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期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2:20:35

工业期刊

工业期刊范文篇1

一、广告刊登手续

1.提供营业执照(副本)或复印件(加盖当地工商局证明)。2.凡广告中刊出获奖、注册商标、质量、专利等内容,请提供有关证明。3.本刊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及国家与上海市工商局有关法规规定审查广告的形式和内容。4.签订上海市工商局统一制定的广告合同一式两份。

二、广告费标准(参考价格:元)

三、广告截稿日期

每期广告出版前30天,即单月月底前(期刊双月月底前出版)。

四、广告费付款日期

在出版前30天转账至本刊。收款单位: 开户银行: 账号:

五、联系方式

地址:

邮编:

联系人:

工业期刊范文篇2

一、广告刊登手续

1.提供营业执照(副本)或复印件(加盖当地工商局证明)。

2.凡广告中刊出获奖、注册商标、质量、专利等内容,请提供有关证明。

3.本刊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及国家与上海市工商局有关法规规定审查广告的形式和内容。

4.签订上海市工商局统一制定的广告合同一式两份。

二、广告费标准(参考价格:元)

三、广告截稿日期

每期广告出版前30天,即单月月底前(期刊双月月底前出版)。

四、广告费付款日期

在出版前30天转账至本刊。收款单位:上海工微所科技有限公司开户银行:工行徐汇习勤路支行账号:1001228109004307822

工业期刊范文篇3

信息源收集费用降低的手段

采用价值方法中的ABC分析法进行信息源类型的筛选和抉择,目的就是要对可能收集的信息资源所花费用和信息资源本身功效进行计算分析比较,通过数据得出最佳的性价比率。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都采用“实际价值费用法”,即以所在单位需收集购买的信息资源数量的多少,所发挥的功能与所需费用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方法是通过调查收集馆藏资料在实现同样信息功能作用的情况下,选择其中最少量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从而达到降低费用的目的。收藏量与满足需要程度的关系以馆藏某一学科期刊为例,如图所示表明了收藏量与满足需要程度的关系。满足需要程度和学科收藏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两项相互依存,图中曲线显示,当学科收藏量在小于Q的一切值范围内,收藏量的多少与满足需要程度成正比,而且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学科收藏量大于Q的一切范围内,收藏量的增加与满足需要程度的变化率极小,无明显提高趋势,而是趋于平稳。可以看出,学科收藏量与满足需求程度并不是一味的相互制肘,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限制和限度,双方不能在彼此的变量中得到绝对平衡,亦即学科收藏量越大,并不是说满足需求程度就越高。这样的科学图示表明,在信息源收集工作中要有价值的意念和理念,要科学地对待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益。

信息源取舍的功能评分法

按照价值方法中的ABC分析法,采用“功能评分法(用户)”方案,将所要评价的信息源,按学科一一列举成表,请用户按照各类信息源对自己所能起到的功能作用和使用价值,对同类信息源中具体的信息资料进行一对一的评价比较打分,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目前,价值方法中的ABC分析法较常用的有0,1评分法和0,4评分法两种。并且采用现代科学价值工程理论中价值方法的计算定律:∑求和=n/2(n-1)[0,1评分法]、∑求和=2n(n-1)[0,4评分法]和价值工程理论中价值方法的横纵比较列表。0,1评分法(以信息源中期刊为例)。即将选择的所有期刊分类计分。重要的一种期刊打1分,次要的另一种期刊打0分。0,4打分法(以信息源中期刊为例)其原理与0,1评分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给分标准大有改进。在实施对同一类的各种期刊进行一对一比较时要注意:评为4分的是特别重要的期刊,评为3分的是比较重要的期刊,评为2分的是重要程度差不多相同的期刊,而次重要的期刊得1分,不重要的期刊得0分。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选择TS类(轻工业、手工业类)外文期刊7种,分别用A,B,C,D,E,F,G,表示,进行0,1评分法和0,4评分法的比较评价,以便决定期刊的取舍,为图书馆的馆藏采购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科学验证方法。以馆藏信息源中TS类(轻工业、手工业类)外文期刊7种(A,B,C,D,E,F,G)为例(如表2所示)。表2最后一栏中的∑求和=n/2(n-1)[价值工程理论中价值方法的计算定律]为检验打分结果是否正确的公式。注①:公式中n为所评分的期刊总数。在此,n=7,故∑求和=7/2×(7-1)=21,如果各种期刊通过功能打分后,将所得的分数加在一起等于21,说明打分正确,否则,就说明打分有错误的地方,应重新核对打分。注②:表中0和1都是用户评分时填写上的。在此,用户将7种期刊进行一对一的比较打分,横向从A……G为比较对象,纵向为A……G各种期刊比较后的得分。注③:表中箭头所示期刊重要性递次比较。结果:0,1评分法。A种期刊重要,所以得1分。而D种期刊与E种期刊比较,E种期刊重要,所以D种期刊得0分,其它期刊打分方法以此类推。然后将纵行每种期刊在横行中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出各种期刊用户功能评价的总分,通过每种期刊评价得分的多少来决定它对信息用户所起功能作用的大小和所能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程度。然后按照所要取舍的比率和得分情况,决定取舍。从上述打分结果看,如果要将TS类的外文期刊舍去1种,显然要舍去评价总分为0的G种期刊。如果要在本类中舍去两种期刊,就要舍去G和D两种期刊了,其它以此类推。用0,1评分法来衡定期刊,并没有比较出哪种期刊重要到什么程度或次要到什么程度,而一律用0分或1分来标定,期刊彼此之间的功能作用程度并不分明。为克服这一弊端,提高打分的准确度,需采用价值方法中的0,4功能评价打分法。0,4评分法仍以馆藏信息源中TS类(轻工业、手工业类)外文期刊7种(A,B,C,D,E,F,G)为例。通过这种方法打分,其结果就与0,1打分法大不相同(如表3所示)。表3最后一栏中的∑求和=2n(n-1)[价值工程理论中价值方法的计算定律]为检验打分结果是否正确的公式。注①:公式中n为所评分的期刊总数。在此,n=7,故∑求和=2×7×(7-1)=84,如果各种期刊通过功能打分后,将所得的分数加在一起等于84,说明打分正确,否则,就说明打分有错误的地方,应重新核对打分。注②:表中0和1都是用户评分时填写上的。在此,用户将7种期刊进行一对一的比较打分,横向从A……G为比较对象,纵向为A……G各种期刊比较后的得分。注③:表中箭头所示期刊重要性递次比较。结果:0,4评分法。从上述打分表看,如果在TS类外文期刊范围内舍去两种期刊,利用0,1打分来决定,要舍去G种期刊和D种期刊;而通过0,4功能评分法打分后,从结果上看,不仅明晰了各种期刊之间相互重要的程度,而且在对期刊的取舍上扩大了选择范围。对表3而言,G种期刊舍去可以定论,而在决定另一种期刊时,既要考虑D,F之分差(仅差1分),也应考虑两种期刊的价格差。在对信息用户发挥功能作用差不多相同的两种期刊中,舍去费用高的一种期刊,费用的降低效果也就更为明显。所以说,0,4打分法较0,1打分法更为实际合理,而且采用起来也更为灵活。3.3综合价值评估法综上表明,价值方法是将某一事物所能发挥的功能与获得这一事物所需费用进行综合比较,然后,再通过0,1功能评分法或0,4功能评分法对同类中各种期刊实施功能评价,进而综合考虑决定取舍。再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收集采购的TB(一般工业技术)、TE(石油、天然气工业)、TQ(化学工业)、TS(轻工业、手工业)各类专业的7种期刊为例,同样以A,B,C,D,E,F,G为比较对象,采用0,4功能评分法进行价值方法评估,结果见表4: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果单凭功能评价打分的结果来决定取舍期刊(舍去功能评价得分最少的),那么,TB类应舍去G种期刊,TE类应舍去F种期刊,TQ类应舍去A种期刊,TS类应舍去E种期刊,若将所需费用与功能作用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情形就不同。从TB类看,虽说G种期刊功能得分少,但它所需的费用也少,舍去它对整个费用的降低意义并不大。如果从功能作用与费用支出两方面考虑,保留G种期刊,而从其它相对比较功能得分少,费用支出大的期刊中选择应舍去D种。这样做,既能在规定要求满足用户的情报需求,又能使收集费用大大下降,价值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科学管理的价值理论应用非常广泛,利用其价值方法对现代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可以厘清成本与使用的关系,对信息提供方和信息需求方都能够起到“互赢互知”的促进功效,实现信息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本文作者:金泽龙工作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期刊范文篇4

一、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总体情况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挑战与机遇并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林业科技核心期刊陆续开始尝试利用新媒体服务期刊影响力提升。本文主要对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门户网站、开放获取、在线搜索、E-mailAlert、RSS订阅、优先出版、在线留言咨询、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平台、Endnotestyle输出、分享至社交平台、二维码、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微信读者交流群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与分析。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目前应用的新媒体主要有13种,其中官方网站、在线搜索、开放获取、Endnotestyle输出、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较为普遍,占比超过80%;其次是RSS订阅和E-mailAlert,占比分别为54.5%和40.9%;在线留言咨询、分享至社交平台、微博、二维码、优先出版、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平台等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使用率依次降低;QQ或微信读者交流群功能及专属客户端的功能尚未受到关注,使用率为0。从上可知,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的发展进程整体较为缓慢,使用类型较为单一,与纸刊的融合程度较低,总体上呈现“少而散”的特点。

二、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典型新媒体应用情况

笔者选取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应用较多的7种新媒体平台,具体分析其应用情况、特点及问题。1.官方网站。门户网站是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宣传展示杂志风采的重要媒介,也是读者和作者了解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重要渠道之一。所有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均有自己的门户网站,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期刊概况、投稿指南、编委会、联系方式等信息。然而,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官网认证率不高,仅为63.6%,在所考察的22种期刊中还有8种的官网未完成这一认证。这些建设水平低、未进行认证的期刊网站给予不法分子假冒网站、诱骗科研人员投稿、缴纳审稿及发表费等,对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2.开放获取。开放获取(OpenAccess,OA)的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研究表明,开放获取可以显著提高文章的应用率。虽然22种林业核心科技期刊的论文当下均提供了开放获取,但《木材工业》和《林产工业》直到2019年6月份才开通此项服务,《林业资源管理》的论文并非在本期刊的网站,而是在中国林业网上提供开放获取服务。此外,仅有7种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同时提供了HTML格式和PDF格式论文的开放获取,占比仅为31.8%。3.优先出版。优先数字出版是指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仅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种林业科技核心期刊采用了优先出版,占比仅为13.6%。4.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平台。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实现了无纸化期刊论文生产与管理全过程网络操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期刊质量、方便作者实时了解文章最新动态、推动文章在移动端和PC端的阅读和传播。林业科技核心期刊中仅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和《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采用了这类平台,占比仅为9.1%。5.Endnotestyle输出。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可极大方便科研人员检索、管理和引用文献,因而被科研人员广泛采用。而文献信息导入Endnote软件需要符合其规定的格式要求,因此,若期刊编辑部为每篇发表的文献提供符合Endnote要求的著录格式,可为科研人员提供较大便利,同时也提高了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概率,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很有帮助。目前,林业科技核心期刊中有20种期刊提供了Endnotestyle输出服务,占比为90.9%;有15种期刊同时提供了中英文格式的Endnotestyle输出服务,占比为68.2%;仅有《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尚未提供该服务。6.分享至社交平台。科技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价值在交流与分享过程中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因此,国外顶级科技期刊均非常重视论文的传播和交流,通常设置了Twitter、Facebook、LinkedIn、Mendeley、Google+等社交媒体的转载和分享功能,对论文的扩散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反观我国的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目前仅有7种启用了文献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功能,占比为31.8%。7.微信公众平台。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因其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及成本低等优势迅速应用于各领域。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普遍意识到了微信公众平台对于期刊影响力提升的积极作用,仅有《西部林业科学》、《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种期刊尚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率达86.4%。通过进一步调研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现状发现,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绝大部分在2016年以后才开始启用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类型有服务号和订阅号,占比分别为47.4%和52.6%,绝大部分公众号完成了认证,认证比率达84.2%。从推文频次来看,绝大部分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推文频次极低,尚无法保证每周更新一次的频率,仅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业工程学报》《木材工业》《林产工业》4种期刊推文频次超过10条/月。从推文内容来看,绝大部分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主要以期刊目次和编辑部动态为主,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业工程学报》和《世界林业研究》还定期期刊论文;而《木材工业》和《林产工业》微信公众平台已超越了纸版期刊的报道范围,经常推送行业新闻、会议通知、人物访谈、政策标准专利动态和技术进展等。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识较为迟缓,虽然大部分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盲目跟风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但运营状况惨淡,并未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以提升期刊影响力。

工业期刊范文篇5

1.投稿

在此时我就要了解有关工业锅炉期刊投稿的正确方式,以及期刊的投稿的最佳的方式来进行论文的投稿,这样对于论文被编辑部人员看到审核的几率就会比较大一些。

2.编辑初审

编辑部一般会进行登记处理,并安排相关栏目编辑初审,编辑对论文的格式、内容是否适合杂志刊发等审核,并通过相应的方式反馈给作者,一般来说工业锅炉期刊的初审时间大都在10-30天左右,初审后,编辑部会召开会议,讨论初审通过的每篇文章的审稿理由。

3.专家外审

通过编辑部初审的稿件,为了确定研究的最新情况及成果的正确性,杂志社有自己的专家审稿团队,即了解相关领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的学者,初审通过的稿件会以“匿名”方式发送给专家进行审稿,审稿专家在一定时间内给予审稿回复,编辑部综合多位(2-3名)专家的意见确定外审的结果,时间较长一般为1-2个月。

4.主编终审

工业期刊范文篇6

1林业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

1.1人才建设。为调研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建设情况,我们走访了大部分主流林业科技期刊编辑部,经了解发现林业科技期刊编辑部尚未建立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大部分林业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由杂志编辑兼职运营,没有系统规律的运营计划,只是在纸版期刊出版之余,简单一下编辑部的动态和论文目录。需要指出的是,《木材工业》《林产工业》《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林业工程学报》4家编辑部均安排了1名编辑负责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初步形成了系统规律的运营状态;但是由于专业局限,传统编辑并不擅长美编、设计、文案撰写、商务推广等新媒体工作内容,且还需要完成杂志社安排的其他日常工作,精力有限,并不能全力开展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探索。1.2平台构建。通过逐一关注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对其建设现状及运营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开通公众号的时间较晚,新媒体意识觉醒缓慢,绝大部分期刊是在2016年以后陆续申请注册微信公众号的。其中,服务号和订阅号分别占47.4%和52.6%,认证比率为84.2%。目前绝大部分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均设置了自定义选单,内容主要是网络期刊的在线浏览、稿件的在线查询,以及编辑部动态、期刊简介、联系方式等期刊信息。只有《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和《西北林学院学报》的公号未设置自定义选单。尚未有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公号利用平台的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综上所述,目前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水平较低,平台的定位尚停留在服务纸版期刊的层面,以论文、文章投稿和稿件查询为主。1.3推送内容。对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的推文情况进行了统计(表1)。由表1可知,从推送频次来看,绝大多数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推文频次过低,每周尚不能保证1篇文章。《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木材工业》每2天1篇文章,《林业工程学报》和《林产工业》的发文频次较高,基本上每天都有更新。从推送内容来看,目前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以纸版期刊的目次及编辑部的日常动态为主,部分期刊还挑选了科技论文进行推介;但都基本上是将原文照搬至微信公众号上,并未根据移动端微信平台的特点和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深度二次加工。因此,大部分林业核心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阅读数偏低,少则几十,多则三五百,篇均阅读数尚处于较低水平。《木材工业》和《林产工业》微信公众号报道内容范围已扩展至行业新闻、行业政策、标准、专利以及行业人士的专访等,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选题和策划能力较弱,基本上是以转发纸版期刊的论文或编辑部日常动态为主,林业科技成果的宣传推介力度很小,尚未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期刊在传播科技成果,进而促进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桥梁纽带作用。

2利用微信公众号促进成果转化的策略

2.1加强人才建设。1)设立专职运营人员。大部分林业科技期刊编辑部较弱小,且由于体制机制原因,人才引进方面受限制;因此,可以在编辑部内部安排1名青年编辑专职负责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并利用自身便利条件,在所在高校或科研机构聘任1~2名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美术功底及文案撰写经验的学生兼职,利用业余时间来配合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如此初步形成了1个小型运营团队,且综合人力成本较低。由青年编辑牵头,负责制定团队管理考评机制及运营计划,并分配任务,培训兼职学生。2)加强运营人才培养。林业科技期刊管理人员应给青年编辑更大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加强对微信公众号运营负责人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鼓励积极参加期刊行业新媒体方面的培训会,同时还可选择参加其他行业新媒体运营经验交流会,借鉴不同行业的运营理念,以此提升新媒体运营经验和技巧;二是鼓励持续学习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方案以及通知等,密切关注最新变化,用以作为公号运营的准绳,及时调整运营方向和策略;三是鼓励定期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行业会议等产学研用的交流活动,掌握前沿学术研究和最新行业需求,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建立稳定的联系。2.2优化平台功能。1)总体原则。打破纸版期刊的局限,以“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连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各类成果转移转化要素,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2)功能设计。依托微信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功能,应针对科技成果的供方、需方的不同需求,对林业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进行模块化设计,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科技成果查询系统应通过高级开发后链接至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科技成果展示平台,便于用户根据需要通过关键词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成果信息;技术需求系统可将日常采集得到的行业技术需求,通过图文形式链接至此系统内,分类整理,定期更新;互动交流系统,建立微信交流群、微社区、微论坛等科技成果供方、需方及中介结构交流平台,并有效链接至互动交流系统内,实现导流与共享。2.3丰富推送内容。1)密切关注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方针政策。国家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根本遵循和政策保障。因此,林业科技期刊应予以密切关注。可针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所在学科的实际情况,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家进行全方位解读,或就成果转移转化供需双方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行业领导和专家进行深度采访,最后以图文或视频形式。2)围绕用户需求,定期先进适用林业科技成果。林业科技期刊应该结合所在学科特点,围绕目标用户的需求,遴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科技成果、中国林学会和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等相关学会和协会鉴定的成果、林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公布的成果以及企业自主研发的成果等,以适合移动端的传播形式,从不同角度加以呈现和,加强科技成果宣传推介,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林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3)聚焦林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采集企业技术瓶颈进行招标。林业科技期刊编辑都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聚焦当前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深入行业一线调研林业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与企业建立技术信息共享机制,定期采集企业的创新需求,并在微信公众号进行公开招标,促进林业技术招标、交易市场的稳步发展。4)针对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难点,提供咨询服务。林业科技期刊编辑应与我国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林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等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拥有雄厚的“产学研用”资源;面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我国林业科技期刊编辑部可以充当“中介”的角色,为从事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相关人士提供咨询辅导服务,加强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5)与纸刊相互配合,实现科技成果立体化传播。林业科技期刊编辑部在文章初审和选题策划时,应对具有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的成果有所侧重,酌情在纸刊开辟“科技成果”专栏,刊登具有一定推广潜力的创新实用技术,并定期收集科技报告、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加强林业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关联。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员应对纸刊报道的科技成果内容,结合微信的传播特点,进行二次编辑加工后,及时予以,与纸刊相互配合,弥补纸媒的局限,实现对科技成果立体化传播。运营人员还应深入分析微信的传播效果和用户的阅读需求,据此指导纸刊“科技成果”专栏的选题策划和报道方向。

工业期刊范文篇7

《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而成,属于民间性质;而《统计源期刊》由国家科技部委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具有一定官方性质。

2、学科分类原则不同

两者都采用分学科统计评价指标数据的方法。学科划分对期刊评价结果影响很大,学科划分过大,小学科学术性强的期刊会被淹没;划分过细,小学科的一般性期刊就会进入核心区。《总览》基本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划分学科,同时考虑学科期刊的数量、期刊性质等多种因素,共设学科类目74个。《统计源期刊》则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的学科分类原则,同时考虑综合性期刊情况及各学科期刊数量与学科性质差异,增设了综合类和理工大学、工业综合类、管理学类,对农业学科及医药卫生类学科作了进一步细分。

3、期刊的来源与范围不同

《总览》以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统计文献量总计达943万篇,涉及期刊1.2万种,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定性评价,取各学科专业期刊数量的15%和进入统计的期刊数量的2%,共评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科(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与自然学科(医药、农业、工业技术等),但未收录港、澳、台及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

《统计源期刊》来源期刊的选择综合参考了国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国内期刊的情况及国内已有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国内大型检索工具、各学会学报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种期刊表,并征询了专家意见,每年根据期刊文献的被引用情况等因素对来源期刊表进行一定的调整。期刊入选原则是:①期刊文献的同行评审;②期刊文献计量指标;③期刊的社会和学科影响;④期刊文献是否反映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⑤照顾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⑥适当的地区性考虑;⑦在国际和国内的显示度。《统计源期刊》仅包括国内出版的科技类期刊,包括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但不包含社会学科期刊。

4、评价指标体系不同

《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核心期刊选择了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专家定性评审力度大,共选聘1871位评审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而《统计源期刊》定性评价力度相对小,虽然经过一定的同行评审,但以定量研究为主,强调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004年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两部分共15项指标:①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主要显示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②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通过来源文献的统计分析,全面描述该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状况和科学交流程度。

5、收录期刊数量不同

《总览》核心期刊表收录期刊总数1798种,其中生物科学类44种,医药卫生类223种。《统计源期刊》收录期刊总数1576种,其中生物科学类51种,医药卫生类423种。223种生物医学期刊既是《总览》中确认的核心期刊,又是统计源期刊。两者在特种医学、耳鼻咽喉、皮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儿科、妇产科、口腔医学、外科、皮肤与性病等学科类目中所收刊种完全一致。

6、出版周期不同

《总览》每4年出一新版,出版时间比数据统计大约滞后2.5年,反映期刊变化不够及时。《统计源期刊》每年更新,能够较快反映期刊发展动态。

工业期刊范文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江苏省通过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和第二批学术期刊认定的237家科技学术期刊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医药卫生、工业机械与化工等多学科,科普类等非科技学术期刊不是本次研究对象。考虑到这237家科技学术期刊的学科领域分布广、期刊层次高低不一、数字化程度差异大,本研究选取了网络期刊数据库、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等各类大中小型期刊社最易于开展且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数字出版方式作为调研内容,同时也易于检索获得统计数据。为全面获取上述237家期刊的数字出版情况,本研究通过在网络期刊数据库、互联网、微信、新浪微博检索期刊名称、浏览查询相应信息,从而获得相关统计数据。在实际调研中,1本杂志因无法搜到相关信息,故被列为无效样本。因此,本研究收集到的有效样本为236家,调研时间截至2019年11月。针对这236家有效样本的调研数据,本文先进行总体分析,再依据主办单位类型、行业领域和刊物级别,开展进一步的分类分析。

2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

2.1网络期刊库出版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三大网络数据库,调查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提供期刊信息和全文收录的情况。结果显示,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95%以上都在知网、万方、维普提供期刊信息;在全文收录方面,中国知网占比98.73%,万方占比90.68%,维普占比75.85%。有部分期刊只能在万方和维普查到期刊信息,但是无法下载全文;采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有72家,在所有236种期刊中占比30.51%。

2.2门户网站

根据期刊名称在网络上检索门户网站开通情况,发现在全部236家期刊中有158家开通了门户网站,占比达到66.95%。针对已开通门户网站的158家期刊,浏览和统计其门户网站的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开放程度和在线办公四大类共计12个指标的相关数据。2.2.1静态信息在开通门户网站的期刊中,有基本信息的期刊占97.47%,有投稿指南的期刊占93.67%,有征稿启事的期刊占78.48%。2.2.2动态信息有期刊导读的期刊占78.48%,有期刊动态的期刊占78.48%,最近1个月内有页面更新的期刊占84.18%。2.2.3开放程度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门户网站提供全文开放的虽然占到74.68%,但网站信息更新慢,只有13.29%的期刊及时更新了最近1期论文。2.2.4在线办公有90.51%的期刊开通了在线投稿平台,其中开通在线编辑和在线审稿的期刊分别占78.48%和84.81%,而开通在线征订的期刊仅占22.15%。超过一半以上的期刊采用了在线采编系统,用于投稿、审稿和编辑,但是在线征订功能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2.3微信公众号

根据期刊名称在微信上检索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情况,发现全省236家科技学术期刊中,有82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占比为34.75%。针对这82家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的提供功能和推送内容,通过关注微信号浏览自定义菜单和历史消息进行调查。在提供功能方面,提供论文检索的期刊有42家,占已开通微信公众号期刊的51.22%;提供稿件查询的有46家,占56.10%;提供目录查询的有47家,占57.32%;提供过刊浏览的有55家,占67.07%;提供资讯推送的有73家,占89.02%。在推送资讯的内容方面,主要以期刊目录和研究进展为主,分别占开通微信公众号期刊的58.54%、63.41%。另外,这些期刊也会推送会议(培训)通知、征稿启事、征订启事、编校知识等资讯。通过对微信公众号历史信息的浏览和统计,调查了2019年9至11月的推送频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期刊都是不定期推送消息,平均推送频率低于每周1次。推送频率较高的有《科学养鱼》《涂料工业》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1次且每次超过2条;《林业工程学报》微信公众号每2天推送1次且每次超过2条。

2.4官方微博

根据期刊的名称在新浪微博上检索期刊开通微博的情况,发现仅21家(占8.90%)开通了官方微博,其推送内容也以征稿启事(38.10%)、期刊目录(23.81%)、研究进展(23.81%)、会议(培训)通知(19.05%)、征订启事(4.76%)为主,而且信息更新滞后,最近一次更新大多集中在2015年前后,近几年官方微博持续有更新的仅《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涂料工业》《地质学刊》《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等少数期刊,且微博条数有限,内容多为转发,原创较少,基本处于弃用状态。

3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3.1数字出版类型单一,依赖网络期刊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出版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已成为期刊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然而,从上文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网络期刊库,自建库较少。由于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最初是在技术提供商的推动下进行的,目前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也是中游的数字技术服务商,江苏绝大多数期刊的数字出版也都依赖于网络期刊库,知网、万方的全文收录比例均超过90%。相比之下,大部分期刊社由于内容资源较少,内在动力不足、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等原因,期刊门户网站的开放获取、自建数据库、集群平台建设等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建设运营比例较低,没有形成规模,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3.2新媒体数字出版尚处于起步阶段

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是近年来最流行的移动新媒体平台之一。微信公众号虽比微博上线时间晚,但开通率更高、操作与运营简便,已逐步赶超微博而一跃成为影响力最大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之一。目前,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较少采用“两微一端”的数字出版模式,仅有34.75%的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8.90%的期刊开通了官方微博。受限于较高的建设及维护费用,期刊社自建APP的比例更低。多数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都能提供目录查询、过刊浏览、资讯推送等基础功能,但很少能进一步深挖功能开发、交互式服务等增强性功能。在推送信息上,存在推送不及时、更新频率低等问题,运营效果也有待加强。江苏科技学术期刊开通官方微博、APP的比例较微信公众号更低,且定位类型单一、同质化严重、资源集成程度低。由于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且较难实现盈利,期刊已开通APP的维护和更新基本属于停滞状态。

3.3数字资源的开放与利用不足

目前,江苏省只有30%的科技学术期刊实现了知网的优先出版,仅有50%的科技学术期刊在门户网站上开放了已出版期刊的全文数据,但是仅有8.9%的期刊提供最新论文数据,绝大部分期刊更新全文数据存在较大的延迟,甚至有个别期刊的全文数据还停留在网站建设时初次更新的数据。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除了在资源开放和共享方面存在不足和滞后外,还缺乏对期刊内容的挖掘和利用。“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超过两成的科技期刊有数字出版的相关收入,并且比例不断增大,其中数字出版总收入有所增长,但一直在2.4%~2.8%波动,占期刊出版总收入的比例较低。数字出版渠道较为单一,普遍依靠网络期刊库,数字出版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数字出版产品运营模式,在数字出版产品的和分销服务建设方面还显得较为薄弱。

3.4数字出版规模不大,发展不均衡

江苏不同主办单位类型、刊物级别和行业领域的科技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发展状况并不均衡。从刊物主办单位类型来看,江苏省高校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开通门户网站的比例高达82.05%,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主办单位的期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包括医院)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比例为38.89%,稍高于其他类型主办单位的期刊。从行业领域来看,地矿与天文类、学报综合类、医药卫生类的期刊在数字出版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而工业机械与化工类、科技信息与教辅类的期刊则表现较弱。从刊物级别来看,无论是从门户网站的运营、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还是知网优先出版的应用方面,被国内外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期刊都要比普通期刊做得更好。江苏高校云集,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依托于本校优势学科,为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普遍重视期刊的数字出版。随着在核心期刊上成为高校、科研机构职工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课题结题、学生毕业和获取学位的重要考核指标,对核心期刊的重视度和认可度逐步提升,江苏核心科技期刊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一方面,为了提高科技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学术品质的提升和学术内容的传播倍受重视;另一方面,核心期刊具备更好的资源条件来保障数字出版。目前,江苏已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卫生、地矿类为代表的期刊群。这些期刊的学术质量较高,重视学术传播和期刊影响力提升,在数字出版方面也走在了前列。相比之下,其他行业领域科技学术期刊尚未在数字出版上取得较好的成果。

工业期刊范文篇9

1科技期刊的困境

《油脂工业译丛》创办于1957年,1978年发展成为《日用化学工业译丛》,经原轻工业部批准,于1979年正式列入国家出版计划,由邮局正式向全国发行。1989年改为双月刊,1990年开始承接广告业务。1995年,《日用化学工业译丛》改版为《日用化学品科学》。20世纪90年代,《日用化学品科学》发行量最多时达2万份。这个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期刊的“黄金时代”,当时新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而传统期刊日渐落寞。传统纸质媒体发行量逐渐减少,间接影响了其广告业务。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变化,更多地通过新媒体获得信息,科技期刊的读者群大量流失[3]。我国科技期刊压力不小。激烈的市场竞争、数字化阅读兴起等因素对科技期刊发展造成层层阻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达8.54亿人,上半年新增网民共计259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1.2%,较2018年底提升了1.6个百分点[4]。其中农村网民达2.2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6.3%,较2018年底增加305万人;城镇网民达6.3亿人,占比达73.7%,较2018年底增加2293万人。随着网络时代的加速发展,电脑使用率出现下降趋势,手机成为人们的“新宠”。可以看到,科技期刊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主要来自新媒体。一方面,新媒体使用方便,形式不拘一格,个性化强。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电子杂志、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都有其独特之处。另一方面,网络、智能手机等终端系统把用户紧密地连接起来。由于互联网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深受影响,科技期刊走下坡路或许成为一种必然。另外,科技期刊还存在选题不精的问题。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编辑部开始使用大数据。大数据最本质的应用就在于预测,如何运用大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读者数据,了解读者知识结构和兴趣点,进一步明确读者群的定位,如何利用该工具准确把握行业热点,组织真正具有前瞻性的选题,是编辑人员需要考虑的。

2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创新

在新媒体的挑战下,科技期刊必须熟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内容和形式、办刊理念上寻求改变和创新。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期刊和新媒体的融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期刊自身的品牌和平台优势也应该大力挖掘,要改变传统的办刊思路,不断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1发扬优点并弥补不足

新媒体的优势:首先,传播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即时、即时接收,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传播;其次,可加入图片、声音、视频等元素使其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再次,互动性强,比如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传播平台,人们可以就自己喜欢的内容与作者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新媒体信息量丰富,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便于资源共享。科技期刊的优势:首先,有较高的权威性、影响力、严格的出版程序,是一些新媒体无法轻易取代的;其次,科技期刊蕴含的资源丰富,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运营模式和规范的管理机制;再次,尽管人们越来越多地运用手机或者电脑阅读,但还有一部分人仍习惯于阅读纸质出版物。当然,新媒体也有着自身的缺点,其原创内容少,娱乐性强。新媒体人应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所了解。要紧跟行业趋势,创新办刊理念和内容,只有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此,《日用化学品科学》首先在理念上做了改变,更加贴近市场、贴近读者,如设置了“行业经纬”“热点关注”“高层聚焦”等栏目,请行业专家教授做专题讲座,对日化行业热点进行分析解读,这些文章深受读者欢迎。充分发挥主办主管单位的优势,及时报道日化行业的发展情况。通过刊物辐射出国际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会议(ICSD)、中国日用化学工业论坛、中国国际个人护理用品原料包装机械展览会(IPE)等会议传播形式,既扩大了刊物的影响力,体现了刊物的社会效益,又增加了其收入,体现了其经济效益。无论是在轻工业欠发达的山西,还是在相对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环渤海经济带,《日用化学品科学》都在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在这些地区的日化行业都有着很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总之,与其坐等来稿、闭门修稿,不如放手一搏。《日用化学品科学》充分利用其优势,紧跟日化行业发展的潮流,在内容上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给读者新的感觉。在形式和内文排版上求改变。期刊最吸引读者的地方是内容,但简约大方的封面、美观新颖的版式等也是一本期刊不可或缺的要素。期刊的形式是随着时代、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为了获得更多作者和读者及广告客户的青睐和认可,《日用化学品科学》编辑部从2015年10月开始着手研究并决定对杂志进行全彩印刷,确定其尺寸为210mm×297mm,用纸为157g铜版纸和80g铜版纸,工艺为四色印刷,覆亮膜和采用无线胶订工艺。在内文呈现方面,编辑部参考大量期刊设计风格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创新。为了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选择了北京一家实力雄厚的排版公司进行排版,力求提升期刊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改版后在保证期刊所承载内容质量的同时,将封面和内文都做得美观大方、简洁明了。进入21世纪后,为了顺应互联网带来的新形势,《日用化学品科学》也在数字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将每期刊物在出版后第一时间上传网站,第一时间将订阅电子版送达读者手中,把期刊文章价值最大化。2000年建设网站并顺利上线运行,网站点击率逐年上升,期刊每期的文章都能够在网站上检索到。2012年开通微博并建立了《日用化学品科学》QQ群,将行业、作者、读者密切结合,这也是数字出版转型模式的探索。通过这种模式解决了一部分稿源问题,随着点击率的上升,网络广告收入越来越高,成为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齐头并进。

2.2充分依托理事会扩大期刊影响力

科技期刊的独特资源还在于其专业影响力。而如何利用和扩大影响力,获取经济社会效益,是每个编辑人员需要考虑的。《日用化学品科学》具有深厚的日化行业资源,一直以来,编辑部与日化行业业内人士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期刊本身的发展做工作?通过市场调查,为了提升企业影响力,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企业愿意投资协办科技期刊,而科技期刊可以从广告宣传服务方面给予企业方便,达到双赢的局面。2014年编辑部开始着手招募期刊协办单位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于2015年7月确定了《日用化学品科学》首批协办单位名单,2016年协办单位数量超过了50家。为了更好地发展与维护协办单位,2017年7月18日,《日用化学品科学》理事会在广州应运而生,首批加入理事会的单位超过70家。期刊理事会是期刊与理事单位进行联系、合作、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各理事单位之间沟通信息、整合资源、拓展项目的互动平台。要充分地依托理事会,建立更为健全的决策机制、学术交流机制,为理事单位搭建好服务平台。要根据日化行业特性、期刊创造性开展工作,充分调动理事单位的活动参与积极性。理事单位参与了国际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会议,中国日用化学工业论坛,中国国际个人护理用品原料、包装、机械展览会,洗涤剂基础知识和配方技术培训等。此外,一些理事单位也加入了期刊编委会。上述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期刊与理事单位的联系,理事单位也由此扩大了眼界,开阔了思路,通过交流,各理事单位之间也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同时,期刊获得了一些高质量的稿件,提升了其影响力,扩大了其知名度。另外,编辑部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接触企业科技人员,及时了解理事单位研发、生产的最新状况,有利于期刊扩大选题策划范围、优化稿源,使刊物内容更贴近市场。

工业期刊范文篇10

科技期刊的文化历史渊源

生产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伴而生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发现生产与精神文化是相伴而生的。远古的人们在求生存的捕猎活动中,发明了各种简单工具。在生产分工、相互合作及交流中,逐步形成了语言,提炼和总结出了种种知识和经验并传播、传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铜器。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工具的使用和社会分工进一步实现,促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甲骨文、金文随之出现并逐步发展。使中国进入了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时代,文明程度得以大大提高。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农耕农作和小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阶段之后,终于迎来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电力、电子和信息时代的先后到来,使人类的想象力像插上翅膀一样,在大自然中矫健地翱翔。理论的系统化、学科的多样化,知识的普及化、组织的社会化为期刊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学术思想的争鸣、交流和对文献与记载的需求也促进了期刊的应运而生。期刊的出现是学科文化发展的标志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进入17世纪后,以书籍和通信为媒介的科学交流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和要求[3]。图书的不便之处在于它不能及时地发表实验和观察的结果,因为出版一本著作往往是在实验者积累了若干研究成果之后才能考虑的。科学著作的出版除了费时长以外,耗资巨大、效果有限。而当时通行的学术通信方式虽然比较及时,但它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方式。这样,就使得许多科学发现、有价值的学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发表而湮没。因此,需要有一种新型出版物媒介来完成科学交流的使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应运而生。1665年1月法国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期刊《学者周刊》;紧随其后,1665年3月英国出版了《哲学汇刊》[4]。不久,在意大利、德国、荷兰、丹麦等国也相继出现了一批科学期刊。到17世纪末,大约有30多种各学科期刊在欧洲各地出版发行。在中国,18世纪末,乾隆年间,随着苏州地区手工业逐渐兴盛起来,使得那里人流密集,各种讲学活跃。当时许多名医,以医会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析疑赏奇。我国最早的期刊——《吴医汇讲》也随之而生,对当时江南一带中医学术经验交流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5]。1900年,一本以化学学科为主的期刊——《亚泉杂志》在上海出版[6]。同样,这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它紧跟世界化学界的动态,致力于国人化学基本知识的“扫盲”,积极介绍化学前沿发现,为近代化学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航天文化对航天期刊发展的影响

给与航天期刊深厚的底蕴目前,仅由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主管的公开发行的航天科技期刊就达50种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20世纪70、80年代创刊的,这也客观地反映出航天事业在那个时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70年代初最早创刊的《飞航导弹》、《宇航工艺材料》、《空间电子技术》、《导弹与运载技术》、《红外与激光工程》、《微电子学与计算机》、《强度与环境》、《现代防御技术》等一批专业期刊随着航天科技的崛起,就像雨后春笋一般纷纷问世[7,8]。应该看到,他们的诞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956年航天事业创建到第一种航天期刊的诞生走过了10几年的漫长道路。创业初期,伴随着科研活动的开展、科学试验的进行,科技人员需要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科研院所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定期的交流材料和内部出版物,即正式期刊的雏形。它们的出现本身就散发着航天文化的特殊气质,那就是后来被人们总结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9]。在排除了的干扰之后,航天期刊终于正式登台。创刊初期,从整体上看,办刊条件艰苦;专业编辑人员匮乏;编辑排版手段落后。但是,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赋予了航天期刊强大的生命力。伴随着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中国航天开始为世人瞩目。紧接着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地球同步卫星的定点成功,各种战略和战术防御型导弹试验成功等航天成果的不断涌现。在航天成就的鼓舞下,编辑人员不畏艰苦,以航天精神为动力,努力创造条件办好航天期刊,不仅使其发挥出发表文献与交流的功能,同时也形成了航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文化。许多老专家亲自为期刊撰稿,他们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一线科技人员也踊跃在期刊上发表实验成果,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实践说明,正是这样的总结和交流,使得航天科技与管理日臻成熟起来,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纵览航天期刊,可以将它的文化本质概括为以下几点。(1)科学实践的结晶,理论历练的熔炉,知识与经验的记载。(2)航天精神的体现与见证。(3)企业文化传播与倡导的园地。(4)与外界交流合作的平台。给与航天期刊鲜明的特色深厚的航天文化底蕴使航天期刊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鲜明的特色呈现在世人面前。外表朴实无华,内容主题鲜明;航天人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航天期刊的编辑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20世纪70、80年代,在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办刊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科研经费十分紧张,仍然拿出一些经费来办期刊,就显得十分珍贵。编辑们懂得,绝不是为了办刊而办刊,而是要让期刊为科研攻关、系统管理服务,要用有限的经费来办出高质量的期刊。为此,编辑们想尽办法。例如:有的期刊封面常常是全年一次印刷,然后每期套印刊期号。这样,既保持了封面统一庄重,又节省了每期分次印刷的费用。还有,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发表更多的文章,编辑要求作者语言简洁,直述主题。来稿后,编辑认真审读,精心编排,尽量杜绝那些繁赘的文字表述。长此以往,航天期刊逐渐形成了一种朴素而简明的学术风格。内容充实丰富,专业分工明确航天事业是综合的大系统,涉及的领域之多,学科之众,造就了航天期刊的多样性。在50多种期刊中很少有专业学科重叠的现象,即使是相同的领域,而侧重面又有所不同。它们分布有序,覆盖面宽泛。从科学技术到工程材料,从综合管理到质量标准,从军民两用到科普宣传,从国际交流到未来决策,应有尽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航天界面临的共同课题和新兴领域不断涌现。例如:在空间碎片研究、深空探测等方面都是国际航天界越来越关注的领域。目前,我国尚没有这些方面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问世。航天期刊的丰富得益于航天事业的发展,随着航天领域的不断拓展,航天期刊方阵还会不断发展壮大。学术水平较高,撰稿与编辑严谨航天事业是充满高科技和高风险的事业。航天人在科研实践中培养起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质量问题归零的工作作风和方法也体现在期刊工作中。撰稿人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做学问,以《宇航学报》为代表的一批学术、技术类期刊,载文水平较高,交流价值较大,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编辑工作者严格把关,在编辑过程中严格执行编辑规范,对于拿不准的技术问题,反复与作者沟通,保证不留差错,不留遗憾。

航天期刊对于航天文化的贡献

航天期刊是体现航天文化的园地文化本身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她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来表现。人们的传统习俗,需要以某种仪式或节日来传承,像清明节、黄帝陵祭拜仪式等等;文学艺术,需要适当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如戏剧、音乐、诗歌。作为航天文化的组成部分——航天科技思想,在科研生产实践中,以图纸、方案、标准等形式得以体现;航天系统的管理理念则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等形式来实现。航天期刊在固化科研与管理成果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例如《:航天标准化》作为专业期刊,定期刊登有关标准的制定、与实行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及时规范和指导这方面的工作,而有关研究、探讨的文章又不断发展和丰富标准化的思想;《航天工业管理》作为管理层阐述管理理念,探讨管理机制的论坛,发表了大量领导讲话、各种规章以及相关的探讨文章,对于系统管理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上水平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航天期刊成为传播航天文化的重要渠道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祖国的航天事业也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不仅工业界的朋友关注,普通百姓也十分关心,都想多知道一些航天方面的情况与知识。一旦有新的型号发射,航天常常成为人们炙热的话题。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合作愿望也想多了解中国航天。为了向外界宣传中国航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原名为《世界导弹与航天》的期刊于九十年代初更名为《中国航天》并增加了英文版。这体现出航天期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更加开放的姿态。此后,航天人不断推出新刊或调整出版专业方向,填补航天学科在期刊上的空白。为了更好地普及航天知识,培养青少年对于探索宇宙的兴趣,接受航天文化的熏陶《,航天》杂志更名为《太空探索》。随着神舟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航天员》杂志应运而生,使航天期刊方阵中增添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杂志。航天文化的传播通过期刊的渠道深入到千家万户。航天期刊是记载航天文化的档案航天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不仅能够及时报道最新的动态和当前的进展,为读者提供信息和决策参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可以把历年的文献资料像档案一样保存下来。每年一个合订本,久而久之,一卷卷合订本成为后人查阅历史资料的重要线索。特别是在网络不发达的时期,搞课题研究的人们都有着这样的经历:常常在资料室、图书馆一呆就是数天,从这些文献档案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即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随着期刊电子化,它仍然是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有力助手。而且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了。科研工作如此,管理工作也如此。航天期刊承载了诸多的文化因子,是航天文化的宝藏。

深化航天期刊改革,书写航天文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