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美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2 17:24:43

工业建筑美学

工业建筑美学范文篇1

现阶段,国外建筑师对钢结构工业建筑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各种有创意的形体与钢结构组合的设计彰显着高度工业化时代的审美特征。这些作品,简洁而不简单,多元化而又具备条理性,建筑内外空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体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与之相比,目前大量国内工业园区的工业建筑是无特征的建筑物,呈现出大同小异的体量关系、缺少亮点的程式化立面、平铺直叙的整体感觉,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因为较高质量的生产车间是不经济的,所以这类建筑的设计被认为是合理的。但是基于建筑师这份创造美的工作的责任感,建筑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看似“合理”的初步阶段。当今业主也认识到企业形象辨识度的重要性,不愿再轻易放弃这种企业品牌宣传的重要渠道,让公司的员工和顾客很容易识别企业的特征,体现的越来越重要[1]。

事实上,工业建筑没有自己的流派一说。建筑师应该依据业主实际需求并结合自己对企业理念的认识,应用不同建筑材料创造性演绎,实现设计作品的合理性[2]。如同以吝啬著称的汽车巨头亨利•福特所说“好的设计是合算的。”因此,把握好建筑风格和建筑细节就能创造出精品建筑,而并不意味着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设计灵感的迸发,适度减少形式、材料和色彩就能给人留下强有力的美学印象[3]。文章中该工程实例的设计,就是遵循这样的设计理念。将建筑师个人对企业需求的理解,通过设计手法上细致的创新融入到建筑的整个设计中去,改变了人们对钢结构工业建筑原有的印象,在经济因素允许前提下初步探索了一条适应我国现代钢结构工业建筑设计的思路方法。1项目简介本工程为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应用示范工程车间,位于莱西市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园区内(图1)。建筑类别为三类,耐火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办公部分的结构形式为钢框架结构,加工车间部分的结构形式为门式刚架结构。建筑北侧主体一层主要为办公及车间附属用房,层高4.8m,二层主要为产品展示用房。南侧钢结构部分为加工车间,柱顶标高为10.0m。总建筑面积为14373.9m2,其中办公部分2866.4m2,加工车间为11507.5m2。

2建筑设计

2.1建筑形体建筑体块组合关系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电子产品集成芯片和集成电子元件的起伏凹凸的关系(图2、3)。在建筑的屋檐和角部做了强调处理,使其凸出墙面,象征门式刚架结构,上粗下细,并且顶部向外倾斜,体现建筑的力度感和动感,也避免了传统方盒子建筑的呆板和单调,象征着企业的活力与生机,并与屋檐的排水构造功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2.2立面设计在四个建筑立面的设计上形成了统一的风格模式,凹凸产生的光线变化凸显了建筑的风格特征(图4、5、6、7)。办公区相对于东西立面凹进,不仅强调了不同的功能体块,而且在立面上和其相邻的东、西立面产生交接对话。办公部分主体结构采用钢框架结构,局部屋面采用张悬梁结构。入口立面的外墙采用钢桁架玻璃幕墙和明框玻璃幕墙两种幕墙,体现工业建筑的现代感。玻璃幕墙和金属板的组合勾画出北立面整体轮廓,透过玻璃隐约可见组成空间结构的钢结构构件。立面相对于地面的倾斜,造成一种动感,正是这种因素打破了常规厂房建筑的单调、平淡,使得建筑形体变得活泼,更亲近于参观者。企业不是行政办公机构,车间也不应是与外界隔绝的庞然大物。在这里,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将车间原本最基本的盒子形态通过具象的塑造,运用建筑设计最基本的凹凸对比手法取得了丰富的立面体型。如此看来,工业建筑要取得好的建筑效果,弱化大体量,从小的体量上深入考量,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就能取得理想的结果[4]。

3建筑材料

3.1材料选择形式是建筑学语汇中多义合一的抽象概念,材料则是使形式具象化的物质手段[5]。压型彩钢板是近30年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在我国生产和应用也有十几年的历史。其具有丰富的肌理和色彩,可充分表现建筑的风格特征。该生产车间主要是进行废旧家电的拆捡,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是环保节能的相关产业。建筑本身应体现低碳节能建筑理念,所以选用门式刚架作为建筑的结构形式,彩涂压型钢板作为建筑的围护材料。钢材是种可回收循环使用的材料,是绿色建材发展的趋势[6-7]。

3.2材料应用该方案采用了压型彩钢板的两种材质肌理,凸出的体量采用了0.8mm厚的象牙白横排波浪板,围护墙体采用了0.5mm厚象牙白色竖排波浪板(图8)。条纹方向和大小的选择,是建筑师综合考量建筑长宽比和现场施工效果后确定的。最终建筑材料既有所区分又和谐统一,体现了工业技术的精益求精的理念。不同波纹排布方向,不同波纹大小,虽然本身材料相同,但在细节和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竖向条纹如同其他建筑设计中的条窗、条形装饰,可以拉伸建筑竖向线条。工程中,竖条纹板材应用区域和地面垂直,它与突出的斜向横条纹造型体量形成对比,强调了整个车间体块的竖向比例的同时,使斜面体量更加突出,弱化了建筑头重脚轻的视差错觉。整个建筑颜色为象牙白色,除了北面玻璃幕墙和窗户以外,并无其他色彩加入。远观之,如同一首白色的交响曲。色彩搭配方案,是由建筑师对建筑体量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和企业要求等方面决定的。在设计者看来,这种穿插交代清晰、外观造型符合内部结构空间的体量,理应用最简朴的色彩体现。当然,简朴并不意味着简单。

4内部空间

4.1生产区车间长宽都为109m,根据工厂生产工艺的要求,经过结构计算后,采用了纵向为4个门式连续跨形式。该体系在满足了结构要求的同时,满足了厂房对大空间的需要,获得了良好的室内效果,并且保证了自重轻、截面合理,达到了经济合理的效果。屋面设置了条型采光带,使建筑室内在白天没有人工照明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良好的采光效果,节约了能源(图9)。采光带顺应屋面排水流向,高低起伏。强调了室内外空间的有机联系,像优美的水袖绸带缠绵延伸,照亮了室内枯燥的工作环境,结合钢结构外露的构件,使空间显得丰富生动。

4.2办公区办公区室内空间由中部上下贯通的水景使门厅得到统一,门厅两旁上下两层为办公和展示区域(图10)。不同功能的钢结构构件和玻璃幕墙、玻璃顶相结合,体现了钢结构的特有表现力。进入大厅,正中T形楼梯丰富了垂直方向的层次,下面是方形水景点缀。光线从透明屋顶进入,悬索构件的阴影散落在厅内各个角落。在梯段中间平台看过去动静景异,给人一种亲切的归属感,将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进了室内大空间。

5结语

工业建筑美学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设计

工业建筑是维持工业生产安全平稳进行的重要保障,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工业建筑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工业建筑结构的合理性缺失必将导致企业增加生产运营成本,无法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好的工业建筑结构应该综合企业的生产模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管理方式等,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结构性优化,实现生产环节的最优化设计,从而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率。

1工业建筑结构设计

工业建筑结构设计应秉承安全性强、建设成本合理、结构质量高三个基本原则,并严格按照国家的规范标准,结合企业自身生产模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管理方式等进行系统化设计。首先,根据企业对建筑强度的要求,合理选择钢材型号。选用钢材必须通过国家质量检测体系的认证,确保钢结构的强度与质量。在合理选用钢材型号的同时,对钢结构进行防腐防锈处理也是保障其刚度及强度的重要措施。根据所选的钢材型号,对建筑结构进行系统的应力分析,选择对应的焊条,保证其焊缝的结构强度。同时也不能忽视结构附件的性能要求,应按照实际需求及相关规范进行选型配备。此外,还应格外注意对地基的处理,根据建筑结构进行针对性的地基处理,确保工业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抗震等级要求。

2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

2.1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概念

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概念较之以往有很大不同。与传统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只重视建筑结构的分析、设计相比,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更加注重对生产模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管理方式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评价、分析,权衡性能、成本、结构、舒适度等多方因素,确立科学、合理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进行最大程度优化的方式,达到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率的目的。

2.2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优化与建筑美学的矛盾在当前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过程中尤为突出。通常在结构设计中很难做到对结构强度、建筑性能、实用性与现代设计理念、建筑美学兼顾。过多关注设计理念与建筑美学的优化,会造成设计方案对结构布局、工艺流程的考虑不足,使得优化方案缺少实用性,对工业生产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很难得到企业的认可。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工业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中工程造价优化与结构强度优化的矛盾。钢结构的设计除了要保障刚度、强度的同时还要做到兼顾经济合理性。如何在保证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优化结构工程造价、减少钢材使用量,也是设计人员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主要考虑的问题。

3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探讨

3.1建立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模型

科学、合理的开展工业建筑设计优化工作离不开一个好的结构设计优化模型。在工业建筑设计优化过程中,针对重点变量进行函数模型的建立,对多种结构参数进行模拟、分析。函数模型的建立与运用有助于实现设计参数的最优化,从而根据实际需要,找出最科学的优化方案。在工业建筑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中,针对工程的基础结构、屋盖系统、围护结构三个重要方面进行重点优化,对其进行选型分析、受力分析、工艺分析、造价分析等全面评价,确保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模型构建的重点在于确定参数变量,根据约束性条件与结构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内容。参数内容确定后,应根据企业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目的与优化方向选定合适的函数模型,确定最终的优化方案。

3.2完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管理体系

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常因为缺乏指导性的优化理念与量化标准,使得结构优化方案有很大的变动性,并对设计管理与施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为了保障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的有效进行,满足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需要,必须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建立专业的指导思想与量化标准。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评估,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优化进行规范管理,根据相关标准规范与思想理念对设计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实现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质量控制。

4结语

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的工作,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必须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综合考虑生产模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管理方式等进行多种因素,对设计方案的性能、成本、结构、舒适度、建筑美学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选择合适的参数变量,根据优化方向针对性选择函数模型,确立科学合理的参数内容,做出最佳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案,实现设计的最优化。

作者:李雷 单位: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姚大园.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及应用[J].江西建材,2012,(03).

工业建筑美学范文篇3

关键词:重工业旧址;景观设计;再生;改造

在高度信息化的现如今,工业化也逐渐被信息化,智能化所代替,工业时代正慢慢融入时代的洪流而逝去。我国在城市发展初期曾依托工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而如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使得多地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其中重工业产业所占比较大,故包含重工业废弃地,重工业遗留物的整体空间以及其附带空间统归类为重工业旧址空间。重工业旧址空间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必要存在,它不仅承载了历史文化记忆,也是各所在当地的一部分人文精神,所以重工业旧址空间的保护以及再生改造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重工业旧址空间包含重工业废弃地,而重工业废弃地是指曾用于重工业生产制造活动以及其他相关用途,但目前已经停止生产制造活动的场地。这次场地的原貌往往因重工业或其因素而受到破坏,主要表现为其自然的地形地貌,水体,土壤等被损坏,需要经过治理修复才能再次利用。因此生态环境的修复是重工业旧址空间再生改造设计的重中之重。重工业旧址空间的改造不仅仅是对建筑的改造,对其整个空间乃至环境都是新维度的提升,在新视野下,针对重工业发展初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不足及非长远性看待发展的狭隘思想[1],重点加入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城市增添一分绿色,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由于重工业旧址空间再生改造的优势逐渐凸显以及较有发展前景,当初的政府和房地产行业也从排斥和质疑的观念转化为对空间再生改造的支持、鼓励和大力的宣扬,由于社会多个阶层的支持和认同,对重工业旧址空间的再生改造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这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是“LOFT”发展较为迅猛的阶段,这种新兴的空间改造模式比较灵活多变可以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使用,在利用中多以空间功能的替代作用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将这种新型的改造活动看作是一种新兴文化、新兴观念的建筑设计思想。在重工业旧址空间再生改造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中,空间改造的类型变得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固定间改造的范围也不仅仅是小范围、小规模而是整个大型的建筑空间区域,对一整个街区或应用空间进行改造,旧址空间再生改造规模和类型的逐渐多元化使旧址空间再生改造的发展更加的系统和完善。在这里,恢复重建主要是指生殖和原始生态功能建设,其中包含许多专业的一般条款,包括重建和改建这些一般指一些退化生态系统的转换,以更好地恢复其生态功能,然后做出一个合理的安排他们的结构和系统功能。生态学中生态修复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生态过程和机制的领域。生态修复的范围包括工业遗址以及采矿荒地,草原,湿地和森林的生态修复。我国在工业发展的中后期便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早在1986年,国家就出台了《土地管理法》,以此来治理水土污染,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2004年相关部门发表了《关于切实可行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其内容明确了各类型的重工业企业在停止工业生产活动后变更土地使用性质时,须对该区域土地进行检测分析并对已污染土地做出可实行的修复方案。2012年,相关部门发表了《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该规定有指向性的规定了工业企业旧址空间变更使用功能所要进行的相关环境调查与评估、治理修复等标准。

以及其他相关规定,国家每年会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来治理工业污染,都体现了国家对重工业旧址土地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重视。恢复生态学在重工业旧址空间的再生改造设计中,不应该是片面的,不能从单一的某一环节来体现,它应体现在改造的方方面面,与新设计的内容相辅相成。应用恢复生态学有助于加深理解如何在景观设计中更好地体现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工业旧址空间与其他的文化遗产有很大的不同,它蕴含着工业时代特有的技术价值以及独特的场所精神[2]。老旧的工业厂房,废弃构筑物的改造,重要的是要与城市的更新步调一致,“后工业景观”则应运而生。“后工业景观”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被废弃的工业生产制造用地上重新建立的景观。后工业景观不仅是在工业废弃地重建的景观,更是延续了原有的历史记忆与场所精神的新标志性景观。它一定是保留了部分的工业遗留物,或是利用了工业元素符号与特征,它不得彻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推翻重建,必须是基于原有空间的特性进行的景观升级。将景观设计用与重工业旧址空间再生改造的手段,是符合时代特征,满足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保护规划应体现对重工业旧址厂历史真实性的保护,我们应着重对于旧址内真正的历史建筑、工业生产遗存等进行保护,这些历史遗存才是重工业旧址价值的物质承载体。应尽量避免拆旧建新,以及任何破坏历史遗存的做法。原址原貌保护是首选的保护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重工业旧址空间再生改造的理念和模式更加的系统和完善,空间再生改造的技术也更加的完善和成熟,如今对重工业旧址空间的再生改造不再是只凸显旧址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是发掘出重工业旧址空间的经济价值、社会利用价值、绿色生态价值等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价值。将重工业旧址空间当作一个商品,一个媒介[3],利用科学合理的空间改造设计将空间的功能显现得淋漓尽致,将建筑物的外观改造的符合现当代的发展方向和审美特征,将整个建筑区域完美融合,彰显城市的特殊风情,使改造后的建筑物成为城市的新兴象征。在重工业旧址空间再生改造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当代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高标准和高追求,旧址空间的再生改造不仅仅要从建筑物的本身出发更要与周围的大环境科学合理的融合,使建筑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使两者完美融合不显突兀。在旧址空间再生改造中可以从环境设计的方向为改造设计的主方向,可以学习外国先进的设计改造理念和方法用来顺利解决我国遗弃重工业的旧址改造中的问题,我国被遗弃或者闲置的重工业厂房或仓库种类主要有没有经过后续处理的闲置工厂或仓库、经过后续处理却仍处于闲置状态的工厂或仓库、被房地产商购买却处于闲置状态的工厂或仓库。由于西方国家所接触的重工业旧址空间的再生改造时间较长,有一定的设计理念和想法,现阶段主要是对重工业旧址空间进行可持续发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再生改造[4]。

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在利用功能的基础上建立起重工业旧址空间形式,随着使用功能的变化,以使重工业旧址的外部环境满足文化展览空间的构成需求。展览空间的利用,对重工业旧址外部环境的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旧址空间景观,道路,建筑外观形状和建筑入口的场地[5]。建筑美学的相关概念中指出,建筑美学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简单的、单一的建筑规格的美,而是指的在建筑设计方面的高超技术和功能科学合理分配的美学。重工业旧址的建筑设计本身就具备所在社会阶段的建筑特点和建筑设计艺术,所以在进行重工业旧址改造时,要尽力保留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与现当代审美眼光的融合,更加重视建筑美学特征的表达。不同时代的建筑设计师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在一代代建筑设计师的建设改造下,重工业建筑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完善;在现当代,随着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完善以及长期的建筑改造实践经验,重工业的旧址空间再生改造更加注重功能的分类和实现以及与建筑风格科学合理融合,开始较为注重建筑美学特征的表达。建筑的发展方向是一种人文现象,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是时代特征的写实和象征[6]。现当代,受科学技术的影响,人们所生存的建筑环境也有所变化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脱离了生活,不再注重生活的仪式感和满足感,建筑美学的凸显表达可以对建筑物的再生改造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是将人与生活融为一体,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对建筑美学的凸显使建筑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对重工业用地的价值认识不足以及某些工厂的严重污染,往往会导致重工业用地的倾覆和重建。北京林业大学的王向荣教授曾经说过:“在同一地点建造新建筑物时,其浪费和额外的能源消耗=建筑物中所含的能源+城市基础设施+拆除所需的能源”[7],这种行为对遗产造成破坏,对资源造成浪费。生态概念景观设计可促进场地自我延续,自我维持和最低程度的干预,而旧的重工业场地设计则代表着现有的能源回收。经过处理后,它可能是适合于工业风格景观建设的元素。景观生态设计技术的使用,一方面营造了历史氛围,另一方面促进了工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从文化语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两个方面来看,生态景观设计对于工业旧址地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由于长期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沉淀,旧的重工业基地在文化,技术和美学方面具有宝贵的价值,并且也是城市文明和人类文化遗产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工业旧址空间的再生改造设计过程中遵循尊重历史的原则。要注重保留原有工业构筑物的真实性,应考虑到其所含有的历史痕迹[8],时代文化以及与人类之间的情感回忆。可以选择符合上述观念的纪念意义较高的构筑物进行原貌保留,做到“修旧如旧”,遵循其自身的建筑逻辑,来维持原有场地空间的风貌和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刘洁戴秋思.孔德荣.“文化引导型”城市更新下的谢菲尔德的工业遗产保护[J].工业建筑,2014.

[4]叶雁冰.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价值探析[J].工业建筑,2005.

[5]张琳琳.基于城市设计策略的城市旧工业区更新一一以陕西钢厂改造为例[D].西安: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6]王睿.唐翔燕.齐瑞文苏荷区的保护对中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启示[J].工业建筑,2007.

[7]王睿.唐翔燕.齐瑞文苏荷区的保护对中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启示[J].工业建筑,2007.

工业建筑美学范文篇4

关键词: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大同煤气厂

大同曾经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型工业城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地方资源枯竭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曾经的辉煌不再,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工业遗产破败丑陋,迫不及待地欲将这些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拆除。大拆大建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写照,同时历史记忆也被抹去,城市历史文化断层的现实让人唏嘘不已。城市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发展道路,“文旅”融合了文化和旅游双重载体及魅力,成为推崇的重要产业。如何以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推广为原则,以空间艺术设计理念为指导,从描述其历史积淀与现状概况这些文旅因素中梳理出其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从再开发的思路、定位与发展前景出发设计出一种可广泛应用并大范围推广于工业遗产改造的设计范例,以期借助文旅发展背景将这些工业遗产景观进行再开发,将其改造成工业遗址、旅游休闲区,给城市留存一份历史印记和价值记忆,增添一抹亮丽景点和休闲去处,并对当前我国诸多城市文旅发展背景下的工业遗产景观再开发提出启示性参考性建议,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本文以老工业基地大同的煤气公司旧厂址开发利用为例,以点带面做了尝试。

1文旅发展背景下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经验与启示

1.1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实例和经验

国外工业遗产再开发的先例既早且多。最早可追溯到1863年巴黎将废弃的石灰石采石场和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为巴黎巴特肖蒙公园,此后,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加拿大多伦多汤普森园区、德国鲁尔区煤矿都是成功的案例。2017年由旧谷仓改造的南非开普敦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开放,这里曾是当地最高的建筑,荒废了27a的旧谷仓带着人们的记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再次焕发了青春,是近年来工业建筑改造的优秀作品之一。我国在这方面自古就有先例,绍兴曾于清末把古代采石场改造成为东湖园林,“残山剩水”的意境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当今,广东中山市造船厂遗址被成功改造成岐江公园,深圳市将已经废弃的旧厂房改造为“南海意库”创意产业园,苏杭运河工业遗产走廊、上海黄浦江北岸等都是对工业遗产改造的成功范例。

1.2改造过程中文旅融合思想下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这些成功改造的范例,可以得出工业遗产改造的导向和原则:要基于保护历史传承的原则,营造一种适于旅游、休闲的工业景观,对这些建筑进行历史保护性复原和承载建筑美学改造,既满足于文化性、艺术性、技术性的要素,又满足于适于旅游、休闲的功能性、实用性要求,既满足历史传承,又符合当代人们审美需要,摸索出一条使历史得以延续的新表达方式,设计出一种新的适应城市发展、迎合市民需求的新景点,使这些老旧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后煤炭产业经济背景下对工业遗产的再认识

2.1工业遗产的文化性

建国后的工业在中国工业史中具有极为特殊且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既承载着一种历史文化,又承载着一代人的生活历程,同时还承载着一种社会主义工业所独有的特色。2013年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中指出,老工业基地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在文件中列举出了27个省(直辖市、区)中的120个老工业城市,其中就有大同市。老工业城市在这一时期遗留下的厂址、厂房、车间、设备、资料等被统称为工业遗产。这些大型企业有着时代的特征有自己的厂办医院、厂办幼儿园、厂办食堂、厂办电影院、厂办公安,职工生活宿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任其破败废弃是一种对曾经的辉煌的遗忘,是一种对地方文化的无情遗弃。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色,是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见证,是大同城市文明不可缺失的一环,是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老大同城市文明、城市精神的真实记载,体现着这座城市那个时代的工业发展成就和城市演变历程,具有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大同以平移的技术方法将原大同展览馆这一建筑物保护下来,正是出于这种谨慎、严肃、尊重历史文化的态度。

2.2工业遗产的历史性

工业遗产在为城市发展做出伟大历史贡献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在当前城市发展的大潮中面临着已拆毁或等待拆除的境况。当前面临被改造利用的典型例证即是大同市煤气公司,目前遗留有厂房、仓库、车间、设备、办公建筑这些不可移动物质遗产,有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等可移动物质遗产。多年以来全都一直处于闲置、锈蚀、毁坏状态,厂区成为一片半废墟式的场地,触目满眼破败景象,这突显出一种极不和谐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历史档案、图书资料、奖状、手稿及资料中包括的生产工艺、配方原料、企业管理等相关内容,也处于不断遗失丢弃的状态,惋惜至极。曾经这些大型国企既是一座城市的经济支柱,也是几代人的生活支柱,普遍存在一家几代人都在企业工作生活的情况,这些曾经辉煌的工业遗产是历史的见证,默默地讲着那个时代那座城市自己的故事。

2.3工业遗产的资源性

工业遗产融合了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内涵,融合了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工业文化等多重价值的实证性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自然毫无疑问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历史城市的解读和代表,是城市文化的一大特征、载体和内涵,它同样具有不可复制性,是“不可再生资源”。正确的做法是要站在保护传统文化的高度,基于就地保留、保护、传承、推广、利用的原则,首先对存在年久失修安全隐患的不可移动物质遗产及时修缮确保其安全,修缮的原则是留存并恢复旧貌,其整体开发要遵从原真性和完整性。

3城市经济转型背景下大同煤气厂改造实践

大同煤气厂的新建到废弃是城市发展不可磨灭的历史见证,具有广泛复杂的社会性,是城市特色的载体。利用好这一珍贵的工业遗产,立足后发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具有鲜明大同历史文化特色的文旅产业园区,让大同文化和故事用工业风的方式传承下去。

3.1设计要科学合理规划布局

大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邻首都北京,南邻省会太原,北有呼和浩特等较大城市在今天便利的交通条件下都在2h左右的旅程内,从文旅角度看地理位置优越。大同煤气厂位于大同市城南,面积26.01hm2,与大同市新南客运站相邻,交通十分便利。大同煤气厂的活化更新的同时,要宣传大同历史文化,通过空间设计的方式体现大同地方民俗文化,恢复园区原有的工作生活场景。要使游人产生出强烈的置身过去的感觉共鸣。打造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兼具休闲娱乐购物功能的热门“打卡地”,具体的方法是先整体空间布局,在符合当代审美的工业风的指导下,融入地方标志性文化符号。园区围墙可以尝试利用混凝土结合工业构建废旧零件设计建成工业风格的大同城墙。大同以九龙壁为代表素有“龙壁之乡”的美誉,园区利用废旧设备打造“机械九龙壁”,象征曾经的工业都市的繁荣。要将大同市内各历史文化景点尽可能的囊括大同煤气厂的保护和更新中来,实现历史文化的浓缩式实体传承传播作用。大同的名片“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园区邀请国外艺术家利用厂区大量的废弃零部件再构建“云岗大佛”,打造风格化的云冈主题艺术区,用另一种材质和艺术语言去阐释云冈佛教艺术,让云冈的文化内涵得到延续。

3.2改造设计展示地方性、文化性

对于游客而言,旅游是对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的一种新认知和新体验。在旅游认知体验的过程中,继而才为传承、传播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科技文化等提供出一个重要载体与媒介。每一个城市,在其自身发展中都承载着某种与其他城市完全不同甚至差异极大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特色。这些特色是文旅产业开发的核心和要点,是吸引世人关注的着眼点。在工业遗产再开发改造利用中,严重存在与地方文化相互隔裂的“两张皮”状态,缺乏或干脆没有地方文化与地方特色的介入,甚至抄袭别的城市的文化与特色。这种在人文价值上的缺失与造假,使空间艺术创作失去了必要的内涵支撑从而沦为一种空壳或假面,失去了美学认知的根本与载体。大同的风土人情、人文文化是充满内涵与特色的,在大同年节、婚丧、宴会等风俗,北路梆子、罗罗腔等地方戏种,剪纸、道乐、铜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入驻大同煤气厂的更新中来,将这作为常备节目进行展示与演出经营。这种把地方风土人情融入工业遗产更新的做法,其鲜活的传承方式必然为旅游者所喜闻乐见,必然为地方文旅事业增添内涵,必会更好地宣传地方文旅,强化地方特色文旅体验,讲好自己的城市故事,焕发更多更强的地方文化自信。园区内将面积最大的车间在保留原有外貌的前提下,改建成一处老工业基地工业遗产博物馆。从社会收集大同老工业基地的各类工业档案、文物,按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归整类别,列出标识,真实、多面、清晰地展现出特定时代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程。对原有建筑实现历史保护性复原和承载建筑美学的改造,既满足了文化性、艺术性、功能性、技术性的要素,又使参观者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获取接受历史、考证历史的新感受,实现了用美学理论与实践追求对历史文化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追求的科学结合,完美地留存了这一历史文化,为工业遗产赋予一种新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使工业遗产获得第二次生命力。

3.3开拓工业遗产的恢复造血功能

城市需求或实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上,比如摄影、餐饮店、电影院、KTV、剧院、健身房、画廊、艺术馆、中小企业等经济实体。今后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旅游经济中的吃、穿、住、行、赏、产等对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工业遗产体验的延续,以各种休闲娱乐形式讲述地方故事,传播地方文化及特色。在具体的设计上,就是要把休闲娱乐业及融会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经营实体有序地置入工业遗产景观内。在休闲娱乐经营实体方面,在改造的工业遗产中,设置各种地方特色文化体验专区,选择煮兔头、刀削面、凉粉、百花烧麦等大同独有的特色小吃体验区、民间艺术体验区、骑射体验区、文创产品购物区、影视作品取景区等。在高大厂房建筑设置成高空景观茶室、咖啡厅、画廊等。原煤气公司巨大的储气罐可以设计成环绕影院或剧院,原煤气公司的各旧厂房改成KTV或健身房或家庭影院等。在将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巧妙融入工业遗产在再利用后,还要考虑工业遗产的城市的产业功能视角,从而恢复工业遗产自我造血功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同煤气厂工业遗产的更新实践,进一步确立和宣传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促使政府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是文物保护的一个方面,是保护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保护其实就像古代官窑遗址一样同样具有深刻的文物价值,开展广泛的社会参与,使全社会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在过程中使民众找到历史认同感,从而形成保护工业遗产的共识。

参考文献:

[1]陈月娜.钢铁工业遗址的文创与旅游开发[J].矿业研究与开发,2020,40(12):209-210.

[2]许东林.后工业时代下工业遗址转型与复兴的策略研究———以成都青白江区攀成钢旧厂区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12):31-32.

[3]张烨,文竹.小议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J].煤炭技术,2013,32(5):7-9.

[4]董莉莉,王维,彭芸霓.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众创空间的适宜性设计策略[J].工业建筑,2019,49(2):31-37,79.

工业建筑美学范文篇5

一、工业遗产的界定

目前世界上对于工业遗产的界定比较权威是的2003年的《下塔吉尔宪章》,它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基本概念的界定,宪章中指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2006年4月18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对工业遗产也采用了类似的定义。

二、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

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是多范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中明确提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与一般文物建筑不同的是,工业遗产除了它的历史、艺术价值之外,还存在着其自身可改造再利用的经济价值,以及与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文化价值。另外,科学范畴在工业建筑中主要表现为技术价值。

1.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每一项工业遗产,都记录着特定的历史活动信息,忽视或者丢弃这一宝贵遗产,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记忆,使城市出现一段历史的空白。

2.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工业活动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3.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许多工业遗产包含着天才的科技发明与创造,保护好具有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才能给后人留下相对完整的工业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

4.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工业遗产可以节省拆除重建的投资;从生态循环的角度考虑,即便是改造再利用的投资大于拆除重建,从宏观和长期维护的角度考虑,更新改造具有良好的生态闭合性和低能耗的特点。

5.工业遗产的教育价值。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工业遗产对于历史和工程教育而言是无法替代的现场教材。

6.工业遗产的审美价值。高品质的工业遗产是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机器美学的直接表现,认定和保存有多重价值和个性特点的工业遗产,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

三、我国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模式

1.开发为主题性博物馆。工业遗产旅游可以采用博物馆的开发模式,把原来部分工业遗产形态保存下来,改造为相关用途的场所,即保留一部分原有的功能作为展示,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使游客直接现场感知。工业遗产因为反映了工业化过程的特定阶段或者功能,因此也具有了物质文化意义。工业博物馆已成为国际现代化都市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历史景观。

例如我国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世界级葡萄酒专业博物馆。在这里可以博览中外酒文化,看亚洲最古老的酒窖;同时,该项目在地下酒窖七号洞建起了酿酒作坊,游客可自己动手、自酿美酒,还可现场拍照,将照片制作在酒标上,把旅游经历物化在酒中一起带回家。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酒城所具有的独特酒韵,它的成功开发为博物馆模式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2.拓展为城市游憩空间。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工业景观公园是在有效地保留原有的历史空间和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将工业遗址和工业建筑改建成社区公园或大型文化活动场所,加入现代文化元素,使空间的功能发生转变,满足人们消遣、求知、休闲、康体、娱乐等需求,为工业衰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寻找出路。

中山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遗产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之一。它由粤中造船厂改建而成。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甚至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渲染了场所的氛围,经过规划人员的精心设计,建成后的中山岐江公园成为独具风格的工业文化景观公园。

3.打造成综合购物中心。该模式是利用原有的工业遗产空间建立一个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把原来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为与其原先功能完全不同的场所。

上海杨树浦工业区,是上海近代工业发展最早、最集中的地带,也是上海最大的工业码头区。其充分利用该地区有利的滨江区位条件,设计成“滨江亲水游览带”。抓住上海源于几百年一个小渔村这一历史背景,发展高档休闲餐饮。配套建有咖啡馆、酒吧和美食文化街等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休闲度假和购物的游客。

工业建筑美学范文篇6

[关键词]工业遗产旅游价值开发利用模式

2006年无锡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召开后,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强化了各级政府对工业遗产的重视,拉开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序幕。

一、工业遗产的界定

目前世界上对于工业遗产的界定比较权威是的2003年的《下塔吉尔宪章》,它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基本概念的界定,宪章中指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2006年4月18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对工业遗产也采用了类似的定义。

二、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

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是多范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中明确提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与一般文物建筑不同的是,工业遗产除了它的历史、艺术价值之外,还存在着其自身可改造再利用的经济价值,以及与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文化价值。另外,科学范畴在工业建筑中主要表现为技术价值。

1.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每一项工业遗产,都记录着特定的历史活动信息,忽视或者丢弃这一宝贵遗产,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记忆,使城市出现一段历史的空白。

2.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工业活动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3.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许多工业遗产包含着天才的科技发明与创造,保护好具有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才能给后人留下相对完整的工业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

4.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工业遗产可以节省拆除重建的投资;从生态循环的角度考虑,即便是改造再利用的投资大于拆除重建,从宏观和长期维护的角度考虑,更新改造具有良好的生态闭合性和低能耗的特点。

5.工业遗产的教育价值。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工业遗产对于历史和工程教育而言是无法替代的现场教材。

6.工业遗产的审美价值。高品质的工业遗产是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机器美学的直接表现,认定和保存有多重价值和个性特点的工业遗产,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

三、我国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模式

1.开发为主题性博物馆。工业遗产旅游可以采用博物馆的开发模式,把原来部分工业遗产形态保存下来,改造为相关用途的场所,即保留一部分原有的功能作为展示,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使游客直接现场感知。工业遗产因为反映了工业化过程的特定阶段或者功能,因此也具有了物质文化意义。工业博物馆已成为国际现代化都市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历史景观。

例如我国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世界级葡萄酒专业博物馆。在这里可以博览中外酒文化,看亚洲最古老的酒窖;同时,该项目在地下酒窖七号洞建起了酿酒作坊,游客可自己动手、自酿美酒,还可现场拍照,将照片制作在酒标上,把旅游经历物化在酒中一起带回家。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酒城所具有的独特酒韵,它的成功开发为博物馆模式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2.拓展为城市游憩空间。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工业景观公园是在有效地保留原有的历史空间和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将工业遗址和工业建筑改建成社区公园或大型文化活动场所,加入现代文化元素,使空间的功能发生转变,满足人们消遣、求知、休闲、康体、娱乐等需求,为工业衰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寻找出路。

中山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遗产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之一。它由粤中造船厂改建而成。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甚至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渲染了场所的氛围,经过规划人员的精心设计,建成后的中山岐江公园成为独具风格的工业文化景观公园。公务员之家

3.打造成综合购物中心。该模式是利用原有的工业遗产空间建立一个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把原来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为与其原先功能完全不同的场所。

上海杨树浦工业区,是上海近代工业发展最早、最集中的地带,也是上海最大的工业码头区。其充分利用该地区有利的滨江区位条件,设计成“滨江亲水游览带”。抓住上海源于几百年一个小渔村这一历史背景,发展高档休闲餐饮。配套建有咖啡馆、酒吧和美食文化街等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休闲度假和购物的游客。

4.重组为创意产业园区。近代老工业建筑早期租金较便宜,又地处市中心,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工业文明和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加上厂房开阔宽敞的结构,可随意分隔组合,重新布局,受到艺术家等创意产业从业者的青睐。

北京798工厂是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一家大型国有工厂。当工厂的生产停滞以后,一批全新的创意产业入驻,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他们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的是对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工业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EB/OL].

工业建筑美学范文篇7

关键词:工业遗产旅游价值开发利用模式

2006年无锡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召开后,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强化了各级政府对工业遗产的重视,拉开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序幕。

一、工业遗产的界定

目前世界上对于工业遗产的界定比较权威是的2003年的《下塔吉尔宪章》,它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基本概念的界定,宪章中指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2006年4月18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对工业遗产也采用了类似的定义。

二、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

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是多范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中明确提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与一般文物建筑不同的是,工业遗产除了它的历史、艺术价值之外,还存在着其自身可改造再利用的经济价值,以及与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文化价值。另外,科学范畴在工业建筑中主要表现为技术价值。

1.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每一项工业遗产,都记录着特定的历史活动信息,忽视或者丢弃这一宝贵遗产,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记忆,使城市出现一段历史的空白。

2.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工业活动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3.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许多工业遗产包含着天才的科技发明与创造,保护好具有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才能给后人留下相对完整的工业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

4.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工业遗产可以节省拆除重建的投资;从生态循环的角度考虑,即便是改造再利用的投资大于拆除重建,从宏观和长期维护的角度考虑,更新改造具有良好的生态闭合性和低能耗的特点。

5.工业遗产的教育价值。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工业遗产对于历史和工程教育而言是无法替代的现场教材。

6.工业遗产的审美价值。高品质的工业遗产是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机器美学的直接表现,认定和保存有多重价值和个性特点的工业遗产,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

三、我国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模式

1.开发为主题性博物馆。工业遗产旅游可以采用博物馆的开发模式,把原来部分工业遗产形态保存下来,改造为相关用途的场所,即保留一部分原有的功能作为展示,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使游客直接现场感知。工业遗产因为反映了工业化过程的特定阶段或者功能,因此也具有了物质文化意义。工业博物馆已成为国际现代化都市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历史景观。例如我国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世界级葡萄酒专业博物馆。在这里可以博览中外酒文化,看亚洲最古老的酒窖;同时,该项目在地下酒窖七号洞建起了酿酒作坊,游客可自己动手、自酿美酒,还可现场拍照,将照片制作在酒标上,把旅游经历物化在酒中一起带回家。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酒城所具有的独特酒韵,它的成功开发为博物馆模式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2.拓展为城市游憩空间。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工业景观公园是在有效地保留原有的历史空间和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将工业遗址和工业建筑改建成社区公园或大型文化活动场所,加入现代文化元素,使空间的功能发生转变,满足人们消遣、求知、休闲、康体、娱乐等需求,为工业衰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寻找出路。

中山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遗产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之一。它由粤中造船厂改建而成。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甚至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渲染了场所的氛围,经过规划人员的精心设计,建成后的中山岐江公园成为独具风格的工业文化景观公园。

3.打造成综合购物中心。该模式是利用原有的工业遗产空间建立一个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把原来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为与其原先功能完全不同的场所。

上海杨树浦工业区,是上海近代工业发展最早、最集中的地带,也是上海最大的工业码头区。其充分利用该地区有利的滨江区位条件,设计成“滨江亲水游览带”。抓住上海源于几百年一个小渔村这一历史背景,发展高档休闲餐饮。配套建有咖啡馆、酒吧和美食文化街等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休闲度假和购物的游客。

工业建筑美学范文篇8

关键词:地域文化;工程建筑;空间设计;传承发展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与迅速快捷的信息资讯的传播,全球一体化程度在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建筑文化环境,所以建筑文化设计的地域性在不断缩小。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关注与生态文化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建筑文化发展的问题必须从所处环境之中的地域文化的研究角度去探索,倡导建筑在全面进步和积极发展的同时,自觉寻求与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殊性以及技术和艺术上的地方智慧相结合[1]。矿产工程建筑空间设计作为特殊的工程建筑空间设计,在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适度开发资源的前提下与建筑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文化的应符合地域特色的环境文化特征。

1地域文化与建筑空间设计的融合

无论是何种功能的建筑空间,其外在、内部空间设计都依附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地域文化环境之中。在分析建筑的好与坏时,应以人文思想、艺术价值、科技水准来评判建筑。“当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在特定地域上建构出共性时,它们的地域性就体现出来了。”可见,空间和时间维度是地域性最具明显的特性,在研究地域性的时候必须让地域环境与具体的时间、空间范围联系起来,具体、真实的存在加以分析[2]。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生活的人与自然、社会长期和谐发展积累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沉淀着长期居住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智慧与文化精神。建筑空间设计作为有目的性的人对空间环境的改造活动,是为了创造更多满足功能需求、审美需求的生活方式,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建筑空间设计在一定空间环境中受地域文化特色的限定和影响。建筑空间设计又由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与社会生产力决定。矿产工程建筑空间设计就应该是工作的人们对长期生活方式与工作经验进行总结,结合地域自然环境、生活文化环境用建筑空间设计表现着独特的地域文化。

2建筑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现

作为一件好的建筑空间设计作品,应注重去结合地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语言、文化符号等文化特质,还应该理解地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理论及场所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表现不应该只是把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照搬模仿,应该是在理解并掌握了地域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特征表现的基础上用创新的意识对建筑空间中的材料、空间形式、色彩等空间表现元素进行创新研究。一方面建筑空间设计是对人们生活、工作等空间行为的规划设计,人们在矿产工程建筑空间中通过优化合理的空间布局、完善生产空间功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行为规划,为安全生产、提高工作效率进行空间与人的人性化合理配置;另一方面重视强调工作、生活在矿产工程建筑中人的情感、物质需求,注重人所依赖的空间环境、社会风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融合,在地域文化中总结概括文化特征与艺术表象,汲取精华,因地制宜,设计出与当地自然环境、企业文化和谐融合的矿产工程建筑空间作品。

3地域文化在矿产工程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传承发展

(1)注重地域文化的价值。地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即存在于精神文化内涵之内,又表现于社会文化之中。核心是受地域文化影响之中的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高尚品德的向往。地域文化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3],对于企业发展、提高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应重视对于地域文化加以系统的、科学的挖掘和研究,这样对于矿产工程建筑空间设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2)发达国家地区矿产工程建筑空间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西方发达地区及国家优秀的矿产工程建筑空间设计从设计理念、空间结构、材质等方面我们应与地域文化融合研究,进行优化融合。成熟的设计行为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所处地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应该从生产方式、企业文化等因素进行建筑空间设计的比对,积极融合西方现代矿产工程建筑空间设计的优秀经验与技术手段,找回空间的场所精神,对建筑空间设计中功能空间布局、生产环境、技术手段、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关系进行融合研究与分析。美国建筑师路易•康提出“建筑是有思想的空间创造”,他认为建筑师的任务是以更具匠心的形式,创造出有意义的空间[4]。建筑空间设计在满足生产功能需求的同时满足现代工业生产建筑空间设计中企业文化的展示与精神需求。在满足建筑空间设计本质的同时,生产空间形式与地域文化、西方现代工业生产建筑空间设计理念相互协调,这样的融合设计能够克服西方建筑空间设计与我国工业建筑文化、地域文化不相符的缺点,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地域文化特色的工业建筑空间设计,体现美学、功能、人性化等具有融合性的建筑美学价值观。融合创新才能使地域文化不断的传承发展,矿产工程建筑空间设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矿产工程建筑空间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文化思想对其生产空间发展、促进安全生产、提高企业文化环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5,6]。生产性建筑空间设计在追求企业提高产能、合理开发资源环境、安全生产发展的同时应注重结合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文化特征,生产功能建筑空间设计在具有强烈科技生产、绿色生产的时代特征的发展中,又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设计理念。

作者:刘方靓 杨阳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彤.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J].华中建筑,1999(03).

[2]赵健.地域性&当代性—关于今日设计教育方向的思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单霁翔.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J].南方文物,2007(02).

[4]董寓.《新建筑与新流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142).

工业建筑美学范文篇9

关键词:美学;室内设计;审美;环境;艺术;当代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指导室内设计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今天,人们已日益明晰地认识到被装修空间的布局、质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设备的安装;通信等网络的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组合、时尚的反映,而应提升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层面去实现文化、科技、环保和效率的有机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论述。

一、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二)美学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学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学要素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却不能孤立对待,因为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总体应大于所有个体的总和,仅仅依靠总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释总体。因此,室内设计整体审美价值的产生要凭籍各美学要素统一框架下的意义整合而获得。

在所有的与视觉有关的艺术设计中,形态学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构成形式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准则,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不仅如此,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设计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应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理想精神,所有这一切经历史的积淀与传承而形成具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种、气候交织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能指与所指有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

当代室内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设计的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其结构、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在设计表现方面,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例如美籍华裔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讲学时所展示的华盛顿艺术馆东馆室内透视的比较方案,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绘制的,这些精确绘制的非直角的形体和空间关系,极为细致真实地表达了室内空间的视觉形象,并把新技术产生的视觉美感展现在我们面前。

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综上所述,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离不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理论必须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学术和应用的重要工具。没有理论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组织基础且是脆弱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工业建筑美学范文篇10

关键词:美学室内设计审美环境艺术当代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指导室内设计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今天,人们已日益明晰地认识到被装修空间的布局、质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设备的安装;通信等网络的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组合、时尚的反映,而应提升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层面去实现文化、科技、环保和效率的有机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论述。

一、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二)美学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学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学要素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却不能孤立对待,因为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总体应大于所有个体的总和,仅仅依靠总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释总体。因此,室内设计整体审美价值的产生要凭籍各美学要素统一框架下的意义整合而获得。

在所有的与视觉有关的艺术设计中,形态学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构成形式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准则,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不仅如此,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设计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应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理想精神,所有这一切经历史的积淀与传承而形成具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种、气候交织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能指与所指有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

当代室内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设计的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其结构、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

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在设计表现方面,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例如美籍华裔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讲学时所展示的华盛顿艺术馆东馆室内透视的比较方案,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绘制的,这些精确绘制的非直角的形体和空间关系,极为细致真实地表达了室内空间的视觉形象,并把新技术产生的视觉美感展现在我们面前。

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综上所述,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离不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理论必须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学术和应用的重要工具。没有理论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组织基础且是脆弱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