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7 15:23:11

生物科学技术

生物科学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新形式;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一新形势下,高校生物化学教学要求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生物科学作为一种污染小,可再生,成本低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科技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生物化学是生物相关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为了满足新形势对学生教育的新要求,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知识点变化比较大,有些知识单凭课堂讲授学生很难理解[1]。生物化学虽然说是理论课程,但是新形势对生物化学相关实验的要求比较高,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部分[2]。新形势下,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生物化学这门看似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课程。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应该着眼未来,着眼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生物化学课程的课时数与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重视程度的目的。

二学生的学习现状

生物化学是我院在学生大二时期开设的课程,是生物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化学是各种生物实验的必要基础,比如生物解剖过程中的消毒,生物药物的研发过程都需要用到化学的相关知识。生物化学是针对生物科学课程内容需求,将繁多的化学知识进行筛选简化,提炼精髓用于生物科学研究,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们课程的难度[3]。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物化学课程的相关专业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占用了学生越来越多的学习时间,导致生物化学课程占用的时间,学分相对减少,在学生课程比较繁重的情况下,学生难免会忽视该课程的有效学习。尤其是在新形式下,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是知识,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再像之前那样停留在课本或者课堂上了,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相关技术实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知识多样性的需求。这样的情况造成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下降。

三新形势下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教材陈旧,教学内容匮乏。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由于该课程的基础性和理论性,造成教材更新速度比较慢。目前,部分相关专业使用的生物化学教材还是90年的版本,实在是太陈旧了,根本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生物化学的教学要求。更糟糕的是,陈旧的教学内容缺乏实践部分,不能适应新形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难度,使教学质量下降[4]。又因为生物化学是生物相关专业企业学科的基础,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下降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面对生物化学教材陈旧,教学内容匮乏的情况,学校及教育部相关领导应该提高重视程度,组织高校优秀教师及相关生物化学专家对教材重新编纂,注重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的丰富度与趣味性。此外,教师专家还应该结合新形式下生物相关专业对生物化学的新要求,根绝新要求重新筛选化学相关知识,使生物化学教学涵盖更多的相关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习兴趣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最后,教师应该在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更高要求,在教材适当章节加入实践内容或实验内容,有效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生物化学课程时间较短,学分较低。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新形势下生物科技作为无污染,成本低,发展迅速的科学技术力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使得我国生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同时高校对于发展国家生物科学技术力量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国家重视与飞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技术,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压能力相对较大,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也是五花八门,课程时间有限,学生学习压能力巨大[5]。在这样的情况下,生物化学作为一种相对历史久远的基础学科,往往被学生,教师,学校等多方面忽视,从而导致生物化学学习时间无法与其他新兴学科竞争学习时间,造成生物化学的的课时相对较多,学分较低。在课时相对较少,学分比较低,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忽视该门课程的学习,造成学生不能牢固掌握生物化学这门学科基础课程,造成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吃力。面对生物化学课程课时相对较少,学分较少,学生学习动力降低的情况,学校各方面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学校相关部门及相关学院教师应该展开座谈会,对相关专业所涉及到的相关学科进行统筹规划,根据各学科的难易程度以及章节内容进行时间和学分划分,同时还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科多留时间,多设学分,学生只有将学科基础学牢了,才能做到灵活运用,适应新形势下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三)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生物化学虽说是理论基础课程,但是在新形势下,国家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生物化学的教学情况来看学校并没有给学生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也相对薄弱。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与本地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锻炼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尽可能多的设置相关的生物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虽然说是学科理论基础,但是在新形势下,面对专业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新生物化学方程式,新的实验导图明显增多,学生需要更多的实验课程帮助理解和记忆这些零碎的知识点。但是就目前高校的实验室或者实验器材配置情况来看,各校配置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验课程需求。经济情况稍微好的学校,具备相应的实验室,但是规模比较少,同时容纳和承受的实验人员相对较少,在学校相关专业学生比较多的情况下,学校无法调节他们的上课时间来满足所有学生的实验需求。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配备生物化学实验室,在新形势下,国家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各高校承担着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尤其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水平,每年向各高校投资不断升高,可以说百分之八十高校具备配备足够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能力,但是为什么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严重不足的情况市场发生那,归根结底还是学校仍然坚持陈旧的思想,认为生物化学是理论性学科,不需要相关配套设施。这样的思想导致学校教师领导对生物化学的相关实验课程不够重视,造成实验室建设落后。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教师领导应该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建立良好的实验环境。更糟糕的是,因为学校对生物化学相关实验课程的不重视,造成学生自身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不重视。给学生形成生物化学是理论课程无需实验的潜在意识。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在建立健全学校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前提下,根据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实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四结语

生物化学式生物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随着国家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科技以其污染小,成本低,可再生的特点成为国家科技经济的新增长点。作为生物相关专业重要理论课程的生物化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作能力的重要任务。学校教师及相关领导应该加强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改革,建立健全生物化学实验制度,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熟练透彻掌握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平时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去,为更好的掌握生物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凌云,江静,王棚涛,等.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1):55-56.

[2]臧运祥,郑伟尉.教学方法改革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4,(10):47-48.

[4]冀芦沙.地方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4:36-37.

[5]刘伟才.信息化教学中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10:97-98.

生物科学技术范文篇2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因材施教,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公正评价每一个学生,使所有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授应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科学技术化已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特点之一,而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要求:“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是生物学教学中一个基本的反馈机制,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有错误概念和学习上的困难,鉴别教学上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为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依据,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评价,让优秀学生增加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其新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提供咨询的机会,引导和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和恢复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因此,笔者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改革以往的教学考试评价,建立起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备课阶段,思路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把评价作为活跃和改进教学的一种方式,把教学改革的责任落实在评价上,把良好的教学和合理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生物学考试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时间上,重在平时考查;二是内容上,重视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价;三是方法上,闭卷和开卷考核并存。即评价由平时表现、实验技能、实践活动和纸笔测试四部分组成。此外,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一项特殊加分。平时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表达的观点、平时作业、小测验成绩;实验技能包括探究技能、观察技能、操作技能、报告技能;实践活动包括学生主题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实践活动、新课标内容中的活动建议;纸笔测试即测试,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之一,是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达成的有效方法。特殊加分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另设的加分项目,如各类生物竞赛获奖,为生物角的建设作贡献,为保护学校环境尽力量以及获得学习进步奖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课堂参与的考核、课外探究的考核、课外阅读的考核、观察能力的考核等。目前,初中阶段生物学科不参加中考,而且会考权又给了学校,这就为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行性。因此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大胆地进行考试的改革与试验。

新课标下的考试与评价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重且道远。笔者将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参与并努力做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愿与所有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同仁一起,不断将考试评价体系推向成熟!

本文作者:殷丽丽工作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白塬乡教育管理中心

生物科学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生物教学;学生;教师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我们教师经常探讨的问题。然而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依然把生物教学变成了灌输式教学,把生物知识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这样,课堂上教师累死累活,学生死气沉沉,结果却收效甚微,课堂效率低下。现就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编写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教材编写体系的特点一改传统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科书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旨在构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化的自主学习体系。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活动转化过程。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单一的“师者”而是“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协作者存在。

“自主学习”板块包括:(1)积极思维栏目,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概念理解图表,分析归纳,预测判断,解决问题,建立模型,信息处理等思维过程,自主学习新知识。(2)边做边学栏目,主要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一般通过传统实验、制作、调查、观察等操作活动学习新知识。(3)课题研究。这一栏目主要是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集中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4)放眼社会。这一栏目是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5)回眸历史。主要是让学生回眸生物科学发展历史,了解科学家的丰功伟绩和艰辛工作。(6)评价指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恰当地自我评价,并通过自我矫正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自我发展”板块包括:(1)历史长河。主要介绍某些生物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过程。(2)知识海洋。主要介绍某些生物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状况。(3)继续探究。主要是强化探究能力,紧密联系社会与生活实际,为希望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提供机会。(4)走进职业。主要是进行一定的职业指导,包括进行创业指导。(5)拓展视野。主要是介绍生物科学的热点进展,以及生物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6)研究性学习。主要提供可供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供教师因材施教。

新教材更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活动转化过程。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方面和意志方面,而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创立的诱思探究教学科学论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这里所说的认知结构,不仅仅是指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而且指头脑中完整的“知识——认知——情意结构”,因为三者往往形影相随,难以单独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具备四种主要特征:

第一,能动性。是指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积极能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特性,学生的认识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

第二,独立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教学活动中凡属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

第三,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探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设置激思的疑问,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切切实实地开展创造性教学。

第四,发展性。是指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都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以便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归宿。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来服务学生

教师“闻道在先”,教师的经验更成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水平远远高于学生。教师“知识权威”在传统教学中的影子时时浮现在新课程教学的课堂中,这样会扼杀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单一的“师者”而是“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协作者存在;教师的职责已不再局限于传承知识,而是在于为学生主动寻求知识、获得信息、整合信息提供帮助、创设情景;在于判断学生有哪些需要,从而正面引导,成功激励;在于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完善学生认知。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平等的交流关系,创造平等的课堂环境,成为学生的学友,教师要从人的认识过程规律出发,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新课标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教材虽然是对课标的具体阐释,但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却是内隐的,需要教师很好地领会、开发和创新。只有把握并处理好课标、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使教学富有成效。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依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灵活地把握和处理教材,整理出达到教学目标的知识点。理顺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组织好知识点间的呈现次序及呈现方式,同时设计好学生探究各个知识点的素材。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思考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智力的契机,巧妙搭桥,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究新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生物教学;学生;教师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我们教师经常探讨的问题。然而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依然把生物教学变成了灌输式教学,把生物知识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这样,课堂上教师累死累活,学生死气沉沉,结果却收效甚微,课堂效率低下。现就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编写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教材编写体系的特点一改传统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科书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旨在构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化的自主学习体系。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活动转化过程。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单一的“师者”而是“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协作者存在。

“自主学习”板块包括:(1)积极思维栏目,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概念理解图表,分析归纳,预测判断,解决问题,建立模型,信息处理等思维过程,自主学习新知识。(2)边做边学栏目,主要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一般通过传统实验、制作、调查、观察等操作活动学习新知识。(3)课题研究。这一栏目主要是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集中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4)放眼社会。这一栏目是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5)回眸历史。主要是让学生回眸生物科学发展历史,了解科学家的丰功伟绩和艰辛工作。(6)评价指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恰当地自我评价,并通过自我矫正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自我发展”板块包括:(1)历史长河。主要介绍某些生物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过程。(2)知识海洋。主要介绍某些生物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状况。(3)继续探究。主要是强化探究能力,紧密联系社会与生活实际,为希望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提供机会。(4)走进职业。主要是进行一定的职业指导,包括进行创业指导。(5)拓展视野。主要是介绍生物科学的热点进展,以及生物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6)研究性学习。主要提供可供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供教师因材施教。

新教材更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活动转化过程。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方面和意志方面,而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创立的诱思探究教学科学论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这里所说的认知结构,不仅仅是指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而且指头脑中完整的“知识——认知——情意结构”,因为三者往往形影相随,难以单独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具备四种主要特征:

第一,能动性。是指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积极能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特性,学生的认识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

第二,独立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教学活动中凡属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

第三,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探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设置激思的疑问,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切切实实地开展创造性教学。

第四,发展性。是指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都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以便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归宿。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来服务学生

教师“闻道在先”,教师的经验更成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水平远远高于学生。教师“知识权威”在传统教学中的影子时时浮现在新课程教学的课堂中,这样会扼杀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单一的“师者”而是“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协作者存在;教师的职责已不再局限于传承知识,而是在于为学生主动寻求知识、获得信息、整合信息提供帮助、创设情景;在于判断学生有哪些需要,从而正面引导,成功激励;在于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完善学生认知。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平等的交流关系,创造平等的课堂环境,成为学生的学友,教师要从人的认识过程规律出发,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新课标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教材虽然是对课标的具体阐释,但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却是内隐的,需要教师很好地领会、开发和创新。只有把握并处理好课标、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使教学富有成效。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依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灵活地把握和处理教材,整理出达到教学目标的知识点。理顺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组织好知识点间的呈现次序及呈现方式,同时设计好学生探究各个知识点的素材。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思考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智力的契机,巧妙搭桥,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究新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课程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学隶属于自然科学。生物学课程是一门科学课程,这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科学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就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特殊途径和方法。正由于有了这些对生命世界准确地提出问题及获取较为可靠答案的方法,如观察、量化、求证和思考等,人类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才能日益深入、全面和可靠。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学与其他领域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体现了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物学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宗旨的确立,将使我国生物学课程产生一些重大变化。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也将有助于生物老师们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关于科学素养的认知

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在当今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科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代,未来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将会成为科学知识或科技产品的创造者或生产者,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将是科技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去面对各种各样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这些都要求生活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学科学教育并不强调“科学素养”。随着60年代的理科课程改革的浪潮,人们才提出了科学素养理念。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就提出了科学素养的理念,并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任务。80年代以后,这一课程理念已经被科学教育家和大多数理科教师所认同,成为当今理科课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对科学素养的解释,因时代而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认识上的变化。即便是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机构、组织或不同的专家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国内现在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科学素养是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由此可见,科学素养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对科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还有一些人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自然科学的核心基础应该包括:①学生理解基本科学现象、规律,以及科学原理是如何用于技术领域之中的;②学生以在学校的学习为基础,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③学生能够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科学现象;④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⑤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天赋和特点,有些学生在学习理科时能表现出很强的数理逻辑优势,有些则会在理科的学习中遇到困难。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面向所有学生,旨在培养所有未来公民科学素养。因此,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论要求的差异如何,科学教育都要使这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达到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中学毕业生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能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出判断或决策。

(二)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严格地定义科学素养会有一些困难,因此一些专家和科学教育组织回避去直接定义科学素养,而是用对具备科学素养的人进行描述,间接地解释这一理念。如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①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②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③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指出了新的方向和任务。理解这一理念,将有助于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去制定和实施中学生物学课程方案。

二、关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认知

“科学素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声音。它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在理科课程分科设课的国家、地区或学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是由各分科课程——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来共同完成的。中学生物学课程要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93年,美国BSCS(生物学课程研究所)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知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BSCS还具体地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出的具体特点:他应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还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加以论述。将提高生物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课程理念,标志着我国生物课程有了重大变化,这有助于将我国生物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科学态度包括:①好奇心。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②诚实。在生物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就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他想象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他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③合作。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创造力。创造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主要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它指的是对人类社会和其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东西,但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认识或创造。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科学的世界观是指科学家对科学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①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被认知。②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从而要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③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中,但这种变化只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部分科学知识是非常稳定的,所以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④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科学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此外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它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

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STS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科学知识,而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又使科学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是生物学教育中我们熟知的一个领域。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关于科学素养的理念,是强调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在知识、科学探究、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四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指明了生物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方向。教师的任务是使所有的学生在这个指定的方向上有尽可能大的进步。学生在刚刚进入中学生物学课堂时,他们每个人的起点不尽相同。按照澳大利亚生物教育家DavidMorgan博士的观点,学生开始这门课的时候,他们一般不是零起点;而当学生结束这门课程的学习时,他们大多数人也不会达到课程目标的100%。但他们所有的人都应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前进了许多。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也认为,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理解的程度。该研究所还将这种连续的生物学素养分为4个水平,分别是肤浅的生物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和多维的生物学素养。了解了生物学素养的特点,有助于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并实现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出哪些是生物学的术语和概念,并能够将这些术语与自然界中的现象相对应。但他们仍然有错误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很不准确。

2.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生物学词汇,对术语的定义表述也很准确。但大都是基于记忆。

3.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应能够理解生物学的概念体系,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他们个人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从学习或实践的经历中构建了概念的意义和对概念的理解。

4.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理解生物学素养在诸多自然学科中的地位,知道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生物学的本质、特点,理解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自己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寻找答案的行动之中。

我们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之一。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视角来看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较低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汪忠,刘恩山.《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余自强,郑春和等.《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6](美)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生物科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生物科学技术范文篇6

一、学科现状分析:

(一)师资现状分析:

2005年我县生物学科一线生物教师总数为72人。初中45人,其中,非本专业初中教师17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37.8%。在28位初中专业生物教师中,专科学历11人,占39%,高级职称2人,占7%,初级职称17人,占61%,35岁以下青年教师19人,占68%;高中教师共27人,全部为本科学历,其中,高级职称6人,占22%,初级职称14人,占52%,,35岁以下年轻教师20人,占74%,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有8人,占30%。

通过上述数据表明,生物教师中,初中的非专业教师比例较大,专科教师比例较大;高中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比例较大,初、高中整体青年教师人数多,初级职称教师比例大;队伍相对比较年轻。

(二)课堂教学状况:

通过对学校的听课视导,了解到我县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为:A类课16节,占总数的22%;B类课56节,占总数的78%。从以上统计的数字,可以看出:A类课的节数偏少,B类课的节数偏多(有些非专业教师的课,原本属于C类课,但在学科特色方面又联系了一点或两点,按课标和市里的教学评价表的评价精神可以上浮,故评为B类)。

(三)学生学业水平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学生生物学科学业质量普遍不高。生物学科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初、高中各年级的及格率为53%——56%,达到优秀水平的学生不到10%。均达不到预测的至少80%的成绩,高二毕业会考成绩能够达到市平均水平,高考试卷抽查统计显示,生物高考成绩基本也能达到市平均水平。主要问题是: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基本概念不清;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差,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新情景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得分率很低;学生表达能力差,不能正确进行表达;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差,对实验的现象、原理、过程的分析能力缺乏,也不会从实验现象推倒出实验结论。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普遍不重视、兴趣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尤其非专业教师教的学生,课上时间也没有认真学习。多数初、高中学生,甚至一部分初中教师对生物学的学科特点认识不确切,认为生物是文科,平时上课不用学,考试时记忆就可以应付考试,因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更谈不上知识的应用。

重点和非重点,城川和山区学生学业质量不平衡,差距很大。这和师资、生源、学校条件都有关。

(四)主要成绩:

近年来,为了落实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课改工作的深入发展和切实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广大生物教师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加强课题研究,不断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使我县生物教学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1.大多数教师能够认真学习、落实新课标和新大纲,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从实际出发认真编写教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更加重视生物教学的科学性,教学语言规范,能够正确、清楚的表达讲授内容。

2.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普遍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意到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很多教师能够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自学、实践、动手操作、与人交流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象科学家一样探索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推进,引导学生在思维上探究并深入,把学过的知识和现有经验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教师的角色正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教育思想的改变,必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不少教师现在已经能够做到在教学时,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重新组织、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讨论、角色扮演、调查等活动方式走进课堂。

3.体现生物学是生活化的学科,把生物学同生活实际、身边的具体生命现象联系起来,注意锻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每个参赛教师都注意到使所教知识力争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4.很多教师能够自觉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并逐步由多媒体辅助教学向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方向转变。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逐渐成为教师的基本功,在教学中,老师们对现代化电教媒体运用得比以前更加熟练,也注意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

(五)存在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1.教师对课堂教学理念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教学理念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们对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的认识还没有到位,而且在落实过程中缺乏指导性的策略,导致落实理念时存在偏差。如,在落实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尝试了很多方法,却出现了活动目的性不强、有效性不高、课堂时间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等现象。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实验。一些教师改革的步子还应迈的再大些。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教师们还不能创出自己的特色,学别人又学不象,不能达到更加理想的境界。

2.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仍需进一步加强,需不断加强学习,拓展知识视野。真正业务功底挺扎实的、课堂教学有特色的教师较少;绝大多数教师的课显得粗放,欠细腻,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功底薄些;对教学内容中内在联系的掌握差些。仍有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存在问题,如项目不全面,不符合新课改要求,只注重知识而忽视能力方法与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也不充分。而且对于新课标的精神理解不到位,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并去灵活的处理教材。初中教师普遍存在基本功欠扎实与知识拓展的问题,教学功底有待夯实;课堂教学的操作不够细腻,在务本求实,踏踏实实搞好自己课堂教学方面欠钻劲与韧劲;在知识落实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3.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上仍需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不够。尽管一些教师都运用了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电脑课件也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但还存在着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大,使用不恰当、不熟练等现象。

4.初中非专业教师太多,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的限制,影响教学改革,甚至教学质量。

5.生物实验教学仍较薄弱,实验教学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一些学校条件限制,实验材料不能满足,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

6.学校教研组状况仍不令人满意,学校教研组的工作开展的很不平衡。除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永中等几所大校外,乡级校和山区校都无独立学科教研组,大多是理化生三科一个教研组,生物学科由于不列入中考科目,教研组研究生物教学的情况极少,所以教研组的工作形同虚设。

二、生物学科各学段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一)初中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是: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2.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高中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是:

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形成崇高科学的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三、改进意见:

(一)课堂教学的设计:

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有效地使用各种媒体,发挥教师各种教学技能的作用,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评价、反馈,强化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包括: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学生的起点状态、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的操作方法与要求:

1.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看本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学科总体教学目标达成中的作用如何,二是看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会对学生的一般发展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学生起点学习能力分析

3.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表述模式:学习者+行为动词+条件+程度。例:正确地说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四个因素,体验绿色植物种子萌发到形成成熟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

4.教学策略的设计:

(1)教学方法的设计: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探究法、提纲——自学法、尝试法等。新课程还提倡采用调查、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

(2)教学过程的设计:根据教学步骤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复习旧知识采用提问、小测验等,呈现新知识采用教师讲述、指导学生自学;提供直观材料等。巩固知识采用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讨论等方法。

5.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选择挂图、标本、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媒体,并应把各种媒体进行整合,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要注意社区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等其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6、教学评价的设计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把课堂当成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场所,要在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幽默性上下功夫,从科学性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避免枯燥、脱离实际的说教和照本宣科;并且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要重视并改进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科学结论,要重视通过生物科学事实和科学研究过程过渡到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教学,并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实质。

强调生物教学的直观性,给学生以观察、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生命活动中获得知识,得到科学方法训练。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学生主动参与、交互、共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认知领域和活动空间。

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从问题、图表、数据等情境中分析教材中生物学知识的内存联系,并通过加工、整理、贮存等信息处理的方法,逐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够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触类旁通。

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补充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增强态度观念教育的实效性对学生进行观念态度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既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的倾向,又要克服脱离学科教学内容空洞说教的倾向。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促进学生的态度观念与认知能力协调发展。

4.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等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培养观察、实验等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能力。

要重视通过基础知识和知识获取的过程,使学生形成比较、判断、分析和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努力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实验验证等;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教师要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生物科技活动。例如,设计和进行生物学实验,建立生物园,进行生物资源调查和生态调查,开展生物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

(三)教师培训与学科教研

1.加强理论培训,解放思想,推陈出新。组织、指导教师进一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学改革的观念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吃透新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领会素质教育的实质。

2.加强教师教材内容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研部和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还应该以课堂教学的研究为重点:研究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课堂的巧妙导入、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法的指导、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等等。

3.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继续开展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培训和达标比赛活动活动。

4.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启用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观念新的教师(包括骨干教师)作研究课、示范课、基本功展示及经验介绍等活动。由此带动大批生物教师的成长。

5.开展“师师互助、智慧共融、资源共享”活动。在加强教研组工作的同时,继续推进和增强课改实验片的校际交流,增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同时,在教研活动中的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进行非生物专业教师的培训。采取非专业教师与专业教师和骨干教师手拉手、一帮一结对子的方法,使非专业教师尽快能适应生物学科的教学。

中学生物组

中学生物学科各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意见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和个人生活,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学生物课程是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目标

1.通过监测,检查、了解学生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检查学生是否获得适应现实生活、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的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是否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2.通过监测,检查了解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是否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在笔答和实验操作考查的监测中,渗透结构和功能、局部和整体、多样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等观点,渗透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渗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加强监测的导向作用,以此促进教师对该目标的重视。

二、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

《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学大纲》是生物学科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生物学科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应当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生物学科高二和高三年级应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高中毕业考试说明》、《高考说明》为期末监测和模拟练习命题的依据。

三、监测内容要求的层次

生物初、高中期末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生物学基本观点分析解决一些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科对期末考试的要求划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

层次具体要求行为动词表述

识记(A)能再认、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例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知道,识别,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出

理解(B)能把握知识间内在逻辑关系;对概念和原理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整理信息等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阐明,选出,收集,处理

掌握(C)能在新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论;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分析,应用,设计,得出,拟定,评价,撰写

生物学科高三模拟考试的内容要求的三个层次的含义为:

A.了解所列知识内容的确切含义,能够识别和辨认它们。能够使用恰当的专业术语,进行叙述。

B.综合运用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会分析各种形式的数据(如:数据、图、表),得出正确结论。

C.能够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相关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并得出正确结论。

以上三个层次的关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后一个层次包括前一个层次的要求。

四、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包括生物知识、科学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这些方面呈现了生物学科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1.知识方面: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和进化、生物与环境、生物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及其有关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态度观念方面:包括科学观点、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3.能力方面: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获取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初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目录课标要求活动建议

引言

认识生物

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动物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常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第二节中学生物实验的常用工具

生物体的结构

细胞

第二节生物体

生物的营养

植物的营养

人和动物的营养

第三节其他生物的营养

○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完成生命活动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结构层次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结构层次

○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合无机盐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制作合理的膳食计划

○关注食品安全

●捕捉鼠妇(或蚯蚓),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鼠妇(或蚯蚓)的生活环境

●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

●给学生提供多种动植物材料,通过模仿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

●观察某种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从网络中查找有关方面的资料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注意分裂中有染色体的变化)

●通过植物器官的角色扮演,理解植物体各器官的相互关系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

●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初一年级第二学期:

教材目录课标要求活动建议

第五章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六章生物的呼吸

植物的呼吸

人体的呼吸

其他生物的呼吸

第七章生物的排泄

第一节排泄的意义

第二节人体内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第三节人体皮肤的排泄

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八章生物的运动

第一节运动的方式

第二节运动的形成

运动的意义

第九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感觉

激素调节

动物的行为

○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概述血液循环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概述肺部与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分解

○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

○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区别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收集或实测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观察血涂片

●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模拟“血型鉴定”,有条件的学校观看鉴定的录象,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

●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

●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分析其原因。

●收集糖尿病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的资料。

●观察周围环境中动物的行为

●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初二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目录课标要求活动建议

第十章生物的生殖

生物的有性生殖

生物的无性生殖

第十一章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人的生长和发育

其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第十二章人的健康生活

传染病及其预防

第二节免疫

第三节安全用药与急救

第十三章遗传和变异

生物性状的遗传

生物的遗传物质

人类的遗传

○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描述受精过程

○描述胚胎发育过程

○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

○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

○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描述鸟的生殖发育过程

○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

防措施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描述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

○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

○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认同人的优生教育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人工授粉等活动

●观察有关的模型、挂图,观看有关的影音资料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组织培养的活动或参观组培生产基地

●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

●举办青春期教育的板报,有条件的地方参观性教育展览

●饲养家蚕或其他昆虫

●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了解鸡的产卵、孵化过程

●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用自制的孵化箱孵化鸡卵,观察鸡卵孵化的全过程

●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

●有条件的地方收集(包括从报纸、书刊、网络)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列出家庭药箱中的药品名录

●收集家庭常备药品的标签,分析药品标签包括的信息

●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

●模拟练习老年突发性疾病(如心血管病)的急救

●收集和交流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报道、资料等信息

●观察某种生物(如金鱼)的变异现象

●收集和交流我国遗传育种方面成果的资料

●收集和交流近亲结婚危害的资料

高二年级:

监测内容分项细目要求备注

绪论生物的基本特征A

生物科学成就A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A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及其作用B

第二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真核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及功能B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A

细胞周期的概念A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B

细胞分化和衰老A

细胞的癌变A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酶的发现及其B特性A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B

细胞呼吸B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A

植物的矿质营养A

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C

糖类代谢B

脂质代谢A

蛋白质代谢A

自养型和异养型A

需氧型和厌氧型A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的向性运动A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A

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B

体液调节B

神经调节B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A

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殖的类型A

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C

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B

生物的个体发育A

第六章遗传和变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

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C

基因的表达B

因的分离定律C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C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A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A

第七章生物的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素C

种群及其数量的变化C

生物群落的概念A

生态系统的类型A

生态系统的结构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A

生物圈的稳态C

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A

光学显微镜操作技术制作临时装片A

临时装片的染色A

使用低倍镜、高倍镜观察玻片标本A

生物体内物质的分离、鉴定技术淀粉、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A

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A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A

生态学调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A

设计实验方案

做出假设和预期B

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B

收集数据、解释证据或根据证据做出合理判断B

观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高三年级:

分类内容要求备注

一、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成分生物体内化学元素的种类及作用A

水和无机盐离子的作用B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B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B

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物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B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B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B

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意义B

细胞周期的概念A

无丝分裂A

细胞的分化与全能性A

细胞的衰老和癌变A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A

二、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酶化学本质A

特性B

酶需要适宜的条件B

ATP分子结构及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B

呼吸作用细胞呼吸:种类、过程、意义B

细胞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渗透作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B

农业生产中的合理灌溉B

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B

植物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利用A

合理施肥B

光合作用过程、意义,影响因素及应用C

C3、C4植物的概念及叶片结构的特点A

人和动物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及对人体健康的意义C

微生物微生物的结构、营养、代谢与繁殖C

Ⅱ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B

三、

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调节植物激素的种类A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B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体液调节B

神经调节B

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A

体温调节B

免疫B

内环境的稳态B

四、

生命的延续

生物的生殖生殖的种类及特征A

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B

受精作用B

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物质的证据A

DNA的结构、复制与功能B

基因的结构与表达B

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C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C

人类遗传病及预防后代患遗传病的措施A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A

遗传变异与进化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B

生物的个体发育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A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A

基因、环境因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C

五、生物与环境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生态因素及其作用A

种群及其数量变化B

群落的概念及结构特征A

生态系统的类型A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B

生态环境问题C

六、

验、

生物科学技术

光学显微镜操作技术:

制作临时装片A

临时装片的染色A

使用低倍镜、高倍镜观察玻片标本A

生物体内物质的分离、鉴定技术:

淀粉、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A

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A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A

生态学调查: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B

生物学新技术:

细胞工程A

发酵工程A

基因工程A

设计实验方案做出假设和预期C

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C

收集数据、解释证据或根据证据做出合理判断C

观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监测形式:

初一、初二年级:

包括书面笔答和实践活动考查两部分

笔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试题类型主要有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识图作答题、分析说明题等)两类题型。

实践活动考查内容包括生物学有关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部分。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的现象、原理及其分析说明等内容的考核放在书面笔答部分,对实验的实际操作的考查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由学校生物教研组组织实施,县教科研中心中教部负责抽查。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要客观,以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高二年级:

监测方法采用书面笔答和实验操作考查两部分,笔答采用闭卷方式。试题类型主要有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绘图、识图作答题、实验设计和分析说明)两类题型。实验的实际操作考查与北京市高中会考实验操作考查一并进行。

高三年级:

监测方法采用闭卷书面闭卷笔答方式。试题类型主要有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绘图、识图作答题、实验设计和分析说明等)两类题型。与高三一模并进行

六、监测时间和范围:

监测时间:

初一年级:1.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初二年级:1.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实验操作考查:初一、初二每年一次,具体时间由各校安排,把时间和题目报教科研中心中教部。

高二年级:1.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二学期:6月初与高二会考模拟一并进行;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实验操作考查::5月份

高三年级:3月份,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监测范围:

初中以国家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生物》正文七年级第1册、第2册、八年级第3册、第4册的必修内容为考试的基本范围。初一第一学期:七年级第1册;初一第二学期:七年级第2册;初一第一学期:八年级第3册;初一第二学期:八年级第4册。

高二年级:以教育部2002年4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生物必修课的内容为依据,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第二册正文部分考试的基本范围。其中,第一学期考试范围为第一册,第二学期为第一册和第二册两册。

高三年级:以教育部2002年4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生物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为依据,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第二册和《生物》(选修)全一册正文部分为考试的基本范围。

八、难度:

初一年级:较易试题、中等试题、较难试题的比例约为8:1:1。

初二年级:较易试题、中等试题、较难试题的比例约为8:1:1。

高二年级:较易试题、中等试题、较难试题的比例约为6:3:1。

高三年级: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易、中、难比例约为4:5:1

九、评价等级:

1.笔答成绩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生物科学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生物学;生活;技能;探究

1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进程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学生从认识生物开始进入初中生物的学习,通过生物的基本特征来辨别生物与非生物;接着,第一单元从总体了解生物圈的组成,以及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之间的关系。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细胞层面上表现的细胞分裂、分化;单细胞生物;构成动植物的组织和器官,以及人体由不同器官构成的系统;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植物的种类、植物生长的一生,从种子的萌发到开花结果;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类的进化史,人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人体器官以及由不同器官组成系统的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五单元:生物圈中其他的生物。生物圈中动物的类群,每一种类群的结构特点、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以及在进化上更加高等的地方。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的运动系统,运动形成机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及其意义;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与人类的关系。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植物、各种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基因控制人类的性状和性别遗传,生物的变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如何健康地生活,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在学习过程中穿插了科学发现过程,科学家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体验。在有的章节后面还有“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对中学生进行的职业教育。从课程的编排和学生学习的进程可以看出,初中生物的学习有一定的模式[2]: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生活方式、繁殖方式、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与人类的关系上,学习生物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在理解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生命现象,用生物学原理来指导我们健康生活,用生物学原理来分析学说,用生物科学的方法来思考、探究新问题。因此,对于初中生能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并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够初步形成应用科学方法来探究问题,能够模仿科学家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也就具备了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

2课题思路的引子

在教学过程中,解放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是我坚持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促成了我对生物课堂教学的思考。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材有这么一句话:不仅是萌发的种子,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要进行呼吸,所有的生物细胞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有学生便问:“老师,那我们人体的细胞也进行呼吸吗?通过皮肤表面对细胞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吗?”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深深地感觉学生缺乏的不仅是发散思维能力,更是联系生活实际的慎思。初中生肯定都知道人类需要通过鼻子进出气体,用肺呼吸,只不过他在问这个问题时并没有联系实际。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讨论了食物的保藏方法,介绍了高盐分高渗透使细菌脱水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举例是咸鱼、盐鸭蛋;有同学问道:“老师,为什么鸭子下的鸭蛋是咸的,而鸡下的鸡蛋就不是咸的呢?”此时,我又一次体会到现在的学生因为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很难将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也是我对生物学课程的一个反思。

3将生物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学校没有选修课,但我会在每一个模块结束后,有一个专门的课题或者视频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在学习了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后,我会专门给学生介绍常见蔬菜水果中含有的营养元素,以及如何在菜市场选购新鲜的水果蔬菜和鱼、肉类,即便学生难得去市场选购蔬菜,但能让学生养成了不挑食不偏食的意识。还会让学生对照零食的成分表,分析每一种成分的含量,用事实告诉哪些是垃圾食品,为什么是垃圾食品,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学习了人体的呼吸之后,我会专门给学生介绍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的生物,呼吸器官的进化历程:蚯蚓用皮肤呼吸、蝗虫用气管呼吸、青蛙用肺和皮肤等等让那个学生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呼吸系统,以及与环境的适应。学习了血液和血型后,我会有专门一课给学生介绍“白血病和造血干细胞”,以及初步的外伤止血处理方法,血型的遗传方式,如何用否定法大致判断自己的血型。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人类静脉输液时药物在血管内的历程;介绍与心脏有关的疾病,以及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在学习了人体的神经和激素调节后,会专门给学生介绍市场上滥用激素的现象:激素草莓、激素娃娃鱼等;以及利用基因工程人工合成的激素类似物等。学习了动物的基本类群后,介绍生物在进化树上的分布,以及总结生物进化从水生到陆生,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特点。并且介绍常见的寄生虫病,以及预防的方法。学习了动物的运动,介绍人体的运动系统组成,常见容易骨折、脱臼的关节,及其预防,简单的急救措施。学习了细菌和真菌后,介绍蘑菇、木耳的培育方法及注意事项,鼓励学生自己培育试试;并且介绍酱油、食用醋、米酒、葡萄酒的制作过程,尤其是米酒,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可以将自制的米酒带到学校与同学老师分享。学习了病毒,重点介绍医学历史上重大事件,例如麻疹、口蹄疫、SARS,以及近几年流行的病毒性疾病:流感、禽流感、艾滋病等,介绍如何正确地预防流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习完了细菌、真菌、病毒之后,特别是这些微生物会引起人类患病,尤其是传染病,这时就总结传染病的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那么任意切断一个环节就能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人类对细菌、真菌、病毒的利用方面,着重介绍了抗生素的发现过程,抗生素的作用,以及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超级细菌”问题和抗生素迅速换代问题,告诫学生有病就医,遵循医嘱用药,去药店买处方药需要医生开处方,以及常见的处方药识别标志。利用病毒生产减毒或无毒疫苗,联系事实新闻介绍深圳问题乙肝疫苗事件原因。学习了植物的生殖,带领学生扦插和嫁接;通过养蚕并记录生殖发育过程,来学习昆虫的生殖;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观察鸡蛋孵化小鸡过程。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由于初中生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够了解,因此采用大量举例的方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直观经验;同时,介绍几种农作物经过人工变异从而改善了营养。转基因生物的原理,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利弊等,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开展辩论赛形式,也可开展超市中转基因食品的所占比例的市场调查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老师肯深入生活,将生物学知识融于生活常识,将日常生活带入生物课堂,不仅能够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也能够学以致用。

4真实事例的反思

曾经以为只要自己认真备课,每节课有创新点,认真钻研教材与课程标准,学生就能够学到知识,就能够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但是现实总是比自己想象的要骨感得多。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性,即便每一次备课我都动脑筋思考,不断改进,但总有些地方存在缺陷,这时,集思广益就应该发挥作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总能够让我学到不少的东西;拓宽我的思维,给我提供了教学的思路和摸索的方向。其实,书本上、黑板上、PPT上的其实都是文字、图片,老师嘴巴里讲出来的也只是话语,这些都不是知识,只有学生将这些文字、语言、图片甚至是动画,在自己的脑袋里形成了知识框架,并且能够用于解释生活现象,才叫知识。例如,讲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提到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森林古猿进化为现代人类,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能够从科技、文化、社会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堂课学生们让我惊呆了!他们运用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来回答了我的生物学问题,因此,渐渐地我学会了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血液循环当中,不再仅仅问:人体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是怎样的?这一类死记硬背的问题,而是换一种角度来提问,譬如:当你感冒发烧的时候,医生会给你的手臂静脉注射点滴,请问,这些生理盐水中携带的退烧药在你体内运行的路径是怎样的?一次主题班会辩论赛“科学技术发展到极致对人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和反方从不同的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论证,正方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来论证自己观点;反方则从环境问题、人类发展问题,甚至生物科学技术等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让我看到了这些学生广泛的知识面。所以,只要在课堂当中贯穿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例子,学生不仅理解起来容易很多,而且会更加感兴趣,这不仅增加了中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还能够将学习到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运用于解释生活现象,真正培养初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作者:左伟英 单位:武汉市第六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生物科学;医学院校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产)实习,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蚌埠医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是安徽省首个医学院校设置的生物科学专业,目的是培养既懂医学知识,又具有分子生物学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医学院校教学背景特殊,教学资源配备多围绕医学教育,毕业论文规范制度建立时间晚。如何在医学院校做好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蚌埠医学院生物科学系近年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本文总结了相关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医学院校相关专业毕业论文教学和管理提供参考。

1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作为保障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首先应着眼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2]。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学团队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有很大促进作用[3]。1.1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及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主要采取“传-帮-带-引-培”相结合的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自身师资的培训,注重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齐头并进。经过近十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本系教职工32人,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9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2人,绝大多数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近几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部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子课题2项,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各类教研和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Medline收录30余篇,获省、校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1.2教学资源建设措施及成效。优质的教学资源是高水平教学质量的保障。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一方面我们抓住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和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的好机遇,加强教室、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等资源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实行实验室电子监控全覆盖和深度开放的制度;同时注重学科和课程建设,重点将生物科学专业主干课程建成一批精品课程群,着力打造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与医学结合的特色。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动教学资源建设,逐步开放并共享教学资源。经建设,生物科学专业2010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本专业目前已拥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个省级生物医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慕课,2位教师成长为省级教坛新秀,多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丰硕成果。

2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优选实习基地保障毕业论文的实施

如果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将制约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4]。各高校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安排不尽相同。我校生物科学专业设立之初曾根据其他高校传统做法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学安排在四年级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效果并不理想。2.1专业培养方案优化与成效。综合考虑实习点建设的延续性以及学生完成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的时间保障,近几年把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前三年在学校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第四学年安排在校内外实习基地(绝大部分学生安排在校外)进行实践训练并完成毕业论文。这样安排既解决了本单位毕业论文教学资源不足、科研实验周期长、时间紧等现实问题,同时也能兼顾更好地建设实习单位,保障优质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延续性,做到实习单位和学生培养的共赢。2.2高水平实习基地建设措施与成效。根据我们培养计划的安排,学生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遴选、建设和质量是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专业和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地建立了包括生物制品研究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大学或三甲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拥有较好科研条件且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已建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干细胞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药物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学转化中心等30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且多数基地已合作多年。近年来,本系为了保障校外实习基地的质量,建设更高水平的实习基地,从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实践教学能力、学习工作条件和教学实习管理等方面制定了实习基地建设质量标准评估体系,确保实习基地在毕业论文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加强毕业论文专项训练,培养良好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

生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得到的实践锻炼和参与实践的程度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学习实验技术、完成科研实验的设计、实施及毕业论文的写作,最终会导致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甚至出现抄袭等弄虚作假的现象。我们针对大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不足、科研思维能力较差、实验技能和论文撰写能力不强等普遍问题,在校期间分阶段、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专项强化训练措施,争取让学生“早科研,多科研,反复科研”。3.1毕业论文专项训练措施与成效。首先,在一年级,为了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提前接触科研思维,聘请本学科的教授和博士为新生开展“走进生物医学”系列讲座,每月一讲。教师通过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实例将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心得体会介绍给学生,让一年级的新生更早地接触科研思维,让他们觉得科研并非高高在上而就在自己身边。通过一系列的入学教育和讲座,本专业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和今后从事的工作充满期待。其次,在二年级,我们在一些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综述写作和学习专业英语的能力。例如,在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融入研究型教学的理念,要求每一位学生撰写一篇综述,并在期末进行分组总结汇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对高年级学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技能的锻炼。以三年级学生为主,二年级为辅,在本系和基础医学院部分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积极申报部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几年,我系学生申报获批10余项部级、20余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每届学生中约有50%参与其中。依托这些项目,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锻炼了学生实验技能、创新意识和思维,为毕业论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3.2探索性实验课程建设与成效。颇具特色的是我们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了《现代生物学技术和探索性实验》课程。该课程探索性实验部分将学生分成小组,7-8人/组,每组1位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自主完成查新、选题、实验设计、实施和总结汇报,相当于完成一个小的科研实验。探索性实验覆盖面广,学生受益面大。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较为完整的毕业论文训练,为进入实习基地完成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更多指导教师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探索性实验融合,使这些项目更具延续性,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系学生连续在安徽省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并且在第七届“挑战杯”还入围全国总决赛。

4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是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不同于课堂教学,监控、监管和质量评价等执行起来往往较难。建立合适的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加强质量管理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5]。4.1相关制度建设及成效。本系专业设立之初就已制定《生物科学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并不断完善。该《办法》涵盖毕业论文工作程序、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表、答辩情况评价表、毕业论文正文要求和优秀论文评选办法等11个质量管理文件。为了迎接新一轮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我系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生物科学系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这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质量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和评价在制度上有了保障。4.2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相关措施及成效。我们建立双导师制度。每一位学生分配两位指导教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负责论文的选题、开题、实施和毕业论文撰写和审查等,本系导师通过QQ和电子邮件等与学生和基地教师保持通畅联系,监督和督促毕业论文实施过程,并及时解决问题,在后期毕业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另一方面,系部制定了实习中期检查制度结合不定期走访检查,通过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及学生导师座谈,实地了解毕业论文的实施和撰写执行情况,形成过程评价,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毕业论文由系部组织专家进行评阅和答辩,严把评阅和答辩质量关。这样就建立起从毕业论文前期准备、中期检查、后期审查和信息反馈的质量监控体系闭合环路。

5问题与展望

通过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加强毕业论文专项训练、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毕业论文时间紧、实施过程管理不畅、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主动性及能力不足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然而,为了监控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及质量,尚需细化和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如选题审批制度、指导教师准入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另外,为了使各级监控能落到实处,探索建立学生-指导教师-实习基地-管理部门之间的通畅联系和网络管理平台将有助于实现毕业论文的计划、实施、检查、纠正、评审和反馈的循环。

参考文献

[1]欧阳翔,周建裕,刘典恩.提高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以山东省四所医学院校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6):455-457.

[2]李伟,欧书阳.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2,10(9):166-169.

[3]付应霄,韩力,吴守伟,等.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改革建设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96-98.

[4]乔瑞,王素华,黄丽华,等.实施学分制后本科毕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4):131-133.

生物科学技术范文篇9

一、关于科学素养的认知

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在当今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科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代,未来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将会成为科学知识或科技产品的创造者或生产者,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将是科技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去面对各种各样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这些都要求生活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学科学教育并不强调“科学素养”。随着60年代的理科课程改革的浪潮,人们才提出了科学素养理念。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就提出了科学素养的理念,并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任务。80年代以后,这一课程理念已经被科学教育家和大多数理科教师所认同,成为当今理科课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对科学素养的解释,因时代而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认识上的变化。即便是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机构、组织或不同的专家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国内现在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科学素养是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由此可见,科学素养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对科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还有一些人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自然科学的核心基础应该包括:①学生理解基本科学现象、规律,以及科学原理是如何用于技术领域之中的;②学生以在学校的学习为基础,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③学生能够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科学现象;④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⑤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天赋和特点,有些学生在学习理科时能表现出很强的数理逻辑优势,有些则会在理科的学习中遇到困难。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面向所有学生,旨在培养所有未来公民科学素养。因此,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论要求的差异如何,科学教育都要使这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达到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中学毕业生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能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出判断或决策。

(二)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严格地定义科学素养会有一些困难,因此一些专家和科学教育组织回避去直接定义科学素养,而是用对具备科学素养的人进行描述,间接地解释这一理念。如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①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②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③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指出了新的方向和任务。理解这一理念,将有助于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去制定和实施中学生物学课程方案。

二、关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认知

“科学素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声音。它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在理科课程分科设课的国家、地区或学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是由各分科课程——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来共同完成的。中学生物学课程要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93年,美国BSCS(生物学课程研究所)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知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BSCS还具体地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出的具体特点:他应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还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加以论述。将提高生物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课程理念,标志着我国生物课程有了重大变化,这有助于将我国生物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科学态度包括:①好奇心。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②诚实。在生物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就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他想象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他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③合作。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创造力。创造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主要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它指的是对人类社会和其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东西,但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认识或创造。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科学的世界观是指科学家对科学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①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被认知。②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从而要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③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中,但这种变化只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部分科学知识是非常稳定的,所以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④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科学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此外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它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

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STS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科学知识,而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又使科学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是生物学教育中我们熟知的一个领域。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关于科学素养的理念,是强调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在知识、科学探究、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四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指明了生物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方向。教师的任务是使所有的学生在这个指定的方向上有尽可能大的进步。学生在刚刚进入中学生物学课堂时,他们每个人的起点不尽相同。按照澳大利亚生物教育家DavidMorgan博士的观点,学生开始这门课的时候,他们一般不是零起点;而当学生结束这门课程的学习时,他们大多数人也不会达到课程目标的100%。但他们所有的人都应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前进了许多。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也认为,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理解的程度。该研究所还将这种连续的生物学素养分为4个水平,分别是肤浅的生物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和多维的生物学素养。了解了生物学素养的特点,有助于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并实现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出哪些是生物学的术语和概念,并能够将这些术语与自然界中的现象相对应。但他们仍然有错误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很不准确。

2.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生物学词汇,对术语的定义表述也很准确。但大都是基于记忆。

3.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应能够理解生物学的概念体系,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他们个人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从学习或实践的经历中构建了概念的意义和对概念的理解。

4.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理解生物学素养在诸多自然学科中的地位,知道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生物学的本质、特点,理解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自己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寻找答案的行动之中。

我们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之一。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视角来看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较低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生物科学技术范文篇10

从教育层面上看,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课程。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应该具备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和生物技术的了解程度,实现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此,教师要立足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多方面的强化措施,使学生获得更加重要的生物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特性。在生物教学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思想,如果我们能够恰到好处地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且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关联,以严谨、客观、积极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使学生能够保持“以人为本、科学创新”的发展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表现

新课程改革之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的传统文化更加广泛,其内容十分丰富、实施措施更加完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索生命规律通过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科知识积累和实验探索,增强高中生物学生的德育范畴,在生物学中探索“植物细胞结构”、“生物进化规律”和“植物生长经验”,逐渐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加深学生对生物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从细胞的分裂、分化中领会到生命的神奇,从而更加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在对生物科学的探究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生物知识,形成客观的思想和认识。(二)凝聚思想价值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学生不但要借助于生物实验,体验学习乐趣,更要在生物教师的带领下,感受学科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例如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关切之情、理解生物学中的“进化与适应”思想,使学生能够透过生物教育的现象看本质,养成珍惜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观念。除了要具备和谐的发展意识,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感恩之情。此外,在基因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性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跳出生物教育的局限性,在思想上更加健康,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思维和能力。(三)端正生活心态“珍爱生命、远离烟酒、拒绝、关注健康”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生物科学知识的渗透,能够促使学生将“识毒、防毒”和“生命、健康”信息融入实际生产、生活中,自觉的运用生物技能,处理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生物科学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入,弱化高中学生承受的升学压力,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四)继承优秀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总体上呈现出了积极的发展态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积蓄的力量和知识直接体现出时代的精神特色,融合健康的道德观念,实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生物教育的相互结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生物课堂是他们探索知识的重要空间,也是继承优秀文化的发展阵地。发展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优势。除了让他们能够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还能将“礼、义、仁、智、信”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被学生继承下去,将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遭遇的瓶颈

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的心理,难免会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从而在自身习惯、生活心态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受独生子女的影响,任性、自我的思想负面层次不断上升。(一)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高中生承受着较为繁琐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高中生在处理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适应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这些压力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疏导,就会使高中学生出现潜在的心理隐患。在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上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亟待相关工作者通过训练、辅导等形式,促进生物教育中健康教育的发展成效。(二)生物教育和传统文化缺乏融合一直以来,生物教育被广大教育者认为是一项技术性、探究性的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师需要在课程方法、评价措施、课堂内容等方面进行多方的探索。在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挖掘仍然存在着空缺。缺乏相关著作文献和技术探究。特别是发展领域的空白使生物教育和传统文化难以融合,学生无法获得更加高效思维形式,导致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无法得到统一。

四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课程中存在的依据,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使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具体分析如下:(一)认识生命,善待他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于生命他们有着很多的不解。在生物教学中,生命的起源以科学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他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青少年生物教育来说,其中融合的传统文化是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珍视。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有着这样的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就是说,身体是父母所给的,不能进行毁坏,这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这句话和高中生物教育中生命的教育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关联。当前社会中,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对青年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因此,教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体生理知识,使学生在生物课程中体会人体孕育、分娩、成长等过程,深深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好的理解父母、照顾自己、善待他人。(二)凝聚情感,深化思想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人是万物的灵长,为此教师需要在生物教学中,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融合,赋予学生良好的思想心态、生活习惯和学习目标。例如,在苏教版必修三《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珍惜时间、重视规划”的学习思想,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时间、习惯进行调节,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如果能够和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实现更好的教育成效。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深化,还要立足生物发展优势,结合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内容,探究科学技术中存在的精神和理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结合传统文化,结合礼仪、忠孝、爱国、修身、齐家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提高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三)多措并举,德育为先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其发展核心是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成人、成才”。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发展理念,通过形式多样的措施,引导学生修德做人。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上,教师可以一主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于不同的课程,不能简单粗暴的逢课必用多媒体,要把精力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如何提高学习效果上来,老师们要积极探索二者的主动对接和深度融合,而不是简单应用,喧宾夺主。(三)多媒体应用要适度、适时不能让多媒体信息满堂灌,过犹不及。尽管丰富多彩的画面,有声有色的资源有助于将学生带入情景设置,但另一方面教师更应配合这些图片、动画适时讲解,点拨。严格控制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讲授,更要注重吸收和消化,不能违背了小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作者:李影 单位:贵州省兴义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喜飞.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方式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