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策

时间:2022-06-09 04:13:31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策

1苏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达,农民收入高。2013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1578元;无锡农民人均纯收入20587元;常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8643元。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较多,苏南地区各城市都建成了“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较为完善。比如,过去5年来,常州逐步形成了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全部达到了省标准,超过2000m2的乡镇(街道)文化站比例为40%。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经济发达,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就业。因此,外来人口较多,尤其是外来年轻人较多。如苏州的甪直镇本地人口6.5万,外来人口8.5万;千灯古镇本地人口5万,外来人口7万;无锡的硕放镇本地人口4.5万,外来人口约5万;梅村镇辖区内户籍人口只有3.2万人,外来新市民近8万。这些镇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庞大的外来人口已经成为本地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年龄结构来看,这些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50岁左右的父母辈或爷爷辈的外来务工人员比例不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有的已经成为本地新市民,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以流动人口的身份存在。他们没有固定住所,也很少能真正融入本地,有些还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同时,这些外来人员中,由于年龄结构的不同、文化程度的高低等原因,妨碍了外来人员享受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较多,但实际上,苏南地区的农村人群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效果上,还是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1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城乡差别大

苏南地区各城市市区聚集了一大批文化人才,但是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存在数量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专业不精和骨干断层等问题,而且定期对人才的培训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如苏州的文化人才,绝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市区各文化服务单位。据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综合信息网介绍:2013年,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系统成功增选省“333”工程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5人。一批优秀艺术人才获得“梅花奖”、“十艺”节优秀表演奖、戏剧节优秀表演奖、首届江苏省“紫金文化荣誉奖章”等荣誉。全年共引进各类人员21名,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4名,人才总量进一步扩充,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江阴市是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较好的县市,但是,全市文化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难点:一是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存在着年龄偏大、人才断层等问题。二是工作质量还不高。少数单位不同程度存在编不在岗,兼职现象,造成文化工作人员很难集中精力抓本单位的文化建设;三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还比较缺乏。常州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据“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提供的情况看,目前常州农村文化服务人才严重不足,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且年龄大、素质低,无法满足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文化服务需要。

1.2文化设施的结构存在失衡现象

苏锡常是江苏经济最为发达区域,但是在经济发展快速进行同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却没有能够与经济同步发展。由于乡镇合并,原镇政府所在地文化设施建设和维护不够、不被重视。周边农民无法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少了,不便性增加了,“15分钟文化圈”在农村不能得到保证。2007年,有些专家提出了应高度重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指出了农村存在着“在农民家庭文化娱乐生活中,电视、麻将唱‘主角’,读书氛围减弱;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尤其是符合新型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太少”等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常州的春江镇(如今的春江镇是2003年10月由原来的圩塘、魏村、百丈、安家4个镇合并设立春江镇,镇政府驻圩塘。),在2012年已经成功创建公共文化服务首批示范乡镇,并在2014年实现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3.14平方米的目标。但是并不能说明农村居民享受服务的均衡性。如镇政府所在地的原圩塘镇,文化设施较为齐全;而在安家、魏村和百丈等地,由于镇政府已经搬离,基础建设几乎停滞,文化设置更是不增反减。虽然在武进召开第23届苏锡常通群众文化信息交流暨理论研讨会上,苏锡常通四市展示了各自创建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的先进经验,但是,这与苏锡常地区广大农村群众的整体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苏锡常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其中主要是农村存在的问题较多。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针对性不强,多信息服务处于传统的被动传递状态。如文化活动室的活动方式较为传统,无法吸引青年人。活动次数存在持续性差、影响面小、主动性弱等情况。

1.3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不足

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苏锡常来讲,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苏南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域不断出现,生产企业的厂房内、建筑工地的临时房内等都成为新的外来人员集聚地,但是,这些从事私营企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90%以上没有业余文化生活。大多数中小型私营企业缺乏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苏州市实施了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共享”工程。全市文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国有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不断丰富免费开放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走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公益性文化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艺术辅导培训、图书阅读、艺术鉴赏等服务。专门举办“迎新年———新苏州人优秀新节目展演”,精选来自全市的18个作品、近300名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为外来务工人员展示艺术风采提供了良好平台。另外,还制订了《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城区),确定了面向包括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在内的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和量化指标,并免费向外来务工人员派发等。但是,就整个苏南地区来讲,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人员来讲,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还是很有限。一是因为这些务工人员的文化层次不高,对现代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能力有限,二是因为“90后”外来务工人员,对传统文化服务项目不感兴趣,出现了“用不起、不会用和不愿用”的“三不”现象。这就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内容和服务方式、服务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

2苏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以“完善体系、提升效能、促进均等”为重点,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迅猛,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建设,还有传播手段,都是带来了革命性的深刻影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互联网时代的受众需求,切实转变工作思路,注重服务效果呈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2.1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被动服务模式

开展精准调研,减少盲目投入,推行“菜单式”服务。转变服务思路,变“我给你收”为“你需我送”。在互联网时代,文化服务要变成公众主动参与的一项活动。参与性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没有主动参与,文化服务没有开放思维,让观众参与、体验、分享,任何文化设施要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是不可能的。所谓互联网思维,包含了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一代,没有符合他们兴趣的文化服务,必将会使服务面越来越窄,影响越来越小。

1)运用互联网思维,首先必须解决网络传播方式与传统方式融合的问题。这种融合,不是简单把原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直接搬到网络服务当中来,而是要带来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包括内容、业务流程方面的变革。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当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2)运用互联网思维,其次要考虑公共文化队伍素质的问题。年龄偏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要求。对存量的公共文化队伍,可以考虑培训,想办法优化。对于增量部分,一定要有严格的准入标准,掌握现代信息新技术的人员可以加入到队伍当中来。

3)运用互联网思维,再次是考虑网络文化资源整合的问题。目前,网络文化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公共服务机构,包括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科技系统等,通过网络进行资源整合是有效的手段。整合的内容,包括政府内部的资源要整合,企业、公共部门、社会组织等的文化资源,也要整合到一个大平台中,共建共享。在这个平台内,企业、公共部门、社会组织都能够发挥各自的社会责任。

4)运用互联网思维,最后还要考虑可及性。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物理上的可及,一个是从成本上、从费用分担上能够可及。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全覆盖。要加大远程开放力度,让农村居民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甚至免费使用这些网络文化资源。

2.2完善传播链条,注重服务对象的效果反馈

调整考核的指标体系,突出服务效果的考核。文化服务,从设施的建设到文化产品的形成,完成文化传播的一个过程,文化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传播的过程来讲,这只是前半部的过程,缺少被服务对象的反馈,整个过程是不完整的,也不能体现服务效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地都出台了很多措施,并且有考核体系建设标准。在这些体系中,考核内容一般都集中在“领导重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以及被各级媒体报道的加分项目”。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也是从“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方、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方面和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面”来考核,从整个考核体系来看,只有最后少量关于服务效果的考核要求,而且从操作性上来看,比较虚置。没有采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方式来评价服务效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体现“现代性”?有人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规范,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均等化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等。构建的视角,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建和管”上。虽然也有人提出“还要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的制度保障。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指标,建立和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大群众满意度测评方式的应用,强化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监督。”虽然意识到服务的效果问题,但思维方式没有变。只有重视和突出服务效果的考核,才能提升苏锡常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当然,农村文化实施内服务项目的确定,还应该广泛听取农村居民真正能够表达他们真实的需要和意见,才能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各级政府在进行农村公益文化建设时,应该建立一种听证制度。如用多少钱、占多少地、设计成什么样式、有些什么内容,都应该听取农村居民意见,这样才会使老百姓满意,使广大农村居民有获得感,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投入才能达到最大化的理想效果。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