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6:11

民主管理论文

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篇1

一、国有煤炭企业职工民主管理重要性分析

煤炭行业是艰苦和高危行业,“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是国有煤炭企业价值观核心和企业文化的根本准则。而民主管理也是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基本形式,企业只有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生产力诸要素才能形成合力,中央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思想和要求也才能得到充分落实。

职工民主管理是预防企业决策和经营失误的有效手段,是煤炭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既是企业管理的主体,也是客体。企业管理创新就是经营“人”的内涵和载体的丰富与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向,就是职工民主管理不断地深化。职工民主管理让职工参与进来,实行厂务公开,民主决策、管理、监督,就一定能有效地预防经营管理者的失职渎职甚至以权谋私等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国有煤炭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这是加强职工民主管理的保证;行政积极支持是加强职工民主管理的必要条件;工会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组织者。工会要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经营实际,及时向党组汇报、与行政沟通,积极取得党政对民主管理工作的支持。企业党政要定期研究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为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着力营造党组织领导职工当家作主,行政支持职工当家作主,工会组织职工当家作主的良好格局。

(二)、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民主管理的主要载体和基本形式,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在企业里,不可能人人直接参加企业决策和管理,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只能通过选出的代表召开职代会这一形式来行使;同时,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可以当选职工代表,这就使得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能够共商企业发展大计。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便于协调劳动与资本、依靠与雇用的关系,是现代企业实现劳资双赢的有效模式和制度保证,对这项制度要加强管理,提高执行力度。

(三)、坚持和加强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企业内部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是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关系双方行为,增进合作共谋发展的需要。同其他行业相比,国有煤炭企业用工相对比较复杂,尽管当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错,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还需要在内容和程序等方面加以完善和规范。国有煤炭企业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一般是一年或者几年一次,但靠一次协商和一次合同签订是不能做到万无一失的,因此就需要工会能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及时组织临时的平等协商,并将协商情况通报广大职工,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

(四)、扎实深化厂务公开工作厂务公开是新时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种新形式,其积极作用是能理顺职工情绪,密切干群关系,充分调动、保护和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建设。近年来,国有煤炭企业在厂务公开的途径和形式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结合时势发展新要求,笔者认为深化厂务公开工作还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健全、优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厂务公开工作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必须进一步坚持党组织统一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岗位在厂务公开工作中的责任。

2.加强对厂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要让职工知道企业的实情,而加强监督检查是保障厂务公开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要按照领导是否重视、责任是否明确、制度是否健全、效果是否明显、群众是否满意等标准,认真检查并严格考核,保证厂务公开达到预期效果。

3.完善和规范相关制度。建立完善定期协商制度和临时协商制度,推动工会组织定期或临时地与企业行政协商解决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和其它临时性问题;完善工会和行政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职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展和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职代会评议领导干部制度,推动职代会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的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

4.加强对职工代表的培训,努力提高职工代表的素质。一是组织学习《职工代表大会条例》,树立职工代表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二是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促使他们在职工民主管理中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进行企业管理的专门知识和有关生产专业知识的教育,保障职工代表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立

1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是由党的群众路线所决定的

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他们有权参加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生产计划等等都是依靠职工群众来制定、执行和实现的,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依靠职工群众来不断补充和修改,使之日臻完善,这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基础。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职工群众的积极努力和艰苦奋斗,宏伟的理想,正确的计划就难以实现。因此,只有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办法,树立全心全意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让职工群众知政、参政、议政,接受职工群众的批评、监督,鼓励职工群众反映真实情况,才能使广大职工热爱企业、关心企业,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吸引力和

凝聚力。

2加强民主管理工作是由职工主人翁地位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企业里,工人阶级掌握生产资料,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和管理企业的权利。他们作为企业的主人有权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发表意见,有权在职工代表大会上评价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一条根本原则。只有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坚持民主管理,才能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职工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厂如家。

3加强民主管理是由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的

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的指导下民主,这是我党的一条基本原则。政治工作要遵循这个原则,经济工作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既不能厂长(经理)一个人独断专行,听不进群众的正确意见,自作主张,搞“一言堂”;也不能群众怎么说就怎么做,搞“群言堂”。这两种倾向均要克服。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厂长(经理),要在集中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智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分析研究,最后做出决策,只有这样,决策才有基础、才正确。

那么,在企业中,如何加强民主管理工作?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应当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一是解决经营者的思想认识问题。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一个企业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班子的好坏。做为一个厂长(经理),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思想端正,作风正派,善于团结群众、关心群众、依靠群众。企业改革需要的是群体功能,集体拼搏,只有依靠职工群众的参与,才能避免重大问题的决策不致出现大的失误。目前,有的经营者认为既然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就得个人说了算,把自己视为企业的主人,把生产者当作雇佣者,从而使二者之间产生对立情绪,这与党提出来的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企业的性质是相悖的,不利于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解决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同志的思想认识问题。《企业法》对于党政工的地位、作用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明确规定。企业工会、职代会不仅代表本企业的小集体,而且代表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同党和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工会、职代会的同志要树立全局的观念,把本企业职工的利益放在党、国家和整个工人阶级的利益上来考虑。有的企业的工会、职代会对厂长(经理)有抵触情绪,厂长(经理)的一些决策方案迟迟不能通过,这主要就是源于认识问题没有解决好。三是解决广大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当前绝大多数职工能够发挥主人翁作用,但是也有一部分职工没有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以对企业的发展兴衰漠不关心,缺乏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和与企业荣辱与共的思想。解决这方面的思想认识,一要加强教育,二要严格要求。经营者应当把解决职工思想认识这件事当作自己的职责,在培养教育上舍得花钱、下功夫,要把智力投资列入企业的发展规划;要在对职工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同时,进行企业主人翁精神的教育;进行智能教育的同时,加强管理意识的教育,培养职工强烈的自我要求意识,使职工成为规章制度的模范遵守者和管理者,真正发挥职工主人翁作用。

(2)克服形式主义,真正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基本形式。一个企业民主管理程度如何,关键是看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职工代表大会这一民主管理形式,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了,广大职工参加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起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开展的不够好,主要是民主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职代会成了“举手会”,没有真正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因此,要搞好民主管理工作,就必须彻底克服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支持职代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充分发挥职代会参与企业决策、管理和监督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职工在发展生产,加强管理和合理分配中的作用,切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首先,要改革职工代表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职工代表的作用。在民主选举职工代表时,除政治素质外,还要侧重代表的文化技术素质和管理企业的能力,把好选举关。对选出的职工代表要加强培训,改变过去单一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民主管理知识的方式,还要发展到充实现代科学管理和各项专业管理知识,加强对职工代表的管理,特别是在民主管理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部门和优秀职工代表,应及时表扬、奖励。

其次,要改革职代会的开会法,提高职代会质量。职代会应该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议题的重点,同时兼顾职工生活福利问题。对厂长(经理)的报告和主要决策方案,应当提前下发,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在会议期间要给代表充分的发言和讨论时间,广开言路,畅所欲言。

再次,改革职工提案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提案的作用。可以就会议专题,征集生产经营管理难题和技术攻关项目,也可以围绕生产经营、产品创优、技术改造、职工福利等方面选出课题下发让职工解答,使提案征集活动变成合理化建议活动。同时要完善提案处理的民主程序。对职工提案要立案处理,做到件件有着落,项项有落实,并做到定期检查与考核。

另外,要改革民主评议干部的制度,落实好监督权。对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坚持定期进行民主评议,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奖惩、升降、任免挂起钩来,改变过去那种对于好的不予提出晋级、提升,对于差的也不提出调离、处分的被动局面。

(3)提高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增加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的活力来自哪里?是外部注入,还是内部产生?中共中央文件中明确地指出:“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当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企业的各项制度中得到切实的保障,他们的劳动又与自身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的时候,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一个企业有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关键是看企业搞得好不好和领导干部作风如何。企业搞得好,领导干部作风正派,对职工就会产生吸引力很大的“正磁场”,不仅企业职工能够同心协力,而且可以使更多的外部人才慕名而来,使企业兴旺发达。反之,职工就不去关心企业的兴衰成败,把主人翁地位抛在脑后,甚至“人在曹营心在汉”,人心思动、人心思走,特别是那些有作为有抱负的“良禽”就会“择木而栖”,这种被动状态的结果必然使职工对企业产生离心现象,最终使企业衰败下来。做为一个好的企业领导者,应当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经常听取职工对企业大事和领导者的批评和建议,择善而从,闻过而改,多为企业为职工做实事,取得职工的信任和理解。同时,把用好几个人、几十个人,发展为用好每一个人,使无数个体的价值融汇为巨大的企业活力源泉。

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篇3

民主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基础,也是充分发扬学生民主、展露学生自由天性的可靠保证。陈旧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家长式的管理,班主任作为“一班之长”包办一切。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已经在呼吁班级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在班级管理中不能把学生仅看成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而应把他们作为班级建设的主体,尊重他们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那么,应该怎样构建班级民主管理模式呢?

一、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

1、教育民主观——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协商

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民主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班级发展的方向和教学育人的实际水平,直接影响着班级民主功能的发挥。要建立教师的教育民主观,教师必须要做到有民主的教育思想。

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

和学生观,就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班内的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担任主角、施展才华,努力让学生从“要我做”

中解放出来,变成“我要做”,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和活动中的真正主人。

2、学生主体观——以学生为本位,激发学习潜能

教师激发、诱导、肯定学生,引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主动能力和主体价值,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形成主观能动性,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希望成为好学生,渴望得到关注,这是每个学生的愿望,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爱护和鼓励这种上进心和自我意识。教师要重视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具有不同特长和优势的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和条件,开展适合不同个性学生的具有多样性特点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脱颖而出,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时刻感到集体的存在,集体在关注他们,他们的热情和活力就会大大地迸发出来。这样不仅积极分子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后进同学也会迅速赶上集体的步伐,并在对自身个性的认知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发展的方向。

二、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系统

1、制定共同的努力目标

班级的目标是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意向、目的、利益等

为基础的,是教育理念与学生需求的统一体,这个目标体系是在教师指导、学生广泛参与下制定的,具有导向与凝聚作用,是实现民主管理的一项制度化措施。

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民主化的要求,应具备以下特点:

⑴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先进性。在班级的目标管理中,要求目标必须满足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要求,给予学生磨练意志和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共同努力,定会使好的集体和好的班风较快形成,并得以巩固。

⑵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层次性。学生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是根据学生年龄、学段、学期、学年的变化而循序渐进的。制定班级目标要力求全面,但在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的主攻目标。制定长远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建立坚定信念,激励学生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共同努力;制定近期目标,能使班级奋斗方向明确,制度常规日臻完善,逐步使班级管理协调有序,正确舆论与良好班风可基本形成。

2、实施民主的管理目标

目标的建立是班级建设的第一要素,对形成班级凝聚力,激发学习和管理的热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班级建设目标,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首先就应在同学中间宣传目标价值。如组织哪些活动,搞何种主题的班(队)会,定何种制度,怎样搞评比,班干部如何分工,宣传板报如何

配合等,条分缕析,交待清楚。其次,把集体目标以个人目标的形式体现出来。集体目标需要通过个体目标的实现而实现,因此,只有学生个体的成功,才会有集体的成功。班级在德、智、体、

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上,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并在集体目标指导下,制定出每个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全体学生就会为了共同奋斗目标携手并肩、众志成城。在民主管理过程中,班级课内、课外活动健康有序,学生精神面貌良好,追求真知、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也会日益巩固并不断优化。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班级建设的各个环节及有关工作,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分析、评估的做法,分为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在把班集体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和个体性目标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客观而全面的评价,鼓励学生勇于迈向成功之路,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班集体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评价活动,抓住每一个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他们

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篇4

民主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基础,也是充分发扬学生民主、展露学生自由天性的可靠保证。陈旧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家长式的管理,班主任作为“一班之长”包办一切。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已经在呼吁班级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在班级管理中不能把学生仅看成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而应把他们作为班级建设的主体,尊重他们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那么,应该怎样构建班级民主管理模式呢?

一、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

1、教育民主观——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协商

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民主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班级发展的方向和教学育人的实际水平,直接影响着班级民主功能的发挥。要建立教师的教育民主观,教师必须要做到有民主的教育思想。

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

和学生观,就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班内的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担任主角、施展才华,努力让学生从“要我做”

中解放出来,变成“我要做”,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和活动中的真正主人。

2、学生主体观——以学生为本位,激发学习潜能

教师激发、诱导、肯定学生,引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主动能力和主体价值,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形成主观能动性,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希望成为好学生,渴望得到关注,这是每个学生的愿望,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爱护和鼓励这种上进心和自我意识。教师要重视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具有不同特长和优势的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和条件,开展适合不同个性学生的具有多样性特点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脱颖而出,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时刻感到集体的存在,集体在关注他们,他们的热情和活力就会大大地迸发出来。这样不仅积极分子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后进同学也会迅速赶上集体的步伐,并在对自身个性的认知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发展的方向。

二、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系统

1、制定共同的努力目标

班级的目标是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意向、目的、利益等

为基础的,是教育理念与学生需求的统一体,这个目标体系是在教师指导、学生广泛参与下制定的,具有导向与凝聚作用,是实现民主管理的一项制度化措施。

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民主化的要求,应具备以下特点:

⑴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先进性。在班级的目标管理中,要求目标必须满足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要求,给予学生磨练意志和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共同努力,定会使好的集体和好的班风较快形成,并得以巩固。

⑵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层次性。学生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是根据学生年龄、学段、学期、学年的变化而循序渐进的。制定班级目标要力求全面,但在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的主攻目标。制定长远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建立坚定信念,激励学生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共同努力;制定近期目标,能使班级奋斗方向明确,制度常规日臻完善,逐步使班级管理协调有序,正确舆论与良好班风可基本形成。

2、实施民主的管理目标

目标的建立是班级建设的第一要素,对形成班级凝聚力,激发学习和管理的热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班级建设目标,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首先就应在同学中间宣传目标价值。如组织哪些活动,搞何种主题的班(队)会,定何种制度,怎样搞评比,班干部如何分工,宣传板报如何

配合等,条分缕析,交待清楚。其次,把集体目标以个人目标的形式体现出来。集体目标需要通过个体目标的实现而实现,因此,只有学生个体的成功,才会有集体的成功。班级在德、智、体、

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上,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并在集体目标指导下,制定出每个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全体学生就会为了共同奋斗目标携手并肩、众志成城。在民主管理过程中,班级课内、课外活动健康有序,学生精神面貌良好,追求真知、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也会日益巩固并不断优化。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班级建设的各个环节及有关工作,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分析、评估的做法,分为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在把班集体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和个体性目标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客观而全面的评价,鼓励学生勇于迈向成功之路,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班集体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评价活动,抓住每一个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他们

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篇5

网络空间信息流通的全面开进,使民主社会需要具备的多个、独立的信息来源有可能得以实现,但信息差距和两极分化,使网络民主变成少数人的特权;虚拟空间实质上是对现实的解构和颠覆;网络在实施直接民主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力”和政客对选民的操纵;在网络时代,一种由技术专家产生的更为隐蔽的权力集中现象已悄然降临,以至于可能在未来造成技术专家在政治上的专权。

[关键词]网络空间;民主;危机;信息自由;虚拟空间;网络政治;技术控制

每一个新媒介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夸张的宣传,伴随着对其即将展现的乌托邦未来的猜测登上世界舞台的”(1),网络空间(Cyberspace,也译为赛伯空间)也不例外。网络传播在信息交流上空前的开放性、互动性所带来的自由与平等感,使其与人类的民主化理想产生了天然的联系。因此不少人认为,网络的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民主复兴带来了曙光。

技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因素。西方现代哲学在对科技与文明之关系的认识上,历来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两大分野。也许我们还很难对网络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功能做出一个断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等,技术也不可能自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那种“只有技术才可以解决由技术带来的问题”的观点,有时过于天真,因为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技术和科学不是独立的可变因素,它们是某个社会体系和某个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2)。

一、信息(话语)的自由与垄断

网络空间信息流通的全面开进,使民主社会需要具备的多个、独立的信息来源有可能得以实现。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网络空间这一没有疆界的巨大的信息海洋,任何垄断和封锁信息的企图几乎都不可能。即便对部分境外网址实行封杀,而四通八达的网络空间还是可以通过其它服务器登陆,信息封锁效果相对微弱。

信息传播的个人化,是另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网络传播特点。网络最令人激动的地方,莫过于个体获取、发出信息的自由性和交流的互动性,世界似乎尽在你点击鼠标和敲打键盘的手中。因此,少数人垄断信息、控制信息的局面被打破,信息共享成为可能。

由此带来的网上言论自由似乎也就不言而喻。在网上,BBS、新闻组、聊天室等言论场所人人都可以登堂入室,BBS更像张贴大字报的公共场所。在BBS上,人人参与加上由匿名性带来的无拘无束感,“使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第一次真正地实现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出版商,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经济能力的限制与以往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3)。一些学者已经把BBS与传统的自由主义传播理论和哈贝玛斯的“公共领域”思想挂上了钩,认为“意见的自由市场”在传统媒介仅仅是一种理想,而BBS使理想成为了现实;借助于BBS,重建“公共领域”的曙光已经出现(4)。

网络传播上述三大特点使“人们在这里不必阅读来自一个信息源的信息,不必说一个话题,不必受编辑、新闻出版机构的控制,不必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离经叛道。一句话,网络使少数人垄断信息和文化的圣人时代宣告结束了”(5)。信息的共享和言论的自由必然带来社会权力的分散和公众参与社会能力的提升。因此无论是托夫勒,还是数字化专家尼葛洛.庞蒂,都曾把“分权”视为计算机网络时代的一大特质,认为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观念将随着网络发展成为昨日黄花。

但是,由技术所作出的推导,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是一种可能。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是人的延伸”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但技术的延伸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的权力的延伸,尤其对每一个公民来说,权力能否得以延伸首先取决于其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能力能否为他提供享受新技术的可能。技术上或理论上的平等,决不意味着参与者事实上的平等。那种“不管你是学富五车的才俊,还是引车卖浆者流,Internet都向你开放,BBS都向你放”的欢呼,难免有点天真。即使在计算机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也存在着严重的新技术使用上的差距:“在为数四分之一的最富有家庭中,62%的人家拥有电脑。但在四分之一最贫困的家庭里,仅6.8%的人家拥有电脑”,美国不同种族群体之间在拥有家用电脑上的差异也十分突出(6)。美国学者已经清醒地看到,计算机“创造了一个新的、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者和未受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素以人人平等著称的美国,在经济上的不公正已经超过了阶级界限较分明的欧洲社会”(7)。电脑网络的发展把人群迅速分化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穷困者,两种人在获取和支配信息方面的能力完全不相等,其结果是为数不多的前者将会与后者迅速拉开距离。在信息决定一切的后工业社会,社会分层将完全取决于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熟练程度,信息差距和两极分化,使网络民主事实上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而且信息差距所造成的个体知识沟的扩大,将导致社会紧张因素的增加。(8)

放眼互联网这一“全球化神经系统”,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信息差距同样十分惊人。互联网上40%的网民在美国,87%的信息是英语,美国人在网上的声音比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得多(9),于是网络的民主更像是美国人的民主。尽管在开放的互联网上,有可能实现多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全面繁荣,但事实上,目前业已形成的严重信息落差,也容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文化殖民现象,使网络最终沦为美国意识形态施展霸权的领地,“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仍然只是一个理想。

也许传统媒介在网络新纪元的角色转型,是我们在思考未来网络民主时最需关注的问题。那种认为由于网络社会个体可以平等地参与传播,于是大众传媒技术特权崩溃、权威沦丧的观点,近乎痴人说梦。近几年美国几大传统媒介的动态举措就很能说明问题。凭借资金、技术、专业人员、信息内容等方面的实力,传统媒介以绝对的优势抢滩触“网”;1996年美国“电讯法”的出台引发了新旧媒介与电信业之间连横合并热潮,使得以宽带技术为基础“三网合并”(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大汇流”预言将成定势。西方学者理查.莫尔在《民主与网络空间》一文中提醒人们:未来宽带、综合、全球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所有大众媒介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因此目前美国四大广播电视公司——时代华纳、迪斯科、通用电器、西屋电器业已形成的全球性信息垄断体系将在未来的网络空间得以延伸(10)。如此一来,传统媒介在网络这片全新的、更为肥沃的土壤里,其特权和权威非单没有崩溃、沦丧,而且依仗其全球化、商业化操作,“世界财富组织”严厉的版权保护之下,完全可能成为未来网络空间这一“全球化神经系统”的中枢神经。在这种情形之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一般个体用户作为信息源的力量与上网媒介作为信息源的力量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网络用户之间的平等只是逻辑推理上的平等,上网媒介在内容、服务上的绝对优势,加上个体用户选择权威媒介信息的心理,使得个人的选择权实际上只成了操作权,“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心一样”。表面上看,从传统媒介向受众“推”信息到用户从网上“拉”信息,确实提高了个体的自由度,“但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你选择的信息来自他那里,不论根据需要或兴趣选择哪条作为你的个人头条,都渗透着上网媒介的意识形态。”(11)因此,自由市场理论和全球化民主的神话可能又成泡影。

二、虚拟空间与现实的解构

20世纪初面对工业社会和大众媒介的弊端,美国思想家李普曼产生了对公民民主的忧虑。其主要思想有两点:一是对“媒介环境”这一“间接现实”真实性的质疑;二是对媒介环境下大众理性的质疑,于此提出了他对公众民主的不信任感。李普曼对媒介环境及公众民主的思考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工业社会下的大众被认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产生集权主义的温床(12)。那么在后工业时代,“网络环境”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图景?

与李普曼眼中大众媒介的“环境”不同,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大兼容的体系,它既保存着建立在专业理念基础之上的新闻传播模式,也包容了绝大部分完全由个体参与、互动的“虚拟空间”,后者无疑是网络最富特征之所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虚拟的交流正是网络空间平等与自由的基础所在,网上言论自由和多元文化并存所呈现的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大都得益于此。但恰恰在这个纯粹的“虚拟环境”中,现实有时不仅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东西,而且是一个可以被彻底解构的东西。由于一切与现实社会身份、地位有关的个体表征都可以被掩盖起来(这也是电子空间最刺激的一点),于是自我和他人、男人和女人、事实和虚构、真相与谎言的界限被消弥殆尽。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曾尖锐地指出,在网络空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核心的自我,在每个人的头脑之外,也从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现实”(13)。更重要的是,当信源不明时,信息的真实性也被消解。“事实上,发送者是什么人,这本身就是任何信息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我们确定对该信息相信到什么程度”(14)。因此网络的虚拟环境实质上是对现实的解构和颠覆。

“相信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可靠的信息,也即接触到真理的表现形式——信息”。这一信念是支撑民主的“大梁”(15)。即使在高度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可扩的信息”仍应源于对真实的忠实和对现实的肯定。但是在虚拟空间,当事实与虚幻的界限被彻底消弥之后,最终遭怀疑和贬值的不仅是真实本身,而是公众对真实的信任,这种信仰危机无疑会极大地动摇民主的“大梁”。

其实,在高科技时代,数字化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视觉化信息的信任。当玛丽莲·梦露与林肯总统拥抱在一起,当阿甘的手与肯尼迪总统相握时,人们在惊叹数字化技术的鬼斧神工之余,也不仅对真实性本身产生了疑虑。在四通八达的网络空间,经过处理的数字化图像有可能进一步瓦解真实。1998年5月,印尼发生严重排华暴行后,当地一些华人向有关机构和人士的电邮地址反复发送了身着印尼军服的暴徒蹂躏华人妇女的照片,并号召所有收件人接力传送。这些照片对世界范围内千百万网上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并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但后来有印尼读者指出这些照片实际上反映的是印尼军人在东帝汶的暴行。由于在印尼也确实出现了类似事件,所以这一“张冠李戴”虽然有悖真实,但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不过这一时间已足以提醒我们:对于虚拟的视觉信息,人们是否应该彻底打破现实生活中“眼见为实”的基本惯例。不难设想,在未来的网络空间,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的音频、视频信息定会大型起到,幻影将成为网上一族栖息的家园。到那时,我们面对的将不仅仅是所有视觉表象的贬值,而且是它们所反映的现实的贬值,如果任其发展,这种危机“将会对西方民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16)

[page_break]

李普曼对民主的危机感,还源于工业社会下大众的非理性及由此带来的传播的可操纵性。网络时代的公众会不会比工业时代的大众更富有理性,这是一个悬而未知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你需要一杯水,可你面对的是海洋”的网络空间,在你的目光会因为太多的信息而变得迷离,你的思想会因为太多的声音而变得困惑。看看眼下,因特网上已经存在着420多万个可进入的站点,仅与美国网络公司Yahoo的链接站点就有75万个(17)。未来站点数量的多少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信息大海的局面不会改变。在这种情形之下,事实、真相和真实的呼声都可能被淹没,而且一切又都显得真假难辨。有西方学者已经断言:网络空间不足以形成理性的交流(18)。是“表面上拥有无数信息却失去了理想,把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拱手让给技术专家甚至电脑本身”(19),思想操纵也就顺理成章。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有着重要的“雷达”功能和“协调”作用,社会准则和有关事物如何运作的事实也由此而来;而网络空间的“航标”究竟在哪里,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此外,虚无主义的网络文化也可能给民主理念带来威胁。虚拟空间对现实的解构,其实也就抹杀了真实世界对伦理、道德等一切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的界定。事实上,目前的网络空间不仅成了人们娱乐、消遣、发泄、寻求精神慰籍等逃避现实活动的家园,而且“当真实世界用各种检查制度和权衡措施把住邪恶之门时,人性中的所有恶魔,却在极短时间内跳到赛伯空间里重新开张营业”(20)。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探讨”赛伯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他个人在BBS的漫游经历。在他的笔下,美国的网络言论空间一片乌烟瘴气,污秽不堪,充斥着赤裸裸的色情、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以及极端的无聊和荒诞布景。由此,这位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忧虑:“赛伯空间的创建者的初衷是建立一个精神理想国,或者说建立一个人们以诚相待的试验性世界。可是他们发现,自己眼前呈现的反而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抽象空间。”(21)这种道德虚无主义的网络文化崇尚的是绝对的自由,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和否定,这种文化的滋长无疑会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冲击。美国政治学家本.瓦顿伯格认为,民主的垮台“首先是价值问题上的垮台”(22),如果网络的虚拟空间是一个没有善恶之辨的人类精神的沉沦之地,因为“如果公民不能创造、维持一种有利的空话,因为“如果公民不能创造、维持一种有利的政治文化,更准确地说,创造一种普遍支持这些理想和实践的文化,民主就不可能维持”(23)。

三、网上政治与直接民主

网络发展、改善了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当电脑被广泛应用于联线政治后,它必然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手段,增进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提高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与模式。首先,“政府上网”极大地保证了公民对政策的知情权和对政府的监督,加强了政府本身的服务意识,拉近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距离。199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巴拉分校副教授B·比姆贝尔博士曾主持了一项题为“网上政府与政治”的研究,分析因特网对美国政治生活和公民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因特网确实加快了公民、组织、游说者和其他专此人员了解政治和参政的速度,加快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并帮助公民更方便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等。(24)

其次,网络技术可以产生新型的网上议会与网上选举,可以极大地扩大公民的参政面,大大增进了公民参与社会的热情。在美国这个率先跨入网络时代的国家,人们已经看到这方面的可喜变化:几年前,俄亥俄州的哥伦比亚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市政厅”,它通过一个双向的通讯系统,使居民可以经由电子设备真正参与地方计划委员会的政治会议。他们在家中按一下按钮,就马上能对地方分区、建设高速公路等提案进行投票表决,还可以参与讨论,发表广播演说。目前,日趋完善的网络技术能够更加完美地实现这一过程,并把范围无限扩大。在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计划中,一个更为健全的“电子公所”将是未来“电子化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25)。

在西方,代议制被认为是“间接民主”,是民主的“半成品”;而完全由公民自治的民主机制被称为“直接民主”。美国宪法奠基人之一麦迪逊(J·Madison)曾对“直接民主”和“共和政体”作了区别,认为前者是一种公民集会和亲自管理政府的制度,后者是大多数人通过“代议制”表达自己意志的制度(26)。在大部分西方历史上,“直接民主”自然地被限定在小村镇的集会中,而网络空间为打破“直接民主”规模、空间的限制提供了技术可能。麦克卢汉就曾预言:“随着信息运动速度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27)于是,以前只能在小国寡民状态下实施的直接民主,未来可以在广袤的网络空间全面展开。

但是即使从目前看,网上政治仍有不少值得怀疑之处。首先很难确定单靠技术能否真正解决公民参与政治兴趣低落问题。《电视民主》一书的作者奥特顿曾观察了纽约1976一1977年就各种电视提案进行的系列投票情况,结果发现,最初有10%的选民参与投票,但在新奇感消失后,这种参与降到了1%(28),网上选举、网上民意测验也有可能遭受同样的命运。即便技术能解决公民投票率低下的问题,我们仍需要对麦迪逊曾警告的“直接民主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力”引起足够的警惕。麦迪逊认为直接民主制度所产生的“党争”使一些公民团结在一起,“被某种共同情感或利益所驱使,反对其他公民的权利,或者反对社会永久的和集体的利益”,从而产生“多数人的暴力”(29)。由于网络空间发达的通讯手段很容易产生所谓的“电子政党”(或称“电子院外集团”)(30),网上的直接民主机制是否适用,就很成问题。

网络政治活动还极易导致政客对选民的操纵。2000年美国总统候选人之间所发动的一场网络战,揭开了信息技术时代政治竞选的面纱。利用人工智能和一系列新软件,候选人的技术幕僚们不仅能在网上获知登记选民详尽的个人资料,而且能预测出最有钱的赞助者、最易说服的选民和最有希望投票者,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政治公关宣传和一对一的游说(其中包括发电子邮件和网上交流)。共和党候选人福布斯的竞选负责人科尔认为,这种网络政治活动改变了竞选的整个特性,他形象地称之为从使用“霰弹”时代到了使用“子弹”时代(31)。由此所导致的政客对选民的刻意迎合和有效操纵也就不言而喻,而且表面上看被操纵的选民反而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因而这种网络政治活动更具欺骗性,其对民主制度的危害也更大。

四、技术控制与集权主义

“数字革命在它的深层核心,是与权力相关的。”(32)其实,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成为政治、经济权力的争夺中心,不仅原有的社会强权会插手其中,新的社会势力也可能破土而出。网络时代民主社会所面临的政治危机,是以操纵信息为基础的权力游戏和计谋,它可能衍生出形形色色、变相而隐秘的政治控制手段。

“依靠传播技术获得的自由和以同等的技术予以的控制,是一种身影关系”(33)。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制定了一系列的网络管理条例,对组织或个人入网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信息的流通实施技术上的监管。一些国家还对网上言论实行较为严厉的管制。尤其对各种电子论坛,可以通过多种公开或隐蔽的技术手段,以限制言论。本人了解的手法就有以下几种:注册登记制、敏感词过滤、预审制、警告、删贴、封ID、查IP地址、改为只读文本等。有了这些技术手段的保障,网上的言论自由度仍掌握在政府和具体管理人员(如站长、版主等)的手中。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超级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足以实现记录人们所有行为的可能性。人们的每一笔电子消费,每一封电子邮件,每一次信息查询甚至私人电话,都能被电脑忠实记录,这使得权威当局监视和控制社会的能力空前强化。言论控制和集权主义并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消失。

再精密的机器,其操作者也永远是人,而且机器越精密,操作难度越大,权力也就越集中,操纵手法也就越隐秘。在网络时代,一种由技术人员和技术专家产生的更为隐蔽的权力集中现象已悄然降临。托夫勒曾指出,计算机时代的信息、数据库、统计模式都控制在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手中,政府上层所作的几乎每一个决定都来自“计算机专家操纵过的‘真实’”,而且其操纵手段比起保密、泄密这类传统的信息手法来,显得“更加微妙而隐蔽”。因此,托夫勒担心:所谓的“人工智能”加“专家制度”,很可能是一个“对民主具有重要影响的深刻过程”(34)。

在信息超载现象日益严重和技术日益复杂的网络时代,政府部门将出现这样一个新兴的权力阶层既手握行政权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员。他们凭借这双重优势,可以发挥巨大的政治能量。荷兰学者E·舒尔曼就说过:“利用计算机的给予和结果,计算机专家们(例如,如果他们卷入政治决策之中的话)就可以为政治家们制定法律,因为后者并不控制所需的信息。民主制在这样一种计算机统治中就变成了一种怪物。”(35)当未来电脑网络更加普及时,通过网络的国情普查、民意调查和投票选举必将得到广泛应用,于是,决定国计民生的政治决策权也就轻易地旁落技术专家之手。一旦如此,任何一个信息、数据、统计模式、操作程序的改动,或对信息、数据的把关,都可能产生极其严重的政治后果。技术专家在政治上的“专权”,有可能是未来民主不得不面临的一大难题。

此外在网络社会,高层官员和公众之间往往隔着一大堆抽象的信息和数据。信息太多意味着解释信息变得比简单地搜集信息更重要,而高层官员的信息解释仅为他们的政治操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些不利于现有制度的重要事实,可能被掩埋在层层推理所得出的抽象数据和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之下。于是,在这个事实和真相本来就远离公众视野的网络时代,集权主义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人类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方向的选择最终取决于人类使用技术的手段能不能与发明技术的手段一样的高明和理性。在《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一书中,荷兰哲学家E·舒尔曼为未来之路指出了一个方向:“人们必须用超越主观的规范性原则来约束自己……这些规范将不允许技术发展僵化为一种计算机统治,而是将为一个使用计算机的社会提供可能性,使得个人可以享受对于一种健康的民主制来说极为重要的自由和责任。”(37)

注释:

(1)郭镇之“加拿大传播学者系列访谈之三”《媒介技术与传播政策》,《现代传播》1999,第6期。

(2)《未来学家托夫了勒谈未来》,《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9,第12期。

(3)闵大洪《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新闻媒体网站电子论坛刍议》,《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3期

(4)参见闵大洪《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新闻媒体网站电子论坛合刍议》和DouglasKellner“Inellectuals,theNewPublicSpheres,andTechno-Politics”,ScienceNumber41-42Winterl997。

(5)李河《得乐园失乐园》P5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8)参见W·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P82,华夏出版社,2000。

(7)、(18)、(26)小施莱辛格《民主有未来吗?》,《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8年第5期。

(9)、(19)、(25)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江海学刊》,1999,第4期。

(10)RichardK.Moor“DEMOCRAYANDCYBERSPACE”.

(11)、(33)陈力丹《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

(12)参见张汝伦《思想与批判》,P546,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13)、(15)、(16)、(20)、(21)、(32)马克·斯劳卡《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P45、P167、P167、P71、P7l、P152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4)、(30)、(34)A·托夫勒《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P304、P401、P313新华出版社,1996。

(17)《如何对付“信息爆炸”和“信息垃圾”》,“天极网”。

(22)BenJ.Wattenberg“ValuesMatterMost”,P393,WashingtonD.C.:RegencyPublishing,1996.

(23)罗伯特·达尔《论民主》,P58,商务出版社,1999。

(24)参见《信息高速公路与两个文明建设:政策的思考》P41,4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7)M·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P235,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8)《民主和科技》,《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2期。

(29)参见李强《自由主义》,P2l6-2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篇6

一、领导重视,统筹规划

设计研究院的领导班子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强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和理论学习,努力在工作中争做先进文化的的实践者,以“三个代表”的高度来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历届的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过程中,领导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有组织有计划地来推进,这样才能收到实际效果,因此每年都要按照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部署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细则,做到了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党委还要求各单位从“一把手”到班组长都要有较强的创建精神文明的意识,并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年终考核。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党政工团协同负责,分工把守,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组织保障。

二、以身作则,抓好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的言行是企业形象和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领导班子在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对自己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近几年来,院党委严格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始终把理论学习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在“三讲”、三个代表”、江总书记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十六大会议精神、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等专题学习中,都召开了专门会议认真学习领会,并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院党委还始终把搞好班子廉洁自律作为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创先争优”、“五比五看”党性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廉洁奉公,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三、群策群力,加强民主管理

领导班子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参政意识,制定了《设计研究院民主管理实施细则》。各部门均成立了民主管理小组,部门领导定期向民管小组报告生产情况和经济运行状况,并设立意见箱,随时征集职工意见。院工会还专门设立了职工提案征集委员会,了解职工需求。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医疗改革、住房分配和奖金分配的问题以及企业大型设备购置和选拔干部等问题上,充分尊重职工权利,发挥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作用,由职工代表投票表决。领导班子成员还经常到一线职工中进行走访和谈心,并经常召开各种座谈会,与职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全院上下形成了浓郁的民主气氛,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职工的向心力。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1.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我院不仅利用自身和社会的力量,举办各种技术讲座、技能培训班和派出学习深造,以此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而且还注重对职工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制定了《天勘职业道德规范》和《天勘文明职工守则》。每年还要举办青年科技论文的评比和中层干部管理论文评比活动,检验培训成果。2.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灵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企业精神就不会有好的形象,就不会有持续稳定的发展。我院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通过职工的广泛讨论,提炼出“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职工为本,科技兴院”的管理理念;“追求双赢,讲究诚信”的经营理念;“生产用户所需,满足用户所求,体谅用户所难,不提供不合格产品”的服务观念等等,并利用橱窗、内部刊物和局域网等多种媒介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企业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了全体职工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3.加强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我们通过开展“十佳青年”、“敬业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员”、“三八红旗手”、“文明职工”和“文明家庭”等评比表彰活动,弘扬先进人物和事迹,激励职工学先进赶先进,立足本岗踏实工作,为企业发展做贡献。我们还自办了《天勘文苑》和《天勘信息》等报刊,既报道了好人好事,也为职工展现才艺提供了平台,提升了企业的文化氛围。4.开展多姿多彩的群体活动,活跃职工气氛。我院每年都要举办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如青年足球对抗赛,老年篮球赛,“三八”妇女趣味运动会,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赛和各类比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5.着力打造企业形象。一个企业的外部形象是企业精神和团队素质的写照,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提升品牌价值,激发职工的爱院热情,鼓舞士气。因此我们对此十分重视,下力气抓了企业视觉标识系统的设计(CIS),对各类纸张、稿件、宣传印刷品和成果包装得形式和使用要求都进行统一的设计和规定。还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院容院貌的整治,改善了办公环境,并统一制作了工作装,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6.狠抓综合治理工作。制定了严格的安全例会制度和检查制度以及干部值班制度,认真落实防火、防灾等安全保卫措施,并加强外来人员管理,有效抑制了偷盗、斗殴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发生,为经营生产活动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公务员之家

五、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生活

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篇7

一、领导重视,统筹规划

设计研究院的领导班子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强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和理论学习,努力在工作中争做先进文化的的实践者,以“三个代表”的高度来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历届的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过程中,领导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有组织有计划地来推进,这样才能收到实际效果,因此每年都要按照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部署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细则,做到了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党委还要求各单位从“一把手”到班组长都要有较强的创建精神文明的意识,并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年终考核。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党政工团协同负责,分工把守,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组织保障。

二、以身作则,抓好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的言行是企业形象和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领导班子在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对自己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近几年来,院党委严格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始终把理论学习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在“三讲”、三个代表”、江总书记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十六大会议精神、总书记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等专题学习中,都召开了专门会议认真学习领会,并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院党委还始终把搞好班子廉洁自律作为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创先争优”、“五比五看”党性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廉洁奉公,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三、群策群力,加强民主管理

领导班子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参政意识,制定了《设计研究院民主管理实施细则》。各部门均成立了民主管理小组,部门领导定期向民管小组报告生产情况和经济运行状况,并设立意见箱,随时征集职工意见。院工会还专门设立了职工提案征集委员会,了解职工需求。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医疗改革、住房分配和奖金分配的问题以及企业大型设备购置和选拔干部等问题上,充分尊重职工权利,发挥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作用,由职工代表投票表决。领导班子成员还经常到一线职工中进行走访和谈心,并经常召开各种座谈会,与职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全院上下形成了浓郁的民主气氛,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职工的向心力。公务员之家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1.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我院不仅利用自身和社会的力量,举办各种技术讲座、技能培训班和派出学习深造,以此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而且还注重对职工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制定了《天勘职业道德规范》和《天勘文明职工守则》。每年还要举办青年科技论文的评比和中层干部管理论文评比活动,检验培训成果。2.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灵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企业精神就不会有好的形象,就不会有持续稳定的发展。我院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通过职工的广泛讨论,提炼出“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职工为本,科技兴院”的管理理念;“追求双赢,讲究诚信”的经营理念;“生产用户所需,满足用户所求,体谅用户所难,不提供不合格产品”的服务观念等等,并利用橱窗、内部刊物和局域网等多种媒介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企业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了全体职工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3.加强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我们通过开展“十佳青年”、“敬业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员”、“三八红旗手”、“文明职工”和“文明家庭”等评比表彰活动,弘扬先进人物和事迹,激励职工学先进赶先进,立足本岗踏实工作,为企业发展做贡献。我们还自办了《天勘文苑》和《天勘信息》等报刊,既报道了好人好事,也为职工展现才艺提供了平台,提升了企业的文化氛围。4.开展多姿多彩的群体活动,活跃职工气氛。我院每年都要举办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如青年足球对抗赛,老年篮球赛,“三八”妇女趣味运动会,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赛和各类比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5.着力打造企业形象。一个企业的外部形象是企业精神和团队素质的写照,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提升品牌价值,激发职工的爱院热情,鼓舞士气。因此我们对此十分重视,下力气抓了企业视觉标识系统的设计(cis),对各类纸张、稿件、宣传印刷品和成果包装得形式和使用要求都进行统一的设计和规定。还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院容院貌的整治,改善了办公环境,并统一制作了工作装,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6.狠抓综合治理工作。制定了严格的安全例会制度和检查制度以及干部值班制度,认真落实防火、防灾等安全保卫措施,并加强外来人员管理,有效抑制了偷盗、斗殴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发生,为经营生产活动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五、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生活

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篇8

一、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建功立业

1、认真贯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部署。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准确把握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找准工会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把职工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二五”目标任务上来,使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2、大力开展劳动竞赛和建功立业活动。认真落实年—2015年劳动竞赛规划,围绕推进“组团发展、两翼带动、轴线集聚、园区支撑”发展战略,以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和建功立业活动,切实抓好“滨海新区”市重点工程劳动竞赛活动。

3、扎实推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活动,不断增强职工创新意识,深化职工创新能力培养,推动创新型班组、创新型企业建设;深入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下半年在建管系统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

4、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继续大张旗鼓地宣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认真做好全国“五一”和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状)的评选推荐工作,加强劳模管理和帮扶救助,用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感动职工、启迪职工、鼓舞职工,在广大职工中兴起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时代新风,进一步营造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成立劳模事迹报告团和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活动。

二、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为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5、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在职工中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提高广大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引导广大职工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一”前表彰近两年来的各类工会先进集体及个人。

6、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深化“创争”活动和技能培训、技能练兵、技能竞赛,培养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继续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年内新建一批“职工书屋”示范点,广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下岗失业职工转岗培训、农民工培训。继续开展创业带头人培养工作。

7、努力发展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积极发展具有工会特色的文化事业,加强各类职工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各类群众性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推动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组队参加全市职工运动会。

三、努力解决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积极推动保障改善民生政策的落实

8、着力推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宣传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努力扩大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

9、提高工会帮扶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提高帮扶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不断加大“送温暖”、“助你创业”、“金秋助学”等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做到困难职工帮扶全覆盖。

10、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以非公企业、中小企业为重点,广泛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重点提高普通职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职工工资。年内,区总工会在海伦路街道试点通过区域性职代会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各街道工会联合会和企业工会工会也要先抓一个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形成“党政主导、三方联动、工会力推、各方配合、企业和职工双方良性互动”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格局,促进工资集体协商全面发展、提高质量、健康运行。

11、加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积极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参与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事件调查处理力度,维护遇难职工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争创安全生产优秀班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深化年”活动,全面推广“工会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模式”,深化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工作。

四、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职工队伍的团结统一与社会和谐稳定

12、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提升创建活动的内涵和影响力,年内,创建活动在已建工会企业覆盖面达到80%以上,进入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行列的企业达到60%以上,其中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比例达到50%以上。

13、继续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开展民主管理建制专项行动,深入推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充分发挥厂务公开、职代会在企业改制重组和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作用,坚持改制方案和工资集体协议草案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落实参加平等协商的职工代表必须由职代会选举产生的规定,切实体现职工群众的民主政治权益。要加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9月底前各街道系统工会至少上报1篇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论文。

14、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研究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把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职工群众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提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感染力。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注重对年轻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积极营造宽松友爱、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

五、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推动实现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全覆盖”

15、扎实推进工会组建工作。积极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建会行动,积极探索工会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不断创新完善我区工会组织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作用,继续推进“小三级”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重视提升建会质量,更好地发挥企业工会作用,依靠职工群众建工会,依靠职工群众办工会。年内,要完成2000个企业建会和发展10000名会员的任务。认真抓好街道工会联合会、系统工会的换届工作。各街道工会联合会要抓好社区联合工会的换届工作。

16、切实加强基层工会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职工之家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意见》,广泛深入地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工会各项制度,为30家“职工之家”配备统一硬件,不断增强基层工会特别是企业工会活力,把基层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规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探讨建立驻区大企业工会联谊会,加强相互交流,增强工会组织活力。

17、大力推动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继续探索社会选聘、干部返聘等多种方式配备专职工会工作者,在有条件的社区和非公企业工会联合会选聘社会工会工作者。不断提高企业工会干部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教育引导职工的能力、工资集体协商的能力、劳资矛盾调处的能力。

六、深入开展党工共建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加强全区各级工会的自身建设

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篇9

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及区委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为主题,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为抓手,以推进“两个普遍”为重点,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团结带领全区职工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建设“新区、创新”作出新贡献。

一、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建功立业

1、认真贯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部署。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准确把握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找准工会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坚持全心全意

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把职工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二五”目标任务上来,使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共同追求和自觉

行动。

2、大力开展劳动竞赛和建功立业活动。认真落实2011—2015年劳动竞赛规划,围绕推进“组团发展、两翼带动、轴线集聚、园区支撑”发展战略,以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当好主

力军,建功‘十二五’”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和建功立业活动,切实抓好“新区”市重点工程劳动竞赛活动。

3、扎实推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活动,不断增强职工创新意识,深化职工创新能力培养,推动创新型班组、创新型企业建设;深入开展“我为节能减排

做贡献”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下半年在建管系统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

4、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继续大张旗鼓地宣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认真做好全国“五一”和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状)的评选推荐工作,加强劳模管理和帮扶救助,用劳模精神和

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感动职工、启迪职工、鼓舞职工,在广大职工中兴起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时代新风,进一步营造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成立劳模事迹报告团和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活动

二、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为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5、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在职工中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提高广大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引导广大职工

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一”前表彰近两年来的各类工会先进集体及个人。

6、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深化“创争”活动和技能培训、技能练兵、技能竞赛,培养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继续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年内新建一批“职工书屋”示范点,广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

下岗失业职工转岗培训、农民工培训。继续开展创业带头人培养工作。

7、努力发展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积极发展具有工会特色的文化事业,加强各类职工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各类群众性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推动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组队参加全市职工运

动会。

三、努力解决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积极推动保障改善民生政策的落实

8、着力推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宣传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努力扩大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

9、提高工会帮扶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提高帮扶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不断加大“送温暖”、“助你创业”、“金秋助学”等工作力度,进一

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做到困难职工帮扶全覆盖。

10、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以非公企业、中小企业为重点,广泛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重点提高普通职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职工工资。年内,区总工会在海伦路街道试点通过区域性职

代会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各街道工会联合会和企业工会工会也要先抓一个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形成“党政主导、三方联动、工会力推、各方配合、企业和职工双方良性互动”的工资集体协

商工作格局,促进工资集体协商全面发展、提高质量、健康运行。

11、加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积极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参与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事件调查处理力度,维护遇难职工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争创安全生产优

秀班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深化年”活动,全面推广“工会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模式”,深化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工作。

四、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职工队伍的团结统一与社会和谐稳定

12、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提升创建活动的内涵和影响力,年内,创建活动在已建工会企业覆盖面达到80%以上,进入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行列的企业达到60%以上,其中私营

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比例达到50%以上。

13、继续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开展民主管理建制专项行动,深入推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充分发挥厂务公开、职代会在企业改制重组和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作用,

坚持改制方案和工资集体协议草案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落实参加平等协商的职工代表必须由职代会选举产生的规定,切实体现职工群众的民主政治权益。要加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9月

底前各街道系统工会至少上报1篇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论文。

14、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研究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把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职工群众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提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感染力。重视

关心下一代工作,注重对年轻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积极营造宽松友爱、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

五、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推动实现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全覆盖”

15、扎实推进工会组建工作。积极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建会行动,积极探索工会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不断创新完善我区工会组织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作用

,继续推进“小三级”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重视提升建会质量,更好地发挥企业工会作用,依靠职工群众建工会,依靠职工群众办工会。年内,要完成2000个企业建

会和发展10000名会员的任务。认真抓好街道工会联合会、系统工会的换届工作。各街道工会联合会要抓好社区联合工会的换届工作。

16、切实加强基层工会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职工之家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意见》,广泛深入地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基

层工会各项制度,为30家“职工之家”配备统一硬件,不断增强基层工会特别是企业工会活力,把基层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规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探讨

建立驻区大企业工会联谊会,加强相互交流,增强工会组织活力。

17、大力推动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继续探索社会选聘、干部返聘等多种方式配备专职工会工作者,在有条件的社区和非公企业工会联合会选聘社会工会工作者。不断提高企业工会干部参与企业管理

的能力、教育引导职工的能力、工资集体协商的能力、劳资矛盾调处的能力。

六、深入开展党工共建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加强全区各级工会的自身建设

18、以党工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促进工会自身建设。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密切结合,自觉坚持群众立场,坚持工会领导干部联系点和“四个一”联系制度,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职

工,真正做到与职工面对面、心连心。与加强制度建设密切结合,坚持和完善工会民主决策、执行监督检查等制度;建立完善工会干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建立会员意愿表达、会员评价监督工会等制

度,形成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按程序办事的良好习惯和风气。与加强能力建设密切结合,坚持工会干部分级培训,突出对非公企业工会干部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理论政策和专业知识水平

,10月底前各街道系统工会至少上报政研文章1篇。

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教育管理;人文主义;实践价值;中小学人文管理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是在针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论尤其是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强烈批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尽管国内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理论文献但为数不多,而从实践角度探讨其价值的文献则更为少见,这与人文教育管理论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学派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把握其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其实践价值联系实际进行剖析,并对我国中小学校人文管理问题进行反思。

一、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主要观点

持有人文主义立场的教育管理思想家以T·B·格林菲尔德(T.B.Greenfield)、C·霍金森(C.Hodgkinson)、W·英格里西(W.English)、S·J·麦克西(S.J.Maxcy)等为代表,其中格林菲尔德是领袖人物,其理论观点集中反映在《格林菲尔德论教育管理——走向一门人文科学》一书中。总体而言,这批人是在对过去的教育管理理论,尤其是行为科学影响下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猛烈批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旗帜鲜明的一派理论观点:组织不是自然实体,而是人为适应社会而自行创造的产物;组织的目标其实是人的意志、权力、价值的体现;组织的结构也不是实在的和预先建构好的,而是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既然组织是人为的产物,因此也不存在统一、客观、普适性的组织理论;教育管理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事实问题,更重要的是价值问题,撇开价值问题就无法认清教育管理的现象和本质;教育管理活动中事实与价值不能割裂,如果管理者只看重管理中的结构、形式、工具意义,就会把更重要的教育目的置于脑后,这样教育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被大大削弱。[1]

不得不特别指出的是,国内有些研究者由于已经习惯于将西方人际关系理论看作是一种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而有可能将人际关系理论混同为或认为至少部分属于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需要澄清的是,人际关系理论因其只是在常规视角下对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主导下的古典和现代组织理论进行反思而在根本上持有科学主义立场,如将其与人文主义管理论相混淆,难怪有学者会说这是“滑天下之大稽,可能要贻笑大方”[2]。

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实践价值探析

尽管说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在批判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同时所持有的许多观点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事实上它除了有理论贡献外在实践上也不无裨益,尤其是它对个体及其价值重要性的强调。在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中片面、极端的观点保持足够警惕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方面来考察其实践价值。

(一)组织目标

一般而言,管理是围绕着一定组织目标展开的各种具体活动,因而组织目标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在组织目标上,人文主义学派强调的是个体的目标而不是组织整体或其所属各个部门机构的目标,甚至否认有组织目标的存在。格林菲尔德曾经说过:“许多人并不相信组织的目标,他们只有‘在组织中做什么和怎样做才正确’的认识。”[3]152这种观点从现实看来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组织成员对其所在组织的目标还是会有所认同或共识,就如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其理解和共识一样。对于这一点,格林菲尔德最后不得不指出,所谓组织的目标实际上是有权力的组织成员的目标:“组织目标是当前最有势力的组织联盟的当务之急和意旨。”[3]152显而易见,校长的职位和权力足以使其意志转化为学校的目标。对此,笔者曾经在做一个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调研中,发现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确持有此种态度,认为“那都是领导们的意思”“校长说了算的”。这样的学校发展目标对教职工中的认同感及其产生的导向作用可想而知。因此,人文主义学派比较极端的强调个人目标的观点事实上从一个反向的角度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学校组织目标如发展规划的确立必须倾听教工的意见、反映个体的心声、调动群众的参与,从而充分代表利益相关个体的意志;退一步讲,即使是校长有好的规划与设想也应当在充分征求意见、获取教职员工支持与共识的前提下予以合法化。

(二)管理制度

制度对组织的正常运转具有工具理性的规范性意义。但在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那里,连组织的存在都予以否认,当然也就无组织制度可言。不过,人文主义学派并不否认个体的存在也需要一定的规则,只是认为这种规则不是从外部强行赋予和设定的,而是由个体成员共同认可和建构的,强调规则的人文化。事实上,这种个体间的规则类似于组织中的制度。进而可以认为,人文主义学派对制度的形成要求所有组织成员的参与、要充分融入组织成员的意志、愿望、价值和主张。一般而言,组织的制度有3个来源,即源于组织文化的内生制度、组织创始人或管理者设计的制度,以及社会权威规定的制度。[4]其中组织文化的内生制度可能与人文主义学派的规则观有更多的相似。由于学校的主要成员都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尊严、情感层面的需要比一般群体要高得多,因此学校的制度建设应当在把握这个特点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制度的人文化。具体而言,学校制度建设一方面要重视源于组织成员共同信念和多数成员偏好行为方式的内生制度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新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当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并体现大家的价值和利益,此外即使是社会权威规定的制度也应该在“使命”说服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取他们的真正认同和服从。

(三)领导行为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充分说明校长领导能力和领导行为的重要意义。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认为,和其他组织成员一样,领导也是个体,也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也追求他们的自己的利益,只是组织的领导会以自己的职位和权威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强加给其他成员。但他们认为这种强加是不对且无效的,应该强调的是个人素质在管理中的作用而非正式职位所享有的法定权威,认为“在某种情况下,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恰当行为和最适合于做这项工作的人,而不需要去考虑这些人在组织里的正式职务或身份。”[3]158其实这就是强调教职工个人的特点与能力,反映到校长身上就是认为:校长对一个学校的领导作用是其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产物而不是校长这个职位权威或职务权力的必然结果。这对于我们校长的领导行为是有其启发意义的。其实,在一般管理学原理中谈到领导权威时,经常提及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其中非权力性影响力可能与人文主义学派对领导的看法是相通的。因此,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意识到非权力性影响力对自己威信树立和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在领导过程中要更多的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领导艺术、民主作风,从而营造能够激发和强化每个组织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氛围,使大家在团结、和谐、温暖、愉快的人际关系中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自身价值。总而言之,校长的领导行为中应体现人文精神和饱含人文意蕴。(四)系统环境

时至今日,人们对学校组织性质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封闭科层组织阶段,而对开放社会系统或松散结合系统有更多的认同,意即强调学校与社会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换及其相互影响。但是,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对环境有其独特的认识:所谓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学校内个体成员与组织外部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整个学校与外界的联系;教师的行为产生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对环境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人文主义学派认为更应该关心个体教师所受环境的影响及其内心感受与行为反应。在对人文主义学派否认组织作为实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联系的极端观点不敢苟同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这种充分肯定教师作为个体可能受外界环境影响的观点对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师管理还是有其启发意义。考察我们的教师管理现状,校长或管理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主要是校方或组织,借助的手段或方法主要是政策规章、激励机制、考核评比,动人的说法则是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尽管这些管理方式方法不失科学和必要,但对教师个体所受外界环境影响及其内心体验并不太关切也不够深究,事实上如果能重视从教师个体的角度开展教师管理工作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教师管理工作既需要管理者站在学校的立场上通过正式途径开展,也需要注重从教师个体所受外界环境影响及其心理效能的视角去关心和理解他们,如此效果才会更理想。

三、我国学校人文管理的误区与改进

尽管上文我们从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4个方面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所蕴含的实践价值作了粗略梳理。但我们难以就此住笔,因为在我国学校人文管理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操作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误区甚至曲解,极有必要借这个议题进一步予以讨论和澄清,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发挥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实践价值。

(一)学校人文管理的认识误区与澄清

就人文管理这个提法而言,常听见的说法有“人性管理”“非理性管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人文管理”,等等。说法的不统一说明认识的不统一和不深刻。当然,要搞清何为人文管理,不可避免的需要谈到科学管理,因为现实中很多不当说法正是由于对科学管理的理解失当造成的。学校管理现实中,人们对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集中表现为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下面我们就循着科学与人文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试着来澄清误区。

考察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可以发现人文与科学之间关系的一条粗略线索: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文与科学混沌而统一地存在于百科全书式哲学家的思想中;宗教统治下的黑暗中世纪时期,神性代替人性,既无人文也无科学可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人文携手反对宗教神学以张扬人性;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科学与人文依然结盟战斗且产生人道主义,但开始孕育唯科学与反科学的因素;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近现代以来,科学与人文开始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后现代以来,随着科学哲学的反思发展和人文精神的觉醒而在当代表现出科学与人文的再趋融合与统一。由此看来,有着内在联系的科学与人文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混沌统一、携手战斗、针锋相对、又趋融合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它们反映到整个20世纪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就表现为管理上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价值观的争论。如此看来,我们今天要提倡的既不是科学主义管理、也不是人文主义管理或人本主义管理,而应是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鉴于历史上“人本”含义中的非理性色彩太浓,笔者不主张使用“人本管理”的说法)。那么,我们所提倡的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又当如何理解呢?笔者以为:在内涵上,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是指分别强调体现科学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求真、求实、求证之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包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承认人格平等,等等)的管理;在关系上,科学和人文作为管理的二维,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贯彻始终的一对基本价值关系,他们同时作用和影响管理发展并反映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中,现实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科学管理、也不存在纯粹的人文管理,尽管有时候可能表现出来的是科学多一点或者人文多一点。如此看来,现实中关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根本无法剥离开来加以讨论。

(二)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践曲解与纠偏

无论是与中小学管理者接触和交流,还是阅读期刊杂志上校长们写的文章,可以发现,他们理解和践行的人文管理主要表现为诸如校长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尊重师生、宽而有度,谦虚谨慎、团结协作”[5]“细节关怀”[6]“在信任中产生力量、在理解中换取真情、在宽容中凝聚人心”[7]等等,甚至还可以听到不少把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的言论。应当说,校长们站在领导者的立场已经认识到,实施人文管理就意味着自己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并且尊重人、信任人、关怀人,这是对的但也是片面的;而将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就有失偏颇甚至是一种曲解。这种片面和曲解的背后,不仅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水平有待提高,更是反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盲点或欠缺。那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何在呢?

要厘清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首先要弄清楚管理的逻辑框架。在较为深入研读丹尼尔·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克劳德·小乔治的《管理思想史》、孙耀君的《管理思想发展史》等国内外数部经典管理思想著作的基础上,笔者勾勒出了一个初步的管理逻辑框架:人性是主线,目标是导向,组织是平台,科学与人文是两个维度,理论、研究、实践是3种形态,技术、制度、行为、文化是4个层面。其中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有着内在统一性的价值维度,它们不仅反映在人性、目标、组织上,而且在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等3种管理形态上有其体现,但最为直接体现的是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和文化层面上。就4个层面而言,从整个西方管理的发展史来看,基本上历经了一个重技术、重制度、重行为、重文化的演变过程。那么科学与人文的价值影响到底如何体现呢?事实上,科学与人文两维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4个层面上都有体现,而不是我们习惯中把技术与制度管理当作科学管理,而把行为和文化管理当作人文管理。就管理技术与制度而言,其科学色彩不言而喻,但它们同样需要体现人文精神而具有人文属性,如管理技术的研发必须考虑管理对象的需求,应用首先取决于员工能否接受,推广必须注意其适用的人文环境等;管理制度的设立必须符合人的发展的原则,体现对人格的尊敬和保护,制度的执行应当有其人文基础,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就行为和文化而言,我们一般认为这是比较容易体现人文管理的方面,如实践中校长们对人文管理的认识正是从领导艺术或管理行为这层面出发,但领导行为同样需要讲科学,西方管理思想中就有一个重要的行为科学学派;文化管理可以认为是一个偏重人文的管理方式或层面,反映到我国学校管理实践中就是现在“流行”的学校文化建设和知识管理,其实文化建设也需要制度的作用,因为制度可以制约传统文化负作用的发挥、制度可以使文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如此看来,学校的人文管理并不像校长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体现在其自身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艺术上,而在技术、制度、行为、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用武之地,而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的看法则完全是一种曲解。同理,学校科学管理也是如此。此外,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目标制定、组织设计也同样需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要求。因此,整个管理的逻辑框架都是学校实施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着力点。(三)我国学校管理模式的应然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

我国学校管理应当采取何种模式呢?科学管理模式?人文管理模式?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这也许是校长们最最关心的问题。所谓科学管理模式,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运用。反观实践,我国中小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科学管理的异化和科学管理的不足。如教师管理制度上,一方面过分地依赖量化指标的评比考核而压抑个性和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训进修制度因落不到实处而成为摆设;又如很多校长热衷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对作为学校技术核心的教学并不真正关心,尽管近些年来“校本教研”比较红火但实效不佳,这与泰罗当年在车间里通过管理技术来实现技术管理的做法相差甚远,新课程改革中的种种问题[8]与学校管理者对发生在课堂里的技术细节缺乏兴趣不无关系。由此看来,我们的学校管理在整体上并未达到科学管理模式的要求,但在异化方面却是不容乐观。所谓人文管理模式,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行为的人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在对校长们的人文管理之狭隘理解深表忧虑的同时,考虑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负面影响而不主张在学校管理中单独提倡人文管理模式。因为,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整体上表现为以德性主义和人治主义为调控机制,这在根本上就是一种人治的管理文化。今天不少校长简单地把人文管理仅仅理解为个人魅力的发挥甚至曲解为人情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传统人治文化的深层影响。如此看来,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可能都不适合我国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

西方学校管理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一个科学管理的阶段。就拿美国来讲,该国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探索和实践学校的科学管理,如作为学校效率研究前奏的教育测验运动、学校调查运动的兴起、斯波尔丁和鲍比特的学校效率论、应用科学管理之典范的葛雷制学校、斯特雷耶的学校成本分析等等,[9]但在同时及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该国的学校管理开始发生由重科学向重人文的转向,如杜威的民主管理哲学、约契的学校人际关系改善论、直至当代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等等,但科学管理从未受到消弱和忽视。如果说美国学校管理追求实现的是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的话,那么我国学校管理应当选择的模式是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主要基于4点考虑:其一,既然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不适合于我国学校管理,那么只有从科学与人文二者有机融合的角度去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正好体现了这种融合。其二,由于受传统影响我国学校管理中人治与人情因素的明显存在,当务之急的是要实现科学管理而非人文管理,因此该模式的落脚点应该在科学管理上;同时鉴于管理现实中非人的、异化的手段与方法同样存在,因此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同时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进而我们提倡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其三,笔者以为,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追求的更高境界,目前我国学校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实现科学管理也即陈玉琨教授所提出的学校管理3个阶段中的规范阶段,[10]当然在科学管理目标追求过程中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属性。其四,对该模式的明确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在学校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中有取舍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合理主张,从而更好的实现学校的人文化科学管理。当然,该模式的倡导是针对我国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而言的,但就具体的每一个学校及其每一个管理领域而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GREENFIELDTB,PETERRIBBINS.GreenfieldonEducationAdministration:towardaHumaneScience[M].Routledge:London,1993:2-10.

[2]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03.

[3]布什托尼.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强海燕,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冯周卓.管理的人文之维[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261.

[5]余穗玉.人文管理:学校发展的动力[J].福建论坛,2006(10):51-52.

[6]余小刚,王定华.人文管理的魅力在于细节关怀[J].四川教育,2006(10):8.

[7]朱正贵.对人文管理的感悟[J].中小学管理,2006(10):35.

[8]文新华.新课改评析一、二、三、四[EB/OL].[2006-07-29]./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