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8-04 18:01:19

社会工作管理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篇1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地区,专业的社会工作已经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然而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处在发展阶段。但是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有了巨大的发展进步。

1.专业队伍不断壮大。据调查研究发现,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已经在我国258所高校展开,而社会工作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60所高校展开,每年有将近2万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除此之外,我国每年有5万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职业人才水平考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20余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2.服务平台不断拓宽。随着我国对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的加大,我国已经新增开发了6万多个社会工作岗位。其中,有1万多个社会工作岗位在民政类事业单位开发设置了,还有4万多个社会工作岗位在城乡社区开发设置。除此之外,我国各地都在加大和鼓励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已经有7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这也成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实践探索不断深入。2007年以来,民政部在全国165个地区和260家单位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形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政府与社会组合发展模式、以深圳为代表的社会组织运作为主的发展模式以及以江西万载为代表的政府运作为主的发展模式。这些经验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示范与参考。

4.服务成效不断显现。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不断展开,主要是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对城市融合、灾后重建以及医患、劳资关系等社会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当地的灾民救助、心理疏导以及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等工作都是在全国2000多名社会工作服务者与当地政府联合进行开展的;在广东东莞,城市流动人口在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者的服务下,尽快的融入了当地社区,完成了外地人口与当地人口的和谐融合。由此可见,在社会管理以及社会建设方面,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作用正在不断提升。

二、我国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服务是社会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功能,但是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工作服务的创新。这里的创新,除了包括社会工作服务方式的创新,还包括社会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社会工作服务管理策略的体系不完善。以需求管理为出发点是社会工作服务管理的基本策略,从服务战略的规划到服务战略的执行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但是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工作服或来看,社会工作服务管理策略只是简单的把很多服务叠加在一起,在时间以及空间上没有相对完整的系统的联系。从这方面来看,现代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以及进行都会受到社会工作管理体系的影响。因此,社会工作服务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会影响社会工作的展开以及进行。除此之外,很多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管理仅限于个别服务活动的成功,或者服务效果只能在短期内呈现,而无法对整个社会工作管理组织的长期发展以及服务效果起到有效作用。

2.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架构不够完善。在调查研究一些社会工作机构过程中,发现每个社会工作机构的日常运营都有着其独特的组织架构来支撑,但是这些组织架构或多或少都存着问题。第一是领域分隔现象严重。在日常的社会工作中,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人员只固定在某个特定领域,而为其所在领域提供专项服务,对于自己领域之外的社会工作服务缺乏必要的沟通以及联系。这样就会造成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目标不一致,导致社会工作管理难度的加大,最终造成社会工作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加。二是社会工作组织内部无法及时解决矛盾,导致社会工作策划与执行职能的发挥受到了制约和束缚,尤其是社会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工作机构中,社会工作负责人主要在机构内部,而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地点则分布在各个社会服务需求点,这样就导致社会工作负责人无法与社会工作人员及时有效的进行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经常出现社会服务指令执行有偏差,工作安排不够细化,以及社会工作人员情绪无法及时疏导等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不同,导致了社会工作人员观念也有所不同。

3.部分因素的影响制约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每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成长历程以及成长环境,在发展过程中,有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在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制约因素。一是社会工作人员自身的发展有限,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以及集体归属感。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经常存在一种行政化的现象。很多社会工作领域中的社会工作人员要根据流程办事,无论大小事都请示上级领导的现象。除此之外,很多社会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生活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社会工作的完成,只是被动的对固定服务任务量进行执行,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社会工作人员内心的创新性以及上进心降低。由于各个领域都分散在不同地方,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及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不畅,整个集体缺乏凝聚力。二是社会工作机构运营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不利于社会工作的展开。现阶段,社会工作多数都是非盈利性机构,多数情况下主要是政府来对社会工作提供的服务来买单。但是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与需求,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建立起来,而政府的资金却是有限的,如此一来就存在一部分社会工作组织资金不足的现象。资金的短缺必然会对社会工作的展开产生影响,并且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社会工作机构在进行服务的时候选择性不强,因此,社会工作的展开以及服务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企业管理模式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进步,离不开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以下从企业管理措施结合社会工作进行分析,以提高社会工作发展水平。

1.实现管理理念创新。在企业创新体系中,管理理念的创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其中心以及根本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因此,企业的管理创新应当以人为本。同样的,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今天,社会工作管理理念也应当以人为本进行创新。在社会工作中综合服务型管理理念、学习型管理理念以及团队型管理理念,对社会工作进行管理创新,这样有助于更好的对社会工作人员进行设计以及定位,更好的做好社会工作。同时能够有效的对社会工作人员之间进行协调,促进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同时有效的团队,有助于社会工作机构的高效运行以及提高服务质量。

2.建立管理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一是来源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一是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主要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以及提高自身竞争力。对于企业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应当建立激励机制。这同样适用于社会工作机构,对于社会工作管理有着突出贡献的人员,应当进行相应的激励,这不应单纯表现为物质利益。强烈的事业心以及成就感是管理创新行为的动力,因此,重视社会工作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工作管理创新,从社会荣誉以及物质生活各个方面激发社会工作管理人员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心,以提高社会工作管理创新,顺应社会工作发展要求。

3.加强人才管理。无论在任何行业,人才都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管理首先是要做好人才的管理,创新用人观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社会工作中也不例外。在对社会工作人员进行选聘的时候,要对人员创造性、适应性以及学习性进行严格的审核,同时要求社会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适应性。社会工作复杂多样,需要服务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只有具备良好适应性的人员才能更好的完成社会工作。因此,社会工作人员招聘必须对招聘制度进行完善。除此之外,还要对用人机制进行创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尽可能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管理,提高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的管理。

4.信息化管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信息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企业全面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效益。在社会工作发展中,应用信息化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加强社会工作负责人与各社会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降低社会工作经营成本,提高有限的社会工作资金利用效率,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除此之外,加强社会工作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精细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发展,提高社会工作机构自身实力。

四、结语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篇2

一、社会工作对于救助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工作和服务民生的救助管理工作,同样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其内涵、要求与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社会工作与救助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一)自身要求。能够提高救助管理机构自身的工作素质和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转变。面临新旧交替,改革完善的救助管理工作非常需要科学的、先进的助人理念去带动旧模式、旧观念的逐渐退化和改变,进而改变工作方式方法以达到保护人、帮助人、关爱人的工作标准。例如,可以在单纯管理的基础上增强亲情服务和人文关怀理念等。

(二)行业要求。能够补充救助管理机构在旧模式下的工作漏洞,促使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并向多元化发展。例如,可以在身体康复、心理矫正和其他扩展方面给予受助人员更多更实际的安慰和帮助。

(三)发展要求。能够在救助管理工作的实践中给予我们科学的指引和指导,以纠正我们在救助管理工作中非专业的、不规范的工作操作。例如:可以运用社工意义上的“接纳”方式、技巧解决特殊受助人员的问题,开展问题青少年的类化阶段教育。

从上述种种来看,社会工作将是救助管理事业发展和进步的有力推手。如果救助管理工作中缺少了社会工作,就会渐渐出现滞后性,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发展现状及积极作用

目前,就全国来讲,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不尽相同,发展速度和程度也相差很大,然而,各地结合实际,融入实际工作中的非专业社会工作却已逐渐显现效果,对推动救助管理工作起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发展现状。

从职业化程度和内容方法这两方面来比较判定,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或者说是“理念阶段”。

1.从社会工作在救助领域发展的职业化程度判定。社会工作在救助领域发展的职业化程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在站内正式设立社工科,并由专业社工进行专业规范的社会工作;另一种是社会工作非职业化。仅仅在站内引入社工理念,把社工方式方法融入救助管理工作。当下,社会工作非职业化的救助管理站在全国占绝大多数,而职业化操作的救助管理站却还不多,这就说明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的发展道路上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从社会工作在救助领域发展的内容方法判定。社会工作在救助领域发展的内容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解救危难阶段。一般是进入服务机构之前的救助,通过街头救助亭和街面救助车的劝导与救助,使救助对象脱离危险状况。二是解决临时困难阶段。主要是服务机构内的救助,在救助对象脱离危险状况后,为其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等帮助,并对其行为偏差、不良习惯、违法状况利用个案、小组的方法进行引导和矫正,提供专业介入服务。三是促进发展阶段。主要是帮助救助对象掌握适应社会的基本技能,帮助其回归主流社会,如利用类家庭、家庭寄养或技能培训,帮助其获得生活的基本能力。四是整合资源阶段。主要是救助对象离站后的服务,不仅运用救助管理站的资源,同样也帮助其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帮助其回归主流社会。如对有务工需求的务工不着人员整合劳力资源提供就业援助,对受家庭暴力妇女儿童整合法律资源提供法律援助,对生存无助人员整合当地政府资源提供低保援助。

从中可以看出,救助管理工作恰恰属于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救助管理机构还不能完全涵盖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内容方法,仍需探索与延伸。

(二)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虽然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然而由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与救助管理工作内容方法十分契合,已经显现出较为积极的作用。以我们苏州为例,尝试着将“爱心、真心、热心、耐心、安心”的五心服务理念与社会工作理念紧密结合,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救助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社工理念在受助人员的衣食住行中体现。为了解决受助人员的临时困难,我们从他们的合理需求出发,提供服务。一是生活照顾。提供卫生、可口的饮食,根据气候变化添置衣物和被褥,组织受助人员洗澡、清洁,遇上生活不能自理的受助人员,悉心照料,端水喂饭。二是环境改造。合理利用现有面积,改造受助人员的生活、娱乐、教育和活动环境,使受助人员的留站生活方便舒心。三是离站安心。对不能自行返乡的,及时联系亲属领回或护送返乡,对能够自行返乡的合理安排返乡车程,提供乘车凭证,途中准备好所需饮食。

2.社工理念在受助未成年人的特殊教育中体现。至,苏州站先后向社会招聘了3位教师,组成了教研小组,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从事未成年人的特殊教育工作。一是分类教育。教研小组根据流浪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和身心特点,编制出了一套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分为六类三十课,包含避险与自救、法律与自我保护、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与卫生、基础文化知识和艺术赏析,开展分类教育。二是分龄教育。根据流浪未成年人的年龄,分成大小班,开展分龄教育。大些的孩子,针对他们的叛逆心理,交流时给他们信任和赞赏;年龄小些的孩子,则根据他们天真、盲从的特点,给他们关怀和引导,并通过开设识字、作文、绘画、手工、下棋、唱歌等课程,寓教于乐,使他们娱乐身心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三是规范教育。在分类教育与分龄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以“入站宣导、集中教育、分班辅导、沟通观察、情绪调适、行为矫正、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的流程化工作模式,使特殊教育的内容多元化。同时,制作各种工作记录表,建立工作档案,为下一步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问题开展定量分析工作做好准备。

3.社工理念在创新服务中体现。社工理念拓宽了救助思路,创新的救助服务又进一步体现了社工理念。一是就业援助。苏州站与英格玛人力资源集团联合成立了就业援助基地,为年满16周岁、具有健全劳动力的受助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已成功帮助3位受助人员找到了工作。二是妇幼避救。设立妇女儿童避救中心,帮助那些不幸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和儿童,为其提供临时食宿、心理疏导与维权知识学习,已成功避救保护了3位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三是志愿服务。苏州站以苏州大学实习基地为基础,先后与4个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互动合作,并从档案信息全面化、接待程序规范化、活动内容专业化和评估工作系统化四个方面,规范志愿者管理和志愿活动开展,既让志愿者们获得了社会实践机会,也为救助管理站带来了新鲜血液,产生了双赢效果。

三、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在救助管理工作中践行社工理念,使流浪乞讨人员的权益得到了更全面的保障,然而由于理念理解、发展失衡等原因造成的生活无保外出流浪、返乡后无助再次流浪等问题还不能解决。因此,救助管理领域的社会工作还存在一些瓶颈,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探索和思考。

(一)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同旧的体制、观念和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全国大部分救助管理机构本身,对社会工作的认同仍存在差异,有的认为救助管理机构的受助人员流动性很大,解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管得太多,条件太好,受助人员都不走,会加重政府负担;有的认为受助人员大都素质低,背景复杂,社会工作根本不可能改变他们的面貌、现状,也根本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问题。这些观点往往是对客观问题和社会工作认识不够,他们反对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机构内开展,也不支持在机构内设立社工科。所以,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工作之间的伙伴关系与信任感的建立,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与非规范化操作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那些引入社工理念但没有使其职业化发展的救助管理机构内广泛存在,这意味着全国大部分救助管理站都存在这样的矛盾。也就是说,救助管理机构完全认同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及专业方法,但开展社会工作由机构内非专业社会工作人员,也就是普通职工包办代替,这不仅降低了开展救助管理社会工作的效率,而且客观地抑制了或推迟了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发育与成长。

(三)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与政府支持、社会联动网络之间的矛盾。目前,社会工作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广泛存在的职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岗位还不多,因此,真正的社会工作实践者更少。这就导致有的救助管理站虽已初步具备了社会工作机构的雏型,但在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此外,社会工作不仅要发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等层面的效能,同时还要调动民间组织、慈善机构、志愿者队伍和广大市民的力量。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跨省的社会联动网络无法建立。就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省和苏州市来说,社会联动网络建立状况也不理想,联动网络不完善、不规范,造成社会工作行动慢、效率低,致使社工服务过早终止结案,阻碍了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

四、促进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发展的探讨

社会工作在我国还处于逐步推进阶段,但是其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因此,虽然暂时遇到了一些瓶颈和难题,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在探索中求发展。

(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做出卓有成效的成绩,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必须的,特别在政策立法及建立社会联动网络时,离开政府的支持,仅靠救助管理机构自身是无法取得实效的。在立法上,要依据现有政策法规的运行情况及遇到的难点,制定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政策法规,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在联动上,要尽可能地开发可以支持、合作的力量,从政府机关到民间组织再到广大市民之间建立起联动关系,最终形成一种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真正扩大救助保障网,从根本上解决受助人员的问题,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要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要真正发挥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使其良性发展,就必须推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只有赋予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地位和职业化的职能,社会认同、专业形象、行业影响和作用发挥才会不断提升,发展才会不断成熟。要从人才培养、有效使用、职业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真正从体制机制上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篇3

一、社会工作融入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可以满足高校学生管理发展需求

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而对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管理的也是大学生,而学生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满足大学生的居住需求和生活需求。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求是在进行社区管理和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为学生成长提供优质服务,并让大学生在更加优越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前高校在对学生社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采用行政化管理方式,这种方法无法与大学生建立紧密联系和有效交流,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无法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而社会工作以大学生为主体,重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开展工作,采用当方评估的方式来对工作效果作出正确评估,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并能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为社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专业服务[1]。

(二)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趋势相适应

马克思曾经提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全面发展的本质进行发展,也就是人要实现全面发展。而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教育部门也开始大力倡导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社区管理工作不仅要与高校相互配合做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工作,还要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等,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各项潜能。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可以有效调节学校、社区、学生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完善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趋势相适应。

(三)满足构建“家文化”的内在需求

高校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另一个“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了给大学生创造更加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学生管理者开始逐渐渗透“以校为家”的理念,强调学生不应该与学生管理存在隔阂,对待学生管理者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学校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这种“家文化”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有助于拉近大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2]。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也曾指明:人需要在自己生活的系统中去看待周边的事物和问题,社会工作以服务对象为主体,在工作理念上与“家文化”理念相一致。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可以满足构建“家文化”的内在需求。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确定思想政治方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在高校内实施,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因此,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就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政治教育+集体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学生。这种教育管理方式属于填鸭式教育,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中,自主参与能力较差,学习热情也较低,导致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理念无法满足学生管理需求。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实施管理,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情关怀,集体管理的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二是高校传统的管理方式缺乏层次性、延续性和整体性,而且管理目标不够明确,而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落后正是高校学生管理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三是管理方法不能解决学生管理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相继涌入国内,社会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上升,个人利益和个人主张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另外,由于传统学生管理方法只重视学生的共同利益也不重视学生的个人利益,这使得传统学生管理在面对学生个性需求时无法做到灵活应对,也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3]。

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高校学生管理融入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有效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可以帮助高校有效实现育人目标,值得高校积极探索运用策略。但是,高校学生管理在融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社会认可度较低。首先,高校社会管理工作已经经过了较长的发展阶段,但是仍然没有成为学生管理的主要方式,无论是管理模式的运用还是管理理念的选择都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发展。专业化运用理念不能得到高校领导层的认可和重视,这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学生管理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次,由于一部分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有限,没有及时认清自身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问题学生,往往过分重视自身的感受,却不正视自身的问题,与学生管理者存在隔阂,交流效果较差,同时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存在抵触情绪,从而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融入缺少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团队缺乏较强的稳定性。由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且工作量较大。所以,多数人员不愿意参与到学生管理中,这就造成了学生管理团队不稳定的现象。虽然一直有新的成员加入团队中,在一定程度上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却缺乏连续性和延续性,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所以,要想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有效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中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社会工作专业要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学校要对社会工作专业化具有正确的认知,并能够对其进行合理应用;政府要能够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提升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为社会工作专业化接入提供保障[4]。只有三方相互配合才能促进社会工作与学生管理的融合发展。

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有效路径

社会工作与学生管理在理念、目标和内容方面都存在高度契合。因此,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引入到学生管理中就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而且学校社会工作也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促进二者快速实现融合。

(一)从理念方面促使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学生管理

在教育改革影响之下,高校逐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要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因此,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共同点。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观点重在规范和预防;心理观点重在救助和治疗;社会观点重在治疗、预防和发展,三者具有高度契合性。这就为社会工作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管理中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意向方式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到学生管理中。一是加强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学校和学生对社会工作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社会工作融入高校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高校要对学生管理者加强社会工作方面的培训,引导他们接受社会工作,并理解社会工作理念,然后将其融入到学生管理理念中。

(二)提升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

由于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较低,使得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虽然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引入到高校学生管138山西青年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是仍然没有受到重视和认可。为此,高校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增加社会认可度,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融入。高校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不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机制,还要制定完善的奖励制度,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强化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使他们能够对社会工作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总之,社会工作要想有效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中,要得到社会、学校和学生的认可,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宣传力度,制造强烈的社会效应,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提升社会认可度。

(三)制度互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中

由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需要融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来解决相应问题,尤其是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要想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充分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就需要社会工作方面的人才介入学生管理工作中,然后将社会工作理念和具体方法有效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并占据重要的地位,可以快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认可,从而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学生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使社会工作和学生管理形成优势互补。

(四)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并发挥最大化效用,需要高校对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进行创新,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创新。一方面,在高校学生管理现有的结构框架基础之上增设社会工作岗位。借鉴国外有效的工作经验,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专职社会工作岗位,并明确此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5];另一方面由政府为高校提供专门机构服务,聘请专业的社工到学校任职并对学生管理进行指导。由于社会服务机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社工服务水平较高,所以可以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五)在实践和就业教育中渗透社区工作,让学生可以实现学社转化

无论是对学生开展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具备较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在素质教育理念之下,高校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同时还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可以灵活应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高校对学生开展的各项教育集中体现在实践教育和就业教育方面。基于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引入其中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与学校、社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转化,而且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论知识为社会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通过专业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习惯[6]。此外,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学习过渡到工作,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并强化学生的能力认知,帮助学生及时认清自我,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同时,通过就业教育和实践教育,还能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沟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理来面对就业问题,从而顺利找到期望的工作。综上所述,在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高校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更多符合时展需求的优质人才。目前,高校学生管理采用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亟需探索新的方法来创新学生管理工作。而社会工作在理念和内容、目标等方面都与高校学生管理具有高度契合,这就为高校学生管理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创造了条件。因此,高校应该强化学生、社区、高校三者之间的联系,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中。

参考文献

[1]宋林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路径研究[J].冶金管理,2021(9):187-188,190.

[2]宋林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路径研究[J].商业文化,2021(10):138-139.

[3]龚承铭,刘袁景.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45-46,49.

[4]张乐.基于学生主体视角的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来自十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1):45-54,90-91.

[5]郭海燕.多元化养老模式下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3):65-68.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篇4

一、充分提高对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性认识,明确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1.充分认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2.清醒把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势。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发展了一支近20万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在提供专业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作用逐步显现。2009年以来,我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在开展社区社会工作和机构社会工作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体上,我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刚刚起步,工作基础薄弱,社会认知程度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全国全省先进地区存有差距。各级各相关部门必须抓住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3.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适度倾斜,突出特色、稳步推进,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配置、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公益性社会工作组织,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社会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专业化培养

4.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制定科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探索建立贯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工入职教育和社工继续教育各阶段衔接的学历教育、专业培训、知识普及和能力提升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作风建设,培养扎根基层、注重实践、务实进取、甘于奉献和诚信友爱的良好作风。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和监督。

5.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提升工程。对现有实际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尤其是城乡基层村(居)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服务部门相关人员开展有计划、系统化培训,提升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并鼓励其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职业水平证书。发挥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尤其是驻龙高校优势和资源,加强校地合作,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6.实施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适应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行业组织建设、服务机构发展和专业实务推进等需要,依托高等院校、知名公益类服务组织、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社会工作培训机构,加大各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加大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残障康复、婚姻家庭、扶贫济困、职工帮扶等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7.实施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通过社会工作科研和服务项目带动、社会工作发展示范地区、高等院校进修深造等方式,培养一批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挥其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研究与督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来龙联合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和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引进一批外地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来龙从事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引进一批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到社会工作队伍中。积极开展与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8.实施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普及工程。将社会工作知识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课程,党校在主体班中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人民团体和有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中加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题。对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有计划、有步骤培训的方式,进行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普及培训。对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司法工作者等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人员,进行相关普及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知识。着重对乡镇(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基层党组织干部、居(村)民委员会成员、下派基层锻炼干部和大学生,以及直接从事社会服务与管理一线人员普及社会工作知识,提升其专业服务与管理能力。加强网络、电视、电台等社会工作宣传载体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职业化发展

9.积极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根据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体系,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与救助、青少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矫正、监所管理、禁毒、残障康复、人口计生、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推进社会工作。在民政、教育、卫生、司法、残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单位所分管领域先行先试,逐步扩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以实施“一社区一社工”计划为突破,由点及面,以城带乡,重点加强城乡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社区服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0.加大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按对象设岗位、以需求定数量的原则,在涉及社会工作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公益性社会组织中研究设定社会工作岗位。在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中明确一批社会工作岗位,鼓励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面向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相关事业单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按照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内设一批社会工作岗位;在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中,着力开发一批社会工作岗位。

11.合理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采取提升转换现有存量人员和引进专业人才相结合的办法,认真做好现有实际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的提升转换工作,对在已设定的社会工作岗位工作,但尚未取得相应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取得专业资格,并持证上岗。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聘用持有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基层社会工作机构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吸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

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社会化运作

12.大力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按照分类指导、有序规范的原则,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完善注册办法,积极培育引导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鼓励建立民办社工机构“孵化器”,为民办社工机构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尤其鼓励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机构、人才领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引导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基层、深入实践,发挥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认真落实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成立初期的民办社工机构,可协调有关部门或街道、社区在服务场所、启动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降低其日常运行成本。鼓励民办社工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活动,创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品牌。积极探索以项目招标、委托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政府向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服务机制,加快从“养人办事”向购买服务转变。重点在优抚安置、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区服务、婚姻家庭、社会福利、慈善公益等领域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重点支持直接为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药物滥用人员、残疾人、失业人员、受灾群众、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民办社工机构。

13.推行“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构建“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互动格局。引导各地志愿者组织设置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岗位,将志愿者培训纳入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规划。鼓励符合条件的志愿者,通过学习、培训、考证等方式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建立联动信息平台,实现社工、志愿者服务信息的实时共享。

五、推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科学化评价

14.实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登记管理制度。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登记管理办法。需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项目中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应到民政部门或其授权机构进行登记。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信息库。

15.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机制。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为导向,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机制。社会工作者受聘岗位为事业编制,应执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标准;在公益性社会组织工作的社会工作者,要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按照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的原则,保证其薪酬不低于当地同等条件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水平,应执行国家有关社会保障的法规和各项制度要求,按时足额交纳应由本机构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用。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表彰奖励纳入我市人才奖励体系,与其他各种类型的人才同等对待。各级党政机关招录社会服务相关职务公务员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各县市区招聘社会工作者时,在同等条件下可适当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倾斜。

六、切实加强领导,构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保障体系

16.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文广新、卫生、人口计生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老龄等部门积极配合的管理体制。组织部门负责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民政部门负责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职能,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篇5

一、适用范围

本意见适用于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建设、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劳动就业、司法矫治、卫生服务、老年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

二、实施原则

(一)遵循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原则;

(二)坚持实行职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的原则;

(三)坚持职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任职条件和薪酬待遇相对应的原则。

三、职位名称与等级

(一)基础社工的职位名称与等级

基础社工指一线服务类社工。我市一线服务类社工人才职位从低到高分为员级、初级、中级和高级四个等级,即社会工作员、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其中,员级为社会工作员;初级分为助理社会工作师一级、助理社会工作师二级二档;中级分为社会工作师一级、社会工作师二级、社会工作师三级三档。高级社会工作师待国家出台该职称政策后另行确定。

(二)专业管理类社工的职位名称与等级

专业管理类社工指督导类社工。我市督导类社工人才职位从低到高分为督导助理、初级督导、中级督导和高级督导四级。

(三)行政管理类社工的职位名称与等级

行政管理类社工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行政类从业人员。我市行政管理类社工职位从低到高分为助理级(干事级)、部门主任级(项目主管级)、副秘书长级(副总干事级)和秘书长级(总干事级)四级。

四、任职资格与晋升条件

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聘用。符合如下基本条件: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履行社会工作专业守则。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水平,取得相应的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社会工作员、行政管理类除外),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同时,按以下规定实行聘用及晋升:

(一)基础社工的任职资格与晋升条件

1.社会工作员:未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具备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本科、大专学历的,首次聘用时暂定为社会工作员岗位;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且在社会工作领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满5年,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系统培训并达到相应要求的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暂定为社会工作员岗位。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社会工作员评价办法后,以上级单位的评价办法为准。

2.助理社会工作师:持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考取证书后首次聘用为二级助理社会工作师。原则上二级助理社会工作师晋升聘用为一级助理社会工作师的工作时间不低于2年。

3.中级社会工作师:持有中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考取证书后首次聘用为三级社会工作师。原则上社会工作师区间内由低到高晋升聘用每级工作时间不低于3年。

4.高级社会工作师:待国家明确该职称政策后另行确定。

(二)专业管理类社工的任职资格与晋升条件

1.学历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

2.资质要求:担任督导助理需具有助理社会工作师及以上资质;担任初级督导、中级督导需具有社会工作师及以上资质;担任高级督导需具有高级社会工作师资质。

3.经验要求:晋升督导助理,需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学位,并具有至少2年的社工实务或督导工作经验;获得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学历、学位者,需具有至少1年社工实务工作经验。晋升初级督导,需具有至少2年督导助理工作经验。晋升中级督导,需具有至少3年初级督导工作经验。晋升高级督导,需具有至少5年中级督导工作经验。

(三)行政管理类社工的任职资格与晋升条件

行政管理类社工需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有行政管理相关岗位工作经验、良好的文字表达和语言沟通能力。达到报考条件后,3年内应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篇6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更加关注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社会建设、做好社会工作,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应在实际工作中抓住关键环节。

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熟练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社会工作人才。熟练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和方法是有效保障社会工作人才顺利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必须不断健全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体系,确保社会工作高等教育紧跟和符合社会建设管理实际。注重开发利用具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兼职师资,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专题讲座,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力。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培养,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活动,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学习借鉴国外社会工作先进经验,开阔视野,提高水平。鼓励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社会工作,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更加突出层次特点,立足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努力培养既掌握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又熟悉社会工作专业技能方法的高层次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

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扎实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前提是建立规范化的职业准则、职业标准和职业保障制度等,是推动社会工作人才形成职业群体的直接原因。必须将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水平评价制度作为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按照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序列,组织开展职业资格水平评价工作,逐步实现各类社会工作岗位从事社会工作的专门人才全部持证上岗。认真贯彻落实《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评价细则和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工作。坚持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行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准入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社会工作的职业声誉和地位。疏通社会工作人才流动渠道,广泛聚集具有专业水平的职业社会工作人才,加速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进程。

规范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社会工作有别于其他工作,必须针对社会工作岗位特点,按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研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等不同类型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综合衡量不同社会工作岗位要求、服务对象、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研究设计岗位等级、岗位数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配置和结构层次比例,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必须结合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分类选用社会工作人才,确保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按照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的要求,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各项使用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契约化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基层社会工作人才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力吸引、选用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社会工作人才充实基层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

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有效激励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发展。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对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综合运用考核评价、表彰奖励、工资待遇等多种方式激励社会工作人才。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以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业绩为主要评价因素,结合品德修养、行为操守、职业素质,采取定性、定量的方式,综合考核评价。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完善民主评议,扩大公众参与,把群众意见作为社会工作人才考核评价的重要尺度。认真贯彻执行各项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确保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依法享有社会保障的权益,切实解决后顾之忧。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机构,深入研究能够综合体现履行职责、能力素质和业绩水平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广泛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要把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到社会工作中来。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篇7

一、年社会人才工作总结

年以来,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人才办的指导下,按照全市人才工作计划,积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市社会工作局面和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积极部署,建章立制,社会工作环境日益优越

今年来,我局认真调研,牵头起草了《社会工作人才规划》,同时,年内将以市委、市府的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社区工作人才的要求、待遇等方面作了原则性规定。县统一全县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探索社区经费拨付方式,起草了《县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和社区经费管理办法(讨论稿)》。路桥区已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办理了住房公积金。临海市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自年以来,已经由508元、608元、708元每月,提到了现在的平均年薪3.5万元(含奖金、社保);市已初步拟定社区工作人员的加薪制度,预计自年始社区主任、社区党委书记均可参加乡镇、街道基层公务员的选拔。

(二)加强培训,夯实基础,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年以来,市民政局鼓励民政系统和社会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辅导培训,专门组织各县市区慈善总会及有关乡镇分会的专职社会工作人才赴浙江大学培训。同时,在民政系统内部,采取中心组学习会、干部大会、培训班、专家讲座、参观交流等多种方式,分层次组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学习政策,掌握社会工作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试点地区和单位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市近两年接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培训的人数有260人,其中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16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24人。

(三)积极探索,夯实基础,不断推进社区建设

通过搭建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为民服务平台,社区工作者发挥自身特色,参与建设了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面向困难群体和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网络、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网络。黄岩、路桥、温岭等地的社区志愿者,以“爱家园、护家园”为主题,在各自小区开展清洁整治活动。还利用“春风行动”、“邻居节”等服务形式和载体,倡导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活动。如黄岩组织举行“支持世博、邻里同乐”绣香包活动,对小区内的健身器材进行“体检”。仙居组织志愿者在车站广场举办文艺演出,为居民搭建起增进了解、交流感情的良好平台。

(四)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力

年,由阮孟合局长任组长,组成社会工作人才专题调研组,其撰写的调研文章《社会转型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基于市的实证分析》在浙江民政论坛上获得二等奖。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人才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广泛报道全市社会工作开展情况,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老百姓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发挥优势,多方协作,志愿社工队伍蓬勃发展

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队伍的努力,更离不开热衷于社会工作事业的社会各界群众。如今,志愿者已经成了社工队伍的最重要补充,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工作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在9个县(市、区)均建立了义工分会,各级社区志愿组织达724个,义工队伍总人数已发展到28000余人,各类义工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二、年社会人才工作安排

根据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情况,结合各地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年,我们将努力实现三大发展目标,完成七大发展任务,强化三项保障措施。

(一)发展目标

目前市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者只有40人。按照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力争每年新增50名,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提升社会工作人才专业能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1、加大外部引进。重点引进具有硕士以上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副高及以上专业职称;三级及以上社会工作师;获得省级及以上政府奖励的专家学者;重点机构或紧缺岗位的本科以上专业人员等。

2、加强内部培育。委托具有培训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社工理论与实务的培训,同时鼓励有条件者参加社工职业资格鉴定与职称评定。

3、强化专业服务。推动社区党群工作、社区服务、社会救助、人口计生、医务、学校、家庭等相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流动人口等工作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化。

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在市、县(市、区)、街道的民政、教育、文化、卫生、劳动、信访、人口计生、公安、司法、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另一类是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按一定的比例,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机构、学校、医院、社区等设置社工岗位。

(二)发展任务

为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七大任务:

1、贯彻职业标准,加强行业规范。根据社会工作者职业标准的要求,推进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认证工作,鼓励和引导专业岗位使用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机构准入制度,加强行业规范建设。

2、加强专业培训,提升人才素质。完善培训计划,优化课程设置,邀请社工理论和实务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社会工作轮训,对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工作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同时,加强与高校联合,举办高层次的社会工作研修班,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部门领导岗位、社工机构负责人进行专业提升。

加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力度。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优先录用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社工专业领域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通过专题培训、讲座、到社会工作机构实习锻炼等形式,对政府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社会工作轮训;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部门的新进公务员进行社会工作培训,要求两年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拓展实务领域,充实专业人才。

(1)在党员服务机构、社区(村)等党群工作领域内充实具有社工资格的社区党群工作专业人员。

(2)在新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3)在公办中、小学和民办学校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4)在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5)在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等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机构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6)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民政管理和服务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7)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残疾人服务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8)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人口计生工作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9)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流动人口工作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4、建立激励机制,强化自身建设。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引入激励机制,探索社会工作职业薪资指导价,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薪酬管理制度,吸纳更多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健全包括一线服务、项目运营、专业督导与机构管理在内的社会工作人才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团体的自主管理、自主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强化机构的诚信自律,树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良好形象。

5、开发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研究开展各类社工服务项目,包括养老机构社工服务、福利机构社工服务、社区社工服务、司法援助社工服务、人口计生社工服务、行为矫正社工服务等,拓展项目服务人群,提升项目服务质量,规范项目委托与管理的流程。

6、培育民间组织,加强政社互动。培育更多的民间性专业社工机构,激发民间组织参与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自主创业,建立社工机构间的分工、协作与竞争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成立社工协会,发挥其在实施行业管理、团结社工、发展专业、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加强政社合作互动,发挥社会工作在整合资源、和谐共建方面的专业优势,使社会工作人才成为联系政府、社会与市民的桥梁。

7、成立评估机构,加强专业督导。成立专业的社会工作评估机构,运用专业手段,从第三方的角度对各类社会工作项目、机构及个人业绩进行评估;在社工实务中建立社工专业督导机制,促进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提升。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调动和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单位的积极性,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对策

社会工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所谓社会工作职业化,一般是指在满足人类特定需要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活动被社会认定为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领域并获得专业化发展的过程。社会工作和民政工作有着明显的不同:从服务理念看,民政工作代表党和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服务;社会工作则遵循“助人自助”平等”“尊重‘接纳”“案主自决”等专业伦理,更强调和服务对象地位的平等使服务对象能够自立自强。从服务方式看,现阶段的民政工作主要是救济型救助和服务型救助;而社会工作主要是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行政等专业方法进行服务型助人。从服务功能看,现在我国民政工作多侧重于救济性、保障性功能,而国际流行的社会工作更多侧重于福利性、服务性功能。

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社会工作职业体系,职业化水平不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问题、迎接挑战,需要政府机关、事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努力。

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社会工作职业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现代社区管理的运行中,社会工作者起着策划、组织、协调、控制的重要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实践表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程度和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成正相关的关系。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服务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有利于应对日益复杂化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工业化与城市化速度加快,同时,也伴随着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因此,运用专门的理论与方法为人们提供有效的服务成为迫切需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社会工作后,由于制度结构中没有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大部分活动是由政府行政体系(民政、劳动、教育等政府部门)和“准”行政体系(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来承担。然而,这些行政型社会工作人员大都未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学习,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仅凭热情的“粗放型”工作方式。不难发现,这种“粗放型”工作方式,面对需要专业性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心理疏导、矫正工作等问题难免束手无策,这就客观上向社会工作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

涵盖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在内的社会治理,无疑是现代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管理和服务都由政府直接来提供,并不意味着政府是这些管理和服务的唯一主体,政府的职能和功能事实上是有限的。对于社会管理创新来说,“政社分开”是前提,分工合作与共同治理是结果,而关键则在于政府社会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成熟。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就不可能建立起“政社分开”的体制。同时,离开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则失去了可以托付的对象和载体。政府从包揽的或不该直接从事的社会服务职能及部分社会管理事务剥离出去以后需要各类社会公共组织来承接,而这些组织的主体则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不难看出,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可以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把微观社会管理交给社会工作机构承接,以改善政府管理模式,使政府专注于对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

(三)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美国社会学家法利指出:社区服务“需要最优秀的人来从事这一工作,他们需要正直、有成熟的人格并接受专门的专业训练”。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推行社会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以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的人才偏少;社会工作人员知识结构陈旧,缺乏现代社区服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水平偏低,对现代社区组织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等。因此,只有依据形势与发展的需要,加快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步伐,切实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才能造就一支能出色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任务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二、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实践来看,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社会工作职业领域,社会认同度较高;二是要有系统健全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三是要有相关法律、规章对社会工作职业道德规范、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对照这三个条件,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程度还比较低,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领域尚未明确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者与律师、医生并称为三大热门职业,被誉为“社会工程师”或“社会医生”。现在我国主要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包括:学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老人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社会行政、社区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由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具有“多重性”,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界定一直存在争议,从未得到清晰的界定。从实践角度看,由于我国的职业社会工作刚刚起步,与政府机构的关系定位仍未确定,造成了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尴尬局面:一是把社会工作看成是民政工作的延伸,从而把社会工作“泛民政工作化”;二是把社会工作视为自发的志愿帮困济贫行为。由此可见,职业领域定位不清不仅会造成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社会工作的职能与其他部门重叠或工作覆盖面不到位、产生工作冲突等情况,既影响工作效率、浪费人力资源,又损害社会工作职业的权威性。

(二)工作模式单一、工作机制不健全

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社会工作机构长期将其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视作一种准行政工作,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缺少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全局性和战略性把握。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才战略决策机制不健全。不少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准确把握人才战略的理论实质和实现机制,无法适时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科学的人才决策;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的新型用人制度,在实践上还未能在社会工作人事管理中真正建立;三是考评价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考核中,难以准确把握量与质的关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的双重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完善;四是薪酬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整体薪酬水平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通过薪酬竞争优势引进优秀人才为社会工作服务,更难以维系现有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稳定;五是社会工作者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业务量繁杂,社会工作机构不能及时安排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等方式的培训;六是激励机制不健全。重视物质激励、工资激励的多,而对精神激励、社区组织文化建设和人才环境的优化重视不够。

(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完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他不仅关系到社会工作发展水平的高低,而且对其能否持之以恒深人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劳动保障部于2004年6月15日颁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并在上海首先试点,但这些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的技术标准仅限于部门规章,还未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地位,其权威性可想而知。同时,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实施缺乏相关部门的共识和配合。由于没有相关部门共同签署文件来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导致执行《国家职业标准》变成了一场没有对象的“宣战”。

近年来,出于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工作方面的政策。但是,由于没有及时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导致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另有部分政策法规虽然较为明晰但缺乏权威性,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所必需的各项具体规章制度,如社会工作者的权利及义务、任职资格、考核评价等制度都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制度规范的缺位,导致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无章可循的境地。因此,社会工作立法问题是制约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应采取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对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应依据社会的需求,加强特色塑造和专业宣传,增强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寻求政府与社会的广泛支持,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有鉴于此,对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问题谨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首要的任务是要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现在这个任务应由政府、专业协会以及社会工作机构三个层次的管理体系共同承担。首先,政府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合法地位的确认者。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确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职业地位和职业标准,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权威性的基础。同时在相关法律基础之上,有关部门还要依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其次,社会工作专业协会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界定的指导者。专业协会除了有义务和责任保障社会工作者享有相应的权利之外,还要担负起制定职业守则、职业操行、颁发职业证照等职责,把社会工作的职业领域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再次,社会工作机构是提高社会工作职业领域认同度的践行者。社会工作机构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要把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并保留到机构中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工作机构应通过各种管理手段使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工作者潜在的能力,使其产生职业成就感,更加积极地投人工作,以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职业认同度。

(二)健全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体制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机构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大力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把优秀人才推选到合适的岗位上;在考核评价方面,改革现有的政绩评价制度,以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工作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绩效管理,从而激励社会工作者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薪酬方面,制定从事社会工作类专业技术人员政府指导标准价位下的协议薪酬制。参照香港经验,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不低于同等条件的国家公务员;在培训方面,着力发展社工教育,通过优化教材、选派优秀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社会工作者及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激励方面,除采取物质激励的之外,还应采用职位轮调(jobrotation)、工作扩大化(jobenlargement)、工作丰富化(jobenrichment)、提供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完善考核升迁制度、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培训发展机会以及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增加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使其安心积极地工作。

(三)完善社会工作的法律制度体系

法律制度建设应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重点。具体来说,一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一部类似《教师法》的《社会工作者法》,从法律上确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工作立法,不仅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人事部在社会工作行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条件。民政部及其有关部门要在今后的相关立法中增加有关社会工作的内容,引导社会福利机构、社会事务机构和民间组织团体开展社会工作,逐步从法律上规范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二是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制定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能力要素条件和行业准人资格制度,建立岗位技能考试实施办法和考核认定制度。可选择若干地区先行试点,由地方政府制定条例或相关政策对社会工作进行职业定位,比如核定编制、划分职称等级、明确待遇等,以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定位工作的全面开展。公务员之家:

(四)整合社会资源以扩大社会工作的辐射面

整合社会资源,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并非单兵作战,而是和其他的社会机构与专业人员结成联盟共同来帮助案主。社会工作者有时承担的不仅是直接提供辅导或治疗,还需要扮演个案管理者的角色。个案管理就是协调和管理与案主相关的各种社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联盟共同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现实中,弱势群体一般需要全面的服务与资源,如医疗、教育、住宿、就业等等。由于案主多方面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很难靠一己之力来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联系各种资源,才能把最好的服务传递给案主。由社会工作者来承担个案管理的角色,协调各种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共同讨论个案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不仅可以有效地协助案主获得所需的资源,避免服务的缺失和反复而且可以培养社会工作者协调社会资源的能力,使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辐射面得到相应的扩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对案主提供帮助可以有效弘扬社会工作宗旨,对提高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尹保华.试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社会主义研究,2008(1):116—1l8.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篇9

社会工作人才是指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不仅充分表明中央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社会工作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今年7月至8月份,我县围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并就如何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我县社会工作者队伍基本上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在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包括在老年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管理站、收养服网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社会服务的人员;二是在与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相关的群团组织和相关民间组织中工作的人员,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法律援助中心等群团组织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三是在城市社区中专职专门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目前,我县共有各类社会工作人才117人,其中有14人在行政机关工作,63人在事业单位工作,40人在城镇社区工作。按年龄层次分,30岁以下18人,30-39岁45人,40-50岁28人,51岁以上26人。按学历分,初中以下6人,中专(高中)37人,大专以上74人。近年来,我县在社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注重培训,提升社会工作人才整体素质。我县将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训作为“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大力实施“菜单式”培训,根据相关社会工作者的需求,针对性地设置包括和谐社区建设、岗位业务知识、社区建设和管理等内容课程,为社会工作者提供适合自身岗位工作特点的培训班。近年来已多次举办社会工作者专题培训班,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座谈交流、专家讲座、外出实地考察,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他们服务中心工作的本领。

2、依托载体,发挥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作用。通过各种载体把社会工作者服务不断向社区、向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延伸,解决广大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专职社会工作者,明确具体任务和责任;对普通社会工作者,尤其是社会工作者中的党员,更多的以志愿者服务形式从事工作。一些乡镇、村和社区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无偿为困难群众提供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培训。如沙铺、大湾等乡镇建立异地劳务服务中心,为本乡镇外出村民提供职业介绍、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全程、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沙铺乡建立村民援助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为留在村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解决危、难、急、险、困等问题。

3、健全制度,强化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机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和领导各级党组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特别是社会工作人才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各相关单位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围绕各自分工,逐步完善了工作机制,健全了服务网络。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工作人才总量明显偏少。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人数不过百人左右,除去行政管理人员外,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只有40人左右,仅占全县人口的0.04%。民办的社会工作机构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2、社会工作人才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社会工作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当前,我县的社会工作者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也不具备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也仅限于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就业介绍等事务性工作,根本谈不上应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开展社会服务。如我县社会工作的40名社会工作专职从业人员中,大专学历的仅占37.5%,大多数只有中专或高中文化,绝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未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正规培训和教育。

3、社会工作人员分布不均。当前我县的社会工作专职人员主要分布城区中山、新华、解放等六个社区,而在农村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社区建设、司法矫正以及留守儿童、大龄未婚青年等特殊群体迫切需要等特殊领域却鲜有社会工作人员。

4、作用发挥不明显。当前,我县社会工作人员除了在社区服务领域发挥作用外,在其他社会领域,特别是在社会救助管理、收养服务、婚姻介绍、劳务中介等领域作用发挥仍不明显。而且,目前在社区服务领域中,社会工作者发挥也只是停留在计划生育、人口普查等常规性工作。

5、社会认知度不高。由于我县对社会工作缺乏宣传,在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缺乏实践,导致全县上下对社会工作性质了解不足,对社会工作概念理解模糊。

三、原因分析

1、缺乏统一领导。无论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还是社区,都在行政管理的大框架下,自成体系、各自独立。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角落,缺乏统一的领导和专门的规划,还没有真正纳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中。

2、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我县财力薄弱,对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在岗从业人员很难走出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其他地区的优秀经验,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社会人才潜能的发挥。

3、岗位设置不明晰。当前,全国从上至下还未就社会工作岗位进行统一的规范,对于具体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标准,致使社会工作人才“入口”不畅,一方面社会迫切需要各个方面的社会工作人才,去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无法提供明确的岗位,一些大专院校毕业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专业岗位。

4、培训力量不足。就我县而言,目前只有党校、电大等有限的几个培训机构,而这些培训机构开办的各类培训又主要以政治理论、手工操作等常规业务培训为主,没有专门开设针对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培训课程,无法满足社会工作者对知识素质和业务技能提高的需求。

5、工作力量单一。从目前来看,社会工作主要还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工作,无论是投入还是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社会参与力量薄弱,远远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奖惩激励,社会工作者地位和待遇低下,民间对社会工作的参与热情不高。

四、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强化三个力度,营造社会氛围。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力度。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具有跨部门跨行业、高度分散的特点,要使他们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他们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明确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牢牢把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在县委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综合协调,人劳社保、民政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把分散在方方面面的社会工作力量整合起来。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力度。当前,人们对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人才的概念还十分陌生,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广泛运用一切媒体,不断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三是强化典型挖掘力度。加强对在社会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或深得群众信赖和喜爱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提高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逐步提高社会工作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2、做到“三个一批”,加快人才开发。要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必须多管齐下,加大开发力度。一是尽快过渡一批。针对现已在职在岗、年龄及文化结构均为适宜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有计划的安排到具有社会工作培训资质或已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进行学习深造,让这批社会工作人才完成向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的过渡。二是抓紧引进一批。针对目前行政部门或社会团体中较为紧缺的社会工作人才,利用每年引进人才的有利时机,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中引进一批,或利用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在外引进一批具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人员到我县创办社会工作实体或到社会工作机构工作。三是定向培养一批。对于目前在社会工作机构中的从业人员,采取个人自愿、政府扶持的办法从中遴选一批,实行定向培养。同时,还必须注意专业化与群众性相结合,注意专业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在继续扩大志愿者队伍规模的同时,通过组织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来增强志愿者的稳定性和专业素质,并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

社会工作管理范文篇1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的一项重大任务,明确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从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建设等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在调处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改进社会服务方式,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到“上能为党和政府分忧,下能为人民群众解愁”,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人才资源开发十分迫切。加快社会工作人才开发,是宁波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对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以人为本,创新务实,加快人才“开放港、自由港、创业港”建设,努力构建区域性人才高地。近年来,宁波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若干意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的决定》、《“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全市人才开发跃上新台阶。全市通过各种方式新增各类人才15万多人,年增长率达10%以上,现有人才总量达60万人,其中从事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各类社会工作者近8万人。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以创新人才开发机制为动力,以形成人才开发合力为抓手,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开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开发机制

为了加快社会工作人才开发,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们着力创新人才吸引、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使宁波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用好人才的“舞台”。

创新吸引机制,集聚社会工作人才整体资源。吸引人才是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前提。我们从集聚社会工作各类人才的需要出发,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按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针,突破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着力引进创新型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吸引有关学术领域的名家和有社会影响的知名人士前来宁波从事兼职、咨询、讲学和科研活动,支持各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等灵活方式“借脑引智”,实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坚持重心下移。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基层,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必须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我们按照“社会责任由社会共担”和“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工作人才走向基层,以街道、社区和镇(乡)、村为重点,以社会工作岗位为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吸纳人才从事专门的社会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充实基层社会工作者队伍,改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结构,推进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引导居住社区的各类人才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公益性、服务性工作,推进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化,不断发展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

创新培养机制,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是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基础。我们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在教育培训中培养人才,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人才。一是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建立一批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培训基地;创新培训形式,拓宽培训渠道,通过进修深造、出国培训、交流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同国外(境外)及国内先进地区的项目合作,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二是加快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社会工作职业教育发展,根据社会工作的人才需求相应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抓紧培养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拓宽社会工作人才增量来源。三是以社区为重点,建立城乡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体系,整合社区资源,结合社区科普活动、社区就业培训,广泛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四是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密集的单位,组织人才进入社区和深入农村开展人才培训,提高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

创新使用机制,拓宽社会工作人才从业领域。人才使用是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关键。我们积极做好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工作,明确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等级设定要求、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充实各级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社会工作力量,尤其是结合城乡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乡镇机构改革,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拓展基层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促进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发展,通过“政府委托”、“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鼓励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承担更多的具体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培育扶持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吸纳更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结合社区就业工作,通过社区创业、灵活就业等多种方式,探索实行“社区服务储蓄”、“社区服务借贷”等制度,灵活使用社会各类人才发展社会工作。建立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联动机制,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使命感。

创新评价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工作人才创造活力。人才评价激励是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动力。对于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我们全面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立完善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开发规范化。注重人才评价的层次性,疏通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渠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规范属于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工作者薪酬和待遇,提高他们的职业荣誉感,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对于事业单位的社会工作人员,做好“资格与岗位挂钩、岗位与薪酬挂钩”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对于在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从业的社会工作人员,适应社会工作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点,研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支持体制和合理的薪酬指导标准。同时,坚持物质利益与精神价值双重激励的原则,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工作人才评选表彰活动,促进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健康成长。

形成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合力

社会工作人才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需要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中长期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制定和实行目标责任制,把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列入各级领导班子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协调会议制度,由组织部门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定期通报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