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出国行前培训与安全管理研究

时间:2022-06-09 11:08:20

高校学生出国行前培训与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进程逐步加快,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密切,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热潮随之高涨,规模持续扩大。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家之间国情、体制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使得出国学生海外安全问题愈发凸显。高校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跨文化适应、安全防范常识、学业规划等内容,组织实施学生出国行前培训和海外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分析具体实践路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建议,对于高校实现保障出国学生海外安全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出国;行前培训;海外安全管理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愈发开放,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随着我国坚定不移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以及进入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高校不断拓展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样化的海外学习机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激发了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着高校学生国际间流动日趋常态化。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1],在趋势上呈逐年高速增长且日益低龄化。出国交流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教育的机会,然而学生出国后面对国家之间国情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往往出现学习生活压力突出的情况,且因自身社会经验不足,面对危险环境普遍缺乏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使得他们遭遇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电信诈骗、暴力犯罪等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以2020年初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传播蔓延的肺炎疫情为例,由于部分国家和地区进入紧急状态,旅行禁令、行动限制、学校关闭等不同程度的防疫防控措施相继加码升级。面对突如其来的学业停滞、搬离宿舍、物资短缺、就医困难、歧视攻击、航班缩减等严峻的现实问题,出国学生在此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海外境遇牵动人心,引人担忧。出国学生安全问题日益彰显,越发成为国家和高校关切的重点、学生和家长关心的焦点、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高校对学生进行出国行前培训和海外安全管理必不可少,对于出国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跨文化沟通技能,提高海外安全防范意识,快速适应海外学习生活,实现平安留学、健康留学、成功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行前培训与海外安全管理实践路径

目前,高校开展出国学生海外安全教育管理主要采取行前培训与派出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行前培训是指为即将出国的学生赴外交流学习提供的一系列教育培训,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在新环境中的学习和生存能力。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高校越发重视积极组织学生出国行前培训,全面系统地为学生解读出国交流学习相关规定,讲授形势与政策、社会与文化、健康与安全等知识,指导学生做好出国学习的充分准备,培养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派出管理是高校教师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对学生在海外期间的学习、出行和居住安全等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使学生同学校一起实现既定的出国交流学习目标。作为高校国际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支持学生海外交流学习过程中,可以着重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组织实施学生出国行前培训和海外安全管理。

(一)创造良好交流氛围,浸润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高校国际化战略加速落地,学生国际教育成为了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获得出国交流学习、体验多元性文化的机会,例如寒暑期游学、学期访学、联合培养和海外实习等。这些交流或学习项目类型不同、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目的国迥异、参与方众多,教育实践和标准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出国后直面不同国家的国情、政治制度、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接触各类社会现象和思想文化冲击,其传统认知、价值观念与思想行为极易产生波动并受到影响。因此,高校对出国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势在必行、至关重要。高校通过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积极构建“大交流大思政”格局,加强部门之间互联互通和优势互补,由学院、学工、教务、外事、宣传、保卫等部门共同参与,从思路、目标、路径等方面统筹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形成学生思政教育合力和协同效应。针对出国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校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关注时政热点和社会动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分阶段将思政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参与模式等贯穿学生出国行前培训和海外安全管理全过程和各环节,建立健全出国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持续强化思想引领作用和价值导向实效。一方面,遵循思想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通过举办讲座、组织观看纪录片和思想政论节目等形式,在行前培训中以“出国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出国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认识了解国情,客观看待外部世界,在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国外社会真实情况的同时,充分认识中国特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中外交流与比较中筑牢信仰之基。贴近出国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关于教育、留学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找准思想与情感共鸣点,走近中国近现代留学史及其代表人物的鲜活故事,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引领出国学生弘扬传承并自觉践行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浸润学生深厚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2],激励出国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学习的理想和信念,担负起中外友好交流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另一方面,以学生思想特点和需求为导向,拓宽出国学生思政教育途径,加强网络育人实践[3],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有效载体和多元化平台,推动思政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激发思政教育内生活力。例如,巧妙设计主题,打造精品内容,突出思想内涵,通过学校官网、官微定期推送国内外时事,颂扬典型事迹,传播先进思想、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正能量,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增强时代感、吸引力和感召力,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大的思想观念渗透融入到小的具体生活之中,涵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情感认同与祖国归属感。同时根据国外院校或国别地区分组,成立出国学生临时党支部或团支部,浓厚爱国荣校氛围,注重发挥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组织出国学生在交流期间参与到学校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中,畅通渠道增强师生互动交流,让思政教育有效延伸到学生心里,实现高校对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全过程的有效管理。

(二)加强人文关怀,强化服务育人效果

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出国交流学习让他们对未知的异国求学之路充满了憧憬与向往。相关事实表明,学生在出国前获取信息的偏差和片面常常造成他们对国外的认知过于简单和理想化。随着走出国门、走出舒适区,出国学生身处在以跨文化理解和沟通协作为准则的全新社会环境中,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学习模式的变化,还有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的变化。繁忙的学业、独立的生活,对于出国学生无疑既是压力也是挑战。由于初期语言交流的障碍和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人际之间的隔阂比想象中更加巨大,出国学生往往需要大量时间度过适应期,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融入到当地环境、文化和主流群体中。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无法应对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则极易导致他们情感缺失,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例如抑郁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造成学业困难,影响正常生活。对此,高校应为出国学生开设专门课程、组织专题讲座或移动课堂等,例如目的国社会情况、自主能力养成、国际交往与跨文化沟通、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等,帮助学生在出国前全面了解目的国概况和当地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开放的学习心态、主动交流的意识和良好的文明礼仪[4],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中外文化差异以及可能面对的文化冲击现象,学习如何发挥个人能动性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适应当地人文和社会环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国际素养。学生出国后,高校要坚持“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及时进入学生海外安全监督与管理过程,将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与加强思想引导结合起来,持续强化服务育人效果。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方式,拓宽多元化沟通渠道,加强与学生日常沟通和信息交流,以关心者和引路人的身份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准确掌握学生在外情况和心理状态,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释疑解惑,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服务学生成才。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通过正面积极的心理疏导为学生排忧解难、提供切实帮助,让出国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祖国的关怀,平衡学业和生活压力,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提升出国学习效果和交流体验。

(三)加大海外安全宣传普及,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海外社会结构相对多元,暴力犯罪、种族冲突、恐怖袭击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高频危险也如影随形,随处可见。海外安全形势固然严峻,但出国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普遍薄弱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严重缺失,也是造成他们在海外遭遇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需要高校将出国学生的预防性安全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海外安全常识宣讲,教育引导学生在出国前充分认识海外安全风险,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必要技能,从而规避或降低在外交流学习期间的潜在风险。高校对学生在国外期间遵守所在院校的校规校纪和学生行为准则有着详实的纪律教育和安全提示,例如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及时通过学校警务部门或紧急救助电话寻求帮助。由于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用于保障学生出国安全和合法权益,且国际国内司法程序存在较大差异,领事保护已经成为维护出国学生海外安全的重要方式。为此,高校应加大法制观念和海外领事保护常识在出国学生群体中的宣传普及力度[5],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目的国法律法规、《中国公民海外安全常识》和《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等内容,关注国家领事保护中心和驻外使领馆的重要通告,在到达目的国后通过出国及海外中国公民自愿登记系统[6],主动与当地使领馆建立联系,及时获知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安全提示信息,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请求合法的领事保护与协助,将海外安全意识内化于心。让出国学生全面了解客观真实的海外世界,学会必要的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已逐步成为高校出国行前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通过邀请经验丰富的境外安全专家、公共安全培训教官等专业人士为出国学生讲解国家安全与海外安全形势,分析海外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典型案例,教授学生正确识别日常行事、居住、出行、交友方面安全隐患的方法,模拟火灾、地震、交通事故、抢劫、暴恐等各类突发事件场景,组织学生进行应急避险实操训练,在体验中掌握自我逃生和防范技能,在互动中学习医疗常识和急救方法,有助于增强出国学生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识别应对能力,提高学生安全风险防范水平与自我保护能力,进而使学生改变固有的安全思维定势,注重日常安全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养成,在到达国外后迅速适应当地社会安全环境,顺利展开海外学习生活。

(四)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指导出国学生细化学业准备

高校出国学生一般具有较好的专业和语言成绩,对出国学业目标也寄予较高的期望值,例如提高学术水平、强化语言技能或获取实践经验等。然而不少学生出国后在沟通能力、生活能力上的不足造成他们学习效率低下,或者由于无法适应国外大学迥然不同的教育体制、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导致他们难以实现出国交流学习的预期目标。因此,出国学生提前做好学术准备和学业规划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可以采取指导与交流并重的方式为学生指引出国航路。一方面,高校拥有具备海外教育经历从事一线教学或管理工作的广泛教职员群体,由他们向即将出国的学生介绍国外高等教育体制、教学和研究特点、学习方法与团队合作、校园文化等,结合个人经历传授与国外学习相关的应用知识和实际经验,给予学生实用有效的建议,对于出国学生养成新的学习习惯,细化学术和语言准备,做好未来学涯规划更具指导性和示范性。另一方面,高校举办出国交流宣讲会、经验分享会、成果汇报会等活动,为归国学生和即将出国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由归国学生讲述分享海外学习经历、生活见闻和心得体会,有助于加深即将出国学生对海外交流学习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个人潜能,更好地完善出国学业准备。学生远涉重洋,负笈求学,提前制订一份完整详细的旅行方案对于保障个人海外安全将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结合出国交流的类别和学习期限,高校应要求学生在出国前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心理适应性测试和免疫接种等,充分了解个人身心的健康需求;指导学生购买适合且充足的旅行保险、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并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海外安全管理专业机构定制海外安全保障方案或海外紧急援助等综合性保障服务,利用商业渠道降低潜在的海外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建议学生阅知国外院校的国际学生指南,了解国外院校及其合作机构提供的海外落地服务项目,获取个人所需的求学就读、生活出行、居留许可等方面的便利化延伸服务,最大程度地为自身海外安全健康做好充足准备和坚实保护。

三、行前培训与海外安全管理举措建议

随着我国坚定不移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高校将顺势而为进一步推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越来越丰富多元的海外交流学习机会,也将持续吸引高校学生的青睐和参与,出国学生海外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系统完整的出国行前培训、科学规范的海外安全管理,是推进出国学生海外安全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高校系统地做好培训教育和管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做出更多创新探索和充分实践。首先,高校学生出国行前培训和海外安全管理是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海外育人工程,是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要与时俱进,与教育主管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全面深入学习国家关于学生出国学习的政策措施和文件精神,了解26掌握相关国家和地区情况及其针对国际学生的政策规定,关注国际安全形势和留学风险预警;立足新形势下教育国际化发展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凝聚思想共识,以全球视野审视学生海外安全内涵与外延的意义,汇聚合力建立健全学生海外安全教育管理领导决策机制和跨部门沟通协作机制,积极发挥学校相关部门在学生海外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海外育人常态化联动格局,完善全链条出国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与服务支撑体系[7],不断提升出国学生海外安全服务、预防和处置能力水平,实现国际交流特色育人的良性循环。其次,高校要不断深化平安留学理念,聚焦提质增效,健全更加系统深入的学生出国行前培训体系,着力推动行前培训向质量和实效转化,实现学生出国培训教育全覆盖,形成规模效应并扩大影响力。例如,给予学生出国行前培训充足的经费保障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优化课程体系,丰富培训内容,辅以网络培训资源开发建设,结合不同出国学生群体和需求,在通识类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设计差异化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增加国别区域、技能发展等模块内容,利用现场讲授、云课堂、慕课和实景模拟训练相结合的多元化教育模式,扎实推进课程育人;全面梳理学生出国行前培训的思路和举措,总结中外高校和专业机构的教育案例,编写高水平培训教材和指南手册等,探索校企合作设立学生海外安全实训基地的可行性,多层次、多维度培养强化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再次,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生海外安全教育管理的规范性和专业性。例如,细化学生出国交流管理规定、出台学生海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以健全优化制度建设为抓手指导实践、规范流程,构建行之有效的学生海外安全教育与管理、预警与救助相结合的保障机制;深化出国学生管理教师队伍建设[8],增强其政策理论、外语、跨文化沟通等方面业务能力,紧跟时代背景,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探索学生海外安全教育管理新思路新模式,加强与国外高校深度合作,利用国外高校的在地优势对出国学生实施有效组织管理,借鉴国外高校关于学生海外交流学习安全培训和管理的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合理吸收,为我所用,有机融合,推动学生海外安全教育管理纵深发展。最后,高校要整合教育和研究资源,依托专家师资团队汇聚学术智慧,一方面聚焦学生出国行前培训和海外安全管理的现实问题及其实施效果展开深入研究,形成有价值、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建立出国学生评价反馈机制,收集学生出国交流学结报告,做好学生学成回校后的谈心谈话记录,为今后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出国行前培训和海外安全管理的需求与期待。集合多方力量,积极与学校海外校友会、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和华人华侨团体等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借助这些组织团体参与到学生海外危机预防与援助中,使出国学生在安全防范、医疗救治、法律援助、保险理赔等方面获得支持和帮扶,保障出国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四、结语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印发实施,重申将继续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9]。在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引领和推动下,高校势必将持续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空间,着力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由此可见,新形势赋予了高校学生海外安全教育管理新的时代内涵。高校通过优化完善学生出国行前培训[10],加强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全链条管理,充分发挥课程、文化、网络、心理、管理和服务育人功能,对于建立健全学生海外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与完善高效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网络,实现保障出国学生海外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谢超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