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苴却石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时间:2022-10-22 03:41:56

民间艺术苴却石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摘要:该文通过对矿产资源中不可再生的珍稀特种资源苴却石及其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结合攀枝花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实现艺术形式与风格发展的同步创新。课题通过分析苴却石艺术品产业以苴却砚发展为主,非砚产品为辅的态势下,强化苴却石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再碰撞。提出在传统家具造型设计中尝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形式及意义,提出“结合多文化、创造新产业”的口号。

关键词:苴却石文化;传承;再设计研究

苴却石文化起源于苴却石,其主产地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大龙潭彝族乡,苴却石因所制之砚,发墨好像油脂、存放墨汁不腐败而闻名于世。攀枝花市对外宣传中,苴却石打造的苴却砚是重中之重。但随着今年来各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仅局限于某个或某类地方性产品的开发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苴却石及其衍生的民族文化,由这种不可再生的珍稀特种矿产资源产生的核心价值还有待挖掘。

1研究目的及现状

攀枝花民间艺术形式多样性来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习俗,由于该地将历史文明与各地展示不同的民族风情融合,形成与现代的工业移民城市相互辉映的风格,共筑出多彩的民间文化。但对于攀枝花市来讲丰富的物产资源与民族文化产业之间一直以来关联度不大。近年来,攀枝花市重点在打造“康养”“钒钛”两张名片,对于早期对攀枝花市旅游产业做出贡献的“明星产业”苴却砚提出的力度大不如前,究其原因很大部分是以苴却石为代表的苴却石文化本就没有发挥出它特有的魅力,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材料使用上。尤其是与攀枝花民族文化产业之间,长期的各自发展,既无更高的艺术价值,也无良好的市场前景。若将本地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苴却石文化进行合理的融合,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成为攀枝花市旅游发展、文化宣传的新途径,使得攀枝花市的形象更容易被大众认可和关注。

2攀枝花苴却石文化调研

苴却是古地名,苴却石艺术品主要是使用苴却石加工的各类艺术品,泛指苴却砚及非砚产品(除苴却砚外)的苴却石摆件、苴却石壁挂、苴却石屏风等。苴却石文化以苴却石艺术品为主的艺术与政治、经济、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文化资源。2.1苴却石概述。苴却石因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而发生曲折则构成花纹,使得石质致密坚实,感观细腻,娇嫩有玉之美感。品质主要颜色为紫黑色、紫褐色,庄重和肃穆的感觉。石材相对偏黑或紫红,丝绢光泽与油脂光泽结合的石材,表达出高贵、典雅。石材硬度适中,加工雕刻较为容易,不易出现凹坑,耐久性好。攀枝花苴却石文化的打造,苴却石因其石材的独有性、雕刻技术的特殊性,而具备地方文化产品的潜质。因此,对打造攀枝花城市文化名片,不断挖掘和发展地方性文化产品,是提升其知名度的重要途径[1]。2.2苴却石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苴却石文化发展中,主动的将其分为苴却砚文化及其非砚产品文化。非砚产品文化明显不如苴却砚产业发展得轰轰烈烈、势头强劲,因其砚类产品的特殊性,其发展形势也受到较多的限制,明显势头不如从前。文化产业宣传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如种类少、模仿重、创作不佳制作规模小、销售渠道混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苴却石艺术品的文化产业发展。2.2.1苴却石文化打造失衡。苴却砚因其材料的独特性和市场的特定性已将传统的实用品转换为收藏品。苴却石的材料大部分用来制作苴却砚,而非砚产品文化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市场前景判断不准确,很多企业主或是制作者认为,攀枝花就应该以苴却砚作为产业的主导发展方向,对于苴却石的可持续发展没有明确的计划。2.2.2地域限制与民族文化的无融合。由于攀枝花介于西昌与楚雄之间,市政府利用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攀枝花城市名片形象的做法[2],与两地已具备相当规模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产业相比,少量的文化元素不能有效地刺激市场。苴却石文化长期发展的格局是以自然形态雕琢苴却砚,或是利用天然石材制作非砚产品。被标以“少数民族”材料的苴却石却与彝族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少之又少。以迤沙拉村为代表的彝族大规模群居形式备受大家关注,该地区俚濮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同时[3],苴却石文化却没有像迤沙拉成为关注的焦点,更没有与其联系形成特有的区域民族文化产品。于是,由于地域限制,民族文化的不融合,使得苴却石文化及其产品逐渐在市场上沦落为毫无特色的文化产业。2.2.3原石利用率效果不佳。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苴却石产品用来制作苴却砚后,可能会根据设计产生各种大小不一,色彩不同的原石废料。对于这种不可再生的矿石资源来说,原石的高利用率是市政府一直完善的工作,不但有各类保护性文件出台,同时对其开采及加工都明确了使用要求。尽管如此,还是有大批加工后的原石当作废料,不再利用。2.3创新思路。在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物产资源中,实现艺术形式与风格发展同步的创新是必要的。攀枝花苴却石文化要“两手抓”:一是继续做好苴却砚产业的开发及宣传,做好“明星产业”;二是以苴却石的非砚产品开发为新的突破口,实现既与民族文化的充分融合,展现地域风情,又有效地利用了不可再生资源,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3苴却石文化在新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

对于攀枝花民间艺术苴却石文化与攀枝花的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民族———彝族文化进行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一个新的再设计尝试及应用尝试。基于苴却石原料,结合彝族文化进行文化元素再提炼,这个新的概念将攀枝花苴却石文化与彝族文化相结合,既有文化的传承,又有材料使用的创新。3.1新领域的再开发———文化融合。目前,苴却石文化和迤沙拉俚濮彝族文化全国仅存在于攀枝花地区。攀枝花苴却石产业作为目前旅游行业的先行军,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攀枝花文化产业传承的优秀继承人。同时,鲜有的迤沙拉俚濮彝族文化在漫长的与汉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一些民族的特色,更需要对其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因此,文化载体的选择与塑造必须体现地域性,通常具有地域性的东西才是最吸引人的东西。3.2再设计的文化传承。为打造攀枝花“阳光花城”的品牌,从重工型城市逐渐转向特色资源城市、特色旅游城市、康养城市等重品牌文化方向上转型。众所周知的苴却砚产品价位高、艺术收藏标准不定,很多消费者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苴却砚产品。而再设计在可持续策略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苴却石文化和彝族文化的特色,既要考虑材料的重复利用,同时兼顾本土文化的传承,使得苴却石艺术品产业从专业艺术鉴赏和收藏走向“雅俗共赏”的使用。3.3再设计的创新应用———文化的融合实现石材的可持续发展。彝族文化家具实现了石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第一次文化融合,实现了石材料与木材料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的第一次材料融合。迤沙拉俚濮彝族文化与苴却石文化之间从没联系在一起考量。不但对民族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同时这种新的结合方式也是前所未有。石材单一的创作模式及攀枝花地方文化,逐渐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开发模式,不但充分发挥了石材本身的特性,展示了彝族文化的特色魅力,同时将石材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提出一个更新的高度。

4结语

利用丰富的攀枝花人文环境及文化资源,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使得苴却石非砚产品具备了地域文化,地方民族风情特色尽显其中,产品内涵也会不同,文化底蕴也逐渐展现。同时,建立了本土化特色品牌,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为攀枝花地区传统民间艺术品设计及开发提供一定帮助,为攀枝花的其他行业也注入活力,并带动旅游业、工业、家具行业等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兵.苴却石产业发展,必须要过市场关[N].攀枝花日报,2014.

[2]何永斌,蒋秀碧,邹吉辉,等.攀枝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27(5):1-8.

[3]离町,筱鹰,杨剑坤.苴却石金沙江边的地质密码[J].人与自然,2013(5):100-109.

[4]王文君.中国彝家第一村———攀枝花迤沙拉民族历史文化研究[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2005.

[5]胡玮.攀枝花苴却石艺术品的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作者:胡玮 单位:攀枝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