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的应用

时间:2022-01-06 10:17:3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的应用

【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的文化品质,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作用,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包括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势在必行。因此,在当前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的人文思想、精神内涵都根植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换言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展示民族力量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根本。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得到政府、社会的重视,文化自信成为热词,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大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语文课程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应当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教育,对于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应当以一种迎难而上的态度,积极寻求解决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就教材、教学、目标三方面提出几点拙见,希望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获得更好的传承效果。

一、大学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想与文化融入到了我国社会当中,从某一层面来说,这削弱了我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其中难免会存在一些负面思想,大学生不加以思考就进行全盘吸收,就会出现崇洋媚外、崇尚享乐主义的现象,而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矫正学生的思想,并重新唤醒他们的民族情怀,从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体系建设。

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

大学语文自开设以来,作为一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被推广,但随着课程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语文的人文性、民族性、文化性被忽略,高校教学中,更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教学中,以工具性为导向制定教学方案,无异有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校语文课程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部分较少,教材内容决定了课堂的内容,因此,必须加强对语文课程教材的把关,选择有益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在制定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大学语文的课程实施存在课时少、课程安排计划性不足、学生接受度不高等问题,应当加强语文课程实施,借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使语文课程成为一门人文性、文化性、民族性、工具性兼备的课程。现有教学目标过于重视学生使用语文这一语言工具的能力,忽视了语文对学生情操、思想的熏陶作用,应当思考、尝试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转变。

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途径

(一)教材突破

教材包括课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语文教师应当跟上时展,根据当今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中,应当根据实时热点,结合语文课程相关内容,综合课文、图像、视音频等,为学生开展教学,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在为学生选取教材时,应当加强教师的把关作用,注重教材的文化性、民族性、人文性,不仅仅局限于工具性,根据学生个性、水平,选择能够引发学生喜爱的教材。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应当加强自身文学水平的提升,做到以教材为主,发散式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开展教学,更不应该照本宣科,仅仅以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对教材的态度,应当是将其作为参照、标准,严格制定教学方案,而不是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全部内容、唯一工具,教学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而不是教材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当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主,而不是以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为主,教师应当明确这一点,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我,摆脱教材对教学的完全掌控。

(二)教学改变

在教学实施环节,教师应当时刻注意教学内容的致效性,转变教学态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收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教学反馈,并根据反馈转变教学实施方法、方式,以达到更优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本地区的人文底蕴,并在教学中将其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到人文景点参观,激发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程是一门“静”的课程,课堂实验、实践较少,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丰富教学方式,以活泼的教学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如在课堂上增加朗读、话剧表演、模拟思考等,使学生深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有趣、有味。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当调整对传统文化、实践板块的分值,加强比例,使学生重视起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达到增强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目标。同时,在教学中,应当根据社会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方法、目标,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想,对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应该结合写作教学,突出传统汉字魅力。阅读是知识的输入,而写作是知识的输出,在学生学习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后,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对这些文化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值得教师深入探讨的。另外,由于大学语文是基础性课程,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专业,因此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吸收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中华语言的表述技巧,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

(三)目标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语文课程相结合,教学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有力手段,引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体现在具体语文教学中,表现为对文言文、诗、词等内容的教授,教师应当加强自我学习,深刻理解文言类文章,对基本的诗词韵脚、文言文体、古文写作常用句法、句式等有全面、到位的了解,高度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找到文章的闪光点,结合当下热点或实际生活为学生讲解,培养学生的文言学习能力与情感把握能力。教师应当深刻理解到一点,语文课程目标的转变,并不是抛弃语文的工具性,而转向完全的人文性、文化性、民族性,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目标,而是在加强学生基础语言掌握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四、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国从战火中走出,不断发展的强大根基,在社会高速发展中,传统文化对时展的重要作用被忽视,传统文化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的沉寂。但随着社会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得到重视,文化传承、文化自信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重归民众视野。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同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生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针对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应当加强语文课程教材的把关,遴选优秀教材,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以更高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深刻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这一大背景,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张维2018《大学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汉字文化》第22期。

陈家华2019《大学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流行色》第2期。

蒋海英2020《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路径思考》,《课外语文》第6期。

作者:许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