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与纠偏策略

时间:2022-02-12 09:07:02

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与纠偏策略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详细分析性别认知偏差现象,进而深入探讨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的成因,并据此提出相关预防、干预、纠正认知偏差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是因自身或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在有限认知范围内对体育舞蹈在性别上产生的认知偏差现象;预防和解决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需要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四个层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原理;策略

体育舞蹈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以来,体育舞蹈不论是在参与人数、赛事规模还是发展速度、普及程度上都具有显著性的变化,已成为当今比较流行的室内运动项目之一。但是,在体育舞蹈快速发展、普及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难题,制约着体育舞蹈项目的发展。研究表明,作为体育舞蹈发展中心之一的广州,体育舞蹈的男女比例达到1∶9,也就意味着平均每9位女生中有8位是没有舞伴的[1]。另一方面,国内部分人群对体育舞蹈这种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2]尚缺乏实质性了解以及受以往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将体育舞蹈,尤其是将学习体育舞蹈的男生与“女性化”“娘娘腔”等负面标签结合起来,从而限制了男生学习或从事体育舞蹈行业,作为男女双人配合完成的舞蹈必将失去或降低男性阳刚之美,从而失去了观赏的价值。我国体育舞蹈发展已面临着一个严峻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体育舞蹈的性别认知偏差。性别认知偏差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国内对体育舞蹈的研究较集中在教学、训练方面,从认知偏差理论研究分析国内大众对体育舞蹈性别产生误解或认知上的偏差的研究较为少见乃至空白。本文结合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对造成对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的现象进行分析,在理论指导下探讨性别认知偏差产生的成因,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旨在推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观念,推动体育舞蹈运动项目更好发展。

1认知偏差研究概述

20世纪50年代,Simon(1953)提出的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这一概念开启了认知偏差研究的序幕。Simon认为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在认知上无法达到最优化时,在实际判断中往往不遵循概率或最大效用原则,其结果便是对事物产生判断偏离和认知谬误(CognitiveFallacy)[3]。70年代,Tversky和Kahneman等人在有限理性概念的研究基础上,对认知决策的启发式(Heuristics)和认知偏差(CognitionBias)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我国对认知偏差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范围也相对较窄。郑雨明将认知偏差定义为个体在认识和判断事物时,对事实本身、标准规则间所产生的某种差别和偏离,或偏离的倾向和趋势,是人们认知局限和认知风格、感觉机制和加工策略、个体动机和情绪情感等因素综合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5]。认知偏差是人脑在进行信息加工过程中因自身因素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某种选择性的心理倾向(inclination)或偏离,对与个体特质关系密切的信息进行优先加工,因此会使个体出现某种错误的思维观念或行为,从而离开预定的标准[6]。认知偏差常表现为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的外显行为、某些现象或虚假信息对他人或事物做出推测、评判,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对象实际情况不相符合[7],对于认知偏差的研究经常与抑郁障碍相联系[8],它是一种系统性偏差,容易致使我们偏离原本标准,缺乏理性观念和判断标准。秦筱萌等人对认知偏差产生心理学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刻板印象等是认知偏差产生的主要因素[7]。周奥对股票投资中人们认知偏差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启发式偏差和归因偏差是股票投资群体做出非理性行为的重要原因[9]。芦芳对自我认知偏差进行研究分析,指出自我认知偏差对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10]。随着研究的深入,诸多学者也发现在性别上同样存在认知偏差。对性别认知偏差的研究主要以性别归因偏差(sexualattributionbias)为主。MariaAgthe等人通过将能力与运气的差值作为美化归因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被测试者对有魅力异性的成功做出更倾向于美化的归因,对有魅力同性做出更倾向于贬损的归因[11]。Forsterling从进化理论角度解释了性别归因偏差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在那些不具备求偶动机的小学生中性别归因偏差是不存在的,而在男同性恋中会出现美化同性、贬损异性的归因偏差,这也验证了其用进化理论提出的假设[12]。吴静珊等人通过实验表明在远距离他人表现成功时出现性别归因偏差,失败时消失;而在近距离时则相反。陈新叶博士对高校中存在的社会性别偏差进行了深入研究。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乃至在等领域也有较多的研究[13-14],性别认知偏差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如何美化或贬损他人的成败,或对男女不平等地位、权利的现状的研究,对于男女心理性别认知偏差的研究甚少。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概括和分析研究,认知偏差产生的主要原理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有限理性以及刻板印象。对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已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现象,目前国内对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立于多学科角度,从认知偏差产生的原理中,对造成对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的现象和原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体育舞蹈中性别认知偏差提供理论基础。

2体育舞蹈中存在的性别认知偏差现象

体育舞蹈是人身体的运动,舞者通过身体的拧转、反身、挤压等运动形式,结合舞蹈的升降、旋转、重心的移动等舞蹈技术,在音乐伴奏下完成的以达到情感交流、展现身体线条和爆发力的运动项目。因此体育舞蹈练习者在学习舞蹈技术动作的同时,学会身体感觉的表达尤为重要。无论是竞技性体育舞蹈还是以健身为目的的练习,均需要根据特定的需要进行运动。而这些动作表达在社会部分群体中被认为是“不正经”的,把体育舞蹈作为女生的专属项目,男生学习体育舞蹈是忸怩、做作,练习舞蹈的男生逐渐变得“女性化”“娘娘腔”……这些都是对体育舞蹈练性别认知偏差的结果。本文基于上述理论研究及此种现象,对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现象做出如下定义:在体育舞蹈运动项目中,因自我认知偏差,或因自身原因做出令人产生误导性认知的行为举止,在社会各种因素对认知产生干扰的情况下,人们在有限认知范围内对部分现象或信息做出非理性推测、判断和评价,对体育舞蹈练习者在性别角色上产生认知上的偏离或偏差。如认为体育舞蹈男生女性化等现象,对体育舞蹈练习者尤其是男生或者体育舞蹈运动项目产生偏见,乃至反感,造成体育舞蹈项目不健康、非绿色发展,对社会风气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具体而言,体育舞蹈运动中性别认知偏差现象应该包含以下几点:(1)舞者自我性别认知偏差。部分男性舞者因其家庭、自身性格以及受外界环境等影响,认为男性应该具备女性的阴柔美,在审美上便持有此种观念。(2)舞者间的性别认知偏差。虽然自身正在或曾经从事过体育舞蹈行业,但部分男性舞者以及部分女性舞者对练习体育舞蹈的男生依然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即认为某些从事体育舞蹈的男生女性化。(3)社会大众对体育舞蹈的性别认知偏差。社会大众将体育舞蹈归属于女性的舞蹈,认为从事体育舞蹈的男性具备女性的阴柔等女性化特征。

3体育舞蹈中性别认知偏差的研究分析

3.1首因效应下的认知偏差。首因效应即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人们根据不完整、不全面的信息对他人或事物做出评判,首因效应一旦形成,对于之后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首因效应原理下,人们对体育舞蹈产生性别认知偏差可以从着装打扮、舞蹈动作和行为方式这三个直观方面进行解释:3.1.1服饰装扮上:穿着“女性化”。体育舞蹈尤其是拉丁舞需要穿着特定的舞蹈服饰进行竞赛或表演,这些服饰尤其是成人(特指16岁以上)的舞蹈服饰相对开放,女生舞服需要用蕾丝或丝绒等材质,并添加“钻石”、鳞片等装饰品构成,舞服通常是连体裙,需要露出腿部、后背肌肉以展现身体线条,而这些常被部分人认为是与色情相关[15]。当看见因特定需要而进行稍许装扮的男生在舞台表演时,会给予部分人“男生女性化”的第一印象,认为男生的穿着有悖常理,穿着打扮如女生一般。3.1.2舞蹈技术上:动作“女性化”。体育舞蹈是以身体运动作为表现手段,不论男生女生都需要在不改变身体整体框架下尽可能的将身体幅度做到最大,特别是髋部、胸部的动作,以展现身体的开度、力度。当人们对这些手上、髋部、胸部等身体运动做出片面的理解时,随即产生错误的评判,即产生男生女性化的思想。3.1.3行为方式上:行为举止“女性化”。体育舞蹈是男女双人配合舞蹈,舞伴关系直接影响着技术水平和比赛成绩。通过对广州体育学院30名体育舞蹈专业的男生进行访谈调查,均认为舞伴关系对于舞蹈技术和比赛成绩具有重要作用,100%的人表示自己在双人练习中都会顾及女伴的感受,常以平和的方式进行沟通。男生这种旨在顾及他人感受、维护舞伴关系的说话方式常被误认为是“娘娘腔”,这种说法极大的伤害了男生的自尊与尊严,进而影响了练习的兴趣。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体育舞蹈练习者不能明辨环境的不同,将原本属于体育舞蹈训练、舞台表演中的部分动作行为带到日常生活中,以至于令人产生视觉上的认知偏差,这也是导致认知偏差的原因之一。3.2晕轮效应和有限理性作用下产生的认知偏差。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往往不能接触到事物、对象的全部或整体,由所感知到的局部特征泛化推及到其他未知的特征,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面、从部分到整体的推演,导致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印象。Si-mon(1953)认为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已知”范围内进行判断,而当事物超越了人所认知的限度后,会以近似代替精准,有限理性取代无限理性,来寻求满足而非最优化[4]。在体育舞蹈项目上,二者效应的产生对人们认知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对体育舞蹈性别和选择行为产生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项目了解性缺乏、外界环境的认知干扰。3.2.1对体育舞蹈项目缺乏深入了解体育舞蹈。包含摩登舞、拉丁舞和团体(队列)舞。从体育舞蹈项目角度分析,体育舞蹈都是传递积极、正面的运动理念。部分人群尤其是部分家长对体育舞蹈项目缺乏充分、深入的了解,对体育舞蹈的风格特点、技术要求等缺乏实质性了解,晕轮效应和有限理性所导致的认知局限性易促使人们产生错误思想观念,限制自己的子女特别是男孩子进行体育舞蹈学习,致使学习体育舞蹈的男生愈来愈少,男女比例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3.2.2社会环境对人们认知产生干扰。(1)网络文化的负面引导。近年来,台湾、日本、韩国偶像剧在中国热播,剧中的“花美男”形象得到众多人的喜爱;国内一些综艺频道常常会出现一些“男扮女装式”的男性参赛者,如上海卫视“我型我秀”节目里的师洋和“加油,好男儿”节目里的向鼎,湖南卫视“快乐男声”的选秀节目里被网友称为“伪娘”的刘著和“尚姐”的尚晨最为突出,并在网络上迅速蹿红[16]。这种大环境下,加上对运动项目的不了解强化了人们对体育舞蹈,尤其是男生练习体育舞蹈具有某种偏见或歧视。(2)家庭、学校、社会对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性别角色(SexRole或GenderRole)是指每种性别在所属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所规定及希望的特定的行为模式[17]。性别角色错位是指一个人认同的性别角色与自身生理性别相反的现象[18]。青少年时期的男生处于半成熟状态,敏锐的观察力和模仿力容易使得他们学习一些不良的现象,有研究表明子女长时间与母亲单独生活,容易继承母亲女性化的特点[19]。同时家庭错误的教育也容易使得子女产生性别角色错位[20]。此阶段的男生正接受学校教育,学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男女老师比例失衡、性别教育薄弱都是影响因素[21-22]。家庭、学校、社会对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青少年容易出现女生女气、动作忸怩等现象。当人们将这种现象投射到体育舞蹈项目上,进而产生认知偏差,形成错误观念。(3)社会安全、男女比例结构失衡强化了认知偏差。近几年各媒体新闻相继报道性侵、猥亵幼童等社会安全事件,女性教师以其相对较亲近、温柔、耐心、安全的优势被各类培训班老板所追求,男性老师需求量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体育舞蹈教师女多男少的严重失调现象,使得部分家长担忧自己孩子学习体育舞蹈变得女性化,没有男子气概。因此,体育舞蹈学生男女比例失调,教师女多男少,社会安全事件给予家长更多的思想顾虑,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3.3投射效应和归因理论驱使认知偏差的产生。投射效应即推己及人,人们通常会将自己的想法、观念、意识等投射在其他对象上,把自我作为中心评判标准,时常会造成不理性的结果。归因偏差是社会认知和归因理论交叉的领域,也是值得探讨研究的社会问题。二者反应在体育舞蹈项目上主要表现为造成对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除了社会外在环境因素外,自身内在因素同样值得关注。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独立意识逐渐提升,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使得此时的青少年具有一定的“成人感”,处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时期,尚未成熟的思想致使他们缺乏一定的辨识度。如今社会网络信息泛滥,各种类型的人在各类电视网络媒体平台展现自己,一些“行为怪异”的人给予他人模棱两可的视觉判断效果,同性恋、“中性化”“阴柔风”的现象愈演愈烈[16]。青少年成长的特殊时期使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通过模仿他人来获得自我满足感,青少年自我辨识能力弱导致自我易做出令他人产生歧义的行为,如所谓的“男生女性化”,产生自我认知偏差,自我的行为促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形成不良印象。3.4刻板印象是产生认知偏差的重要影响因素。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者某一类事物形成概括化且固定的看法时便形成了刻板印象[23],形成刻板印象后,我们会采用与我们对该群体或事物的看法或信念相一致的方式看待或对待他人或事物[24]。这种刻板印象在某些层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看到的是整体特征,忽视了个别差异。在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的产生过程中,刻板印象处于重要影响地位。体育舞蹈所表现出来的舞蹈动作和情绪情感与我们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主要表现在传统运动观念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3.4.1传统运动观念的影响。青少年时期追求刺激、新鲜感,喜欢对抗性项目,如篮球、足球等。篮球的特殊影响[25]不得不提及,尤其是NBA进入中国市场后,通过媒体等传播手段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所谓的“暴力美学”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追捧,篮球的身体对抗给人们带来刺激新鲜感;加之“篮球本该属于男生、舞蹈本该属于女生”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男生在篮球和舞蹈之间更倾向于选择篮球,“练舞蹈会变娘”的错误思想扎根于男生心中。篮球的特殊影响作用也是男生对体育舞蹈失去兴趣,产生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3.4.2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上世纪早期交谊舞的传入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社会观念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八十年代体育舞蹈作为舶来品传入我国,尤其近十多年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不论是对视觉感知还是亲身体验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当传统的文化底蕴遭遇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时,当对男性的传统印象与体育舞蹈项目文化交织时,部分中国人对于这种文化短时间是无法接受的,刻板印象所形成的刻板效应会从整体投射到个体上,认为体育舞蹈中男生的穿着、动作都不符合传统文化或观念,如此一来,人们对体育舞蹈男生便形成了认知上的偏差。

4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的纠偏策略

4.1个人—提高辨识能力,加强自我约束。青少年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交错的社会环境,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选择,包括自身对性别认识的选择;此时的青少年要加强自我辨识能力,增强自我约束和规范,崇尚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性别角色意识,积极传播正能量。作为学习体育舞蹈的男生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运动理念,明确舞台表演与日常生活的不同环境,加强对体育舞蹈历史文化的学习,学习、展现体育舞蹈不同舞种的风格特点,提升自我舞蹈意识和素养,树立良好的舞者形象,提高自我形象意识和社会影响意识。4.2家庭—采取正确教育思想,树立性别角色榜样。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接受正确启蒙教育的关键地方,其影响是终身性的。父母以及其家人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有研究表明当孩子对父母的性别感知模糊时,容易对性别产生认知偏差和模仿[18]。因此家人尤其是父母要树立好自己的性别角色,对子女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针对社会上“男孩女养、女孩男养”的错误教养方式要予以纠正,以正确的教养方式进行正确的教育,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个人判断标准。体育舞蹈作为集速度、力量、优美性、爆发性等于一体的体育艺术类项目,具有健身、健心、审美等价值,正不断被社会所认可和推广,更是作为中小学入学的主要素质测试指标之一,家长要鼓励子女进行体育舞蹈练习,紧跟时代进步潮流;另一方面要注意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加强对男生心理健康风险意识的关注和教育[10]。4.3学校—均衡师资结构,加强性别角色教育工作。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青少年实现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场所[15]。学校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念以及教师男女比例等无一不对青少年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舞蹈进校园”也是今年两会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学校要借此机遇引进专业的舞蹈教师,控制好教师的男女比例,进行专业的教育。同时,学校要强化性别教育和思想教育,一是要端正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的正确观念,二是要把握好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增强性别区分教育,打造一个和谐平等美丽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各类舞蹈培训中心作为第二个学校,更要加强对体育舞蹈的正确宣传,积极引进男性老师,招募男性学员,进行合理的集中学习或分班教育,培养和发挥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女性的阴柔之美。同时,校内校外尤其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前预知和预防不良思想观念和心理态势的产生,保证学生正确的心理或心态。4.4社会—优化社会网络环境,科学化选材。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兴起,为大众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也杂糅着许多负面、消极信息,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国家、社会要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管力度,维护好网络生态,为青少年以及大众提高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适度加强对体育舞蹈以及体育舞蹈男性明星的宣传力度,如邵克强、陆宁、石磊等人,积极举办体育舞蹈公益宣讲和公益授课,加强对体育舞蹈文化、历史、理论、技术和风格特点等基本知识的推广和宣传,增强民众对体育舞蹈的了解,提升大众的鉴赏审美水平,有意识的强化男生阳刚、勇敢、担当的男子汉形象,女性委婉动人、含蓄美丽可人的形象,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文明社会。体育舞蹈男女比例失调、对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是综合因素的影响,需要从最初的选材开始,加强选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选材来进一步预防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的产生,这需要全社会各级教练员、研究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

5结语

体育舞蹈作为当下流行的运动项目,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挑战。性别认知偏差在体育舞蹈项目中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对体育舞蹈项目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本文的系统分析可知,对认知偏差的研究已深入到经济、金融、等领域,诸多学者对此都做出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由于研究的复杂性,对性别认知偏差的研究还较少,层次较浅,对体育舞蹈项目性别认知偏差的现象研究尚属空白。文章在对认知偏差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后,在原理指导下分析了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现象和成因,并提出了相关纠正策略。在今后研究中,构建性别认知偏差理论体系、探索性别认知偏差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化成因、体育舞蹈项目中性别认知偏差的预防与干预以及如何更精准的表述体育舞蹈项目中的认知偏差问题以及解读分析此种现象,并最终将其量化都可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

作者:叶 煜 骆 意 胡 丹 单位:广州体育学院