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歌曲的对比分析

时间:2022-05-14 11:32:51

中外艺术歌曲的对比分析

摘要:作曲家运用自身灵感和对幽深诗歌的共鸣精炼出音乐世界,演奏家领悟这一结晶并在演奏过程中表现出艺术性,这是德奥艺术歌曲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演奏家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对诗歌进行深刻理解的必要性使得演奏家在通晓语言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坚定的研究意志和足以通晓异文化的气度。理解用理论难以说明的从日常无意识的思考,哲学,习惯中生出的“文化”和“传统”,这种精神直接关系到演奏表现。中国艺术歌曲是以当时的艺术家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憧憬和尊敬为基础,再和祖国文化正面碰撞后的创作结晶。笔者作为外国人在数年间持续演奏中国艺术歌曲,越发被其魅力所吸引。在此以对于德奥艺术歌曲及受其影响的中国艺术歌曲两者文化侧面的所思所考为起点,论述对艺术歌曲的演奏理解。

关键词:德奥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歌曲解释;文化

一、德奥艺术歌曲和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背景

18世纪中叶欧洲文学界正处于歌德和席勒发起的“SturmundDrang(狂飙突进)”运动。这个运动由古典主义过渡向浪漫主义,是德国启蒙运动高潮阶段,主张“感性优于理性”。自此社会上贵族和宫廷权威逐渐减弱,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向普通市民等新兴阶级过渡,文化上重视易懂的朴素直接的情感表达。与之同时,民谣兴起。赫尔德(JohannGottfriedvonHerder1744-1803)所作《民谣集》,阿尔尼姆(AchimvonArnim1781-1831)同弗朗兹•布伦塔诺(ClemensBrentano1778-1831)合撰的《少年魔法号角》被后世多位作曲家采纳为利德所歌之诗。民谣中的诗意之所以给人以切身感受,是因为其对市民生活朴素易懂的细致情感描写。这也是众多浪漫主义作曲家将民谣作为歌词题材的原因。莫扎特(1756-1791)幼年在欧洲巡演时常常接触当时的先锋音乐,成为了通晓意大利语、法语、德语的国际音乐家。当时被认可为大音乐家的标准是作为歌剧作曲家取得成功。莫扎特一边盯着宫廷地位,一边慢慢在维也纳扎下根,成功上演了《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等数目众多的歌剧。人生末期创作了一流杰作《魔笛》,一首德语应词歌的帕帕基诺咏叹调《einMädchenoderWeibchen(如果有个爱人多好)》是民谣风德奥艺术歌曲的开山曲目之一。另外莫扎特也创作过利德曲目,1785年从歌德作品偶然选出并作曲的《紫罗兰》标志着德奥艺术歌曲的诞生。1据说莫扎特是从作者不详的诗集中选出他留意过的作品。且本诗在当时已被多位音乐家用来作曲,是知名度很高的的诗歌题材。不过相对于其他略显单调的应词歌,莫扎特将本诗展开并增添音乐变化,兼顾戏剧性进行了贯穿式作曲。这种风格称得上对即将来临的浪漫主义时代的预见性作品。由紫罗兰的日常到爱恋,死亡为止的故事结合音乐的展开,这是一首将戏剧冲突凝缩在仅仅65个小节中的杰作。其后的舒伯特成就了德奥艺术歌曲的飞跃性发展,使其确立为一个曲风流派。再后来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理查•斯图拉斯等人将德奥艺术歌曲发扬光大已是众所周知。再论中国艺术歌曲,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们对西方思想文化兼收并蓄。这场改革运动中,中西方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文学领域陆续诞生优秀的诗作。十九世纪初的萧友梅,赵元任,青主等有才干的知识分子,音乐教育家,音乐家们于欧洲苦学后回国并用所学指导后辈。这些音乐家们作品的共同点是和德奥艺术歌曲一样将文学和音乐紧密联系起来,偏爱将钢琴伴奏和声乐一体化。这点也表现在之后的黄自,贺绿汀,刘雪庵等人的作曲中,不难想象这也大大影响了他们欧美留学的研究。20世纪20到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黄金期,作品风格越发细腻缜密,成为此曲风流派的一座高峰。

二、利德中的自然描写

1.水——中国艺术歌曲中的“雨”和德奥艺术歌曲中的“小溪”。水与人类相伴而生。无论是天降之雨还是流过脚边的河川。水动态的自然现象,很容易用来比喻人类生活和时空。同时人类的情感波动与水的情态相符。黄自的《思春曲》中,雨水自前奏静静落下。这初春冷雨给人以随风潜入夜的感觉,雨的伤感流淌在左手旋律中。钢琴师需要十足的想象力才能将这里的“雨”弹好。小雨应当是宁静的背景,让雨更有悄然降下之感。而黄自的《赋登楼》中同样是雨却有不同意趣。听者不一定能从开头处想象到降雨。“问春无语,窗卷西山雨”(询问春天得不到回答,我把帘子卷起来眺望西面的山川)这里晚春暖雾一样的雨是温暖而有情致的。钢琴师左手的三和弦应当要体现这种绵绵之柔。手腕保持柔软,第三拍F-A-D和弦的轻重起伏错落给人以身体微斜的感觉,雾雨的变化随之浮现。(谱例2-1)右手三和弦想要奏出从高处眺望的山峦及自然之广大。左手十分轻快的高音和雨水的温暖音色宛如用三和弦给丘陵画一张素描。钢琴师首先应在前奏中明确两曲中雨水的温度差别。全盘理解并插入诗和歌声,从而表达这两曲开头的惊人反差效果。德奥艺术歌曲中钢琴演奏者的责任首先在于在于用前奏引导听众和声乐奏者,其次与声乐奏者合为一体。另一方面,西方音乐中对于水的表现以“小溪”题材占压倒性多数。小溪的流动=时间流逝和人生变幻等比喻非常的多。代表浪漫主义的词语wandern(流浪)和潺潺小溪一同与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结下了不解之缘。《美丽的磨坊女》的第2曲《Wohin?(去哪儿?)》讲述与小溪共旅的年轻人的心。同曲集的第18曲《TrockeneBlumen(干枯的花朵)》中间部分的音乐描绘了潺潺的小溪和流转的时光,同时也显露出人心的变化。此处钢琴从E小调变为E大调,浮现天堂般的和声感觉。左手以强度p(弱)绘出小溪路径,右手将柔和的和弦音色弥漫在小溪周围,诗和情感的高潮部分“DerMaiistkommen,DerWinteristaus(寒冬已去,五月来到。)”加强了左右和声,以F(强)奏出感人赞美诗之感。再佐以诗歌,干枯的花朵们一瞬间如同少女般因追忆年轻人而复苏,钢琴伴奏营造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演奏空间。(谱例2-2)谱例2-2美丽的磨坊女/第18首TrockeneBlumen“干枯的花朵”再来探究舒伯特的另一首应词歌《水上吟D774》。本曲以三节诗歌为骨干。小船(Kahn)和自己的心(Seele)一同在河面滑行。钢琴以连音将徒在粼粼波光中漂浮的船(心)的欢喜融为一体,两个十六分音符连续行进,偶有cresc.(渐强)和dim.(渐弱)如同波纹荡漾。降A小调以微妙的和弦转为平行调降C大调,“ach,aufderFreudesanftschimmerndenWellen(乘着波平似明镜的河流)”浮现出来。重复时力度处理为p(弱),全部景色如光似影。最后的“TanzetdasAbendrotrundumdenKahn(霞光伴小舟)”中降A小调转为降A大调。舒伯特就这样用大小调的转换和音的力度处理奏出夕照光影、水波、愉悦的心以及心中暗藏的阴影。第二节比较了东西两侧树木的景色,第三节将明日(morgen)、昨日(gestern)、今日(heute)的时间流逝和浪漫主义关键词Flügel(翼)组合起来,如此,时空和水流就连动起来。同时,河面上的Kahn(小舟,時空的比喻)消失在光中,暗示了对死亡的憧憬。舒伯特用光影、大小调、强弱音表现出Seele(精神)的欢乐中潜藏的悲伤。此乃西方思想中以水为背景对“生死”和“阴阳”的表现。2.夜——浪漫气息和黑暗。黎英海的《枫桥夜泊》始于一个空灵的纯5度钢琴单音。进而奏响钢琴低音#C1-#G1,这个音程效果将夜晚的宁静,黑暗,甚至时空都表现出来。仅仅一个单音就将整个会场裹入暗夜之中。实际上这种一音成佛的表达也出现在舒曼的歌曲中。即《声乐套曲Op.39-5》中的“Mondnacht(月夜)”。左手第一音为B1,接着右手奏响c3,横跨超过四个八度的两个音营造出一个气韵游走的空间,这种黑夜的感觉又须微妙细腻。弹完高音c3后即流淌开来的悠长旋律,如同heimlich(神秘地)月光文绣着夜的静谧。(谱例2-3)谱例2-3SchumannLiederkreisOp.39-5Mondnacht接下来的五小节由右手B单音开始的连续音阶为B、#C的跨2度,A、#C的跨3度,缓缓扩大的音程象征着无意间倾洒开来的月光。左手的E-B(H)-E低音线维持了愉悦愉快静夜的感觉。B在德语中标记为H,其音型为EHE。Ehe在德语中意为“夫妇”,诗中的天地交合意味着爱。对于文学敏感的舒曼频频将其融入音乐,这个比喻“夫妇”的音也很符合他的表达方式。整体上用三和弦和七个和弦的增减及cresc.(渐强),dim.(渐弱)编排出静夜月光的浓淡,与诗的(歌的)感情起伏同步化。后半部的Luft(空气)、Flügel(翅膀)、Seele(灵魂)三个词实际上是相同的倾向,象征着自由的精神。与之一体的精神(Seele)点缀着夜的寂静,展翅飞翔(Flügel)归还故乡(Heimat),或说是回到精神家园这种幻想中的思想和情景实际上反映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枫桥夜泊》中表达夜晚黑暗的是贯彻始终的低音#C#G和右手不绝于耳的古筝之声。清楚刻画了亚洲之夜深沉的黑暗和宁静。增加F(强)和p(弱)的阴影来强调“夜半钟声到客船”,对船只游动的远近感和感情高涨的想象也无可指摘。接着夜晚钟声和船只都在后奏中遁入黑暗。此处的伴奏从头到尾是高昂琴声和低沉钟声的对比。运用以高音和通奏低音的钟声来营造音响效果,这种简约却非常东方的夜景描绘方法和诗完全一体化。如果没有十足的对钢琴音色的想象力,是无法表达如此名诗和歌曲中所蕴含的深沉黑暗的。演唱者朗朗的歌声如同诵诗,钢琴不间断地诉说着夜幕的深沉和万籁俱寂。本曲是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的一枚珍品。3.故乡——东西方文化的隐喻。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开端是在1910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指导下,文学家、艺术家、音乐教育家等前往日美欧留学风潮日盛。当时的环境是一旦出国就归国不易,在异乡苦学多年是很常见的。因此有大量以乡愁、怀念祖国和亲人为题材的诗。黄自的《思乡》,仅仅26小节却是用细致的音乐描绘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丰富诗歌情景。新绿的柳叶、清明、布谷鸟,伴着这些词语流畅而安详的音乐响起。又用连续的钢琴8分音符雕饰轻潜的节奏,如同林中布谷鸟啼回响。“更那堪墙外鹃啼,一声声道,不如归去!”之后的钢琴间奏进一步将布谷鸟的叫声清晰化。其后喷涌而出的反复行进和半音阶和弦行进令情感的河流一泻千里。如此表达使听者无论如何都要生出百感交集之痛——“不归不可”。舒曼的《声乐套曲Op.39》第1曲目〈InderFremde〉(在异乡)中思乡和向往死亡的情绪共存。这说明作为人生的最终安息地,故乡常常在思想上延展开来,这和浪漫主义的wandern(漂泊)也有关系。夕阳西下,偶一抬首,晚霞从故乡的方向绵延而来。想来那里已经没有了父母和故人。“achwiebaldkommtdiestilleZeit,daruheichauch”钢琴部分的高音B-#F-B使Bald(很快)和Zeit(时间)悄悄浮现。开端升F小调音阶到#D的出现孕育出紧张感,再用平行调的V度調即E大调朗朗唱诵对死的憧憬StilleZeit(安静的时间)。后续的“daruheichauch”用A大调表达情感的高涨,又以关系调的IV度调b小调将音量减弱几分,歌唱遥远的憧憬。他乡之人的心灵常居于故乡,同时寻求最终栖息地的憧憬之心“Ruhe(安宁)”也意味着死亡,是浪漫主义典型的Metapher(隐喻)。舒曼用细腻的声调和声部音幅的微妙增减以及强弱来调度这种“憧憬”的深浅。

三、音乐与诗的连动

1.和弦和音的增减与情感表现诗中的情感起伏联动音及和弦的增减而缓缓达到高潮的例子很多。这种在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中很常见的表现方法,在中国艺术歌曲中也有踪迹。以每两度逐渐上行的和弦扩幅来呼唤平稳变深的情感是适当的。(谱例3-1)谱例3-1陈田鹤“山中”陈田鹤的《山中》以远处街道的嘈杂声作为背景,主人公在庭前感受夜晚静谧时,飞驰着思君不见君的心绪。身在庭院也可以与思念的山中之人共赏一轮明月,cresc.(渐强)和上升和弦达到了宣泄情绪的效果。庭中和山中都能看到松柏,山中松柏却环绕着更深的静寂,这样一想就越发思念心上之人。这样的心理活动表现是通过“不知今夜山中,是何等光景”伴奏着钢琴徐徐上升的平稳三连音来表现。黄自的《思乡》中也用布谷鸟啼表达了坐立不安的思乡情绪变化。“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的和弦部分增强了诗歌感受、演唱者以及听者的情感。舒曼也常常使用这种表现方法,以名曲《Myrte桃金娘Op.25-1,献词》的中间部分为例。不过此处相反是对情感爆发的欲扬先抑。相对开头馥郁的赞美诗和音乐节奏表现出的汹涌情感,中间的三连和弦是压抑的深情。可以预见其后再现时将演绎出更加昂扬的状态。此处的演奏组无论如何不得疾呼。当演唱令人动容的“DubistdieRuh’,DubistderFrieden,DubistvomHimmelmirbeschieden”时,钢琴惟有深深的敲击,仿佛直至键盘底部,再汲取如同从地面喷涌而上的和弦。演奏组也得一同潜入这种“深度”。同上的例子如《Mzrte桃金娘Op.25-7,莲花》和《Dichterliebe诗人之恋Op.48》第7曲“ichgrollenicht(我不怨你)”。将心底涌出的感情徐徐表现在钢琴的和弦和声乐的旋律中,又与演奏者的感情重叠,时而表现出压抑的感动和愤怒。如此利用和弦的厚度来表现动人诗歌的方法也被中国艺术歌曲继承下来。和弦微妙的色彩感伴随着心理活动变化。2.低音线的效用舒伯特的《AndieMusik致音乐》自始至终贯穿着左手的旋律线。拍子、乐句走向、人声走向基本上都由左手担当。钢琴师首先需要意识到左手单音延绵开来的一段旋律,并需要理解只用左手与演唱者达成的合唱演奏组。再加上右手轻柔的和弦,又自然与左手的旋律和声乐形成演奏组。男中音的旋律以及大提琴音域的演奏效果使得诗歌成为歌曲的助燃剂。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浪漫主义作曲家在钢琴独奏曲常用此方法。典型的浪漫主义时代的作曲技法也会使用对位法在复杂的背景(音乐)中浮现旋律线。如此使更为细腻的演奏组在声部和钢琴间展开,从而演出更为精彩的利德。这种方法在中国艺术歌曲中也很常见。特别是有欧洲留学经验的黄自,在发源地直接接触过德奥艺术歌曲的世界。他的作曲中,主旋律和其他曲调在各声部间呼应联合,十分细致。多声部时直接由钢琴伴奏演绎声部的旋律,同时以左手为主导展开全曲。中间第11小节变化部分以左手8分音符的坚定和弦为基石,右手16分音符将柳叶微摇伴随着异名同音和半音变化的宫移羽换,诗与歌一同浮现。“更妒煞无知双燕”将前面的f小调的的异名同音As和Gis加入E大调,将全曲导向“忆个郎远别已经年,”的高潮。然后用左手弹奏将情感宣泄到刻骨相思的“恨只恨”。到这里,以细腻线状表现出的情感、和弦及带着重音的演唱一起呈现Tutti(齐奏)的激流,这种深浅不一在全曲中格外凸显。左手的后奏伴随着雨声,音乐在余韵中归于平静。另一方面,周易的“春雨”到第14小节为止的右手高音部,如诗的雨的效果是以右手低音线和其他旋律齐奏。“故乡”,“童年的回忆”,“慈母的话语”等词语这里出现,此处也像第二章一样用雨(水)和乡愁等沿用了浪漫主义概念。右手低音仿佛大提琴柔和哀愁的鸣响。(谱例3-2)

四、题材——诗和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西方浪漫主义时代是经历古典主义狂飙突进运动后文学多样化的时代。大量优秀作家的诗作诞生,在此叙述其中有特色的、重要的、被很多作曲家选为题材的作品。歌德(1749-1832)的两大长篇生涯巨著是《Faust浮士德》和《WilhelmMeister威廉•麦斯特》。总述当时欧洲人的文化和伦理观的大作《威廉•麦斯特》上卷《WilhelmMeistersLehrjahre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于1796年发表,作为文化小说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不仅如此,年轻作家们将其视为文化小说的典范,它的叙事诗形式也影响了后世诸多年轻作家。迷娘和弹竖琴老人之歌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乌戈•沃尔夫等音乐家用来作曲。贝多芬和舒伯特等将同一首诗作曲两次以上。诗歌与小说一同使当时的艺术家们生出诸多共鸣。其后席勒向歌德发问“威廉后来到底怎么样了”,以此为契机后编的《WilhelmMeistersWanderjahre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于1829年刊行。2另一方面,长篇戏曲。《浮士德》第一部于1808年,第二部于歌德去世后的1833年发表。主要内容是据说15~16世纪在德国真实存在的“著名炼金术师浮士德博士”的传承。很多作家将本故事作为题材,大量知识分子借此思考当时人类的存在价值,哲学等命题。同时也影响了艺术创作的主题。歌德穷尽一生才完成本作,足见其内容之深远。舒曼被《浮士德》所震撼并考虑将其改编为歌剧,却不得不因其内容的浩瀚伟大而放弃,转而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创作了清唱剧和格丽卿的弥撒形式的杰作。利德名曲有舒伯特《GretchenamSpinnrade纺车旁的格丽卿》,正是节选自《浮士德》原典而创作的。2.民谣和古诗18世纪疾风怒涛运动以民谣形式革新了诗歌的表现方法,民谣的受关注度日益上升。赫尔德的《民谣集》,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等编撰的《少年魔号》影响了大量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市民的切身生活和朴素感情表现,与现实生活的亲近感使这民谣被广泛地用作歌曲创作的题材。特别是马勒歌曲集兼具很高的艺术性,时至今日仍被大量演奏家所研究。钢琴版和管弦乐版的伴奏都是作曲者亲笔。将此歌曲集的艺术歌曲直接编入某一乐章,拥有类似主题的交响曲也被称作“角笛交响曲”。勃拉姆斯一生都在研究和收集民谣,代表作有歌曲集《德国民歌》和《爱之歌Op.52》,《吉普赛之歌Op.103》等。都是以东欧和德国的古老民谣作为题材,歌词大多延承方言。勃拉姆斯的作品在节奏和重音上都有特殊的印记,是个人风格音乐和民族题材的优秀融合。此外,德国莱茵河两岸的流传的妖女“萝蕾拉传说”等题材被大量作家创作成诗歌,有很多音乐家以故事和衍生出的诗歌作为题材进行创作。其中李斯特等作曲过的海涅诗歌非常有名。不仅民谣故事被用作素材,民谣朴素的表现力、人们的生活气息及情感表现方式也被兼收并蓄。代表作是由缪勒作品创作而成的舒伯特连作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乌兰特,肯纳等作品抒情诗作为如此民谣风格表现的基盘,追求朴素的大众心理诉求风格,特别是舒曼早期就开始欣赏肯纳的诗并将其创作为歌曲集。另一方面中国艺术歌曲代表的题材之一是“汉诗”。《诗经》和各个时代的古诗、汉诗是古代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很多作曲家从唐、宋、清的古诗中提取素材。既有《枫桥夜泊》这样整体用钢琴还原诗歌印象的音乐,也有用钢琴伴奏增强诗歌情感的《红豆词》和《大江东去》,其他还有叙事曲风格的《关雎》《声声慢》等音乐,这深刻体现了民族个性和多样性。

五、总结

诗歌语言撩动心弦,馥郁的音乐释放无言情感空间的瞬间正是艺术歌曲的动人之处。仅用共感和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借助音乐的力量来表达。歌曲不过几十小节的短小空间中凝缩的文化深度难以估量,有时一个词语中蕴含的隐喻,暗示都会有深邃的意义。如此切近美的关键正是“文化”。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思想、历史等只是先决条件,我们演奏家需要深度接收和探究这样的思想文化,才能与前代作家和作曲家进行跨时代对话。中国艺术歌曲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吸收西方美学和文化,再融合自国文化而诞生的结晶。如今的中国艺术歌曲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产物。忠诚希冀中国艺术歌曲领域能够源源不断的诞生新作品。

作者:北村香织 单位:浙江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