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探讨

时间:2022-06-11 10:49:05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探讨

【摘要】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是经历几次入迁的跨境民族,但受中国的文化、制度等客观因素影响,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朝鲜半岛而独具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朝鲜族人在文化上体现的变迁性、融合性、多元性等特点,也是东北地区朝鲜族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本文对东北地区朝鲜族文化服务业活动中的六个城市举行的朝鲜族民俗文化节、朝鲜族文化艺术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发现朝鲜族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共性与个性的差别,以及面临的问题,并对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新的思考。

【关键词】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朝鲜族;发展

一、中国朝鲜族文化特征

(一)变迁性

早期朝鲜族生产方式以狩猎经济、农业经济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反映出朝鲜族对生活环境频繁变迁的适应能力,加之古往今来朝鲜族善于学习、交流的思想观念都使朝鲜族文化中带有变迁性特点延续至今。历经几次入迁的朝鲜族无意识地受到中国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学者认为是一种社会变迁现象,外国学者帕森斯把社会变迁归为两种因素:“一方面是来自特定体系外部,另一方面是产生于体系内部的张力与紧张关系。”这种变迁也是社会有机整体地发展,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国朝鲜族的迁入历史也恰恰反映了这种社会变迁因素,为生存需要在一个陌生的自然、社会环境下,难免要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当克服了社会外部环境因素,在体系内部又萌发新的问题。伴随经济发展,朝鲜族消费文化也发生变化,在现代中国朝鲜族年轻一代以语言的优势纷纷出国,引发不愿生子女、人口数降低、少数民族学校减少、农村老龄化等现象,对社会责任大幅度降低,更加注重个人消费满足。社会变迁引发消费文化发生的变迁,并对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一系列影响,这种变迁性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过度的变迁,会导致自身文化的断裂。

(二)融合性

朝鲜族与汉族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自古就有频繁交流活动往来。早在三国、南北朝时期,中国儒家思想、佛教等思想传入朝鲜半岛,又涌现出许多儒学家。朝鲜李朝时期,儒家思想甚至逐渐上升成为国教,深刻影响着朝鲜的政治经济。在现代朝鲜族人行为与思想上,都随处体现着中国儒家文化精神的融合与延续。在音乐发展上也体现着文化的融合性,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已经开始流行的古老弹拨乐器古筝(亦称秦筝),在朝鲜新罗时代,秦筝被伽耶国嘉悉王仿照汉筝形制,经过加工改良成为伽倻琴,直到今天伽倻琴也是朝鲜族人深受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朝鲜族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早期朝鲜人在发展自身同时,对中国多种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从始至终没有间断过对其他文化的兼容并蓄,也是朝鲜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朝鲜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深刻体现出两种文化在思想上的不谋而合,精神与气质的高度统一。

(三)多元性

朝鲜族是一个思想开明、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民族,朝鲜族的文化也是朝着多样化发展的。在朝鲜族艺术发展上可以看到音乐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朝鲜族素有“能歌善舞”著称,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是一个既爱唱歌又喜欢舞蹈的民族,其音乐更是有宫廷雅乐、民俗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形式,每一类别中使用的乐器伴奏、演唱方式更有独特的划分。音乐在朝鲜族人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值得颂扬的是作为入迁的民族,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没有丢失,大部分被保留传承下来,我们能够有幸了解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朝鲜族人能歌善舞的形象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名片,它不仅反映了朝鲜族人文化风貌,又推动着本民族文化地发展,这种相互促进作用的结果,使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开放性发展必然会带动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

二、东北地区朝鲜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为推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2018年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并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根据文化生产活动的特点,将行业分类中相关类别重新组合,2018版延续了前几次的分类标准,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修订及补充。文化产业在我国不同地区各有不同分类,但主要围绕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其他文化服务业(文化艺术商务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这九个门类展开,并在基础上加以补充,每一门类里又有多个子分类。如文化艺术服务业里又有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其他艺术服务等,以下从文化艺术服务业这一门类中,探析东北地区朝鲜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东北地区文化艺术服务业发展中,每年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都有举行相关文化艺术活动,如文艺创作、演出及表演等。中国朝鲜族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在我国东北三省地区,通过对部分城市朝鲜族文化节、文化艺术节举办情况,进行网上查阅资料综合对比,对东北地区朝鲜族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以下梳理(见表1)。

(一)朝鲜族文化产业中的共性发展

东北大多数城市举办朝鲜族文化艺术节多在2000年以后,不论是民俗文化节或文化艺术节,在朝鲜族人口聚集地区都有举办,有的地区只举办一两次,受主客观因素制约,没有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没有再开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节或文化艺术节,尽管叫法上有着差距,但活动的内容多会有文艺演出、体育竞技、民俗饮食、传统礼仪这几类常见项目,它们也是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基础内容,目的都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在参与人数上每一地区按照逐年递增累计的方式计算,大部分达到万人以上,东北地区的各省市朝鲜族文化艺术活动,也远不止以上举例这些,只是文化艺术活动冰山一角。因此也反映出朝鲜族在社会上的活跃程度非常高,是一个热爱参与社会集体活动的少数民族。

(二)朝鲜族文化产业中的个性发展

辽宁省大连市是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和最大港口城市,也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国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就诞生在此,也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大连对朝鲜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始终走在前列,大连民俗文化艺术节始创于1993年,原名“朝鲜族民俗节”,原是大连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在“端午节”前后组织的全市朝鲜族群众参加的一项文化活动,到2005年更名为“大连市朝鲜族民俗文化艺术节”,直到今天已经成功举办了25届。在创办时间和举办次数上,相较于其他地区处于前列位置。大连在历届举办文化艺术节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使发展模式更加成熟,每年商家入驻率不断走高趋势,如朝鲜族特色饮食、朝鲜族器乐售卖、民族舞蹈培训课程、朝鲜族服装定制等等,让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相关类型的商家集聚,共同分享民族特色成果,并提高知名度。这些充分说明大连朝鲜族文化节地开展正以企业集群的方式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地发展。近年来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上升,民族文化产业也开始运用互联网思维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民族文化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改造。如吉林市自2001年至今共举办“朝鲜族民俗文化节”,2020年由于疫情出现,吉林市为继续民族文化的传播,采用网络线上形式,民俗文化节不负众望、如约而至。吉林市朝鲜族民俗文化节对互联网的融合强化了民族文化产业规模与范围经济,是顺应时代环境发展做出的积极调整,同时加强了全球文化市场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发展。伴随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文化产业与网络融合发展是未来趋势,它能够实现产业间多种融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相应地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消费方式和观念,这种创新理念带动着经济的增长,更是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值得学习和借鉴地发展模式。

三、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重视人才的培养与聘用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快慢,与民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目前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应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以引导校企联合的方式,开发能实际应用于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让学生毕业后做到学以致用,避免出现“毕业面临失业的窘迫”,也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和专业的人力资源。对人才招聘的范围应放宽条件,积极引进外省优秀人才,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较南方地区民族文化产业较慢,尤其近些年云南省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还汇集一批人才,他们不仅有创新思维还能够抓住机遇,整合各类资源。东北地区在引进人才政策上,政府应该给予优惠及特殊对待,并简化各项手续,文化企业应加强对人才引进的激励制度以及丰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

(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民族文化具有双重性:“一是原始生态上的非商品性、非商标性,它的原始生态是一种公共资源,归属集体所有,是自发的、共享的一种人类生存方式;二是民族文化自身许多方面就是消费行为,存在经济因素,在商品经济的有意驱动下,则可以转化为商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行为,经过运营而成为文化经济品牌。”可以理解为民族文化是一种共有精神文化,其自身蕴含着可以成为商品经济的属性,而这种属性是当文化转化为商品时附加而产生的,本质依然是意识形态。东北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具备一定优势,通过文化品牌来开发旅游业,以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区,民族文化氛围浓厚,而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就被特定民族、地域人群所崇尚或者信仰,将其地区的民族文化进行品牌化后,会具有更强的心理定式和民族凝聚力,并获得更多群体的认同,引发人们自觉的文化消费行为,以此带动民族文化产业地发展。

(三)重视文化遗产保护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是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对物质文化遗产,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更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有多方面的,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地保护,更要提高重视度。非遗传承人不仅有精湛的技艺,还有执着的民族文化精神,但是很多技艺多为口授相传,缺少文字记载。很多传承人年岁渐长,技艺面临消亡、失传的危险,保护高龄非遗传承人的工作迫在眉睫,应引起高度重视,确保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促进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四、结语

我国东北地区朝鲜族文化产业地发展,依赖于所处地理环境、社会制度、人文思想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影响,但不难发现朝鲜族文化产业发展,在活动主题上他们具有共同点,围绕文艺演出、体育竞技、民俗饮食、非遗展示等活动展开,皆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体现一致性。由于各地所处环境不同,民族文艺活动的规模、质量、内容等因素,导致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差异性。有些城市能够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形式,融入网络技术与时代接轨,实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的新模式,不依赖于传统敢于创新,并且具有高度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有些城市沿袭传统思维,采取稳步保守发展措施。在朝鲜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能说创新一定就是成功,保守就一定是落后,每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去发展。如果现实经济条件欠缺,却想把民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这种创新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相对弱小的地区,尽管当前处于保守状态,并不代表没有发展潜力。众所周知,云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可作为典范启示,民族地区多为贫困落后地区,现实条件受限成为发展缺口,在发展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反过来看,落后偏远地区的民族资源还没有被完全开发,保持一种原生面貌,这也成为民族文化资源最难能可贵的财富。因此我们日后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上,应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开发与保护并重地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9.

[2]李兴国,金豪男,张熙奀.中国朝鲜族文化及其特色研究[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6).

[3]诺,戴维·波普.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孙岿.人类学视野下的朝鲜族消费文化变迁[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4).

[5]中国朝鲜族音乐研究会编.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6]陈庆德,郑宇,潘春梅.民族文化产业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

[7]向勇.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

[8]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2).

[9]王海涛.品牌竞争时代:开放市场下政府与企业的品牌运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

[10]曹福春.中国朝鲜族文化与孔子的儒家思想[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2):102-105.

[11]朴力.论古筝与伽倻琴的关系[J].北方音乐,2010(6):72-73.

作者:刘亚媛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