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注音问题探讨

时间:2022-05-08 10:03:03

中学语文教材注音问题探讨

摘要:语文教材在处理字音标注问题时,不仅要关注生僻字,也要注意虽不生僻但有争议的多音字。对于“朱门酒肉臭”的“臭”一类的字,要给出明确的标注;对于一些多音字,尤其是文言文中的多音字,更要谨慎处理,尽量准确标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注音

最近,在一次课堂教学大赛中,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究竟读“chòu”还是读“xiù”,再次引起了争论。这也再次引发我们对语文教材注音问题的关注。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考试和教师备课、讲课的重要参考工具,在拼音标注上要做到标准明确,内容无误,这样才能给使用者提供正确的示范。但是目前有些教材在拼音标注上存在问题,比如,该标注的字音不作标注,从教学需要来看,该标音的不仅包括生僻字,也应包括虽不生僻但有争议的多音字,其次,存在一些拼音标注不准确、不同版本标注不统一的问题。

一、某些有争议的字未明确标注

以“朱门酒肉臭”的“臭”为例。“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两个读音,“chòu”和“xiù”。读“chòu”的第一条义项为“(气味)难闻(跟‘香’相对)”;读“xiù”的第一条义项为“气味”。《王力古汉语字典》认为,“臭”有二音,读“chòu”表示腐臭,读“xiù”表示气味。这两种词典的标注一致,即读“chòu”表示臭味,读“xiù”表示气味。这样看来,“朱门酒肉臭”的“臭”读什么,关键在于它表达什么意义。由于这个字在这句诗里表示“臭味”还是“气味”都说得通,所以这个问题争论多年也没有结果。关于“臭”字读音问题的争论,并不限于教学活动中,在学术研究中,关于此字读音的讨论也很热烈,目前在知网上能检索到的文献就有30余篇。其中主张读“xiù”的如:李秋根《“朱门酒肉臭”之我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9年4期);周惠斌《“朱门酒肉臭”有新解》(《教师博览》,1996年12期);莫道才《“朱门酒肉臭”之“臭”作何解?》(《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2期);周文娟《浅谈“朱门酒肉臭”的“臭”》(《文学界》,2012年11期);甘正气《朱门酒肉“臭”了吗?》(《文史博览》,2015年6期)。主张读“chòu”的如:汪少华《“朱门酒肉臭”的“臭”是香吗》(《文史知识》,1994年5期);余炳毛《“朱门酒肉臭”新解的误区》(《文史知识》,1997年3期);樊维纲《杜诗“朱门酒肉臭”句释义辨说》(《杭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5期);马敬芳《也说“朱门酒肉臭”》(《青海教育》,1997年5期);唐剑锋《“朱门酒肉臭”的“臭”字音义》(《语文学刊》,2014年18期);李继华《从修辞看“朱门酒肉臭”之臭》(《语文学刊》,2013年13期);邵水《“朱门酒肉臭”的“臭”不是香》(《咬文嚼字》,2006年7期);杨春霖(1989);莫砺锋(2017);李运富(2019)等。主张读“xiù”者的主要理由如下:第一,“臭”的本义指气味,包括香和臭等一切气味,所以可以指香气;第二,肉臭可说,酒臭不能说;第三,诗中所写的是寒冬季节,肉是不会发臭的。主张读“chòu”者从“臭”词义的历时演变、词类、对称、表达技巧、用典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针对读“xiù”者的观点和疑问进行了解释和反驳,主要观点有:第一,“臭”的本义虽指气味,可是在杜甫写诗的年代,表示“香”义的“臭”基本消亡了,表示“难闻”义和从此引申出来的“败坏”义的“臭”则正在流行;第二,如果解释为气味或香味,这句诗就没有了动词,与下面的“路有冻死骨”一句便不对称了;第三,从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上说,仅有酒肉的气味或香味以至飘香,对比不够强烈,只有说酒肉都放坏了,才更显贫富之悬殊;第四,关于“酒肉臭”中“酒不能臭”的说法,杨春霖(1989)认为这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偏义复词现象,即双音节词只有一个起作用,另一个虽有若无,“酒肉”指的是肉,酒没有什么作用,李运富(1998,2019)认为“酒肉臭”是“酒败肉臭”的并言省文,即几个相关的信息项本来都应该在语句中出现,而由于协调音节或简便省事等原因只出现一个或部分信息项,“酒肉臭”是《新书》“厨肉臭,尊酒败”的并言省文,这样就不存在“酒”有没有意义,“臭”跟“酒”能不能搭配之类的问题了,我们认为,“并言省文说”比“偏义复词说”更有解释力,因为大都数人认同“朱门酒肉臭”出自《新书》“今君厨肉臭而不可食,尊酒败而不可饮”的观点,“酒”并非“虽有若无”;第五,用典,“朱门酒肉臭”并非对朱门酒肉气味的真实描写,而是用典,初唐人编写的著名类书《艺文类聚》中引了王孙子《新书》的故事:楚庄王攻宋,厨有臭肉,尊有败酒。将军子重谏曰:“今君厨肉臭而不可食,尊酒败而不可饮;而三军之士,皆有饥色。欲以胜敌,不亦难乎?”《艺文类聚》是初唐人所编类书中最著名的一种,对唐诗产生过重大影响,杜甫是一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人,对《艺文类聚》一定烂熟于胸,对楚庄王攻宋的故事也一定十分熟悉。杜甫晚年所作《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也运用了同一典故。从以上讨论来看,读“chòu”理据更充分,更有说服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唐诗中的名句,各级各类的教学中都可能涉及,可是关于“臭”字读音的争议长期存在,如果作为学术讨论,这是正常现象,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教学内容,教材编写者就应根据已有的讨论,认真研判,给出明确的、统一的标注,解决教学中各执一词、标准不一的现象。

二、个别字音标注不准确

标注不准确是指一字多音,在具体篇目中读其中一个音,而对于该读哪一个音的判断不准确。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引用梁元帝《采莲赋》中的一句“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其中“媛”字注音,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2006年11月第2版、2012年5月黑龙江第8次印刷的版本中,标为“yuán”,但在人教版2006年11月第2版、2015年5月黑龙江第12次印刷的版本中标为“yuàn”。媛,《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里标有两个读音,读“yuàn”,意义为“美女”;读“yuán”,见“婵媛”。《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读“yuàn”,意义为美女;读“yuán”,用于“婵媛”中,“婵媛”,叠韵联绵词。也就是说,“媛”只有在联绵词“婵媛”中才读“yuán”,单独使用时读“yuàn”,标为“yuán”并不准确。再如《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中的“跂”字,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2007年3月第2版、2008年6月黑龙江第4次印刷的版本中标为“qǐ”,而在2007年3月第2版、2009年11月黑龙江第5次印刷的版本中标为“qì”。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有“qí”和“qǐ”两个读音,读“qí”的意义为“①多出的脚趾②形容虫子爬行”;读“qǐ”的意义为“抬起脚后跟站着”。《王力古汉语字典》和《汉语大字典》都标了5个读音,分别为qí、qǐ、qì、jī和zhī,其中读“qǐ”有“踮起脚跟”义,读“qì”的意义为“垂足坐”。显然,标为“qì”不符合《劝学》中的意思,标为“qǐ”是准确的。类似的还有《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阙”字,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2000年11月第2版、2000年12月黑龙江第1次印刷的版本中标注为“jué”,2007年3月第2版、2008年6月黑龙江第4次印刷的版本中标注为“quē”。阙,《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有两个读音,“quē”和“què”,读“quē”的意义:①过失,疏失②同“缺”;读“què”的意义:①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借指帝王的住所②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石雕。《汉语大字典》标注了“qu蔓quē”和“jué”三个读音,其中读“quē”的意义有:①损害②亏缺,残破③削减④短少,也作“缺”。读“jué”的意义包括:①通“掘”,挖掘②通“厥”,指示代词,相当于“其”。在“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中,读“jué”显然是不对的,正确的读音应为“quē”。

三、个别字音标注错误

《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中的“趣”,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2006年11月第2版、2015年6月黑龙江第14次印刷的版本中标注为“qǔ”,2006年11月第2版、2019年7月第16次印刷的版本中标注为“qū”。关于“趣”字读音,吴媛媛在2011年就已经讨论过,她通过对《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等8种字典、词典的查阅发现,“趣”字没有“qǔ”音,并指出,读为“qǔ”没有音韵学依据。在《兰亭集序》中该字正确读音应为“qū”。如果能参考这样一些研究成果,教材中就可以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综上所述,教材在处理字音标注问题时,不仅要关注生僻字,也要注意虽不生僻但有争议的多音字,对于“朱门酒肉臭”的“臭”一类的现象,要给出明确的标注;对于一些多音字,尤其是文言文中的多音字,更要谨慎处理,通过查阅字典辞书,多方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尽量准确标注。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6.

[2]李运富.论意域项的赘举、偏举与复举[J].中国语文,1998(2).

[3]李运富.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训解疑难二题[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4]莫砺锋.“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字怎么读[N].中华读书报,2017-06-07.

[5]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

[6]吴媛媛.“趣舍”中“趣”的读音[J].语文建设,2011(1).

[7]杨春霖.“朱门酒肉臭”释义辨正[J].古汉语研究,1989(2).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作者:闫显霄 单位:哈尔滨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