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给商业银行的新挑战

时间:2022-04-11 03:29:07

存款保险制度给商业银行的新挑战

[提要]2015年5月1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建立,标志着我国政府为商业银行提供隐性担保的时代一去不返,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将跨入全面利率市场化的新天地。本文从我国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入手,分析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内容与意义,并对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建立后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进行阐述,旨在对商业银行业如何适应存款保险制度建立视域下的新的市场环境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

一、前言

存款保险制度最先始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银行体系饱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平均每年就有2,000家以上银行倒闭。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首创地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1993年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则标志着我国开始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探索之路。23年后,终于在2015年3月推出了《存款保险条例》,并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正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要求吸收社会存款的金融机构按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当个别参保金融机构因经营困难而濒临破产时,及时动用保险基金偿付受保存款,并采取必要措施监督受保金融机构的风险,维护保险基金的安全。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削弱了国家信誉背书,加速了利率市场化进程,银行业务竞争更为激烈、负债成本提升、经营风险加大,破产概率已不再为零,倒逼银行提高负债管理水平与业务创新能力。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以立法目的、投保机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职能、限额偿付、差别化费率等内容为出发点,构建了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它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参保,按照差别费率缴纳存款保险,当其发生破产申请时,存款保险基金依法按照限额人民币50万元进行赔付;同时规定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职能,建立了相关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了对被保险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能力。(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立足于我国现行监管体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采用了风险差别保险费率,通过市场化手段,对有问题金融机构采取早期纠正,使金融机构为高风险经营付出代价,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有监管机制和安排,确保银行体系长期稳健发展。其重要意义体现在:(1)以立法的形式为社会公众存款安全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提升公众对整个金融体系的信心;(2)逐步打破刚性兑付,政府不再为商业银行“隐性担保”,允许金融风险的有序释放,使金融风险在有限可控的范围内,避免上升为系统性区域性风险;(3)促进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变革,由原来“严格市场准入、宽松事中监管、一事一议退出”向“宽松市场准入、严格事中监管、制度化的市场退出”转变;(4)为我国存款利率市场放开提供了制度保障,逐步实现全面利率市场化的目标;(5)倒逼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改革,提升产品设计与定价能力,建立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

三、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存款风险可能不再是存款者关注的话题,而把目光投向利率取向,将钱存到利息高的银行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机制会逐渐弱化,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很可能会选择一些高风险的投资项目,造成过度投机,而项目失败造成不良贷款导致的危机就转嫁给存款保险基金。只有建立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提高银行监管水平,强化产权保护和法律执行才有可能保证存款保险制度有一个稳定的体制。否则存款保险制度只能在短期内有助于金融发展,从长期来看只会弱化市场对银行的约束,加重银行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中存款保险机构作为一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保险支付来自于纳税人,而能否保证与纳税人利益方向一致的运行是检验存款保险制度的标准。有些保险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内金融市场稳定或者短期内金融市场的快速恢复,很可能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实施一些错误的政策规范,忽略纳税人的利益,从而产生道德风险。(二)逆向选择问题。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会对存款人产生负面的激励作用,存款人相对于银行的市场行为,更加注重的是各家银行所能提供的存款利率的高低。这就会产生逆向选择:银行为了支付高的存款利率会更倾向于从事风险更大的投资,从而导致银行的违规操作与银行间的恶性竞争。而且,较低的资产利润率和较高的不良贷款以及对高风险项目的经营,会使得银行对存款保险比那些具备充足的资本以及良好效益的商业银行具有更加强烈的投保意愿,继而造成逆向选择,在市场中充盈着较高的风险。(三)银行存款业务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存款保险条例》规定使用被保险金融机构缴纳的存款保险基金对受损存款进行偿还,可以更好地体现市场化原则,消除了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逐渐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作为一项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对存款人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护,也促使存款者可以较为自由地选择不同的银行进行存款,客观上促进银行存款市场的自由竞争。存款客户在一家银行只有50万元的限额赔付,会导致较大额度的存款客户选择多个银行进行存款的概率提升,为银行之间提供了竞争的“猎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等存款金融机构的信誉和风险存在较大差异,会导致其在存款竞争中的地位也存在差异。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居民存款保险预期提高对规模较大和业务密度较高的银行存款规模的提高作用大于对规模较小、业务密度较低的银行存款规模的提高作用。但是,中小银行目前积极拓展的“粘性”金融服务模式,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贷款及表外业务派生存款、财政和类财政性存款、股东及高管存款、结构性存款和50万元限额内存款等在内的存款业务,这部分存款客户忠诚度高、稳定性较强,存款不会轻易“搬家”。不过《存款保险条例》刚刚实施,银行数据尚不充分,无法计量存保制度对银行存款转移的具体影响程度。总之,在存款保险的保护下,存款人的选择趋于自由,市场竞争机制逐渐成熟,银行对存款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四)银行的负债成本增加,财务风险加大。《存款保险条例》规定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基准费率由国家根据金融状况、存款结构、存款保险基金总额等因素制定;差别费率为各类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取决于投保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与风险状况,并由国家指定的存款保险机构制定相应评判标准。然而,目前保费计算的实施细则还未公布,也没有公布商业银行缴费数据,但是根据广发证券针对上市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以国际平均水平0.07%的基准费率测算,将降低银行净利润2%左右,提升成本收入比1%左右,其使得银行的利润空间更加狭小,增加了银行的财务风险。(五)银行传统的负债管理模式遭受挑战。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以后,不仅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及合规成本,还会导致传统的银行存贷款息差逐步缩小,贷款资源在逐渐减少。严重的是,我国银行业近80%的收入仍来源于利差,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大了经营风险。此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实现了用市场力量化解银行的破产风险,确保了存款人的利益,用制度保障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存款利率逐步放开,货币基金和理财类的存款替代品以高利率分流了不少银行存款,中、农、工、建活期存款占比分别从2013年的43%、55%、49%、55%下降至2014年末的40%、52%、48%和50%。而活期存款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它成本低、覆盖面广,银行必须挖掘活期存款账户增值服务,以应对激烈的竞争。而银行理财产品不再存款保险制度规定投保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一部分理财产品转为存款。现在,资金在市场上追逐高收益、低风险投资品种的本质愈发明显,使得银行负债波动性增强。为了更好地稳定负债,商业银行必须改变简单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强化负债的定价和议价能力,促进存款产品的个性化发展,逐步提高顾客的存款转移成本,打造新的、适合当下市场环境的经营模式。

四、我国商业银行相应对策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建立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吸储成本更加高昂,传统的负债经营模式面临挑战。为适应当下新的市场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提升服务质量,守住核心存款。目前,我国银行业负债结构不尽合理,呈现“两低一高”现象,即存款占总计息负债的比例低、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低以及同业负债占总计息负债的比例高。这一负债结构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的储蓄存款基础薄弱,存款过多依赖于稳定性较差的企业、政府部门存款和成本较高的协议存款。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明确争夺储蓄存款的重要性,只有稳定住储户才能在存款竞争中确定优势,才能为自身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因此,银行在拓展储蓄存款过程中应慎用“价格战”,而应通过产品创新、服务提升、网点优化、网络金融等非价格竞争手段来吸收储蓄存款。同时,优质储蓄存款的增加也使保险费“物有所值”。对于中小型银行来说,应积极创建有特色的社区银行,以自助、高效、便民等形式守住核心存款客户。另外,银行应以账户管理和结算服务为基础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型中间业务,尽可能地吸收长期限的批发性资金,以及沉淀更多稳定性好、成本低的同业结算类资金。总之,存款保险奠定了存款同质化的基础,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存款所衍生出的差异化服务来取得竞争优势。(二)创新负债业务,提升竞争力。《存款保险条例》规定被保险存款包括投保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但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不予保险的其他存款除外,即这些存款不需要缴保费。因此,商业银行应努力进行负债业务创新,以更低的成本取得资金。首先,利用存款账户整合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提供一站式、多功能的现金管理服务;其次,积极创新同业存款业务,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单、大额同业存款、债券正回购、票据转出等,针对不同金融机构需求创造出更多的同业存款产品,增加优质同业存款的比重。例如,农业银行针对农村信用社推出了约期存款,接受农信社特定期限、特定利率的同业存款产品。(三)加强主动负债能力,提升负债管理水平。2015年第一季度12家上市银行的存贷比已经超过70%,随着政府逐步取消“存贷比”这一监管指标,贷款额度也随之放大,给银行负债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之存款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存款保险的压力,许多银行都在积极拓展主动负债业务。较标准化的主动负债产品包括再贷款、再贴现、SLF和SLO、次级债、一般金融债、专项金融债、中长期债券、国际金融市场负债工具等。其中一些业务来自于央行的政策,条件严苛、被动性较强;另一些来自于直接融资市场,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因此,商业银行需结合资产端的资金需求、盈利与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考量。例如,一些银行不断升级自身资产负债定价机制,对流动性成本进行计量和分摊,依据资金运用的业务领域来制定结构合理的FTP机制和缺目管理方法,精确计算负债的规模、成本和收益,从而提高负债与资产端的定价与议价实力。强化主动负债能力还能提高银行的信誉和风险抵御水平,提升信用等级,有享受较低存保费率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新时期下只有提升负债管理水平才能有效提供与账户相关的所有服务,才能应对存款保险制度和利率市场化,才能体现商业银行综合性金融服务的本质。

作者:陈鹏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陆军,赵越.存款利率市场化与利率结构变动[J].财贸研究,2015.1.

[2]张守川,沈鸿,邓庭.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及其影响初探[J].国际金融,2015.1.

[3]彭纯.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J].金融论坛,2015.3.

[4]卢文化,段鸿济.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基于国际比较视角[J].征信,2015.4.

[5]冉伟,毛淑珍.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探讨[J].会计改革与创新,2015.

[6]吴素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改革发展,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