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策略

时间:2022-11-04 09:19:45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策略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社会信息化程度逐渐加深,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洪流到来,国家、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如何能培养出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必然的历史使命。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中重要的一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本身具有民族性的特点,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和培养国民素质的责任;语文学科又是学习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信息化背景下不断创新完善,发挥自身独特的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目标

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目标主要包括识字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口语交际目标和综合性学习目标。由于中学生自身已接近成年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们已逐渐具备抽象思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重点在于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上。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优秀的教学资源会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资源的正确方向;丰富、科学的课外学习资源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双重目标。语文教学资源本身就贴近生活,十分丰富,包括教科书、报刊、电影、网络等,生活中的一切都与语文相关,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只是有待于语努力开发。

二、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具体做法

中学语文课程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并教会学生甄别、利用各种语文资源的方法和意识。针对近年来的中学语文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各方面要求,提出以下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一)信息资源共享,拓展写作阅读。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学生很容易得到与语文课程相关的各种纸质和电子材料,换言之,现代中学生并不缺乏阅读写作来源。但是由于中学生本身认知发展特点和资料来源的繁杂性,他们缺乏的是对自己学业的针对性和适合自己身心发展阶段的教学资源的选择、判断能力,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培养的。在尊重学生主动性和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提供针对性的阅读资源,让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资源中拥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选择,通过自主思考和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形成积极向上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思考、欣赏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素材,使学生可以多角度的、创意性的、批判性地进行阅读。在初中、高中的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中,通过提供优质的、思辨型的阅读素材,培养学生广泛性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提供多方面的热点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文学,热爱生活,充满对语文写作的热情和憧憬。

(二)利用现代手段,激发学习热情。建构主义都提出:“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动建构者,不是消极被动的被灌输者。”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在讲解文化性散文题材类课文时,导入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图片、音乐等,给学生直观性的视觉、听觉等享受,从而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进入语文日常学习中。通过名著类电影、电视剧等调剂中学生繁重学业任务学习中的压力,同时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取向,也十分有效。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为学生创设出更为真实可感的情景,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模拟环境中训练各种基础技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联结家庭社区,增强实践能力。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四种教育参与,即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毫无疑问,学校教育需要其他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需要开发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合作资源,崔进学生的自我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和重视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与家庭的联结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如建立家长教师微信群,将每天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各种课外拓展的文学作品等分享到上面,使家长关注孩子语文学习的情况,同时自身提升文学素养。这也变相的为家长和孩子间提供了共同的沟通交谈话题,运用得当的态度和方法,不仅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间的良性互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社会即学校,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要为生活服务。语文的学习也并不是空中楼阁,阅读的感悟和写作的素材都需要来源于现实,一味地坐在教室中死读书、读死书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更是对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扼杀。因此学校与社区间通过合作交流提供学生实践观察的场所,也是十分必要的提升途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通力合作,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热爱生活和社会的现代公民。

作者:干雪莹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建明,王炎斌.生活教育与教师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陈秀玲,张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