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14 03:00:14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美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度”现象,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然而金融创新是当今金融行业发展的现实趋势,并且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发生改变。试点重启对于我国来讲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驱使。自试点重启以来,在各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实现了的快速发展,累计发行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有着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拓宽了商业银行资金的来源,加速了资金的循环。通过开展证券化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将其流动性较差的贷款转换为可用资金,发放新贷款。

(二)缓解了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推动商业银行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融资支持。

(三)推动了金融市场及其相关服务机构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证券化产品,完备了金融市场,还有利于信用评级机构和保险业的发展。鉴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信贷资产的有效方法,对支持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都具有很好导向作用,2013年国务院决定扩大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截止2014年底,已累计发行83单,总发行规模达3265亿元。其中,自2013年扩大试点以来发行了60单,总规模为2368亿元。

二、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统一的资产证券化立法,相关的制度不健全。这一问题在首次试点就已存在,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虽然颁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规定》等文件,解决了产权登记、会计核算等方面的问题,但没有针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统一立法。

(二)信息披露不够充分。虽颁布了《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等规章制度,但因执行不充分,无法适用《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有关基础资产的披露不充分,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来加强评估是造成市场交易不活跃的主要原因。

(三)信用评级系统运行不规范。由于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起步晚,现有信用评级体系比较落后。缺乏相关的数据积累,评估模型和标准具有较低的客观性和一致性。现有的信用评级机构有大公、中诚信等,与美国穆迪(Moody’sInvestorsServices)、标准普尔(S&P)、惠誉(Fitch)等机构存在较大差距。

(四)市场规模较小,产品类型相对单一。虽然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现了快速发展,发行主体从最初的商业银行扩展到了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公司等。产品类型也逐步多样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规模较小,交易品种相对单一。截止2014年11月末累计发行规模只有3000亿元人民币,而美国仅MBS和ABS余额已超10万亿美元,欧洲的发行量达3000亿欧元。

三、相关对策分析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领域比较多,涉及主体多,法律关系复杂。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立法层面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规范,有利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长远发展。

(二)改善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现有信用评级体系。在充分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强化相关人员持续的信息披露义务。鼓励多家评级机构一同参与,提高评级工作的透明度。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应加强与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的合作。

(三)增加基础资产的种类来鼓励更多的投资者的参与,实现规模的扩大。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其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未来展望

与发达国家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相比,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仍处于以试点为主的起步阶段,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比例微乎其微。但是,不管是从供给方面还是需求方面讲,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都具有很大的潜力。供给方面,截止2014年末,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额已达81.68万亿元;需求方面,市场上存在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有主动需求的投资者,且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和期限结构安排,适合机构投资者的需要。因此,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的重启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

作者:吕亚慧 苗祥涛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