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建设和发扬的路径

时间:2022-12-23 03:00:13

中华文化建设和发扬的路径

本文作者:潘璠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

(一)包容性和长期性文化,是区分人类和动物的根本标志。孟子说:“人之与禽兽也,几希。饱食暖衣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的“教”,就是指教化、文化,只有这样,人才有了成为人的品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记载也是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在汉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巧妙地结合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文化。中国大地上的许多少数民族,也都融入了中华文明之中,并且成了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它的包容性也决定了它的长期性。在世界上最初几个文明的发祥地中,除两河流域文明湮灭外,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占领而希腊化、因恺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如果把探究人类文明源头的目光投向中华大地,人们会看到,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古代四大文明中,也只有中华文明在沧桑中代代传承,未曾中缀,表现出了其独特的延续品质[2]。(二)尊君重民思想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较为孤立的传统农业经济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高在上的集权统治,君王的尊贵不能挑战。但是,孟子提出的“民重君轻”思想却也震动了当时的统治阶级。过去的中国,暴戾贪婪的君王常常为一己之利惑乱天下,他们残酷的统治就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老百姓的痛苦之上。虽然最终的结局就是这种“君重民轻”的社会秩序无法久长,不是被忍无可忍的老百姓所推翻,就是被其他新兴势力所颠覆。于是一些聪明的君王便悟出了一些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等,这些道理就是从孟子的“民重君轻”思想生发而来。“尊君”和“重民”本是相反的理念,但在中华文明中又是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两个支柱。统治者以长久稳定出发,然后注重民众的力量,既强调了“国以君为主”,又强调了“君以民为贵”。(三)家族色彩重中国古代强调“家国一体”的格局,它是以家族演化为国家,以血缘纽带维护国家统治。这种制度不像欧洲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它是一种在家族环境下,强调个人在家族的关系和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为父者教子,为子者孝长,为兄者善弟,为弟者尊兄……这种关系也被引申成了君臣之礼的处事原则[3]。

(一)意识作用这里的意识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指人们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还指现在的文化运用状况。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我们国家出土的文物繁多,文献记载也是众多。尽管遭遇过列强的掠夺和十年的破坏,但是总体保护还是可以的。这些财富可以成为学术研究和历史文化教育的利器,帮助我们在文化研究领域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外,要加强大众对我们自身文化的认同度。文化是财富,不是展品。如果我们提倡的文化只是在博物馆里供人欣赏,或是在舞台上表演,那么它就是死的,是没有意义的。人们现在对西方文化认同度很高,尤其是年轻一代。这就说明我们自己的文化从传播到普及的工作都做的不好。我们要让文化走进生活,让人们从生活中接触文化并发展到接受文化,把文化和生活结合,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文化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文化创新意识,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做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体现时代精神;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多创作、生产、传播积极、健康、向上、为观众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戏剧作品,用美好的精神产品引领社会新风正气。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唯有浅出,才能继续深入。(二)教育作用民族文化一代代传承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样的,但其主干则只有一个:教育。教育是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我国从1906年正式开始废除旧学,兴办“洋学堂”。但是中国人一直重视文化传承和道德培养,所以在洋学堂里也讲究“德、智、体”教育,于是学校就成为传承文化的主要场所,不同的是在西方社会,学校是不对学生进行德化教育的,发挥作用的是宗教和社区,加上媒体、影视等工具,达到了教育目的。学校对人进行教育具有系统、综合与形成独特环境的优势,虽然家庭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我们也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还是要把孩子送到私学和公学去学习。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沉淀、传承、创造文化的基地,是文化事业中最中心,最关键的环节。但是我国教育的这一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遭到扭曲乃至摧残,这在教学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人”来培养和提高,而是当作了机器——将来生产物质产品或从事某项业务的机器,只有“人”——具备了优秀文化的“人”才能创造。如果学生在被教育中成长为一个“全人”、一个可以进行创造的人、一个符合他所处的时代所需要的人,那时学校的本质功能就实现了[4]。(三)社区文化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农村大步步入现代化和城镇化,提高了生活水平,但却忽视了社区对于文化的作用。城市里的社区由于快速发展和人员的密集流动,社区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被人们忽视。农村里社区虽然文化氛围较好,但由于基础薄,意识差,所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个社区文化的形成,在自觉营造的前提下,也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放慢了或忽略了社区在文化建设与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的道德养成、培育良好习惯的功能,是很大的损失。面对这种情况,社区应当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或者配合政府开展活动。社区的管理者也要相应改变思路,建立社区内部融洽的关系,互助的风气,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小区”。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是截然对立、不相容的关系,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全面认识文化的概念,正确处理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综观全局,实现中华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健康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包括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坚持和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