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城市文脉传承研究

时间:2022-04-26 08:42:05

公共艺术城市文脉传承研究

在古今大量的山水画创作大家中,清代龚贤的山水画更显独具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往日熟悉的城市变得面目全非,出现了城市趋同化、城市归属感降低、公众对城市记忆丧失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而在城市延续和发展的过程中,公共艺术起到了传承文化历史、塑造地域特色、表达公众情感等作用。本文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出发,找寻分析公共艺术与城市文脉的关系,力求对我国现阶段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带来些许启示。

1公共艺术与城市文脉的关系

1.1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概念主要来自西方,其英文翻译是“PublicArt”,意为公共的、公众的、公开的艺术,并以艺术的手段关注社会问题和历史文化脉络,从而引起公众的思考,产生新的文化价值。这一概念最初被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开始便具有在城市空间中,以人的交往需求为主要核心而展开的对空间的体验、对审美的获取,包括对形态、意象的亲历和审美活动之意”[1]。公共艺术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中的研究,其中还涉及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只言片语就能阐述清楚的。所以,本文侧重研究的是公共艺术设置的场所地点。“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环境中的艺术,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产生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公众行为发生的重要空间场地,在这中间发生的艺术行为具有公共性。1.2城市文脉的产生。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包含着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革。这些大小事件,使得每一座城市蕴含着它独有的记忆与精神,反映了当地的地域风俗、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了“城市文脉”。“文脉”一词最早出现于语言学中,其英文翻译为“Context”,意为上下文、来龙去脉[2]。而后扩展为文章中,语句段落互相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解释都证明“文脉”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各个元素之间需要通过相同事件之间的串联,结合上下文才能将意思表达清楚[3]。后来建筑学借用文脉一词,意为建筑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连续性与和谐性。文脉主义由以罗伯特•文丘里为代表的建筑师们倡导提出,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将研究的重点转向重视历史文化内涵,并与建筑环境紧密相连,之后又提出了“物质文脉”和“精神文脉”的概念[4]。1.3公共艺术与城市文脉两者间的关联。公共艺术传承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从而增加公众的共同记忆。由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责任性,使它能迅速关注到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批判的眼光和建构精神看待公共空间中出现的事物,最终再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呈现,延续城市的文脉。在文脉延续的过程中,物质文脉可以通过有形的、短暂的公共艺术表达形式进行展现,而精神文脉则通过无形长期的形式传递给公众。

2公共艺术在城市文脉传承中的作用

在城市空间中,对于文脉的挖掘,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基础,而公共艺术作品的出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符号意义,让空间中的精神意义得到丰富或蜕变,并且在此基础之上产生新的文脉。“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使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文化趋同的问题。许多发展中地区,为了向发达地区靠近,一味追求形式先进的高层建筑,却忽略了自身的文化价值和文脉传承。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应将物体毫无尺度地放大或缩小[5]。公共艺术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作品应是立足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以此产生一定程度的思考,160并将思考所得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的王中教授所创作的《拆迁系列》(图1),就是和他从小生活的城市的记忆有关。王中教授生长在老北京,小时候住在大栅栏大江胡同。后来,随着城市规划的需要,老北京许多地方都进行了拆迁,在这过程中王中教授感触颇深,于是他的作品便定格在了这样的一个历史瞬间: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拄着拐杖寻找他从前的家园,但是身后是一片断壁颓垣。在城市文脉传承的过程中,公共艺术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唤起公众的认同感、找寻归属感、增添记忆感。

3案例解读——以河南省睢县公共艺术规划设计为例

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每件作品之间应是相互关联,使公众每到一处能更好地感受这座城市独有的故事。在确定公共艺术作品落地之前,公共艺术规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展现出城市的文脉。3.1潺潺善水,睢睢彩凤——河南睢县公共艺术规划设计。睢县是商丘市下辖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始皇梦凤便有“凤凰城”之称。“睢睢”有凤凰抬头之意;加之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而得出“潺潺善水,睢睢彩凤”的公共艺术规划理念。通过对睢县古文化的梳理和设计规划理念的确立,提取了凤凰的元素,把凤凰的姿态抽象成连接城市重要节点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整体规划的形态基础(图2)。对睢县的城市文脉进行了再次挖掘,整理出了古城文化和当代文化两大块;并且根据城市水域的分布,将公共艺术规划分区确定三个主题:禅水养生、水源生态、融古通今。“水源生态”区域中的北湖,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是联系南部老城中心和北部新城中心的重要纽带,是城市的核心区域。所以,在公共艺术规划初期,将北湖区域定为重点规划对象。在对重点区域空间进行区位分析和视野分析后(图3),确定了北湖区域中主要的公共空间、交通流线和人流密集区。这个阶段在之后的公共艺术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对现状区域和公众视觉体验进行充分分析后,才能因地制宜地设计出更适合的公共艺术作品,增加公众的体验感,提高参与度。结合现状分析,笔者发现北湖区域虽然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少,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问题。这些公共艺术品不仅没有恰到好处地展现睢县的特点,而且还形式单一呆板,缺乏与公众的互动性。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对睢县的城市文脉梳理,提出了相对应的公共艺术规划对策。公共艺术规划的提出,最后还将通过短期和长期的公共艺术设计手段得以实现。短期公共艺术品注重公众的参与、交流、体验,丰富公众的视觉体验;长期公共艺术品侧重传播古城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文化精神,塑造城市新形象。3.2公共艺术创作的本土化方法。西方文明起源于城邦国家的出现,城市体系发展至今,相对较为完善。所以,西方公共艺术研究的立足点主要围绕城市展开。中国历史久远,古代城市主要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政治、经济中心也在北方城市较为集中。而后因为战争等社会因素,引起了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城市得以迅速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后,由于工业革命的爆发,给我国资本主义带来了发展,使得中国由原来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现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虽然我国城市地区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但往前倒回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皆是由农村发展而来。因此,中国在公共艺术方面的创作研究,需要从农村—城市的结构变化中寻求答案,追溯文脉,并不是一味地照搬国外已用的公共艺术形式。公共艺术应体现民族性和地域特色,成为城市的新引擎。

公共艺术的创作始于对城市文化、现象问题的反思,呈现了许多当代的文化精神,成为当代文化现象的代言人,最终又以艺术的形式回归于生活,为城市注入新的文脉,引发新动力。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脉保护传承之间依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很多城市建设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伤痕,需要公共艺术的不断介入来进行修复。因此,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城市精神与内涵,丰富了公众的文化与审美层次,为营造高品质、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二版:22.

[2]高雨辰.城市文脉保护视野下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6.

[3]孙俊桥.走向新文脉主义[D].重庆大学,2010.

[4]刘文沛.城市公共艺术与文脉主义[J].艺术探索,2011,25(06):118-119.

[5]任超.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文脉的传承[D].中央美术学院,2018.

作者:贾圆洁 梁 勇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