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营销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3 17:24:59

寿险营销管理

寿险营销管理范文篇1

寿险营销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就是一个对组织和人员的管理过程:从一个组织的角度来看,寿险营销是寿险公司对销售的管理方式之一,需要有职业经理人对寿险营销活动进行全面过程管理;从销售人员的角度看,寿险营销是销售人员自我管理的过程。从我国民族寿险业寿险营销的多年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寿险营销管理的一些具体方式,比如说销售人员的自我管理、寿险营销文化的塑造及对销售人员的柔性约束似乎都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形式和内容。一是人力资源的招募体现了充分的民主。已经从业人员对适合从事寿险营销的人员进行招聘,一般是通过熟人或职业介绍所推荐,再通过公司的面试、培训,考试后录用。招聘的权力、过程、结果等完全由从业人员自主决策。二是寿险营销管理中体现了对人才培养的充分重视。目前国内寿险公司所开列的培训大致有:新人岗前培训、新人衔接训练;主任晋升培训、主任研修班;经理研修班、营业区经理研修等等,不胜枚举。据国内一些调查公司资料报道:如果按我国企业对员工开列职工培训课程来评比的话,寿险公司排在前三名。三是营造寿险营销的文化氛围。寿险营销的管理者:营业区经理、营业部经理、营业组主任都非常注重营销文化的塑造,尽可能地调动业务员的主动性、积极性。销售人员也把职场当成自己从事寿险营销事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凝聚大家的是一种被认同和趋同化的文化。四是寿险营销的动力机制:员工晋升。寿险营销的组织架构及发展模式给了销售人员对寿险事业的期待和憧憬。寿险营销管理模式为业务。员的生涯作了长远的规划,职位的晋升不会因人际关系或职位设置及数量而受影响。

二、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尴尬表现

人本管理最终体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但就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言所要求的微观效应无非是:内部员工士气高涨、对企业忠诚度提高及企业外部绩效显著、企业社会声誉非凡。但寿险营销人本管理应用的结果却表现为:

(一)营销队伍不稳定,脱落率高。我国寿险营销队伍的脱落率平均在60%左右,成为全国行业员工流失率之最。我们仅以寿险业比较发达的浙江省为例,据统计,2002年底浙江省有7.8万寿险营销员,分布于近1900个营销服务部之中,平均每个营销服务部有40余人,庞大的营销队伍中仅有62%的营销员在本公司从业一年以上;2003年6月末,该省寿险营销员总量降至7.3万,而在本公司从业一年以上的比例降为43%;从持证情况来看,浙江省通过保险从业人员基本资格考试的累计8万余人,但近几年营销队伍的持证率始终徘徊在50%上下,说明有大量取得从业资格的营销人员脱落。

(二)营销误导问题突出,寿险信誉受损。寿险业的经营已经出现了诚信危机,为此保监会还专门制定寿险销售人员的行为规范,强化社会对寿险销售人员的监督,由此可见寿险营销对寿险企业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负效应。目前普遍认为:低素质的营销队伍、短期化的销售行为与寿险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社会公众对保险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寿险营销队伍为了维持和拓展自己的销售业绩而产生大量误导行为,损害了寿险业形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实践中既没有实现对内的目标,也没有实现对外的目标,理论与实践是否出现了矛盾,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但是,对于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应用的良好愿望及得到不令人满意的结论,是很值得理论界及寿险公司进行反思的。

三、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反思

(一)人性假设与人本管理。管理理论的建立,总有一定的前提与假设。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人,因而古今中外管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本前提的。任何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都无法回避对于人的基本看法或人性观这个根本问题。

人本管理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人是目的”。人本管理是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管理。所谓人本管理即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这意味着我们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立场转变为“全面发展性投资”的立场。企业组织在非人本管理学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一切投资,希望得到的仅仅是利润;而在“人本管理”时代,企业的投资不仅产出利润,还产出“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而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的实际应用中,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假设前提实际上却是以人的本性是唯利的、人是经济人为对人的基本看法,因此寿险营销管理中的人员招聘、员工晋升、营销组织发展、员工激励等各种管理措施,都在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经济属性。虽然形式上寿险营销管理的种种做法与人本管理的内容很相似,但在实践的应用效果中寿险营销人员的经济属性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被充分调动并挖掘出来,而且还得到了寿险营销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肯定及强化。

从人本管理的人性假设及寿险营销中人性假设的实际应用对比中,我们并不是要得出孰好孰坏,我们只能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寿险营销还不是人本管理,或者说寿险营销中的人本管理还处于非常低的层次。同时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还需做更深的探讨;人作为社会历史的存在物,其思想、行为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人性假设所能概括。不同的人性假设都蕴含着某种程度的科学合理成分,它们在实践中总有其可用之处;另一方面,作为假设,

总有它不尽如意的地方,特别是涉及到人这个社会历史的复杂体时,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穷尽对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并且,理论无优劣之分,站在今天的角度,明智的态度应是充分利用所有理论,利用一切尚有生命活力的、对客观实际仍起一定指导作用的成分,摒弃其失去存在价值的、不合理的成分,在管理中采取尊重人性的措施和方式。只有这样在寿险营销中无论应用人本管理的思想还是人本管理的方法都不会生搬硬套。

(二)制度基础与人本管理。产权结构是企业制度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与之配套。因此,从经济是物质基础的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管理都是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人本管理所依赖的产权基础是产权的高度多样化,企业的目标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股东利益基础上,企业治理重点由股东变为:股东、员工、顾客、社区、政府等多边的共同利益所有者,因此如果企业的产权结构中有倾向于对员工人力资本承认和报酬制度中体现对人力资本的回报,那么在企业管理中自然就要求人本管理;同时人本管理也会从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使人力资源得以转化为人力资本。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寿险公司还是“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产权结构中体现人力资本的职工股及职工股组织几乎没有形成;同时由于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即便把人本管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员工人力资本的形成、认可及回报也会流于形式。

换句话说,目前我国对寿险营销管理的制度基础不是对人本管理的回归,而是对人本管理的远离,是对目前寿险公司治理机制的巩固。我们从决定寿险销售人员经济命脉的管理制度来看就是一个例證:寿险销售人员的收入包括佣金和津贴两部分,佣金是主要收入来源,不同产品、不同期限、不同缴费方式的佣金不同。一般新保单佣金率较高,为首年度保费的15%—35%,续佣逐年降低但可持续2—6年。这种即期和延期相结合的佣金结构,不仅能激发人不断拓展业务,还可以增加他们“跳槽”的机会成本。营销管理制度中强调人员的“人脉”归属,虽限制了人在不同营业单位的自由流动,但保证了营销队伍各级人利益的一致性。由此我们看到,目前寿险营销的管理制度基础完全是股东唯上。

四、结论

寿险营销管理范文篇2

人本管理,简单概括就是“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效果体现为内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提高和企业外部良好社会形象的塑造。一般来讲,人本管理具有以下特征:(1)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人本管理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既能自觉主动参与企业管理,也能进行自我管理,根据企业的总目标,在各自所在的工作岗位上自主地做好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以实现自己的价值。(2)企业文化是人本管理的核心。人本管理的基础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它所依托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引导和支持。(3)人本管理对人的约束是柔性的。它主要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赖于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管理比较松散,弹性较大。寿险营销体现了人本管理,但其效果与人本管理目标相悖。本文拟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一、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体现

寿险营销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就是一个对组织和人员的管理过程:从一个组织的角度来看,寿险营销是寿险公司对销售的管理方式之一,需要有职业经理人对寿险营销活动进行全面过程管理;从销售人员的角度看,寿险营销是销售人员自我管理的过程。从我国民族寿险业寿险营销的多年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寿险营销管理的一些具体方式,比如说销售人员的自我管理、寿险营销文化的塑造及对销售人员的柔性约束似乎都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形式和内容。一是人力资源的招募体现了充分的民主。已经从业人员对适合从事寿险营销的人员进行招聘,一般是通过熟人或职业介绍所推荐,再通过公司的面试、培训,考试后录用。招聘的权力、过程、结果等完全由从业人员自主决策。二是寿险营销管理中体现了对人才培养的充分重视。目前国内寿险公司所开列的培训大致有:新人岗前培训、新人衔接训练;主任晋升培训、主任研修班;经理研修班、营业区经理研修等等,不胜枚举。据国内一些调查公司资料报道:如果按我国企业对员工开列职工培训课程来评比的话,寿险公司排在前三名。三是营造寿险营销的文化氛围。寿险营销的管理者:营业区经理、营业部经理、营业组主任都非常注重营销文化的塑造,尽可能地调动业务员的主动性、积极性。销售人员也把职场当成自己从事寿险营销事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凝聚大家的是一种被认同和趋同化的文化。四是寿险营销的动力机制:员工晋升。寿险营销的组织架构及发展模式给了销售人员对寿险事业的期待和憧憬。寿险营销管理模式为业务。员的生涯作了长远的规划,职位的晋升不会因人际关系或职位设置及数量而受影响。

二、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尴尬表现

人本管理最终体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但就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言所要求的微观效应无非是:内部员工士气高涨、对企业忠诚度提高及企业外部绩效显著、企业社会声誉非凡。但寿险营销人本管理应用的结果却表现为:

(一)营销队伍不稳定,脱落率高。我国寿险营销队伍的脱落率平均在60%左右,成为全国行业员工流失率之最。我们仅以寿险业比较发达的浙江省为例,据统计,2002年底浙江省有7.8万寿险营销员,分布于近1900个营销服务部之中,平均每个营销服务部有40余人,庞大的营销队伍中仅有62%的营销员在本公司从业一年以上;2003年6月末,该省寿险营销员总量降至7.3万,而在本公司从业一年以上的比例降为43%;从持证情况来看,浙江省通过保险从业人员基本资格考试的累计8万余人,但近几年营销队伍的持证率始终徘徊在50%上下,说明有大量取得从业资格的营销人员脱落。

(二)营销误导问题突出,寿险信誉受损。寿险业的经营已经出现了诚信危机,为此保监会还专门制定寿险销售人员的行为规范,强化社会对寿险销售人员的监督,由此可见寿险营销对寿险企业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负效应。目前普遍认为:低素质的营销队伍、短期化的销售行为与寿险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社会公众对保险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寿险营销队伍为了维持和拓展自己的销售业绩而产生大量误导行为,损害了寿险业形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实践中既没有实现对内的目标,也没有实现对外的目标,理论与实践是否出现了矛盾,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但是,对于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应用的良好愿望及得到不令人满意的结论,是很值得理论界及寿险公司进行反思的。

三、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反思

(一)人性假设与人本管理。管理理论的建立,总有一定的前提与假设。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人,因而古今中外管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本前提的。任何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都无法回避对于人的基本看法或人性观这个根本问题。

人本管理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人是目的”。人本管理是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管理。所谓人本管理即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这意味着我们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立场转变为“全面发展性投资”的立场。企业组织在非人本管理学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一切投资,希望得到的仅仅是利润;而在“人本管理”时代,企业的投资不仅产出利润,还产出“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而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的实际应用中,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假设前提实际上却是以人的本性是唯利的、人是经济人为对人的基本看法,因此寿险营销管理中的人员招聘、员工晋升、营销组织发展、员工激励等各种管理措施,都在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经济属性。虽然形式上寿险营销管理的种种做法与人本管理的内容很相似,但在实践的应用效果中寿险营销人员的经济属性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被充分调动并挖掘出来,而且还得到了寿险营销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肯定及强化。

从人本管理的人性假设及寿险营销中人性假设的实际应用对比中,我们并不是要得出孰好孰坏,我们只能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寿险营销还不是人本管理,或者说寿险营销中的人本管理还处于非常低的层次。同时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还需做更深的探讨;人作为社会历史的存在物,其思想、行为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人性假设所能概括。不同的人性假设都蕴含着某种程度的科学合理成分,它们在实践中总有其可用之处;另一方面,作为假设,总有它不尽如意的地方,特别是涉及到人这个社会历史的复杂体时,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穷尽对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并且,理论无优劣之分,站在今天的角度,明智的态度应是充分利用所有理论,利用一切尚有生命活力的、对客观实际仍起一定指导作用的成分,摒弃其失去存在价值的、不合理的成分,在管理中采取尊重人性的措施和方式。只有这样在寿险营销中无论应用人本管理的思想还是人本管理的方法都不会生搬硬套。

(二)制度基础与人本管理。产权结构是企业制度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与之配套。因此,从经济是物质基础的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管理都是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人本管理所依赖的产权基础是产权的高度多样化,企业的目标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股东利益基础上,企业治理重点由股东变为:股东、员工、顾客、社区、政府等多边的共同利益所有者,因此如果企业的产权结构中有倾向于对员工人力资本承认和报酬制度中体现对人力资本的回报,那么在企业管理中自然就要求人本管理;同时人本管理也会从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使人力资源得以转化为人力资本。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寿险公司还是“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产权结构中体现人力资本的职工股及职工股组织几乎没有形成;同时由于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即便把人本管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员工人力资本的形成、认可及回报也会流于形式。

换句话说,目前我国对寿险营销管理的制度基础不是对人本管理的回归,而是对人本管理的远离,是对目前寿险公司治理机制的巩固。我们从决定寿险销售人员经济命脉的管理制度来看就是一个例證:寿险销售人员的收入包括佣金和津贴两部分,佣金是主要收入来源,不同产品、不同期限、不同缴费方式的佣金不同。一般新保单佣金率较高,为首年度保费的15%—35%,续佣逐年降低但可持续2—6年。这种即期和延期相结合的佣金结构,不仅能激发人不断拓展业务,还可以增加他们“跳槽”的机会成本。营销管理制度中强调人员的“人脉”归属,虽限制了人在不同营业单位的自由流动,但保证了营销队伍各级人利益的一致性。由此我们看到,目前寿险营销的管理制度基础完全是股东唯上。

四、结论

寿险营销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人本管理以人为本寿险营稍寿险会司治理机制

一、引言

人本管理,简单概括就是“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效果体现为内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提高和企业外部良好社会形象的塑造。一般来讲,人本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

人本管理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个人既能自觉主动地参与企业管理,也能进行自我管理,能够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在各自所在的工作岗位上自主地做好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企业文化是人本管理的核心

人本管理的基础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它所依托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引导和支持。

(三)人本管理对人的约束是柔性的

人本管理主要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赖于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管理比较松散,弹性较大。

寿险营销体现了人本管理,但其效果与人本管理的目标相悖。本文拟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体现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寿险营销就是一个对组织和人员的管理过程。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寿险营销是寿险公司对销售的管理方式之一,需要职业经理人对寿险营销活动进行全面的过程管理;从销售人员的角度看,寿险营销是销售人员自我管理的过程。从我国保险业寿险营销多年的实践来看,寿险营销管理的一些具体方式,似乎都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形式和内容,比如说销售人员的自我管理、寿险营销文化的塑造及对销售人员的柔性约束等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的招幕体现了充分的民主

寿险公司对适合从事寿险营销的人员进行招聘,一般是通过熟人或职业介绍所推荐,再通过公司的面试、培训,考试后录用。招聘的权力、过程、结果等完全由从业人员自主决策。

(二)营销管理中体现了对人才培养的充分重视

目前国内各寿险公司所开列的培训课程大致有:新人岗前培训、新人衔接训练;主任晋升培训、主任研修班;经理研修、营业区经理研修等。据一些调查公司资料报道,如果按照我国企业职工培训课程进行评比的话,寿险公司排在前三名。

(三)特别注重营造寿险营销的文化氛围

寿险营销的管理者主要包括营业区经理、营业部经理以及营业组主任,他们都非常注重营销文化的塑造,总是尽可能地调动业务员的主动性、积极性。销售人员把职场当成自己从事寿险营销事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总是被一种被认同和趋同化的文化所凝聚,因此,销售人员能够心情舒畅、满腔热情地从事营销工作。

(四)寿险营销的动力机制是员工晋升

寿险营销的组织架构及发展模式给了销售人员对寿险事业无限的期待和憧憬,寿险营销管理模式为业务员的职业生涯作了长远的规划,职位的晋升不会因人际关系或职位设置及数量而受到影响。

三、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效果中的尴尬表现

人本管理最终体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言,通过人本管理所要显现的微观效应无非是内部员工士气高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提高以及企业外部绩效显著、企业社会声誉非凡等。不过,当前寿险营销人本管理应用的结果却是相悖的,其具体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一)营销队伍不稳定,脱落率高

我国寿险营销队伍的脱落率平均在60%左右,成为全国行业员工流失率之最。我们仅以寿险业比较发达的XX省为例,据统计,2002年底XX省有7.8万寿险营销员,分布于近1901个营销服务部之中,平均每个营销服务部有40余人,庞大的营销队伍中仅有62%的营销员在原公司从业一年以上;2003年6月末,该省寿险营销员总量降至7.3万,而在原公司从业一年以上的比例降为43%;从持证情况来看,该省通过保险决位人员基本资格考试的从业人员累计8万余人,但近几年营销队伍的持证率始终徘徊在50%上下,说明有大量取得从业资格的营销人员脱落。

(二)营销误导问题突出,寿险信誉受损

寿险业的经营已经出现了诚信危机,为此,保监会还专门制定寿险销售人员的行为规范,强化社会对寿险销售人员的监督,由此可见,寿险营销对寿险企业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负效应。目前普遍认为,

低素质的营销队伍和短期化的销售行为与寿险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社会公众对保险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寿险营销队伍为了维持和拓展自己的销售业绩而产生了大量误导行为,这损害了寿险业的形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实践中既没有实现对内的目标,也没有实现对外的目标,理论与实践是否出现了矛盾?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但是,对于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应用中的良好愿望与得到不令人满意的结论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很值得理论界及寿险公司进行反思的。

四、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反思

(一)人性假设与人本管理

管理理论的建立,总有一定的前提与假设。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人,因而古今中外管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本前提的。任何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都无法回避对于人的基本看法或人性观这个根木问题。

人本管理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人是目的”,人本管理是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管理。所谓人本管理,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的目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立场,转变为“全面发展性投资”的立场。企业组织在非人本管理学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一切投资,希望得到的仅仅是利润;而在“人本管理”时代,企业的投资不仅产出利润,还产出“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而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的实际应用中,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假设前提实际上是以人的本性是唯利的、人是经济人为基本看法,因此,寿险营销管理中的人员招聘、员工晋升、营销组织发展、员工激励等各种管理措施,都在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经济属性。虽然形式上寿险营销管理的种种做法与人本管理的内容很相似,但在实践的应用效果中,寿险营销人员的经济属性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被充分调动并挖掘出来,而且还得到了寿险营销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肯定及强化。

从人本管理的人性假设及寿险营销中人性假设的实际应用对比中,我们并不是要得出孰好孰坏的结论,我们只能说从某种意义上寿险营销还不是人本管理,或者说寿险营销中的人本管理还处于非常低的层次。同时,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还需要做更深层次的探讨。人作为社会历史的存在物,其思想、行为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人性假设所能概括。一方面,不同的人性假设都蕴含着某种程度的科学合理成分,它们在实践中总有其可用之处;另一方面,作为假设,总有它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涉及到人这个社会历史的复杂体时,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穷尽对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明智的态度应是充分利用所有理论,在管理中采取尊重人性的措施和方式。

(二)制度基拙与人本管理

产权结构是企业制度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与之配套。因此,从经济是物质基础的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管理都是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人本管理所依赖的产权基础是产权的高度多样化,企业的目标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股东利益基础上,企业治理重点由股东变为股东、员工、顾客、社区、政府等多边的共同利益所有者。因此,如果企业的产权结构倾向于对员工人力资本的承认,在报酬制度中体现对人力资本的回报,那么,在企业管理中自然就要求人本管理;同时,人本管理也会从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使人力资源得以转化为人力资本。

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寿险公司还是“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产权结构中体现人力资本的职工股及职工股组织几乎没有形成;同时由于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即便把人本管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员工人力资本的形成、认可及回报也会流于形式。

换句话说,目前我国对寿险营销管理的制度基础不是对人本管理的回归,而是对人本管理的远离,是对目前寿险公司治理机制的巩固。目前,各寿险公司实行的决定寿险销售人员经济命脉的管理制度就是一个例证:寿险销售人员的收人包括佣金和津贴两部分,佣金是主要收人来源,不同产品、不同期限、不同缴费方式的佣金不同。一般新保单佣金率较高,为首年度保费的15%-35%,续佣逐年降低,但可持续2-6年。这种即期和延期相结合的佣金结构,不仅能激发人不断拓展业务,还可以增加他们“跳槽”的机会成本。营销管理制度中强调人员的“人脉”归属,虽然限制了人在不同营业单位的自由流动,但也保证了营销队伍各级人利益的一致性。由此我们看到,目前寿险营销的管理制度基础完全是股东唯上。

五、结论

寿险营销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人本管理以人为本寿险营稍寿险会司治理机制

一、引言

人本管理,简单概括就是“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效果体现为内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提高和企业外部良好社会形象的塑造。一般来讲,人本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

人本管理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个人既能自觉主动地参与企业管理,也能进行自我管理,能够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在各自所在的工作岗位上自主地做好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企业文化是人本管理的核心

人本管理的基础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它所依托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引导和支持。

(三)人本管理对人的约束是柔性的

人本管理主要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赖于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管理比较松散,弹性较大。

寿险营销体现了人本管理,但其效果与人本管理的目标相悖。本文拟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体现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寿险营销就是一个对组织和人员的管理过程。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寿险营销是寿险公司对销售的管理方式之一,需要职业经理人对寿险营销活动进行全面的过程管理;从销售人员的角度看,寿险营销是销售人员自我管理的过程。从我国保险业寿险营销多年的实践来看,寿险营销管理的一些具体方式,似乎都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形式和内容,比如说销售人员的自我管理、寿险营销文化的塑造及对销售人员的柔性约束等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的招幕体现了充分的民主

寿险公司对适合从事寿险营销的人员进行招聘,一般是通过熟人或职业介绍所推荐,再通过公司的面试、培训,考试后录用。招聘的权力、过程、结果等完全由从业人员自主决策。

(二)营销管理中体现了对人才培养的充分重视

目前国内各寿险公司所开列的培训课程大致有:新人岗前培训、新人衔接训练;主任晋升培训、主任研修班;经理研修、营业区经理研修等。据一些调查公司资料报道,如果按照我国企业职工培训课程进行评比的话,寿险公司排在前三名。

(三)特别注重营造寿险营销的文化氛围

寿险营销的管理者主要包括营业区经理、营业部经理以及营业组主任,他们都非常注重营销文化的塑造,总是尽可能地调动业务员的主动性、积极性。销售人员把职场当成自己从事寿险营销事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总是被一种被认同和趋同化的文化所凝聚,因此,销售人员能够心情舒畅、满腔热情地从事营销工作。

(四)寿险营销的动力机制是员工晋升

寿险营销的组织架构及发展模式给了销售人员对寿险事业无限的期待和憧憬,寿险营销管理模式为业务员的职业生涯作了长远的规划,职位的晋升不会因人际关系或职位设置及数量而受到影响。

三、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效果中的尴尬表现

人本管理最终体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言,通过人本管理所要显现的微观效应无非是内部员工士气高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提高以及企业外部绩效显著、企业社会声誉非凡等。不过,当前寿险营销人本管理应用的结果却是相悖的,其具体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一)营销队伍不稳定,脱落率高

我国寿险营销队伍的脱落率平均在60%左右,成为全国行业员工流失率之最。我们仅以寿险业比较发达的**省为例,据统计,2002年底XX省有7.8万寿险营销员,分布于近1901个营销服务部之中,平均每个营销服务部有40余人,庞大的营销队伍中仅有62%的营销员在原公司从业一年以上;2003年6月末,该省寿险营销员总量降至7.3万,而在原公司从业一年以上的比例降为43%;从持证情况来看,该省通过保险决位人员基本资格考试的从业人员累计8万余人,但近几年营销队伍的持证率始终徘徊在50%上下,说明有大量取得从业资格的营销人员脱落。

(二)营销误导问题突出,寿险信誉受损

寿险业的经营已经出现了诚信危机,为此,保监会还专门制定寿险销售人员的行为规范,强化社会对寿险销售人员的监督,由此可见,寿险营销对寿险企业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负效应。目前普遍认为,低素质的营销队伍和短期化的销售行为与寿险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社会公众对保险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寿险营销队伍为了维持和拓展自己的销售业绩而产生了大量误导行为,这损害了寿险业的形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实践中既没有实现对内的目标,也没有实现对外的目标,理论与实践是否出现了矛盾?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但是,对于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应用中的良好愿望与得到不令人满意的结论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很值得理论界及寿险公司进行反思的。

四、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反思

(一)人性假设与人本管理

管理理论的建立,总有一定的前提与假设。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人,因而古今中外管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本前提的。任何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都无法回避对于人的基本看法或人性观这个根木问题。

人本管理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人是目的”,人本管理是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管理。所谓人本管理,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的目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立场,转变为“全面发展性投资”的立场。企业组织在非人本管理学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一切投资,希望得到的仅仅是利润;而在“人本管理”时代,企业的投资不仅产出利润,还产出“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而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的实际应用中,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假设前提实际上是以人的本性是唯利的、人是经济人为基本看法,因此,寿险营销管理中的人员招聘、员工晋升、营销组织发展、员工激励等各种管理措施,都在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经济属性。虽然形式上寿险营销管理的种种做法与人本管理的内容很相似,但在实践的应用效果中,寿险营销人员的经济属性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被充分调动并挖掘出来,而且还得到了寿险营销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肯定及强化。

从人本管理的人性假设及寿险营销中人性假设的实际应用对比中,我们并不是要得出孰好孰坏的结论,我们只能说从某种意义上寿险营销还不是人本管理,或者说寿险营销中的人本管理还处于非常低的层次。同时,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还需要做更深层次的探讨。人作为社会历史的存在物,其思想、行为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人性假设所能概括。一方面,不同的人性假设都蕴含着某种程度的科学合理成分,它们在实践中总有其可用之处;另一方面,作为假设,总有它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涉及到人这个社会历史的复杂体时,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穷尽对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明智的态度应是充分利用所有理论,在管理中采取尊重人性的措施和方式。

(二)制度基拙与人本管理

产权结构是企业制度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与之配套。因此,从经济是物质基础的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管理都是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人本管理所依赖的产权基础是产权的高度多样化,企业的目标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股东利益基础上,企业治理重点由股东变为股东、员工、顾客、社区、政府等多边的共同利益所有者。因此,如果企业的产权结构倾向于对员工人力资本的承认,在报酬制度中体现对人力资本的回报,那么,在企业管理中自然就要求人本管理;同时,人本管理也会从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使人力资源得以转化为人力资本。

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寿险公司还是“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产权结构中体现人力资本的职工股及职工股组织几乎没有形成;同时由于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即便把人本管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员工人力资本的形成、认可及回报也会流于形式。

换句话说,目前我国对寿险营销管理的制度基础不是对人本管理的回归,而是对人本管理的远离,是对目前寿险公司治理机制的巩固。目前,各寿险公司实行的决定寿险销售人员经济命脉的管理制度就是一个例证:寿险销售人员的收人包括佣金和津贴两部分,佣金是主要收人来源,不同产品、不同期限、不同缴费方式的佣金不同。一般新保单佣金率较高,为首年度保费的15%-35%,续佣逐年降低,但可持续2-6年。这种即期和延期相结合的佣金结构,不仅能激发人不断拓展业务,还可以增加他们“跳槽”的机会成本。营销管理制度中强调人员的“人脉”归属,虽然限制了人在不同营业单位的自由流动,但也保证了营销队伍各级人利益的一致性。由此我们看到,目前寿险营销的管理制度基础完全是股东唯上。

五、结论

寿险营销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人本管理以人为本寿险营稍寿险会司治理机制

一、引言

人本管理,简单概括就是“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效果体现为内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提高和企业外部良好社会形象的塑造。一般来讲,人本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

人本管理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个人既能自觉主动地参与企业管理,也能进行自我管理,能够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在各自所在的工作岗位上自主地做好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企业文化是人本管理的核心

人本管理的基础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它所依托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引导和支持。

(三)人本管理对人的约束是柔性的

人本管理主要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赖于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管理比较松散,弹性较大。

寿险营销体现了人本管理,但其效果与人本管理的目标相悖。本文拟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体现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寿险营销就是一个对组织和人员的管理过程。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寿险营销是寿险公司对销售的管理方式之一,需要职业经理人对寿险营销活动进行全面的过程管理;从销售人员的角度看,寿险营销是销售人员自我管理的过程。从我国保险业寿险营销多年的实践来看,寿险营销管理的一些具体方式,似乎都体现了人本管理的形式和内容,比如说销售人员的自我管理、寿险营销文化的塑造及对销售人员的柔性约束等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的招幕体现了充分的民主

寿险公司对适合从事寿险营销的人员进行招聘,一般是通过熟人或职业介绍所推荐,再通过公司的面试、培训,考试后录用。招聘的权力、过程、结果等完全由从业人员自主决策。

(二)营销管理中体现了对人才培养的充分重视

目前国内各寿险公司所开列的培训课程大致有:新人岗前培训、新人衔接训练;主任晋升培训、主任研修班;经理研修、营业区经理研修等。据一些调查公司资料报道,如果按照我国企业职工培训课程进行评比的话,寿险公司排在前三名。

(三)特别注重营造寿险营销的文化氛围

寿险营销的管理者主要包括营业区经理、营业部经理以及营业组主任,他们都非常注重营销文化的塑造,总是尽可能地调动业务员的主动性、积极性。销售人员把职场当成自己从事寿险营销事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总是被一种被认同和趋同化的文化所凝聚,因此,销售人员能够心情舒畅、满腔热情地从事营销工作。

(四)寿险营销的动力机制是员工晋升

寿险营销的组织架构及发展模式给了销售人员对寿险事业无限的期待和憧憬,寿险营销管理模式为业务员的职业生涯作了长远的规划,职位的晋升不会因人际关系或职位设置及数量而受到影响。

三、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效果中的尴尬表现

人本管理最终体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言,通过人本管理所要显现的微观效应无非是内部员工士气高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提高以及企业外部绩效显著、企业社会声誉非凡等。不过,当前寿险营销人本管理应用的结果却是相悖的,其具体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一)营销队伍不稳定,脱落率高

我国寿险营销队伍的脱落率平均在60%左右,成为全国行业员工流失率之最。我们仅以寿险业比较发达的XX省为例,据统计,2002年底XX省有7.8万寿险营销员,分布于近1901个营销服务部之中,平均每个营销服务部有40余人,庞大的营销队伍中仅有62%的营销员在原公司从业一年以上;2003年6月末,该省寿险营销员总量降至7.3万,而在原公司从业一年以上的比例降为43%;从持证情况来看,该省通过保险决位人员基本资格考试的从业人员累计8万余人,但近几年营销队伍的持证率始终徘徊在50%上下,说明有大量取得从业资格的营销人员脱落。

(二)营销误导问题突出,寿险信誉受损

寿险业的经营已经出现了诚信危机,为此,保监会还专门制定寿险销售人员的行为规范,强化社会对寿险销售人员的监督,由此可见,寿险营销对寿险企业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负效应。目前普遍认为,低素质的营销队伍和短期化的销售行为与寿险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社会公众对保险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寿险营销队伍为了维持和拓展自己的销售业绩而产生了大量误导行为,这损害了寿险业的形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实践中既没有实现对内的目标,也没有实现对外的目标,理论与实践是否出现了矛盾?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但是,对于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应用中的良好愿望与得到不令人满意的结论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很值得理论界及寿险公司进行反思的。

四、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反思

(一)人性假设与人本管理

管理理论的建立,总有一定的前提与假设。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人,因而古今中外管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本前提的。任何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都无法回避对于人的基本看法或人性观这个根木问题。

人本管理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人是目的”,人本管理是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管理。所谓人本管理,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的目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立场,转变为“全面发展性投资”的立场。企业组织在非人本管理学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一切投资,希望得到的仅仅是利润;而在“人本管理”时代,企业的投资不仅产出利润,还产出“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而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的实际应用中,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假设前提实际上是以人的本性是唯利的、人是经济人为基本看法,因此,寿险营销管理中的人员招聘、员工晋升、营销组织发展、员工激励等各种管理措施,都在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经济属性。虽然形式上寿险营销管理的种种做法与人本管理的内容很相似,但在实践的应用效果中,寿险营销人员的经济属性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被充分调动并挖掘出来,而且还得到了寿险营销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肯定及强化。

从人本管理的人性假设及寿险营销中人性假设的实际应用对比中,我们并不是要得出孰好孰坏的结论,我们只能说从某种意义上寿险营销还不是人本管理,或者说寿险营销中的人本管理还处于非常低的层次。同时,对人本管理在寿险营销中的应用还需要做更深层次的探讨。人作为社会历史的存在物,其思想、行为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人性假设所能概括。一方面,不同的人性假设都蕴含着某种程度的科学合理成分,它们在实践中总有其可用之处;另一方面,作为假设,总有它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涉及到人这个社会历史的复杂体时,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穷尽对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明智的态度应是充分利用所有理论,在管理中采取尊重人性的措施和方式。

(二)制度基拙与人本管理

产权结构是企业制度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与之配套。因此,从经济是物质基础的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管理都是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人本管理所依赖的产权基础是产权的高度多样化,企业的目标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股东利益基础上,企业治理重点由股东变为股东、员工、顾客、社区、政府等多边的共同利益所有者。因此,如果企业的产权结构倾向于对员工人力资本的承认,在报酬制度中体现对人力资本的回报,那么,在企业管理中自然就要求人本管理;同时,人本管理也会从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使人力资源得以转化为人力资本。

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寿险公司还是“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产权结构中体现人力资本的职工股及职工股组织几乎没有形成;同时由于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即便把人本管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员工人力资本的形成、认可及回报也会流于形式。

换句话说,目前我国对寿险营销管理的制度基础不是对人本管理的回归,而是对人本管理的远离,是对目前寿险公司治理机制的巩固。目前,各寿险公司实行的决定寿险销售人员经济命脉的管理制度就是一个例证:寿险销售人员的收人包括佣金和津贴两部分,佣金是主要收人来源,不同产品、不同期限、不同缴费方式的佣金不同。一般新保单佣金率较高,为首年度保费的15%-35%,续佣逐年降低,但可持续2-6年。这种即期和延期相结合的佣金结构,不仅能激发人不断拓展业务,还可以增加他们“跳槽”的机会成本。营销管理制度中强调人员的“人脉”归属,虽然限制了人在不同营业单位的自由流动,但也保证了营销队伍各级人利益的一致性。由此我们看到,目前寿险营销的管理制度基础完全是股东唯上。

五、结论

寿险营销管理范文篇6

现代意义上的营销,是一种比较容易使企业取得成功的经营思路,。是贯穿企业经营始终的一种机制,而不是某一部门的个别职能。非寿险营销模式,是适应非寿险行业特点和市场形势的销售体制范式,是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形成后,非寿险销售机制的示范创新,是先进管理与技术融入的结果,具有产品销售的全盘策略和支持系统整合性的特征。

非寿险业存在着推翻现有错误模式和观念的障碍,而要建立适应市场和自身发展的、融入市场机制的营销模式,需步出下述误区:一是营销理念误区。摒弃初级的、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的推销观念和对寿险营销模式的盲目追随。二是营销信息与调研系统误区。去除凭感性拓展业务习惯,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营销信息系统,实现保险企业目标最大化。三是市场定位与分销渠道误区。改变缺少对非寿险市场购买能力、倾向、心理和周期的行为分析状况,实现非寿险市场产品和营销模式的差异化。

保险市场对非寿险营销模式的影响

国外先进保险企业的营销模式冲击着国内非寿险业。

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兑现,国外保险公司不仅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直销服务,还会利用保险中介或国际互联网等,打造新的销售模式,实施快捷有效销售。据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预测,今后10年,37%的个人保险产品和企业财产险的31%,将通过国际互联网完成。目前,一批有较强营销能力的保险主体,已经以先进营销模式逐鹿中国保险市场,招商信诺人寿保险公司宣布放弃人营销模式,采取利用合作伙伴招商银行的网点和电话、网络进行渠道营销;美国友邦北京分公司不聘有保险从业背景人员,重筑新的保险市场营销理念,都影响着转型期非寿险营销模式的构建。

保险市场主体的完善,打破沿袭多年的非寿险销售模式。

近年来保险市场主体长期缺位现象得到初步改变。一方面,在组织结构形式由国有、股份、合资外资和国控外资等日趋多元化形势下,需要创新出与之匹配的市场化营销模式另一方面,大量保险中介基于生存的压力,必然依托自身种种优势,竭力拼杀市场,迫使非寿险公司改变沿袭已久的靠层设机构、分片固守和增员展业的直销模式,在将来的市场博弈中,走与保险中介“竞合共赢”之路。据悉,2003年国内保险专业与经纪公司保费收入已近百亿元。

保险监管思路的变化,促使非寿险营销模式的市场化创新。

入世后我国保险监管将遵循市场取向和发展观,渐由管理监管向服务监管转变,偿付能力和市场监管并重。保监会陆续出台了向非寿险公司开放第三领域、放宽高管任职、车险航意险费率放开,和允许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机构、或设立营销服务部的方式开展业务,不仅使众多保险中介获得难得的业务空间和市场机遇,而且为非寿险公司实施多元化营销模式,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产品选择和市场环境,同时放宽保险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使业内外优秀人才气融入非寿险管理层,为非寿险营销模式的构建和创新,提供广泛的人力资源支撑。

股改上市后的非寿险龙头人保财险,借助国际市场的外力推进自身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产品、技术、管理和营销的升级,实现差异化经营与精细化管理,建立组织管理机制、员工配置机制、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的流程创新机制,使业务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知识技术驱动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以业务流程和客户为主线,重组营销、承保、理赔和产品开发流程,设置个险和团险营销管理部,开展差异化营销管理,提升了营销技能。特别是近期又筹建了北京、上海、山东和广东四家保险经纪公司,进一步改革与活化营销机制,以效益为中心增加市场开掘深度,创造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模式,真正走上股份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对中国非寿险营销变革影响深远。

非寿险营销模式的发展均向

一、多元化趋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出现集团化和公开化特征。集团化后的非寿险公司,必然推进信息技术深层应用,重新定位保险企业主体功能,专注于产品开发管理的核心职能,诸如展业、承保、理赔等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职能,将分交专业中介机构承担。非寿险公司经营核心化的趋向,将推进着我国非寿险市场营销模式的多元化。

二、差异化趋向。差异化是近年保险市场竞争的一大特点,车险改革已有充分体现,在2003年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保监会又放松了对保险条款和保险价格的管制,以后主要险种的条款和价格不再由保监会制定,而由各保险公司制定后报保监会备案,这将催生更多的差异化产品,产品的差异化必然为营销模式的差异化提供积极条件,可以预见,针对不同产品和不同的保险市场,定制相异的营销模式,将成为今后非寿险公司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单纯的费率竞争也将会逐渐转型为营销模式的竞争。

三、创新趋向。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非寿险公司,会有不同的营销模式。大型的全国性非寿险公司,会重新定位市场,改变无效益的庞大组织机构,剥离分支机构为专业网点,组建由总公司控股的专业经纪公司。新创的成长型公司,会选择并购多家不同特色、规模较大的专业公司,突破展业规模限制,迅速占领保险市场。以往保险超市的营销模式,也将分化出专卖店、特色点等新的灵活模式。营销模式将出现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向。

重组中国非寿险营销模式的路径

一、依发展趋向创新非寿险蕾销理念

营销发展历程,已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大众营销阶段,直至目前发达国家的“以关注个性化需求满足为特征的定制化阶段”。要实现非寿险业营销模式本土化创新与发展,与国际保险业接轨,经营者需要“机制未动、观念先行”,要有超前的营销战略思维,以未来的发展来关注现状的调整,建立现代非寿险业全新的“大营销理念”。一方面,新的非寿险营销理念,是从公司的整体系统创建“以客户需求的满足为核心、以企业的优质市场占有为目标、以多种营销策略的组合为手段”的大理念。另一方面,新的寿险营销理念,是一种战略的理念,是保持公司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和稀缺性地位的理念。只有建立此理念,才能迅速提升中国非寿险业的运行机制和战略思维,赶上国外先进保险企业步履。

二、按市场需求构筑非寿险营销框架

一是关于整体营销系统。按照新非寿险营销理念,作为融人公司运营机制的营销模式,要在整体经营和组织架构中渗透“新非寿险营销”思想,建立具有非寿险需求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的战略模式,具有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的策略模式,架构大营销模式。二是关于营销部职能规范。要建立含有市场调研、企业诊断、营销策划和决策咨询功用的营销部,在信息源链接下的采集、分析、决策和实施系统,引导经营决策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正如“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样,没有完美的、一成不变的规范模式,任何规范和模式都是在随着保险市场变化而变化的,都应建立在适应保险企业自身需求,能持续保持杨b竞争力和市场领先地位之上的。适合的模式才是最好的。

满足非寿险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梯度开发非寿险企业的市场机会,需要充分利用企业自身资源,准确把握非寿险公司自身的营销手段,不断创新与改进适应市场和产品的营销渠道。目前主要的非寿险营销渠道有:l、直销改进型,在调整产品结构过程中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内容,进一步优化现有直销队伍,实现销售效益最大化,2、中介拓展型,以保险经纪人和专业为依托,战略拓展效益性业务:3、银保合作型,借助寿险业银保范例,打造非寿险业的银保合作模式;4、销售型,发挥行业优势,开展兼业保险,优势互补拓展业务空间,5、网络保险型,利用网络资源,开发非寿险网络投保系统,在互联网上建立公司网站、保险超市和风险交易市场等平台;6、电话投保型,创建类似人保财险95518专线服务电话,提供上门投保服务和全方位后续服务保障体系:7、媒介广告型,在电视时代的中国,媒介的消费导引作用十分明显,充分利用媒体进行产品推介和企业形象宣传,将是日益重要的非寿险营销渠道之一。

寿险营销管理范文篇7

自1982年国内寿险业务恢复开办以来,我国寿险业便迈人了新的历史阶段,得到了迅速发展。1982年全国寿险保费收入仅为159万元,占同期总保费收入的0.15%,随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寿险业务持续高速增长,1997年寿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同期产险保费收人,在总保费收人中的占比稳步上升,至2003年寿险保费收入已达3011亿元,占同期总保费收入的77.6%.全国寿险保险密度由1982年底的0.0016元发展到2003年底的233元,全国寿险保险深度由1982年底的0.0003%发展到2003年底的2.58%.

取得这样的成绩,个人寿险人体制功不可没。该体制由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于1992年引人中国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各市场主体迅速复制,并带动中国寿险业超常发展。自1996年以来,中国寿险保费收入更是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其主要贡献便来自于个人寿险的人营销。据统计显示,尽管近年来银行保险突飞猛进,但个人销售仍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直到2002年,个人保费收入仍占全部寿险保费收入的80%以上。

个人寿险人体制的引进,突破了传统营销体制下一家公司寿险营销人员只有几百人的局限性,营销队伍以几十倍的速度增长。人规模由1992年友邦保险第一批招募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40余万人。经过展业中的竞争、淘汰和选择,积存下来的营销人员已经成为中国寿险业发展的有生力量。此外,个人寿险人体制的引进,广泛启蒙了民众的保险意识,切实提高了广大寿险公司尤其是中资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些都为中国寿险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个人寿险人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国内引入人营销体制十年后的2002年,国务院发展硏究中心开展了针对全国保险消费需求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对保险公司的满意度普遍较低,较多的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销售方式采取了无奈、冷漠的态度。

在公司层面,2004年上半年全国寿险市场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全国寿险保费同比增长率仅为6.54%,而2003上半年这一数字为41%.而作为中国寿险市场发达地区的京、沪两市,2004上半年寿险保费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各老牌中资寿险公司业绩下滑严重,绝大多数公司的人力均有所下降,整个市场的人队伍均处于调整状态。

消费者和寿险公司的双重反应,让我们不得不对风行市场10多年之久的个人寿险人营销体制进行反思。事实上,该体制已暴露出诸多严重问题,在此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与法律问题

一方面,由于寿险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受佣金利益的诱惑,在展业过程中常带有损害客户利益的短期行为,使得寿险业的行业形象和公众信誉不断下降,导致本应为社会创造福利的寿险业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负效应,严重威胁到了行业自身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寿险人在内部法律地位、劳动关系等问题上不明确,在外部又缺乏社会认知度,造成了其无职业归属惑的“边缘”处境,对寿险人的长期稳定发展构成了

制度上的缺陷。

(二)寿险行业发展的自身瓶颈

一是寿险营销人力方面的困境。近年来,各公司增员难度不断加大,增员成本不断上升。各公司出台的聘才计划规格不断攀高,“挖角”成本亦急剧增加。

二是寿险营销效率方面的低下。经过了前期快速成长阶段后,近年来,国内寿险市场各家公司的营销效率大都陷入了长期低迷状态。除少数公司外,大多数寿险公司人活动率均低于50%,最低的仅有20%—30%,形势相当严峻。

(三)寿险人营销模式的自身体制原因

第一,人与寿险公司的关系不再简单。各大公司在采用人营销体制伊始,均以双方单纯的关系为优势,认为寿险公司无需为其人的过错承担法律责任。然而,随着人违规行为的增多,事实证明,双方关系并非简单的无责关系。保险公司因其从人行为上获得利益,而要对人的责任承担相应的义务。《保险法》更是对这一点做出了明确规定。

第二,人营销体制的成本优势不再。在该体制发展初期,正逢市场大举开拓,寿险公司仅按业绩支付佣金,不提供底薪及保障和福利,并且只需投入职场和少量的管理人员来管理人队伍。然而,随着市场增员难度和竞争度的增加,寿险公司开始对新人提供底薪和基本法规定的各种奖金和津贴,开始对所有人提供不同程度的福利和保障,营销激励活动成本越来越高,职场装修越来越豪华,新公司、新机构的“挖角”费用成倍增加,所有这些均使得保险公司的费用急剧上升。

第三,人展业驱动力逐年下降。以往,没有底薪驱使人多售保单以获取佣金。然而,随着行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逐年下降,随着增员素质和培训质量的不断下滑,人展业驱动力在整体上不断下降。

(四)寿险公司的自身经营原因

第一,经营战略的导向性失误。在保险市场的整体扩张阶段,各大保险公司尤其是中资寿险公司盲目抢占市场份额,一味追求保费规模,从而直接误导了人的短期行为。

第二,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各大中资寿险公司在借鉴人营销体制的同时,对其背后的营销管理系统和后援运作系统建设不足。保险专业人才、尤其是营销管理高级人才的缺乏,与寿险业的快速发展不相吻合。

三、传统个人寿险人体制改革方向的必然选择

(一)个人寿险营销体制改革多元化诉求的理论分析

1.寿险市场发展阶段理论概述

市场初期阶段。该阶段市场主体较少;产品以传统寿险为主导;营销以关系为主,销售渠道单一;人首期佣金远高于续期佣金;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渠道狭窄。

市场发展阶段。该阶段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外资进入市场;投资、分红类及其它新产品不断出现;营销仍以关系为主,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细分;一司专属的人模式为主导,银行保险、经纪公司、公司和公司直销等多主体的销售渠道开始出现;人首期佣金仍较高,续期佣金有所改良;投资渠道稍有改

市场成熟阶段。该阶段市场主体数量趋于稳定:产品呈多样化,投资、信托、基金类产品普及;销售渠道多元化,原有队伍出现重组,传统紧密型队伍分化,理财顾问出现,寿险经纪人及银行保险普及;营销模式向顾问式营销转移;市场信息透明,佣金减少并趋于平均;投资市场渐趋完善。

2.我国寿险市场特征及其对营销体制改革方向的多元化诉求

自国内寿险业务恢复以来,我国寿险市场已经历了20多年的总体发展,其中最近的六七年为快速发展时期。当前我国的寿险市场,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初期,未来仍有很大的快速发展空间。

伴随寿险市场的发展,新的市场特征随之呈现,继而形成了对营销体制改革方向的多元化诉求。

(1)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和外资寿险的加速进入,使得原有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在市场不同阶段进入的各市场主体,由于其市场进入起点、自身资源背景乃至心态和姿态的不同,导致了其各自差异化的企业经营目标和企业竞争战略,从而形成对营销体制的多元化诉求。

(2)市场细分的不断加深和产品层次的不断丰富,要求各寿险公司及其营销人员提供与之目标市场相适应的服务,继而对市场原有的单一化营销体制产生了多元化诉求。

(二)个人寿险营销体制改革多元化的实践认证,

国外传统的寿险营销体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员工制,营销员与公司为雇佣关系,其收入由底薪加佣金构成;二是以美国和韩国为代表的制,营销员与公司为关系,其收入由佣金加津贴构成;三是以英国和荷兰为代表的经纪制,法律上是较更为独立的经纪关系,经纪人一般仅有佣金收入。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各有其地区适应性和针对性。

出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相似性,我国现行的人营销体制主要借鉴于台湾地区,而后者又是来源于日本市场的经验。当前,国内众多寿险公司已对现有人营销体制所遭遇的瓶颈加以重视,部分公司进行了改革试点,但是远未形成气候。针对这些改革实践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明确个人寿险营销体制改革的多元化方向。

1.精英制。这是针对原有“人海战术”营销体制的最直接改造。高增员标准、高前期投入、高业务指标是其基本特点。部分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外资公司,较青睐此种模式。这些地区市场的新进入者通常以高端客户为目标市场,并急欲树立自身的高品质形象,加之没有传统营销体制所造成的包袱,采用精英制模式有其一定的适应性。而对于老牌的寿险公司,由于其庞大的人队伍和全国范围的人运营体系,并且不愿意放弃国内最广大的低端市场,因此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精英制改造,而是大多采取小范围试点继而加以逐步推广的做法。精英制的缺点是前期投入巨大,且行业中现有的人员特性使得很难将人员素质维持在高层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队伍的规模。另外,培养出的优质精英一旦被“挖角”,公司将损失巨大。

2.员工制。这是针对现有人无职业归属感问题的最根本改造。目前的做法基本上是对日本员工制及我国台湾地区收展制的借鉴。此种做法明确了营销人员的法律地位和劳动关系,保障了营销员的合法员工权益,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营销体制的一些根本问题。其缺点是员工薪金成本和高额培训费用的压力,风险较大,难以保证应达的利润。因此目前各公司在此方面的试点尚不普遍,大多数仍处于观望阶段。

3.专属公司制。这是类似美国总人制的一种营销体制。基本做法是将现有营销队伍分离出去,成立专门的专属公司加以运营,从而明确人的组织关系,利于保险公司降低营销成本,实现专业化经营。目前国内的新华人寿已在部分城市开展了相关试点,国内尚无成功经验可循。而此体制对于专属公司的业务管理和后援运作系统有着较高要求,否则将难以提供给客户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此外,由于管理成本的增加,营销员的提成比例会有所降低,其展业积极性会受到新的考验。

寿险营销管理范文篇8

一、推行专业的个人人销售制度

个人寿险的经营目标是千万个家庭和个人,个人寿险产品是服务产品,是无形的。个人寿险在销售过程中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履行告知义务。销售人员为寿险公司的第一核保人。因此,个人寿险营销必须通过销售人员直接地、面对面地向消费者提供保险咨询服务,让消费者在充分选择的基础上购买保险。许多寿险公司选择了专业的个人人销售制度,建立起一支个人人销售队伍并已经成为许多寿险公司首选的分销体系,即便是在销售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它仍然是寿险公司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个人人与公司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非雇佣劳动关系。

二、实施《个人人管理办法》

《个人人管理办法》是对公司委托的个人人进行统一、规范、科学管理的办法,是用来调整个人人与公司之间、个人人与个人人之间的关系,又称个人人的“基本法”。《个人人管理办法》有三大核心,即组织架构、考核标准和待遇的设定。

(一)组织架构的设定

1.业务员系列。分为业务员、业务主任、业务经理、高级业务经理四级,适合以个人发展为主的组织架构。

2.主管系列。分为组经理、分处经理、处经理、分部经理、部经理五级,适合以管理发展为主的组织架构。

3.保全员系列。分为保全员、保全主任、保全组经理三级,主要负责收取续期保费和新单展业,又称收展员系列。

(二)考核标准的设立

考核包括保险合同的维持考核、职级考核和晋升考核,考核时间为3个月或6个月,考核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1.FYC首年佣金达到的Q值。考核业务员和团队的市场拓展能力。Q值是个人人在连续3个月中FYC的累计数,它是考核个人人保险合同维护条件的基本指标之一,也是确定个人人相关考核、待遇标准时所用的一个参数,Q值每年由公司根据寿险市场形势与业务发展状况进行测算确定。

2.新单件数。考核业务员和团队的活动量,即客户拜访量。

3.综合持续率。考核业务员和团队对原有市场的巩固率。

4.主管的直管人员和育成二级主管人数。考核团队的人员规模和组织架构。

5.任职时间。考核各级主管管理能力提升的时间积累。

6.通过晋升综合测评和培训考试。考核主管履行职责、管理水平、执行公司政策、营业单位出勤率、主管个人及所辖人员违规情况等等,并通过晋升培训考试。

(三)待遇的设定

1.佣金。佣金是根据个人人业务的保费收人数向个人人支付手续费,具体支付标准按不同险种、不同缴费期限和不同缴费方式确定。

2.津贴

(1)新人津贴。向考察期内的业务员发放。

(2)管理津贴。每月向各级主管发放,分为直管津贴和间管津贴。

(3)育成津贴。处经理以上主管的直管人员发生分离时发放津贴,分为育成直管津贴和育成间管津贴。

(4)增部津贴。部经理与直管部经理发生分离后,对部经理的津贴。

3.奖励

(1)个人展业年奖。对个人人个人全年累计FYC达到6Q以上的奖励。

(2)个人持续率奖。对个人人个人季度综合持续率达到80%以上的奖励。

(3)增员奖励。分推荐新人奖和主管直接增员奖。

(4)主管月奖。对组经理以上职级主管的直管人员月人均FYC达到0.5Q以上的奖励。

个人人的佣金、津贴和奖励标准的设定,是经营成本的一种反映。其中,管理津贴与育成津贴的设定,是对各级主管管理利益的调整。两级提佣的管理思想,其中直管津贴有利于增员和组织发展;间管津贴有利于各级主管管理动作的到位。

三、树立服务营销理念

(一)服务价值的体现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70%的客户流失是因为服务水平的欠缺;争取一个新客户比维护一个老客户的费用高6—10倍;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便可使营业额增长20%左右;客户的满意度提高5%,营业额就可以增加一位;客户不满意时,可能有75.3%的人停止或减少购买;每一位投诉的客户身后,有49位不满意没吭声的顾客;投诉后得到迅速解决会有82%的客户重新购买。

(二)保险核心服务

消费者不是购买抽象的保险服务,购买的是保险服务带来的利益,预期的保险利益是服务的核心,即保险核心服务。保险的预期利益是对消费者的一种生命保障,因此保险核心服务是“保障与承诺”。保险金的给付是公司履行保险合同义务和实现保险保障职能的具体兑现,公司应主动地、迅速地展开理赔工作,快速结案,要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及时合理,使客户满意。目前,不少公司只注意保险合同推销时的服务,不太重视保险核心服务,这是一种误区。

(三)保险附加服务

保险服务不只是一种提供预期的保险利益的职能,而是消费者在与保险服务的具体部分接触中的感受和相信得到了自己预期的一切的感受。个人寿险销售对客户的服务主要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服务方式,要求业务员必须逐一拜访客户,实行见面式服务,要求业务员必须尊重客户意愿,给客户以充分选择,根据客户经济、家庭状况为客户制作建议书,双方履行告知义务,然后允许客户找家人或专家商量,几经思考最后确定购买。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么多附加成分,公司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附加成分应该和核心服务一起作为系统而设立,使服务增值。

(四)服务营销

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能维护和扩大客户的拥有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和回头率,在现有的客户中开发新的保单,通过现有客户转介绍新的客户,寿险业才会永续经营,服务领先营销。

四、同城营业单位集中管理

同城区级支公司个人寿险的分散经营,由于制度执行不一、佣金标准不一、考核标准不一、业务推动奖励政策不一,很难形成竞争合力。市分公司个人寿险的管理部门由于缺乏资源,很难对县支公司个人寿险给予指导帮助和培训支援。因此,成立个人业务总部,对同城营业单位的集中销售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市场竞争和专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总部直接经营同城个人寿险业务的同时,对县支公司个人业务实行指导。

五、以主管为中心分职场经营

根据有关规定,营销部经理管辖若干营销分部,每个营销分部为一个独立职场,是个人人接受培训和管理的场所。分职场经营是个人寿险营销的最终经营模式,也是寿险公司的一般做法。分职场经营是个人人职业生涯的实现,它最终将成为公司的利润来源中心。

六、建立讲师、组训制度

(一)讲师制度

建立专、兼职讲师相结合的分级培训体系。总公司与省分公司组建系统讲师团,负责系统中、高级主管培训;市分公司成立培训中心,由专、兼职讲师负责同城业务员的新人培训和全区的衔接教育、低级主管培训;县支公司的兼职讲师负责新人培训。专职讲师是指专门从事教育训练与培训管理工作的专业管理人员。兼职讲师一般由优秀主管、组训担任。同时对专职讲师的选拔与培育、考核与淘汰、待遇和福利等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二)组训制度

组训是指公司派驻在个人业务营业职场内协助业务主管从事增员辅导、新人育成、活动管理等特定管理职能的专业技术人员。组训的配置一般每50名业务员配备1名组训,公司应为组训人员配备必要的工作场地、工作设置和工具,同时建立对组训人员的招聘流程、职称评定、考核与淘汰、待遇与福利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讲师、组训都是为个人人队伍的建设服务的。

七、运用经营分析工具规划营销管理工作

运用营销的经营分析工具,及时掌握、分析和诊断营销业务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规划营销管理工作。

(一)营销经营分析工具

营销经营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发展、业务发展和经营措施三大方面,具体可分解为:新单业绩、续保率、有效增员率、活动管理、客户服务、成本控制等等。按时间可分为三类:

1.年度计划书类。主表《营销职场年度计划书》;辅表《年度新单业绩目标》、《年度人力资源目标》、《年度收入目标》或《年度业务目标》。

2.季度分析类。《营销职场季度业务分析表》。

3.月度检讨类。主表《营销职场月度营销经营目标》、《经营成本检讨表》、《月工作计划表》;辅表《月份经营分析基础数据表》、《营销职场自主经费使用表》。

(二)营销经营分析指标

1.人均保费=人均件数x件均保费

2.人均件数=(当期新单件数x2)/(期初有效人数+期末有效人数)

3.件均保费=当期新单保费/当期新单件数

4.三个月转正率=本期转正人数/前三月招募人数

5.业务员脱落率=当期脱落业务员/期初有效业务员

6.有效增员率=当期有效增员人数/期初人数

7.达标率=(当期考核达标人数x2)/(期初人数+期末人数)

8.实动率=(当期举绩业务员数x2)/(期初有效业务员数+期未有效业务员数)

9.保费计划达成率:当期实际保费收入/当期计划保费收入

10.客户投诉率:当期投诉案件数/客户数(保单期间在三年内)

八、加强活动管理

活动管理是个人寿险营销迈向专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专业化工作的基础。它作为销售活动的主线,贯穿于营销日常工作全过程,形成营销部、营销组织、营销员销售管理及销售活动的基本工作模式。经营分析、主管、组训工作日志和“三卡一书”组成了活动管理的基本工具。活动管理使业务员的销售活动与管理的关系建立起来,是稳定和管理营销队伍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永续经营的根本保证。

营销单位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业绩。“业绩量”是由“活动量”的多少决定的。

营业单位业绩=人×件×万

业绩=活动量(拜访次数)×活动质(知识、心态、技巧、习惯)

九、倡导职场文化

作为经济组织的个人人队伍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且又活跃是正常的,需要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规范这个组织的行为,这就是职场文化。

特有的专业的个人销售制度下的个人寿险营销组织,有其特质的职场文化。应通过科学的、健康向上的、有针对性的职场文化来规范个人人的行为。

个人寿险经营的职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人寿公司实施的以“双成”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战略,是一种深层次的改革。“双成”理念的内容是“成人达己,成己为人”。在企业内部,提倡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奉献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上下级之间要求的是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管理理念;对外体现为消费者着想的一种服务理念。

十、制订五大作业系统的标准化流程

(一)销售与销售支援系统

目标:提高业务人员的销售技能与销售绩效,并对营销经营团队的销售活动做出指导。核心内容:(1)活动管理;(2)经营指标分析;(3)业务企划;(4)收展员队伍建设;(5)表彰与激励。

(二)增员与甄选系统

目标:人均保费提高,组织体制改善。核心内容:(1)协助主管育成新人;(2)严格增员甄选关;(3)提供话术、工具和方法;(4)指明增员的目标市场;(5)增员技能培训;(6)清晰的人管理办法(职涯规划)。

(三)教育训练系统

目标:完善教育训练体系,提供适应业务人员需要的培训。核心内容:(1)职能岗位(教导管理、教务管理、教材管理);(2)分层次的教育训练;(3)讲师队伍管理;(4)教学成本管理。

(四)销售管理系统

目标:监督销售行为,防范风险,提高销售质量与服务品质。核心内容:(1)职能岗位建设;(2)客户咨询应答;(3)客户投诉处理;(4)客户回访;(5)电话专线;(6)工作评价。

寿险营销管理范文篇9

个人寿险的经营目标是千万个家庭和个人,个人寿险产品是服务产品,是无形的。个人寿险在销售过程中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履行告知义务。销售人员为寿险公司的第一核保人。因此,个人寿险营销必须通过销售人员直接地、面对面地向消费者提供保险咨询服务,让消费者在充分选择的基础上购买保险。许多寿险公司选择了专业的个人人销售制度,建立起一支个人人销售队伍并已经成为许多寿险公司首选的分销体系,即便是在销售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它仍然是寿险公司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个人人与公司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非雇佣劳动关系。

二、实施《个人人管理办法》

《个人人管理办法》是对公司委托的个人人进行统一、规范、科学管理的办法,是用来调整个人人与公司之间、个人人与个人人之间的关系,又称个人人的“基本法”。《个人人管理办法》有三大核心,即组织架构、考核标准和待遇的设定。

(一)组织架构的设定

1.业务员系列。分为业务员、业务主任、业务经理、高级业务经理四级,适合以个人发展为主的组织架构。

2.主管系列。分为组经理、分处经理、处经理、分部经理、部经理五级,适合以管理发展为主的组织架构。

3.保全员系列。分为保全员、保全主任、保全组经理三级,主要负责收取续期保费和新单展业,又称收展员系列。

(二)考核标准的设立

考核包括保险合同的维持考核、职级考核和晋升考核,考核时间为3个月或6个月,考核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1.FYC首年佣金达到的Q值。考核业务员和团队的市场拓展能力。Q值是个人人在连续3个月中FYC的累计数,它是考核个人人保险合同维护条件的基本指标之一,也是确定个人人相关考核、待遇标准时所用的一个参数,Q值每年由公司根据寿险市场形势与业务发展状况进行测算确定。

2.新单件数。考核业务员和团队的活动量,即客户拜访量。

3.综合持续率。考核业务员和团队对原有市场的巩固率。

4.主管的直管人员和育成二级主管人数。考核团队的人员规模和组织架构。

5.任职时间。考核各级主管管理能力提升的时间积累。

6.通过晋升综合测评和培训考试。考核主管履行职责、管理水平、执行公司政策、营业单位出勤率、主管个人及所辖人员违规情况等等,并通过晋升培训考试。

(三)待遇的设定

1.佣金。佣金是根据个人人业务的保费收人数向个人人支付手续费,具体支付标准按不同险种、不同缴费期限和不同缴费方式确定。

2.津贴

(1)新人津贴。向考察期内的业务员发放。

(2)管理津贴。每月向各级主管发放,分为直管津贴和间管津贴。

(3)育成津贴。处经理以上主管的直管人员发生分离时发放津贴,分为育成直管津贴和育成间管津贴。

(4)增部津贴。部经理与直管部经理发生分离后,对部经理的津贴。

3.奖励

(1)个人展业年奖。对个人人个人全年累计FYC达到6Q以上的奖励。

(2)个人持续率奖。对个人人个人季度综合持续率达到80%以上的奖励。

(3)增员奖励。分推荐新人奖和主管直接增员奖。

(4)主管月奖。对组经理以上职级主管的直管人员月人均FYC达到0.5Q以上的奖励。

个人人的佣金、津贴和奖励标准的设定,是经营成本的一种反映。其中,管理津贴与育成津贴的设定,是对各级主管管理利益的调整。两级提佣的管理思想,其中直管津贴有利于增员和组织发展;间管津贴有利于各级主管管理动作的到位。

三、树立服务营销理念

(一)服务价值的体现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70%的客户流失是因为服务水平的欠缺;争取一个新客户比维护一个老客户的费用高6—10倍;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便可使营业额增长20%左右;客户的满意度提高5%,营业额就可以增加一位;客户不满意时,可能有75.3%的人停止或减少购买;每一位投诉的客户身后,有49位不满意没吭声的顾客;投诉后得到迅速解决会有82%的客户重新购买。

(二)保险核心服务

消费者不是购买抽象的保险服务,购买的是保险服务带来的利益,预期的保险利益是服务的核心,即保险核心服务。保险的预期利益是对消费者的一种生命保障,因此保险核心服务是“保障与承诺”。保险金的给付是公司履行保险合同义务和实现保险保障职能的具体兑现,公司应主动地、迅速地展开理赔工作,快速结案,要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及时合理,使客户满意。目前,不少公司只注意保险合同推销时的服务,不太重视保险核心服务,这是一种误区。

(三)保险附加服务

保险服务不只是一种提供预期的保险利益的职能,而是消费者在与保险服务的具体部分接触中的感受和相信得到了自己预期的一切的感受。个人寿险销售对客户的服务主要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服务方式,要求业务员必须逐一拜访客户,实行见面式服务,要求业务员必须尊重客户意愿,给客户以充分选择,根据客户经济、家庭状况为客户制作建议书,双方履行告知义务,然后允许客户找家人或专家商量,几经思考最后确定购买。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么多附加成分,公司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附加成分应该和核心服务一起作为系统而设立,使服务增值。

(四)服务营销

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能维护和扩大客户的拥有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和回头率,在现有的客户中开发新的保单,通过现有客户转介绍新的客户,寿险业才会永续经营,服务领先营销。

四、同城营业单位集中管理

同城区级支公司个人寿险的分散经营,由于制度执行不一、佣金标准不一、考核标准不一、业务推动奖励政策不一,很难形成竞争合力。市分公司个人寿险的管理部门由于缺乏资源,很难对县支公司个人寿险给予指导帮助和培训支援。因此,成立个人业务总部,对同城营业单位的集中销售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市场竞争和专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总部直接经营同城个人寿险业务的同时,对县支公司个人业务实行指导。

五、以主管为中心分职场经营

根据有关规定,营销部经理管辖若干营销分部,每个营销分部为一个独立职场,是个人人接受培训和管理的场所。分职场经营是个人寿险营销的最终经营模式,也是寿险公司的一般做法。分职场经营是个人人职业生涯的实现,它最终将成为公司的利润来源中心。

六、建立讲师、组训制度

(一)讲师制度

建立专、兼职讲师相结合的分级培训体系。总公司与省分公司组建系统讲师团,负责系统中、高级主管培训;市分公司成立培训中心,由专、兼职讲师负责同城业务员的新人培训和全区的衔接教育、低级主管培训;县支公司的兼职讲师负责新人培训。专职讲师是指专门从事教育训练与培训管理工作的专业管理人员。兼职讲师一般由优秀主管、组训担任。同时对专职讲师的选拔与培育、考核与淘汰、待遇和福利等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二)组训制度

组训是指公司派驻在个人业务营业职场内协助业务主管从事增员辅导、新人育成、活动管理等特定管理职能的专业技术人员。组训的配置一般每50名业务员配备1名组训,公司应为组训人员配备必要的工作场地、工作设置和工具,同时建立对组训人员的招聘流程、职称评定、考核与淘汰、待遇与福利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讲师、组训都是为个人人队伍的建设服务的。

七、运用经营分析工具规划营销管理工作

运用营销的经营分析工具,及时掌握、分析和诊断营销业务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规划营销管理工作。

(一)营销经营分析工具

营销经营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发展、业务发展和经营措施三大方面,具体可分解为:新单业绩、续保率、有效增员率、活动管理、客户服务、成本控制等等。按时间可分为三类:

1.年度计划书类。主表《营销职场年度计划书》;辅表《年度新单业绩目标》、《年度人力资源目标》、《年度收入目标》或《年度业务目标》。

2.季度分析类。《营销职场季度业务分析表》。

3.月度检讨类。主表《营销职场月度营销经营目标》、《经营成本检讨表》、《月工作计划表》;辅表《月份经营分析基础数据表》、《营销职场自主经费使用表》。

(二)营销经营分析指标

1.人均保费=人均件数x件均保费

2.人均件数=(当期新单件数x2)/(期初有效人数+期末有效人数)

3.件均保费=当期新单保费/当期新单件数

4.三个月转正率=本期转正人数/前三月招募人数

5.业务员脱落率=当期脱落业务员/期初有效业务员

6.有效增员率=当期有效增员人数/期初人数

7.达标率=(当期考核达标人数x2)/(期初人数+期末人数)

8.实动率=(当期举绩业务员数x2)/(期初有效业务员数+期未有效业务员数)

9.保费计划达成率:当期实际保费收入/当期计划保费收入

10.客户投诉率:当期投诉案件数/客户数(保单期间在三年内)

八、加强活动管理

活动管理是个人寿险营销迈向专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专业化工作的基础。它作为销售活动的主线,贯穿于营销日常工作全过程,形成营销部、营销组织、营销员销售管理及销售活动的基本工作模式。经营分析、主管、组训工作日志和“三卡一书”组成了活动管理的基本工具。活动管理使业务员的销售活动与管理的关系建立起来,是稳定和管理营销队伍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永续经营的根本保证。

营销单位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业绩。“业绩量”是由“活动量”的多少决定的。

营业单位业绩=人×件×万

业绩=活动量(拜访次数)×活动质(知识、心态、技巧、习惯)

九、倡导职场文化

作为经济组织的个人人队伍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且又活跃是正常的,需要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规范这个组织的行为,这就是职场文化。

特有的专业的个人销售制度下的个人寿险营销组织,有其特质的职场文化。应通过科学的、健康向上的、有针对性的职场文化来规范个人人的行为。

个人寿险经营的职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人寿公司实施的以“双成”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战略,是一种深层次的改革。“双成”理念的内容是“成人达己,成己为人”。在企业内部,提倡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奉献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上下级之间要求的是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管理理念;对外体现为消费者着想的一种服务理念。

十、制订五大作业系统的标准化流程

(一)销售与销售支援系统

目标:提高业务人员的销售技能与销售绩效,并对营销经营团队的销售活动做出指导。核心内容:(1)活动管理;(2)经营指标分析;(3)业务企划;(4)收展员队伍建设;(5)表彰与激励。

(二)增员与甄选系统

目标:人均保费提高,组织体制改善。核心内容:(1)协助主管育成新人;(2)严格增员甄选关;(3)提供话术、工具和方法;(4)指明增员的目标市场;(5)增员技能培训;(6)清晰的人管理办法(职涯规划)。

(三)教育训练系统

目标:完善教育训练体系,提供适应业务人员需要的培训。核心内容:(1)职能岗位(教导管理、教务管理、教材管理);(2)分层次的教育训练;(3)讲师队伍管理;(4)教学成本管理。

(四)销售管理系统

目标:监督销售行为,防范风险,提高销售质量与服务品质。核心内容:(1)职能岗位建设;(2)客户咨询应答;(3)客户投诉处理;(4)客户回访;(5)电话专线;(6)工作评价。

(五)行政管理系统

寿险营销管理范文篇10

200*年是中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一年,更是寿险业高速发展和阔步向前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首先是随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部分内陆大中城市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集团挟巨额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大举进入中国寿险市场,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在华或设立办事处或成立合资公司或开办独资公司,以不同的方式抢占着中国这个尚处于原始开发状态的寿险市场;其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成立和成长起来的国内中小型寿险公司,加速了其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各级分支机构的步伐,以期在中国保险市场全面开放的前夜完成寿险营销网络的布点工作,这使得原本就争夺激烈的寿险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第三,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和平安人寿公司都实行了资产的重组、管理体制的变革和经营重点的调整,当中国人保率先在香港上市之后,中国人寿于200*年11月18日在香港和美国两地同时成功上市,拉开了国内寿险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的序幕……

在国外大量保险集团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并争食中国寿险蛋糕和国内各寿险公司做大做强的双重市场压力的挤压下,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才大战在广阔的中国保险市场上一幕一幕地上演,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200*年第四季度,泰康人寿为了提高××市场个人寿险的业务发展,以较高的收入回报为前提条件,以强挖同业的寿险营销骨干人员和寿险营销团队管理人员为工作目的,发动了一场名为“聘才计划”的人才争夺战,力图在××个人寿险营销市场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成立一支具有从业经验、较高素质和较强战斗力的个人寿险管理团队和个人寿险营销队伍。泰康人寿“聘才计划”所到之处,都不同程度地引发了当地寿险公司个人寿险营销部门和个人寿险营销人员的波动,造成一些寿险公司的个人寿险营销主管和个人寿险营销骨干纷纷跳槽,影响了一些公司正常的个人寿险营销队伍的管理和个人寿险营销业务的发展。

对于任何一家寿险公司而言,要在未来赢得市场和获得发展,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数量的个人寿险营销队伍是至关重要的,而个人寿险营销队伍的稳定更是重中之重!各家寿险公司对泰康人寿采用“强挖同业人员”的方式来扩大个人寿险营销队伍的过激做法同声“痛诉”;同时对个人寿险营销人员的跳槽行为有些不解,认为这些跳槽的个人寿险营销人员太看重短期利益。但不管怎样,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简单地归结于某个或某方面的原因是远远不够的,这对以后的工作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而且要改善这方面的工作质量也无从着手。因此,我们还不得不静下心来分析和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以期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

为了深入了解个人寿险营销人员跳槽的原因,找到稳定个人寿险营销队伍的办法,为以后更好地管理个人寿险营销队伍积累经验,给以后的个人寿险营销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我决定利用工作之余对“寿险营销人员跳槽现象”做一次调查。

二、社会调查实施方案

由于自己从事个人寿险营销工作已有6年之久,其间经历了从个人寿险营销人员》》个人寿险营销主管》》个人寿险营销组训》》个人寿险营销讲师》》个人寿险营销经理的角色转变,对个人寿险营销队伍各个阶层的想法和感受了解较多,对××个人寿险营销市场的各家公司的各级寿险营销管理部门的经营状况、经营策略和市场拓展情况也有所了解,为了使本次社会调查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选取和制定了一套综合型的涉及面较广的调查方案:

调查地域——选择个人寿险营销人员跳槽情况严重的地区:渝西地区(大足和合川)和渝南地区(巴南和綦江);

调查对象——选择被调查公司: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和泰康人寿。选择被调查的人员:营销经理、营销组训、营销主管、营销人员;

调查方法——访问调查法: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相结合;

调查时间——200*年10月—2004年1月。

从200*年10月8日开始到2004年2月12日止,我走访了四家公司在四个地区的10个寿险营销分支机构,面谈访问了营销经理6名、营销组训12名、营销主管18名和营销人员44名,电话访问了营销经理4名、营销组训20名、营销主管26名和营销人员60名,共计访问调查190人。

三、社会调查资料整理

通过长达四个月的调查,收集到各家寿险公司的个人寿险营销管理层和个人寿险营销一线对个人寿险营销人员跳槽的看法以及对跳槽原因分析的大量资料,经过统计整理得到个人寿险营销各阶层对个人寿险营销人员跳槽的一些原因。

为了提高分析的客观性,找出个人寿险营销人员跳槽的主要原因,为以后工作提供更有效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将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划分成三大部分进行归纳,并按照四个阶层中的前五大因素分别进行统计。第一部分为:营销人员跳槽的主要目的(见柱状图一至柱状图四);第二部分为:挖角公司的主要吸引点(见柱状图五至柱状图八);第三部分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见柱状图九至柱状图十二)。

(一)、营销人员跳槽的主要目的

1、营销经理(见柱状图一)

跳槽的主要目的——柱状图一

被访问的98%的经理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目的之一是因为收入;有85%的经理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谋求更高的职位;有70%的经理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第三个目的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有55%的经理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第四个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快的晋升;有40%的经理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第五个目的是拓展更宽松的人际关系。

2、营销组训(见柱状图二)

跳槽的主要目的——柱状图二

被访问的95%的组训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有88%的组训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谋求较高的职位;有75%的组训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第三个目的是因为收入;有69%的组训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第四个目的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工作氛围;有55%的组训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第五个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快速的晋升。

3、营销主管(见柱状图三)

被访问的95%的营销主管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寻求更公平的内部竞争;有90%的营销主管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谋求公司管理阶层的尊重;有85%的营销主管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第三个目的是因为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有80%的营销主管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第四个目的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工作氛围;有42%的营销主管认为营销人员跳槽的第五个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收入。

跳槽的主要目的——柱状图三

4、营销人员(柱状图四)

跳槽的主要目的——柱状图四

被访问的97%的营销人员认为跳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寻求公司管理阶层的尊重;有91%的营销人员认为跳槽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谋求更公平的内部竞争;有82%的营销人员认为跳槽的第三个目的是因为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有65%的营销人员认为跳槽的第四个目的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工作氛围;有32%的营销人员认为跳槽的第五个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收入。

(二)、挖角公司的主要吸引力

1、营销经理(见柱状图五)

挖角公司的主要吸引力——柱状图五

被访问的97%的经理认为挖角公司的主要吸引力之一是较高的收入;有84%的经理认为第二个主要吸引力是为跳槽人员提供了较高的职位;有72%的经理认为第三个主要吸引力是为跳槽的营销人员展示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有68%的经理认为第四个主要吸引力是优良的办公环境;有65%的经理认为第五个主要吸引力是让营销人员心动的晋升制度和福利制度。

2、营销组训(见柱状图六)

挖角公司的主要吸引力——柱状图六

被访问的95%的组训认为挖角公司的主要吸引力之一是对人才的尊重;有92%的组训认为第二个主要吸引力是良好的制度;有88%的组训认为第三个主要吸引力是优良的办公环境;有76%的组训认为第四个主要吸引力是公司较好的客户服务;有52%的组训认为第五个主要吸引力是较高的收入。

3、营销主管(见柱状图七)

被访问的92%的营销主管认为挖角公司的主要吸引力之一是对人才的尊重;有87%的营销主管认为挖角公司的第二个主要吸引力是为跳槽人员提供了公平的内部竞争环境;有73%的营销主管认为挖角公司的第三个主要吸引力是公司良好的制度;有70%的营销主管认为挖角公司的第四个主要吸引力是公司优良的服务;有55%的营销主管认为挖角公司的第五个主要吸引力是较高的收入。

挖角公司的主要吸引力——柱状图七

4、营销人员(见柱状图八)

挖角公司的主要吸引力——柱状图八

被访问的90%的营销人员认为挖角公司的主要吸引力之一是为跳槽人员提供了公平的内部竞争环境;有82%的营销人员认为挖角公司的第二个主要吸引力是对跳槽人才的尊重;有80%的营销人员认为挖角公司的第三个主要吸引力是让营销人员心动的晋升制度和福利制度;有68%的营销人员认为挖角公司的第四个主要吸引力是优良的办公环境;有58%的营销人员认为挖角公司的第五个主要吸引力是较高的收入。

(三)、被挖角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1、营销经理(见柱状图九)

挖角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柱状图九

被访问的85%的经理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制度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透明度;有82%的经理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文化建设比较差,让营销人员没有归属感,公司因此失去强大的凝聚力;有79%的经理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三个主要问题是办公环境及设备的老化,这样为营销人员提供的数据时常发生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有58%的经理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四个主要问题是公司对客户和营销人员的服务不到位;有45%的经理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五个主要问题是公司为营销人员提供的晋升和发展机会较少。

2、营销组训(见柱状图十)

被访问的90%的组训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公司管理体制不健全;有86%的组训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公司对人才不够重视;有72%的组训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三个主要问题是公司提供的晋升机会少;有69%的组训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四个主要问题是公司内部的竞争环境不公平,付出与收入严重失衡;有45%的经理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五个主要问题是公司的办公环境较差。

被挖角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柱状图十

3、营销主管(见柱状图十一)

被挖角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柱状图十一

被访问的95%的营销主管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公司对人才不够重视;有90%的营销主管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公司内部的竞争环境不公平;有71%的营销主管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三个主要问题是公司管理体制不健全;有65%的营销主管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四个主要问题是公司的办公环境较差;有60%的营销主管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五个主要问题是公司对客户和营销人员的服务质量较差。

4、营销人员(见柱状图十二)

被挖角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柱状图十二

被访问的95%的营销人员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公司内部的竞争环境不公平;有90%的营销人员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公司对人才不够重视;有71%的营销人员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三个主要问题是公司对客户和营销人员的服务质量较差;有65%的营销人员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四个主要问题是公司的办公环境较差;有60%的营销人员认为被挖角公司存在的第五个主要问题是公司管理体制不健全。

四、社会调查资料分析

通过统计资料并结合几家公司近年来的经营理念、销售策略和人才储备方式,经过仔细的分析,初步得出寿险公司营销人员跳槽的一些实质原因——

(一)公司管理方面的原因

由于寿险公司目前的管理还处在较粗放的管理层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与寿险市场和寿险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发生断层和错位,造成公司内部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冲突,一些管理措施无法严格,企业文化不能深入人心,出现较大的人情管理方式和任亲为贤的人事行为,引发不切实际的业务计划、多数人得不到激励的奖励措施、随意性的职级晋升、形同虚设的绩效考核和没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由此形成公司复杂的人际、较低的凝聚力、消极的职场氛围、下滑或发展缓慢的业务,营销人员感到不公平、不受重视、不被尊重、看不到希望,营销人员对公司没有归属感、对公司的忠诚度降底、积极性受到挫伤,最后导致营销人员的离去。

(二)寿险市场不规范的原因

虽然寿险营销已经在1992年就由“友邦人寿”引入中国,但被国内的寿险公司大面积的采用和推广是从1996年才开始,到现在仅经过了7年多的发展历程。虽然,寿险营销在这几年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各家保险公司为了迎接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也加速了业务规模的提升和营销网络的建设,但是市场仍然处于一个较原始的时期,市场的培育、开发、利用与监督管理都处于逐渐完善之中,形成了业务快速发展压力与市场监督管理力度、营销网络迅速扩充与寿险营销人才匮乏的矛盾。这样的市场状况,一方面给一些公司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提供了可乘之机;另外,也给一部分具有营销经验的从业人员提供了跳槽的空间和机会。具体体现在营销队伍的扩充上就出现了“以高于同业公司的佣金比例和管理津贴为主要手段”的恶性不正当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使得部分营销人员借机跳槽并赚取因此而来的短期高收入。

(三)营销人员自身的原因

寿险公司的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必须经过较长时期的经营才能进入稳健的获利区间,行业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司经营要保持较高的稳健性,而受聘于寿险公司的寿险人,同样也应该着眼于从长期的服务中获取个人收益,不因追逐短期的诱惑而频频跳槽。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外界的诱惑时常让一部分营销人员把持不住自己,在“机会”来临之时将从业初期对客户的承诺放在一边,然后毅然离开原来的公司而投奔有“短期利益”的新公司。另外,一些早年进入这个行业且具有较好工作经验的营销人员,因个人的某种原因或公司的某种因素没有晋升到自己认为较理想的管理职级,对原公司怀有怨言和不满,在挖角公司提供的高职位和高收入面前低下头来……

五、社会调查建议

随着国内保险市场全面开放的日趋临近,国外保险巨头和金融财团大举进攻中国保险市场的日子已经不远,国内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要在这场风烟四起的商战中赢得市场、赢得客户、赢得利润,寿险公司必须尽快转变粗放的管理模式,共同健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市场行为,为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而努力。这里,笔者针对如何减少“营销人员跳槽现象”提出一些建议:

1、各家寿险公司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建立对各级下属机构各种制度执行的监管机制,以促进各项制度的严格实施。

2、分支机构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摈弃人情管理行为,特别是营销人员的职级晋升、绩效考核、业务奖励等方面应本着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塑造企业内部良好的竞争环境。

3、基层公司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优良的企业文化深入每个营销人员的心灵,用文化来提升公司的凝聚力,提高营销人员的忠诚度,树立营销人员爱司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