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小院行政公益诉讼研究

时间:2022-05-08 09:57:17

基层小院行政公益诉讼研究

摘要:检察机关在经历反贪转隶后,检察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检察系统化“转隶”为“转机”,不断优化内设机构,形成“四大检察”新格局。本文分析了基层小院在开展新生业务公益诉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基层;行政公益诉讼;探索

经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反贪转隶重大变革后,检察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新的职能调整、破解“三个不平衡”,检察机关决心化“转隶”为“转机”,优化法律监督职能[1]。内设机构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随之开展,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业务并行,形成“四大检察”新格局,以便更好满足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为做好做实法律监督工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推动检察机关不断前行的四个业务主动轮,由于种种原因,动力性、承载能力不尽相同。尤其是新生业务公益诉讼,与刑事、民事、行政传统业务相比,只是初步实现全国基层检察院公益诉讼立案、诉前程序空白消除,经验积累不足,规律总结不够,存在问题突出。

(一)行政公益诉讼部门办案力量和能力不足

面对刑事检察需要做优、民事检察需要做强、行政检察需要做实、公益诉讼需要做好的要求,各级检察机关都高度重视,积极筹划,部署改革,基层小院也不例外,但受院小人少限制,始终无法在内设机构设置上与上级检察机关一一对应。笔者所在基层院在职干警26名,员额检察官8名,民事行政检察部员额检察官仅1名,且需要承担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以及调研多项工作,工作开展过程中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情形时有发生。人员配备不足并非个例,在上级院组织的2019年度第一季度工作推进会上,办案力量不足是普遍反映的问题,即便是办案数量、干警人数较多的城区检察院,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三大业务部门员额分配也尚不足本院员额总数三分之一。且检察机关承担公益诉讼职能后,涉及领域众多,极具专业性,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检察官需要精准掌握环保、食品安全、国土资源等新领域专业知识,大多超出检察官的专业领域。

(二)案件线索获取渠道单一

行政公益诉讼试点阶段,案件线索依赖于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的挖掘。行政公益诉讼工作全面开展后,这一线索来源难以满足新时代工作要求,且职侦部门的转隶,使得内部业务部门间的线索移送变为国家机构间的沟通衔接,从职务犯罪案件中摸排线索的可能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2018年我院与监察委协调,共同出台《重点行业领域执法机关主要行政执法信息定期报备工作制度》,由行政执法机关定期向检察院报备执法信息。不可否认,制度执行初期,确实实现制度制定初衷,收到良好效果,从中发现大量案件线索。随着检察建议的发出,执法机关对随后报送的执法信息进行了精心包装修饰,有价值的案件线索便一案难求。

(三)案件办理中行政干扰阻力较大

行政执法机关长期以来掌握处罚、许可、强制权力,扮演“生杀予夺”角色,对“被告”的身份异常敏感,被检察机关提起诉讼后,其上级行政机关为维护其正面形象,地方政府出于狭隘的政绩观考虑,不可避免地“想办法”、“做工作”,甚至施加干预的行为,给公益诉讼带来一定阻力。在司法体制改革尚未理顺之前,行政机关还负责基层司法机关的人事任免和财政收支,检察机关被迫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的价值必然受损。行政公益诉讼得以行稳致远,是防止行政执法机关不作为或乱作为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是我国法治进程和法律文明的重要体现。基层公益诉讼工作贴近群众,普惠民生,基层检察人应当从司法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索补不足。

(一)强化办案人才队伍建设

院党组特别是检察长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工作的推进和成效,检察系统自上而下着力配齐配强办案力量,才能更好地适应业务增长的新要求。此外,培养一批具有全面知识结构、较强办理能力和丰富实务经验的人才是办案的基础。术业有专攻,干警人数较多的上级检察机关可以探索建立专门性的办案团队,实行不同领域的行政公益诉讼专人负责、专门办理,分析行业规律、总结办案经验,形成理论成果并推而广之,形成参考。建立健全办案人员交流机制,增加干警前往业务办理更精湛、工作经验更丰富的先进地区学习交流机会。

(二)完善案件线索收集机制

从检察机关内部来看,可以尝试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移送情况纳入其他检察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通过制度的刚性提高其他部门参与行政公益诉讼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2]。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继续做好与监察委对接,由监察委牵头,相关行政部门参与,借力监察委,完善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信息衔接共享平台定期考核制度,确保平台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参考性。另一方面,正确处理案件数量和质量关系,优先集中办理一批法律效果好、社会影响大的优质案件,引发民众和新闻媒体关注,激发维护公益的民间力量,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体参与公益诉讼,与检察机关优势互补,凝聚公益合力。

(三)优化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因地制宜探索办案机制

检察机关自身要将公益诉讼工作置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和推进,主动向党委汇报公益诉讼的新规定、新动态、新情况,最大限度争取地方党委、人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探索建立行政公益诉讼指定管辖、跨区域行政公益诉讼、上下级检察机关一体化办案机制[3],规避基层检察监督可能遭遇的干扰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同行政区域案件办理不平衡的问题,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发展更科学,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保护更有效。

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的创新建立,是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重要举措。面对这一崭新的制度,我们应该从现状出发,用创新求发展,以探索补不足,不断完善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为“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提供理论支撑[N].检察日报,2019(001).

[2]孙光俊.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检察权优化配置研究[J].社会治理法治前言年刊,2018(1):119.

[3]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7.•941•

作者:曹慧 单位:阳曲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