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边界消融时代传媒专业教育初探

时间:2022-03-11 08:34:55

媒介边界消融时代传媒专业教育初探

[摘要]媒介边界消融既给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带来了教育主体媒介专业优势缺失、教育客体职业认同力模糊、专业教育实效性下降等困扰,又对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思维创新是探索教育改革与教学创新的先导,融媒体的效应聚变、融媒体的行业发展、融媒体的功能型人才需求又赋予了高职传媒专业教育的“整体性”“市场化”“能力迁移”等思维创新的前瞻性价值。教育改革与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思维方式的固化。因此,借助泛系思维的原理,在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活动中,把各类“理念”和“知识”重新组合,善用中国哲学的“整体性”思维,重塑现有专业共性,培养适合融媒体需要的功能型传媒人才;运用现代管理学“市场化”思维,剖析产业人才结构,依据传媒行业发展需要提升专业办学实效;借鉴中医学的“土枢四象”思维,强化学生核心技能价值,培养具有能力迁移的可持续发展的传媒人才,以期探索出媒介边界消融时代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媒介边界;传媒专业;泛系思维;教育创新

媒介边界消融表现在媒介内容生产领地被进入、信息传输渠道边界被侵蚀、媒介产品形态多元等诸多方面[1]。平面媒体、广播电台、电视媒体、户外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多媒体高度融合,媒介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近乎无边界的具有多功能、全媒体、立体层次的融媒体体系。任何新事物的产生所蕴含的深层思维都能促进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变革,媒介边界消融带给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思维创新的价值赋能将为解决当前传媒类专业教育中专业优势整合、学生核心技能培养、教育活动实效提升等问题提供现实解决思路。

一、媒介边界消融给高职传媒专业教育带来的现实困囿

媒介边界消融的不只是界限逐渐模糊的“疆土”,还包括专属的业务能力、独占的渠道资源、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媒介边界消融时代传媒类专业教育从术业有专攻的类型媒体细分型传媒人才培养转变到能力整合的功能型传媒人才培养。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面临专业教育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毕业作品设计等方方面面的诸多现实困境。归纳起来,媒介边界消融时代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教育客体日益增强的能力整合的功能型职业价值需求与类型媒体细分型专业教育模式下教育活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是教育思维创新上的困囿。(一)媒介边界消融与教育主体媒介专业优势缺失。当前,高职传媒类专业的教育主体即专任教师多数接受的是术业有专攻的各类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类型性传媒专业教育,或是在大众传媒业鼎盛时期媒介边界清晰的传媒企业成长起来的,具有优势明显的媒介专业特色。客观上,媒介边界消融形成新型融媒体使传媒业的内涵扩大,教育主体不可避免地存在知识盲区;主观上,面对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对媒介的认识无边界化,教育主体过去引以为傲的专业背景和媒介行业优势会被削弱甚至消失。其结果便是,教育主体有可能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核心竞争力缺乏而不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二)媒介边界消融与教育客体的职业认同力模糊。从教育的价值理性角度讲,教育客体希望以更能符合个体已有认知水平、满足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的载体和形式参与教育活动。高职传媒类专业学生对媒介已有认知水平受当前网络化和融媒体的影响,缺乏对细分专业媒介的主动认知。从教育内容上看,当前的传媒类专业设置普遍存在类型细分媒介属性突出、融媒体整合的职业胜任力薄弱的现实,很难满足教育客体对职业认同力的需求。(三)媒介边界消融与传媒类专业教育实效性下降。现有的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的速度显然落后于新媒体技术发展速度,传媒类专业教育拥有的资源有限、对传媒业前瞻性和宏观性的认知缺乏,特别是面对媒介边界消融的新媒体环境对人才的需要,传媒类专业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已明显。这种局限性的劣势在教育活动中将体现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间的信任关系崩塌上。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他所认同的媒介和传媒知识来源于正在发生的媒介生态。学校专业教育的资源、理念、手段、实训条件滞后,很容易使双方形成不信任关系,教育客体日益增强的能力整合的功能型职业价值需求与传统细分类型媒介专业教育模式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教育活动实效性下降。

二、媒介边界消融对高职传媒专业教育思维突破与创新的价值赋能

任何一个媒介形态的兴起,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这个媒介产生所包含的技术含量上,还体现在其所蕴含的创新性思维上。因此,我们的思考要从单纯关注媒介形态变化延展至所其引起的思维变化及其对各类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升教育效果分析上来。(一)融媒体的效应聚变对高职传媒专业教育。“整体性”思维创新的价值赋能融媒体的效应聚变体现在三个层次的“融”上,即传媒生态、规则和逻辑的“融”,媒介的内容生产模式、媒介形态的选择(传播形态、业态)等基本要素和空间布局的“融”,组织要素、物质要素和人力资源要素的“融”。现行的高职专业目录(据教育部2015年颁布)设置中,新闻传播大类共分新闻出版类、广播影视类2大类23个专业,笔者对应当前融媒体效应聚变的发展现状,对高职专业目录中“主要对应职业类别举例”进行分析,试图将招生目录中的专业归纳为传媒内容生产、传媒艺术设计、传媒技术应用等功能型人才类别(见图1)。这已充分反映出当前融媒体的效应聚变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型的人才,因此,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活动、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需要从整体性思维出发,以培养适应融媒体功能型人才需求为目标探讨其可行性和必要性。融媒体的效应聚变将引发围绕“人和物”的关系链的社会价值深度变革,必将给传媒专业教育改革提供整体思维的价值赋能。(二)融媒体的行业发展对高职传媒专业教育。“市场化”思维创新的价值赋能传媒行业具有媒体先行理论研究滞后的特点和规律,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传媒教育面对未来,如何理解和认识传媒行业发展变化趋势以及追随市场变化脉络是关键,因此借助“市场化”思维深刻反思与主动自省,在专业教育中早作判断、研究和探索,以确保专业具有可持续创新的市场动力,在应对媒介边界消融时代的传媒人才培养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获得新机遇。(三)融媒体的功能型人才需求对高职传媒专业教育“能力迁移”思维创新的价值赋能。技术变革使得传媒业媒介形态发展迅速,纵观当前媒体变革的趋势,我们很难判断某一种媒介形式能活多久。媒介形态变化万千、层出不穷,传媒行业人才需求逐步从细分的介质型人才转向具有核心技能(或关键能力)的功能型人才需求,3年的时间按照媒介介质培养人才显然难以跟上行业发展变化的步伐。因此,着力培养学生具有普遍的可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的核心技能(或关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将有助于学生储备较好的有益于就业前景和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因此,融媒体所带来的对专业素养较高的跨界人才需求更为强烈,跨界人才的需求变化对于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的“能力迁移”思维创新具有较强的价值赋能,而且一旦构建便容易迅速转化为现实效应。

三、以泛系思维原理促进高职传媒专业教育思维创新

美国教育学家罗韦尔(S.Crowell)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泛系思维是一种跨度大、效率高、具有超越性的网络型思维[2]。思维能力是事业发展的核心,是探索教育改革与教学创新的先导。借助泛性思维的原理,在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活动中,把各类“理念”和“知识”重新组合,将不同方法论研究的思维成果进行网联、整合,探究人才培养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我们更加概括地、更加深刻地从完整和本真角度认识教育活动。过去,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媒介针对性强,比如为电视、广播、图书、杂志(期刊)培养人才,媒介边界消融时代需要的是功能化的人才,因此,思维的突破是今后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我们尝试借鉴中国哲学的“整体性”思维、现代管理学“市场化”思维、中医学的“土枢四象”思维等其他学科的思维来探讨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与实践。(一)善用中国哲学的“整体性”思维,重塑现。有专业共性,培养适合融媒体需要的功能型传媒人才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中国的哲学思想丰富多彩,辩证思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性是这一思想最典型的体现。中国哲学的“整体性”思维着力于整体与关系的认识、形成互通互化的关系思维、运用时势运转的思维方式关注转化过程中条件变化和关节点[3],可以作为解决当前传媒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指导思路。整体性思维把所有媒介介质的专业看作一个教育共同体,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用以分析、研判传媒类专业教育本质和现象的方法。在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中,整体性思维有助于弥合“学科与介质之争”,有助于统合“内容与传播剥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从专业的价值出发,调和现有专业专属性坚守与专业共性重塑之间的矛盾,以整体性思维突破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深度挖掘专业人才的“核心技能”(见表1),基于整体性思维探索专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面向定位的有效尝试,以全院20多个传媒类专业构建传媒内容生产(新闻与传播)、传媒技术应用(新媒体技术应用)、传媒艺术设计(视觉艺术设计)三个专业共同体(二级学院),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扩大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现有专业间在课程、实训、师资等方面的互补共享,着眼于传媒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培养适合融媒体需要的功能型传媒人才。(二)运用现代管理学“市场化”思维,剖析产业人才结构,依据传媒行业发展需要提升专业办学实效。市场化思维是指一种强调一切都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来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思维模式。它反映在教育指导思想中,就是强调教育市场供求关系,强调人才的社会产出效率,也就是从根本上强调学校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市场属性。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能型、应用型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主体,也是高度依托行业、紧密对接企业、深度融入产业的教育层次。从当前融媒体行业的功能模块、工作内容来看[4],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功能型特点(见表2)。因此,市场化思维对高职传媒专业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我们明确了面向传媒全产业链提供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制作、输出及技术支撑等众多环节培养劳动者的办学定位,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原则紧跟市场职业需求,打破原有专业的限制,对全校传媒类专业进行了梳理,紧密切合市场需要采取关停、改造与新增措施,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与地方产业的结合,真正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实训课程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三)借鉴中医学的“土枢四象”思维,强化学生核心技能价值,培养具有能力迁移的可持续发展的传媒人才。“土枢四象”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藏府学说中最主要的思想,“中土为枢而司四象”,即以脾胃为中土、枢纽,肝心肺肾四藏为四象,揭示了人体生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通俗地讲,“土枢四象”模型强调在人体生命系统中脾胃具有核心和关键性作用,其升降启合拨动着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和人体的一气周流,从而决定着人体的生理、机理与病理[5](见图2)。所以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脾胃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关键。如何突出功能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实效,中国传统医学的“土枢四象”思维给我们提供了好的思路借鉴,在专业教育中要以学生的核心技能(或关键能力)作为统领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中枢,强化学生核心技能的价值,着重培养学生“通过核心技能的学习而促进另一种能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一旦拥有核心技能,就能适用已知的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社交媒体以及未知的介质形式的媒介就业(见图3)。基于融媒体功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构建专业共同体,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中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到融媒体功能模块的专业实训+企业模式的改革创新,为学生能力迁移和提升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见图4)。

四、结语

传播技术的应用日新和媒介边界消融时代的来临,必将影响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和推动传媒类专业教育创新与改革。如何在媒介边界消融时代为行业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传媒功能化的人才,思维的突破是关键。本文尝试借鉴中国哲学的“整体性”思维、现代管理学“市场化”思维、中医学的“土枢四象”思维等其他学科的思维来探讨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为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进行初探。我们通过国家骨干校专业建设、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以及湖南省卓越校重点专业建设,不断尝试和优化专业设置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以满足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需要。

作者:唐乘花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