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美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6:31:49

体育美学论文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就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与美育的关系、体育的美育功能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应从教学目的与内容、教学组织与安排、教学场地与器材等方面实施美育。

体育教学体育和美育都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属于社会现象,它们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从培养人的角度上来讲,体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健壮体格,美育主要是形成人的审美风貌。所以说美是体育的内涵,体育始终与美育联系在一起。体育是育人为健,而健是美的物质基础,美又是健的生动客观反映,健和美两者犹如形和影一样不可分离。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把形体美、运动美、体育美等美育更好地实施于体育教学之中,并通过体育教学这块育人之美的阵地,教育与培养人的形体美、心灵美和美,从而增强青少年及广大人民群众表达美、观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美育和体育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也参与并渗透于体育之中。在体育中,人体和人体的运动以其美的形式进入审美领域,使运动者在亲身操作的运动中,积累了审美经验,形成并发展了审美心理结构。同时,体育文化的各种形态都含有教育的因素,成为审美教育的内容。

2.体育的美育功能

2.1强身健体的锻炼功能

体育运动可以从形态与技能上完美身体,使人肌肉发达,举止大方,青春焕发,使人体魄健康强壮,体形匀称健美。

2.2精神美的升华功能

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可以锻炼人的思想、意志和道德品质。

2.3技巧美的激励功能

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这些运动中的技巧、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就成美妙的诗篇,无不诱发青年学生对技巧美的向往,使他们产生模仿的欲望。而在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完美、正确、成功的动作技术示范,也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不拘一格的创新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是“硬道理”。新则趣、新则美、新则灵。世界跳高记录的不断刷新,与跳高技术从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直到背跃式的创新密不可分。体育运动创新产生的美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接受新经验,改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进而向往体育运动的创新美,产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新动力。

3.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3.1教师应是教学中美的使者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魅力美将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教师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象美。二是着装典雅仪表美。三是内在修养美。四是心灵美和行为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要求教师有高度的涵养,优美的风度,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真诚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情感,并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尊重。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篇2

“阳光体育”的游戏运动美

游戏运动美,是体育本质的原始回归,是体育价值实现的开始阳光体育提倡“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不拘泥于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弱化考评,注重体育的趣味性,青少年学生在自由、愉悦的身体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游戏运动美。正如席勒所说:“人只有游戏的时候才自由,人只有在自由的时候才游戏。”[4]运动的游戏化,是体育的本质,是去“工具化”的,是非功利性的。青少年在自由、愉悦、忘我的游戏运动中,心灵参与阳光体育活动,在和谐的氛围中友好、自然和随心所欲的交往,在“自由、自愿、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乎所以”的境界中,体验到自由、快乐,挥洒了汗水,体验了情感,收获了健康和成长。追求游戏运动美,是实施阳光体育的切入点无拘无束的自由释放,在运动中有了运动的想象,有了想象和实践的平台,身心得到满足,有了尝试,成功,有了体验,自我的努力创造,体验到其他地方体验不到的高兴。游戏和娱乐的因素始终贯穿于体育运动之中,在没有特意指定的目标和任务的情况下,通过运动,使人身心愉悦、健康,愉快的学习,寓学于乐,最大程度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过程只盯着单一的目标,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青少年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需要。阳光体育中融入“快乐体育”,提倡轻体育、软体育,就是游戏理论的具体应用。推行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和运动休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少年,通过“游戏”形成终身体育的兴趣,张扬他们自由创造的个性[5]。阳光体育游戏化是符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

“阳光体育”的精神品格美

精神品格美是体育人文美,是阳光体育价值和目标的体现所谓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品格美,是指青少年在体育竞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精湛的技艺,以及鲜明的个性特色等全部表现。青少年的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育的一个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任务。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更加重要的是在体育教育的特定情景和常规约束下,教导学生遵守纪律、尊敬老师、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倡导弘扬体育风尚和民族精神[6]。青少年在阳光体育运动竞技中,不但能够体会到美的精神享受,还会受到精神思想的教育。精神品格美外化为青少年的行为美,表现为心灵美在激烈、富有情趣的竞技博弈中,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领先与落后进攻与防守、瞬息万变,扣人心弦,让人目不暇接,青少年发挥聪明才智,勇于拼搏,团结协作,获得了比赛的最终成功,体会到了美的乐趣。青少年在竞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养成了高尚的体育风格、良好的道德风尚、精湛的技术风格、敢打敢拼、勇猛顽强的风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风格。这些优秀的品格上升到非理性层面,形成了潜意识行为,形成了自我意识,成为了自觉行为。青少年在参与阳光体育的过程中,通过运动竞赛,使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得到升华,塑造了阳光的人格。使青少年成为一个性格完善的人,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从而实现体育服务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目标。

“阳光体育”的人文和谐美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体育发展;美学;相互作用

美是劳动的产物,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自由创造的生动的形象体现。体育与美学都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紧密相连,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的关系。美的基本形态有三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本文就体育与美学原理以及上述美的三种基本形态关系;对体育美学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体育中的美学原理

1.1什么是美及美学原理。古汉语的“美”字,本意为头戴羊角或羽毛载歌载舞的大人。这告诉我们,美是人的形象,美的本体之根源深深扎在人的话动之中,美的问题的解决,前提是人的问题解决。美学家独德罗认为,美在关系,美是关系,关系越复杂,事物就越美。换句话说:美以关系为转移,随关系而产生、增长、发展而变化。由于这种变化能引起人类的精神愉悦,这样精神愉悦就是美感,能引起人的精神愉悦的对象,就是美。

美学原理是以事物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均衡、秩序和适当比例的方式存在着,并可用严格的数量表达出来。身体的美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1.2美的形态和层次结构。美的形态和美感。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基本形态,在各基本形态之中,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的形态,例如;自然美有山水美、生态美、人体美、等等;社会美主要有人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以人为中心的环境美、生活美等,艺术美有文学艺术美,电影艺术美,戏剧艺术美、音乐艺术美、绘画艺术美、建筑艺术美、肢体艺术美等。自然美一般是由各试各样的自然物和人的物化劳动组成;社会美主要是由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以及他们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体现;艺术美则主要是由客观现实生活在艺术家的头脑中的反映、人们的创造力和各种必需的物质材料组成的,因此,他们是不同的美的形态。这样,审美者能获得的美感也就具有多种多样和丰富性。

二、美和人的本质

谈到美,就必然要谈到人。美和人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不用说,社会美本来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因系,艺术美本来就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结晶,就是自然美也是和人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和美的联系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恩格斯有一段话,恰当地说明了人和美的关系过程: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从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越来越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恩格斯的这般话告诉我们:“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即体育、劳动创造人体美。

三、体育与自然美——人体美

3.1人体美的先行者。人的自然美很早就进入人的审美视野。西方在古稀腊时代,人体美的欣赏蔚然成风。希腊人抱着“肉体有肉体的庄严”的信条,以一种天真无邪、纯洁坦荡的态度,对待人的裸体形象。他们在明媚的阳光下,在潋滟的大海边,在公开的竞技场上,常常素身裸体毫不感到羞涩和可耻。他们普遍推行促进人体美的教育制度,规定男女青年必须进行健美训练,必须练出人的体魄和风度。对于没有经过健身场锻炼的人被看作是缺乏教养者。对具有虎背熊腰的躯干。丰满宽阔的胸部,结实隆起的肌肉,粗壮有力的四肢,是获得美男子称号的重要条件。有时,还把战场上和运动场上的胜利者塑成裸身雕像,安置在庄严的神殿里,当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来欣赏。

3.2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人是自然界的成员,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它是一种形式美,人体美包括容貌、体型、姿势的美,人的容貌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基本上是不可改变的;人的体型虽与遗传基因有着重要的关系,然而是可以有所改变的。人体美是健与美的结合,健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美离不开健,很难想象瘦弱不堪和臃肿虚胖的体型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吗?

3.3体育与人体美。健美的人体不仅具有坚强的骨骼、发达的肌肉,秀丽的发肤和健康的气色,具有匀称的形体和优美的身体轮廓线条。健美的体形集中地体现着对称、均衡、比例、和谐等形式美的规律特征。古稀腊人以健美的人体为模特儿的人体塑像如《掷铁饼者》、《米洛岛的维纳斯》等,以现代从事健美运动、竞技体操等体育运动者的体型。他们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赞叹,是由于具备丁上述人体美和各种形式因素,他们之所以具有健美的体型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长期科学地进行最有利于增进人体美的体育运动,即使是长期进行其他的体育运动(如打球、跑步、游泳等)他们的体型能达到健美的。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成果也证明长期科学地坚持体育锻炼对人的肌肉骨骼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能够增进人体美。

3.4体育与姿势美。体育运动是增强人的体质的有效方法,这包括人的体格和机能。体能是有机体在身体活动中表现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攀、爬等。体能的增强必然会对人的姿势美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说体育运动会使人的动作姿势(坐、立、行等姿势)更加正确、矫健和优美。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体育运动是人体美的有效方法、体育与人体美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四、体育与社会美

4.1体育与社会美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社会美,也称内在美,心灵美,精神美或人格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体育与人的内在美的关系上。

体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对人有着多方面的教育作用。首先,整个社会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通过有关教材,体育竞赛中的道德要求、新闻报道和评论以及群众言论反映等,教育和培养人们逐渐具备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同时体育运动要求人体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障碍,这可以培养人刻苦、顽强、坚毅、勇敢、果断、自信心、自制力和进取心等意志品质。由于体育运动,往往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培养着人的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而且体育竞赛有着激烈对抗的特点,一方面培养了人们拼搏和争胜的精神,另一方面从道德规范和赛场纪律则制约人的不道德行为,培养人公正、诚实、谦虚、礼貌和友好的优良道德作风。通过国际性的体育竞赛还能激

发人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这都说明体育能够培养和充实人的内在美。

4.2人体美与社会美。前面已说过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但由于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体美就有了深刻的社会性。人民体质的强健、体型和姿势的健美不仅反映民族健康水准,而且反映了民族精神面貌和气概,是社会精神文化的标志之一,所以人体美也具有社会美的意义。

4.3体育是构成社会美的有机体。体育与社会美关系密切且涉及范围很广,它们还表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个文明方面。体育属于文化教育的范畴,是构成社会精神的内容之一。社会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人民体质逐步增强;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发展和体育科研进步,这都是社会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具体表现。同时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高尚文明的社会活动。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从旁观赏体育活动,都能使人们精神得到调节,身心得到愉快,性情得到陶冶,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积极参加和欣赏体育活动也是人们脱离低级趣味,追求高尚情趣的表现。综上所述,体育对增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是构成社会美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体育与艺术美

5.1体育具有艺术美。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集中反映,是最高级的美。体育不仅有健身等实用价值也有艺术的审美价值特别是艺术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如竞技术体操、技巧、武术、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及球类运动等,运动之所以具有艺术类的性质是因为有着表演艺术,比较类似于舞蹈和杂技艺术形式美的具体特征。

5.2体育中的人体艺术美。体育运动是人的身体练习活动,人体是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要物质材料。因此体育的艺术美体现在人体美上,主要是以人体美为内容的形式美。首先运动员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优美的线条,是人体美的典型,能够给人以健和美的感受。其次运动员的姿势:奔跑、跳跃、俯仰、旋转和翻腾等矫健有力的动态,各种优美静态的造型以及他们个人,相互之间的各种动作,和谐编排与组合不仅展示了他们体能的完美,而且充分显示了平衡、对称、和谐、统一以及节奏韵律等形式的规律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运动项目,运动员健美的身姿轻盈动作上和谐配合的优雅乐曲,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是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也可以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

5.3体育是一种综合艺术。体育的艺术美,也表现在运动员的服饰制作上。精美的运动服装鞋帽的色彩线条。块面与样式结构的和谐组合,不仅本身是实用工艺品能给人的美感,而且有利于运动项目的特性美。某些体育项目,器械优美的造型,如武术器械、田径器械同样可以为运动的艺术美增色彩。体育建筑也是构成体育艺术美的内容之一。体育建筑是进行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之一,它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之外还具有审美价值,是一种带有实用性的艺术品。宽敞明亮的体育建筑给人的崇高的美感。而它们的线条、块面、体积、色彩以及物质材料的谐调结合则具有多种形式美的特性,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是构成体育艺术美的听觉艺术。音乐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如广播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技巧的伴奏,那优美明快的节奏,抒情的旋律,配合着运动员的健美动作,把人们带进更加美妙的艺术境界。正因为体育具有艺术美,特别是观赏艺术性较强的体育运动正成为一种时尚的精神享受,受到人们的喜爱。通过观赏体育运动,人们可以充分领略到体育的艺术美、形式美。

六、美学对体育的指导作用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体育美学;舞蹈;美学;特征

上个世纪80年代,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体育艺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从美国引进到中国。体育舞蹈是通过身体肢体语言的展示与服装搭配进行的舞蹈艺术运动。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个体与集体的竞赛项目,主要分成拉丁舞和摩登舞两个大项,同时根据舞蹈所展示出的风格不同分为多个小项。体育舞蹈演员运用各种肢体动作,在音乐节奏的伴奏下,进行各种难度动作的展示,渲染出音乐本身所带给人们的各种艺术效果,此运动项目深受广大年轻群体的喜爱。作为一项具有观赏性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练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外在体现美,更多的是运用肢体与音乐的搭配演绎表现出整个作品,带给人们欢快或悲伤的各种感情。体育舞蹈源于拉丁美洲,展示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愿望,展示出人们在困难时期乐观积极的心态。人们通过体育舞蹈运动能够很好地起到社交的作用,通过体育舞蹈所展示出的各种优美的动作,从深层次培养了人们对于美的体验。同时,舞蹈者本身所表现出的各种肢体语言的特点,也能够展示出体育舞蹈所带来的魅力。体育舞蹈在演练的过程中所展示出的美的特征,不仅仅表现在外在的肢体动作。更多的是通过练习者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节奏配合下肢体动作快慢和技术动作的展示,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和快乐的心情。并且通过舞蹈的各种演示,让人们在每一部作品当中,以自己的角度去观看体育舞蹈表现的外在美,内心体验出不同的对于美的认知。体育舞蹈的练习者通过外在形象所展示出的形象美,最终通过舞蹈本身展示出具有内涵的舞蹈艺术魅力,给人们带来美的升华。优秀的体育舞蹈作品所展示体育美的呈现,给人们带来社会学和思想意识上的极大共鸣。这也是编舞者通过体育舞蹈作品的创作和鉴赏,给现实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在整个作品的演绎过程中,舞蹈动作的连贯呈现,能够更加全面的地诠释出整个作品的内涵。肢体动作的运用,则更加烘托出舞者在演示和表演过程中内心的变化。流畅衔接促成了舞蹈作品的生成,让人们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更容易跟随着舞者的表达,体验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情感变化。观众通过舞者肢体语言特点的变化,能够更加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义,更利于产生与舞蹈作品的情感共鸣。

1、体育美学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体育美学在体育学领域过程中,是一门通过各种对美的理解和认知所组合的体育学科,它是体育学与美学的边缘分支。在体育学方面,体育舞蹈所展示出的是运动美,与美学过程中所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体验相结合。人们通过体育运动所表现出的外在和内在美的结合,来认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美的形式。体育美学所表现出的形式主要是以肢体语言与音乐相结合,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以视觉体验为主。简单的表现形式是整齐划一,层次分明。相互对照展示出的各种线条与对称之美。体育舞蹈运动员通过对于自身肌肉的线条控制与音乐节奏相结合,展示出带给人们更多的外在形象美。

2、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展现

2.1、体育舞蹈的内在之美。在体育舞蹈演绎过程中,气质的把控能够完全展示出舞蹈所表现出的魅力。舞者在进行演绎过程中运用身体的形态和姿势,与音乐的节奏相搭配,进行各种技术动作和形体的展示。根据题舞蹈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舞者在跳舞过程中所展示出的优雅气质也有所不同。例如,华尔兹中舞者展示的落落大方,表现出优雅高贵气质;在斗牛舞当中,舞者表现出更多的是激情澎湃热情狂放的特点;而对于拉丁舞来说,舞者在演艺过程中更多的是体现出性感火辣所带来的激情。除了舞者在进行演绎过程中所带来的舞蹈本身的气质,更多的是要求体育舞蹈运动员在展示过程中渗透了个人气质的展示。于体育舞蹈的观赏者来说,舞蹈所带给人们的气质体验,是通过一个整体的演绎作品,让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细细品味的一个美的体验。体育舞蹈展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意境之美。舞蹈运动员通过身体姿态与音乐节奏所结合,展示给人们更多不同的情感体现。一个完整的体育舞蹈,能够让人们在音乐的烘托下体验一场故事情节。舞蹈演员通过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和身体形态的变化,带给人们一次又一次对美的不同理解。例如,巴西地区所喜爱的桑巴舞蹈,人们通过狂野的动作和夸张的步伐展示出舞者本身的快乐体验,并在一场又一场的集会中带给人们更多的艺术渲染,引起周围观众情绪提升,给人们带来一种意境的体验。对于体育舞蹈来说,不仅仅是舞者自身表现的艺术形式,更多的是通过进行体育舞蹈的表演能够带给周围人更多的共鸣。体育舞蹈身体形态所表现出的协调之美。对于体育舞蹈来说,舞蹈演员通过各种各样的协调能力的练习,使肌肉与音乐在表演过程中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身体上各个肢体形态的变化,都具有一定的重叠和协调艺术感,使舞蹈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和形态造型与音乐相融合,给人们一种协调的美感。体育舞蹈更多的是利用两个舞者之间相互合作,所展示出亲密热情和完美的技术动作给人们一种美的体现。舞者之间相互的密切合作,所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协调的体验。在体育舞蹈当中,舞者与舞伴之间通过各种各样的高难度技术动作,体现出舞蹈类型本身所带来的各种内在形态之美。特别是更多因素的融合,对体育舞蹈舞者之间的完美融合的气质有所体现。2.2、体育舞蹈的外在美。体育舞蹈演员协调的舞蹈动作给人们带来形态之美。体育舞蹈舞者在进行各种舞姿的展示过程中,要通过自身的形态之美表现出特定的艺术形态,并利用身体各个关节和肢体动作的完美展示,带出舞蹈本身所传达的魅力。舞蹈演员不仅要通过内心展示出本舞蹈的特点,还要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让音乐融入到舞蹈的演绎过程中。舞者通过高度的身体协调和肌肉的配合,展现出不同节奏所带给体育舞蹈风格本身的气质形象,观看者通过舞蹈肢体动作的转换,感受到体育舞蹈所带给人们外在的形态美。在一部优秀的体育舞蹈作品中,不仅仅包含着优秀舞蹈动作所带给人们感情的传输。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也需要一些点缀的技巧动作,才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情感波动。一系列高难度的技巧动作,能够把舞蹈的主题和舞者的情绪推向高潮,同时也带给观众更大的内心震撼。不但能够让整部作品在观赏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对舞蹈情感的升华有较积极的作用。体育舞蹈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动作是体育舞蹈美的体现重点。通过音乐的节奏感与舞蹈演员身体各个关节的灵活变化,所组成的技术动作能够完美地展示出体育舞蹈类型特点。例如,摩登华尔兹的行云流水,伦巴舞蹈的迅猛,及拉丁桑巴的快速摆动和弹动的协调之美。在这些类型体育舞蹈当中,很多双人舞中所展示出的高难度动作和造型的特征,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有一些造型与各种艺术雕塑有异曲同工之妙。舞者通过各种各样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和在舞蹈动作中快速的旋转跳跃,来烘托整个舞蹈作品所带来的魅力,让人们从舞者身上感受到一场体育舞蹈表演所带来的情感变化。特别是通过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让每一部作品从开头到结尾都能够让观众们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每一部优秀的体育舞蹈作品,都需要有内涵的舞者运用身体感官,给人们带来震撼的肢体语言,让人们通过身体器官和肢体动作微妙变化,来体会出一部舞蹈作品所带来的最真实的内心体现。在体育舞蹈设计的过程中,编者不仅仅要提前领会舞蹈所带来的感情基调,还要让舞者在各种动作变化过程中,展示出舞蹈其本身意义。在整个体育舞蹈演绎过程中,要保持舞蹈原始的内涵,舞者需要充分了解舞蹈所表现出的感情基调,从而控制身体,完整地演绎出舞蹈所带给人们情感。体育舞蹈中,音乐美的展示是整个舞蹈作品能否带来艺术表现力的关键。不论哪一种类型,体育舞蹈所展示出舞蹈演员及其作品外在美表现形式,都是通过音乐美来烘托。舞者在音乐不同节奏的衬托下,能够很好地展示出整个体育舞蹈所带来的风格变化和情感的传达。例如:各种舞蹈的诙谐搞笑、优美欢快、热情奔放,都是通过音乐类型风格衬托在体育舞者身体动作的结合当中,让人们在赏心悦目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渲染。在体育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演员所展示出的不同服装特色,也能够很好的渲染出整部舞蹈所带来的特点。根据舞蹈的历史不同的来源,舞者穿着各种各样的服饰能够很大程度上对体育舞蹈的美进行最大的渲染。根据体育舞蹈类型的不同,舞蹈演员所穿着的服装有传统和现代风格之分,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体会不同的意境之美。体育舞蹈的展示过程中,服装的选择,也是整个体育舞蹈艺术外在美的重要表示形式。

3、结束语

体育舞蹈是基于体育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给人们带来不仅仅是健身的功能,更多的是能够从侧面熏陶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理解,让人们在进行舞蹈运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练习,切身体会到体育舞蹈所带来的体育之美。人们通过对体育舞蹈的欣赏感受和认知,加深对美的理解。本论文通过对体育舞蹈演绎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内在之美和外在之美进行详细的论述,使更多的体育舞蹈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切身体会舞蹈所带来的美,加深对美的理解。不仅仅能够让舞蹈练习者深层次认知体育舞蹈的内涵,还能够让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对体育舞蹈所带给大家的美有更丰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崔芮铭.美学视域下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6).

[2]卢愉,涂运玉.体育美学视域下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2).

[3]丁督前.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分析及对大学生审美教育功能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7).

[4]梁萌.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及其美学表现形式探究[J].黄河之声,2011(22).

[5]杨洋.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篇5

一、期刊发文量时间分布

WOS对三份期刊的文献收录起始年份分别为1993年(JSM)、2008年(ESMQ)和2011年(SMR)。期刊发文量时间就此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2007年JSM的发文量,总计251篇;第二阶段是2008—2010年间JSM和ESMQ两个期刊的发量,总计193篇;第三个阶段是2011—2018年JSM、ESMQ、SMR三种期刊发文量,总计1036篇。三个阶段发文量总计1480篇(图1)。JSM作为创刊最早的、最具权威的体育管理类期刊,其发文量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1993—1995年为初创期,1996—2007年为培养期,2008—2018年为成长发展期。JSM三个时期的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管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二、高被引文献

论文的引用率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判断论文内在价值的标志。三大期刊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Economicimpactanalysisofsportsfacilitiesandevents:Elevensourcesofmisapplication》(《体育设施和赛事的经济影响分析:11种误用源》);排第二位的是《Consumerloyalty:Themeaningofattachmentinthedevelopmentofsportteamallegiance》(《消费者忠诚度:依恋在运动队忠诚发展中的意义》);排在第三位的是《Developinganunderstandingofbrandassociationsinteamsport:Empiricalevidencefromconsumersofprofessionalsport》(《体育团队运动中的品牌关联性探究:来自职业体育消费者的经验证据》)。

三、高产作者

对在相关领域有深入见解和科研成果的作者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掌握本领域科研活动的发展进程,对研究主题的现状分析、总结、提炼和前瞻性研究都有积极的意义(任建生,曾丹,凌波等,2004)。在本研究中,刊文的所有合作作者都会被计算在内。这可以帮助我们完整地分析作者在体育管理领域发文的数量。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是美国天普大学体育、旅游和酒店管理学院(TempleUniv,SchSportTourism&HospitalityManagement)体育管理专业的Funk教授,其28篇文献在SMR和JSM上各发表14篇。Funk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有关内部和外部因素对消费者在体育赛事、旅游休闲等产业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排名第二的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潜水运动实验室(TexasA&MUniv,LabDiversSport)的Cunningham教授在JSM和SMR上分别发表了18篇和5篇。排名第三的是德国科隆体育大学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系(GermanSportUnivCologne,DeptSportEcon&SportManagement)教授Wicker,其23篇文献中,在JSM、SMR、ESMQ各发表5篇、10篇、8篇。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术论文评价质量方式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的政治,经济及人民生活方式等因素的改变,如首次成功取得奥运会的主办权,物质文明的提升,余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大规模多渠道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都无时不刺激广大民众根据自身需要,同时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的热潮之中。由于这种需要的普遍存在自然促进了体育理论界的空前繁荣,据调查自2001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围绕这个主题的论文平均以每年18.3%的速度递增,2004年我国大陆地区体育方面的论文约794xxx篇,其中人文社会学方向约63%。这样看来作为我们体育人对能取得这样成果是有理由骄傲的,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三个问题。1.论文质量不高2.论文格式很不规范。很多教师缺乏对论文写作标准的认识。3.论文中论据的阐述说服力不强,引用的数据少,实例不充分。以上问题在人文社会学方向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存在以上问题和我们这个学科发展较快且不够成熟有很大关系,但同时认为因没有较权威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特撰写此文以探讨此方面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为本学科发展贡献一份薄力。

1:概念界定

概念是对莫一事物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由其外延和内涵两部分组成。个人认为入一个事物没有确定概念或概念不明确都会影响到学科的正常发展,因此有必要再此重提一下相关概念。

1.1学术论文

学术通常是指专深而系统的学问,而论文则是指研究,讨论问题的文章。因此学术论文就是在科学领域表达科学眼觉得文章。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学术论文一般也可以称为科学论文。

1.2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它主要有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经济学,运动休闲学等体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相融合而成。

1.3质量是一组固有的特性满足要求的,从术语的基本特性来讲,它是满足要求的程度。

1.4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价值的判断

2.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特性及其论文评价难点

我们知道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之处在于前者是一个思想自由甚至是良心判断的成果。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对人的活动以及作为群体人活动规律的观察和分析,因此,在很大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对体育人文科学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判断是主观判断;但是否我们可以说对于人文科学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判断不存在客观标准,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所有的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价值总是和他人及他人的学术成果相比较之下体现出来,换言之,是学者个体及其成果与学者总体及总体成果的相对位置相比较之下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存在一个相对的客观标准。所以个人认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学术论文的特性及其评价特点是;

2.1不具有重复性,

2.2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具有直接意义上的客观性和实验性不能很快看出对现实生产力提高所产生的效能。

2.3选材范围的宽泛性,跨专业的专家级人才国内目前还比较短缺评价的权威性有待加强。

3.传统学术论文的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

3.1以期刊整体水平评价该期刊上论文的水平。

3.2以特定论文的内在水平来评价该论文某一篇学术论文的内在质量是由其学术价值、创造性、科学性(人文科学论文可以不计此项)、实用性、表达效果等方面的水平决定的,针对科技论文和社科论文的具体情况,可以分别制定考核体系。

得分值列于表1。

表1

考察内容考察标准得分值

学术价值国际先进

国内先进

一般水平30

24

18

创造性有重要创新

有创新

没有创新25

15

5

科学性优良

中等

较差20

12

4

实用性优良

中等

较差15

8

4

表达效果优良

中等

较差10

6

4

3.3专家评议所谓专家评议,

4.学术论文的格式及其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应有: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绪论,正文,结论,注释及参考文献集各相关部分组成

4.1.关于论文题目

题目又称题名、标题。论文题目的写作应具体确切地反映论文的内容及其研究范围和深度,应能揭示文中的重要内容和特定内容。题目切勿定得太大或太笼统,如:"浅谈小学体育中的素质教育",题目中的"体育"和"素质教育"范围很大,也很空泛,让人无从下笔。是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是教学主体小学生等等?是创新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还是其它什么具体的素质教育?这些都是作者所忽略的细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科研的任务不是在于浅谈,而在于探索,研究它的规律与本质,因此结合上面两点,如果对标题加以限定,将研究范围层层缩小,使之具体明确容易把握,此题目改成"体育教学对促进小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初步探讨"相信意图会更明确,效果应该比前一个为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写一般性文章可以用的题目用来做论文标题。如:"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新在哪里?"、"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体验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浅谈如何上好耐久跑一课"等等论文,从这些题名看,它反映的只是作者在体育实践中的反思、感悟与做法,严格来说不属于论文的范畴,评委从见到题名的第一眼起就基本把此类文章排除了。最后强调的一点是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为选定关键词、编制题录和索引等二次文献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综上所述,对学术论文题名的要求要做到四点:

4.1.1准确得体

论文题目必须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4.1.1简短精炼

题目用词需要精选,字数要少。尽管题目的字数多少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但-般-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30个字。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4.1.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1.4醒目

虽然论文题目首先映入读者的眼帘,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论文的效果。"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这句话并不言过。

(以上实例采用的我区市级参评论文,引用只是为了说明问题,更具说服力,别无他意!)

4.2.关于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

4.3.关于论文摘要

4.4.关于关键词

4.5.关于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英文摘要应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进行修辞炼句,使行文简洁流畅,避免汉语式英文。目前,在论文摘要及论文英语表达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有相当一部分论文的英文摘要不是作者直接用英语语言思维构思写成,而是将中文底稿译成英文。这种用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来套用英语,最易出现汉语英语(即chinglish)的错误。有的英译摘要,由于拘泥现成的中文结构,死搬硬套,译文往往僵硬绕口,读后令人不解其意。这种汉语式英语大大降低了传意功能。

4.6.关于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百,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简练,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

引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避免引言与摘要雷同或成了摘要的解释。

4.7.关于正文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尽管国家标准对正文的内容末做统一规定,但对格式却有特别要求,尤其比较明确规定了图、表的绘制及引文等方面的要求。这也是在我区及市里的参评论文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不规范)如:

4.7.1不用阿拉伯数字,末按层次标题编号。例如不同层次的标题用"1","1.1",,1.1.1",……依此类推,各层次的标题序号均应顶格编排,后空一个字,排标题。

4.7.2表格绘制不规范,没有采用三线表的形式(市论文报告会报告论文)。

4.7.3忽视了正文中引文的标注。引文是指在论文中需要引用他人已公开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观点。如果引用他人原话,必须加引号,如果是用自己的话转述他人的主要观点,则不必加引号。无论是直接引用不是间接引用,引文务必注明引文出处(用[1]、[2]、[3]…标注),其格式见下文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4.8.关于结论

论文的结论部分,应反映论文中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并经过理论分析后得到的学术见解。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4.9.关于致谢

在论文的末尾部分对曾经帮助过作者的有关人员和单位表示谢意。论文的致谢,实质上是作者署名的补充,涉及到被致谢的荣誉的权益问题,因而谢词要写得诚恳、有分寸。

4.10.关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在学术论文后需要列出参考文献。其作用有: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参考文献内容务必著录清楚全面,标点使用正确,末尾用"."号;文献名后用[M][J]等分别注明图书专著、期刊杂志等。

5.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论文评价标准的探索

综上所述,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个社会学和体育学互相交融的学科,其学术论文评价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5.1论文自身所应达到的标准及其权重

5.1.1指导思想的正确性20%

作为社会学科的一部分,必须在学术指导思想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只有这样才是一篇优秀论文的保障

5.1.2切实反映体育运动的时代性10%

在我国体育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正不断走向成熟。时刻都会给人以惊喜,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的论文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随时准备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体育需求。

5.1.3所述论点的前瞻性20%

论文所阐述的论点是否触及到问题的实质,是否真切的把握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进而很理性的判断出事物可能发展的方向。

5.1.4采用论据的权威性10%

5.1.5写作目的的明确性10%

5.1.6写作内容的可读性10%

5.1.7写作结构的完整性10%

5.1.8轮定推理的严密性10%

5.2环境所给予的评价标准及相应分值

5.2.1第一层次:“四大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四大检索工具”是指《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确定它们为第一个层次,分值为95~100。

5.2.2第二层次《INSPEC》、《CA》、《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收录的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所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分值为85-95。

5.2.3第三层次:其它国内期刊上正式发表的论文,分值为75-855

5.3所应采用的计量方法

为避免单独计量所造成评价标准的效度降低,兼顾评价标准的信度。个人认为应采取以上两种计量方法的相互加权。即以上两种方法各占计量总成绩的50%权重。

所得公式:总分=学术论文自身所的分数*50%+外界环境所的分数*50%

5.4所应采用的评价方式

评价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学术论文质量的方式应是:1)坚持成果形式评价和成果实质评价相结合、2)学者评定和期刊评定相结合、3)数量评定和质量评定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制定评价标准。个人认为这是针对不成熟学科的学术成果的暂时性的但不失其合理性的短期评价标准所应当坚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电视艺术;新时期;发展脉络

2018年是中国电视发展5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有必要回望历史,寻找1978年至今中国电视艺术发展脉络,把握新时期电视艺术的走向。40年来,随着电视艺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置于电视研究之上。也正因此,近40年来研究电视艺术的文章不仅数量和篇幅上有所增大,质量上也有所提高。40年历程,中国电视硕果累累,电视艺术不断发展,电视产物不断增多,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在政治环境、学术环境一片大好的良好环境中,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本着敢于创新的精神,对电视艺术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化解读。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大部分学者除却对电视本体诸如电视艺术的本质、思想内容以及产生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外,还开辟了对电视市场与产业、电视美学、电视政策背景、电视与其他学科的交融等方面的探析。由于研究成果多,研究视域广,将所有论文、著作进行整理收集难度较大,故而在初期写作中首先选取了100多篇论文进行分析,其中胡智锋从2003年到2014年间对论文及著作的年度化整理而作的《XX年中国电视研究著作述评》《XX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以及《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等文章成为本文论述的重要依托。

电视艺术基础理论研究

1.电视美学研究

电视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产生,对电视美的创作、美的传播、美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这只是对电视美学的传统研究,是将各种电视类型看作是独立的文学、戏剧等特征,没有将电视创作、电视艺术文本之间的整体关系把握住。后期,研究者在美学方面的研究上,尝试总结标志着总体审美的一般规律。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对于美学的探究也开始不断进行自我更新,高鑫教授在《技术美学研究》中将美学与大众美学、信息美学以及通俗美学联系起来。

2.电视文化学研究

电视文化学的研究与电视美学的研究发展相近,随着电视艺术内容的不断发展,电视除了本体性之外,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在当今多元化发展态势的状态下,电视文化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是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写的电视艺术蓝皮书,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2010年12月出现首卷,随之2013年6月出第二卷,2014年11月出第三卷。第三卷增加了专题报告中针对新文艺的内容,对飞天奖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以及全国电视文艺的章节,以全局性的眼光审视了我国电视艺术发展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电视艺术类型研究作为电视艺术的代表类型,本文主要以新闻、电视剧、纪录片的研究现状为例对电视艺术的具体类型研究做简要概括。1958年《一口菜饼子》首次使用电视剧的概念,80年代中后期电视剧开始繁荣。1983年的《电视剧初探》已经对电视剧进行探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剧的迅猛发展,电视剧创作对理论需求迫切,1987年“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学术研讨会”总结了我国电视剧创作和研究的发展历程,明确了电视剧演技方法和未来走向。后期,发表于《现代传播》上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视剧发展要评》论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电视剧的发展,丰富了电视剧理论格局,创作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电视剧创作生态。电视剧的制作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论独播剧时代电视经营理论创新》(赵斌著),就对电视剧的生产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的视角也出现了题材的研究,如《老大的幸福:对幸福的阐释》(刘渊、钟呈祥)就对现实题材的作品进行了分析。

电视艺术史论与鉴赏研究

对于电视艺术的历史研究早而有之,1992年,赵玉明就作了《中国广播电视史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仲呈祥、陈友军著)系统阐释了电视艺术的发展规律。视听传媒历史《视听传播史论》(李幸、欧慧玲著)、《中国广播电视节目概论》(苗棣著)出现了对电视业务的研究。首先要考虑批判视角的选择性。张凤铸教授曾在《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中指出批评的五个层次:感觉层次、感知层次、感悟层次、美学层次与哲学层次。其次要考虑批评方法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西方传统批评模式:作者批评、理性批评、符号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二是以文化研究为核心的批评方法,如文化研究批评、社会学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等。

电视艺术实务研究

1.品牌化、技术产业化研究

随着中国电视逐渐进入买方市场,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电视艺术实务的探索越发成为研究的重点。首先,在电视的品牌化战略方面:《电视品牌战略研究》(段鹏)对电视的品牌化运营进行了分析,《我国上星频道品牌现状及其发展研究》(何苏六、李宁著)提出了电视的品牌意识,《我国跨地域跨传媒发展研究》(徐舫州、张静滨、高阳)对卫视频道品牌与跨区域合作进行了分析,《优秀电视节目解析》对品牌化节目《艺术人生》《超级女声》进行解析。

2.电视体系、媒体融合研究

电视内部生态体系的良性健康运转对电视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之下,电视体系的内部构造、运转方式,以及与其他媒体的融合都成为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999年提出制播分离开始,制播分离的改革与媒体间的融合就一直成为讨论的热点。《数字化时代媒体发展的格局》(熊澄宇著)就提出了“新旧并存”“功能互补”“边缘融合”“形态创新”的观点。《新媒体十论》(朱虹著)2010年提出建设性的十条意见,《三网融合话题带来的一些思考》(周新权著)阐述了三网融合状态下电视发展的新路径,《制播分离政策解读与产业模式分析》从制播分离出发探讨产业模式的规划。

问题及展望

1.研究方法问题

电视艺术的研究方法之多,涉及领域之广使得电视艺术的研究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但是在梳理过程中发现,比较研究的方法在电视艺术的研究中并不常用。然而,在当代电视产品纷繁复杂、电视艺术类型遍地开花的开放性格局里,我们更应该综合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时代等电视艺术产品进行分析。

2.类型研究问题

电视艺术的研究对从微观上电视节目的类型进行了具体化的研究,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上看,对于主流电视节目类型如新闻、电视剧等研究比较重视,对于例如体育类电视分析如《中国体育的电视化生存之道》(李辉著)的论著就相对较少,因而依然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3.法律法规问题

在社会主义国家,电视的发展需要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律法规与政治政策的框架下进行创作。然而,在对电视艺术进行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者对于电视艺术的政策性解读、电视艺术与法律法规的关系等方面鲜少涉猎。尽管有所提及,也只是作为大的背景论述,并没有细化分析电视艺术与法律法规的相关性。

4.地域性问题

电视艺术研究的地域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果内容的地域差异性。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数是从国家层面上俯瞰电视艺术发展的格局,而对地方性的电视研究较少。二是研究人员的地域性。参与电视研究的学者大多在北京等城市,二级城市的研究成果就普遍减少。综上,地域性的问题就凸现出来。无论如何,这些问题不能掩盖电视艺术研究的丰硕成果,电视艺术研究的脚步也不会停止,我们期待电视艺术研究的发展向着更高、更广的方向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张玥.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现状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02).

[2]李寓.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现状分析[J].明日风尚,2017(06).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理念;探索;办学模式;艺术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是指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系统音乐专业学习,音乐副修课程具有系统的音乐课程和艺术实践,以音乐为载体、注重音乐对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的开发,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2005年,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点最先在首都师范大学建立,标志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门学科建立。首师大从事普通高校教育研究近四十年,在全国普通高校中首次创办音乐副修办学模式。并将音乐副修定位在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我国培养“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考古”“音乐与美术”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开拓音乐学新的研究领域。

一、音乐副修发展历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音乐副修的初始。我国的副修的办学模式早在解放前就出现了雏形。1920年“北京女子高等专科学校”萧友梅为科主任,他和赵元任增设音乐体育专修科,也即议定以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必须以音乐为副科,学习成绩按学分计算。1931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规定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应选音乐为副科,培养目标为兼职音乐老师。1932年私立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设音乐副修,目的是培养艺术师资与宗教音乐人才,实行学分制,修完规定学分方可毕业。此后至1978年前暂时没有资料显示有从事关于音乐副修的研究。(二)创办音乐学副修专业的雏形。1978年,首师大为学生开设了系统、独立的音乐专业课程。并结合外语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一、为了培养我国具有良好艺术素质的高级外交人才,二、使有外语专科学历的学生同时学习音乐专业,为北京各学校培养兼职音乐教师。当时开设的课程有音乐课程十余门,形成了音乐学副修的雏形。创立了独立的音乐课程设置,从视唱练耳与乐理、音乐的构成(和声、曲式、复调)、词曲创作,到史学类课程—中西方音乐史、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史、音乐鉴赏和表演类课程—钢琴、声乐、器乐、合唱艺术等;也含有研究性课程——音乐美学与评价和音乐与交叉学科研究;实践类课程等,摸索了一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新的办学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系列课程。(三)创办音乐副修学历教育。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于1995年开设了音乐副修专科学历,于2002年开设音乐副修本科学历。首师大音乐副修模式雏形,经过近2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副修的办学模式,提升了副修的办学理念,并创设了音乐副修独立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四)副修开设课程科目及比例。音乐副修专业的音乐技术及音乐理论课开设10门课占比50%,包括:《视唱与乐理》、《音乐鉴赏》、《合唱与指挥》、《音乐的构成(和声)(复调)(曲式分析)》、《中西方音乐史(含近现代音乐史)》、《声乐》、《器乐》、《词曲创作》、《电脑音乐制作》、《音乐工程》;交叉学科及有关课程6门课占比40%,课程包括:《音乐商业管理》、《音乐文化修养》、《音乐美学与评论》、《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音乐治疗》、《音乐与文化研究》;其他课程4门课10%,包括:《艺术实践(创编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美学》。

二、首师大副修专业办学本科学历层次及课程教学计划

三、音乐副修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首师大副修专业建设多次策划从音乐本体出发的多种艺术实践,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都紧密围绕了音乐为本体的原则。鼓励学生自编、自创、自演的音乐会“涌动的激情”;主编的《音乐副修学生创作歌曲集》被教育部有关领导认为“充满青春的激情和校园文化气息”连载在《中国教育报》《音乐周报》等杂志,首师大音乐副修办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成绩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一)体现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实践研究。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策划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音乐周活动,带领学生歌唱体验音乐的基本情绪,在欣赏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请史学专家讲对音乐内涵的认识,而后上升到哲学思考,完成审美的教育。整个音乐周活动体现出很高的文化价值。(二)体现创造性的艺术实践研究。1999年9月,大学生完成《涌动的激情——音乐副修创作歌曲集》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请音乐学院的教师演唱学生创作的作品。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姚思源先生还亲自为歌曲做了序,他说:“我一口气翻阅、哼唱了这30首歌曲,一股校园生活新气息及年轻人涌动的激情和他(她)们对艺术的审美情趣扑面而来,我不能不为之动心,从30首歌来看,他们已初步尝试并体验歌曲创作。”(三)激发潜能,培养大学生科学追求精神的艺术实践研究。1.研习评价现代音乐作品音乐会。2006年6月13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副修专业举办了主题为“研习、评价现代音乐作品”的音乐会。音乐会上大学生表演了自己创作的管乐五重奏、音乐剧、表演剧等。其中《涉江采芙蓉》大学生以美声和通俗唱法两种唱法演唱,由于《涉江采芙蓉》这首作品对学生的音准要求特别高,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作曲家罗忠铬先生听说,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演唱他的歌曲,非常兴奋并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和肯定。2.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提高了大学生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指导大学生进行了交叉学科的论文写作。96级计算机系的同学创造性的,把音乐中的节奏和结构运用到计算机中,完成了交叉学科毕业论文设计《音乐欣赏教程》(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软件);中文专业李华盛写作论文《你别无选择中的音乐功能圈》;资环专业同学张洋写作论文《音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的作用》等,文章内容丰富,题材新颖,体现了大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思考和全新的视角。

四、培养大批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

从2004年开始,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为高校教师开设了《音乐与文化研究》等课程,从多个角度培养高校教师掌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精髓;2005年,开始培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统招研究生,首师大研究生从普通高校历史、教育思想、教育人物、高校音乐的课程到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比较系统全面的对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在多年的实践中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培养的音乐专业人才有,音乐心理学博士(原心理学专业)、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硕士(原地理专业)、音乐考古硕士(原历史专业)等本文仅选取其中2名学生作为具体案例研究。【案例一】2002级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的杨拓,经过音乐副修专业的学习,拓宽了学术视野,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即音乐考古,并且开始了这个方面的研究,于2006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考古方的向的硕士研究生,并将今后的人生事业定位于交叉学科的研究上,他认为学科的交叉是个创新的过程,带给他全新的视野,能使他思维活跃,在思考问题时跳出原有的思维。【案例二】1998级心理学专业的蒋聪,从音乐与科学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研究,她写作的论文《乐队演奏员注意分配的机制研究》,专家对她独特的视角和较强的研究能力给予肯定。2003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硕士,2007年考入的古哈勒大学音乐科技学院攻读心理学博士。她说:“音乐副修为我提供了宽广的学术平台,我拥有了多学科视角,并发现可研究的问题,为我从心理学和音乐学两个层面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综上,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立体的多维度的教学模式,满足了不同程度的大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我国大学教育中专业化分工过细、综合融会性不强的欠缺,为普通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资源。社会同行们认为,音乐副修是普通音乐教育、师范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契合点。如北京大学严宝瑜教授认为:“音乐副修非常有创造性,这些大学生的创作令人佩服。事实证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培养了真正有创造的人才,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人才”;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认为:“音乐副修大学生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他们对音乐本质的探索和思考”;博士生导师杜晓十教授认为:“首师大的音乐副修双学位教育非常有意义,未来的艺术创作属于会思考的艺术家,副修培养的跨学科人才,将来在音乐创作上一定会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冯兰芳,蒋聪.普通高校音乐教育[M].首都师范大学,2016.

[2]孙靓.普通高校音乐学副修办学模式价值初探[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2011,12.

[3]王珺.姚思源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4]李群山.普通高校美育工作中的音乐教育实施对策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8.

[5]冯兰芳.改革开放30年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回眸[J].人民音乐,2009,04.

[6]冯兰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一个新学科的崛起[J].人民音乐,2007,12.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