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17 03:35:41

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几点思考

摘要:高校艺术教育亟待改革的现象越来越凸显,本文通过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艺术教育理应回归教育之正轨三个方面的思考,试图论证我们要把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上升到“美育教育”的层面,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改革,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公共艺术教育的更好氛围。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改革

提起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特别是高校师范类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更感觉这是整个高等教育中大多数学校里的一个短板。目前的艺术教育实际,很多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和教师的需要。

1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艺术形式与题材的多样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作品的不断创新,这些艺术作品在延用传统理念的同时融入新鲜元素,对艺术一词的概念起到扩充作用。所以终于在20世纪,艺术理论家和哲学家们厌倦了这种没有尽头的修辞游戏,他们站在了更高的立场去看待艺术的本体论问题,并且准备终结这个问题。①莫里斯•魏兹(MorrisWeitz)的观点:“艺术是无法定义的”。莫里斯发表于1956年的文章《美学中理论的作用》中就第一次完备地阐明了他的这种观点。他认为,古典的艺术理论都在从艺术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角度去理解艺术并给予艺术相应的定义,但艺术涉及内容广泛,魅力无穷,类属性不局限于固有内容,所以,在他看来无论是逻辑角度的艺术还是现实中的艺术都缺乏艺术理论。莫里斯的理论认为,真正的艺术理论是具有复杂性、规模性的大网,而非满足一定条件的类属性,在他看来,现代艺术的进步与创新促进了艺术理念的修正与完善,即“如果一种概念的使用条件是可以修正的,那么这种概念就是开放的”。所以,莫里斯认为艺术是一个无法定义的开放概念。②纳尔逊•古德曼(NelsonGoodman)的理论主张不在于关注什么是艺术,而是关注一件人造物何时才被称为艺术。古德曼认为在形式上,艺术与普通人造物没有区别,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艺术是范例”。一件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不是由于它拥有怎样的特殊性质,而是在于它如何拥有这项特殊性质。他考虑到实用主义因素,表示艺术指的是特定时间内展现并发挥了艺术作用,占据了艺术地位的特定物体。下引古德曼1978年的文章《何时是艺术》原文(选自<WaysofWorldMaking>):“一件物体可以在不同时间象征不同事物,并且也可能在别的某个时刻什么也不象征。缺乏活力与生命力或富有功利性的物体也存在发挥艺术作用的可能,同样优秀的艺术品也可能发挥一件毫无生气的或完全功利主义的物体的功能。也许,与其说艺术长久而生命短暂,还不如说两者都转瞬即逝”。古德曼的理论抛开了古典哲学和古典艺术理论形而上的观点,企图用一个简洁概念定义艺术的理论方法,是从实用主义出发,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为艺术本体论注入了新鲜血液。③阿瑟•丹托(ArthurDanto)理论对艺术界概念作出了分析,即艺术界涉及艺术理论环境与艺术史知识两方面内容,换言之,此两方面内容是艺术界的主要组成部分。阿瑟十分注重艺术理论的作用。在他看来,物品理解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与要求,才能更好地判断与理解物品是否属于艺术品,首先一个人要对艺术具有高度的认知,既了解艺术史又对艺术理论相关知识有所认知,主要原因在于物品需要通过艺术理论获取艺术地位成为艺术品。如果事先对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简言之,艺术界)没有理解,观者是不会把物品视为艺术品的。“艺术”是人类语言产生的一个抽象词汇,而理论的意义就是记录我们对这个词的使用,所以,阿瑟重视理论,重视“艺术界”,甚至可以说阿瑟•丹托认为:“艺术即理论”。在“现成品”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阿瑟•丹托通过观察,总结出普通人造物在很多方面与艺术品存在相似之处,可感知差别较少,基于此,阿瑟•丹托认为在艺术界现成品也逐渐成为艺术品。他以“艺术界”———“艺术即理论”的理论主张回应了当代艺术带来的挑战。阿瑟•丹托是最早对当代艺术的挑战做出回应的理论家,其理论影响甚大,是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起点。阿瑟•丹托的理论与海德格的理论交相呼应,开启了艺术理论的新道路。以上三位艺术理论家对现代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了现代艺术理论的三个主要的理论主张,即不下终极定义、具体分析的实用主义、艺术理论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三重境界在笔者看来还是很有意思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所以说,这三位理论家的理论是抛弃了传统的艺术理论,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的第二境。其理论并不是主张古典艺术理论是无用的,而是跳出原来的圈子,再看原来的理论,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贯通原来的古典理论,让艺术理论焕发新生,从而更具指导意义。

2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2.1审美缺失。艺术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与能力的有效渠道,艺术教育得不到重视,长期欠缺,自然对人们审美意识与能力的提升起到阻碍作用,即便在产品设计方面投入充分的精力与资金,其国际地位依旧薄弱,存在生搬硬套国外产品设计的现象,对真正的美好缺乏正确的认知。周海宏教授认为视听味嗅触紧密相连,理应朝着均衡方向发展,古代要求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乐也占据着重要位置,这就说明学习艺术是必然趋势,但当前教育教学对艺术教学存在一定的忽视,特别是基层中小学教育不仅缺乏艺术教师而且音乐、美术课程教学频率较低。在笔者看来,语数外课程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只有加入艺术课程知识的学习,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初中阶段的学生通过长期的钢琴练习,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琴键中认识了诸多音乐家,并能够运用音乐表达情绪,还能在钢琴上创作。经过三十多年的教学,笔者体会:每一个幼儿,都对艺术有着一定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天性如此,若盲目扼杀,将会适得其反,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目前,绝大多数高等学校学生就是在这种“审美缺失”中步入大学的。许许多多实际问题摆在我们面前。2.2导向问题。在部分专家看来,艺术学习逻辑链条指的是以钢琴学习产生音乐兴趣,以音乐魅力感知产生艺术兴趣,以艺术作用感知产生生活激情,以生活美好享受产生幸福感,但现实中,艺术教育逐渐朝向技能化教育的方向发展,而非素质教育,因而存在一些问题。郭声健教授在艺术教育探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总结如下:我国小学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负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才成长,甚至存在因艺术学习遭受心灵伤害的现象,究其缘由就是现阶段开展的艺术教育相对枯燥单一,在教育教学中艺术不再活跃生动,而是十分压抑,影响了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可见,当前的艺术教育存在显著的问题,俗话说,书读透才能真正领会,但艺术教育相较于其他课程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种方式不适用艺术教育。郭声健教授强调,师傅带徒弟,多遍弹奏练习曲目的传统方式枯燥无味,体现出一定的技术性,技术训练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符,不仅无法彰显艺术魅力,而且对学生艺术感受与学习起到阻碍作用;同时还强调,艺术教育之所以脱离素质教育方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观念误区,即很多人认为艺术教育是艺考、考级的替换,是加分的工具,这种观念认知虽然促进了目标实现,但对学习动力起到了打击作用,这就说明艺术学习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释放天性,充分感受到艺术学习乐趣与魅力,更别提发挥艺术教学的育人作用了。2.3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高校对艺术教育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思路存在问题。那种功利性极强以特长掐尖学生进行的评奖比赛平台已经太多了,应当把平台搭建聚集在功利性相对较弱的学校和班级层面上下功夫。目前仅以获得上级部门各种奖项来评价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非常普遍。需要学校管理者对评价艺术教育有正确认识,并建立在修养下的评价自信。其次,从事艺术教育专业教师不够。目前高校急缺高素质的、全面的、一专多能的,立志投身艺术教育事业的一批年轻教师。高校青年教师大都在搞“自己的专业”,很多人认为:搞艺术教育就要放弃自己所谓的专业了。

3艺术教育理应回归教育之正轨

周海宏教授认为弥补不足是关键。中小学艺术教育应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学生艺术供给,在笔者看来,高校艺术教育不同于中小学艺术教育,除了提供艺术供给,还应紧紧抓住“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换言之,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是一项积极和重要的工作。郭声健教授表示,艺术从业者需要多渠道培养学生艺术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打破传统教学形式局限性,尊重学生个性与需求,为学生表现提供相应的空间与平台,一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二来丰富学生艺术学习体验,三来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重要性的认知,进而产生满足感与归属感。转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是解决现有艺术教育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在高校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为重要。郭声健教授提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艺术教育除了在培养审美意识与素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还有利于丰富情感、提升气质、开阔胸襟、陶冶心灵等。郭声健教授继而提出,教育存在本质区别,探索与总结普遍性艺术教育原则与规律,并遵循该原则与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打破生搬硬套专业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与手段局限,才是引导艺术教育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发挥艺术教育育人作用与价值的重点。这里所提及的普遍性艺术教育即大众化艺术教育,结合育人特征与要求来看,大众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爱好者,即对艺术感兴趣、具有欣赏能力、富有创新意识、敢于表现自我,而非以培养艺术大师为主要教育目标。要注意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爱好者培养是一个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适宜的教学方法,是具有生活化、实用性的艺术学习,而非专业化、技能的艺术学习,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学习自然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相连的关系,基于正确、合理的方式方法,艺术教育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要求:要高度重视学校美育,结合现实需求进行学校美育优化与改进,多渠道发挥美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因为它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精神容颜的美化提升,也关系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缺少艺术教育的人幸福少;缺少艺术教育的人成功难;缺少艺术教育的人破坏大。”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上升到“美育教育”的层面,结合地方实际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深入改革,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公共艺术教育的更好氛围。

作者:王文军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