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社会国家关系实现互动论文

时间:2022-05-23 10:50:00

调整社会国家关系实现互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社会与国家的高度一体化状态;社会与国家的悄然分离;“强国家——强社会”的理想模式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社会与国家是两种不同的人类组织形式、“政治万能”是支配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主导原则、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政治运行不畅、公民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缺乏物质支持、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国家下放权力、社会(更确切地说,是社会中具体的个人)的一种受到承认和保护的权利和地位、清正廉明的形象实现其所代表的普遍的制度利益的能力、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以“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关系模式作为构建新型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想目标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与国家高度一体化的原因其后果;阐释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与国家之间的悄然分离;对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想模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社会国家关系中国

社会与国家是两种不同的人类组织形式。从本质上说社会是具有管理性和服务性的组织,其基本特性是非政治性国家则是一种政治组织,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其目标是为了利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自身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自国家脱胎于社会母腹以后,古代中国的政府就开始支配着社会的运行,社会完全被湮没于国家之中。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与国家之问的关系如何?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与国家之问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趋势如何?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调整与建构,有助于实现社会与国家良性互动。

一、社会与国家的高度一体化状态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政治万能”是支配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主导原则,政治在社会事务中扮演着至高无上的角色,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经济生活要受到政治的全面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研究等也都处于政治的控制之下,形成了“强国家一弱社会”的状态。权力的高度集中,对于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确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问的推移,社会的高度政治化和权力集中的弊端日益暴露,并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其不良后果表现为:

第一,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由于国家掌握着全部社会资源的配置权,人们要想实现某个生活目标,就必须想方设法去接近权力、利用权力,这便使权力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使政治成为指挥人们生活的魔棒。人们追求着政治思想上的又红又专,完全忽视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在13常生活中,人们以政治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因此,本应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笼罩着极强的政治色彩,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随之出现畸变。

第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将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和处分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进行统一计划和统一调配,使社会失去了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积极参与的权力和机会,这势必导致社会生产部门失去组织生产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消极被动地进行生产,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投入了资源而带来的收益却不大,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资源浪费。

第三,导致政治运行不畅。“全能政府”的职能过宽,任务过重,必然要设置许多机构和部门,导致政府机构的过度膨胀和层级管理。这势必影响政治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使国家权力落实不到管理对象身上。另外,由于政治资源掌握在国家手中,公民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缺乏物质支持,使得政治参与的实效性极差,公民参政、议政以及表达意愿的热情日益冷淡。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自上而下的政治管理和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都缺乏生机,政治运行的秩序性无从体现。

上述后果的出现,使社会丧失了生机和活力,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极为不利。

二、社会与国家的悄然分离

中国历史步入2O世纪70年代,在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生产资料的人为公有制和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和危害。在这一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廿土拉开了序幕。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国家下放权力,通过市场化等举措使社会获得比较大的自由空间和自权力。使经济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党政分开、权力下放和精简机构,通过这些方面的改革,以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透过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不难看出,我们走过的这段改革路程其实就是国家逐步让渡权力给社会的过程。

的确,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即由高度一体化向良性分化转变其,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它要求摆脱行政权力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解决问题。其二,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职业群体的多元化,使社会结构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元化社会转型。其三,由于人们的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增强,法制建设步伐加快等原因,使得政治民主化力量大大增强。其四,价值观念由传统的依附观念、等级观念、特权观念等向平等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先进思想转变。从这种种变化可见,我国社会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分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法理学家郭道晖指出:“在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原有的国家(政府)垄断全社会一切资源,国家权力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已有所动摇。在市场经济不断扩展和深化的情势下,国家权力向日益成长的民间社会让出地盘。国家权力内部的初步分权和权力下放以及初步向社会主体分权、还权的取向(如实行政企分开,将某些本由政府包办的社会事务与权能,还归社会自主自治),都有进展。”

在我国,社会与国家已经开始分离,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就目前状况而言,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仍然处于失衡状态,具体表现为社会自主性的缺乏和国家权威性的不足。

所谓社会自主性,是指社会(更确切地说,是社会中具体的个人)的一种受到承认和保护的权利和地位。从经济方面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今天,公民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都应由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自由、平等、竞争等原则来协调。从政治方面看,公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使之通过合法的渠道和形式为政治系统所了解,成为政治决策的参照依据;公民有权利和能力对国家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但是,在我国目前,无论是个人经济方面权利,还是政治方面的权利,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社会自主性仍显不足。国家权威性,指的是国家超越于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占有某种资源优势的利益集团的特殊要求,以清正廉明的形象实现其所代表的普遍的制度利益的能力。国家的权威性是通过政府在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公正、廉明、信用得以确立的。政府在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如果政策被变通,使得上令不能够准确地下达,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者政府的工作人员以手中的权力作为“寻租”的资本,有意“创租”来谋取私利,这势必导致人们对政府的失信,严重影响国家的权威性。在我国目前,腐败现象的大量存在及其在群众中的恶劣影响,足以证明国家的权威性是不足的。

面对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失衡问题,我们不能坐等其自行消失。消极地等待不仅需要很长的时日,还可能导致矛盾逐步积聚。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积极探求理想的建构模式,尽早实现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动态平衡,为现代化进程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强国家——强社会”的理想模式

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失衡状况,我们必须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够促使两者平衡的目标模式。这种目标模式的寻求,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又要借鉴西方的一些先进的思想模式,更要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而是社会自身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在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上,国家是从属的东西,社会则是决定性的因素。国家的产生是为了使社会在国家的治理下有效地运转,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国家将逐步走向消亡。因此,“社会主义者应以社会为主义,为社会而主义。不要迷迷糊糊,被人牵着鼻子走,把国家主义误认为社会主义,进而去崇拜那个国家主义了。”我们要树立起社会与国家间区别的意识,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社会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努力。

中国学者在研究未来社会与国家关系模式时,对两种外来模式一自由主义和法团主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作为探讨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模式,自由主义要塑造的是一个独立于国家的社会,更强调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而法团主义则并不把社会与国家的完全分离作为自己的理论任务,而是希图通过一种中介将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相对而言,它更侧重于两者的平衡。笔者认为,兴起于欧洲的法团主义强调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强调“合作”的追求,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家权威性不足和社会自主性的缺失),对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需要政府协调),笔者认为,我们应以“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关系模式作为构建新型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想目标这种关系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它要求社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种非国家的社会组织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享有较为广泛的活动空问,国家行政联系之外的各种社会联系形式在社会生活的协调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2)它要求国家作为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者在尊重社会及其各种组织法律上的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介入社会生活过程,对后者的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协调与引导,或者为它们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3)“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关系模式要求建立国家与社会,尤其是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协同合作、互相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

“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关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它阐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为人们认识社会、国家以及两者之问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使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结合起来,为我国的政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当前,“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关系模式还只是一种发展目标,其设计再好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必须把理想模式与当前实际状况加以比较,并借鉴国外一些有效的做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构方案和措施,并力争付诸于实践,争取目标模式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