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市场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9 15:47:28

能源市场研究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篇1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应当说是生态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的循环是离不开国际经济生态环境的,被称之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更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大循环。2004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总额高达11548亿美元。从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收支平衡情况,我国对欧盟和美国处于顺差,而对亚洲周边国家(地区)则处于相当大的逆差。2004年发生了重大变化之一就是日本在持续12年为我国第一大的贸易伙伴后降至为了第三位,欧盟和美国分别成为了我国新的第一和第二位的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市场对我国贸易经济的作用日显重要,然而,欧盟和美国政府开始重视了这一趋向,导演出的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不过是一个必然的插曲。

另一方面,在大国经济体中,以市场汇率计算的中国贸易依存度为70%多,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从结构上看2004年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中,高附加值的主要机械设备仍然偏低,日用小五金等小商品还是占有相当比例。在贸易方式上也非常被动,“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了47.6%,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的55.28%。显然,在“贸易大国”称呼之下、这种“大而不强“的贸易背后存在着的巨大的“循环”性隐忧,这种低质的贸易发展不仅与我国内部本来就太丰富的资源之间构成了日益突出的矛盾同时也正在受到了国际外部的“封杀”。当今各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循环经济”不仅是国内的“循环”必须要具有国际经济“循环”观察。

二、舍“近”求“远”的“循环”模式应该有所改变

值得关注的是东亚的资源贫乏、与我国贸易呈现顺差日本、韩国等“循环经济”的表现,2004年我国已经成为韩国对外最大的投资对象国,日本近年来也加大了在华投资,据我国商务部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10月底,日本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超过3万个,协议金额650亿美元,实际投入461亿美元。解读这些国家的“行为”应该是十分明了的,毫无疑问,主要是为了解决本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点上,我国与东亚各国具有极为相似的共同点,而最大不同的是我国是这些在国家的贸易逆差国。不可否认,在这些投资和逆差的作用也在加强我国对欧美贸易顺差的竞争中,扮演着部分支持的角色,对于他们而言更为良性循环的效果是,充分利用了我国经济、技术及资源结构的特征,输入的初级技术/装备和资金加之中国的人力与物质资源,实现着曲线贸易、发展经济的目的,由此不仅转嫁了自身资源的瓶颈,也减少了与欧美贸易的“摩擦”。日韩的等东亚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而言,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学习与研究是重要的前提。应该指出的是在学习与研究欧美国家的同时,不应轻视向东亚贸易逆差国家(地区)学习,不仅向跨国企业学习,也应该注重向与我国文化接近的日本、韩国的中小企业学习。美国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向她的最大逆差国学习了许多东西。目前我国偏重欧美忽视日韩的这种舍“近”求“远”的“循环”模式应该有所改变。

三、民营企业比事业体制的单位更具有创新意识

对于我国来说,国际贸易的经济水平比国内的还算是“先进”的,而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我国的能源浪费是日本的十倍。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由此,大量转移来的低附加值、高消耗、劳动密集型产业给我国带来“繁荣”,更使中国的能源瓶颈进一步紧张,资源危机正在逼近,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从产业的“循环”经济和中国节约型社会的必然来讲,落实科学发展观,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而自主创新是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企业与政府面对的当务课题。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自主创新不仅限于科技单位,而应是全社会的发展要素。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人和组织。如果比较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组织是最重要的。就目前我国那些组织最具创新意识哪?据零点公司2005年4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比事业体制的单位更具有创新意识”,这点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无论人才还是资金多数民营企业确难以支撑。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大型企业也引进了不少技术,但是多为简单拿来,消化吸收转化程度很低,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是1:0.078,而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则为1:5-8。企业的创新环境中形成了有能力的没有意识,有意识的没有能力的制度缺位。显然政策与公共服务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落实,特别在税收、专利、人力资源与培训方面。

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自主创新能力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政府的科技发展政策已开始由三大(大学、大院、大所)部分向更具有创新环境和项目需求的企业转移,企业应更为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民营企业应积极主动申请各级政府主要是来源于科技厅局的发展助成资金。

四、中国企业应重视国际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研究

我们理解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意义是科学、技术等与社会,文化等综合性的现代科学概念,即有硬科学也还有软科学的内涵与外延。就目前国际的循环经济而言,我国企业的最大优势就是无奈的低价竞争策略。在世界各国的大型商场多可以看到成推的“中国制造”,其产品特征多为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基本属性,而基于满足消费者文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寥寥无几,除了硬性的技术因素外,我国外向型企业对于目标市场国家的消费文化的自主性研究不可不重视,这也是对提升品牌形象和设计水平的基础之一。

以往我国的国际研究机构多侧重于国际政治、经济、国家等宏观层面研究,政府驻外有限商务人员也很难从中观层面加以分析于研究。如何解决我们对国际市场研究比较困难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借助外脑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也有个别企业在外利用了部分对象国的本地资源,但是除了高额的费用外与中国企业的适合程度还相当有限。利用熟悉国内企业资源、企业文化及产品的中国的国际化市场研究空寺也是一种经济的选择。实际上,许多国际企业一开始进入中国多是这一通道其意义也值得中国外向行企业借鉴。在国内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制造型企业必然向文化型,文化型向服务型企业转变,从国际企业的标干来看IBM就是典型实例之一。然而在这种大趋势下我国企业对本国的市场把握和深度研究更显的十分重要,特别是同非常关注中国中高收入群体的跨国公司的竞争的本土企业来讲,如果中国企业不重视本土社会、文化的研究将无从针对性地改善服务的提升,必然处于循环经济末端地位和内外越来越不利地境地。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股利政策;三次飞跃;理性范式;行为范式

股利政策是指公司在平衡企业内部相关集团利益的基础上,对于提取了各种公积金后的净利润如何进行分配而采取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准则。股利政策的制定不仅会影响公司的股价,而且还与维护股东权益以及公司的融资决策和投资决策密切相关。因此,对股利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股利政策制定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展开了长达六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但至今人们对股利变化具体如何影响公司价值还远未达成一致,西方一些著名的财务学者对此也深感困惑,而FisherBlack(费雪·布莱克)1976年则干脆称之为“股利之谜”。那么,西方财务学者对“股利之谜”探索的主体脉络是什么?研究的思路如何?这都是需要我们去把握的。只有理清股利政策理论的研究脉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财务大师的思想,找到破解“股利之谜”的方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大量阅读,笔者认为,在对“股利之谜”的探索过程中,西方股利政策理论的研究完成了三次飞跃:非独立研究领域到独立研究领域的飞跃、完全市场研究到不完全市场研究的飞跃以及理性范式到行为范式的飞跃。这三次飞跃也正是西方股利政策理论研究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次飞跃:非独立研究领域到独立研究领域的飞跃

(一)从属于证券估价的非独立研究——“一鸟在手”理论

最早关于股利政策研究的理论是“一鸟在手”理论(Bird-in-the-hand)。1938年,Williams(威廉姆斯)运用股利贴现模型(DividendDiscountModel)对股利政策进行研究,形成了早期的“一鸟在手”理论。随后,Lintner(林特勒)、Walter(华特)和Gordon(戈登)等又相继对此进行了研究。在“一鸟在手”理论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戈登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戈登关于股利政策方面的代表性著述有:1959年在《经济与统计评论》上发表的《股利、盈利和股票的价格》、1962年出版的《投资、融资和公司价值》以及1963年在《财务学刊》上发表的《最优投资和财务政策》等。而1963年的《最优投资和财务政策》一文,标志着“一鸟在手”理论的最终形成。“一鸟在手”的理论源于谚语“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该理论认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而公司留存收益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可能飞走。相对于股利支付而言,资本利得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根据风险和收益对等原则,在公司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作为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偏好股利而非资本利得,股利支付的高低最终会影响公司价值。但从“一鸟在手”理论的推导过程中可以发现,早期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无一例外均和证券估价联系在一起,并未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独立出来,从而无法凸显出股利政策理论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二)独立研究领域的形成——MM股利无关论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MertonH.Miller和西北大学教授FrancoModigliani在《JournalofBusiness》上发表了经典的《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定价》一文,文中提出了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Miller也因此获得了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MM股利无关论成为股利政策理论的基石,标志着股利政策理论的研究从与证券估价相联系的非独立研究正式走向独立的、专门领域的研究。

在对股利无关论的推导过程中,Miller&Modigliani提出了三个颇为严格的假设:1.完全资本市场假设(PerfectCapitalMarket)。完全资本市场假设具体又包括四个子假设:买卖双方均为价格接受者;无信息不对称,信息获取成本为零;无交易成本;利润分配和留存收益无税收差异,股利所得和资本所得无税收差异。2.理性行为假设(RationalBehavior)。理性行为假设指投资者的目标都是追求个人财富最大化,对股利发放和和资本利得的偏好无差异。3.完全确定性假设(PerfectBehavior)。完全确定性假设是指市场中的每个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投资机会和利润都完全有把握了解每一家公司的投资计划和收益。根据上述三项前提假定,Miller&Modigliani运用数学模型进行了严密的逻辑推理,最终得出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无关的结论。Miller&Modigliani同时指出该理论是基于严格的前提假设提出的,股利政策之所以不影响企业价值,完全依赖于这些前提条件,当逐步放宽这些假设条件时,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是存在相关关系的,这一观点也是MM理论的价值所在。此后,人们对公司股利政策的探索便围绕放宽MM理论的假设条件而展开,从而推动了理论与现实的契合和不断逼近。

二、第二次飞跃:完全市场研究到不完全市场研究的飞跃

MM理论在论证过程中限定了三项严格的前提假设,后续研究首先放松了“完全资本市场”假设,使股利政策理论的研究由完全市场研究跨越到不完全市场研究,形成了探索“股利之谜”的第二次飞跃。

(一)考虑税收因素的追随者效应理论

首先提出追随者效应(ClienteleEffect)概念的是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他们在1961年发表的《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定价》一文中明确指出:“在需要详述的许多市场不完美方面,有一个似乎足以造成不完美的间接原因,这就是根据现有个人所得税制,资本利得比起股利来要获得巨大的税收利益。受这种税收利益的强烈驱动,高收益的人乐于取得资本利得……每个企业都会试图以其特定的股利支付率来吸引一些喜好它的追随者”。虽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在1961年就提出了追随者效应理论,但文中并未做深刻的阐述,当时也未引起学者们足够的关注。直到1970年埃尔顿和格鲁勃(EltonandGruber)在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上发表了《股东边际税率和追随者效应》一文,才开始了对追随者效应理论的系统性研究。该理论从股东的边际所得税率出发,认为股东所处的税收等级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股利的偏好不同。边际税率高的股东偏好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而边际税率低的股东则偏好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公司的任何股利政策都不可能满足所有股东的要求,而只能吸引特定的投资者。一旦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就没有公司能够通过改变股利政策来影响股票价格,即在市场均衡时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是无关的。

(二)信息不对称下的股利信号理论——解决逆向选择的需要

MM股利无关论假定无信息不对称,但现实世界中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却比比皆是。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契约(交易)关系当事人都只掌握了一些自己最为清楚的私人信息,而对另一些当事人的信息则不完全了解。1970年,阿克尔洛夫在《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中以二手车市场为例,指出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随后,斯彭斯在1973年以劳动力市场为例说明了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可行方法——求职者将教育水平作为向雇主传递其能力的有效信号。阿克尔洛夫和斯彭斯的研究为西方财务学家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研究股利政策理论提供了方向和思路。1979年,巴恰塔亚(Bhattacharya)在《贝尔经济学刊》上发表了《不完美信息、股利政策和“一鸟在手”谬误》一文,借鉴斯彭斯的信号模型思想,创建了第一个股利信号模型。该理论放松了MM股利无关论中无信息不对称的假定,认为与普通投资者相比,企业管理当局拥有更多的内部信息,而股利政策则是管理当局向外部投资者传达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信息的一种手段。当股利支付水平上升时,通常认为向外界传达的信息是公司盈利状况良好,从而带动股价上升;而当股利支付水平下降时,则认为向外界传达的信息是公司盈利状况不佳,从而影响公司股价下降。(三)综合考虑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权衡理论”

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信息的事前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问题,信息的事后不对称则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现代企业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两权分离,股东将财产委托给经营者经营,从而产生了委托关系,而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事后不对称则容易引发道德风险。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MichaelC.Jensen&WilliamH.Meckling)指出,股东可以通过降低投资水平或向外举债来增发股利,以减少管理层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有效缓解管理层的问题。1980年,Grossman和Hart指出提高现金股利支付可以有效降低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成本,从而提升企业价值。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忽略了高股利支付率有可能增加公司的外部融资成本。融资成本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相反的,从而使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198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的财务学教授迈克尔·约瑟夫(MichaelS.Rozeff)在ChaseFinancialQuarterly上发表了“HowCompaniesSetTheirDividend-PayoutRation”一文,该文同时考虑了成本和融资成本两个因素,使股利政策理论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文中,约瑟夫以美国为例,从64个行业中选取了1000家样本公司,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研究股利支付与融资成本、成本和杠杆程度的影响。约瑟夫认为,股利支付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则会增加交易成本。公司股利支付率的确定应当在这两种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使总成本最小。

约瑟夫的研究同时放松了无信息不对称假设和无交易成本假设,并把成本和交易成本综合考虑到股利政策的制定当中,这与以前的研究成果相比是一个不小的跨越。为了突出约瑟夫在股利政策理论研究中的这一创新,笔者没有简单地把其研究成果归结为成本理论,而是借鉴资本结构理论中的“权衡理论”,将其称之为股利政策理论中的“权衡理论”。

三、第三次飞跃:理性范式到行为范式的飞跃

从“一鸟在手”理论到“权衡理论”,西方财务学家对于股利政策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这些研究始终没有跨出理性范式的巢臼。而1973—1974年能源危机期间,纽约城市电力公司(ConsolidatedEdisonCompany,CEC)因取消红利支付引发的中小股东暴动事件更是暴露出传统理性范式研究的固有缺陷。

MM股利无关论假定投资者具有完全理性,即认为投资者厌恶风险、追求效益最大化,而且按照贝叶斯法则修正自己的判断。但与完全理性假设不同,现实世界的人的理性其实是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是“天真的投资者”(NaiveInvestor)。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阿莱斯(M.Allais)就通过一系列可控实验,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斯悖论”,对完全理性人假设发起了有力的挑战。受实验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影响,以Miller(1981),Thaler(1980)和Shefrin&Statman(1984)等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入和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中。尽管他们仅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成熟的学派,但是这种把相关学科和财务理论相结合的尝试使得对“股利之谜”的阐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之后的一些学者又进行了相继研究,并最终形成了理性预期理论(RationalExpectation)、自我控制说(Self-control)和不确定性下选择的后悔厌恶理论(RegretAversion)、投合理论(CateringTheory)等研究成果,完成了从理性范式到行为范式的巨大的、根本性的飞跃。

四、展望——股利政策理论研究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从1938年开始到现在,西方股利政策理论的研究历经三次飞跃,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却始终给人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看似丰富的理论对现实问题解释能力的不足不禁让我们思考,股利政策理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到底是什么?Black所说的“股利之谜”到底如何解答?笔者认为股利政策理论的研究还远未结束,还必须实现第四次飞跃——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股利政策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影响股利政策制定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的内在联系。因而理论到现实的飞跃必然涉及对不同学科知识和研究范式的双重整合。就学科知识而言,股利政策理论研究的发展必须跳出财务的圈子,融合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金融学、信息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同时,股利政策理论研究的发展也必须实现理性范式和行为范式的融合。历史总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轨道上向前发展的,就像当年穆勒综合重商主义纲领与斯密革命、马歇尔综合劳动价值论纲领与边际革命、新古典综合学派综合新古典纲领与凯恩斯革命一样,股利政策理论的研究也必将综合“理性范式与”与“行为范式”。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雨露,等.金融学文献通论(原创论文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郭敏.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常青.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魏刚.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Bhattacharya,S..ImperfectInformation,DividendPolicy,and“theBirdintheHand”Fallacy.BellJournalofEconomics,Spring1979.259-270.

[6]Elton,E.J.andGruber,M.J..MarginalStockholderTaxRateandtheClienteleEffect.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February1970.8-72.

[7]FisherBlack.TheDividendPuzzle.JournalofPortfolioManagement,Winter1976.5-8.

[8]Gordon,M.J..OptimalInvestmentandFinancingPolicy.JournalofFinance.1963,vol.18:264-272.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中国;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研究综述

一、引言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中亚五国的独立使欧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中亚地区的地缘战略意义再度凸显出来,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历史与文化研究,再度成为国内学术界诸多学科十分关注的研究领域。尤其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如何建立和加强中国(新疆)同中亚五国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成为当前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内容涉及合作现状、互补性、战略定位、能源合作与安全等诸多方面,但很少有文章对此加以总结归纳,笔者试图对有关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研究进行综述,其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第三部分是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互补性分析;第四部分是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第五部分是对现有研究的简评。

二、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现状

中国(新疆)与中亚诸国的经济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新世纪,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新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与中亚各国发展经贸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就当前学界对双方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来看,主要包括已有成效和存在问题两个方面。

(一)已有成效

自20世纪80年末,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合作从科技领域开始逐渐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目前,双方经济合作主要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林业、重工业、生物技术、新能源、轻工业、食品工业等领域(王海燕,2002)。上合组织成立以来,随着双方高层互访的日益频繁,中国和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得到较快发展,并成为双方合作关系的主旋律,无论从合作内容还是从合作方式上看,都得到空前发展(唐艳辉等,2004)。顾华详(2006)认为,在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中,新疆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十分突出,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双方在经贸方面的合作愿望不断增强、双方发展经济贸易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以及双方加强经济合作的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三个方面。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新疆与中亚国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5%,比“九五”时期提高18.8个百分点。任华(200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合作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新疆边境贸易额达64亿美元,占全区对外贸易额的80.58%,其中,与中亚五国贸易额占新疆边境贸易总额的94%,贸易增长率超过了50%;二是中亚区域贸易在新疆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增强,2005年,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分别为新疆出口贸易国的第一和第二位,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分别为新疆进口贸易国的第一、第五和第六位;三是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一方面,新疆向中亚五国出口的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另一方面,新疆从中亚五国进口的商品中,中国企业开始更加关注产品质量;四是经济技术合作质量不断提高,合作类型逐渐从服务业、饮食业等商业型领域向生产型领域转化;五是贸易方式日益多元化和规范化,从早期的易货贸易转向现汇贸易、边境贸易、旅游购物、加工贸易、劳务输出、工程承包等多种形式。除此之外,王海燕(2005)还认为,1992年以来,新疆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产业合作有所加强,合作路径不断拓宽。

(二)存在问题

关于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基本现状,国内学者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虽然双方的经济合作已发展到多个领域,但总体上仍属初级阶段,经济合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难点和制约因素。

顾华详(2006)将这些难点和制约因素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中国(新疆)方面来看,企业缺乏寻求与中亚国家主动合作的强烈意识,缺乏一批有实力的从事跨国投资经营的企业;政府的引导、推进作用发挥不够;银行未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境外融资和业务咨询服务;缺乏支持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对与中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潜力和经济效益认识不足;缺乏一大批适应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全社会推动和支持企业主动拓展中亚国家市场的大环境还没有形成;边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等等。二是从中亚五国方面来看,当前政治不稳定、法制建设滞后、市场规范性差、社会稳定问题突出等因素是影响其与新疆之间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钱勇(2006)认为,从新疆方面看,经济基础薄弱,对国家的“输血”依赖性较强。外向型经济不强。新疆远离国内发达地区市场,运输成本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投资环境较差等等是制约与中亚五国进一步合作的主要因素。从中亚国家方面看,各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有关国际合作与开发等领域的相关文件约束性不强。在基础设施、投资环境、金融服务、政府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和问题。王海燕(2005)认为,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政策性问题突出、边贸发展严重不平衡、产业合作水平低、地区性协调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等构成双方进一步合作的障碍。另外,边贸秩序混乱、经济技术合作明显滞后、领域狭窄、缺乏整体性和长期性战略(刘志勇,1994;宋戈平等,1997;王圳等,1999)、信息体系不完善导致决策滞后(鲍敦全等,1995)、中亚国家投资环境不理想(宋戈平等,1997;姚勤华等,1998;王圳等,1999;赵常庆,2002)等等也都是双方在经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制约因素。

三、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互补性

经济互补性,可以分为市场互补性与经济技术互补性两种类型,正是由于这两种经济互补性的存在,使得双方都有经济合作的需求和愿望:前者是双方贸易往来的前提,双方可以通过贸易合作互通有无;而后者则为双方产业合作提供巨大空间,双方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取长补短。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也是源于双方存在很强的经济互补性。

(一)市场互补性

关于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市场互补性,国内学者的看法比较一致,即中亚五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国(新疆)经济发展所需要,而中国(新疆)质优价廉的轻工产品、食品、家用电器满足了中亚国家巨大的市场需求(徐宣全,2003)。刘建蒲等(2000)通过对新疆与中亚五国工业产品结构比较分析发现,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资源及产品互补领域广泛,新疆一大批自给有余的食品、纺织品及日用消费品如糖、罐头、白酒、纺织品、服装、民族特需品等,在中亚五国缺口较大;而新疆铁矿、钢材、磷肥缺口大,可以从中亚五国大量进口。徐进欣(2007)也指出,中亚各国独立后,经济多处于调整和恢复期,十分需要中国的家电、建材、通讯设备和日用消费品。胡颖、李道军(2006)运用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方法,分析了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得出结论: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间存在贸易互补性,具体来说双方在能源矿产类产品、纺织服装、民用品和机械类产品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双方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人民银行喀什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2007)认为,随着国内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的逐渐深入,中亚国家与中国经贸往来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经济互补性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中亚五国轻工业基础薄弱,80%的生活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来源于中国,二是中亚五国的石油、天然气、矿产、有色金属、皮毛及煤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源。

(二)经济技术互补性

经济技术互补性是双方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发展专业化分工及协作,可以促进双方的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王海燕(2002、2006)通过长期对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合作互补性的研究发现,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可以开展互补性合作的领域很多,最重要的是工业类、农牧类、资源类、生态类、环保类及旅游类领域的合作。(1)工业合作,由于新疆与中亚五国发展工业的资源雷同,因此,双方工业在应用技术上有较多的合作空间,这些工业主要有电力工业、建材工业、轻纺工业、造纸业和塑料工业、食品工业等等;(2)农牧业合作,主要包括棉花、粮食等对双方都很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品种资源搜集、品种与种子审定、良种繁育与推广、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种植、保护以及节水灌溉、改进畜群结构、草场改良、家禽集约化大规模生产等方面;(3)资源类合作,主要涉及双方地区发展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能源类、金属类和非金属类矿产的勘探、开采和加工。由于双方都是资源富集区,这一领域的合作将对双方都有实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4)生态、环保类合作,主要涉及双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研究以及对双方影响都很大的核废料、工业废料、取暖废料等在内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干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等的治理与研究;(5)旅游合作,新疆和中亚国家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很强,由于语言接近、地域相连,又有共同的古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双方发展“东联西出”和“西联东出”的旅游业存在广泛的基础。高志刚(2005)、方然友(2007)、中国人民银行喀什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2007)等学者或机构对此问题也有较深入具体的分析,都认为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在产业技术领域互补性强,有较广阔的合作前景。

四、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问题

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全球性能源紧张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成为双方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双方合作的背景、现状及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

(一)背景

新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给矛盾日益突出,能源短缺成为制约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能源问题,变为全球性探讨的热点(李琪,2007)。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讲,能源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国内石油资源储量不足,产量增加有限(明庭权,2004)。据英国石油公司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石油总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1.3%,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占全球的1.3%,消费量占8.5%,天然气储量占1.3%,消费量占1.7%。中国能源短缺尤其是石油短缺已经成为可确认的基本国情(蒋新卫,2007);第二,原油需求持续膨胀,供求矛盾日益显著。我国从1993年成为纯石油进口国以来,进口量逐年增加,2005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原油及成品油进口国。根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的61%、2020年石油消费量的76.9%要依靠进口(蒋新卫,2007);第三,原油供给受制于人。一方面,进口来源主要集中于中东和非洲这两个局势不稳定地区,据测算,2002年我国从这两个地区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的78.7%。另一方面,我国石油进口的特点是以海运为主,且主要走马六甲海峡(约占海运石油的80%以上)。来源与运输通道的单一性导致了中国石油进口供应的不安全性(贺湘焱等,2006)。从中亚五国方面来看,虽然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不能与中东地区相比,但据能源专家估计,即使不把里海石油计算在内,中亚也是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积区,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能源库之一(明庭权,2004)。独立后的中亚五国都将油气资源开发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积极实施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但中亚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区,四周被陆地包围,没有出海口。因此要获得出口通道或出海口,与世界市场建立紧密的联系,必须借助其他国家。目前,中亚的油气管道几乎全部依赖俄罗斯,而俄罗斯利用这一垄断优势收取高额的过境费,中亚国家急于寻找其他合作伙伴,以保证其能源出口安全。中国是中亚国家油气资源向东流动的必经之地,并有可能将日本和韩国的市场与中亚连接,同时中国本身又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新兴市场,这一特点对中亚国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罗晓云,2003)。在上述背景下,可以说,中国的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与中亚国家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形成了国家利益的互补,也为双方能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双方能源合作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现状,贺湘焱、计芳君(2006)给予了较全面的分析。近年来,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合作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和能源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积极参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相关国家达成了一些能源合作框架协议,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已有具体的合作。一方面,从1997年6月开始,随着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正式启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始参与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被称为“世纪合同”的中哈原油管道于2005年年底建成。中哈原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的阿特劳,向东经过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和阿塔苏,最终到达新疆的独山子石化公司。中哈石油管道不仅使哈萨克斯坦向中国出口石油更趋便利,石油输送不经过第三国,也不用铁路和油轮运输,安全系数高,而且也将改变中亚国家在石油出口方面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局面。哈萨克斯坦不仅可以向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输出石油,还可以输送包括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石油。

虽然双方合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和中亚国家在石油合作方面涉及的领域不多、深度不够,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李琪,2007):第一,以美国为首的大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压力构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主要威胁。美国和日本等国从全球战略和自身能源安全利益出发积极介入这一地区,试图控制里海及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权,强化自己在该地区能源争夺战中的地位,以牵制俄罗斯和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第二,多重矛盾相互交织、安全形势十分脆弱,影响了双方的能源合作。里海——是中亚地区多民族、多种信仰的交汇地带,民族、宗教问题凸显,危机四伏,各种争端时有发生,三股势力活动猖獗,安全形势十分脆弱,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进程;第三,由于双方在经济发展水平、国情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还存在诸如技术、投资、规范、协调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予以解决。公务员之家

五、简评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以及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除上述领域外,国内学者就双方合作的多个领域展开了研究,如环新疆经济圈视角下的区域合作、金融领域的合作、产业领域的合作等等。可以说,以上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或者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总体而言,以上研究大多是站在国家角度从政治领域合作(包括战略安全、外交)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分析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希望通过政府来推动双方的经贸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由政府推动的这种合作进展缓慢,成效并不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利用地缘优势,从产业或企业的角度积极推进双方更加具体的合作,应该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但在这些具体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还没有系统的成果,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务实地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经济合作的互补性分析[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2).

[2]王海燕.中国新疆在中国与中亚诸国经贸合作中的定位[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2).

[3]王海燕.经济合作与发展——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唐艳辉,陈海威.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J].国际经贸探索,2004(6).

[5]顾华详.新疆与中亚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06(3).

[6]任华.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便利与前景——以经济全球化为视角[J].国际贸易,2006(7).

[7]钱勇.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9).

[8]刘志勇.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现状及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1994(6).

[9]宋戈平,孟春舫.试论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J].人文地理,1997(3).

[10]王圳,申金升.论发展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J].中国软科学,1999(12).

[11]鲍敦全,何伦志.中国与中亚五国技术经济合作研究:新疆案例[J].世界经济文汇,1995(5).

[12]姚勤华.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发展和深化[J].东欧中亚研究,1998(6).

[13]赵常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关系[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1).

[14]徐宣全.中国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的有利条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15]刘建蒲.关于新疆开拓中亚市场的对策研究[J].新疆财经,2000(1).

[16]徐进欣.深化经济互补性合作促进与中亚国家地区外经贸可持续发展[J].新疆金融,2007(5).

[17]胡颖,李道军.中国新疆与中亚诸国贸易竞争力与贸易互补性研究[J].商业研究,2006(17).

[18]中国人民银行喀什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新疆喀什与中亚国家周边地区经济互补性的领域项目及金融配套支持情况调查[J].新疆金融,2007(5).

[19]高志刚.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技术对接[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3).

[20]方然友.点对点的追寻:新疆与中亚国家周边地区的经济互补——新疆金融学会课题组赴喀什、克孜勒苏调研综述[J].新疆金融,2007(5).

[21]李琪.“丝绸之路”的新使命:能源战略通道一一我国西北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安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2]明庭权,韩学峰.21世纪中国石油安全与中国中亚石油战略[J].兰州学刊,2004(5).

[23]蒋新卫.中亚石油地缘政治与新疆建设能源安全大通道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7(1).

[24]贺湘焱,计芳君.新疆与中亚石油合作发展问题探析[J].新疆财经,2006(6).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煤炭企业;经济;改革;要点

当前,我国煤炭市场因受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环境治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求量大幅下降,供给过足,供求关系十分不平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造成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为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在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加强煤炭企业的经济改革已成必然,只有不断坚强和推进煤炭企业的经济改革,才能使煤炭企业的发展优势得以凸显。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实施经济改革的意义

作为一种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有效扩大供给面,适当校正供给要素配置,避免配置扭曲,使供给结构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围绕供给侧改革,一项重大的任务就是保质保量的去产能、库存、杠杆以及降成本。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2016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实验脱困发展的意见》中对如何解决我国煤炭企业产能过剩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措施。改革作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结构性改革是拉动经济转型的主动脉,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如何紧抓改革机遇,加速推动企业经济改革,是煤炭企业经济转型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煤炭企业实施经济改革的原因

第一,投资规模巨大,煤炭产能集聚增加。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末,我国煤炭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6万亿元,产能总规模57亿吨,包括39亿吨的正常生产和改造产能,3.08亿吨的停产煤矿产能,14.92的新建改扩建煤矿产能。此外,煤炭进口量增加也是造成国内煤炭过剩的一大重要因素,我国近年来煤炭进口量最多时达到3亿吨。第二,环境制约因素持续放大,煤炭消费量下滑明显。我国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达到高峰达42.4亿吨,此后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出现下滑,同比下降分别为2.9%、4%,其中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耗煤分别下降了6.4%、3.4%、8.1%。第三,库存量增加、经营困难、资金遭遇困境,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全社会库存煤炭已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强化了买方市场格局。以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为例,煤炭市场2011年每吨交易价格高达到860元,而到2016年第一季度末,每吨降到390元,下降了54.7%,全国超八成以上煤炭企业陷入亏损状态。另外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煤炭企业因买方故意拖欠货款,应收账款己达到3900亿元的高位。

三、煤炭企业改革中的经济改革要点

第一,通过兼并重组去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是煤炭企业去产能的关键。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使一些落后的、不安全的产能去掉。通过兼并重组去产能需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行业内兼并重组,在我国煤炭行业中,许多大型煤炭企业为了改变上市公司业绩,对亏损资产进行剥离转让,也有很多小型煤炭企业也想出让资产以接受重组,这些有利于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其次,跨行业兼并重组,煤炭企业可以以入股火电厂的形式实现煤电一体化,避免煤炭价格出现周期性大幅波动现象,不断推动煤炭、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最后,进行煤炭深加工转化。特别是对于一些拟关闭的煤炭企业,可以把清洁能源作为其转型发展的主方向。第二,去库存。煤炭企业要想去库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于库存较大的煤炭企业,可以在其附近建设电厂,实现煤转电,不但能够使煤炭库存得到转化,还能够使煤炭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得到减少,从而实现煤炭清洁利用。另一方面,煤炭企业还可以将过剩煤炭做成含硫量低于国家标准诸如石油、汽油及柴油等化工用品,这样库存问题不仅能够得到解决,还有利于煤炭的清洁转化,保护环境。第三,去杠杆。由于煤炭企业杠杆率较高,举债较多,会给银行带来坏账风险,使信贷资源使用率大幅降低。因此煤炭企业必须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机遇进行去杠杆。煤炭企业要加大融资力度,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使债务杠杆得到降低。同时,煤炭企业要具有高度的远瞻性,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可以适当提升杠杆,在经营状况较差时,可以采取业务重组或变卖资产使杠杆率降低。第四,补短板。在煤炭企业经济改革中,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弥补短板。一是打造“互联网+煤炭”网络共同体发展模式,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使煤炭企业和买方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接进行交易,进行物流直接配送,推进煤炭企业的优化升级;二是对煤炭企业矿井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不间断排查,改进工作管理方式,切实将安全管理的短板补足;三是提升煤炭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按照不同的工种以及不同的岗位,定期对员工开展关于安全生产、团队合作以及技能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加强培养员工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第五,降成本。作为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面对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煤炭企业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粗放为精细、变传统为创新,使布局、结构得到切实优化,在控制生产消耗中,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中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第六,革技术。煤炭企业要将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作为目标,加强市场控制主动权。重点开发煤炭洁净利用、循环利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技术,通过对自主创新模式的构建和科研资源的整合,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使企业的运行机制得到优化。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等联合创新,加强研究煤炭开采新技术新工艺、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等新技术,切实增强煤炭经济改革、转型发展的源动力。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进行经济改革不但能够使煤炭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还能够有效调整煤炭产业的供给结构,全面提高煤炭生产的质量,实现更加良好的供需平衡状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韩沚清.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债转股路径与策略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7(04).

[2]白春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J].市场研究,2017(01).

[3]陈义森.煤炭企业经济发展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2).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篇5

关键词:新形势电力市场营销存在问题改革策略

随着区域电力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持续下滑,电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发电生产经营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加上节能减排压力的增大,发电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电力市场压力和财务成本压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市场营销工作人员,如何做好市场营销工作,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一、当前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意识不强,沟通意识不够市场营销部门要主动及时地和各部门协调沟通,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同心协作、发挥合力的良好局面。对外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电网企业、用户的联系沟通,及早了解国家政策,及时收集市场信息,科学合理安排电量计划,争取最大效益。

2.市场营销观念落后发电企业长期形成的不重视用户需求的作风,导致企业存在着以生产为导向的营销观念。市场营销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是发电企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价值体现,因此,市场营销也是发展,而且是更直接、更现实的发展。要坚持企业经营以市场营销为先导,不断开拓市场,提高经营效益,强化发展基础,实现企业价值。

3.市场营销手段有限由于发电企业对用电市场及用户消费需求、用电潜力分析不够,市场开发的力度不够;对用户用电变化不能及时掌握,对用户用电潜力挖掘深度不够。营销人员应善于收集、整理、分析来自各方面的市场信息,在竞争中寻求发展的机遇、争取电量的机会和调整电价的时机,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4.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仅局限于少数职能部门,没有形成全员营销市场营销工作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市场营销工作的成效与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要进一步增强全员营销意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市场营销工作。齐心协力争取电量、抢占市场、确保电价执行到位、足额回收电费,获取企业最大经济效益。

二、做好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改革策略

1.要强化市场意识,转变营销观念多年来电力企业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使得电力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安于现状,无竞争意识,仍存在垄断经营管理的优越感。因而电力产品销售困难、供电服务质量差、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电力需求的增加,这些都制约着电力销售,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传统的电力市场营销观念已经不能解决当前电力市场的矛盾,要尽快从旧的营销模式中解放出来,研究市场规律,树立新的竞争观念、服务观念、价值观念、效益观念,要尽快建立高效、有序、便捷的营销体系。要摆正与客户的关系,树立客户至上的思想,认清供电企业中生产、计划、调度、财务、销售、服务等部门都是市场营销活动的组成部分,只有各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才能形成营销工作的良性发展。

2.重视员工的素质教育,定时地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电力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素质教育,定时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使职工在思想认识上更加以客户和市场为重点,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将电力客户与供电企业的地位平等起来。电力职工要不断注重市场研究,学习法律法规,研究国家政策,熟悉市场规则,勇于开拓市场。要树立竞争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在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最后要主动进攻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在思想认识上要以客户和市场为重点,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如方便客户的电费结算和用电查询、取消人情电等。

3.以“人民电力为人民”为服务宗旨,以优质服务赢得用户服务就是品牌,是企业形象的支撑点。优质服务是电力企业营销战略的重中之重,电力企业是直接为广大公众日常生活服务的窗口行业,更应把优质服务作为开创营销新局面的自觉行动,并体现在整个工作的全过程。在电能流向客户的过程中,既要提供电力产品的售前宣传和咨询服务,免费为客户提供用电规划、设计、材料运送等服务,同时又要在电力产品出售后作好定期检查和回访,对于客户在用电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要及时作出响应,坚持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实施全天、全面的服务,对突发问题做出最迅速的抢修和解决。

4.电力市场营销做到服务电网,造福社会电力市场营销要树立品牌意识,重视企业形象,做到服务电网,造福社会。第一,注意处理好与政府部门、电网经营企业、投资者、竞争伙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争取共赢。第二,有效利用人员推销,尽可能向政府部门争取更多的计划电量;向网公司多争取超发电量;向大用户推销电力产品,合理争取直供电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篇6

投资环境

一、国家概况

智利国土面积75.67万平方公里,南北长度约430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175公里,分为17个大区,下设57个省和367个市,首都为圣地亚哥。经济情况:2020年,智利GDP总量为2500亿美元,为拉美第5大经济体,人均GDP为13228美元(中国为10504美元),位于拉美第一位。人口情况:2020年,智利全国人口约1910万,约87%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圣地亚哥大区人口约占据智利总人口的一半。西班牙语为智利官方语言,英语为主要外语。民族宗教:智利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种占比89%,印第安人占比11%;主要宗教为天主教和新教。政党情况:智利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分为中右翼“智利前进”和中左翼“多数派力量联盟”两大阵营。现任总统塞瓦斯蒂安·皮涅拉属于中右翼“智利前进”下的民族革新党成员。

二、能源资源情况

储量特点为“三多一少”,即多水、多风、多光,化石燃料少。水资源:智利位于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之间,水资源充沛,特别是南部地区,水电潜能高达1000万千瓦。风资源:智利南部山区人烟稀少,因处于南半球西风带,风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其与阿根廷共享的火地岛,年均风速高达12m/s,是世界上风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太阳能资源:智利是世界上太阳能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据智利大学和安托法加斯特大学研究结果,北部阿塔卡马沙漠地区太阳辐射达到每平米每小时7.5千瓦,部分地区甚至超过9千瓦时/平米/天,DNI数值可高达3300千瓦时/平米/每年,为世界第一。化石燃料:智利化石燃料资源贫乏,煤炭、天然气和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煤气油进口依赖度长期高达80%以上。

电力市场概况

一、电力装机现状

根据智利投资局《投资智利能源》最新数据,截止2020年底,全国装机2678.7万千瓦,其中2659.9万千瓦(99.3%)接入国家电力系统(SEN),8万千瓦接入艾森系统(SEA),10.8万千瓦接入麦哲伦系统(SEM)。装机结构:接入SEN装机结构为火电1300.7万千瓦(煤电约532万千瓦),占比48.9%;水电688.9万千瓦,占比25.9%;风电255.4万千瓦,占比9.6%;太阳能364.4万千瓦,占比13.7%;生物质能45.2万千瓦,占比1.7%;地热5.3万千瓦,占比0.2%。新能源合计占比已达25.2%。电力行业主要问题如下:一是火电装机占比依然最大,占比接近一半;二是发电装机分布极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北部矿区。根据智利投资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4月智利总发电量为65.23亿千瓦时,其中煤电发电量25.05亿千瓦时(38.4%);燃机发电量16.03亿千瓦时(24.6%);水电发电量8.86亿千瓦时(13.6%);太阳能发电量7.31亿千瓦时(11.2%);风电发电量4.55亿千瓦时(7%);生物质发电量1.77亿千瓦时(2.7%);其他类型发电量167亿千瓦时(2.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合计23.4%。

二、电力运营机制

智利电力投资和运营均已私有化,发、输、配、售已经分开,分别有不同的监管环境。电力系统运行实现完全智能化管理,电站上网可采用现货市场竞价上网和签署PPA购售电协议两大类。1.现货市场竞价上网上网售电次序和发电量分配完全由系统自动调节。各类能源通常上网优先级顺序从高到低是可再生能源(小型水电、光伏、风电)、大型水电、煤电、天然气、柴油。现货市场以总发电成本最小为目标,基于某时点的系统负荷和机组发电边际成本进行安全经济调度,边际出清形成电能量的市场价格。当较高的变动成本设定为市场价格时,变动成本较低的发电企业除了能够在现货市场回收其变动成本,还能够回收一部分固定成本;而市场中变动成本最高的机组只能从现货市场回收其变动成本。2.PPA购售电协议获取方式有两种,一是发电商通过参与智利国家能源委员会(CNE)组织的大型PPA招标获取,二是发电商可通过与大客户自由谈判获取。PPA协议将界定售电模型、时段及电价。PPA售电弊端在于卖电方必须保证买电方的用电需求,如由于发电商问题无法按时供电,则需要遵循上述规则在现货市场买电以履行PPA所规定的电量保证。

三、电价分析

智利电力市场发电商的收入分为两部分,即电量收入和容量收入。电量收入即为电站实际售电的电量收入,容量收入取决于电站的“稳定容量”,稳定容量即电站的最低可用容量,取决于电网年用电需求和该电站最低发电量,容量电价由政府部门每半年核准一次。PPA电价和现货市场电价既有关联又有不同。现货市场电价优势是电价高、收益好,可再生能源可优先进入现货市场,消纳不存在问题;劣势是电价不稳定,受经济发展水平、大宗材料价格影响较大。PPA电价优势是价格稳定、期限长、风险小;劣势是当现货市场电价高于PPA电价很多时,PPA售电收益较少。1.PPA电价历史表现根据智利能源委员会(CNE)信息,2006-2017年期间,PPA签约电价保持在33-131美元/兆瓦时区间内。PPA签约电价在2008-2014年达到高点,最高时为131美元/兆瓦时,主要是由于来水量减少,水电发电量大幅度下降,从而依赖更为昂贵的火电(主要为煤电)发电,带动价格上浮。随着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2017年公开招标PPA签约价格创下新低,为33美元/兆瓦时。2.现货市场电价历史表现智利现货市场竞价上网近10年价格波动较大,趋势为先降而后有所反弹,主因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光伏、风电价格大幅下降引起现货市场价格的骤降。2009-2019年间智利现货市场电价从115.7美元/兆瓦时下降到最低点47.9美元/兆瓦时之后有所回升。

四、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

得益于优越的风光资源条件,独立、稳定的监管政策,以及自由透明的市场规则,自2005年以来,智利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200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占比2%(主要是小水电和生物质能),2015年增长至12%,2020年增长至25.2%(其中风光占比合计23.3%),合计670.3万千瓦,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25%)。根据CNE数据,截止2020年年底,在建可再生能源项目装机为590万千瓦,预计2021-2023年期间陆续投产。此外,目前212个前期项目正处于环评阶段,总投资额约123亿美元。五、国家电力发展规划简单概括,智利国家电力发展规划按照时间节点分为2030年短期目标、2040年中期目标和2050年长期目标:2030年总装机达到3882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为982万千瓦(25.3%),风电装机为831万千瓦(占比21.4%);2040年总装机达到5449.5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为1711万千瓦(31.4%),风电装机为1836万千瓦(33.7%);2040年关闭所有煤电机组;2050年达到碳中和。

电力市场分析及预测

一、可再生能源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其一,智利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及碳中和要求,在2020年基础上,2030年新增风光装机合计为1193.2万千瓦,2040年新增风光装机合计为2927.2万千瓦。此外,政府要求2040年关停所有煤电机组(约532万千瓦),煤电机组的关停势必需要可再生能源进行代替。其二,电力需求增长速度较大,根据经济学人智库2021年6月数据预测,2021-2030年智利GDP年复合增长率为2.9%,人口年复合增长率为0.1%。CNE于2021年1月重新调整了对2021-2040年的电力需求预测,最新预测显示2040年电力需求达到1111亿千瓦时,比2020年电力需求712亿千瓦时提高了56%。

二、受疫情影响短期内电力需求增长放缓

新冠疫情已影响了智利主要的经济领域,智利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智利GDP增速同比下降5.8%;国际货币基金预测智利2021年GDP增速为5%左右,2022年有望进一步提升。因智利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此前电力需求的高速增长势头在2020年受到抑制。

三、疫情后电力需求增长有望加速反弹

智利政府2020年划拨GDP总量12%的费用(约118亿美元)用于抗击新冠疫情,并出台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截止到2021年6月,全国已接种疫苗人数达1100万人,接种率为54.1%,接种速度全球前三、拉美第一。因此疫情过后,智利经济有望快速反弹,智利正努力奔向发达国家用电人均水平,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人均用电水平为10兆瓦时,而智利仅为4兆瓦时。此外,智利采矿业发达,采矿业用电需求约占总用电需求的51%,当下铜矿价格上涨,采矿业用电需求将持续增长,进一步支持电力需求的增长。根据智利投资局2021年最新数据,SEN对2021-2040年的用电量进行了预测,2021年用电需求约739.41亿千瓦时,2030年将上升至947.72亿千瓦时2040年将上升至1111.74亿千瓦时。

投资智利电力市场优势及风险分析

一、投资智利电力市场优势分析

1.契合“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国家战略。智利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拉美国家,2018年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发智利市场体现了认真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良好形象和积极作为。2.智利国家政治经济稳定,风险水平较低。智利市场开放,自由化程度高,法律健全。中国信保2020年对智利国家风险评价为L级,主权信用风险评级为L级;国家风险展望稳定,主权信用风险展望稳定;穆迪、惠誉和标普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给与智利的最新评级分别为A1,A-,A,均处于拉美最高评级。3.符合世界清洁能源发展趋势。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日益增多的形势,随着要求减排温室气体,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呼声越来越高,风光等清洁能源发展将成为未来的主力。根据智利国家电力规划,该国在2040年清洁能源占比至少达到总装机65.1%,投资智利电力市场符合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的趋势。

二、投资智利电力市场风险分析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篇7

关键词:孟加拉国;电力市场;现状;投标策略

一、孟加拉国电力市场现状

1.基本情况。孟加拉国作为南亚地区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过去10年中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电力短缺一直是孟加拉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截至2019年11月底,孟电力总装机容量19,570MW,发电装机中,火电占比最高,达到92.51%,其中,燃气发电机组占总装机容量的56.34%,HFO重油发电机组占26.69%,燃煤发电机组仅占2.68%,其余不到15%为柴油发电机组、水电站、新能源和部分进口电量。其中BPDB国有电力公司总装机9,740MW,其他9,830MW为私人IPP装机,因为孟加拉国电网线路建设的不足,所以孟全国只有约83%的人口能够获得电力供应,人均年消费电力348千瓦时。尽管过去5年装机容量每年以15%以上速度递增,但目前全国人均装机容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当前,该国仍有26%的人口需要传统生物和废料来照明。孟加拉国现有电压等级400kV,230kV,132kV。400kV线路总长累计698公里,230kV线路总长累计3407公里,132kV线路总长累计7545公里,变电站容量超过42,000MW。孟加拉国是世界上人均电力消耗量最低的国家之一,输电线路及配电设置的不足使电力行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被掣肘状态。2.治理架构。从国家部委层面看,孟加拉国电力、能源及矿产资源部下设电力司,由总理兼任直接管理者,涵盖电力、能源、矿产行业。电力司与能源矿产资源司,以及能源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国电力、油气行业的监管,以及建立电网标准等)等部门协调配合。从电力司层面看,电力司下设能源电力研究委员会、电力顾问与总督察局、农村电气化委员会、电力发展委员会、可持续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局、孟加拉国煤电公司、达卡供电公司、达卡配电公司、电力小组,以及其他相关的农村电力公司和合资发电公司等。孟加拉国鼓励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电力和油气领域,特别是电力领域,鼓励私人资本通过公私合作模式(PPP)、租赁电厂(RPP)和私人电站(IPP)等多种形式投资电力行业。孟加拉国对电力行业投资者给予一些特别优惠措施,例如,15年免税待遇,对电力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关税等。孟加拉国还通过《孟加拉国能源管理委员会法案》抑制垄断,营造竞争性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加速推进能源行业的发展,孟加拉国能源管理委员会还实施了一些项目以促进私人资本投向发电和能源传输、销售等领域,确保能源行业税费透明。建立商业运营电站指导基准价,以便使投资者能够在投资电厂前对电价有初步概念,并建立电力维护和发展基金。3.发展规划及需求分析根据孟加拉国能矿部制定的电力发展的长期规划,计划2025年全国总装机容量达到25,199MW;2030年达到33,780MW。BPDB已计划在2018-2025年间投产电站87个,累计总装机容量36322MW,电力市场总装机容量增长趋势迅猛。发电能源方面,孟加拉国短期内仍将采用天然气作为主要原料,但考虑到天然气产量的供不应求以及储量的下降,孟加拉国电力委员会规划未来将以煤炭作为主要发电能源,燃气发电为辅。同时发展核电、新能源、微电网等,预计到2030年,燃煤20000MW(其中进口煤源8684MW、本地煤源11316MW),燃气9148MW,核电4136MW,新能源2792MW,微电网发电3616MW。

二、孟加拉国电力工程承包市场特点及投标策略

1.电力工程市场特点。纵观近期孟加拉国火电、输变电和新能源工程承包各个细分市场,其共同特点都是资金较为充裕,孟加拉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较为活跃的经济体,一直是传统国际政策性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的对象,国际金融组织和地区大国提供的优惠资金相对充裕,催生了一个潜力较大的现汇市场。同时,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刺激下,国际承包商纷纷由传统的工程承包模式向以投资为主拉动项目的模式转型。发电领域的投资模式和规则已经确定并已有成功案例,电网行业也正在积极构思政策框架。目前在孟加拉国参与电力工程承包的中资企业主要包括:中国能建、中国电建、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中电装备、中国成达、北京中缆通达及江苏永鼎等,除中资企业外,参与电力工程承包还有印度、新加坡、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国当地公司。2.孟加拉国电力工程承包投标(议标)策略。(1)准确研判模型,提升投标竞争力孟加拉国近期电力竞标项目价格水平已趋于成本价格,其中重油/双燃料内燃机电站项目竞标单位造价早已低于700美元/千瓦,F级燃汽轮机电站项目竞标价格已接近400美元/千瓦。不同业主的评标模型会有所差异,投标方应根据具体项目招标文件中评标模型判断性能参数和EPC价格对评标结果的影响,合理地把握性能参数与EPC价格的关系,找到最佳平衡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最具竞争力的性能参数参与投标,提高中标几率。(2)加强标前策划,鼓励联合开发孟加拉国经济事务委员会于2015年底,批准了公共采购法修正案,这意味着孟将引进新的国际招标规则,强制要求投标者同时提供技术报价和财务报价。即所谓的“单步双信封制”(Single-stage,Two-envelopes)。因此主机厂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项目投标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项目整体的性能参数和竞争力。在项目前期跟踪阶段,应尽快明确业主倾向,提前制定好投标策略,尽早联系相对应的主机厂以获得确保技术性能参数的竞争优势,编制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技术标及资信文件。针对业绩要求严格的项目,在项目跟踪阶段,在明确业主对投标方的业绩要求后,尽快与有实力、有经验的合作方合作,既可以满足业绩要求,也可以取长补短,优化投标方案及报价,提高竞争力。(3)提升资源设备属地化配置能力由于孟加拉国电力项目,特别是输配电项目基本上为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项目,这些项目基本采取最低价中标模式,价格竞争可谓非常激烈,各单位在竞标项目上的价格竞争,基本在于项目利润和费两个方面之间的博弈。因此,中资企业要加强资源设备、雇员属地化程度,提高配置能力,培养质优可靠的属地化合作伙伴,对人、材、机等成本因素的调整变化及时准确掌握,从而提高报价水平,增加中标机会。(4)深化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近年来孟加拉国投融资项目逐渐增多,融资模式更加复杂多样,对中资企业的项目融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资企业应深化与国内外投融资机构的合作,例如,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之间的合作,主动开展定期的沟通对接,了解最新的政策动向和金融产品,梳理项目推进存在的难点和风险点,为抢占市场抓住机遇赢得先机。利用好国际保理(托收保付)和应收帐融资模式,降低项目风险和推进难度,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三、结语

总的来看,虽然孟加拉国电力市场需求短期内已得到较快满足,尤其是以帕亚拉燃煤电站为代表的大型燃煤机组投入运营,使得电力缺口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从中长期看,该国电力市场仍不乏市场机遇,建议中资企业密切关注孟加拉国经济走势,抢抓发展机遇期,加强资源属地化配置,密切关注孟加拉国未来电力结构调整方向、老旧机组升级改造、电网加强等项目机会。努力促进当地电力市场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中资企业海外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会军,张配亮,黄小锋.以点带面促进孟中印缅走廊建设[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6,387(10):28-31.

[2]鲁浩,郑帅,徐大鹏.浅谈孟加拉国电力行业发展概况[J].中国工程咨询,2018,214(6):49-54.

[3]柳树.孟加拉国电力市场概况[J].国际技术贸易,2007(6):41-43.

[4]陈伟.孟加拉国电力市场分析及电力营销研究[J].电力学报,2017,32(6):517-537.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战略;营销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对于汽车的需求逐年增加,而我国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将面对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增加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竞争力成为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现存的竞争环境与自主品牌汽车的营销状况,指出自主品牌汽车的营销机遇与发展方向。

1新型国际贸易关系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中国正在寻求从一个“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进军;加之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及“一带一路”的深化建设给中国的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发展机遇与风险增加。开放格局的形成发展标志着中国的对外贸易从数量的扩大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为进一步推进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中国在上海举办的世界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对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尽管中美贸易存在摩擦,但中国的对外贸易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当前国际市场需求较为稳定。中国吸收外资后下一步工作重点之一即扩大市场开放,履行金融对外开放程度,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开放,并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自主权,开放投资环境,对国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编织起以亚欧大陆为中心,辐射全球各大陆、连接世界各大洋的互利合作网络,构建起发展战略对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互通、包容开放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1]。

2自主汽车品牌目前发展形势分析

2.1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分析。截至2018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4亿辆,比2017年增加2285万辆,增长10.51%,和保有量的稳步增长形成对比,2018年国内汽车产销同比均呈较快下降。2018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780.92万辆和2808.06万辆,同比下降4.16%和2.76%。其中乘用车产销2352.94万辆和2370.98万辆,同比下降5.15%和4.08%;商用车产销427.98万辆和437.08万辆,同比增长1.69%和5.05%。汽车销量的增长以新能源的增加尤为明显,2018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6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9%,与2017年相比,增加107万辆,增长70.0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11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06%。从统计情况来看,近五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年均增加50万辆,呈现加快增长趋势。目前,中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未来仍有增长趋势,且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销量的上升潜力巨大。2.2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竞争劣势分析。第一,企业面临高竞争压力。企业面对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内同行业的企业,还要受到我国加入WTO以后流入国内的FDI、国外进口汽车以及国外汽车强国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的强大冲击[2]。自主品牌汽车在市场上面对着激烈的竞争,而且普遍存在销量高而利润率远低于国外汽车品牌的现象,国外汽车品牌几乎垄断着高档汽车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品牌的汽车一直处于边缘化地带,虽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打开了市场,但市场份额小且不稳定。第二,营销与服务存在问题。在营销的过程中没有着力于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没有注重用户体验,过分聚焦与销量数据,不尊重客户的声音,降低了消费者心中的企业形象而使得品牌价值降低。企业的过度宣传带来的失真加上客户对产品知识的过于缺乏都会造成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过高。如果期望值高于真实情况,客户的心理就会形成落差,那么就会不满意[3]。第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自主品牌汽车在市场上一直被视为低质低价,产品性能上没有优势,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主要的车型为中低档,市场认可度不高,与国外汽车品牌相比市场竞争力低,不能满足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方面的需求。我国自主品牌在汽车的价格方面确实经济实惠,很多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想要更好地彰显自己的身价,就不会选择购买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相反更倾向于一些国外的高端汽车品牌[4]。2.3国内市场发展新趋势——新能源汽车。首先,从国家政策上来看,国家正在不断引导企业开发生产新能源汽车,而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国家政策从补贴到现在的“双积分”都在鼓励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力度。不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环境效益新能源汽车符合当下市场趋势。其次,从能源方向上来看,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位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对石油需求的形势日渐严峻。日益升级的中日东海油田之争以及在与俄罗斯能源合作谈判已经再明显不过地说明了我国石油资源问题的严重性[5]。国家迫切地需要开源节流,而新能源是解决国家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从长期来看,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必然导致国内油价的上升,增加消费者的支出,新能源也将符合消费需求。最后,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更多长续航、高性价比、外观新颖的新能源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短短几年,私人领域的消费就出现了从量到质的变化,2017年私人用户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的占比取得了突破性增长,一举成为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主体,2018年1—11月,该比例进一步增长至73%,私人用户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3营销建议

第一,提高服务质量。在汽车销售的过程中保持诚信,不夸大产品性能避免消费者过高期望导致与实际产品产生较大差距,而引起消费者的认知失调。认真对待消费者的投诉,解决他们的产品问题,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注重用户体验,在消费者选择,购买以及使用阶段解决他们的问题,让用户参与进销售过程,满足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用途需求,以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每一笔交易的完成并不是销售的终点,而是销售的起点。获得消费者的好评能促进消费者的口碑传播而达到提升企业形象,增加品牌价值。第二,避免过度竞争。现阶段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乘用车的销售处于白热化的竞争,德、日、美系等汽车占据市场的巨大份额,已占据消费者的心智定位,短期内国产自主品牌乘用车无法与其进行正面竞争,不断增加广告费用所能起到的销量增幅有限,国产汽车竞争力有限,在消费者心中已是低质低价,而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趋向于高质的消费,而出于消费心理等倾向于国外高端品牌。一方面自主品牌汽车可以不断开拓非洲市场,建立一套完整的销售体系,避免白热化的竞争,增加每年的销售利润,加大生产研发支出,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各大生产商并没有建立起显著的产品优势,而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大力扶持,自主品牌汽车可以加大这一方向的投入,研发性能领先,提供多样化的产品种类,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与国外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第三,明确定位目标。首先,品牌建设是一个前后连接的过程,品牌定位是整个品牌建设系统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其他环节的基础,先做好品牌定位,企业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发展。如果品牌定位失当,那么品牌建设的过程就会产生传递效应,其他环节就会产生偏差和失误,最终品牌的整个建设过程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6]。早期的宝马汽车销量并不是很好,而在其以“驾驶”为定位时,全力打造驾驶乐趣体验,从而迅速占领大量的市场份额,一跃成为知名品牌汽车,但凡现在的知名品牌汽车都有着自身的市场定位,再如奔驰的“高质量、高价值”让其成为汽车市场的巨头。而目前的自主品牌汽车的实力不足,应该找准自己的产品定位,细分市场,选取部分消费者成为主要目标用户,致力于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集中能量在目标市场,做到极致,从而提升竞争力与品牌价值。

4营销战略研究

4.1体验式营销战略。体验营销是通过与用户进行互动的手段,充分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增加销量与品牌知名度的目的。体验营销的基本特点是用户参与、互动与个性化。在以往的营销中,顾客只是被动地接受企业传递的信息,参与度低,对于企业印象并不深刻,而体验式营销注重用户参与的过程与用户的情感体验,用户参与营销过程,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从而提升对于企业的好感。企业也可通过体验营销提供优质服务,增加品牌附加价值,还可以了解用户需求,与用户建立联系,增加品牌竞争力。通过王香等人对长城汽车的调查发现,长城汽车体验营销过程中,通过客户对长城汽车品牌、产品、服务的体验调查和分析,形成客户的价值链,以分析客户需求与期望、对品牌的特殊要求为基石,假以管理和控制客户期望来设计具有创新的、差异化的体验方案[7]。企业以目标市场的定位为基础,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切身需要,提供并且帮助他们获取信息,解决他们的问题,建立良好关系,注重用户的产品体验、品牌体验、服务体验,使企业价值得以延伸。在企业销售一线,注意门店装修、外观、环境、产品摆放位置等,关切用户知觉、情感、行为体验;例如销售门店灯光亮度,保持明亮舒适。再者提高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他们是与消费者接触最为紧密的人员,提供极致的服务,企业可依托现在的传播平台,打造服务“网红门店”。在销售过程明码标价,避免胡乱收费引起消费者情感体验下降,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4.2扩展市场战略——海外市场战略。目前,中国的开放在持续扩大,“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等,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建设桥梁,我国企业也应抓住机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我国2018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进口博览会,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汽车企业也应当抓住机会,进入世界市场,根据现有市场条件分析,建议汽车行业采用海外市场战略中的国际战略。国际战略是指当企业注意到某个海外市场具有较大需求潜力时,将自己的产品与技能对外转移,并在转移过程中创造价值的一种战略活动在该战略类型的指导下,企业主要依靠“出口”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采用国际战略的企业,其产品开发留在总部进行,被投资国家设立的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制造和营销,总部会严格控制产品与市场战略的决策权[8]。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强贸易关系,增加营销,扩大在这些国家的市场销售份额,帮助企业进行资金的积累,企业也应紧盯非洲市场。非洲发展中国家众多,市场需求有上升趋势,而国产车符合当地的市场需求。企业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扩大产品研发支出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4.3新能源市场。新能源市场前景广阔,全球能源紧张,中国石油大量依靠进口,长期来看,消费者使用燃油的费用将会升高,而出于环境、政治等原因,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的研发并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要求企业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企业也是一次机遇与挑战,新能源市场属于一个新型市场,各大品牌汽车都在加紧研发想要快速占领市场,国产品牌将面临激烈的竞争。目前各品牌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应加大研发,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研发产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增强续航能力满足车主对于长途驾驶的需求,而对于用于城市内代步的消费者,改善他们的能源补给条件,增设新能源站点,使充电与能源补给更加便利。在满足了新能源市场消费者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应将智能化引入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加研发支出,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取得重大进展,帮助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也应跨入高端市场。在跨入高端市场时,新设品牌,打造高端的品牌价值,如丰田汽车公司,在打造高端市场品牌时,新设品牌雷克萨斯,将强劲动力,精准操控和前瞻设计完美融合,打造豪华车型,一举打入高端市场。由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一直处于产业鄙视底端,纵使掌握前沿技术,也被消费者的惯性思维定性。在新能源市场,企业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企业应从打造产品品质角度出发,不断开拓新能源市场。

参考文献

[1]吴思科.中国扩大开放将释放更多红利[J].今日中国,2018(3).

[2]覃嘉.基于波特模型的中国汽车行业竞争环境研究[J].特区经济,2010(10).

[3]王硕.简谈汽车行业竞争环境的五力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6(7).

[4]姚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竞争力分析[J].市场研究,2017(11).

[5]居永明,洪谦益.汽车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投资,2011(12).

[6]张锋涛.浅析品牌定位重要性[J].商情,2013(2).

[7]王香.汽车企业的体验式营销[D].青岛大学,2017.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篇9

电力产品的特点是非常独特的,电力商品是以无形的方式存在的,是一种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商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只能以电压和波形来进行表现。同时电能也是不能进行储存的,这样就使得电能在生产以后就要进行输送,然后实现销售,这个过程中电力输送一定要依靠电网来进行完成,电网是电力进行输送的主要载体,电网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电力商品的质量。电力商品是保证社会经济可以更好发展的保障,出现供电故障会导致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不稳定的情况,这样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电能是主要的能源,在使用的时候不会带来更多的污染,同时也是非常方便的。电力商品在使用的时候要通过电度表来对其进行计量,电度表计量是收取电费的主要依据,因此,也是电力商品交易双方出现质量问题的焦点所在。

2电力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

2.1观念创新

电力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要不断的树立新的营销观念,电力企业在以前的时候,服务质量是非常差的,主要是电力企业当时所处的是卖方市场,电能在市场中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用去在意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电力企业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要将企业的宗旨进行转变,要将客户的需求作为经营的目标,同时要通过自身的服务使顾客满意。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电力企业都要重视顾客的需求。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要不断进行改变,在观念上要进行创新,要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同时要依法进行营销,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电力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

2.2组织创新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营销组织创新是企业各项创新的基础。电力营销要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进行体现,同时在各个环节中都要建立起来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可以更好的建立起以市场作为导向的营销组织机构,同时在经营中,电力企业要建立起优质的服务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建立起营销队伍。

2.3市场创新

电力企业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要对市场情况更加的了解,要不断开发出新的市场,同时对市场中用电量非常大的企业要进行重视,对于一些没有使用电能的地区要推进电能的使用率,这样更能保证电力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效益。

2.4营销服务的改善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能够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服务水平,注重服务内容,这样可以以优质的服务在市场中占有更高的地位。在营销服务方面,电力企业要不断和用户进行沟通,掌握用户的需求,不断使服务的内涵得到升华,这样可以使服务的外延进行扩大。现在,电力市场逐渐实现了社会化,使得人们在使用电能的时候,能够和其他能源进行综合使用,这样使得电能在发展中获得了更好的效果。电力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进行发展,在电网建设方面在不断进行改造,在电力设备和线路方面在不断进行提高,使得供电的质量和可靠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发生电力故障的时候,电力企业的反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在抢修方面也得到了转变,现在的服务更加的快捷,同时在售后方面电力企业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电力营销是以计算机系统作为依托的,这样就使得电力营销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服务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电能在使用的过程中,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提高电力营销能力的必要措施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要素不断实现了市场化,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以前的特殊地位和优惠政策逐渐出现了消失的情况,这样就使得电力市场在经营过程中,要不断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电力市场在以后的发展中,要转变营销观念,同时在营销方式上也要进行改变,电力营销方面要不断以市场作为导向,这样不断可以扩大市场销售,同时也能更好的为客户进行服务。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同时在营销策略方面要不断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力企业利益最大化。

3.1大力推行精细化营销管理理念

精细化营销的实质就是电力企业的营销单位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其生产流程、调度流程、销售流程、管理流程、消费流程进行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的过程。精细化营销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营销目标数字化,营销职责明确化,营销步骤规范化,营销手段多样化、营销服务标准化,确保营销工作高效到位,提升营销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3.2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考核机制

对营销人员进行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水平等方面素质的培训和培养,是提升电力企业整体营销水平的基础和依托,而设置科学合理的电力营销与服务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则是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员素质的必要手段。电力营销与服务工作质量的评价主要从工作质量评价和工作实绩指标两个方面进行,要能够以分值合理、比例恰当进行客观评价。除了将传统的电费管理、计量管理、用电检查管理等内容纳入考核体系,还应该有意识地补充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电力营销特色的内容,例如市场研究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

3.3实践新的营销方式

我国供电企业要建立销售用电价格策略。目前我国电力销售价格由国家控制,供电企业没有电价制定权,在现行价格的条件下,在确保各项电价政策执行到位的前提下,在目标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执行分类电价、分时电价,提高单位收益率,实现供电企业的收益最大化。

3.4改进与增强现有的信息化支撑平台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相关要求,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电力营销管理、电能信息实时采集与监控管理、客户缴费管理、市场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营销辅助分析决策等业务模块。从当前国内供电企业普遍的使用情况来看,营销部门急切希望“电能信息实时采集与监控管理”“、营销辅助分析决策”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是电力营销各项工作的基础。

4结束语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篇10

近十年来,有关信息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异常丰富,10余部著作和数百篇相关主题的科学论文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展现了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兴旺景象。

2有关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

2.1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信息经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学者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的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信息活动,有的是从信息学角度来阐述经济活动。马费成教授在《信息经济学》中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具体地说,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信息活动的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信息商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有关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影响信息活动和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信息作为生产要素的特征、功能以及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条件和作用规章;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经济活动及经济行为的特征和规律。乌家培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信息问题。陈禹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总之,学者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是以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来展开的。2.2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从前述信息经济学多重研究对象可以看到,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我国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之进行阐述。如:马费成在《信息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四大方面十个问题:第一方面为信息与信息活动研究,包括信息与信息市场;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条件: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分配与利用;信息效益评价。第二方面为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研究,包括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结构和规模;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条件。第三方面为经济活动的信息因素研究,包括信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作用和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信息要素问题。第四方面为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研究,包括信息科学原理融入经济学的问题,信息经济新方法体系的建立。张守一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经济的基本问题,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的问题,信息的投入产出问题及信息经济管理等四方面。乌家培是从以下三方面八大类问题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进行阐述的:一是信息的经济研究,包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益问题。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问题及信息经济的效益评价。二是信息经济研究,包括信息产业的影响问题。三是信息与经济关系研究,包括信息与经济相互关系与作用及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与结合问题。娄策群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信息经济化,经济信息化的理论问题,信息资源研究,信息商品研究,信息市场研究及信息产业研究。2.3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研究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多重性及研究内容的丰富多彩,使得其学科体系研究出现多样化格局。乌家培按研究性质来划分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①理论信息经济学:研究经济中的信息要素问题;②应用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陈禹从广义与狭义来划分,①狭义信息经济学:主要是微观信息经济学或信息产业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②广义信息经济学:不仅包括狭义信息经济学,还包括纯信息部门经济学、信息技术部门的经济学及广义的信息生产与分配的经济学等3个学科群。娄策群认为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包括:①普通信息经济学:包括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②专门信息经济学:包括部门信息经济学和地区信息经济学。张守一认为,信息经济学可分为3个分支,①地区的信息经济学:研究各国的信息经济学;②行业的信息经济学:如政府的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科技经济学、软件经济学、通讯经济学和文献经济学等;③信息运行的信息经济学:包括信息采集的经济学,信息传递的经济学、信息存储的经济学和信息处理的经济学等。马费成则认为信息经济学的体系结构由3个分支构成,①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在一般行为过程中的规律,包括信息分析的经济研究,信息与市场分析研究及信息系统的经济分析等;②中观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产业,包括信息部门的识别,分类与鉴定、信息职业、信息市场研究及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③宏观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关系及人们的信息价值观。

3有关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

3.1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如何制订合同(契约)及当事人行为的规范的问题,又称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这里的信息非对称指的是:当事人双方都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私人信息。比如,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卖方知道产品之价格、质量,但不知道买方愿意支付价格,而买者正相反。对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我们认为他有信息优势,另一方则没有信息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交易,如何签订合同,与对称信息条件下是不一样的。不对称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外生的信息,诸如交易当事人的能力、偏好、身体健康状况等,这类信息不是由当事人行为造成的。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先天的,外生的信息。这类信息一般出现在合同签订之前。如一个企业在雇佣工人的时侯,每个工人能力的高低雇主并不很清楚。当出现这种问题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设计怎样的机制,能够获得对我有用的信息,或诱你披露真实的信息,然后达到一种最好的契约安排。第二类不对称信息是内生的,取决于当事人行为本身,就是说在签订合同的时侯,当事人双方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订合同后,一方则对另一方的行为无法监督、约束。如在签订雇佣合同之后,你是努力工作还是偷懒;再如,参加汽车保险后,你开车是否小心等等。这类行为一般发生在合同签订以后。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典型的激励问题:用什么样的激励机制能够诱使你采取正确的行动。像在企业中,雇主用什么样的工资制度,能让工人努力工作。在信息经济学文献里,第一类不对称信息称为隐藏知识,第二类不对称信息称为隐藏行为。还有一种划分将第一类称为逆向选择,第二类为道德风险。在前一类情况中,问题是如何能让有私人信息的人说实话,在后一种情况中,问题是如何使当事人努力工作。为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如何让人说实话和如何激励人努力工作的理论作出开创性贡献的研究者是詹姆•莫里斯,他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研究有杰出的贡献。此后,国内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各类介绍研究与应用的论文与著作逐渐多起来。不对称信息研究的典型著作有张维迎的《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代表性的论文有张维迎的《如何让人说实话》,冯国安的《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与经济后果》,袁江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应用———以保险市场为例》,李睿的《非对称信息博奕论与经济管理方法》等,著名信息经济学家乌家培也对此问题进行了介绍。这些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实践发挥着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3.1.1信息价值的定性研究人们对信息价值的含义持以下三种观点。一是信息商品的劳动价值,即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信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信息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二是信息效用价值,通常在没有特别说明情况下,信息价值是指信息的效用价值,由于大多数信息商品是独家生产的,而且由于专利法的保护限制了竞争,因此不存在社会平均化过程,使得信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它的个别劳动决定;还有人认为,既然不存在生产信息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信息商品的价值只能由其使用效果来决定。3.1.2信息价值的定量研究由于信息价值具有动态性,这就决定了信息价值的不确定性,给信息价值的测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袁江在《信息获取模型与信息价值测度》中介绍了两种信息价值的测度方法。一是建立信息获取的成本模型对信息价值进行测度,一是建立信息获取的收益模型以测度信息价值。张远在《信息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中指出,计算信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只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的长短,还必须把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只有按同一标准,把繁简不一的劳动折成数量额不等的社会劳动量,才能正确地确定生产信息产品的劳动时间。3.2信息市场研究信息市场是一种新兴的市场形态,在其中流通的主要是知识、信息产品和各类智力服务。西方信息经济中的信息市场研究有两种含义:一是在普通(物质)商品市场中生产、传播和分配信息而形成的信息市场,价格体系是这类信息市场的核心内容;另一含义是指由信息和知识本身的交换而形成的信息市场,如联机信息服务市场、技术市场等专门以知识信息产品为主要交易对象的市场。我们可以称前者为微观信息市场,后者为一般信息市场。两种不同的信息市场差别在于其对象和目的。微观信息市场的主要对象是市场信息,尤其是价格信息及其对经济活动的作用机制,是不确定经济学或不完全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一般信息市场主要关心所有信息商品在市场中的流通规律。但如果我们以信息和市场两个不同侧面去理解上述两种含义时,应当说它们之间并无本质差别,对象都是信息商品,其流通必然符合市场规律。信息市场由信息供给方、需求方和管理部门共同组成。长期以来,我国信息市场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过多地受行政部门的牵制,中介方的信息活动尚不够灵活,信息商品化意识普遍不强。信息市场过多涉及科技信息。而经济管理和市场方面的信息都很小,且缺乏信息市场所需要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造成信息市场的不规范化和不稳定性,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和完善信息市场,建立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联系,形成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真正发挥其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3.2.1信息需求研究信息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物质生产、信息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所产生的对一定信息的需求。经济意义上的信息需求是指信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对信息商品的需要,它同样隐含两个条件:①信息消费者愿意购买;②信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仅有前一条件只能被看成是信息欲望或需要。信息需求是一个流量,它只能以某一特定时期计量,同时它不包括潜伏的需要及不支持价格的信息需要,虽然这两者都直接关系着信息有效需求的数量、强度和内容。信息需求一旦被主体意识到,就会以行为的动机形式表现出来,而被意识到的信息需求就会作为动机来支配信息用户的行为。所以,信息需求构成了用户购买信息商品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另外,这种满足不仅以人们的信息消费欲望为转移,而且还取决于信息用户的收入和获取信息商品的手段与技巧。因而,信息需求最终可能表现为信息商品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信息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信息商品的数量,称为这种信息商品的需求量。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信息需求之和,形成信息需求。影响信息需求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有:①信息消费者的文化素养;②科学技术水平;③经济发展水平;④信息部门的服务能力;⑤信息消费者的收入;⑥信息商品的价格;⑦信息市场的发育程度;⑧其他因素,包括信息消费者的信息意识、信息消费偏好,知识素养、职业、专长以及对信息商品价值的预期等等。同时信息商品的互补商品(如计算机、通讯设备、存贮设备等)的价格变化也影响着信息商品的价格,影响着信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进而影响信息需求的状况。3.2.2信息供给研究简单地说,信息供给就是向用户提供信息。从经济意义上说,信息供给是指信息产业、信息营销部门或信息经纪商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价格向信息市场提供信息商品。在一定时期内所提供的信息商品之和,形成信息总供给。信息供给包括两个限定条件:一是愿意出售;二是在一定价格下有能力出售,以满足需求。影响信息供给的主要因素包括:①信息投资;②信息人才;③信息生产效率;④信息商品的质量;⑤信息商品的价格;⑥信息商品的成本;⑦信息市场发育状况;⑧其他因素。包括信息企业或信息机构对信息市场上信息需求的预期和互补信息商品价格的变动等主观因素。目前,我国的信息供给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家信息机构;另一类是民营信息机构。提供的信息有3种:保密信息、商用信息及公用信息。其中,国家信息机构兼有提供保密信息,商用信息和公用信息的业务;民营信息机构只能经营商用信息。并且,只有商业信息才是市场上的信息。3.2.3信息市场的均衡研究商用信息在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相等,信息市场就达到均衡。因此,研究信息市场均衡首先要研究市场上需要什么信息与需要多少信息以及能够提供什么信息与提供多少信息等问题,其次看信息市场是否均衡以及不均衡向均衡的调整过程。鉴于我国信息商品化刚刚起步,信息市场处于萌芽状态,信息市场均衡远远谈不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正在不断发育和发展中。信息作为一种要素或作为经济决策的基础,将会逐步对资源配置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对信息市场的研究,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3.3信息产业研究3.3.1关于信息产业的定性研究关于信息产业有两种概念:一种范围较小的,认为信息产业只包括信息本身,如信息收集、处理、传输、利用等,即通常意义的信息服务业;另一种范围较大,不仅包括信息本身,还包括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产业的出现是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化的结果,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由先导产业逐步变为主导产业,信息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越大,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程度也就越高。信息产业是高技术、高智力、资金密集型、省资源省能源、高效益、高效率的产业。其发展具有一般规律:其一,信息产业促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激发,二是需求拉动。如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先技术激发而后需求拉动。其二,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软硬比例适度。根据国外经验,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在投资上大约三分天下,各得其一。3.3.2关于信息产业的定量研究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创立的波拉特方法是当今世界上通用的测算信息产业的方法。波拉特把国民经济中的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两大部门,然后分别对其价值进行计算。我国国家科委1986年对我国信息经济的分析就采用了这一方法(在某些细节上略作变通)。但有人提出波拉特方法在产业划分和核算方法上都有缺陷,加之我国国情比较特殊,因而不能照搬使用,而主张借鉴其可取之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编制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这一工作已付诸实践,有关部门已编制出了全国及一些地区的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此外,也有少数人认为,波拉特方法及其变通都很繁琐,在实际运用的困难较大,主张采用其他方法来分析我国的信息产业,如日本学者提出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我国学者提出的经济计量方法等。虽然波拉特方法在

理论上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但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关于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分析和测算方面最权威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许多国家和地区均用此方法对本国和本地区的信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和测算。在具体应用时,考虑到实际情况的不同,各国或各地区都对波拉特方法做了适当的变通和修正。3.4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广义的理解,指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联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等。狭义的信息资源实际上包括信息载体,因为信息内容不可能离开信息载体而独立存在。广义的信息资源并非没有边际地可以无限扩张。凡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过程,即与信息周转过程有关的非信息设施等,也不属于信息资源。将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有:乌家培的《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提出信息资源的配置是信息经济学的一项主要内容,信息经济学要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服务。马费成在其《信息经济学》一书的最后一篇专门研究了信息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张维迎.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乌家培.谈信息经济学及其内容〔J〕.经济学动态,1997.

〔5〕娄策群.信息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