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中的人文医学教育探讨

时间:2022-10-07 09:22:52

影视中的人文医学教育探讨

摘要: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需求迫在眉睫。在人文课程教育中引入叙事医学理念,通过影视医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将该理念延续并贯穿医学生在校教育阶段及其职业生涯,可以帮助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旨在探索在叙事医学背景下融入影视人文教育的具体途径及实现方法,为推动医学人文精神回归、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叙事医学;影视教育;医学人文

医学中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人文理念和人本思想。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医学教育研究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与疾病的对抗方面,只考虑如何维持人的生命,不考虑如何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为迎合社会“高度专业化”“技术化”医学人才的需求,往往容易忽略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贯穿医学思维中的价值取向,构建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教育体系,是目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医学院校的相关人文课程教育中引入叙事医学理念,探索在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叙事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具体策略,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一、叙事医学及其研究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部分院校就开始将文学与伦理纳入医学教育体系。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内科医师和文学学者丽塔·卡伦(RitaCharon)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叙事医学:形式、功能和伦理》一文中,首次将叙事医学的概念理论化,主张通过文本细读、反思写作、批判性思维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诉说和倾听疾病的叙事能力。该理论的提出开启了21世纪文学与医学发展的叙事转向,为在医学教育中贯穿人文精神提供了新的途径。匈牙利精神分析师巴林特创立的巴林特小组聚焦于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形式,集中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帮助医生更好地处理医患矛盾。与此同时,叙事医学作为西方医学教育的新兴理念,现已得到诸如Lancet、TheBritishMedicalJournal等国际著名医学刊物的重视。中国教育界对医学人文特别是叙事医学的研究起步稍晚。2003年南京医科大学首次将医患沟通作为一门科学纳入该校医学生的必修课程。目前,多数医学院校仅依托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来加强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限制了叙事医学教育作用的发挥。相对而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以郭莉萍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和南方医科大学以杨晓霖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在叙事医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院校继续开展叙事医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正如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所指出的,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以及交流与沟通技能,与医学科学基础毕312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是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担负着构建和培养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和沟通能力重要职责的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的叙事表达能力、交流沟通协调能力和反思与共情能力等方面应当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二、医学院校通过影视作品开展叙事医学教育的意义

现代临床医学教育之父威廉·奥斯勒于19世纪末提出了“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与可能性的艺术”的观点,指出医学并非“无所不能”。既然如此,想要解决病人的身心问题就不能仅依赖于医学中的科学因素,而应转向医学中的人文因素,也就是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叙事素养。叙事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人文在医学院校的特殊实现模式,是从叙事人文高效过渡到医学专业或近医专业教育的必经桥梁[1]。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出版后被改编成戏剧或电影。影视作品作为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可以帮助观者体验不同的人生百态,增强移情能力。与此同时,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叙事形式,是一种多形式融合的艺术,有更丰富的信息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可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之中。相较于枯燥且冗长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通过结合音乐、字幕、声音和图像,将不同的要素进行交叉组合并通过不同的视角完成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影视作品中丰富而自然的镜头为观众构建出一个立体而全面的视听空间,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观众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震撼效果远胜过文学作品。与此同时,相对于文学作品只能用简单的文字符号来传情达意,影视作品可使用多元的符号帮助塑造立体的形象并传达深刻的情感。

三、叙事医学教育融入影视人文教育的途径及实现方法

影视作品作为信息时代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是媒体教育的重要辅助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也往往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医疗影视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励志元素以及悬疑元素等对人性、道德、法制进行探讨,医疗影视剧本身自带的话题性会加大社会对于医疗影视剧的关注程度,同时也能被当代医学生所喜爱[2]。医学生可以在欣赏和理解影视作品的基础上从人文维度展开讨论、反思活动,对照自身,帮助提升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也可以思考在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职业生涯中所必须面临的生命伦理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输入与细读

通过影视教育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叙事医学教育,首先需要教师精选医学题材的影视作品,做好高质量的输入。一直以来,医学题材的影视作品都是全球性的创作热门,一大批制作精良且质量上乘的医学题材影视作品涌现并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如1998年上映的《心灵点滴》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的是主人公PatchAdams怀着满腔热忱,从医学院学习期间就开始实践其情绪治疗法,并开设免费诊所为穷人服务的故事。2013年首播的电视剧《周一清晨》讲述了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家医院内五位外科医生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面临的无数次艰难选择。该剧着重关注医患关系和医疗道德,是一部深度发掘医患关系和医学伦理的作品。除此之外,《豪斯医生》和《实习医生格蕾》等均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中国的医疗题材影视作品也频出精品。2005年播出的《无限生机》、2010年播出的《医者仁心》、2015年播出的《急诊室故事》等电视剧作品不仅让观众更近距离地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场景和日常生活,也刻画出特定时期丰富多元的社会面貌。医疗题材的电影佳作亦层出不穷,如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药神》不仅引发了舆论热议,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对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相关措施的高度重视。学生通过观看此类影视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叙事的角度探索故事背后蕴含的人文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弥补其人生经验的不足,提升其对生老病死以及疾病和患者的理解”[3]。同时,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创设出贴近实际、尽可能真实的医疗环境并让其进行体验与感悟,还可以将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变化及医患沟通交流方式以一种更加真实和细腻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对真正的医学实践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学生们通过细读影视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和内容,可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二)讨论与反思

影视作品通过影像叙事的方式讲述小人物的疾病故事,让人们有机会倾听曾经被科学的理性话语所排斥的感性声音。以叙事医学为代表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提醒我们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医学生重视“人”的个体属性和内心世界,强调重构生命的意义。观看医学影视作品后,让学生就影片中所揭示的问题进行人文维度的讨论或故事分享,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帮助挖掘其自主学习的潜能,还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提升其主动参与的意识。以电影《再生之旅》为例,影片讲述了一位平时十分自傲而冷酷无情的医生,发现自己喉咙中长了一个恶性肿瘤后不得不从医生变成病人并在他自己服务的医院接受治疗的故事。美国医生LewisThomas曾经说过:“医学中最难学的部分之一,就是患者的感受。”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学生们可以探讨目前社会上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以及应对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同时,医学生也可以在这部影片的基础上尝试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来记录自己的患病及治病的故事,通过书写“平行病例”并与“同事”进行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进一步构建自我关系和人际关系,从而帮助促进自身将来从事医生职业的可持续性。

(三)再现与输出

“情景再现”是连接医学人文教育理论和临床医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纽带。逼真的医学案例情景再现能使医学生提前融入真实的交际环境和任务环境。医学影视作品中往往包含丰富的医学案例。一方面,师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将医疗影视剧中的案例或自身的一些真实经历改编成剧本,以戏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通过亲身感受和近距离的观察研究与反复思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得到促进,也更容易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情景再现的过程中,学生需参与并积极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还要在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中进行转换,利于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在完成相关医学病例或医学伦理问题的情景再现后,学生还可通过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借鉴和吸收先进的人文理念和做法,从而提升医学人文素养。

四、结语

本课题拟从叙事医学的概念入手,通过整合叙事医学研究现状并阐述医学院校通过影视作品开展叙事医学教育的意义,探索叙事医学教育融入影视人文教育的具体途径及实现方法,进而帮助提升医学生的生命伦理素养和医学叙事能力,从而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模式,为推动医学人文精神回归、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晓霖.叙事医学人文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86.

[2]李莎莉.医学生素质培养方法及医疗影视作品的参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8):53-54.

[3]贺劭丹.从“最好的告别”到叙事医学人文教育[J].教学与教案,2020(3):119-122.

作者:张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