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图像及图像时代特征研究

时间:2022-07-23 09:51:00

传播学图像及图像时代特征研究

【摘要】图像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以其拥有对世界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对文字语言形成强大冲击。在数字技术占据主导的新时代,图像以其独有的特征和功能,使得人类社会步入图像时代。图像在新时挥巨大的作用与其本身特性相关,本文深入剖析图像的特征及其符号功能,诠释图像时代到来的必然性,并探索图像时代下社会发生的变化:社会文化传播由语言转向图像,社会认知方式由“抽象”走向“形象”,社会生活由“生产型”趋向“消费型”。

【关键词】图像;图像时代;语言符号

图像始终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图像的演化也始终跟随着人类进步的脚步。新时代下,图像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以其拥有的对世界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对文字语言形成强大冲击。人类已经从传统的印刷时代步入了现代的图像时代,图像渗透到生活中方方面面,不断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鲍德里亚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拟像和仿像的时代。麦克卢汉认为传统的印刷时代已告结束,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占主导形式的机械复制的时代,在文化传播上已经进入电子媒介阶段,而媒介的传播以图像的传播为主导形式。我国学者刘伟也认为,图像在人们的日常交流和信息接收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摆脱了语言文化附庸的角色而正在占据主导。图像时代已经来临,然而图像在当今时代为何发挥着如何大的作用,这与图像的特性分不开。本文从五个方面阐释图像的特征,并分析图像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诠释图像的巨大功能以及图像时代到来的必然。

一、新时代图像的特征

(一)相似性与抽象性的统一。相似性和抽象性是图像的基本特征。图像要想超越文字的表达方式,首先要能尽可能全面地涵盖对象事物,包括涵盖事物的基本特征、属性,甚至基本轮廓。现在照相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最大程度再现事物,但它仍然是一种拟像,并不能完全精确体现事物的每一个细致的部分。图像的相似性越高则其抽象性越低。现代绘画技术告诉人们,有时只需画出图像的大致轮廓也能表现事物。如在画山的时候,不可能把山的每一个角落都画上,而是简单几笔勾勒。在人们看到山的时候,也不会去细致考察山上的每一棵树木,而是选择性地看山轮廓,此时山的整体形象已经进入脑海并形成印象。图像的抽象性是图像语言最显著的特征,能够比文字语言表现出更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更多的信息。抽象性是人们看到图像时头脑自然对其进行选择和重构,是抽取最能表示事物本质的表象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完全靠接收后建构的一种理性活动。要么抽取事物的外在形态,只保留其轮廓形状;要么以非直观的形式,让人在大脑中得到直观的体验。如看到水龙头干涸,自然抽象到水资源匮乏;看到大树被吹倒,自然抽象出风的强劲;看到衣衫褴褛的图像,自然联想到贫穷和无助。然而无论相似性和抽象性,都离不开对本体特征或内涵的认知。(二)隐喻性和象征性的统一。隐喻性和象征性是图像的两个核心特征。图像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远远超出图像本身,同时赋予图像超出语言文字来描述世界的巨大功能特性。隐喻本身是一种修辞方式,意思是通过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而表达某种意义,且这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相似性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的文化内涵,所以本体和喻体之间必然具备相同的属性,这些属性有些是直观的,有些则是虚拟的。例如,当看到“玫瑰花”时自然想到其隐喻着爱情的美满和甜蜜,而不会面对一棵大树就直接联想到爱情。那么玫瑰花就与爱情具有一定相同的属性,如玫瑰花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美好的感觉,人们认为爱情也应有这种属性。天平象征公正公平,这是因为天平的属性,它本身便代表两种物体的重量相等,也就隐喻人人都是平等的。鸽子隐喻和平,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形成了共识。中国结象征和祥和、和谐,这些都与文化内涵息息相关。象征是艺术表现的方式,是指借用某些特殊的事物来体现某种重要的意义,往往是较小的事物来象征较大的意义,以此表达某种情感,加深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象征是一种文化积淀的共同理解,在同一文化中,人们受文化和环境影响对某事物所代表的含义有统一的理解。用国界碑象征一个国家的主权,景点象征某个地域,例如长城象征着中国,迎客松象征着黄山,泰山象征着齐鲁大地。或用某些建筑象征某个城市和国家,例如天安门象征北京,金字塔象征着埃及,埃菲尔铁塔象征法国。人们往往用这些图像来象征事物,从而不断加深对某些事物的理解。隐喻和象征的手法都离不开本体和喻体的存在,隐喻效果和象征效果的实现都需要有着共同属性并经历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且这种属性得到共同的情感内涵。(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历史性是指图像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采用不同的载体方式而呈现出不同的意象,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时代图像。现实性是指无论图像怎么变化,多么具有虚拟性,其本身仍然来源于现实社会且在社会中能找到其本体。如在文字刚出现时,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均写在野兽的甲骨上或者兽皮上;随着时展,出现了刻画在墙壁上、瓷器上的文字符号来记录事况发展。随着造纸术的发展,图像开始进入印刷时代,工业化的发展催生出能够大批量印刷文字图案的技术产品,图像充斥在整个时代。电子时代不仅实现了激光照排,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视频、图片以数据传输,图像以更便捷更广泛的方式被储存和应用。这些充分体现图像具有历史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图像印记。现实性是指图像在制作过程中的选材、主题及其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但由于传播的虚拟性,使得现实性的图像往往高于生活。通过图像传播,展现大众生活中的点滴,传递人间的普遍情怀,加强意识形态,传播主流价值等。例如公益广告往往来源于现实,但加入了艺术的成分,从而传递出某种社会价值观。城市中文化墙上生动的漫画往往结合了民众心理需求的特点,用艺术的方法传输出核心价值观。图像的某些情节会虚构化,对观众产生不同方向的引导。林林总总,现实性是图像在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性一般表现在大众性上。大众性是指图像的传播过程逐渐消除了文字、语言不同的障碍,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看到同一图像时往往都能有相同的感受和体会。这源于人们对图像的共同理解,使得图像更加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如我国摄影师在西部贫困地区拍到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国外摄影师拍到的非洲苏丹难民地区“秃鹫与小女孩”的画面,它传达出特定的社会信息和价值引导趋向。再如技术专家对古代桥梁、建筑的复原往往以当前场景为基础,这充分体现图像具有链接过去和未来的功能,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当代图像传播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使得图像在不同时空下具有普适性和大众性。图像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使得图像在传播过程中更能贴近生活实际,更能走入大众生活。(四)同一性和多义性的统一。图像的同一性是一种文化契约,是一种社会约定关系。在同一文化中,人们对某种图像有同一的理解,即图像在长期社会交往中,逐渐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一种风格化或特殊化的属性。同一性不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同一,而是图像“能指”的同一,它不存在于图像本身,存在于人们对图像的理解之中,存在于某一被一定的社会文化所接受的程式之间。多义性是指图像在不同的主体看来具有不同的“能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图像在每个人的理解中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总体上每个人的理解不会差距太大,其核心的特殊性不会改变,这是由于图像的“能指”来自于图像的迹象性。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任何图像存在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所谓组合关系便是“多义性”,所谓“聚合关系”便是“同一性”。在各自的同一性和多义性之间都存在着互相替换的对应词。人们常说一词多义,那么同样存在一义多图或一图多义。在图像语言中,同一个概念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图像来表达,同一个图像也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概念来表示。如公共场合中的指示标志、商业标识等没有明确写上汉字或者英语指代什么,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人一眼便能看出其内涵,并且每个人对其理解分歧并不大,这是图像的聚合关系即同一性。一般认为这种聚合关系是由于“唤起性”所致。一般的语言功能可以分为“陈述性、表现性与唤起性”三种特性,唤起性就是经过语言行为唤起人们心理状态的情感变化,并由此导致思想与行为上发生一定的变化。由于人们看到的是同一个图像,其唤起不同民族或年龄人群情绪变化也大致相同。经过一定的文化浸润和民族习惯而产生的共同语言符号,也是“同一性”产生的根据。在此文化关联中,符号的使用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或者媒介来实现,这种载体或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在不同的人看来,便产生了“多义性”。某种“多义性”的语言符号,在经历过相同的文化习惯的人看起来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这种多义的理解仍然能找到“同一”的特征,这源于画面本身具有某种迹象性,人们对迹象的理解具有同一性。而产生“多义”的这部分往往基于各自的生理感受、个人经历等,所以说同一性和多义性互为因果。(五)数字化和娱乐化的统一。图像的数字化是图像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当前数字技术的进度息息相关。图像不在原本归属的某一传统载体或某一时空中,而是被大规模地储存在各类互联网应用程序上,并且可以经过不断加工、调整、拼凑、变化。同等单位上,经过高密度加工的图像蕴含的意义更要远远大于文字和语言,这使得图像比文字和语言更具有仿真性,更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人类对视觉的需求根源于对人化世界探索的深入,数字化恰好能使得人们更为方便地储存和使用图像。图像的数字化也使得社会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有时一张图片比写上千个文字更能表达内涵。近年来,网络短视频业务进入经济喷发期,取代了按小时计算的长视频,甚至把人类历史以十几兆的图像完整表现出来。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在一瞬间传播到全球任何角落。交流、生产、生活一切皆由数字来安排。娱乐化是图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得以呈现。图像的数字化得以广泛传播,娱乐化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和枯燥的二进制代码打交道,数字的传播必须符合人类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方能在民族之间推广。娱乐性是最容易让人忘掉机器代码的乏趣,更能在大规模图像传输中保留高度的热情。图像变成二进制数字进行大规模传播,必然要求其更具有娱乐性和普适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图像在传播过程中娱乐化倾向会有损社会的文化风气,殊不知图像的娱乐性和普适性是图像以数字化传播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任何既定信息以机器语言传播时,它必须转变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人的情感需求在大规模图像传播中表现得更为强烈,娱乐化更易达到与观众的心灵互动,在情感交流中打破时空限制,更具有在场性。但需要甄别低俗娱乐,禁止低俗文化传播。这还需要文化部门和信息部门在数字时代把好关口,使得数字时代图像更多地造福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二、图像时代的特征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认为“人类的图像时代已经来临。”海德格尔提出“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这充分说明人类已经步入图像时代了。图像时代影响社会中的方方面面,这些特征不仅表现在社会语言系统的变化,由“语言转向”到“图像转向”,其次社会认知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最后社会生活也开始走向大众化和娱乐化。图像时代已经来临,图像时代的特征越发明显。(一)社会文化传播由“语言”转向“图像”。“语言转向”的实质是把理性的文字语言转向感性的形象语言,也就是由“文字”转向“图像”。当下,以图像为中心的符号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符号系统发出挑战,图像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交流信息的常见方式,毫不夸张地说世界社会文化系统已经成为图像的再生产。图像进入到了每个人生活之中,并且与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图像趋于文化霸权地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视觉与审美价值导向,同时影响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图像之所以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其切合这个时代的文化潮流。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在短期内就超越了过去漫长历史所积累的经济总和,图像的特征正符合“眼球经济”的需要。图像的传播促进了文字信息和语言信息的融合,为人们充分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创造了客观条件。(二)社会认知方式由“抽象”。走向“形象”这一变革主要体现在人类以图像而非文字作为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文字的重要性被逐渐降低。图像之所以出现变革,与数字传播技术的出现有关,使得图像的制作和传播成本甚至比文字还低。快读社会,文字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对认知世界的深度要求,图像逐渐成为人类认知和表达的主体方式。从文字为主到以图像为主的认知世界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从抽象的认知方式向形象的认知方式的转变。抽象的认知方式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把握方式主要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系统,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消退,社会认知方式转变为形象认知方式,最主要的表现如大量图像产品、视频产品的出现,短视频应用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如近年来产生的抖音、快手、微视等等手机端应用。新闻内容也采用了图说方式,如澎湃新闻,也开始采用瀑布流图片方式展示。字节跳动开发的今日头条采用智能信息分发模式,内容根据用户“眼球”停留时间和操作判断用户的喜好,从而不断推荐相关图文和视频内容。各类图像处理软件如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等也在图像时代的红利中分得一杯羹。(三)社会生活由“生产型”趋向“消费型”。图像在大数据的加持下被最大化传播,任何图像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如电子成像技术复原的圆明园,打破了历史的限制;VR的产生使人足不出户便可游览世界。图像由此变成了最为普通、廉价的消费品,并迅速地侵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平民化、大众化的消费活动。如今文艺作品或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不一定会购买书本来细读,但是很容易接受视频这种传播形式。大众需求被喷发式的激发,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现代社会由生产型社会趋向消费型社会。以视觉图像为主要载体、以符号拥有为特征的社会消费方式,带来了视觉产业的繁荣,图像时代的红利滚滚而来。视觉产品层出不穷,但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便是直接消费型。任何视觉产品满足人们对图像的需求,就形成直接消费。与传统的文字、语言展示进程不同,图像直接选择最立体的方式直接呈现在最初的阶段,打破了人们认知的过程和序列,从而使得人们在被图形拟像的三维虚拟空间中产生消费行为。图像的传播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更推动整个社会向消费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汪德宁.超真实的符号世界:鲍德里亚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3]刘伟.读图时代的阅读研究[D].安徽大学,2013

[4]陈星宇.读图时代下图像的传播动因研究[D].扬州大学,2011

作者:葛跃辉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