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金投入调研论文

时间:2022-04-19 08:26:00

信贷资金投入调研论文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然伴随着农村金融服务及资金的大量投入。但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经济特点,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差异也较显著。与全国相比,北京市的“三农”经济整体处于较高水平,2005年,北京市农村人均纯收入7860元,是全国水平的2.4倍。但是北京农村面积大,各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比如近郊县顺义区的财政收入是远郊县延庆县财政收入的6倍。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时应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将以北京的一个远郊县——延庆县为例来分析发达地区的边远农村信贷资金投入情况。

延庆县地处北京京郊西北部,距市区74公里,是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山地面积占73%,森林绿化率达到68%,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现有人口27万,其中农业人口有20万,第一产业占全县总产值的20%。延庆县的资金投入一部分是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打造和各项基础设施上;另一部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目前延庆县共有7家金融机构,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面向县域工商企业,在乡镇一级没有营业网点;农发行主要负责办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和地方专项贷款;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真正面向农户贷款的只有农村商业银行。延庆县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户贷款方式主要有小额农贷和银农合作。

一、延庆县农村信贷资金投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信贷投入主体缺位。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已基本放弃和退出农村市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股份制改革以及农村信贷成本高、风险大、赢利少等因素,逐渐撤并在农村的机构网点。目前,四大行在延庆县乡镇一级基本没有营业网点,只在县城有一个象征性的营业网点。其次,政策性银行的功能缺位。目前在延庆县,农发行基本只负责粮棉油的收购,支农业务严重萎缩,基本不对农户贷款;国开行也开展一些业务,主要是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但是投入总量很小。第三,小规模的农村金融组织缺位。在延庆县还没有中小银行和专门发放小额信贷的小额信贷组织。第四,邮政储蓄银行还未建立。目前延庆县农村金融实际上只有农村商业银行在向农户发放贷款,而农村商业银行“一行”难支“三农”。

(二)金融机构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缺失现象严重。首先,农村商业银行服务手段落后。目前延庆县的农村电子结算网络远远落后于城区,结算方式基本还是传统的到农村商业银行柜台办理,结算速度慢。其次,服务方式单一。延庆县的农村商业银行基本上只有简单的存贷款、结算业务,邮政储蓄虽然开通了通存通贷,但仅限于存款业务,现代银行的创新业务基本未延伸到农村金融市场。第三,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宣传不够,农户贷款意识不强。村民金融知识匮乏,贷款意识淡薄;城市的贷款营销方法基本未在农村实行,有潜在贷款需求的农户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筹资。

(三)信贷模式陈旧,贷款难,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延庆县的信贷投放主要是小额贷款。但小额贷款一是期限短、额度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种养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资金需求;二是信贷模式单一,没有区别不同收入人群、不同乡镇、不同自然条件对贷款需求的不同;三是贷款手续复杂,农户由于缺乏抵押物,贷款难现象突出。

(四)民间金融活跃,农村金融风险隐患突出。近几年延庆县的民间借贷发展很快,在农户中有很大市场。民间借贷一部分是向亲朋好友的无息借款,另一部分是利率很高的纯民间借贷,一般利率都在10%以上。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徒增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阻碍了农民增收;反过来又促进了民间借贷的膨胀。大量民间资本的体外循环,埋下了金融风险的隐患,很容易引发非法融资活动,从而对农村金融秩序造成冲击,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二、解决农村信贷资金投入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信贷投入主体。一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应加大对“三农”贷款的投放,充分发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作用。国家可以规定农业银行将在农村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投入农村,对于达到比例的可以给予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幅度与投入农村资金成正比。二是调整政策性银行尤其是农发行的功能定位,强化支农作用。农发行在继续支持农村粮棉油贷款的同时,应向农业开发性金融机构过渡,进一步拓展相关业务。可以对农业科技推广、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和初创期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贷款。三是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可以增加农村市场的资金供给,真正实现农村资金服务农村。四是建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组织。引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成立真正意义上的资金互助组织;鼓励以不同形式成立小额信贷组织和以不同形式组建中小银行。五是农村商业银行应继续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

(二)继续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丰富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首先,农村商业银行在加强自身改革的同时应不断加大现代金融产品在农村的普及力度,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丰富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同时应开发和提供多样化的结算、、理财等中间业务以及银行卡等金融产品;根据农村市场需求,合理增加农村ATM机的数量,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其次,应不断转变和创新经营思路,树立贷款营销理念,“走出去”营销业务。第三,农村商业银行客户人员应深入农村,向农民宣传贷款产品,积极开发潜在的信贷市场。

(三)创新贷款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一是应适当提高小额贷款的额度和期限。农村商业银行应适时调整小额贷款政策,并在适当时机推出大额农贷。二是应加大信贷创新的力度,针对不同乡镇、不同阶层推出贷款新品种,满足农村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三是探索新的担保方式,拓宽抵押资产领域。一方面,基于农村商业性担保机构不愿介入的情况,政府可以成立政策性的担保公司,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另一方面,针对农村经济特点,可考虑扩大农村动产和不动产抵押担保物的范围。比如,除了农户房屋、土地和存折外,农户的牲畜、农机具、地里的农作物等都可以考虑作为抵押物来申请贷款。

(四)引导、规范民间金融,使之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我国农村小农经济的性质以及农户的行为特点与商业性金融是不相容的,这就意味着民间借贷的存在有制度上的合理性。即小农经济本身与民间借贷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国小农经济模式不改变,即使正规金融供给充足,农村资金需求仍然会有一部分借助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数额自由,期限灵活,投向自由,交易方式比较隐秘,适合农户的心理习惯,容易为传统农户所接受。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民间借贷被排斥在体制之外,只能进行“地下活动”。应积极推动民间金融合法化,通过制定相关法规,给民间金融合法的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同时,利用法律行政手段依法保护合法的民间融资活动,充分利用民间金融的积极因素,引导民间金融走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五)政府财政应承担起支持“三农”的责任。支持“三农”很重要,但金融支农不能代替财政职能。政府财政应承担起支持“三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对农发行政策性贷款的补贴;承担农村商业银行部分历史包袱损失并免征其营业税;免征或减征存款人在农村商业银行存款的利息所得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