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导性教学在体育教学的作用

时间:2022-05-14 11:04:26

非指导性教学在体育教学的作用

1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概述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1]。其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提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指导性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不等于不指导,而是相对指导性教学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而言,更多地运用间接的、不明示的、不命令的、不作详细指导的形式[2]。相对传统指导性教学,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该教学模式的提出,对我国现行的指导性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我国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提供基础。然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并不是万能的,它仍没能改变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也没得到广泛推广,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大多数理论知识的学习必然要通过教师指导,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消化,另外,也造成学生纪律松弛,学习效果低下,这应是目前我国教学模式依然无法改变的原因之一。因此,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它不一定适合所有科目知识的教学,在借鉴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时,需慎重和理性。

2非指导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行性分析

2.1非指导性教学与小学体育教学有共同教学特征——以学生为中心

罗杰斯在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同时,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3]。因此,非指导性教学与小学体育教学在教学中均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就说明小学体育教学中非常有必要采用非指导性教学,也更加能够体现出目前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体育学科又有别其他学科,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口头语言讲解,还进行动作技能的示范,从行为上、动作语言上和感情上给学生以启迪[4],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要多于其他学科。因此,由于体育教学有室外教学、身体练习为主的特殊性,也就更能体现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2.2非指导性教学利于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的兴趣是任何学科教学成功的基础,任何学科都在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努力,小学体育科目也不例外。然而,新课改以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重视应试教育,体育学科没有应有的重视,教师对小学生的体育也是“放羊式”教学,即使是比较负责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是“主宰”地位,小学生兴趣受到阻碍,这就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体育新课改后,教育部门开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另外,非指导性教学也强调学生情感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对学习的内容有发言权。因此,若将非指导性教学与小学体育教学相结合,不仅符合体育新课标,而且小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兴趣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激发,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种结合就堪称完美。因此,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融进小学体育教学中是必然的。

2.3非指导性教学融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障。小学生性格尚未定型,注意不够集中,没有纪律观念,再加上小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所以,对室外教学体育教师来说,体育课困难远大于室内,不仅要学生进行必要身体练习,还要时刻对学生的纪律和安全进行教育。然而,在进行这些教育中,会使得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产生惧怕或逆反心理,学习效果也势必不好。此时,体育教学可以借鉴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强调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关系,非指导性教学成为学生学习向导,学生学习的助力[5]。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指导下,体育教师以真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探索生活、学业的促进者、纠正不良行为的良师益友,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和谐,教学效果也随之有效提高。所以,非指导性教学思想能很好缓解师生关系,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也将成为可能。

3结语

总之,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提出与新课改后的体育教学基本理念有众多相似之处,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意义重大,特别是应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因而,非指导性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是可行的。在非指导性教学理念与新课标思想的结合下,小学体育教学将步入崭新的台阶,甚至将带动我国的体育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走向新的篇章。不过,非指导性教学也存在其不足的地方,在使用其理论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切实地将非指导性教学与小学体育教学完美的结合,使其功能发挥到极致。

本文作者:邓华工作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盐洲新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