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5 15:46:47

工业设计教学

工业设计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竞教结合教学设计

一、工业设计专业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结合的可行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的各种专业类的竞赛越来越多,充分反映出专业设计在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反映出行业竞争的压力,同时也是行业兴旺的代表。工业设计专业“竞教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将一些原本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进行传授的内容通过实践竞赛的方式进行教育,主要采用的是教师指导学生竞赛的方式,重点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专项指导,贯穿整个比赛的全过程,无论是产品构思、方案优化、效果处理还是板块设计等,全方面推动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有效地利用设计竞赛与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带动工业设计专业发展壮大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工业设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教学是一个理论教学的附属教学,它只是用来验证和理解教学理论的一个手段,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教学系统,具体的课程安排多半是跟随课堂理论教学所进行的,创新性比较低,而且缺少设计感和综合性,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需要。其次,某些工业设计的最终成果是需要直接面对用户的,而且会跟随着政策、时事、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而延伸到其他的领域,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积累到很多相关的知识,构建一个专业化知识系统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业设计的竞赛作品。再次,工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精神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而且专业设计更多的是对学生综合视野的一种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中的课程安排太过于重视表面功夫,课堂安排跟随教材,形式单一,所以经常会出现实践教学与产业实际脱节的情况。另外,因为工业设计还是一个多领域的学科,部分设计牵涉到其他领域,这就要求学生培养一个全方面的学习,但是因为内容较多,要真正从众多设计中脱颖而出,还要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这样才能被公众看到,正因为如此针对工业设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只是高校的考试一定会有一个结果,因此部分高校的设计最后都会带有明显的教师偏好,存在主观随意性。最后,当前的工业设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产品设计,设计的范围比较广泛,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材料的特点、机械及电器等,这些在竞技比赛的时候会有专业人员参与,等于说是一个团队之间的努力。但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因为要专门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以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就没有将团队的作用发挥出来,阻碍团队的创作、成长。

三、对竞教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园地,但学校却是独立的,缺乏企业行业的接触。这就直接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近年来,校企合作的提倡使得学校在与企业对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拉近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有一定的把握。竞教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是提高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实训能力的主要手段。

首先,学科竞赛中的知识能力训练。针对学科竞赛中的知识能力问题,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的时候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框架,利用框架分析的方法,提高对一些琐碎知识点的掌握和学习,增加一些课堂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一些设计所需要的知识点,有效建立一个设计程序,帮助设计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另外,还可以在毕业实习前期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安排实习培训,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进行专项有指向性的教学。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的教学,无论是教学指引还是实验需求都是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展开的,是真正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培养,快速补齐学生发展薄弱的部分。除此之外,还能够加强学生在创新、钻研方面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对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次,工业设计的范围比较广,所以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建立一个知识系统的框架,搭建一个相应的层次知识体系,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研究中利用实践逐步完善和强化学习能力。学校可以根据年级和学习的深浅选择竞技的难度和种类。一般情况下企业类型的竞赛比较适合,而且比较日常,还能够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方便学生日后的工作就业。这些日常性的锻炼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所以在难度方面要适中。要在高年级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一些国际、国内的综合比赛,虽然要追求成绩,但是更多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增长见识,帮助学生提升专业学习竞赛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对学生的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多多努力,不断提高。再次,竞赛类设计与以往的教学设计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综合的视野方面。以往的教学设计多半是教师进行安排的,最后的评价多半是以教师的审美为主要的评判标准,而且设计多半是有命题性的设计,形式单一,范围狭窄,难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与实际产业的需求隔阂较大。学科竞赛导向是从整体的综合性的设计进行分析的,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产品,设计方法、设计思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也能够培养出具有行业特色和市场适应能力的转向人才。

最后,工业设计是实践与知识结合的专业,是结合了企业的需求、专业态度及审美情况等方面的标准进行的评价,比较公正,而且有其他竞赛作品的对比,能够看到其他优秀的作品,还有作品的评价与指导。因此,竞技比赛中的作品评价更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而且在比赛中的作品是有时间限制的,真正反映最真实的学习状态。另外,竞技比赛中除了考察之外,还有学习。教师可以在竞赛中进行指导,比赛准备期间随时吸收新的知识,并不断完善。比赛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最后的评价制定和完善下一步的教学,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总而言之,竞教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在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竞教合一的教学模式能够推动学生的实践学习,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好地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推动专业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方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玉泉.竞赛与教学相结合———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案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15):162-163.

[2]郭磊,张春红.基于学科竞赛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40.

[3]王沈策,毛征宇,肖冬明,等.学科竞赛导向的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3):96-98.

[4]曾力,梁家年.专业竞赛在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价值再认识[J].美术教育研究,2016(19):60-62.

工业设计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工业设计;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我国现在许多高校都是有工业设计这门课程,然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是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长远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大部分原因在于教师没能为学生做好创新思维的引导,学生缺乏创新设计思维。所以,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在进行工业设计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学校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核心。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模仿较多,缺乏实际创新

学生在进行工业设计的时候,多是采用一种模仿方式来进行作业设计。这种模仿在前期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进行学习,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学习到一些好的创意和手法。可是在有了一定学习基础后,进行大量的模仿是不利于学生自己创新思维的提高,这种模仿方式让学生固步自封,只是一味进行作品设计上的借鉴,对他们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并没有一个好的提升。教师在进行作品评判的时候,未能做到看他们的创意,只是看他们在模仿设计的时候模仿的程度如何,这些都是不利于教学[1]。现在高校在进行工业设计的时候,设计的课题和现实生活不是那么地有联系,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大多是凭空捏造,学生的设计只能是空谈理论,和实际不是很相符。学校和企业之间没能做到一个好的衔接,学生了解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多是注重学生的技术训练,思维创新意识教学有待加强

现在我国在进行工业设计教学的时候,多是让学生不断地学习一些基础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学校一直比较重视和强调的,学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才可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熟练,造成了学生只是对知识技能的不断重复。而且因为作业的劳累繁重,学生只是在不断地应付作业,很难有一个实际性的创新,最后学生也只是对知识技能比较熟练,并没有一个好的创新意识。这种培养方式只能说是让学生在今后可以熟练地进行技术工作,不适合做工业设计。

(三)技术知识和艺术不能做好融合

高校在进行工业设计教学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将工程设计的理论教学模式运用到了设计教学上面来,这种教学模式长时间的培养,只是培养出了许多机械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在艺术设计方面,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在进行工业设计的时候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认为工业设计就是进行工科技能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是偏向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将理论知识和艺术设计很好地进行结合,在工业设计的过程中,也只能是照本宣科,不能突破原有的设计模式,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2]。

二、相对应的策略改革方式

(一)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

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学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不断对课程进行优化,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将课程设计紧密地和生活相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发散。在改革之前,教学模式主要是分成了三部分教学,从造型基础、专业设计、设计基础,这三方面来进行教学的,我们单单是从教学的部分划分,会感觉这些没啥大的问题。可是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发现这些内容相差比较大,他们不能做到一个好的联系,不利于学生进行设计的创新,他们只是学到了理论知识,却不知道怎么样将这些知识进行结合。像教师在《立体设计》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将《人机工学与设计心理学》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在进行《立体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工业其他设计成果的一些例子,来进行举例教学,分析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候的心理。这种心理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方向,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去不断地发展。同样,教师在进行这些设计内容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设计和实际的工艺技能进行结合,这样在进行工业设计作品作业的时候,他们会了解到实际的情况,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创造思维引导》课程,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让学生也可以自主将创造思维和实际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进行教材内容的创新,改革教学方法

在工业设计的课程中,大多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忽视了对创新意识理念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扩散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在进行思维意识教学的时候,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设计活动中。像学生在学习素描的时候,在以前,教师主要是让学生不断地进行绘画,这种绘画方式是以写实为主,单纯地进行技能上的训练,并没有太多的创新意识,学生也只是简单绘画,学习绘画技巧。现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讲解到这门课之后,可以尝试着把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加入到素描教学中,学生在进行素描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练习技巧,可以加入一些构成教学内容在里面。只有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多加入一些现代化教学理念,和超现实想象的内容,才会吸引到学生的兴趣,他们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主动开放自己的思维,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体现在素描绘画中。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观赏和思考,增添一些创造性的思维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主动发现生活中的设计作品,激发他们的思维。多维图形设计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教导学生平面设计思维,然后给他们讲述一些空间设计的规律,让学生在进行二维物体设计的时候,不仅仅是用单纯的一个角度来思考,而是可以通过多重维度去思考,这是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三)加强设计和专业技能知识的结合

从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工业设计教学的时候,学生不能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设计进行一个好的结合,这也是现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时候,需要多重视这方面的教学。如果可以将这个问题解决,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会培养许多高质量的人才,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基础课程的教学,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特别注重的一部分,只有做好了基础知识的教学,才可以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基础知识能力,在他们今后的创新过程中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在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层次的划分,在每个层次加入一些设计理念和创新理念,这样就可以让二者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像学生在学习《色彩构成》这一章节时,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学会课本中的基础色彩知识外,还可以加入一些工业产品设计在当中,包括当代的流行色彩训练等等,这样学生学习的时候,不单是学习到了理论基础,还可以将这些理论基础运用到工业设计当中去,加强了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深化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此后可以更好地进行优质作品的设计。

(四)创新和实践紧密相联

现在学生在进行工业设计学习的时候,只是空有想象,没有一个好的实践基础,设计来源生活,工业设计也是一样,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设计自己的产品,才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善。学校可以和企业多进行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学习,这就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自己的知识,像在产品人机分析教学时,让学生去到有关的企业进行学习,体会产品人机结合的效果,这样才能在后面的工业设计过程中,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此外还有就是将一些项目设计加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项目设计的加入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也是对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行了创新性的培养[4]。

三、结语

现在高校想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紧跟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要积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创新意识和教学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方式改革中,不断地将理论和设计结合在一起,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华君,李瑾.基于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创新能力培养——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J].艺海,2020(01):94-96.

[2]姜雨佳,尹影.湖南省地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明日风尚,2019,000(004):P.26-26.

[3]贾卫.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032(004):5-6.

工业设计教学范文篇3

1.从“HAT·CDIO”培养模式入手,按照“艺术+知识+技能+证书”模式,设计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艺术:在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意,而创意中重要的是要有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看些人文方面的书籍,把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完美的结合。知识和技能:工业设计专业可以将所有的专业课程分为两大类:设计表现类与设计理论类。这也是现有大部分高校工业设计研究生考试中两门专业课的设置内容。设计表现类课程是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大部分的课程内容,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可以分为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像绘画基础训练、三大构成、速写、效果图、计算机绘图、模型制作等内容都属于这一范畴。笔者认为这些课程都适合采用CDIO的培养模式。具体来说每门课程的目标就是完成训练项目所规定的作品、作业,在规定训练中融入理论知识,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HAT模式,把文化沉淀为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用作品、作业的形式表现出来。证书:经过多方面的实践训练,参加设计大赛,在比赛中锻炼和提高自己,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社会可以认可的证书。

2.改革课程体系,引入“课程群和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围绕Conceive-Design,突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引入“课程群和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课程群”教学是将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成若干教学单元,以利于相近课程的融合;“课程模块化”是将单一课程中关联性强的章节划分为一个模块。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学会创新方法、掌握创新技巧、运用创造技能,把握设计的实质,从而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构建开放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围绕Implement-Operate,在实践锻炼中,充分利用了我校工业设计创新实验工作室为平台,以专业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利用这个平台的资源进行对外设计服务活动的同时组建属于自己的设计团队,这种团队可以是几个教师之间的组合,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组合,各种资源之间相互渗透,对外形成一个统一的合力,整体提升个人对外设计服务的能力。同时可以做到以企业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产品设计中渗透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以艺术激活产品创新的灵感,最终做出实际的产品。

4.学科基础实践:学生在速写、效果图、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模型制作上进行实践锻炼,掌握专业知识的设计表达能力、形体塑造能力等。专业综合实践:通过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践,大学生科研立项、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综合体现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最终创新设计实践: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进行设计专题研究、参加竞赛、社会服务等,充分表现审美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等。

二、结语

工业设计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业设计;教学模式

一、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现今,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已然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向比较,从早期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十几所院校,到如今,国内400余所大学开设工业设计专业量的巨大转变。但只有个别高校成立了独立的工业设计院系,并依据地区优势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而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丝毫没有质的飞跃。横向分析,西方诸国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会根据现有的需求,设立专业、规模较小的学校(比如韩国的产业振兴院,法国的各种文化专业学校),直接回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担负起教学与研究的功能。欧盟在其艺术教育与人才培训的相关计划中指出,重点不在创造一种共同的教育体系,也不拘泥于传统上学生到学校这个场所获取知识的模式。而我国现有工业设计专业与人才培养发展现状与西方横向比较,仍然处于落后水平。究其根本,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的工业水平相对滞后,制造业虽大而不强,长期处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状态。部分企业依靠“贴牌代工(OEM)”生存,一些民营企业急功近利,长期依靠抄袭模仿国外产品维系生命。二是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严重制约了这个新兴专业的发展,工业设计的发展依靠传统专业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而改革的探索依然在尝试阶段。第三,我国近代历史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社会由农耕经济直接跨入到了工业经济,国人对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缺乏根本的认识,特别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差距非一日之寒。传统设计教育长期脱离实践、纸上谈兵,青年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实际设计经验,以致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差,培养出的设计人员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当大学教育成为大众教育,脱离象牙塔回归到生产实践中时,传统学院式的设计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工业设计专业顺应时代要求向应用型人才培养靠拢,教学实践的改革也成为必然。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

针对现在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既是国家政策要求,更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已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我院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指导思想,突出“人格+能力”的培养模式,工业设计教育探索势在必行。通过对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工业设计教育与十年前相比的不同点以及发展趋势的探索,在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时代要求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学校现有资源基础,整合大学校院艺术及设计相关系人才养成环境,加强与产业生产、市场销售之间合作与互动机制,整合重量级师资资源、实践型设计人才及校际教学资源,统筹产学合作教学之交流管道,发展、整合及推广产学结合教学资源,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开设与设计相关科系毕业生“职前训练课程”,并结合职业规划、经管专业、艺术专业等相关实务课程,完成文化创意产业“学校培训机制”。

三、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实践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针下,工业设计专业应注重学生基础理论课培养的同时,积极探讨在不同的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如包装设计、家具设计、材料及模型制作等课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制作出完整的作品,而不只是将设计作品停留在效果图阶段。实施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教学效果也十分好。工业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在“软件建设”上,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在半自动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进行手工操作,通过“揣摩形态、感受真实、反复试验”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其他工业设计的相关教学活动中,我们加大了学生对实习实训的重视。从大一到大四分年级进行不同的就业前景分析,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针对每个年级开设的不同课程进行模拟演练,将工作中的流程带入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专业知识的运用。通过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的设计经验,增加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由实践带来的支撑和引导,代替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改变教学重点。改造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将动脑与动手能力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模式的研究,以及发展趋势的探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我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推广至工业设计领域其他课程的改革中,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我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十年前,我们聚焦在产品创新上,而现在设计的价值不仅在于制作产品,而在于设计出好的全方位用户体验,服务和生态系统。和十年前比工业设计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今天年轻的设计师们要多才多艺,善于合作,有同理心,能够向前看。有很多新的因素影响着设计过程,比如说商业模式,生产能力,原材料采购,文化契合度,情感连接等等。一个设计师如果不能认识到设计包括越来越多的复杂性是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现在除了传统技巧包括绘画,形式的建立和CAD工具应用,我们还教学生去提问,从而得到答案。学生通过设计产品雏形,测试,改进原型,经历很多失败去发展思维能力,创造出好的作品。当然,团队合作也很重要,学生在成为独立设计师的过程中,他要理解自己将来的角色是大团队中的一员,这个团队里面有社会研究人员,工程师,市场人员等。他要学会交流,倾听反馈,寻找机会。跨专业合作是我们项目的核心元素。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形成面向实际设计应用教学体系

依据设计发展现状,多学科交叉专业课程,总体上来说,设计不分家,设计艺术不分家,文艺不分家。课程综合机械、艺术、材料、力学等基础性学科,捆绑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等多个专业方向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和业务素养。

2.教学方法的呈现

除去常规的理论教学方式,课程可以主要以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小组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课程效果采用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共同评价的评价方法。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业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在“软件建设”上,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在半自动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进行手工操作,通过“揣摩形态、感受真实、反复试验”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与用有效结合,加大产学研结合,提高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整合师资资源、实践型设计人才交流及校际教学资源,统筹产学合作教学之交流管道,发展、整合及推广产学结合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市场实际项目,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注重应用型人才输出。

四、结语

面对这么大的变化,今天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中最大的挑战是,在四年中,要传授多少重要的核心技能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强大的思考能力,跨专业能力,和设计技能的要求。但也许设计教育最大的变化来自对设计本身的全新认识:设计可以最终被大众理解并以更社会化的,合作的,透明的方式重塑世界。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无论从技术还是哲学的角度看,都需要敏捷地应对这些变化。设计教育也要意识到,当世界非常需要设计时,它绝对是一种很重要的参与性活动,随时准备着发挥它的伟大作用。我们要从基础和变化两方面看工业设计教育,除了在教学中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随着未来技术,经济和文化变化的增多,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视觉认识能力,与此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去应用才能,发挥天赋。

作者:杨雪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工业设计蓝皮书: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报告(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1.

工业设计教学范文篇5

目前我们所处的设计教学环境中,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与之有很大的出入,我们更倾向于把工业设计称为产品设计,在这个观念下,我国高校,尤其对于最近才把工业设计纳入专业教育的院校来说,更侧重于产品形态、外观方面的形式设计。这样就导致在形式设计观念的影响下,将设计看成是对产品所有属性的装饰和美化,这种对对象认知的局限就使得设计的目的发生了偏差。市场的竞争关系,设计与产品效益和利润之间的关联性被弱化了。这样产生的影响就是设计被认为是技术和生产的附庸,增加商品效益的因素大都与技术和成本有关,这样企业与设计师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产生这种局面的根源,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观念受艺术设计的影响比较大,没有结合工业设计的观念开展教育,再加上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合理的教育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只强调改变设计风格样式的技巧。将文化附加给设计,突出强调文化元素的形式。设计过程也大都与实际生产脱节。这种循环使得从教师到学生的培养都遵循同一模式,即从学校到学校,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设计师不会从产品到商品的观念去考虑设计,也不会用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去思考产品的发展前途。大多的设计都是设计师在自我的“世界”中独自欣赏,偏离市场规律。反过来设计对产品经济效益的影响也会削弱,这样社会对于设计的需要也就显得不是很迫切。工业设计实践教育所涉及的基础学科非常复杂。而在我的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校期间,对实际项目成品生产涉及的实践经验基本上是零的接触,设计与技术不能很好地配套,也就无法提供完善的设计服务。教学与实际生产项目的脱节,导致教育理论不能指导与帮助生产,使得教育的目的失去意义,这就造成了学生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后还必须在实践中重新摸索与学习。这样使得教育的目的与效率大大打了折扣。

2设计教育要回归实践

设计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工业设计的发展与经济、技术的发展程度是息息相关的,要实现设计与经济、技术之间的良性循环,设计的价值就应该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体现出来,设计是一种手段,是产品每个因素连接的途径,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的因素越多,设计结果的价值就会越大,造型、颜色是我们接触设计最直观的感受,但它们绝不是设计的主体。工业设计的艺术情结往往使得设计教学重视形式的美观,而很少考虑其他因素的存在。产品设计的目的是生产商品化,商品审美的主体是社会,是消费者。社会需要的是能为人们提供需求的实实在在的产品,企业需要的则是这些产品的商品化,商品化程度也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变成商品的过程才是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只有美观的形式,对生产技术的忽视,这样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个真正的工业设计师应该是了解所做设计的生产流程的。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应该得到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的设计教育,应该是一种产学结合的理论加实践模式,在学校学习有关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应该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对设计的对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多方位的对工业设计进行了解,这样作出的设计就会使各个因素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化的体现设计的价值,这种从概念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过程,是现在这种教育模式难以解决的。要使学生具备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该得到发展与改变,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它是基础教学与实际生产练习最紧密的学科之一,与企业相结合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模式,让学生在老师与企业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参与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每个阶段对于设计的不同要求,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目的。陈文龙先生把产品设计开发归纳为三个阶段:问题概念化、概念视觉化、设计产品化。这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目前的教育模式把主要侧重点放在了问题概念化和概念视觉化这个两个方面,而设计的商品化才是工业设计追求的最终目的,其他两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现在大多数高校中对于问题概念化和概念视觉化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似乎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积累的目的是融会贯通。设计的视觉化只是产品开发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今天,信息的传递速度已经大大提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设计的本质往往被我们的快速浏览与信息的时刻变化所隐藏了,企业把这种感官信息看成了设计的本质,造型设计被企业看成了是工业发展的救世主,最主要的生产制造反而被弱化了。这就在设计师与生产制造人员、决策人员之间建立了一道无形的围墙,这也是设计商品化过程中产生的最主要的矛盾。设计的具体化是设计师的主要任务,设计美感是设计的一部分,这种美感其实应该是一种大众的美感,不是设计师自己的美感,同样设计过程也不是一个人能设计的,要经过市场调查、设计原样的探讨、模具的开发制作等过程,由于每个阶段之间的关联性,设计的结果能否被工程人员所应用,对于实践的诸多因素有没有考虑其中,设计是否对于生产有指导意义,对设计师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些问题是我们的教育需要解决的。对设计师而言,设计的商品化是他们的最主要目的,日本国际设计中心总经理林一雄曾说过一句话“:卖不出去的产品不能成为工业设计。”只有了解设计的过程与需要,明确设计的目的,了解商品化的过程,才能达到设计过程与生产需要的统一,使设计的价值体现出来,使刚从校门中走出的设计师尽快适应设计的需求,适应社会。要促进由学校到企业的教学模式尽快形成,也需要社会的重视,为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3结语

工业设计教学范文篇6

1工科工业设计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代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较短,工业设计教育的体制、体系还不太完善。各高校由于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方向不同,其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种种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在一些工科院校中尤为突出。其教学课程开设往往是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机械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2)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3)设计表现课程:主要包括手绘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4)设计理论课程:主要包括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系统设计等。这种课程设置形式,包含了工科、艺术、文科等多方面的知识,作为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来说这样的课程设置本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大多数工科院校对于这些课程缺乏系统性的认识,这些课程通常情况下由各种专业背景的教师任教,教师之间缺乏专业交流,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比如机械理论课程基本安排给机械专业的教师任教,由于任课教师对工业设计专业知识缺乏认识,所以只能按照机械专业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缺少与工业设计专业知识的结合。而设计基础类课程则大多由艺术专业出生的老师来任教,同样也缺少结合工业设计专业需要进行课程讲授。在这些课程设置中设计表现类课程所占篇幅最少,在大多数工科院校里也基本不受重视,设计表现课程不能为专业设计课程提供依托。而所占篇幅最大的设计理论类课程则缺少系统的设计实践的训练,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程序,课程之间缺少融会、贯通,甚至出现设计理论重复讲授的现象。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工科工业设计课程设置的问题和弊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广泛性。而工科工业设计专业要想发展,要想摆脱现在的就业困境,就必须进行教学课程改革。

2设计表现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工科工业设计的学科设置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果进行教学改革,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到设计表现对于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并把设计表现作为工科工业设计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为什么要把设计表现作为工科工业设计的核心课程呢?这是由工业设计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所决定的。工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而不是搞理论研究的学科,需要设计师具备良好的设计能力和一定的设计经验。而我们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就是一个个准设计师,那些从事工业设计的设计公司和企业需要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具备一定的设计实践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而设计表现能力往往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因为学生在本科阶段所能接触到的实际设计项目毕竟有限,再加上缺乏与生产制造相结合,所以工业设计学生本科阶段的设计作品一般都造型优美、有创意,但基本无法生产或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工业设计本科阶段最需要培养的能力就是设计表现的能力。

3设计表现的分类

工业设计的设计表现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手绘草图或效果图表现,是通过一幅幅徒手绘制的草图来反复展开和确认产品的造型设计,并完成设计的手绘完成图。2)二维虚拟软件表现,是用平面软件制作产品三视图(也有透视图表现)并反复展开,确认造型,最终完成设计。3)三维虚拟软件表现,是用三维软件制作产品的虚拟三维模型并反复展开,确认造型,最终完成设计。4)实物模型表现,是用实物模型的方式直接确认产品的构思以及使用方式,功能性,重量感,材质感等。在这四种表现形式中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校最为擅长的是三维虚拟软件的表现,大部分学校都教授ProE、UG等工程类设计软件,而且一般由机械类专业的老师来担任授课,所学习的大都为零件的设计与装配的模块,而忽略了造型设计的训练和对模型材质环境的渲染的能力。造成很多学生出现会只建模,却不会渲染,不会展示自己的设计。喜欢钻研软件技术,但不懂如何做设计。而像二维平面类软件的表现,则所占比例很少,甚至无人教授,其实在现在的设计公司或者制造类企业中,造型设计师最为常用的其实就是二维平面软件的表现方式,因为相对于用3维设计软件建模渲染制作效果图,二维平面软件显得更加的快捷和高效,这也是专业授课内容与专业就业需求背道而驰的一个表象。实物模型的表现是四种表现现手段之中最为直观且展示效果最佳的方法,实物模型的表现是为了把设计构思变成实体,同时可以帮助设计者研究产品的形态、结构、尺度、色彩、肌理、材质,还可以处理草图和效果图中不能充分表达或无法表达的地方。实物模型研究产品的线面转折,细节与整体的协调,纠正从图纸到实物之间的视觉差异,还可以检验产品造型与人机的相适应性、可操作性。但由于制作成本和制作时间的关系,所也最为费时费力,因而大多数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都把它当作是面子工程,只投入相应的设备建设实验室,并不深入进行研究和制作。手绘表现也许是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最不擅长的一种表现手段,因为这些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理科生,并不像艺术类工业设计的学生那样具有扎实的手绘基础。再加上很多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也是工科工业设计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的,自身也不具备很好的手绘表现能力,所以手绘表现在很多工科工业设计学校并不受重视,不能很好的纳入到整体教学系统中。手绘表现是所有设计表现最为经济和高效的手段,一只铅笔,一张纸就可以做设计了。所以手绘是工业设计的重要基础能力之一,对于工业设计来说手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绘画能力,而是通过手绘表现,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两种能力对于学生的形态设计和创新创意的基础和源泉。所以手绘表现能力对于学好工业设计非常重要。

工业设计教学范文篇7

一、当前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以课堂案例教学代替项目制教学

在实施“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过程中,许多院校对项目制教学认识不足,以课堂案例教学代替项目制教学。工业设计教学中课堂案例多为教师根据经验拟定的设计项目,常见的名称有“汽车设计”、“牙科椅设计”、“车床设计”等。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这种不够真实的设计项目的理解往往比较抽象,仅凭借教师对某一产品原理描述以及网络参考资料,展开所谓的“市场调查”,然后给出一个设计概念。设计概念产生的过程中,“约束”学生思维的因素(如功能原理、人机标准尺寸等)很少,因此设计方案产生比较容易,而到设计后期阶段,一个简单的尺寸数据变更都可能将此方案推翻。此外,在案例教学中,设计方案的评审是虚拟化讨论,这种脱离实际的讨论是肤浅的,不能发现产品化阶段的工艺性、经济性等问题,另外学生对老师的一些判断和指导也可能存在一些疑惑与不服,但又不能从其他途径获得解决。这种运用虚拟设计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模拟了设计实务,学生能掌握设计基本方法和流程,但在提高其实际设计能力方面尚有缺失。若在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中,所选课题改为企业实际项目,师生及企业相关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有效弥补上述案例教学中的不足。

(二)项目训练内容缺乏完整性

来源于企业的工业设计项目比较广泛,有的侧重于外观概念设计,有的侧重于结构设计,也有一些是比较完整的工业设计创作项目。前两者无法对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覆盖,会形成教学盲区,项目训练内容缺乏完整性,也就达不到教学目标。比如现实中多数企业认为工业设计就是外观设计,所以非常乐意委托院校开展外观改良,以为外观设计仅仅是制作几张效果图,所以给予院校的设计周期往往较短。而教师引入这种设计项目之后,在训练内容方面只能斩头去尾,仅围绕效果图制作开展草图绘制、草模制作等内容的训练,往往将产品设计课程中所规定知识点如市场调研、人机工程学、结构、材料工艺及成本等内容忽略。这种项目制教学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导致学生缺乏对产品设计实际流程的基本认识,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对各种学科知识的整合设计能力。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完整的训练内容应该包括项目接洽、市场及企业资源调查、设计定位、概念设计、效果图设计、人机尺寸设计、模型制作、材料与工艺、成本估算、设计评审、样品试制与小批量试制对接等方面。(三)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不均衡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是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校内外或者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时,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工作,讲授设计程序、设计原理、工艺基础等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展项目的前期网络调研、草图绘制、效果图制作、模型制作等实践环节,但忽视了在课外接受企业专家指导的环节。由于企业专家参与的引导式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容忽视。当然,课外教学包括很多形式,从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角度来讲,包括设计相关法规学习、新产品市场调研、设计方案生产可行性调研等形式。只有通过课外教学延伸,学生加强隐形知识学习,才能使完成的设计方案更具完善。

二、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实施策略

(一)项目遴选

项目遴选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工业设计教学中,以很多院校设计类专业开设的《产品设计》课程为例,若采用项目制教学方式更能贴近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其项目制教学方式如下:首先,《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以某一产品为设计对象,开展项目接洽、设计调查、产品功能分析、造型元素整合、批量化制造实现跟踪等一系列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化产品设计的方法,培养一定的创业能力。其次,教学内容包括项目管理实践、市场调研与分析、产品设计实施、生产可行性分析、批量化制造跟踪实践等环节。工业设计项目来源比较广泛,应该选择训练内容比较完整的项目作为《产品设计》课程的设计对象,但不能一味追求设计对象的“新、偏、难”,可根据当地产业特点选择比较常见的产品如剃须刀、理发剪、面包机、吸尘器等小家电。这类小产品设计工作量不大,能够保证在大纲规定的课时内完成项目的各个训练内容。笔者项目制教学实践中开展了项目遴选并最终确定以理发剪作为设计对象。首先是项目遴选的准备阶段。查阅本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名单,在网络上寻找当地的产品设计竞赛信息以及企业的工业设计人才招聘信息,目的是发现具备潜在设计需求的企业。通过开课前半年时间的关注,最终联系上某电器公司,其年度开发计划中有一项为理发剪开发设计,经过电话初步确认合作意向,并说明以项目进课堂的方式开展项目实施,企业方接受了这种做法。事实表明,在企业与院校取得双赢的基础上,即企业希望得到有用的设计方案,而学校则希望以实际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受益,这时项目合作是很容易达成的。

(二)项目教学内容分解与实施

笔者根据经验,以理发剪为例,将本课程98课时的教学按项目制教学内容分解为项目管理实践7课时、市场调研与分析7课时、产品设计实施70课时、生产可行性分析7课时、批量化制造跟踪实践7课时,分布在7周时间内。除产品设计实施在课堂完成以外,其它内容主要在课外完成。项目教学实施步骤如下:一是项目管理实践。教师与企业沟通确定设计项目以后,项目组长与指导教师共赴企业参加项目接洽,包括设计费用确定、明确双方承担的义务与权利,拟定合同;按照合同所规定的设计期限,制作项目实施进度表,明确责任人;根据项目实施进度表和教师统一安排,组长组织设计评审会(校内与企业召开若干次),并组织设计方案修改及后期跟踪。二是市场调研与分析。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学生能对设计方向有准确的定位。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设计合同拟定的设计要求,通过网络、商场开展现有理发剪的款式调研,分品牌、设计风格等类别进行造型元素的归纳分析,找出可借鉴点。其次通过网络收集各种除理发剪外的图片,以手机、MP3等电子产品为佳。最后邀请企业专家进行理发剪结构原理讲解,提出一些限制性的尺寸或结构。三是产品设计实施。此阶段可分解为草图、效果图、人机分析、机械制图、模型制作、版面设计等环节。由于《产品设计》课程都安排在《快速表现》、《计算机效果图》、《人机工程学》、《机械制图》、《模型制作》、《编排设计》等课程之后,产品设计实施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各单元基本知识,指导教师只需针对理发剪进行各环节间断性的指导,学生自主性完成设计方案。四是生产可行性分析。设计方案完成以后,经过指导教师初步评审后,被提交至企业,由企业专家、师生共同开展生产可行性分析。从制造工艺、装配、材料、运输、成本等方面进行论证,并对方案提出修改建议或停止开发的裁决意见。五是批量化制造跟踪实践。包括样品制作、配色实施、结构设计、模具制作、小批量试制、销售推广等环节,由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参与。此阶段根据项目开发实际进程在教学时间上做适当的弹性安排。

(三)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中,应当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指导教师、学生、企业专家都将参与到各组设计方案的评价中。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项目管理实践、市场调研与分析、产品设计实施、生产可行性分析、批量化制造跟踪实践都将成为影响学生课程成绩的重要因素。

三、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优势

有关文献指出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实践证明,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模式(见图1)可有效训练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

(一)“真枪实战”式项目设计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方式多为创办个人设计工作室,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岗位专业能力,包括设计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本行业法律法规运用能力。一是促进设计能力提高。“真枪实战”式项目要求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意草图、完成逼真的设计效果图、绘制无误的外观或结构制图以及完成样机模型,这些训练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的“从无到有”的方案构思,需要其拓展思维,从各种角度设想方案,提高了设计思维能力。二是促进新技术运用能力。“真枪实战”式设计项目方案的提出,需要学生把握技术发展趋势,从新技术运用的层面进行设计方案创意。比如,软质LED触摸屏技术发展,可以提出可卷曲手机的设计;纳米重塑性材料的发明,可以将其运用于手残障人士的餐具设计。三是促进本行业法律法规运用能力提高。开展实际设计项目中,学生能够接触专利法规、环保标准等法律知识,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本行业法律法规运用能力。比如,项目成果在申请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过程中,会接触相关知识产权内容;在木质家具设计过程中,会接触密度板、夹层板、各类实木的国家或国际环保标准以及油漆、粘合胶水的环保标准。

(二)项目管理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掌握创业方法

图1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工业设计学生创业的主要形式是创办个人设计工作室,经营业务范围包括产品设计、模型制作等,开展企业委托项目的设计或者自主开发产品的专利转让。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把握新产品市场商机、设计收入与支出的理财、信息处理与分析、项目协调等方面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即有助于学生掌握创业方法。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过程中,以3至5名学生及企业专家组成项目组,并设立一名学生项目组长,共同参与项目开发。在项目接洽阶段组长可以参加各类项目承接会议,全体学生可以参加企业新产品开发战略会议、学习设计合同拟稿与签订、查看设计收入与开支情况、学习发票开具途径等。

(三)通过与企业深度接洽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能力

有学者指出,社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协作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学生通过与企业接洽项目初步培养了社会能力,因为学生不但要和合作的同学、指导教师打交道,还要与企业专家沟通。这种沟通贯穿整个开发过程,利用面对面、电话、在线聊天等方式进行设计与技术方面的交流。每次完成阶段成果需要评审时,要学会将完成的设计方案进行“包装策划”,以良好的视觉效果手册展现给企业。同时也将面对评审苛刻的专业质问,如零件加工能否实现、成本如何等,很有可能方案被否决,这些也锻炼了学生的受挫能力。

工业设计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工业设计史

唐太宗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学习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首先可以让该专业的学生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它是如何从无到有并发展至今;其次,学习历史可帮助学生开拓设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并同时培养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梳理清楚一个行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才能够为将来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与实际应用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工业设计史该门课程无论在艺术类产品设计专业还是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是作为专业必修课来支撑及衔接后续的专业课程。但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工业设计史课程仍较多沿用传统式的理论教学授课法及期末试卷考核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效果与其课程重要性并不完全成正比。其中有授课方式、学科差异、学情差异、学校差异等个体因素差异,再加之工业设计史课程开设历史较短,国内针对性的课程教学研究在学术网站的数量也未过百篇。不过近年来,翻转课堂、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使得史论类教学有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下面笔者就通过自己在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的问题点梳理,并针对性地提出设计课程改革方案做详细的探讨。

1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问题点梳理

1.1考核方式传统。传统式的试卷考核方式,其内容构成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常见题型居多。但通过试卷考试容易让学生形成以结果目的为导向的上课思维,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在考试前突击背诵考试重点,分数能过及格线便等于学过了该课程。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针对理工科工业设计学生做过访谈调研,得到的反馈总结为以下几点:工业设计史课程内容多、文字量大,时间线、人物等信息错综复杂不好记忆;不知道学习史论的用处在哪;对此类课程有抵触心理,相比来说更愿意考计算类的试题。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形成的应试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让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大大降低。1.2理论无法应用到实践。客观原因来说,工科背景学生缺乏文史类理论课程的前期学习经验,学生容易把理论学习等同于背文字、记时间、记事件等枯燥乏味的概念。并且笔者所授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开设在大一下学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未深入和系统化,无法从宏观上理解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应用方法。客观原因也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学习心态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也就更难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理论联系实践,老师的教学也从而陷入被动局面,无法展开有效的实践性辅导,从而导致课程在考试结束后无法服务于后续课程,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真正教学目的。1.3教材内容量大,课时量稍显紧张。工业设计史课程内容主要以工业革命以来设计发展演变的脉络,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风格、著名设计师及其作品以及设计发展的历史条件。教材以工业设计发展的时间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总四个篇章十二个章节。笔者所授该课程课时为24学时,也有大部分学校为32学时。在该常用课时数下,让学生对每一章的内容充分理解,并且能够形成前后联系的立体知识体系,是一件较困难的事。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和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只能尽量做到知识点全面讲解并通俗易懂。但这样的授课方式弊端在于损失很多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时间,课堂很难以多形式、多维度的灵活方式展开。

2针对工科背景的工业设计史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工业设计史的课程教学目的应该是学生在系统学习完该门课程后达到以下效果:熟悉相关设计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现象解读与意义构建能力,特别关注生活方式和价值创造。这也恰是本课程教学改革后的理想目标。[1]因此,如何在短期内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形成主动探索的思维模式,再到培养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与当下时代结合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育资源信息化、知识途径多样化的大背景下,笔者将整合当下新兴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方面重新构建针对工科背景学生的工业设计史课程框架及模式。课程内容简单化、逻辑化、趣味化。在教学设计当中,可以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片、图标、关键词、时间轴、故事线等形式,并增加短视频、动画等贴合当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以此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课堂内容半翻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学习。[3]翻转课堂对于设计专业的教育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对理论型的史论类课程。[4]翻转式课程教学,将理论内容慕课化,利用课堂时间交互讨论、答疑完成学习。但是针对工科背景的学生,史论类课程学习前期铺垫少,经验积累不足,若完全采用翻转式教学,把课程内容的学习主要放在课后的慕课视频当中,显然不符合当前的学情,因此,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改革方法,一定要贴合实际、量身打造,根据不同学情,有针对性的制定方案。在本次教学改革中,笔者采用结合传统课堂的半翻转式教学,分离堂课内容主次,提取主要内容由教师讲解并简略串联次要内容,次要内容知识点由教师提前分配任务,学生在课下以视频、教材、文献等多种方式提前进行学习及准备。由此形成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学生分享、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半翻转课堂模式。以任务驱动、主动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重点在于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整合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5]结合半翻转式课堂教学及课后自学,教师给予学生课题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后进行多维度的课题内容探索,并以PPT或其他数字化方式在下一堂课程中进行课题汇报,并与同学及老师围绕课题再次进行互动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具体设计与实施方案

工业设计史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何人可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工业设计史》第四版。授课对象为理工科招生的工业设计本科专业大一学生,授课时间为大一下学期,总时长24课时。本次教学改革模式将着重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维度的互动课堂,以及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的半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来重新构建工科背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教学环节及模式。课程伊始,教师可利用第一节课与学生做好课程铺垫及准备:第一,师生互动加深了解。教师掌握学情是备课的必要内容,但是单方面的了解学生的人数、年级等信息远远不够。教师可通过交谈式、调研式在课前提前了解该年级学生对该门课的态度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接收方法,以便可以按需调整课程设计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第二,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整体框架、教学安排、上课方式等相关信息,以便让学生自己对课程有整体的了解和准备。第三,按课内课题任务提前确定班级分组,小组成员3-4人。以下课堂教学实施方案案例基于2课时共90分钟的课堂流程安排。3.1课程开始,导入课堂(10分钟)。课程导入是一堂课非常重要的开端,好的导入方式可将学生在课前的散乱状态迅速收回并吸引至课上。通常导入方式不局限于一种,游戏式、提问式、故事式、视频式,笔者会根据每次课程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课程导入方式,例如,第四章机械化与设计,内容以19世纪的技术与设计对道路、交通、生产等产生的影响展开,课堂开始可以将大家熟知的美国汽车品牌福特在此背景下的发展故事作为线索,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的情境。3.2半翻转课堂内容(上),教师以主线串联课程内容(40分钟)。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课前),学生课前通过视频、教材、网络资源提前自学。在自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记录笔记并梳理自学时的出现的疑难点,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及时解决问题、消化问题。第二部分(课上),教师通过提前备好的课程,给学生串联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仍然以第四章机械化与设计为例,在经过以福特汽车的发展故事为课堂导入后,学生对于较为熟悉的事物自然产生好奇心理,此时趁热打铁,教师以引导的方式串联引入在19世纪技术是如何推动工业的发展,将机械化过程应用到大量新产品的生产上,从而成就了当时的交通、制造业的崛起,也让福特的汽车流水生产线生和汽车设计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了福特传奇。教师主次知识点讲解串联将逻辑性的背景、时间、人物等,通过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工具与学生课前自学内容形成呼应,更好的巩固理论内容。3.3半翻转课堂内容(下),小组课题汇报与分享(40分钟)。该教学环节将讲台交给学生团队,每次课程将由一组同学分享与此次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内容,主题题目由教师在上节课末提供给学生。例如,在上第四章课程之前,教师将课题“英国交通工具发展过程、背景及影响”给予报告小组,小组成员就课题通过网络、图书、文献等途径展开相关知识背景、技术手段、关键人物等资料收集,并制作主题汇报PPT,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分享给其他同学。小组主题分享完毕后,可由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或自己的观点,形成探讨点,让知识在课堂活起来。通过相互交流,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三维互动空间,保证知识消化的时效性。3.4最终考核及拓展。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与最终的卷面考试按比例构成最终成绩。在此次课程改革的考核方式上,可保留平时成绩的比例,内容由学生的考勤、课堂活跃度、课题汇报构成。最终考核目的为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考核形式通过研究报告及延续设计两部分内容构成。研究报告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是否能够由点到面进行多角度、扩散式的拓展研究及自我观点提炼,也是一个知识由吸收、内化、思考、输出的过程。延续设计则是对理论内容的实践应用,工业设计是一个让学生能够通过设计作品说话,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通过期末的研究报告题目,将主题二次延伸至实践性的创新设计,达到最终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设计实践的教学目的。

4结语

“半翻转课堂”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并结合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针对工科背景的工业设计学生而设计,引入新兴教学手段但又不完全抛弃传统式课堂,旨在调动学生面对工业设计史这样的史论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角色转化构建起自己的学习知识体系,为后续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课程铺垫理论基础与设计依据。通过半翻转课堂的应用,扭转了学生对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学习态度,改变了大部分学生应对史论类课程背诵文字、考前突击的无效学习方法,理解了学习行业历史的重要性,并且明白了如何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当下设计的发展演变,从而能够建立自己的设计观和设计思维。

参考文献:

[1]熊微.基于“工业设计史”课程特性的互动研究教学模式的构建[J].创意与设计,2013(05):32-35.

[2]孔祥富.《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深度教学[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12):179-181.

[3]李贵安,张宁,郑海荣,王晶艳.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61-65.

[4]杜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5).

工业设计教学范文篇9

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成立比较晚,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人才培养的特色不明确;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不够;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于尽快完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体现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意义

其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工业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未来的设计师,所以该专业的教学应加强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工作室教学模式由教师牵头,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设计活动,模拟企业的设计程序,让学生完整地参与每一步的设计实践,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二,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近几年,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工作室作为一种开放的组织形式,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出具有较高教学水准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其三,有利于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在以往的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性指导,导致学生只是照着教师说的做。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利于实践课程的开展,也不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导致教学停留在理论指导的层面,使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现象。工作室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比赛、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第二课堂辅助教学。

三、改革目标

其一,初期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初期工作室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参加设计比赛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增进师生感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工作室教学的短期目标,也是探索性阶段目标。通过达到初期目标,能够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让实践教学更具有实质性,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其二,完善工作室教学模式,细化工作室方向。根据市场、专业及师资力量细化工作室方向,分成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学习与训练。这个阶段是真正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在这个阶段,高职院校的特色可以获得发展,师资得到合理的分配,学生获得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其三,与设计企业对接,实现工作室教学的最终目标。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连接教学与市场的桥梁,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纽带,是校企合作的细化。它很好地提供了学生与设计企业对接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参与实际设计项目,从而提高实践能力。此外,工作室教学模式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教学实践

一方面,工作室教学模式将设计比赛融入实践教学。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作品质量不高,对设计比赛更是缺乏兴趣。成立工作室后,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教师根据相关设计比赛,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在学校的创新点子大赛中,学生获奖的几率大大提高,同时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设计作品的质量,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14级和15级的整体学习氛围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作室教学模式将毕业设计融入工作室教学。以往毕业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临近毕业时才开始慌乱地设计,导致毕业设计作品创新不足,质量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敷衍了事,对毕业设计很不重视。成立工作室后,学生在工作室学习,指导教师根据当今设计热点和市场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设计主题,要求学生针对自己选择的主题完成市场调研、草图方案设计、建模及模型实物制作等完整的设计过程,每一个过程都由教师跟进进行指导、点评,指出作品中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应修改的地方等,从而使每位学生都有“兵”可练,有“事”可做。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以前的不愿做、不想做,转变为现在的积极主动地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以前的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转变为现在的计划明确,一步一步地踏实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这样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能力,减轻了毕业设计的压力。结语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实践融为一体,以承接项目、参加设计比赛、完成毕业设计和设计课题等为主要任务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更专业地适应工作岗位,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从而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

作者:罗海妹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龙安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例.新西部月刊,2007(4).

工业设计教学范文篇10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当前学校教育制度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为了向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么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前很多工业企业的发展依旧是墨守成规,产品的设计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和样式,虽然保持传统是其一大特色,但是在日益紧张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创新才会有出路。工业企业想要稳定、高效的发展,就需要进行改革,进行创新,引进大量工业设计人才。随着创新理念的应用,当前工业产品市场中,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这为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如何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技能、素质,是教育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当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相对陈旧。[1]工业设计专业有交情的实践性,在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设计结合,才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的需求不同等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是为了向社会、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由学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素质、知识、能力、结构等都是培养的内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大多是设置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教学。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专业,在教学中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创造实践教学、实践体验、实践参观的机会,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获取工业设计新的理念和想法,将自己的工业设计知识进行扩充,产生新的知识,充分地感受到工业设计的魅力。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就需要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方法进行革新、转变,将更多实用性强、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目前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将其应用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应有良好的教学效果。[2]

2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特点

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在不断地提升,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我国高校教育实施改革,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当前的工业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引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互动—探究型教学法。互动—探究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用互动—探究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究,进而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互动—探究型教学法是一种发现教学法,主要是为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具有开放、合作、综合等多个特点,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模式也发生着转变,教师将课堂教学的方法转变,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应用,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进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二是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教学选题、教学思维等等,都具有开放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开放性。三是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交流、合作、创新等能力。[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将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引入,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合作,同时将学生的专业设计知识的交流行为进行规范。工业设计对人才的要求质量非常高,工业设计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设计表达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课堂学生则是偏重于学生的设计逻辑思维,针对学生的其他能力培养和锻炼较为忽略。应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3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如何构建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探究的地方。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的形成,需要将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确定,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发挥其学习潜能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形成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关键,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鼓励,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感染力,在教师的信任下,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思考。教师的鼓励,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4]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形成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需要重新地定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对学生的团队和谐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开展互动—探究型教学,教师为学生选择探究的主题,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帮助和咨询,在探究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构建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互动—探究的主题,有效的组织互动—探究活动。好奇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教学中,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促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而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就需要看有一个良好的组织活动,在互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和构建中,要将互动、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加强实践,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选择最佳的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因为该专业本身的实践性较强,所以应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

4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当前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受到广泛的关注,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该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5]为了保证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需要从一个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优化教学内容、工业设计选题。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社会生活系统等设计的原则需要保持一致,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发现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在互动—探究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将自己的逻辑思维、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融入的问题的思考研究中,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工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跟随时代、社会的发展,将教学内容丰富,同时不断地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拓宽教学课堂,实施产学研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的机会,在对企业设计研发的理念、策略等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拓宽设计角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第二,完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互动—探究设计过程。在传统教学中,课程教学评价,往往是进行的结果评价,并不能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真实的反映出来,为了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选题,将互动—探究的过程、方法等进行确定,互动—探究过程设计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学生思维的开拓上,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研究方法,掌握住不同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保证互动—探究过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互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6]互动—探究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三,加强互动教学,促进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应用。教育制度的改革,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弥补,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教学由封闭转变为开放式。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互动—探究形成现场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学习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互动教学,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加强互动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为互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条件和帮助,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