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32:30

生物医药论文

生物医药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融资产学研联盟

生物医药行业是永续增长的朝阳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超全球GDP增长水平。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以张江高科园区为核心的基地形成了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为模块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在产业规模、科研水平和企业实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要推进上海生物医药走上创新之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选择适合的创新突破口

生物制药业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是新思想极少。实际上,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中,真正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的创新产品屈指可数。因此生物医药产业要加速健康发展必须寻找适合的创新突破口。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上游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中药合成、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但其整体产业规模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在选择创新突破口上,可以考虑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药物等方面形成新突破;积极推进小分子药物、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和药物生产新工艺;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和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力争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生物制药企业是一个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维持其成长的阶段都需要大量资本支持的产业,对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制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形式的融资手段来满足其资金需求。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但生物医药产业并未吸收到足够的发展资金。由于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利润低、产品竞争力差。特别是在研发方面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总体新药研发水平不高。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金渠道相对单一,以企业自筹和国家项目基金支持为主,缺少风险投资基金和证券金融市场的支持,因此,要建立生物医药项目的技术评估平台,为风险资本进入、退出创造条件,鼓励民营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介入生物医药产业;采取优惠政策,完善鼓励技术创新信贷政策,促进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将科技资源分配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薄弱环节和重点技术领域,加大开发研究、产品生产的投资,加快生物医药技术的产业化。此外通过间接的产业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与外资、本土研究机构进行横向研发合作,强化中小研发企业集成创新的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科技活动的研发投入,增加创新基金的启动资金规模、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加强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型研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努力培育本土的大中型企业。

三、加强产学研联盟建设

生物医药业技术产业化过程包括:研发、中试、生产和市场四个阶段。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生物制药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在美国有两种模式实现成果转化:一种是通过专业力量帮企业申请专利,做知识产权的管理,或者是帮助企业做市场推广;另一种方法则是将科研成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试验费用和时间转嫁出去,出口无形产品,把中间环节外包出去。但这两种模式做得都不彻底。通过对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的调研发现,应当通过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来加快实现产业化。要实现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引进技术的主体,企业应努力培育自主科技开发力量,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打破条块和体制上的界限,实现产学研协作、联合。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以企业开发中心为主体,组织产学研紧密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领域,集中进行技术开发,力争实现产业某些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鼓励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事实上,现在要完成成果转化已不只需打通产、学、研三个环节,还应包括政府、融资以及相关服务。要做好这个多要素的联盟,就需要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和投资孵化基地。

四、建立新型研发服务平台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和现有企业一体化程度低,生物医药企业尤其需要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成本。这个共享的平台应该主要包括技术、市场信息交流的平台和产品技术评估。调研中发现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建立的一种能为科学家、企业、资本服务的研发服务平台正在受到瞩目。这个平台把新药研发的流程拆分以后标准化,在新药研发首端(科研)到尾端(销售)环节都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并且这个平台能够反复使用,因而能够降低研发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能充分利用中国高校和研究所的力量,效率很高。

参考文献:

[1]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报告课题组.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究报告,2008

[2]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2008

生物医药论文范文篇2

摘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8家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经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全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生物医药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生物医药论文范文篇4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形式有待改进,质量有待提高。由于生物医药学部要求学生毕业论文必须与实习工作内容相结合,并保证“一人一题,真题真做”的毕业论文原则,因此,学生的毕业论文受到实习单位及具体工作岗位的限制,会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存在学术性有限、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比如,2018届药学专业部分在医药药房实习的同学从事调剂工作,因其先进性及科学性并不突出,所以毕业论文只能采用关于大量处方统计相关的调研型论文。此外,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由于药房无法提供数据库中数据,学生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论文的质量仍然非常有限。因此,将论文管理工作前移,加强对实习基地及工作岗位的筛选,是完成高质量毕业论文的重要前提。(二)学生对待论文的重视程度、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仍需加强由于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与学生实习、考研或考公务员,以及寻找就业机会的时间基本重合,所以学生的思想会一定的波动和起伏。部分学生会在毕业论文的工作上投入较少的精力,在论文完成过程中比较依赖指导老师,缺乏主观能动性,不能及时回应指导老师。个别论文内容和格式达不到专业要求,论文率比较高,这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相关训练仍存在不足。答辩过程中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述不准确、回答问题不自信,也说明该方面的训练有待加强。因此,制定更符合学部学生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化管理,是提升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保证。(三)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应进一步建设。部分新开设专业具备论文指导能力的教师数量不足,需要从进一步引进高水平师资和加强现有教师队伍建设两方面入手加以解决。除了加强人才引进的工作外,提高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重视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既要包括毕业论文的整体设计(即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性及科学性),又要包括毕业论文格式的指导(即论文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为保证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迫切需要详细可行的论文管理制度及学生反馈制度,提高教师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规范教师的指导过程,明确有效的奖惩机制,从而保证和提高生物医药学部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的探索

针对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及管理现状,为提高学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构建并完善适合学部学情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从而实现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质量保障,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一)确立学部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细则。1.明确管理方式和岗位职责。为更好的保证学部整体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制度明确采用学部、专业和指导教师参与、分工协作的学部三级毕业论文管理方式。由学部主任主责、教学副主任统筹协调、各专业主任及秘书组成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团队,团队人员都具备较高的责任心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学生毕业论文采用指导教师负责制,各专业论文指导教师负责解决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管理人员共同完成学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工作。同时,各专业还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或行业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在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三个阶段中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及指导,对于学部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2.强化过程性管理。在学校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基础上,通过制定贯穿整个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生物医药学部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细则”,实现全环节、全方位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确保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主要从开题、中期和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加强过程性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开题阶段。开题阶段重点监控指导教师的资格和培训、论文选题质量的评价,不合格的学生由专业督促帮助整改。指导教师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秋季学期开学初,学部组织全体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参加。在学部培训中明确毕业论文各阶段工作安排和时间节点,要求每一名论文指导教师申请论文指导专用邮箱,邮箱账号和密码交教研室报备。相应指导教师的邮箱地址由教研室或专业秘书通知给所有学生,要求学生将所有文件材料通过邮箱发送,指导教师必须在学生发来文件材料一周内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指导内容要在原有学生文字材料上进行相应批注,并通过邮箱发回,同时要求各位论文指导教师认真填写指导记录,学部和专业将通过邮箱不定期抽查指导教师指导情况和教师指导记录。开题前通过指导教师及其指导记录评价学生配合度和开题阶段表现,对表现差的不能开题者给予警告,学生改进后直接进行二次开题,二次开题成绩仍不合格者毕业论文成绩按不及格论处。针对学校原有开题报告中未能体现学生通过情况的问题,在开题报告中增加开题审查小组意见,同时制订开题报告评分表(表1),根据题目、内容、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量化评价,总成绩分数取三名专家评分的平均数,分数≧60为通过,分数<60为不通过。(2)中期阶段。中期检查阶段重点监控学生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在中期检查过程中,为了使评审专家能够对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进行更好的评价,制订了中期报告评分表(表2),增加了评分环节。根据毕业论文工作完成情况、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内容进行量化评价,总成绩分数取三名专家评分的平均数,分数≧60为通过,分数<60为不通过。责令中期检查不通过的学生限期改进,进行二次中期检查,如仍达不到要求将停止其进行毕业论文的资格,毕业论文成绩按不及格论处。(3)答辩阶段。答辩阶段重点监控抽查学生论文质量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制定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指导质量评价表(表3),由专业(随机抽取3名指导学生)和所有被指导学生在答辩结束后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态度、能力和效果进行评分。将学生评分与专业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各占比50%)一起作为衡量指导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评分不及格的老师取消下一年指导资格,不允许参加评优,且奖金绩效评定表中该项成绩不计分。制订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表4),从论文的内容、格式等指标入手,对不同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规范性进行量化;从专业知识角度入手,通过毕业论文选题情况、专业能力水平、创新以及成果等方面的指标,对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进行量化。将此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列入学部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细则,从而为专业跨度大、论文同质性低的各专业评价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依据,便于学部从不同专业推荐的优秀毕业论文中评选推荐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二)确定各类型毕业论文写作模板。为进一步提升及规范学部现有各类毕业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团队依据北京城市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撰写规范制订出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写作模板(包含开题报告表、中期检查表等附件的写作模板),并发放给论文指导教师和学生,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毕业论文格式相对规范,减少了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格式问题上花费过多时间,从而将精力更多集中于毕业论文内容的撰写和指导。

三、生物医药学部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的实践

借助于系统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学部在20学生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做到前期部署安排全面细致,过程监控及时到位。对开题、中期汇报和答辩进行了分阶段统筹管理,由论文指导教师和专业论文管理人员对20390名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在管理中强调指导教师责任制,强化指导老师的指导责任,采取所有学生毕业论文由指导教师统一检查确认无误再上交到专业的管理方式,学生论文的学术性和规范性均较好,各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均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成绩分布趋于合理,各专业毕业论文成绩优秀率接近15%,优良率在60%左右,达到学校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要求。因严格把关毕业论文质量,学部一名学生未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成绩记不及格延期毕业,这也为其他在校学生敲响了警钟,使其认识到毕业论文是一门对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考核的重要课程,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敷衍了事。因强调毕业论文的前置化管理,在专业岗位实习时,各专业都加强了实习基地及具体岗位的筛选力度。从20生物医药全学部本科毕业论文的类型来看,中药学、药学、生物技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四个专业以实验研究型论文为主,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形成论文。针对因护理学专业学生均在北京综合医院各科室轮岗实习导致的参与临床实险极少的实际情况,在遵循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护理学专业确定了“文献综述+护理病历型”的论文形式,即论文主体包括“文献综述”和“护理病历”两个部分。针对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岗位及具体临床工作,遵循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原则,康复治疗学制定“个案研究”型的论文形式,即要求学生针对某疾病个案全面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康复个案研究,撰写康复个案研究报告。20实验研究型论文的比例都有明显的增加,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以药学专业为例,实验研究型毕业论文的比例从2018届的36%上升到20的100%,实习岗位的专业性为毕业论文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可靠保障。学部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团队在已制订的指导教师指导质量评价表和学部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各专业完成20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评价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推荐工作。20毕业生2篇本科毕业论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4篇本科毕业论文获推荐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成果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篇。事实表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量化管理很好地促进了优秀学生的培养。

毕业论文的质量是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学部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学部进行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制度的探索及实践,即通过制度的形式确立了学部毕业论文的三级管理方式,明确了开题、中期和答辩这三个关键环节及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以量化评价的形式确定了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解决了不同专业论文评价的困难;根据各专业论文类型分类明确了包含附件在内的写作模板。同时,通过指导教师培训、专业交流评估、学部和专业检查、学生调查反馈等多种长效机制保证毕业论文各个环节持续有效运行,最终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20毕业论文的实践情况来看,该管理制度运行较为良好,对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

参考文献:

[1]戴高鹏,刘素芹,罗天雄.地方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的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6(2):168-170.

[2]李国华.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再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20-122.

[3]赵英军.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C].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229-234.

[4]张祖平.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8):240-241.

生物医药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医药类硕士研究生;生物信息学;通识教育

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全面融合是当前生物医药发展的显著特征。随着各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和仪器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医药研究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常见的大鼠、小鼠等模式动物和人类自身研究数据,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和糖组学等多组学数据以及小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化合物活性与毒性、蛋白结构与活性位点、药物代谢等大规模实验数据等已成为人类疾病和药物研发的基础资源,同样也是医药类硕士研究生学习和开展课题研究必需的参考资料。面对海量的数据资源,以生物医药大数据研究为核心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生物医药研究不可或缺的支撑。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交叉学科,其概念对许多研究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对其核心研究内容和常用的研究方法、技术,大家却知之甚少[1-2]。结合当下生物医药大数据时代特征,尝试将生物信息学列为医药类硕士研究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现将一些体会整理如下,以期让医药类硕士研究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1生物信息学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

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数据库种类繁多,功能各异,面向生物医药研究的各个领域,但最核心的依然是各种类型的生物大分子序列(DNA、RNA、蛋白质)信息。在有限的学时内,了解和认识当前主要的数据平台和分析工具,掌握数据存储、整理分析的常用方法,将会给生物医药研究提供丰富的知识借鉴,这也是医药类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科研素养之一。在生物信息学通识教育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网络数据平台的认识”作为基础教学内容,其包括:(1)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国际核酸序列数据库;(2)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3)HMDB代谢物数据库;(4)METLIN(ScrippsResearchInstitute)代谢物质谱数据库等。上述数据平台大多对全球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等提供免费服务,是医药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极好的网络资源。同时,网络平台工具的选择与学习也是生物信息学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网络平台工具种类繁多,对于基本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包括核酸序列中基因的发现、酶切位点和开放阅读框分析、编码蛋白理化性质预测、二级结构分析、信号肽分析、蛋白质保守结构域分析、跨膜区预测、亚细胞定位预测和三维同源建模等均有较多的在线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对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和丹麦技术大学生物信息学中心等提供的在线分析程序进行了介绍。此外,也将一些常用离线分析软件,例如Mega6、DNAMAN8、BioEdit等进行了简单介绍。除此之外,对于可免费获取的生物信息学深度学习软件,例如MetaboAnalyst3.0、Cytoscape3.6.0以及OmicShare,也进行了初步介绍。另外,对于与生物信息学发展密不可分的R语言的学习与应用,我们也向学生做了简单介绍。当然,生物信息学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工具层出不穷,教学内容不可能全都涉及,而作为一门面向硕士研究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希望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培养硕士研究生相关方面的基本知识素养。

2生物信息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总学时设置为18学时,计1学分。此课程以小组讨论式教学为主,不单独设置实验课程,而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互联网和计算机操作演示及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进度稍慢,但对于所讲内容,都经过学生亲自操作,并且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提供网络资源和链接,学生能获取详细资料,对所需软件能实时下载安装,这些都给他们后续的课题研究和学习、论文写作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借助我校毗邻广州生物岛(岛上生物信息技术公司众多)的优势,在课程教学期间,邀请生物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技术支持或项目工程师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一方面,让学生熟悉最新的生物信息学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生物信息学技术服务市场供给侧的了解,为他们在后期课题研究中遇到问题提供可咨询的渠道。

3生物信息学通识教育教学实践与体会

3.1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的案例式教学效果好。由于生物信息学课程任课教师在其承担的科研项目中都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内容,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基于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案例式教学。从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较好。在案例式教学中,一方面,任课教师对所需进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思路和方法都很熟悉,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能感受到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医药科研中的重要作用。3.2课堂讨论与现场实践结合能促进教学转化。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离不开网络和计算机,因此,要求教师从自身科研项目中筛选合适的内容,比如,对某一候选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某一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数据进行调控网络分析等,先组织学生讨论,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身经历并积累相关经验,为后期独立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基础。3.3合理的课后作业能强化课堂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面对海量的网络数据资源,要使学生学会有效甄别,仅靠有限的课堂学时远远不够。合理布置课后作业,例如让学生结合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训练,对强化课堂学习效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结语

生活在生物医药大数据时代,生物信息学对生物医药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和行业发展对医药类硕士研究生生物信息学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5]。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生物信息学通识教育教学方法,这为今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生物医药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姗,王丽,孙洁,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生物信息学教学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0):46-48.

[2]张亮,李玲,单莉娅,等.大数据背景下关于医学研究生生物信息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24(6):919-921.

[3]吴风瑞,陈德宇,姜双林,等.PBL教学法在硕士研究生生物信息学教学中的应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4(2):109-111.

[4]罗晓霞,夏占峰,王建明.生物信息学课程“教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52):57-59.

生物医药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创型”高素质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3]。2014年9月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引领了全国各普通高等院校的双创教育改革新方向[4-5]。常州大学是具有“产学研”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加强双创教育的背景下,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和药学三个专业调整了培养方案,将教学目标从传统单一的知识讲授转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的方向转变,增加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培训模块,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及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涉及到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生物化学作为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与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及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能源化工、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分子水平上探索与解释生物体生长发育与遗传等复杂现象,具有内容抽象难懂、知识体系复杂、学习难度较大等特点[6],同时,生物化学是现今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不断涌现,并支撑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在生物医药类及生物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7]。在国内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立足于我校的实际情况,促进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1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1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在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中一共包括三大模块:一是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功能,包括糖、脂类、蛋白质、核酸、酶、激素、维生素及抗生素等,叫做结构生物化学或静态生物化学;二是这些生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及调控方式,叫做代谢生物化学或动态生物化学;三是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结构特征、生物信息传递及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叫做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医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有分子生物学课程,儿生物化工类课程对分子生物学知识依赖较少,因此,将原来生物化学课程中分子生物学部分并入分子生物学课程当中,这样避免了讲授内容的重复性,在同样的课时下可以对结构生物化学与代谢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此外,重点突出蛋白质化学、酶化学与代谢化学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更加贴切生物化学的特点,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知识的接收者,学生作为“学”的主要执行者,学的效果直接反应教学成效,因此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充当主导作用,但现今的教学模式却是以教师为主体,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布置有关生物化学的学科前沿的学习内容,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汇报,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同学讨论的方式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学生物化学方面的学科前沿可以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科研与应用相联系,更加了解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奠定理论基础。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方面,教师根据我校专业培养方案与学生的就业方向,编撰适合我校专业学生使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手册,并且合理安排相对应的实验,使学生在生物化学实验操作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我校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生物工程创新实验”课程,该课程共3学分,要求学生须在大三结束之前由相应教师进行指导完成课题项目,并在大三学期结束时进行答辩,由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题情况进行打分,可将生物化学课程与该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完成酶、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入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对科研的重要性,成功的实验结果也会加强学生的成就感,增加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科研来反哺教学。

2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导向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改革探索

2.1教师指导大学生学科(科技)竞赛。通过开放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促进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药苑论坛”等竞赛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实验流程,指导学生撰写项目申报书,并及时提供详细的修订意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实训。2.2科研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生物化学是生物医药类及生物化工类专业的基础学科,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都需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为支撑,学生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应用于实际的科研中去。学生可以通过加入教师的研究室,从事相关项目的科研工作,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项目,在实验过程中利用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达到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衔接。同时鼓励学生根据科研成果撰写科技论文、申明专利,教师提供详细的修订意见,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2.3打造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与辅助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与教辅教学团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通过搭建由专任教学、学长及企业家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促使生物医药类专业学生形成创新计划与创新项目。同时,我院生物医药类专业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组建了由专任教学、学长及企业家参与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定期修订培养方案,符合具有鲜明创新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4教学成效。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生物化学的教学取得了部分成效。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并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了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生物化学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近年来,学生发表的各类研究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竞赛等省级以上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大赛中获得各类奖20余项,2名同学获得国外知名高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显著提升生物医药类专业及生物化工类人才培养质量。

3结语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解决了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双创”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就业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可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小越.“互联网+”视域下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J].科教文汇,2019(9):60-62.

[2]王芳,宋瑛琳,田明,等.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生物学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7):105-108.

[3]张艳,金刚,曲小姝,等.基于创新创业模式下的药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8):21-23.

[4]杨灿明.新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7):3-7.

[5]张微娜,侯佳苗,张锦鹏.“四轮驱动”推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27):195-196.

[6]张晓云,张红印,顾香玉,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农产品加工,2018(5):92-94.

生物医药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楚雄;彝药产业;发展经济

一、问题背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复杂、地势雄奇、江河纵横,境内因乌蒙山余脉逶迤于东北、百草岭雄歭于西北、哀牢山绵亘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荡东流、礼舍江顺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环流”之称。全州地处北纬24°13′到26°30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年均辐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对湿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天然人类历史博物馆和古生物宝库。境内有以一亿八千万年以前的禄丰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和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古文化等丰富的“三古”旅游资源。楚雄州的彝族医药具有三早一多的特点(民族药普查最早、发掘彝药文献最早、出版彝族医药专著最早、研究彝族医药成果最多)。“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彝医药文献大都出自楚雄州。”“楚雄全州辖9县1市,2015年总口27255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种少数民族。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科技含量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基础单一和脆弱,思维观念落后,是楚雄经济的主要特征。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楚雄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之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将楚雄列为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楚雄)基地”,为楚雄州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面对楚雄彝州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2.98亿元,增长7.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现代彝药经济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与区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问题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区内就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制药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彝药品牌等为核心所进行的经济发展研究,在对产业发展趋势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和彝药市场经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医药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三、研究的目的

笔者父辈出身于云南省双柏县哀牢山一个民间中医世家的环境影响下,深知农村文化教育、科学枝术、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缺医少药、增收致富非常困难,所以奋发读书《医药、教育、哲学、MBA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专业》。笔者全心全意为人类造福、建设国家、发展企业经济报效祖国的心愿始终坚定不移,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中西医药、农业、企业经济、法学、科枝创新的发展而积极努力奋斗,时时想着,应积极投入楚雄彝药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又时感知识智慧不足,因此,笔者考入澳门大学在职MBA工商管理硕士三年的学习毕业后,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民商法博士专业三年的学习毕业。哈佛有句名言称之为:“为增强智慧走进来,为报效祖国走出去!”笔者特别是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彝药市场新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其目的是为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研发更好的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共建彝药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实施楚雄州政府发展彝药产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该产品健康有序地开发,努力把该产品培植成集天然药物种值、制药、加工和营销、彝药市场经济为一体的新的现代生物医药经济支柱优势产业和做出彝药品牌。研究本课题的同时,笔者在认真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楚雄彝药开发现状及其发展潜力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州的市场经济繁荣做出笔者应有的贡献。

四、研究的范围和限度

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复合增长率为26%。相较之下中国仍有较大整合空间。今后的一个时期世界药品将以8%的速度增长,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2013年整个中国药品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11463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规模。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2017年中国化药总体市场预测已向1万亿元以上迈进。2015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63.02亿元;力争到2020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和民族医药融资上市孵化基地。中国已全面运行在与世界医药市场经济轨迹中。我国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无疑具有强颈的市场潜力。随着楚雄天然生物彝药管理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展望2017年,楚雄天然生物彝药品种在贯性作用下继续升温,刚性需求将推动着滚滚车轮前行。

五、结论及建议

笔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以后,经过市场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收集资料,用科学方法,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的基本情况及成长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彝药产业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发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是事关楚雄州国民经济增长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第二,已把涉及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建设发展相关的科学数据,理论依据、实践成果,经验总结。产业发展情况等从理论的高度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第三,产业研发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一带一路”发展现代彝药产业经济的突破口,符合云南省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顺应了中国加入WTO和“国药”走出国门的时代潮流,符合楚雄州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工业强州,农业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已具备产业研发的基础条件。第四,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38家中药企业全力以赴进行GMP技改,已具备产业的基本条件,研制开发的彝族新药数十种,彝州有关部门将更近一步全力扶持制药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已形成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贸工农一体化,集科研攻关与彝药开发,已形成多门类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产业。第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基地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种植农户GAP种植意识淡薄;二是投融渠道不畅,技改资金严重匮乏,三是制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和创新力不足,竞争能力脆弱,四是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奇缺;五是市场开拓滞后,营销队伍力量薄弱,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六是种植、药制加工、市场开拓、营销等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2016年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总局、省局的相关要求,及时对未能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的三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停产核查,防止药品生产企业的违规生产。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种植链,使种植业形成大规模;二是改制认证完成GMP的制药企业与国际制药标准接轨,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三是尽快加强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创新体制为建立“彝药重点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大型彝药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发展提供大的市场环境;五是加强信息化网络系统;六是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产业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战略,打入国内、外市场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昌盛。

作者:彭万泽 单位:昆明万泽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H(huang)黄津孚编著.《学位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Y(yan)严诚忠主编.《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期论文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3]Y(yuan)袁鸿鸣著《MBA毕业论文精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X(xie)叶振东主编.《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1995年12月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5]L(liu)刘巨钦编著.《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6]S(shu)舒畅编著《加入WTO就这样办好公司》.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7]C(cha)查尔斯•希尔(chqrlesW.L.Hill)著.《今日全球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8]J(jiang)姜恒雄主编.《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中心(实用案例教材),西苑出版社.2003年8月.

[9]W(wang)王洲编著.《哈弗商典-经济管理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0]Z(zhang)张卫峰撰写.《求实杂志》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4期.[11]M(man)《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F(fei)[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管理》,1997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13]W(wang)王福晋著.《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14]M(man)[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5]G(gao)[澳门],高德敏著《投资项目策划与基本动作》,云南人民出版社.

生物医药论文范文篇8

1新技术在期刊传播方面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出版业,数字技术已用于出版的策划编辑、制作印刷、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数字出版以其精准的查询、海量的存储、智能化的匹配,与传统出版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彰显了自身的优势。在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全球出版行业的转型的必然之路的今天,如何应用数字技术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已被提上日程。清华大学AMiner是一个为科技期刊提供海量中外学者和中英文文献检索的、AI赋能的学术搜索平台,其凭借技术优势,可以在全球视野下发现学者成果动态、跟踪学科趋势分析和预测、精准定位读者、向高端学者约稿,提升稿件质量、辅助选题和新刊策划等。AMiner系统还汇集了从2.7亿篇中外论文中抽取出来的全球1.3亿论文学者的学术画像。基于这一特征,AMiner能帮助期刊精准挖掘与本刊所在学科领域相关的潜在读者,可以利用精准全面的学者画像帮助期刊寻找对口学者。与其他推送服务不同的是,推送将首先覆盖本文作者的合作圈,这得益于学者画像的建立,并使得推送更加精准。目前全国已经有多数科技期刊应用该技术辅助科研成果传播,传播效果显著。在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基础上组建的重庆非晓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应用学术期刊分析系统、学术期刊精准传播系统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培育世界一流学术期刊为目标,赋予国内期刊在全球学术领域主动传播能力的解决方案。学术期刊分析系统采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学术产出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成为期刊发展技术融合和应用的节点,然后整理出期刊现状,再从学科水平、稿源、作者、办刊要素等方面出发找出与目标差距,在对标的基础上寻找有利于期刊做出决策的支撑数据。其学术精准传播系统可以深度揭示传播路径与效果,以报告形式持续呈现受众读者的获取率、活跃度及研究领域等信息,将推送效果数字化与可视化,从而达到精准推广、定向传播、提高期刊传播范围、提升期刊影响力的目的。学术期刊精准传播系统已为国内几百家期刊提供推广服务,截至目前,已成功为部分期刊进入北大核心、CSCD等核心评价提供了有效助力。

2资本注入科技期刊的途径

融资作为现代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途径,对于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企业化运作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资本普遍存在于科技期刊之中,并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科技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注入社会资本,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案例进行探讨。

2.1学会+产学研:聚焦产业难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聚焦江苏省“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产业布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研成果转化等产业难题,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依托平台资源举办了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产业大会、江苏科技论坛等活动,为园区企业与海内外高端智力的对接交流搭建桥梁,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产业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生物医药产业关系人类健康,更在国际产业舞台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争相布局的领域。总书记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多次强调要加快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规模小、企业分散、创新不足、附加值不高的发展状态。江苏省为了响应国家科技创新的号召,以迈向创新型省份为建设目标,向北京、深圳及天津看齐,接力建立世界级的产业创新中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提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方案,并开启了以高技术产业为依托的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模式,为提升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提供动力。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拥有生物医药期刊会员单位近60家,在生物医药领域极具资源优势。以中国药科大学期刊中心的《药学进展》杂志为例,其高度重视医药类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近年来积极主动作为,挖掘期刊编委的智库作用、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行业活动,以点带面、积极探索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路径,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通过策划实施行业会议、产融对接、沙龙研讨等途径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推动地方乃至全省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速度的发展;同时铸造和强化学会特色品牌,形成了可供全国其他省份或其他产业领域借鉴、复制与推广的“江苏范式”。不但如此,《药学进展》杂志还于2020年底,成功获得南京江北新区声明健康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150万元,以及天汇资本100万元资本注入。这充分说明期刊的办刊方向得到业界认可,其吸纳社会资本的支持,进一步为地方乃至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带来社会与经济效益。

2.2提升期刊自身“造血”能力

以江苏省凤凰传媒出版集团为例,其旗下的《祝您健康》积极维护、升级纸质期刊营销项目,审时度势,同时抓住了江苏省报刊发行局重点推介健康类报刊的契机,整合、激活省内医疗资源和产品资源,用资源换市场。2021年上半年,《祝您健康》在全省邮政开展数十场线上、线下义诊、健康科普讲座,为2021年《祝您健康》系列刊的发行造势,预计2021年期刊在订阅量、商务期刊发行量会有两位数的增长。《祝您健康》还将联合江苏省报刊发行局和上海家化,推出“玉泽健康”文创产品,作为江苏省邮政重点文创产品在全省邮政渠道中销售,此产品2021年预计产生销售收入120万元,利润30万元。同时,《祝您健康》积极拓展媒体融合平台营销项目,增加健康科普内容销售收入(TOB);针对中国邮政、中国移动及各企事业单位,研发内容服务包,提高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增加销售和利润;加强知识服务的广度和精度(TOC);激活线下读者、持续扩大用户数量、引导线下用户至线上,研发用户喜闻乐见的内容呈现形式,留住用户、服务用户、开发用户;运营好凤凰健淘汇商城,精选健康类产品,利用医疗资源和科普文章生产能力做背书、新媒体传播矩阵做推广,以社群营销为抓手,服务用户,增加销售和利润。《祝您健康》在坚守“内容为王”的同时,积极扩大融合发展供给。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更是主流媒体互联网化,互联网媒体主流化。网络时代众声喧哗,越是传播方式多样,越要坚持内容为王,越是信息供给“管涌”,越要坚守内容定力。编辑部更是始终把科学的健康、养生内容生产当作融合发展的第一要务,为用户策划优质选题,输出优质内容,提供了优质的服务。集团旗下的“凤凰健康媒体融合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持开放的态度,与有技术、有渠道的互联网公司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平台的新媒体内容在运营过程中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在利用期刊的网络版和电子期刊营利的同时,还在各合作网络平台通过知识付费的形式广为传播,其新媒体内容运营能力较强,目前盈利能力凸显,反哺了传统期刊因发行量、广告收入下滑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优质内容的开发提供资金层面的支持,使平台进入良性循环轨道。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利润150万元,利润主要来源于纸质期刊的发行和广告收入。预计2021年实现超1000万元的销售收入,利润200万元,形成规模效应的新媒体内容售卖利润占比扩大,形成60万元以上的规模。凤凰传媒出版集团通过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有效弥补了“缺血”“贫血”的问题。

2.3“刊企”联动,“内引外联”孵化科研成果

以《电力安全技术》杂志为例,2003年,《电力安全技术》杂志完成转企改制后,逐步发展成为在经营拓展、业绩考核、激励分配等方面完全市场化的科研型企业。转企改制后编辑部同样面对传统期刊所面临的“发行+广告运作模式将越来越被边缘化”挑战。《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积极剖析自身的人才聚集优势、主管主办单位的强大支撑的优势,在把握能源的大发展和能源科技进步为期刊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实现了编辑部的突破性发展:充分发挥了科技期刊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内引外联”的资源整合优势,突破传统的单一传播功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平台优势,成功引入资本注入,实现全流程服务。2014年《安全生产法》第2次修订,企业主体责任提升。《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围绕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管理,进行了全流程策划。吸引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提前介入创新环节,共担投入风险,共享成果收益。前期标准评审、教材编写、出版费用企业出资180万元,成功申报2项行标、销售教材2.3万本、音像制品6000份,组织培训20余场;后续研发试验仪器装备5台套、实验室建设规划模板2套,通过收益共享获利700万元,实现了共赢。科技期刊“内引外联”的资源整合优势,可以如影随形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各环节,从而实现了价值创造。《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为资本“筑巢”,与资本共荣。《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围绕“安全”主责主业,聚焦能力建设和平台打造。经过努力,检测与试验、火灾安全、反恐安保等3个专业被苏州热工院列入核心能力提升计划,陆续获批苏州市电力安全技术服务平台、集团工业安全与消防技术支持中心、反恐安保技术支持中心;《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相继与中科院组建核电厂水域安保联合实验室、与中科大组建核电厂火灾安全联合实验室。平台提升了安全专业知名度,合作单位慕名而来,实现了“筑巢引凤”。同时,《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发挥编委、审稿专家对学科发展方向、趋势具有很强的预判性、引领性作用,围绕“安全”做文章,邀请编委、审稿专家学科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技术、标准需求进行座谈、研讨,梳理出下一年度行业、集团、地方课题申报指南、标准申报清单等,并组织编辑专人负责跟踪调研、撰写申报书,及时请专家介入指导,完善材料。从2014—2021年编辑部负责承担和研发的课题9项,经费总额近3800万元;从2013—2020年编辑部负责牵头承担DL行标、GB国标、NB行标标准编制10项。《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通过课题申报、研究,更深入了解学科发展趋势,贡献了第一手好稿件,凝聚了本专业专家人才队伍,培养了一专多能专家型编辑队伍,更创新性打通了科技期刊“传播”功能关联环节,盘活了专家资源,创造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形成了良好的闭环运作模式。与此同时,编辑部在支持中心、联合实验室平台基础上,实现了相关专业团队的制度化常态化交流合作,实现了课题申报、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的有序良性循环。《电力安全技术》编辑部通过专家把脉学科发展方向,实现了创新引领、标准引领,吸引企业提前介入创新环节,共担研发投入风险,共享成果转化收益。

2.4试点期刊商业化运作

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同其他出版物一样,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以产品的形态向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或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来获取回报,以市场化动作方式参与运营和管理,由市场价值规律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在中国,大部分科技期刊依赖主管部门、主办部门的实力办刊,不敢越雷池一步。事实上,目前部分科技期刊已经具备了商业化动作的条件,可以在遵循商品生产一般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商业化运作,将期刊打造成高质量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以取得更大的收益。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发展实践已经证明,科技期刊走商业化运作的可行性。

3在共赢格局中实现出版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科技期刊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数字化转型时期。国家关于科技期刊政策层面的指导,大大推动了科技期刊的加速发展。前些年,《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社会资本注入期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鼓励和引导。近两年,关于科技期刊的发展,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启动了一系列行动计划。2019年7月,“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做出部署。同年9月,又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等系列计划。随即,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在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推动下,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期刊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科技期刊应顺应时势,大力延伸科技期刊产业链。第一,将扩大资本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畅通资本循环。当前科技期刊的发展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构建科技期刊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出版体系必要且紧要。当前,资本在促进科技期刊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是构建科技期刊全产业链高效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企业资产端,市场会精准匹配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助力科技期刊产业链做大做强。在资本市场注入下,树立科技期刊行业标杆,吸引更多资金注入科技期刊,支持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第二,推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打造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新动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科技期刊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科技期刊凭借其资源优势,可为企业提供权威的内容,促使企业持续、稳定获取信息资源。反过来,企业为期刊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助力期刊市场化进程。随着科技期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支撑科技期刊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支持科技期刊跨界融合发展,依托数字技术的优势和企业资本的注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逐渐打造期刊+技术、期刊+资本、期刊+组织等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科技期刊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生物医药论文范文篇9

l专业建设

1.1专业结构与布局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隶属新余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由生物教研室负责具体组织并落实各项教学工作。为配合江西省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支持新余市生物技术发展,该专业于2003年正式设立,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从最初的20人发展到最多时的72人。截至2011年7月.已有300个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生源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加快“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发展,改变传统的“小本科型”人才培养方法,积极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之路,生物教研室于2004年底在全校率先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并分别于2007年成功申报校级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高专《普通生物学》教改探索研究”;2008年成功申报江西省教育改革课题“高职高专生物类专业综合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并成功申报新余高专科研创新团队和《药用植物学》研究中心;2010年成功申报江西省教改课题“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目前,该专业已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开展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

1.2培养方案

为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市场的需求,我们在新余市、省内外开展了“生物行业从业调研”工作,涉及生物医药、食品、环保和饲料等多个领域。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制订了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请生物行业教育专家、生物行业技术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有别于传统的“小本科”型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它更面向生产第一线。在培养规格上。突出强调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结合,以能力为主,突出了生物技术的知识与能力。在培养时间安排上.采用在校培养和在企业顶岗培养的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2课程建设

2.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按照生物行业标准和生物技术岗位(群)能力,合理设计、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构建了理论、实践与素质教学课程体系。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与要求,现已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如《解剖生理学》改革为《生理学》;增加了生物技术类课程,如《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化学》课程已开始探索项目式教学方式,《普通生物学》课程已开始探索创新式教学方式等。目前,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比例达60%。

2.2教材建设与选用

根据专业特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育部推荐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以及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采用优秀教材比例大于80%。在教材建设上,现已按理论教材、实验教材与实践教材三类开展教材建设工作,正在积极编写校本教材(主要是实践教材),努力形成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高职高专特色教材。目前我们已初步开展实践教材的编写准备工作,包括《普通生物学实验指导》、《生物化学实验指导》、《生理学》实验手册、《遗传学》实验手册、《发酵工程》实验手册、《酶工程》实验手册、《生态学》实验手册等。此外,该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学出版社组织的生命科学类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承担了《细胞生物学考研精解》、《基础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等教材的编撰工作。

2.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常用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启发思维式教学方法和开放式教学方法.并积极采用双语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尽量启发学生的思维,对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试行开放式创新教学体制,在教师指导下,将部分实验教学时间用于课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其中,《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课程由博士毕业的教师担任.采用“双语教学”授课。

3实践教学

伴随着该专业的迅猛发展,学校加大了对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是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实验教学的正常要求,每年购买实验耗材能满足正常实验教学与服务社会的需要。

3.1实习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积极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作。随着该专业的发展,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以满足该专业未来教学的需要。通过实地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2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本着突出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我们探索与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尤其加大了集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学时占总教学计划学时比例从过去的20.5%提高到3O.2%。为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我们加大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分别与新余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7家单位联合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3.3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充分发挥生命科学的特点。让学生走出实验室,走进大自然。如带领学生在国家林科院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种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到橘子园进行果树嫁接实验,去湿地公园观察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等。同时开展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水污染环境调查、土壤环境污染调查等设计性实验。

3.4开放实验室

针对原来实验室只有实验时才开放的问题,我们将根据实验需要将其改建成“开放式”实验室,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

4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体系,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学师资队伍,满足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4.1创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改革原有的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合理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创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4.1.1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紧密依托

学科带头人的力量,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摒弃计划性、封闭式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自主性、合作性、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积极开设一些高水平的、紧跟学科前沿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且将每个实验分为基本部分和提高部分,丰富和充实教学基地的实验项目,并鼓励学生在现有实验项目下进行大胆创新.开拓新的实验项目或课题,形成一系列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实验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进行分层次培养,既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一刀切”的缺陷,使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又使得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完不成实验任务而气馁,更好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脚。

4.1.2开放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生命科学

实验教学中心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雄厚的科研力量、稳定的科研方向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实验基地的开放创造了条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挥自主创新潜能的舞台。中心建成后,以新余学院局域网为支撑、教务管理系统为平台.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网络化.所有基地仪器设备、开放式课题、科研人员研究方向全部在网上公布,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随时登录实验平台网页,浏览和下载网络教学课件和多媒体影象资料。学生可在网上预约实验.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申请自己的开放式创新实验课题和指导教师。同时,提倡学生自带课题进入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大胆创新。学生可组成科研小组,提出科研思路,自行选题,自行确定研究内容及设计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撰写正式格式标书,由专家审核、论证其可行性。如果方案得到专家认可,可申请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资助.遵照实验中心的管理规定,按照正式科研程序,自由地进行实验工作,并将其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写出论文,力争公开发表。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不仅可使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进行科研工作的整体体验,培养了科研团队协作精神,并在初次的研究实践中学习到了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学术规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优秀者脱颖而出,对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1.3提供毕业实习基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属于综述性的论文。没有原创性试验数据。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D不仅是教学、科研的主阵地,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毕业实习基地。学生进人实验中心实习后,老师给出基本课题并启发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补充,为学生留有思考创新的余地。

4.2强化毕业专题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4.2.1重视毕业实践,加强“模拟实践”环节毕业实践是学生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因此新余学院非常重视毕业实践环节。在学生毕业时间前.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二周的强化训练,将大学阶段所学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串烧式”回顾与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实践单位性质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配备一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践”。

4.2.2调整教学计划,提前并延长毕业实践时间我校根据实际况进行了教学计划的调整.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提前1学期进行。一是避开学生频繁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的时段,学生可安心进行毕业实践、毕业论文的撰写;二是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做准备,写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4.3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扎实培养创新人才。为更加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形成以“挑战杯”学生科技作品展为龙头,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主体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并在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分别于2008年新余高专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2009年新余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4.4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

4.4.1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新余的工业城市优势,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在已有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拓展新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更广泛的开展野外实践教学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每年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作。

生物医药论文范文篇10

1生物化工产业的特点与优势

生物化工将生物和化工两个重要产业有机融合,以生物细胞催化和转化为平台,利用化学工程技术和装备,将实验室规模的生物技术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最终促进行业之间融合和发展,创造生产力和价值,在食品、饲料、化工、造纸、纺织、医药、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生物化工以生物技术为依托,通过化学工程手段实现工业化,重点突出以生物活性催化转化为核心,经过微生物代谢或酶的生物催化,将以生物质原料或传统化工初级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生物、化学制品。生物化工产业具有绿色、安全、高门槛、高投入、长周期、高回报的特点。与传统石化产业相比,生物化工产业建立的是一种基于碳素循环利用的绿色经济模式。生物制造产品比传统石化产品平均节能30%~50%,减少环境影响20%~60%[2]。生物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将来在化工领域20%~30%的化学工艺过程将会被生物技术过程所取代。

2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情况

生物化工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抗生素的大规模生物发酵生产和应用是主要标志事件。我国的生物化工研究开发比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中科院所及高等院校,经过30多年时间的不断发展,我国生物化工产业技术水平、规模、影响力均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生物发酵产品总产量居世界第一。每年生物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用量超过3300万t标准煤,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技术、资金、政策高度集中的生物化工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根据中国发酵产业协会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淀粉糖产量超过1300万t,发酵氨基酸产量达到600万t,发酵有机酸产量245万t,发酵生产多元醇163万t,发酵制酶制剂145万t,发酵生产酵母36.6万t,功能发酵制品360万t,食用酵素产量超过15万t。其中,柠檬酸、赖氨酸、谷氨酸的产量和工艺居世界前列,新型生物酶制剂、酵母及其提取物、功能性发酵制品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也取得长足发展。随着我国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取得突破,我国生物化工产业正在形成鲜明的特点,逐渐实现从效仿、被动跟跑为主向领跑、自主研发和创新转变,从学术研究发表高质量论文为主向企业和市场实际需求转变,从实验室规模向工业化和自动化转变,从依靠经验为主向科学可控细胞代谢调控转变,从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向全球市场需求转变,逐渐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生物化工产业发展体系。近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生物产业布局和发展,而我国也出台了许多政策大力支持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并在国家层面对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目前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已经具备加快发展、在部分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基础。

3生物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虽然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仍然还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尖端人才缺乏,创新性的鼓励分配机制不够明确,开拓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还不多,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存在短板现象,核心的菌种开发方面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实验室技术实现工业化形成生产力的还不多,新产品技术储备少,研发周期长、研发速度慢,技术及装备水平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目前,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生态系统依然存在制约行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短板,生物化工产业发展成果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绿色生活方式的迫切需求,我国要成为生物化工产业强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生物化工技术及产业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需要制定发挥战略引领和调节作用的顶层设计。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部门对生物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对生物产业利好的产业政策和措施,明确将生物产业定位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对生物产业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和帮扶。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10)万亿元,生物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3]。就目前而言,各地方正在科技投入补助、研发平台构建、尖端人才引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引导企业产业创新、人才激励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次,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研发—中试转化—工业化推广转化完善的产业体系。生物化工基础研发是根基,是一切技术蓬勃发展的源头和理论支撑;生物化工中试转化是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是检验基础研发成果的试金石;生物化工的工业化是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是创造财富,实现生物化工产业相关科技成果实现价值,满足社会需求的载体。最终,发展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培育,特别是尖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一切生产力和财富的创造者,所有的科技史都已经证明,一流创新人才和一流的科学家,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占据优势的关键所在。在人才储备方面,应注重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要识才爱才敬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培育一大批在生物化工产业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战略视野的尖端人才、技术领军人才、青年技术能手和创新创业团队。

4生物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及其向工业领域的快速渗透,生物化工产业掀起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生物基新型材料、生物质能源方面尤为突出。4.1生物医药方面。《“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指出,以基因技术和细胞工程等先进技术突破为基础带来的革命性转变,将加快新型药剂的研发速度[4]。到2020年,实现医药工业销售收入4.5万亿元。医药工业事关国家安全、人民幸福安康,事关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能否顺利落地和实施,医药工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生物医药代表了医药工业最前沿的技术和发展方向,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以临床用药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生物化工工程化技术平台,在肿瘤、重大传染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慢性病及罕见病等领域研发原创性治疗药物,加快创制研制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等生物药,对我国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2生物基新型材料方面。相比传统化学法,利用生物化工技术生产的生物基材料具有安全、绿色、环保、低能耗的特点,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基于生物质来源的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氨基酸、聚四氢呋喃、聚有机酸、蛋白质纤维已经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为生物基材料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生物化工技术与传统化工的深入融合,生物基来源的聚酯、聚氨酯、尼龙、橡胶、多糖等新型材料已经成为规模化生产和示范应用的目标,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高污染低效率的化学法生产模式,利用生物化工技术生产的生物基材料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4.3生物质能源方面。我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利用生物化工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的生物质能源,取代煤炭、石化等传统能源,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围绕能源安全、消费革命及大气污染治理等重大需求,我们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现有能源供应模式,提高生物质能源的应用领域和范围,提升生物质能源科技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利用以秸秆纤维素为原料,利用细胞合成、生物酶法转化生产燃料乙醇、丁醇等的示范工程,加大以纤维素为原料开发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的前沿技术的技术开发和资金投入力度,打造一批示范生产企业,推动生物质能源的市场应用,最终实现生物质能源在发电、供气、供热、燃油等领域的全面规模化应用。

5结语

随着生物技术的持续、深入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绿色生态等方面的迫切需要,必须深入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大在生物化工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立足长远,以全球视野对生物化工产业进行布局和谋划,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生物化工产业突破发展,规范生物化工产业产品国家标准,推动生物化工产品在食品、保健、医药、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努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为建设“健康中国”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昌林,韩祺.着力推进生物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7(37):5-8.

[2]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塑料工业,2015(3):1-40.

[3]杜焕来,杨鲲鹏,刘建军.关于推进河南省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研究[J].创新科技,2018(1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