定捐赠八千银元特派应届毕业生刘长春和于希渭为运动员,……代表中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刘长春同学此次参加世界运动会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意义无穷。愿君(刘长春)用其奋斗精神,扬我民族正气”[13],并把刘长春请到官邸,嘱咐他说:“今天我们的家乡被日寇占领,国难当头,更需要有你这样的有志青年,到奥运会去为国争光”,“听说你这次出国遇到了很多困难,不要灰心,我支持你”[14]。在张学良及各界的支持下,刘长春终于赴洛杉矶参加了第十届奥运会,粉碎了日伪的阴谋。

张学良及东北大学培养出刘长春,使其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将中国的体育事业首次与世界最高级赛事相联结,不但极大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刘长春代表中国而不是违反国际法的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有力地宣称东北是中国的一部分,粉碎了日伪瓜分中国的阴谋,是体育战线上对敌斗争的胜利,也是张学良“体育救国”理念的完美体现,为中国体育事业揭开了新篇章。

四、结语

张学良的体育理念根植于近现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是体育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环。其理念与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特别是东北体育、东北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使“东三省的体育,乃从阴郁的境域转向勃兴”[10]182,并开创了中国参与奥运会的先河。张学良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盛赞为伟大的爱国者、“千古功臣”,他的“体育救国”理念与实践是其爱国主义思想与爱国行动在体育层面的具体表现。

同志说:“爱国是东北大学的传统”,这一光荣传统正来源于老校长张学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迁往北平(今北京)、河南开封、陕西西安、四川三台等地,前后流亡长达15年之久。但东北大学不但弦诵不辍,反而在张学良的爱国思想引领下成为一所“抗日的大学”、“爱国的大学”。东北大学师生不但自觉地走在了“一二•九”运动的最前列,而且其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活动更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的导火索。不仅如此,东北大学师生还在国家危亡之际前赴后继、投笔从戎,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国驻印远征军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先后涌现出50余位英烈、12位共和国将军。

在和平建设新时期,东北大学继承了老校长张学良的爱国精神和“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以及老学长刘长春勇于拼搏的奥运精神,并用新的形式将其发扬光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北大学践行“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努力创新,不但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教授,还重视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形成、人文艺术美学修养的提高,以此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东北大学还秉承学校重视体育的历史特色,极力发展体育事业,其体育师资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60余人,并培育出了国际级、部级裁判员。体育部不仅创建了辽宁省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还独树一帜地于1986年在体育教学中试行双语教学,创建并形成了“以滑冰课为特色,轮滑课为基础,双语教学为先导,其他项目为支撑”的体育教育新格局。东北大学还是教育部批准的“试办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之一,学校组建了篮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五支代表队,在全国及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得佳绩。2002年田径代表队在辽宁省第六届田径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在全国高校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男子篮球队先后六次获得辽宁高校比赛冠军、首届中国大学生超级联赛常规赛北区冠军,并于2006年4月获第二届联通新势力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总冠军,使东大体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张学良老校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是东北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东北大学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80年来,东北大学在老校长爱国精神与拼搏精神的激励下,以国家兴旺为己任,将学校发展同国家长远规划相结合,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先后成为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并正朝着“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大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王树楠.张文襄公全集:第106卷[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13.

[2]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第八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7.

[3]毕万闻.张学良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4]张汉卿校长训话词[J].东北大学周刊,1928(53):59.

[5]畏.我武维扬[J].东北大学周刊,1929(85):39.

[6]张友坤,钱进.张学良年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7]王永祥,王爱光.东北大学体育八十年[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8]东北大学一览编辑委员会.东北大学一览(1936)[G].北平:东北大学出版社,1936:4-6.

[9]东北大学理工学院.东北大学理工学院概览(1930)[G].沈阳:新华印书局,1930:39.

[10]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70辑[G].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第十四届华北联合运动大会高级部男子田径赛运动结果[J].东北大学周刊,1929(77):41.

[12]樊广武.六年来之东大体育[J].东北大学六周年纪念增刊,1929(1):97-98.

[13]孙晶岩.中国奥运第一人(连载之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8-03(11).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篇6

本文作者:鲁琦工作单位:巢湖学院体育系

安徽省城镇女性消费观念调查结果体育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消耗体育物资产品、购买各种体育和参与、观赏各种竞技运动、健身运动等服务产品的过程。”[3]体育消费属于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是为满足马斯洛需求的较高层次。体育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态度以及对体育产品价值追求的取向,体现为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根据消费观念的一般理论,本研究将体育消费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理性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好”与“坏”,追求产品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感觉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喜欢”与“不喜欢”,追求产品的品牌、式样、吸引力;感性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满意”与“不满意”,追求产品所提供的身体与心灵感受。调研中,请受访者填写对体育消费观念三个层次的评价,采用5分制方式来表达与分析结果:特别注重(4分),注重(3分),一般(2分),不太注重(1分),不注重(0分)。均值处理后获得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得分分布见图1。表1调查对象年龄分布表2调查对象职业分布职业工人商业、服务业离退休其他职业N347216241135%13.50%8.40%9.37%5.25%企管人员公务员教师医疗卫生30532743556511.86%12.72%16.92%21.98%年龄段20岁~30岁31岁~40岁41岁~50岁51岁~60岁61岁以上N657803546362203%25.55%31.23%21.24%14.08%7.90%图1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得分分布调研结果显示,理性体育消费(物美价廉、经久耐用,3.13)仍然是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主流观念;重品牌、重式样、重使用的感觉消费观念(2.81)次之;而重身心感受的感性消费观念(2.56)正逐渐深入人心,体育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数据表明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正处于转型期,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身心满足(健康、快乐、审美)等新型消费观念正逐渐为广大职业女性所接受。

职业差异对比通过X2检验,城镇女性的体育消费观念的职业差异显著(p<0.05)。通过两两比较,除企管和公务员,工人与离退休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职业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体育消费观念更易于受个人因素影响,因而更加趋于多元化。感觉消费、感性消费等新型体育消费观念,较之工人、离退休等职业,更易于被接受。教师群体则更加认同理性消费(3.02)和感性消费(3.55)两个体育消费观念层次,其中感性消费的认知度在所有职业中得分最高,而感觉消费得分值相对较低(2.45)。工人与离退休职业群体,理性消费认知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不甚赞同感觉与感性等新型消费观念。医疗与商业服务业群体较为重视感觉消费(3.29和3.61)观念的,更加看重体育消费产品的品牌、式样以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消费理念多元化趋势较为明显。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形成源于许多因素,诸如宏观的经济环境、政策导向等,微观的供需关系、个人因素等,也有妇女的体育认知、消费动机等。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归纳和选取了A: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B:体育消费环境;C:体育兴趣;D:经济收入水平;E:传统文化与消费观念;F:学历;G:家庭责任;H:闲暇时间等。通过对受访对象的问卷调查,采用5分制(0-4分,不重要———非常重要)记录数据,均值处理获得表3所示结果。数据显示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体育消费环境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较大,各职业调查得分均在3分(比较重要)左右,职业差异不大。体育兴趣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影响较小,反映女性从事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并非出自对体育爱好,这与男性体育消费受体育兴趣影响较大[5]不同。工人职业群体认为经济收入水平对体育消费及其观念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87),这与该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关系密切,使得工人职业女性大多选择量入为出、追求物美价廉的理性体育消费观念。其余各职业收入水平得分在2.42-2.99之间,差异不大,但也认为收入水平是影响体育消费观念的一项重要因素。离退休女性因其年龄较大,受传统文化与消费观念影响较大,是各职业中唯一认为传统消费观念(2.89)影响较大的职业。学历因素对工人、公务员、教师的体育消费观念影戏较大。家庭责任因素职业差异不大,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适中。闲暇时间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影响比重较大,除离退休(1.98)和其他职业(2.41)外,其余职业群体受闲暇时间影响程度均较大(3分以上)。结合图1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工人与离退休职业注重理性消费,但其成因不同。工人群体主要是因为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时注重量入为出;离退休女性则主要受传统的文化思想与消费观念影响,此外闲暇时间充裕,使得该职业群体体育消费时可以理性思考。教师职业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并重,主要因为其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完善,一方面注重理性消费,另一方面重视体育消费时的身心体验。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相对重视品牌、式样、消费效益等感觉消费观念,与其经济收入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少有关。企管、公务员职业女性持感性消费观念比重也较大,受其学历层次较高,文化观念前卫影响。

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正处于转型期。从单一量入为出,重视产品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理性消费理念,向理性消费、感觉消费与感性消费的多元化转变。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体育消费中获得更多的身心满足(健康、快乐、审美)等新型消费观念正逐渐为广大职业女性所接受。安徽省城镇女性体育消费观念职业差异显著体育消费观念在不同职业女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工人、离退休和其他职业女性最注重理性体育消费观念;企管、公务员、医疗和商业服务业群体则持感觉消费理念比例最高;教师职业最注重感性消费理念。各职业群体自身的消费理念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中消费理念较为平衡与多元化。各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成因各异工人群体体育消费观念主要形成因素是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离退休女性则主要受传统的文化思想与消费观念影响。教师职业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并重,主要因为其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完善。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与其经济收入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少有关。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消费理念趋于多元化受多方面因素,包括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体育消费环境,学历层次,文化观念等的综合作用。丰富女性体育消费产品与服务体育消费产品(服务)的市场供需关系是影响体育消费观念的重要因素。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产业结构尚显单一。体育消费产品(服务)多样性尚有欠缺,特别是针对女性体育消费的产品与服务,尚不能有效满足女性消费群体需要。应进一步丰富女性体育消费产品与服务,满足多样性选择需求,从而促进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改善体育消费环境,培养女性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消费中的组织指导水平,改善场地设施质量,强化体育消费提供者的服务意识,全面改善体育消费服务质量。从而,让更多的各种职业的女性,能享受到优质的体育消费服务。此外,应增强女性的体育参与感,培养女性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女性更有意愿进行体育消费。提倡新型体育消费观念现代女性具有社会、家庭与工作的多重责任,女性群体的身心健康更应受到关注。应积极倡导健康、审美、快乐的新型体育消费观念。让女性在体育消费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精神满足。实施差异化体育消费市场营销手段应依据不同职业女性的消费观念特征,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消费市场营销手段。细化女性体育消费市场,一方面,有利于不同职业女性享受到适合自身的体育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有利于体育消费市场的多元发展。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篇7

近年来,我国对体育文化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误区和问题依然存在.在大学体育文化领域内,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作用,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以及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往往有很强的学科局限性,研究领域较窄,其他方面的人文社会知识涉及的较少,此外,生态体育文化研究者缺乏广泛的学科背景,其研究仅限于理论概念和现象等,无法挖掘到深层次和多角度的问题.况且,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结论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意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很难形成热点及引起社会关注.

2大学生态体育的内涵及作用

虽然学术界至今对生态体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其先进的理念已经深入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首先,生态体育对个人而言,以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为原则;对体育文化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尊重和遵守不伤害原则;对于社会和公共团体而言,它代表这体育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2.1生态体育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巨大动力,生态体育融合了环保、自然的新领域,为体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血液.生态体育覆盖面极广,包含多种体育形式,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等,其原则都必须是绿色生态的,要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2.1.1接近自然,热爱自热生态体育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价值,接近自然、热爱自然是其首要原则,尊重每一个物种的生存空间,力争做到绿色体育、天然体育.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以生态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生态体育是以生态为中心的体育文化,也是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中的任一环节都要做到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大学校园作为生态体育的载体,要积极为学生们营造“和谐”“、生态”的外部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因此,基于生态体育理念的大学体育文化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还需要健康环保的体育活动使校园文化更加蓬勃有生命力.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代名词,也是创新人才的载体,学校通过营造与和谐生态大学互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生态大学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学校应在体育课中弘扬生态精神,让生态环境、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成为建设生态大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1.2人与自热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观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发展观,其内涵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持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始终保持最优化的关系,达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优化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发生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威胁人类生存空间的事例,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必然趋势.人与自然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命的载体,自然的退化和破坏终将导致人类文明的消失,因此,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发展.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无法预测的,因此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的法则,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节约利用每一种生态资源,做到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的指标.此外,生态文明的消费观也应是科学绿色的,既满足自身基本需求,又无需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时刻提醒自己绿色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使人与自然形成良性循环.

2.2生态体育的必要性

生态体育强调社会发展要和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学校要适应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让高校学生也参与到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行动中来.生态体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独立完成.2.2.1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的有效途径竞技体育中所要求的坚忍不拔、勇敢无畏、诚实守信等原则同样是生态体育文化的精神向导,因此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的道路上,生态体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多样开发体育活动类型,其一,增加观赏性与参与性的活动,如游泳、滑冰、爬山、帆船等,动静结合,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需要.其二,高强度与低强度运动结合训练,高强度运动包括攀岩,赛跑,潜水等,低强度运动包括骑车,徒步行走,垂钓等,在快慢节奏的交替中,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从而提高对学校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到达强身健体,终身体育的目的.2.2.2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一直困扰人类的永恒话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已付出惨痛代价,使得人与自然处于激烈对立的层面.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天人合一”原则,力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课程往往都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有利于大学生在自然的熏陶中形成环保意识,在与自然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此外,还能使学生开阔胸襟,抛下一切烦恼杂念,尽情的享受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从而启发学生更好的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3生态体育文化的构建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注重生态体育文化建设,定期举行的户外生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如浙江农林大学在西校区进行扩建和修缮,本着“崇尚自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原则,目前该校区已成为集教学、旅游和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生态校园.其中,该校区绿植覆盖面积为68%,有两千种以上植被和大量珍稀物种.由于环境优美又依山傍水,学校浓浓的环保和生态理念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也吸引大量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考查研究.浙江农林大学的构建和设计无一不体现生态自然和谐的理念,其体育场馆的维护和绿化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都与其校园文化宗旨息息相关.在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具备开放性,多样性和竞争性等特点.首先,生态体育不仅仅是校园内部的封闭管理,更应面向全社会;其次,体育课程形式多样,要引入崭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吸取外国先进经验并注重于国外合作交流,使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与时俱进;最后,体育精神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但生态体育更加注重在竞争中和谐,并培养大学生乐于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使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全,更加顽强.此外,该校还成为全国首个开展野外生存课程的大学,由于其地理位置植被覆盖率大,有大量山地、灌木、湖泊等,为其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奠定基础.学校建立了户外拓展基地,让学生进行野外生存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登山、攀岩、负重越野、宿营、潜水等项目,让学生在自然中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要营造浓厚的生态大学体育文化,仅靠体育课程的安排还远远不够,还需将生态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要特别注意生态体育文化的开展和普及,利用宣传栏和多媒体,并定期播放体育资讯和赛事.还可以定期举办生态体育盛会赛事,如生态体育节,运动会等,让校园生态体育项目为广大师生带来心情的愉悦和比赛的快感,使生态体育观念深入每一个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中.

4总结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篇8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人本理念的内容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对“人本理念”的思想作出必要的强调,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学习心理,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人本理念;高校体育;教学运用;探究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当前可谓是深入人心,成为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主体。高校是为社会培训优秀人员的重要场所,体育教学的内容不仅能够强健学生的体魄,更能够在培训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塑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当然,教师在授学过程中,也不能对人本理念的认识过于主观化,应该将其和素质教育的观念进行有效结合,实现高效体育的高品质教学目的。

1人本理念的主要内涵

人本理念主要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点,将学生设定为教学的根本,尽可能凸显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地位,这种教学理念,是对当前素质教学内容的一种阐述,同时也是对学生个人学习动力的一种全面性激发。在体育教学中强调人本理念,其实质性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同时,能够帮助他们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老师应该对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进行考量,具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引导他们主动深入参与到课程内容中来。还有,基于人本理念的教学活动,也不是单纯的侧重于某个方面,而是对于社会、学科与学生本身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确保大学生可以获得全面性的发展。

2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当前高校的教学宗旨出现了一些变换,但是在体育教学的课堂,老师所沿用的教学理念,仍旧是传统化的内容,并未根据新时代的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化的变动,这就导致他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的选择上,可能会出现一些让学生排斥的教学问题,像老师的教学地位过于主观化,对学生的学习建议并未给予重视等等,这些不仅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内容缺乏积极性。2.2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不高。相比较高中时期的学习而言,大学教育具有更为灵活的特点,所以有不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也缺乏足够的热情。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教学内容,展开机械性的练习,还有一些学生则对于体育学习完全没有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忽略了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得学生体育锻炼效果也是愈发下降,这对于高校整体教学也是极为不利。2.3课堂的教学方法不够全面。由于缺乏教学理念上的认识,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难以就体育学习锻炼的内容达成一致性,这也就会导致体育教学过程中矛盾不断。在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老师有着自己的看法,而学生则有着自己的观念,这两种形式上的冲突,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内容,影响了整体性的学习质量。在研究中还发现,不少高校体育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旧残留许多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子,这对新型课堂的构建,也造成了一些阻碍。

3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原则

3.1针对性原则。在高校体育课堂上采取人本理念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首先应该对针对性的原则内容做出强调,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可能有些学生的体质能力较强,具有丰富的体育锻炼经验,或者有些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某种体育锻炼项目,面对这些问题,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引导。与此同时,在教学中,老师也应该放低教学目光,尽可能给予每一名学生相应的教学关注,这样才能提升体育教学质量。3.2人文性原则。在高校体育课堂上,老师应该制定出相应的人文教育方案,将其和体育技巧方面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尽可能丰富整体的体育教学思想。在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时,老师除了要宣扬体育锻炼本身所具备的健身价值之外,还应该帮助学生对体育精神的内容进行领悟,让他们在体育精神和身体素质上都能得到相应的提升。人文价值的内容,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所以坚持人本理念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3.3多元性原则。多元性的原则内容,主要表现在体育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上。由于高校教学的特质,所以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会提出不同的学习观点,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这些建议进行充分的考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展开多元性的拓展,条件允许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充当“小教师”、“小教练”的角色,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拓宽课堂上的教学方法,这样还可以为人本理念的落实,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策略

4.1设立有效的教学目标。人本理念的内容打破了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局限性,更强调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要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其精神意志,以学生为主,为他们设计出合理化的学习目标。首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浮动”性的设置,像在“技能”方面的教学中,可以将体育项目分为田径技能、跳远技能等,而“体能”板块中,则要按照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来进行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划分的内容,选择适合自身的目标层次;其次,要建立一个全面化的教学目标来。对不同的学生,都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人本理念的内容,借助全面的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2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发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体育训练内容来,这样才能够深入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他们掌握团队合作的思想。例如像在对“篮球”的内容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对其中的传球技巧进行分析,讲授传球知识和传球内容,让一些具有基础的学生,手把手的带领别的学生进行训练。在结束指导活动之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单手侧传球,也可以双手在胸前进行传球,或者是行进间传球等等,趣味性的学习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学课程内也应该偏重于那些非竞技类的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并且能够平衡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让体育教学具有更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4.3做好相应的教学评价。在人本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从原先的“分数评价”,转化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教师可以利用参考资料,来对整个评价的体系进行量化。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方式,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行为意识和体育能力做出综合性的评定。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应该将人本教学的理念,和人文性质的内容糅合到一起,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做出有意义的引导和点评,深化他们的体育学习思想,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样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才能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5结语

总而言之,在体育课堂上执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意识,端正他们的体育训练态度,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展开多元性的巩固,这对最终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尚玢.人本理念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3):4,6.

[2]苏顺民.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6(10):161,141.

[3]刘晋升.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5,5(4):98-99.

作者:杨玲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第二篇

摘要:人文理念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教育的核心思想,是高职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强化人文理念,鼓励学生参与;专化人文理念,端正体育态度;深化人文理念,创设良好氛围等多种措施,共同构建融合人文理念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推进新时代高职体育教学的迅猛发展。

关键词:人文理念;高职体育教学;体质教育;人文教育

人文理念是人类共同的精神现象,即一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渗透人文理念的高职体育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娴熟的体育技能,更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速变化的社会。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来渗透人文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办学教学的重要表现,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合理培养方式,有利于我国高职体育教学质量的升级。

1强化人文理念,鼓励学生

参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对体育技能的学习主要采用模仿的形式,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对体育内容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也没有积极参与的热情。教师在僵化的教学模式中只是将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而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也无从了解。这种状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新时代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强化人文理念,具体有2层含义:一是注重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二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有效沟通能力与合作共进的能力。室外体育课是高职体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将人文理念融入到室外体育课中对发展高职体育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室外体育课是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主要地方,但长期的模仿学习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强化人文理念则能有效克制消极情绪,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例如,教师在教授体育技能前,可以援引一些体育名人事迹,利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话题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通过交流沟通找寻体育活动学习的乐趣。学生能凭借这些有趣的课外话题找到课堂所学内容与自身生活实际相通之处,联系到原本枯燥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人文理念在新时代的应用体现在高职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即由原先的教师主导转变为以生为本,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起辅助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人文理念,有意识地将人文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体育技能获得的同时也要强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关注学生心路历程,更加注重学生“人”的体验。教师逐渐将人文理念渗透在高职体育教学当中,在体育综合能力的提升中蕴含人文理念,更在人文理念的强化中培养体育综合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当中。

2专化人文理念,端正体育态度

体育发展从来不单单是指一种竞技运动的崛起,而更多的是蕴含在体育中的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高职体育教学中更需要对体育态度的端正、对体育精神的发扬。而渗透了人文理念的体育教学才能脱离简单的动作教授,富有灵性,充满生命的意义。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让学生学会各种关于体育运动的技能,更让学生关注蕴含在体育活动中的人文知识以及体育背后的精神意义。这样的体育才是完整的,才能真正被学生传承。教师可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学生端正其体育态度,深入理解属于体育自身的精神诉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在体育界,那些成功的运动健儿其背后所经历的辛酸,不是常人能够体会到的,其中所包含的拼搏精神、坚韧的毅力是用来教育学生最好的素材,尤其是在现阶段学生普遍抗逆力差、心理脆弱和缺乏信仰。教师可以以中国女排为例,讲述女排故事,总结女排精神,告诉学生中国女排在任何时候都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经历沉浮而历久弥坚。作为新时代学生更应该学习女排精神,在平时的体育学习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此案例中,教师在启发学生的同时,要紧紧把握学生思想的关键点,并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引导,从而将技能教学课堂向人文魅力教学拓展,让高职体育教学的魅力绝不仅仅囿于方寸之课堂。高职体育教育要做的绝不会只是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提升,而是对体育精神的传承、对体育内涵的诠释。教师通过人文理念,将人文之花开进体育教学的课堂,开进每一个高职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对体育领域榜样事迹的了解,真正理解体育精神,端正体育态度,从而做到对体育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3深化人文理念,创设良好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良好心理的沃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其行为等都耳濡目染受到校园氛围的影响。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欲在体育领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单单认识体育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将人文理念根植教学过程,并在和谐美好的人文氛围中积极参与到体育教育的行列当中。由此可见,营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向上的环境中收获终身体育的养成,成为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人文氛围的营造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元化方式来创设和谐环境。例如,教师在教学日常可借助校园广播、黑板报等方式宣传体育常识,歌颂体育盛事,并开展学习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优秀事迹的活动。此外,教师也可以创办体育协会,建立各种运动俱乐部等,为学生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例如,学校平时可以开办乒乒球兴趣班,并为学生讲述张继科、马龙等奥运健儿优秀的乒乓事迹,播放大赛视频,让学生在场外也能与奥运健儿同欢呼。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乒乒球比赛,让感兴趣或有意向的同学参与其中。如此,学校的乒乓氛围必然浓厚,在学校正式开展乒乓教学时自然轻松又和谐。学生在一个和谐轻松的体育环境中更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文化的积淀,引导学生关注体育知识以外的人文文化,并能在长期的文化积累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教师通过合理地渗透人文理念,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教学,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深化人文理念,创设良好氛围,能更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也让高职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4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中有机融入人文理念对促进体育教育、升级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是高职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经关卡。教育工作者只有从宏观处着眼于体育教学,采用有效措施应用于教学日常中,将人文理念内化到高职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真正找到属于体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点,构建符合新时展要求、体现以人为本、推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常超.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19-20.

[2]顾启兰,许文婷.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体育活动中人文素养培育的作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1):106-108.

作者:赵鹏 单位: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

第三篇

1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体制往往都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填鸭式教学遵从强制性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个主导地位具有权威性,不容置疑。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缺少话语权,自身的诉求得不到满足。与此同时,受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生育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受到百般的呵护,动手能力差、自主能力弱、承压能力低,家庭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非常关注,而对于其它能力的发展普遍不够重视,例如体育活动、兴趣爱好、社会实践等。受这两方面的影响,当前我国学校系统中的学生普遍存在体质能力不足、团队协作精神缺乏、心理抗压能力孱弱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活动可以全面锻炼身体、均衡提高机能水平,体育活动的集体性和协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规则意识,体育活动的对抗性和胜负可以锤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正确对待输赢的健康心理。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要破除以往那种命令式、恐吓式的教学方法,做到真正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聆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了解生命本质、实现自我价值[1]。

2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可行性

首先,体育的本质是人的身体活动,体育与人密不可分,体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满足人的需求紧密联系,可以说,体育与人文关怀有着天然的联系,体育中具有健康、积极、自由、平等、卓越、友善、合作等意义,体育也彰显着人类珍惜生命、追求生命意义的蕴含。通过体育,人体变得更加健壮,生理机能变得更加完善,心理情绪变得更加积极阳光,人类的勃勃生机得以维护和加强,人类的创造力得到强大身体这个物质基础的支撑,由此也带动了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体育与人的紧密联系以及体育对人的发展的有效促进,为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融入提供了良好基础。其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体育教学的方式主要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非常频繁,不仅有语言上的交流互动,还有身体上的接触,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截然不同,体育教师的教学更多需要借助肢体语言,而学生的学习则主要通过亲身实践,体育教师通过示范、讲解、指导、纠错来教授,而学生通过聆听、实践、试误、改错、巩固、提高来学习,教与学的互动为人文关怀的融入创造了机会。

3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基本方法

3.1因材施教。体育教学面向的是身体素质水平、心理韧性水平、运动技能水平不一的众多学生,而体育教学计划往往却是统一化、标准化的,用同一种教学要求往往会造成有些学生感觉太容易,而另一些学生则感觉太难。这种状况容易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而产生懈怠,而有些学生因为“吃不了”而产生畏惧。因此,体育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对教学难度进行合理调节,对基础能力的学生提高教学要求,对基础能力弱的学生降低教学要求。在具体教学策略方面,可以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实施分组教学。3.2强化协作。虽然体育教学的内容通常受教学大纲规定的限制,但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对教学内容还是具有相当灵活的选择权的。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强调竞争,也要强调合作,竞争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对抗欲望,培养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合作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精选教学内容,意味着体育教师要合理配置竞争与合作教学内容的比例,更加突出协作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不能完全为了完成技能目标,不能完全“为教学而教学”[2],突出协作也意味着体育教师可以对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微调,例如隔网对抗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将击败对手的运动目标,调整为协作完成更多回合的任务目标,通过这种调整,有些害怕失败的学生就会得到鼓励,进而积极参与进来。传统上,体育教学往往偏向于军事化的训练,采取的是一种支配式的教学策略[3]。集合、整队、报数的课堂常规千篇一律,让人倍感沉闷、压抑,而教学中对队列队形的严格要求,以及单个独立体育技能的反复演练,也让人厌倦。因此,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要引入更为多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课堂常规方面,可以引入多种队列形式,如圆形、U形、方形等等,整队报数也不一定需要学生站的笔直,可以事先规定好队形的地点,让学生坐下来听教师讲解和示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教学中通常的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的模式,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热身、通过小型对抗或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和发展技能。可以综合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赛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主导者,是发号施令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控者,他们不仅要准备教学计划,还要组织教学,还需进行评价,可谓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位置[4]。这种家长式的教学生态,既造成体育教师大量精力的耗费,也造成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遮蔽。事实上,学生应该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学生应该在体育教学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参与,才能形成终生体育思想。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转变大包大揽的思想,勇敢地、聪明地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体育教学的准备阶段,可以让学生负责热身的组织与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的设置,在评价阶段,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在纠错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相互纠错,在提高阶段,可以让学生组成互助小组等等。所有这些措施,都是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大有裨益。体育教学不是一个需要体育教师讲太多话、做太多事的课程,主要还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和融入教学的进程之中,通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调整,就可以体现出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频繁的特征为人文关怀的融入创造了天然优势。因材施教、强化协作、丰富方法、突出主体等是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大帅,张川琦.学校体育人文关怀内涵及必要性探究[J].运动,2016(11):81-82.

[2]王媛.大学体育教育人文关怀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9):145-147.

[3]潘凌云,陈海波.体育教学与人文关怀的整合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1):101-104.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篇9

1.1研究对象

以“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以全国60多所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体育教师250多人,学生1000多人。

1.2研究方法

1.2.1观察法

实地观察了河南省实验中学、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的40多节体育常态课。通过电脑播放观察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观摩展示活动的光盘80多张,详实记录了许多体育教学方法革新的形式和技术。

1.2.2访谈法

针对研究内容,按照设计的访谈提纲专门拜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的董翠香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的王华倬教授、姚蕾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沈建华教授等22人。

1.2.3问卷调查法

共设计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体育教师问卷发放251份,回收234份,有效问卷194份。学生问卷发放1080份,回收1044份,有效问卷938份。对这些问卷进行归类统计,找出共性或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2.1.1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

创新教育多数是从心理学入手,针对人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等这些本能的方面对教育创新进行探讨。创新教育,特别是面向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它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3]。创新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理念的创新性,是从提高创新素质、塑造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出发对教育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的理性认识与判断,是对自己的教育理念的突破和创造,显现出根本性、简洁性、指导性、时代性以及系统性的鲜明特征。它与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2.1.2创新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方法的要求

1)对体育教师及教法的要求。体育教师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创新性的教学。体育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坚信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创新的潜质,任何学生都可以通过合适的教育培养成有创造力的人才,后等生与优质生一样,关键在于体育教师如何培养、如何挖掘;其次要坚信和理解孩子的创新素质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一种模式包打天下已经过时,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量体裁衣,给予不同孩子的个体弹性要求,引导孩子的发散思维,尊重孩子的爱好,鼓励“标新立异”的思维和“为所欲为”的创造,激励孩子自主学习、学会质疑等。第三,要承认孩子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育对他们创新素质的培养起绝对作用。多实施启发引导、诱导质疑、探究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积极进行反思和总结。体育教师有了坚信学生具有创新的潜能、坚信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同层次、坚信学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等理念还不够,还必须实施创新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方法与一般的常规教学方法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体育教师以系统的思维和行为培养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革新和创造教学手段,实施创新教育。如发现教学法(教师仅给学生一些事实和思路,提供有效的素材,进而提问、引导和等待,激发想象力,启发思考、独立探索,鼓励他们自己发现规律、掌握原理)、开放教学法(强调的不是已有结论,而是对不同结论的有效判断,更注重知识的动态发展,能力结构的稳定等)、讨论教学法(分成小组后的学生,通过研讨、争辩等形式进行切磋交流,可自愿分组也可固定分组,教师充当主持人、引导人,留给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激励学生学会博取所长)等。

2)对学生及学习方式的要求。学生应正确理解和把握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务实的创新价值观。首先,打消创新的神秘感,没有必要一提创新就认为是爱因斯坦、牛顿的专利,新技术的练习方式、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等都可等同于创新。第二,打消创新的自卑感,任何人都可以也必能创新,并非都是科学家才能为之。第三,创新是一个动态、可持续的发展过程,针对自己的微小新想法、新设计、新思维,进行及时反馈和思考,固化进而举一反三,明白自己的创新价值和行为。第四,善于紧扣身边的典型创新实例,暗示自我创新意识,不断模仿并积极实施转化。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方法、强化自己的新型学习行为,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必须这样吗”、“我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等。专业化体育教师的“引导”、“启发”角色比“传道”、“授业”更为重要;创新型学生的“辨别”、“筛选”、“思考”角色比“接受”、“复制”更为必要。把更多的精力体现在学习方式上,学会疑惑教师的教法,学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改进自我的途径,真正让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接受自己学习道路上所犯的“错误”和所走的“弯路”,发散思考、求异思维,并心甘情愿地与教师、同伴分享学习上的“新发明”、“新方式”,努力做一个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式、具备创新意识的创新型学生。

2.2体育教学方法应用的调查及分析

2.2.1选用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不同体育教师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也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时期、不同教学阶段也会有所不同。调查的194份体育教师问卷中,选用体育教学方法考虑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和基本素质,占68%,其余的依次为教学目标和任务、课程内容和要求、场地器材设施、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习惯等。体育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考虑最多的不是自己也不是教学内容,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素质水平。可以说这也是体育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新课程以来的最大转变,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也正是如此,创新教育理念才能落实,教育创新才能实现。

2.2.2体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种类繁多,体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上面的基本上是一些常规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说每节课都用,并且还反复的用;而下面的体育教学方法就显得有些陌生,不排除有些体育教师也无形中在用,但不懂得归纳和总结,或是用到了其中某些环节和内容。如探究法,虽然体育教师不会像书本上描述的那样严格程序操作,但提问题、引导学生启发思维等个别环节还是时常使用的。总体上,体育教师使用的新型体育教学方法远远不够,借鉴新型教学方法辅助教学的行为不强,实施新式教学方式不理想,这也正是难以实现创新教育所欠缺的方法基础。

2.2.3体育教师指导法的使用

众所周知,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其创新能力,只靠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是不够的,还必须积极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不断引导、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所列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锻炼创新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统计出的数据也同样表明,“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和空间(占90.2%)”、“多用集体形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占89.3%)”、“给学生留足够的空间(占83.6%)”、“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82.5%)”、“鼓励学生自创练习动作(74.2%)”等依次成为体育教师认为最为必要的排序,体育教师对这些大道理也都明白,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评价也比较一致,但具体实施起来可能会有偏差。

2.2.4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

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有笼统的(如教学思想、教育观念),也有具体的(如方法本身特点、器材设备等)。体育教师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解,调查结果。总体来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思想观念等属于指导思想的因素,以及教师的水平、场地器材设备等因素对体育教学方法影响较大,是影响体育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教材的性质等因素排在后面。不难看出,从心理和认识层面,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能体现出真正意义的指导思想,也能脚踏实地的认真落实。

2.3体育教学方法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到底如何,学生最能反映真实情况。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意见较多,具体调查结果。在调查的938份学生问卷中,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意见中,“教的内容枯燥,不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和锻炼的积极性”排在首位,有400多份(占42.6%);其次是“教法单一、老一套,变化不够”;还有“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少”、“过多的身体素质训练”、“与学生交流不够”等也是引起学生对教学方法不满的原因。

2.4体育教学方法应用的改进建议

1)培养学生的视角: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与学生打成一片,培养兴趣,使其在做中学、玩中学;结合运动场地器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因材施教,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杜绝体罚;积极吸纳学生的建议,尊重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选择,发挥学生特长,关注学生成绩的上升幅度,帮助学生学会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多举办体育比赛,引领和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

2)提高自身的视角: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反思,认真总结,加强沟通,重视研讨;完善自我,多举办优质课观摩活动,组织培训、集体研讨、切磋、听课、评课等活动;探寻简单易行、实效性高的教法,针对学生身心规律区别对待,利用学生干部带动练习;给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其在愉快、轻松、无负担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锻炼,促使学生养成团队协作的意识,使其在运动中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技巧及上课形式的视角:吸取其它教师的优秀经验,针对自身能力、学生的身心基础,创设、改造体育教学方法,从中探索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注重强化直观教具的应用,实施启发式教学,不断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调整修改、灵活选择,增加些游戏和教学比赛;课堂要灵活多样,教法变化多端,教会学生自主参与、自查自评的能力;了解急救常识、培养安全意识、懂得解危措施。

4)教学设施及外部环境的视角: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实行男女分班授课,激发学生锻炼的欲望和兴趣;根据已有体育场地、器材的条件,合理设计场地的使用效率,改造、自制一些简单的器材,紧扣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设计合理而高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不断增加体育课时,重视体育课的实施效果。

3结论与建议

1)创新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它对体育教师及教法提出了要求,也对学生及学习方式进行了明确指引。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健康第一,创新优先”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2)体育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依据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场地设施、自身的教学能力等也成为选择依据和参考。

3)体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示范法、分解完整法等,而念动法、情景法、小群体法等新型教法的应用较为欠缺。

4)体育教师应用指导法体现在:给学生留有创造和发挥的空间,用集体形式培养团体意识,指导学生进行自查自纠等,这些认识基本一致但具体实施起来偏差较大。建议体育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多创设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篇10

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

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界定独立建构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其次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弄清什么是“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关于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问题,时下呈现出两种不同主张。第一种主张认为,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是体育学学术成果,即把体育学学术成果当作批评的对象,主要对体育学学术成果进行评判,持这种主张的人为数不少,也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第二种主张是以整个体育学术活动体系(体育学学术实践主体和体育学学术实践的成果)作为批评的对象,它不但对体育学学术成果展开评判,还对体育学学术观念、品格、环境、思潮、流派以及学术批评自身进行判析。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主张,并倾向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作如下的界定: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包括学术主体、成果、理念、风格、思潮、流派、运动以及学术批评本身,即包括一切体育学学术活动系统。比如李力研“科学研究必须老老实实——因杨杰、周游两作者而说的话”以作者(学术主体)为批评对象,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科进展报告”以中国体育社会学学术成果为评判对象,赵山成“试论茅鹏的学术思想”以茅鹏及其学术思想为对象,黄卓“关于体育科研中的责任与道德问题”以学术责任和学术道德理念为对象,陆一帆“体育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置疑与推敲”以学术方法为对象,张力为“研究报告评价标准的界定与联想”以学术成果报告标准为对象,杨正云、王颖“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学校体育思潮的历史变迁”以学校体育思潮为对象,王新、钟明宝“刍论体育批评的含义及其形态”以体育学学术批评自身为对象等等。可见,体育学学术批评,是对体育学术活动系统中各种具体学术现象,从科学的观点出发,作出思想性、理论性及价值性诸方面的评价。从表面上看,我们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范围如此界定,似乎与体育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同等。事实上,它们有较大的区别,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具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具象性所谓具象性特点,是指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是各种“具体的体育学术现象”,或者是一项成果,或者是一个或几个学术成果主体,或者是一种学术思潮,或者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或者是一种批评方法,或者是批评的主体等等。体育学学术批评正是对这些具体要素有针对性地予以研究。毫无疑问,体育学学术批评这种具体的局部研究当然也要联系其它部分甚至体育学整体,但是,它是由具体而整体,其研究的中心始终是具体的体育学学术现象,也可以说,体育学学术批评是局部微观研究。这是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一个基本特点。集中性所谓集中性,是指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学术成果”这个基本要素上,也就是说,体育学学术批评是以“学术成果”作为体育学学术批评最基本的对象,其它各种体育学学术批评活动,如“体育学学术主体”批评、“体育学学术理念”批评、“体育学学术风格”批评、“体育学学术思潮”批评等,只不过是“学术成果批评”的延伸,或者说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批评对象的转变。之所以如此立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体育学学术成果”是体育学学术批评系统各要素的核心,是体育学学术意识形态最常见、最基本、最直接、最活跃的形体和存在方式。体育学学术领域里的一切学术现象一旦离开了“体育学学术成果”这一具象形体,就无法存在,也就不称其为体育学学术现象了。所以,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第二个特点是极具集中性。现代性所谓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具有现代性特征,是指体育学学术批评主要是以现实的、最新的多种多样的体育学术现象为主要对象。尽管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偶尔会投射聚焦在过去某个历史时期的一个点上,但这种偶尔的投射聚焦往往也是为了评介该对象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学学术批评是对当代现实体育学的研究,属于一种共时性研究。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这种现实性特征,一是来自体育学理论发展的宏观驱动,二是来自体育学学术批评价值的内在要求。因为体育学要发展,体育学学术批评要前进,都需要以新理论、新实践、新成果为研究对象,也只有通过对开创新领域和出现新论断的批评与评价,才能实现真义上的进步。所以说,“现实性”特征直接决定着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意义、价值和生命。由此,可以说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就是体育学术活动中各种具有一定新质的具体的体育学术现象。其中,最新的体育学术成果是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基本对象[3]。学科性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与体育学学科内涵和外延紧密相关,体育学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所有成果部分都应该是体育学术批评的对象,如果其内涵与外延超出体育学学科领域,则不应成为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因此,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具有学科性特点。这是体育学学术批评区别于其他批评的最显著特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确立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时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第一,我们必须客观、公正地面对各种体育学学术批评实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而是主观主义、片面主义当头,偏于一隅,就可能使体育学术批评有失公允。第二,我们的研究必须是对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全面整体的研究。如前所述,尽管我们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作了简单、静止、孤立的解说。但在体育实践中,这些对象并不是简单的、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复杂的、运动的、庞大的、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体育学学术批评必须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予以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研究。只有尽可能的全面真正地占有体育学学术批评的研究对象,才可能保障独立建构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性质

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性质,是独立建构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基本问题。搞清这个问题,有利于体育学学术批评在体育学中的合理定位,有利于体育学学术批评的自身建设,更有利于体育学学术批评的科学化发展。首先,体育学学术批评是体育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理论。诚如杨黎明所指出:“如果按传统的方法将体育学划分为体育学实践和体育学理论的话,我们认为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合理定位应该放在‘它是体育学实践与体育学理论之间得以连接的纽带和桥梁’这样一个认识层面上。因为体育学学术批评源自体育学实践,而体育学实践通过体育学学术批评上升为体育学理论,体育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体育学学术批评,并通过批评促进体育学实践的进步。如此周而复始,就构成了体育学的运动发展历程。”[2]体育学学术批评,一方面联结着体育学实践,另一方面联结着体育学理论,是体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立性质的中心环节,更是体育学各分支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重要枢纽。正是由于体育学学术批评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体育学学术批评是一门具有独立性和实践性的“应用理论”,而不像体育学理论属于“基础理论”。其次,体育学学术批评是一门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科研活动。体育学学术批评使用逻辑推理方法、历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比较方法等科学方法,去进行概念、判断、归纳、演绎、推理,从而对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进行证伪、辩驳、争论、分析、综合、评价,从根本上讲,这个过程就是“获得或者接近真实真理”的科学过程。体育学学术批评也因此而就具有了科学的一般属性。从思维的方式上看,体育学学术批评在对体育学术现象进行评价时,与科学研究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而基本不用形象思维一样。在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综合之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深入到体育学术批评对象的本质,揭示错误的理论,总结客观的规律,以更科学的理性认识形成真实的体育理论,这就使体育学学术批评具有了科学的性质。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来看,体育学学术批评与科学研究一样,都是一种自觉的理性思考和假设验证活动,它们都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对象,都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追求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学学术批评具有科学的属性,又可以称之为“科学批评”。总体上讲,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性质具有科学的因素,但不是科学的附庸;是体育学中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