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族教育发展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0 05:19:00

农村民族教育发展管理论文

伴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开放与发展创新的步伐,民族教育也适时进行开放创新,它从观念、思想、体制、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在进行创新,使它更好地去适应21世纪时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农村的民族教育如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三农”培育少数民族实用技术人才,也是我们值得考虑和不断探索实践的一个新课题。

几年来,辽宁阜蒙县哈达户稍乡蒙古族初级中学始终坚持面向“三农”抓质量,服务“三农”创效益,不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又突出抓好民族教育、职业教育,使三种教育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各有侧重,稳中求新;突出特色,整体优化。

国务院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思想,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拓宽教育服务领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我校作为一个农村民族中学,几年来在为上级学校培养选送优秀学生的同时,对于未升入上级学校的占50%左右的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突出职教因素,对于这部分学生进行了职业技术培训和“9+1”实用技术培训,使得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真正培养学生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学会并熟练掌握1~3项适合当地、立足社会的实用技术。

一、从人才培养上看,近几年来培养420名蒙古族初级实用技术人才,80%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致富项目,有的承包荒山、建造果园,有的开服装门点搞服装生意,有的搞蔬菜生产,年收入在8000元~10000元以上。如:我校九五届毕业生梁海宾同学毕业后,利用自己在校学到的农业生产技术,在父母的支持下,承包120亩耕地进行科学种田,搞生态农业模式试验研究,即果树牧草—牧草养殖—粪肥回田—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现已形成规模效益,年创收达8万元以上。2004年在全乡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做了经验介绍。我校九八届服装专业毕业生张红珍同学毕业后,先在市童乐服装厂打工,后来专业学习儿童服装设计,现自己在阜新市开办一家服装厂(主要是搞童装),形成了集服装设计、制作、销售一体的一家民营企业,年纯收入达40万元。现在沈阳又开办一个服装销售门市部,扩大经营规模。也有的同学在家承包荒山,也有的扣大棚搞蔬菜果品生产等。这些毕业生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是农村改革开放、经济振兴中发展生产的新生力量。

阜新民族教育实施“三语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教育”实验研究以来,农村民族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蒙古族学生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又学到了英语、日语、汉语加信息技术教育,通过101网校,宽带网使这些孩子了解到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这无疑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展示才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为我们深刻认识到今后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者不单纯是有毕业证、有体力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与之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必须要转变观念,在体制机制上创新,要在培养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既要为当地培养实用型人才,又要为劳务输出、面向全国培养多才多技的适用型人才。

根据学校特点,扎实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21世纪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创建学农基地,提高劳动者素质。

学校现有学农基地54亩,其中有4栋无支架自动卷帘式大棚,面积1080平方米。棚内主要搞葡萄、草莓以及各种蔬菜反季节生产与销售。30亩生态农业示范区主要有大扁杏、梨、李子,果树空闲地种紫花苜蓿草,养殖场有杜洛克瘦肉型猪、瑞系长白猪、美利奴羊、澳赛羊。农业新品种试验基地20亩,主要繁育大豆、花生、谷子、大葱、黄瓜、种子。大田每年进行试验的品种有3~5个,试验过程中测定产量,收入测算,成功的项目在全乡进行大面积推广。

学校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又把学生带到实验基地,手把手教给学生生产技术。如:果树修剪技术、烤烟生产技术、生猪育肥技术、讲解各种农作物栽培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技术、施肥技术等等,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真正学到3—5项实用技术,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劳动者素质。

以往培养当地初级实用人才只提到如何为本乡培养新型农民,而今天学校培养的初级人才不能是停靠在简单意义上的背、扛、装、缷干苦大力活,而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根据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来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使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因此,在学生升入初中后经过三年的学习,重点学好蒙语、汉语、外语(三语),同时学电脑、学好农业技术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学生既是本乡经济的服务的实用人才,又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近几年,农村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建起了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开通101网校、上宽带网,使农村学生的智力因素、文化基础、社交能力等方面在走出校门之后,社会反映比较好,尤其是近两年我校毕业外出打工在深圳、沈阳、大连等地的人,年收入都已达到3~5万元,有的在外面当上前台经理,年收入达10万元左右。

3、实施全员全程“绿色证书”、“9+1”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全员全程绿色证书培训主要是从初中一年开始进行。初一阶段学习《农业基础知识》,初二阶段学习《农户经营与管理》,初三阶段学习《蔬菜栽培技术》、《畜禽饲养》、《果树修剪技术》。在理论教学进行的同时,把学生带到学农基地实地学习技术,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

农村初中“9+1”培训,主要是对未升入上级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实行“不落地”教育或培训,使其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新型劳动者。近两年,在“9+1”培训过程中,一是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讲授农村实用技术,二是利用电教室观看科教片,三是带领学生到本乡典型毕业生家中去参观学习等,四是让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写调查报告,结合家庭、本村实际,探寻致富经、致富门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从走向社会的实效上看,近几年毕业生80%以上都找到了适应自己发展的项目和社会所需的工作。

一部分学生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全乡八个村每村配备一名科技副村长,都是我校初职教毕业生。如:我校九二届毕业生包建锁毕业后承包村果园,年收入达3万元,他把在学校学到的果树管理技术真正用在实处,还帮助周围百姓搞果树生产。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屯的百姓近几年积极栽植大扁杏、大枣、苹果梨,并带动了这个村的百姓发展果树生产的积极性。我校九四届毕业生包福全毕业后在父母的支持下,承包荒山300亩,栽植了大扁杏、李子、速生杨等树种,在树空种植牧草搞养殖,现荒山价值20万元。我校对近两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50%的未升入上级学校的初中毕业生都有了自己的致富项目,这些学生走向社会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有的成为养殖大户、产粮大户、蔬菜生产大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势必会形成燎原之势,把本地区经济拉动起来,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

面对农村教育改革实际,从办学实践中我们将认识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农村学校不光是为少数升学的学生服务,更重要的一方面还要把精力侧重点放在未升入上级学校回乡务农的初中毕业生身上,培养当地实用技术人才。

为此,我校作为一个农村蒙古族初级中学,几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不断拓宽思路,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加速发展,走出了一条比较适合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新路。主抓的几项工作是:

1、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在全乡教师中优中选优,担任初职教专业课教师。如我校蔬菜专业教师尹其和老师是市级骨干教师,从教近三十年,钻研农业科技理论,在自家30亩地搞庭院经济试验,他在种植、养殖、果树生产等方面是全乡唯一的一位农业技术员,百姓称他为尹专家。他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技术。每周都找些时间深入村屯为农户学生解答一些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校成立的科技服务小分队经常深入农户的田间地头。与此同时,我校每年为当地农户推广优良的大田种子,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

二是抓专业课教师的继续教育。舍得投入,让专业课教师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让教师向科研型、创造型方向发展。“九五”期间、“十五”期间每个专业教师都集中进行了在岗离岗培训。与此同时,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阜新市初职教专业课教师基本功大赛和骨干教师、绿色证书教师培训。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是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关键。

三是牢固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生存理念。教师要始终站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必须要有知识储备,提升本专业业务水平和能力,特别是农村专业课教师要更多的了解市场,了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了解农村经济发展,以便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

2、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及时捕捉市场开设专业。专业设置要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如:98年乡里搞果树、烤烟生产,我校就及时开设果树、烤烟课,从教材、教师到基地都进行计划落实。我校98届毕业生鲁中宝同学家植烟10亩,获纯利1.2万元。他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用于指导自家的烤烟生产,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3、创建学农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校学到一技之长,必须要走出课堂到学农基地实习。在老师指导下动手学,这样才能学到技术。我校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一直做到教师示范,学生动手跟着学,最后教会学生为目的。

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做到了课堂讲理论、基地搞实验、家庭搞应用、社会搞推广。

仅以1996年我校推广的铁谷“8683”谷子为例,九五年我校从阜新市科委引进铁谷“8683”谷子,在校实验基地进行3亩地的试验,亩产达到740斤,籽草比为1:1.5,产量是老品种的1倍多,按当时的市场价谷子是每市斤0.60元,亩收入是440元,谷草100元,合计540元除去投资140元,获纯利近400元,亩收入提高近200元。全乡种的谷子都是学校推广的谷子,全乡农户有3200户,每户种1亩,全乡农户收入就可增加64万元。这个品种的推广过程就是首先从学校的课堂开始的,学生亲眼看到学校基地的谷子长势、产量,回家后及时向父母做宣传,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学生每生必保一亩家庭学农基地,与学校同步搞实验,同在一块地,垅挨垅,我们学生的试验田其产量收入就比农户的高出近一倍。因此,每一个品种在当地农户中推广是有说服力的,其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几年来,累计向全乡推广高产、优质大田良种项目32个,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做出一定的贡献,也可以说,学校的示范基地在当地真正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

三、从取得的经济收入上看,根据我们的调查,毕业生外出打工平均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由于他们在校学会了蒙古语、学会了日语、英语,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原理,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深受欢迎,特别是到内蒙古、大连等地打工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这是三语兼通、会用电脑的初级人才。

为使学生外出打工练就一身本领,学会并熟练掌握一技之长,近两年学校电教室加大投入,从全国各地邮寄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光盘、录像带。在“9+1”培训期间给学生观看,专业老师具体讲解,涉及的范围主要有果树、牧草、畜禽、食用菌、汽车维修与保养、花卉、园林、环保绿色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外出打工前真正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村民族中学引入职教因素,实施初三分流,“9+1”职业技术培训,以及绿色证书培训,举办科技培训班等都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农村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农村初中办学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要根据当地经济和产业特点,确定专业设置,办学层次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等,努力办好适应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