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0 16:45:51

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篇1

关键词:绿色金融;经济发展;贡献研究;现状;措施

当前,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环境中,经济发展的政策已经从单一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化成为将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进行均衡发展的重要出发点。这是基于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能源消耗、环境破坏的程度日益增大,使得环境落后问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副作用。基于此背景,我国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共享发展模式,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绿色金融作为新兴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本文以绿色金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在下文展开详细的研究。

1绿色金融发展背景

绿色金融主要是指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金融服务政策和内容,具体来说,其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涵盖范围:一方面是指有关金融部门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体的运行模式和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是指金融部门的发展措施。在绿色金融政策的引导之下,首先,企业要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创收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中,将资金投入资源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的专项工程中,提高对资源的重视,认识到资源保护对企业经济创收的重要促进作用;其次,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还要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化的生活方式。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金融政策制定部门,要做好引导,通过稳定的政策和创新性的工作方法,引导社会的良性投资,避免过度投机问题。绿色金融政策与传统金融政策的显著区别在于,政府的利益和目标不同。绿色金融发展更加强调社会的综合效益,要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行有效平衡。而传统的金融发展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长期目标或短期利益为核心内容,从经济人假设的角度出发,没有更多地顾及社会综合发展效益。

2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助力企业发展,形成良好循环

在企业产业项目发展的过程中,资金是决定其发展能力和发展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下,企业资金的走向可以得到良好的引导。以国家在中小企业融资惠企政策为例,加大资金对那些重视环境保护、有效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倾斜,对当前市场中污染较高、缺乏有效净污设施的企业进行查处,责其整改,并取消其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由于绿色发展企业得到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因此在产业项目发展过程中能力较强,之前污染较高、不具备基本排污设施的工业企业由于资金问题,自身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从而导致在产业市场中资源分配结构实现了重新划分,绿色发展企业进入市场核心竞争队伍中,而污染较高的企业逐渐被淘汰。

2.2促进经济发展稳步增长

绿色金融活动所产生的各类资金和投资,对经济发展来说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不仅会进一步促进当前绿色发展企业的项目进展,同时也会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绿色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新兴项目,如天然气项目、环境监测项目等,构建了新的业态模式,实现了自身发展。无论是现有企业还是新兴企业,得益于绿色金融活动的促进,在经济总量上都实现了进一步提高。此外,绿色金融活动还可通过促进技术发展的方式,间接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相对来说,部分绿色工业项目由于创新程度较高,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风险大、技术复杂等典型问题。得益于绿色金融政策的引导,在政府背书、银行支持的大力作用之下,金融创新活动得以顺利推进。

2.3实现经济发展结构调整

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对绿色经济发展来说,同样也需要借助绿色金融的引导,对现有资源配置进行进一步优化调整,改善当前绿色经济供给侧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质量,从而对经济发展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配置。首先,在政府政策引领方面,当前我国银保监会提出了绿色信贷专业项目。通过定向扶持的方式,对新兴绿色产业进行重点帮扶,以贷款额度提高、利率下降等多种方式给予绿色产业切实的优惠,为其新兴行业和细分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助力,使绿色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日益提升,改善了现有经济结构。其次,在金融发展领域,当前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地实现创新和完善,通过金融工具开发等多样化的手段,对现有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进行进一步的迭代更新。

3当前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

首先,虽然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绿色金融发展的理念时间较短,但当前我国不论是在绿色金融政策,还是在绿色金融产品等多个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第一,在绿色金融政策方面,我国以浙江、广东等五个区域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试点单位,通过率先创新和推行绿色金融发展措施,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进行试点实验。在绿色金融政策的引导下,当前五大试点区域实现了新的助力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第二,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自2017年起,我国就大力提出了与绿色金融相关的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和绿色融资等。截至目前,我国在绿色债券发行方面已经突破了8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度绿色信贷融资就同比增长了16个百分点。在新型绿色金融发展产品的引领之下,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资金、行业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支持,不仅降低了发展和运营风险,更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实力。此外,结合当前绿色金融发展的大环境,我国也加入了碳交易市场,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进入了碳交易所,完成了多笔与碳排放有关的金融项目。其次,与绿色金融发展有关的政府信息机制缺乏严格的标准和规范性的管理。体现在我国对于绿色金融产业的定义方面。主管产业发展项目的发改委和主管绿色金融资金走向的央行,对绿色金融产业的定义存在显著差别。发改委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设备生产项目和科技研发项目统一纳入绿色金融发展产业中,但央行对以上领域的产业并未进行认定,导致绿色发展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从项目审批到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的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企业获得了项目承认,但在后期资金审批的过程中却无法获得资金支持,导致项目无法实质性地开展。除此之外,在金融产品尤其是绿色信贷产品方面,当前行业市场也缺乏对相关项目的信贷审核标准。对绿色信贷工作来说,只有完成前期的项目评级和风险分析,才能在此基础上推进相关的信贷工作,但由于前期标准的缺乏,导致绿色信贷落地实施的有效性难以保证,不仅影响了项目的实际进展,更打击了相关企业投资者。此外,关于绿色金融项目推进和政策实施方面,有关政府部门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存在信息公开性不足、数据准确性无法保证等多方面的问题,导致目前可查询的各类政务公开信息无法进行有效使用,进一步制约了当前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最后,绿色金融产品使用范围广度有待提升。当前金融市场上,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各类金融产品在服务对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绿色信贷金融产品为例,其项目标准严格、造价较高,更多的是适用于大型企业,或者是科技创新项目等。中小企业,甚至家庭用户无法适用,有待于进一步拓展适用广度。金融产品目前的创新性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当前绿色金融产品多表现为融资类或附加类的产品类型,在产品内容创新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挖掘。同时还需要结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政策引领,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类型,进而提高绿色金融活动的影响力。

4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建议措施

4.1优化绿色金融评审标准与制度

对于绿色金融项目,尤其是绿色产业项目,要制定各行业、各领域一致的评审标准。充分征求绿色项目评审和后期政策支持,可能涉及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意见,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通过建立规范性的绿色金融评审标准文件,对绿色金融项目的界定进行规范化处理。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行业内呼吁和成立一批专业性的第三方评级机构,以专业化的方式完成绿色项目认定工作,为后期金融政策扶持和金融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撑。此外,对于当前绿色金融领域新兴的碳交易市场来说,还要以此为主要内容,建立专业化的贸易平台,完善碳交易市场硬件设施相关方面的储备,推动以碳交易市场为代表的各类绿色金融活动实现新的发展。此外,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提到了当前与绿色金融相关的信息公示平台和信息数据库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要规范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对现有绿色金融项目评审和政策扶持情况进行及时公开处理,确保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同时,要加强对各类信息化平台内容的更新与管理,将企业污染处理信息等也纳入数据平台中,丰富数据平台的内容类型,为后期查询和分析工作打好基础。

4.2强化监管,建立严格的约束机制

对于当前市场上存在的假冒伪劣绿色项目、获得绿色金融政策支持的情况进行严格的查处,明确工作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将监督工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强化绿色项目申请审核的规范性与严格性,对项目后期运营情况进行长期跟踪监督与管理。此外,还有必要借助立法的手段,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项目或企业,以及存在弄虚作假、信息伪造问题的相关企业进行严格查处,按照有关规定要求,督促其整改落实。通过严格的监督和后期惩罚机制,净化绿色金融市场的运营,推动绿色金融政策切实发挥惠民惠企作用。

4.3优化绿色金融服务,创新绿色金融发展

一方面,对于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组成内容——绿色金融产品来说,要根据当前我国绿色工业项目运转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问题,从金融产品类型和内容方面做好进一步创新和研发工作,摒弃信贷、债券等单一类型的绿色产品类型,可以借鉴英美国家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活动内容的利用与管理,拓宽绿色金融产品的应用模式和场景,充分借助各类型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为相关企业提供重要帮扶,并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服务质量,借此充分发挥绿色金融项目融资的关键作用,为绿色经济发展项目的后期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5结语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篇2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2]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茶叶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策略

引言

绿色经济是社会发展阶段重要经济发展方向,为保障茶叶经济发展能够实现“绿色化”,必然要不断总结,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保障茶叶经济能够不断向着绿色经济发展,以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1茶业经济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发展价值

首先,所谓绿色经济,是指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共同发展的一类模式。而我国的传统经济发展,大多需要极多的自然资源,并以破坏自然环境作为代价,以求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部分产业和个人存在一定的错误思想,即认为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势必会带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经济发展的代价也使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最终引发了我国经济并没有进行可持续化发展,自然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上破坏。而为了更好保护好我国原有的生态系统,国家提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即充分尊重自然生长规律,在社会相关职能单位的统一调度与分配下,制定相关的企业发展模式,确保其产业发展在不破坏环境与不过分侵占资源的情况下进行,从而有效帮助社会各个环节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将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其次,绿色经济能够最大程度上突出自然环境的价值。在传统经济的价值观念中,认为经济的发展相对较为封闭,即没有外在的干扰和人为的影响下,经济会得到持续性的发展,这样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状况不断下降。绿色经济则高度强调了开放性与协调性,只有充分衡量经济、环境、资源等客观因素后,才能更好地加以运作。绿色经济其首要任务即为做好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工作,任何产业即使其拥有极高的回报和收入,一旦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代价,也不会加以持续的运作和使用。此外,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绿色经济也强调了要将环境损失、资源使用等,纳入考量范畴之中。通常情况下,任何经济产业的发展,都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资源使用和环境破坏,所以,将环境损失纳入成本一环是十分有价值与有必要的。再次,绿色经济推行高度的公平性。

公平性是完成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没有公平性则无法落实绿色经济的有效进行。只有不倾斜资源输出给某个产业,才能推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效持续发展。然而,在传统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资源倾斜,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针对部分区域,呈现出了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缺乏相应的公平性。还有部分产业或企业只注重眼下的发展与进步,过度利用资源以及没有做好环境的保护,导致了其未来发展前景堪忧,无法完成可持续化发展的要求。绿色经济则充分考虑了多个环节和流程,做到最大程度上维护自然环境的使用利率与尽可能地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并做到全局考虑为后续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所以,目前我国大力推广绿色经济,以求获得全局上的发展。最后,绿色经济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帮助社会产业完成优胜劣汰工作。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产业变化是动态的,不顺应社会发展就会被淘汰。而广泛推动绿色经济,也能帮助社会完成产业结构的重构,助力我国社会持续良性发展。在生产领域之中,绿色经济的要求之下,部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为严重、自然资源使用过度的产业将会被淘汰,而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合理运用自然资源的企业则能够被加以保护。这样的方式还能推动社会相关企业自觉尊重国家政策,助力可持续化发展的进行。而在贸易领域,能够有效杜绝以往的肆意自由贸易,能够有效控制污染源的转移现象,真正达到“谁污染、谁治理”的目的。最后,绿色经济的实行也会改变社会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驱动群众选择更为健康的生态产业链,从而自觉形成产业链的调整,整个社会能够齐心协力向更为健康、完善的生态环境发展。

2茶业经济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发模式构建

2.1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

茶叶的生产、制造等工作,都需要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下进行,因此茶叶经济背景下能够更好完成绿色经济的发展与推广。茶叶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重要消费品之一,在社会群众之中拥有极高的植根性。只有高度融合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背景,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真正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有限资源,进行高度的绿色经济产业发展,为我国进行可持续化发展做出表率和引领。

2.2打造茶文化产业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

为了更好完成茶叶经济下的绿色产业创造,相关职能单位的首要任务即为打造其专项的特色品牌。例如,在茶叶原产地根据茶叶的生产周期,设立专门的茶文化旅游节,从而推动更多的社会企业加以注资支持,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往消费。而相关职能单位的重点工作即为创造属于茶文化的“特色”,只有挖掘茶叶经济的专属特征,才能更好突出茶叶经济的特征,使其与其他产业有着高度的辨识度,从而在传承我国传统优秀茶文化的同时,将绿色经济的理念广泛传播。

2.3贯穿于茶文化产业中实现产品的展示

就茶文化产业而言,为了更好迎合绿色经济的实行,应当突出品茶文化、生态文化以及我国独有的农耕文化,所以必须将茶文化产品的展示融入整个流程之中。例如,可定期将茶园、茶叶加工厂进行展示,要求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我国茶叶的生产流程。还可以设立一定的开放性活动,驱动消费者自主参与到茶叶的制造流程之中,体会茶叶的制作不易,并更了解到保护环境、资源高效利用的作用,助力绿色经济的推广。

2.4将茶文化产业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

我国绝大多数的茶叶企业大多是个人经营的家族式企业,尽管其能够提供相对较为优质的产品,但其营销能力、发展能力相对较为有限。因此,相关政府职能单位应当发挥好自身的组织职能,驱动各地具有一定销售经验的中间商,协助相关的茶农组织茶叶文化的活动,推动绿色经济更好落实与推进。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所以,茶叶具有多个产地,在政府的统一调度分配下,不同的区域都会举行茶文化的专项博览会,除了常规的茶叶产品进行交流互动以外,还有包括茶叶有关的书画作品的交流,从而促进茶叶产业的良性循环,从而高度契合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给予我国茶叶产业更多的创新发展契机。同时,博览会的发展也正向推动了我国博览会相关周边产业的联动,形成了一个和谐有序的良性循环。此外,博览会面向的群体并非只有茶叶的长期消费者,通过博览会的举办,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众接纳并吸收茶文化与饮茶习惯,从而更好推动茶叶产业发展,并且带动相关的绿色经济产业共同发展,达到互惠共利的多赢局面。

2.5加强茶文化产业与绿色经济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

绿色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并非将传统经济的产业暂停取缔,也需要相关政府职能人员做好扶持与帮助,使得我国绿色经济产业进入有序的传承之中。政府要组织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衔接工作,从而驱动高校培养专项茶文化绿色经济的人才。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绿色经济产业的研究力度,举办专项针对于茶文化、绿色经济的生态研究院,并设立一定的绿色经济研究基金,用于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针对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进行更好的调研工作。各个高校之间也要做好联合,共同根据自身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展开对绿色经济产业优化调整的研究。通过高校这样的高等学府,联动社会的力量进行更多专项针对于绿色经济的开发与利用。政府在这一阶段要做好重点调研工作,分析绿色经济应当拥有的特征以及出台具体的专项细致准侧,从而驱动广大企业能够用以参考和使用。最后,企业自身为了完成绿色经济的转型任务,也要定期为企业的工作人员举办培训活动,使其充分学习绿色经济的理念与国家相关政策,从而更好完成企业自身的绿色经济转型。结束语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茶叶经济为实现有效发展,必然要重视如何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以此才能实现突破,在给人们提供更加有效的茶文化体验过程,实现其经济收益,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葛美玲,刘拥军.基于产业化视角的地方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04):50.

[2]康海燕,夏淑婷.茶业会展经济对我国茶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04):79-80.

[3]陈群.茶文化与茶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03):402-403.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篇4

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无污染、无公害、安全、卫生、营养的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增长。原国家农业部农垦司司长、原绿色食品协会会长刘连馥先生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主持召开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绿色农业”理念。同时,国家回良玉副总理进行了批复,并且拨款3500万进行示范基地建设。对于绿色农业这一概念,国内学者早期观点在于着重强调绿色农业应是一个“大农业”概念,即“绿色农业”应涵盖“农、林、牧、渔、工(加工)”五大方面,是实现这几个方面“综合发展的施行标准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也有学者指出绿色农业的目标是通过“实现生物资源的整体利用”,亦即通过“实现微生物--植物--动物的良性生态循环”,保护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综合利用的水平

和经济效益”,同时指出,鉴于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对粮食产量产生越来越大的要求,绿色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审视并面对”能否利用“有益基因”,“使之有益于人类”这一问题。也有学者从消费者需求、社会福利、农业技术改进与制度变迁的角度,解析绿色农业的发展问题,探讨绿色农业的成因和对策。国内从事实践管理部门的专家指出,绿色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各种类型农业的否定,而是抛弃各类农业的种种弊端,取长补短,内涵丰富的一种新型农业。近年来,理论界和实践界达成了共识,认为绿色农业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绿色农业及与其伴随的绿色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2.绿色农业是受到保护的农业绿色农业既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环保产业,同时也是需要支援,加以保护的弱质产业。3.绿色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4.绿色农业是多元结合的综合性农业。5.绿色农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绿色消费在世界许多国家正蓬勃兴起,保护环境、崇尚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爱护,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在我国、在全球已经呈现出无限的商机.因此,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我国的西部恰恰又具备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西部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优势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充裕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潜在优势。

(一)环境资源

西部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环境资源,那里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有着以山脉和丘陵为主体的地形地貌,并有着按照经度与纬度划分的不同地理气候带,以及由每个山谷形成类型繁多的地理--气候--生物群落组成的生物谷,生产力布局的空间很大。耕地面积虽然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1.6%,但非耕地资源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西部有林地面积约7亿亩,约占全国总量的37%,森林蓄积量6400万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60%。此外,我国草地放牧业几乎全部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拥有全国98%的可利用天然草场和50%的草山草坡。西部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地等土地资源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例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广西大部分地区,有着天然、纯净的水源,宜人的气候,多样化的土壤,形成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生物资源

西部地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物种繁多、分布广泛,经济利用价值高,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最宝贵的基础条件和最丰厚的资本。以西南地区为例,其拥有大面积高山区和草场,常年生长着林木和牧草,无霜期长,是我国发展橡胶、甘蔗、茶叶等南亚热带和热带特有经济作物不可多得的宝贵地区。比如云南省,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度差6000多米,形成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囊括了我国海南岛到黑龙江省的各种气候带,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造就了种类繁多的生物物种,成为举世瞩目的生物资源宝库,也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为复杂和丰富的地区之一。西北的汉中盆地、关中平原、宁夏平原、陕甘黄土高原、青海湟水谷地、河西走廊及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三大盆地边缘绿洲等地,是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地区。

(三)劳动力资源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需要各层次的劳动力,尤其是大量的普通劳动者,西部地区则天然地具备这一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从人口结构来看,西部大多数省份出生率都接近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西部地区劳动力供应将较为充足;从年龄结构来看,中国西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西部地区不但拥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并且拥有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在绝对值上显然低于东部地区价格。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外部环境对于学者的诱惑较少,学术氛围较浓,这有利于培养尖端的绿农业色经济研发人才,加之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步深化和发展,更有利于东部地区以及外资企业投资于西部地区,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三、西部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绿色农业经济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形式,它要求人们要有持续的发展观、市场观、竞争观和创新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政府重视、政策扶持,全力提高绿色农业生产实力;以西部丰富的绿色农业资源为依托,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为途径,坚持科技兴农,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业的科技含量;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化水平。

(一)政府重视、政策扶持,全力提高绿色农业生产实力

绿色农业经济属于政府推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关键环节的统筹。政府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绿色农业推进组织。各个相关部门要通力配合,不断加大绿色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时加强绿色农业环境管理,为绿色农业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制定政府产业政策时,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不同的生物资源、环境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情况,认真研究并制定详细可行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对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区域特色,做到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通过政府补贴、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设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的方式,在发展初期给予从事绿色农业开发的企业和个人以绿色溢价补偿;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也要充分发挥的作用,在技术推广、绿色认证和开拓绿色市场方面给予帮助和辅导,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规划,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发挥各级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加强绿色宣传教育,普及绿色经济知识。切实转变农户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逐步推行绿色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将政府官员特别是县区政府的绩效考核与绿色农业经济效果挂钩。

(二)坚持科技兴农,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绿色农业是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并结合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产业,其发展是成熟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模式向农业的全面推广和示范的一种精英平民化的发展模式。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其重点是引进和培养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保证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因此,要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引进知识产权,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合作研究、开发,鼓励知识产权的西部转移和合作研究、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应形成以大学科技园等为重点的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农技推广人员组织实施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传播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信息,开展试验示范工作。成立绿色农业高新技术服务中心或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发、集成和示范一批绿色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克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保鲜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并围绕产业链进行技术开发与推广,使绿色农业发展始终同最先进的科技,如现代信息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等紧密结合,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化水平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篇5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收入分配;辩证思考

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所谓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创新发展方式、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协调、发展生态节能的绿色经济,创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经济,并且把所有的发展结果实现共享。在这个理念中,主要是倡导要实现经济发展和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创建一个共享、和谐社会。这就要求在新发展理念的指挥下,要求以经济发展促公平分配、以公平分配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两者的关系不是单一的前者决定后者,或者后者决定前者,需要辩证的看待二者的关系。现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对分配有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式决定收入分配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收入分配的水平。但是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也有能动的反作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方式,收入分配的量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把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比作“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只有蛋糕做的足够大,才能给人均分配更多的蛋糕;也只有把蛋糕分配公平了,才能促使人们去更努力的把蛋糕做大。

二、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现状

(一)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分配的公平没有兼顾。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分配的公平问题历来是重点把控的对象,本来经济的增长使得社会财富积累的越多,应该使得可供分配的数额更大。但是当下却不是,效率和公平并未兼顾到。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势头猛,经济总额也呈高速增长的态势。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收入分配却没有如同理论上应该出现的发展方向发展。我国的收入分配越来越呈现一个不公平的发展趋势,收入差距在各行各业、各阶层中也在不断增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此过程中,人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最直接的表现是,用于衡量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早已经超过了警戒线0.4,并越来越大。(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及其表现。当今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暴露出来的首要问题就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在改革开放前,农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时候的城市虽然没有达到现在的发展水平,但是也已经脱离了“看天吃饭”的窘境;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到现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也在发展。但是总体上,他们还是依靠一年的庄稼收成来过活,而城市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来,城市发展的快,发展的好,农村经济发展慢且粗犷。在这过程中,国家对于城乡政策的不同、城乡居民待遇也不同,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当然同样收入差距大的还表现在东西部地区,抛开东西部地理条件的差异,国家政策在东西部地区的不同同样也导致了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拉大。

三、新发展理念下改进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关系的措施

(一)以创新、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来指导经济的发展。新发展理念下,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不是由于经济的不发达,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的理念错误。在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就需要我们转变发展理念。首先就要树立创新意识,用科技引领未来的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科技,发展集约型的高精尖类型的产业,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其次,要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在绿色经济的要求下,实则是要求发展生态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要秉持节能环保的理念,抛弃先开发后治理的观念,要边开放边治理。需要注意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注意质量,只有兼顾两者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更要注意到开放理念的实践,不仅管理好国内市场,更要把眼光放到国际市场。(二)以共享的理念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当前的收入分配主要有以下两种。侠义的是指个人在家庭和企业单位之间的一个分配;广义的理解是在整个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对国民经济的一个分配。分配的公平不仅仅是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积极作用,更要看到在分配公平下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当下要做的就是,严格按照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并要结合多种其他的分配方式。把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需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的同时,也要使相关分配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在东西部的分配中,西部的收入分配水平和东部地区看齐。不止在初次分配中注重分配的公平,更要在再分配中注重分配公平的实现。仿照日本的分配方式,日本就是在初次分配中就严格对分配的公平进行把关。我们国家需要在有中国特色的分配理念下实现分配的公平。

四、结束语

经济发展中不能只顾发展经济的速度,更要注意发展经济的质量,要在新发展理念下发展经济。收入的分配也不能仅仅集中对一部分人的公平分配,要在共享理念下,实现全民共享。并且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也要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作者:刘圣宇 单位: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

参考文献: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篇6

绿色经济是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绿色活动的统称,涵盖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征,是一种绿色健康的经济形态。碳金融是由碳排放交易引发的,通过设计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等方式,达到限制温室气体减排目的,进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系列金融活动。既包括对碳排放权及相关衍生产品的买卖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也包括发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相关活动。

2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1关于绿色经济。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稀缺,一些和生态环境相关的产业利润逐步降低甚至会有亏损,进而引发失业和社会矛盾加剧等现象。基于此背景下,学者们纷纷倡导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8)提倡,我们要把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两者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不能被割裂。并进一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2010)提出绿色经济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些研究结果成功地引起了公众对绿色经济的关注,很多学者开始探究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的因素。Soytas,Ugur和R.Sari(2007)认为制约绿色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多,为了验证研究结论,他采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方法,并科学地构建了可以衡量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以及绿色经济的指标,得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正相关,而这两者均和绿色经济发展负相关的结论。RaulGou-vea,SulKasicieh和M.J.R.Mon-toya(2013)则提出了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个外部环境因素,分别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各个行业的分布格局、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绿色能源的可持续性等因素。在得出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的因素后,学者便开始寻找解决办法,探索能够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途径。JohnM.Reilly(2012)提出节约自然资源或者开发利用新型低碳环保能源,能够推动绿色经济实现增长,但开发新型能源存在着技术和资金投入的难题。随后,Da-vidCarfi和DanieleSchiliro(2012)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绿色产业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建立竞争合作关系的解决办法。CohenMA和VandenberghMP(2012)提出了使用“碳标签”的方法,以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低碳化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2.2关于碳金融。在碳金融服务方面,BigsbyHugh(2009)认为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碳存量”金融服务,银行通过购买一方企业碳减排量的方式汇集一定碳存量,再根据另一方企业的需求,为之提供碳存量,以实现双方的碳排放需求。MarkusPietikaine(2010)鼓励发展那些能够提供多种碳金融服务的中介公司,一方面对节能减排企业提供减排技术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对碳交易的投资方提供投资建议,引导资金流向碳交易市场。Ermo-lieva(2010)提出我们要找到一种更高效的碳金融服务,他通过比较以“碳排放权交易”方式实现的节能减排量核以“碳税”方式实现的节能减排量,得出碳排放权是一种较为长期高效的碳金融服务模式。在碳排放额的定价方面,Wilfried(2007)认为,碳排放权有一个弊端,就是它的交易价格不稳定,会随着环境气候和能源结构的变化而有较大波动。Paul(2008)提出了一种可以分析碳排放额价格波动的方法,即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和正态高斯分布模型,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研究碳排放额价格波动规律,而且还能为碳排放额的定价提供一定的依据。在发展碳金融衍生品方面,Uhrig(2006)指出,通过使用期权工具,不仅能够帮助碳交易者实现套期保值,而且还可以带来加大收益的可能。Springer(2010)表示,全球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会导致碳价格的波动,为了降低碳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他提出了采用远期气候协议的方法,因为随着气候环境的恶化,各个国家将纷纷采取碳减排举措,未来对碳减排的需求量会很大,远期气候协议就会发挥作用。

3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3.1关于绿色经济的相关研究。季铸(2010)提出为应对经济发展乏力、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应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而绿色经济正是一种高效且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出一套支持绿色经济的政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2012)提出一套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在如何评价绿色经济的发展方面,我国学者也做出了一些努力。蒋志华、李瑞娟(2010)认为将绿色GDP作为衡量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指标的做法并不严谨,因为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准确地关于绿色GDP的定义,概念不统一,学者在使用绿色GDP指标进行核算时,就会出现理解偏差,导致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GDP计算公式及方法。此外,还缺乏评估资源环境成本的技术和方法,致使无法准备估算出成本。虽然他们不认可绿色GDP这个衡量指标,但他们也并没有完善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薛珑(2012)则通过研究济南市的绿色经济现状,基于绿色经济政策的角度,提出了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原则。3.2关于碳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在碳金融市场发展方面,张瑞琴、张辰西(2011)指出我国目前还缺乏一个推动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平台及与之配套的碳交易体系,政府当局需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龚晨(2012)通过和国外的碳金融业务模式作比较,并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金融机构可以引进四种合作模式:第一种是通过与公共事业单位合作为城市公用事业提供碳金融服务;第二种是通过与能源设备提供商合作以帮助其生产或扩建其项目融资;第三种是通过与能源服务公司合作以帮助其顺利开展节能减排项目;第四种是通过与国外碳排放权买家的合作以促成碳减排量交易的完成。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方面,杨姝影,肖翠翠(2010)从我国发展业绩较好的商业银行中选取了前50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他们的绿色贷款策略及组织管理情况、分析他们所提供的绿色贷款金额、评价他们所提供的碳金融服务等方面来评估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实践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开展碳金融服务的水平偏低。李一维(2011)又进一步研究了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实践特点,提出对于已经上市的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比较早,且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成果。对于还没有上市的中型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时间比较晚,还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对于还没有上市的中小银行,普遍还在等待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最佳时机。蒋崴(2013)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为碳金融以及绿色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银行应在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碳金融服务意识,积极参与碳金融相关活动,逐步形成涵盖经营管理、风险控制以及业务创新等活动的一套碳金融管理系统。吴琦、温馨(2017)提出商业银行主要以发展碳信贷、参与碳交易、发展碳中间业务、创新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等四种方式开展碳金融业务。

4文献述评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篇7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绿色能源;理论研究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全新界定

全球变暖问题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其对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人类的未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将节约能源以及环境保护列为了重要的基本国策。自此以后,我国在政策层面出台了许多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制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低碳经济的概念上而言,其核心在于技术的创新,强调对于传统能源的替代,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等,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从概念上看,低碳经济并没有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统一。而且也与当前我国正在执行的绿色经济转型战略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

因此笔者认为,在绿色经济的视野之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应当将其内涵适当的进行拓展,从强调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向着生态环境代价低、经济发展成本低以及能源消耗量低层面延伸。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建立一种能够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技术的革新来改善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内涵也应当在绿色经济的视野之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其一绿色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应当实现社会生产全过程的低碳化,包括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过程。以更完善的理念和系统来降低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碳消耗。其二是要加强低碳技术的投入和创新,传统能源现阶段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社会经济资源仍然在向着传统能源领域倾斜,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传统能源的技术更加成熟,成本更加低廉。但是随着能源的消耗,传统能源的成本只会上升而不会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政府应当以政策鼓励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经济资源向着低碳技术领域倾斜,给予低碳经济发展以良好的环境。

二、低碳经济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方向

虽然现阶段传统能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是能源紧张的问题是任何一个行业或者领域都看的见的重要问题。传统能源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所不得不面临的巨大压力。而传统能源的紧张也在压缩着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我国绿色经济战略转型的时期,低碳经济既是一种缓解经济发展压力的重要尝试,同时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在传统能源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之下,低碳经济技术将会是为了各国经济发展必争的高地,其中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潜力清晰可见。同时周期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在一次次的试炼着各国科学技术的水平,每一次的金融危机过后,更快崛起的都往往是掌握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国家。而在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大力的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同样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方式。作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我国,现阶段正是我国经济实力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性时期。大力发展清洁、绿色、环保的低碳经济技术将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我国科学技术迈向世界顶尖行列的重要起点。

三、绿色经济视野之下,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源

经济的生态革命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完善体系支持,外部环境现在可以说已经完全具备,能源紧张已经迫在眉睫,寻找新能源缓解经济发展压力是各国所面临的迫切的任务。而内在的完善体系很多国家却并没有完全形成。我国在此方面早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辅助。但是随着低碳化理念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亟需一场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这场革命的目标在于推进低碳经济两个根本的转变。其一是基础能源的改变,现阶段传统能源的使用比例仍然很高,这是未来绿色经济视野之下低碳经济发展所必要解决的问题。其二是能源结构的改变,要由高碳型的黑色结构向着无碳型的绿色结构转变。而决定这场革命的内在动力就是低碳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现阶段我国低碳能源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消费端低碳能源的消费还不能够传统能源相比,这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但是任何一场革命的进行都不可能是顺风顺水,在外部大环境的压迫之下,低碳经济消费端的改变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但是在此过程中低碳能源的生产端也要更加注重低碳能源的质量以及相应的配套技术发展。从经济发展的源头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信随着我国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配套技术的完善,我国低碳能源消费端的改变指日可待,并且有着政府的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这场革命将会如期而至。在未来的几年发展之中,我国仍将处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期,也就是能源经济革命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之中,我国应当将能源的节约,以及传统能源使用比例的下降作为目标,同时加强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不断改进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之上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将可持续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低碳、固碳技术的发展列为发展的重点。第二个阶段中要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社会经济体系之中的应用比例,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第三阶段则将是低碳经济生态经济革命完成的阶段,彻底实现以再生能源、清洁煤、先进核能等可持续能源为主的社会经济能源体系。

四、绿色经济视野之下发展低碳经济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系

在绿色经济视野之下,低碳经济包含着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是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根本途径。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不论是生态经济还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对于能源的要求都是低碳化,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而现阶段低碳经济所执行的一切显然最为符合现阶段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所提出的要求。

2.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不能再以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这是全世界的共识。而绿色经济所倡导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内容几乎是完全一致。可以说低碳经济就是绿色经济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在绿色经济视野之下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说就是实现绿色经济的具体性尝试。

3.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目标在于废物排放的降低,现阶段首当其冲的就应当是碳排放。这一点从其本质内涵上而言,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也有着一定的区别,不过从近期的目标上来看,两者目标可以认为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不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其根本的目标都是经济的发展,而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任何经济理念之下都必不可少。而现阶段的主要外部环境是传统能源的紧张,而碳作为传统能源中的主要元素,其标志着能源的最终形式,低碳经济强调的是碳消耗量的减少,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能源的可持续循环,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在现阶段的外部环境以及内在技术水平的条件之下,二者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4.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之间的关系

工业社会可以被认为是碳能源社会,而生态文明社会是无碳社会,而低碳经济模式可以认为是工业社会向着生态文明社会的过渡。经济的发展有着连续性,生态文明社会的建立不可能完全脱离于工业社会,而必然是由工业社会发展而来。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正好实现了两种社会模式之间的完美过渡。另外两型社会所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都需要低碳经济来加以实现,同生态文明社会的建立一样,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过渡。而低碳经济发展的越快,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社会的可能性就越大,两型社会的建立也会很快。

五、结语

绿色经济的视野之下,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先行的重要尝试,既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大力扶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公民低碳化意识的提升。不仅要在低碳经济的能源生产端做好技术的创新和配套技术的完善,同时在消费端也要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的责任性,引导公民低碳化生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杨海燕.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J].现代商业化,2014(9).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篇8

一、武汉市在构建绿色消费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跨世纪战略决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就制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199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6个部门隆重启动了“三绿工程”。在此前后,武汉市提出了建立“山水园林城市”的规划,随后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最近几年又着力推进包括“四城同创”、建立循环经济、推进绿色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重要发展计划。所有这些不仅高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大大推动了武汉城市可持续发展,而且逐步培育了武汉市民良好的环境保护、绿色消费意识,为全面推进我市绿色消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预见武汉市现在进行的“两型社会“改革试点,对于继续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加快绿色消费的进程也必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从总体上说,武汉市包括整个武汉城市圈,不论是绿色消费被公众所了解的程度还是绿色消费的推进,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还是有着较大距离。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绿色消费意识仍然较为淡漠。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新型消费模式。绿色消费从内容上来看,包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以及物资的回收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涵盖的范围扩展到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与其他消费方式相比较,绿色消费是人类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它修正了人类把自然作为自身对立面的误区,突破了以往消费增长导致生态恶化、环境破坏的悖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绿色消费是以消费者有较高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为终极支撑的。不可否认,最近几年我市大部分人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虽然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未达到实现绿色消费的基本要求。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它和自己无关,缺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只希望政府机构解决环境问题,而自身则做着各种不利于环保的非理性行为;加之近些年农村人口的大量迁入,使得我市人口绿色消费观念总体上呈现低落态势,制约着绿色市场的发展。因此转变消费观念,增强绿色、可持续、循环经济的意识,是发展绿色消费的首要任务。

二是不论是生产者、管理者还是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理解均不够完整。多数人认为,提倡绿色消费的目的,只是通过发展食品行业的绿色或清洁生产,带动其他行业的绿色消费,它主要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只考虑绿色标识和产品质量、价格等因素,很少考虑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事实上,绿色消费不仅仅是指消费绿色,也不能仅停留于健康的层面。绿色消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以用国际通行的“5R”原则来概括,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可见“绿色消费”要求人们在物品生产和消费中,既要注意对自身健康是否有益,更要看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它体现了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我们应该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全面把握绿色消费的本质要求,以便更好实现武汉城市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改革目标。

三是绿色消费市场发育处于较低水平。不论是绿色产品的生产、供给还是需求,均处于较低发展状态。突出表现在绿色产品不多,开发难度大、风险高,品牌建设更是严重不足,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企业从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包装方式的采用、运输仓储方式的选用、废弃物的处理,直到产品消费过程都必须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一般要比生产传统产品多支付成本费用。因此绿色产品的成本与售价较高,直接制约了绿色产品的购买。另外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在整个流通体系中的比重过低,在流通中还存在管理上的阻滞,虽有“绿色食品”统一标志和标准,但宣传和执行不力,导致鱼目混珠,市场秩序较乱,影响和阻碍了绿色消费需求的实现。不难预计,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武汉市绿色产品的市场培育和开拓的任务将异常艰巨。

四是推行绿色消费的力度不大。构建绿色消费模式,需要有坚定持续的决心、明确具体的阶段性目标、系统衔接的政策措施和有力的奖惩规制。但是很显然,这些推行绿色消费的制度化、系统化、组织化的东西目前仍然不够充足,整体工作还是属于初期或起步阶段,我们在今后还需要为此继续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推进绿色消费方式需要加快推出多种层次和系统有效的综合性措施

发展绿色消费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涉及社会各层面。因此发展绿色消费不光是政府或者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需要社会全体的共同参与。结合我市改革试点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际需要,重点是要调动全市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构造完整系统的对策措施。当前主要对策是:

(一)大力开展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绿色消费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

构建绿色消费模式,首先要把开展绿色教育转变消费观念、放在首位。要让全社会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是个人权利,也是个人的社会义务,更是一种高度的思想道德境界。要加大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提高全体市民绿色消费意识或素质。要从政府的以身作则开始,在全社会树立起简洁为荣、奢侈为耻;讲求公共卫生为荣、破坏公共卫生为耻;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良好风气,澄清错误的消费观念,提高全市的文明水准。要树立合理利用资源、适度消费的新风尚,提倡不浪费资源,按需而用;提倡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教育全体市民避免过早使用生长周期长的资源;尽量不用或少用稀缺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抛弃炫耀型和猎奇型消费行为。通过提高闲置物回收点的密度,增加和强化民政系统、慈善机构受赠点和健全落实教科书无偿借用制度等措施,尽可能循环利用资源,提高闲置物和废旧物的循环利用率。教育市民在采购、消费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教育市民尽可能不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和一次性用品;在超市等自选商场挑选商品时,应轻拿轻放,尽可能不损坏商品及其包装;在消费过程中尽力消减消费时所产生的负效应,如噪声(高分贝地听音乐、唱卡拉OK等)、不良气体(烧烤食物产生的油烟、放鞭炮产生的硝烟等);在消费过后注重科学处置垃圾等等。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付出持续性的努力,决不能搞一阵风,更不能搞花架子。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重点是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个人,核心是确保教育的经常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关键是宣传教育的组织化。要充分发挥政府、媒体、社区、企业、学校,民间绿色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与功能,确保绿色消费知识普及和综合教育活动落实到位。

(二)采取系统有力措施,突出法律和政策层面重点对策,加快绿色消费发展。

由于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存在和环境的公共资源性质,无论消费者个人或者企业都难以真正做到绿色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发挥法律和政策的引导和规制作用。当前应该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完善和切实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减少和最终消除污染排放,确保绿色产品的生产质量。二是税制改革向绿色产业倾斜。按照以资源税为核心的税制体系改革为方向,逐步通过征收环境税、补贴和反补贴等选择性的激励奖罚机制,促进企业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扩大绿色产品生产。三是加强对绿色产品的检验监督和对绿色食品生产厂家的抽检、监控,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厂家应限期整改或取消资格。同时加大对“仿绿色”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的依法打击力度,消除假冒伪劣产品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绿色产品的侵权,规范绿色市场秩序。四是通过绿色立法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有碍于经济持续发展和持续消费的非绿色消费予以有效的约束。五是在现有的绿色产品认证法规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绿色产品认证和准入市场制度。

由于我国关于绿色消费立法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必须紧随日益繁杂且多变的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有一个常态运行、随时启动的立法机制,以便及时应对新的立法需求,而不至于等问题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才匆忙应付。当然,为了确保绿色立法机制的及时启动,社会相关民间性组织和新闻媒体的监控和督察作用,也应该受到真正的重视。

(三)发挥现代商贸业促导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的先导作用。

实现“清洁生产、绿色流通、适度消费”是构建全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总体指导思想,流通在其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生产决定流通,流通积极反作用于生产并促导生产。由于商品流通业直接服务于最终消费,因此它在促进绿色消费的进程中,更是处于非常关键的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为了发挥现代商贸流通业的绿色先导作用,必须从完善绿色商品供需链出发,积极主动地调整流通经营结构,发展完整的绿色商品流通体系。

一是发挥现代商业促导生产的特有功能,促进绿色生产的发展。商贸业要积极促进生产企业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生产企业不仅要在设计生产过程中考虑有益健康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产品使用后的废弃物销毁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要积极提供国际国内有关绿色产品生产与技术信息,使生产者充分了解国际国内的绿色需求。要大力扶持开发符合国际潮流的绿色产品,不断扩大绿色产品经营比重,运用各种优惠条件,积极引进名优绿色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加大绿色产品品牌的市场培育力度,鼓励开发绿色生产高新技术,不断满足绿色消费需求。

二是要按照“开放先导”发展战略,构建我市绿色内外贸经济运行体系。要根据武汉城市圈发展需要,从政策导向、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上逐步建立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品生产出口体系。要加强进口商品检验与投资审查工作,防止“病从口入”。同时积极有效收集发达国家环保标准与评估等相关信息,扩大引进绿色项目投资。要因应发达国家“绿色壁垒”建立我市绿色外贸发展战略,同时切实加强环保监管力度,加强环保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优化外贸结构,使外经工作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是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目标,对从商品的采购、物流配送、市场销售及废品回收,到流通的组织、交易方式和营销管理等领域全面进行“绿色改造”。

———充分利用商业的窗口作用,以先进的绿色营销理念,引导和培育绿色消费。要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宣传资源价值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弘扬绿色消费的伦理精神。要在尽可能多的营销场合,广泛展示和宣传绿色伦理,鼓励人们多使用绿色产品,多支持绿色营销,不断强化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要不断营造绿色消费时尚,发展绿色消费的各种互动组织,通过专家讲座、消费经验交流、生产技术与品质介绍等,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引导和促进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培育人们的绿色消费倾向,形成有效的绿色需求,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消费者自身受益又受到社会尊敬的社会行为。

———强化绿色产品采购管理,不断扩大绿色产品采购。商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除了高度重视并加快企业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搞好ISO14000的引进采用和认证申请,通过确立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工艺、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还要严格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绿色标志是绿色产品通向市场的通行证,也是商贸业绿色流通的重要依据。对采购的绿色食品必须考察产品或原料产地是否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农作物果蔬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是否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是否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产品包装、贮运是否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等。要按照绿色产品标准,有计划地发展一批稳定的绿色商品加工生产基地。要在绿色标识管理基础上加强绿色商品品牌化管理,定期对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特性及质量进行评估与调整。要高度重视绿色标志的认证申请工作,同时自觉抵制各种不规范的商业性的绿色标志推广活动。要积极参与建设绿色商品诚信体系,抵制假冒伪劣,确保绿色市场的正常秩序。

———进一步发挥我市商贸连锁经营体系的规模化集约化经济优势。要发挥连锁经营统一进货、统一送货优势,不断减少多头进货、重复运输带来的物质损耗和商品库存流转与装卸的资源损耗。要通过合理设计物流线路、合理布局连锁经营网点,促进物流方案的不断优化。要发挥连锁超市的集约化优势,进一步扩大食品集中加工,不断减少分散加工所产生的能源材料消耗和废弃物污染;通过规模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加工成本,满足更多的绿色消费需求。要发挥连锁超市的现代物流优势,通过发展高效物流或绿色物流,减少不合理运输,减少运力损耗、空驶率和废气污染。要发挥连锁物流的供需链优势,积极协助生产部门的包装物品和废旧物品的回收。要发挥连锁经营的品牌优势,协助社会搞好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做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表率。

———要积极开展绿色营销活动,使商贸企业成为我市绿色消费的坚实后盾。广大商贸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取消一次性使用、降解性能差的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大量使用易于回收、可再生、降解、需求量大的塑料材料。要反对过度包装,提倡采用简易包装和周转包装。要开发并提供便于携带和回收、无污染且可以多次使用的购物工具,缓解废物回收压力。在营销过程中,要自觉减少排放噪音、废气、油烟等,创造绿色舒适的消费环境。要继续发展网上交易、邮购和电子商务,不断提高无纸化流通、无纸化经营和无纸化管理比重,减少流通的物质消耗和污染。要注重节约资源,大型卖场要大量采用节能照明设施,增加绿色空调配备,合理调节空调温度,避免顾客产生不适感和造成不必要的电力浪费。

———创新商贸业态和服务方式,增加绿色服务含量。要积极调整业态结构,鼓励服务类流通业态的发展,提高创意设计等服务价值在流通中的物质资源总消耗的比重。要搞好绿色信息服务工作,定期绿色产品与技术知识信息,不断引领绿色消费新潮流。营销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商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积极组织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发展绿色商品的体验营销。通过组织绿色生产基地的实地考察和绿色体验,使消费者获取绿色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完整信息,进一步展示和传播绿色文化价值理念,宣传企业绿色形象,赢得消费者信任,坚定绿色消费信心。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新技术。在销售环节,要有计划开发和推广使用绿色产品检测技术手段,让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真正放心。在物流配送环节,要鼓励和研究各种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完善食品物流的冷链系统,完善各批发交易环节的商品检测及信息跟踪,为发展绿色消费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篇9

关键词:绿色经济;责任;担当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绿色经济”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年在其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来的。作为新兴的社会发展模式的绿色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各国的热烈追捧,不过有关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本文认为:绿色经济是以人类的幸福生活为最终发展目标的经济形态;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生态自身循环的有机结合的现代生态经济;是应对当前世界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金融危机这两个重大挑战的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绿色经济的显著特点在于环境资源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球所能提供的资源量和环境容纳生产废弃物的限度为硬指标,一旦超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自然将会以“悄然层累的方式”集聚能量,最终足以使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重归寂静。这是因为:一是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经济系统只是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长的速度必须与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经济生产从以原材料输入作为开端经过交换,流通到最后产品被消耗产生废弃物为一个流程。但整个流程都少不了要和地球环境资源系统的再生和可吸收进行交换。为此绿色经济发展规模绝对不能超出地球生态环境资源系统的容纳范围。二是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当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和自然环境所能容纳排放废弃物的范围内,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就能相互出促进。反之,如果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超出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程度,必将导致生态困境与危机。这是由于自然自然的再生和人类所批发的废弃物在自然环境中进行降解、吸收和转化的总量及单位时间有效降解转化量都是有一定极限的。

二、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

后金融危机时代,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等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考验这世界经济是否能可持续发展,考验这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又以高频率和破坏力强对人类频频发出警告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等人在《绿色经济蓝图》中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强调通过对资源环境产品和服务进行适当的估价,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出了一项“绿色经济计划”,提出了全球绿色新政的新概念。紧接着,在4月初又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的报告,呼吁各国领导人实行绿色新政,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不仅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措施,即使印度、巴西这些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开展了绿色经济政策研究。美国一改昔日对环境保护所持的消极态度,为了重树自身的外交形象,奥巴马政府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

可见,绿色经济不仅是世界各国摆脱当前金融危机困境的应急对策,而且有望为应对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而在全球发起绿色经济发展的潮流。发明和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中应有之义,为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必然会带来新的产业革命,其规模之大,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所罕见的。

三、发展绿色经济责任担当主体

任何事业的开展主体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而要想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就必须先辨明这些主体各自应发挥什么作用。只有这样,不同类型的主体才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首先,每一位生活在这个地球村的村民是应当的主体。因为我们没一个生活在这个地球村的村民为了生命的延续都要和大自然进行物资交换,譬如最基本的吃喝拉撒。为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应当的绿色经济发展责任的主体。其次就是企业,因为企业可以说是环境破坏,资源消耗的直接者。任何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要消耗资源,产生废弃物。再次就是非政府组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非政府组织在有组织的政府和分散的个人之间起了很好的缓冲带作用。它是个人组织起来的有效方式。最后就是政府。政府的权力是有人民赋予的,为此必须对全体选民的美好生活负责。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绿色信息披露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在2008年中国政府4万亿的经济激励计划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为重点投资领域。今年的两会政协一号提案也是力挺低碳经济。

在实施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通过实施绿色会计,能够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资源利用不合理而造成的诸多问题通过事前、事中控制而降低其限度,更好地增进企业自身的效益,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实施绿色会计可以充分考虑社会生态环境的成本,准确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

一、我国绿色会计发展现状

(一)绿色会计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还比较模糊

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亦称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Accounting),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和实物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全新的应用科学。

(二)研究方法单一

总体看来,目前我国会计界绿色会计的研究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多数研究涉猎的是绿色会计的必要性、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确认等内容,但实证研究仍凤毛麟角。

(三)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由于绿色会计目标定位过高,过于追求理想化的绿色会计模式,以至于绿色会计的核算如会计科目、记账方法、会计报告的设计和使用方法都没有走出套用传统会计的模式。一方面,我国在绿色会计的制度和准则制订上才刚起步,缺少可执行的部级的相关制度的约束力。另一方面,缺乏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体系作为绿色会计实践的支撑。

(四)专业人才储备缺乏

绿色会计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一种新生事物,理论上讲是一个边缘性学科,发展绿色会计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深谙会计理论,又要掌握一定的资源、环保知识。我国目前相当缺乏这样的人才,高校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也相对滞后。现有的会计人员由于知识结构有限,很少有在环境、生物等方面有所研究的,所以就企业目前财会人员的现有的素质来看,难以恰当处理环境问题,以及环境绩效问题。

二、完善绿色会计实施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自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已颁布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法律十余部,行政法规30余部,国家环境标准360多项,地方法规600多项,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20余项。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但是,一方面这些法规本身不完整,实施细则不明确,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对于法规执行起来很不得利。为此,国务院在《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加强环境监理执法队伍的建设,严格环保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法律的效力,才能使法规落到实处。

(二)树立绿色经营理念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经济行为。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只要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带来纯利润,只要这种经济行为的边际利润大于零,企业就会选择这种经济行为,甚至会扩大经济规模。但是企业在新的运营形式下,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成本结构必然发生了变化。在绿色成本核算要求下,企业必须为牺牲和维护环境付出代价。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就必须考虑这部分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对于企业的总成本(包括绿色成本)有一个综合的测算。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管理者才能决定是否扩大生产和生产的规模,以使企业的该种经济行为达到一种最优的环境污染水平。

(三)完善绿色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绿色会计核算发挥重要影响的主要途径。要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的质量,还要尽快大力发展和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及报表。绿色会计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利用资源是否有效、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成本的发生情况、环境损益形成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等。绿色会计报表包括绿色资产负债表、绿色成本报表、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排放表及环境政策报告。由于目前企业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还处于认识和起步阶段,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模式,即在现行会计报表内增加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披露。即单独设置“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项目,分别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及现金流量表项目中,再单独设置“绿色成本”和“绿色效益”项目,列示在利润表中。让报表使用者在了解企业财务业绩的同时,知晓该企业的环境状况。同时,企业还应在会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如企业的绿色会计政策治理措施企业的资源环境管理系统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处理措施企业采用的环境标准及其变化对数据的影响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业对有害的环境影响结果进行保险,以及政府对此补助金的运用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四)加大绿色会计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要广泛开展可持续理论、绿色会计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国家行政部门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以促使政府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促使企业认识环保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觉建立并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

(五)完善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

绿色会计实务操作存在的问题,反映出绿色会计理论的不成熟。绿色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多元化,尤其在计量环节上没能突破,使得当前绿色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如果政府或相关部门能结合当地引导会计理论界在绿色会计方面加大研究,成立绿色会计理论及应用专题课题组,认真研究得出相应成果,将会提高我国企业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进

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更好地结合。一方面,我国绿色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迫切需要积极参与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如能在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加以适当地引导,加强环境、资源、生态经济与会计等多方面理论研究的合作,将会提高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使绿色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