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8:43:44

医学期刊

医学期刊范文篇1

一、医学期刊近展史

(一)晚清时期。晚清时期是医学期刊的萌芽期,在此期间共创办了医学期刊26种[1-3]。我国医学期刊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792年。清代名医唐大烈受到当时的讲学之风的影响,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期刊——《吴医汇讲》,自此开创了我国医学期刊史的先河。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兴盛,以及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医学期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此时期的中医期刊尚不多,以西医药学期刊为主,并且此时还未对医学科目进行细分,以综合类期刊为主。其中,中医期刊6种,西医期刊15种,中西医综合期刊5种。传教士在近代中西医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媒介和桥梁作用,这种活动对中国医学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教士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传教士试图通过输入现代科技知识和西方人文社科知识推动基督教的传播,即通过广义的西学来改造中国。19世纪初,罗伯特•马礼逊以传教士的身份进入国中,开启了基督教在华传教的历史。由于传教收效甚微,传教士转而利用教育、医学和办报等途径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把国外的科学文化和知识传入国内,其中比较有名的传教士有利玛窦、龙华民、艾儒略、汤望若等。在尝试过各种手段后,传教士们发现“医学传教(MedicalMissionary)”的效果较好。通过向当地居民治病施药,民族间的藩篱逐渐被消除,传教士得以接近中国各个阶层。特别是1805年葡萄牙商人将牛痘活苗带到澳门,开展了牛痘接种。英国医生皮尔逊编译了牛痘接种的相关书籍《牛痘奇法》,使牛痘法在华迅速传播,加速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817年牛痘接种经验被总结为《引痘略》,在国内被相继翻刻刊行。183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郭雷枢首次呼吁欧美教会雇佣传教士医生来华服务,自此大量的传教士医生进入国内,将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鸦片战争导致中国战乱不断,人民饱受疫病伤痛折磨,而西医见效快、痛苦少,加之当时的传教士开办了西医院、翻译医书等,使中国民众对西医的逆反心理逐渐减弱,日益接受了西医在治疗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1880年由广州博济医局发行《西医新报》(Western Healing Gazette)是我国第一份西医中文医学期刊,由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担任主编。但《西医新报》因当时的文献匮乏以及具体执行中产生的问题,导致其仅维持了两年即告停刊。自17世纪下半叶起,西欧相继出现了柏林皇家医学会、巴黎外科学会、爱丁堡和伦敦医学会等医学团体,他们通过举办会议、编辑期刊,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医学的进步[4]。1886年以美国医学传教士文恒理为代表的在华的医学传教士借鉴西方的医学社团制度,在上海成立了国内首个医学社团——“中国教会医学会”(The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即博医会。博医会于1887年出版发行《博医会报》(China Medical MissionaryJournal)。然而,《博医会报》是一份英文期刊,在办刊时曾预想每期“附列中文医论一则或二则,以备参考”,希望“中国有学西医之士,相与有成。无论内外各科,务抉精义著为宏文,以光简册”,但直至《博医会报》与《中华医学杂志》合并也未能实现转变为中文期刊的计划。其后这些传教士又在国内创办了西医报刊,如《海关医报》《西医新报》等[5],至此西医开始大规模传入我国。传教士拉开了“西医东渐”的帷幕,并且通过报刊这种现代性传播工具把西医带入国内。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为传教,但也以此为契机为西医学打下了基础,并促进了西医学在中国的立足与发展。期刊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医学传承方式,颠覆了中国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将新型大众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引入国内,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期刊史的序幕。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因办“洋务”的需要,开始成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后,清朝统治几乎倾覆。为维护垂危的统治,清政府开始向日本广派留学生,培养“新政”人材,而日本政府也企图通过留学生来增强其在中国的势力。一时间留学生如水赴壑,纷纷至日本留学。受到日本文化、政治的影响,在留日学生中出现了“科学救国”、“从医学开始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的思潮。留日学生组织了名目繁多的学术团体,并创立了几十种介绍西方学术文化、宣传君主立宪或反清革命的期刊,其中医学期刊以《卫生世界》为代表。这些由国人创办的启蒙报刊打破了外国对西医传播权的控制局面,进一步加速了西医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在当时,这为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6]。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时期出现的以“著述医”自称的陈垣。与多数爱国志士一样,陈垣以笔为枪,以报刊为阵地,先后创办了《医学卫生报》及《光华医事卫生杂志》,利用报刊的宣传教育功能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医学救国之路,即以“医人医国为其宗旨,医学新知为其内容,报刊传播为其形式[7]。”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医学的发展较其他学科更早、更快。而期刊作为记载、传承、传播学术成果的载体正好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二)民国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社会逐步实现由旧到新的转变时期”,也是我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特殊时期。受近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西医和中医体系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激烈地碰撞[8]。政府实行扶植西医、压制中医的政策,使两种医学体系的发展进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态——西医获得长足发展,中医却举步维艰[9],但无论是中医药期刊还是西医期刊在此期间都曾得到迅猛的发展,其数量、品种均达到了历史上的空前水平。据《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记载,1980—1949年国内创办的中医药期刊约260种;1912—1937年出版西医药期刊共237种,但多数出版时间不长,影响不大;1938—1949年出版西医学期刊约有百种,但至1948年底仅存30余种[10]。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期刊主要由中医社团、中医学校和中医药界知名人士承办,以“发扬国医国药”、“谋国学之复兴,作知识之交换”为主旨。1920年前创办的中医药期刊约20余种,以《和济医学卫生报》及《医药卫生通俗报》为代表。1920—1937年是中医药期刊出版的活跃期。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医的兴废争议,中医学界各单位与知名人士联合发声,先后出版了中医药期刊逾200种,多集中于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广州等。出版数量以上海最多,其次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其中以《中医杂志》、《医学杂志》、《医界春秋》《杏林医学月报》等为代表。1938—1949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对中医打压以及期刊的经费和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多数期刊被迫停刊。此时,中医药学界为中医生存问题还在不断努力,仍创办约80余种刊物,但大多刊行年代不长,缺乏影响力。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西南转移,四川、广西等地也相继创办中医药刊物,其中以《中和医刊》、《国医月刊》、《复兴医药杂志》为代表。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由于内战全面爆发,社会经济萧条,导致期刊业也随之萧条,中医药期刊一度沉寂,仅少量期刊进行复刊,新刊物也很少,以《新中医》、《杏林报》、《华西医药杂志》为代表。在西医药期刊方面,其历史演变与民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变化轨迹本质上一致。由于当时列强入侵以及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中国的旧式教育制度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政府曾多次颁布法令推行学制改革,包括以日本学制为圭臬的壬子癸丑学制和以美国学制为圭臬的六三三学制。在政府的支持下,自办医学院校迅速发展,逐渐取代教会医学校成为了当时主要的西医人才培养基地,为西医发展提供了大量后备人才,预示着西医传播已经实现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医学学校、医学团体、政府、本土西医以及各大报刊纷纷开始创办医学期刊,使西医药学传播事业在多主体传播格局下的繁荣发展。西医期刊在此时期的传播进程呈现出阶段性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其数量飞速增长,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到1949年共创办期刊500余种。期刊发展总体趋势为逐步增加,几乎每年都有新刊创立,共经历了四个办刊高峰,分别为1920年、1930年、1940年和1947年,均处于民国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有研究[6]对近代西医药学报刊进行整理发现,仅确知创刊时间的专门性西医报刊就多达501种,另有约330种医药卫生方面的副刊;期刊类型也十分丰富,如西医、西药、护理、口腔、公共卫生以及其他综合性报刊等。经过大规模宣传、办学、译书等传播手段,西医学被中国医学界和民众广泛接受,成为主流医学。这时的西医学本身已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成为奠基在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科学[11]。西医传播中心也随着社会动荡经历过数次变迁,医药学期刊先是以沿海口岸和沿江流域、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为传播中心向周围扩散,其后在红色抗战时期随着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至西部地区和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一个“多极-多向”的扩散网络[6]。这一过程可以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1)民国前期(1912—1927):在此时期,受到革命运动的影响,特别是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化兴盛,在“科学救国”、“医学救国”等主张下,西医药期刊经历了期刊的初创阶段。但此时西医体系尚未建立完全,北洋政府内外交困,其传播主要依靠个人,主要话语权还在外国人创办的刊物手中。西医药期刊在内容上也以文献翻译为主,缺乏国人的自主研究内容,内容较为粗糙。此时,西医药期刊的范围较小,影响力也很弱,传播仅集中于几个通商口岸,民众对西医的重要性不甚了解,也不感兴趣。(2)民国中期(1928—1937年):此时期是整个西医药期刊发展的兴盛时期。国民政府建立后,对医药卫生方面十分重视,设立卫生司负责全国卫生行政。中央卫生系统的建立为西医传播事业奠定了基础,西医期刊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快速发展,传播效力也显著提高。在此时,期刊主要由政府、社团以及民间个人组成,总体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规模化和类型化趋势明显。在传播内容方面较民国初期也有进一步延伸,增加了口腔医学、护理学、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眼科、药理学、法医学、妇产科、生理学等专业刊物,并且创立了精神层次的期刊和制度层次的期刊。(3)民国后期(1937—1949年):在此时期由于战争爆发导致的社会动荡,西医传播事业举步维艰。但国内的西医期刊仍在努力维持与发展,创刊量大幅增加,仅1947年就有43种西医期刊创刊,尤其是西南和西北地区创刊的种类最多。部分期刊甚至在多次停刊后又恢复办刊,其中坚持办刊五年以上的期刊包括《战时医政》、《中国红十字会会务通讯》、《云南卫生》、《现代医学》、《西南医学杂志》、《贵阳医学院院刊》、《军医通讯》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期刊甚至二十多年长盛不衰,如《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护士季报》、《同德医学》、《中国红十字会月刊》、《民国医学杂志》、《卫生月刊》等。抗战期间,东部地区沦陷,其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状况每况愈下,创办的西医期刊数量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显著下降。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国内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中西部地区的医药期刊规模迅速萎缩,东部地区医药期刊发展繁盛,新创办报刊100余种,复刊20余种。这一时期的西医期刊比以往任一时期都更接近现实,适应战时需要,贴近民生,并且一些医疗制度层次的期刊已经开始对国家医疗政策进行深入的讨论。西医期刊已经成为了国家卫生行政的宣传者、推广者和监督者,在政府与民间、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架起了一座重要桥梁。

二、近代医学期刊的传播意义

(一)推动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自传教士将西方医学思想带入了国内,我国的近代医学技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而近代医学期刊的出现加速了西医学在国内传播,并促使西医本土化,对开启民智、推动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这些医学期刊在普及西医知识的同时,也将西方的医学精神、卫生观念带入国内,将科学观念输入到国人思想之中。国内也由此将医学进行系统化概括,并细分出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如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眼科、药理学、法医学、妇产科等,奠定了我国近代医学体系的基础,在近代医学体系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初步建立了医学传播的系统模式。传统中医“有禁方之传授,重其道不轻以示人。后世沿其义而失其真,乃有秘方之名目。秘之又秘,遂终失传。”[12]中医的传统传承方式为师承,历来通过“口传秘授”,但随着报纸、期刊、书籍的普及,我国传统医学的传播和交流模式发生巨大改变。中医药期刊俨然成为了我国传统医学学术交流的媒介,也是中医与西医思想碰撞的平台。中医医师的交流传播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将自己的医学心得及思想述诸于文字。(二)促进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学术交流和发展。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宗教,他们借用医学的力量在中国行医布道,通过创办期刊、翻译医术、开办西式医院和医学校等成为西方医学进入中国的主要渠道,让中医民众接触到西医知识和西医诊疗方法,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传教士在把西医学知识带到中国的同时,也逐渐加深了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解。部分传教士开始研究并向西方译介中医药学知识,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播打开了一扇窗口。一方面传教士希望通过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传统医学,帮助其了解中国,进一步获得支持,推动传教事业;另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研究中西医学的相似性,寻找东西方医学文化的相似点,以便在中国历史上寻找空间安置上帝[13]。医学传教士在编撰有关西医学著作、个人自传、刊物、社会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涉及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内容。这些内容成为了西方人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最初印象和轮廓。期刊等传播媒介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媒介,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来华传教士行医传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东西方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4]。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极强的学科,中医师承是我国传统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师承教育一般以师授为主,师者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学者侍诊左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通过名师的点拨达到心领神会、掌握精髓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我国传统医学在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换方面相对闭塞。中医药期刊的出现冲破了师承的樊篱,为中医界学者提供了新的学术交流的平台,各学派及各种学术思想得以交流和碰撞,使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进一步推动了中医的发展。通过中医药期刊,使得跨地域的临床经验交流得以实现,并进一步得到大规模的临床验证,使得中医科学化的思想广泛传播,为中医药学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三)社会导向作用。期刊不单能够反映历史进程,它也能够对社会发展具有导向、凝聚、催化和控制作用[15]。洋务运动以后,国内出现了“科学救国”、“医学救国”的思潮。维新领袖梁启超呼吁“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无有他学……医者,纯乎民事也,故言保民,必自医学始”。大批有志人士及学术团体通过创办的期刊宣传西方的科学文化,使国人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为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并且使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特别是科学群体之间和科学社团、组织之间形成一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强大聚合力,从而调整社会内部各种关系[15],维护社会的和谐统一,推动社会进步。(四)促进行业交流,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医学期刊在发展过程中不光承担学术交流的媒介功能,同时部分期刊也承担了行业交流的作用。如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创办的《医学杂志》在发挥期刊的学术传播作用同时,通过代销名家书籍、与其他中医团体组织交换期刊、在杂志刊登医药信息等的形式,与业界广泛交流。同时,借由这些医学期刊,研究会还开展了民间医方征集活动,出版《审查征集验方》。在通过期刊扩大影响力后,邀请著名医家从弘扬阐发传统中医和吸纳兼容西方医学等不同的立场进行思想交流,使得相关行业联系更加紧密。《医学杂志》还将太原市的执业中医的姓名、执业地址、门诊时间、诊费、擅长科目以及各大药店、销售的品牌中成药的介绍进行登载,建立了中医、药店的品牌形象,推动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在方便民众对行业整体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医生与中药的行业联系和合作,促进了中医药业界的沟通联络。

医学期刊范文篇2

一、医学期刊网络营销的现实性

真正意义的期刊网络营销并不完全是网上推销、网络销售。作为一个销售实体来说是为实现其整体经营目标,把互联网作为基础手段营造网上经营活动的方式。那么医学期刊的网络营销核心是通过医学知识的迅捷到达和对期刊内容的精心设计,营造一个鲜明、迅捷、丰富、全面的医学期刊网络服务环境,以此达到医学期刊的营销目的。

1.医学期刊的知识特殊性医学期刊所具有的知识属性区别于其他纯物质形态的商品,更适合于进行网络营销服务。对于医学期刊的用户来说,它是一种知识,是一种文化。医学期刊属于相对无形的产品,而这种产品易于电子信息化,便于在网络上传输。医学知识用户可以便于在线上进行阅读、下载医学论文。与其他有形的产品相比,医学期刊的正品与样品间不存在质量差别,它具有先天优势。网络期刊能够带给用户直接的感觉,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2.医学期刊业网络营销的不成熟性医学期刊的良好发展态势为网络营销创造了最佳的时机,医学期刊对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还有待提高,期刊出版的网络资源在营销活动中的优势与巨大潜力没有被还发出来,医学期刊没有形成先进的网络营销意识。同时我们看到期刊营销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的网络营销模式。所以我们医学期刊经营者一定要抓住这个天赐良机,研究医学期刊网络营销的特殊规律,建立医学期刊的网络营销体系。

3.医学信息的时效性我国医学期刊出版的周期过长已经严重制约了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医学科研成果的及时传播,同时又严重影响了医学期刊出版发行的良性发展。我们看到在很多时候重要的医学信息等到出版发行之时就已经过时了。医学科技读者和医务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全、更多、更新的医学信息必须通过互联网来加以实现。但目前医学期刊出版单位却很少有自己的特色网站,即便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也大多存在着运行速度慢、内容不够新颖、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这些医学期刊的很多栏目和辅助功能形同虚设,最终使医学期刊的受众极不稳定,使本来很少读者的医学期刊流失更多的专业。因此,医学期刊的出版发行者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效性强和传播广泛的特点,进行医学期刊的网络营销。

二、医学期刊的网络营销方略

医学期刊网络营销的主要任务是以期刊用户为中心,根据医学期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方略。网络营销方略与传统的营销方略不同,除了期刊产品营销方略、期刊定价方略、促销方略、渠道方略外,更注重网页营销方略和用户服务策略。针对医学期刊的特点,应将期刊经营的重点放在产品营销方略、网页营销方略和用户服务策略上。

1.营销方略医学期刊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品,与图书及其他大众期刊一样,它的产品是先进的知识和有益的文化。因此,医学期刊的产品是它的本质内容。医学期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应该从医学期刊用户的需求出发,做好医学期刊的定位,细分期刊读者市场,生产出适应科技读者的有用“精神食粮”。

2.网页营销方略医学期刊在互联网上建立专属期刊社的网站是进行医学期刊网络营销的重要基础。医学期刊的特色网站要以服务大众、传播医学知识为基本最终目的。要充分考虑作者和读者的需求,以服务的态度设计医学期刊网站。把医学期刊的的医学前沿和医学经验翔实、丰富,及时地传递给需要的用户。互联网技术发展很快,要注重对电子邮件、网络广告、搜索引擎、聊天工具等多媒体的应用,同时更要注重运用web数据挖掘技术、博客、播客等工具来充实自己的网站。医学期刊数据库是医学期刊网站整体质量与内涵的标志,也是期刊网站得以生存的根基。医学期刊网站的后台数据库建设是必要和值得投入的。我们应该建立详细的基础数据库,主要是关于作者、读者和期刊的基本信息。还要建立服务数据库,服务数据库是与医学期刊内容相关的医学专业科研信息、医学出版动态、用户意见和信息反馈的综合反映。

3.用户服务策略医学期刊网络营销的核心是以医学工作者及读者为中心,宗旨是为医学工作者和读者更好的服务。期刊社要制定相应的用户服务策略来吸引读者和发展读者。相对于大众化的普通期刊,医学期刊的读者群相对少得多。我们认为更容易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策略。如:定期向读者发送有关医学出版的信息、稿件摘要信息、最新医学动态等,也可以建立读者和专家论坛,供医学工作者者和读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参与医学期刊的编辑出版。收集各个层次用户的反馈信息,邀请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医学期刊的选题和个性化服务。根据每个读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状态,进行读者分类,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

医学期刊范文篇3

【关键词】医学期刊;编辑能力;提升;路径

如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被运用到医学期刊的编辑和出版中来,对医学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期刊严谨性更强,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过硬的职业道德素养、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要有强大的责任心和创新精神,保证编辑的内容要准确无误,同时还要挖掘出医学界有价值的前沿学术信息。为了更好地发挥医学期刊传播医学资讯的作用,必须提高期刊的质量,这也对医学期刊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医学期刊编辑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医学期刊编辑能力的路径。

一、医学期刊编辑能力现状

1.思想觉悟需要提高。医学期刊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不同于其他行业,它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为人们解除病痛,因而它的存在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这就要求从业编辑人员要有足够高的思想认识,然而部分医学期刊编辑思想觉悟不够高,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2.对医学的涉猎不够广。医学期刊专业性很强,涉及的医学知识范围广、难度深,如果编辑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很难胜任这份工作。虽然医学期刊编辑大多来自医学院,但在高校里学习的医学专业知识还不足以应对一本医学期刊所收录的文章范畴,因而医学期刊编辑对于医学的涉猎应该非常广泛。3.英语语言及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有待提高。医学期刊会涉及文章摘要和关键词的翻译,医学知识的专业性要求翻译必须精准,这一点是很多年轻编辑做不到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办公软件的使用,还要求编辑运用网络技术与人沟通交流、检索医学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要求更加严苛。4.医学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不高。现如今的医学期刊编辑工作需要融入创新精神的地方很多,只有融入创新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医学期刊才会越办越好,医学期刊编辑工作才会得到更多的认可。

二、提升医学期刊编辑能力的路径

根据上文对医学期刊编辑能力现状的分析,我们看到目前医学期刊编辑存在的问题及有待提高的方面,接下来从下面几点探讨提升医学期刊编辑能力的路径。1.提高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素质是人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个人价值的基础,职业道德素质是人们从事某个职业必须达到的道德素质标准。医学期刊的社会性,要求编辑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默默奉献的精神,用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保证医学期刊良性发展。同时,医学期刊是人们了解医学前沿技术的主要窗口,作为医学期刊编辑,应对医学期刊有着更加充分、深入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2.提高编辑的医学专业素养。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是医学期刊编辑最基本的能力,虽然医学期刊编辑多来源于医学院,但是学校教授的知识专业性比较强,造成很多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不足以承担起医学期刊编辑的职责,因而医学期刊编辑要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医学专业素养。当今社会各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医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医学期刊编辑应及时了解医学发展趋势,对比较前沿的医学领域有一定的认知,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医学期刊编辑而言,学习不是一时的事,而是终身的事。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决定其必须有广泛的知识体系,编辑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专业素养才能适应工作的需求,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才能为医学期刊健康发展保驾护航。3.提高编辑英语语言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力。如今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合作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医学领域,各国间共同协作完成项目很常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作用不言而喻,作为医学期刊编辑,会经常需要翻译、阅读一些英文资料,英语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另外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更注重科学的严谨性,因而一些需要翻译的文章就对编辑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容不得一丝马虎,科学不允许存在差错。计算机技术对于医学期刊编辑来说同样重要。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计算机的贡献是巨大的,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工作中,医学期刊编辑会用到计算机,对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对网络资源的搜索都是其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4.提高医学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就当今社会而言,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对医学期刊编辑而言,创新意识同样重要,创新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创新意识包含思维、技术、知识、管理等方面的创新,需要医学期刊编辑不断探索、不断实践。5.组织培训,增加交流。医学期刊编辑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依靠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参加单位定期组织的培训、进修活动,培训或进修能够更加系统地将专业知识传递给医学期刊编辑,有益于编辑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体系。同时,医学期刊编辑还应增加与同行和医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取他人之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编辑通过与医学专家交流,了解更多的临床病例,增长自己的见识,了解更加前沿的医学理论。

总之,在激烈的竞争中,医学期刊编辑的工作能力仍有待提升,医学期刊编辑是期刊的核心力量,因而编辑能力对期刊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医学期刊编辑要向学者型编辑的目标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谢文鸿,江霞,吴艳妮,李亚洁.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职业自我效能感缺失原因分析与培养策略[J].编辑学报,2017(01).

医学期刊范文篇4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在1978年开始便提出《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几乎每年均更新一次。

在2013年8月修订时,更名为《医学期刊办刊、报道、编辑和学术出版的推荐规范》(RecommendationsfortheConduct,Reporting,Editing,andPublicationofScholarlyWorkinMedicalJournals),简称《ICMJE推荐规范》(2015年12月更新www.icmje.org/icmje-recommendations.pdf)。

在新版《ICMJE推荐规范》中,ICMJE建议根据以下4条标准确定作者身份:①对研究工作的思路或设计有重要贡献,或者为研究获取、分析或解释数据;②起草研究论文或者在重要的智力性内容上对论文进行修改;③对将要发表的版本作最终定稿;④同意对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承担责任以确保与论文任何部分的准确性或诚信有关的问题得到恰当的调查和解决。

除了对他/她自己完成的那部分工作负责外,作者还需要知道哪个共同作者为研究工作的其他哪个具体部分负责。

另外,作者应相信其共同作者工作的诚信。所以被指定为作者的人都应该满足确定作者身份的4条标准,而所有满足以上4条标准者也都应该被确定为作者。未满足全部4条标准者应该被致谢。

医学期刊范文篇5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在1978年开始便提出《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几乎每年均更新一次。在2013年8月修订时,更名为《医学期刊办刊、报道、编辑和学术出版的推荐规范》(RecommendationsfortheConduct,Reporting,Editing,andPublicationofScholarlyWorkinMedicalJournals),简称《ICMJE推荐规范》(2015年12月更新www.icmje.org/icmje-recommendations.pdf)。

在新版《ICMJE推荐规范》中,ICMJE建议根据以下4条标准确定作者身份:①对研究工作的思路或设计有重要贡献,或者为研究获取、分析或解释数据;②起草研究论文或者在重要的智力性内容上对论文进行修改;③对将要发表的版本作最终定稿;④同意对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承担责任以确保与论文任何部分的准确性或诚信有关的问题得到恰当的调查和解决。除了对他/她自己完成的那部分工作负责外,作者还需要知道哪个共同作者为研究工作的其他哪个具体部分负责。

另外,作者应相信其共同作者工作的诚信。所以被指定为作者的人都应该满足确定作者身份的4条标准,而所有满足以上4条标准者也都应该被确定为作者。未满足全部4条标准者应该被致谢。

医学期刊范文篇6

突如其来的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面对这场严峻的疫情,很多科技期刊通过开辟专题、稿件绿色通道等多种组稿约稿方式,收集临床抗击疫情的最新成果,充分利用数字出版、网络首发、新媒体推广等多种传播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发表相关文献,为临床一线医生战胜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各种不同的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2]。知识图谱可以把复杂的知识领域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显示出来,揭示知识领域的动态发展规律,搭建起从数据挖掘到知识发现之间的桥梁,为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价值的参考[3-4]。本文拟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对疫情期间发表的肺炎诊治相关的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中发现国内肺炎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中文医学期刊在后疫情时代的肺炎相关稿件筛选组织工作提供参考。

二、疫情期间医学期刊发表肺炎相关论文情况

国内疫情从3月份开始得到有效控制,国内新增病例数量显著降低,综合考虑医学期刊出版时滞,本文将3月31日作为时间节点,分别统计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2020年4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两个时间段的医学期刊出版情况。(一)检索条件采用专业检索方式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首先,采用检索式SU=('病毒肺炎'+'肺炎'+'’+'COVID-19'+'病毒')-’教学’,检索文献主题为肺炎中除教学研究以外的文献;然后采用检索式SU=(‘诊断’+’治疗’)在结果中进一步检索与肺炎诊断或治疗相关的文献。两个检索时间范围分别是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和2020年4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文献类型为期刊;语言为中文;文献分类为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二)两个时间段文献机构分布比较经检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和2020年4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两个时间范围分别检出795、900条文献,发文数量基本相当。1~3月文献分布机构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4~7月文献分布机构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武汉火神山医院。比较两个时间段文献机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疫情期间发表肺炎诊治相关文献的机构多分布在湖北、四川、北京、上海,但与1~3月相比较,4~7月的高发文机构中,中医药大学或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数量有所增加,排名也有提高,并且在前10位的高发文机构中,湖北地区机构占比更大。

三、基于Citespace的肺炎文献可视化分析

将文献检索时间范围合并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共检出1695条文献,分别排除无作者文献,最终纳入1590条文献记录,以Refworks格式导出,将筛选出的文献记录导入Citespace5.6.R3软件转换为Wos格式。根据检索条件,选择时间跨度为2020—2020年,时间节点为1年,阈值设置为Top50perslice(每部分前50名),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e/keyword(作者/机构/关键词)作为分析内容进行分析。(一)作者合作知识图谱。以“author”为网络节点,获得85个节点,81条连线,密度为0.0227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见图1。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作者,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节点字体越大、颜色越深说明该作者发文量越多,作者合作关系的聚集也揭示了科研团队的构成和团队合作情况。如边原、张伯礼、王玉光、刘清泉、张志明等均为高发文作者,从图中也可以看到张伯礼、刘清泉的团队之间连线较多,说明这两个团队之间的合作较多,而张志明团队的团簇与其他团队几乎没有连线,说明他们和其他团队的合作较少。(二)中文文献合作机构网络。以“institute”为网络节点,获得57个节点,35条连线,密度为0.0219的机构合作网络。由图2可见,肺炎诊治中文文献的发文机构表现为以中医药类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中医医院居多(如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等),而且这些机构之间也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合作,呈现了一个中医中药治疗肺炎研究的合作网络。(三)研究主题分析。以“keyword”为网络节点,获得51个节点,50条连线,密度为0.0392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见图3。Citespace中的每个聚类是由多个紧密相关的词组成的,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则聚类编号的数值越小。因此,图3中的7个聚类代表了目前中文文献中关于肺炎诊治的7个主要研究方向,依次为“网络药理学”“诊断”“COVID-19”“中药”“体层摄影术”“肺炎”“病毒”。

四、后疫情时代医学期刊肺炎组稿策略建议

为了做好选题策划,科技期刊应把握新闻热点,以新闻热点导入,从科学深度挖掘选题热点[5]。肺炎无疑是2020年生物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并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继续保持热度。在疫情突发背景下,大批学者为争取发表速度,在对研究数据进行基本分析之后就决定投稿,许多期刊也纷纷跑马圈地,通过开设绿色投稿通道或者专题专栏等方式加速稿件的审稿和录用,缩短出版时滞,为抗击疫情贡献了力量[6-7]。因此,疫情期间关于肺炎研究的科研也呈现了井喷式增长。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研究成果以英文形式发表在了国外期刊上,如果这些文章能以中文形式发表在国内期刊上,无疑将对科学传播和医学知识普及发挥出更大的价值[8]。在后疫情时代,参与抗击疫情的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将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分整理、分析前期积累的数据,实验科研人员将更加深入地对病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开发抑制病毒的疫苗、药物。在后疫情时代,关于肺炎的研究不会停止,只会更加深入,将揭示更多关于这个疾病的未知面,所以,对肺炎科研论文的组稿仍然是医学期刊的重点工作。可以预见后疫情时代肺炎相关的科研速度将会逐渐下降,发文数量将有所减少,论文质量会显著提高。编辑可以通过分析现有文献信息,从众多论文中发掘肺炎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从而更加精准地制订组稿策略。从1695条文献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可见,关于肺炎诊断或治疗相关的中文文献研究主题以中医中药防疫、中西医结合诊治、网络药理学等居多,这与疫情期间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炎取得明显疗效,疫情期间在湖北也启动了“中西医结合防治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等情况相符合;在机构、作者共现方面,也是呈现出以中医药类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中医医院居多的趋势,与关键词网络聚类分析结果相符。这提示医学期刊在后疫情时代进行肺炎组稿过程中,可以结合期刊特点和优势,考虑将中西医治疗肺炎、中药/天然药物研发等作为组稿的重点方向进行深度挖掘。在临床研究方面,可继续将湖北作为重点组稿地区,因为疫情期间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这是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优势。另外,还可以通过分析团队间的合作关系,筛选出组稿的重点作者、重点团队,从一个组稿对象入手,通过合作网络挖掘更多的组稿对象,获取更丰富的稿源。另一方面,我们从以上分析结果中遗憾地发现,中文文献中关于肺炎的基础医学研究、临床队列研究、药物治疗研究等较少,而陈莹等[6]统计的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WOS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中国是COVID-19相关外文发文量第一的国家,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有关病毒的科研文章选择了在外文期刊上发表。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在国家倡导“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背景下,国内医学期刊可争取这部分稿件资源,使其在国内疫情防控和科学知识普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医学期刊范文篇7

关键词:数字出版模式;统计学;问卷调查;中文医学期刊

一、引言

我国一直致力于提高科技期刊发行质量,使其为学术科研创新提供更高动力。在数字出版模式之下,中文医学期刊文章内容的学术性,将会受到统计学应用成效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基于数字出版模式,研究中文医学期刊读者和作者对统计学服务需求十分重要,将会为提高医学期刊整体质量带来极大帮助。

二、中文医学期刊概况

目前,我国已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当中20%以上都属于医学期刊,其种类可达上千种。中文医学期刊主要有五大类型,分别为科普类、综合类、技术类、学术类和检索类。在数字出版盛行的情况下,中文医学期刊的出版方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数字化产品形态赋予了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1]。相比于纸质期刊,基于数字出版条件下的中文医学期刊有着许多增值服务,能为更有效地实现内容资源应用,为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提供辅助。对于中文医学期刊而言,提升学术质量和服务科研创新将会为其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期刊与科研的彼此渗透和融合可以有效助推医学科研创新。虽然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统计学方法应用正确性和数据分析严谨性已经成为了文献学术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中文医学期刊当中统计学错误却十分常见。中文医学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大多是医学科研人员,但他们的统计学分析能力不强,十分需要获取统计学服务,而中文医学期刊无疑是提供此类服务的最佳平台。

三、统计学服务需求的统计工作

为了能明确中文医学期刊作者与读者的统计学服务需求,笔者决定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调查工作,并基于调查结果开展适度分析,为提高期刊服务水平做好充分准备。(一)调查问卷设计。本次调查以《中国临床医学、中华肿瘤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等医学期刊的读者和作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并围绕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的统计学知识水平、使用情况、服务态度和服务需求等主题设计了22条定向选择题,还设计了一道填空题,为提高调查问卷收发和使用成效,本次调查基于超星学习通、问卷星、微信公众号、丁香园等平台,从发放问卷至回收问卷共计2个月。(二)问卷结果。此次调查共回收776份问卷,其中有426份具有分析和参考价值。在所有问卷的收发渠道中,微信使用人数最多,可达到95%。而参与调查的期刊读者与作者则来自于全国各地,甚至有10份问卷来自国外。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笔者开展了以下分析: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中,被调查对象多为30~40岁人,此年龄段人数可达207人,而年龄小于30岁或大于40岁的人数比重分别为27.27%和15.26%。在所有人当中,有162人为硕士及以上学历,59人为博士及以上学历,拥有初级、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占比分别为17.37%、38.05%、20.89%。同时,大部分被调查人员都来自于高等院校,剩余人员多为来自于研究所和综合医院,三种机构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61.91%、15.73%和10.56%。60.8%的被调查人员为中文医学期刊的读者,38.2%的人是作者,还有21.13%的人是期刊编辑。当然,在本次被调查对象中,也有部分人员是统计学审稿人,人数比重可达31.22%。2.统计学的学习、使用情况在回收的426份有效问卷中,只有8.92%的人未学过统计学知识,超过半数的人有过系统学习经验,而能学习和应用统计学软件的人仅为38.26%。从统计学知识的学习途径来看,53.52%的人以在校学习方式学习、47.65%的人以自学方式学习、44.84%的人以参与针对性培训的方式学习;除此之外,也有少数人通过函授、期刊投稿或网络资源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在统计学知识应用方面,46.95%的人可熟练使用统计学软件,42.49%的人需要边学边做,38%的人选择依靠专业人员或外包服务人员,还有50.70%的人需依靠周围专业人士的指导。在现有网络平台选用方面,中国知网、丁香园、学校论坛、超星学习通、期刊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都是常用平台,他们的被选占比分别为48.12%、45.54%、42.02%、37.56%、32.86%。在科研调查设计方面,仅有一半的被调查人员熟悉常用研究方法,且大多集中于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却有26.53%的人对所有方法都不熟悉;在实验设计方法方面同样如此,只有37.79%的人了解常用方法,13.62%的人对所有方法都不熟悉。在统计学软件应用环节,最为常见的软件为Epidata、Access、SPSS、STATA、样本计量与绘图软件等,所有软件中只有熟悉SPSS的人可达到45.31%,其他软件的使用程度均不高,甚至有21.6%的人对这些软件都不熟悉。3.统计学服务态度与需求被调查人员对统计学服务的态度和需求是本次问卷调查的核心,在此环节有69.48%的人表示统计学知识对科研和论文写作都极为重要,高达88.96%的人拥有迫切学习统计学知识技能的需要。而且,在被调查者之中51.17%的人选择将研究结果数据的分析整理作为最需要的统计学服务,其他几种深受被调查者需要的统计学服务如图1所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的统计学服务需要主要包含两方面,其一为修稿指导,其二为审稿意见,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22%和50.70%[2]。读者和作者们表达了基于期刊开展统计学知识学习的需求,40.85%的人希望开设专栏,37.32%的人希望举办培训班,另有19.01%的人希望能让统计学服务平台发挥指导作用。在对待统计学知识学习态度上,愿意在享受期刊统计学知识时付费的人数达79.34%,另有78.87%的人愿意为期刊提供统计学服务,其中可提供付费服务和免费服务的人分别为37.32%和36.85%,还有24.88%的人表示是否收费需视实际情况而定。

四、满足中文医学期刊读者与作者统计学服务需求的方法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大部分中文医学期刊的读者和作者都希望期刊能帮助他们增强统计学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他们对期刊的统计学服务需求十分迫切。那么,为了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真正发挥中文医学期刊的统计学服务价值,医学期刊应该着力提升作者和编辑的统计学知识水平[3]。(一)提高作者统计学应用水平。虽然,医学期刊内的文献作者大多经受过系统性统计学知识培训,但是他们的实践能力极弱,在应用时漏洞百出,其统计学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根本无法保障科研论文的学术质量。因此,在实践中必须着力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首先,拓展知识传播渠道。在此环节,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优势,为开设统计学培训专栏奠定基础。比如,应用微信公众号、期刊官网等互联网平台,作为统计学知识学习渠道,通过开设专题栏目来提升培训针对性和高效性。其次,举办线下培训。为了能进一步提高作者的统计学知识运用能力,期刊应该组织专家讲座或专题培训班,为作者提供面对面咨询和现场解惑的机会。而且,应该建立高素质的统计学服务团队,为提高工作质量提供辅助。最后,开设付费网课。为满足不同人的学习需求,提高期刊的统计学服务能力,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录制微课或开展网络直播与录播课程,让作者能随时学习统计学知识,获得文献的审核指导。(二)提高编辑的统计学应用水平。中文医学期刊的编辑,同样需要拥有统计学思维、掌握统计学知识、强化统计学实践能力。为此,期刊应该根据编辑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开展针对性培训工作,为保证他们可以胜任本职工作,形成统计学素养提供辅助。比如,培养无统计学学习经历编辑的统计学思维和基础知识;为编辑提供网络课程、资料文献、信息库等自学渠道,帮助他们丰富知识储备。同时,还应该开展专业学术培训,发挥统计学专家作用,让期刊编辑能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锻炼,提升他们的统计学知识应用能力,为提高期刊的统计学服务能力提供辅助。

五、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中文医学期刊的作者和读者都认为,期刊应该为作者提供统计学服务。在实践中,科技期刊也的确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获取统计学服务的平台。而为了能进一步发挥医学期刊的实用价值,使其为读者提供更良好的信息服务,我们应该完成统计学服务平台搭建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红亚.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探讨[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9(09):587-589.

[2]崔轶,包雅琳,姜永茂.媒介融合背景下医学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出版方案实践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06):521-525.

医学期刊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医学期刊;编辑;研究生;学术能力;策略

“双一流”建设是政府与高校共同推进的一项大工程,在该战略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几乎所有医学院校均将在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著作为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之一[1]。在很多医学院校,甚至成为研究生奖学金及各类优秀评定的主要指标,这使得研究生作者的投稿比例越来越高。笔者对温州医科大学所属的《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温州医科大学学报》《肝胆胰外科杂志》等期刊近年来研究生作者的论文数量进行大致统计,发现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均占了较大比例。但是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研究生作者群由于缺乏科研和论文写作经验,与其他作者群相比,稿件中总是存在各种问题。一直以来,充足、优质的稿源是高校医学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期刊拥有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但近年来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使得国内的大量优质稿源外流。面对此种现状,高校医学期刊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通过相应的对策培养优秀作者群,拓宽稿源值得我们编辑深思。为此,笔者对《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研究生作者稿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系列策略,以期培养研究生作者群,增加优质研究生稿源,达到研究生作者群和期刊共发展的双赢效果。

1研究生作者稿件中的常见问题

1.1写作欠规范。医学研究生由于初涉科学研究或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短,论文写作经验不足,甚至不知道医学学术论文该如何写,所以稿件常存在写作不规范,可读性差的问题。笔者对杂志近两年来的研究生来稿进行分析后,发现写作方面欠规范主要包括:论文题目不准确,表述累赘,未能概括全文;单位和作者署名随意,中英文表述不对应;中英文摘要不够简练,未能体现全文的主要内容,甚至出现摘要内容和论文内容不符现象;前言内容阐述条理不清,写一大堆概念性内容,而未能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表述不清,读者无法重复研究;医学专业术语混用,量和单位使用混乱,图表和公式使用不规范;文内语言表达不规范,语句不通顺;参考文献著录信息错误,著录项目不全,引用的文献无代表性等。1.2科学性不够。稿件的作者只有大量地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地研究、分析数据,并认真地在科学实验研究中进行探究,以最充分、最真实有力的实验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才能保证稿件的科学性[2]。显然很多初涉科研的研究生做不到以上要求,对相关研究领域的背景和研究进展情况不了解,常出现选择的实验方法不科学,得到的实验数据不准确,投到编辑部的稿件逻辑结构不清晰,论述缺乏依据,结论与结果混淆或者结论只是简单重复结果的内容,未能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无说服力等问题,导致论文的科学性不够。1.3存在学术失信行为。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除了进行医学研究,完成论文答辩外,大部分时间需在医院各科室轮转,完成临床实习,这使得他们能用于研究的时间较非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少,再加上医学研究过程中往往受样本例数、对象依存性、偏倚及其他不可控性因素的影响,耗时耗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于是部分医学研究生便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甚至直接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以求顺利,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3]。彭志红等[4]以不记名的方式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6%的研究生承认在实验中为与预期研究设计一致,曾不同程度地修改数据,编造结果,违背了学术诚信。此外一稿多投也是医学研究生学术失信的主要表现之一。医学研究耗时长,完成课题时,往往已临近毕业,为及早知道审稿结果,尽快,有些研究生便会选择一稿多投[5]。1.4存在医学伦理问题。医学期刊涉及的是人或动物的生命健康,刊发的大部分稿件是关于人或者动物的医学研究,因此不可避免会产生医学伦理道德问题[6]。林加西[7]对我国777篇医学动物实验论文的伦理规范情况调查显示,我国医学期刊论文中大多数作者的伦理意识不强,仅10.55%的论文写明经伦理审查并同意开展,2.96%的论文注明遵守实验动物管理条件、饲养及实验过程,1.8%的论文注明伦理学审查编号。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医学研究生因研究经验不足,尚未真正参加临床工作,缺乏伦理意识,与其他作者相比,研究生的稿件存在更多的医学伦理问题。

2编辑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思考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医学期刊肩负着传播最新的学术信息和科技成果,并发现和培养高校人才,培育新学科的社会使命,因高校医学期刊的一些编辑属于“学者型编辑”,平时身兼教职,在期刊所属的高校开设有专业课程,编辑还具有与教师相同的传道授业解惑和育人等工作性质[8]。同时期刊编辑的编辑实践工作决定了他们对医学相关专业的知识有更全面的把握;对研究生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及特征有更深刻的了解。这使得编辑能为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这是其他行业人员所不具有的条件优势。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研究院所在绩效评定、科研、教学、职称等方面的考核时唯SCI收录期刊为重,对国内中文期刊的考核则相对弱化,导致大量的优质稿源流向国外重要检索机构的源期刊。而部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限,写作的学术论文往往达不到SCI收录期刊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内的学术期刊成了研究生的重要园地[9],尤其是医学学术期刊,稿源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研究生作者[10]。尽管医学研究生写作的论文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些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思维敏捷,能吃苦耐劳,埋头于实验室和科研一线,科研过程亲力亲为,所做的科研大多是导师的重大科研项目,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不乏涌现一些新发现、新思想和新成果[8],基于这些科研成果的研究生论文可以成为高校期刊优质稿件的重要来源,最终可以丰富期刊的稿源,提升期刊的质量。

3提升学术能力的策略

3.1开展医学论文写作指导。当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开设了医学论文写作课程,但医学论文写作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普遍存在,使得任课老师对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不足[10],从而导致医学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出现各种问题。医学期刊编辑的编辑实践工作使其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针对以上研究生论文写作欠规范问题,编辑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论文写作指导。如资深编辑专门针对新入学的研究生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讲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并可结合编辑工作中的来稿写作案例展开分析。必要时可以将编辑的学习资料如编辑出版规范、编辑常用标准甚至编辑的继续教育学习资料进行整理后,上传投稿系统的投稿指南供有需要的研究生作者下载学习。3.2进行针对性的稿件退修。稿件退修是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最直接方法[11],如一项针对医学研究生的调查显示,81.3%的研究生认为期刊编辑对论文做了很多指导,90.1%的研究生认为期刊编辑的退修意见对论文的修改很有意义[10]。研究生因为缺乏科研和论文写作的经验,稿件中需要修改的内容往往较其他作者多,编辑要在认真研读专家审稿意见的基础上,准确、具体、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生稿件中存在的学术内容、结构和文字表述上的问题,使研究生修改稿件时有的放矢,目的明确[11]。编辑修改研究生稿件时建议以修订加批注形式,其中的修订痕迹和批注说明可以让研究生清晰看出编辑已修改之处和需作者修改之处,提高退修效率的同时,让研究生掌握论文的修改方法。此外,编辑可以灵活改变稿件的退修方式,如有编辑针对常住校内的研究生作者采取面对面退修稿件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帮助研究生学习论文标准和编辑规范,而且促进了编辑与研究生作者的情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研究生对科研和论文写作的热情[12]。3.3进行学术诚信建设。医学研究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群体,是医学创新发展的主力军。面对医学研究生稿件中出现的学术不端现象,作为学术质量守门人的学术期刊编辑,在抵制学术不端,坚守学术诚信方面有着特殊的使命。对研究生的投稿,采用作者贡献声明、潜在利益冲突声明等学术诚信控制机制,以提高对稿件学术诚信情况检验的能力[13]。对录用的研究生稿件,刊出前实行责任编辑学术诚信负责制[3],如在编辑修改过程中主动指导研究生正确标引参考文献,不可过多引用推导公式、文字或图表,宜直接引用结果,同时核查稿件的原始数据和图片;如有疑问无法确认,务必联系作者,要求提供证明或者作出合理解释,杜绝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对于修回的稿件,如内容改动较大时,重新进行,防止退修过程中因引用内容不当出现新的学术不端行为。3.4提高医学伦理意识。针对医学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伦理意识缺乏问题,编辑在对以人为对象的稿件进行医学伦理审查时,应跟研究生一一确认以下内容:受试者是否充分知情并了解研究中的内容,并在了解相关内容后仍自愿参与研究;受试者是否被告知可能潜在的风险,并在了解相关内容后仍自愿参与研究;受试者的相关情况及隐私是否被严格保密;开展研究前是否经所在单位伦理委员会的审查等[6]。编辑在对以动物为对象的稿件进行医学伦理审查时,应跟研究生一一确认以下内容:是否遵守实验动物管理条件;饲养环境是否合理;实验过程是否遵守“3R原则”;动物处死方式是否合适;开展研究前是否经过动物伦理审查并同意等。以上确认流程可以使研究生提高科研中的医学伦理意识,形成伦理审查的惯性思维。3.5建立研究生作者微信群。学术期刊作为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的载体,可以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14]。在“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可以利用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投审稿系统等新媒体技术为研究生作者提供其与审稿专家、编辑之间学术交流的平台。由于微信在沟通方面比其他新媒体更方便、快捷,编辑可以根据期刊来稿情况建立该年度来稿的研究生作者微信群,在这个微信群里,作者可以就投稿、审稿、退修、校对中的问题向编辑或其他作者咨询。编辑在群里第一时间样刊,让研究生们优先阅读转发,同时在群里定期推送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信息,并就稿件修改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提醒,增加编辑与研究生作者之间的互动学习。3.6适时开辟研究生栏目。高校医学期刊的栏目一般是根据其办刊宗旨和方针来决定的,还可以根据所属高校学科发展、期刊发展、来稿情况等因素开辟新栏目。近年来,研究生作者稿件逐渐增多,在有些高校医学期刊甚至占了大半的比例。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生作者群的医学论文特点,集中规划,专题评审,适时增设研究生栏目,让研究生作者投稿有地,目标明确。比如《中华中医药杂志》为博士研究生开设了仁心雕龙专刊,赢得了广大研究生的一致好评,提高了研究生科研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15]。这次的投稿和发表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也让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研究生更乐意将优质稿件继续投向母校的期刊,从而成为期刊的稳定作者群。

4结束语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既是医学未来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医学期刊重要的作者群之一。针对医学研究生稿件中存在的写作欠规范,科学性不够,学术失信行为和医学伦理问题等常见问题,高校医学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医学论文写作指导,进行稿件退修的针对性指导和学术诚信建设,建立研究生作者微信群并适时开辟研究生栏目等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积极培养研究生作者群,拓宽期刊优质稿源,最终达到研究生作者群和期刊共发展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医学期刊范文篇9

1研究方法

在医学期刊领域,中华系列期刊是医学期刊界的楚翘,一直是行业内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的领跑者,在国内医学期刊界有很大的影响。中华系列期刊也积极尝试新媒体、全媒体出版[9],利用系统平台为其系列期刊搭建了视频出版平台[10];因此,我们选择了中华医学会官网上的95种中华系列医学期刊纳入研究。此外,因中华医学期刊大多是专业性的,所以又选择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7版)》收录的医学综合类期刊36种(《中华医学杂志》除外,将它纳入中华系列医学期刊中研究),这些期刊在我国医学期刊出版领域中也占有重要位置。选择这2部分期刊,分别检索其官方网站,考察其是否有视频出版的栏目,栏目中视频的内容和数量,视频的形式,以及对视频出版的相关约定和规范情况。数据下载和统计时间截至2016年11月30日。

2结果

2.1中华系列医学期刊的视频出版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5种中华系列医学期刊中,大部分(62种)建立了视频相关栏目,但是其中43种期刊的视频相关栏目内并没有学术研究内容(没有医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内容,只有创刊词或期刊广告视频归入其中)。19种有学术研究内容视频的期刊中:只有3种给出了相关论文的链接,可以引用;而其余16种期刊能看到视频,但因没有原文链接,也没有DOI号,不能对视频进行引用。这19种期刊中:大部分(14种)期刊的视频没有配相应的文字说明,只有孤零零1个视频文件,其余5种虽然对视频配了文字说明,但大多较简短不详细,有的只有1句话;10种期刊对视频添加了片头或片尾的标题卡,有视频题名、作者和单位信息,但另外9种期刊没有制作标题卡,直接显示视频内容,视频制作比较简单粗糙,推送的视频数量不一,截至2016年11月30日,最少1个,最多43个,大部分(12种)期刊总共推送视频1~10条,4种期刊推送视频11~20条,只有3种期刊推送的视频数量大于20条,说明大部分期刊推送的视频数量较少。这19种期刊视频内容形式多样,其中有专家访谈的期刊最多(10种),其次是手术视频(6种)和论文导读(5种),推送检查或实验结果展示视频的有3种期刊,而推送会议报道、指南解读、病例探讨、科普知识视频的各有2种期刊。其中专家访谈、论文导读、会议报道、指南解读类的视频都是由编辑部制作的,且制作相对容易,所以这些内容的期刊较多。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医学期刊的视频出版中,相当一部分题材是依靠编辑部自己制作的,而作者投稿的还不多。

2.2医学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视频出版情况

统计除《中华医学杂志》外的36种医学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结果只有3种期刊有视频出版相关栏目,其中1种有视频栏目但是没有学术内容,有学术内容的有2种刊。一种是《重庆医学》,有相关视频30个,均是手术视频;但是无相关论文链接无法引用,没有配相应的文字说明,有片头片尾但只有作者和视频名,给出的信息不详细。另一种是《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有相关视频3个,1条手术视频,2条消息;也无相关论文链接无法引用,手术视频配的文字说明只有1句话,有片头片尾但只有作者和单位信息,没有给出视频的标题。

2.3期刊对视频出版的要求和规定情况

对有学术内容的共21种视频出版期刊的稿约进行分析,考察其是否有对视频论文的格式规范等相关指导说明。结果显示:只有很少的期刊对其进行了约定和说明,如《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在稿约中提到“欢迎清晰的内镜下图片或视频的投稿(视频将在网站上)”;而《中华外科杂志》虽然在“编辑部公告”的网页中对视频出版进行了相对详细的约定,并于2016—2017年全面实行,约定所有与手术相关的临床研究类论文均需提供相应的手术视频,但在其稿约中却没有提及,且其官网视频中心栏目中也没有推送相关的医学学术视频。其余期刊的稿约也均未提及视频方式投稿,更没有见对视频投稿的规范、格式、要求、细节等相关指导说明。而事实上,大部分作者都是通过稿约来了解期刊的收录范围和稿件要求的,因此对视频出版的约定最好放在稿约中给作者以明示。

3讨论

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准确、丰富的信息传播能力是当下对科技期刊提出的新挑战,只有适应全媒体出版模式,才是期刊在这场改革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作为全媒体出版的形式之一———视频出版已经崭露头角,影响力初见端倪。作为适合视频出版、过程出版的医学研究,如手术过程视频、影像学研究如动态超声视频,以及内镜操作视频等,有着巨大的资源和市场,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这个手段拓宽医学期刊的影响力,是每个医学期刊办刊人需要认真思考的议题。

3.1国内医学期刊视频出版的问题

目前国内一些医学期刊出版者已经看到视频出版可能给期刊带来的利好,开始着手打造形式多样的视频栏目,以期提高作者和读者对期刊的黏度,提高期刊影响力,而这同时也会促进医学操作性技术方法的普及,甚至将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依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通过集约化的管理,专门设立了视频点播平台———医学新视界(http:∥movie.medline.org.cn/),它是中华医学网下的视频频道,承担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和会议培训的视频,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医学期刊视频出版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配套的技术方法还不够成熟,尚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期刊自身宣传不够。许多期刊的官网上没有在醒目位置标志视频出版相关栏目名称,有的是在二级选单中显示,有的是在网页右侧小窗口显示,容易被忽略,甚至一些期刊设置了视频栏目也在论文中了视频文件,但却没有在视频栏目中相关视频和论文链接,特别是稿约中也没有提及。如果不是期刊的长期订户或核心作者,可能无法获知期刊开通了视频出版的相关信息;因而大部分医学期刊即便开通了视频出版栏目,视频投稿量和出版量仍然不大。而且,大部分期刊推送的视频文件都在10条以下,难成气候,对读者的冲击力和宣传力不强。此外,配有视频的论文没有在网页醒目位置增加视频文件标志,没有对视频增加醒目的相关文字说明或有效的外部链接,仅在论文文字中提到有相关视频,但在目前主要阅读方式为浅阅读的情况下,很多人并不会浏览论文全文,不知道有视频文件而不会去浏览,的视频内容也就成为信息孤岛,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期刊应从多方面加强宣传,告知读者,并要方便读者查阅视频。2)观看体验不佳。目前由于真正开通视频的期刊不多,的视频大部分存放于各刊网站的服务器中,视频加载速度较慢,随着视频数量和浏览人数的增加,播放流畅性受到影响。在研究中发现一些网站的视频打开很慢;而一些用优酷、腾讯等第三方的视频,又必须忍受视频前长达1min左右的广告,读者的观看体验受到较大影响。此外,从调查结果来看,纸质出版文件以及电子文本中只能给出视频链接或二维码,视频文件尚不能直接整合到文档中,需要读者输入链接或扫码后通过另外的浏览器才能观看,不够便利。如果能在PDF文档中直接整合视频,读者即可以在阅读电子文本的同时观看视频,体验度会更佳。马云彤[11]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其做法和经验值得视频出版的期刊参考和尝试。3)在第三方数据库中的显示度不强。目前,许多读者都是通过知网、万方等第三方数据库检索来获得论文信息的,而这些有视频的论文在这些数据库中没有明确标志,单从搜索结果的浏览界面无法知道哪些文章有视频资料,需要点击论文链接,下载论文全文,扫描二维码或复制视频链接输入地址栏,才能看到视频,显示度非常低。另外,相当一部分没有文本资料的视频文件,因没有被数据库收录而不能在第三方数据库中显示,只能显示在期刊网站上,被检索和阅读的机会大大降低。4)相关规范急需建立。调查结果是:一些接受视频投稿的期刊也没有视频文件的制作格式和规范,视频的长度、格式不一;许多视频制作粗糙,没有片头、片尾以及相关文本信息,包括作者、单位、视频题名等;也没有给出视频相关的文本说明、原文或链接,无DOI号,只有孤零零的一个视频文件,无法对其进行检索和引用。另外,随着视频论文的增多,相关视频的版权、防伪、如何进行,这些规范如何建立,也是我们办刊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影响着未来视频出版的发展。因此,随着各家期刊视频出版的纷纷上马,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以最大程度发挥视频论文的实际效益,切实成为增强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包括:加大自身宣传,同步更新网站和稿约;开发新的视频播放平台以及与纸媒出版的更好融合;在第三方数据库中添加醒目标志并建立有效链接;建立相关视频出版规范;等等。这些都需要多方努力,合力完成。

3.2JOVE期刊可以借鉴的经验

JOVE作为世界上第一家视频出版期刊,经过10年发展,相比其他视频出版平台,其视频出版成熟规范,视频论文分类清晰、格式统一、获取便捷、适合规模化出版、可操作性强,也是我们视频出版可以参考借鉴的标准,而且JOVE出版了许多生物学、医学相关的视频论文,非常适合国内医学期刊进行视频出版时学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制订详细的规范。通过作者投稿指南了详细的视频投稿标准,包括视频的格式、长度、分辨率以及表现形式等;有开始和结束的标题卡,明确显示论文的题名、作者、单位以及视频编辑等细节;配合音频包含具体操作、代表性结果和总结性陈述。2)注意细节设计和观看体验。①网站上同时对发表的视频内容附上了详细的文字说明,结构清晰,方便阅读,包括3部分。第1部分:文章概述、关键词、文章引用格式;第2部分:摘要、导言、步骤、代表性结果、讨论;第3部分:Disclosures、致谢、材料和参考文献。②设计的视频窗口有2个:一个在正文的上方,视频窗口比较大,可以配合文章概述进行观看;另一个在下拉文本的右侧,鼠标移动文本时视频的位置不变,做到了文本和视频始终保持同一界面,可以一边阅读文本一边观看视频,非常人性化。③视频设置了小节和时间点,读者可以自由选择视频中感兴趣的部分,随时反复观看。④论文可以通过PDF、XML、RIS格式下载,下载的PDF文档中给出了视频链接,无须手动输入链接,直接点击即可链接到视频供观看,非常便捷。3)注重对读者的服务和互动。①每篇视频文章均有DOI号,每篇视频的下方均给出了论文引用的详细格式,读者只须复制就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该视频论文。②视频下方还有comments栏目,帮助读者和作者互动,还通过Metrics给出了视频发表后被浏览的情况,帮助读者和作者对论文进行评价。

医学期刊范文篇10

一、“四全媒体”时代医学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要求

在“四全媒体”时代,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2]。这就对医学期刊编辑的胜任力素质从多维度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期刊编辑要具备选题策划、约稿组稿和稿件审读加工等传统的编校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期刊编辑具备运用在线采编、编辑、审稿、校稿等线上编校技巧,运用强大的网络媒体功能使素材和文章有机融合。这就在客观上促使医学期刊编辑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专业素质、个人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如在“四全媒体”时代,编辑、作者、读者之间呈现的是积极互动的双向沟通过程,而不再是单向输出,编辑参与作者科学研究的开展,学术论文的写作评审、修改加工、最终刊发,以及刊发后收集读者的反馈等整个过程中,编辑、作者、读者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精诚合作、相互信赖的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编辑的胜任力素质和能力成了期刊融合出版的核心,这就要求编辑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转变思维和工作模式,增强沟通交流和统筹协调的能力。此外,在“四全媒体”时代,随着融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编辑要在熟练掌握传统编校技能的基础上,掌握高效率的线上编辑技巧,学会在电子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运用专业编校软件,以及图片、实验数据、数理公式等处理程序对文字进行加工编辑。这就对编辑熟练运用各种数据平台使用方法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相关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在“四全媒体”的新时代,随着读者获取新鲜资讯的途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医学期刊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并具有学术影响力,编辑人才队伍这一发展核心要素就不仅要具备传统的胜任力素质,而且在政治理论素养、专业技术素养、媒体传播素养、职业伦理素养和人际交流素养等方面也需要有创新性的突破。

二、医学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要素

胜任力素质是指能够有效履行岗位职责与完成工作任务的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特质,包括某领域知识与行为技能、工作动机、价值观等可被准确测量的个体特征。近年来,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模型的研究也受到行业专家的高度关注。例如:于洪飞[3]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了科技期刊学“编辑能力理论”,将编辑胜任力分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且比例为1∶9;洪璇、韦英、欧继花等[4]认为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职业伦理素养和新媒介素养,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提高综合编辑素养。刘远[5]认为胜任力要素包括五个方面:①知识:新闻编辑专业知识、工作职业法律知识等;②技能:专业化的新闻编辑能力、新媒体学习、运用及创新能力;③社会角色:社会舆论传播的正确引导者、新闻信息的加工、传递者;④职业价值观: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热爱新闻编辑工作;⑤特质与动机:敏锐的编辑思维,信息共享传播的价值意识。欧继花等[6]认为新媒体时代编辑既要保持较高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素养,还要加强信息素养、新媒介素养、数字版权素养、创新思维、整合思维等素养。周畅等[7]认为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由人格特质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新媒介素养三个维度,坚持、抗压性、成就感、注重细节、自控、灵活性、诚实可靠、积极倾听、主动学习、口头理解、思维创造力、书面表达、制作与推广、广泛涉猎、领导力、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新媒体质量把控能力、新媒体内容加工制作能力等18个胜任力特征组成。董悦颖、李欣、余党会[8]认为医学期刊编辑所需的能力素质包括素质、知识、技能,其中“素质”维度中责任心、诚信意识、敬业精神、主动性等各项胜任特征重要程度评分较高,“技能”维度中问题发现解决能力、专业学习能力、归纳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重要程度评分较高,“知识”维度中仅医学知识一项重要程度评分较高。待提高的能力素质包括判断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医学知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近年对编辑胜任力素质模型的研究中概括出,编辑胜任力素质主要包括在特定环境中,编辑立足自身岗位做出优秀业绩所需的动机、态度、特质、技能、价值观、行为等各项能力,包括政治素质、工作动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统筹协调、心理调节等各项具体指标。

三、医学期刊编辑的胜任力素质提升路径思考

(一)提升思想政治站位,坚守学术道德红线

医学期刊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其办刊内容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把严把政治关、履行期刊社会责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教育医学期刊编辑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去伪存真,主动提升政治站位。对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文章内容准确鉴别、对涉及学术道德的问题要严格筛选,用实际行动践行期刊编辑传播、弘扬先进文化的责任。医学期刊在工作中常见的政治性问题主要表现在涉港澳台、国际医疗卫生政策、医学相关保密要求、地图、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稿件的政治性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医学期刊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风险防控,注重加强对期刊编辑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教育和普及,通过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及三审三校制度,定期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学习、实证分析、行业交流、风险案例分析等培训,定期提醒编辑克服思想麻痹,时刻保持警惕等方法,努力提升编辑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使政治敏锐性在期刊编辑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各项要求。医学期刊要培养编辑坚守学术道德底线,对违反学术道德的研究坚决说“不”;严守学术规范,使科研学术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发展。

(二)激发创新意识和成就意识,树立职业荣誉感和大局观

如何激发医学期刊编辑的工作动力,不仅事关编辑工作水平的提升,也将极大地影响医学期刊的竞争力。激发创新意识和成就意识,树立职业荣誉感和大局观是驱动编辑成长和激发工作动力的关键。编辑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医学期刊编辑也不例外,具体表现为不接受新鲜事物、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团队意识、执行力较差、读者需求追踪力较弱等。分析其原因:一是医学期刊多隶属于某所医学大学或科研机构,编辑没有职业生存的压力,危机意识缺乏,以致创新精神和提升自我的动力不足;二是长期的期刊编辑工作内容枯燥,缺乏创新性,动力不足阻碍了个人追求新事物的主观能动性。为激发医学期刊编辑的工作动力,可从以下路径着手:一是,医学期刊要激发编辑主动创新意识和成就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医学专业和编辑行业的各种交流、培训和会议等多种形式激发编辑在同行中探索问题,创新发现的热情,使每一位期刊编辑都认识到自身工作对医学期刊的发展和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个人都是一枚螺丝钉,要坚定职业自信,努力承担一名编辑应尽的责任和使命。二是,医学期刊要培养编辑树立牢固的职业荣誉感。培养每一位编辑充分认识到医学期刊作为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医学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学术阵地和平台,在汇集和传播科技成果、指引学科建设、规范学术评价等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三是,医学期刊要培养编辑的大局观。每一位期刊编辑都应该意识到,只有主动地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医学期刊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设定学习和前进的榜样与路径,为期刊发展事业贡献自己力量,才能快速地驱动自我的成长。

(三)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

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拥有文字加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以及医学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等。期刊编辑首先是一个文字工作者,无论哪个领域的编辑都要求其对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逻辑顺序、语言文字有较强的把控能力,这是保障文章编校质量的最基本要求。同时,在“四全媒体”时代,编辑要运用各种媒体交流平台的资源,准确把握每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热点焦点和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掌握某一医学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保证稿件专业性、科学性的必要技能。提高医学期刊编辑队伍的专业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人才选聘和培养上向有期刊编辑学习背景和医学专业学习背景的交叉学科人才倾斜,从而带动整个编校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二是鼓励编辑参加出版行业和医学行业学术会议、业务培训和编校大赛,同时研读专业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兄弟单位的医学期刊、参加医学学术沙龙,促进与同行专家和医学专家的交流学习;三是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等方式培养编辑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如外语能力、计算机软件等的掌握能力,以适应新媒体融合对期刊编辑人才的相关专业技能要求;四是通过老中青传帮带的方式,在期刊内部定期开设专业学习课程,同时开拓思路,根据医学期刊栏目特色和学科分布的不同,建立综合、文献、临床、实验、外语等学习小组,促进内部人员互相学习,有针对性、导向性地提高编辑人员的医学专业学科能力,进一步提高专业鉴别水平。

(四)培养能力素质和个人特质

医学期刊编辑的能力素质和个人特质主要从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统筹规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几方面进行培养。通过培训、会议和继续教育等形式,以及注重利用日常工作机会加强锻炼。一是培养编辑的学习能力。鼓励编辑学会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剖析编辑专业和医学学科的热点话题、前沿进展、重要成果,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动自发地学习,以提高专业学术鉴别水平。二是培养编辑的创新能力。提升其对稿件创新性、原创性的辨别能力,分析其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在选题、审稿、组稿、编辑加工中的质量把控主动性。三是培养编辑的沟通交流能力。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年轻编辑融入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群体,加入科研团队,多参与医学领域的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增强在学术群体中的融入度和参与度,加强与作者、读者的沟通协调,由“静态式”办公变为“动态式”办公;由被动接收稿件发表,变为主动约稿、组稿。四是培养编辑统筹协调能力。组织线上征文比赛、不同类别线上线下学术活动、遴选青年学者编委和资深专家推荐的能力,加强高校期刊作者的凝聚力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