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技术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00:09: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能源技术创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能源技术创新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篇1

关键词:新能源;外观设计;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汽车外形水平上。各种汽车形状设计在购买汽车时为消费者提供了许多选择。在目前阶段,我国汽车销售市场上客户最关心的是价格。如果价格相同,则不同知名品牌的室内空间设计,驱动力和设备不会有太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当前车辆的外观成为消费者购买与否的关键因素。并且所有汽车公司中的大多数将改进汽车外形的设计,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据估计,在我国,未来五到十年可能是新能源技术汽车发展中的黄金阶段。在此基础上,在必要条件下确保汽车造型设计的特征和品质升级,促进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此外,这也有利于提高知名品牌的全球声誉。

1现阶段新能源技术汽车的概况分析

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设计中选择自主创新的成果来开展产品制造和服务项目。它具有策略,智商聚合,高相关系数,创新能力,高资本投入、高回报和环保的特点。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突破点,是我国综合能力的主要前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发展的优化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此外,它还决定了我国竞争优势的高度及其在全球经济布局中的影响。世界各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视为提高经济发展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其在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新产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需要我国全力支持,以发展壮大。因此,我国明确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总体规划的一系列发展政策。政府部门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并向购买汽车的人提供一定的政府补贴。普通消费者是否更艺术地购买汽车是其外观,外观也是汽车销售市场的关键因素。所有汽车公司中的绝大多数将专注于汽车外形的设计,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以下是用于外观分析的不同汽车规格和型号的两个主要类别的示例。

1.1北京汽车电子商品系列产品

北汽的电子商品系列产品,是北汽品牌的首款经典新能源汽车。造型设计保留了古典风格和简单的欧式风格设计,前灯和车型极为顺从,流线型很坚固。车身侧面采用了双车身趋势图设计。车窗玻璃的装饰设计提高了光泽度,车身的独特标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镜子的形状设计非常简单,但是它也有一些缺点,具体表现为缺少方位角光源和自动伸缩缝功能。因此,这种类型的车辆的形状设计相对简单,并且大多数是常规设计。如果将其放置在许多汽车中,则无法与某些传统的成品油车辆区分开。

1.2特斯拉汽车的汽车产品系列

特斯拉汽车产品系列的问世提升了该集团对新能源技术汽车的原始掌握的各个层面,包括时尚趋势,大胆且具有未来派颠覆性的创新设计。它赋予身体某种时尚趋势和优雅气质。它主要体现在气格栅和LOGO的改进上。另外,鹰翼门设计的设计增强了传统的设计理念。另外,这种新能源技术汽车没有传统的成品油批发汽车的大小汽轮机,因此大大节省了汽车的内部空间设计。另外,它的设计并不是统样式,因此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了这种设计的味道(如图1所示)特斯拉的汽车模型在全球销量中排名第一,并且不逊于某些著名品牌比亚迪汽车,后者是我国的销量冠军。对汽车系列的颜色和亮点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价格的上涨,汽车造型设计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一些高端豪华车正在缓慢而具体地展示自己独特的人性化设计。基于数据和信息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对新能源技术车辆进行设计时,除了必须考虑安全性能要素之外,还必须将市场销售的特征作为关键切入点。此外,对于具有不同颜色和不同型号的汽车,其视觉冲击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后果。例如,对于某些颜色缺乏信任感,可以使用外观和现代设计原理来增强汽车视觉冲击的规模感。

2新能源技术汽车与传统汽油汽车在外观设计上的差异

2.1两者的外观设计不同

尽管设计人员继续非常重视汽车设计的本质,但是由于汽车的类型,要引起全面的分歧并不容易。但是,近年来,这两种类型的汽车在外观上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设计。与传统汽车的常规造型设计相比,新能源技术汽车在造型设计上更具未来感和启发性。作为现阶段意味着尖端技术的一种新型物质,某些受欢迎的元素的确仅在其中体现出来。至于传统汽车系列,每个人对它的印象是毋庸置疑的,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改变。一些设计师的大胆设计和设计理念也会被人们接受。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汽车的设计风格越来越明显,也将影响传统汽车的外观设计,使其越来越时尚,开放。汽车发动机和汽格栅系统的空间布局与传统的柴油汽油车不同,但这也为设计师提供了许多内部空间设计。这在某些汽车系列中得到了体现:新型梅赛德斯·奔驰的电动概念跑车在汽车外部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用LED灯条代替了原来的汽格栅,并将其与车灯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光滑,无缝的线框营造出现代感。由于内部结构的根本差异,与具有新能源技术的传统汽油车相比,它们具有更长的轴距,并且可以设计更小的机器和设备来嵌入室内空间的结构中。这种类型的转换可以为设计师的造型设计带来很多可塑性。未来,新能源汽车必将带动越来越多的新时尚趋势和设计风格,并将与传统汽车有越来越大的不同。

2.2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分歧

当新能源技术汽车在市场份额中占有一定地位时,每家公司都开始效仿,改善两种汽车之间的设计差异。在造型设计的现阶段,许多使用新能源技术车辆的高层的策略都非常灵活,他们确实希望看到新能源技术车辆的独特之处。传统的柴油汽油车的创造和发明已经积累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以至于每个人心中都有固定的心态,这对进行颠覆性和创新性改变是不利的。这两者需要不同的设计风格系统管理,并且也有可能创造一种高品质的产品,使之相辅相成,并融为一体。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将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可。随着新的升级和新能源技术车辆设计风格的盛行,它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传统柴油汽油车的设计。

3新能源技术汽车造型设计技术创新设计理念

绝大多数传统的汽车造型设计往往始于燃气轮机控制模块的驱动力,机械设备控制的驱动安全性以及传动系统的传动齿轮。尽管这种设计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但也导致了能源和城市公共交通的困难。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新能源技术汽车才成为中国的汽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新能源技术车辆的外观设计应从以下多个方面寻求技术创新。

3.1实施总体规划

市场上有许多设计独特的电动汽车与其他汽车不同,但是仅依靠表面设计来吸引消费者。由于大多数消费者更希望能够与之前的传统汽车有所不同,因此它体积并不是很大。借助夸张的汽车造型设计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有必要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设计基于市场销售的新能源技术汽车独有的汽车系列。

3.2从身体部位制定合理的布局

当前,新能源技术车辆还没有自身独特的造型设计语言表达能力和符号,并且从车身部件的合理布局有利于设计出新能源技术车辆所特有的一组特性。以室内照明设计为例,室内照明系统的预期效果是更好地确保汽车安全行驶的安全性能,而传统汽车则选择使用氙气灯或卤素灯。通常,此类室内照明必须具有庞大的电子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和变压器系统,并且还必须调暗以确保特定要求。外观通常较大,样式固定且始终相同。因此,可以选择使用LED灯。LED灯不仅种类繁多,耗能少,不需要大型照明系统,还因为其体积小巧,节省了内部空间的设计和设计,这对其他层次的设计人员都是有利的。

3.3从设计多元化的方向入手

在进行汽车外形设计时,除了传统的文学和艺术美学的影响外,区域文化艺术多样化设计要求的营销也将对汽车外形设计造成影响。未来,汽车造型设计一定会处理简单的文化符号,重点是在新形势下从地域文化中寻找艺术创意设计。通过艺术创意设计的整合,可以合理地促进新能源技术汽车与传统汽车的区别,总体上也有利于新能源技术汽车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符号。

3.4高度重视客户审美

汽车设计领域将是一个丰富的领域,无论哪个时代,汽车设计都应遵循“汽车设计的小表情概念”的最大部分,并达到一定水平的汽车美学。无论在任何概念下设计新产品,设计人员应遵循设计核心价值理念,重视客户的审美水平。

4结束语

总体而言,文章是在对新能源技术车辆的形状和颜色选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新能源技术车辆与传统柴油汽油车辆的形状设计之间的差异,从而探讨了新能源技术车辆的形状设计,新能源技术汽车自主创新设计与设计理念。它使设计师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能源模型,在商业服务和自身爱好之间找到平衡,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设计更适合于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袁博.新能源汽车外观设计创新研究[J].时代汽车,2020(20):86-88.

[2]侯敏枫.新能源电动汽车车身形态设计研究[J].科技风,2019(35):25.

[3]王恒.新能源电动汽车车身形态设计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22):775-776.

[4]李昊.情感化设计在新能源汽车外观造型中的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21,42(03):23,7.

[5]陈磊.流线设计对汽车外观设计的影响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0(19):100-101.

[6]白亮.新能源汽车外观设计专利的确权与布局[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8,15(06):79-86.

[7]李勇,武银路.纯电动汽车外饰造型影响因素及特征设计趋势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06):72-80.

[8]孙海君,袁晓伟,王琦,郭晋晖.基于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外观的设计[J].国际公关,2020(02):230.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指标体系

过度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导致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为遏制这种势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金融、碳排放、低碳消费、低碳政策等方面。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让一个区域、一个产业、一个单位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的共识。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度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候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金乐琴、刘瑞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关系。理解低碳经济需把握其三个重要特性:综合性、战略性、全球性。

冯之峻和金涌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李胜、陈晓春指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它包括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四个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人类社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发展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基础,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袁优男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结能源机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机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孙桂娟、殷晓彦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内涵包括建立低碳能源体系、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刺激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基础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付加锋、庄贵阳等在总结其他学者关于低碳经济定义后,提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望。

陶良虎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可以看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其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定义低碳经济。尽管他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对低碳经济概念的表述方式也存在差异,但其概念的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低碳城市。其中关于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的学术成果有潘月红对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庆东瑞关于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牛凤君等关于新疆低碳经济评价等。研究低碳城市评价的学者有王玉芳、李晓燕、邓玲、薛蒙等。

国内学者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多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思想来构建。朱有志、周少华、袁优男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级。肖翠仙、唐善茂使用德尔菲法来筛选评价指标,并在层次分析法思想指导下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层。胡大立、丁帅根据产业链从初始到最终消费这一路径,提出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2、评价方法

(1)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李晓燕、邓玲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主成为分析法对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直辖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刘荣、徐征、李悦在评价河北省某县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得到各个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权重。李晓燕在构建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郭红卫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力求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定量测度,探寻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体系。牛风君、刘文翠在对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与分析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对评价目标所起作用的大小即权重。肖翠仙、唐善茂在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数,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广西梧州市的低碳经济,并提出发展建议。

(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MFA)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当前,我国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来评价区域低碳经济的学者有张学毅、毛玉如、万宇艳等。毛玉如、沈鹏等通过对低碳经济活动的物质流分析,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区域、技术、产业、机制四个层面考虑。万宇艳、苏瑜从国家、区域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探讨国内外运用物质流分析法来研究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并在研究物质流分析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后,在微观和宏观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张学毅、王建敏在探讨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上,运用物质分析方法来研究低碳经济,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自然环境三个方面来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

(3)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运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来进行低碳经济评价,首先须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值的标准化过程;其次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再次是指标值的综合集成;最后是结果判断。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评价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是其中心环节。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德尔菲法、标准离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指标赋权。关于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一般来讲,主要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结果判断一般是参考指标值的综合集成结果及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4)其他评价方法。除了上述三种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还通过其他方法来评价低碳经济,如因子分析、模糊粗糙集理论、KAYA公式等。王斌斌在评价大庆市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客观构建了能够系统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15个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优势在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改善效果,而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谢传胜、徐欣等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黄敏、廖为明等运用日本学者茅阳一提出的KAYA公式建立了三个低碳经济模型,并用来研究江西省各市的碳排放量,结果发现各区市低碳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三、国外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外对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的起步较早,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相对于国内侧重于区域性综合低碳经济评价来讲,国外则更注重低碳经济专项评价,集中在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碳排放等领域。

在低碳能源领域,StaffanJacobsson和VolkmarLauber探讨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在德国迅速蔓延的原因,并分析了德国政府政策对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迅速扩散的原因。NickKelly分析了英国的能源需求趋势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能源需求,部署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的策略。如提高现有的建筑物节能水平和建设新的节能建筑物、安装高效节能设备、安装当地的清洁、节能热电力供应等。JohnW.Halloran将化石燃料中的碳基化合物视为氢能源,碳粉作为碳建筑材料。在分析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的能源平衡、成本、价值,脱碳方法及碳产业后,提出发展碳材料经济的三个战略步骤。DanielSperling和SoniaYeh认为低碳燃料标准(LCFS)新政策工具是降低交通运输燃料碳排放一种很好的途径。从低碳燃料中的温室气体性能标准、容积任务的缺点、征收碳税或限额交易、科学的不确定性和间接影响、能源安全和气候政策等六个方面阐述建立低碳燃料标准(LCFS)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于低碳技术,早在1997年GernotGessinger就注意到全球碳排放为每年8亿吨,其中2亿吨来自于森林采伐,6亿吨来自化石燃料。其探讨技术创新及技术改进在电力生产、物流、电力消费、最优化系统领域减少碳排放的可行性及可减排空间,提出碳减排的三点措施:防治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避免在电力生产、传输、使用中形成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特征;通过捕捉、利用、处理/储存等方式对碳循环利用;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水力发电、太阳能、风能、生物量、核能等。AbdeenMustafaOmer认为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政策目标,与之相关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能够保护资源,提供安全、多样的能源供应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较少,因此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体系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并由此分析了在能源利用、能源替代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及节能建议。

国外对低碳政策的研究理论多数是关于碳税收的,其他的如能源政策、区域性政府的碳减排措施、区域性政府应对低碳革命的挑战等。K.A.Fisher-Vanden、P.R.Shukla、J.A.Edmonds等运用第二代模型(SGM)中的印度板块分析印度在经济、能源领域中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状况,提出应通过碳税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TimRoughgarden和StephenH.Schneider运用动态集成的气候经济模型(DICE)对相关政策进行定量评价后,提出碳税是促进碳减排的最理想措施。

在碳排放领域,SvenBode基于排放强度来预算碳减排的短期目标(到2010年)和长期目标(到2050年)。其他研究碳排放的学者有A.Druckman、JyotiParikh、ChengFLee等。

2、评价方法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投入—产出法及其他方法等。

(1)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低碳经济与低碳能源、碳排放等密不可分,因此国外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济模型。比较典型的综合评价模型有E3MG、ECLIPSE模型等。A.S.Dagoumas、T.S.Barker运用E3MG(Energy—Economy—EnvironmentModelattheGloballevel)分析英国的碳排放情况,提出一些关于英国脱碳路径的建议。HalTurton在分析能源研究和投资战略的基础上,构建ECLIPSE模型(EnergyandClimatePolicyandScenarioEvaluation,ECLIPSE)来评估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2)投入—产出法(I—O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低碳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运用I—O模型来分析低碳经济,尤其是在分析低碳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须对传统的I—O模型进行相应的改变、扩展,加入相应的环境因素。如A.Druckman、P.Bradley等运用环境型投入—产出模型(EnvironmentalInput—Output,EIO)来分析英国的碳减排情况。JyotiParikh、ManojPanda、A.Ganesh-Kumar和VinaySingh通过投入—产出法(IO)和社会会计矩阵(SAM)来评估印度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现状。ChengFLee等在灰色理论(grewtheory)和投入—产出理论(input—outputtheory)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fuzzygoalprogramming)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预测碳税实施的效果有助于各国碳税方案的选择,也能更好地发挥碳税的效果。

(3)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这类模型基于微观经济学原理构建经济人的行为,能够模拟不同行业或部门之间复杂的、基于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其特点是在模型中引入“均衡”和“市场”,模拟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等关系。这类模型的优点是对经济系统的描述比较详细,模型的解包括了市场出清价格、部门的产出、投资、就业、外贸、CO2排放等;并且还可以模拟碳税等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在这方面,MustafaH.Babiker运用跨区域性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来预算碳消费支出额。

(4)其他方法。除上述几种评价方法外,还有宏观经济模型、部门预测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指数等其他方法。

2006年10月30日,英国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又称《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MarcoMazzarino采用比较静态的方法(comparativestaticapproach)和货币估值技术的研究发现,运输业是OECD国家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四、结论与展望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篇3

关键词:能源技术技术水平能源战略

Abstract:thenationalenergystrategytoincludeenergytechnologydevelopmentisfollowedbythedevelopmentofenergytechnology-drivenlaws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scienceandtechnologyareprimaryproductiveforces"importantaspectofmacro-managementofnationalenergyisalsofacingnewtasks.InthedevelopmentofChina’senergydevelopmentstrategyshouldbetoraisetheenergylevelofscienceandtechnologyissuestotheimportantposition.

Keywords:energytechnologyskilllevelenergystrategy

一、我国能源技术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就我国现状看,要实现202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并保持2020年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能源技术面临着巨大挑战。

1、要以能源消费增长一倍实现经济增长两倍的发展目标,依靠先进的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重中之重

我国目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1995年能源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为34.3%,比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41%的效率水平,低近6个百分点。

我国转换部门的能源效率相对较低,2002年供电效率为32.1%,比日本低7个百分点.国外的超临界发电技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基本成熟,而时至2004年3月,我国第一台国产超临界发电机组仍在制造中,尚未投入使用。

工业用能占我国终端能耗的60%左右,但单位产品的能耗显著高于国外先进水平。今后,建筑和交通将是能耗增长的热点,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新增建筑物中的节能建筑比例不到5%,各类汽车平均每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特别是轿车油耗比日本高出20%-25%。如果我国新建的建筑不是节能建筑、新建的汽车制造厂不能生产节能型汽车,长期内实现能耗显著下降则相当困难。

2、在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要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普遍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

未来20年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仍会在50%以上,大量煤炭如何清洁利用是控制污染面临的首要问题。2000年,我国投产的装有脱硫装置的燃煤电厂只有500万千瓦,仅占燃煤电厂的2%左右,大部分采用国外的脱硫设备和技术工艺。我国在烟气脱硫设备的制造和脱硫工艺的设计方面刚刚起步,关键设备和技术还依赖国外,脱硫成本也较高。流化床锅炉能够在燃烧中脱硫,而且经济性较好,但我国30万千瓦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也需依靠国外引进,国产技术尚需在大型化方面做更多工作。近年我国发电装机大规模增长的势头十分强劲,2003年共批准新开工的电站装机3111万千瓦。如果不能发展新技术,尽早降低污染物控制成本,新建的大量燃煤电厂则很难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

3、高效的能源技术是增强我国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

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重点正逐渐转移到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领域,其制造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使得目前发达国家工业能耗仅占总能源消耗量的35%左右,而且今后还可能下降。近年来,我国已逐步显现出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趋势,这必将增加我国能源供应的负担。通过能源技术进步,降低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将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与能源资源不足矛盾的关键。

我国高耗能产品的能源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高耗能产品的竞争力。以钢铁为例,我国钢铁联合企业的能源费用占总生产成本的25%一30%左右,比国外现代化钢铁企业不到20%要低10个百分点左右。我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宝钢的能耗占生产成本的20%,而国际先进的钢铁企业,如日本新日铁公司仅为14%。随着今后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将会越来越弱,能耗成本高的弱点将进一步凸现,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的要求会更加紧迫。

4、增加国内能源供应,提高能源资源开采企业效益,需要大幅度提高能源技术水平

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勘探能力,提高已发现资源的采收率。我国东部地区的大型煤矿开采深度逐年加深,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亟待有效的技术措施。发现更多的石油资源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因此必须强化石油勘探技术。我国大庆、胜利和辽河等主力油田已经进入后期开采阶段,采用注水、注气等开采技术虽然可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但生产成本高,进一步增产难度大。在战略接替区形成规模生产之前,为了维持这些企业的效益,需要在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低渗透油田和稠油油田属于难开发的石油资源,需要科技提供开发手段。

从技术角度看,我国亟待加强研发的先进油气技术包括:基础科学理论(石油地质新理论等),现代化勘探测量技术(多波段多分量地震勘探、成像测井等),二次采油、三次采油新技术(老井侧钻水平井、分散凝胶深部调驱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等),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全三维大型水力压裂技术等),稠油油田开发技术(水平井注蒸汽辅助泄油技术、热水驱加化学添加剂开采技术等)等。

5、能源运输网络体系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要求提高技术水平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是我国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虽然我国在电网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要从2000年总装机容量3.2亿千瓦发展到2020年总装机容量9亿千瓦以上,特别是长距离、大容量的西电东送,对我国高电压、大容量输电技术和电网安全控制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天然气供应主要依靠管道网络,长达4000多公里的天然气长输管道要求技术上必须有高度的可靠性。而我国既缺乏技术也缺乏管理经验,需要以提高技术水平为核心来提高我国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

6、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要以能源技术作支撑

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要求降低煤炭的比例,增加天然气、核能、水电和可再生能源的供应量。目前,缺乏技术基础和设备制造能力已成为我国发展天然气发电的最大障碍。在核电方面,我国核能需要大发展已是共识,当前最重要的是尽早选定技术路线。在开发可再生能源方面,技术和装备制造方面已

成为大规模发展的障碍。我国大规模发展风电的重要障碍之一是尚未掌握先进大型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没有形成有规模生产能力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因此,要调整能源结构,需要以强化技术研发为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的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问题,面对人均能源资源少、资源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对能源依赖程度高的现实国情,要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增长满足较高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从根本上需要依靠能源生产和使用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环保水平。今后能源技术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先进的设计技术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终端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洁净煤技术,掌握烟气脱硫、低氮燃烧和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建立天然气发电、核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的制造能力,提高能源转换过程的效率和环保水平;提高石油勘探和生产的理论及技术水平,增加石油探明储量和可开发利用量;发展常规能源的新一代能源利用技术和新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使常规能源的使用时间显著延长,同时扩大耗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篇4

关键词:新能源技术;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

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能源供应,已经无法满足本国的需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开发新能源必将成为替代传统能源的绝佳和必须选择。我国在长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中,对于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目前国内石油产量增速已经下滑,导致了石油的供给与人们日益突出的需求产生了极为明显的矛盾。因此在这个基础上,传统能源型汽车的整体发展也将受到油价上涨等因素的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作为可以替代传统能源消耗方式的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在多年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新能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发展历程

自2009年3月起,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宣布,将从财政支出当中,用24亿美元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研发工作,而同年英国政府则斥资2500万英镑来进行电动汽车合作试点的项目推进工作。2009年5月,德国政府为了能够进一步发展清洁能源,推出了清洁燃料技术电池的研发计划,到9月初的时候又推行了国家电动汽车的发展计划。在这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浪潮之下,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产业中已经掀起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浪潮。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新能源汽车在未来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目前新能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方面,一方面是借鉴了传统汽车的制造工艺与装备,另外一方面是采用了更加新型的动力来源与驱动系统,并且借助了新的控制系统。因此在整个制造工艺上与传统汽车相比较的话,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新能源技术应用在汽车领域应用现状

2.1新能源技术在全球范围汽车领域的应用

从全球来看,新能源产业发展时间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说相对较短,整个产业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产业研究规模普遍较小,且在发展区域上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战略,新能源产业逐步确立了美、日、欧为核心的区域发展重心。在具体的研究方向上,美国主要发展清洁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日本专注于连接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而欧洲则专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当中。另外,欧盟委员会在2005年的发展报告中,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阶段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进一步明确了该产业的发展框架。

2.2新能源技术在我国汽车领域的应用

在国内,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用于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并对真正起到促进作用的新能源企业给予了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尤其是维修服务网点建设不完善,电池回收及再利用体系缺乏等情况的存在,都是造成消费市场和顾客满意度无法得以有效提升的重要影响。而近年来,国际品牌将大量已经摊薄成本的车型引入中国,价格不断下探,导致自主品牌在轿车细分市场的份额不断下跌。其背后原因,一方面是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不足,更重要的是国际品牌在品牌实力和技术实力上的碾压。

3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推动,导致了我国汽车市场上新能源汽车开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2014年开始,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二零一五年的时候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占比达到了333.12%。从此之后一直到2019年为止,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与产量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15年大跨度发展之后,其后每年的增速依然保持在50%左右。其中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出色的品牌系列为北汽EU系列,凭借着多种优势在消费市场上得到了广大好评,在2019年的时候其销量已经突破了10万辆。但是在2019年的时候,由于受到市场以及多方面政策的影响,导致了产量同比下降首次出现了负值,为-2.20%。

4推动我国新能源技术在汽车领域应用程度的对策

4.1新能源技术应用在汽车领域的顾客需求分析

需求是对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对于客观世界所存在的不满,是建立在人类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之上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理论》(ATheoryofHumanMotivationPsychologicalReview)一书中率先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金字塔模型,也就是需求层次理论。在该理论体系中,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内容进行了划分,分为五个层次。在马斯洛的观点中,人的需要强度具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并不都是一样的。人的需求是按一定的顺序发生的,在马斯洛金字塔模型中,人的需要是从低层次开始出现,并随着层次的变化而上升。这就使得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具有其出现的可能。随着产品定位理论的发展,马斯洛金字塔模型作为这一理论的重要基础,了解需求层次如何划分,对于产品设计目标的定义具有非常有用的作用。然而,对于不同的产品来说,其所关注的需求水平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产品,在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市场定位。以汽车为例,对于低层次需求的消费者而言,汽车仅作为交通工具使用,客户追求的是汽车这一产品所具有的基本性能,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研发时,应在安全性、经济性等汽车类产品的基本属性方面对设计方案给予更多考虑。而当汽车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时,奢华和舒适将是顾客追求的目标,它是顾客需求在高层次上的体现。由此可见,需求层次的差异必然导致设计目标的差异。引入新产品定义的目的之一是最大限度的洞察与分析顾客潜在的质量要求,并将这些要素充分融入到产品设计和开发中,使产品质量超出用户心目中对于产品服务质量的期望,提高用户的满意度。顾客产品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条件,以达到顾客的质量要求是用户需求尤其是潜在需求获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实境访谈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方法,主要是设计用户对于产品的使用场所及其之间的关系,突破现有的产品体系,实现产品的创新。例如在针对新能源汽车潜在需求的实境访谈过程中,访谈者与用户会驾驶车辆,在驾驶过程中倾听用户的声音,了解用户的抱怨和要求,并将这些第一手客户需求的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客户需求形式,但由于客户需求存在较大的数量和重复性,需要重新组织和分类这些需求,删除重复的元素并分类相似的元素。

4.2未来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也在努力加快新车的上市步伐,以期占领这一新车市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才能保证新产品的开发和企业未来的质量。反之将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淘汰危机。另一方面,从现在到市场爆发的时间,就是新能源企业的唯一机会,从现在开始就要对标未来国际品牌准备投放的产品,这就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贯穿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领域。

参考文献

[1]左世全,赵世佳,祝月艳.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20(1).

[2]生雳君,谢桐.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

[3]李继峰,顾阿伦,张成龙,等.“十四五”中国分省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与碳排放展望———基于CMRCGE模型的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9(6).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环境问题是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的措施。可以说,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十二五”以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问题成为了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中共“”以后,低碳经济与新能源经济发展问题得到了国家的进一步重视。新能源产业存在着技术要求高、技术研发难度大等特点。在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后,新能源企业正面对者不可预测的财务风险。对低碳经济理念下的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进行探究,有助于新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新能源企业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1.1新能源企业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实现。新能源产业具有清洁干净、安全可靠及资源丰富等优势。新能源企业的功能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②新能源技术的创新;③与新能源有关的产品与服务。新能源与煤炭、石油等传统资源之间具有互为替代品的关系。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有助于降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耗[1]。新能源企业可以让新能源资源的优势得到社会认可,故而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实现。1.2低碳经济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发展机遇。在现阶段,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下,以低碳能源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开始逐步替代以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应用方式。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量相对降低。在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得到国家关注以后,低能耗、低污染的新能源产业的开发,成为了国家所关注重要内容。新能源产业开发力度的提升,可以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2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新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指的是外部经营环境与内部经营条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企业所面对的财务风险往往会让企业的实际收益远远低于预期收益。在经济新常态下,新能源企业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市场宏观因素对新能源产品的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影响,是新能源企业生存发展的制约因素。现阶段我国新能源企业多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的投资成本与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财务风险也会成为新能源企业的制约因素[2]。2.1外部风险的主要特征。现阶段我国新能源企业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多以进口技术为主。在新能源技术对西方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的情况下。技术壁垒及国际争端会成为新能源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例如2018年中美贸易战就给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现阶段我国已经在光伏太阳能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技术与西方新能源技术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新能源企业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均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2.2内部风险的主要特征。新能源生产技术的落后性与新能源自身资本结构的滞后性是新能源企业内部风险的主要特征。现阶段我国新能源产业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一些投资商为了在新能源企业发展过低碳经济程中获取较大收益,往往应用一些低技术含量的新能源技术。企业低技术循环状态的出现,会严重影响新能源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一些新能源企业存在的负债率过高的问题会给企业带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一些新能源企业存在的环保意识缺失的问题也会给新能源行业的整体形象带来不利的影响。

3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3.1新能源企业经营风险较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与市场预测能力也是新能源企业的经营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通过提升人才储备力度的方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能源企业技术落后性问题的影响下,企业需要在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投入的基础上,提升人才的储备量。此时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问题会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管理层存在的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的问题也会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企业管理层环保意识的缺失,也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经营风险的诱发因素。3.2新能源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技术开始在新能源企业财务管理领域得到应用。就新能源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一些管理人员对信息时代下的岗位职能要求难以适应,缺乏学习前沿化财务管理知识的意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与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也是新能源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3]。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在职业道德缺失的情况下,会作出徇私舞弊及泄露商业秘密等行为。3.3新能源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新能源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完善的问题也会给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现阶段一些新能源企业存在着现金预算控制制度有待完善的问题,一些企业在现金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让企业的财务风险有所增加。一些新能源企业现阶段还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完善的问题。

4低碳经济理念下的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4.1提升企业经营者管理水平。针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对新能源企业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影响。新能源企业的经营者需要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企业各项决策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也需要对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充分发挥。在低碳经济理念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以后,新能源企业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视为企业的主要财务目标。4.2加强人员培训,强化低碳经济理念与风险防范意识。对企业财务人员的低碳经济理念与风险防范意识进行强化,也是提升企业风险水平的可行措施。针对经济新常态给新能源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在积极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将低碳经济理念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人员培训力度的强化,是提升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可行措施。在财务人员职业培训与技术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注重前沿化的财务管理知识的渗透,也需要注重财务管理人员道德修养的提升。在对事关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财务政策进行调整,也可以在促进财务管理方法创新的同时,提升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4.3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助于企业提升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为保证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实用性,企业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对预算控制制度进行完善。根据新能源企业的实际情况,低碳经济理念与企业预算控制之间的结合,要求企业对新能源项目投资与新能源产品的生产运营环节进行充分关注。针对企业生产运行方面的资源投入,相关人员在预算控制及预算考评工作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分阶段、分项目进行预算控制和考评[4]。项目整体成本的资金投入与收益情况的合理预算,有助于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出于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需要,企业也需要选择科学化的财务风险度量方法。一般情况下,风险价值VaR方法、杠杆分析法与信息熵法是三种较为常用的财务风险度量方法。风险价值VaR方法是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市场风险的大小,也可以在财务风险的事前计算过程中得到应用。这一风险价值度量方法可以对整个企业及整个行业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杠杆分析法可以对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和总杠杆系数等参数进行分析,以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在杠杆分析法应用以后,杠杆系数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相关人员也可以根据财务报表,直接开展分析计算。表1所示的内容是为信息熵法、WaR方法与杠杆分析法的比较结果。根据表1所示的内容,信息熵法可以利用指标的价值系数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同VaR方法及杠杆分析法相比,信息熵法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信息熵法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有助于财务风险度量结果的客观性的强化。在财务风险度量方法确定以后,新能源企业需要对财务预警系统与财务风险控制流程进行完善,以便在企业经营信息与财务信息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对财务状况恶化问题的原因进行明确,并利用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在财务预警系统构建过程中,企业也需要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以避免管理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构建,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盈利能力判断指标、内部管理能力为预警指标及偿债能力指标等指标。

5结语

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新能源企业所面对的发展风险相对较大。财务风险是新能源企业发展风险的代表因素。新能源产业对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新能源发展速度较快、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力,并要在对风险价值度量方法进行合理运用的基础上,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孟婷妤,李珂,张佳玉.基于财务分析对新能源企业的内控研究[J].财会学习,2018(18):255~256.

[2]田静,安增龙.浅谈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构建与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18(11):138~140.

[3]方娟.新能源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管理[J].财会学习,2017(18):73.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篇6

1.1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1953年)

20世纪40年代,美国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从此工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沈阳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工业。这一阶段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沈阳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此阶段沈阳工业发展的起步点,开始出现一些早起的工业企业如表1。这一时期是沈阳现代工业发展的起步时期,技术创新能力差,主要依靠从日、俄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引进,进行仿制生产。自主研发能力弱,工业发展缓慢,工业管理落后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通过技术引进沈阳创造了我国工业史上的无数个第一,弥补国内空白,主要成就包括:出产中国第一台车床——六尺皮带车床,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普通机床,支持国家军事建设等。

1.2独立自主阶段(1953年-1978年)

1953年到1957年我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我国开始从农业主导逐渐向工业化发展转变,通过等价交换的外贸方式,中国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在这段时间,国外工业技术进步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又由于国内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工业生产趋向于政府规划,对市场作用的认识不够全面。沈阳走在国内工业技术发展的前列,在引进国际援助后,开始尝试独立自主的工业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54年,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沈飞集团在这一阶段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首飞成功和1969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首飞成功。沈阳机床也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发展企业,1953年,中国第一台摇臂钻床;1956年,中国第一台卧式镗床;1958年,中国第一台自动机床;1975年,中国第一台数控车床等先后诞生。

1.3转型阶段(1978年-2002年)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沈阳工业技术创新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沈阳的工业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企业竞争,特别是2011年中国加入WTO组织以后,沈阳装备制造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优势逐渐被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一些传统的装备制造企业被迫重组,转产或者停产倒闭。沈阳工业发展表现出技术落后,管理困难,生产效率低和设备老化等问题,急需进行转型。陈旧的国有制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企业制度逐渐深入到工业企业,沈阳企业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动荡和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制企业变化显著,多元的经济形式共存。沈阳大部分工业企业在这一时期进行转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94年,原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裂变组建了沈飞工业集团,公司更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公司);1996年,北方重工由工厂制转为公司制,建立了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并于1996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0年沈阳建筑机械厂正式改制。1991年,首批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的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拉开了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形式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各工业区发展规划逐步落实。机械、电子、汽车、航天和通讯设备制造业逐具规模。信息化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出现了集成制造系统,ERP系统的应用,准时生产方式(JIT)、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等逐渐成熟,CAD、CAM、CAE和CAPP实现了高度集中。依靠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促进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发挥了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优势,工业技术创新周期明显缩短,研发效率显著提高。

1.4新型工业化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末召开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真正的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同时,新型工业化还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镇化发展,并注重人才的培养。2011年,协同创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引导沈阳的工业企业向产学研合作发展,高校科研机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区以及科技园的参与,通过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产业集群技术协同创新等新的科技创新形式。通过对工业技术创新各要素的整合利用,加强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间的合作与联系,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增强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2、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通过对沈阳工业发展的分析,可见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关系密切,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工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应的工业发展阶段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沈阳工业发展过程的总结,汇总表2。由表2可以看出,沈阳工业技术发展是沿着从刚开始的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再到合作研发最后到协同创新的脉络发展的。而各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形势又与该阶段的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1)在初期发展阶段,沈阳工业技术底子薄,缺乏相应的资金、人才、设备和稳定环境,所以技术发展条件不够成熟,只能通过国外的支持,技术人员大多为国外人员;(2)独立阶段,虽然比起国际水平较为落后,但是沈阳的工业技术在国内已经较为领先,具有一定从事独立自主研发的能力,逐渐将引进的国外技术消化,开展自主研发项目,进行技术改进和提高;(3)在转型阶段,沈阳部分工业企业技术逐渐赶超国际水平,一些外国企业开始与沈阳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便捷的沟通和高度的同步化使得沈阳的工业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内部的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沈阳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4)新型工业化阶段,根据新型工业化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要求,企业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高效敏捷的需求,为了避免进行耗时较长的自主研发,企业拿出核心优势配合其他企业进行创新的协同研发模式逐渐成型,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又由于发达的网络技术为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和及时有效的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更加推动了沈阳工业技术协同创新模式的广泛应用。沈阳工业的技术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发展过程。所谓的“点”就是独立的企业,“线”就是同一类型企业两两之间的合作关系,而“面”就是指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构成的合作平台。图1可以清晰的表示这四个阶段的技术发展特点。

3、工业发展新阶段对技术创新发展影响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篇7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低碳经济思想的早期探索来源于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提出的能源经济革命论。斯特•R•布朗认为:面对“地球温室化”的威胁,要尽快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氢能为核心的经济。[1]莱斯特•R•布朗还认为化石燃料或以碳为基础的经济,向高效的、以氢为基础的经济转变十分必要和紧迫,要建构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经济体系。[2]而“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该政府文件中指出:其总体目标是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3]2006年,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4]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倍受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2010年的坎昆会议,正式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作为长期目标,此外还成立“绿色发展基金”以支持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样受到我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2006年底,中国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我国政府郑重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等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7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6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2009年3月中科院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之后,一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自己对“低碳经济”概念及内涵的理解和探析。目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和生态前沿理念,但没有统一使用的定义。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和体制问题上,[5]而国内学者主要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绿色经济等角度进行研究。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角度来看,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6,7]从绿色可持续经济角度来看,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8],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9]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10,11]并将低碳经济的内涵上升为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12]总体看来,低碳经济在发展的内容上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四个体系;低碳经济在实现路径上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一种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在发展目标上是一种能够提高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的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三低三高”绿色可持续经济。

(三)低碳经济的特征

根据《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可知,低碳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具有一下特点:第一,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和高产出的的特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基础上,以牺牲生态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然而资源以及环境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性使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无法继续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便应运而生。第二,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13]。也就是说,低碳经济强调更高的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GDP或附加值更高。同时,社会福利水平不因此而降低,不为了减排,抑制经济发展,降低生活质量。[14]第三,低碳经济具有创新性,即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较之以往的经济形态具有创新性。传统经济特别是工业化时代以来,主要以GDP的多少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对经济发展质量考虑较少。低碳经济则强调对碳的排放进行计量,引入了碳排放的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低碳化的目标,势必会带动并形成社会各个行业的新技术研发应用的创新潮流[14]。

二、低碳经济的实践模式

(一)城市建设中的低碳经济

据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81.8%以上,其中交通17.5%(总温室气体的13.5%),建筑使用中的电力及供暖19.8%(总温室气体的15.3%),工业占据44.5%(总温室气体的34.3%)。[15]。因此,发展低碳城市能就大体上解决了低碳发展问题。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是指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倡导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目标和蓝图、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的城市。[16]从城市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来看:低碳城市是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17]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18]从城市构成的角度来看:低碳城市是指在保证城市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19]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20,21]以“顺时、因地、简约”为技术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二)土地利用中的低碳经济

在众多的温室气体影响因素中,土地利用的改变和土地管理措施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22-24]据世界资源组织的碳排放计算器和著名碳循环研究专家的估算:1850~1998年间的全球碳排放中,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碳排放是人类活动影响总排放量的1/3;中国1950~2005年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累计碳排放10.6PgC,占全部人为源碳排放量的30%,占同期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量的12%。[25]因此对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土地利用碳排放可进一步分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又可细分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和土地利用类型保持的碳排放:前者是指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变导致生态系统类型更替造成的碳排放,如采伐森林、围湖造田、建设用地扩张等;土地利用类型保持的碳排放,是指土地经营管理方式转变或生态系统碳汇所驱动的碳排放,包括农田耕作、草场退化、养分投入、种植制度改变等间接碳排放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上所承载的全部人为源碳排放,包括聚居区的取暖、交通用地的尾气排放、工矿用地的工艺排放等。[26]低碳土地利用是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开发、再修复“5原则”下,[27]以低碳经济为标准,以达到最有效地利用土地、最少地排放CO2的效果,[28]形成高效、低消耗与低能耗的低碳循环性农业,紧凑、有序、节能的紧凑型城市用地布局,产业关联度高、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生态工业园区用地布局,以及产业梯度结构合理、市场竞争有序、生态环境友好的战略空间用地布局。[29]

(三)产业发展中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既可以维持经济增长又能保证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所以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数据显示,德国的第一产业单位产值每增加1%,其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会增加15%。[30](标明数据出处)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低碳产业是以碳减排量或碳排放权为资源,[31]以节能减排技术为基础,从事节能减排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的农业、工业化和服务业三者联动低碳化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32-34]从产业体系的角度来说,低碳产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低碳节能和减排产业。主要涉及火电减排、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以及资源回收等领域;(2)清洁能源产业。主要涉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以及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此外还包括由于能源传输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新兴产业,比如由新能源发电并网而衍生出的智能电网业务等;(3)低碳金融服务产业。,主要包括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碳证券、碳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服务行业。

(四)生活中的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这一概念的提出较早见于2004年日本发起的“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这一计划首次将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纳入建设低碳社会的视野中。在2008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倡导个人“低碳生活”,并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多项建议。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低成本、低代价、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34]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尚未在学界形成约定俗成的内容,且由于涉及很多生活细节,其内容具体而丰富。比如: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导个人“低碳生活方式”的建议就包括: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和平板显示器;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用在附近公园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等等。[35]

三、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

(一)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对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活中低碳经济的实现都是很重要的途径。近年来国际上低碳技术发展在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碳捕存技术等方面都成效显著。[36]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根据所需节能资源的类型可以将节能技术划分为五种:节电技术、节煤技术、节水技术、节油技术和节气技术。目前,世界上的主要耗能产业集中在工业生产、发电、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节能减排的效果,应主要在这些领域发展节能技术。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泛指多种取之不竭的能源,它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具有资源分布广、利用潜力大、环境污染小、可永续利用等特点,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同时低碳经济发展也必将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37]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排放源中分离出来,输送到封存地点,并且长期与大气隔绝,以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CCS技术的研发能够保证在满足世界经济发展所需化石能源供应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CS技术组要包括二氧化碳捕捉、运输和封存三部分。

(二)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撑

1.国外低碳政策和措施

英国是早期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经济发展模式是高碳型的,然而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给英国带来一些诸如环境问题等社会问题。2003年,前首相布莱尔代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国家。而且按照《京都议定书》的承诺,2012年欧盟温室气体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8%,英国表示愿意为欧盟成员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欧盟内部的“减排量分担协议”中英国承诺减排12.5%,比平均减排8%的目标高出4.5个百分点。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进一步表示,力求在2010年减排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20%,2050年减排60%。德国政府作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技术上处于世界前列。德国政府实施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将气候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列入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并在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中通过立法和约束性较强的执行机制制定气候保护。德国还将环保技术产业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计划在2020年赶超传统的汽车及机械制造业,成为第一大产业。[38]近10年来,法国大力发展以核能为主题的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取得了显著成效。丹麦在风力发电、秸秆发电、超临界锅炉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创造了独特的经济,丹麦成为了举世公认的减少二氧化碳并将能源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走上了一条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丹麦在全球率先建成了绿色能源模式,形成了由政府、企业、科研、市场关联、互动的绿色能源技术开发社会支撑体系。[39]瑞典将低碳经济的理念与执行运用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如加强了对环保型汽车的推广,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国民使用环保型汽车,在各地的加油站都出售汽油和乙醇混合燃料,以方便环保型汽车用户。[40]2008年,加拿大政府细化了“让科技成为加拿大优势”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四大科技发展领域的具体范畴,尤其是在环境科技与能源领域两个方面。加拿大政府分别拨款6600万加元支持制定工业废气排放法规框架,并对生物燃料排放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另外,政府承诺5年内拨款2.5亿加元支持汽车工业执行汽车工业创新计划,主要是开发环保型汽车的战略性大项目。加拿大政府将继续支持生物燃料、风能和其他替代能源的研究,计划拨款2.3亿加元执行生物能源技术计划。美国虽没有加入《京都协定书》,但近20年来,美国十分重视节能减碳。美国于1990年实施《清洁空气法》,2005年通过《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并采取了以下方法: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清洁能源,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迈向清洁能源型经济。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同时也是对世界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严重破坏的国家。1997年,日本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积极开发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日本实现低碳社会的四大措施:开发革新技术并普及现有的先进技术;建立一套让整个国家朝着低碳化目标努力的机制;提高农村和地方城市对实现低碳社会的贡献;重要每一位国民的作用,让国民理解减排的意义、重要性、做法和可能伴随的负担,从而采取实际行动。以此同时日本海不断地强化政策法规的引导和保障作用,积极推动向低碳城市与低碳社会转型,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目前日本的太阳能占据世界半壁江山,新能源在汽车产业新引擎中得到广泛使用,风电日益受重视,生物能源又能另辟蹊径,碳基金与碳交易势在必行。[41]

2.国内低碳政策和措施

第一,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一方面,它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它标志着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必须成为这一场革命的当事人、参与者、奉献者和受益者。此外,我国还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保证“低碳经济”健康发展。例如: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完整的技术理论;系统的产业、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以及加速人才培训。第二,成立专门机构指导“低碳经济”。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要改善环境,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为确保全社会都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使“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并顺利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国家完全有必要成立“低碳经济指导机构”。第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为了实现低碳,停止发展与低速发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不仅仅是需要去郑重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必须在转型、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第一个规模达50亿元的杭州市“低碳产业基金”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低碳产业,其投资方向是三大类:即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和无碳替代”。高碳改造包括节能减排;低碳升级包括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升级原有设备;无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第四,抓好试点,树立典型。目前,深圳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住建部支持将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最新政策和技术标准优先在深圳试验,引导相关项目优先落户深圳,并及时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深圳负责承接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技术标准和示范任务。同时,住建部支持深圳市将每年一次的“光明论坛”提升规格,使其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平台。南昌出台的《南昌市国家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3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森林覆盖率达到24%,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80万立方米。其主要目标就是从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向示范城市迈进。主要任务是建立四大低碳示范区、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形成低碳高效的城市结构。第五,认真做好宣传教育普及以及舆论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低碳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关系,经常向社会通报减排进展、成效与不足,同时要组织媒体配合政府号令及时进行相关报道和揭露。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勾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低碳经济”主人翁作用。各级政府在新上项目、投资方向、减排成效等工作中,充分尊重人大、政协的审批、监督权力和作用。除经常组织代表、委员视察新上低碳经济项目外,在每年两会上都应由政府向代表、委员通报“低碳经济”运行情况、“低碳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及“低碳经济”对人民幸福度的贡献率。

四、结语

(一)小结

自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政治和体制、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等方面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低碳经济不仅是技术和经济上的问题,也是政治和体制上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低碳经济还具有经济性和创新性。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国家政策等的推动下,低碳经济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城市低碳经济、土地利用低碳经济、生活低碳经济和产业低碳经济等。国际社会试图通过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来为人类建立低碳经济环境,除此之外还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等国际气候会议决议来实现全球各国低碳减排目标。虽然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引起热议,但是其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概念内涵的理解不明确,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对低碳经济进行不同角度的认识;第二,低碳经济倡导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但目前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以及运行机理;第三,对实现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制度创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都处在初步阶段。

(二)研究展望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新变革

1低碳经济概述

2003年,英国政府公布《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受到了全世界关注。低碳经济是相对高碳经济而言的,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开采过度背景下的必然产物。目前,低碳经济没有一个普遍的、全世界确定的衡量标准。世界各国在经济水平发展、资源种类、技术手段、产业机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形成各具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局面。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低碳经济在节能减排、增加商业和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积极影响[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更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

2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能够在两个方面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是知识累积和技术创新导致低碳技术进步;二是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减少,可以将更多的能源消耗转移到其他行业,提升国民消费水平。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看,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生产力不断提高、节能技术进步、消费模式改进、能源结构优化的过程,同时,低碳经济发展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1经济发展水平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虽然各国的碳排放原因不同,但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主要是消费和生产两种因素构成。20世纪发达国家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机械化的转变,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并且重点转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因为前期大量的资本积累和技术的创新从高消耗进入“低碳模式”时代。而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能源支持,与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发展中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很多困难。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高,低碳经济也只是初步阶段,人口增长较快,能源需求高,碳排放量呈现增长趋势。由于世界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面临不同的经济生产问题,对应的减排措施和减排成本也会不同。

2.2人口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较其他国家较大。说明我国人口基数所带来的人口增加压力也是很大的,大量人口的增加带来了碳排放的增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人均GDP呈现增长趋势,人民的需求已经不只是简单的温饱生活了,追求更高质量生活,增加了消费需求,使城市化规模扩大,也直接增加了碳排放量。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国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需要更多的服务和设施,同时也带动了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也会间接引起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增加。

2.3技术创新水平

技术支持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低碳经济的实施依靠国家的技术支持。低碳技术主要涉及电力、交通、冶金、化工、石化、重型装备、交通等高能耗和高排放的项目,还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研发新型可再生能源技术及节能技术,能够不断降低甚至消除对碳化能源的依赖。全球在加快技术研发,开发更多的能源并增加对新能源的投入及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是这场能源革命的主要内容。能源体系的创新也是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重要一环。在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现代,各行业技术水平在提升,我国对能源的使用不再是不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高强度开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降低排碳量技术还有很大的降低空间[2]。我国实行全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政府和国家对新能源技术进行大力开发,需要在人力与财力上共同配合。但在能源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持续不断地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现有技术进行改善和普及,借鉴国外的优秀技术,在有效实施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广低碳经济观,加强新能源产业的技术革新。其次,需要政府与国家配合,建立完善的政治体制,保证开发人员及开发企业对新技术、新能源的研究减少后顾之忧,大力支持对新能源技术的开发。最后,建立“谁研发新能源技术、谁受益”机制,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项目提供担保资金或直接进行补贴。

2.4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又称要素禀赋,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源、技术、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能源资源禀赋可以从能源结构,即单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数量)来分析,单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越大,表明能源越不清洁。研究表明,水能、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核能的碳排放系数为零或接近于零,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分别达到0.748、0.585和0.444t标准煤,将其换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2.745、2.146和1.629t。“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直接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我国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非常有限,且国内的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节能问题。

2.5国际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又因互联网的快速渗透,各种炫耀性、奢侈性消费开始蔓延,导致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违背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初衷。发达国家利用直接投资和并购等方式将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之成为“世界工厂”,污染了环境。为此,发展中国家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消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良性发展。

3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

3.1宣传低碳观念

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就是全民树立正确的低碳经济发展观念。如果只注重有形的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却忽略人们低碳行为的根源,将阻碍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宣传低碳理念、贯彻实施低碳政策可以有效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促进社会与环境等的全面优化,进而达到以实践促进低碳宣传的效果。宣传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需要政府部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内部进行结构改革,从低碳理念、政策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大力宣传,以建设低碳办公环境为首要目标。其次,教育事业必不可少,需要在各年龄段进行思想渗透,对个人观点还未成熟的低龄儿童而言,需加强意识传输,将低碳理念加入课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教育,用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将低碳意识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中。同时需要媒体帮助,无论是公益广告、公告牌,还是视频短片等,都可以进行低碳理念的宣传,采用多种多样并可以让人们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传播,让人们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低碳观念,让人们生活在积极向上的环境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个人生活模式[3]。最后,可以使用经济引导方式,通过鼓励人们使用低碳产品、采用低碳出行方式等手段,进行碳量减排,达到低碳经济的总效果。具体效果如下:建立完善的政治机制,将政府、传媒、企业及公众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低碳生活的宣传范围,合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传播方式,让媒体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在宣传中改善全社会的低碳经济意识和观念。政府的正确引导对建设低碳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有效配合,才能加快低碳经济的步伐。建设低碳型社会不仅仅是政府和国家的任务,还需要落实到每一位居民身上,只有全民提高低碳意识,推动低碳生活,而且全民低碳不是说说而已,需要真正切合实际地实施政策,联络各层次人员,形成低碳网络,将低碳理念渗透到每位居民的意识中,为加快低碳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3.2创新科学技术

即使如今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开发新能源的科技研究还不足,需要不断创新。我国实行全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科技创新,采用各种先进技术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节约能源、碳量排放,还是新能源开发、循环能源、优化结构等,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及推广为基础。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等方面,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大力开发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能耗。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是以牺牲环境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大数据表明,我国在能源利用率方面出现短板,资源浪费程度高。如何加强资源合理分配、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当今社会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这也对低碳技术的推广有重大意义。其次,坚持低碳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仍存在很大的漏洞,管理体系及推广流程尚不完善。引进外国优秀的技术可以帮助我国加快发展步伐。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技术设施、科技人才、制度法规等都有所限制,因此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国情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建立适合国情且有效的低碳技术并大力推广。最后,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加强技术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技术,力求在低碳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上取得突破进展。

3.3完善法律体制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艰辛且长久的历程,是多方面、多领域共同配合得到的结果,不仅需要全民树立低碳观念,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完善相关制度。首先,发展低碳经济理念的前提是需要对其内涵有所了解,规范相关法律体制,规范低碳经济管理标准。将低碳经济与生态平衡及改善生活水平相结合,大力宣传低碳理念,培养全民低碳意识,在实践中做到低碳生活。其次,对于引进国外低碳技术,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技术。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这不仅能保障研发人员的个人利益,还能使管理技术的实施流程更系统化,合理利用核心技术,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再者,对于资源开发和能源利用,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进行全面管理,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能源帮助减少碳量排放。依靠法律法规对浪费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这不仅是对资源分配的保护,更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建立生态保护区,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建立人类与生态平衡的平衡关系,加快绿色文明社会的建设。总而言之,低碳生活不是口头阐述,而是要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不断创新发展,需要社会各阶层、多角度进行结构优化改革,巩固低碳理念的融入,加快低碳生活的建设,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分配各种能源,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共建美好家园[4-5]。

4结束语

我国非常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长期绿色发展和健康发展的保障。具体到生活中,低碳生活是每个人的责任,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国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低碳概念的认识水平,使之正确理解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帮助国民快速了解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使人民和政府的沟通更有效。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相信我国会不断完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新,马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效率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J].管理现代化,2020,40(5):78-81.

[2]闫鑫.中国低碳经济的省域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20.

[3]潘苏楠,李北伟,聂洪光.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6):165-173.

[4]李明军.中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8.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篇9

一、**期间本市能源发展基本情况

**期间,本市大力推进能源建设,不断提高能源供应能力,积极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努力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约束瓶颈,能源工作取得较大成绩,能源供应基本保障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能源消费较快增长

**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8069万吨标煤,与**年相比,年均增幅达到8%。其中,全市用电量达到92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0.5%;最高用电负荷在采取错避峰措施的情况下年均增长9.9%,按本市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用电负荷接近1千瓦;成品油消费1500万吨,年均增长11.9%;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8.7亿立方米,比**年增长了6倍。

(二)能源建设不断推进

**期间,本市顺利接收了三峡水电,建成了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2台9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化工区2台30万千瓦联合循环机组,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50万千瓦,形成了以500千伏双回路环网为基础的城市电网主网架。东海平湖油气田扩建工程投产,年供应能力从4亿立方米增加到6亿立方米。**年1月西气东输天然气供应**后,形成了双气源供应格局。基本建成了城市天然气高压主干管网框架。

(三)能源结构逐步优化

**期间,本市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成效显著,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煤炭在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年的65%左右,下降到**年的52.8%;天然气和市外来电等清洁能源的供应量快速增加;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实质性起步,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4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达到195千瓦,太阳能光热利用集热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绿色电力机制。

(四)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本市积极推进产业政策与能源政策相结合,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年,本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以下简称“万元GDP能耗”)为0.88吨标准煤,比**年下降了16.5%。其中,通过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淘汰了一批高能耗、低附加值、高污染的劣势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29.9%。强化建筑节能管理,颁布实施了《**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推进节能机制创新,开展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探索。

万元GDP综合能耗变化情况

(五)能源技术取得突破

结合能源工程建设,能源技术水平进步显著。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的百万千瓦级超临界机组是目前国内已建成投产的单机容量最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煤电机组。**化工区热电联产机组在国内率先采用国际先进的20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热效率超过80%。在燃料电池、光伏发电等先进能源技术的科研、制造和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市在能源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能源供应能力依然不足,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备,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环保治理措施相对滞后等。

二、**期间本市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期间国内外能源形势

**期间,国际能源形势总体上比较复杂,能源高价位运行的局面仍将持续。我国能源供应面临着资源、环境、运输和安全生产等多重制约。国家在《**规划纲要》中,确定了我国能源方针: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时,确定了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明确了**期末全国万元GDP能耗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

(二)**期间本市能源发展形势基本判断

1、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由于一批钢铁、石化等耗能较大的项目将集中投产,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本市能源需求总量仍将较快增长。按照本市《**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年万元GDP能耗比**年下降20%左右的目标,**期间全市能源消费量的年均增速要从**的8%降到5%左右,难度很大,但必须如期完成。

2、能源供需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在LNG项目建成之前,本市天然气供应存在一定的缺口,这将是**期间本市能源供应和安全保障中的主要问题。电力供应矛盾将随着华东电网及全国供应形势好转和市内电源建设而进一步缓和,关键是要解决市外来电通道和市内电网建设落地难的问题。

3、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加重。国家要求到**年,本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应从**年的51.3万吨下降到38万吨,其中电厂的排放量从30.6万吨下降到13.4万吨以下。**要成功举办世博会,必须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4、能源价格存在上升压力。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煤电价格联动政策,进口国外资源比重增加等因素,都将推动本市能源价格水平上升,这对用能多的产业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新能源发展既有挑战更面临重大机遇。由于成本和技术等因素,新能源在**期间还不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但随着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和技术的突破,新能源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在燃料电池及汽车的核心技术研发上在国内已具有相当的优势,应进一步加大研发和产业化力度。

从长远看,本市缺乏一次能源,利用国内外能源资源都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能源问题将是长期制约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期间本市能源发展目标

(一)发展目标和总体方针

发展目标:着眼于**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立足于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实现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到**年初步形成多样、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为全面实施本市**规划提供良好保障,并与“**”发展做好充分衔接。

总体方针:保障能源安全,强化能源节约,重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建设要适度超前。坚持能源来源多渠道,能源供应多主体。一次能源品种多样化,以煤炭为主。电力建设市内外并举,以市内为主。天然气建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多源并进。加快构建能源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

——强化能源节约。落实节能工作责任制。节能降耗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培育科学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和宣传教育手段,确保实现本市节能降耗目标。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瞄准未来世界能源技术革命的方向,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本市科教兴市重点领域,坚持开发与应用并举,使本市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之一。

——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推进能源的清洁利用,扩大清洁能源的利用。煤炭消费既要控制总量,又要优化结构,主要用于大型发电机组。全面完成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用天然气替代分散烧煤,确保实现国家下达的二氧化硫控制目标。

(二)能源总量和结构

**期间,按照GDP年均增长9%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20%左右测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0.5左右,**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1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将从**期末5300万吨增加到近6000万吨,但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下降到46%左右;天然气比重将从3%增加到7%,市外来电比重将从7%增加到10%左右;石油消费比重基本保持在37%左右;可再生能源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能源规划布局

1、电力布局。规划市内、市外电源分别占全市电力供应能力的2/3和1/3左右。市内电源规划形成5+X格局:即五大发电基地(外高桥、石洞口、吴泾-闵行、漕泾和临港)和若干个调峰与热电联产电厂,发展分布式供能系统。市外电源规划形成2+X格局:即一是华东电网内的安徽煤电基地,二是华东电网外的三峡和金沙江等西南水电,并在华东电网内参与建设核电、抽水蓄能等。**期间市内电源建设的重点是外高桥电厂三期和推进黄浦江沿岸燃煤电厂向漕泾转移;市外来电重点是落实输电通道、增加皖电东送。基本建成网架结构坚强、安全可靠的城市电网。

2、天然气布局。长远规划形成西气、川气、进口LNG和东海气等多气源供应格局。在五号沟、漕泾等地区规划天然气应急备用站。

**期间建成进口LNG一期工程、接收川气东送,扩建五号沟应急备用站,并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天然气高压主干管网系统。

3、煤炭和石油布局。煤炭存储设施主要与燃煤电厂布局相结合,黄浦江沿岸的煤炭码头和堆场转移到长江口和杭州湾沿岸。炼油设施发展重点在漕泾地区,石油存储设施主要分布在外高桥、漕泾地区和洋山港区。

4、可再生能源布局。风力发电主要布局在三岛两区(崇明、长兴、横沙岛和南汇、奉贤区),重点在海上。太阳能利用主要是结合建筑物一体化建设。结合城市垃圾处理,建设沼气回收发电示范工程。将崇明岛和世博园区建成新能源利用综合示范区。

四、**期间本市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能源建设,保障能源供应和安全

1、增加天然气资源

全力以赴增加气源供应,西气要争取增量,东海气要确保稳产,LNG项目要加快建设,积极做好接收川气的工作。确保进口LNG项目一期工程在2009年建成投产,形成西气、川气、进口LNG和东海气多气源供应格局。确保如期建成五号沟LNG应急备用站扩建工程,并在应急情况下发挥过渡气源作用。**年,全市天然气的供应量将达到55-60亿立方米。为满足“**”期间本市能源需求,**期间本市要启动LNG二期扩建工程,还需着手开展第二个LNG接收站选址工作。

做好天然气供需平衡和新气源衔接,确保安全、平稳供气。一是加强天然气需求侧管理,优化用气结构,确保居民和城市正常运行的用气需要。二是合理安排燃气电厂的建设进度,现有燃气机组主要用于调峰。三是在进口LNG项目建成前保持现有人工煤气的生产能力。四是合理提高天然气价格,促进合理、节约用气。

2、推进煤炭清洁利用

按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布局优化的要求,加快黄浦江沿岸的南市、吴泾、闵行、杨树浦电厂以及崇明堡镇电厂老旧煤电机组改造,“上大压小、以新代老”,实施煤电厂布局的重大调整。南市电厂结合世博动迁予以拆除;吴泾热电厂改建2台30万千瓦高效供热机组;闵行电厂和杨树浦电厂进行“拆二建一”易地改造,在漕泾地区建设2台百万千瓦级的超超临界煤电机组;崇明堡镇电厂易地建设适当规模的清洁、高效发电机组。积极研究建设煤整体气化联合循环(IGCC)示范机组的可行性。

全面实施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确保**年全市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国家要求的减排目标。对其他用煤也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在有天然气资源的情况下,鼓励使用天然气替代分散燃煤。

3、加快市外电力通道和城市电网建设

抓住市外来电资源较为充裕的时机,着力打通市外来电通道。

全力配合国家建设皖电东送通道和金沙江送**80万伏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年,接收市外来电能力超过1000万千瓦,并为“**”期间接收西南水电创造条件。

城市电网的建设重点是建成500千伏外半环网架,以及世博、虹杨、南汇、三林、练塘、漕泾等6座500千伏变电站和一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架空线入地。输变电设施建设采用节能、省地技术。

4、保障石油供应

继续发挥国家石油公司的主渠道作用,顺应国内成品油零售和批发市场逐步开放的趋势,建立石油交易市场,吸引国内外多种渠道油品资源的流入,保障市场供应充足、稳定。同时,增加石油储备的规模,在五号沟地区建设航空油料码头和油库。

(二)加大节能工作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降低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加快提高工业附加值率。加快淘汰高能耗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对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企业,有步骤地实行关、停、改。控制高能耗低附加值项目的准入,严格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将项目万元增加值能耗作为重要审核条件,严格把关。

2、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应用

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把节能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加大投入,争取在新型照明、节能型空调、混合动力汽车、高效电机、蓄冷蓄热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提升节能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工艺、节能材料,组织制订和实施分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计划,实施工业设备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窑炉节能改造、空调和家用电器节电、绿色照明、能量系统优化、热电联产和分布式供能、政府机构节能十项重点节能工程。

3、强化节能管理

抓好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节能,做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耗能多的行业的节能工作,把年用能量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单位作为节能管理的重点。对汽车、空调、冰箱、风机、水泵等节能潜力大、使用面广的用能产品,严格实施能效标识制度。

加强能源供应侧的节能管理,努力降低厂用电率、线损和燃气产销差;优化电厂调度,降低全市发电煤耗。做好能源需求侧管理。经济和行政手段并用,进一步依靠技术进步,优化用电负荷特性,继续做好电力错避峰工作,缓解峰谷矛盾。强化燃气需求侧管理,促进燃气和电力互补利用。

4、创新节能机制

发挥大型能源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能源企业要承担为用户节能降耗服务的社会责任。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扶持节能服务公司(ESCO)发展,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管理等专业服务。推进“能效电厂”建设,研究设计合理可行的电价和投融资机制,使投资节能与投资新建电厂取得同样的投资收益。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节能经验。

5、加强节能宣传教育

积极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等活动。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对浪费能源的行为进行批评曝光,形成节能光荣、浪费可耻的文明风尚。以区县和重点用能企业为重点,开展节能培训;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能源资源国情和节能教育;利用社区等平台,普及节能知识和措施,引导居民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培养科学的用能方式,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节能的良好氛围。

(三)加快能源技术创新,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

1、大力发展以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

将氢能作为能源长远发展战略的重点,以氢能汽车为抓手,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已有的领先优势。利用吴泾、漕泾、宝钢地区的副产氢气,围绕形成万辆级氢能汽车生产能力的目标,加大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强氢基础设施建设,制订氢储存、运输和加注技术规范,形成安全可靠的氢气供应链,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氢能产品和技术应用及产业化。

2、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

重点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建设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和临港、崇明、长兴等风电项目。**年,风电规模达到20-30万千瓦。太阳能利用主要是结合建筑物一体化建设,积极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年光伏发电规模达到7-10兆瓦。发挥科技、产业、资金等综合优势,加大生物质能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积极研究二甲醚等煤基燃料替代石油制品的可行性,抓好关键技术攻关,做好与城市基础设施布局的衔接。

3、发展能源装备产业

进一步加大能源装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力争使**成为国内最大的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重点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IGCC技术、LNG船和燃气轮机的国产化关键技术研发,提升超超临界火电、核电和脱硫脱硝制造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装备产业。

4、培育能源技术创新基地

发挥**紫竹科学园区研发力量聚集优势,以洁净煤、可再生能源、核电、氢能等新能源技术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加快推进能源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的集聚,争取成为国家级新能源技术创新基地。

五、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能源工作组织领导

建立本市能源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确定能源开发与节约、能源安全、能源对外合作等重大政策和重大事项。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能源工作力度。建立能源研究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二)落实节能降耗责任制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能耗下降责任相结合、行业主管和企业主管部门形成合力、市政府各部门和区县政府工作相衔接的原则,建立节能降耗责任体制。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对节能工作总负责、总协调,各主管部门、各区县分别对本行业、本地区的节能工作负责。分解节能降耗目标,将节能降耗责任和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中。进一步加强能源统计力量,完善统计体系,建立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和工作通报制度。

(三)完善能源价格机制

发挥价格杠杆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反映能源供求状况、体现能源稀缺程度、有利于吸引优质资源流入、有利于形成能源安全体系、有利于节能降耗的价格机制。

建立与上游资源价格涨跌同向联动的机制。成品油、天然气价格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继续完善峰谷、季节差价,促进削峰填谷。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价格激励政策。逐步理顺能源比价关系。

实施差别化价格政策。制订分行业万元增加值(产值)能耗或产品单耗限额标准,超过限额标准的耗能,实施累进加价;对列入计划应予淘汰的高能耗劣势产业的用能,实施加价。完善阶梯式价格管理政策,对满足基本需求的生活用能,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对超出基本需求的能源消费,实行分级递增的价格政策。

建立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监管机制,对调价收入使用建立合理的调节机制,对公交等公益性行业实行补贴机制,对困难群体采取社会保障措施,确保价格改革平稳实施。

(四)加强财税政策支持

加大节能资金投入,落实国家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并加大公共财政对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研究集中部分能源调价收入,用于能源安全与平衡和支持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政府采购和财政性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中,优先选用节能产品、节能技术、节能材料,并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

(五)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将能源规划与城市布局规划相结合,由市规划部门统一规划预留能源通道及能源项目用地,各区县要将电源、变电站、天然气门站、能源通道走廊和能源储备站场等重大能源设施的规划纳入区县规划并严格控制,积极支持、配合能源项目建设。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从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出发,相应地找出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寻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全球生态、经济、政治利益的整合,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节能减排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区域发展要以环境的可容量为基础。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

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碳排放强度高。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区域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地区,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难以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较大。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

(三)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四)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进工业低碳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可以从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二)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

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技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因此,技术转让是目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