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条例十篇

时间:2023-04-02 23:04:37

存款保险条例

存款保险条例篇1

存 款 保 险 条 例

第一条 为了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依法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统称投保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投保存款保险。

投保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适用前款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对存款保险制度另有安排的除外。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存款保险,是指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

第四条 被保险存款包括投保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但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不予保险的其他存款除外。

第五条 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调整最高偿付限额,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执行。

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后,即在偿付金额范围内取得该存款人对投保机构相同清偿顺序的债权。

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存款的偿付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六条 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包括:

(一)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

(二)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

(三)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

(四)其他合法收入。

第七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并与其履行职责有关的规则;

(二)制定和调整存款保险费率标准,报国务院批准;

(三)确定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

(四)归集保费;

(五)管理和运用存款保险基金;

(六)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

(七)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及时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

(八)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职责。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由国务院决定。

第八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办理投保手续。

本条例施行后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之日起6个月内,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办理投保手续。

第九条 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

第十条 投保机构应当交纳的保费,按照本投保机构的被保险存款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确定的适用费率计算,具体办法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

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要求定期报送被保险存款余额、存款结构情况以及与确定适用费率、核算保费、偿付存款相关的其他必要资料。

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每6个月交纳一次保费。

第十一条 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应当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限于下列形式:

(一)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

(二)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以及其他高等级债券;

(三)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第十二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自每一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3个月内编制存款保险基金收支的财务会计报告、报表,并编制年度报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存款保险基金的收支应当遵守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十三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履行职责,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进行核查:

(一)投保机构风险状况发生变化,可能需要调整适用费率的,对涉及费率计算的相关情况进行核查;

(二)投保机构保费交纳基数可能存在问题的,对其存款的规模、结构以及真实性进行核查;

(三)对投保机构报送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查。

对核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当告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第十四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参加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并与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金融管理部门、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通过信息共享机制获取有关投保机构的风险状况、检查报告和评级情况等监督管理信息。

前款规定的信息不能满足控制存款保险基金风险、保证及时偿付、确定差别费率等需要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要求投保机构及时报送其他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发现投保机构存在资本不足等影响存款安全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情形的,可以对其提出风险警示。

第十六条 投保机构因重大资产损失等原因导致资本充足率大幅度下降,严重危及存款安全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及时采取补充资本、控制资产增长、控制重大交易授信、降低杠杆率等措施。

投保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且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未改进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提高其适用费率。

第十七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发现投保机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情形的,可以建议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八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选择下列方式使用存款保险基金,保护存款人利益:

(一)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直接偿付被保险存款;

(二)委托其他合格投保机构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代为偿付被保险存款;

(三)为其他合格投保机构提供担保、损失分摊或者资金支持,以促成其收购或者承担被接管、被撤销或者申请破产的投保机构的全部或者部分业务、资产、负债。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拟订存款保险基金使用方案选择前款规定方式时,应当遵循基金使用成本最小的原则。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存款人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

(一)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担任投保机构的接管组织;

(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被撤销投保机构的清算;

(三)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

(四)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在前款规定情形发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足额偿付存款。

第二十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反规定收取保费;

(二)违反规定使用、运用存款保险基金;

(三)违反规定不及时、足额偿付存款。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泄露国家秘密或者所知悉的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投保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予以记录并作为调整该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的依据:

(一)未依法投保;

(二)未依法及时、足额交纳保费;

(三)未按照规定报送信息、资料或者报送虚假的信息、资料;

(四)拒绝或者妨碍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的核查;

(五)妨碍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存款保险基金使用方案。

投保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对投保机构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公示。投保机构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还可以按日加收未交纳保费部分0.05%的滞纳金。

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被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决定接管、撤销或者人民法院已受理破产申请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适用本条例。

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自20xx年5月1日起施行。

存款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举措,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维护公众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信心,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条例》的出台,为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为有效保障存款人利益,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条例》规定的存款保险具有强制性,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都应当参加存款保险。除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机构的存款等外,其他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都属于被保险存款的范围。

《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这一限额高于世界多数国家的保障水平,能为我国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金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调整最高偿付限额,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执行。

《条例》规定了存款保险的保费交纳主体和费率。保费由投保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交纳。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其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

存款保险条例篇2

最高可赔50万元

保费由银行买单

何为存款保险制度?以前,因为有国家信用隐形“兜底”,银行不会破产,储户也不用担心存在银行的钱受到损失。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银行若运营不善,将破产清算,由保险赔钱给储户。

根据《条例》规定,储户存在银行的人民币和外币存款都在被保险的范围内,保费由银行“买单”,无需储户掏腰包。

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不过,这一上限并非一成不变。《条例》指出,将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调整最高偿付限额。

“储户不需太担心,50万元上限可以覆盖绝大多数人的存款。”昨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前,根据央行测算,这一标准可以覆盖99. 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但需要注意的是,存款保险制度只保储户的存款,在银行的其他金融资产不会受到保护。

银行不再“大而不倒”

存款记得“货比三家”

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银行“大而不倒”将成为历史。出于安全考虑,储户会不会把钱从小银行取出来,存入大银行?

“现在大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大多是3%,股份制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3%,3年期的差距更明显。”昨日,市民曹阿姨说,还是在小银行存款更划算,“反正我的存款也没超过50万,银行破产了也能全赔。”

家住徐东的赵先生则不这么认为:“我的工资卡是股份制银行的,以后还是把钱都转到大银行比较放心。”

董登新表示,该制度的推出会带来存款的再流动,但不会出现大范围的存款搬家。“储户会对银行存款风险进行预判,相对来说,大银行信誉度更高,城商行、农商行和民营银行的风险会更大一些”,不过,中小银行肯定会有相应对策,如提高存款利率等。“今后银行的利率差会越来越明显,市民存款应该货比三家,综合权衡风险与收益。”一位银行理财师建议。

未来三到五年内

不会有银行破产

“此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意味着所有的准备工作已经到位,只待送利率市场化最后一程。”董登新分析,预计不久后,银行存款的利率上限也会被取消,届时,银行将拥有自主定价权,银行的存贷大战也将更加激烈。

对于存款超过50万元的储户来说,董登新建议有两种选择,一是将存款全部放在大型银行或上市银行,二是将存款分割成多个账户,分别存在不同银行以分散风险。

存款保险条例篇3

一、台湾地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台湾地区存款保险制度的初创阶段

1985年初,台北十信、国泰信托投资公司、亚洲信托投资公司、华侨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陆续发生连锁性存款人挤兑事件,对台湾地区金融安全和支付系统冲击较大,凸显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紧迫性。台湾当局依据台湾地区“银行法”第46条规定,提出设立以直接保护小额存款人为目的的存款保险制度,并普遍获得金融业界、学者及专家的赞同。台湾地区“财政部”会同“中央银行”邀请金融机构代表拟订“存款保险条例草案”,报经“行政院”决议通过,于1985年1月公布施行,台湾地区设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立法依据正式诞生。“财政部”与“中央银行”于“存款保险条例”颁布施行后,即积极筹备且共同出资成立“中央存款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央存款保险公司”),并于同年9月27日正式营业,成为台湾地区专责办理存款保险的机构。此阶段存款保险制度有两个突出的特征:1.自由投保时期。台湾地区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初采用自由投保方式,主要是为配合金融自由化趋势,使金融机构享有经营挑战空间并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加保。但因存款保险制度在当时属于初创,社会公众对此制度极为陌生,加之存款人对台湾当局过去维护金融安定与保障存款安全颇具信心,导致不能真正体会存款保险的重要性。此外,为了避免增加存款保险费所带来的负担以及大部分金融机构以其尚未全面计算机化、计算保费费时费力为由,对投保事宜多心存观望,使得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广进展缓慢。

2.单一费率时期。存款保险制度创设初期,金融机构的设立及业务范围受限制较多,故个别机构之间风险差异并不明显,存款保险费率采用单一费率制度,初期费率由“财政部”核定为万分之5。当时,不少金融机构认为保险费率偏高,参加存款保险将加重其经营成本负担,故投保意愿较低。“中央存款保险公司”依据当时台湾岛内经济金融情势及参考金融机构的意见,将存款保险费率调整为万分之4,此后再次调整为万分之1.5。虽两次调降费率均已顺利达到减轻投保机构经营成本负担及提高金融机构参加存款保险意愿的短期目标,但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经营风险高低日益明显,加上层出不穷的金融危机事件,对于不同风险的金融机构适用相同的单一费率制度,其公平性备受批评,终促成其后的保险差别费率制度的实施。

(二)台湾地区存款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阶段

1990年,台湾当局为顺应世界潮流,大幅放松和解除金融监管措施和幅度,并于1991年12月开放银行设立申请,启动“金融版图之重组工程”,导致金融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而此时又恰逢亚洲金融危机、9.21大地震及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金融机构逾期放款比率节节攀高,金融业受此冲击严重,系统性金融危机有一触即发之势。台湾当局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和持续发展,开始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1.增加资本,强化理赔能力

按照“存款保险条例施行细则”的规定,“中央存款保险公司”原定资本总额为20亿元新台币(下同),但因1990年代新设民营商业银行陆续开业,经济金融竞争情势已然变迁,为提高存保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于1992年7月将公司资本总额由20亿元调高为50亿元。又因彰化县彰化市第四信用合作社金融风暴事件,“行政院”为加速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保险赔款特别准备金的累积,又于1995年11月将该公司资本总额调高至100亿元。

2.修订承保标准,掌控承保风险

“中央存款保险公司”为审慎筛选合格金融机构参加存款保险,于开业之初即订有金融机构承保标准。为配合金融环境的发展和变迁,公司持续修正该承保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适应当局开放民营商业银行的设立,增订新设商业银行的承保标准;为配合“银行法”的修正及“信用合作社法”的公布施行,将前述两种承保标准整合为单一标准;参考先进国家以资本为基准的监管措施,将金融机构资本或净值比率增列为承保审核项目;将承保标准中有碍业务健全经营的项目予以量化,内容包含逾放比率、逾放加计不良放款比率、放款集中比率、应予评估资产占调整后净值比率等事项。

3.自由投保制度改为全面投保制度

1995年,台湾地区爆发彰化县彰化市第四信用合作社金融风暴,并连带其他控制能力差的金融机构,连锁性的发生数起存款人挤兑事件。鉴于社会各界对金融体系安全尤为期盼,台湾当局决定对金融监管制度进行适度改革。“中央存款保险公司”在充分调研和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将存款保险制度改为全面投保。此后,台湾地区存款保险正式迈入全面投保制度。当时除德意志银行台北分行因有母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依法免予参加之外,其余依法核准收受存款而尚未参加存款保险的57家金融机构,皆于1999年2月1日起全部加入存款保险,成为“中央存款保险公司”的投保机构。

4.风险单一费率制度改为风险差别费率

1990年代,台湾地区历经经济景气趋缓的冲击、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挑战,金融机构间之间的经营风险差异愈趋明显,存款保险采单一费率制度,无法保证其公平性,并容易产生道德危险及诱使金融机构承担高风险等问题。为使金融机构所支付保费与其风险相当,遂于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制度。

二、台湾地区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一)组织机构

“存款保险条例”第2条规定,“中央存款保险公司”的主管机关为“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存款保险公司”由股东会、董事会、监察人、经理人和经理部门等机构组成。董事会对外代表公司,有董事7人,分别由“财政部”和“中央银行”指定人选担任,以便于使存款保险公司的业务得以有效顺利开展。公司设监察人3人,由监察人互选1人为常驻监察人。并设总经理1人,由董事长提经董事会同意后聘任,按照董事会决议,综合负责全公司业务。

(二)资金来源与运用

首先,在资金来源方面,“存款保险条例”第3条规定,存款保险,由“财政部”会同“中央银行”设立“中央存款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保;其资本总额,由“行政院”定之。前项资本,由“财政部”、“中央银行”及投保之金融机构认股;“财政部”及“中央银行”出资应超过50%。其次,在资金运用方面,“存款保险条例”第8条规定,存保公司的资金,除用于经常费用开支,及依本条例规定履行保险责任、提供财务协助、成立过渡银行及办理垫付等用途之外,应投资于政府债券、存放于中央银行或以经该公司董事会同意之方式运用。

(三)承保金额和对象

首先,存保公司成立之初最高保额为70万元,此后保险额度逐步提高,至2011年调高至300万元。2012年底,投保机构存款总额达33.47万亿,受保储户的户数比率为98.44%,最高保险额度达到300万,使大部分的小额存款人得到存款保险的保护,巩固和提升了社会公众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信心。其次,依“存款保险条例”第10条规定,凡经依法核准收受存款、邮政储金或受托经理有保本保息之代为确定用途信托资金的金融机构,应向存款保险公司申请参加存款保险,经存款保险公司审核许可后为投保机构,如果金融机构在2007年1月20前已参加存款保险,免依前项规定申请存款保险。金融机构未依前项规定,申请参加存款保险者,依其为一般金融机构或农业金融机构,由存款保险公司分别报由主管机关或农业金融中央主管机关责令该金融机构撤换负责人或废止其许可。具体而言,存款保险的对象,大致可分为下列四大类:其一,银行。包括一般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外国银行在台分行。其二,“中华邮政公司”。其三,信用合作社。其四,农业金融机构。包括农业金库以及设置信用部的农、渔会。根据台湾地区“中央存款保险公司”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4年10月,共有3家公营金融机构、37家民营银行、29家外国和大陆地区银行在台分行、23家信用合作社、278家农会信用部、25家渔会信用部参加存款保险。

(四)投保方式

台湾地区存款保险制度在创立之初以尊重金融机构投保意愿为前提,并未强制金融机构加入存款保险,采用自由投保的方式,结果造成部分金融机构因未加入存款保险,而使其存款人无法受到存款保险的保障,因此为了保障全体存款人的权益,台湾当局修改“存款保险条例”,将存款保险投保方式改为全面投保方式。

(五)保险标的“存款保险条例”

第1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存款保险,指以下列台湾地区境内之存款为标的之保险:支票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依法律要求存入特定金融机构之转存款、其他经主管机关核准承保之存款。前项存款,不包括下列存款项目:可转让定期存单、各级政府机关之存款、中央银行之存款、银行和办理邮政储金汇兑业务之邮政机构、信用合作社、设置信用部之农会、渔会及全国农业金库之存款以及其他经主管机关核准不予承保的存款。第一项所定台湾地区境内的存款,不包括银行所设的国际金融业务分行收受的存款。

(六)保险费率

依据“存款保险条例”第16条第3项规定,存款保险费率由“中央存款保险公司”拟订,报请主管机关“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定。具体而言,根据2013年“存款保险费率实施方案”的规定:其一,银行、外国及大陆地区银行在台分行保额内存款之差别费率分为万分之5、万分之6、万分之8、万分之11、万分之15等五级,保额以上存款固定费率为万分之0.5。其二,信用合作社保额内存款之差别费率分为万分之4、万分之5、万分之7、万分之10、万分之14等五级,保额以上存款固定费率为万分之0.5。其三,农、渔会信用部保额内存款之差别费率分为万分之2、万分之3、万分之4、万分之5、万分之6等五级,保额以上存款固定费率为万分之0.25。

(七)保险责任

“存款保险条例”第28条规定,投保机构经主管机关或农业金融中央主管机关勒令停业时,存款保险公司应依下列方式履行保险责任:其一,根据停业投保机构账册纪录及存款人提出之存款余额证明,将赔付金额以现金、汇款、转帐或其他拨付方式支付。其二,商洽其他投保机构,对停业投保机构之存款人,设立与赔付金额相等之存款,由其代为支付。其三,对其他投保机构或金融控股公司提供资金、办理贷款、存款、保证或购买其发行之次顺位债券,以促成其并购或承受该停业投保机构全部或部分之营业、资产及负债。存款保险公司办理前项第二款或第三款所需预估成本,应小于第一款赔付之预估损失。但如有严重危及信用秩序及金融安定的情形时,经存款保险公司报请主管机关洽商“财政部”及“中央银行”同意,并报“行政院”核定者,不在此限。存款保险公司办理前项但书规定事项,致一般金融保险赔款特别准备金或农业金融保险赔款特别准备金不足时,得分别向一般金融投保机构及农业金融投保机构收取特别保险费。特别保险费费率及收取期间,由存款保险公司拟订,报请主管机关核定。

(八)主要职责

存款保险公司的主要职责为办理存款保险业务,除此之外,还包括检查投保机构、辅导问题投保机构及接管停业投保机构等主要职责。其一,检查职责。台湾存款保险公司的检查职责主要体现在金融检查方式上。其执行金融检查,以实地检查为主,表报稽核为辅。实地检查分一般检查与项目检查。一般检查系对金融机构全盘业务之检查,检点随着金融环境之变迁而调整;项目检查系就财务状况有重大异常变化或其他特定事项并配合主管机关的委托对特定业务办理的检查。其二,辅导职责。为加强服务投保机构、落实场外监控制度,台湾存款保险公司自1998年起实施专责辅导员制度。即按全体投保机构所在行政区域或性质分别规划辅导责任区,指派专人追踪考核检查意见、出席其相关会议、适时提出改善经营缺失意见、邀谈经营状况异常的投保机构负责人,并与相关金融监管机构保持联系,以有效掌控其承保风险及实时处理投保机构相关问题。其三,处理职责。2000年至2003年,“中央存款保险公司”受“财政部”委派,先后接管因违法授信、资产质量严重恶化等原因发生挤兑事件的中兴商业银行、高雄区中小企业银行、高雄县凤山信用合作社等问题投保机构。

三、对大陆地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几点启示

(一)摒弃存款保险万能论,正确认识存款保险的作用

《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意味着大陆地区存款保险制度有望在近期出台。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许多学者体现了强烈的期待和膜拜,认为该制度可以从根本上保证金融稳定和安全。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对于保护普通存款人的合法利益、维护金融稳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并非是保证金融稳定和安全的根本制度。台湾地区发生的“力霸”事件就是例证之一。台湾地区中华商业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过度对外放款,导致其核心资产被其母公司台湾力霸集团掏空,形成了118亿的坏账。虽然在“中央存款保险公司”的介入和接管下得到了解决,但是仍然造成了许多存款人的疯狂挤兑,极大的威胁了台湾地区金融系统安全。如果将视野扩展到全球,也可以发现类似的例证。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英美等国纷纷大幅度提高存款保险的最高限额,德国、希腊等国家将限额保护改为全额保护,这也体现出很多国家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持一种谨慎态度。以上例证启示我们,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有利于大陆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但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并非是金融稳定和安全的根本性制度,应正确认识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和局限。

(二)建立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赋予其必要的金融监管权

首先,建立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独立的、专业化的存款保险公司营运是防范存款保险蕴含风险的重要手段。《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并未规定存款保险机构的性质、机构设置以及是否有权限参与存保机构的接管等事项。建议将大陆地区的存款保险机构定性为公营机构,并可以考虑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共同出资建立,以市场化公司形式运作,由国务院直接领导和管理。其次,赋予存款保险公司必要的金融监管权。为了更好的监管和提高存保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以及减低存款保险公司的风险,应在存款保险条例中规定存款保险公司有权要求投保机构定期披露相关信息,并有权检查银行的相关业务。如果存款保险公司发现投保机构有财务、经营等问题时,可以向其发出警告、提高保费以及停止投保等资格,并有权协助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对问题银行实施接管等权限。

(三)采取渐进式方式建立差别费率制度

台湾地区存款保险的费率是由单一保险费率过渡到差别费率的,差别费率的实施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费率。台湾地区实行单一费率的实践表明,单一费率会增加高风险投保机构的经营风险,助长其过度追求利润的投机心理,并且会影响到低风险投保机构的稳健经营的积极性。就大陆现行的银行业体系而言,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全国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以上机构的风险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根据银行类型实行不同的差别费率符合大陆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第9条规定,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该条明确了大陆将实行存款保险的差别费率。但具体的费率水平以及划分依据并没有明确规定。而具体费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投保机构的运营成本,对投保机构非常重要,因此设立符合符合大陆现状的差别费率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关键之一。考虑到大陆银行信用立法和评级制度的欠缺,建议采用渐进式方式建立差别费率制度。具体而言,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在存款保险推出的初期,实行较为简单的差别费率,在制度试行到较为成熟时,根据各投保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风控水平、资产集中度、盈利能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按照评价得分划分风险级别,以此确定差别费率。风险较高的投保机构所缴纳的保费较高,其日常的运营成本会相应增加,相应提高其风险控制意识和能力,维护银行业的安全和稳定。

(四)建立金融机构的风险评级体系

金融机构的风险评级体系是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层次,是存款保险机构对投保的金融机构收取保费及监管的前提条件和核心依据。风险评级体系是以防范风险为目标,对投保金融机构的风险和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就要求我们应该建立包括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状况、资产安全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和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以及在此基础上加权汇总后的一套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的风险评级体系不仅要具有稳定性还要具有灵活性,可以对参保金融机构的风险变化做出及时反应,从而准确判断各类参保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迅速采取监管措施,提高对有问题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提升风险评级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由于评级体系中的指标及权重的合理性,有赖于有长期完备的历史数据进行检验,因此要注重积累和分析经验数据。此外,还要对投保机构的风险监测结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风险点并监督采取相应措施,将风险尽可能消除在萌芽状态,以防范整个金融系统风险。

(五)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存款保险条例篇4

【关键词】《存款保险条例》 运行效果 影响

近日,第6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出台,公布《存款保险条例》并决定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从1993年存款保险基金的提出到今天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确立,我国走过了22年的曲折路程,而存款保险制度具体包括的内容、代表的含义及对我国改革进程、银行、储户各方面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就是本文要简要讨论的内容。

一、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以政府信用为无形担保,在银行倒闭时政府对存款完全“买单”,这是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制度,国际上称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现在出台的是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根据《条例》,由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保费率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缴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管理机构在这些金融机构发生经营危机而面临破产倒闭时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的一部分。

由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国家信用在保护商业银行,使得商业银行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市场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限以及阻挡了商业银行改革创新和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因此,必须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容及意义

从《条例》看,存款保险制度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投保机构包括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机构,可见具有强制性并且覆盖了中国的银行部落中的大部分;第二,除规定的存款外,被保险存款包括投保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实行以50万元为最高偿付限额的限额偿付,能为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第三,明确规定了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和存款保险管理机构的权利和职责;第四,存款保险费率由基本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

根据《条例》第一条,该条例能依法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三、几个代表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效果

发达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银行以FDIC为保险机构主要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连续运营了80多年,存款保险限额和费率经过多次调整,实行效果主要体现在:赔付存款人,由FDIC对银行进行救助、收购、过渡和承接,解决了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加快问题金融机构处置,大幅度减少了由于金融危机被挤兑而使银行倒闭的数目,早期干预以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

借鉴了美国经验的加拿大以CDIC为保险机构,不同于美国的高度分散的联邦储备银行体系,加拿大是高度集中的分支行体系,然而其运行效果类似于美国:通过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完善防范了道德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促进了金融业的竞争,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韩国以KDIC为保险机构,其存款保险制度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具体包括:降低了存款人的风险敏感性,提供了接近风险最小化的存款保险担保范围以节约成本,在金融危机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复苏。

四、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将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结合《条例》内容和存款保险制度在以上国家的运行效果对比分析,可见我国也采用了美国的成功经验,由此可对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将带来的影响作出分析。

第一,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作用。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意味着对银行退出市场机制的明确化,也意味着随后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政策将出台,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垫脚石”,也是中国金融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步骤,有利于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一旦存款利率上限市场化,银行存贷利率将由市场重复博弈形成,那些经营利润空间小、风险敏感度差、内部管理不够完善的银行显然面临极大的破产倒闭风险,若仍坚持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整个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会给财政带来重大负担,利率市场化也不能顺利推行。

第二,对银行的影响。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来说,根据国际平均水平,将收取的存款保险费用约200亿元,仅占去年商业银行全年净利润的1.3%,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微乎其微;保费的缴纳会使存款成本上升,核心负债依存度下降,促使银行通过多元化负债和提升管理水平以保证其流动性;作为金融安全三道重要防线之一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构筑安全网以增强储户对银行的信心,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健性,所以它对银行的安全性提升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对储户的影响。存款保险费可以保障储户的存款,有利于减少储户对小银行的安全担忧,提振小银行的信用,储户可以选择方便的、有费率优惠的小银行存款。同时由于多数小银行的贵宾门槛较低,要求仅为大银行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一,储户易于享受这些银行的贵宾待遇,小银行也可借助长尾效应提升利润,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另外,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代销的基金等不在被保险范围内,储户应清楚认识到购买此类产品的风险,合理制定理财计划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目前,存款保险费率的具体数值尚未公布,官方回复费率标准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金融机构承受能力、风险处置需要等决定,而该制度的完善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乔香兰,王杰.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进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4,(33).

存款保险条例篇5

关键词:存款保险;强制性;差别费率;限额赔付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按其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他经营危机时,由特定的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由于没有对存款保险作出制度安排,实行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即当金融机构面临破产时,由国家承担了存款保险的责任,对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实行优先偿付和全额收购政策。发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发展银行”事件、“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事件以及“中农信”事件中,最后“买单”的往往是各级政府或中央银行。这种隐性的存款保险不仅使宏观金融风险过分集中于国家,增加了政府处置金融风险的成本,而且容易助长银行的“风险偏好”,引发道德风险,甚至出现“倒逼机制”——迫使中央银行为解决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增加货币投放,导致货币政策目标严重扭曲。因此,隐性的存款保险必将被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所取代,问题只在于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选择。

一、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基本成熟

(一)金融改革已有的成效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基本条件

上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对金融机构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加强监管等系统性的金融改革,使我国银行运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不仅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与资本充足率,而且加强了风险管理与内控水平,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清偿性风险。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3%。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分别从2010年的1.1%和19.2%提升至1.3%和20.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4季度,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2.7%,核心资本充足率10.2%,所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2011年4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0%,较2010年四季度的1.1%下降0.1%。中小银行整体上保持了较好发展,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风险抵御能力增强,盈利能力持续增长。这些改革成效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内部条件。银行、保险、证券被誉为金融业发展的“三驾马车”,为了实现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建设。目前,保险保障基金已经建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也已初步建立,这意味着保险与证券业的市场退出机制正在形成,同时也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埋下伏笔。

(二)金融改革深化的趋势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市场需求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需要组建众多的中小银行,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这既是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之一,也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奠定了市场需求。存款保险制度运行的数理基础是大数法则,它需要众多的、且业务相对分散和独立的银行作为投保人。自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性银行迅速发展。截止2010年8月,全国中小银行法人机构2500多家,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334家,这些中小银行机构及网点遍布城市和农村广大地区,其接受储户数占全国银行储户数的60%以上,拥有数量众多而分散的个人投资者。众多的中小银行既是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作用的条件之一,也需要存款保险制度保驾护航。深化金融改革,需要放开金融市场准入和利率管制,让民营资本进入,让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退出,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通过市场化机制分摊金融机构倒闭产生的损失,缓解金融风险引发的震荡,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已经进入立法进程,这两个条例与新的企业破产法配套,将构成金融安全网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普遍提高的风险意识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市场理念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频繁发生的金融动荡和风波在国际间的传递更加迅速。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1996年的日本阪和银行倒闭,1997年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等等,这些金融风险事件令人惊心动魄,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的风险意识。特别是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存款保险理念形成国际共识,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业一项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趋紧的状况下,一方面,我国在维护金融稳定时必将面临更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更难预料的挑战,另一方面,伴随我国经济增速的降低,资本流入的减缓,金融运行风险的增加,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敏感度将大大提高,这是推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市场基础。

(四)前期相关的筹备工作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打下了现实基础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已经筹备了近20年时间。从1993年中央高层确立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开始,到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进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金融改革,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存款保险条例草案已经提出,存款保险的具体实施方案正在制定中,至此,存款保险不再局限于理论范畴,已被提上具体的议事日程。

二、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路径

存款保险条例篇6

目前来看,《存款保险条例》更多确定的是规则性内容,对于关键的费率问题和更为细节的风险差别费率问题,将再由存款保险基金负责制定并上报。人民银行已明确表示,只是小比例地向金融机构收取保费,费率水平远低于绝大多数国家存款保险制度起步时的水平和现行水平,对金融机构的财务影响很小。

同时,《存款保险条例》规定最高偿付限额确定为50万元。人民银行根据2013年底的存款情况进行了测算,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包括企业)的全部存款,这是就户数而言,意味着绝大多数存款人能够得到全额保障,虽然并非能够覆盖同等比例的存款。对此人民银行进一步说明,从国际上看,偿付限额一般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倍,我国设定为2013年我国人均GDP的12倍,高于国际一般水平。

费率较低而偿付较高,这意味着可能出现存款保险基金并不能完全实现保障的情况,虽然形式上没有对存款保险基金的再保险,实际上政府和央行的救助责任依然存在。就此而言,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没有完全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问题。费率较低,会降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际作用,但较高的话,对商业银行的压力又会太大。较低费率的设定,体现了渐进改革的一贯策略。

我国的特殊情况是,银行家数偏少,大银行市场占比较高,多数银行都是以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主要股东,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就有别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小银行为主的国家。存款保险制度是出于预防风险和化解风险的目的,而我国目前情况是,出现银行破产的可能性很小――这不仅来自宏观基本面和银行基本面的稳健,甚至于刚性兑付都迟迟难以彻底打破。有效风险定价依然缺失。因此我们认为存款保险制度要发挥实质意义“尚有所待”,这有待的就是更多的体制改革,包括国企改革、银行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改革、银行监管改革、市场化方式实施企业破产、打破刚性兑付的改革,乃至延伸到对融资平台进而对财税体制的改革,等等。

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机构具有强制性,但对高危投保人的风险实际上不好判别和认定,也会激励银行冒险。我国已经弱化了由于存保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但仍有可能激励银行从事高风险投资和放贷,并在可控的范围内持续保持刚兑,也因此激励存款人冒险,导致社会融资成本提高。

存款保险条例篇7

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律环境的不同,在存款保险制度8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和银行共同建立型、非官方自愿型。下面以这三种模型的国家为代表进行分析比较

(一)美国存款保险制度

1.存款保险公司的管理。美国存款保险制度是由政府建立的。FDIC是一家只对国会负责,独立的联邦机构。除了评估和征收保险费外,也具有监管职能,所有的成员机构都由它监管和管理,尤其是非联储会员银行。

2.参保方式和条件。美国存款保险是自愿和强制相结合,强制性是对所允许的储存贷款金融机构,对于其他的金融机构可以自愿申请加入。但在申请时,FDIC对申请机构作好事前监督和审查。

3.存款保险范围。属地原则是美国存款保险所采取的做法。也就是说除了离岸存款和海外投资存款这些不是在国内的存款之外,国内所有的存款都涵盖。

4.保险理赔额度。理赔方面,美国采用的是部分赔偿制,即对存款赔偿额度规定了一个最高值,在最高值以及之内的存款给予完全赔付,对于超过最高值的部分,原则上不给付赔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最高限额也及时进行了合适调整。

5.存款保险基金来源。美国存款保险基金来源于5个方面:第一,注册资金;第二,成员缴纳保险费;第三,投资收入和其他收入;第四,发行债券;第五,借款。

(二)日本存款保险制度

1.存款保U公司的管理。日本存款保险制度官商合办的典型模式,它是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与FDIC相比不同的是,JDIC对投保机构监管权力较小,仅限于监督、管理、和检查权之外的保费的收取、保险金的给付等。

2.参保方式和条件。采取的是强制参保方式。除了《存款保险法》规定的一些合作社外,各种银行,信用金库、信用合作社等存款式金融机构必须参保。

3.存款保险范围。和美国相似的是,日本也把活期、定期等各种规定的储蓄存款纳入保护范围,但不同的是,同业存款、外币存款排除在外。同时,和美国一样对于本土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存款也在保护之外。

4.保险理赔额度。日本采取的也是非全额存款保险方式,确定一个最高值。面对保险事故时,但理赔限额会跟据具体情况调整。

费率实行的是单一制,各投保机构按相同费率缴纳保费。制定费率的原则是:保证长期保险费收入能进行理赔,且不得对特定机构差别对待。

5.存款保险基金来源。基金的主要来源有:第一,资本金,这是JDIC在成立时由日本银行、政府、金融机构各出资1/3;第二,参保机构的保险费;第三,投资收益;第三,临时借款。

(三)德国存款保险制度

对于德国存款保险来说,存款保障基金、储蓄银行保障基金、信用合作银行保障方案,组成其主要体系。

1.存款保障基金。它成立于1966年,是商业银行行业性组织,主要目的是保障储户的利益。因意识到运行过程中的部分局限性,1976更名为存款保障基金,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

第一,参保方式和条件及范围。

存款保险基金采取的是自愿投保,但申请加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护范围与FDIC和JDFC相比较广,除同业存款、银行经营有关人员的存款之外,不管存款的币种还是机构在国内与否,都受保护。

第二,保险费率及理赔额度。

保险费率由两部分构成,新成员需一次性缴纳入门费,每个会员银行需缴纳的保费为吸收存款总额的0.02%,或是有时提高到0.06%。理赔额度采用部分赔付方式,每个存款人的理赔限额是商业银行流动资本的30%。

2.储蓄银行的保障基金。此基金采用的是强制性的参保。所有的储蓄性银行都强制性参加。会员银行按其吸收存款的0.03%,以总额维持在资产总额的0.3%左右缴纳保险费。基金的主要来源也是会员银行所缴纳的保险费,但由于储蓄银行多为政府管理,需要对会员银行进行扶持,所以此保障基金采用的是全额保险。

3.信用合作银行保障方案。该方案是信用合作机构的业内组织,采用的也是强制性参保,但不同的是,理赔方式是全额保险。保险费是按存款余额的0.05%,有时可以提高到0.15%。但当会员银行出现支付性危机时,此基金可以提供援助。

二、国际经验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启示

从对美国、日本、德国各自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应该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如下:

(一)管理模式

我国应该建立政府型存款保险制度,由国家和央行共同出资注册,成立一个独立之外的存款保险公司,赋予它独立性,并有一定的监管权力,能对会员金融机构进行参保前的条件审核,参保后的信息的及时披露和监管,通过对会员金融机构的约束,用以减少来自会员机构的风险。

(二)保险的对象及投保方式

借鉴美国经验,采用属地原则。应该包括:城乡商业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其他储蓄性质的金融机构。对于外资存款性机构应该排除在外,因为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竞争逐渐激烈,应该保护好我国民族银行的利益。对于投保方式,应该采用强制性投保,但投保机构必须经过存款保险公司的审核批准后才能获得资格。

(三)保险费率的确立以及保险范围

从国际经验和国内实情来看,我国的存款保险费为两种情况。对四大国有银行征收固定的保额,对于其他的金融机构采用差别费率,可以按着风险评估机构对其资产风险做评估分为几个级别,而费率的制定与风险成正比,风险越大,费率越高,每个级别对应一个费率。费率的大小又可以随着具体的经济实情和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保险范围,从存款币种上看,应当是人民币,不包括外币,从存款种类看,受保护范围包括:活期、定期存款、储蓄性存款但投资性存款除外。对于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大额定期存款及境外存款也排除在外。

(四)保险理赔额度

应该采取部分赔偿和分段比例赔偿相结合。首先根据与人均GDP的币值规定一个最高赔付限额,如50万元,然后在这个范围内分段,每段按照不同的比例赔偿,例0~10万元采用全额赔付,10~20万元按90%的赔偿比例,依次类推,但不能超过最高限额。但最高限额也可以学习美国和日本的经验随着具体的经济情况作出调整。采取这种理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来自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五)法律法规政策建议

上面对国际上三种典型的存款保险模式的探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中应强调法律法规建设。虽然目前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已经出台,但仍需要相应的法律来进行规范。只靠行政手段,不能保证存款保险制度成功的运行,必须要立法,因为法治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保障。在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方面,不是先放任其发展待其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再制定相应的法律进行规范,应先做到立法先行。如前文所述,美国、日本和德国都在建立之先出台了相关法律。所以应该尽快出台《中国人民共和国存款保险法》,作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和运作的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唐明琴.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5.

[2]何光辉.存款保险制度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9.

存款保险条例篇8

【关键词】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意义

由中国人民银行起草的《存款保险条例》于2015年3月31日正式出台,将从5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明确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应当投保存款保险,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金融监管部门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实施一种应对银行危机产生债务清偿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使银行业避免受到经济危机冲击而崩溃,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的成立标志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确立。

一、国外学者相关文献综述

最早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并表示支持的学者包括Bryant(1980)、Diamond和Dibvig(1983)等人。研究表明存款人在面临银行危机时,挤兑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均衡,而通过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银行挤兑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被降到最低。这一制度可以有效防止银行破产及减少经济损失。

Robert Cull(2000)等集中研究了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稳定性及金融发展的影响。经过对58个国家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对一国金融稳定的影受到监管环境的制约。宽松的监管环境下,存款保险制度安排增加金融波动,不利于金融稳定;反之,健康稳健的监管环境则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效果起到促进作用,这一制度有利于金融稳定和金融发展。

Demirguc Kunt和Detragiache(2000)通过对61个国家在1980年至1997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稳定的负面作用被放大了。这一制度的担保范围、资金来源以及管理体制对银行业危机有显著影响,尤其在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不当的存款保险制度安排可能会增加其金融业的脆弱性。

DemirgüKunt和Edward(2001)认为一味的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并不一定是最佳决策。在对不同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效果进行比较后发现,如果缺乏完善的监管环境和充分的信息流动这一前提,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并不是明智之举。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存款保险制度的效果,其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控制宏观经济波动以及提高银行监管水平等手段来加以消除。

Reint和Jukka(2004)分析了存款保险、储户监督动力以及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明确的区分投保存款与非投保存款,那么这一制度就可以显著降低道德风险。

大部分学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要发挥其最大效用,必须配以完善的金融环境以及合理的制度安排,这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和运行有着借鉴意义。

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

《存款保险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构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正式立法或者成立存款保险机构,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安排。

存款保险条例篇9

储单变保单,签过字就不能退保?

案例:安大姐在某银行存款时,柜台工作人员热情地向她游说称存款利息不如理财产品的利息高、风险小。安大姐购买回家后发现是有5年保期的保险。翌日,安大姐到该银行要求退保并变更为储蓄。工作人员说:“你已在保单书上签字,若退保得交违约金。”银行工作人员的说法对吗?

维权提示:依据《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规定:购买保险产品的客户自合同生效日起,有10天犹豫期,即10天内可办理退保手续。10天之后,客户则要承担相关退保费用。依上述规定,保险公司应无条件为安大姐退保,并且不能收取任何费用。

只要签字,就得按保险合同对待?

案例:一年前,赵老伯到城郊一家银行存款,禁不住工作人员诱惑,当即将35000元办理了保险业务。今年2月中旬,因老伴住院急需用钱,赵老伯到该银行支取现金遭到拒绝。工作人员称:“保险产品不能提前支取,否则要扣除2500余元的违约金。”赵老伯愕然:本来是存储怎么会变成了保险?也从来没人向自己说不能提前支取和违约金的事啊?

维权提示:本案,保险公司存在两个方面过错。一是在银行储蓄网点从事保险业务是一种违规行为。中国保监会《加强银行人身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保险人不得将保险产品作为储蓄产品介绍,不得通过银行储蓄柜台销售投资联结保险。二是《人身保险投保提示工作要求》规定:营销员必须进行风险提示。如果保险公司不能提供已经向赵老伯作出“提前支取需承担违约金”等风险提示的证据,那么,收取违约金就没有法律依据,应当接受赵老伯的提前支取要求,并按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支付相应的利息。计息方式出现争议,就得听保险公司的?

案例:吴女士花3万元办理双赢(3年期)理财型家庭财产保险。宣传单写有“双赢(3年期)理财产品除可获得一份家庭财产保险外,还能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息0.8%的收益”的内容。到期时,吴女士只得到3000余元利息。保险公司是“分段计息”,3年里银行利率多次调降,保险收益率也相应进行调整。吴女士则认为,“同期”自然应与银行定期3年同期,“分段计息”的“段”也应该是3年这个时间段。当对“同期”与“时间段”出现两种理解时,应以哪个为准?

维权提示:《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吴女士对“3年期”存款的通常理解,就是按3年这个时间段的固定利率计算利息收益,且宣传单上没有“分段计息”字样。那么,当格式保险合同条款与非格式宣传单内容不一致时,也应当以宣传单为准。所以,保险公司应当按高于银行存款利息0.8%的收益标准向吴女士支付利息。

越俎代庖,出现损失由谁承担?

存款保险条例篇10

摘 要 新《保险法》自2009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不可抗辩原则从模糊到清晰,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对中国的保险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在理论和实践中,不可抗辩条款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即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不可抗辩条款 告知义务 新《保险法》 被保险人生存期间

一、不可抗辩条款概述

不可抗辩条款又称为不可争条款。基本内容是:在被保险人生存期间,从保险合同生效之日起满一定时期后(通常为两年),保险人不得以投保人在订立合同时违反诚信原则,未如实履行告知义务为理由,而主张解除合同[1]。不可抗辩条款起源于英美法系国家,有关其立法,最早见于1906年的纽约州《阿姆斯特朗法案》。一百多年来不可抗辩条款已为大部分国家所吸收,成为商业惯例,并在很多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虽然期限可能规定不同,例如,德国规定不可抗辩期限为十年,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不可抗辩条款的实质已同时被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国家所接受。

保险合同也被称为“最大诚信合同”,源于Bayley法官在Lindenauv Desborough一案中的陈述:“我认为在所有保险中――无论是船舶保险、房屋保险、人身保险――被保险人应当对保险人告知其所知道的一切重要事实;关键在于某一具体情况是否属于重要情况,而不是当事人是否认为它重要。”这一案例明确确立了被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的告知义务,而违反告知义务的后果就是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法律赋予保险人此权利是为了保障保险人的正当权益,但一旦保险人滥用这种权利,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侵害。据一家保险公司统计,在其49起保险纠纷案件中,有37起为拒赔案件,其中因投保人未如实告知而拒赔的占一半。由此可知,合同解除权在保险行业中已然成为保险人“维权”或“侵权”的重要手段。

不可抗辩条款的设置,就是为了防止保险人滥用权利,保护投保人的正当权益。不可抗辩条款最早出现在人寿保险单中,在实践中大多是运用在人身保险产品中,这也是由人身保险合同的性质决定。因为人身保险合同大都是长期性合同,时间过久,亦不易查清当时的告知是否属实,而且被保险人死后,受益人亦不一定能够了解当初投保时的告知义务[2]。因此,为了保护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权益,对保险人的合同解除权的行使从时间上作了限制,保险人只能在合同生效一定期限内(一般为两年),以被保险人没有尽到如实告知义务而主张合同失效,进而减少了保险者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合法权益的侵害。

二、不可抗辩原则在我国的立法发展

很多保险人士,甚至法学家认为,新《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三款是我国首次引入不可抗辩原则。但笔者认为,在旧《保险法》中不可抗辩原则也有所体现:第54条第一款“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并且其真实年龄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年龄限制的,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并在扣除手续费后,向投保人退还保险费,但是自合同成立之日起逾二年的除外。”但这一条款仅针对年龄的不实告知应当归属为不可抗辩。在新《保险法》中,第十六条规定:“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为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两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3]。”从这一条款对不可抗辩的表述可谓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典表述,较之旧保险法,不可抗辩的范围得到扩展。

与旧保险法相比,新《保险法》确实是首次用法律语言明确了不可抗辩条款,正因为这一点,对于此次保险法修订,民众一片好评,媒体普遍使用了“保险法修订加强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和“保险法修订重点解决理赔难”等语汇来表达欣喜之情。在所有修订的条款中,抗辩条款的明确化,也被很多知名法学家称为最具创新性、最具变革性和最具冲击力的条款。上到法学家下到普通民众的欣慰之情也透露出长时间的“不可抗辩条款”的缺失所造成的理赔难的问题在保险实践中已是沉疴已久,而新《保险法》对不可抗辩原则的确认将终止保险人的“逆选择”[4]现象,可促使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严格审核相关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某些投保人不如实告知以获得保险保障的侥幸心理,真正地保证保险合同成为“最大诚信合同”。同时,新《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保险人以投保人未如实告知为由,而拒绝理赔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身保险的长期性,一些投保人因为过失而未告知,而造成多年以后再翻旧账时,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保险保障,虽然可以拿到保险公司退还的保险费,但是扣除手续费之后退还的,也基本上已是所剩无几了。显然,这对被保险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但很多保险纠纷就是这种情形,之前没有不可抗辩条款的保障,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往往是有苦说不出。而新《保险法》的第十六条无疑为解决这类纠纷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例如被称为“不可抗辩条款第一案”的当事人“王涛(化名)[5]就是这一条款的第一位受益者。

三、我国不可抗辩条款的缺陷及完善

可以构思这样一个案例:王某在2008年10月向某保险公司购买一份健康险,其妻李某为受益人,王某隐瞒了患有慢性疾病的事实。2009年12月王某的慢性疾病突然恶化,不治身亡,李某没有立即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而是在2010年11月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要求。而该保险公司发现王某隐瞒其患有慢性疾病的事实,因而发生纠纷。

依据新《保险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王某2008年10月购买保险,李某2010年11月要求理赔,其时间间隔已超过了两年的不可抗辩期限,那么保险公司就应当依法进行赔偿。但是据案例可以明确的知道是李某故意拖延索赔日期以超过两年期限,明显是在利用法律的灰色地带。那么,这种案例应当如何判断呢?

对比美国不可抗辩条款的通常规定“本契约在被保险人生存期间内有效,经过两年后定为不可抗辩,但欠交保险费的除外。”发现,我国《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缺少了一项重要的前提:在被保险人生存期间。在上文中,笔者已经明确表示不可抗辩条款大多是使用在人身保险合同中,故而“在被保险人”生存期间,即被保险人在不可抗辩期间内仍然生存或没有失能,对于不可抗辩条款可谓意义重大。

在以上案例中,王某是在保险后一年后死亡,即在不可抗辩期间内死亡,即使李某在两年后索赔,依据美国法律,保险公司依旧有权解除合同,不受不可抗辩条款的约束。这也有效地走出了以上案例的尴尬境地。同时规定被保险人在不可抗辩期间仍然生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证明其所未告知的关于身体健康的事实对于此份保险合同来说并不是重要事实,故不涉及违反告知义务,这也进一步论证了此项规定的科学性。

用樊启荣老师的一句话来说:新《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三款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但未理解其实质。这也表明在移植外国法律制度时,应当深刻的了解那些法律背后的精神,再转化为中国的语言。正如霍姆斯在一个多世纪前曾指出,美国的“普通法体现了一个民族多少世纪发展的历史,因此不能像对待一本充诉着定理和公式的数学教科书那样研究法律[6]”。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关注到这个问题,正在着手出台新的关于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的司法解释,据樊老师所言,“被保险人在不可抗辩期间内仍然生存或没有失能”可能会加入进去,目前正处在听证阶段。一旦这项司法解释落实下来,我国的不可抗辩条款必定会更加完善,也会对规范我国新兴的保险行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启荣.保险法.高等教育出版社:75.

[2]李玉泉.保险法.法律出版社(第二版):242.

[3]第十六条.

[4]保险人的"逆选择"现象是指:有的保险人在明知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况下,仍然收取保险费,保险事故不发生,则双方相安无事;保险事故一旦发生,保险人就以早已掌握的投保人为如实告知的事实为由,不赔保险金、不退保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