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3 16:08:28

绿色农业经济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篇1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2]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绿色农业;生态;发展绿色农业

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协调、科学、可持续、全面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式,核心是促进农业、生态等资源综合效益,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农业经济的必然趋势。

1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意义

1.1绿色农产品成本低。绿色农产品的价值在于减少了生存使用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降低了人力物力资源在处理污染方面的投入。由此可知,发展绿色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实现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1.2与环境共同发展。绿色经济是建立在生态基础上,以知识为导向、社会生态为条件出发的。根据农业生态发展规律,利用新型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是农业生产增长经济数量向增长社会效益转变的重要战略。1.3综合效益高。绿色发展是绿色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将地方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结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绿色农业经济还可以促进综合效益增长型农业建设的全面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和优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2绿色农业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2.1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2.1.1初步形成农业基地规模。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基地从整体上看已经初具规模,有基本的运营模式。2016年底,全国有53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基本上超过1亿立方米,出口额超过25亿美元。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达到1934家,带动农户2146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9.5亿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万元。我国农业基地从整体上看已经初具规模,有基本的运营模式。图一2012-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2.1.2产业化水平提升较快。为促进绿色农业的运行,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过程中逐步完善了管理制度。绿色农业经济在近年来呈现出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加强了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力度,并促进了绿色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形成了产业效益。2.1.3农业效益呈递增现象。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开始形成一些品牌农业,相应的绿色食品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部分知名品牌绿色食品自然而然取得了很大的品牌效益。2016年中国年销售额总达4256亿元,出口总额达22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2.2绿色农业经济中的问题。2.2.1规模小,自主发展能力较弱。绿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明显提升,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少企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产量占总量的比重较低,区域较分散,无法满足消费者市场需求。2.2.2政府投入有限,资金来源不足。尽管政府开始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政府在财政方面对绿色农业经济投入不足;同时,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大部分地区过分依赖政府资金来源,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因此资金来源不足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一大瓶颈。2.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尽管近几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突破,农业产量也有所提升;但是大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使用时间短、年久失修、坏而不修的现象;使得农业基础设施成为制约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部分人对发展农业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经济价值基础上;另一方面,一些省市还存在掠夺式的经济模式,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低。2.2.4绿色农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一方面,一些地方缺乏合理宣传,忽视了市场营销的手段,缺少社会引导机制,使得农村地区缺少市场信息;导致农产品得不到好的销路,产品堆压,农民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另一方面,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所提供的组织能力较低,还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和意义。导致绿色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3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加强绿色农业的群集优势化发展。在绿色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大力落实产业园的建设以及完善,用实际行动推动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各地区自身区域优势,全力拓展绿色农业新的发展方向,全力改善我国当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力度不够、程度不深的现状,在各省份全力推动绿色农业产业园的区域建设,形成群集效应,实现群集化优势发展,相互帮助,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2)各省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积极扩展农业的财政预算,积极参与投入到农业产业中,加大力度支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以政府形象起引导作用,带动社会民众参与,提高社会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重视绿色农业投资的灵活性,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其中,以扩宽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提高绿色农业发展的动力;加大农产品技术开发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农业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应用价值,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3)加强对绿色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全力实现农业市场化。绿色农业的信息化是指绿色农业配套的信息产业建设,想要实现绿色农业信息化配套建设,需要利用绿色农业的发展来带动,进而完成和其他产业的相互链接,进而得到市场对于农产品需求的第一手信息,有利于绿色农产品第一时间销售出去,获得效益。所以,在建立信息化绿色农业体系时,一方面应改变农民的创富思想,展开基层农村教育,大力宣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以提升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重视性和应用意识。树立保护环境意识,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农村普遍存在的掠夺式经济发展观念,引进有助于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实现提高农业产品科技含量的目的,最终全面实现绿色农业的建设。(4)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就必须及时对我国各省市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等进行维修和再建,在农村地区建立完善的水利设施,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建立坚实的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在农业科学技术及技术人才方面加大投入,引进科学力量,提高农业产业效率;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建立合适的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农业产业合作平台,使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合理有效对接。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还需要高要求的定位,建立一个团结、高效的知识武装力量,在农村地区实现绿色农业技术装备和服务,大力推行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发展我国绿色农业经济。(5)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各省市出台合理的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作为规范,严格执行,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宽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4结语

言而总之,我国是农业大国,实现科技兴农才能实现科技兴国。而想要实现科技发展农业,就要求政府必须从基层做起,不仅要对当前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让其有利于绿色农业建设,还要投入引进基础设备以及对农业技术进行培训,让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才能让城乡之间的差距得到真正减小,才能实现城市和农村的统一,才能实现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经济高速度、高质量且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梅.关于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J].全国流通经济,2017(05).

[2]赵素洁.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9(07).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篇3

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无污染、无公害、安全、卫生、营养的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增长。原国家农业部农垦司司长、原绿色食品协会会长刘连馥先生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主持召开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绿色农业”理念。同时,国家回良玉副总理进行了批复,并且拨款3500万进行示范基地建设。对于绿色农业这一概念,国内学者早期观点在于着重强调绿色农业应是一个“大农业”概念,即“绿色农业”应涵盖“农、林、牧、渔、工(加工)”五大方面,是实现这几个方面“综合发展的施行标准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也有学者指出绿色农业的目标是通过“实现生物资源的整体利用”,亦即通过“实现微生物--植物--动物的良性生态循环”,保护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综合利用的水平

和经济效益”,同时指出,鉴于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对粮食产量产生越来越大的要求,绿色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审视并面对”能否利用“有益基因”,“使之有益于人类”这一问题。也有学者从消费者需求、社会福利、农业技术改进与制度变迁的角度,解析绿色农业的发展问题,探讨绿色农业的成因和对策。国内从事实践管理部门的专家指出,绿色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各种类型农业的否定,而是抛弃各类农业的种种弊端,取长补短,内涵丰富的一种新型农业。近年来,理论界和实践界达成了共识,认为绿色农业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绿色农业及与其伴随的绿色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2.绿色农业是受到保护的农业绿色农业既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环保产业,同时也是需要支援,加以保护的弱质产业。3.绿色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4.绿色农业是多元结合的综合性农业。5.绿色农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绿色消费在世界许多国家正蓬勃兴起,保护环境、崇尚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爱护,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在我国、在全球已经呈现出无限的商机.因此,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我国的西部恰恰又具备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西部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优势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充裕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潜在优势。

(一)环境资源

西部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环境资源,那里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有着以山脉和丘陵为主体的地形地貌,并有着按照经度与纬度划分的不同地理气候带,以及由每个山谷形成类型繁多的地理--气候--生物群落组成的生物谷,生产力布局的空间很大。耕地面积虽然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1.6%,但非耕地资源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西部有林地面积约7亿亩,约占全国总量的37%,森林蓄积量6400万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60%。此外,我国草地放牧业几乎全部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拥有全国98%的可利用天然草场和50%的草山草坡。西部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地等土地资源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例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广西大部分地区,有着天然、纯净的水源,宜人的气候,多样化的土壤,形成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生物资源

西部地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物种繁多、分布广泛,经济利用价值高,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最宝贵的基础条件和最丰厚的资本。以西南地区为例,其拥有大面积高山区和草场,常年生长着林木和牧草,无霜期长,是我国发展橡胶、甘蔗、茶叶等南亚热带和热带特有经济作物不可多得的宝贵地区。比如云南省,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度差6000多米,形成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囊括了我国海南岛到黑龙江省的各种气候带,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造就了种类繁多的生物物种,成为举世瞩目的生物资源宝库,也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为复杂和丰富的地区之一。西北的汉中盆地、关中平原、宁夏平原、陕甘黄土高原、青海湟水谷地、河西走廊及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三大盆地边缘绿洲等地,是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地区。

(三)劳动力资源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需要各层次的劳动力,尤其是大量的普通劳动者,西部地区则天然地具备这一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从人口结构来看,西部大多数省份出生率都接近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西部地区劳动力供应将较为充足;从年龄结构来看,中国西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西部地区不但拥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并且拥有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在绝对值上显然低于东部地区价格。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外部环境对于学者的诱惑较少,学术氛围较浓,这有利于培养尖端的绿农业色经济研发人才,加之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步深化和发展,更有利于东部地区以及外资企业投资于西部地区,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三、西部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绿色农业经济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形式,它要求人们要有持续的发展观、市场观、竞争观和创新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政府重视、政策扶持,全力提高绿色农业生产实力;以西部丰富的绿色农业资源为依托,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为途径,坚持科技兴农,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业的科技含量;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化水平。

(一)政府重视、政策扶持,全力提高绿色农业生产实力

绿色农业经济属于政府推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关键环节的统筹。政府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绿色农业推进组织。各个相关部门要通力配合,不断加大绿色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时加强绿色农业环境管理,为绿色农业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制定政府产业政策时,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不同的生物资源、环境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情况,认真研究并制定详细可行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对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区域特色,做到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通过政府补贴、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设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的方式,在发展初期给予从事绿色农业开发的企业和个人以绿色溢价补偿;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也要充分发挥的作用,在技术推广、绿色认证和开拓绿色市场方面给予帮助和辅导,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规划,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发挥各级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加强绿色宣传教育,普及绿色经济知识。切实转变农户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逐步推行绿色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将政府官员特别是县区政府的绩效考核与绿色农业经济效果挂钩。

(二)坚持科技兴农,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绿色农业是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并结合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产业,其发展是成熟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模式向农业的全面推广和示范的一种精英平民化的发展模式。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其重点是引进和培养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保证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因此,要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引进知识产权,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合作研究、开发,鼓励知识产权的西部转移和合作研究、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应形成以大学科技园等为重点的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农技推广人员组织实施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传播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信息,开展试验示范工作。成立绿色农业高新技术服务中心或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发、集成和示范一批绿色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克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保鲜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并围绕产业链进行技术开发与推广,使绿色农业发展始终同最先进的科技,如现代信息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等紧密结合,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化水平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21世纪,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能够在全球的生态安全上做出贡献,使我国的建设更加的美丽,让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格局,就要按照党在会议中所提出的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在保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打开农业发展的格局、保证生态安全的格局。因此,我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就成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和路径。

一、在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下的综合论述

现如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离不开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成了促进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全球的气候都在逐年变暖,要想农业经济的发展得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得到实施,对现有的资源提高循环使用率,我们应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中实现技术、制度等的创新,促进产业转型,通过这些方式尽可能的做到减少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济绿色农业经的发展,它是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连同生态的共同发展,对农业经济的生态系统进行良性的循环,从而达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它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我国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明显比联合国的世界土地人均占有量要低很多,传统的农业经济还存在着耗材高、污染高、农业的资源又在过度的消耗问题。要想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只有采取低碳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才能使我国粮食产量得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才能进一步推动;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乱推乱放造成的水土污染、我国可用的耕地面积又因为解决温饱问题对土地进行的大量严重的破坏而变小,这些都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随着新世纪的发展,粮食供应问题在不断的升华,使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问题上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对于此,要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更好的对我国粮食的安全进行维护,必须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建设我国农业基础的设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产业也出台了很多辅农、惠农及助农的工业化的优惠政策,但是仍旧出现了可用耕地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问题,这都是由于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再加上有些农业经济基础的设施使用年头过长,出现老化现象,这更促使农业资源被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基础相当薄弱,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青壮年集体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造成了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出现明显的缺口,造成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严重的短缺;第二,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当大,但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又很明显,我国人均的可耕种的耕地面积比世界人均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低的太多了;第三,我国虽然全方面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是我国从事农业的文化水平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最明显的就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上普遍不高;最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完善我国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本来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方向上起步就比较晚,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建立和完善,这也使在进行农业经济的服务工作的开展上得不到顺利的进行,其服务水平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对我国农村基础的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在对我国农村的基础的设施建设中,在更换和检修上,实行大力开展对农业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向大规模的普及,同时向农村进行多方位的引流,利用好资源开发新技术,使农民的视野更加开阔,让我国的农业实现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对我国农业的产业经济结构上。为了使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及出现联动的效应,对基层的农业人员进行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灌输、普及,对相应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多多进行技术培训和远程继续教育的学习,争取能够培养出一批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方面的人才专家,从中对于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种植小能手进行发掘。最后一方面则是我国对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不管是工业技术化的发展还是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农业的经济在其技术水平、物质基础、信息、物流服务等对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都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在基层更深入的推广,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就该包含一系列专门的服务,例如,农产品和其衍生品在销售模式上进行拓宽、对于病虫害虫技术性防治的推广、对于现代化农业的耕种方式实现技术化的普及等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粮食食品相对安全上,对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推进,打破原有的农业发展的模式,对新型化农业的经济发展路子进行大量的宣传普及工作,才能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徐代均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龙桥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3]严立冬,刘新勇,孟慧君,罗昆.绿色农业生态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6-377.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篇5

河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2010年我国GDP总量中河南省排名第五位,是我国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河南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人口为9402万,全国排名第三位。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河南省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地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全境内由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河流有400多条,全省气温一般保持在12-16摄氏度之间,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差异较明显。河南省内的复杂地理环境和温度生长条件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的农业主要以小麦、棉花、油料、烟草为主,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油料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牛肉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棉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在我国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河南省占比为35%,半成品与成品的销售占全国的50%。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全面,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提高与人才的培养,在绿色农业的标准与产业化进程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意义

(一)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特点

1、绿色农业的标准化。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审查与监督的过程,绿色农业标准指的是对绿色化生产的系统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标准尺度,利用这种标准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绿色农业较全面和平稳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标准化其中包含: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绿色农业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建的标准。

2、环境保护。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中部地区四大经济区之一,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会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转型。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节奏,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实现更多的绿色化转型。其中在农业的耕种、施肥、采摘、销售、食用、废弃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从绿色农业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3、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河南省要从“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三无”为主题的绿色农业发展特点提高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为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方向。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

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污染排放造成了河南省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业发展的落后技术和传统的耕种方式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河南省必须发展绿色农业才能更好的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低碳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不断增强,随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信号加强,绿色化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对农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通过创造绿色农业产业的转型生产出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健康绿色产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以河南省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最后,我国近年来与国际产品竞争激烈,尤其是与美国、澳洲、法国的农产品竞争,国际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抬高国际市场的“绿色门槛”,对农产品的要求更加偏向于高品位、高质量、无毒、无公害、无污染,这就迫使我国农产品必须面临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河南省做为农业大省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阻碍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难题

1、绿色农业品牌少,规模小,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目前,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低碳经济转型时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较少,规模较小。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截止2010年有27家,占我国总体的1.5%,绿色农业试点单位在河南省内较少,而且由于分散较大,不能系统化运行发展。而且河南省本身政府投资与鼓励建设中对绿色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政府参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相关的绿色农业战略规划,也没有相对应的资本投入,这导致河南省缺乏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因为产业园区相对较少,河南省本身拥有的农机基础优势未能得到集群化的发展。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加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就业压力过大,农村农用资金的使用在复杂环境影响下,大部分被挪用,农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足,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措施不合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大部分农村的农业发展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但是由于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过多,而留守人员大多以老弱群体为主,加上务农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比较效益就相对下降,产量增加质量和收入却为上涨,影响了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对其的投资信心,降低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曾帮助农业发展实现大的突破,在产量上实现了飞跃,农业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较短,现阶段许多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出现了问题,并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的表现主要是:第一,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基础层面尚未得到正确的认识,农民认为发展农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价值,环境保护在务农人员看来并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务农人员也愿意为了追求农业发展而牺牲环境保护。第二,河南省内部发展农业存在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大多数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加工较简单、企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生活负担大。第三,政府地方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过少、企业效益低,企业或个人难以获得除政府以外的投资金额,投资渠道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投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失修和陈旧造成了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第四,河南省水利建设中政府出资额度与速度较缓慢,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省内部分排水河道淤积严重,造成了引水困难,内河河道常年没有捞浅,淤泥沉积,抬高了河床,减少了单位立方米的水流量,大部分农用水泵、水闸、水阀、水桥等设施不能配套建设,导致了灌溉动力不足,维修问题严重。

3、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种植业面积可以达到726.3万平方公里,种植业面积过大造成了农业结构的不稳定,河南省主产粮、棉、油,产量均占到我国总产量的40%-50%,河南省大多数农民的产量虽然上涨,但是收入并没有上涨,而且大多数农民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林业等获得的收入相对较少。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植的大面积粮、棉、油大宗产品在国内过剩,缺乏社会引导和有组织的农产品对接交易展览会,不能够得到准确的市场机会,在出口方面又面临难题,该难题主要是农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达不到国际化标准,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第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都比较小,在地区性还是国家性所发挥的功能还比较弱小,农业发展为目的的组织能力较低,导致了农业主导产品与新阶段的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第三,农民的生产经营缺乏社会化经营的引导,在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方法、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市场方向等方面欠缺引导,在绿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引导,从而实现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解决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的创新对策

1、建立健全绿色农业发展产业园区,实现集群优势发展。河南省在发展与创新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发挥河南省本身具有的农业基础优势,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改变目前河南省内部绿色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河南省应该注重对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和试验园区的建设,将省内的原本具有优势的农业基础力量集中在产业园区或试验园区内,形成集群效应,互相弥补之间的不足与缺陷,相互帮助实现资源的互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政府应该起到主导性的发展作用,政府应该扩大绿色农业的财政预算,积极主持与发展民间资本的投资与参与,提高市场中绿色农业的投融资灵活性,通过市场集结的资本大多数要应用于绿色农业的技术开发领域,要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农业产品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利用绿色化技术的开发提升绿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在建立好以上两种渠道发展绿色农业后,河南省政府还应该提出产业化发展绿色农业,形成从研发、种植、耕作、施肥、采摘、检验、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化的绿色农业系统工程,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扩大了绿色农业的生存空间,实现了绿色农业的经济效应。政府要突出龙头企业的作用,让龙头企业做好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举办更多的绿色农业产品展示展销、信息、项目推介活动。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新经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面对我国社会不断涌现的新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符合未来趋势。为了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效果,我国经济转型应当从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入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的基本方针,需要改进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新经济模式的应用,为改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绿色、生态、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大方向。将原有的粗放型农业经济生产模式转向以绿色、生态、科技、创新等驱动的新模式,优化升级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完成新经济和农业生产之间的融合,发挥我国农业生产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创建现代科技农业和绿色智慧农业,有助于将我国建成现代化农业大国。

1新经济环境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1.1拓宽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

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宽。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新一轮产业革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主要代表,互联网经济在各行业渗透发展。在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和二三产业加深联系并融合发展,拓宽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产品生产占据了农业经济的主要地位,是农业的基础领域。随着新经济兴起,农业经济在新经济提供的便利条件下,完成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先进的农机装备,农业生产和农机装备制造深度融合使得服务业和农业之间有了紧密的联系。新经济环境下,旅游农业、电商农业和机械化农业等新业态开始兴起并良好发展。

1.2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市场格局

科学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市场格局被优化和改善。有了强大的互联网普及发展作为先决条件,农业经济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模式,依靠信息技术向着市场导向型农业经济模式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平台更加多元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了传统农业经济与外界联系较少的问题,并进一步打开了农业经济的消费市场。很多地区探索了“互联网+”农业生产和销售模式,有机融合线上和线下操作,给生鲜农产品提供快速运输渠道,建成农产品生产、信息服务和物流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流通模式。这样的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业经济产业链延伸,并提升了农产品价值。

1.3提升农业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益

依靠新经济的支持,农业经济资源配置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也催生出新模式的农业经济。新模式的农业经济得到普及,逐渐淘汰原有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现在的农业生产过程更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效合一,对于以往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例如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利用等采取了有效的解决方法。绿色生产模式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向之一。为了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消耗,我国应加大绿色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力度,让绿色、科技和创新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及突出问题

2.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我国盛行。受这样的大环境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和障碍,才能走得长远。目前,农业生产体制机制不健全,缺少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1]。

2.2农业生产集群化程度不高

从长期实践经验可知,农业生产集群化程度不高,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想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应当转变目前农业生产集群化程度不高的状态。我国地域广阔,农业经济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包地种地”无法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这种缺乏大规模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大大拓宽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也给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资源优势,培育符合地区特色的支柱型产业,进一步带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

2.3农业经济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程度有待加深

农业经济和信息技术融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农业经济和信息技术脱节,融合程度不高,需要作出改善。很多地区农业发展方式依然是传统模式,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应利用信息技术,培育新兴农业,破除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落后性和封闭性。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业产值,保持地区稳定,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3]。

2.4农业创新人才缺乏

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性人才,缺乏创新性人才是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科技创新能够给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动力。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环节都离不开创新性人才以及农业科研团队的支持。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创新性人才较少,缺乏“新鲜血液”。“土专家”虽然不少,但很难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

3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3.1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应根据各地的气候和土地特点发展农业经济,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结合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有效的管理和发展方法。我国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还有一些地区土地沙漠化,改善土地质量、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是这些地区的首要任务。

3.2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与集群化发展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向于规模化和集群化的产业模式。一是提升农产品产地的组织化程度,拓展新的供应链,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保障农产品质量。相关部门应制定生产标准,建立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发挥农产品品牌效应。二是完善农产品生产供应环节,拓宽销售渠道。以前农产品销售主要在线下,单一的销售方式不利于提升农产品价值。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许多产业借助信息技术找到了更多的发展方式。农产品销售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拓宽市场空间,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三是制定相关策略,完善和健全农业经济的生产和服务体系。利用新经济模式,引导和培养适合本地的龙头企业,执行现代化企业制度,实现生产、供应、销售三者一体化。新经济模式下,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延伸农产品价值链,进一步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3探索智慧农业与信息农业等多元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互联网兴起和信息技术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我国应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经济生产模式,例如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和信息农业等。“互联网+”农业是逐渐兴起的农业生产模式,依靠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持,建立综合性网络平台。平台及时收集农业发展的各项动态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信息服务,使农业生产经营可以得到远程技术支持以及综合信息服务。互联网对农产品品牌推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选择合适的线上销售渠道,例如淘宝直播等。可以通过推广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网络化经营销售,使农产品流通变得容易,使流通渠道多样化,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成本。

3.4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创新,而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应该加强与当地农业高校或农业科研院校的联系,建立合作机制,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生产和科研的有机融合,有利于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应完善培养政策,改进培养模式,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科研人员待遇,解决农业科研人员的生活问题,使专业人员有时间、有精力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结束语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应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生产模式,形成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完善农业经济机制体制,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与集群化发展,加强信息服务和人才培育,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想.关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商讯,2020(18):160-161.

[2]李振华.试论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8):100-101.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保障。得益于经济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新兴科学技术被运用到各个行业中。发展农业经济需要克服很多不同的困难,只有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显得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1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将市场经济、自然规律作为重要的依据,以农业生产力作为对象实施科学管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其获得更多经济利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在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1]。依靠农业经济管理,一方面能够避免更多不良因素阻碍农村经济增长,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性,达到合理分配与利用有关农业资源的效果,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的良好作用,达到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的目的[2]。

2山东省新泰市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2.1农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更加科学。对于山东省新泰市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情况来说,2018年当地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是45.7亿元,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78.14%,2019年提高到53.8亿元,相较于2015年增长约113.52%。第一产业结构变得更加科学,尤其农、林、牧、渔方面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现阶段,山东省新泰市建设了蔬菜基地3万hm2,林果基地2.49万hm2,经济林基地2.43万hm2,桑蚕基地0.45万hm2[3]。2.2农民经济收入日益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山东省新泰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为9678元,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90.34%。2019年当地农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为45.9m2,每百户农村居民的耐用消费品主要包含计算机20台、电视机265台、电话387部、摩托车260台[4]。2.3农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加,经济水平日益提升。2018年山东省新泰市的粮食总产量大约为68.79万t,其中小麦为35.6万t。2019年当地油料总产量为8.8万t,蔬菜总产量为244万t,相较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了大约46.8%和17.8%,并且实现了农业增加值38.6亿元。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山东省新泰市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创新策略

3.1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针对山东省新泰市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应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具体有以下几点。(1)有效落实高效且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扶贫工程。不断促进优质特色种植业的发展,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通过资金补贴、技术支撑等方式,鼓励种植户种植食用菌、茶叶以及蔬菜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作物。(2)积极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帮扶工程项目。通过积极扶持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在重点村落建立种植和养殖基地,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和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依靠企业带动农村发展,有效缓解农村居民的就业压力。(3)注重管理农业科技扶贫工程[5]。定期组织关于粮油、蔬菜、茶叶等核心技术的培训,使当地农民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4)积极落实驻村工作组帮扶工作。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要正确应用单位包村和干部联户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使更多农民能够尽早脱贫致富。3.2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在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要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一是积极落实省级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根据山东省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相关规定,合理利用5000万元的省级农业产业项目建设资金,不断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在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全产业链集群工程、农业科学创新工程,比如可以在翟镇、西张庄、泉沟等地建立相应的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进一步优化肉鸭养殖管理工作,注重对疫病的有效防治,保证熟食加工、羽绒加工处理的合理性。二是有效开展中农联-鲁中枢纽性农旅电商物流园项目[6]。该项目的计划投资资金为20亿元,旨在建立农旅综合体,其中包括农副产品检疫中心、农云数据电商总部、农旅文化美食街以及农业博览馆等。中农联-鲁中枢纽性农旅电商物流园项目的总规模大约为45万m2,建设完成后,预计实体市场的年交易额高于130亿元,线上平台的交易额则可以达到125亿元,综合税收达到8000万元。三是积极落实光伏二期设施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在石莱、禹村、谷里、翟镇等不同的乡镇建设0.18万hm2的农光互补设施蔬菜基地,计划建设不同类型的设施蔬菜大棚大约8000个,同时不断健全相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四是加快花生加工项目建设。在刘杜镇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花生深加工项目,计划总建筑面积约为1.2万m2。与此同时,提供有关花生水洗机、原味生产线、榨油机等相关生产设备共计45台套,配套6000m3的恒温库。此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能够实现年加工烤花生和花生油等花生制品1.3万t,营业收入达9800万元,缴纳税费700万元[7]。3.3做好招商引资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山东省新泰市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有关人员需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计划并完成招商引资3亿元的任务。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要以中农联-鲁中电商物流园、光伏设施农业基地等作为重点。与此同时,积极建设以下项目,如投资4000万元的部级产业乡镇项目、2000万元的全国科技示范乡镇项目、2000万元的国家化肥减量替代项目以及600万元的省级高效蔬菜生产平台项目等。另外,还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应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联合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中心、产学基地的构建工作,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8]。同时,倡导广大农民参与到职业培训工作中,普遍提高农民的实践应用能力,确立培养不同类型农业人才1500人的培训教育目标。加大新型农产品种植技术与思想理念的引入力度,紧密结合粮油高产的情况,科学引入玉米、花生、小麦以及蔬菜等新品种,以提高粮、油、菜的产量,以实现招商引资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3.4加快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速度。为了增强山东省新泰市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效果,应该加快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速度。具体来说,一是积极推广和宣传农业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新型技术,实现产业融合,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提升资源利用率。二是不断增加农业功能,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基地。三是积极开展“樱桃节”等农产品展销活动,打造更多绿色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增加绿色农产品产量。在此过程当中,重点打造山东省新泰市绿色企业品牌,同时建立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齐鲁美丽田园。四是科学运用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增强农产品的加工能力,科学编制农业生产标准,使山东省新泰市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山东省新泰市来说,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势在必行,对提高当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十分有利。

4结束语

系统分析和思考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通过阐述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及作用,分析了山东省新泰市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同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即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做好招商引资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与结果能够为有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借鉴与帮助,增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秀娟,赵新宇,李晓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21):193-194.

[2]邓栋,叶秋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农家参谋,2020(3):49.

[3]毕建卫,李媛媛,赵明珠.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探析[J].经济期刊,2019(5):267-268.

[4]杨慧,张玉英,李逍遥.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2):128-129.

[5]韩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何去何从[J].商,2015(51):197.

[6]王梅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17,20.

[7]房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J].商讯,2020(3):154,156.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篇8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途径

我国农业种植多数地区的农产品种植仍以使用农药、化肥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情况,作为农业大国,无疑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农民所种植农产品的销售。对此,国家应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特点与内涵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以生物的循环再生为基础、展现自然生物的发展规律、使生态环境保持原貌的一种种植技术。绿色农业主要包含2方面:绿色农产品与绿色农业技术,主要是指以绿色农业技术为主,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充分发挥绿色农业技术的节能、环保、绿色作用,以此产出绿色农作物并推广。在绿色农业技术中,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占据重要地位,当前,该技术已经逐步推广,成为新时代下人们健康追求的农业种植方式,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具有以下鲜明特征: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将先进农机设备、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绿色农业概念有效融合;保障了农产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安全;增强了农民收入,实现了乡村振兴,并带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应用中,主要具有以下内涵:其倡导的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善农村种植环境;倡导以人为本,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产品表面的毒素,产出营养合理、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倡导农业一体化管理的实施,以此保障绿色产品的安全、营养、健康、充足,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2]。绿色农业的核心为科学、高效、安全、和谐。因此,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作为绿色农业中的重要技术,其推广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

2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保障我国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其中,农业种植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种植技术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纵观我国农业种植,仍以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为主,为推动农作物的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病虫害减少、农作物快速增长的同时,土壤板结严重、土地污染、水污染、农作物中化肥、农药等的含量超标,危害了自然环境,影响了农产品健康与群众的身体健康[3]。如: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氮素化肥,化肥溶于土地,增大了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使水环境富营养化;农药、化肥的使用,农作物自我调节能力、防御能力等逐渐丧失,致使农产品营养流失,引发农作物质量问题,加之,农药长期在农产品内积累,人们食用农产品,直接影响了食用人的身体健康;化学药物的大量使用,土壤酸化面积不断扩大,可耕种农田逐渐减少,影响农业发展。对此,为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产品的绿色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刻不容缓。

3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中,仍存在诸多弊端,影响了技术的推广。尤其是传统种植理念的长期影响,群众很难快速转变种植观念,加之,对种植户的生产技术培训的缺乏,导致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水平不足;忽视了统一、完善的推广机制的建设;示范基地建设中,资金投入的不足,影响了示范基地的作用发挥等,影响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对771此,笔者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提出几点策略,以期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3.1各级政府应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中,各级政府应看到技术的优势与前景,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各级政府应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针对性建立推广体系,结合当地农作物特色,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当地农产品品牌,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4]。同时,相关部门应提前做好推广准备工作,招聘专业的农技推广人员,将技术人员下放至农村,使技术人员与农民深入接触,提高农民对绿色种植技术的了解,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积极作用。3.2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创建示范基地。农产品种植耗时较长,前期投入较大,若后期无法得到相应收获,则会为农民带来较大损失,因此,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往往遇到较大阻力,新技术推广缓慢,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受阻。对此,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应奉行“眼见为实”的原则,在当地创建示范基地,使群众真正看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效用,促进技术的推广与使用。在示范基地创建中,应充分展现种植技术的优势,提高农户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信任,并为农户提供学习地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对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并且,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上,我国明显落后于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对此,在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改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中的不足。3.3实现农业特色种植,创建品牌效应。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为提高种植技术的推广效果,实现特色种植,创建品牌效用,提高农业经济收益,是种植技术推广的根本。如在甘肃省瓜州,当地以生产蜜瓜闻名,若在此地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足够引人注目的同时,蜜瓜的绿色健康,将进一步扩大瓜州蜜瓜的名声,推动瓜州蜜瓜的销售额,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带动其他地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重视。3.4制定绿色农业扶持政策。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中,对农户经济利益的忽视,是导致技术推广缓慢的根本原因。对此,地方政府在新农业技术推广中,若政府重视农户切身利益,通过补贴、奖励等形式引导农业科学、绿色生产,必然带来不凡效果。同时,政府应颁布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技术等的支持,推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基层的推广与应用,带动基层经济发展。

4总结

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成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政府与群众应真正认识到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弊端,加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创建示范基地;实现农业特色种植,创建农产品品牌;制定绿色农业扶持政策。有效推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与使用,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推动我国农产品的外售与内销,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以及推广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0):47.

[2]王小东.浅谈如何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20):207.

[3]刘剑.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若干研究与推广方式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24):186.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篇9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生态产业重构

我国西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拥有广阔的土地以及丰富的资源,在自然以及错误观点的影响下,其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导致西部地区出现了区域沙漠化、水土流失、生物资源减少等问题的发生。此外,由于西部地区是多民族居住地,其区域内的基础建设相对较为满后,人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尤为严重,从而让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功能已经出现了紊乱的发展态势。因此,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产业重构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西部农业经济发展可以缓解其区域内人民生存需求问题

随着我国各地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西部农业经济发展与之相比呈现整体发展基础相对落后的表现。尤其是对于该区域内一些对自然环境依赖性较强的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由于受到生态自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已经不能够满足人类居住与发展需求。从目前西部地区干旱以及半干旱地区的人口承载量来分析,已经呈现出严重超标的表现。特别是甘肃地区干旱区域面积超载已经超出了其承载量的三倍以上。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西部农经济,才能有效解决其区域内人类生存需求,进一步缓解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从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所开展的农业产业来进行分析,其区域内的农业发展水平依然保持传统的低层次发展形势,只能基本上维持生计问题。加上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西部农业经济发展只能单纯地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其区域内的农产品的成品率只能保持在30%左右。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融资问题非常困难,对于第二及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企业数量与东部地区相比,相差了近一半,对其区域的市场化发展带来了阻碍。以此种种所表现出的问题,导致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无法进行大规模化发展,同时加上其区域农业生产层次偏低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上表现出了非常缓慢的现象。因此,当前大力发展西部农业经济与生态产业重构,是解决其区域民众生存需求的关键。

(二)西部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对其区域内生态环境形成保护

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其更是社会经济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适于人类的居住与生活。但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所开展的工业化发展以为对经济指标增加的追求,对于其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定的破坏,甚至有的区域已经受到了灾难性毁灭。为了我国基础建设工作,西部地区一直以来都为其工作提供重要的原材料以及能源,虽然在此期间已经建设了相应的公路设施,但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土地非常贫瘠,对于其区域内民众的生活没有发生过多改变,依然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过于追求工业发展,对于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忽略,从而导致其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让其区域内的农业产能表现了不乐观的问题。所以,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经济,不仅可以解决地方民众的生存压力,还可以结合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方民族繁衍以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西部地区生态经济退化机制分析

所谓生态经济系统所指的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其经济系统表现出相关的结构性以及功能性。从另一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可以通过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所存在的物流、信息流、能流等方面来进行关联,并让其形成相应的有机整,从而可以让生态系统成为经济系统的基础。生态系统负反馈机制对整个区域内的生产力以资源再生能力形成一定的限制。但经济系统中的正反馈机制,对生态系统要求其提供无限的物质以及能源供应。这两种正、负机制在一定层面上存在着矛盾性,一旦某个区域内的经济系统对其生态系统的要求超出了其极限,势必会对其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功能丧失,表现出了区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现象,最终会让整个区域内的生态经济系统表现出逐步退化的问题。从多个角度来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退化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要原因可以划分为自然以及人为两个方面。其中的自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内营力以及外营力所造成。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人类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让其自然生态恢复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从而造成了西部地区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动植物资源锐减、自然灾害严重的问题。人为因素对其区域的植被生态环境进行改变后,人们不断地进行不合理开垦、耕作等农业生产,加速了其区域的生态经济系统退化。

三、我国西部地区生态重建与恢复的生态经济学建议

(一)以国家为主导健全生态产业重构管理制度

想要实现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产业重构,必须要以国家为主导制定适合于其区域发展的政策。从而才能够从根本上来缓解其区域内生态退化的问题,同时也是为我国社会经济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国家应该加大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产业重构的扶持力度,以发展、税收以及投资等方面为切入点,制定诸多优惠政策。此外,还需要针对性构建适用于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产业重构的管理机制。比如:构建生态治理奖励基金机制,生态产业重构土地使用管理办法等,闭幕式通过与生态立法形成关联,对地方政府以及当在农户等经济主体进行规范化管理。地方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可以更好地激发地方农户重视生态产业重建热情,为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产业重构奠定基础。

(二)构建完善的资金保障制度

西部地区农业经济与生态产业重构工作,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工作。整个重构工作需要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来给予支持,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国家补贴来完成此项工作根本无法实现。因此,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产业重构,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以及多样化的投资机制。当地政府以及主管部门,必须要对其重构工作制定长期有效的工作,并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产业重构所需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当中。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地方商业银行应该为其区域中开展的相关重构项目提供更多的贷款,结合其重构项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延长贷款偿还期限。可以考虑将国外资本引入到西部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产业重构项目中。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其重构项目中。尤其是经济林木建设项目,可以坚持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将荒山使用权有偿出让给企业以及个人开展荒山经济林木建设。通过不断发展绿色产业的形式,加速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产业重构的步伐。

(三)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开展分区建设工作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非常辽阔,但其地区的生态环境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开展农业经济与生态产业重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优势以及自然发展规律,制定合理化、分区化的建设工作机制。对于西部地区生态重构工作而方,可以考虑以植被恢复为核心,通过林木发展、草场建设以及荒漠植被种植等方式来开展生态重构。并要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以及资源优势,开展分区重建工作,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区域来进行划分:

1.黄土高原区域。对于此区域内的生态重构工作,需要以植被恢复为主开展建设工作。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水土保持建设,可以对其区域内的土地结构进行合理化利用,并在其区域内开展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项目。整个重构过程,需要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基础,制定封山育林(草)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地方民众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让其民众能够参与到林山、畜牧山建设当中,有促进其区域内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西北干旱区域。在此区域的农业经济与生态重构工作中,必须要突出节约用水的重点。通过不断地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了缓解其区域内沙漠化的问题,应该在其区域内开展固沙、治沙生态重构工作。通过不断增加沙区林草植被种植来对区域内沙漠化问题进行有效控。

3.青藏高原寒冷区域。在此区域中的建设,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其区域的天然草场资源以及水资源加大对其区域内原始森林的保护力度。从而可以确保其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通过完善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机制的监督下,合理化利用草地生态资源开展畜牧业。

4.西南喀斯特山地区。此地区的农业经济与生态重构重点,主要是以退耕还林为主。不仅要对其区域内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控制,还需要通过结合当地林业与畜牧业特征来开发更多的生物资源。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地民众的生存需求,还可以增加当地民众的经济收益,在完成生态产业重构的同时还可以抑制生态经济系统退化问题。

(四)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1.政府应该加强对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关注,并加大其区域内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挂失力度。通过在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可以形成大规模的绿色农业经济体系,最大化地为我国农业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也能够兼顾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2.以科技兴农为基础,加大绿色农业的科技投入。绿色农业经济效益想要得到提升,需要考虑其发展过程中的成本以及产量问题。通过科技兴农的方式,才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稳步提升。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改变当前西部地区生产水平低下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以及生态产业边际效益的持续增长,促进西部绿色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为西部地区绿色农发展提供信息化管理支持。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但其以第一产业的身份所表现出来的性价相对较低。所以,为了能够让农业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可以选择将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相关技术以及市场经济变化的实时监控,可以让绿色农业产品获得更多的销售渠道。并通过其管理平台,可以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光照度、水分、温湿度等重要因素进行监测,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为绿色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强大支持。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产业重构,必须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重要性。要加大对西部地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优势的分析,并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同时,通过生态产业重构建设工作,为其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最终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夏华林,杨敬宇.特色现代农业是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5);513-518.

[2]蒋得江,王答相.合理安排生态用水是搞好西北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J].水土保持研究,2002,(4):12-14.

[3]彭新宇.云阳县农业生态环境而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0):49-50.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篇10

1.1农业本身生产阶段引进外来农业品种的影响。在农业生产阶段,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品种越来越多。大部分物种都隶属外部引入品种,导致本区域许多动植物被影响与种族结构与数目的平衡被打破,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并且,引进物种的生产使用了转基因科技,有着高产、抗病害的功效,引进物种与它类物种在成长阶段,互相杂交让相异的基因融合,导致大部分生物品种出现危险,甚至有灭种的风险[1]。1.2农业生产阶段所用的化工商品的影响。当代农业已经变更了传统的农业望天收获、依赖环境均衡发展、产出能力弱、没有保证等局面。伴随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使用科学技术,催生了推动农作物成长、提升农作物抵抗病害功能的新式农药与化肥等商品。然而,大批次的运用新式农药、化肥等化工商品,提升亩产量,也让农药、化肥等化工商品在环境中大批留存,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生物绝种,引发生态风险。1.3农业产业结构调节的影响。为了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愿景,达到共同富裕,只依赖农业生产农作物会让农业发展的格局变得极小。所以农业对种植构造、产业链等的调节,组成以农作物为核心的产业链,能够让一部分农业发达的地区先富起来[2]。在该阶段,农业引进了大批经济农作物为种植受体,比如,蔬菜水果、中药材、花朵等,农业增产功效明显。然而在该阶段引进了新的污染源,比如,相异的天敌、新型农化药物、土壤等新的模式,都加速了农业生态的不均衡发展,导致生态被破坏。1.4农业深加工产业、体系化产业影响农业工业化是当代乡村的一大特色,以农业商品为下游资源,在乡村构建深加工公司,完成农业产业链的打造。比如:面粉公司、食用油炼化公司、牲畜公司、牲畜屠杀公司等,农业产业链也开始向当代化靠拢。并且,当代农业对生态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影响更为恶劣[3]。

2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农业人发展的策略

2.1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生态健康、平衡发展、高产能化。怎样让传统农业经济向生态农业经济转化,是我国当代农业建设需要面临的课题。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来说,可以看到从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界对农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缺陷,例如人口基数变大与土地紧缺的冲突、土地污染日渐恶劣并且使用率偏低、农业生产力滞后等,给出了农业经济应关注可持续发展,就是说构建以绿色理念为核心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经济师本世纪农业经济进化的一种态势,是一类农业生产系统与农业经济体系互相融合的循环经济体系,就是说是一类稳态经济。其扬弃了传统模式——过分依靠化学商品、矿物燃料而对资源、生态进行毁灭性打击的发展方法,倡导农业生产应具备可再生性、繁杂性,这也是农业发展模式要和生态体系的繁杂性、生物的多元化维持内在统一。因此,怎样调和农业、生态与资源的关系,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科学发展四生态农业经济进步的前提与基础。在价值观层面,生态农业经济需要耕地的价值健康,人类与生态间的价值健康。所以,在发展方式方面,生态农业经济需要提升农业产能,要和人类、资源、生态等平衡发展,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能够同时获得,进而让整个体系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互换位于低消耗、有效合理的资源循环再使用的可持续的态势。因此,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参考何种经济价值观,也会导致效果的不同。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农业产出过度倡导经济增速,却忽略对资源、环境的维护,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与盐碱地丛生等难题。这样的难题已经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比如,1980年代,对生态农业怎样发展等课题,专家学者从学识与实操两大层面实施了研讨:学识方面,解析证实了农业生态体系与构造、农业生态经济生产观、生态经济的需求观与生态经济价值理念等中心议题,深入探讨其内有的价值是否合乎准则;运用方面的研究是是否能找到一类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设计思路、策略、预案等。目前,以绿色发展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农业进步态势,为当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就是指平衡、低碳、新欢、无风险、清洁、节省、高生产效率的发展模式。具象化地来说,生产模式应洁净环保;资源使用应低碳并确保二次使用、节省高能;产业链应生态平衡、秩序井然、高能高产;商品构造是绿色有机、保质保量,优先考虑生态[4]。2.2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方法论准则——整体共生、体系优化。被当做生态农业经济价值旨归的生态经济价值观倡导农业产出不但要保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进步,并且生产方式、生产观念均要遵守整体、有机、生态经济、生态德行的准则,并需要保证土壤、资源以有机、整体性、生态的伦理关注。因此可以想见,生态经济价值观的方法论准则应整体化与生态化。当中,整体化以生态学为理论源头,倡导人类与生态是有着繁杂特征、多元性并最终趋同的整体,并在此前提下深入谈老一致性与多元性并存的可能。这是由于在生态体系内,物种多元性是保证整个体系均衡的前提和基础;反之,体系的完备性也有助于保证体系的多元性。有鉴于此,在绿色发展观念的引导下,以生态经济价值观为前提的生态农业经济进步应着眼于共生性准则。体系优化性准则为方法论准则。整体共生性准则倡导的是生态、人类与社会间关系的整体性、内在关联度与并存性。其目标是,透过有机单体、物种、生态体系、寿命过程的实体性与其相互间的互为补充、共生共灭对的关系,变更人类对生态的征服与冷漠的心态,进而让人类在与生态共处时不但应遵守自然定律,还可以让自然本身敬畏自然。既应从道德的视角敬畏自然,也不应单从个体的利益或地区经济权益为切入点去维护生态环境。这是由于生态体系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而不单是个体的道德规范。在以生态经济价值为旨归的生态农业产出阶段,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并存并协调发展,以规避因为农业产出给生态带去永久性伤害。体系优化性准则则倡导整体价值的最优化,就是指透过人类、生态与社会三大子版块间的和谐并存的良性循环,让人类与生态的复合生态体系能够长期位于和平的态势,让系统价值优化不再是空谈。

3小结

生态农业是对接传统农业完成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新业态,其倡导生态保护、绿色无害,是生态文明构建的体现。以“绿色发展”观念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应倡导以生态学为主的生态经济价值理念,而生态绿色、均衡循环、高产能化是基础发展模式,整体共生、体系优化等是其发展准则。在具象化的操作中,生态价值取向是对整体共生性准则与体系优化准则的最完美的诠释。生态价值取向对价值的解读也是生态环境特点的,怎样在绿色发展理念下解决生态农业发展难题,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学术界探讨的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标文,郑百龙,曾玉荣,等.以绿色发展新理念推进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福建省生态农业经济区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台湾农业探索,2016,(3):74-77.

[2]刘萍,何耀明.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规划[J].农业经济,2017,(7):32-33.

[3]李国锋.“绿色发展”视域中农业面源污染协同治理初探——基于山东省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2017,(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